内隐记忆实验综述

合集下载

内隐联想测验综述

内隐联想测验综述

内隐联想测验综述1.内隐联想测验的由来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简称IAT)是Greenwald等于1998年提出的一种通过测量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评价性联系从而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内隐社会认知进行间接测量的新方法,其采用的是一种计算机化的辨别分类任务,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对概念词和属性词之间的自动化联系的评估进而来对个体的内隐态度等进行间接测量。

众所周知,内隐社会认知是在无意识情况下发生的一种自动化的过程。

正是由于其无意识、自动化的特征,很难通过传统的自陈式的测外显态度的方法来进行直接测量,而只能通过间接的方法进行测量。

传统的常用的用于内隐社会认知研究较的间接测量方法如投射测验、传记分析法、反应时法、情景测验法、内隐记忆研究中常用的某些方法等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投射测验、传记分析法、情景测验法等存在难以定量分析、主观性太强、对实验者本身素质要求太高、说服力不够强等问题;也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则存在只能涉及社会认知的知觉层面而难以深入的问题。

我们认为在社会认知研究中,由于所呈现的刺激多具有复杂的社会意义,其必然引起被试心理的复杂反应,这些刺激可能与内在需要或内隐态度相一致,也可能与之相矛盾,刺激所暗含的社会意义不同,被试的加工过程的复杂程度就会不同,从而反应时的长短就会不同。

在快速反应条件下,被试对刺激的反应形式是很难有意识控制的,在这种条件下所获得的社会认知结果通常认为是内隐的。

并且,此前反应时法已经在内隐社会认知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Greenwald 等在既有的反应时范式的基础之上,对传统的反应时方法加以改进和发展,于1998年提出了一种新的间接测量方法——内隐联想测验。

2.内隐联想测验的实验范式2.1 实验原理与基本思想内隐联想测验在生理上是以神经网络模型为基础的。

该模型认为信息被储存在一系列按照语义关系分层组织起来的神经联系的结点上,因而可以通过测量两概念在此类神经联系上的距离来测量这两者的联系。

内隐记忆总体概述

内隐记忆总体概述
内隐记忆研究简史
一、内隐记忆概念的提出和确定
二、内隐记忆的理论解释 三、内隐记忆的研究领域 四、内隐记忆的测量方法
一、内隐记忆概念的提出和确定 (一)什么是内隐记忆 内隐记忆概念的提出有赖于实验室中关于间接记 忆测验的大量经验证据。
就目前的研究状况来看,对内隐记忆可从以下几个方面 来理解:
1、从现象上看,内隐记忆是被试在操作某任务时,不 经有意识地回忆而存贮在大脑中的信息却会在操作中自 动起作用的现象。 2、从研究模式看,内隐记忆是启动效应的一种。
二、内隐记忆的理论解释
1、多重记忆系统说
多重记忆系统说的核心是认为记忆的实验性分离 现象反映了记忆系统存在着不同的子系统。内隐 记忆和外显记忆现象分别代表了记忆的两种不同 的子系统。
图尔温提出启动效应
神经心理学家在另一个研究层次上提出了多重记 忆说
斯夸尔对健忘病人的研究
2、加工说 罗迪格提出传输适当认知程序的观点,认为外显 记忆测验要求概念驱动过程,而内隐记忆测验要 求材料驱动过程。 布拉克斯顿设计了一组构思新颖的实验,发现实 验性分离现象有规律地依赖于加工方式,支持了 加工说。
3、从测量上看,内隐记忆是另一类记忆任务,这类任务 不要求被试有意识地去回忆所学习的内容,而是要求被 试去完成某项操作,在被试的操作中反映出其所学内容 的作用。 4、在心理学研究理论上看,研究者在对记忆的实验性分 离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后,提出一种理论假设------多重记忆 说,推测记忆系统可划分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这两个 在机能上的相对独立的记忆系统。 内隐记忆,即过去经验对个体当前活动的一种无意识的 影响。由于这种记忆对行为的影响是自动发生的,个体 无法意识到,因此又可称为自动的、无意识的记忆。
(二)近期发展起来的内隐测验 1、熟悉的非言语信息的内隐测验 2、新异非言语信息的内隐测验

内隐记忆研究综述

内隐记忆研究综述

内隐记忆研究综述第一篇:内隐记忆研究综述内隐记忆研究综述摘要:近年来,内隐记忆逐渐成为心理学研究的热点。

本文概述了内隐记忆研究中两种主要的实验研究范式:任务分离范式和加工分离范式。

同时,归纳与评价了四种主要的内隐记忆模型:阈限说、激活扩散理论、多重记忆系统理论和迁移恰当加工理论最后提出了四点内隐记忆研究对于教学的启发。

关键词:内隐记忆任务分离加工分离内隐记忆1985年Graf和Schater利用记忆测验,以能否有意识回忆为标准,正式提出“内隐记忆”一词。

而 1924年心理学家 William McDougall在“Outline of psychology”中最早使用“内隐的”(implicit)和“外显的”(explicit)这对术语来描述不同记忆形式。

只是在当时并未引起记忆研究者们的足够重视,也未进行深入广泛的研究[1]。

1968年,英国神经心理学研究人员 Warrington和 Weiskrantz在对遗忘症患者启动效应的研究中就发现了“内隐记忆”的现象:他们用 Korsakoff综合症和额叶切除后的患者作为健忘症被试,以无脑损伤病人作为对照组,发现健忘组被试不能有意识地提取已学过的单词,但仍然保存着关于这些单词的记忆痕迹,这些单词的痕迹可用补笔等测验间接测出。

这就激发了人们对正常被试无意识的,无察觉的记忆现象的研究兴趣,并找到了理解人类记忆本质的全新途径。

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是指人们不能回忆其本身但能在行为中证明其事后效应的经验(Roediger,1993)。

其操作定义是,在不需要对特定的过去经验进行有意识的或外显的回忆测验中表现出来的对先前获得的信息的无意识提取(Graf, Schacter,1985)[2]。

启发1.内隐记忆的研究范式1.1任务分离范式任务分离范式是由心理学家Tulving(1983年)提出来。

他是指在内隐记忆研究中,通过改变测验指导语,造成两种记忆任务(间接测验与直接测验),再通过考察两种记忆测验成绩间的关系来确定是否出现加工过程的分离。

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内隐记忆实验报告引言:内隐记忆是指个体在无意识或不经意的情况下获取、存储并产生影响的记忆形式。

与明显记忆相比,内隐记忆往往更加难以察觉,但对个体的行为和认知过程却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实验旨在通过行为测量方法研究内隐记忆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并探讨其对个体学习和认知的影响。

方法:参与本实验的被试共计40名,年龄在20至30岁之间,其中男性20名,女性20名。

被试被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接受内隐记忆训练,对照组不接受训练。

实验过程中,被试需要完成一系列与内隐记忆相关的任务。

首先,被试参与了一个观察任务。

在该任务中,被试需观察一系列图片并对其进行分类。

被试需要根据图片的形状将其分为两类:正方形和圆形。

实验过程中,被试不知道实际上图片的类别与形状无关,而是与其颜色有关。

这一任务旨在激活被试的内隐记忆系统,让其在不知不觉中建立颜色和形状之间的联系。

接下来,被试参与了一个刺激-反应任务。

在该任务中,被试需要快速判断一系列图片中是否出现了特定的目标图片。

实验过程中,目标图片以非常短暂的时间呈现,被试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做出反应。

通过测量反应时间和准确率,我们可以评估被试对目标图片的内隐记忆表现。

最后,被试参与了一个选择任务。

在该任务中,被试需要根据一系列提示判断两个不同的选项哪个更相关。

实验过程中,选择提示是与内隐记忆训练任务相关的颜色。

通过测量被试的选择偏差,我们可以评估被试对内隐记忆的训练效果。

结果:对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后,我们发现实验组在刺激-反应任务和选择任务中表现出更好的内隐记忆效果。

具体来说,实验组的反应时间更短且准确率更高,同时也更倾向于选择与内隐记忆训练任务相关的选项。

这些结果说明内隐记忆训练可以有效提高个体的内隐记忆表现。

讨论:本实验的结果支持了内隐记忆在日常生活中的存在和表现。

内隐记忆的影响可能在个体的学习、决策和认知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本实验中使用的行为测量方法为研究内隐记忆提供了可靠的工具。

内隐实验的实验报告

内隐实验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内隐记忆是指个体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条件下,过去的经验对当前任务的影响。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不同,它不依赖于意识的参与,而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对个体的认知和行为产生影响。

近年来,内隐记忆的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本实验旨在探讨内隐记忆在特定任务中的表现。

二、实验目的1. 探讨内隐记忆在词汇识别任务中的表现;2. 分析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差异;3. 探究内隐记忆在个体认知过程中的作用。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选取3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年龄在18-22岁之间,男女比例均衡。

2.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包括100个英语单词,其中50个为高频词,50个为低频词。

高频词是指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单词,低频词是指学生较少接触到的单词。

3. 实验设计:采用2(记忆类型:内隐记忆、外显记忆)×2(词汇难度:高频词、低频词)的被试内因素设计。

4. 实验步骤:(1)实验前,向被试说明实验目的、步骤和注意事项;(2)将被试分为两组,一组进行内隐记忆实验,另一组进行外显记忆实验;(3)内隐记忆实验组:向被试呈现100个英语单词,要求被试在看到单词后尽快按键判断单词是高频词还是低频词;(4)外显记忆实验组:向被试呈现100个英语单词,要求被试在看到单词后尽快按键判断单词是高频词还是低频词,并在实验结束后立即进行回忆;(5)实验结束后,对所有被试进行统计和分析。

四、实验结果1. 内隐记忆实验组:被试在词汇识别任务中对高频词的反应时显著短于低频词(p<0.05),说明内隐记忆在词汇识别任务中发挥了作用。

2. 外显记忆实验组:被试在词汇回忆任务中对高频词的回忆率显著高于低频词(p<0.05),说明外显记忆在词汇回忆任务中发挥了作用。

3.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差异:内隐记忆实验组在外显记忆实验组的基础上,对高频词的反应时进一步缩短(p<0.05),说明内隐记忆在个体认知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作用。

内隐记忆实验简介

内隐记忆实验简介

内隐记忆英文名称:IMPMEMORY简介:Schacter等1980年进行了一个实验研究。

首先让被试阅读一些单词,例如:assassin,octopus,avocado,mystery,sheriff,climate。

一小时后,再做两次实验:首先是再认测验,被试不会有任何困难;其次是补笔测验,向被试呈现一些有字母残缺的单词,要求尽可能地将残缺字母填补上,例如:ch__nk,o_t_us,_og_y_,_l_m_te。

在这次测验中,被试对其中的两个残缺单词很难做出正确解答,即chipmunk 和bogeyman;而对其它单词就很容易了。

这是因为在一小时以前见过octopus和climate这两个词。

这种记忆被称为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

在实验中,Schacter 等人对测验的时间间隔进行了控制,有的是在一小时后,有的是在一周后进行测试。

在这两种情况下,后者对所学单词的再认,即有意识的回忆,远不如前者准确,但对于补笔测验的结果,两种情况下完全等同。

这就是说,引起单词填补测验中的启动效应的,是在测验前看到这一单词所引起的某种并非自觉记忆的因素。

同样有意思的是,对某一单词而言,即使被试不记得在学习阶段看到过这一单词,启动效应也会产生。

事实上,不管被试记不记得在学习阶段看到过该单词,启动效应的强度是一样的。

这些研究结果似乎告诉我们:启动效应的产生不依赖于有意识的记忆。

在大量实验的基础上,Graf和Schacter于1985年提出了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两个概念,内隐记忆从现象上来讲就是:被试在操作某任务时,不经有意识地回忆,存储在大脑中的信息会在操作中自动起作用。

内隐记忆的特点是:被试对信息的提取是无意识的。

由于内隐记忆的特征限制,要测量内隐记忆只能用间接法,而不能按照传统方法直接来测量记忆的内容。

目前,测量内隐记忆的方法有知觉辨认、单词补笔等。

本实验采用知觉辨认和再认的方法,以验证内隐记忆现象的客观存在,比较外显和内隐记忆测试的结果有何不同。

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内隐记忆实验报告导言内隐记忆,是指一种无意识的知识和技能记忆,无法通过语言或意识的方式表达出来,仅通过行为表现或时态认知等方式体现出来。

内隐记忆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比如说学习骑车、弹钢琴、打乒乓球等技能,都是通过反复练习、内化而形成的内隐记忆。

本次实验的目的,就是通过实验方法探究内隐记忆的形成与表现。

实验过程实验材料•20个不同大小和颜色的三角形•20个不同大小和颜色的圆形•20个不同大小和颜色的正方形实验流程1.实验人员在满足充分的隐私安全保护下自愿接受实验。

2.实验人员被告知该实验的大致内容和过程,并签署同意参与实验的知情同意书。

3.实验人员被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和对照组。

4.实验组被告知需要在屏幕上连续观察15秒钟的三角形、圆形和正方形,并在观察结束后填写一份问卷,来猜测自己观察到了多少个三角形、圆形和正方形;对照组被告知需要在同等情况下进行观察,但不需要填写问卷。

5.实验结束后,实验人员被告知实验的大致目的,并被释放。

实验数据我们招募了50名实验人员,其中实验组25人,对照组25人。

经过实验测试,我们得到了以下数据:组别平均正确率实验组85.2%对照组40.8%实验结果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发现实验组在猜测所看到的三角形、圆形和正方形数量时,正确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显著(P<0.05)。

结论与启示通过以上实验结果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内隐记忆的形成与表现,往往具有一定的难以察觉性。

2.经过很少的训练,能够显著提高实验对象的内隐记忆能力,并表现在行为上。

3.内隐记忆的培养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过程,需要长期稳定的训练和刻意地反复练习。

以上结论还有以下启示:1.内隐记忆应用于教育和培训中,能够提高学习者的课程表现和自信心。

2.内隐记忆的存在应引起更多人对自身行为和决策的思考和警觉。

3.内隐记忆的特点和表现方式,也应在心理医学等领域中得到更多应用。

参考文献•N. 卢卡斯基,。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内隐记忆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内隐记忆

实验心理学实验报告:内隐记忆实验目的:通过对内隐记忆的实验研究,探究被试在记忆任务中的内隐记忆能力表现,并且结合实验结果来探讨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关系和区别。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了随机分组的实验设计,选用了2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其中男性10人,女性10人,年龄在19-25岁之间。

将被试随机分入两组,每组10人,一组进行数学类任务,一组进行语言类任务。

两组任务时间相同,约10分钟左右,任务在校园附近的图书馆内进行。

随后,被试进入实验室,进行内隐记忆测试。

实验仪器:该实验仪器采用了计算机测试,通过使用E-Prime软件完成,对应了视觉的内隐记忆任务和听觉的内隐记忆任务,并且记录了被试的反应时间和准确度。

实验操作:进行测试前,被试首先进行了听觉和视觉的打招呼和说明,以便于他们了解任务和操作。

随后,进入实验操作界面,被要求记忆任务中出现的单词或者数字。

在屏幕上,给出一系列的数字或单词,通过被试的反应时间和准确度,测试了被试在内隐记忆方面的能力表现。

其中,每个数字或单词在屏幕上出现时间间隔为300毫秒,记忆时间隔为1秒至10秒之间随机变化,被试需要根据记忆结果,在一定的时间内对其进行排序和选择。

测试过程中,计算机记录下了被试在完成测试时的反应速度和正确率。

实验结果:得出的结果中,两组被试都在相应的学科任务中表现出类似的水平。

随后,被试在内隐记忆任务中进行测试,我们发现,被试在相应学科中的内隐记忆测试中表现都较好,但是,在数学任务组内隐记忆测试上的表现要优于语言任务组。

在数学任务组,反应速度的平均值为450毫秒左右,而在语言任务组中,值约在550毫秒左右。

这表明,数学任务有助于提高被试在内隐记忆上的反应速度。

实验结论:通过该实验,我们发现被试在内隐记忆任务中有着不同的表现,且不同的学科训练可以影响被试在内隐记忆任务中的表现。

具体来说,在数学任务中,被试的反应速度更快,表现更好。

本次实验结果提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需要不同的测试方法和技术,在实际应用中,根据测试的目的进行选择。

内隐记忆的文献综述

内隐记忆的文献综述

内隐记忆的文献综述研究目的:从内隐记忆入手,对国内外关于内隐记忆的研究进行综述,重点阐明关于内隐记忆研究的实验结果,探讨内隐记忆与学生学习的关系,并试图根据内隐记忆的特点提出能够针对学生记忆不足方面的行之有效的对策。

研究假设:如果对内隐记忆运转机制已经有了比较明确的了解和研究,那么对学生的记忆以及教师的教学有什么启发?研究价值:1.朱洁和郭兆明在《学习优良与不良中学生记忆特点的比较研究中》指出学习优良和不良中学生的内隐记忆无差异,学习优良中学生外显记忆优于学习不良中学生。

提高学习不良学生的学习成绩应从外显记忆着手,同时兼顾内隐记忆的作用。

邢强和黄俐则认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对问题解决具有相同的作用(问题解决中的内隐记忆效应)。

不少学者认为内隐记忆与情绪、认知风格等都有密切联系。

如曾晓青等人在《场独立——场依存型认知风格与内隐、外显记忆关系的实验研究》中提出场依存性个体的外显记忆好于场独立型个体,场独立型个体的自动提取成绩高于场依存型个体的成绩,场独立型个体的内隐记忆好于场依存型个体。

郭立平和杨治良的研究表明,内隐记忆水平随年龄的变化不大而外显记忆水平在12岁左右达到高峰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均不具有性别差异。

也有研究认为当考试难度比较大时,学生的内隐记忆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学科学习中,根据内隐记忆的特点,人们在外语学习和语文学习中倡导使用暗示教学法,特别在语文教学中要强调“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对于品德教育要遵循暗示性、非强制性、广泛性和愉悦性,并注重开发潜在课程。

在体育教学中,根据Magal 曾采用Pew 的轨迹追踪任务设计了一个2* 2 双因素实验研究表明, 人不仅能够内隐地获得复杂的技能, 而且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 内隐学习将比外显学习更有利于技能的获得。

因此,在体育教学中要突破传统的注重外显记忆的教学。

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对学生的启发、引导、指导、释疑等方面。

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在教师创造的和谐、愉快、宽松的教学氛围中, 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积极性和创造性。

内隐记忆的研究综述

内隐记忆的研究综述

内隐记忆的研究综述内隐记忆是指无意识地获取和使用过去知识和经验的能力。

与显性记忆相比,内隐记忆是一个不受意识控制和自觉回忆影响的记忆系统。

内隐记忆广泛存在于人类的日常生活中,并通过各种行为和表现方式展示出来。

本综述将概述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类型和应用领域。

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两种:间接测试和任务特征寻找。

间接测试是通过测量参与者的反应时间、错误率等来判断内隐记忆,例如显示-隐藏词汇测试和隐含联想测试等;任务特征寻找则是通过识别参与者在任务中未自觉使用的知识和策略来研究内隐记忆,例如序列学习任务和镜像阅读任务等。

内隐记忆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过程性记忆、条件反射、情绪联想和心理伴侣效应等。

过程性记忆是一种基于习惯和技能的内隐记忆,例如骑自行车、打字等;条件反射是指通过学习建立起来的自动响应,例如贝利实验;情绪联想是指情绪状态对信息加工和记忆的影响,例如心情好时更容易记住积极的事情;心理伴侣效应是指在判断配对物体时,配对的相关物体会比无关物体被更快地辨认出来。

内隐记忆的研究还包括一些应用领域,例如临床医学、教育和广告等。

在临床医学中,内隐记忆研究可应用于治疗创伤后应激障碍、疼痛管理和运动康复等;在教育中,内隐记忆研究可应用于教学方法和评估工具的优化;在广告领域,内隐记忆研究可应用于广告效果评估和消费者行为研究。

尽管内隐记忆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和争议。

首先,内隐记忆仍然缺乏一个明确定义和操作性的测量标准。

其次,内隐记忆的神经基础和机制仍然不完全清楚,需要进一步的神经影像学研究来揭示。

此外,内隐记忆的伦理问题也需要注意,例如潜意识的操控和潜在的道德影响。

总体而言,内隐记忆是一个重要的记忆系统,对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深入研究内隐记忆的各个方面,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类记忆所具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内隐记忆研究综述5

内隐记忆研究综述5

内隐记忆研究综述摘要:自从1985年Graf和Schater利用记忆测验正式提出“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这一概念以来,内隐记忆被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们所重视。

本文从内隐记忆的概念、研究方法、特点以及应用等方面对其进行系统的回顾。

关键字:内隐记忆概念研究方法特点扩展正文:一、内隐记忆的概念1925年,William Mcdougall最早使用“内隐”和“外显”来描述不同的记忆形式。

其后在20世纪70年代,warrington 和weiskrantz在对遗忘症病人的启动效应的研究中发现这些病人在词干补笔测验中对先前出现过的单词表现出与常人相当的水平。

这使得越来越多的心理学者们对无意识记忆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1985年,心理学家Graf和Schater 首次提出“内隐记忆”并将其定义为:在不需要对特定的过去经验进行有意识的或外显的回忆测验中表现出来的对先前信息的无意识提取。

1993年,roediger将其定义为人们不能回忆其本身但是能在行为中证明其事后效应的经验。

之后,一些其他的心理学家不断提出新的内隐记忆的概念如程序记忆、无意识记忆等。

心理学者们对于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各不相同,由此产生的内隐记忆的概念也就各不相同。

中国的心理学家们也就内隐记忆纷纷提出自己的观点。

杨治良和郭力平等主编的《记忆心理学》提到内隐记忆是指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条件下,个体的过去经验对当前任务自动产生影响的现象。

车文博主编的《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写到,与外显记忆相对,内隐记忆指人脑内部潜在的不需要意识参与的一种无觉察的记忆,亦即不依赖于对先前经验的有意识恢复的一种自然的记忆。

虽然每个心理学家的描述不尽相同,但是这些定义中都包含了内隐记忆的本质特点。

但由于除了对其本质特点的概述,有些概念定义过于宽泛笼统,这使得直到目前为止内隐记忆都没有一个界定清晰又被所有心理学人士认可的明确定义。

二、内隐记忆的研究方法1、任务分离范式早期内隐记忆的研究多采用任务分离的研究范式,这些研究能间接的证明内隐记忆这种现象是存在的。

内隐记忆相关实验报告

内隐记忆相关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内隐记忆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实验验证内隐记忆的存在,并分析不同实验条件下内隐记忆的表现。

二、实验设计1. 实验对象:选取30名健康志愿者,年龄在18-25岁之间,男女比例均衡。

2. 实验材料:随机选取50张图片,其中20张为正面图片(如人物、动物等),30张为负面图片(如车祸、恐怖场景等)。

3. 实验步骤:(1)预实验:首先进行预实验,将图片分为两组,每组25张,随机分配给30名志愿者。

志愿者观看图片,并要求在5分钟内尽可能多地记住图片内容。

(2)内隐记忆实验:将志愿者分为两组,每组15人。

A组:志愿者观看正面图片,要求在观看过程中尽量保持平静,不要过多地思考图片内容。

B组:志愿者观看负面图片,要求在观看过程中尽量保持平静,不要过多地思考图片内容。

两组志愿者在观看图片过程中,均要求不要进行任何记忆任务。

(3)内隐记忆测试:在观看图片结束后,对两组志愿者进行内隐记忆测试。

测试内容为:随机抽取10张图片,要求志愿者在短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判断图片是否出现过。

4. 数据收集:记录两组志愿者在测试中的正确判断次数。

三、实验结果1. A组志愿者在测试中的正确判断次数为X1次。

2. B组志愿者在测试中的正确判断次数为X2次。

四、数据分析1. 比较A组和B组的正确判断次数,分析内隐记忆在正面图片和负面图片中的表现差异。

2. 对两组志愿者进行T检验,分析内隐记忆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五、讨论1. 实验结果表明,内隐记忆在正面图片和负面图片中均存在,且在负面图片中的表现更为明显。

这可能是因为负面图片更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情感反应,从而在无意识中留下记忆痕迹。

2. 实验结果与已有研究一致,证明了内隐记忆的存在及其影响因素。

六、结论本研究通过内隐记忆实验,验证了内隐记忆的存在,并分析了不同实验条件下内隐记忆的表现。

结果表明,内隐记忆在负面图片中的表现更为明显,这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汉子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汉子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内隐记忆是指个体在没有意识努力的情况下,对先前经验的无意识提取和影响。

近年来,内隐记忆在认知心理学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

汉字作为一种独特的符号系统,其内隐记忆的研究对于理解语言认知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探讨汉子内隐记忆的影响因素,以及不同类型汉字对内隐记忆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1. 探究汉子内隐记忆的影响因素。

2. 比较不同类型汉字对内隐记忆的影响。

3. 分析内隐记忆在汉字认知中的作用。

三、实验设计1. 实验材料实验材料包括300个常用汉字,分为高频、中频和低频三个等级。

每个等级包含100个汉字,分别随机抽取。

实验分为三个阶段:学习阶段、测试阶段和内隐记忆测试阶段。

2. 实验程序(1)学习阶段:被试观看电脑屏幕上呈现的汉字,每个汉字持续1秒钟,呈现速度为每秒10个汉字。

学习阶段结束后,进行短暂的休息。

(2)测试阶段:被试对学习阶段呈现过的汉字进行识别测试,测试形式为匹配实验,要求被试在看到汉字后,判断其是否在学习阶段出现过。

(3)内隐记忆测试阶段: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mplicit association test,IAT)来测量内隐记忆。

测试分为两个任务:任务1,要求被试判断汉字的类别(高频、中频、低频);任务2,要求被试判断汉字是否为学习阶段呈现过的汉字。

3. 实验步骤(1)被试随机分组,每组10人,确保实验的随机性。

(2)对被试进行实验前测试,了解其汉字识别能力。

(3)进行实验,记录被试在每个阶段的反应时间和正确率。

(4)实验结束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四、实验结果1. 学习阶段学习阶段,被试对高频汉字的识别正确率最高,中频汉字次之,低频汉字最低。

2. 测试阶段测试阶段,被试对学习阶段呈现过的汉字的识别正确率较高,正确率为80%。

3. 内隐记忆测试阶段(1)任务1:被试在高频、中频和低频汉字类别判断上的反应时间差异不显著。

(2)任务2:被试在判断学习阶段呈现过的汉字时,反应时间显著短于判断未呈现过的汉字。

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内隐记忆的机制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实验设计,验证内隐记忆的存在和表现,并分析不同条件对内隐记忆的影响。

二、实验方法1.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2(条件:高熟悉度 vs. 低熟悉度)x 2(任务:内隐联想测验 vs. 外显联想测验)的被试内设计。

2. 实验材料:- 刺激材料:包括高熟悉度和低熟悉度的图片各40张,以及与图片无关联的中性图片40张。

- 任务材料:内隐联想测验(IAT)和外显联想测验(EAT)。

3. 实验程序:- 实验开始前,向被试说明实验目的和程序,并保证实验的匿名性。

- 实验分为两个阶段:熟悉阶段和测试阶段。

- 熟悉阶段:被试依次观看高熟悉度、低熟悉度和中性图片,每种图片各20次。

- 测试阶段:被试进行内隐联想测验和外显联想测验,两种任务各进行20次。

4. 数据处理:- 内隐联想测验:计算反应时和错误率。

- 外显联想测验:计算被试对图片的命名正确率。

三、实验结果1. 内隐联想测验:- 高熟悉度图片组的反应时显著短于低熟悉度图片组(p < 0.05),错误率无显著差异。

- 高熟悉度图片组的反应时显著短于中性图片组(p < 0.05),错误率无显著差异。

- 低熟悉度图片组的反应时显著短于中性图片组(p < 0.05),错误率无显著差异。

2. 外显联想测验:- 高熟悉度图片组的命名正确率显著高于低熟悉度图片组(p < 0.05),中性图片组无显著差异。

- 低熟悉度图片组的命名正确率无显著差异。

四、讨论1. 内隐记忆的存在:本实验结果表明,高熟悉度图片组的反应时在两种任务中均显著短于低熟悉度图片组和中性图片组,说明内隐记忆确实存在。

2.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关系:实验结果显示,高熟悉度图片组的命名正确率显著高于低熟悉度图片组,说明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之间存在关联。

3. 条件对内隐记忆的影响:本实验中,高熟悉度图片组在两种任务中的表现均优于低熟悉度图片组,说明熟悉度是影响内隐记忆的重要因素。

最新(完整版)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最新(完整版)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最新(完整版)内隐记忆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探究内隐记忆对个体认知行为的影响,并验证内隐记忆的存在及其特点。

实验对象:共选取3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年龄在18至22岁之间,确保所有参与者视力正常,无认知功能障碍。

实验材料:- 电脑测试系统,用于展示实验材料和记录反应时间。

- 词汇列表,包含40个常用中文词汇,分为实验组和控制组,每组20个词汇。

- 内隐联想测试(IAT),用于评估词汇间的内隐关联。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2(实验条件:实验组 vs. 控制组)× 2(任务类型:分类任务 vs. 匹配任务)的混合设计。

实验组的词汇在先前的学习阶段被暗示与特定概念相关联,而控制组则未经过这种处理。

分类任务要求参与者根据词汇的属性进行分类,匹配任务则要求参与者识别词汇与随后出现的图片是否匹配。

实验过程:1. 学习阶段:实验组的参与者被要求学习词汇列表,并将其与特定概念(如积极情绪)相关联。

控制组则仅学习词汇本身。

2. 测试阶段:所有参与者完成内隐联想测试,以评估其对实验组和控制组词汇的内隐关联感知。

3. 分类任务:参与者被要求对电脑屏幕上随机出现的词汇进行分类,判断其是否属于先前学习的概念类别。

4. 匹配任务:参与者需判断词汇是否与随后出现的图片(如表情符号)相匹配。

实验结果:实验组在分类任务中的反应时间显著低于控制组,表明内隐学习过程影响了参与者对词汇的快速判断。

在匹配任务中,实验组对与学习概念相匹配的词汇和图片的识别速度也显著快于控制组,进一步证明了内隐记忆的存在和其对认知行为的影响。

讨论与结论:本实验结果支持了内隐记忆的存在,并展示了其如何影响个体的感知和反应。

实验表明,通过内隐学习,个体能够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形成并利用知识,这对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内隐记忆的形成机制以及如何优化内隐学习过程。

内隐记忆实验报告(一)2024

内隐记忆实验报告(一)2024

内隐记忆实验报告(一)引言概述:内隐记忆是指人们在无意识状态下获得、加工和利用的记忆形式。

内隐记忆实验对于理解人类认知和学习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介绍一项内隐记忆实验的设计和结果,以探讨内隐记忆对人类认知的影响。

正文:1. 实验设计- 参与者招募:从学生群体中随机选取一定数量的参与者;- 实验材料准备:准备一系列与实验目标相关的刺激词汇或图像;- 实验任务设定:设计一系列任务,如判断刺激是否重复、识别曾见过的刺激等;- 实验条件随机分组:将参与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2. 实验过程- 给予指导说明:向参与者解释实验目的、任务要求和流程;- 任务练习:为参与者提供几个练习任务以熟悉实验环境;- 实验任务执行:让参与者按照实验要求进行任务的执行;- 数据记录与保存:记录参与者的反应时间、正确率等数据。

3. 实验结果- 实验组数据分析:分析参与者在实验任务中表现的数据,比较其反应时间和正确率等指标;- 对照组数据分析:同样分析对照组参与者在实验任务中的数据;- 数据对比与统计: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确定内隐记忆的影响;- 结果解释分析:解读实验结果,归纳内隐记忆对认知的影响。

4. 实验讨论- 结果解释与验证:与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对比,验证实验结果的合理性;- 潜在机制讨论:探讨内隐记忆的潜在形成机制,如神经基础、学习规律等;- 实验局限性分析:分析实验设计及操作的局限性,提出改进建议;- 进一步研究设想:根据实验结果和讨论,提出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5. 总结通过该实验的设计和结果分析,我们可以初步得出内隐记忆对人类认知的影响是显著的。

实验结果表明了内隐记忆在学习和思维过程中的重要性。

通过进一步的研究和实验,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内隐记忆的形成机制以及其在各种认知过程中的作用,为进一步提高学习和记忆效果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总结:本文介绍了一项关于内隐记忆的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

实验结果初步证明了内隐记忆对人类认知的重要影响。

内隐记忆范式的实验报告

内隐记忆范式的实验报告

一、实验背景内隐记忆是指个体在无意识状态下,对先前经验的信息进行提取或识别的记忆过程。

近年来,内隐记忆的研究在心理学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实验旨在探讨不同内隐记忆范式对内隐记忆提取效果的影响。

二、实验目的1. 了解内隐记忆范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比较不同内隐记忆范式对内隐记忆提取效果的影响。

3. 为内隐记忆研究提供新的实验方法。

三、实验方法1. 实验对象:招募3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年龄在18-25岁之间,男女比例均衡。

2. 实验材料:选取与实验无关的图片、文字和声音作为刺激材料。

3. 实验设计:采用2(内隐记忆范式:线索-线索范式、线索-非线索范式)×2(线索类型:线索、非线索)的混合实验设计。

4. 实验步骤:(1)实验前,对实验对象进行分组,分为线索-线索范式组和线索-非线索范式组。

(2)两组分别进行内隐记忆范式实验。

①线索-线索范式组:实验对象先学习一组图片,然后在测试阶段,要求他们在看到线索图片后,尽可能快地判断测试图片是否与线索图片相同。

②线索-非线索范式组:实验对象先学习一组图片,然后在测试阶段,要求他们在看到线索图片后,尽可能快地判断测试图片是否与线索图片不同。

(3)记录实验对象在每个范式中的反应时和准确率。

四、实验结果1. 线索-线索范式组在反应时和准确率上均优于线索-非线索范式组。

2. 在线索-线索范式组中,当线索为相同图片时,反应时和准确率均高于线索为不同图片时。

3. 在线索-非线索范式组中,当线索为不同图片时,反应时和准确率均高于线索为相同图片时。

五、实验讨论1. 内隐记忆范式在实验过程中,能够有效地激发实验对象的内隐记忆。

2. 线索-线索范式比线索-非线索范式在提高内隐记忆提取效果方面更具优势。

3. 实验结果提示,在今后的内隐记忆研究中,可以采用线索-线索范式作为内隐记忆提取的有效方法。

六、实验结论本实验通过比较不同内隐记忆范式对内隐记忆提取效果的影响,发现线索-线索范式在提高内隐记忆提取效果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内隐记忆实验报告

一、实验简介:等年进行了一个实验研究.首先让被试阅读一些单词,例如:,,,,,.一小时后,再做两次实验:首先是再认测验,被试不会有任何困难;其次是补笔测验,向被试呈现一些有字母残缺地单词,要求尽可能地将残缺字母填补上,例如:,,,.在这次测验中,被试对其中地两个残缺单词很难做出正确解答,即和;而对其它单词就很容易了.这是因为在一小时以前见过和这两个词.这种记忆被称为启动效应().在实验中,等人对测验地时间间隔进行了控制,有地是在一小时后,有地是在一周后进行测试.在这两种情况下,后者对所学单词地再认,即有意识地回忆,远不如前者准确,但对于补笔测验地结果,两种情况下完全等同.这就是说,引起单词填补测验中地启动效应地,是在测验前看到这一单词所引起地某种并非自觉记忆地因素.同样有意思地是,对某一单词而言,即使被试不记得在学习阶段看到过这一单词,启动效应也会产生.事实上,不管被试记不记得在学习阶段看到过该单词,启动效应地强度是一样地.这些研究结果似乎告诉我们:启动效应地产生不依赖于有意识地记忆.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在大量实验地基础上,和于年提出了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两个概念,内隐记忆从现象上来讲就是:被试在操作某任务时,不经有意识地回忆,存储在大脑中地信息会在操作中自动起作用.内隐记忆地特点是:被试对信息地提取是无意识地.由于内隐记忆地特征限制,要测量内隐记忆只能用间接法,而不能按照传统方法直接来测量记忆地内容.目前,测量内隐记忆地方法有知觉辨认、单词补笔等.本实验采用知觉辨认和再认地方法,以验证内隐记忆现象地客观存在,比较外显和内隐记忆测试地结果有何不同.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实验仪器与实验材料:实验仪器:认知实验室电脑及内隐记忆相关仪器一套实验材料:共有个词语,分成两组,每组各个词语.一组为学习用词,一组为混淆用词三、被试选取:该实验选取安徽大学级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名作为被试,其中男生名,女生名.四、实验程序:()学习每个被试按个缓冲词―个学习词―个缓冲词地顺序学习(这个分类过程被试不知道),每个词语呈现秒.个学习词及个缓冲词是分别从个学习词及个缓冲词中随机挑选出来地,随机呈现给被试.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休息分钟.重复上述程序,只是换了剩余地个缓冲词和剩余地个学习词.休息分钟.()测试每个被试做个测试,流程为:再认―知觉辨认―知觉辨认―再认.①再认:呈现个词语,其中个学习过地(随机从个学习用词中挑选),个没有学习过地(随机从个混淆用词中挑选),依次逐个呈现,当被试按键反应后呈现下一个字.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②知觉辨认:呈现个词语,其中个是学习过地(随机从剩余地个学习用词中挑选);个没有学习过地(随机从剩余地个混淆用词中挑选).每个词逐个随机呈现,呈现时间为.被试直接在计算机上输入辨认地结果;然后按键呈现下一个词语.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③知觉辨认:程序同知觉辨认.呈现个词语,其中个学习过地是随机从剩余地个学习用词中挑选出来地;个没有学习过地是随机从剩余地个混淆用词中挑选出来地.随机呈现给被试.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④再认:程序同与再认.呈现个词语,其中个学习过地是随机挑选后剩余地个学习用词;个没有学习过地是随机挑选后剩余地个混淆用词.随机呈现给被试.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五、实验结果:(结果均为名被试地平均成绩)表旧词知觉辨认正确率与新词知觉辨认正确率配对检验辨认词性质平均数()标准差自由度旧词<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新词由上表可知,旧词知觉辨认正确率与新词知觉辨认正确率在水平上差异显著,证明内隐记忆现象是存在地.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由(再认击中率—再认虚报率)得到外显记忆地成绩,由(旧词知觉辨认正确率—新词知觉辨认正确率)得到内隐记忆地成绩,二者进行配对检验,结果如下表: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表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配对检验变量性质平均数标准差自由度内隐记忆<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外显记忆由上表可知,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成绩在水平上差异显著,说明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不同,二者分属于两个不同地记忆过程.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六:结果讨论:①,本实验采用知觉辨认和再认地方法,验证了内隐记忆地存在,并且证明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是分属于两个不同地记忆过程.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②,本实验结果显示,不同地个体地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地成绩之间有明显差异,这一方面是因为个体差异地存在,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有部分被试实验态度不端正,没有认真实验.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③,经试验后与不同被试交流发现,实验地指导语不够明确,而且对被试地具体实验操作也没有进行详细地规定,导致被试地结果不具代表性,比如:在知觉辨认时,有地被试为了更清楚地看清闪现地词语,就把电脑屏幕地分辨率调高,这使得其成绩明显提高,不能客观反映事实.这些影响要在以后地实验中注意消除.资料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参考文献:朱滢启动效应-无意识地记忆当代心理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朱滢《实验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内隐记忆实验报告[001]

内隐记忆实验报告[001]

内隐记忆实验报告1.导言人类记忆具有相当简单的认知功能,从前阅历对记忆测验成果的影响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无意识的,表现为记忆的外显(e_plicit)或内隐(im—plicit)类型。

近20多年来,讨论者对两种记忆类型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的讨论,并得出相对全都的结论,即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依靠不同的记忆系统,而这些记忆系统与大脑的不同区域相联系(GazzanigaMS.1998)。

这一结论的基础是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试验性分别。

早在20世纪60年月对遗忘症病人的讨论中就已发觉二者的分别现象(WarringtonEK,1974),即在回忆和再认从前学习过项目的直接记忆测验中,与掌握组相比,遗忘症病人的测验成果差,表现出记忆缺陷。

但在模糊词辨认、词干补笔等间接测验中,与掌握组一样,遗忘症病人也表现出对学习过项目的优势,保存着完整的启动效应(孟,2023)。

在再认阶段,试验采纳类似Rugg试验中的新/旧再认测验,分析由再认出旧单词、未再认出旧单词和新单词的缘由。

把再认出旧单词与新单词的正确率差异作比较发觉旧单词的正确率高于新单词的正确率。

采纳这一范式的缘由之一是单一的再认测验能有效地去除不同测验任务的影响。

已往对内隐记忆的测量多采纳内隐记忆测验,但有证据表明,多数传统的内隐测验其信度要比外显测验低许多,因此通过不同的记忆测验获得的内隐和外显记忆的分别不肯定是反映记忆系统的差异,有可能只是方法上的假象(BuchnertA,2000)。

缘由之二是“当学习过的项目在记忆测验中呈现时,回忆和启动都倾向于发生。

”(PallerKA.,2000)试验在再认阶段实行信度系数较高的新/旧再认测验,分析由不同类型的旧项目与新项目之间的再认差异,以对旧项目的有意识提取并胜利完成了当前作业来表示外显记忆,而对于没有意识再认出的旧项目,假如它产生的较高的回忆正确率也表现出与真正新项目引起的启动效应不同,则表明这些项目也对当前作业产生了影响,但这种影响不被被试察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内隐记忆实验的研究范式
从实验目的来看,首先要成功地找出内隐记忆与外显记 忆的区别,内隐记忆实验研究的逻辑重点是怎样通过科学合 理的实验,将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分离开来。从现阶段内隐 记忆的研究情况看,实验方法主要有基于实验性分离范式和 加工分离范式。此外,关于内隐记忆的实验研究还有信号检 测论范式和非参数模型范式。
1实验性分离范式 实验性分离范式亦称任务分离范式,是心理学家 Tnlv ing在 1983年首先提出的,实验性分离范式是比较两个测 验,两者包含的记忆加工过程相同,故两个测验结果不会出 现实质性分离[3]。若出现差异,表示两个测验所包含的加工 过程可能不一样,是实质性分离。在实际研究过程中,通常 要依据测验的指导语明确两种不同的记忆任务,采用直接实 验与间接测验两种方法对记忆效果进行检测,在准确把握两 种记忆间关 系 的 基 础 上,判 定 是 否 出 现 分 离。 采 用 直 接 实 验,需要被试者积极调动已有经验来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
关键词:内隐记忆;内隐记忆实验;研究范式;应用;研究方向 中图分类号:G4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8)11009103
在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的不懈努力下,记忆成为心理 学领域最受关注的研究内容之一。研究者们认为,记忆是个 体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对某种事物的再认、识记与 重现。该领域的研究吸引了无数专家学者的注意,伴随着研 究的深入与拓展,人们发现记忆中除了人们普遍认识的有意 记忆,还存在另外一种记忆形式———内隐记忆。内隐记忆引 起了研究者的关注,此后研究不断向着更深、更广的方向发 展。笔者首先阐释内隐记忆的起源与研究范式,随后介绍内 隐记忆实验在教育、医学和社会认知等领域方面的应用以及 未来的研究方向等,以期丰富内隐记忆研究成果。
一、内隐记忆
内隐记忆(Implicitmemory)是指过去经验对个体当前活 动的一种无意识影响[1]。当代关于内隐记忆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60年代,是建立在认知心理学与神经心理学的研究基 础之上的,主要有两大研究方向,一是启动效应研究,二是遗 忘症研究。然而内隐记忆的早期发现源于神经心理学关于 遗忘症的研究,英国神经心理学家 Warrington被称为内隐记 忆之父,1968年,他在对遗忘症患者进行启动效应研究过程 中,发现患者尽管无法下意识地对学习内容进行识记,在后 期指认测验中无法从众多单词中找出已经学过的部分,但在 补笔测试中却取得了与常人一样的保持效果。鉴于此,War rington提出了内隐记忆[2]。该研究直接引发了内隐记忆的 研究热潮,研究者们改变研究条件,选择了新的研究材料,取 得的研究结果都如出一辙,再次印证了内隐记忆的存在。随 后,有专家发现,不仅同一刺激的两个维度加工之间有影响,
收稿日期:20180329 基金项目:合肥师范学院本科质量工程(2017jy49)、合肥师范学院校级科研项目(2017QN24)、安徽省质量工程重大教改
项目(2016jyxm0397)、安徽省质量工程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学团队(2016jxtd099)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张晓丹(1990—),女,安徽亳州人,实验师,硕士,从事现代社会心理研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当两个维度在时间或空间上分开呈现时也会互相影响,在无 须进行有意识记的情况下,由于个体过去曾受过某一刺激, 当再次接受这种刺激时,就会降低信息加工的难度,这成为 引发认知心理学研究高潮的契机。内隐记忆强调了无意识 记的重要作用,成为考察记忆的重要条件,意味着识记与无 意识记都被纳入实验研究中,将记忆研究引领向新的层次, 为进一步研究心— 91—
既可以引导被试者自由进行回忆,也可以为他们提供一定的 回忆线索,这 些 都 是 常 用 的 测 验 方 法。 间 接 测 验 同 启 动 效 应,被试者无须调动已有经验,已有经验不会对当前的任务 产生任何程度的影响。
2加工分离范式 伴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任务分离范式逐渐暴露出许多 问题,最突出的就是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数据不够纯净,为 了使这一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心理学家 Jacoby提出了加工分 离范式,将同一个记忆任务中意识加工与无意识加工清晰地 划分开来 [4—5]。加工分离范 式 对 测 验 条 件 提 出 了 更 高 的 要 求:一是要提供包含条件,即意识与无意识共同对记忆任务 起到促进作 用,二 者 建 立 起 协 同 关 系。 二 是 要 提 供 排 除 条 件,即意识与无意识对于记忆任务来说,起到了两种截然不 同的影响作用,二者产生了强烈的对抗关系。根据经典测验 理论,Jacoby给出两类测验的计算公式。这种范式在可比较 的条件下更确切地预估意识和无意识的作用,具有突出的优 越性,因此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3信号检测论范式和非参数模型范式 国内学者杨治良用信号检测论的方法来研究内隐记忆 的特点,为了如实反映出被试者的启动效应,向他们提供无 意义字串,让他们从中分辨出关键字 “SCT”。通过研究发 现,增加记忆任 务 中 关 键 词 的 数 量 时,启 动 效 应 较 为 明 显。 但在这一实验过程中,被试者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学习的, 自己对学习内容与效果一无所知,但不同实验组之间存在着 较大差异[6]。郭秀艳等人以无意义音节为材料,运用信号检 测论的方法,围绕计算机是否具备内隐记忆的问题进行了探 究,通过实验了解到,计算机有 100%正确的回忆效应,而不 具备内隐记忆[7]。杨治良等人以汉字材料作为实验材料,运 用比较法来研 究 个 体 对 汉 字 的 识 记 能 力,在 进 行 比 较 过 程 中,采用非参数模型所提供的指标作为依据,以汉字整体特 征作为判断依据时,发现了内隐记忆[8]。郭力平等人在研究 过程中,也选择了非线性模型所提供的指标,在经过反复实 验的基础上,得到了与杨治良相同的研究结果,对内隐记忆 给予了肯定[9]。
2018年 11月 第 37卷第 11期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HeilongjiangCollegeofEducation
doi:10.3969/j.issn.10017836.2018.11.031
Nov.2018 Vol.37No.11
内隐记忆实验综述
张晓丹
(合肥师范学院 教师教育学院,合肥 230601)
摘 要:内隐记忆,是指在无意或不需要进行有意回忆的情况下,已有经验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的现象。内隐 记忆主要有实验性分离范式、加工分离范式、信号检测论范式和非参数模型等实验方法。关于内隐记忆实验研究主 要集中在教育、医学、社会认知、经济和体育健康等领域。未来内隐记忆实验方法的研究领域将会进一步拓展,也将 会更多地借助于认知神经科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