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山构造特征与演化

合集下载

川西龙门山断裂带活动性特征

川西龙门山断裂带活动性特征

建筑设计

191

产 城

川西龙门山断裂带活动性特征

邹媛1 王祥松2

摘要:龙门山断裂带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四川盆地西界,是构造活动较强的巴颜喀拉地块和较稳定的川滇块体之间的界线,同时也是我国南北地震带的中部,呈NE-SW向展布,构造位置非常重要。龙门山断裂带具有长期活动性,张培震等在2008年通过GPS发现龙门山断裂带在长达10年的时间内,它的构造变形的速度都非常的小(小于2mm/a )。

关键词:龙门山断裂带;活动性;特征

1 龙门山区域地质概况

龙门山是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的分界线,也是扬子地块和松潘—甘孜地块的分界线,还是中国中西部地质、地貌、气候的陡变带。

龙门山断裂带主要包括 3 条大断裂,自西向东分别是:龙门山后山大断裂:汶川-茂县-平武-青川; 龙门山主中央大断裂:映秀-北川-关庄,属于逆走滑断裂;龙门山主山前边界大断裂:都江堰-汉旺-安县,属于逆冲断层。

龙门山地区的构造位置属于扬子板块的西北部,其在羌塘板块和扬子板块相互的挤压的过程中形成的逆冲推覆构造带,是中国大陆造山带的一个典型。在龙门山地区内,它的地势西北部分较高,而东南部分较低。在西北部分是山石青峰,山峦巍峨起伏的龙门山山脉,主要是要由变质岩,岩浆岩构成。

2 断裂活动性差异

研究表明,龙门山断裂带晚第四纪活动性分段特征明显,以往研究认为北(平武—青川断裂)晚更新世以来已不再活动(李传友等,2004;),最新的研究认为全新世是活动的(孙浩越,2015)。中段在晚第四纪以来有活动,而南段因为分支较多等因素活动性较中段弱(李传友等,2004;杨晓平等,1999;邓起东等,1994;赵小麟等,1994;李勇等,2006;周荣军等,2006;)。由断裂活动引起的水系扭曲、断裂槽谷、阶地位错等现象充分验证了以上结论(唐荣昌等,1993; Densmore et al.,2007;陈国光等,2007;贾营营等,2010;陈立春等,2013)。2008 年汶川 Ms8.0 地震中沿北川-映秀断裂和灌县-江油断裂两条断裂发生地表破裂,表明了这两条断裂的最新活动性。而与其平行的、作为后山断裂中的汶川-茂汶断裂上却没有发现同震地表破裂现象(徐锡伟等,2008a )。

龙门山中段构造特征与汶川地震

龙门山中段构造特征与汶川地震
1 1 主 干 断裂特 征 . 汶川 一茂县 断裂 ( 又 称 为后 山 断 裂 , 龙 F) 在 门山 中段沿 汶川 、 县等地 分 布 , 茂 与龙 门 山构造 带 走 向平 行 , NN 向展 布 , 地 表 倾 角 较 陡 , 呈 E 在 向
学 家 所 重 视 并 在 该 区 进 行 了 大 量 的 研 究 工 作l ̄ 。龙 门山 中段 是 指界 于北 J『 1【 一 I 和都 江 堰之 间 的部 分 , 以后 山带 出 露彭 灌 杂 岩 和 前 山带 发育 飞来 峰群 为显 著 特 征 , 同时 也 是 2 0 0 8年 5月 1 2
V o1 35 NO. . 4
A ug. 00 2 8
[ 章 编 号 ]1 7—7 7 2 0 ) 40 8 —0 文 6 19 2 (0 8 0 —381
Baidu Nhomakorabea
龙 门 山 中 段 构 造 特 征 与 汶 川 地 震
刘 树 根 田小彬 李 智 武 孙 玮 郭 兵 刘 顺
( 都理工大学“ 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 家重点实验室 , 都 605) 成 油 国 成 10 9
龙 门 山构造 带 位 于扬 子 地 ( ) 的西 缘 , 板 块 其 东 、 侧 分 别 为松 潘 一 甘 孜 褶 皱 带 和 四J『 地 , 西 I 盆
NE 向止 于 秦 岭 造 山带 , 体 呈 NE— S 向延 总 W 伸 , 中 国最典 型 的逆 冲推 覆 构 造 之 一_ 。 由于 为 1 ] 其 所处 的特 殊 的大 地 构 造 位 置 , 期 以来 为 地 质 长

龙门山中段前山带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演化

龙门山中段前山带构造特征及其形成演化

前 陆盆地 出现 , 后期 逆 冲推覆 活动进 一 步发展 , 生代 时期整体 抬升 , 新 大规模逆 冲推覆 , 成现今 的复 形
杂 构 造 格 局
关键词 : 山带 ; 前 构造特征 : 质演化 ; 门山中段 地 龙
中图分 类号 : 5 2 P 4 文献 标识码 : A
S r c u a e t r sa d e o u i n i h id t u t r l a u e n v l t t ep e mo tb l i h i d e f o n n et n t em d l
e ou i n d s ly h t ti sa l o t e tl r i n io me tf m i in t d l ra sc a d i c n i e tl v l t i a st a tb e c n i n a g n e v r n n r S n a o Mi d eT s i n s o t n a o p i s n ma o i n ca t e i n a ysa ei a eT is i , n ef r ln a i s o i td w t et r s tc o i a p a e t h n l s cs d me tr tg L t ra s a d t e a db sn a s ca e i t u t e tn c p e da ee d i n c h o hh h r t

龙门山南段及其前陆区晚第四纪构造变形的河流地貌研究

龙门山南段及其前陆区晚第四纪构造变形的河流地貌研究

龙门山南段及其前陆区晚第四纪构造变形的河流地貌研究

作为青藏高原的东边界,巴颜喀拉块体与四川盆地的接触带,龙门山自中新

世以来发生了强烈隆升,形成了世界上最陡峻的地形梯度带。从四川盆地西边界到青藏高原仅50 km范围内高差达4.5 km,龙门山因此成为研究青藏高原物质向东运动及青藏高原东缘隆升机制的重要场所。关于青藏高原东缘的变形机制主要有两种端元模型:一种是以地壳缩短为主的大陆逃逸模式,认为青藏高原东缘的

变形主要集中在重要的活动边界断裂上;另一种是下地壳流模式,认为青藏高原

东缘存在整体性的隆升变形。这两个模型的合理性有待于活动构造定量研究数据的检验。

在构造样式方面,龙门山存在明显的南北分段特征。龙门山中北段构造组合简单,主要由后山断裂(汶川-茂汶断裂)、中央断裂(北川-映秀断裂)与前山断裂(灌县-安县断裂)等三条分支断裂组成叠瓦状冲断带。而龙门山南段逆冲构造则由叠瓦状冲断带及其前陆褶皱带两部分组成,其北西侧尚与金汤弧形构造带相接,构造格局复杂。2008年汶川Ms 8.0级地震沿龙门山中北段形成了270 km 长的地表破裂带,沿中央断裂与前山断裂形成了数米高的断层陡坎,提供了龙门

山最新活动的直接证据。

而2013年发生在龙门山南段的芦山Ms 7.0级地震却未产生显著的地表破裂,却又为发震构造研究带来了困扰。芦山地震如何受龙门山南段逆冲构造控制,尽管引起广泛关注,但受制于该地区活动构造研究缺乏,有关问题难以深入讨论。目前对龙门山断裂带南段晚第四纪活动性研究,仅限于大川-双石和盐井-五龙断裂。依据青衣江河流阶地变形得到盐井-五龙断裂晚第四纪平均垂直错动速率约

四川龙门山风景区介绍

四川龙门山风景区介绍

四川龙门山风景区位于四川盆地西北边缘,与欧洲的阿尔卑斯山齐名,是目前世界上亚热带山地动植物资源保存最完整的地区,被誉为“自然科学宝库”,具有极其重要的科研价值。

龙门山风景区包括龙门山前山和后山两部分。前山与后山大致以北川-映秀大断层为界,前龙门山包括丘陵、低山、中山地貌,山势相对和缓,山岭海拔一般在2500米以下,山体主要由上古生界至中生界的地层及岩石构成。后龙门山主要是中山和高山,山体主要由前寒武系的花岗岩类岩石以及下古生界的地层及岩石构成,山的海拔多在3500米以上。其中位于什邡、绵竹与茂县交界的九顶山主峰狮子王峰海拔4989米,是龙门山的主峰。

龙门山风景区具有极其重要的生态价值。它不仅是一个动植物宝库,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还是重要的水源保护地。岷江、沱江等大河的源头都在这里,保护好这里的生态环境对于整个四川地区甚至全国的生态平衡都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龙门山风景区还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这里既有壮丽的山水风光,又有深厚的文化底蕴。龙门山南麓的邛崃市就有许多值得一游的景点,如平乐古镇、临济镇等,可以体验到四川独特的民俗文化和历史遗产。

四川龙门山风景区是一个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科学价值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胜地,具有极高的保护和开发价值。

龙门山断裂带印支期左旋走滑运动及其大地构造成因

龙门山断裂带印支期左旋走滑运动及其大地构造成因

龙门山断裂带印支期左旋走滑运动及其大地构造成因

王二七1

,孟庆任1

陈智樑2

,陈良忠

3

(1.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构造演化开放实验室,北京100029;

2.国土资源部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82;

3.云南省地质科学研究所,云南昆明650011)

摘 要: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构造呈北东 南西向将松潘 甘孜褶皱带和华南地块分割开。前者主要是由一套巨厚的三叠纪复理石沉积组成,分布在古特提斯海的东缘。后者由前寒武纪基底和上覆的古生代和中生代沉积盖层组成。位于汶川 茂汶断裂以东的前龙门山存在一系列倾向北西的逆掩断层,它们将许多由元古宙和古生代岩层组成的断片向南东置于四川盆地的中生代红层之上,构成典型的薄皮构造。许多研究由此断定松潘 甘孜褶皱带和四川盆地之间在中生代发生过大规模的北西 南东向挤压。然而,汶川 茂汶断裂西侧的松潘 甘孜褶皱带内部的挤压构造线大多是垂直于而不是平形于龙门山断裂带,这表明当时的挤压应力不是北西 南东向而是北东 南西向。近年来在龙门山构造带内发现,在三叠纪时龙门山断裂带在发生推覆的同时还经历过大规模的北东 南西向的左旋走滑运动,协调走滑运动的主要构造为汶川 茂汶断裂。走滑运动的成因与松潘 甘孜褶皱带北东 南西向缩短有关。汶川 茂汶断裂的左旋走滑在龙门山的北东端被古特提斯海沿勉略俯冲带的消减和发生在大巴山的古生代/中生代岩层的褶皱和冲断作用所吸收,在龙门山的南西端被古特提斯海沿甘孜 理塘俯冲带的消减和松潘 甘孜三叠纪复理石的褶皱和冲断作用所吸收。因此,汶川 茂汶断裂实际上为古特提斯海和华南地块之间的一个转换断层。松潘 甘孜三叠纪复理石带的北东 南西向缩短很可能与其向西的逃逸运动有关。这些复理石沉积原先大部分可能堆积在秦岭一带,在印支期华南地块和华北地块发生陆内汇聚的过程中被挤出。除此之外,位于龙门山北东端的碧口断块可能也是从秦岭中挤出来的。

龙门山北段枫顺场--天井山构造演化特征

龙门山北段枫顺场--天井山构造演化特征

( 1 . C o l l e g e o f t h e E a r t h S c i e n c e s ,C h e n g d u U n i v e r s i t y f o T e c h n o l o g y , C h e n g d u 6 1 0 0 5 9 ,C h i n a ;2 . S t a t e K e y
L a b o r a t o r y f o G e o l o g y 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E n g i n e e r i n g ,C h e n g d u 6 1 0 0 5 9 ,C h i n a ;3 . N o r t h w e s t S i c h u a n G a s ie f l d f o S o u t h w e s t O i l a n d G a s ie f l d B r a n c h C o m p a n y , J i a n g y o u 6 2 1 7 0 0 ,C h i n a )
主 的前展式逆冲推覆构造 ,剥蚀 后表现为现今 的构造样式 。 关 键 词 :龙门山北段 ;构造演化 ;重力滑动 ;造 山运动 ;构造样 式
中图分类号:T E l 2 1 . 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0 0 0 — 3 7 5 4( 2 0 1 3 )0 1 - 0 0 1 2 06 -

川西龙门山构造特征与油气关系

川西龙门山构造特征与油气关系
种构造体系, 有利 油 气 富 集 的构 造 样 式 是 断 展褶 皱 、 弯 褶 皱 。 断 关 键 词 : 造样 式 ; 造 演 化 ; 门 山 ; 川 盆地 西 部 构 构 龙 四 中 图 分 类 号 : El 12 T 2 . 文献标识码 : A
Te t ni e t r s a d t e r r l to h p wih p t o e m c o c f a u e n h i e a i ns i t e r l u
C eg u, ih n6 0 8 ,C ia . h n d n vri f T cn lg C eg u ih a 10 1, hn ) hn d S cn 1 0 1 hn ;2 C e g uU iest o eh oo y, h n d ,S cu n 60 8 C i a y a Ab t a t s r c :Te t n c e o m a i n f h Lon c o i d f r to o t e gme M o t i s a t d n un a n t r e du i g n snin, a d v l e rn I do i a nd e eop d
i ng e o nt i n Lo m n M u a n,we t r i h a sn s e n S c u nLeabharlann BaiduBa i
Luo Xio a ,LiShu n ,Zha ku a qu n bi g o Xi i

龙门山南段活动构造分布特征

龙门山南段活动构造分布特征

龙门山南段活动构造分布特征

姜大伟;张世民;李明

【期刊名称】《地质科学》

【年(卷),期】2020(55)2

【摘要】本文在综合解译地质图、遥感影像及数字高程模型的基础上,沿着青衣江河谷对龙门山南段多条断裂进行了详细调查。将前第四纪大规模不整合边界作为断裂的分布范围,同时通过构造地貌标志确定最新的活动断裂位置,如断错山脊、断层槽谷、河道形态变化等。解译过程中也参考了前人研究成果,如开挖探槽位置信息,浅层地震剖面资料。调查结果显示,松潘—甘孜褶皱带与龙门山接触地带发育了中岗断裂、永富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特征不明显。龙门山后山、中央、前山3条主干断裂在南段依次对应耿达—陇东断裂、岩井—五龙断裂、与双石—大川断裂,与北段具有相似的断块构造。3条断裂都有断错地貌特征但断裂分支较多,其中盐井—五龙断裂有一条分支为宝兴断裂,双石—大川断裂有小关子断裂一条分支。在前陆地区,基底滑脱带延伸至浅部盖层,断坡处发育了始阳断裂、新开店断裂等浅部分支断裂。通过这些断裂分布样式、断错地貌特征、与实测地质剖面发现,龙门山南段具有纯挤压特征,最新构造活动已经开始改造前陆地区,是扩展的边界。而龙门山北段具有和逆冲相当的走滑分量,表明青藏高原在推挤龙门山的过程中,龙门山北缘向西秦岭方向发生走滑逃逸,龙门山南段由于同时受川滇块体向东推挤作用而呈现纯挤压特征。高原推挤作用集中于松潘—甘孜褶皱带东缘的小金弧形构造,控制了龙门山断裂带南北构造差异。

【总页数】21页(P537-557)

【作者】姜大伟;张世民;李明

【作者单位】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龙门山北段阳平关地区构造变形序列特征

龙门山北段阳平关地区构造变形序列特征

龙门山北段阳平关地区构造变形序列特征

任清军;刘顺

【摘要】Yangpingguan area is located between the Longmen Mountain orogenic belt and Micang Mountain orogenic belt, which are well known as mainland of orogenic belts. The tectonic deformation of Yangpingguan faults is effected obviously by above two orogenic belts during the faults formation. Based on research on the plates and fault plane of Yangpingguan fault, tectonic deformation times and regional tectonic stress field were discussed.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re are six tectonic stress field, such as the first period with EN - SW squeeze, the second period with NW - SE squeeze, the third period with S - N squeeze, the fourth period with EN - SW squeeze , the fifth issue period with NW - SE squeeze and the sixth period with EN - SW stretch. Tectonic deformation of Yangpingguan region continued progressed from late In-dosinian to Himalayan periods.%龙门山造山带和米仓山造山带是中国大陆颇有影响力的造山带.阳平关地区位于前两者之间,阳平关断层的形成以及后期的构造变形均受这二者的明显控制和影响.通过对阳平关断层上盘、断层面以及下盘的实测研究,对阳平关地区的构造变形期次与区域构造应力场作了探讨.认为主要区域构造应力场有六期,第一期为NE - SW向挤压,第二期为NW- SE向挤压,第三期为S-N向挤压,第四期为NE - SW向挤压,第五期为NW - SE向挤压,第六期NE - SW向拉伸.阳平关地区构造变形从印支晚期一直持续到喜马拉雅期.

龙门山冲断带分段-分带性构造格局及其差异变形特征

龙门山冲断带分段-分带性构造格局及其差异变形特征

V oI35 NO. I 4
Au 2 8 g. 00
20 0 8年 8月
[ 章 编 号 ]17 -7 7 20 )40 4-5 文 6 19 2 ( 0 8 0—4 01
龙 门山冲断带分段一 分带性构造格 局 及其差异变 形特征
李 智 武 刘 树 根 陈洪 德 刘 顺 郭 兵 田 小彬
活动 构造 正成 为龙 门 山构 造研 究 中 的一个 重要 方
面 。 。 卜:
延 入陕 西省后 止 于勉 县 , 长 约 5 0 k 东 西 宽 全 0 m,
3 ~5 m。 由于其关 键 的 构 造位 置 和 典 型 的前 0 0k
陆 冲 断 构 造 , 来 受 到 国 内外 学 者 的 高 度 关 注 。 历
使龙 门 山构造 带 成 为世 人 瞩 目的 焦 点 , 震 机 制 孕
以及 天 然地震 分布 与地 质构 造 问的关 系是 人们 普
新生 代大 陆 构 造 的关 键 之 一_~ 。 其 二 , 门 r …1 龙
[ 稿 日期 ]20 —62 收 0 80 —9
[ 者简 介]李 智 武 ( 9 6 ) 男 , 士 , 师 , 事 油 气地 质 和 构 造 地 质 的教 学 与科 研 , — i lhwu 6 cu.n 作 17 - , 博 讲 从 Emal i i 0 @ d tc :z o

龙门山北段天井山构造演化特征及物理模拟

龙门山北段天井山构造演化特征及物理模拟

境, 其 中的极 浅水 部 位存 在 经 常 出露 水 面 的屿 、 礁. 能
够 接受 淡水 淋滤作 用 ,从 而形成 栖霞组 豹 斑 白云岩 和
在 燕 山 中幕 ( J , p —K ) 及 燕 山 晚幕 ( K 一K 2 ) , 但 燕 山 晚
幕 更突 出 。若 物源 区 的隆升 与 山前 凹陷 幅度呈 负 相关 关系 , 根 据上 、 下 白垩统 的厚 度变 化 推 测 , 龙 门山北 段 在 晚侏 罗世 至早 白垩 世较南 段 抬升 幅度 大 。 另外 , 从 冲 积 扇 的砾石 成分 分析 。 碳酸 盐岩 类 的砾 石 主要 是 中 、 上 泥盆统 至下 三叠 统 的灰岩及 白云岩 。碎 屑岩 类 的砾石




Fra Baidu bibliotek

剥 蚀 区连成 一 片 .剩下 孤立 的彭 灌杂 岩成 为克 拉通 西 缘 向北 凸 出的半 岛环境 , 其西 、 北、 东 三 面均 有下 石 炭 统 沉积 。 中、 晚石炭世 , 该 半 岛向北 延伸 , 致 使 彭灌杂 岩 北部 缺失 中 、 上 石炭 统沉 积 。早期 马角 坝 断层继 续 活动 . 为 同沉积 正断层 . 因而马 角坝 断层上 盘 泥盆 系地 层 的沉积厚 度远 大 于下盘 的沉 积厚度 。 该 时期 枫顺 场 、 天井 山地 区仍 处于伸 展 动力学 环境 , 地层 伸展 至 1 4 3 . 8 k m. 伸展 率 为 3 . 6 %( 见图 1 d ) 。 二 叠 系地层 沉 积 时期 . 在 经历 早期 ( 梁 山期 ) 短 暂 的陆相沉 积环 境之 后 , 海 水开 始大 规模侵 入 。 扬 子板块 西缘 长期 发展 的龙 门 山古 岛链 消失 ,成 为龙 门山水 下 隆起 带 : 北缘 的大 巴 山古 陆亦 淹没 水下 。栖 霞期 , 龙 门 山地 区海水 还不 太深 ,属扬 子板 块 的陆缘 隆起 沉积 环

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典型地震剖面平衡剖面恢复及构造演化分析

龙门山褶皱冲断带典型地震剖面平衡剖面恢复及构造演化分析
3)西南 石 油大学 地球 科学 与技 术学 院 ,成 都 ,610500; 4)中国石油 川庆 钻探 工程 有 限公 司地质 勘探 开发研 究 院 ,成都 ,610051
内容提要 :近年来 ,龙 门山褶皱 冲断带是 国内外专家学者研 究复杂构造地 质 的天然 实验室 。通过野外地 质调查 和精细地震构造解释 ,利用最新最的油气勘探地球物理资料 ,通过选 取龙 门山北段 、中段 、南 段与构造走 向基本垂直 的成像效果较好具有代表性 的区域地震大剖 面 3条 ,借助 Geo— sec二 维平衡剖 面构造恢 复技术 ,对龙 门山褶 皱冲断 带 的构 造 发 育 及 其 演 化 过 程 进 行 分 析 。通 过 对 各 段 构 造发 育及 断 裂 演 化 史进 行 深 入 剖 析 ,总 结 出 7种 构 造 发 育 样 式 以及北 、中、南段构造 组合特征 。通 过对 比北 、中、南段构造 发育及演化 特征 ,证实龙 门山褶皱冲断带是 由多期构造 运 动叠加形成 的复式构造 ,具体表现为基底卷入 推覆 冲断 、盖层滑脱 叠 瓦状 推覆 冲断 、逆 冲双重 构造等多种 构造样 式 。印支运动早期 以前 ,主要 以拉张环境为主 ,缓慢 隆升 ;印支 晚期 以后 ,以挤 压环境 为主 ,逆 冲推覆快速 隆升 ,至喜 马拉雅运动时期定型 。在此基础上 ,综 合石油地 质综合评 价 ,结合各 段 区域 内已发 现气 田的构造特征 ,对有 利油气 构造样式进行 了预测 ,指 出其 中的被动断弯与断展背斜构造 、顶板双重构造 、背 冲构造是油气勘探 的有利构造样式 。

龙门山冲断带构造特征研究主要进展及存在问题探讨

龙门山冲断带构造特征研究主要进展及存在问题探讨

龙 门山 冲断带是 典 型前 陆褶 皱 冲wenku.baidu.com断带 , 有 复 具 杂 的构 造变形 样 式 , 以典型 推覆 构造 和广 布 的“ 飞来 峰” 构造 而 闻名 , 自上 世纪 三 、 四十年 代 开始 , 大地 广 质 工作 者对 其进 行 了大量 研究 工作 , 目前 为止 , 到 对 于龙 门山 冲断带 的 研 究有 了迅 速 发 展 , 其 是 构 造 尤
4 )中 国石 油化 工股 份有 限公 司 西南分 公 司 , 成都 , 1 0 1 6 0 8
内容 提 要 : 前 人 研 究 成果 基 础 上 , 龙 门 山 冲 断带 差 异 构 造 变 形 特 征 , 造 几 何 样 式 , 造 演 化 等 几 个 方 面 进 在 对 构 构
行 了 综 述 。研 究 表 明 , 门 山 冲 断 带 具 有 明 显 差 异 构 造 变 形 特 征 , 东 西 分 带 、 北 分 段 、 下 分 层 , 时 发 育 大 量 龙 即 南 上 同 构 造 变 形 样 式 , 断 层 相 关 褶 皱 、 角 带 、 来 峰 、 重 构 造 等 等 , 经 历 了多 期 复 杂 构 造 演 化 之 后 , 造 变 形 样 式 具 如 三 飞 双 在 构 有多期叠加特征 , 后提出详细地表构造地质建 模 、 震剖 面精 细解释及 合理模 型 的建立 , 时结合 多种 量化测试 最 地 同

龙门山构造带的演化

龙门山构造带的演化

龙门山褶皱-冲断带构造纲要图
① 复理石褶皱-冲断带;② 相似褶皱-韧性剪切带;③ 同心褶皱-叠瓦冲断带;④ 反向冲断层;⑤ 前缘向斜带
基底形成期
二、基底形成期
黄水河群变质岩系实际上是一套变质的中基性和酸性火山岩、 火山碎屑岩与沉积岩组成的细碧角斑岩建造,呈包体或大型捕掳体 的形态被杂岩体所包围,岩石化学和微量元素资料表明其原岩是一 套与火山岛弧成因有关的岛弧火山岩系,是古板块边缘地带的产物。
位于其中的蛇纹岩与其他变质岩以韧性剪切带形式相接,实际 上是一个完整的蛇绿岩套的一部分,是被肢解了的蛇绿岩的近底部 的成分,原岩为纯橄榄岩及斜辉辉橄岩,也就是当时存在过的大洋 板块的残余成分,由于古海洋板块与古陆块在古岛弧边缘的俯冲和 碰撞,才使得代表古洋壳的幔源物质(蛇绿岩)与古岛弧火山沉积物 质发生相互混杂和揳入,从而发生强烈挤压、剪切变形和变质作用。
峨眉山玄武岩等厚线图
三、扬子地台裂解期
主要呈现为: ①大规模基性岩浆活动,自东向西陆相喷 溢变为海相喷溢;且西部开始时间早,东 部稍晚;在成分上属橄榄拉斑玄武岩,中 部为“双峰式”弱碱性大陆裂谷玄武岩系; 东部以大陆拉斑玄武岩系为主。 ②滑塌沉积作用于化石混积现象大量出现, 并发育复理石沉积,直至出现深水放射虫 硅质岩。 ③伸展拆离断层及断裂不整合的出现,使 大陆岩石圈进一步伸展变薄,直至出现大 洋岩石圈,变薄的岩石圈及被动大陆边缘 沉积楔为后期前陆盆地的岩石圈挠曲提供 了先存条件(刘和甫,1994)。三叠系 裂陷作用继续进行,松潘-甘孜地区因大 规模拉张下陷而沉积了巨厚的海相复理石、 西康群复理石建造(陈社发等,1994)。

龙门山山前带三合场、莲花山、张家坪构造模式研究

龙门山山前带三合场、莲花山、张家坪构造模式研究

西 、大 兴西 、周 公 山构造 相邻 ;北 为油 榨沱 构造 _ 5 ] 。工 区内局部 构造 由南 宝 山向斜 、芦 山复 向斜 、崇姑 山 向斜 、上 里 ~ 中里 ~下 里 等 向斜 所分 隔 的雾 中 山、高家 场 、三 和场 、张家 坪 、莲 花 山等构 造组成 ,构
造 呈北 东 向雁行 斜列 展布 。 1 ) 三合场 三 合场 背斜 地面 构造 完整 ,核 部最 老 出露 侏 罗 系 自流井 组 ,两翼 依 次 为沙 溪庙 、遂 宁 组 和蓬 莱镇 组 。背斜 两翼 不对 称 ,表现 为北 西翼 缓 ,南东 翼直 立甚 至倒 转 ,整 体呈 不对 称梳状 形态 。该
[ 摘 要 ] 通 过 野 外地 质 调 查 和地 震 资 料 解 释 ,重 点 讨 论 了 三 合 场 、 莲 花 山 、 张 家 坪 构 造 的 构 造 模 式 。龙 门 山南 段 浅 层 发 育 的构 造 样 式 主要 为挤 压 构 造 样 式 和 压 扭 构 造 样 式 ; 三 合 场 、 莲 花 山 、 张 家 坪 构 造 均 为 由 主 断 层 及 其 2侧 的分 支 断裂 组 成 的似 花 状 构 造 ,其 主 断 裂具 压 扭 性 质 。
2 地 腹 构 造 特 征
综 合钻 井分 层 、地表 地质 调查 和构 造样 式分 析 ,结合地 震 反射特 征 ,以过 三合 1 井的 0 1 G S Z 0 1 2 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晚三叠世秦岭海槽和甘孜-理塘海槽关闭,龙门山构造带形 成。晚三叠世,南北两支古特提斯洋分别由西向东和由北向南汇聚, 松潘-甘孜地块褶皱上升,并向塔里木-中朝板块和特提斯-喜马拉雅 板块之下俯冲-碰撞,受板块边界的控制,松潘-甘孜地块由北西向 南东向挤出,由于受到四川克拉通的阻挡,在扬子地块两缘形成了一 条特殊的陆内造山带-龙门山构造带。
(2)前山带---龙门山前缘推覆断褶带:北川-映秀断裂以东至 关口断裂间的狭长地带,发育大量强烈褶皱、推覆滑覆构造。组成推 覆体的地层主要为古生界和中生界,构造较龙门山主体简单,多是以 紧闭褶皱宽缓褶皱、逆冲断层为主的构造样式,常发育成叠瓦断层 带。
(3)山前隐蔽带---平缓褶皱带:发育平缓褶曲以及小规模的逆 冲断层。
(2)印支-早燕山期,中朝与杨子板块的陆内俯冲碰撞事件,导 致了川西前陆近东西向隆起带的形成。印支-早燕山期,扬子板块继 续北移,与中朝板块发生陆内俯冲碰撞,在秦岭形成了大量的以地壳 重熔型和混合型为主导的花岗岩。这一碰撞事件导致了大巴山-米仓 山向南的逆冲推覆,同时在川西前陆形成了中坝-九龙山、孝泉-丰 谷,新津-邛崃三个等间距排列的低幅度隆起。
2 龙门山构造特征
龙门山发育的几条北东向主干断裂基本控制本区的构造基本格 架。以北东向北川-映秀大断裂为界,其北西称为后山带,后山带中 茂汶-汶川大断裂惯称后山 断裂;北川-映秀大断裂至 香水-灌县大断裂(也称关 口断裂)一带称为前山带。 在盆地西缘有一潜伏断裂带 存在,关口断裂和此隐伏断 裂带之间称为山前隐蔽带。
[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5,25(1)
[5] 苏丕仁.现代乒乓球运动教学与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4,8
(收稿日期:2010-09-15)
参考文献
[1] 吴清,刘建龙.精通Authorware7.0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 贺越先.短跑技术CAI课件的研制与应用[D].华南师范大学,2002,6
[3] 张剑飞.《乒乓球比赛规则》多媒体CAI课件的研制与应用[D].武
汉体育学院,2008,4
[4] 孙艳玲.对研制乒乓球正手快攻技术教学CAI课件的调查与分析
(3)喜山早期,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的碰撞敛合,导致了四川 盆地的强烈形变。燕山中幕到喜山期,各局部构造都经历了不同强度 的构造形变。从保留的地层记录来看,中段比北段和南段经历了更强 的构造形变。
同一构造时期,从北往南、自西向东构造强度是递减的。这就从 另一方面佐证了整个龙门山构造带确实经受了北边和西边双向的构造 应力作用,最终形成了一条北东南西向的构造带。
127
2010年第11期
石油地质
龙门山构造特征与演化
赵渝
(成都理工大ຫໍສະໝຸດ Baidu能源学院)
摘 要 龙门山自上三叠统至第四系全新统以来经历了多期次多阶段的构造变形。逆冲推覆和走滑断裂活动、褶皱作用和区域性 升降作用互相交织,彼此影响。首先基底就具有三层结构特点,分别是结晶基底、褶皱基底和沉积基底。在印支期构造变形强烈,为 陆缘海-前陆盆地阶段;燕山期继承性发展,为山前坳陷盆地的盆缘阶段;喜马拉雅期的构造叠加和构造改造,以早中期褶皱-冲断 和晚期构造滑覆为主,形成现今复杂的构造面貌和构造格局。
3 龙门山构造演化
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的形成与松潘甘孜造山带板块体制及其 “双向”造山极性及“双向”变形构造体制密切相关。与世界上绝大 多数线性单向不对称造山带(如喜马拉雅、阿帕拉契亚、科迪勒拉、 秦岭等)相反,松潘-甘孜造山带具有倒三角的特殊几何形态,它的 不对称具有“双向”的造山极性:一个是向南的造山极性,另一个是 与之近于垂直的向东的造山极性。龙门山前陆逆冲楔为其造山带前陆 的一部分,印支期以来受“双向”收缩构造机制于不同层次相互叠置 交接及干扰,形成十分复杂的构造样式。从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带地 层记录判断,它经历了印支期板内(陆内)褶皱造山和喜山期推覆造 山的三重作用。
根据构造形变的不同,自西向东,把龙门山构造带相应地划分成 三个主要构造带(图2)。
(1)龙门山后山带---逆冲推覆构造带:指茂汶-汶川断裂与北 川 -映秀断裂带之间的长条状岩块,为一巨大的推覆体。北东段以茂 县群浅变质岩系为主,南西段主要由彭灌杂岩体及周围沉积岩层所组 成。以紧闭倒转褶皱伴随逆冲断层的褶皱 -冲断推覆体为特点。岩体 中存在剪切带,航磁资料证实该岩体并非整体,而是由多个断片组成 的一个无根大断片。
扬子地台基底为前寒武纪的结晶变质岩系,具有三层结构特点, 即太古代灰色片麻岩或中度区 域变质岩及部分混合岩化的绿 岩组成的结晶基底;由浅变质 的沉积岩或火山岩组成的褶皱 基底和震旦系下统以下地层组 成的沉积基底。
龙门山构造变形始于印支 期,经历了燕山期和喜山期十 余次递进变形。自印支期以来, 在收长期阶段性的挤压下,上 地壳内发生多次滑脱、褶皱、 冲断和推覆,向陆相沉积盆地内递进倾位,最后形成了冲断推覆构造 山系。
关键词 龙门山 叠合复合关系 逆冲推覆
1 区域背景
龙门山构造上位于上扬子地台西缘地区,构造单元包括了龙门山 逆冲推覆带和前陆盆地。其为一条NE-SW向的推覆与滑覆叠合构造 带,其北为昆仑-秦岭东西向构造带,南为康滇南北向构造带,东邻 包括四川盆地在内的扬子地台,西面为甘孜地槽褶皱带-特提斯东缘 构造带(图1)。
(收稿日期:2010-09-10)
(接100页)3 结论与建议
(1)乒乓球左推右攻结合技术CAI课件是集文本、图像、动 画、视频、声音于一体的课件,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 于自主学习。计算机辅助体育教学,是迎合现代化重要的教学手段, 应大力开展教学实践活动,提高创新与开拓。
(2)多媒体课件的研制应把常规教学中的难点、重点作为研制 课件的核心,发挥高科技技术的最大优势。广大教师要积极迎接挑 战,改变观点,努力学习和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自身 的知识素养,成为一名适应信息时代教育需要的高素质教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