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合集下载

范仲淹苏幕遮教案

范仲淹苏幕遮教案

范仲淹苏幕遮教案

教案标题:范仲淹《苏幕遮》教案

教案目标:

1. 通过学习范仲淹《苏幕遮》,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优秀作品,培养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造力,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相关任务。

教学重点:

1. 了解范仲淹的生平和作品背景。

2. 理解《苏幕遮》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3. 学会运用文学常识和修辞手法分析诗歌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4. 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范仲淹的相关资料和《苏幕遮》的原文。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书写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1. 教师简要介绍范仲淹的生平和作品背景,引发学生对《苏幕遮》的兴趣。

2. 学生们分享对古代文学的了解和喜好,为学习《苏幕遮》做铺垫。

二、阅读与理解(15分钟)

1. 教师分发《苏幕遮》的原文给学生,让学生自主阅读。

2. 学生阅读完毕后,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

发表自己的见解。

3.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三、创作与表达(20分钟)

1.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挑选一段诗句进行创作。

2. 学生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运用自己的语言和修辞手法进行创作,表达自

己的情感和思考。

3. 每个小组派代表朗读和分享自己的创作,其他小组进行点评和讨论。

四、写作与展示(15分钟)

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根据学习的内容和自己的理解,撰写一篇关于《苏幕遮》的读后感或评论。

苏幕遮范仲淹的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的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的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苏幕遮·范仲淹》。

(2)理解词牌《苏幕遮》的格式和特点。

(3)分析并欣赏范仲淹的词风,了解其文学地位。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苏幕遮·范仲淹》。(2)学会分析词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范仲淹的忧国忧民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1)准确地朗读和背诵《苏幕遮·范仲淹》。

(2)理解词牌《苏幕遮》的格式和特点。

(3)分析范仲淹的词风,了解其文学地位。

2. 教学难点:

(1)词中意象、情感和哲理的深入解读。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人文素养。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简介范仲淹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提问:《苏幕遮·范仲淹》的词牌特点是什么?

2. 自主学习:

(1)让学生自主朗读《苏幕遮·范仲淹》,感受词的意境。

(2)让学生分析词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

3. 合作探讨:

(1)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2)各组选代表进行汇报,互相交流。

4. 讲解与欣赏:

(1)讲解词牌《苏幕遮》的格式和特点。

(2)分析范仲淹的词风,欣赏其文学价值。

5.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苏幕遮·范仲淹》的艺术特色和范仲淹的忧国忧民情怀。

四、作业布置

1. 背诵《苏幕遮·范仲淹》。

2. 写一篇关于《苏幕遮·范仲淹》的赏析文章。

五、教学反思

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查看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学生对《苏幕遮·范仲淹》的理解和欣赏程度如何,对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怀旧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苏幕遮·怀旧》。

(2)理解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翻译并解释诗句的含义。

(3)分析词的结构和韵律特点,了解宋词的格律知识。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词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欣赏古诗词的能力。

(3)通过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记忆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感受词人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

1. 词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 词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难点

1. 词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

2. 词的意境和情感的体会。

四、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苏幕遮·怀旧》的原文和译文。

2. 准备相关的背景资料,介绍词人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 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用于展示图片和播放音乐。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古筝音乐,引导学生进入古典诗词的学习氛围。(2)教师简要介绍词人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朗读诗词

(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苏幕遮·怀旧》,注意停顿和韵律。(2)学生自主朗读,体会诗词的韵味。

3. 讲解词意

(1)教师解释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帮助学生理解词意。(2)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 分析词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意象,如“碧云天”、“黄叶地”等。(2)教师指出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设计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设计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苏幕遮》的词牌特点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范仲淹的忧国忧民之情,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

1. 词牌特点:《苏幕遮》的格律、韵脚和节奏。

2. 词句解析:重点分析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难点:

1. 词牌的创作规律和技巧。

2. 词中深层含义的理解和感悟。

四、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苏幕遮》全文、注释、译文及相关背景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苏幕遮》,了解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简要介绍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朗读感悟:学生齐读《苏幕遮》,体会词的韵律美。

3. 词牌特点分析:讲解《苏幕遮》的词牌特点,如格律、韵脚等。

4. 词句解析:分析词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如“碧云天”“黄叶地”

等。

5. 深入探讨:引导学生思考词中的深层含义,如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

六、教学拓展:

1. 对比欣赏:让学生欣赏其他作者的《苏幕遮》作品,如苏轼、辛弃疾等,对比分析不同作者的创作风格和情感表达。

2.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尝试自己创作《苏幕遮》词牌的诗歌,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七、课堂互动:

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苏幕遮》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享彼此的见解和感悟。

2. 提问解答:鼓励学生提问,教师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促进学生的思考和理解。

苏幕遮怀旧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怀旧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怀旧范仲淹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苏幕遮·怀旧》。

(2)理解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析词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在生活中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勇于面对困难和挑战。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

(1)正确朗读和背诵《苏幕遮·怀旧》。

(2)理解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析词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教学难点:

(1)词中某些词语的理解和翻译。

(2)词的意境和作者情感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介绍词人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激发学生对《苏幕遮·怀旧》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

(1)让学生自主朗读《苏幕遮·怀旧》,感受词的韵律和意境。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

(1)分组讨论,分析词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

(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2)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5. 课堂小结:

四、作业布置

1. 抄写并背诵《苏幕遮·怀旧》。

2. 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词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词的意境和作者情感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苏幕遮教案范仲淹

苏幕遮教案范仲淹

苏幕遮教案范仲淹

教案标题:苏幕遮教案范仲淹

教案目标:

1. 通过学习苏幕遮这首诗,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作品之一,培养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2. 帮助学生理解苏幕遮的主题和情感,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案步骤:

引入:

1. 创设情境:通过展示苏幕遮的诗句或相关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对于古代文学的好奇心。

2. 导入话题:与学生讨论古代文学的重要性和影响,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苏幕遮这首诗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核心内容:

1. 学习苏幕遮的背景和作者范仲淹的生平事迹,了解他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贡献。

2. 逐句解读苏幕遮的诗句,帮助学生理解其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3. 分析苏幕遮的主题和情感,引导学生思考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

4. 进行诗歌朗诵和表演,让学生亲身体验苏幕遮的美妙之处,并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5.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写作,让学生表达自己对于苏幕遮的理解和感受。

总结:

1. 回顾学习的内容,总结苏幕遮的重要性和影响。

2. 鼓励学生继续阅读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培养对于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教案评估:

1. 通过课堂讨论和学生的写作作业,评估学生对于苏幕遮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2.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评估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

1. 苏幕遮的诗句和相关图片。

2. 范仲淹的生平事迹介绍。

3. 课堂讨论和写作活动的指导问题。

4. 诗歌朗诵和表演的音频或视频资源。

苏幕遮范仲淹的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的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的教案

第一章:词的背景与作者简介

1.1 词的起源与发展

1.2 宋代词人及其作品特点

1.3 范仲淹生平简介

1.4 《苏幕遮》词的背景与创作意义第二章:词的文学特点及词牌格律

2.1 词的文学特点

2.2 《苏幕遮》的词牌格律

2.3 词的节奏与韵律

2.4 词的抒情性与意象美

第三章:词句解析

3.1 词的开头与结尾

3.2 词中的意象与象征

3.3 词的抒情与议论

3.4 词的修辞手法

第四章:词的意境与情感表达

4.1 词的意境创造

4.2 词的情感表达方式

4.3 《苏幕遮》的情感分析

4.4 词的情感与意境的关系

第五章:词的审美鉴赏与传承

5.1 词的审美标准

5.2 词的鉴赏方法

5.3 《苏幕遮》的审美价值

5.4 词的传承与影响

第六章:词的比较学习

6.1 比较《苏幕遮》与其他宋词作品6.2 分析《苏幕遮》的独特之处

6.3 了解不同词人的风格差异

6.4 词的比较学习对深入理解词的作用第七章:词的创作实践

7.1 词的创作基本原则

7.2 学习《苏幕遮》的构思与写作技巧7.3 词的写作实践指导

7.4 学生创作分享与讨论

第八章:词的文化影响

8.1 词在宋代文化中的地位

8.2 词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8.3 词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发展

8.4 词的文化价值与当代意义

第九章:词的批评与研究

9.1 词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9.2 《苏幕遮》的批评视角

9.3 词的学术研究方法

9.4 词学研究的新趋势

第十章:综合活动与拓展

10.1 组织词的朗诵与表演活动

10.2 参观词人纪念馆或文学遗址

10.3 开展词创作比赛或研讨会

10.4 词的拓展阅读与推荐

苏幕遮 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 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教案标题:《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教案目标:

1. 了解范仲淹的背景和作品《苏幕遮》的主要内容。

2. 掌握《苏幕遮》的基本词汇和句型。

3.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

1. 范仲淹的背景和《苏幕遮》的主要内容。

2. 《苏幕遮》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型。

教学难点:

1. 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2. 学生对古代文学中的句式和词汇的掌握。

教学准备:

1. 课文《苏幕遮》的复印件。

2. 课堂展示用的图片和音频资料。

3. 学生的课前阅读作业。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5分钟)

1. 利用图片或音频资料引入范仲淹和《苏幕遮》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提问学生是否了解范仲淹和《苏幕遮》,并简要介绍范仲淹的背景和《苏幕遮》的主要情节。

Step 2:阅读理解(15分钟)

1. 学生独立阅读《苏幕遮》的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学生回答一些基本的问题,检查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Step 3:词汇和句型学习(15分钟)

1.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苏幕遮》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型,解释其意思和用法。

2. 学生进行词汇和句型的操练,例如填空、造句等。

Step 4:文学欣赏(15分钟)

1. 教师指导学生分析《苏幕遮》中的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帮助他们更好地理

解和欣赏这首词。

2. 学生分享对《苏幕遮》的感受和理解,展示他们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Step 5:拓展活动(10分钟)

1. 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范仲淹的作品对现代文学的影响。

2. 学生可以选择其他范仲淹的作品进行阅读,进一步了解他的文学创作。

范仲淹 苏幕遮 教案

范仲淹 苏幕遮 教案

范仲淹苏幕遮教案

教案标题:范仲淹《苏幕遮》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范仲淹的背景和文学成就;

2. 理解《苏幕遮》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3. 解读诗歌的意境和表达方式;

4. 培养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设备;

2. 课本、教辅资料;

3. 展示范仲淹的相关作品;

4. 黑板或白板。

三、教学过程:

引入:

1. 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范仲淹的相关作品和人物介绍,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向学生介绍《苏幕遮》的背景和简要情节,引发学生的思考和畅想。

核心教学:

1. 分段解读《苏幕遮》的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

形象;

2. 分析诗歌中的意境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诗歌的表达来感受

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3. 阅读诗歌,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来诠释诗歌的意义;

4. 利用课堂讨论或小组活动,让学生分享自己对《苏幕遮》的理解

和感悟;

5. 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写出对《苏幕遮》的感受和体会。

巩固提高:

1.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自主选择一首自己喜爱的诗歌,写出对

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2. 选拔学生作为课堂小讲解员,分享自己对范仲淹及其作品的研究

成果;

3. 组织诗歌朗诵比赛,鼓励学生展示他们的文学表达能力。

四、评价方法:

1. 观察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参与程度;

2. 评估学生的课后作业和小讲解成果;

3. 评价学生在诗歌朗诵比赛中的表现。

五、拓展延伸:

1. 鼓励学生阅读更多范仲淹的作品,深入了解他的文学世界;

2. 组织范仲淹文学研究小组,让学生深入探究其作品的主题和风格;

3. 结合其他课程内容,扩展范仲淹《苏幕遮》的相关知识,促进跨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教案标题: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教案目标:

1. 了解苏幕遮的背景和作品特点。

2. 理解范仲淹的生平和其对苏幕遮的评价。

3. 分析苏幕遮的诗词作品,并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案步骤:

步骤一:导入(5分钟)

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诗词知识,提问:“你们还记得上节课学习的哪些诗

人吗?他们的作品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激发学生对诗词的兴趣。

步骤二:背景介绍(10分钟)

通过多媒体展示苏幕遮的生平和作品特点,包括他的成就和对宋代文学的贡献。同时,简要介绍范仲淹对苏幕遮的评价,引导学生对苏幕遮的作品产生兴趣。

步骤三:诗词分析(15分钟)

选择苏幕遮的一首代表作品,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引导学生

分析诗中的意境、情感和意义。提问:“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什么情感?作者通

过哪些手法表达了这种情感?”鼓励学生参与讨论,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步骤四:写作练习(15分钟)

要求学生根据苏幕遮的作品风格和表达方式,自行创作一首与其相似风格的诗词。提供一些关键词和句式供学生参考,同时鼓励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

造力。

步骤五:作品分享(10分钟)

邀请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创作,并互相欣赏和评价。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具体的反馈和建议,帮助学生改进自己的作品。

步骤六:总结和延伸(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苏幕遮的重要性和他对文学的贡献。鼓励学生继续深入了解苏幕遮和其他诗人的作品,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教案评估:

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2. 学生创作:评估学生的创作水平和对苏幕遮风格的理解。

范仲淹苏幕遮教案

范仲淹苏幕遮教案

范仲淹《苏幕遮》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掌握《苏幕遮》的诗意和主题,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2. 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高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

3. 通过学习《苏幕遮》,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升传统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

1. 诗意的理解:《苏幕遮》描绘的画面和表达的情感。

2. 修辞手法的分析:比喻、拟人等在诗中的具体运用。

三、教学难点:

1. 诗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翻译。

2. 修辞手法的深入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准备:

1. 教师讲解PPT,包含诗的全文、生僻字词的解释、修辞手法的例证等。

2. 与《苏幕遮》相关的背景资料,如范仲淹的生平、宋代文学特点等。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范仲淹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引出《苏幕遮》这首诗。

2. 朗读诗歌: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苏幕遮》,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3. 讲解诗意:分析诗中的意象,如“碧云天”、“黄叶地”等,引导学生理解诗的主题和情感。

4. 分析修辞手法:讲解诗中使用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山映斜阳天接水”中的拟人,提高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

5. 练习与拓展:让学生翻译诗中的关键句子,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六、教学延伸:

1. 对比《苏幕遮》与其他宋代诗人的作品,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分析其不同之处。

2. 讨论《苏幕遮》在当代的意义和价值,引导学生将古典文学与现代生活相结合。

七、作业布置:

1. 让学生书写《苏幕遮》的读后感,包括对诗意、修辞手法的理解和感悟。

2. 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并进行创作尝试。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苏幕遮》。

(2)理解《苏幕遮》的创作背景及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和思想。

(3)分析《苏幕遮》的词牌特点和词风。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解读《苏幕遮》的意境和情感。(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好,珍惜当下。

二、教学重点:

1. 《苏幕遮》的字词解释和词牌特点。

2. 理解《苏幕遮》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

1. 《苏幕遮》的词牌特点和词风。

2. 深入解读《苏幕遮》的意境和情感。

四、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苏幕遮》的文本和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苏幕遮》的文本。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教师简要介绍范仲淹的生平和思想。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相关诗词,为学习《苏幕遮》做好铺垫。

2. 文本分析:

(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苏幕遮》。

(2)解释生僻字词,解析词牌特点。

(3)分析诗句的意境和情感。

3. 合作探讨:

(1)学生分组讨论,解读《苏幕遮》的意境和情感。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4. 欣赏与借鉴:

(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苏幕遮》的优美词句。

(2)学生举例说明《苏幕遮》在现代生活中的借鉴意义。

5. 课堂小结:

6. 作业布置:

(1)背诵《苏幕遮》。

(2)写一篇关于《苏幕遮》心得体会的文章。

7. 课后反思:

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学生的学习做好准备。

六、教学拓展

苏幕遮范仲淹的教案一等奖3篇

苏幕遮范仲淹的教案一等奖3篇

1、苏幕遮范仲淹的教案一等奖

一、三维目标

1.通过诵读技巧的指导,让学生更深切体会作品的情感

2.通过揣摩词的语言,体会词的意蕴,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二、教学重点

1.朗读指导

2.揣摩语言,体会意境,培养想像力

三、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四、教学设想

1.本篇属于选修的诗歌部分,这一部分自主赏析作品四篇,两首诗、两首词对于诗的赏析,课本作了赏析示例,而词的赏析示例没有,因此选择这首讲读,为学生鉴赏词作一个示例诗词鉴赏历来强调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这就是要深入吟咏与诵读,在教学中一定要抓住诵读,让学生在这一方法体会诗中的节奏,体味诗歌的意境,领会诗的文旨与意味2.在比较中学习也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它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并扩大知识面因此,教学中选择了同样写乡思的范仲淹的《苏幕遮》进行比较,加深对本词情感的把握3.对于周邦彦,学生在这以前未接触过,文学文体常识在讲解过程中作简要补充

五、过程与方法

1.合作学习,把握词的内容,揣摩词中的意象,体会意境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赏析词的语言,探究词是如何做到内容与艺术形式的高度统一

3.吟诵,“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有什么样的感情,就有什么样的语言节奏与音韵,通过诵读“进入角色”,深切体会词中的情感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余光中的《乡愁》

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继柳永之后“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周邦彦的思乡情中,看他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板书课题)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能够理解并背诵《苏幕遮·怀旧》这首诗;

(2)了解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分析并掌握诗歌中的意象、抒情手法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2)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

1. 诗歌的意象分析;

2. 诗歌的抒情手法;

3. 诗歌的韵律特点。

三、教学难点

1. 诗歌中抒情手法的运用;

2. 诗歌韵律的理解与把握。

四、教学准备

1. 教师讲解PPT;

2. 诗歌原文及注释;

3. 相关背景资料;

4. 课堂活动用品。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1)介绍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苏幕遮·怀旧》,提问:“怀旧”指的是什么?

2. 自主学习

(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如“碧云天、黄叶地、北雁南飞”等;(3)分析诗歌的韵律特点,如押韵、对仗等。

3. 合作探讨

(1)分组讨论诗歌的抒情手法,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诗歌的抒情特点;

(3)全班交流,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深入解读

(1)分析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如“怀旧”、“乡关”、“断肠”等;

(2)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感受诗歌的魅力;

(3)讨论诗歌的现实意义,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

范仲淹苏幕遮教案

范仲淹苏幕遮教案

范仲淹苏幕遮教课设计

【篇一:苏幕遮教课设计】

选自:八年级下册课外古诗朗读第十篇

课题:《苏幕遮》

教课目的: 1)、整体掌握词的思想感情 2)、背诵全诗

教课要点:学会剖析本首诗词

教课难点:意象的剖析

课型:新讲课

课时:一课时

教课方法:解说法,议论法,朗读法

教课过程:

导入---------- 同学们:你们能否都有离家的经历,当你们久离家门,

接下来就请同学们说一说,当你们思念家乡的时候你们会怎么做呢?

是的,在现在社会,通信便利,交通发达,选择的方式有好多,而

在古代却不尽然。今日,就让我们一同走进范仲淹的一首词《苏幕

遮》,共同感觉词人笔下的思乡之情。作者简介 ---------- 同学们都学过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老师在那边要点介绍了范仲淹,接下来

就请同学们往返想一下,范仲淹有哪些平生事迹?(同学说)

同学们说的特别好,说明老师从前讲的没有白讲。但又不是很全面,

老师再来增补一下

范仲淹( 989----1052 )字希文,北宋有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

家,世称范文正公。代表作《岳阳楼记》,《渔家傲》。

接下来给同学们 1 分钟时间,读两遍这首词,感觉一下这首词的思

想感情。(1 分钟后)

好!就读到这里,下边我们一同来剖析一下这首词。

碧云、黄叶、波、烟、山、水、夕阳、芳草(板书)。

我们找完了上阕的这些意象,不论是云、山、仍是水,同学们都可

以很好的理解。这里不好理解的就是“芳草”这一意象,老师就给大

家解说一下。

“芳草”化用了《楚辞》中间的“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意思是说啊,王孙远游不归,而家乡的芳草却丰茂的生长,所以“芳草”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一、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苏幕遮》全文,了解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1.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朗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描绘的边疆戍卒的艰苦生活和作者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点

2.1 生词解析

戍、辽、狄、干戈等词语的解释。

2.2 诗句解析

诗句的意象、意境、修辞手法等。

三、教学难点

3.1 诗文背景

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3.2 诗文内涵

诗中表达的爱国情怀和边疆戍卒的生活。

四、教学准备

4.1 教材

《苏幕遮》全文。

4.2 多媒体设备

PPT、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

5.1 导入

播放《苏幕遮》朗诵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诗文情境。

5.2 诗文背景介绍

介绍作者范仲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诗文内涵打下基础。

5.3 诗文解析

5.3.1 生词解析

解释诗中的生词,确保学生理解诗文内容。

5.3.2 诗句解析

分析诗句的意象、意境、修辞手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5.4 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诗文中的意象和意境,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5.5 情感教育

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描绘的边疆戍卒的艰苦生活和作者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

5.6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文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5.7 作业布置

要求学生背诵《苏幕遮》,写一篇关于诗文理解和感悟的短文。

六、教学延伸

6.1 对比分析

将《苏幕遮》与其他描写边疆生活的诗作进行对比,如王昌龄的《出塞》,分析不同诗人对同一题材的不同表现手法和情感表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幕遮》(范仲淹)教案

一、教学目标

1、初读,整体感知。

2、再读,理解词意。

3、品读,学会赏析。

二、重点、难点

学会品读赏析诗词,掌握一定的赏析方法。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导学

范仲淹(989—1052年)(即太宗端拱二年——皇祐四年)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政治家,文学家,吴县(今属江苏)人,汉族。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有《范文正公文集》传世。

范仲淹喜好弹琴,然平日只弹履霜一曲,故时人称之为范履霜。他工于诗词散文,所作的文章

页脚内容1

富政治内容,文辞秀美,气度豁达。他的《岳阳楼记》一文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为千古佳句。也是他一生爱国的写照。

五、课前小练笔:请同学们填空。

碧云天,黄花地,()总是离人泪。(《长亭送别》王实甫)

明确: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

六、请同学们说出刚才所填曲子的前两句引用的原文及该词的词牌名。

明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七、开卷有益

请同学们边听录音边读本词,说说本词主要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情感,从哪些词语中可以体现?

明确:1、主题为思乡以及思念亲人。

2、下片较多,如乡魂、旅思、相思等。

八、品读上片,回答:

1、找出词的一二两句中所写的意象,说出意象所显示的特点。

云----碧

叶----黄特点:鲜艳浓烈烟雾迷蒙

波----绿

页脚内容2

烟----翠

2、三四两句中的意象及其画面又是什么?它能让人想起什么来?

•山

•水画面:夕阳西垂想起

•斜阳芳草萋萋家

•芳草

九、品读下片,试讨论回答

1、本片中第一句和第二句分别是以谁的口吻来写的?理解这两句的含义。

明确:(1)、一种说法是:妻子说的第一句,作者说的第二句。(妻子追丈夫,丈夫梦妻子)另一说法是:作者思念家乡,黯然销魂。妻子好梦相随,别感凄恻。

(2)、这两句无论如何理解都体现出一种思念家乡,渴望亲人之情。

2、三四两句选取的意象分别是什么?试对这两句作简要欣赏。

明月

高楼赏析:

酒倚楼之孤影,带酒之泪痕,刻画出思乡之旅人,

相思泪愁肠形象鲜明,很有感染力。

十、再次品读全词,试从写作手法上来赏析作者是如何来传情达意的?

页脚内容3

1、手法:写景入手,触景生情。

2、具体分析:上片写出典型的秋天之景,从开始那开阔的境界,到以斜阳芳草作结,引出下片之中明显的思乡怀人之情。

3、手法独到之处:作者上片中的芳草斜阳引发出的想家思亲之情,水到渠成。而在下片之中,用带酒泪痕所刻出的思家之人更让读者印象深刻,回味无穷。

十一、请回顾本课所学,品味咀嚼,将不清楚的问题提出讨论。背诵本文。

十二、作业

1、课后查阅有关资料,试说说文中的“芳草”“斜阳”的意象与想家有什么联系?有没有相关的典故?

一说:“芳草”化用了《楚辞》“王孙游兮不归,芳草生兮萋萋”句,意思是说王孙远游不归,只见家乡的芳草丰茂地生长,因此“芳草”指故乡。

二说:以草的缠绵,喻情思不断。如《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宋代谢逸《蝶恋花》:“独依栏杆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李煜的《清平乐》:“离恨恰如草,更行更远还生。”水天相接之处斜阳照着远山,而不解思乡之苦的芳草(暗指故乡)却更在斜阳以外的更远方。以家乡渺远衬托出思乡之情浓。

2、试将本词上片改写成写景片段。

白云满天,黄叶遍地。秋天的景色映进江上的碧波,水波上笼罩着寒烟一片苍翠。远山沐浴着夕阳天空连接江水。岸边的芳草似是无情,又在西斜的太阳之外。

页脚内容4

黯然感伤的他乡之魂,追逐旅居异地的愁思,每天夜里除非是美梦才能留人入睡。当明月照射高楼时不要独自依倚。端起酒来洗涤愁肠,可是都化作相思泪。

苏幕遮•怀旧范仲淹-教案

苏幕遮•怀旧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一.作者简介:

范仲淹(989 —1052 ),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统帅,也是—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生于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卒于皇祐四年(1052 年)吴县(今属江苏)人。

他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少年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有敢言之名。曾多次上书批评当时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

宋仁宗时官至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元昊反,以龙图阁直学士与夏竦经略陕西,号令严明,夏人不敢犯,羌人称为龙图老子,夏人称为小范老子,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

1043年(宋仁宗庆历三年)范仲淹对当时的朝政的弊病极为痛心,提出“十事疏”,主张建立严密的仕官制度,注重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傜役。宋仁宗采纳他的建议,陆续推行,史称“庆历新政”。

可惜不久因为保守派的反对而不能实现,因而被贬至陜西四路宣抚使,后来在赴颍州途中病死,卒谥文正。

庆历革新运动,成为后来王安石熙丰变法的前奏。

页脚内容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