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多《管理学原理》第2版课后习题(组织力量的整合)【圣才出品】
周三多《管理学》第2版课后习题与考研真题详解(总论 综合案例)【圣才出品】
周三多《管理学》第2版课后习题与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篇总论综合案例案例一:2004年中国10大企业社会责任1.企业忽视社会责任将造成什么样的危害?答:企业忽视社会责任将造成如下危害:(1)影响企业声誉和企业形象,降低顾客忠诚度,最终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
(2)浪费自然资源,影响生态环境,破坏生态平衡。
(3)影响人民生活质量,给社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4)危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引起恐慌,影响社会稳定。
(5)给企业带来相应的法律惩罚。
2.企业应该怎样去重视并承担社会责任?答:学会重视并承担必要的社会责任是企业实现自我成长、发展、壮大、持续经营的必修课。
实现对社会责任的重视与承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1)重视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公司全体成员从领导者、管理者到员工都应了解并认识到企业社会责任的重要性:①企业参与社会责任有利于环境的保护与资源的节约,由其是对可再生资源的节约,它是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企业节约成本,扩大经济利益的重要方法;②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有利于企业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与社区、政府、消费者更加融洽的公共关系可以为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空间环境;③社会企业责任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企业发展的一项必要责任。
(2)完善企业的运作环境①规范企业运作流程,严格实行相关的产品安检制度,遵守行业操作规范。
②坚持质量控制制度,积极主动配合相关部门的质量抽查与安全检查行动,把消费者的消费安全放到质量控制管理工作的首位。
③完善企业生产环境,为员工的人生安全提供必要的保障,将员工的作业环境危险系数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3)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和环保事业积极主动额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和环保事业,既可以为企业持续经营创造良好的自然环境,同时也是优化企业社会环境的有效路径。
企业应多参与支援社区教育、支持健康、人文关怀、文化与艺术、城市建设等项目的发展,帮助社区改善公共环境,自愿为社区工作。
(4)建立“权责一致”的考核制度企业责任管理规范化,是企业未来履行社会责任的一种有效方法。
周三多《管理学》第2版课后习题与考研真题详解(创新 综合案例)【圣才出品】
周三多《管理学》第2版课后习题与考研真题详解第六篇创新综合案例案例一:小天鹅的“末日管理”1.管理的创新职能在这个案例中体现在什么地方?答:管理创新是指企业把新的管理要素(如新的管理方法、新的管理手段、新的管理模式等)或要素组合引入企业管理系统以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创新活动。
即富有创造力的组织能够不断地将创造性思想转变为某种有用的结果。
创新对于组织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它是组织发展的基础,是组织获取经济增长的源泉,同时,创新也是组织谋取竞争优势的利器,是组织摆脱发展危机的途径。
因此,任何一个组织都要持续不断地进行创新,以适应动态环境的变化。
本案例中,管理创新在小天鹅公司“末日管理”中的体现主要有:(1)目标创新企业是在一定的经济环境中从事经营活动,特定的环境要求企业按照特定的方式提供特定的产品。
一旦环境发生变化,要求企业的生产方向、经营目标以及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与其他社会组织的关系进行相应的调整。
因此,企业要适时地根据市场环境和消费需求的特点及变化趋势对经营目标加以整合,这就需要进行目标创新。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小天鹅集团及时调整市场战略目标,确定了以提高市场占有率为目标竞争战略,同时,为了发展新产品,及时调整与其他企业的关系,推行战略联盟,不仅与同行结盟,而且还与非同行发展战略关系,为赢得市场竞争优势创造条件。
(2)技术创新现代工业企业的一个主要特点是在生产过程中广泛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
技术水平是反映企业经营实力的一个重要标志,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顺应甚至引导社会技术进步的方面,不断进行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一方面通过降低成本使企业的产品更具价格竞争优势,一方面通过增加用途、完善功能、改进质量等在整体上推动企业竞争力的不断提高。
可以说,技术创新是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技术创新包括要素创新、要素组合方法创新及要素组合结果创新。
在要素组合方法创新方面,小天鹅集团抓住上海惠而浦、长春罗兰、宁波新乐有设备有产品也乐于接受定牌的机遇,与他们进行战略联盟,完成了在工艺过程的组合,扩大了产品生产线;在要素组合结果创新方面,小天鹅与德国西门子公司合资组建公司生产滚筒洗衣机,与松下公司合资生产绿色冰箱,完善了产品品种和产品结构。
管理学__周三多_第二版_课后习题答案
周三多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1.什么是管理?如何理解管理的具体含义?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对这一定义可作进一步解释:(1)管珲的载体是组织。
组织包括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政治党派、社会团体以及宗教组织等。
管理不能脱离组织而存在,同样,组织中必定存在管理;(2)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的过程,而不是其他;(3)管理的对象是相关资源,即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
在这些资源中,人员是最重要的。
任何资源的分配、协调实际上都是以人为中心的。
所以管理要以人为中心;(4)管理的职能活动包括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5)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而该目标仅凭单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这也是建立组织的原因。
2.管理包括哪些职能?它们各自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它们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管理职能有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七种。
七种管理职能各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
信息职能通过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传播、利用和反馈表现出来;决策职能通过方案的产生和选择表现出来;计划职能通过计划的制定表现出来;组织职能通过组织结构的设计和人员的配备表现出来;领导职能通过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表现出来;控制职能通过偏差的识别和纠正表现出来;创新职能是通过组织所提供的服务或产品的更新和完善以及其他管理职能的变革和改进来表现其存在的。
相互关系:(1)信息职能是其他管理职能赖以有效发挥的基础;(2)决策既与其他管理职能有所交叉(管理者在行使其他管理职能的过程中总会面临决策问题),又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依据;(3)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旨在保证决策的顺利实施;(4)创新贯穿于各种管理职能和各个组织层次之中。
3.根据明茨伯格的理论,管理者应扮演哪些角色?亨利·明茨伯格研究发现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被归入三大类: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第2版课后习题(管理理论的历史演变)【圣才出品】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第2版课后习题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历史演变1.中国古代的顺道思想对现代企业的经营有何启示?答:中国古代的顺道思想对现代企业的经营启示是:(1)中国历史上的“道”有多种含义,属于主观范畴的“道”是指治国的理论;属于客观范畴的“道”指客观规律。
“顺道”是指管理要顺应客观规律。
(2)老子认为,“道法自然”,天有天道,人有人道,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运行都有其固有的规律。
对自然界来说,“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管理·形势》),其运行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客观存在着。
社会也这样,生产、市场、人事、农村和城市的治理,都有轨可循,“不通于轨数而欲为国,不可”(《管理·山国轨》)。
(3)人们要取得事业成功,必须顺轨而行,不能逆道而上。
因为道是客观存在的,不可能因人而私,“万物之于人也,无私近也,无私远也”(《管理·形势》),只能“因之”,不能抗拒。
顺乎它,它必“助之”,你的事业就会“有其功”,“虽小必大”;逆了它,它对你也必“违之”,你必“怀其凶”,“虽成必败”。
(4)根据这种思想,管理者必须:①辩道,辨识客观规律;②顺道,根据客观规律的要求来组织管理活动。
2.请综合分析斯密与巴贝奇关于劳动分工的研究。
答:(1)斯密认为:劳动是国民财富的源泉。
一国财富的多寡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该国从事有用劳动的居民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二是这些人的劳动熟练程度、劳动技巧和判断力的高低。
①财富的增加可以提高人民的幸福程度,而提高劳动者技巧的熟练程度,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则是增加一国物质财富的重要途径。
②劳动分工有助于这个目标的实现。
原因有三个:a.劳动分工可以使工人重复完成简单的操作,从而可以提高劳动熟练程度,提高劳动效率;b.分工节省了通常由一种工作转到其他工作所损失的时间;c.分工使劳动简化,使工具专门化,从而有利于创造新工具和改进设备,而新机械的发明和利用,又使得劳动进一步简化和减少,从而使一个人能够完成许多人的工作。
管理学原理(第二版)周三多课后习题及答案
简单平均法、移动平均法以及指数平滑法有何异同?
第四章
何谓决策?何谓追踪决策?追踪决策有哪些特点?
战略决策与战术决策有何区别?103-104
组织决策为什么要根据满意原则来评价和选择方案?
决策过程包括那几个阶段的工作?104-107
讨论技术创新过程和环境变化的关系?
如何认识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先发优势与后发优势?
简述如何进行创新基础和创新对象的选择?
你是如何认识知识经济时代的基本特征的?
为什么说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制度结构正从资本逻辑转向知识逻辑?
工业化社会时代企业层级结构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知识经济时代对层级组织进行网络化改造的根据何在?
第十四章
简述创新职能的内涵和创新工作的特征?215-316
创新管理与维持管理的关系是什么?
简述目标创新的内涵,如何进行目标创新?
简述技术创新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如何管理变革与创新的实施过程。
人员和认识企业内外部协调对于技术创新的作用?
简述机会对于技术创新的作用?你在实践中如何对待意外的成功和失败的?
直线经理于参谋人员在工作中为什么会发生矛盾?208
如何正确地发挥参谋人员的作用?209
委员会工作方式有和贡献和局限性?214
如何提高委员会的工作效率?215
如何在委员会工作方式中处理好民主与集中的关系?
第十章
领导权力的基本形式有哪些?如何认识领导权力的构成?224
请描述有效领导者与无效领导者的品质特征227-228
第一章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第2版课后习题(人员配备)【圣才出品】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第2版课后习题第八章人员配备1.人员配备满足组织和个人的哪些需要?答:人员配备是为每个岗位配备适当的人,即首先要满足组织的需要;同时,人员配备也是为每个人安排适当的工作,因此,要考虑组织成员个人的特点、爱好和需要。
(1)从组织需要的角度去考察①通过人员配备使组织系统得以开动运转。
设计合理的组织系统要能有效地运转,必须使机构中每个工作岗位都有适当的人去占据,使实现组织目标所必须进行的每项活动都有合格的人去完成。
这是人员配备的基本任务。
②为组织发展准备干部力量。
组织的目标、活动的内容需要经常根据环境的变化作适当的调整,由目标和活动决定的组织机构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所以,在为组织目前的机构配备人员时,还要考虑机构可能发生的变化,为明天的组织准备和提供工作人员,特别是管理干部。
③维持成员对组织的忠诚。
通过人员配备,来稳住人心、留住人才,维持成员对组织的忠诚。
人员不稳定,职工离职率高,特别是优秀人才的外流,往往使组织积年的培训费用付之流水,而且可能破坏组织的人事发展计划,甚至影响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干部需要。
因此,要通过人员配备,来稳住人心、留住人才,维持成员对组织的忠诚。
(2)从个人需要的角度去考察①通过人员配备,使每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公正的评价、承认和运用。
工作的需求与自身的能力是否相符,工作的目标是否富有挑战性。
这些因素与人们在工作中的积极、主动、热情程度有着极大的关系。
②通过人员配备,使每个人的知识和能力不断发展,素质不断提高。
2.人员配备包括哪些工作内容?从事这些工作需要遵循哪些原则?答:(1)人员配备包括以下工作内容:①确定人员需要量人员需要量的确定主要以设计出的职务数量和类型为依据。
职务类型提出了需要什么样的人,职务数量则告诉我们每种类型的职务需要多少人。
②选配人员职务设计和分析指出了组织中需要具备哪些素质的人。
为了保证担任职务的人员具备职务要求的知识和技能,必须对组织内外的候选人进行筛选,做出最恰当的选择。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课后习题-组织力量的整合(圣才出品)
第10章组织力量的整合一、关键术语1.直线职权答:直线职权是指组织内直线管理系统的管理人员所拥有的包括发布命令及执行决策等的权力,也就是通常所指的指挥权。
直线职权关系是一种命令关系,是上级指挥下级的关系。
这种命令关系自上而下,从组织的最高层,经过中间层,一直延伸到最基层,形成一种等级链。
链中每一个环节的管理人员都有指挥下级工作的权力,同时又必须接受上级管理人员的指挥,这种指挥和命令的关系越明确,即各管理层次直线主管的权限越清楚,就越能保证整个组织的统一指挥。
直线关系是组织中管理人员的主要关系,组织设计的一个重要内容便是规定和规范这种关系。
2.非正式组织答:非正式组织是指伴随着正式组织的运转而形成的。
正式组织的成员之间的私人关系从相互接受、了解逐步上升到友谊,一些无形的、与正式组织有联系、但又独立于正式组织的小群体便慢慢地形成了。
这些小群体形成以后,其成员由于工作性质相近、社会地位相当、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认识的基本一致、观点基本相同,或者在性格、业余爱好以及感情相投的基础上,产生了一些被大家所接受并遵守的行为规则,从而使原来松散、随机性的群体渐渐成为趋向固定的非正式组织。
3.参谋职权答:参谋职权是一种服务和协助的关系,授予参谋人员的是思考、筹划、建议和权力。
随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的生产方法与手段在企业中的运用,企业活动的过程越来越复杂。
参谋的设置是为了方便直线主管的工作,减轻他们的负担。
随着组织规模的扩大,参谋人员的数量会不断增加,参谋机构会逐渐规范化,为了方便这些机构的工作,直线主管也许会授予它们部分职能权力,但是它们的主要职责和特征,仍然是同层次直线主管的助手,主要任务仍然是提供某些专门服务,进行某些专项研究,以提供某些对策建议。
4.委员会答:委员会是集体工作的一种形式,组织中存在多种多样的委员会。
利用委员会的方式进行工作的理由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委员会功能为综合各种意见,提高决策的正确性;②协调各种职能,加强部门间的合作;③代表各方面的利益,诱导成员的贡献;④组织参与管理,调动执行者的积极性。
周三多《管理学》第2版课后习题与考研真题详解(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圣才出品】
周三多《管理学》第2版课后习题与考研真题详解第十章组织变革与组织文化10.1课后习题详解1.组织变革的动因有哪些?答:推动组织变革的因素可以分为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环境因素两个部分。
(1)外部环境因素。
主要包括:①整个宏观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
诸如政治、经济政策的调整,经济体制的改变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等等,都会引起组织内部深层次的调整和变革。
②科技进步的影响。
知识经济的社会,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新方法层出不穷,对组织的固有运行机制构成了强有力的挑战。
③资源变化的影响。
组织发展所依赖的环境资源对组织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
组织必须要能克服对环境资源的过度依赖,同时要及时根据资源的变化而顺势变革组织。
④竞争观念的改变。
基于全球化的市场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竞争的方式也将会多种多样,组织若要想适应未来竞争的要求,就必须在竞争观念上顺势调整,争得主动,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内部环境因素:主要包括:①组织机构适时调整的要求。
组织机构的设置必须与组织的阶段性战略目标相一致,组织一旦需要根据环境的变化调整机构,新的组织职能必须得以充分的保障和体现。
②保障信息畅通的要求。
随着外部不确定性因素的增多,组织决策对信息的依赖性增强,为了提高决策的效率,必须通过变革保障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
③克服组织低效率的要求。
组织长期一贯运行极可能会出现某些低效率现象,其原因既可能是由于机构重叠、权责不明,也有可能是人浮于事、目标分歧。
组织只有及时变革才能进一步制止组织效率的下降。
④快速决策的要求。
决策的形成如果过于缓慢,组织常常会因决策的滞后或执行中的偏差而坐失良机。
为了提高决策效率,组织必须通过变革对决策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梳理,以保证决策信息的真实、完整和迅速。
⑤提高组织整体管理水平的要求。
组织整体管理水平的高低是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组织在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会出现新的发展矛盾,为了达到新的战略目标,组织必须在人员素质、技术水平、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都做出进一步的改善和提高。
周三多《管理学》第2版课后习题与考研真题详解(全球化管理)【圣才出品】
周三多《管理学》第2版课后习题与考研真题详解第三章全球化管理3.1课后习题详解1.什么是国际化经营?国际化经营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答:(1)约翰·费耶维舍认为,尽管人们可以给国际化经营一个非常复杂的定义,但它只有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它涉及两个或更多国家的经营活动,或者说其经营活动被国界以某种方式所分割。
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企业的资源转化活动超越了一国国界,即进行商品、劳务、资本、技术等形式的经济资源的跨国传递和转化,那么这个企业就是在开展国际化经营。
跨国界的经营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商品在国际间的交换,即国际贸易;特许,包括商标、专利权、专有技术及具有财产价值的知识产权的使用;劳务输出,包括市场广告、法律服务、财务信息咨询、保险、货物运输、会计以及管理技术咨询等服务的输出;国际间接投资,包括证券及不动产投资等;国际直接投资。
(2)国际化经营的阶段,可以从历史发展和企业发展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和判断。
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国际化经营经历了一个不断向更高层次演变的过程。
这一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比较典型的阶段。
①初始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是从19世纪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
当时企业国际化经营活动的主要特点是,活动方式主要以进出口贸易为主,跨国投资的方式较少且所涉及的国家和行业也十分有限,此时的跨国投资主要被当作各发达国家的企业保卫各自海外市场的防卫手段。
②高速发展阶段。
这个阶段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到20世纪80年代。
这一阶段突出的特征在于,国际化经营的产物——跨国公司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核心组织者和最主要的经济活动主体。
对外直接投资成为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主导方式,其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国际贸易。
在这一阶段,虽然发达国家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但一些新兴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也纷纷崛起,并成为国际化经营中的一支重要的新兴力最。
③全球竞争阶段。
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各国经济相互联系与相互依赖的程度不断加深,几乎所有的国家都被纳入到国际分工体系中;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革命和各国市场的日趋开放,国家间、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
《管理学》周三多等主编+第二版+笔记(完整版)
第一单元总论第一章管理活动与管理理论第一节管理活动一、管理的定义(一)外国学者的定义1、早期管理学者玛丽·帕克·福莱特:通过其他人来完成工作的艺术。
2、斯蒂芬·P .罗宾斯和玛丽·库尔塔:管理是和其他人一起并且通过其他人来切实有效完成活动的过程。
3、帕梅拉·S.路易斯、斯蒂芬·H.古德曼和帕特丽夏·M.范特:管理被定义为切实有效支配和协调资源,并努力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4、沃伦·R .普伦基特和雷蒙德·F .阿特纳:管理者是对资源的使用进行分配和监督的人员。
而管理则是一个或多个管理者单独和集体通过行使相关职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领导和控制)和利用各种资源(信息、原材料、货币和人员)来制订并达到目标的活动。
(二)中国学者的定义1、徐国华等:管理是通过计划、组织、控制、激励和领导等环节来协调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以期更好地达成组织目标的过程。
(有三层含义)2、杨文士和张雁:管理是组织中的管理者,通过实施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与领导、控制等职能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使别人同自己一起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
(三)综合定义(教材)1、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
2、对定义的进一步解释:1)管理的载体是组织2)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各种资源的过程3)管理的对象是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相关资源4)管理的职能活动包括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5)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3、管理者:组织中从事管理活动的人员。
二、管理的职能(一)有关管理职能的不同观点1、20世纪初,法约尔(Fayol,1916)在《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认为管理的职能有五种: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2、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孔茨和奥唐内尔(Koonts and O’Donnell,1955)把管理的职能分为以下五种:计划、组织、人员配备、指导和控制。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目录第一部分名校考研真题2012年南开大学917管理综合(管理学部分)考研真题及详解2013年南京大学921管理学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2012年南京大学921管理学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2011年南京大学921管理学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2013年北京科技大学621管理学原理考研真题及详解2012年北京师范大学977管理学考研真题及详解第二部分课后习题第一篇导论第一章企业与管理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历史演变第二篇计划与决策第三章经营条件研究第四章经营决策理论第五章经营决策实务第六章经营计划第三篇组织与人事第七章组织结构设计第八章人员配备第九章组织力量的整合第四篇领导与激励第十章领导第十一章激励第五篇信息与控制第十二章管理信息第十三章管理控制第六篇管理的创新职能第十四章管理创新第三部分章节题库第一篇导论第一章企业与管理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历史演变第二篇计划与决策第三章经营条件研究第四章经营决策理论第五章经营决策实务第六章经营计划第三篇组织与人事第七章组织结构设计第八章人员配备第九章组织力量的整合第四篇领导与激励第十章领导第十一章激励第五篇信息与控制第十二章管理信息第十三章管理控制第六篇管理的创新职能第十四章管理创新第四部分模拟试题周三多《管理学原理》(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周三多《管理学原理》(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本书是周三多《管理学原理》(第2版)教材的配套题库,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部分为名校考研真题。
本书精选了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名校的考研真题,并对部分真题提供了详细的答案及详解。
本书历年真题的答案及详解由高分考生精心编写而成,解题思路清晰、答案翔实,突出难度分析,对常考知识点进行了归纳整理。
第二部分为课后习题及详解。
本书参考大量资料对周三多《管理学原理》(第2版)的课(章)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
周三多《管理学》第2版课后习题与考研真题详解(决策与计划 综合案例)【圣才出品】
周三多《管理学》第2版课后习题与考研真题详解第二篇决策与计划综合案例案例一:准确决策与盲目投资1.决策包括哪些基本活动过程?其中的关键步骤是什么?答:决策贯穿于整个管理活动全过程,是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
(1)决策的基本活动过程①诊断问题或识别机会。
管理者必须尽可能精确地评估问题和机会;要尽力获取精确的、可信赖的信息,并正确地解释它;需要注意处在控制之外的因素也会对机会和问题的识别产生影响。
②明确目标。
所要结果的数量和质量都要明确,因为目标的这两个方面都最终指导决策者选择合适的行动路线。
目标的衡量方法有很多种,如我们通常用货币单位来衡量利润或成本目标,用每人的产出数量来衡量生产率目标,用次品率或废品率来衡量质量目标。
根据时间的长短,可把目标分为长期目标、中期目标和短期目标。
长期目标通常用来指导组织的战略决策,中期目标通常用来指导组织的战术决策,短期目标通常用来指导组织的业务决策。
无论时间的长短,目标总是指导着随后的决策过程。
③拟定方案。
这一步骤需要创造力和想象力,在提出备选方案时,管理者必须把其试图达到的目标铭记在心,而且要提出尽量多的方案。
为了提出更多、更好的方案,需要从多种角度审视问题,这意味着管理者要善于征询他人的意见。
④筛选方案。
管理者起码要具备评价每种方案的价值或相对优势、劣势的能力。
在评估过程中,要使用预定的决策标准(如所要的质量)并仔细考虑每种方案的预期成本、收益、不确定性和风险。
最后对各种方案进行排序。
另外,管理者必须仔细考察所掌握的全部事实,并确信自己已获得足够的信息。
⑤执行方案。
方案的有效执行需要足够数量和种类的资源作保障。
方案的执行将不可避免地会给有关各方带来变化,一些人的既得利益可能会受到损害。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管理者善于做思想工作,帮助他们认识这种损害只是暂时的,或者说是为了组织全局的利益而不得不付出的代价。
在可能的情况下,管理者还可以拿出相应的补偿方案以消除他们的顾虑,化解方案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阻力。
周三多《管理学》第2版课后习题与考研真题详解(决策与决策方法)【圣才出品】
周三多《管理学》第2版课后习题与考研真题详解第五章决策与决策方法5.1课后习题详解1.如何理解决策的含义?决策的原则与依据各是什么?答:(1)决策是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或者管理者利用机会的过程。
对于这一定义,可作如下理解:①决策的主体是管理者,因为决策是管理的一项职能。
管理者既可以单独做出决策,这样的决策被称为个体决策;也可以和其他的管理者一道共同做出决策,这样的决策被称为群体决策。
②决策的本质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由多个步骤组成。
③决策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或利用机会,这就是说,决策不仅仅是为了解决问题,有时也是为了利用机会。
(2)决策的原则决策遵循的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
现实中,组织内外的很多因素都会对组织的运行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决策者很难收集到反映这些因素的一切信息;对于收集到的有限信息,决策者的利用能力也是有限的,从而决策者只能拟定数量有限的方案;任何方案都要在未来实施,而未来是不确定的,人们对未来的认识和影响十分有限,从而决策时所预测的未来状况可能与实际的未来状况不一致。
现实中的上述状况决定了决策者难以做出最优决策,只能做出相对满意的决策。
(3)决策的依据决策的依据是信息。
管理者在决策时离不开信息。
信息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影响决策水平。
这要求管理者在决策之前以及决策过程中尽可能地通过多种渠道收集信息作为决策的依据。
适量的信息是决策的依据,信息量过大固然有助于决策水平的提高,但对组织而言可能是不经济的,而信息量过少则使管理者无从决策或导致决策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2.迄今为止,有关决策的理论经历了怎样的发展?答:迄今为止,决策理论经历了古典决策理论,行为决策理论两个阶段。
(1)古典决策理论:古典决策理论是基于“经济人”假设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应该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待决策问题,即决策的目的在于为组织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古典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①决策者必须全面掌握有关决策环境的信息情报;②决策者要充分了解有关备选方案的情况;③决策者应建立一个合理的层级结构,以确保命令的有效执行;④决策者进行决策的目的始终都在于使本组织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南大版】-管理理论的历史演变(圣才出品)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历史演变2.1 复习笔记一、中国古代管理思想1.顺道中国历史上的“道”有多种含义,属于主观范畴的“道”是指治国的理论;属于客观范畴的“道”指客观规律。
“顺道”是指管理要顺应客观规律。
根据这种思想,管理者必须:辩道,辨识客观规律;顺道,根据客观规律的要求来组织管理活动。
2.重人重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重人心向背,二是重人才归离。
治理国家,办成事业,得人是第一位的,所以我国历来讲究得人之道,用人之道。
3.求和“和”强调的是人际关系融洽、和谐。
求和,不仅要团结顺从自己的人,而且要善于团结敢于提出反对意见的人。
4.法治法律是由国家制定的体现统治阶级意志,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的总和。
法治就是根据法律而非君主或官吏的个人好恶,来调整社会、经济、政治关系,组织社会、政治、经济活动。
5.守信信誉是国家和企业的生命。
这是我国长期管理实践中产生的信条。
6.预谋“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无过在于度数,无困在于预备”。
预者,预测、预谋、预备,核心是预谋。
为预谋必须先预算,谋划出方案,后落实到人力物力的预备。
二、西方工厂制度早期的管理实践1.小詹姆斯·瓦特与马修·鲁滨逊·包尔顿最早在企业管理中使用科学管理方法的,当推瓦特和包尔顿。
他们是发明和设计蒸汽机的两位先驱者的儿子。
1796年,在他们的父亲在英国建立了索豪工程铸造厂时他们就已开始负责这家工厂的管理,并对管理事务进行了分工。
瓦特主持组织工作与行政管理,包尔顿负责销售与商业活动。
他们为工厂制定了许多管理制度,并在组织工厂的生产与销售活动中运用了许多管理技术。
2.罗伯特·欧文罗伯特·欧文是空想社会主义者,他是19世纪初期最有成就的实业家之一,也是杰出的管理学先驱者,他最早播下了人事管理的种子。
欧文认为,人是环境的产物,只有处在适宜的物质和道德环境下,人才能培养出好的品德。
为了证明自己的哲学观点是正确的,为了培养人的美德,欧文在他自己的工厂里进行了一系列劳动管理方面的改革。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与方法》课后习题(组织力量的整合)【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组织力量的整合1.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有何区别?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及其活动对组织目标的实现可能产生何种影响?如何有效地利用非正式组织?答:(1)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的区别①组织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建立合理的组织机构和结构,规范组织成员在活动中的关系。
设计的结果是形成正式组织。
正式组织有明确的目标、任务、结构、职能以及由此形成的成员间的责权关系,对个人具有某种程度的强制性;非正式组织是伴随着正式组织的运转而形成的,在正式组织展开活动的过程中,组织成员之间必然发生业务上的联系。
这种工作上的接触会促进成员之间的相互认识和了解,一些无形的、与正式组织有联系、但又独立于正式组织的小群体慢慢形成,这些小群体成员由于工作性质相近、社会地位相当、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认识基本一致、观点基本相同,或者在性格、业余爱好以及感情相投的基础上,产生一些被大家所接受并遵守的行为规则,从而逐渐形成趋向固定的非正式组织。
②正式组织的活动以成本和效率为主要标准,维系正式组织的,主要是理性的原则;而非正式组织则主要以感情和融洽的关系为标准,维系非正式组织的,主要是接受与欢迎或孤立与排斥等感情上的因素。
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必然要对正式组织的活动及其效率产生影响。
(2)非正式组织的影响①积极影响a.可以满足职工的需要。
非正式组织是自愿性质的,其成员甚至是无意识地加入进来。
他们之所以愿意成为非正式组织的成员,是因为这类组织可以给他们带来某些需要的满足。
b.人们在非正式组织中的频繁接触会使相互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从而易于产生和加强合作的精神。
这种非正式的协作关系和精神如能带到正式组织中来,无疑有利于促进正式组织活动协调地进行。
c.对于那些工作中的困难者、技术不熟练者,非正式组织中的伙伴往往会自觉地给予指导和帮助。
这种自觉、善意的帮助,可以促进他们技术水平的提高,从而可以帮助正式组织起到一定的培训作用。
d.非正式组织为了群体的利益,为了在正式组织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往往会自觉或自发地帮助正式组织维护正常的活动秩序。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第2版章节题库(组织力量的整合)【圣才出品】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第2版章节题库第九章组织力量的整合一、概念题1.参谋职权(东财2009研)答:参谋职权是一种有限度的、不完整的职权。
从性质上说,参谋职权是一种顾问性的或服务性的职权,拥有参谋职权的管理者可以向直线管理者提出建议或提供服务,但其本身并不包括指挥权和决策权。
参谋职权实际上是一种辅助性的职权。
一个组织机构在其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直线职权已不足以应付所面临的许多复杂问题时,就需要设置参谋职权。
(1)参谋的形式有个人参谋和专业参谋两种。
个人参谋,是直线人员的参谋和助手,为直线人员提供咨询,协助直线人员执行职责,最典型的例子是管理者的个人助理。
专业参谋常常是一个独立的机构或部门,它往往聚合了一些专家,为各级直线主管提供专业性建议与服务。
(2)参谋和直线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
作为一个主管人员,他既可以是直线人员,也可以是参谋人员,这取决于他所起的作用及行使的职权。
当他处在自己所领导的部门中,他行使直线职权,是直线人员;而当他同上级打交道或同其他部门发生联系时,他又成为参谋人员。
例如医院院长在医院内是直线人员,但在卫生局进行计划或决策而征询他的意见时,他便成为参谋人员了。
2.非正式组织(同济大学2013研;深圳大学2011研;华南理工2011研;东财2010研;北二外2010研;中山大学2008研;北理2008研)答:非正式组织是指存在于正式组织之中,由人们在共同工作中所形成的靠感情和非正式规则联结的群体。
非正式组织是伴随着正式组织的运转而形成的。
正式组织中的某些小群体成员,由于工作性质相近、社会地位相当、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基本一致,或者在性格、业余爱好及感情相投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些被其他成员所共同接受并遵守的行为规则,从而使原来松散、随机形成的群体渐渐成为趋向固定的非正式组织。
非正式组织没有明确的组织目标、组织活动,以感情融洽为主要标准,有不成文的行为规则;带头人无正式权力,是自然领袖,在团体中有一定的影响力;维系非正式组织的主要是接受与欢迎、孤立与排斥等感情上的因素。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第2版课后习题(企业与管理)【圣才出品】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第 2 版课后习题 第一章 企业与管理
1.何谓组织?组织要素包括哪些内容? 答:(1)组织的概念: 组织是指一群人为了实现某个共同目标而结合起来协调行动的集合体。根据目标的不 同,可以将组织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如军事组织(其目的是保卫国家的安全)、经济组织(从 事商品生产和经营,取得利润)、教育组织(传播科学知识,为社会培养人才)、宗教组织(宣 传某种教义,争取信徒)等。 (2)组织要素包括: ①组织成员。任何组织都是一定数量的个人的集合体。任何个人只要接受组织的目标, 遵守组织的规章,并提供组织所需的贡献,都可能成为组织的一员,参加组织的集体活动。 ②组织目标。组织目标是不同组织成员的粘合剂。作为组织成员的个人之所以愿意加入 组织,并与其他人协同行动,是因为他们需要实现某个单靠自身的力量无法实现的目标。 ③组织活动。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组织成员必须从事某种活动。组织活动的内容是由 组织目标的性质所决定的。由于能够实现同一目标的活动形式和内容是多样的,因此组织必 须对不同的目标活动进行权衡、比较和选择。 ④组织资源。任何活动的进行都需要利用一定种类和数量的资源。组织不仅是人的集合, 而且是不同资源的集合。特定的组织是人与资源的特殊结合。除了人以外,组织在目标活动 中需要利用的资源包括信息、物质条件以及获取信息和物质条件的财务手段。 ⑤组织的环境。作为人的集合体,组织总是存在于一定的社会中的。组织是社会的一个 基本单位,它在目标活动中必然会与外部存在的其他单位发生各种经济或非经济的联系。外
①经营管理 企业是一个动态开放系统。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与外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企业活动 的资源要从外部获取,利用这些资源得到的产品要在市场上去实现。经营管理就是对企业与 外界发生关系的这些活动的管理。 ②生产管理 从事生产活动是工业企业的基本特征。生产管理是对企业内部利用资源、加工制造产品 过程进行的组织安排与协调控制。生产管理的内容主要有:生产条件管理、生产过程管理、 生产成果管理。 ③技术管理 现代企业在生产力方面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将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体现先进科学技术 的机器设备广泛地运用于生产制造活动。技术管理就是指对与生产活动同时进行或体现在生 产过程中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等活动及其条件进行的管理。 ④人事管理 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要利用诸多资源,其中人是一种特殊的资源。人力资源管理在企 业管理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人事管理是一个比人力资源管理含义更为宽泛的概念,它不 仅包括对“人”的“事情”进行管理,更应包括对“人”与“事”之间的关系进行管理。 ⑤财务管理 企业的任何活动都会在财务上得到反映。财务管理是从资金运动的角度来计划和控制企
周三多《管理学》第2版课后习题与考研真题详解(领导概论)【圣才出品】
周三多《管理学》第2版课后习题与考研真题详解第十一章领导概论11.1课后习题详解1.何谓领导?领导在管理中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答:(1)“领导”有两种词性含义。
一种是名词属性的“领导”,即“领导者”的简称;二是动词属性的“领导”,即“领导行为”的简称,指“领导者”所从事的活动。
领导的定义包括下列三要素:①领导者必须有部下或追随者。
没有部下的领导者谈不上领导。
②领导者拥有影响追随者的能力或力量。
这些能力或力量包括由组织赋予领导者的职位和权力,也包括领导者个人所具有的影响力。
③领导行为具有明确的目的,可以通过影响部下来实现组织的目标。
(2)领导者在带领、引导和鼓舞部下为实现组织目标而努力的过程中,要具有指挥、协调和激励三个方面的作用。
①指挥作用。
指在组织活动中,需要有头脑清醒、胸怀全局,能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的领导者帮助组织成员认清所处的环境和形势,指明活动的目标和达到目标的路径。
②协调作用。
指组织在内外因素的干扰下,需要领导者来协调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和活动,朝着共同的目标前进。
③激励作用。
指领导者为组织成员主动创造能力发展空间和职业生涯发展的行为。
2.如何根据不同标准分析和研究不同类型领导的特点?答:根据不同的标准领导风格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具体包括:(1)按领导者权力运用方式,可以将领导风格分为集权式领导者和民主式领导者。
①集权式领导者。
集权式领导者是把管理的制度权力相对牢固地进行控制的领导者。
由于管理的制度权力是由多种权力的细则构成的,如各级领导的法定权、奖赏权、惩罚权等,都有正式的规章制度严格地明文规定。
这意味着对被领导者或下属而言,受控制的力度较大。
在整个组织内部,资源的流动及其效率主要取决于集权式领导者对管理制度的理解和运用。
同时,个人专长权和模范权是他行使上述制度权力成功与否的重要基础。
这种领导者把权力的获取和利用看成是自我的人生价值。
②民主式领导者。
这种领导者的特征是向被领导者授权,鼓励下属的参与,并且主要依赖于其个人专长权和模范权影响下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三多《管理学原理》第2版课后习题
第九章组织力量的整合
1.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有何区别?
答:非正式组织与正式组织的区别有:
(1)形成过程不同
①正式组织是组织设计工作的结果,是经由管理者通过正式的筹划,并借助组织图和职务说明书等文件予以明确规定的。
它具有严密的组织结构、明确的目标、任务、结构、职能以及由此而决定的成员间的责权关系,对个人具有某种程度的强制性。
②非正式组织是指自发的无意识的,行动无规律,仅以感情、习惯、喜爱、相互依赖来满足个人不同的心理需要的群体。
(2)目的不同
①正式组织成立的目的是规范成员行为,提高组织工作效率,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②非正式组织的出现则是为了维护其成员的共同利益,使之免受其内部个别成员的疏忽或外部人员的干涉所造成的损失。
(3)存续条件不同
①正式组织的活动以成本和效率为主要标准,要求组织成员为了提高活动效率和降低成本而确保形式上的合作,并通过对他们的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予以正式的物质与精神的奖励或惩罚来引导他们的行为。
因此,维系正式组织的,主要是理性的原则。
②非正式组织则主要以感情和融洽的关系为标准。
它要求其成员遵守共同的、不成文的行为规则。
不论这些行为规范是如何形成的,非正式组织都有力迫使其成员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守。
对于那些自觉遵守和维护规范的成员,非正式组织会予以赞许、欢迎和鼓励,而那些
不愿就范或犯规的成员。
非正式组织则会通过嘲笑、讥讽、孤立等手段予以惩罚。
因此,维系非正式组织的,主要是接受与欢迎或孤立与排斥等感情上的因素。
2.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及其活动对组织目标的实现可能产生何种影响?
答: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及其活动对组织目标的实现产生的影响有:
(1)非正式组织的积极作用
①可以满足职工的需要。
非正式组织是自愿性质的,其成员甚至是无意识地加入进来。
他们之所以愿意成为非正式组织的成员,是因为这类组织可以给他们带来某些需要的满足。
②人们在非正式组织中的频繁接触会使相互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从而易于产生和加强合作的精神。
③非正式组织虽然主要是发展一种工余的、非工作性的关系,但是它们对其成员在正式组织中的工作情况也往往是非常重视的。
对于那些工作的困难者、技术不熟练者,非正式组织中的伙伴往往会自觉地给予指导和帮助。
同伴的这种自觉、善意的帮助,可以促进他们技术水平的提高,从而可以帮助正式组织起到一定的培训作用。
④非正式组织也是在某种社会环境中存在的。
非正式组织为了群体的利益,为了在正式组织中树立良好的形象,往往会自觉或自发地帮助正式组织维护正常的活动秩序。
(2)非正式组织可能造成的危害
①非正式组织的目标如果与正式组织冲突,则可能对正式组织的工作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②非正式组织要求成员一致性的压力,往往也会束缚成员的个人发展。
③非正式组织的压力还会影响正式组织的变革,发展组织的惰性。
3.如何有效地利用非正式组织?
答:有效利用非正式组织需做好以下几点:
(1)利用非正式组织,首先要认识到非正式组织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和必要性。
①允许乃至鼓励非正式组织的存在,为非正式组织的形成提供条件,并努力使之与正式组织吻合。
②非正式组织的形成,有利于正式组织效率的提高。
人通常都有社交的需要。
如果一个人在工作中或工作之后与别人没有接触的机会,则可能心情烦闷,感觉压抑,对工作不满,从而影响效率。
相反。
如果能有机会经常与别人聊聊对某些事情的看法,谈及自己生活或工作中的障碍。
甚至发发牢骚,那么就容易卸掉精神上的包袱,以轻松、愉快、顺畅的心理状态投身到工作中去。
(2)通过建立和宣传正确的组织文化来影响非正式组织的行为规范,引导非正式组织提供积极的贡献。
①非正式组织形成以后,正式组织既不能利用行政方法或其他强硬措施来干涉其活动,又不能任其自流,因为这样有产生消极影响的危险。
因此,对非正式组织的活动应该加以引导。
这种引导可以通过借助组织文化的力量,影响非正式组织的行为规范来实现。
②如果说合理的结构、严格的等级关系是正式组织的专有特征的话,那么组织文化则有可能被非正式组织所接受。
正确的组织文化可以帮助每一个组织成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及工作与生活的态度,从而有利于产生符合正式组织要求的非正式组织的行为规范。
4.直线关系与参谋关系有何区别?
答:直线关系是一种命令关系,是上级指挥下级的关系。
这种命令关系自上而下,从组织的最高层,经过中间层,一直延伸到最基层,形成一种等级链;参谋关系是伴随着直线关
系而产生的。
组织的规模越大,活动越复杂,参谋人员的作用就越重要,参谋的数量就越多,从而参谋与直线的关系就越复杂。
直线与参谋主要是两类不同的职权关系。
直线关系是一种指挥和命令的关系,授予直线人员的是决策和行动的权力;而参谋关系则是一种服务和协助的关系,授予参谋人员的是思考、筹划和建议的权力。
直线管理人员拥有指挥和命令的权力,而参谋则作为直线的助手来进行工作。
5.直线经理与参谋人员在工作中为什么会发生矛盾?
答:在实践中,直线与参谋的矛盾往往是组织缺乏效率的原因之一。
考察这些低效率的组织活动,通常可以发现两种不同的倾向:或者虽然保持了命令的统一性,但参谋作用不能充分发挥;或者参谋作用发挥失当,破坏了统一指挥的原则。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直线与参谋都有可能产生对对方不满的情绪。
(1)从直线经理这方面说,他们需要对自己所辖部门的工作结果负责。
因此,当参谋人员对自己有关的工作指手画脚、喋喋不休地议论和评论时,就有可能认为是干预了自己的工作,闯进了自己的领地,从而可能对他们产生不满。
直线人员对参谋作用的忽视,使得后者的专业知识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2)从参谋人员的角度来看,会因为直线主管的轻视而产生不满。
当有人告诉他们,决策是直线管理的职能,他们的作用只是支持性的、辅助性的、是第二位时,他们自然会感觉受到了挫折、甚至侮辱,从而会产生对直线的不满。
(3)参谋人员为了克服来自低层直线管理者的抵制,往往会不自觉地寻求上级直线经理的支持。
在许多情况下,他们能够得到这种支持,并使之产生一定作用。
上级主管会对直线下属施加一定压力,要求他们认真考虑参谋人员的建议。
这样,可能激化直线与参谋间的
矛盾。
(4)引起直线与参谋矛盾的另一个可能原因是参谋人员过高估计了自己的作用。
某些正确的建议被直线经理采纳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以后,参谋人员会沾沾自喜,“贪天之功为己有”,认为组织活动的成绩主要应归功于自己。
相反,如果建议在实施过程中遇到困难,没有取得预期的有利结果,这时有些参谋人员又会迫不及待地推诿责任,声明之所以未能取得有利结果是因为直线曲解了他们的建议,或者没有完全按照他们说的去做。
建议是合理的,方案是正确的,但执行过程中变了样。
既然这样,成绩要归功于参谋,失误要怪罪于直线,那么直线漠视参谋的建议与作用也就不足为奇了。
6.如何正确地发挥参谋人员的作用?
答:合理利用参谋的工作,要求明确直线与参谋的关系,授予参谋机构必要的职能权力,同时,直线经理为了取得参谋人员的帮助,首先必须向参谋人员提供必要的信息条件。
(1)明确职权关系
只有明确了各自工作的性质与职权关系的特点,直线与参谋才有可能防止相互间矛盾的产生或以积极的态度去解决已产生的矛盾。
而且,直线与参谋越是明确各自的工作性质,了解两者的职权关系,就越有可能重视对方的价值,从而自觉地尊重对方,处理好相互间的关系。
(2)授予必要的职能权力
为了确保参谋人员作用的合理发挥,授予他们必要的职能权力往往是必需的。
授予职能权力是指直线主管把原本属于自己的指挥和命令直线下属的某些权力授给有关的参谋部门或参谋人员行使,从而使这些参谋部门不仅具有研究、咨询和服务的责任,而且在某种职能范围内(比如人事、财务等)具有一定的决策、监督和控制权。
(3)向参谋人员提供必要的条件
直线经理要取得参谋人员的帮助,必须先帮助参谋人员的工作,向参谋人员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特别是有关的信息情报,使他们能及时地了解直线部门的活动进展情况,从而能够提出有用的建议。
7.委员会工作方式有何贡献和局限性?
答:(1)委员会工作方式的贡献有:
①综合各种意见,提高决策的正确性
这通常是采用委员会工作方式的主要理由。
集体决策的质量要优于个人决策,这是由多种原因所决定的。
a.集体讨论可以产生数量更多的方案。
b.委员会工作可以综合各种不同的专门知识。
c.集体讨论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可以完善各种设想以及提高决策的质量。
②协调各种职能,加强部门间的合作
通过委员会的定期或不定期会议,使得各个部门经理交换情报,了解关系部门的工作计划、存在的问题以及相互要求以保证取得或提供相互间的必要配合。
③代表各方利益,诱导成员的贡献
委员会的运用,往往是为了使组织内的不同利益集团能够派出自己的代表,发出自己的呼声。
只有使各个利益集团在决策过程中都有代表,才能使组织所有成员对组织的目标和政策产生一定程度的认同和责任感。
④组织参与管理,调动执行者的积极性
委员会工作不仅有利于决策的制定,而且有利于决策的执行。
并且参与本身就是一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