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合集下载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学课堂实录5篇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学课堂实录5篇

初中七年级语文教学课堂实录5篇初中七年级语文教学课堂实录5篇初中七年级语文教学课堂实录(精选篇1)师:这节课,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叫《核舟记》。

师“核舟”是什么东西呀?生:就是用核刻的舟。

师:说得大致不错。

(多媒体展示)核舟是微雕的一种,它专门选取桃核(现在也有用橄榄核的)雕刻成长舟或小船。

微雕是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品中最为精细微小的一种工艺品。

它是在米粒大小的象牙片、竹片或数毫米的头发丝上进行雕刻的,其作品要用放大镜或显微镜方能观看到镂刻的内容,故被历代称之为绝技。

核舟就是用很小的桃核刻一条船。

这篇课文所写到的核有多大呀?我们看课文,在哪里呀?生:“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

”师:那么我要问问同学们了。

这个“八分有奇”究竟有多长?“二黍”又究竟是多高呢?生:“二黍”就是两颗黄米粒竖起来的长度。

师:那两个黄米粒是多高呢?生:大概一厘米左右吧。

师:见到过黄米粒吗?(生摇头)师:他说“二黍”大概一厘米左右。

还有“八分”呢?知道是多少吗?(生摇头)师:下面老师给你们看一样东西。

(老师拿起一个橄榄核,给学生看。

)师:据考证,八分约为1.96厘米,二黍约为0.49厘米。

老师手里拿的这个橄榄核,长就是1.96厘米,高就是0.49厘米。

(老师把橄榄核放在一张白纸上,用手托着。

在教室里走一圈,展示给学生看,学生的表情都非常吃惊,意外。

)师:这是一个橄榄核,文中是用这么小的一个桃核来雕刻的,有什么想法?你已经看得愣住了,请你来说说吧。

生:整个桃核非常修长……嗯……高度也不太高。

师:已经语无伦次了,是吧?(学生笑)师:还有谁来说说看?生:太小了。

师:那么在如此小的一个体积内,作者雕刻了多少内容?找找看。

生:“通计一舟,为人五,……为字共三十有四。

”师:这么多的内容,找得很好。

下面请同学们把你们的纸船都拿出来给我看看。

(学生课前已折叠好纸船,每个人将纸船举起。

)师:你们都做好了纸船,下面把作者描述的内容都画在自己的船上。

九年级语文下册听课记录及评析

九年级语文下册听课记录及评析

九年级语文下册听课记录及评析九年级语文下册中,我参加了多节语文课,包括课堂讲解、文学鉴赏、写作指导等不同类型的课程。

以下是我对其中几节课的听课记录和评析。

第一节课是一堂文学鉴赏课,老师为我们讲解了一篇经典的诗歌《将进酒》。

这首诗以豪情万丈的文字表达了诗人的壮志豪情和对现实的不满。

老师在课堂上生动地向我们阐释了诗歌中的意境、修辞手法以及诗人情感的表达方式。

我认为老师讲课轻松而有韵味,他通过诗歌形象生动的语言和充满感情的解读,让我深入体会到了诗歌的内涵和美感。

第二节课是一堂讲解文言文的课程,老师为我们讲解了《红楼梦》中的一段文言文。

文言文的理解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项困难的挑战,但老师通过分析句法结构、注重词语解释和提供背景知识,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

而且,老师讲解时提问的方式非常巧妙,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积极参与讨论。

这样的互动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第三节课是一堂写作指导课,老师为我们讲解了如何写好议论文。

他首先讲述了议论文的结构和要点,然后通过提供了一篇示范文章,讲解了如何展开论点、如何运用例证和如何进行合理的论证过程。

我认为老师的讲解逻辑清晰,用例子解释的方式也很实用,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并掌握了写好议论文的技巧。

在课堂互动环节,他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讨论,进一步加深了对这一写作形式的理解。

通过听这些语文课,我发现老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思维能力。

他们不仅讲授知识,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

而且,老师们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示范等,让学生能够通过不同的方式来理解和掌握知识。

他们的讲解方式生动有趣,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总体而言,这些语文课的教学内容丰富多样,老师们的教学方法也多样化而有趣。

他们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经典文学作品,提升语文素养。

同时,老师们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精神。

初中语文听课评语(二篇)

初中语文听课评语(二篇)

初中语文听课评语评语是对学生语文听课表现的综合评价,包括听课的注意力、理解能力、积极性、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

下面是一个____字左右的初中语文听课评语示例:第一节课——《红楼梦》第一回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红楼梦》第一回。

整个课堂中,同学们的注意力非常集中,表现出了很高的学习积极性。

在老师读课文的过程中,同学们能够保持良好地听课态度,没有出现走神或者玩弄小动作的情况,这非常值得表扬。

在理解方面,同学们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表现出了较强的提升。

大家对于《红楼梦》的背景、主要人物以及情节的理解都比较深入。

在老师提问的时候,同学们积极回答问题,展现出了较好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尤其是在对话描写的理解上,同学们能够抓住关键词语,推测角色关系和情节发展,这是很重要的阅读能力。

然而,也有一些同学在语言表达方面还有些欠缺。

在课堂上,老师发现一些同学回答问题时语言表达不够清晰准确,可能是因为平时缺乏大胆展示自己的机会。

建议同学们在平时多加练习,提高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这对于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非常重要。

另外,对于一些较难的词语、短语的理解,同学们可以再加强。

比如,在课文中出现的“贾府”、“宝玉”等专有名词,同学们可以通过课后的复习来加深记忆。

同时,同学们也要注重课前预习,掌握一些基础知识,这样在课堂上会更容易理解和吸收新的知识。

总体来说,同学们在这节课中的表现令人满意。

大家学习的态度认真,理解能力提高,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较为不错。

希望同学们能够保持这样的学习态度,不断努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第二节课——《论语》中的孔子格言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论语》中的孔子格言。

本节课,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较高,表现出了对古代文化的浓厚兴趣,这点非常值得肯定。

在听课的过程中,同学们的注意力有所提升,没有出现走神、玩手机等不良行为。

但是,仍有一部分同学在听课过程中未能保持高度的集中注意力,对于一些重点或难点的内容理解不够深入。

第12届全国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课堂实录

第12届全国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课堂实录

第12届全国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课堂实录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12届全国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课堂实录篇1课前谈话:提示注意事项,请学生想对大家说说什么?而后唱《花歌》。

播放花的图片。

上课。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新课文。

这篇课文带来了一个细心观察带来的发现。

轻声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把词语读准确。

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好,我们先来看看,这些词你们都认识吗?生:认识。

师:平常喜欢怎么读词?生:喜欢一个人带读。

师:行,就请你来带读,来,小老师。

生:带读——师:连词语你们都读得这么投入,表扬你们。

这些词语当中有一些字需要我们会写。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苏醒这个词的写法。

(多媒体出示)注意观察它的笔画和它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想一想怎么写得又正确、又端正。

(播放苏的动画)好,我们先来写苏这个字。

看老师这里,草字头的横要写得稍长一些,横折勾的起笔在什么地方?说说看。

生:横中线。

师:观察得真仔细。

左边是一个左向点,右边还有一个点,注意别丢掉。

师:右边这个字有一笔也容易丢掉,是哪笔?师:对,西字里面加一横念you字旁,跟老师念一念。

师:伸出小手一起写一写,醒的左边是“酉字旁”,写酉字旁的时候注意,别写得太宽了,别丢掉一小横,最后一笔的横稍长。

师:孩子们,傍晚时分,烟草花在沉睡中慢慢醒来,就是苏醒。

轻声跟老师读读这个词,拿出写字纸来,大家都来写一写。

注意写字的姿势,认认真真地把这两个字写一写。

开始。

教师巡视,展示学生写的字,提示注意事项。

师:好,今天我们先练到这儿。

这些词放到课文中我们能不能读好呢?谁愿意来给大家读一读课文?我们请几个同学们来读一读,看看他们谁读得洪亮、流利,其他同学一边听读,一边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告诉我们什么?生读。

师:三位同学都读得比较好。

第二位同学请起立,还需要注意一个词:结出种子。

你做老师带大家读一读。

生教读。

师:同桌交流:这篇课文中的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师:交流好了吗?我们请同学来发言。

《伟大的悲剧》教学实录及点评初中语文教案

《伟大的悲剧》教学实录及点评初中语文教案

《伟大的悲剧》教学实录及点评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伟大的悲剧》的主题,掌握文章的基本情节,了解南极探险的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生能够深入分析课文中的情节、人物和主题,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伟大的悲剧》,学生能够感受到探险家们对科学的热爱和牺牲精神,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伟大的悲剧》的主题分析,南极探险的历史背景。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探险家们的牺牲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南极探险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读课文: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伟大的悲剧》,了解文章的基本情节。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情节、人物和主题,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讲解,深入剖析课文主题和探险家们的牺牲精神。

5. 情感教育: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精神力量,培养自己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意识。

四、课后作业:2. 学生选择一位南极探险家,了解其生平事迹,下节课与同学分享。

五、教学反思与点评:2. 学生对课堂学习进行评价,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促进教学相长。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情境创设:通过展示南极探险的相关图片和视频,为学生营造一个真实的学习情境,增强学生的代入感。

2. 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促使学生主动探索课文中的奥秘。

3. 小组合作: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讨论中相互启发,共同提高。

4.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的情节出发,换位思考探险家们的心理感受,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全国初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诫子书》课堂实录及评析

全国初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诫子书》课堂实录及评析

全国初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诫子书》课堂实录及评析在全国初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的评选中,一位教师的《诫子书》课堂实录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堂课以其独特的教学设计、丰富的教学手段和高效的教学成果脱颖而出,成为了众多优秀课例中的佼佼者。

一、引言《诫子书》是诸葛亮的一篇家书,传承千古,脍炙人口。

这篇课文以简约的文字,表达了诸葛亮对儿子的深切期望和真挚关爱。

在这堂课上,教师将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传承这一份宝贵的家风家训。

二、课堂实录概述1.教学内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课文解读、知识点讲解、互动讨论和实践操作四个环节。

2.教学方法:教师采用了问题驱动、分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3.学生参与程度:在本堂课上,学生们积极参与讨论,踊跃发言,表现出对课文的浓厚兴趣。

4.课堂氛围:课堂氛围活跃,师生互动良好,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三、课堂实录详述1.导入环节:教师通过播放诸葛亮的相关视频,引导学生了解时代背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教学环节:1) 文本解读:教师引导学生逐句翻译课文,理解字词含义,体会课文主旨。

2) 知识点讲解:教师针对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基础知识。

3) 互动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激发学生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

4) 实践操作:教师设计实践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撰写一篇劝诫他人的文章。

3.课堂小结与拓展:教师对本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课文的重点知识点,同时拓展学生对家训文化的了解。

四、评析内容1.教学目标达成度: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教师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达成度高。

2.教学方法有效性: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效果。

3.学生学习效果: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高度的参与度,课堂互动良好,学习效果显著。

4.教师教学素养:教师具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课堂驾驭能力强,教学富有感染力。

初中语文教研组听课点评(3篇)

初中语文教研组听课点评(3篇)

第1篇一、背景为了提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我校语文教研组于近日开展了为期一周的听课活动。

本次听课活动旨在了解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情况以及课堂氛围,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以下是本次听课活动的点评。

二、教师教学点评1. 教学目标明确本次听课活动中,教师们普遍能够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能够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

2. 教学内容丰富教师们在教学内容上做到了丰富多样,既注重了知识的传授,又注重了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们能够结合教材内容,引入相关的生活实例,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3. 教学方法灵活教师们在教学方法上运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探究式学习等,使课堂氛围活跃,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们还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效果更加显著。

4. 教学态度认真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表现出认真负责的态度,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耐心解答学生的疑问。

在课后,教师们能够及时总结教学经验,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借鉴。

5. 课堂管理有序教师们在课堂管理方面做得较好,能够合理运用课堂时间,使教学活动有序进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们能够关注学生的纪律,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学生学习情况点评1. 学生参与度高在本次听课活动中,学生们的参与度较高,课堂气氛活跃。

教师们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2. 学习效果良好通过课堂观察和课后作业的批改,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效果良好。

学生们在课堂上能够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课后能够按时完成作业,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较高。

3. 学生表达能力增强在本次听课活动中,教师们注重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使学生能够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学生们在课堂上能够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七年级语文优质课课堂实录

七年级语文优质课课堂实录

七年级语文优质课课堂实录一、导入。

师:(微笑着走进教室)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

当寒冷的冬天渐渐离去,有一个季节会带着温暖、希望和生机来到我们身边,大家知道是什么季节吗?生:(齐声)春天。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现在,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或者不理解的词,可以查阅字典或者同桌之间相互交流。

(学生开始自由朗读课文)师:(巡视一圈后)大家都读得很认真。

下面,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他读得是否准确、流畅。

(指名一位学生朗读)生:(朗读课文)师:这位同学读得很不错,声音洪亮,大部分字音都读准了。

但是有几个地方需要注意一下,“应和”的“和”在这里读“hè”,“卖弄”的“弄”是轻声。

大家一起读一下这两个词。

生:(齐读)应和、卖弄。

师:那现在,我们再来齐读一遍课文,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整体氛围。

(学生齐读课文)师:读完课文后,大家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一下朱自清笔下春天的特点呢?生1:生机勃勃。

生2:充满希望。

生3:美丽。

三、研读课文,分析内容。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

那朱自清先生是通过哪些具体的事物来展现春天的这些特点的呢?我们先来看第一段。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生:反复和拟人。

师:非常正确。

“盼望着,盼望着”这种反复的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生:急切盼望春天到来的心情。

师:那把春天当作人,说“春天的脚步近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生:让春天更有生命力,好像春天是一个有感情的人,正朝着我们走来。

师:接下来,我们再看第二自然段。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这几句描写了哪些景物?生:山、水、太阳。

师:这里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生:拟人、排比。

师:很好。

那这些描写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呢?生:感受到春天来了,大自然都苏醒了,充满了生机。

部编版七下语文听课记录及点评

部编版七下语文听课记录及点评

部编版七下语文听课记录及点评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部编版七下语文是中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阶段,通过听课记录和点评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下面我将从听课记录和点评两个方面详细介绍部编版七下语文课程。

一、听课记录1. 第一课:《花木兰》这节课主要讲述了一个女子顶替父亲从军的故事,通过花木兰的坚强和勇敢展示了女性的力量。

老师生动地讲述了故事情节,配合课本中的插图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故事。

通过这节课,我们不仅了解了花木兰的故事,还学到了关于忠孝勇的传统美德。

2. 第二课:《小燕子的故事》这节课讲述了一个小燕子为了救母亲而牺牲自己的故事。

老师通过引导学生讨论小燕子的行为是否正确来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时也教导学生要勇敢面对困难,不要轻易放弃。

这节课让我们学会了关爱他人,勇敢面对挑战的道理。

3. 第三课:《田园生活》这节课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的田园生活,通过介绍农民的生活和劳动方式来展现古代农村的风貌。

老师通过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古代生活的情况,同时也引导学生了解农业文明的发展历程。

这节课让我们了解到了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和劳动精神。

二、点评部编版七下语文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情感,通过讲述经典故事和诗词歌赋让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课程内容丰富多样,既有中国古代的经典故事,也有现代的文学作品,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文学素养。

部编版七下语文课程还注重引导学生思考,通过对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的讨论引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课程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部编版七下语文课程既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又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是一套很好的语文教材。

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认真听课,做好笔记,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水平,为将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字数:430】第二篇示例:部编版七下语文是初中七年级下学期的语文教材,是一部全新的教材,包含了许多有趣的课文和知识点。

部编版七下语文听课记录及点评

部编版七下语文听课记录及点评

部编版七下语文听课记录及点评
听课记录:
1. 课文:《木兰诗》
2. 教师:XXX
3. 听课日期:XXXX年XX月XX日
授课过程记录:
1. 开场白(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木兰诗的背景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兴趣。

2. 朗读课文(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全文,强调语音、语调和节奏。

3. 讲解生词和难点(15分钟):教师逐句讲解课文,重点解释生词和难点
句子。

4.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教师巡视指导。

5. 提问与答疑(10分钟):教师提问学生,鼓励学生提出疑问。

6. 总结与布置作业(5分钟):教师总结课文要点,布置相关作业。

点评:
1. 优点:教师授课条理清晰,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朗读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和语音、语调。

小组讨论和提问环节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2. 不足:在讲解生词和难点句子的过程中,教师过于依赖课本和教辅,没有充分联系实际语境,导致学生理解不够深入。

小组讨论环节中,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和督促。

3. 建议: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更加注重实际语境的引入,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同时,可以加强师生互动,鼓励更多学生参与讨论和提问,提高课堂氛围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体而言,本节课教师表现良好,但在教学方法和引导方式上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录浪之歌执教人:刘艳萍第一环节:明确目标师:上课。

今天咱们阅读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散文诗——《浪之歌》。

通过本单元上几篇散文诗的阅读,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一课我们用什么形式的阅读才能把它读好?学生考虑了一下,然后纷纷举手。

生1:根据前几课阅读的体会,我觉得首先要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生2:还要读出重音,读出语气。

生3:默读。

生4:大声地读。

师:刚才同学们谈了自己的阅读方法。

老师觉得一篇文章阅读方法的选用一定要符合文本的特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量体裁衣”。

从同学们刚才说的这些阅读方法中,哪些阅读方法适合这篇文章?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说:读出感情;读出重音;读出语气。

师:对。

要读出感情,读出重音,读出语气。

老师觉得还有一种阅读方法适合这篇文章,那就是还要读出联想和想象,它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我不妨把它们的顺序调整一下。

教师出示阅读方法:1、读出重音,读出语气。

2、读出联想和想象。

3、读出感情。

第二环节:个性阅读自主阅读师:老师先示范一下。

老师读“我同海岸是一对情人”一句。

学生认真听。

师:老师在读这一句的时候,把重音放在“海岸”和“情人”上,因为老师在读的时候仿佛置身海边,把自己当做海浪,向海岸倾诉衷肠,语气是委婉的,感情是深沉的。

好,同学们按照我们总结的阅读方法和老师刚才的示范,朗读课文。

用圆心实点标出重音,并在课文的边上写出自己的理解,然后小组交流。

学生阅读课文。

老师巡视指导。

第三环节:展示交流师:通过刚才的阅读,同学们把课文读通了。

现在请大家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互相学习,互相补充。

哪一个同学先来?生:我最喜欢的句子是第一段的“爱情让我们相亲相近,空气却使我们相离相分。

”这个句子前后半句形式相近,后比前多一个“却”字,前面一句是甜蜜蜜的,令人向往的;而后半句却稍显低沉。

一个“却”字是全句的转折,“相离相分”突出了作者哀的感情。

另外,“相亲相近”与“相离相分”二词作前后半句的末笔,既押韵,上口,又十分贴切。

初中语文评课记录10篇

初中语文评课记录10篇

初中语文评课记录10篇初中语文评课记录1今天,初中全体语文教师听了王萍老师执教的《古代诗词五首》。

这节课,王老师带领大家赏析了《望江南》和《武陵春》。

《望江南》这首小令,像一幅清丽的山水小轴,画面上的江水没有奔腾不息的波涛,发出的只是一种无可奈何的叹息,连落日的余晖,也缺乏峻刻的寓意,盘旋着一股无名的愁闷和难以排遣的怨恨。

《武陵春》为李清照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

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

全词一喝三叹,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

这首词继承了传统的词的作法,采用了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第一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在本课教学中,王老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欣赏画面,品读词句等方法使学生体会主人公那意味深长,离情正苦的情愫,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从而产生对人生与爱情的感悟。

一、创设情境,奠定情感学生第一次学习“花间词派”的诗词,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走进这一片文学的新天地,在上课伊始,王老师用优美的语言娓娓道来,加上精美的图片和优美的音乐,一下子把学生带入了情境,为学生学习课文,奠定了很好的情感基础。

二、重视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王老师的课堂上实现了“以读为本”,重视课堂朗读和背诵,在读中感悟、理解、交流。

并且让学生融入文本,在学习两首词的过程中,教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大胆发表看法,学生赏析到位,妙语连珠,堪称精彩。

三、重视读的层次指导王老师结合诗词特点,以调动学生兴趣为目的,巧妙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感悟,以悟促读,以读促悟。

抓住两首诗词的情感进行教学。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读,体会语言美,进而读出其中的韵味。

同时,恰当借助多媒体课件,再现文中营造的情境,在美妙的音乐中,以情助读。

学生在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中,自然而然地领略到生动形象的语言美。

但是,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有一些细节,我也有着自己的想法。

余映潮中学语文散文名篇教学实录及评点

余映潮中学语文散文名篇教学实录及评点

余映潮中学语文散文名篇教学实录及评点在余映潮中学语文教学中,散文名篇的教学是一项重要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

本文将以实际教学案例为基础,详细介绍余映潮中学语文散文名篇的教学实录,同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点。

教学实录: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内容为余秋雨的散文名篇《余照《十二点》》。

教师首先介绍作者背景和文学风格,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写作特点和主题思想。

然后教师带领学生逐段解读文章,分析文章结构和语言表达,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接着,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文学赏析,探讨文章的艺术价值和意义,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最后,教师布置相关作业,巩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教学效果评点:教学目标达成: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余秋雨的散文《十二点》有了深入的了解,能够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文学特点。

学生通过赏析和讨论,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和文学表达能力,达到了教学的预期目标。

学生参与度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展示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思想碰撞,丰富了教学内容,提升了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灵活:教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赏析等,使教学过程生动有趣,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和学习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力的培养。

综上所述,余映潮中学语文散文名篇教学实录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上均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通过教学实践,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得到了提升,教学效果得到了有效的展现,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愿余映潮中学语文散文教学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继续取得更好的教学成果,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文学素养和学习能力。

《感悟生命》课堂实录七年级语文综合性活动教学实录及点评

《感悟生命》课堂实录七年级语文综合性活动教学实录及点评
教师总结
教师对本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生命的珍贵和意义,鼓励学生珍爱生 命、积极面对生活。同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鼓励。
03
CHAPTER
教学方法与手段
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
创设情境
通过讲述感人至深的故事、播放 相关视频或展示图片等方式,将 学生带入到特定的情境中,激发
他们的情感共鸣。
角色扮演
学生们能够深入思考生命 的意义和价值,提出有见 地的观点和看法。
表达能力
学生们能够清晰、准确地 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语言流畅、有条理。
创新思维
学生们在思考和表达中展 现出创新思维,能够从不 同角度审视生命,提出新 颖的观点。
学生情感与态度变化
情感体验
学生们通过课堂活动深刻体验到 生命的珍贵和意义,产生强烈的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掌握阅读、讨 论和写作的基本方法,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文
学素养。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 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 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
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珍爱生命、尊 重生命、敬畏生命,树 立正确的生命观和价值
观。
02
CHAPTER
教学过程实录
导入环节
导入语
教师以一段富有感染力的语言, 引导学生进入《感悟生命》的主 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共鸣。
态度转变
学生们对生命的态度发生积极转 变,更加珍惜生命、关注生命的
质量。
价值观提升
学生们通过课堂活动树立了正确 的生命观和价值观,对生命的尊
重和保护意识得到增强。
05
CHAPTER
教师点评与反思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知识目标

初中语文听课评议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

初中语文听课评议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

初中语文听课评议初中语文听课记录时间:2022年5月15日听课教师:李老师听课教材:《中学语文》第一册课堂记录:这节课的主题是《草原》,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草原的风光和特点。

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引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参与。

1. 开篇导入:教师用一段音乐和图片展示了草原的美景,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兴趣。

接着,教师向学生提问,让他们设想一下草原上会发生什么样的场景,引发了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

2. 情感引入:教师讲述了自己曾经亲身经历过的一次野餐,在草原上自然放松的感受。

通过真实的故事和个人经历,教师让学生感受到了草原的美丽和平静,激发了学生对草原的向往之情。

3. 课文讲解: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帮助他们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解释,以确保学生能够完全理解课文的内容。

同时,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分析能力。

4. 探究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自己对草原的印象和感受。

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并给予评价和反馈。

这样的活动让学生能够互相倾听和学习,同时也增进了他们对草原的了解和认识。

思考评价:李老师这节语文课的教学方法多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通过情感引入和真实故事的讲述,教师让学生感受到了草原的美丽和向往之情。

课堂氛围活跃,学生们的讨论和互动积极而热烈。

在课文讲解环节,教师注重学生的理解和思考能力的培养,通过提问和引导,让学生能够思考课文的意义和背后的人生哲理。

整体而言,这是一堂生动而有意义的语文课,学生们在乐趣中学习了草原的文化和价值观念。

全国初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诫子书》课堂实录及评析

全国初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诫子书》课堂实录及评析

全国初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诫子书》课堂实录及评析在全国初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的评选中,一位老师的《诫子书》课堂实录备受好评。

这节课以激发学生兴趣、深入理解文本、结合现实生活拓展为目标,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一、引言1.优质课背景介绍本次优质课评选旨在推动我国初中语文教育的发展,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在众多参赛作品中,一等奖的《诫子书》课堂实录脱颖而出,赢得了评委和观摩教师的一致好评。

2.《诫子书》作品简介《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写给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全文仅八十余字,却包含了丰富的教育哲理。

这篇文章以严谨的论述、恳切的语气,劝诫儿子勤学立志,严谨治学,成为古代家训中的经典之作。

二、课堂实录1.课堂导入1) 激发学生兴趣为了让同学们对《诫子书》产生兴趣,老师从诸葛亮的历史地位和故事入手,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 明确学习目标老师明确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理解文本内容,分析篇章结构,体会家训教育的意义。

2.文本解析1) 词语解释老师针对文中的重点词语,如“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等进行解释,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

2) 句子分析老师选取了文章中的典型句子,如“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引导学生分析句子的意义和表达手法。

3) 篇章结构老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主旨。

3.教学互动1) 学生自主阅读在老师指导下,学生自主阅读文章,体会其中的教育思想。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3) 分享感悟邀请几位同学分享自己的感悟,激发其他同学的思考。

4.拓展延伸1) 同类文章推荐老师向学生推荐了其他有关家庭教育的经典文章,如《颜氏家训》等。

2) 家庭教育启示结合文章内容,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家庭教育的现状,并提出改进意见。

三、评析1.教学设计优点1) 注重学生主体地位本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阅读、讨论、分享的过程中,深入理解文本。

2) 引导深入理解文本老师针对文章的重点内容进行深入解析,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文章主旨。

初中语文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解析与点评

初中语文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解析与点评

初中语文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解析与点评在教育领域中,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而优秀的教师更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航行。

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本文将通过解析和点评初中语文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探讨他们在教学中的特点和教学方法。

首先,优秀的语文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教学录像中,教师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他们会在课堂上选择一些生动有趣的文本,如小说、诗歌等,通过朗读和解读,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美丽和力量。

同时,他们还会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阅读,通过提问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独立思维能力。

优秀的教师还会鼓励学生多读好书,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其次,优秀的语文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是语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的体现。

在教学录像中,教师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他们会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如写作文、写读后感等,通过批改和点评,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

优秀的教师还会组织写作比赛和作文展览,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此外,优秀的语文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口语表达是语文学科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交流和表达的重要方式。

在教学录像中,教师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口语表达兴趣。

他们会组织口语比赛和演讲比赛,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口才和表达能力。

同时,他们还会引导学生进行口语练习,如朗读、演讲等,通过模仿和实践,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最后,优秀的语文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语文学科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思维的培养。

在教学录像中,教师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

他们会设计一些思维导图和思维训练题,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活动和思维训练。

同时,他们还会组织一些讨论和辩论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解析与点评,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全国初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诫子书》课堂实录及评析

全国初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诫子书》课堂实录及评析

全国初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诫子书》课堂实录及评析摘要:一、引言1.优质课背景介绍2.《诫子书》作品简介二、课堂实录1.课堂导入1) 激发学生兴趣2) 明确学习目标2.文本解析1) 词语解读2) 句子分析3) 篇章结构3.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2) 案例分享3) 写作实践三、评析1.教学设计优点1) 教学目标明确2) 教学方法多样3) 学生参与度高2.教学改进空间1) 课堂节奏控制2) 拓展阅读推荐3) 个性化评价机制四、总结1.课堂实录启示2.对语文教育的思考正文:全国初中语文优质课一等奖《诫子书》课堂实录及评析一、引言在全国初中语文优质课比赛中,一等奖获得者的一堂《诫子书》课堂实录引起了广泛关注。

这堂课以新颖的教学设计、生动的教学活动、高效的课堂互动赢得了评委和学生们的一致好评。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和评析。

《诫子书》是明代文学家杨慎创作的一篇家书,以严谨的论述、优美的文辞和对子女的关爱之情,成为了中国古代家书中的经典之作。

在这堂课上,教师巧妙地运用了这篇文章,既传授了语文知识,又引导学生感悟家庭亲情。

二、课堂实录1.课堂导入教师首先介绍了《诫子书》的背景,让学生对这篇文章有了初步的了解。

接着,教师明确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通过学习《诫子书》,让学生掌握文言文阅读技巧,提高写作能力,并理解文章中蕴含的家庭教育观念。

2.文本解析在文本解析环节,教师从词语解读、句子分析、篇章结构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讲解。

例如,在解读“夫孝,德之本也”时,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孝道的内涵。

在分析句子时,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韵味,理解句子背后的意境。

在剖析篇章结构时,教师让学生明白了文章总分总的布局。

3.教学活动教师设计了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小组讨论、案例分享、写作实践等。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提出了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在案例分享环节,学生纷纷上台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将课堂氛围推向高潮。

《伟大的悲剧》教学实录及点评初中语文教案

《伟大的悲剧》教学实录及点评初中语文教案

《伟大的悲剧》教学实录及点评(初中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2)能够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3)能够运用文章中的知识和观点进行思考和讨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思考,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2)通过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3)通过写作和表达,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热爱;(2)培养学生对人类悲剧和英雄主义的理解和尊重;(3)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伟大的悲剧》文章文本。

2. 教学重点:(1)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2)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3)运用文章中的知识和观点进行思考和讨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对悲剧和英雄主义的思考,引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2)介绍文章的作者和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节;(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3)学生分享阅读感悟,进行讨论和交流。

3. 文章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2)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深入理解文章的意义和价值;(3)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1)学生对文章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理解程度;(2)学生对文章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的分析能力;(3)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评价方法:(1)教师通过提问和讨论,了解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学生通过写作和表达,展示自己的思考和创造力;(3)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指导,给予鼓励和指导。

五、教学资源1. 教学文本:《伟大的悲剧》文章文本;2. 教学辅助材料:相关背景资料、图片、视频等;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准备1. 教材准备:收集《伟大的悲剧》文本及相关背景资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浪之歌执教人:点评:第一环节:明确目标师:上课。

今天咱们阅读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散文诗——《浪之歌》。

通过本单元上几篇散文诗的阅读,同学们思考一下,这一课我们用什么形式的阅读才能把它读好?学生考虑了一下,然后纷纷举手。

生1:根据前几课阅读的体会,我觉得首先要读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生2:还要读出重音,读出语气。

生3:默读。

生4:大声地读。

师:刚才同学们谈了自己的阅读方法。

老师觉得一篇文章阅读方法的选用一定要符合文本的特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量体裁衣”。

从同学们刚才说的这些阅读方法中,哪些阅读方法适合这篇文章?全班学生异口同声地说:读出感情;读出重音;读出语气。

师:对。

要读出感情,读出重音,读出语气。

老师觉得还有一种阅读方法适合这篇文章,那就是还要读出联想和想象,它有助于加深我们对课文容的理解。

我不妨把它们的顺序调整一下。

教师出示阅读方法:1、读出重音,读出语气。

2、读出联想和想象。

3、读出感情。

第二环节:个性阅读(一)自主阅读师:老师先示一下。

老师读“我同海岸是一对情人”一句。

学生认真听。

师:老师在读这一句的时候,把重音放在“海岸”和“情人”上,因为老师在读的时候仿佛置身海边,把自己当做海浪,向海岸倾诉衷肠,语气是委婉的,感情是深沉的。

好,同学们按照我们总结的阅读方法和老师刚才的示,朗读课文。

用圆心实点标出重音,并在课文的边上写出自己的理解,然后小组交流。

学生阅读课文。

老师巡视指导。

(二)小组阅读交流评价好。

同学们读得很认真。

咱们现在进行小组阅读交流评价。

一个同学读,其他人进行点评。

点评的依据就是那三个阅读方法。

然后全班交流。

学生小组阅读交流。

老师巡视参与。

第三环节:展示交流师:通过刚才的阅读,同学们把课文读通了。

现在请大家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互相学习,互相补充。

哪一个同学先来?生:我最喜欢的句子是第一段的“爱情让我们相亲相近,空气却使我们相离相分。

”这个句子前后半句形式相近,后比前多一个“却”字,前面一句是甜蜜蜜的,令人向往的;而后半句却稍显低沉。

一个“却”字是全句的转折,“相离相分”突出了作者哀的感情。

另外,“相亲相近”与“相离相分”二词作前后半句的末笔,既押韵,上口,又十分贴切。

好处,怎一个妙字了得?伤处,怎一个痛字了得?(生发出一阵惊叹。

有人在小声称赞:才子呀!)师:分析得很全面!既注意到了容方面的前后比较,又读出了散文诗押韵的特点,同时还很投入,用反问句将我引入这种境界了!对这一句其他同学还补充吗?生:我喜欢的句子也是“爱情让我们相亲相近,空气却使我们相离相分。

”这句话写出了海浪和海岸若即若离的关系,正如老师曾讲的一句话:“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生:这两句诗出自哪里呀?师:这是柳永的词《蝶恋花》中的名句。

课下我会把这首词打印,贴在班里。

这是运用联想和想象从容上进行理解。

好,继续。

生:我读的一句是“我随着碧海丹霞来到这里,为的是将我银白的浪花与金沙铺就的海岸合为一体……”。

这句话中,“里”和“体”押韵,读起来比较顺口。

“碧海丹霞”使人感到广阔,心情舒畅;“银白的浪花”让人感到纯净,清新,“金沙铺就的海岸”又让人感到温馨和谐,令人向往。

师:抓住了关键的词语进行联想和想象,体会出关键词语所创造出意。

押韵,富有美感,既有散文诗的条理也不失感情色彩,形象地写出了海浪起伏的景象。

生:“清晨,我在情人的耳边发出海誓山盟,于是他把我紧紧搂抱在怀中;傍晚,我把爱恋的祷词歌吟,于是他将我亲吻。

”“清晨”与“傍晚”,两个“于是”,前后呼应,十分押韵,增进了语势。

表达了浪与海紧密相连的关系。

师:读得还应该更有感情。

有些重点词要读得更重些。

试一试?(生再读,突出了“海誓山盟”“紧紧搂抱”“歌吟”“亲吻”,有些同学善意地笑了。

)师:听了刚才同学们的发言,老师的觉得是你们已经学会从散文诗本身的特点去感受语言。

但语言的最终目的是去表情达意的,抒发感情的。

我们在品味语言的时候一定要感受出语言背后的东西。

好,继续。

生:“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身的工作。

”海浪与海岸嬉戏着,但海岸不理“我”。

“我”依旧要重复,这些都说明了“我”的执着:为了爱情而百死不悔,即使无法相拥相抱,但也在坚持。

最后“终身的工作”也体现了另外一种语气,一辈子无法自拔。

师:有进步。

对这一句其他同学有不同的看法吗?生:“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身的工作。

”这句话重音应是“这”、“生活”、“这”、“终身”,这句话是全文的主旨句,写出了海浪的痴心追求,要读得慷慨激昂。

师:从全文去考虑就深刻了。

句子本身押韵,分号恰到好处地将句子分成两部分。

前部分描写潮来时,后部分描写潮退时,在时间上对称,以对称的动词使句子相对比又相关联,用比喻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了海浪对海岸的爱的一往情深。

将看似平淡的句子描绘成美丽的图画。

师:注意到了标点符号,很细心!读得如何?生:“拥抱”“扑倒”应重读。

(生再读这一句读)生:我最喜欢的段落是第五段:“曾有多少次,当美人鱼从海底钻出海面,坐在礁石上欣赏星空时,我围绕她们跳过舞;曾有多少次,当有情人向俊俏的少女倾诉自己为爱情所苦时,我陪伴他长吁短叹,帮助他将衷情吐露;曾有多少次,我与礁石同席对饮,它竟纹丝不动,我同它嘻嘻哈哈,它竟面无笑容。

我曾从海中托起过多少人的躯体,使他们从死里逃生;我又从海底偷出过多少珍珠,作为向美女丽人的馈赠。

”“曾有多少次”构成了排比句,后面又用了“曾从”“又从”而不再用“曾有多少次”,可以想到翻译者的用心良苦。

这一排比句描写了海浪对海岸所做出的奉献。

师:读得很细心,老师赞同你的看法。

既然组成了排比,那在读的语气上得有变化,什么变化呢?(注:文中写“海岸”用“他”,而写“礁石”用“它”,两者并不等同。

课堂上我没有听清楚,未能及时指出这一点。

)生:生20:“曾有多少次……作为向美女丽人的馈赠。

”从三个“曾有多少次”可以看出海浪为了爱情一直在不懈地努力。

在读得时候,感情基调的把握上是深情倾诉,语气是越来越重,感情越来越强烈。

师:很到位。

你能读一下吗?生:再读这一段。

(全班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师:大家把课文优美的语言以更优美的语言传达出来,使老师也醉在这种氛围里了。

不过,有一句话我不太明白,谁能帮我解答?第六段的“呜呼!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

纵使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

”生:这个句子显得很不合逻辑,能不能这样理解?虽然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但我还是满腹爱情,为爱情彻夜不眠而形容憔悴,写出了爱情的矛盾心理。

师:找一找“浪”为爱情而“不清醒”的语句?生七嘴八舌:“海誓山盟”“执拗”“急躁”“拥抱着他”“扑倒在他的脚下”“长吁短叹”“彻夜不眠”“形容憔悴”等。

生:浪的爱情是理智的,理由是:“我要用自己的津液让它的心冷却一些,别那么过分炽热”。

师:看来,海浪“为爱痴狂”的同时,对爱情有着理性的认识。

它爱得深沉,为了所爱,愿意付出自己所有的一切。

那么同学们想一下,这首散文诗的主旨是什么呢?也是说作者借浪与岸的关系要抒发什么思想感情呢?生:写作者对爱情的认识。

师:更深层次的含义呢?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的爱。

生:海浪是作者,海岸是祖国,对海岸的爱就是对祖国的爱。

师: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回答,老师给总结一下:作者通过塑造海浪与海岸这对热恋形象,曲折表达了他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的衷肠。

用这样的句式来回答就规了。

第四环节:总结反思通过这一节课的阅读,我们初步掌握了散文诗的阅读方法。

只有掌握了阅读的方法,我们才能走进文本,理解文本。

《浪之歌》中“浪”对海岸的爱情让我们感动。

这种情感或许有着更深、更广的含义。

郭沫若的《炉中煤》也是一首献给“年轻的女郎”的爱情之歌,只不过,副标题是“眷念祖国的情绪”。

课下我会把打印稿贴在教室,请大家将两篇作品进行比较,理解作者更博大、更深沉的爱。

下课!点评《浪之歌》是黎巴嫩诗人纪伯伦的散文诗《组歌》中的一首。

这首诗借助海浪与海岸这对热恋形象,曲折表达了他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的衷肠。

在散文诗中,海浪被诗人赋予了一种浪漫的形象,它首先作为“海岸”的情人出现——一个热恋中的女性形象,在周而复始的潮汐率动中与爱人难舍难分。

接下来,海浪被融进了更深广的喻义,它成为一个人间世界的守护者,——“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惟有我彻夜不眠”。

海浪的爱情不仅仅是对海岸的,而是更广阔的对世间万物所怀的满腹爱情,并为了这种爱“形容憔悴”而依然坚定:“这就是我的生活;这就是我终身的工作。

”宝静老师在处理这节课的教学上,我认为有以下特点:1、教学思路清晰。

就本节课的教学来说,教师以学生的学和文本的特点确定阅读的方法,以对读的指导为主线,落实单元教学重点,注重学法指导。

上得实在,上得扎实。

评价一堂课优劣的标准众说纷芸,其实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学生的学。

学生学好了的课,就是最好的课。

2、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适当,教师对教材的把握准确,教学的切入点选择恰当。

把诗人以“浪”对“海岸”的痴情理解为他的爱国情感当然是非常合理的,但“海岸”也可以理解为理想,爱人,或者其他“我”渴望追求的意象。

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对“爱情”的认识是极其感性的,而《浪之歌》中海浪对海岸,对时间万物的爱则更显得抽象。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从感性的语言入手,让学生理解海浪的爱之深,爱之切,在此基础上,感悟“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进而感悟诗人自己对祖国的情怀。

这样的思路安排教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个性心理特点。

这也提醒我们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不管学习和运用何种模式,教师的主导作用一定要发挥恰当,不能太强,刻意把学生引向预设的领域,干扰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阅读);但也不能过分弱化,让学生放任自流。

教师对目标和过程恰当地跟踪、调控和指导,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3、本课教学中,教学目标和任务始终在教师的心中,在学生的思考和发言中,学生的学习没有受预设的束缚及时空的限制,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现得十分充分。

自主合作学习使课堂释放出更大的空间,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一起,在课堂教学的推进过程中,互动提问、互动置疑、互动解读,形成教学之对话的最佳状态。

课堂上,学生将对爱情的美好,爱情的甜蜜,爱情的苦涩,爱情的深沉,爱情的矛盾等理解得非常透彻,对文章的揣摩是用心的,表达是准确的,除了注意到了容的理解,还体会了语言的节奏、押韵等方面的美感并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堂教学达到了理想的状态。

这是教师平时注意引导和熏的结果,是学生深入探究、合作攻关的结果,也是学生多维互动、互相启迪、思维碰撞的结果。

4、本课教学既注重了语言因素,又不忘人文涵,使语文学科工具性、人文性这两个特点很好地糅合在一起,避免了由来已久的肢解课文的弊病,又不致矫枉过正,只抓住人文性而不及其余。

另外,课堂上学生“不动笔墨不看书”的意识,教师对语用行为的优化意识都很强,也是本节课突出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