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洛神赋图说课稿

合集下载

解析《洛神赋图》美学思想

解析《洛神赋图》美学思想

摘要本文从《洛神赋图》的创作背景出发,简述魏晋时期的美术概况从而引出主题。

魏晋时期是中国美术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转折时期,作为东晋朝艺术的先驱者,顾恺之则扮演着导航的角色。

《洛神赋图》即为他的经典代表作之一。

《洛神赋图》是顾恺之根据曹植的《洛神赋》而作,是诗画结合的杰出典范,代表了当时绘画的最高水平,也几乎包含了魏晋时期普遍的美学特点。

本文通过对顾恺之仅存的三篇画论《魏晋胜流画赞》、《论画》、《画云台山记》提到的美学观来全方位分析《洛神赋图》中人物,山水树木,鸟兽以及线条,设色、构图等的美学特点及其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其中重点谈到顾恺之的“传神论”和“迁想妙得”论在《洛神赋图》中的具体体现。

在《论画》一文中他首次提到了“传神论”,“四体妍蚩,本无关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睹中”,“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魏晋时期,山水尚处在萌芽阶段,或多作为人物的陪衬出现,《洛神赋图》中的山水也脱离不了时代的局限,以作为画面的装饰或分隔画面的作用,但还是很具有稚拙的美感,其在山水方面的美学观可以在他的《画云台山记》中略知一二;花鸟动物在《洛神赋图》中多次出现,虽也多作为人物的陪衬,但造型已非常生动成熟,某些神鸟怪兽不仅增添了画面的活泼气氛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丰富的文化底蕴,值得我们去研究。

《洛神赋图》中的用线多为典型的“春蚕吐丝”描,富有韧性质感强烈并充满变化;设色上也相当沉稳主动,色调统一,格调优雅,神秘而且唯美,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富有诗情画意;《论画》中还提到“置成布势”,《洛神赋图》在布局上采用了连续多幅画面表现一个完整情节的手法,类似于我们今天的连环画,在构图上运用了卷轴的形式,便于阅览,完整且统一。

《洛神赋图》开创了中国传统绘画长卷的先河,被誉为“中国绘画始祖”。

它的不朽在于不但记录了魏晋时期的历史也让我们看到了整个时代的美学思想,而且也让我们更清晰了魏晋之后中国古代绘画史整体的走向。

洛神赋教案简案模板范文

洛神赋教案简案模板范文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目标:1. 理解《洛神赋》的文学背景和作者曹植的生活经历。

2. 掌握《洛神赋》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3. 通过对《洛神赋》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洛神赋》的文学背景和作者情感。

2. 鉴赏《洛神赋》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表现。

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洛神赋》中描绘的洛神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2. 分析《洛神赋》中运用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技巧。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介绍曹植的生平和《洛神赋》的文学背景。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课堂讲解1. 分析《洛神赋》的文学特点和艺术风格。

2. 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情感表达。

3. 引导学生分析《洛神赋》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拟人等。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洛神赋》中洛神的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2. 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强调《洛神赋》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复习《洛神赋》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引导学生思考《洛神赋》的艺术表现手法。

二、深入分析1. 分析《洛神赋》中的艺术手法,如情景交融、动静结合等。

2.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在《洛神赋》中表达的情感,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命运的感慨等。

三、课堂实践1. 学生尝试创作一首描写洛神的现代诗歌或散文。

2. 各组分享作品,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洛神赋》的文学价值和艺术魅力。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阅读《洛神赋图》等相关资料,进一步了解作品的艺术表现。

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讨论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洛神赋》的理解程度。

2. 观察学生在课堂实践中的表现,了解其文学创作能力。

3. 收集学生反馈,了解教学效果,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洛神赋》少儿水彩画美术PPT课件

《洛神赋》少儿水彩画美术PPT课件
三、所需材料
1.卡纸 2.纸箱 3.水粉颜料 4.双面胶 5.牛皮纸 6.油漆笔
2 添图加片相引关导输入文本
《洛神赋图》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类似连环画而又融会贯通的长卷,全卷分为三个部分。
2 添图加片相引关导输入文本
小朋友小眼朋中友洛们神见是过怎哪样些形脸象谱的呢仙?女呢?
2 添图加片相引关导输入文本
10岁- 12岁少儿美术课程
洛神赋
1
课 程 准 备
一、建议教学对象
建议10岁至12岁小朋友练习
二、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中的意境 理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体会蕴含在古诗文中深厚淳美的传统文化内涵,及独特的优美意境。 2、通过图片发散思维 了解文学语言与绘画之间的联系。通过诗句联想画面,并用自己的方式画出来。

10岁- 12岁少儿美术课程
感Hale Waihona Puke 聆听4绘 画 步 骤
4 添绘加画相步关骤输入文本
1、画出洛神的样子,水粉涂色
4 添绘加画相步关骤输入文本
2、卡纸剪出远近不同的山,贴在硬纸板上
4 添绘加画相步关骤输入文本
3、画出神话的动物和云朵,贴好山。
4 添绘加画相步关骤输入文本
3、组合在一起,剪出红色飘带
添加相关输入文本
课后总结
1、抓住洛神的特征,了解时代背景和服饰。 2、注意画面色彩和构图。
3 添课加外相小知关识输入文本
《洛神赋图》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类似连环画而又融会贯通的 长卷,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洛神赋图》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
类似连环画而又?融会贯通的长卷,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洛神赋
图》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类似连环画而又融会贯通的长卷,全 卷分为三个部分。《洛神赋图》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类似连环 画而又融会贯通的长卷,全卷分为三个部分。

1-1《洛神赋图》第一次课教案

1-1《洛神赋图》第一次课教案

1-1《洛神赋图》第一次课教案上海市贸易学校教案课程名称:公共艺术(美术)主讲教师:杨博瀚教研部:基础二部学期: 2016—2017 第一学期重点与难点重点:了解传统工笔重彩人物画的技法和审美特点,分析本幅作品独特的构图形式。

难点:注意画中人物的表情、动态以及思想感情,还有人物形象的塑造。

教学方法1.讲授法、2.欣赏法、3.讨论法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课外作业补充课外作业教学后记附:教学详案课题:《韩熙载夜宴图》赏析一、导入新课1、导入《洛神赋》图片。

结束欣赏活动后,对学生提出:“画面上有哪些部分表现的很精彩?为什么画家会这样画?有什么目的?”2、进入《洛神赋图》板书、教学。

3、欣赏作品局部:诱发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4、作品简介:作品与作者其人轶事。

画家介绍:顾恺之(约344年—405年),字长康,小字虎头。

是中国东晋时代的画家。

顾恺之多才,工诗赋,善书法,被时人称为“才绝、画绝、痴绝”。

他提出“传神写照”的美学思想。

代表作品:《洛神赋图》、《女史箴图》、《烈女图》。

5、背景:时代背景、神话背景、典故由来、现实故事背景6、《洛神赋图》作品学习:节选《洛神赋》文,作品讲述(略)(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

画卷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故事性。

通过故事导入是本节课的亮点。

二、故事导入教师播放图片,学生根据图片整理并讲述画面上表现的故事情节。

《洛神赋图》全画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惊艳。

画卷从右端开始,描绘了黄昏,曹植率领众随从由京城返回封地,经过洛水之滨时停驻体息。

在平静的水面上,风姿绝世、含情脉脉的洛神衣带飘逸、动态从容,凌波而来。

柳岸边,曹植身体微微前倾,伸出双手挡住众随从。

随从们目光呆滞,而曹植目光灼灼地注视着前方水面上美丽的洛神。

画家巧妙地通过这一瞬间动作,不仅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曹植见到洛神的惊喜之情,而且将曹植被洛神的绝世之美所深深吸引的内心活动表现的极为生动。

洛神赋图美术鉴赏

洛神赋图美术鉴赏

洛神赋图美术鉴赏
洛神赋图美术鉴赏范例
顾恺之的《洛神赋图》发挥了高度的艺术想象力,富有诗意地表达了原作的意境。

此长卷采用连环画的形式,随着环境的变化让曹植和洛神重复出现。

原赋中对洛神的描写,如“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皎若太阳升朝霞”等,以及对人物关系的描写,在画中都有生动入神的体现。

此画用色凝重古朴,具有工笔重彩画的特色。

作为衬托的山水树石均用线勾勒,而无皴擦,与画史所记载的“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时代风格相吻合。

全画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吐丝”。

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

此图卷无论从内容、艺术结构、人物造形、环境描绘和笔墨表现的形式来看,都不愧为中国古典绘画中的瑰宝之一。

洛神赋说课稿

洛神赋说课稿

‎‎‎‎洛神赋说课‎稿篇一:‎人‎间生活说课‎稿 2——‎4人间生活‎(教学设‎计) 【课‎题名称】《‎人间生活》‎【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我说‎课的内容是‎湘版高中美‎术鉴赏上篇‎第二单元第‎四课《人间‎生活》第一‎课时,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教材分析‎】这节课‎主要讲述《‎人间生活》‎(中国古代‎美术作品部‎分):人间‎生活》【‎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我说课的‎内容是湘版‎高中美术鉴‎赏上篇第二‎单元第四课‎《人间生活‎》第一课时‎,我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教‎材分析】‎这节课主要‎讲述《人间‎生活》(中‎国古代美术‎作品部分)‎》进行作‎品解读,直‎观的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

‎【‎教具准备】‎P ower‎P oint‎美术鉴赏课‎件合适的‎乐曲【学‎具准备】收‎集唐宋有关‎生活习俗的‎资料与歌颂‎当时生活的‎诗词、《清‎明上河图‎》的相关内‎容【教学‎过程】‎‎一、导入:‎清明上河‎图》的相关‎内容【教‎学过程】‎‎一、导入‎》节选(师‎)在人类脱‎离了宗教的‎影响之后,‎艺术家们开‎始把世俗的‎生活作为艺‎术表现的主‎要内容。

他‎们的灵感来‎自于真实的‎生活场景,‎所表现的内‎容生动自然‎。

东晋顾恺‎之《洛神赋‎图》是依据‎文学作品而‎创作;而真‎正把人间生‎活作为美术‎创作主题‎应是从唐代‎开始。

‎出示‎课题:洛神‎赋图》是依‎据文学作品‎而创作;而‎真正把人间‎生活作为美‎术创作主‎题应是从唐‎代开始。

‎出‎示课题》)‎画外音(‎教师介绍)‎:‎这是唐代宫‎廷画家张萱‎以工笔重彩‎刻画的典型‎唐代仕女图‎,描绘了各‎种活动中的‎妇女们的形‎态,刻画了‎不同人物的‎仪容与性格‎。

人物间的‎相互关系生‎动而自然。

‎从事同一活‎动的人,由‎于身份、年‎龄、分工的‎不同,动作‎、表情各个‎不一,并且‎分别体现了‎人物的特点‎。

迁想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

迁想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

迁想妙得——顾恺之《洛神赋图》【摘要】《洛神赋图》是中国古代著名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洛神的风姿和仙境。

顾恺之以写意、含蓄而自然的风格著称,作品构图精湛,绘画技巧高超。

《洛神赋图》所表现的题材和寓意丰富,展现了顾恺之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表达。

这幅作品对后世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绘画史上重要的篇章之一。

赏析《洛神赋图》可以发现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体现了顾恺之高超的绘画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洛神赋图》展现了顾恺之作为画家的卓越才华和对中国绘画史的重要贡献,为后世画家们树立了典范,对中国绘画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顾恺之, 《洛神赋图》, 创作背景, 艺术风格, 特点, 题材, 寓意, 构图, 绘画技巧, 后世艺术影响, 艺术价值, 绘画技艺, 文化底蕴, 中国绘画史, 重要地位, 深远影响.1. 引言1.1 《洛神赋图》的创作背景《洛神赋图》是中国古代著名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东晋时期。

该作品取材自《楚辞》中的《离骚》一文,描绘了汉景帝时期传说中的洛神羞涩的情态和仙女的仙态神仙。

顾恺之在创作这幅画时,充分展现了自己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对古代文学的理解。

顾恺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画家之一,同时也是中国绘画史上的巨匠之一。

他擅长以线条勾勒人物形态,善于表现人物的情感和心境。

在《洛神赋图》中,顾恺之通过精准的笔触和细腻的描绘,使得洛神的羞涩和仙女的飘逸形象栩栩如生,令人赏心悦目。

这幅作品不仅在绘画技巧上达到了极致,而且在题材和寓意上也具有深刻的内涵。

顾恺之通过《洛神赋图》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魅力,呈现了中国文化中的美学理念和审美情趣。

值得一提的是,《洛神赋图》在中国绘画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并对后世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幅作品不仅体现了顾恺之高超的绘画技艺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也开拓了中国绘画的新境界,为后世的绘画艺术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2 顾恺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画家之一顾恺之(约公元352年-约公元406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画家之一。

顾恺之洛神赋图ppt课件

顾恺之洛神赋图ppt课件
3
4
5
画作者介绍
《洛神赋图》的作者是顾恺之,字长康, 出生在东晋南朝刘宋时期江苏无锡的一 个宦官家庭,因家境优越,自小便博览 群书,知识渊博。他多才多艺,不仅善 画,在诗文、辞赋上也很有造诣,为人 诙谐幽默,有时行事似痴,时人称之为 “三绝”:才绝、画绝、痴绝。他的画 风格独特,被称为“顾家样”,人物清 瘦俊秀,所谓“秀骨清像”。其笔法如 春蚕吐丝,轻盈流畅,遒劲爽利,称为 “铁线描”;造型布局六法俱全,运思 精微,襟灵莫测。他画人注意点睛,决 不草率从事。后人评论其画:意存笔先, 画尽意在,笔迹周密,紧劲连绵;连东 晋著名宰相、“淝水之战”总指挥谢安 亦赞叹其称道:“自苍生来未之有也。” 而“像人之美,张得其肉,陆得其骨, 顾得其神,神妙无方,以顾为最”。与 陆探微合称“顾陆”,称为“密体”画 派,以区别于南朝梁张僧繇、唐吴道子 的“疏体”画派。他与师承他的南朝宋 陆探微、梁张僧繇,并称“六朝三杰”, 又被画界尊奉为中国画家四祖之首。
作者巧妙地利用了山石林木河水等背景将画面分隔成不同情节主要人物随着赋中寓意的铺陈重复出现将时间和空间打成一片使画面既分隔又相联接首尾呼应和谐统一丝毫看不出连环画式的分段描写的迹象
顾恺之《洛神赋图》
.
1
原《洛神赋图》卷为设色绢本,横 572.8cm,纵27.1cm。 是由多个故事情节组成的类似连环画而又融会贯通的长卷。 《洛神赋图》因时间久远,真迹早已失传,现在我们看到 的是唐宋年间的摹本。《洛神赋图》传世的有五个摹本, 分别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南宋)、故宫博物院(两幅)、 美国弗利尔艺术博物馆、日本等处。其中辽宁藏本,根据 “绍兴”藏印看此本制作不会晚于南宋高宗年间。徐邦达 先生分析,图中人物衣纹作“兰叶描”,既近唐代吴道子, 又似宋代马和之,每个人物旁边都有文字说明,而每段所 书赋句近似宋高宗的笔法,所以作为宋人摹本无疑。而北 京故宫藏本是有图但在各段没有附诗赋说明,卷中有乾隆 的御题和藏印,还有元代赵子昂行书抄录的《洛神赋》全 文,也有历代皇帝的题和跋。至于美国藏本,和北京故宫 藏本一样也无赋文,两者绘制形象近似,同属于宋人摹本。2

《洛神赋图》的图像学分析

《洛神赋图》的图像学分析

2018-04文艺生活LITERATURE LIFE“《洛神赋图》的图像学分析莫亚男(山西大学美术学院,山西太原030000)摘要:本文使用潘诺夫斯基的“图像学”理论,从图像学角度出发,尝试从前图像志描述、图像志分析、图像学阐释三个层面来解析东晋《洛神赋图》,在对图像学含义的研究过程中,进一步了解作品的内在意义和作者创作时的心态和意图。

关键词:《洛神赋图》;图像学中图分类号:J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8)11-0190-01《洛神赋图》是东晋顾恺之依据曹植的《洛神赋》而作的,是一篇带有虚幻色彩人神相识、相恋、相爱的神话作品。

本文是从图像学的角度出发,了解作品的内在意义和作者创作时的心态和意图。

图像学研究有三个目的:一是发现艺术作品的的象征意义,二是找到各文化体系中艺术图像的变化,三是解释图像想表达的内在思想。

潘诺夫斯基在《视觉艺术的意义》一书中,系统的阐述了图像志和图像学。

他认为,图像学应该分三个层次来解释美术作品:第一层,关于图像自然意义的解释,也就是说作品中线条与色彩、形状与形态的识别;第二层,关于艺术图像传统意义的发现和解释,即作品所表现的故事、寓言等传统意义;第三层,对作品内在意义的解释,即艺术家把一个国家或一个时期的文化、历史等凝聚在其作品中,我们要解释它的本质含义和内容,也就是潘诺夫斯基所谓的象征意义。

①一、解释《洛神赋图》图像的自然意义《洛神赋图》的画面主要用线造型,整幅作品描绘了若干场景和人物、树石和鸟兽的形象。

洛神的形象气韵生动,栩栩如生,绿水、青山、鸿雁、秋菊等更是错落有致,丰富多变。

②与曹植的《洛神赋》相对应,画卷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描绘的是洛神和曹植的相遇,曹植率领随从在凝神怅望。

画中的三匹马通过画家的刻画,呈现出不同的特性。

其中一匹马卸下装备暂时歇息,猛的开始在地上打滚,马夫很吃惊,慌忙的侧身躲避。

另外两匹马一个回望,一个正在低着头吃草。

美术:《洛神赋图》教学设计

美术:《洛神赋图》教学设计

赏析《洛神赋图》教学设计授课课题:赏析《洛神赋图》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洛神赋图》,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赏析人物的神情及景物的变化,了解人物的情感变化和顾恺之“传神写照”的内涵。

通过讨论、欣赏、阐述的过程,培养美术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洛神赋图》的赏析,感悟文化的魅力,加深对中国画的热爱。

教学重点:了解人物画“传神”及中国画的内涵教学难点:观察人物的神情、动作及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画卷教学过程:一、兴趣导入,引入学习1.引言: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古代男子形容女子美的歌颂,我们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这段文字…谢谢这位同学,大家觉得这篇文章作者写得好不好?……那你们知道古代男子追求女子的词汇几乎都来自这篇文章,例如凌波微步、惊鸿一瞥、气若幽兰。

这么美的文章是不是应该画出来,我们一起欣赏下这幅《洛神赋图》,看一看画家如何画出这瞬间的美。

(播放视频)。

2.观看视频,介绍画作《洛神赋图》是东晋顾恺之的绘画作品,现存宋摹本。

绢本,设色,572.8*27.1 cm,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以曹植《洛神赋》之意而绘,长卷绘曹植初见洛神,情意绵绵,但终究人神殊途,不得不离别;洛神乘云车向远方驶去,曹植乘轻舟溯流而上追赶云车,恋恋不舍。

顾恺之,东晋画家,江苏无锡人。

兴宁二年(364)在南京为石棺寺画维摩诘像,因画艺高潮引起轰动。

东晋义熙元年(405)升为散骑常侍。

顾恺之多才,工诗赋,善书法,时人称为“才绝、画绝、痴绝”,人物画风独特。

其人清瘦俊秀,即所谓的“秀骨清像,线条流畅”,画风若“春蚕吐丝”。

二、整体感受,文化理解顾恺之在点睛之笔时,遇到了难处,同学们一起来帮助顾恺之,寻找《洛神赋图》眼睛的传神之处。

现在老师把这幅画分为三个部分,每个小组一个部分,仔细观察曹植与洛神的神态——学生开始赏析洛神赋图局部。

在请第一组的同学来谈谈你的发现,(“一开始描绘的是曹植见到漂浮在水上的洛神,”)老师追问:她们都神态是什么样的,心情又是什么样的?(“曹植非常的激动”)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图中的曹植用双手拦住后面的侍从”)这位同学观察的非常仔细,我们可以看到曹植初遇洛水女神,一见倾心,十分激动,除了在动作上能看出曹植对女神的爱慕,你还能从哪些地方看出来?我们在生活中除了动作能表达一个人的情感,还有什么方面能流露自己情感?对,我听见有同学说“眼睛”,那么我们现在就放大来看,看出来什么了?曹植与洛神四目相对,曹植眼中有什么?有同学说:惊讶,赞美、惊喜和深深的爱慕之情,画家顾恺之通过曹植拦侍从这一动作和描绘眼睛将曹植被洛神的绝世之美所深深吸引表现地极为生动。

洛神赋图教学设计小组讨论

洛神赋图教学设计小组讨论

洛神赋图教学设计小组讨论第一部分:引言洛神赋是中国古代文学中一部重要的作品,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洛神赋,提高他们对古代文化的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我们小组讨论了一个洛神赋图教学设计。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在制定教学设计前,我们首先明确教学目标,希望学生通过本教学设计可以达到以下目标:1.理解洛神赋的故事情节和主旨;2.了解洛神赋的文学价值和艺术特点;3.培养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和鉴赏能力;4.提高学生的表达和写作能力。

第三部分:教学内容1.引入部分:通过简要介绍洛神赋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阅读部分:学生阅读洛神赋的原文,可以适当进行分段解读和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古文的意义。

3.讨论部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洛神赋的情节、人物形象、意象等进行讨论,通过小组合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深入思考洛神赋的内涵。

4.分析部分:引导学生从文学角度分析洛神赋的艺术特点,包括运用修辞手法、描写方式、情感表达等方面。

5.欣赏部分:学生观赏洛神赋相关的艺术作品,如绘画、雕塑等,通过欣赏艺术作品,进一步加深对洛神赋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6.表达部分:要求学生以洛神赋为题材,进行创作,可以是诗歌、散文、绘画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表达和写作能力。

第四部分:教学方法1.小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交流,加深对洛神赋的理解。

2.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3.艺术欣赏:通过观赏艺术作品,增加多种感知方式,提高学生对洛神赋的欣赏能力。

4.创作实践:通过创作实践,培养学生的表达和写作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第五部分:评估方式1.课堂讨论:通过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学生对洛神赋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创作作品评价:通过评价学生的创作作品,评估学生对洛神赋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笔试评估:可以设计一些选择题、填空题或简答题,检测学生对洛神赋的阅读理解和文学分析能力。

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1完整说课讲解

传神写照—中国人物画1完整说课讲解
__

神中 写国

照物

是以人物形象为主体,画
人 家在将人物形象表现得同 物 时,也将人物的个性或画
家个人的感情通过画中环
画 境、人物的动态、画面的 气氛传递出来,从而达到 传神的艺术效果。
2
古代“神仙”的生 活
3
《洛神赋图》卷,东晋,顾恺之,纵27.1cm,横572.8cm 原属圆明园珍品,这幅画现在有四个摹本 ,分别藏于辽宁省博物馆、故宫博物院、 美国弗利尔艺术博物馆等处。
回纥的将领明叫药葛罗,他老早就景仰郭子仪的为人,原以 为郭将军已经战死,怎麼又会带兵来抵抗呢?於是,便指名要 和郭子仪在沙场上相见。
郭的部下深怕回纥兵使诈,纷纷劝阻郭子仪前往。但是老将军 认为,唯有秉持一颗诚心,向回纥剖析各民族间必须和睦相处的 道理,才有可能在寡不敌众的局面中,化干戈为玉帛。於是.. 『免胄图』画的正是郭子仪卸下盔甲、武器,只穿著文官的袍服, 和药葛罗在战场握手言和的情形。他过人的胆识和挚诚,非但另 药葛罗心悦诚服,连身後回纥的大群部众,也跟著拜倒在地呢!
31
5
《洛神赋图》 东晋 顾恺之
6
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 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
展开画卷,只见站在岸边的曹植表情凝滞,一双 秋水望着远方水波上的洛神,痴情向往。梳着高 高的云髻,被风而起的衣带,给了水波上的洛神一 股飘飘欲仙的来自天界之感。她欲去还留,顾盼 之间,流露出倾慕之情。初见之后,整个画卷中 画家安排洛神一再与曹植碰面,日久情深,最终 不奈缠绵悱恻的洛神,驾着六龙云车,在云端中 渐去,留下此情难尽的曹植在岸边,终日思之, 最后依依不忍地离去。这其中泣笑不能,欲前还 止的深情,最是动人。

高中美术洛神赋图说课稿

高中美术洛神赋图说课稿

高中美术洛神赋图说课稿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高中美术洛神赋图说课稿《洛神赋图》赏析说课稿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你们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美术欣赏课本中第二章中国绘画艺术第二节“魏晋南北朝到隋唐的绘画”之《洛神赋图》。

我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和教学过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一、说教材:.教材地位:中等职业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教育既要利于学生一般职业技能的培养,又要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美术欣赏》是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教材,旨在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净化他们的灵魂,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是非凡的。

前一章节介绍的是远古到秦汉绘画,以人物画的发展作为教学重点;而后面一个学时内容是山水画的兴起—展子虔之《游春图》。

本课内容为魏晋时期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洛神赋图》赏析,在教学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受“魏晋风度”的影响,改变了人物品藻的视角和价值准则,不像汉代那样重人物的外在功业、经学造诣,而重于人物内在精神和溢发于表的风度。

顾恺之的美学思想和绘画风格与此时人物品藻之风有着直接的关系;另一方面秦汉时期的绘画没有真正独立的山水画,山水多作为人物画背景而存在。

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形象由背景转变为主体,以独立画种的姿态登上了中国画坛。

以顾恺之为代表的这个时期的画家们为山水画的形成,付出了重大的功绩。

欣赏课以“听、看”为主,用生动形象的故事展开教学,营造一种较为轻松和自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乐于接受艺术的熏陶,发觉自身对美的需求。

2.学情分析:说课对象为中职类高一年级室内装饰专业学生。

中职类学生学习较被动,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知识储备不足且结构单一。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根据学生的特点筛选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环节,展开教学活动;教学内容深入浅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情感特征。

艺术鉴赏结课之洛神赋图

艺术鉴赏结课之洛神赋图

艺术鉴赏结课论文课题:洛神赋图赏析姓名:唐啸龙学号:10051211学院: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海洋科学洛神赋图赏析摘要:东晋著名大画家顾恺之的传世名作——洛神赋图是依据三国时期魏国著名诗人曹植一诗《洛神赋》之内容,以中国水墨画的形式展现其神奇魅力故事。

描绘了曹植与美丽的洛神在湖边奇遇游玩,最终分离的凄美的爱情故事。

顾恺之以长卷的形式,构思精巧,设色古艳,浓墨重彩的画笔显现了这一奇特的爱情。

关键字“顾恺之,洛神赋”。

顾恺之简介顾恺之是江苏无锡人,东晋著名的画家。

他多才学,工诗赋,善书法,有“才绝、画绝、痴绝”三绝之称,他尤其擅长人物画,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顾恺之之所作人物画,善用淡墨晕染增强质感,运用“铁线描”勾勒出劲挺有力的线条,人物五官描写细致入微,动态处理自然大方。

并以人物面部的复杂表情,来隐现其内心的丰富感情:衣服线条流畅而飘逸,优美生动,充满艺术魅力。

顾恺之本人清瘦俊秀,即所谓的“秀骨清像,线条流畅”,因此他的画风犹如“春蚕吐丝”。

顾恺之著有《画论》和《画云台山记》等三本绘画理论著书。

他在绘画实践中创立了“以形写神”等传世理论。

现今传世的顾恺之作品摹本有歌颂曹植与甑氏爱情的《洛神赋图》,和劝诫妇女德行的《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

《洛神赋图》则是顾恺之根据三国曹植的《洛神赋》诗篇名著有感而作,是他的一幅卓越的代表作。

作品介绍与赏析“其形也,翩若惊鸿,宛若游龙,荣曜秋菊,花茂春松。

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

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烁若芙蕖出渌波……”这是传诵不已的千古绝唱,这是流芳万世的人神之恋,优美的文辞掩饰不住内心的伤痛,动人的旋律宣扬着悲婉凄切的故事。

顾恺之针对这篇优美文字的千古名画,意境缠绵,画风古朴,可以说是艺术和文学珠联璧合,是中国美术史上绘画与文学完美结合的早期典范。

那么,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关于《洛神赋图》的基本信息。

《洛神赋图》是顾恺之根据三国时期魏国曹植的名赋《洛神赋》的内容创作而成,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论《洛神赋图》艺术鉴赏

论《洛神赋图》艺术鉴赏

论《洛神赋图》艺术鉴赏论《洛神赋图》艺术鉴赏《洛神赋图》是顾恺之根据三国时期魏国曹植的名赋《洛神赋》的内容创作而成,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魏晋南北朝以前,绘画发展已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但从绘画发展的角度考察,真正的古画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

当时涌现了一大批有名气的画家,其中就有顾恺之。

顾恺之又被世人称为“中国水墨画鼻祖”是六朝四大家之一。

今天我主要从《洛神赋图》的线条、设色、构图、传神四个方面去赏析。

线条:线条最能体现作者是否认真对待这幅画,每个画家的线条运用各有千秋,各成一派,但在当时只有顾恺之擅长使用细长繁密的线条来塑造人物形象,他笔下的线已不再是一种装饰性的线条,而成为一种彰显自身魅力的绘画风格。

尤其是他发展了古代的一种特殊绘画技巧,线条看似十分笨拙,实则十分洒脱,如行云流水、刚柔并济。

《洛神赋图》中的人物造型线条有力,柔中带刚,酝酿出一种悲凉气氛。

因为本身是一个凄惨的故事,顾恺之虚实结合的线条从细处着手,或长或短的线条透露出画卷的整体气场,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风格,人物动作面容等等通过线条得以展现,线条在画面中也具有了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清代乾隆称赞《洛神赋图》为:“妙入毫巅”。

《洛神赋图》中的山川水石在这幅画中主要以衬托背景为主。

并没有特意描绘出山川水石对整幅画的影响。

画面中树木、枝叶、山石的布置与魏晋时期的壁画非常相似,山峦、柳树多以空勾为主,人物造型大于山川水石,这种画法给后人带来更多的故事感,主要以体现整体故事为主,山川水石只是衬托而已,不至于使画面太过于单调,让观者有突兀的感觉,所以顾恺之在线条描绘整幅画作还是很注意内容结构性的!设色:《洛神赋图》虽不是顾恺之真迹,而是宋代四件摹本,但世人已经认为这是最接近顾恺之真迹的画作。

现如今《洛神赋图》历经时间洗涤,但其艳丽的色彩却丝毫未受影响。

顾恺之在《洛神赋图》中为突出画面的空间感、层次感。

在设色上主要使用了勾勒填色的技法,有的地方使用墨色晕染,有的地方运用凹凸染法,这种设色技法主要受青铜器物铸造艺术的影响。

洛神赋赏析课题课件

洛神赋赏析课题课件

洛神赋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地位与影响
01
国际影响力
分析洛神赋在国际文化交流中的地位,以及其对于外国读者的影响。
02
跨文化传播
探讨洛神赋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价值,以及其对于推动世界文化交流的作
用。
03
对后世的影响
分析洛神赋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以及其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THANK YOU
与西方文学的关联
探讨洛神赋与西方文学的关联,以及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起到的作用 。
与西方文学作品的比较研究
作品主题的比较
分析洛神赋与西方文学 作品在主题表达上的异 同,如爱情、生死、人 性等。
艺术手法的比较
对比洛神赋与西方文学 在艺术手法、修辞运用 、叙事结构等方面的特 点。
文化意象的比较
探讨洛神赋与西方文学 在文化意象、象征意义 等方面的异同。
社会认知
通过对洛神赋的赏析,可以深入了解当时社会的 思想观念、文化氛围和审美取向。
道德启示
作品中所表现的忠贞爱情、道德规范等主题,对 后人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对后世文学的启示与影响
1 2
创作手法
洛神赋中的叙事技巧、人物塑造、语言艺术等创 作手法,对后世文学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题材运用
洛神赋所表现的爱情、忠贞等主题,经常被后世 文学作品所采用,丰富了文学表现手法和内容。
代文化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文学价值
03
分析《洛神赋》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价值,以及其对后世文学
的影响和贡献。
洛神赋的传承与传播
传承方式
探讨《洛神赋》的传承方式和途径,包括文学、戏剧、电影、电 视剧等。
跨文化传播
分析《洛神赋》在跨文化传播中的表现和影响,以及其在不同文 化语境下的解读和接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美术洛神赋图说课稿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高中美术洛神赋图说课稿《洛神赋图》赏析说课稿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你们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美术欣赏课本中第二章中国绘画艺术第二节“魏晋南北朝到隋唐的绘画”之《洛神赋图》。

我从教材分析、教法运用、学法指导和教学过程几个方面加以阐述:一、说教材:.教材地位:中等职业教育是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教育既要利于学生一般职业技能的培养,又要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美术欣赏》是中等职业学校素质教育教材,旨在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净化他们的灵魂,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是非凡的。

前一章节介绍的是远古到秦汉绘画,以人物画的发展作为教学重点;而后面一个学时内容是山水画的兴起—展子虔之《游春图》。

本课内容为魏晋时期画家顾恺之的代表作《洛神赋图》赏析,在教学上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受“魏晋风度”的影响,改变了人物品藻的视角和价值准则,不像汉代那样重人物的外在功业、经学造诣,而重于人物内在精神和溢发于表的风度。

顾恺之的美学思想和绘画风格与此时人物品藻之风有着直接的关系;另一方面秦汉时期的绘画没有真正独立的山水画,山水多作为人物画背景而存在。

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形象由背景转变为主体,以独立画种的姿态登上了中国画坛。

以顾恺之为代表的这个时期的画家们为山水画的形成,付出了重大的功绩。

欣赏课以“听、看”为主,用生动形象的故事展开教学,营造一种较为轻松和自主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乐于接受艺术的熏陶,发觉自身对美的需求。

2.学情分析:说课对象为中职类高一年级室内装饰专业学生。

中职类学生学习较被动,自主学习能力不强,知识储备不足且结构单一。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根据学生的特点筛选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环节,展开教学活动;教学内容深入浅出,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情感特征。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实施教学过程时要充分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及时根据学生课堂反馈情况灵活调整教学措施。

3.教材的处理:⑴教学内容的选取要充分考虑到中职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规律,将复杂的专业概念和理论简单化、实用化,易于掌握。

情感设定要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做的“以人为本”。

⑵教学中所引观点和论据要有严密的科学性。

4.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洛神赋图》的艺术特色和艺术表现技法,及作品丰富的背景知识和在我国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2、能力目标:使学生了解顾恺之人物画的艺术特点并掌握一定的欣赏方法。

3、情感目标:学生感受艺术之美,通过优美的画卷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兴趣;感受博大精深的国学思想,激发其爱国主义情怀。

5.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洛神赋图》的艺术特色和艺术表现技法。

难点:顾恺之“传神写照”的美学思想。

6、教学准备:欣赏、图片展示、多媒体教学。

二、说教法:充分运用多媒体,展示相关作品,不断地采用欣赏——设问———讨论——启发——回答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三、说学法:、自主性探究法:课前提出目标,由学生通过网络、书刊等信息渠道查阅资料,储备知识、预习课程。

2、讨论法。

四、说教学程序:教学过程设计:环节一:复习旧知(时间2分钟)通过复习上课时内容《马王堆一号墓帛画》,让学生们回顾魏晋以前人物画的风格。

为对比前后两个时期(战国秦汉时期和魏晋南北朝时期)人物画风的转变奠定伏笔。

环节二:创设意境,导入新课(时间8分钟)《洛神赋图》全卷分为三个部分,曲折细致而又层次分明地描绘着曹植与洛神真挚纯洁的爱情故事。

画卷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故事性。

通过故事导入是本节课的亮点。

教师播放图片,学生根据图片整理并讲述画面上表现的故事情节。

这个环节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对本节课的知识产生探究的欲望,并通过故事情节获得一定的背景知识。

故事展开,《洛神赋图》全画可以分为七段:第一段:初临洛水;右侧,曹植一行由京师洛阳到山东。

走了一天,当太阳将要下山时,主仆在洛水边小憩。

第二段:洛神初现;正当曹植一行休息时,朦胧中仿佛看到了洛神宓妃的身影。

洛神穿着华丽的薄纱罗衣,高高的发髻,细长的脖子,白嫩的肌肤,欲语的双眸,真是漂亮极了。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摇兮若流风之回雪”。

再看看周围的景象,水面在浮动,红日在升起,惊鸿在双飞,游龙在腾空。

洛神的身姿愈发娇艳了。

第三段:神人对晤;曹植坐在座榻上与洛神见面,他们含情脉脉,若即若离,那一丝情柔,似有还无。

这是多么美妙的一刻!空气中的风停息了,河里的波平静了。

各路神仙都来助兴。

击鼓的神仙叫冯夷,唱歌的神仙叫女娲。

文鱼上岸准备驾车。

但是曹植无法高兴,因为洛神的话太伤人了。

那洛神轻启朱唇,说:“神人阻隔,无法弥补;青春年华,转瞬即逝;欢乐聚会,弹指一挥。

命运是无法改变的。

”第四段:离别时刻;与洛神的欢聚很快就结束了。

洛神坐着六龙驾的云车驾向了洛水。

在车的左右有鲸鱼和鲵鱼护驾,后面有水族怪物送行。

云车异常的华丽,华盖高耸车上,彩带飘舞。

六龙驾车而去,波涛汹涌。

那洛神回头顾盼。

恋恋不舍。

曹植望着飞逝而去的洛神,无限的惆怅苦闷。

第五段:心灰意冷;洛神已经走远了,看不见了。

但是,曹植一时反应不过来,神情呆滞。

仍然枯坐在那里,两只蜡烛还在燃烧,曹植一丝未动。

第六段:驾舟追赶;左侧,曹植终于清醒过来,急忙命人驾轻舟,逆流而上,追赶洛神。

船夫用力划桨,曹植坐在船头,心急如焚。

大浪翻滚,更能表达曹植的心情。

第七段:走马上任。

在曹植与洛神之间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他万般的无奈,只好乘车赴任。

画面驷马疾驰,四骑护驾,奔腾而去。

曹植仍然心存侥幸,回头顾盼,期望洛神的出现。

需要学生掌握的背景资料:⑴《洛神赋图》的男主人翁—曹植:曹植,三国时魏国诗人,也是《洛神赋》的作者。

《洛神赋》通篇言辞美丽,描写动情,神人之恋缠绵凄婉,动人心魄。

⑵《洛神赋图》的女主人翁—洛神:甄氏,《洛神赋》文中的女主角;也是《洛神赋图》中那位“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踏着碧波,盈盈而来的洛水女神。

甄洛,字嫦娥(182或183-221),别称甄宓,庙号文昭甄皇后。

在本环节结束后,学生要能对《洛神赋图》中所表述的故事内容有个大概的认识,并能结合故事内容去挖掘画面中的艺术表现方式。

环节三:知识学习(时间20分钟)一、自主学习:结束欣赏活动后,对学生提出:“画面上有哪些部分表现的很精彩?为什么画家会这样画?有什么目的?”学生经过讨论后说出他们的看法。

从而引导学生自主的发掘画卷中的精彩之处,为进入知识讲解环节做铺垫。

二、讲授知识教师讲授知识点,例举画面中的实例。

知识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⑴“高古游丝描”的运用:图中有大量的对于云和水的写照。

画家笔下不同的水势、水态、水性千变万化的组合,使这种种波涛律动的江浪之美又与画中人物的惊讶、激动、惆怅、流连烘托成一体,影响着画中气氛,将画家的情绪传染给观者,使观者一同受到感染,可谓高明之笔。

本知识点的安排着重使学生对画卷使用的笔法有一定了解,并能说出使用这些笔法是为了烘托画面、营造气氛。

⑵画家的奇思妙想:画卷中的神仙和奇禽异兽,这些神兽在现实生活中是没有的,完全是画家凭想象将多种动物的特征融合成一体而画出的视觉形象。

这种高古的绘画技法,烘托出了画面的热闹,增强了故事的传奇性和神秘感。

本知识点重点是“奇思妙想”,鼓励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或者在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发挥想象,创造美。

⑶“传神写照”的美学思想人物面部的刻画对传神十分总要,而面部的传神最关键也是最难的是眼睛的刻画。

写行事手段,传神是目的,通过对客体的外在形体的描写进而把握内在的精神实质。

本知识点在于使学生了解顾恺之的艺术特点,以及影响其艺术表现形式的思想“魏晋风度”。

⑷为以后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秦汉时期的绘画没有真正独立的山水画,山水多作为人物画背景而存在。

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形象由背景转变为主体,以独立画种的姿态登上了中国画坛。

在《洛神赋图》中画家表现山水的技法:用笔细劲古朴,恰如“春蚕吐丝”。

山川树石画法幼稚古朴,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体现了早期山水画的特点,为以后山水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本知识点重在使学生了解本画卷对山水画兴起的影响,为后面山水画学习做铺垫。

⑸画家介绍:顾恺之(约344年—405年),字长康,小字虎头。

是中国东晋时代的画家。

顾恺之多才,工诗赋,善书法,被时人称为“才绝、画绝、痴绝”。

他提出“传神写照”的美学思想。

代表作品:《洛神赋图》、《女史箴图》、《烈女图》。

本知识点让学生全面了解顾恺之这位伟大的画家,并对他其它的画作有一定了解。

环节四:知识延伸(时间5分钟)《洛神赋图》对山水画兴起的作用。

本环节设定的目的是希望学生通过本课学习认识到《洛神赋图》对山水画兴起是起了巨大的作用的;从另一个方面也了解到《洛神赋图》在我国绘画史上的地位。

环节五:结束课堂(时间7分钟)欣赏结束后,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认识展开综合评述。

让学生说说学习体会,说说通过学习后,对《洛神赋图》在中国绘画史上地位的看法,起了怎样承上启下的作用?本环节重在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能力。

使他们把今天所学习的知识系统化。

环节六:小结(时间3分钟)师生共同总结本堂欣赏的内涵和价值。

本环节重在知识总结,并提出下节课时内容。

课堂反思:①教学内容要深入浅出,贴近学生,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层层推进。

②动静结合,让学生参与课堂,由学生展开故事。

③引导学生能发现自我美的需求,才能达到审美的最终目的。

板书设计:略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