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怎样渗透德育
小学科学德育渗透计划_共3篇.doc
小学科学德育渗透计划_共3篇第1篇:科学学科德育渗透计划在学校里德育渗透贯穿于所有的学科。
我们科学教育是培养有良好品德的高素质学生,因此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德育教育,各科教师都要在所教学科中渗透德育教育。
科学的德育渗透,不能仅把科学教育作为一种求知、求真的活动,而应有科学精神的支撑,贯穿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与人格培养融为一体。
一、抓住教育契机,培养科学态度。
科学态度是人对客观世界,自然规律的看法。
实事求是和尊重自然规律是最基本的科学态度,也是科学教学中要重点培养的。
结合教材,开展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养成的重要途径。
譬如在观察事物或现象时老师应要求按科学程序进行,先整体再局部或先局部再整体,由表及里;在做连续测量,月相观察,养植物,养蚕等等必须长期进行的观察时,教师应指导学生坚持按时观察,及时记录,定期汇总,以便分析研究。
而在实验当中,教师应要求学生按照步骤动手操作,如实记录实验结果。
通过实验结果的分析比较,培养他们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
二、结合教学活动,培养意志品质。
在我们科学课程的教学活动中,由于孩子们才刚刚接触到新课程,所以他们兴趣盎然,有时一节课上完后还是意犹未尽,但这种兴趣最终还是维持不了多久,往往不能把观察研究活动进行到底。
如果此时教师给予适当的引导和监督,对学生要完成的学习任务做全程追踪,有效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他们参于活动的积极性,使他们最终能完成学习任务。
让他们感受到克服困难后取得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这样既能培养他们完成任务的责任感,也能不知不觉地磨练了他们的毅力,培养了他们的意志品质,达到了科学教学的目的三、注重常态教学,培养良好习惯。
对于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习惯主要是通过不间断地反复训练来实现。
良好的习惯于平时的点滴积累,课前的准备,实验器材的整理与摆放,倾听别人的回答,耐心细致的观察……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勤提醒常要求,通过严格训练来实现。
结合学科特点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
结合学科特点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科学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为主线,以知识目标为载体,以探究体验为核心,根据教学内容主动去挖掘德育因素,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求是精神,促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科學目标的达成。
标签:科学课;德育渗透;情感科学是以学生科学素养的养成为目的的学科。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渗透道德价值观的教育,不仅着眼于科学知识本身,更看重于为我所用,促进自身发展,让学生认识自然、亲近自然的过程中,更能保护自然、善待自然,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持续性发展的意识。
一、在科学探究中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学生们从生活经验和所学知道了空气中主要含有氮气和氧气,其中氧气的体积分数是21%,那么我们能不能尝试解决一个问题:设计一个实验,粗略地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生1:取一集气瓶,把火柴点燃伸入集气瓶中,熄灭后,用原来的总体积减去后来剩余的体积,即为氧气的体积,再通过计算,便可求出氧气的体积分数。
生2:(边画边讲)先将一支较长的蜡烛放在水槽底部,向水槽中加水,使水面低于蜡烛,再点燃蜡烛,将一个集气瓶倒罩在蜡烛上方,当蜡烛熄灭后,由于集气瓶中的氧气被消耗,所以瓶内压强减小,外界大气压就会将水压人集气瓶内,那么,水面上升多少就表明氧气的体积是多少。
师:我们请这位同学演示一下,看一看他的实验结果与科学家的结论是否一致?师:科学家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的1/5,而在他的实验中,气体减少的体积却远远小于1/5,为什么?生3:蜡烛燃烧放热,使剩余气体膨胀,所以液面上升的体积数偏小。
师:也就是说,我们要等到装置完全冷却到原来的温度后,再观察(约5分钟后,观察结果仍然偏小)。
看来还有别的原因?(无人回答,教师提示)想想蜡烛燃烧后生成物是什么状态?生4:蜡烛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是气体,占据了一定的体积,所以,结果偏小。
师:怎么改进呢?生5:选用燃烧后不生成气体的可燃物。
师:若实验测得结果大于1/5,那么还可能是什么原因导致实验结果与理论值相差较大呢?生6:可能点燃红磷后放入集气瓶瓶塞未及时紧塞,也可能是止水夹处在红磷燃烧时未夹紧。
科学德育渗透实施方案
科学德育渗透实施方案在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信息传播日益便捷,但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伦理道德问题,青少年的道德观念逐渐淡化,缺乏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因此,加强科学德育渗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道德品质,成为当前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首先,学校应当加强科学德育课程的设置。
通过将科学德育融入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对科学的认识和理解,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同时,学校还应当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修养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使学生具备正确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品质。
其次,家庭教育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
家长应当注重对孩子进行科学德育的引导和教育,培养孩子对科学的兴趣和热爱,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品质。
同时,家长也应当注重对孩子进行道德修养的培养,引导孩子正确认识社会,培养他们正确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品质,使他们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此外,社会环境也是影响学生科学德育的重要因素。
社会各界应当共同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同时,社会应当加强对学生的科学德育引导和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科学知识和道德修养的机会,使他们在社会环境中得到更好的熏陶和培养。
总之,科学德育渗透实施方案的落实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多方合作,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道德品质,使他们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希望各方能够共同关注科学德育工作,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如何在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小学科学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途径之一、小学阶段是个体人格和道德品质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科学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可以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情感素养和道德行为。
首先,在小学科学课堂中渗透德育教育,教师可以通过以身作则的方式来引导学生。
教师应当成为学生道德修养的榜样,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教学风格、态度等,塑造道德榜样形象,激发学生对科学学科的兴趣与热爱。
同时,在科学学科教学中融入相关的德育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道德的内涵和重要性。
例如,当教授生物学中的生态环保时,可以让学生从道德的角度去思考为什么要保护环境,以及每个人应该怎样履行环保的责任。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和教学活动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品德。
在科学课堂中,可以通过讲述和讨论一些现实生活中的科学道德问题,激发学生对道德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例如,讨论科学家应当遵守的伦理规范、科学实验中的道德问题、遗传科学中的伦理问题等等。
同时,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情境任务,让学生通过合作与交流来解决道德问题。
例如,在学习动物保护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动物园、野生动物保护区、参与救助流浪动物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保护动物的重要性和乐趣,培养学生关心、爱护动物的情感。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小学科学学科教学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科学道德。
科学是客观、合理、严谨的,要做到客观,就要遵循科学的方法和原则,不带有主观偏见。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科学思维、实验设计和观察分析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
同时,要强调科学实验中的安全和诚信意识。
教师可以通过开展科学实验和观察活动,引导学生严格遵守实验的操作规范和安全要求,同时要鼓励学生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不抄袭、不欺骗等诚信行为。
最后,通过学习小学科学学科中的科学发展历程和科学家的伦理道德问题,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尊重和敬佩之情,并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的品质和精神。
如何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如何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在学校的各项教育活动中,德育居首要地位,正所谓“教之道,德为先”。
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把德育当作附属物,认为它可有可无,而是应该具有德育先行意识。
如何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一、课前准备时的德育先行意识小学科学课涉及到科学探究、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与宇宙这几大领域,教学中常常会遇到明显或不明显的德育题材的学习内容。
在备课时,我们就要有德育意识,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准备教学活动、学习材料或实验材料时要考虑设计相应的德育活动。
例如,我们青岛版小学四年级上的第三单元《植物的生活》,主要是让孩子们观察和了解植物的各个部分。
备课时,教师就应该想到渗透珍爱生命和保护环境的教育。
不管是带学生到野外去观察植物,还是把植物带到课堂上去观察,尽量不要伤害植物。
特别是学习《植物的叶》一课中叶的蒸腾和光合作用时,让学生明白爱护花草树木与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再来对孩子进行环境教育顺理成章。
二、课堂教学中的德育教育课堂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当进行到与德育有关的环节时,要想办法不露痕迹地将德育渗透进教学材料、师生活动中。
如在教学《蚂蚁》、《蚯蚓找家》、《变色龙》等课时,观察活动前一定要让学生先讨论清楚怎样去寻访小动物、活动中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讨论后达成共识:爱护小动物,不伤害、不惊扰小动物,不破坏小动物们生活的环境,注意自身安全等。
孩子们经历这样的活动形成的印象肯定会特别深刻。
在随后的教学中,还会使用到蚯蚓、蚂蚁等实验材料,学生当然会很兴奋,老师却要清醒地意识到关于爱护小动物、珍惜生命的讨论、行为已经开始了,老师很有必要参与其中进行必要的引导。
一节课即将结束时,部分学习材料的处理问题也很重要。
这也是进行德育教育的最好契机。
比如四年级上册《水里有什么》单元中,四节课每节课都要用到水,每节课下课后,教学活动中使用过的水该如何处理呢?直接倒掉?留待下节课同一级部的其他班级使用?收集起来留作他用?看来可以考虑让学生来讨论这样的问题。
五年科学德育渗透计划
五年科学德育渗透计划前言科学精神和正确的价值观对个人和社会都至关重要。
近年来,舆论界和学术界都呼吁通过教育渠道培养青少年科学求知开放的及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
为推进科学精神及德育在全社会的传播与内化,特制定下列“五年科学德育渗透计划”。
一、体系改革1. 在中小学各个学科中加入科普课程,强调科学方法和开放思维。
2. 建立高中专业学科,如天文、生物、数学等,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3. 高校调整课程结构,增加跨学科综合课程,培养系统思维能力。
二、社会参与型活动1. 组织全国中小学科技节等主题活动,带动学生参与科普展览、实验等互动环节。
2. 举办青少年科技成就与青年志愿者奖,激励科技创新和社会奉献精神。
3. 鼓励高校学生参加科技工作室和社区公益活动,实践科学精神。
三、媒体传播渠道优化1. 全面更新科普平台和内容,提高科普传播的时效性和趣味性。
2. 新媒体上增加科学知识的微课程等形式,便于学习与分享。
3. 电视台增加科教类节目,以生动方式普及科学常识。
四、教师队伍专业建设1. 培训中小学科技教师,提升专业素质与教学能力。
2. 高校科技师资携手中学培养科技人才后备军。
3. 支持教师参与科技竞赛与跨学科研究,成长为德才兼备的。
五、社会各界共同参与1. 政府与社科机构联合推进科学普及政策。
2. 企业支持和参与科技活动,诱导科技消费。
3. 社会各界人士携手推动青少年科技教育事业。
实现科学德育渗透,需全民参与共同努力。
希望通过这一“五年计划”,推动我国科学精神与健康向上的价值观念落地生根。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小学科学课是一门自然、历史、地理、社会、生活等内容融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内容大量地存在教材之中。
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科学课的优势,善于挖掘教材中固有的育人因素,巧妙地设计传道艺术,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做好课内外有机结合,在“动之以情”上下功夫,善找德育的最佳结合点;在“导之以行”上做文章,巧施德育的最佳渗透法,已达成科学教学的德育目的。
一、从德育的最佳结合点“内化”——动之以情,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科学学科无不蕴含着丰富的育人因素,而这些因素是实施德育不可缺少的凭借之基。
只要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育人因素和独特的表现力,就能收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功效。
从而达到“出虽浅而寓意深”。
1、情景创设。
运用科学中的生动情节,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兴趣是科学课生活化、趣味化的体现。
知之者而不如好知者,好知者而不如乐知者。
小学生对新颖、奇特的的事物异常感兴趣。
一个演示,一个故事,一种现象都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应从不同角度进行激发。
如教学《桥》一课,先可引导学生阅读李春设计建桥的故事。
介绍赵州桥的悠久历史,激发学生积极探求新知的科学态度。
在学生产生对科学研究的最佳情绪时,在组织学生进行平桥和拱桥的比较实验。
这样能更有效地渗透拱桥、斜拉索桥、引桥的力学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和创造的精神。
如学习《一片完整的叶》时,从已知入手,教学伊始,教师就创境引课,启发学生从描述一课大树引入描述一片树叶,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探究活动。
又从“悬念”入手,引导学生猜测拓印描述的叶子,让交流者思维得到拓展,让倾听者倾听意识得到培养,并相互纠正用词不当的问题,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感受树叶的美,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研究兴趣和热爱情感。
我们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还将有关法律法规等精神贯穿其中,如《水域的污染和保护》、《空气的污染和保护》、《自我保护》等教学中,教师可自然而然的渗透法制教育和环保教育,养成学生保护自然环境的自觉性和自护能力。
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
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现行九年制义务教育《科学》(浙教版)教材中有许多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的珍贵资料和有利契机,积极积累和运用这些资料,巧妙地把握契机,及时融德育教育于教学过程之中,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结合教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列于德育之首,这是涉及民族兴亡、国家富强的大事。
科学课程中蕴含了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课堂教学应紧密结合教学实际,捕捉可展开爱国主义教育的知识点,对学生进行具体、生动的德育渗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l. 讲成就,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的热情建国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特别是邓小平改革开放理论指导下,我国在自然科学各个领域里都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如我国的钢铁工业解放前极端落后,即使是1952年的水平,也还低于1860年的英国,1890年的德国,产钢仅135万吨,而日本在1938年已达700万吨。
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全国人民建设钢铁工业,辽东大地的鞍钢,草原钢城包钢,大西南攀钢,等等。
是改革开放的政策,使我国钢铁工业走上了坚实发展的道路,目前一天的产量超过1949年一年,在世界钢产量的排名表上,中国的位次已由第29位跃升到第3位。
展望这许多伟大的成就,可以大大地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的热情。
2. 比贡献,调动学生对党对祖国的感情伟大的中国人民是勤劳。
智慧的人民,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为世界文化宝库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我国在春秋晚期会冶铁,战国晚期会炼钢,西汉时期进行湿法炼铜。
我国古代有许多杰出人物,如明代的伟大医学家——李时珍,编写了巨著《本草纲目》;宋代杰出的科学家、政治家——沈括,最早发现了磁偏角,明代末年的著名科学家朱应星的《天工开物》被誉为“技术百科全书”等,为人类作出了伟大的贡献。
我国现代又涌现出象世界著名火箭专家——钱学森,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世界闻名的制碱专家——候德榜,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杰出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科学教育家——竺可桢,原子能研究学者——钱三强、邓稼先等一大批自然科学人才,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小学科学教学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课件
渗透德育教育 的方法
方法三:鼓励团队合作 - 设计合作性的科学实验,
让学生在团队中相互配合、合 作完成任务。
- 提倡团队精神和团队合作 意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 集体荣誉感。
渗透德育教育 的方法
方法四:培养环境保护意识 - 在科学课堂中注重环保知识的传授
,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培养环保意 识。
总结
总结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渗透德育教育可以通过设置实践环节、 培养科学道德观念、鼓励团队合作和培 养环境保护意识等方法来实现。
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案例分享来帮助学生 理解和应用这些方法。
总结
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和良好品德,促进他们全面成 长。
谢谢您的观 赏聆听
食物链的概念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责任感,同
时引导他们思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的重要性。
教学案例分享
案例三:科学实验道德规范培 养
- 在科学实验中注重对实验 道德规范的传授和培养,引导 学生诚实、公正地进行实验。
- 培养学生正确处理实验结 果、尊重他人知识成果的意识 。
-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环保活动,培养 他们的责任感和爱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案例分享
教学案例分享
案例一:自然保护区实地考察 - 学生们前往自然保护区实
地考察,了解保护区的生态环 境和物种保护工作。
- 引导学生思考人类对自然 的影响,培养他们保护环境、 珍爱生命的意识。
教学案例分享
案例二:食物链游戏 - 设计食物链游戏活动,让学生了解
小学科学教学如何 渗透德育教育课件
目录 引言 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教学案例分享 总结
小学科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策略
小学科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策略学生的成长离不开德育教育,故此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让学生在科学课上认识、探索自然、理解社会、体会生命奥秘时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机会。
科学的德育渗透,不能仅把科学教育作为一种求知、求真的活动,而应有科学精神的支撑,贯穿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渗透哲学精神,与人格培养融为一体。
那么如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呢?我是通过以下的途径和方法来实现的:一、乐于探究与发现小学生刚刚接触科学,对科学课非常感兴趣,而兴趣是我们最好的老师。
在《校园里的树木》教学中,我带领着学生们走进我们的校园,了解我们身边的大树、小草、花朵,发现我们每日不经意间细微处存在的大道理,在大自然的怀抱中上了一节有趣的观察课。
让孩子们感受科学的魅力,激起学生的探知欲望。
用“一石激起千层浪”带来的波波涟漪带动科学探究的源源动力,为今后的学习做好铺垫。
又如在《动物》这个单元中,要让学生观察许多小动物。
当我布置到要悄悄地观察这些小动物是怎么样生活的,他们是怎么样需找食物的,当他发现食物时,又是怎样用身体运回家的。
孩子们在教师里都欢呼起来,如此这般,孩子们应用业余时间就成群结对地去花园中,悄悄地观察。
在我课上交流时,发现有些孩子不但能用文字,甚至几个同学用图文结合方式把小动物的身体结构都完整地画了下来,让我十分地惊讶!通过这样的方法学生们对小动物的身体结构及其作用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更重要的利用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锻炼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以后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孩子在学习科学课程之前已经有了一些生活经验,但这些经验都是片面的、不完整的,甚至是模糊不清的。
他们也许是自己听到的,也许是从家长那里得来的。
无论是哪种,经常有些观念是混沌或错误的。
碰到这样的问题,讲解起来往往比新授一节课更具有难度。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让学生学会实事求是、尊重事实。
在执教《水和水蒸气》一课时,学生们在生活中已经知道水蒸气无色无味,但却普遍认为水开时冒出的水雾是水蒸气,而无法意识到那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珠的事实。
科学课中怎样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2
科学课中怎样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科学课内容丰富多彩,蕴含着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因素,教学过程中不仅激发孩子对科学的好奇心,把求知的欲望引导到科学的道路上来,激发他们对科学的热爱,还要不失时机地在科学课的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一、在观察探究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我们要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引导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教育他们与环境和谐相处。
比如教学三年级上册《植物的叶》这一课时,让学生观察美丽的树叶,让他们感受秋天的美丽,感受树叶的缤纷。
课前,我布置学生收集树叶时,特别提醒学生要捡落到地面上的树叶,不要随意摘树上的树叶,使他们意识到树木是我们有生命的朋友。
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态度和意识。
教学《蚂蚁》这课时,活动中,要求学生观察蚂蚁的身体结构。
课前,布置学生到校园里找蚂蚁时,我告诉学生,蚂蚁的身体是脆弱的,不要用手去捉它,用小木棍引诱,然后装入昆虫盒进行观察。
课后对观察研究完毕的蚂蚁,我趁机根据教材提示:“观察结束后,请把蚂蚁送回他们的家。
”对学生进行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的教育。
在观察研究过程中,我重视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要求他们运用自己的感官去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去学习动植物的知识,同时也重视培养他们从小养成对生命,对自然的亲近意识和行为习惯。
既养成了学生认知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思想品德素养。
二、在合作交流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科学课堂教学是全体师生共同参与探究的过程,科学合理的分组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同时又培养学生的“小集体”合作意识观念。
例如教学《空气有重量吗》一课时,在学生猜测空气有重量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自学课本内容,自行解决问题。
学生兴趣盎然,小组间设计测量方案,合理分工:有的实验操作、有的记录、有的观察实验现象。
当实验失败时,他们互相讨论,提出改进的意见,再实验,直至成功为止。
小学科学教育怎样渗透道德教育
小学科学教育怎样渗透道德教育小学科学课是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一门主要学科。
它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些科学知识,而且还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爱科学、爱劳动的教育,培养严谨求实、勇于克服困难、锐意创新的良好思想品德。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努力挖掘教材内容的德育因素,充分发挥自然学科的德育功能是十分重要的。
在自然学科教学中如何进行德育教育,通过这几年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培养爱国主义思想在备课时,要努力做到挖掘教材,揭示“知识点”和“德育点”的内在联系,在教学中把二者结合起来,同步进行。
例如,讲《养蚕》一课时,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要向学生介绍我国是世界上利用蚕丝最早的国家,为人类利用生物资源开创了先例。
公元前2世纪,我国的丝和丝织品就开始运往西亚和欧洲各国。
在讲《磁铁》、《纸》、《反冲形象》等课时,向学生说明指南针、造纸术、火药都是我国古代的发明,有的发明早于世界其它国家几千年。
学习《地震》一课,向学生介绍我国汉代伟大的科学家张衡发明的“候风地动仪”比西方早了一千七百多年,对推动世界地震测报工作起到了开创性的奠基作用。
学习《火箭的故事》一课,了解我国在航天事业方面作出的伟大成就,“神五”的成功发射,“神六”又即将升天,大大提升了我国世界科学界的地位。
通过多种手段向学生渗透爱国思想,既了解了我国古代的科学成就,又学习了当今科学前沿有中国的一席之地,能够做到晓之有物,情有所动,具体、形象、生动,使学生树立起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2、进行科学自然观的启蒙教育充分利用自然科学内容的多样性和实践性的特点,进行科学自然观的启蒙教育。
通过教学有关水、空气、动物、植物、地球和宇宙等知识,让学生感知自然界是由物质构成的;通过指导学生做各种观察记录,使学生领悟到自然界中的物质都在永恒变化着,并且变化是有条件的,使学生对浅显的唯物辩证思想有初步的了解。
教学《电与热》、《电磁铁》等课时,通过电可以转换成声、光、热、磁、动力等,启示学生物质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物质是不灭的。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多 种方式进行德育渗透。例如,通过科 学实验、观察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 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科学家 的故事、科学史实等,培养学生的科 学精神和人文素养;通过科学与社会 、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 感和环保意识。
德育渗透的效果
通过德育渗透,小学生的科学素养和 道德品质得到了显著提高。他们更加 热爱科学,更加关注社会和环境问题 ,更加懂得尊重他人和珍惜生命。同 时,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 和解决问题的述:在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式,探索未知领域。教师可以通过引导 ,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新的想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案例三
总结词:环保意识
详细描述:在环保主题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了解环保知识、参与环保实践等方式,增强环保意识。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保护环境。
垃圾分类与处理
让学生了解垃圾分类和处理的方法, 培养他们的环保习惯。
03
德育渗透的方法与策略
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德育渗透
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元素
小学科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元 素,如科学家的故事、科学发展的历 程等,可以结合这些内容进行德育渗 透。
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 受科学发展的艰辛与不易,培养学生 的科学精神和爱国情怀。
促进全面发展
德育是小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德育渗透,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 学生的综合素质。
适应社会需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科学知识,还需要 具备良好的品德和道德素养。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适应社会需求 的必然趋势。
小学科学渗透德育教案
小学科学渗透德育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科学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渗透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教学要点:了解观察、实验、调查等科学探究方法,学会提出问题、制定计划、收集证据、解释现象、反思探究过程。
2. 第二课时:物质的组成与变化教学要点:学习物质的组成、分类和性质,了解物质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 第三课时:生物与环境教学要点: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认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4. 第四课时:简单机械教学要点:学习简单机械的原理和作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 第五课时:科学实验安全教学要点:了解实验室安全知识,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培养学生遵守规则、注重安全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现象或实验,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探究与讨论: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 展示与交流:学生展示探究成果,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4. 总结与反思: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堂内容,反思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
5. 拓展与应用:布置课后实践作业,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展示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学生综合素质:关注学生在团队协作、实验操作、表达交流等方面的表现,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小学科学教材。
如何在科学课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doc
如何在科学课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基础知识为宗旨的科启蒙课程, 它具有的独特的人文价值,为我们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语教学提供了可能。
小学科学教育包括:科学教学知识目标与技能、学习科学的所具备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知识的理解、科学认识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所学的科学知识、方法来解决科学问题的意识和其他能力等方面。
在科学课程教学中适时渗透德育是值得关注的一个问题,我们应该在科学教学活动中伺机渗透德育,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同时具有良好的科学品德。
因此,在科学探究的教学中,如何更有效地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本文尝试做了一些探讨。
一、在《科学课程标准》的目标中蕴含着德育要求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就体现出德育方面的目标,在科学知识和科学探究两大目标中也有具体的体现。
例如,在五年级科学维护生态平衡,活动建议中就有是什么引发了沙尘暴为了维护生态平衡,我们该怎么做等等具体要求。
摘录《课程标准》和《小学德育纲要》进行对照比较,我们可以从中找到与课程目标相对应的德育要求。
二、教材当中蕴藏着德育价值在这些年的教学中总结发现,科学课程的德育价值就蕴含在我们使用的教材之中。
现行的教材以研究学生身边的食物和想象为主,这些在教材里研究的内容和学生参与的科学活动本身就积淀着人类的智慧和相关人文精神。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教材在《写给同学们的信》中有这么一段话:要知道今天我们所有惊叹的科学方面的技术成就,比如,克隆羊、因特网、核电站、航天技术等等,这些都是以科学家对自己身边食物简单的观察和研究为基础的。
这段话其中的德育价值就是要让学生懂得科学要脚踏实地、实事求是。
这也是教材德育价值具体的德育目标在每课教材中的体现。
三、在探究活动中感悟,丰富情感体验《标准》指出: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要创设学习机会,师生通过积极参与活动,日积月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感受、体验和内化,这样教师就可以在科学探究的各个环节,对学生在科学课教学中进行对学生的德育渗透。
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永流小学胡松楷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它包括“必要的科学知识与技能、科学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的理解、科学的态度与价值观,以及运用科学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等方面”。
因此它的教学目标应包括“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形成尊重证据、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的教育以及亲近自然、珍爱生命、关心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等”。
由此可见科学教育与德育教育的联系是非常密切,重要的是还要把培养学生的德育素质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
一、挖掘教材,适时渗透道德教育小学科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涵,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充分解析教材、挖掘教材,在提示知识点的同时挖掘德育教育的内容,通过创设情景、适时引导,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
在《科学》教材中,关于爱国主义的素材很多,如《火山和地震》,我在教学中除了引导学生认识、了解火山和地震形成的原因,还指导学生知道我国古代科学家张衡所发明的“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用来监测地震的仪器,比西方的现代地震仪早1500多年,由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在教学《纸》《磁铁》等课时,介绍我国造纸术,司南的发明,利用和世界性的影响,同学们受到巨大的影响。
《动物》单元中第一课“寻访小动物”教学中,学生对此活动当然会很兴奋,教师却要清醒的意识到一定要先进行关于爱护小动物,珍惜生命的讨论,观察活动前要让学生先清楚怎样去寻访小动物,活动中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
学生交流讨论后达成共识:爱护小动物、不伤害、不惊扰小动物、不破坏小动物们生活的环境、注意自身安全等。
二、关注教学过程,时时进行德育教育科学课并非专门德育课堂,在科学课中渗透德育教育,有其特殊的方法和途径。
我们应该把德育内容融入科学教学的各个环节,努力做到教育而无痕,让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情感得以熏陶,品德得以培养。
科学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法
科学课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方法作者:王心敬来源:《小学科学·教师版》2020年第11期《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确定的三维目标“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非常明确地提出要在科学课中渗透品德教育,它是科学教学目标之一。
我们的科学教育,要在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加强品德教育渗透。
要培养学生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的良好素养,形成尊重证据、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精神品格,还要培育学生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理想情操,引导学生亲近自然、珍爱生命、关心与科学有关的社会问题等。
由此可见,科学教育与德育教育是紧密相连的。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小学科学的德育渗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养成习惯,奠定基础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
”习惯养成越多,个人的能力越强。
提高学习力,提高学习效果,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要先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
首先,训练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良好的习惯来源于细节。
例如,:课前,教师都会要求学生查找搜集与课程相关的资料,自带一些实验材料,在科学教学活动中,教育学生把用过的实验器材放归原处,爱惜实验器材,教育他们及时感谢小组内同学给予的帮助,教育他们实验前要有计划,实验时要细致等。
这些细节、点滴都需要通过我们教师的时时提醒和要求来实现。
时间久了,学生的良好习惯也就养成了。
其次,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加强师生的交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特别是对学生加强自我反思的引导。
让每个小组的学生进行一下反思。
反思这节课的表现,有什么满意的地方,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以后如何改进。
这些都包含着科学的学习态度的渗透。
课下教师还可以通过“科技作品”“科学手抄报”“科技展览”“科学社团”等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从情感、态度、能力等多方面展示学生的成绩,反馈学生的进步,以此激励学生取得更高的成就。
二、教师引导,主动探究小学生由于受年龄因素的影响,有意注意时间短,持久性差,做事缺乏耐心和毅力,这是这个年龄段学生特点。
科学课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科学课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21世纪以来,在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同时,产生了科学技术与社会伦理道德冲突的问题。
因此,在科学教育过程中应充分挖掘科学课程本身所蕴涵的德育要素,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与其它课程一起,共同为学生形成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节约意识、资源意识、环保意识;具有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奠定基础。
标签:意识;渗透;形成;德育学校德育工作不能只靠班主任去抓,效果不一定理想。
小学科学课同样具有德育教育功能,因此,在科学教育过程中,要充分挖掘科学课程本身所蕴涵的德育要素,与其它课程一起,共同为学生形成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节约意识、合作意识、资源意识、环保意识;具有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应从以下几点着手:一、通过知识的传授,设计问题从中渗透德育渗透德育幼小的学生社会经验少,知识面狭窄,理解能力低,学习基础各不相同,为此教师可以通过知识的传授,从实际出发,恰当地设计问题从中渗透德育。
如《声音》一单元,教学完后,学生认识到了悦耳的声音能使人愉快、高兴,嘈杂的声音能使人烦躁不安,对人有害,而后我及时提出了一个问题:我们怎样才能创造出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应及时总结并引导学生明白:在有些特定的场所,如教室内不能大声喧哗,搬动桌椅不要拖拉,在公共场所不要大声吵嚷、影响他人等,让我们自觉地创造并保护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为了我们的身体健康,少去嘈杂的公共场所,多去自然环境优美的地方活动。
这些内容像一粒种子,将环保思想播进了孩子们幼小的心田,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了思想教育。
二、在科学观察活动中渗透德育教师应充分利用科学课程中的德育因子,积极实施德育渗透。
三年级科学《植物》单元中,教材提出让学生利用课内外时间在校园内进行一些观察植物和搜集树叶的活动。
其中,在教学《各种各样的树叶》内容时,学生观察的树叶最好应该是捡来的落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教学怎样渗透德育
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而科学素养较之传统科学教育目标的一个区别是更为关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科学学习要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但日常科学教学过程中,往往重视科学探究,而忽略了科学学科的德育功能。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本是学科教学应有之义,应尽之责。
但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有效地、合理地、贴切地进行教育却是值得我们探究的问题。
科学课的教学,新课标就给我们指出要“注重学生素质的深层建构和整体提高,变‘教书’为‘铸魂’。
教师要善于化知识为智慧,变‘行为’为‘素养’,积‘文化’为‘品格’。
”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实施这几个转化并非易事。
需要我们教师善于动脑,善于设计并善于实施。
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的德育教育“随风潜入夜”,让德育对象在“润物细无声”中发生悄然的变化。
我们的新课标、新教材,它的人文内涵十分的丰富。
无论是教材的内容,还是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式,它们都蕴含着十分丰富的德育内容。
下面我就在实施新课标新教材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谈几点自己的感受。
一、挖掘文本的价值取向,渗透德育。
《土壤里有什么》一课是以学生所熟悉的土壤为研究对象。
土壤俗称“土”,可以说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本源。
古往今来,文学上对它的赞美数不胜数,使它具有很多的延伸意,有的称之为“万物之母”,有的称之为“黑金”等等,都表达出人类对它的崇敬之情。
虽然课本中寥寥数语只提到一个问题和参考一个研究方案,但是,正是因为“土壤”有其深刻的内涵,也为我们科学课堂教学带来了渗透德育的契机,将我们的教学效果尽量最大化。
因此,我从古诗《悯农》入手酝酿学生的情感,继而将学生对农民、粮食的感激之情迁移到对土地的感激上来,既为学生后续研究土壤打下情感的铺垫,又激发了学生对土地的热爱与珍惜之情,也可谓是一箭双雕。
随着人类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特别是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白色污染、工业污染等已经威胁到了人类自身的发展,这些问题也牵涉到了本课学生的
研究对象——土壤。
于是,我顺应课题渗透了环境保护教育,一方面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另一方面也是从一个侧面让学生感受科学技术的双面性,逐步让他们正确认识与理解科学。
其实,科学课程的内容编排主要是以学生所熟悉的身边事物为研究对象,这些内容本身就包含着非常广泛的内涵,例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正确使用科学技术、与人合作、爱祖国、爱家乡等德育内容,这就要我们这些在科学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们依据教学内容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充分挖掘文本的人文价值,并能不动神色地渗透在科学课中,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品德也得以升华。
二、以情感体验为契机,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讲《纸的秘密》一课,在学生交流了搜集的资料,充分感受自己作为四大发明文明古国后人而自豪、欣喜之后,我为学生出了一道计算题“谁能告诉我们一棵大树大约能生产多少张多大的纸?”学生说:“一棵十米高的大树约能生产一万张科学书那么大的纸。
”同学们立刻发出惊叹:“这么多呀!”我把“10米、10000张”板书在黑板上。
我又问:“谁能想个办法让我们感受一下十米有多长?”当学生利用数教室瓷砖的方法进行感受活动后又一次发生惊叹。
我接着问道:“哪位同学又能告诉我们长成一棵如此高大的树木至少要多少年呢?”“大概十年吧。
”我又板书10年。
“同学们搜集的资料真丰富,你们真能干!下面看看你们计算能力是不是也很棒。
”“我们全校现有3300名同学,如果每人每天用一张科学书那么大的纸,那么每天要用去多少张纸?一棵十年成才的大树造成纸约可供我们全校用多少天?”我将同学算出的得数“3天多”再次写在黑板上。
沉默片刻后,我问:“看了黑板上的数据,同学们有什么想说的吗?”虽不含任何提示,我的话却如同一粒石子投入碧波湖中,激起了孩子们无尽的联想。
“我认为我们要节约用纸。
”“我们要爱护树木。
”“我们要多种树。
”“我们要发明不用树造纸的新技术。
”……这些天真、朴实的语言正是孩子们此时此刻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真实写照,从中让我
们真切感受到他们分辨事物的能力正在不知不觉间得到了飞跃性的提高。
学生情感的表述与教师设计活动的目标可谓不谋而和,这种水到渠成之感着实让我兴奋。
为了进一步深化、提高学生的认识,不使教育目标仅仅停留在喊口号的肤浅表层,我又进行了更深层次的引导。
“刚才同学们说了很多想法,非常棒!可是其中很多想法是现在以我们的能力办不到的,我提议先找找能办到的让我们今天就行动起来,为使我们的家园更美好而做出自己小小的贡献。
”“我觉得节约纸能做到。
”“我们可以怎样行动起来节约用纸呢?”“把用过的作业纸反过来当草稿纸用。
“把废纸和废报纸收集起来送到废品回收站,将来再用他们做成再生纸。
”“在教室放一个废纸回收箱。
”“这个提议非常好,咱班地上经常有同学丢弃的废纸,有时还为由谁把它捡起来发生矛盾,今后凡有废纸都把它放入回收箱。
”由于有了前面“我要节约用纸”的认识做铺垫,并且我的批评又是以一种提建议的口气表述出来,很自然的使学生意识到随地丢纸,既是对纸的浪费,又影响教室环境,而且不利于同学间的团结,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这是一个需要马上改正的不良行为。
那次课后,我确实发现随地丢纸现象有所减少。
三、精心准备实验材料,培养学生节约意识。
一次科学评优课上,教师要求学生将用过的“废物”倒入桶内……。
课后,看看废料桶里,全是刚刚用过的淀粉、米饭、勺子、花生油等材料。
《科学》内容丰富多彩,科学实验异彩纷呈。
科学课上要用到许许多多实验材料。
平时在班会课上,我们经常对学生进行爱惜劳动果实、勤俭节约的教育,但在科学课上,实验材料却如此挥霍浪费,其负面影响值得我们反思!科学课,教师经常布置学生带材料来如食盐、米、米饭、食用油等劳动果实,但一到课结束,材料都变成了所谓的“废物”,扔进了废料桶,上科学课不应该这么“昂贵”!首先从带来的材料的量上来说,经济一点,不要太多或太大,如研究食物发霉,馒头的量可以少一点,只要学生能看到现象说明问题就可以了;在研究“纸”
的再生时,尽量不要使用新的面巾纸,可以启发学生选用旧的废报纸,尽可能减少浪费。
其次是鼓励学生就地取材,带身边或家里有的材料,同学之间可以互相帮忙,互通有无,不提倡经常买材料来做实验。
从节省资源的角度选择材料,如在“做一杯饮料”的实验中,一般不提倡购买“咖啡、果珍”等价格昂贵的材料,宜采用价格低廉的奶粉、果汁较合适,学生如果攀比起来,哪个家长还能支持科学课继续探究下去。
有时上节课的资源也可以作为下节课的实验材料,再次使用,习惯就是这样从点点滴滴培养起来。
我们都知道,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
如果教师时时处处把培养学生良好节约习惯和节约意识放在心上,必将引发学生的自觉行为,自觉养成节约意识。
四、关注实事,调整进程,正面渗透德育。
对于小学生来说,最好的德育渗透就是具体化、形象化,这样他们才能够更容易理解、更好地接受,在科学课中这方面的题材始终贯穿整个教材。
新课标倡导我们要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努力做到挖掘教材,揭示“知识点”和“德育点”的内在联系的同时,我更加关注科学实事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神州五号、神州六号的载人航天飞行,“嫦娥一号”奔月都成为了我的科学实事教学材料,从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讲起,我们成功探月,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取得的巨大成就,教育学生向航天英雄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学习科学的兴趣。
五、讲诚信,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责任感和做事情的毅力。
在课堂上,我们经常遇到由于“意外事件”而引发的“意外问题”,对学生问的“为什么?”当课堂上无法解决的时候,总能应付得体:如:A、“这个问题问的很有价值,但今天我们暂时不学,以后再一起研究?”B、“你这个问题问的很好,我们课后一起研究?”C、“由于时间关系,今天我们就研究这些,留下的问题下节课再研究。
”等等。
可是,如果教师不实现诺言,在以后的课堂上,如何能将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做一件事能否持之以恒,坚持到底是成功的关键,多少人因为缺乏锲而不舍的精神而一事无成。
小学阶段的孩子做事情缺乏耐心,
没有毅力是件很正常的事,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有意识地培养他们。
要培养学生坚持不懈、乐于探究,教师必须身先士卒,提前探究,与学生共同探究,对学生的学习任务全程追踪,耐心细致指导,使他们最终能完成学习任务。
当学生兴趣下降、遇到困难时及时鼓励帮助学生产生克服困难的勇气,让他们感受到克服困难后取得成功的喜悦,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
通过这种言传身教的方式,培养他们对要完成的任务的责任感,同时也不知不觉地磨练了孩子们的毅力,使他们在艰苦细致的探究活动后,获得成功的快乐。
同时,在共同探究中,师生也得到共同提高。
德育,是整个教育的灵魂,当然也是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的理想追求。
注意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使学生道德生命获得自由生长,这才能真正培养起健康的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