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人口迁移教案
一、教案基本信息
教案名称:人口迁移教案
课时安排:45分钟
教学目标:
1. 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及其原因。
2. 分析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和影响。
3. 培养学生关注人口问题,提高人口意识。
教学重点:
1. 人口迁移的原因。
2. 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
3. 人口迁移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教学难点:
1. 人口迁移的概念。
2. 我国人口迁移的数据分析。
教学准备:
1. PPT课件。
2. 相关人口迁移的图表和数据。
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新课(5分钟)
1.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人口迁移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迁移现象。
2. 提问:什么是人口迁移?你们在生活中接触到过人口迁移吗?
步骤二:自主学习(10分钟)
1. 学生阅读教材,了解人口迁移的原因。
2. 教师提问: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步骤三:课堂讨论(10分钟)
1.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
步骤四:案例分析(10分钟)
1. 教师展示一些关于我国人口迁移的图表和数据。
2. 学生分析图表和数据,了解我国人口迁移的趋势和影响。
3. 教师提问:人口迁移对经济社会有哪些影响?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提出疑问。
3. 教师布置课后作业。
二、教学反思
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反思内容如下:
1. 学生对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学生对我国人口迁移特点和影响的掌握情况。
3. 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环节学生的参与度。
4. 课后作业的布置是否合理。
三、课后作业
2. 分析我国人口迁移的特点,并结合实例进行说明。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第一篇: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一、课标标
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第一节中人口增长主要讲述人口的自然增长,实际上,由人口迁移引起的人口的机械增长也能引起人口数量的变化,同时人口迁移也改变着迁入地和迁出地人口的分布状况,因此本节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教材针对人口移动从概念到原理,从历史到现实,从成因分析等方面作了深刻的探讨,从而使学生能够比较理性地思考和看待人口迁移现象。
二、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通过有关人口移动的讨论,学会全面地、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迁移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2.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3.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
成正确的世界观。3.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4.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三、教材分析
教学重难点: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四、教法学法
1.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图片、资料展示、播放录象等手段,加强学生感性认识,并引导学生阅读图表,分析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总结归纳能力;结合实际,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1.2人口迁移(教学设计)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2、人口机械增长
(1)概念:人口迁移使得某一区域的人口数量发生变化,这种人口数量的变化。
人口机械增长=年内迁入人口数—年内迁出人口数
(2)人口机械增长率:是指一定区域、一定时间内(通常为1年),净迁入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又称人口净迁移率。
人口净迁移率>0,人口机械增长率为正,当地迁入人口>迁出人口;
人口净迁移率<0,人口机械增长率为负,当地迁入人口<迁出人口。
3、人口迁移的影响
从明清初期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华北大批的迫于生计的穷苦百姓历尽艰辛,闯荡到东北大地谋求生存,其中尤以山东人为多。这股移民大潮,是我国近代最大的一次移民浪潮,被称为“闯关东”。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黑龙江,由此导致了两地人口迁移的方向出现反转,出现了“雁南飞”的现象。这两次人口迁移对东北地区产生了不一样的影响。
思考:
1、阅读上述材料结合课本内容,思考“闯关东”对东北地区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阅读上述材料结合课本内容,思考“雁南飞”对东北地区有什么影响。
1、“闯关东”增加了东北地区的劳动力,利于东北地区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经济发展。但由于人口大量迁入,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社会问题突出。
2、“雁南飞”使人口迁出,缓解了东北地区的人地矛盾,利于生态环境改善,同时因劳动力减少,影响了地区产业开发和经济发展。
人口迁移对区域其他方面的影响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人们为什么要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呢?推拉理论解释了人口迁移的原因。推拉理
论认为人口迁移的动力由迁出地的推力( 排斥力)与迁入地的拉力(吸引力)共同构成。
人口迁移教案
人口迁移教案
人口迁移教案
一、教学目的
在本教学中,我们将学习人类的迁移和人口密度的变化。我们将了解不同类型的迁移以及它们所带来的影响。我们还将探讨人口数量和分布在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平衡方面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
1. 人类迁移的类型和影响
2. 人口数量和分布对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平衡的作用
三、教学内容
1. 人类迁移
a. 定义迁移和迁徙的概念
b. 探讨迁移原因
c. 了解不同类型的人类迁移包括农村迁移、城市化、国际迁移、难民流动和其他迁移
2. 人口密度和分布
a. 定义人口密度和人口分布
b. 探讨人口分布的原因
c. 讨论人口数量和分布对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平衡的作用
3. 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平衡
a. 探讨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平衡
b. 了解人类迁移如何影响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平衡
四、课堂活动
1. 群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不同的迁移类型进行讨论,并分享他们的观点和意见。
2. 视频观看和分析
播放有关现代人口迁移的视频,并让学生就其中的关键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
3. 案例研究
教师可使用案例研究方法来探索不同类型的迁移如何影响可持续发
展和社会平衡。
五、课后作业
1. 阅读相关文章
学生应该阅读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平衡相关的资料,以加深他们对该主题的了解。
2. 书面作业
学生应该撰写一篇关于人类迁移如何影响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平衡的短文。
六、教学评估
评估方法采用了多种方式,包括小组讨论、书面作业和小组报告。
七、教学反思
在本课程中,我们涵盖了人类迁移和人口密度的不同类型和影响,以及人口数量和分布的作用,以及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平衡。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希望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人口迁移现象,并对人口数量和分布有更深入的了解。
人口迁移教案
人口迁移(教案)
学校教师授课班级授课时间
篇章节(单元)
高中地理必修2第一篇第二节
课题
人口迁移
教学目标
(1)知识要求: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原因及影响,能利用资料或图表,掌握分析人口迁移案例的思路和方法,通过有关人口移动的讨论,学会全面地、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迁移现象。
(2)能力要求:1.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2.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3.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4.逐步建立对地理现象的特征及原理的分析与综合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1.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3.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
4.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发展观,通过人口迁移了解民族融合、经济发展。
教学重点1、学生能够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2、学生能掌握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
教学难点
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影响。
课型
综合型
教学方法
比较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学活动学生活动
【引入新课】
1、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放映两组图片,一组是上海的图片,另一组
是西部的图片,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产生
【地理】人口迁移地理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二
《人口迁移》乡土地理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读
“人口迁移”一课的相关课标要求是“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在本节课中,学生要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从概念中得出人口迁移涉及人口在地球表面上发生的空间性移动,思考人口为什么要迁移,从而得知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人口迁移与人口的生产生活有密切联系,但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在不同的条件下其影响强弱程度是不一样的,探讨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师在讲解“人口迁移”一课时,需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乡土地理案例来引导学生认识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和特点,突破教学重难点。
二、学情分析
在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学生学习了必修第二册第一章第一节“人口分布”相关知识,掌握了影响人口分布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认识到人口的增长主要有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两种方式,其中机械增长指迁入人口的增加值。学生对人口的空间分布有了初步了解,为学习本节课奠定了知识基础。
三、教学目标
(一)综合思维
通过学习人口迁移相关知识,学生能够说出人口迁移的概念,并准确判断哪种人口空间移动现象属于人口迁移。
(二)区域认知
学生能够根据福泉市牛场镇五新社区相关材料,分析影响五新社区人口迁移的因素,增强运用地理知识探究身边事物的意识。
(三)地理实践力
学生能够运用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分析福泉市牛场镇五新社区人口迁移产生的影响,通过实地考察学习,感受在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下人口迁移产生的影响,培养热爱家乡和建设家乡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教学难点:理解推拉理论的原理及其运用。
1_2人口迁移(第三课时)(教案)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和探究法;归纳法。
【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一、人口迁移的判断
人口迁移必须同时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必须改变居住地;二是改变居住地应为永久或长期的;三是必须跨越一定的行政界线。图示如下:
2.不同时期的国际人口迁移
时期19世纪以前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特点以集团性、大批的移民为
主
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
家;定居移民减少,短期流动
的人口增多
迁出地区旧大陆(欧洲、非洲、亚洲)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等迁入地区美洲、大洋洲等新大陆西欧、北美、西亚、北非
原因欧洲的殖民主义扩张、新
大陆的发现
迁入地区经济发展快,西亚、
北非的石油输出国石油资源的
开发
意义在客观上开发了新大陆,
传播了工业文明,也改变
了人种的空间分布
调整了劳动力空间分布不均的
状况,促进迁入国的经济发展,
缓和迁出国的人口压力,但也
造成迁出国的人才流失
关注国际人口迁移局势,找到国防关注的主要对象是哪些国家。
3.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
阶段迁移方向原因特点
古代迁往社会环
境及自然条
件较好的地
区
①深受统治者及其行政
力量的束缚;②农业经济
的脆弱、频繁的战争和自
然灾害
大批迁移
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
中期东部人口稠
密区迁往东
北、西北等地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
开发内地,建设边疆
有组织、有计划
地进行
20世纪80年代中期
至今山区迁往平
原,农村迁往
城镇,贫困区
迁往发达区
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影
响,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需
要劳动力;农村大量劳动
力获得解放
人口迁移的流量
增大,流向也发
生了明显的变化
4.人口迁移的影响
(1)对迁入地的影响
(2)对迁出地的影响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并能够分析引起具体迁移的原因。
2.辩证分析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给资料分类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理解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人口迁移是人类活动的一种现象,它客观上促进了民族的融合、经济的发展。
2.树立科学的人口观和发展观。
【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2.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二)教学难点同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人口迁移的概念以及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在当代社会,无论是国际迁移还是国内迁移,人口的主要流向都是从欠发达地区迁移到发达地区。国内人口迁移的重要形式是城乡之间的迁移,人口主要是从农村迁移到城市。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流向?
设计意图:通过知识回顾,力图把新知与旧知结合起来,保持知识学习的连贯性。
师:布洛赫在《希望原理》中说到:对更好生活的向往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首要驱动力。人们从一个地方迁移到另一个地方,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更好的生活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生:更好的教育、更好的医疗、更高的工资、更便捷的交通、更好的生活环境……
设计意图:以布洛赫的话语引出同学们对影响人口迁移因素的初步认知,在讲解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时,全篇围绕着“更好的生活”这一主题,也为引出人口迁移的推拉理论做了铺垫。
师: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学习的重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请同学们自学课本十三页和十四页,找出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自学完请同学们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把资料袋的卡片分类,看它们分别属于哪一种因素?
人口迁移问题式教学设计
人口迁移问题式教学设计
概述: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的现象。本次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的原因、影响和解决方案。
一、课程目标:
1. 了解人口迁移的定义和背后的原因。
2. 分析人口迁移对源地和目的地的影响。
3. 探讨解决人口迁移问题的可行方案。
二、教学步骤:
1. 引入(5分钟):
通过引发学生的思考,介绍人口迁移的概念和重要性。可以使用统计数据或案例来引发学生的兴趣。
2. 第一阶段:原因分析(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如经济、环境、政治、战争、人际关系等。可以使用图片、视频或文献来支持学生的观点,并帮助学生理解这些原因。
3. 第二阶段:影响分析(20分钟):
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研究人口迁移对源地和目的地的影响。要求学生讨论负面和正面影响,并提供相关证据。每个小组准备一份简短的报告,并进行展示和讨论。
4. 第三阶段:解决方案研究(20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解决人口迁移问题。可以引入政府政策、社会福利、
教育等方面的解决方案,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创意。
5. 总结(10分钟):
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所学内容,强调人口迁移对全球社会、经济和环境的重要性。可以鼓励学生结合实际案例思考未来可能出现的人口迁移问题,以及需要采取的解决方案。
三、评估方法:
1. 学生小组报告的质量和深度。
2. 学生在课堂讨论和展示中表现出的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3. 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课堂问答。
四、延伸活动:
1.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特定的人口迁移案例进行进一步研究,写一篇深度报告。
《人口迁移》教案(通用2篇)
《人口迁移》教案(通用2篇)
《人口迁移》篇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和分类。
②探究人口迁移的特点,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③正确认识人口迁移客观存在及其正、负影响。
④通过有关人口移动的讨论,学会全面地、客观地分析某一具体的人口迁移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分析人口迁移与人口移动两概念的关系,明确不同地理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
②通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③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学生团结协作,大胆表达、交流,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培养学生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人口观和环境观。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人口迁移的地理范围(国际、国内)。
2..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及其变化。
(二)教学难点
1.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和流向,尝试分析
时代背景。
2.利用推拉理论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及其变化。
三、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多媒体教学
四、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播放录像,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我国“民工潮”和“春运”的画面,人口的大量移动。
承转过渡:这些人的移动是人口流动,还是人口迁移呢?什么是人口迁移呢?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16正文第二段并思考这两个问题。
人口的迁移 教案
人口的迁移教案
教案标题:人口的迁移
教案目标:
1. 了解人口迁移的定义和分类;
2. 掌握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
3. 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估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的能力;
4. 提高学生的合作和研究技能。
教案步骤:
引入活动:
1. 利用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地区的人口迁移现象,并引发学生对人口迁移的兴趣;
2. 引导学生思考:你知道人口迁移是什么吗?人口迁移对社会有什么影响?知识讲解:
3. 解释人口迁移的定义和分类,包括内迁、外迁、城市化和农村化等;
4. 分析人口迁移的原因,如经济发展、就业机会、自然灾害、战争等;
5. 探讨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如人口密集地区的社会压力、城市化带来的城市规划问题、农村人口减少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等。
小组讨论:
6.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选择一个具体的人口迁移现象进行研究;
7. 每个小组收集相关资料,包括人口迁移的原因、影响以及相关数据;
8. 小组成员之间讨论并合作撰写一份简短的研究报告。
展示和评估:
9. 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研究报告,并回答其他同学的问题;
10. 教师对每个小组的报告进行评估,包括内容的准确性、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拓展活动:
11. 邀请一位相关领域的专家来学校进行讲座,进一步深入了解人口迁移的相关知识;
12. 学生可以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进一步研究该地区的人口迁移现象,并与其他同学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
教学资源:
1. 图片或视频展示人口迁移现象;
2. 学生参考书籍、互联网资源等;
3. 研究报告的模板。
教案评估:
1. 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展示环节的积极程度;
1.2+人口迁移+第1课时+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高一地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1.2人口迁移第一课时
一、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运用资料描述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前置条件:运用资料。属于资料型,需要教师提供资料,重点是资料是否合理。
行为动词:描述,描写叙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对人口迁移进行形象化的阐述。
学习内容: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首先需要明确人口迁移的概念,其本质反映的是人流作为一种地理要素在地球表面不同空间上发生移动,由于地球表面不同,空间的自然禀赋和人文社会文化存在不均性,促使人类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发生人口迁移。
地理学科研究的对象都是存在空间差异、空间关系、空间流动的。空间流动不仅仅是水、大气的流动,也包括人口、投资的流动,空间差异性越大流动强度就越大。例如,海拔差异越大,流速越大;水平气压差异越大,风速越大;迁入地和迁出地之间在自然或人文因素方面差异性越大人口迁移速率就越大,没有差异性就没有流动性。因此本节课的授课要围绕迁入地迁出地之间的区域差异进行讲解。
人口迁移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选取具有典型性与“人口迁移”相关的教学材料,引导学生学习人口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因此选择以概念教学法讲授人口迁移的概念,以地理案例教学法讲授人口迁移影响因素。
二、教材分析
1.内部联系:教材中人口迁移这部分内容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人口迁移影响人口分布状况。迁移和人口增长一起塑造了人口分布的面貌,人口迁移的任何变化,必然导致人口分布状况的变化。另一方面,人口迁移是城镇化的前提条件,没有大批农民由乡村到城镇的迁移活动,城镇化不可能进行。所以人口迁移又是联系人口分布和城镇化两部分内容的桥梁。
人口的迁移教案
人口的迁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人口迁移的定义、类型和影响。
2.认识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3.分析人口迁移在城市化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4.探索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5.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信息分析能力。
二、教学内容
1.人口迁移的定义和类型
2.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3.人口迁移对城市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4.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
引入:
通过展示一组人口迁移的图片,引发学生对人口迁移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随后,向学生提问:“你认为什么是人口迁移?
你知道有哪些类型的人口迁移吗?”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快速回答问题。
教学步骤:
步骤1:人口迁移的定义和类型
1.通过讲解方式给学生介绍人口迁移的定义和类型。
2.以城市化和农村人口流动为例,解释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迁移。
步骤2: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1.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归纳整理人口迁移的原因和影响因素。
2.引导学生思考人口迁移因素与经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
步骤3:人口迁移对城市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1.通过案例分析和数据对比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对城市化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
2.鼓励学生分析城市化和社会经济发展对人口迁移的影响。
步骤4: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1.通过教师串讲和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影响。
2.引导学生综合分析人口迁移对社会、经济和环境的正面和负
面影响。
四、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人口迁移的相关概念、原因和影响等知识点。
人口迁移教案
人口迁移教案
教案标题:人口迁移
教学目标:
1.了解人口迁移的定义和原因。
2.掌握人口迁移的分类和影响。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1. 人口迁移的定义和原因:
a. 人口迁移的定义。
b. 人口迁移的原因:自然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因素。
2. 人口迁移的分类:
a. 内部迁移:城市化和农村向城市的迁移。
b. 国际迁移:移民和难民。
3. 人口迁移的影响:
a. 经济影响:促进经济发展、改变劳动力市场。
b. 社会影响:文化融合、社会结构变化等。
c. 政治影响:社会稳定、国际关系等。
教学方法:
1. 展示和讨论案例:通过展示实际案例,引发学生对人口迁移的兴趣,让学生从具体案例中了解人口迁移的定义、原因和影响。
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不同类型的人口迁移,如城市化和国际移民,并总结各种迁移类型的特点和影响。
3. 板书总结: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帮助学生总结人口迁移的分类和影响,并展示在黑板上,供学生参考。
评估方法:
1. 小组讨论报告:要求每个小组就某一类人口迁移进行报告,包括定义、原因和影响等方面。
2. 书面测试:针对人口迁移的定义、分类和影响等方面进行问答测试,评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教学资源:
1. 实际案例:如城市化过程中的人口迁移、国际移民案例等。
2. 板书工具。
3. 学生教材和参考书。
拓展活动:
1.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到城市或农村进行实地考察,让他们亲
身体验人口迁移对当地的影响。
2.小组研究项目:让学生分成小组,选择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
口迁移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进行小组报告。
高中地理_人口迁移高一复习课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人口迁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分类及人口迁移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2)掌握并会分析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3)调查和运用本地人口资料探究本地人口迁移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图示理解人口迁移的概念,培养学生的判读能力。
(2)通过剖析人口迁移的基本原因:推力和拉力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各因素对人口迁移的影响,使学生学会正确看待各地理事物之间的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人口迁移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看待生活。
(2)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二、重点难点
1.重点:人口迁移的概念,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2.难点: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
三、教学策略及手段
主要通过谈话法、案例分析法、自主学习法、互动探究法进行教学
四、教学准备
自制PPT、活动表格(见附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播放容中尔甲的歌曲《迁徙》导入本节复习内容----人口迁移
[板书] 一、人口迁移的概念与分类
展示知识点人口迁移和人口流动的区别
【方法指导】
人口迁移三个条件:①变更居住地②持续一段时间
③跨越一定的行政界线
【学以致用】
据报道,新疆每年6月到8月初需要大量采摘西红柿的季节工,8月底到11月初又需要大量采摘棉花的民工。新疆每年对季节工的需求在50万人左右,季节工中,河南人最多,每年有15万~20万人前往新疆打短工,其次是甘肃和四川民工,但缺口仍很大。每当这几个季节临前,新疆都要派不少人到全国各地招工。据此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迁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人口的概念、主要类型,以及人口迁移的意义。
(2)掌握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过程与方法:
利用资料或图表,就具体的世界或地区人口迁移特点分析说明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与发展的观点,全面认识人口的发展理论,使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点】
人口迁移的类型(流向、成因、意义);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教学难点】
人口迁移的原因以及作用
【教学方法】
讲授法和比较法
教具准备: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自制图表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同学:假如现在给你一个机会重新选择住地,你会选择什么地方?学生在七嘴八舌中各抒己见。老师总结,出于多种原因,有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人们的住地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以及生产力的发展,会发生空间移动,这就是人口迁移。本节课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包括人口自然增减和人口迁移。
一、什么是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定义
所谓人口迁移就是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空间移动人口迁移三大要素
居住地变更时间限制主要从这几个方面去理解:
第一,人们总是不断地进行空间移动,但不能把所有的空间移动都当做人口迁移,只有那些居住地发生“永久性”和“长期”变化的运动,才被当做人口迁移。这就是人口迁移的时间性。强调人口迁移的时间性,就是要把人口迁移与人们每天在工作地与居住地之间的通常往返、外地购物、出差等活动区分开。另外,按照这一定义,游牧民的迁徙、季节的季节流动、有两处或多处居住地的人在不同居住地之间的流动等,也不应包括在人口迁移之中。
第二,人口迁移必须以居住地的改变为条件,即迁移发生前后,人们的居住地各不相同,而居住地的改变包含有人口迁移必须超过“一定距离”。
说一说:哪一种属于人口迁移?让学生理解人口迁移含义。
(1)民工潮涌向城市
(2)美国人口从“冷冻地带”向“阳光地带”转移
(3)小吴去北京旅游一个月
(4)三峡库区居民搬迁沿海城市安家落户
活动1
2.近年来,我国有一些科技人员、工人、农民迁往东南沿海地区定居。这些人口迁移对迁出地和迁入地产生的影响是否相同?为什么?
从迁出地来看,人口迁移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等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对人口压力大的农村,人口迁出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可以更加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农业土地资源,对更好地保护农村的自然环境有积极的作用,但是,人口迁出也容易造成迁出地的人才外流现象。
从迁入地来看,为东南沿海地区工农业发展提供劳动力,积极地推动了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但大量的人口对迁入地来说,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口拥挤、人口压力过重、甚至社会治安混乱的现象。
承转:我们学习了国际人口迁移和我国人口迁移的有关知识。那么,我们就要问,人们为什么要迁移?迁移受哪些因素影响?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1.是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两方面
2.是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
一般认为,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因素的综合反映。人口是否从某一个地区迁移到另外一个地区,要看迁入区是否有吸引力,而这种吸引力可能因环境或个人的价值观的变化而变化。
活动2案例解析
材料1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从16世纪起,欧洲人开始移居美国。可以说,没有国际人口的迁移,就没有今天的美国。移民对美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材料2美国曾出现过的四次国内人口迁移高潮。
第一次是19世纪中期南北战争造成的人口大规模西移;
第二次发生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伴随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口由乡村大量流入城市;
第三次是20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由于农业危机、自然灾害等原因使南部人口迁往北部和西部;
第四次是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初,东北部老工业区的人口大量迁往南部和西部有新资源、新兴工业的“阳光地带”。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城市环境改善和老工业区经济的重建,还出现人口向老工业区和城市回流的现象。
通过美国的人口迁移案例,使学生了解如下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哪些因素促使美国成为一个移民国家?哪些因素导致了美国人口在本土范围内频繁迁移?
第一次:战争
第二次:经济因素
第三次:农业危机、自然灾害
第四次:环境
(2)影响我国古代人口大规模迁移的因素,与影响我国近几十年人口迁移的因素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有这样的不同?
古代:战争
近几十年:政策、经济等因素
本部分可以由学生分组讨论--学生讲解--学生补充--教师总结的步骤进行
教师总结:通过古今中外的人口迁移现象中,我们可以看出,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很多。
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促使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三、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
人口迁移的分类按是否跨越国界划分
国际人口迁移: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人口迁移
国内人口迁移:在一国范围内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移居的现象
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贸易的往来和交通条件的日益便利,我国的人口迁移不仅数量增加,而且频率加快,使各地区人们的交往更加密切。人口迁移在调节人口空间分布和人才余缺,加强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促进经济发展和缩小地区差异等很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课堂小结】
这节课要明确一个地区人口数量变化,不仅包括人口自然增减,还包括人口迁出或迁入数量的变化。掌握人口迁移的概念,类型及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我们知道人口的迁移是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综合体,我们在分析某一迁移现象时,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全面考虑,突出重点,体现人口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