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历年GDP及人均收入数据1951-2019
近几年台湾经济分析
• 截至2005年底,台湾对大陆投资金额已累计400多亿美元,而大陆在 台湾投资却基本上仍然是一片空白 • 在两岸贸易方面,台湾当局实行了一套“管进不管出”的政策,即严 管自大陆进口商品,放开对大陆出口商品,致使大陆在两岸贸易中始 终处于逆差地位,而且逆差金额呈快速上升扩大之势。 • 被台湾当局拒之门外的大陆商品实际上都是大陆主要出口商品,其中 还包括台湾消费者喜爱的家用电器、化妆品、服装,以及粮食、蔬菜、 水果等农产品
• 据介绍,自2009年6月30日台湾当局开放陆资赴台投资以来,累计核准 投资件数342件,核准投(增)资金额为5.03634亿美元。 • 此外,台当局2012年核准台商对大陆投资件数为454件,比上年减少 21.04%;核准投(增)资金额逾109亿美元,比上年减少16.61 %。
• 台当局经济主管部门当日公布的数据还显示,去年12月,台湾外销订 单金额为393.9亿美元,比上年同月增加30.9亿美元,为历年单月次 高;台湾2012年全年外销订单金额达4410.1亿美元,创历史新高。
(二)经济发展历程 • 台湾于1960年代进行经济、产业等改革,使战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 1970和1980年代名列亚洲四小龙之一,缔造举世称羡的台湾奇迹; 于90年代跻身发达国家之列;目前无论人均所得或人类发展指数均与 世界先进国家齐平,属极高度开发国家。台湾拥有蓬勃的制造产业及 尖端科技,在半导体、光电、资讯科技、通讯、电子精密制造等领域 执牛耳。贸易方面以高科技产业赚取外汇,现阶段的经济主要朝向纳 米科技、生物科技、光电及观光服务业发展。
• 台湾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 一、得益于国际经济的总体回升,岛内宏观经济指标总体 向好。 • 2014年台湾经济走出低谷,岛内投资、消费与出口同时 出现平稳增长,主要经济指标逐步好转,呈现温和增长态 势。第三季度台湾GDP增长3.63%,全年预计可达3.43%,比 年初预估的2.59%增加了0.84个百分点,也大大高于20112013年平均经济增长率2.57%。在亚洲“四小龙”中仅次于 韩国的3.7%,高于新加坡的3%和香港的3%。全年GDP总额可 达159718亿新台币(约5268亿美元),人均GDP为68.27万新 台币(约22518美元)。物价继续保持较低水平,全年预测 CPI涨幅为1.18%。2014年台湾外需增长强劲,成为经济增 长的最大推动力,1-11月进出口增长率分别为3%和3.3%, 高于去年同期的-0.2%和1.4%,净出口大幅增长了5.5%。内 需方面,民间消费增长2.76%,高于去年的2.23%。“政府 消费增长”则由去年的-1.15%大幅增加到3.16%,成为内需 中拉动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同时,2014年岛内整体投资 表现不如人意,固定资本形成全年仅增长2.69%,相当于 2013年的一半,成为经济增长中最薄弱的环节。其中民间 投资增幅也低于去年,新增投资仍主要集中在半导体电子 产业,凸显出产业结构调整的压力。
台湾是如何变富的?成为亚洲四小龙的路上,台湾做对了什么
台湾是如何变富的?成为亚洲四小龙的路上,台湾做对了什么1949年,中国台湾。
这是一片贫瘠的土地,到处都是辛勤劳作的人民。
入目所及,是大片大片的农田,不见半点工业化社会的影子。
倘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1949年的台湾经济,那便是一塌糊涂。
然而,二十多年后,台湾经济高速发展,以独特的姿态成为了“亚洲四小龙”之一,过去的农田摇身一变,都市拔地而起,车流汹涌,处处焕然一新,生机勃发。
台湾究竟做了什么,才能迎来如此巨大的转变?什么是上世纪台湾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这一过程中,大陆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这一切,还得从当年台湾的困局说起。
一、惊天巨变:从困局到腾飞1949年,解放战争胜利,新中国成立,国民党败退台湾。
当他们踏上台湾土地的那一刻,眼前所见皆是荒凉。
长久以来的战争,让这座原本美丽的宝岛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局之中,彼时的台湾满目疮痍,经济也可以说是一塌糊涂。
自古以来,台湾就是一个以农业发展为主导的地区。
然而,众所周知,小农经济具有高度的脆弱性,平日里不仅要靠天吃饭,一旦战争爆发,更是会遭到严重的破坏。
民国时期,战火从大陆一路蔓延至台湾。
身为宝岛,台湾却命途坎坷,历经了多次战火的冲刷,还承受过殖民者的掠夺。
因此,即便战火消散,台湾的经济还是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可逆的损害,农业大幅度减产,工业更是荡然无存。
台湾盛产稻米,战争前稻米的最高年产量能够达到140万吨,可是战争后的最高产量只有89.4万吨,连往日的七成都达不到。
粮食是发展之本,台湾民众却连饭都吃不饱,情况之严峻,可见一斑。
国民党败退台湾后,更是给台湾带来了新一轮的动荡。
当时,约有200多万人涌入了这座小岛,令岛上原本就有限的资源遭遇了新的挑战。
1945年,台湾全岛只有600万人,到了1952年,全岛人数便激增到了812万。
人口急剧增加,经济发展却跟不上,这导致全岛物资匮乏,对于很多老百姓来说,吃饱穿暖都成为了一种奢望。
不仅如此,政治的混乱也从侧面助长了经济的衰颓。
台湾经济发展状况
在发展策略上先发展农业及劳动密集型工
业,再发展资本与技术密集工业;先发展 进口替代工业,然后发展出口导向工业, 较好地结合了台湾的实际情况,并有效地 利用了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契机。
近十多年来,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已具一定规模,互
补互利的局面正在形成,祖国大陆已成为台湾经济发展 的腹地。台湾每年从两岸贸易中获得巨额顺差,保证了 其贸易收支的平衡,且提高了其在本岛的投资能力。大 批台湾劳动密集型企业投资大陆,缓解了其在本岛发展
背景:自80年代以来,由于台湾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 新台币兑美元汇率大幅升值,工资也大幅上涨,劳动力 短缺,劳动密集型加工出口工业逐渐丧失比较利益和比 较优势,导致民间投资意愿低落,经济发展陷入困境。
措施:台湾当局于1986中提出了实行自由化、国际化、 制度化的经济转型,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机制, 并以产业升级和拓展美国以外的外贸市场作为重大调整 内容,确定以通讯、信息、消费电子、半导体、精密器 械与自动化、航天、高级材料、特用化学及制药、医疗 保健及污染防治等十大新兴产业为支柱产业。
(3) “美援”即将停止,建设资金不足。在五十年代, “美
援”对台湾经济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美援”进口占进口总 额的35%以上,“美援”固定资本投资占固定资本总投资的30 %以上,而且大部分外贸逆差是出“美援”弥补的。
(4) 技术水平低,发展重工业有不少困难。1961年熟练
工人只占生产工人的46.4%,还不到一半;受中等以上 教育的制造业从业人员也不到四分之一;大多数工业企 业生产设备简单,难以发展重工业。
台湾经济发展状况
主要内容
台湾经济发展的历程
台湾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
目前台湾经济存在的问题
1950-2019中国各省市年代GDP总量排名
374 10 371 11 368 12
湖南 四川 河南
636 10 626 11 620 12
河南 四川 湖北
1301 10 1294 11 1217 12
四川 河北 湖北
4231 4188 3951
年十 代年 G代 D至 P今 总 量
13 安徽 14 浙江 15 山西 16 重庆 17 江西 18 北京 19 吉林 20 陕西 21 天津 22 内蒙古
11 四川 22252 11 四川 78050 11 福建 265979
12 湖北 19662 12 北京 70427 12 上海 260031
13 湖南 19221 13 湖南 70176 13 辽宁 244115
14 福建 18710 14 湖北 69861 14 北京 234553
15 黑龙江 17971 15 福建 69499 15 安徽 229506
465 6 黑龙江 441 7 台湾 395 8 河北 382 9 湖北
771 6 山东 1728 6 722 7 广东 1489 7 681 8 黑龙江 1401 8 667 9 河北 1360 9
辽宁 河南 上海 浙江
5415 4604 4564 4357
纪 五
10 四川 11 湖北 12 湖南
突出显示3: 澳门 3 江苏 571 3 江苏 912 3 上海 2073 3 江苏 6866
突出显示4: 无 4 山东 541 4 广东 836 4 江苏 19 香港 5 河北 480 5 山东 829 5 辽宁 1877 5 广东 6336
二 十 世
6 广东 7 河南 8 黑龙江 9 台湾
27 贵州 130 27 新疆 218 27 内蒙古 478 27 贵州 1280
台湾经济发展历程
台湾经济发展历程台湾经济是一个典型的出口导向型经济体系。
50多年来,通过进口替代、出口扩张、结构调整与自由化改革的发展轨迹,台湾经济获得了较快发展。
经济恢复 二战末期,台湾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国民党退台初期,由于政局动荡,人口剧增,物资短缺,物价上涨,经济形势严峻。
为此,台湾当局采取了一系列旨在稳定社会和恢复经济的政策与措施,主要包括土地改革、币制改革、加强外汇贸易管制及优先发展电力、肥料、纺织等民生工业,使台湾经济在较短时间内得以恢复与发展。
在台湾经济恢复与发展初期,土地改革与“美援”发挥了重要作用。
台湾土地改革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土地改革第一步是进行“三七五减租”,即将原地主收取超过收获量50%以上的地租一律降至37.5%以下,其他附带租金一律取消。
接着全面推行于1948年开始试行的“公地放领”政策,即将从日本人手里接收的公有耕地承租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承租地价分十年还清。
公地放领一直到1976年才结束,总计历年放领耕地约14万公顷,承领农户28.6万户。
1953年1月,台湾当局公布《实施耕者有其田条例》,开始实行“耕者有其田”的重大农地改革方案。
地主按规定保留一小部分土地外,其余由当局征收,缴给现耕农承领。
征收地主土地的地价,付给地主七成的土地实物债券,三成公营的农林、工矿、台泥与台纸四大公司股票。
到1953年底,共征购地主耕地13.9万公顷,约占地主原有耕地的30%,承领农户达19.5万户。
整个土地改革历时10年,于1963年完成。
这次土地改革,不仅缓和了农民与地主的关系,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粮食产量增加,缓解了粮食供应压力,在某种程度上解除了台湾经济危机,而且将农村资本转移工商业,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
1950年到1965年,美国向台湾提供的经济援助达15亿美元,差不多一年有1亿多美元,这对早期财政困难与出口外汇短缺的台湾来说意义非常重大。
美国还对台湾提供了30亿美元的巨额军事援助,使国民党有可能将更多的资源投入经济建设,也间接地促进了台湾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中国大陆与香港及台湾GDP比较 (1949-2010)
北京兰道尔管理顾问有限责任公司
中国大陆与香港、澳门及台湾GDP比较i(1949-2010)
北京兰道尔管理顾问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兰道尔管理顾问有限责任公司
i中国大陆、香港、澳门1960-2008的数据来自联合国数据库,由世界银行提供。
1959年以前的中国数据来自百度百科引用的数据:/view/10147.htm。
ii1991年以后为俄罗斯GDP数据,之前为前苏联的数据。
表中显示的几个前苏联的数据来自联合国统计署的估算,因为前苏联不将第三产业计算在内。
iii中国台湾GDP数据主要来源于/thread-203925-1-1.html。
2009、2010数据来自台湾统计部门。
港台经济专题之11:1949年以来的台湾经济
台湾当局又通过肥料换谷、低价收购等不等价交换方 式,获取利润,把它转移到工业部门。
在工业方面,重心放在资金需求量不大、技 术要求不高、建厂周期短的民生工业上,以 岛内生产替代进口,以适应岛内的消费水准, 并节省外汇开支,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减
轻就业压力。 形成了糖、茶等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及水泥、 玻璃、木制品、造纸、化肥和家用电器等进
• 台湾民众勤奋节俭、吃苦耐劳,对台湾在 提高储蓄率以集聚资本,以及开拓国际市 场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 农民在工业化过程中作出了牺性。
(四)台湾当局制定了稳定中求发展等经济政策
• 如在发展策略上先发展农业及劳动密集型 工业,再发展资本与技术密集工业;
• 先发展进口替代工业,然后发展出口导向 工业,较好地结合了台湾的实际情况,并 有效地利用了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契机
祖国大陆在台湾出口份额中的比重上升,减 轻了台湾外贸对美国市场的过度依赖,对台
湾经济的稳定也有重要作用。
台湾经济发展较快的原因
(一)得益于大量的美国经济援助以及战后资 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
• 美国从自身战略利益出发,从1950年至 1965年给台湾的经济援助共计15亿美元。
• 美国对台湾的经济援助不仅限于资金或物 资,还包括军事援助、低利贷款、直接投 资、技术转让和人才支援等。
• 此外,战后西方国家在60-7O年代的经济繁 荣,给台湾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提供了巨 大的市场。
(二)以农养工发展时期(1952-1960 年)
• 当时台湾经济基本上以农业为主,劳动力 过剩,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均逆差严重, 外汇极度短缺。
• 台湾当局以稳定中求发展为指导思想,确 定了“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支持农业” 的方针(大陆也是这样做的),优先发展 农业,保障粮食和工业原料供应
台湾地区经济与文化简介
一、台湾经济成长简史:
台湾光复初期,民生凋敝,物资缺乏, 物价恶性膨胀,失业问题非常严重,是 一个纯粹的、落后的农业社会。1951年, 台湾的外汇负债为1050万美元。
八十年代,台湾跻身“亚洲四小龙”, 而且一度是四小龙中经济实力最强、经 济结构最完善的一个经济体。
2003年底针对全台湾中小学师生、家长所作的调查中 发现,评选“心目中品格最受人尊敬的政治人物”, 孙运璇分别列老师和家长眼中的第一、二位。
俞国华
1967年接任“财政部长”,多年主导台湾的货币政策。 进行赋税改革,为台湾的赋税制度奠定了基础;规范
了银行信贷体系,成立了外汇市场,实施利率自由化 等,对台湾经济快速转型提供具体的政策引导。 1984-1989,俞国华担任行政院长,任内主导台湾经济 向自由化、国际化和制度化三大方向发展,连续5年平 均经济成长率为9.9%。
• 台湾经济现状
产业外移,却未能找寻新一轮增长点 “五低三高”问题:
经济增长率屡创新低 工业生产持续衰退 进出口贸易业绩不断下滑 投资意愿低、消费萎缩,投资和消费指标双双下降 股、汇市严重下挫, 失业率不断攀升 金融机构逾放比持续增高 财政赤字扩大
台湾省GDP增长率 (1986-1990)
主持通过《奖励投资条例》,鼓励发展中小企业。 推动技术密集型工业,
推动科学园区的设立,
被称为“台湾科技之父”。
孙运璇
提出了产业升级与提升科技水准, 提出成立“工业技术研究院”和制造集成电路。
在抑制物价飞涨的同时,全力推动各项经济建设计划, 拓展贸易、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使台湾经济在 70年代一片危机中持续高速发展。
新币制政策主要设计人。 设计“新金融措施法”和
大陆与台湾历年GDP对比(1978-2008
大陆与台湾历年GDP对比(1978-20081978年中国大陆开始实行改革开放,台湾也进入了蒋经国主政时代。
经过30年来的发展,海峡两岸的经济实力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总体来看,两岸经济总量对比经过了两个阶段性变化:——上升阶段(1978-1994年):这一阶段,台湾经济实力相对大陆的比重不断上升。
1994年,台湾经济总量相当于大陆的45.11%,达到历史峰值。
1980年,台湾GDP只相当于大陆的13.67%。
这是因为当时大陆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人民币汇率官方固定的,存在高估现象,并不能体现实际的汇率水平。
在1980-1983年间,人民币和新台币相对于美元都是在贬值,只不过新台币贬值了13%,而人民币贬值了32%。
所以,台湾GDP相对于大陆的比重不断上升。
1984-1994年间,新台币对美元升值了51%,而人民币对美元贬值了336%。
因而这一时期,尽管大陆经济发展比台湾要快,但是台湾相对于大陆的比重却不断上升,最终达到历史峰值45.11%。
——下降阶段(1995- ):1995年以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长达10年的时间内基本保持在8.28左右,而新台币在1994-1998年间则处于贬值阶段。
因而,这一时期,台湾相对于大陆的比重开始不断下降。
1998年在亚洲金融危机打击下,台湾相对于大陆的比重降到27.1%。
虽然1999年回光返照回升到27.59%,但是在大陆经济迅猛发展下,此后比重便逐年下降。
——陈水扁上台执政的8年间,台湾经济乏善可陈,相对于大陆的比重也从26.82%一路下降到10.73%。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台湾经济在2008年名义GDP出现负增长,2009年也将继续负增长。
所以2008年台湾经济总量相对于大陆的比重,自1980年以来首次跌破10%,仅有9.07%。
预计2009年台湾相对于大陆的比重可能只有7%左右。
——在人均GDP方面,1980-1994年,大陆相对于台湾的比重持续下降,1994年只相当于台湾人均GDP的3.92%。
历任财政部长行政院长1954—1958
蒋经国
十大建设——
桃园国际机场、台中港、 苏澳港、北迴铁路、 铁路电气化、中山高速公路、 中国钢铁厂、中国造船厂、 石油化学工业、核能发电厂
十大建设分布图
李国鼎
建议在适当时候产业转型,发展出口导向型工业,解 决严重的失业和贸易逆差问题,并奠定了工业化发展 的基础。 主持通过《奖励投资条例》,鼓励发展中小企业。 推动技术密集型工业, 推动科学园区的设立,
被称为“台湾科技之父”。
孙运璇
提出了产业升级与提升科技水准, 提出成立“工业技术研究院”和制造集成电路。 在抑制物价飞涨的同时,全力推动各项经济建设计划, 拓展贸易、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工业,使台湾经济在 70年代一片危机中持续高速发展。 2003年底针对全台湾中小学师生、家长所作的调查中 发现,评选“心目中品格最受人尊敬的政治人物”, 孙运璇分别列老师和家长眼中的第一、二位。
俞国华
1967年接任“财政部长”,多年主导台湾的货币政策。 进行赋税改革,为台湾的赋税制度奠定了基础;规范 了银行信贷体系,成立了外汇市场,实施利率自由化 等,对台湾经济快速转型提供具体的政策引导。 1984-1989,俞国华担任行政院长,任内主导台湾经济 向自由化、国际化和制度化三大方向发展,连续5年平 均经济成长率为9.9%。
曾经“经济奇迹”的四大特点
在快速经济成长中维持了物价稳定 由出超变成入超的过程中完成了经济体制和机 制的转变 为了低度失业率,在经济发展中实现充分就业 逐渐地接近均富社会理想
台湾经济发展史上的十位重要人物
陈诚
控制溃败台湾的国军 免于流窜并危害社会 1950年3月出任行政院长 主导了一系列金融改革措施, 稳定了物价和台湾金融体系。 主导台湾的土地改革。
90年代的台湾有多富,GDP占比大陆40%多,这时期是台湾巅峰
90年代的台湾有多富,GDP占比大陆40%多,这时期是台湾
巅峰
两岸三通后,从台湾回大陆探亲的,看起来都很有钱,我们隔壁村有一个从台湾回来的,钱多的令人发指。
这个回乡探亲的老人,在13岁还是学生的时候被裹挟到台湾的,跟家里人几十年没有联系,回来的时候已经是台湾台和实业的老板了,控制了台湾一半的天然气物流,可以想象赚了多少钱,需要付出多少努力才能做到这个成绩!
这个老人回家乡,给家乡建设了一所小学,给村里修了条水泥路,当时水泥路了连接的省道还是渣石路,在镇上建了个洗浴中心,给自己老娘盖了个大别墅,当时村里连电视机都没多少,他家大别墅顶上接的都是很大的那种卫星锅,可以直接接收国外电视台。
她娘问他有多少钱,他指着门外的高级轿车说,钱拿去买车,可以从徐州排到家门口,他家离徐州一百多里路。
村里去他家串门看望的,大人给一百,小孩给五十,那几年镇上考上大学的,他给每个学生奖励三千块。
他回到大陆最大的一笔投资应该是在徐州最繁华地段投资了徐州第一家涉外大厦,徐州泛亚大厦,现在还是徐州写字楼标杆!
她娘去世后,下葬那天,周边乡镇都过来围观,邻居家大爷骑着自行车带我去看,场面太壮观,人山人海,给要饭的都准备了好几桌饭菜,省里也来了不少人!
那时候我们那面已经开始火化平坟运动,但是不涉及侨胞,他给他娘修的陵园占地几分,松柏高大,记得当时还找了几个年轻人给守坟,一晚上一人三十!
一转眼过去几十年了,估计早已作古,也是一个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