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试卷讲评》讲义

合集下载

高三历史复习课件:高中历史考试试卷讲评课 (共25张PPT)

高三历史复习课件:高中历史考试试卷讲评课 (共25张PPT)

(1)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清政府为何采用《巩金瓯》作为国歌? (4分)
同学们的答案
张欣蔚
①列强入侵,民族危机严重 ②武昌起义,威胁清政府的统治。
房政:
①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清政府国土丧失, 中华民族面临民族危机。
②辛亥革命后清朝面临统治危机。
26.(13分)国歌是一个国家民族气质和精神面貌的综 合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大清帝国国歌--《巩金 瓯》:“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 幸遭。真熙嗥,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注: “金瓯”在中国古代比喻疆土之完固。)
(1)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清政府为何采用《巩金瓯》作为国歌? (4分)
思路引导
1、解答这一问的关键是什么?
2、如何确定时代背景?
标准答案
上升原因:胡佛总统采用自由放任政策。 下降原因:罗斯福采用国家大力干预经济的措施:
整顿财政金融,调整工业生产;调整农业生产; 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变化图
(3)上图反映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GDP增长率出现三个峰值, 分别是1957年、1985年和1995年,请概括指出这些峰值出现的 关键因素。(3分)
材料一 1911年清政府制定了大清帝国国歌--《巩金 瓯》:“巩金瓯,承天帱,民物欣凫藻,喜同袍,清时 幸遭。真熙嗥,帝国苍穹保,天高高,海滔滔。”(注: “金瓯”在中国古代比喻疆土之完固。)
(1)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清政府为何采用《巩金瓯》作为国歌? (4分)
错因分析
1、时间概念不清晰
2、史实不准确
标准答案
(1)晚清列强入侵,清政府国土沦丧, 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 革命党人武装斗争,清朝统治岌岌可危。

市公开课高三历史试题讲评课PPT学习教案

市公开课高三历史试题讲评课PPT学习教案
①筛选法:根据审题,按题目基本要求,将四个选项一一过滤,直到找 到正确选项为止。 ②排除法:在不能确定正确选项或对所要考查的知识模糊不清的情况 下,可用此法逐一排除不正确的,缩小选择范围,从而确定正确选项。 ③简化法:为增加难度,有些题目的中心词或限制词有意扩充、复杂 化,因此,我们要将复杂的题目简化,划出题目中的主谓宾,依据这些 关键词来分析备选项。 ④记号法:题干中常出现的词有“最„„”“特点是”“含义是”“原因 是”“变化有”“影响有”“不正确的是”等,做题时要将这些词做个 记号,提醒自己思考时注意审题的方向。 ⑤猜测法:如果确实对史实记忆不清,无法确定正确选项,可用此法, 有以下规律:a.一般情况下,选项如果超出历史课程知识范围,则为错 误。b.选项若不属于历史知识的,就不选。c.选项内容若是课本知识 上的细枝末节,其正确的可能性就小。d.在所有选择题基本答完的情况 下,若有个别题无法确定答案,可大致看一下做好的题目中ABCD出现的 概率,将出现概率较小的字母选中。e.检查试卷时,在没有完全的把握 下,一般不要修改以前作出的选择,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
考点:学生对九品中正制及察举制的认识和理解
第5页/共42页
3、“比较”是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 穿越时空,轻拂史尘,我们不难发现《中华民国
临时约法》和美国“1787年宪法”( D )
A.都是民主与封建专制斗争的结果 B.都使本国走上了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C.都是工业近代化的产物 D.都深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
第21页/共42页
题型六 否定型选择题(第10题)
10、(辽宁沈阳二中2010届第二次阶段性考试)下列语句出自不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C 时期的历史文献或历史人物之口,其中分析不恰当的是( )

高三历史期中试卷讲评课教案 - 邹城市兖矿第一中学讲义

高三历史期中试卷讲评课教案 - 邹城市兖矿第一中学讲义

高三历史期中试卷讲评课教案邹城市兖矿第一中学丁纪霞【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自主订正试卷,让学生知道在解题过程中应细心谨慎,并且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2、通过试卷讲评帮助学生分析前一阶段的学习情况,查漏补缺、纠正错误、巩固双基,并且在此基础上寻找产生错误的原因,从中吸取失败的教训(包括听课、审题和做题的方法与习惯等等),总结成功的经验,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习题讲评还可以帮助教师发现自己教学方面的问题和不足,进行自我总结、自我反思、改进教学方法,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教学重点】:纠正错题、分析错因、寻找思路、总结方法【教学难点】:寻找解题思路【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探究教学法【教具】:《期中试卷讲评》(自制课件)、学生样卷【教学过程】:一、试卷总评本次考试由邹城市教研室统一命题,各校统一阅卷。

本试卷涉及必修一、二共18个专题的内容。

30道选择题,3道非选择题,主要是材料型试题。

总体来看,难度适中,既重视对主干基础知识的考查,又注重考查学生在新情境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体现高考文综测试的考核目标与要求。

但对普通班同学来讲,难度偏大,及格就是好成绩。

二、成绩分析做卷较好者(班级光荣榜):赵芮、丁宝丽、张明旺、王子坤、张林林、李芸、王美月、曹敏、张雅琳设计意图:树立榜样,鼓舞士气,激发学习斗志。

三、试题分析(一)选择题1、选择题错的较多的题目:5、7、10、13、14、16、20、22、25、27、292、选择题失分原因:(1)、不能最大限度的获取和解读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不能把握材料主题。

(如16、26、29)(2)、欠缺解题方法,排除不掉干扰项,选不出最佳答案。

(如10、13、18)(3)、基础知识不扎实,不能把所学知识和材料结合。

(如5、7、9、14、30)3、选择题方法探究探究一:如何能最大限度的获取和解读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把握材料主题?两种材料形式(一)文字型材料如:7、10、13、14(二)图片型材料如: 57、公元6-7世纪是古代西方文明的成熟时期,而同时期的中华文明也取得了重大发展,这里的“成熟”和“重大发展”分别指的是A、雅典民主政治开始走上坦途;世袭制被彻底废除B、罗马开始颁行第一部成文法;科举制度开始形成C、雅典的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郡国并行制度尚存D、罗马法律建设形成完备体系;中央集权制度完善10、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从爱国主义出发走向近代化和从爱国主义出发回到中世纪,确乎并不同义。

高三历史试卷讲评课(2015-10-9)

高三历史试卷讲评课(2015-10-9)
• (3)科学 叙述有序(时间、空间、逻辑) 条理清楚(概括、准确、精炼)
论证有力(抓住要点、切中要害)
(4)段落化、标题化、序号化。 (5)字迹清楚工整,杜绝错别字。
一、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历程 1、萌芽——简单协作时期(14—16世纪) 重大事件:新航路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 2、兴起——工场手工业时期(17—19世纪初期) 重大事件:早期资产阶级革命(英法美三大革命)、欧洲封建国 家改革、启蒙运动 3、发展——蒸汽时代 (19初-1870年) 重大事件: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运动(美国内战、 日俄改革、意德统一)、社会主义运动(马克思主义诞生、第一 国际、巴黎公社)、民族解放运动(亚洲革命风暴) 4、成熟——电气化时代前期 (1870年—1917年) 重大事件:第二次工业革命、垄断组织产生、列强掀起瓜分世 界狂潮、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 不平衡加剧,一战爆发
材料 以下是14-20世纪初的资本主义世界重大历史事件
——摘编自马世力主编的《世界史纲》和斯塔夫里阿诺斯的《全球通史》 1. 上表是14-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的重大历史事件简表。从表中提取有关资本主义世界
发展状况的历史信息, 2. 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12分)
•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比较中国古代工匠和近代德国工匠的异同。
•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工匠精神产生的原因,并谈谈你对培育中国现代工 匠精神的认识。

41题评分细则
• 1)异:产生基础:中国工匠以手工劳动为基 础,德国工匠以机器生产为主;来源地位:中 国工匠多来源于奴隶罪犯,地位很低,德国工 匠地位与其他职业平等;培养方式中国工匠通 过心传身授的学徒制方式加以培养,德国工匠 通过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方式培养.(中国工匠 注重经验总结,德国工匠注重探究,理性思考 )(每点2分,共6分) 同: 都有精湛的技艺且精益求精;都形成了各 具特色的工匠精神(职业道德);都受本民族 文化传统的影响;都推动了社会经济和文化的 发展.(任意3点6分)

(优选)高三历史试卷讲评课课件

(优选)高三历史试卷讲评课课件
故选B
第9题 提取有误信息,无法抓住主旨
【答案】A 【解析】据材料“1916年……孔子……以笼罩天下
后世,阻碍文化之发展,以扬专制之余焰,则不得 不攻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处于新文化运 动时期,材料反映了吴虞批判、反对儒家思想的主 张,故A项正确;材料主旨不是说明孔子阻碍了社 会进步,而是说明儒学阻碍了社会进步,应该反对, 故B项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尊重孔子的主张,故 C项错误;材料并未涉及学习西方思想的问题,故 D项错误。故选A。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从材料关键信息出发,紧扣 材料时间1916年,学生应该可以联系新文化运动 相关知识,据“阻碍文化之发展,以扬专制之余焰, 则不得不攻者”的信息即可正确判断
(优选)高三历史试卷讲评课课 件
一、考试基本情况分析
1、试卷基本结构及学情分析 试卷范围、学生情况及考查重点 (见学案)
一、考试基本情况分析
2、试卷涉及的主干知识
题号 1-2
3-4
5-8
知识点
题号 知识点
开眼看世界 的局限性和要启 迪国民意识的作 用
9-12
新文化运动的口 号、文学革命、 作用
洋务派级不同人 资产阶级维新派学
变式训练3——依据材料,突破传统观点
答案D 本题考点是新文化运动,重点是掌握对新 文化运动的评价.
【解答】A项中“反对旧道德”的说法与题目中的 信息“没有全盘反传统…使…传统重现光芒”不符; B、由题目中的信息“没有全盘反传统”可知当时 的知识分子对传统持部分否定及部分继承的科学态 度,故B项“混淆”的表述过于绝对化,应排除. 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文言文的内容; D、传统观点认为新文化运动对旧文化全盘否定, 本则材料却指出白话小说和民间文学得到发扬光大, 体现出新文化运动一定程度上传承和创新了旧文化, D正确;故选D.

高中历史《高三历史讲评课》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高三历史讲评课》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高三历史讲评课》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高三历史期中试卷讲评课【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自主订正试卷,让学生知道在解题过程中应细心谨慎,并且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2、通过试卷讲评帮助学生查漏补缺、纠正错误、巩固双基,并且在此基础上寻找产生错误的原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题讲评还可以帮助教师发现自己教学方面的问题和不足,进行自我总结、自我反思、改进教学方法,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教学重点】:纠正错题、分析错因、寻找思路、总结方法【教学过程】:一、成绩分析二、试题分析XXX选择题失分较多的设问41题第一问的第(2)问,42题一、失分主要原因:1、方法:审题不清,提取材料信息能力有待提高。

2、知识、能力知识:不能把材料与课本很好地结合起来,基础知识不扎实;没有注意结合材料中作者的观点、立场分析问题,受思维定势影响能力:解题能力有待提高,短缺一定方法。

3、书写格式不规范,字体不工整二、展示试题,讲授方法(学生分析样卷存在问题):41.(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与雍正年间与19世纪70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

(15分)样卷一:样卷二:样卷三:(2)根据材料并结合和所学常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打算期间矿业政策的特性(5分)样题一:【补偿训练】(2014·新课标I·T40)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XXX(1587-约1666)青年时曾考取举人,后来连续六次赴京参加进士考试,均名落孙山。

45岁以后,面对明末流民遍地的现实,XXX不再追求科举功名,转而探求“致富”之术。

他全面搜集整理传统农业、手工业技术,撰成《天工开物》-书,书名取“天工人其代之”“开物成务”之义。

正如XXX在该书的序言中所说,“是书与科举功名毫无关系”,当时士大夫对这部书不屑一顾。

后来乾隆时鳊《四库全书。

不予收录,民间因此更不敢印行。

这部书在19世纪传入欧洲后,被誉为“17世纪中国科技的百科全书”,是我们今天探讨古代科技成就的重要文献。

高三历史试卷讲评课(10-9)精品PPT课件

高三历史试卷讲评课(10-9)精品PPT课件
原因:(1)实行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迅速。 (2)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休闲娱乐需求增加。 (3)增加假日天数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一种手段。 (4)政府更加注重民生。(8分)
从现代化的角度分析认识通商口岸、洋务运动、维新 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事件。可从是否有利 于中国的工业化、民主化、法制化、城市化、科学化、 教育普及化等方面分析。
注重热点考查
33.(2014年全国卷II)1937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 钧在一次国际会议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 要求其他与会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 济上的具体行动。”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 到不经受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 和控制的程度”。他的主要目的在于( )
一、考试基本情况分析
1、试卷基本结构
专题史
必修 政治史 经济史 文化史
合计
选修
讲评卷 20分
53分
12分
85分
15分
通史 讲评卷
中国古 代史
28分
必修
中国近 世界史 现代史
28分 29分
合计 85分
选修 15分
一、考试基本情况分析
2、试卷涉及的主干知识
史学常识 古代商业 军阀割据 工业革命
古代思想演变 明清海外贸易 古代地方制度 假日变化
2、讲评主观题41题
41.(2015年全国卷II)(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1 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
表1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 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趋势:改革开放后法定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4分) 或:成为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种类增多。
拓展训练:

历史试题讲评教案模板范文

历史试题讲评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2课时年级:高中教材:《高中历史》教学目标:1. 通过对历史试题的讲评,帮助学生掌握历史学科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知识。

2.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历史学科素养。

3. 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教学重点:1. 历史试题中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知识。

2. 分析历史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3.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和答题技巧。

教学难点:1. 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2. 学生在解题过程中的思维发散和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 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历史学科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知识。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通过对历史试题的讲评,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二、讲评试题1.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历史试题,引导学生分析试题中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知识。

2. 针对试题中的难点,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

三、学生讨论1. 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讲评的试题进行讨论,分析解题思路和方法。

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分享解题经验。

四、课堂小结1. 对本节课讲评的试题进行总结,强调历史学科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知识。

2. 对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进行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 复习上节课讲评的试题,引导学生回顾解题方法和技巧。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二、拓展练习1. 布置拓展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练习。

2.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拓展练习题,提高解题能力。

三、学生展示1. 邀请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解题过程,分享解题经验。

2. 教师点评学生的解题过程,指出优点和不足。

四、课堂小结1. 对本节课的拓展练习进行总结,强调历史学科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知识。

2. 对学生在展示中的表现进行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对历史试题的讲评,帮助学生掌握了历史学科的核心概念和基本知识。

2. 学生在讨论和展示过程中,提高了分析历史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历史试题讲评教案模板范文

历史试题讲评教案模板范文

课时:1课时年级:高中学科:历史教学目标:1. 通过对历史试题的讲评,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2.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解题技巧和应试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提升学生之间的互助与交流。

教学重点:1. 分析历史试题中的知识点,帮助学生掌握重点、难点。

2. 总结解题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教学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从试题中提取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

2. 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解题技巧。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历史知识点。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对讲评内容有所期待。

二、试题分析1. 播放或展示历史试题,让学生先自主思考、尝试解答。

2. 教师针对试题中的知识点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掌握重点、难点。

3. 分析试题中的解题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三、小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试题中的重点、难点,分享解题方法和技巧。

2. 教师巡视各小组,给予指导和建议。

四、小组汇报1. 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评价。

2. 教师点评各小组的汇报,总结解题方法和技巧。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2. 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1. 本节课通过试题讲评,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2.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得到了锻炼,解题技巧得到了提高。

3.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针对性的指导,提高教学效果。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通过课后作业和随堂测试进行评价。

2. 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解题技巧,可以通过课堂讨论和试题解答进行评价。

3. 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互助交流能力,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和汇报进行评价。

高考高三文综历史试卷讲评 课件

高考高三文综历史试卷讲评 课件
由此可见,国家制度与意识形态紧密结合,有助于推动文明的发展。(1分)
参考答案示例二: 论题:国家统一是文明发展的重要保障。(2分) 阐释:春秋战国时期,国家长期陷入分裂,连年征战,社会生产力在一定程 度上遭到破坏。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汉承秦制,巩固了统一多 民族国家,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古罗马随着国家版图的扩大,罗马法也 由公民法向万民法转变,统一的罗马帝国推动罗马法的发展。后来罗马帝国 分裂解体西欧进入封建时代,国家分裂导致社会缺乏凝聚力;而秦汉以后的 中国古代,国家统一成为主流,封建社会继续发展,从而使18世纪以前的中 国长期领先于西方。(9分) 由此可见,国家统一是推动文明发展的关键。(1分)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阅卷的唯一标准)
A.维新派抓住了变法成功的关键
B.学习西方成为社会的共识
C.维新变法其有一定的社会基础
D.维新变法与中国实际结合
30.1947年12月25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 委员会上指出:“现存战争的主要地点 已经不是在解放区内进行,而是在国民 党统治区内了,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这说明当时
A.国共力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A.日本在华扩张影响了我国港口格局
B.一战加快了沿海地区工业的发展
C.上海丧失了全国最大贸易港的地位
D.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9.1896年至1898年,上海时务报馆实际上 成为各种维新事业的联络站,共有40人自 浙江、四川、江苏、湖北、槟榔屿等多地 来信,请求帮助办理各类事项近60项,涉 及拟开办学堂请代聘各科老师,请代为销 售、推广报刊,请帮助设学堂、办公司等 。据此可知,当时
C.体现了“夷夏”之辩的日益弱化
D.明确了“中国”与“天下”概念
28.中国各区域口岸在全国贸易中的份额,以 1895年为界,可分前后两个阶段。1895年之前, 上海占全国份额的半数,华南约占40%。1895年 ~1915年,口岸贸易的发展呈现出华北和东北快 于其他区域口岸的趋势。对这一变化解读合理的 是

高考历史试卷讲评

高考历史试卷讲评
知识准备: 1.董仲舒新儒学形成背景、来源、内容? 2.新中国各时期的具体外交政策?
3.经济全球昌化的乐历程二:中开始、初刘步、海最霞终、重创、
重建、区域化、全球化 4.人文主义产生发展历程及不同时期的内涵 5.明清时代特征(发展?迟滞?)
1.牢固掌握试题涉及的知识能力点,分析错因、总结 思路, 提高准确审题、规范答题的能力。
巩固、完善、综合、提高
2.通过小组探究交流、 查漏补缺等方式,总结答题规 律、方法,形成规范的做题思路。
3.反思总结、完善提高,阳光备考。
试题分析
1.试题内容:三本必修 2.试题突出特点: (1)选取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察主干知识
新中国外交成就、人文主义、政治体制、经济全球 化、阶段特征等 (2)注重能力考查:重信息提取、对知识的理解与整合 运用、比较分析、论证探究 (3)注重通史意识的考查 如 第23、28、29题 (4)渗透人类文明史观、全球化史观、社会史观等新史
达到灵活运用; 3.借助专题复习构建通史体系,养成规范思维 4. 强化训练,总结题型题路,提高答题能力。 5. 合理计划,积极进取,充分挖掘自己的无穷 潜力。
巩固、完善、综合、提高
整理总结,完成当堂检测 AABB 课下及时整理典题本,搞好落实
如何做好选择题
(1)审题特别要注意题干题支中绝对性或程度性的词语,如 “最…”、“第…”、“根本…”“已经…”“初步…”“最 终…”;
非展示要求: ①A层清除疑惑点后搞好题型题路总结;B、C层落实好相关 知识能力点的扎实掌握及解决好自身问题疑惑。
②积极质疑、补充,高效科研小组成员发挥带头作用。
跟踪训练
观点:或反对君主专制
原因:
材料政治上后,之君为主人专制君的者强不化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 皆出经于济上我,,商我品以经济天的下发之展利;资归本于主己义,萌 以天下之害 尽归于人…芽…出以现;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 惭子焉孙思渐,,想。上久受,而享理安无学焉穷心学,。走视向天极下端;为早莫期大西之学东产业,传之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基本题型
最佳型 概念型 因果型 材料型 比较型 否定型 排序型 探究型 组合型 ……
三、历史选择题的解题技巧
2.1.三三辨审备题选干项————确明定确最题后目答要案求
一辨一:审是:否限制符词合—历—史明史确实考;查的范围 二二辨审::是中否心符词合—题—干明内确容考;查的内涵、外延 三三辨审::是求否答与词题—干—要明求确有考必查然的意逻图辑联系。
考点: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C
土地制度的演变
历史时期
土地制度
表现形式
原始社会
土地公有制
奴隶社会 (商周)
封建社会 (战国以来)
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
井田制
封建土地所有制
国有土地所有制 君主土地私有制 地主土地私有制 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其中,地主土地私有制是封建社会的土地主要表现形式
概念型选择题
题型特点:概念型选择题指对历史基本概念进行阐释的选 择题。要求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对其内在规律 和本质属性进行准确把握,题干中常见的提示语有“内容 是”“标志是”“性质是…‘特点是”“最准确的理解是” 等。
A.学风淡化
B.知识分子地位下降 C.价值观扭曲
C
D.科学发展滞后
考点:文化大革命
最佳(程度)选择题
题型特点:最佳(程度)选择题是单项选择题中的基本
题型,旨在考查对历史知识理解掌握的准确性,考查辩证思 维能力。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最主要”、“最重大”主 要、重要等表示程度的副词和形容词。是选择题中难度最大 的类型。
B.雅典实行轮流参政议政民主制度 C.雅典民主制度受到大多数人的抵制
D
D.雅典民主本质上是精英政治制度
考点:雅典民主政治
材料型选择题
题型特点:目前这类型题在高考选择题中所占比例较重, 而且多提供新情景、新材料。它可分为观点材料题和事实 材料题等。一般来说,材料都是现象,考生需要透过现象 看本质。
52.秦律规定:与盗者“不盈五人”,共赃“不盈二百廿 以下到一钱”,只给予流放;但如“五人盗”,赃只“一 钱以上”,也要“斩左止,有(又)黥以为城旦”。对材 料最准确的理解是
A.秦律尤其重视对“群盗”的惩治 B.秦律具有残酷性
A
C.秦律保护人的生命和财产
D.秦律具有公正性
考点:秦律
62.“文化大革命”中有部电影叫《决裂》,其中的两个 主要情节一是手上有茧子才能上大学,二是一位教授讲授 马尾巴的功能遭到学生的嘲弄。这部电影带来的最大问题 是
解题方法:解答材料解析选择题一般分三步进行:
第一, 通过看引文的出处和其它有关信息,确定材料 所涉及的历史背景。
试卷评讲
高三(15、17)班
一、试卷分析
1、试题特点 主要考查学生解读题干材料,获取有效信息, 归纳、概括的能力
难度适中
2、试题分布:
中国古代史:51--60 中国近现代史:61--62 世界古代史:63--66 世界近现代史:67--75
3、存在问题的题: 52、56、58、62、63、66、69、75
变式运用
社会契约论是资产阶级反专制斗争的重要思想武器。以下 各项符合社会契约论内涵的是( )
A.只有完全听从理智指导的人才是自由的人 B.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 C.国家的政治权力起源于构成社会的人们的相互同意 D.每一个同类的个体,只要享有理性,就有享受自由的权

C
58.宋史学家说:“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 田,不复给授,故田制为空文。”依据材料可以看出,导 致田制为空文的主要原因是:
解题方法:此类题目主要着眼于历史现象的背景、条件、
结果、影响等方面的考查。要审清题意,明确因果关系, 搞清命题意图。同时注意区别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观 原因、客观原因、内外因等要求。切忌因果颠倒,互相混 淆,不分主次等。
变式运用
某一时期,欧洲人为年轻人制定了新标准:他必须谈吐敏 捷,必须精通体育和武艺,必须懂得跳舞并会欣赏音乐。 他应该懂了拉丁文和希腊文。新标准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
A.唐朝手工业发展迅速
B.人口迅速增长 C.土地兼并严重
B
D.商品经济的发展
考点: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因果选择题
题型特点:因果型选择题着重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或
历史现象中存在的因果关系的描述和解释能力。因果型选 择题常用标志性词语为“原因是”“目的是”“是为 了”“结果是”“影响是” “背景是”等,其考查原因时 原因又分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主要原因、主客观原因等 多种。
解答方法:
(1)背景分析法:历史概念有其客观存在的特定背景,根据历 史概念的时间和空间,联系所学知识,直接选取合适的答案。 (2)本质定性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性质、本质等属性上的界 定,即分析“该概念是什么”。凡是与题目所考查的概念性质 不同的就要被淘汰。 (3)时空定量法:就是对历史概念的时间、使用范围等的界定, 即分析“该概念在什么时空区间内存在,在什么范围内适用”。
解题方法: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
系,即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确定住“最 佳”标准,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 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谨防以偏概全的错误,或者只见 树木,不见森林。 如果几项都正确,看哪一个外延最大。
变式运用
.郑观应《盛世危言》卷七记载:“迄今(八九十年代)通 商大埠及内地市镇城乡,衣大布者十之二三,衣洋布者十 之七八。”这段话表明的核心问题是
A.洋布打开了中国的市场
B.中国的经济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中 C.土布受到人们的鄙视
B
D.中国已经实现了机器生产
56.《左传·昭公四年》中载:恒公曰:“伍鄙(人民) 若何?”管子对曰:“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材料中 “相地而衰征”的实质是
A.按照土地的多少和好坏而征税 B.有利于调动土地所有者经营土地的积极性 C.所有制形式的变更 D.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A.文艺复兴运动 B.宗教改革运动
C.启蒙运动
D.工业革命
A
63.在伯利克里时代,古代雅典居民大约有40万人,“其 父母为雅典人者,始能为雅典人”,这样全权公民大约 14000人。雅典公民大会的会场仅能容纳6000人。参加公民 大会的一般公民也仅限于聆听和投票。这表明
A.雅典层层推选的民主制度受到普遍欢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