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岩型矿床

合集下载

高级矿床学8找矿案例斑岩矿床

高级矿床学8找矿案例斑岩矿床

找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01
地质条件复杂
针对复杂的地质条件,采用多种地质勘探手段(如地质填图、钻探、坑
探等)进行综合分析,提高找矿准确率。
02 03
隐伏矿床识别难
对于隐伏的斑岩型矿床,运用地球物理勘探(如磁法、电法、重力勘探 等)和地球化学勘探(如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岩石地球化学测量等)手 段进行有效识别。
02 斑岩矿床地质特征
矿区地质背景
01
02
03
构造背景
斑岩矿床通常形成于板块 俯冲带、碰撞造山带等构 造活动强烈的地区,与区 域构造演化密切相关。
地层与岩浆岩
矿区内地层发育,岩浆活 动频繁,为成矿提供了丰 富的物质来源和热能。
地球化学特征
矿区地球化学异常明显, 表现为元素组合复杂、异 常强度高、规模大等特点。
在有利成矿区域加强地质调查,查 明区域构造、岩浆活动和地层岩性
条件,为找矿提供基础资料。
深化综合找矿方法
运用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 学和遥感等综合找矿方法,提 高找矿效果和精度。
重视成矿预测研究
在成矿规律研究的基础上,开展 成矿预测研究,圈定找矿远景区 和靶区,为找矿提供科学依据。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战略意义
斑岩型矿床是当今世界铜、钼、金等有 色金属和贵金属的重要来源,对国家的 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具有战略意义。
研究背景与目的
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寻找新的斑岩矿床成为地质学 领域的重要任务。
研究目的
通过对斑岩矿床的深入研究,旨在揭示其成矿规律、控矿因素和找矿标志,为地 质找矿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同时,通过对斑岩矿床的地球化学、地球 物理和遥感等勘探方法的研究,提高找矿效率和准确性。

宝山矿区斑岩型矿床地质特征与找矿思路

宝山矿区斑岩型矿床地质特征与找矿思路

宝山矿区斑岩型矿床地质特征与找矿思路宝山矿区是我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区之一,位于江苏南部的宝应县境内,是一处以斑岩型矿床为主的矿区。

本文将分析宝山矿区斑岩型矿床的地质特征与找矿思路。

一、地质背景宝山矿区位于扬子板块东缘中段,是长江与淮河之间,由华南岩体与华北岩体相互交错的地带。

该地区早生代时期经历了岛弧的形成和消失,从而形成了岩浆-热液成矿作用的良好条件。

随着板块构造演化,该地区先后发生了多期活动的岩浆侵入和断裂变形作用,形成了一系列的斑岩型矿床。

二、矿床类型宝山矿区主要矿化类型为铜、钼、铅、锌、金、银等多金属矿床。

其中,铜、钼矿床主要分布在宝山南部和西南部,以斑岩型矿床为主,富含铜、钼等元素。

铅、锌矿床则主要分布在矿区东部和北部,以层控型矿床为主。

金、银矿床则分布广泛,主要是以层控型、脉状型和胶体型为主。

三、地质特征1. 斑岩体:宝山矿区的斑岩体主要是花岗斑岩、斑岩和正长岩等,都是岩浆热液作用的产物。

这些斑岩体与区域断裂和构造破碎带密切相关,形成了多个矿化中心。

2. 矿化类型:宝山矿区的矿化类型多样,主要包括硫化物型、氧化物型、碳酸盐型和含钼型矿床。

这些矿床的矿物组成、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环境各异。

3. 矿化特征:宝山矿区的铜、钼矿床主要由斑岩体内嵌的硫化物矿物组成,包括黄铜矿、黄铜母矿、闪锌矿、黝黑铜矿等。

这些矿物形成了复杂的矿物粒度和组成结构,有些还具有显微孪生现象。

另外,钼矿床中还含有蓝鸟石、黄钾石、鸟石石等常见的硅酸盐矿物。

4. 控矿因素:宝山矿区斑岩型矿床控矿因素主要是构造和岩体特征。

区域性断裂和构造破碎带是矿床形成的重要地质背景,是矿床形成的重要条件。

而岩体特征主要是指斑岩体的形状、构造和化学成因等,这些因素都对矿床的形成、成矿物质的来源和矿床特征产生了影响。

四、找矿思路1. 选址:在找矿前需要对区域的地形、地质、地球物理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选择可能具有矿化条件和找矿潜力的区域。

2. 实施地质调查:在选定的矿区内进行实地地质调查,主要包括岩石、地形、地貌、断层、岩浆岩、热液交代等方面的调查和分析。

简述斑岩型矿床围岩蚀变分带特征

简述斑岩型矿床围岩蚀变分带特征

简述斑岩型矿床围岩蚀变分带特征
1斑岩型矿床围岩蚀变分带
斑岩型矿床所产生的放射性蚀变被称为斑岩蚀变,其中的围岩蚀变也受到了较大的关注。

围岩蚀变是由矿体周围的岩石在矿体形成过程中受到放射性蚀变的影响而形成的。

围岩蚀变的分带特征表明了矿体的放射性腐蚀和热作用的分布规律,指示出矿床特征,也可以为矿藏的空间分布和勘探提供有效依据。

矿体放射性蚀变所形成的围岩蚀变分带现象一般表现为以绿色—黄色—红色沿外部放射性腐蚀台地向内部无放射性腐蚀台地递增分布,并且呈现出核-壳向外递减的趋势。

这种分带现象可分为三个分带,即绿色氧化带、黄色氧化半氧化带和红色半氧化带。

绿色氧化带是岩石的表层处于斑岩放射腐蚀的影响下,形成的最活跃的氧化分带,岩石表面中会表现出氧化、泥状裂痕等特征。

黄色氧化半氧化带是斑岩放射性腐蚀影响较轻,岩石表面变紫黄色,表面出现半氧化现象,岩石内多出现裂隙。

红色半氧化带是斑岩放射性腐蚀影响最弱,岩石表面出现红、褐色,表现出半氧化、抽屉现象和钢类结晶变形现象,岩石内出现大量的放射性腐蚀裂痕。

围岩蚀变的缝隙带现象在斑岩放射性腐蚀缘带内表现特别明显,这种缝隙带形式多样,分为水平缝隙带和垂直缝隙带。

水平缝隙带形成在斑岩放射性腐蚀台地内,通常与围岩蚀变分带形成横截面。

垂直
缝隙带表现为在矿体外围、周围,以及与矿体联系紧密的地方,垂直于矿体表面上形成块状装配裂隙。

围岩蚀变可以提供有效的矿化正常和非正常分布状态的线索,从而可以有助于勘探过程中发现未被发现的矿赋矿性。

围岩蚀变的研究也是当今矿床学的重要分支,也是许多诸如矿物学,岩石学,放射性放射带控制等学科发展的基础。

热液矿床类型及特征(斑岩型矿床)

热液矿床类型及特征(斑岩型矿床)

斑岩型矿床
--特点
• 经济特点
矿床埋藏深度浅,适合于大规模、机械化露天开采。
矿石品位较低( Cu 一般为 0 .4 - 1 % ) ,但矿化分布均匀, 矿石工艺性能稳定,可选性好。
矿床常成群、成带分布,规模巨大;
矿石中常伴生有多种有用组份可供综合利用,除 Cu 、 Mo 、Au 、W 、Sn 、Pb 、Zn 外,尚可综合回收 Ag 、 Re(铼)、 Co 、S 、Se(硒)、Te(碲)等元素。
本节内容
斑 斑岩型矿床的概念 岩 斑岩型矿床的形成条件
斑岩型矿床的特点
型 斑岩型矿床的成因 矿 斑岩型矿床的类型 床
斑岩型矿床
① 物理化学条件 ② 岩浆岩条件 ③ 地层条件 ④ 构造条件
--形成条件
斑岩型矿床 形成条件——物理化学条件
• 温度 • ——斑岩型矿床的形成经历了高、中温热液阶段 • ——黑云母化和钾长石化形成于 700 ~ 600 ℃ • ——石英-绢云母化形成于 420 ℃ 左右 • ——泥化蚀变形成于300 ~ 100 ℃ • ——硫化物形成于 350 ~ 250 ℃ • 深度 • ——中深到浅成的范围(2 ~ 5公里) • (次火山环境的产物)
非金属矿物主要为石英,次为绢云母、绿泥石、重晶石等。
斑岩型矿床
--特点
• 地质特点-矿石组构
矿石构造以细脉浸染状为主; 由矿化中心向外依次为:浸染状→细脉浸染状→细脉状、脉状。
斑岩型矿床
--特点
斑岩型矿床典型矿化及其分带
斑岩型矿床典型矿石构造及其分带
斑岩型矿床
--特点
• 地质特点-矿床的氧化和次生富集作用
这是当前世界上最大的人为挖掘矿坑
斑岩型矿床
--概念

第六章3 斑岩型矿床及玢岩型矿床

第六章3 斑岩型矿床及玢岩型矿床

Stockwork of wolframite-bearing fractures cutting intensely altered breccia
Mineralized breccia containing granite clasts with wolframite-bearing fractures that are truncated at the margins of the clasts, indicating that the granite was mineralized prior to the incorporation of the clasts in the breccia; wolframite (wf) also occurs as disseminated grains in breccia matrix
中国斑岩型矿床
陆内环境
陆内环境
大陆碰撞带
大陆碰撞带
陆内环境
From:侯增谦
中国东部燕山期陆内斑岩型矿床
德兴Cu-Au
冷水坑Pb-Zn-Ag
From:侯增谦
东秦岭斑岩Mo矿带
From:侯增谦
岩浆岩
在时间上、空间上和成因上均与斑状结构的中酸性浅成 − 超浅成侵入体有关,如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二长 斑岩、石英斑岩、粗安斑岩、英安斑岩等,它们常与玄武岩
Chalcopyrite disseminated along foliation planes and in a crosscutting quartz vein in deformed biotite-rich mafic breccia
From:gsc.nrcan.gc.ca
矿体形态产状
受侵入体和接触 面的形态产状、裂 隙构造等因素控制, 主要有柱状、筒状、 环状、似层状等

斑岩型矿床

斑岩型矿床

中国大陆环境斑岩型矿床包括斑岩型Cu(-Mo、-Au)、斑岩型Mo、斑岩型Au和斑岩型Pb-Zn 等矿床类型,主要产出于青藏高原大陆碰撞带、东秦岭大陆碰撞带和中国东中部燕山期陆内环境,在地球动力学背景、深部作用过程、岩浆起源演化、流体与金属来源等方面与岩浆弧环境斑岩型矿床存在重要差异。

在大洋板块俯冲形成的岩浆弧,主要发育斑岩Cu-Au矿床或富金斑岩Cu矿(岛弧)和斑岩Cu-Mo及斑岩Mo矿床(陆缘弧)。

相比,在大陆碰撞带,晚碰撞构造转换环境发育斑岩Cu、Cu-Mo和Cu-Au矿床,矿床受斜交碰撞带的走滑断裂系统控制,后碰撞地壳伸展环境则主要发育斑岩Cu-Mo矿床,矿床受垂直于碰撞带的正断层系统控制;在陆内造山环境,早期发育斑岩Cu-Au矿床,晚期发育斑岩Pb-Zn矿床,它们主要沿古老的但再活化的岩石圈不连续带分布,受网格状断裂系统控制;在后造山(或非造山)伸展环境,则大量发育斑岩Mo矿和斑岩Au矿,它们则主要围绕大陆基底—克拉通(或地块)边缘分布,受再活化的岩石圈不连续带控制。

大陆环境斑岩Cu(-Mo,-Au)矿床的含矿斑岩多为高钾钙碱性和钾玄质,以高钾为特征,显示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性。

岩浆通常起源于加厚的新生镁铁质下地壳或拆沉的古老下地壳。

上地幔通过三种可能的方式向岩浆系统供给金属Cu(和Au):①提供大批量的幔源岩浆并底垫于加厚下地壳底部,构成含Cu岩浆的源岩;②提供小批量的软流圈熔体交代和改造下地壳,并诱发其熔融;③与拆沉的下地壳岩浆熔体发生反应。

大陆环境含Mo岩浆系统高SiO2、高K2O,岩相以花岗斑岩为主,花岗闪长斑岩次之,既不同于Climax 型,又有别于石英二长斑岩型Mo矿床,岩浆起源于古老的下地壳。

金属Mo主要为就地熔出,部分萃取于上部地壳。

大陆环境含Pb-Zn花岗斑岩多属铝过饱和型,与S型花岗岩相当,以高δ18O(〉10‰)和高放射性Pb为特征,Sr-Nd-Pb同位素组成反映其来源于中下地壳的深熔作用,金属Pb-Zn主要来源于深融的壳层。

斑岩型矿床试验指导

斑岩型矿床试验指导

《斑岩型矿床》实验指导实验类型:综合实验学时:2实验要求:必修一、目的要求1、初步掌握本类矿床形成的特殊地质条件、地质环境、成矿作用及其基本地质特征。

2、掌握斑岩型铜(钼)矿床的围岩蚀变分带规律。

二、实验内容江西德兴斑岩型铜(钼)矿床标本:1-围岩:灰绿色凝灰质千枚岩(附薄片)矿体上部2-围岩:灰白绿色变余凝灰质千枚岩(附薄片)矿体上部3-围岩:橄榄辉石岩(附薄片)矿体上部4-围岩:花岗闪长斑岩(附薄片)矿体上部5-矿石矿物:含铜弱蚀变千枚岩(附光片)矿体6-矿石矿物:含铜强蚀变千枚岩(附光片)矿体7-矿石矿物:含铜中蚀变千枚岩(附光片)矿体8-矿石矿物:含铜蚀变千枚岩(铜矿石含镜铁矿,附光片)矿体三、实习要点1.区域地层时代及岩性特点。

2.区域构造特点及次火山岩体侵入与构造的关系。

3.侵入岩体的规模、产状、化学成分特点及含矿性特点。

4.矿体产状、分布与次火山岩体接触带的关系。

5.围岩蚀变类型、分带及其与矿化的关系。

6.矿石矿物共生组合及矿石结构构造特点四、思考题1.斑岩铜(钼)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是什么?找矿应注意哪些问题?2.根据实习课所观察到的资料,你认为德兴斑岩铜矿床的围岩蚀变与成矿有什么关系?五、分析讨论观察实习材料,讨论、描述江西德兴斑岩铜(钼)矿床的地质特征。

参考数据:矿种矿石类型边界品位(≥%)工业品位(≥%)最低可采厚度(m)夹石剔除厚度(m) Mo辉钼矿>0.03>0.061—22—4Cu硫化矿0.3—0.5>0.50.8—1.32—3六、实验报告矿床名称成矿地质条件矿源条件岩浆岩条件控矿构造条件控矿地层、围岩条件矿床地质特征矿体产出部位矿体产状、形态矿石结构构造矿石矿物共生组合成矿与岩体的时间关系矿床成因类型。

6-斑岩型矿床

6-斑岩型矿床

二、斑岩型矿床 o 大地构造背景
1. 概念及特点
— 斑岩型矿床主要产于汇聚板块的边界,包括 大洋板片俯冲产生的岛弧和陆缘弧环境 (滨 太平洋带) ,以及陆 − 陆碰撞造山 (特提斯 − 喜马拉雅带,中亚−蒙古带)环境。
z 岛弧环境的斑岩型矿床: 主要环绕西太平洋广泛分布 (印尼、菲律宾、巴布亚新 几内亚、澳大利亚等国)
二、斑岩型矿床
1. 概念及特点
Hale Waihona Puke z 陆缘弧环境的斑岩型矿床:广泛分布于太平洋东海 岸,经典成矿省包括安第斯中部(智利、阿根廷、秘 鲁)和美国西部
二、斑岩型矿床
1. 概念及特点
z 碰撞造山环境的斑岩型矿床: 主要分布于特提斯 − 喜马拉雅带(西起西班牙,经克罗地亚、罗马尼亚、 保加利亚、土耳其、亚美尼亚、伊朗、巴基斯坦,东 到中国西藏和缅甸等地)和中亚 − 蒙古带(西起乌兹 别克斯坦和哈萨克斯坦,经中国新疆、甘肃和内蒙, 东到黑龙江)
Phyllic zone
ne zo
fresh intrusion
二、斑岩型矿床 t 矿体形态产状
1. 概念及特点
—受侵入体和接触面的形态产状、裂隙构造等因素控 制,主要有柱状、筒状、环状、似层状等 Simplified geologic map of the Yulong Cu (Mo) deposit
中亚−蒙古带
1. 概念及特点
特提斯−喜马拉雅带
滨太平洋带
Distribution of porphyry Cu-Mo deposits worldwide
二、斑岩型矿床
1. 概念及特点
德兴 玉龙
二、斑岩型矿床
1. 概念及特点
世界超大型斑岩铜矿(Cu储量>500万t)时代分布

矿床学-4 斑岩矿床

矿床学-4 斑岩矿床

DCu fluid / melt
9.1 Cl -
DMo crystal/ melt
0.02
D Mo fluid / melt
2.5
Cu在岩浆早期出溶的流体中富集
Mo在岩浆晚期出溶的流体中富集
W在晚期残余岩浆中富集
熔体-流体的分离机制 • 岩浆的first boiling: 减压沸腾 • 岩浆的second boiling: 结晶分异
Schematic model for the origin and formation of porphyry-type Cu, Mo, and W deposits. (modified after the models of Candela and Holland, 1984; 1986; Strong, 1988; Candela, 1992).
2.矿床的围岩蚀变发育,常具明显的水平和垂直 方向上的分带。
3.矿床受构造控制,常呈带状分布。
4.矿种以铜、钼为主,此外,还有锡矿、钨矿及 铅锌矿。
工业意义巨大:占世界已探明的铜矿储量的一半, 钼矿储量的三分之二。
世界铜矿类型分为斑岩型、砂页岩型、铜镍硫化物型、 黄铁矿型、铜-铀-金型、自然铜型等、脉型、碳酸岩 型、矽卡岩型共九类。最重要的是前四类,占世界铜 总储量的96%,其中斑岩型和砂页岩型矿各占55%和29%。
平均推进速度
1.7cm/a
1、杨家杖子,2、兰家沟,3、新台 门,4、大黑山,5、福安堡,6、肖 家营子,7、鸡冠山,8、碾子沟,9、 后峪,10、寿王坟,11、大庄科, 12、小寺沟,13、大湾,14、大草 坪,15、岗子,16、羊场,17、小 东沟,18、柳条沟, 19、海苏沟, 20、半拉山,21、沙布台,22、黄 岗,23、乌兰德勒,24、新账房, 25、太平沟,26、红山子,27、敖 仑花

斑岩型矿床概述

斑岩型矿床概述

矿石构造
细脉状
细脉状、脉状
矿 化 特 点
矿化类型及矿体特征
矿化多集中在岩体的顶部或附近围岩中 矿体多受岩 体和围岩中的微细裂隙控制或受斑岩体中角砾岩筒控 制 同一矿区,由于围岩岩性不同,可出现不同的矿化类 型 (1)斑岩体内部的细脉浸染型矿化 柱状矿体 筒状矿体 (2)与碳酸盐岩或凝灰岩接触带附近的矽卡岩型矿化 透镜状矿体 似层状矿体 (3)围岩断裂中的次火山热液脉型矿化 脉状矿体
斑 岩 型 矿 床
工业意义及经济意义
Cu、Mo为主,其次为W、Sn、Au、Ag、Pb、
Zn等
规模大、品位低、矿化均匀
埋藏浅,易开采
矿石成分简单,易选
可供综合利用的矿种多
­ Ä Í ø ò Á » ¯ Î ï ¿ ó ² 8% ´ £ Ï º à ð » É ½ Ñ Ò Ð Í 10%
成矿地质环境:位于活动大陆边缘、岛弧和板块
内部构造岩浆活动带内
成矿时代:有重要意义的斑岩型矿床均出现于显
生宙,特别是中、新生代,其次是晚古生代
斑 岩 型 矿 床
共同特征:
① 矿化在时间上、空间上、成因上与斑状结构 的中酸性浅成、超浅成的小侵入体有关,如花岗闪 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石英斑岩等 ② 具有一定的面型矿化蚀变分带性,硫化物大 量出现,富含黄铁矿 ③ 矿石具细脉浸染状构造




主要特征 ( 1 )巨大的斑岩型铜矿床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地区; (2)与矿床有关的斑岩都与深大断裂有关; ( 3 )气液包裹体测定,斑岩型矿床中黑云母和钾长石 化的形成温度为 600 - 700 ℃;石英-绢云母化的形成 温度为 420 ℃;泥化蚀变为 300-100℃;硫化物形成于 350 - 250 ℃,斑岩型铜矿的形成经历了高、中温热液 阶段;成矿深度大多介于2~5km,成矿流体盐度高,工 业矿体内可达40~76wt%NaCl

斑(玢)岩型矿床

斑(玢)岩型矿床

斑(玢)岩型矿床一、斑岩型矿床斑岩型矿床(porphyry deposits)是指品位低但规模大,且主要产于斑岩中及其内外接触带附近的细脉浸染型矿床。

斑岩型矿床的共同特征是:①绝大部分斑岩型矿床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和岛弧构造环境;②有重要意义的斑岩型矿床均出现于显生宙,特别是中生代和新生代,其次为晚古生代;③矿化在时间上、空间上和成因上与具斑状结构的中酸性浅成或超浅成小侵入体有关,如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石英斑岩等;④一般具有面型矿化蚀变,且分带性明显,硫化物大量出现,富含黄铁矿;⑤矿石具细脉浸染状构造;⑥角砾岩筒或角砾岩脉是重要的控矿构造形式。

斑岩型矿床具有重要的工业意义,是世界上铜和钼的最重要来源,锡的重要来源之一,同时斑岩型铀、斑岩型金矿床等也已显示出良好的潜力。

斑岩型矿床还往往伴生有多种可综合利用的金属组分。

(一)斑岩型铜(钼)矿床斑岩型矿床以斑岩型铜(钼)矿床为主,又称细脉浸染型铜(钼)矿床,是目前最重要的铜矿床和钼矿床类型,它占世界已探明铜矿储量的一半,钼矿储量的三分之二。

美国、智利、秘鲁3个主要产铜国家的铜矿储量的80%~90%来自斑岩型铜矿床。

近年来,我国江西、云南、黑龙江、西藏、河南等地也相继有所发现,斑岩型铜矿床已成为我国的主要铜矿床类型。

斑岩型铜矿床以其埋藏浅、品位低、规模大为特征。

铜品位一般在0.4%左右,少数可达0.8%,单个矿床的铜储量可达百万吨,矿石中除伴生钼外,还有金、银等元素可综合利用。

斑岩型铜(钼)矿床常成群成带出现,构成成矿区或成矿带。

有时斑岩铜矿床还和其他矿床类型相伴产出,构成一个成矿系列。

斑岩型铜、钼矿床在工业上和成矿理论研究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成矿地质条件(1)岩浆岩条件斑岩型铜矿床在空间和成因上主要和钙碱系列的斑岩侵入体有关。

主要岩石类型为闪长玢岩、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和花岗斑岩等。

根据产出的地质环境及成因,斑岩侵入体可分为2种类型:一种是与火山活动有关的次火山岩,它们大多与安山岩、流纹岩类关系比较密切,形态多呈岩筒、岩颈、岩漏斗状,南美秘鲁、智利安第斯山脉的斑岩铜矿床大多属于这一类型;另一种是浅成的侵入岩,它们大多是多阶段复合岩体的晚期产物,有时成为独立的浅成小侵入体群,形态常呈岩株、岩瘤状,少数呈巨大岩基的分枝部分。

斑岩型矿床_非传统矿产资源研究的重要对象

斑岩型矿床_非传统矿产资源研究的重要对象

第36卷第2期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Vol.36 No.22 0 1 1年3月Earth Science—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Mar. 2 0 1 1doi:10.3799/dqkx.2011.025基金项目: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No.2010BAE00281-6).作者简介:张寿庭(1964-),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固体矿产勘查评价等方面教研工作.E-mail:zst@cugb.edu.cn斑岩型矿床———非传统矿产资源研究的重要对象张寿庭,赵鹏大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摘要:多年来,斑岩型矿床在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铜和钼的主要来源.然而,斑岩型矿床成岩成矿地质条件复杂,矿化类型丰富,尤其是对一些大型-超大型斑岩矿床,均为多元素综合性的巨型矿床,除传统意义上的铜、钼等矿产外,非传统矿产的成矿-找矿潜力巨大,包括:金、银、锡、钨、铋、铅、锌、铼、铀、钴、硫、硒、碲、铂族元素、磁铁矿等,金红石和稀有金属如钽、铌等也值得关注.开展斑岩型矿床成岩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与非传统矿产矿化富集分布规律研究,总结斑岩型矿床非传统矿产资源潜力预测评价标志,指导找矿预测与资源潜力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关键词:斑岩型矿床;矿床地质;非传统矿产;资源潜力评价.中图分类号:P588.1 文章编号:1000-2383(2011)02-0247-08 收稿日期:2010-10-25Porphyry Ore Deposits:Important Study Subjects of Nontraditional Mineral ResourcesZHANG Shou-ting,ZHAO Peng-daState Key Laboratory of Geological Processes and Mineral Resources,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Beijing 100083,ChinaAbstract:For many years,porphyry ore deposits have been regarded as the primary sources of the Cu and Mo in a traditionalway.However,the geologic conditions of the diagenesis and metallogenesis of the porphyry ore deposits are complex with vari-ous mineralization types.Some of the large-superlarge deposits are multielemental and comprehensive.In addition to the Cu,Mo porphyry ore deposits,the metallogenesis and prospecting on nontraditional resources have great potential,including Au,Ag,Sn,W,Bi,Pb,Zn,Re,U,Co,S,Se,Te,PGE,magnetite,etc;rutile and rare metals,such as Ta,Nb are also worthpaying attention to.It is of important theoretical value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study the diagenesis and metallogenesis ofgeological background,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mineralization of distribution and the enrichment of a nontraditional view onthe porphyry ore deposits;it is meaningful to summarize the indicator of prognosis and assessment on the nontraditional mineralresources,and to guide the prospecting and resource potential assessment on the porphyry ore deposits.Key words:porphyry ore deposit;ore deposit geology;nontraditional mineral resources;resource potential assessment. 非传统矿产资源(nontraditional mineral re-sources)是指受目前经济、技术以及环境因素的限制,尚难发现和尚难工业利用的矿产资源,以及尚未被看作矿产和尚未发现其用途的潜在矿产资源.非传统矿产资源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技术、经济、环境、市场及需求的变化,非传统矿产资源可以转化为传统矿产资源(赵鹏大,2003).以斑岩铜矿为例,在1917年报道当时钻探出来的铜品位达1.2%的斑岩铜矿原生带矿石时,因矿石品位太低不能开发利用而被称为“胚胎矿”.这一昔日的非传统矿产,已成今日最重要的铜矿工业类型.多年来,斑岩型矿床在传统意义上被认为是铜和钼的主要来源,这两种金属的世界产量和储量分别接近60%(铜)和95%(钼).近20余年来,随着人们认识程度和矿产开发利用水平的进步,大家已经开始意识到其他的金属矿产作为斑岩型矿床的主要成分或者重要的伴生成分富集出现.Sillitoe(1983)曾研究认为:在斑岩型矿床中,相信存在一些被认为能进一步开采的潜在的“非传统金属矿产”,并着重强调金、锡、钨、银、铅、锌和其他次要的伴生物的开采潜力.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第36卷事实上,近些年来斑岩型矿床的矿产类型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从以往熟知的斑岩型铜矿、斑岩型钼矿,到后来的斑岩型锡矿、钨矿、金矿、铅锌(银)矿等.1 斑岩型矿床地质特征概述斑岩型矿床是指在时间上、空间上和成因上与钙碱性的浅成或超浅成相的中酸性斑岩体有关的细脉浸染型矿床的通称,目前主要包括斑岩型铜矿、斑岩型钼矿、斑岩型锡矿、斑岩型钨矿、斑岩型金矿、斑岩型铅锌(银)矿等(郑明华等,1993).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斑岩型矿床的成岩成矿理论研究与找矿实践都给予高度重视,并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近年来斑岩型矿床的成岩成矿理论研究也是大型-超大型矿床研究的重点与热点,现将其主要成果认识概述如下.1.1 斑岩型矿床成岩成矿的地质构造背景和成岩成矿物质来源复杂多样众所周知,斑岩型矿床主要产于大洋板片俯冲产生的岛弧和陆缘弧环境.其中,岛弧环境的斑岩型矿床在环西太平洋地区广泛分布,如印尼的BatuHijau铜矿和菲律宾的Lepanto-FSE铜-金矿等矿床(Meldrumet al.,1994;Jr et al.,1995);陆缘弧环境的斑岩型矿床,典型代表如美国西部的Bing-ham铜矿、智利的Chuquicamata铜矿、印度尼西亚的Grasberg铜-金矿、巴布亚新几内亚的Ok Tedi铜-金矿等矿床(Clark.,1990;Rush and Seegers,1990;Tooker,1990;Macdonald and Amold,1994;Babcock et al.,1995).近年来,Hou et al.(2003)、侯增谦(2004)研究强调,除了岛弧和陆缘弧是斑岩型矿床产出的重要环境外,大陆碰撞造山带也具有产出斑岩型矿床的巨大潜力,我国西藏玉龙斑岩铜矿带和冈底斯斑岩铜矿带即为典型代表.据此,按矿床产出的构造环境,可以分为弧造山型斑岩矿床和碰撞造山型斑岩矿床;其中,弧造山型含矿斑岩主要为钙碱性和高钾钙碱性,而碰撞造山型含矿斑岩则主要为高钾钙碱性和橄榄安粗质(shoshonitic).已有众多研究成果(Titey and Beane,1981;芮宗瑶等,1984;杜琦等,1988;郑明华等,1993;张玉泉等,1998;曲晓明等,2001;Richard et al.,2001;Hal-ter et al.,2002;夏斌等,2002;Li et al.,2006)证实:关于斑岩型矿床的物质成分、组成特征和来源,主要与上地幔物质有关,含矿斑岩具有来源深而就位浅的特征;但当从上地幔上升的含矿岩浆及其派生热液进入大陆地壳以后,从陆壳硅铝层中汲取部分甚至是大量的成岩成矿物质,不但是事实而且也是十分重要甚至是必要的.李文昌等(2010)研究“三江”地区斑岩型矿床认为:铜多金属矿化的斑岩型矿床既可以形成于岛弧造山的挤压环境下,也可以形成于陆块边缘的引张环境中,但含矿斑岩均来自深源岩浆,而最后的流体成矿又发生在地壳的浅部层位,这“一深一浅”的作用决定了成矿流体与金属矿质具有多源性的特征.由于成岩成矿地质构造背景、产出部位、形成过程的差异以及受地壳物质影响程度的不同,决定了斑岩体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以及矿化类型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变化.1.2 斑岩型矿床在时间、空间的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在时间分布上,目前已知世界斑岩型矿床绝大多数形成于中生代-新生代,其次为古生代,少部分形成于前寒武纪.据统计,中-新生代的超大型斑岩型铜矿床占整个地质历史时期斑岩铜矿的90%以上(夏斌等,2002).在空间分布上,已知世界斑岩型矿床主要分布在东太平洋成矿带、西太平洋成矿带、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带、蒙古-鄂霍次克成矿带(古亚洲成矿带)等四大成矿带,在四大成矿带中,有3个带经过或延伸到我国境内.不同时代的斑岩型矿床分布于不同地区,中-新生代斑岩型铜矿主要分布于环太平洋成矿带和特提斯-喜马拉雅成矿带;古生代的矿床主要分布于古亚洲成矿带,以及北美西部阿帕拉契亚造山带、澳大利亚的塔姆奥尔特-亚罗勒岩带等;前寒武纪斑岩铜矿主要分布于古老大陆边缘,如我国中条山铜厂峪斑岩铜矿、加拿大Abitibi绿岩带中的斑岩铜矿、澳大利亚太古代普利巴尔地块中的斑岩铜矿(夏斌等,2002).此外,斑岩型矿床,具有明显的矿化蚀变分带特征与规律,如:1968年J.D.洛厄尔总结的“典型斑岩铜矿矿化分带”模式,1973年R.H.西里托提出的“理想的斑岩铜矿地质特征”模式,以及近些年来我国学者陆续研究总结的一些主要的典型斑岩型矿床的矿化蚀变分带模式等,都揭示了斑岩型矿床具有明显的矿化分带现象与规律,对找矿实践也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842 第2期 张寿庭等:斑岩型矿床———非传统矿产资源研究的重要对象1.3 斑岩型矿床多为规模巨大的多元素综合性矿床斑岩型矿床通常具有如下特点:(1)矿床常成群、成带分布,规模巨大;(2)矿床埋藏深度一般较浅,适于大规模机械化露天开采;(3)矿石品位较低,但矿化分布较均匀;(4)矿石工艺性能较稳定,可选性较好;(5)多元素共伴生成分复杂,可供综合利用,除主要矿产Cu、Mo、W、Sn、Au、Pb、Zn外,常见的还富含Ag、Re、Co、S、Se、Te等金属-非金属元素,以及其他贵金属和稀有金属等矿产,资源潜力与综合开发利用价值大.2 斑岩型矿床非传统矿产资源潜力浅析如上所述,斑岩型矿床往往是多元素综合性矿床,除传统意义上斑岩型Cu和Mo矿产外,一些“非传统矿产”也具有极大的资源潜力.在国外,例如:美国的Morenci、Chino、Inspira-tion、Bingham Canyon,墨西哥的Cananea,厄瓜多尔的Chaucha,智利的El Salvador,菲律宾的Lep-anto、San Antonio、Atlas、Dizon等,这些斑岩型Cu(Mo)矿床中,以往尽管人们常把Au、Ag等矿产视为其伴生物,但实际上,这些传统意义上的斑岩型Cu(Mo)矿床,产出Au的资源规模均达大型乃至特大型.另外,一些贵金属、稀有金属等也常具有可观的开发利用前景.在我国,类似的情况也很普遍,现将我国部分代表性斑岩型矿床概况列述如下:(1)江西德兴斑岩型Cu矿:矿田内的3个矿床(铜厂、朱砂红、富家坞)均是规模巨大的综合性矿床,各矿床的矿物成分十分复杂,其金属矿物多达50多种,矿石中有益组分以Cu为主,并有Mo矿伴生,其次还有S、Au、Ag、Re、Se、Te、Ir、Pd、Co、Ti等;其中,伴生Au的储量达到特大型规模,S、Mo、Re的储量均为大型.以铜厂铜矿为例,Cu储量524.41万t,品位0.454%;Mo储量120 450t,品位0.0114%;Au储量18.98t,品位0.18g/t;Ag储量1 238t,品位1.17g/t;另外,辉钼矿中含Re高达1 419g/t,原矿含铂族元素总量为0.012 3g/t,铜硫混合精矿含铂族元素为0.069 1g/t,钼精矿含铂族元素为1.23g/t;均可以综合利用(黄崇轲等,2001).(2)内蒙古乌奴格吐山斑岩型Cu-Mo矿:矿石中主要工业元素为Cu和Mo,伴生有益组分为Ag、Au、Re等,还有Pb、Zn、Co、Ni、Pt、Pd、As、Ti、Mg、Bi、Se、Sb、Sn、Te等.其中,Cu的储量223.2万t,Mo的储量25.8万t,Ag的储量175吨,Re的储量可达99吨(黄崇轲等,2001).(3)黑龙江多宝山斑岩型Cu矿:除Cu和Mo已构成工业矿体外,Ag、Au、Se、Re和Pt族(Os、Pd、Ir、Ru等)均已达到伴生元素的工业指标.其中,Cu的储量237.26万t,品位0.45%;Mo的储量8.13万t,品位0.016%;Au的储量75.9吨,品位0.144g/t(黄崇轲等,2001).富含Os等Pt族元素是一大特色,其中辉钼矿中187 Os的含量比陕西金堆城钼矿床辉钼矿高100倍以上,Re的含量也高出数十倍(表1).赵一鸣和张德全(1997)曾研究认为多宝山、铜山矿床辉钼矿中Re、Os稀有元素的富集,有可能提供一个新的矿床类型.就多宝山矿区预测187 Os的大致储量就可达513.24kg,潜在经济价值达256.6亿美元,比Cu矿自身的经济价值高得多.(4)西藏玉龙斑岩型Cu矿:矿床矿石类型和矿物种类均较复杂,已发现矿物70余种.其中金属矿物40余种,非金属矿物36种.矿石中有益组分以Cu为主,伴生有益组分Mo、Au、Ag、Co、W、Bi、Pb、表1 多宝山等斑岩型矿床中辉钼矿的Re、Os含量Table 1Re,Os contents in the porphyry deposits of Duobaoshan etc.矿床样号样重(mg)Re(μg/g)187 Re(μg/g)187 Os(ng/g)资料来源多宝山铜矿铜山铜矿乌奴格吐山铜矿金堆城钼矿Du-9 9 567±19 355±12 3 044±47Du-20 13.8 537.9±25 336.74±1.59 2 824±26D865 18.6 303.2±1.5 189.81±0.95 1 586.6±7.1832~860 9 822±21 515±13 4 288±50832~2 11.3 497±6 311±4 2 434±67W-48 12.46 50.9±0.4 31.9±0.3 81±9J82-1 85 12.9±0.4 8.1±0.3 17.2±0.7J82-9 150 19.7±0.5 12.3±0.3 26.4±0.4J82-0 498~512 15.8±0.5 9.9±0.3 22.6±0.4赵一鸣等(1997)黄典豪等(1994)942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第36卷Zn、Pt、Re、Se、Te、S等;前8种的储量可达大型规模(黄崇轲等,2001).另据资料,1981年西藏地质局批准的该矿床Cu金属量662万t,可利用Cu金属储量650万t,品位0.94%;另外,Mo储量15万t、Fe矿石储量8 696万t、硫铁矿178万t;其他伴生矿产远景储量:Au28t,Ag3 181t,W5.98万t,Bi8.17t,Co2.2万t,Zn7.23万t,Pt族金属3.4t(王登红等,2005).综上所述,斑岩型矿床成岩成矿地质条件复杂,矿化类型丰富,尤其是对一些大型-超大型斑岩矿床,均为多元素综合性的巨型矿床,除传统意义上的铜、钼等矿产之外,非传统矿产的成矿-找矿潜力巨大,开展斑岩型矿床成岩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与矿化富集分布规律研究,总结斑岩型矿床非传统矿产资源潜力预测评价标志,指导找矿预测与资源潜力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3 斑岩型矿床非传统矿产资源潜力评价若干问题探讨3.1 构造地质背景与斑岩型矿床矿化类型特征关系密切尽管斑岩型矿床在矿化特征等方面存在某些共性与相似性,但是由于成岩成矿地质构造背景的不同,也决定了斑岩体岩石学、矿物学、地球化学以及矿化类型特征等方面的差异变化.例如:斑岩型钼矿在矿化特征、围岩蚀变等诸多方面都与斑岩型铜矿十分相似,但是在大洋岛弧区,不但没有发现独立的斑岩钼矿,而且斑岩铜矿中钼的含量也很低,一般无工业价值.从全球分布来看,以铜占优势、钼呈伴生组分的斑岩型矿床,主要分布于科迪勒拉型大陆边缘,具有厚大硅铝层地壳发育的造山带或火山弧,以及大陆内部板块碰撞带,如我国的江西德兴铜矿.而独立的斑岩型钼矿,几乎都分布于环太平洋成矿带的外带,这些地区都有古老(前寒武纪)或较老(古生代)的褶皱基底发育.可以认为,没有古老的或较老的褶皱基底或硅铝质地壳分布的地带,几乎不可能形成独立的斑岩型钼矿.类似的,还有斑岩型锡矿和斑岩型钨矿(郑明华等,1993).夏斌等(2002)曾对太平洋东西两岸斑岩型矿床成矿特征进行过对比分析,其中,太平洋东岸的斑岩型矿床形成于古陆基底之上,具有较厚的大陆地壳,矿床以斑岩型铜矿或铜-钼矿为主;西太平洋岛弧地区的矿床则形成于过渡地壳或洋壳之上,地壳厚度较薄,矿床以斑岩型铜-金矿为主,且常与浅成低温热液金矿伴生.事实上,即便是在同一成矿区带中,产在不同构造层中的斑岩型矿床,其矿化类型组合、矿石品位以及共伴生的成矿元素也不相同.以我国东秦岭的金堆城-南泥湖燕山期斑岩型钼矿带为例:产于太古代基底中的雷门沟斑岩钼矿,以富金和钼品位低为特点,金的品位一般可达5g/t以上,构成工业矿体;产在中元古熊耳群的金堆城钼矿,钼的品位增高;而产在新元古栾川群中的南泥湖钼矿,不但钼的品位更富,而且伴生丰富的钨、铅、锌、银、硫、镓、铼、铁等.3.2 岩浆岩的成矿专属性与成矿多样性特征顾名思义,通称为斑岩型矿床固然有它们的共性和相似性,主要表现在时间上、空间上与成因上都与钙碱性的浅成或超浅成相的中酸性斑岩体有关.然而,对斑岩体而言,能否成矿以及成什么矿,斑岩体自身乃是关键因素:斑岩型矿床的成矿作用则与成岩作用以及岩浆的成生演化密切相关,不同类型斑岩体的成矿专属性、成矿多样性及其差异变化规律研究,对指导找矿预测以及资源潜力评价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滇西北喜山期富碱斑岩为例,随着岩体类型的变化,其主导性矿化类型也就有明显的差异(表2).岩石化学分析资料表明:研究区域含矿富碱斑岩的SiO2含量52.50%~73.97%,主要集中于65%~70%,以中酸性-酸性岩为主;总碱量(K2O+Na2O)4.73%~14.60%,一般均>8%;K2O/Na2O比值0.50~10.37,普遍>1;里特曼指数(δ)0.82~16.50,一般为2~6;属富碱富钾岩系.对滇西北地区Au、Ag、Cu、Mo、Pb、Zn矿产与其相关喜山期富碱斑岩岩石化学组成特征(SiO2、K2O+Na2O、K2O/Na2O及δ)的对应分析(图1)表明:(1)研究区Au-Ag-Cu-Mo-Pb-Zn矿产相关斑岩体的岩石SiO2含量,主要集中于65%~70%;少量为60%~65%和>70%(70%~75%).(2)岩石里特曼指数(δ)的差异变化,较清楚地揭示了区内存在两类矿产系列组合特征的差异变化规律.δ在2~4区间,以Cu-Au-Mo组合为特征,伴生有Pb-Zn-Ag矿产;δ在4~6区间,则以Pb-Zn-Ag-Au组合为特征,伴生有部分Cu-Mo矿产.(3)岩石总碱量(K2O+Na2O)与上述特征相052 第2期 张寿庭等:斑岩型矿床———非传统矿产资源研究的重要对象表2 滇西北喜山期富碱斑岩成矿专属性与成矿多样性特征Table 2The metallogenic relation and mineralizing diversity of alkali rich porphyry in Xishan period in Northwest of YunnanProvince,China系列亚系列矿床类型矿产组合典例喜山期富碱斑岩成矿系列花岗斑岩类成矿亚系列斑岩型、矽卡岩-角岩型、热液(脉)型主要Cu-Mo-(Au)次要:Pb-Zn-Ag马厂箐矿区二长斑岩类成矿亚系列斑岩型、矽卡岩-角岩型、热液(脉)型主要:Cu-Au-(Mo)次要:Pb-Zn-Ag西范坪-罗卜地矿区正长斑岩类成矿亚系列斑岩型、矽卡岩-角岩型、热液(脉)型主要:Pb-Zn-Ag-Au次要:Cu-Mo-W-Fe北衙矿区、姚安矿区富钾煌斑岩类成矿亚系列热液型主要:Au老王寨矿区、姚安矿区碱性杂岩成矿亚系列岩浆型、热液型主要:霞石正长岩-磷灰石-稀土-Au卓潘矿区图1 滇西北喜山期富碱斑岩岩石化学组成及主要矿化类型分布特征Fig.1The lithogeo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main mineralization contribution of alkali rich porphyry in Xishan period in North-west of Yunnan Province,China152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第36卷似,K2O+Na2O含量在8%~10%,以Cu-Au-Mo组合为主;而碱度增高,K2O+Na2O在10%~12%区间,以Pb-Zn-Ag-Au组合为重要.(4)K2O/Na2O比值在1~2区间,是Au、Ag、Cu、Mo、Pb、Zn矿产集中发育区;比值2~3和>5则对Pb-Zn-Ag系列相对有利;贫K和过于富K斑岩体,均非Cu-Mo矿化的有利条件.据此,可以进一步根据斑岩体的岩石类型以及岩石化学组成等标志特征,指导含矿斑岩体主要矿化类型、矿产组合以及共伴生矿产资源潜力开展预测分析和综合评价.3.3 斑岩型矿床中非传统矿产的富集机理与分布规律多年来,人们对斑岩型铜钼多金属矿床的矿化分带规律进行过深入系统的研究.通常表现为(矿床内→外):Cu、Mo→Au、Ag、Pt族元素→Pb、Zn、Ag的空间分带;方铅矿和闪锌矿的出现往往预示斑岩型Cu、Mo矿体边界的标志.李文昌等(2010)根据对斑岩型Cu(Mo、Au)多金属矿床成矿元素、伴生元素、指示元素分带等方面的综合研究,认为西南三江地区斑岩型矿床的成矿元素以Cu、Mo或Cu、Au为主,伴生元素为Au(Mo)、Ag、Pb、Zn、W、Sn、Bi、V、Ti、Zr、Hg、Sb、As、Co、Ni等;指示元素为Mo、Re、Pt、Zr、Ti等.斑岩型矿床中元素组合的分布规律为(岩体中心→岩体中上部→接触带→外接触带):Mo(Cu、Re)→Cu(Mo、Re)→Cu、Au、Ag(Fe、S、Mo)→Pb、Zn(Au、Ag、Cu、Mn、Sb、Hg、As);元素的垂向分带序列由下而上为:Mo(Re)→Cu→Fe→Bi、W→S→Cu→Au、Ag→Pb、Zn,其中,Sb、Hg、As、Pb、Zn为矿上晕,Cu、Mo、Au、Ag、(Pb、Zn)为矿体晕,Mo、Re、Pt、Zr、Ti为矿下晕.围岩的脉状矿体中往往含金较高.斑岩型矿床的矿化分带规律研究,为不同类型成矿元素矿化富集部位和找矿方向预测评价提供了重要指导.此外,针对斑岩型矿床中非传统矿产资源潜力预测评价,积极探索矿化组分的共伴生规律、矿化元素的赋存状态与富集机理,也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现将部分矿产的发育特征浅析如下:(1)金、银:金和银通常呈类质同象或机械混入于黄铜矿和黄铁矿中,如西藏马拉松多铜矿,黄铜矿含金1.33×10-6、含银42.0×10-6,黄铁矿含金0.64×10-6、含银15.75×10-6;江西德兴铜厂铜矿伴生金80%以自然金形式存在,其次以银金矿、碲金银矿和碲金矿形式存在;伴生银主要以碲银矿、碲金银矿、自然银和硫银锇矿形式存在(黄崇轲等,2001).Sillitoe(1983)指出:在许多富金的斑岩型铜矿床中,丰富的磁铁矿预示了较高的fO2/fS2值,它和系统中较高的初始金含量一起产生了富金的核心区域,但在fO2/fS2值较低的情况下,金趋向于在更为常见的分带序列的外部位置,如智利的Andacollo矿床.在斑岩体系中银-铅-锌这3个通常相互关联的金属分布,它们集中在斑岩型铜钼矿床的周围或浅部,部分银在黄铜矿和自然矿物(银金矿)的固溶体中,也有些可能出现在黝铜矿、砷黝铜矿的固溶体或方铅矿中,银与铅锌的共伴生关系无疑是值得重视的.(2)铼:铼是常与钼伴生的元素,已有不少研究成果表明,在一些斑岩型铜钼矿床的辉钼矿中铼代替钼而富集产出,例如:英国哥伦比亚Island、哈萨克斯坦Kounrad、美国内华达州Ely、犹他州Bing-ham和智利El Salvador等,辉钼矿含钼可达1 500×10-6(Sillitoe,1983);我国江西德兴铜厂矿床辉钼矿含铼高达1 419×10-6(黄崇轲等,2001).(3)铀:Armstrong(1974)提出可能出现斑岩型铀矿床的情形.斑岩体一般包括了大量的亲石元素铀,如报道:科罗拉多的Climax和Henderson矿床,玻利维亚Llallaguh矿床等;包括一些典型的斑岩铜钼矿床,如菲律宾的Larap等都通常富含铀元素;有可能从未氧化的斑岩型矿石中获取具有商业价值的铀(Desborough and Sharp,1978;Desbor-ough and Mihalik,1980;Sillitoe,1983).另据报道,在几个斑岩铜钼矿床中用氧化浸出法能提取出少量铀,包括犹他州Bingham、亚利桑那州Twin Buttes、秘鲁Toro Mocho以及智利的Chuquicamata铜矿床.对亚利桑那州Copper Cities斑岩铜矿床的研究显示,铀作为变铜铀云母(metatorbernite)和羟磷铝铅矿(plumbogummite)存在于淋滤帽中,U3O8平均值为0.005%~0.006%.(4)硒、碲:在斑岩型矿床中,硫、硒、碲等主要赋存于黄铜矿和黄铁矿等硫化物中,如西藏玉龙铜矿、云南金平长安冲铜钼矿等;硒的独立矿物较少见,例如在江西德兴铜厂铜矿,硒在辉钼矿内最富集(94×10-6),其次是黄铜矿、砷黝铜矿和黄铁矿;但碲的独立矿物较为常见,如:铜厂铜矿已知碲的独立矿物有碲银矿、碲金银矿、碲金矿、辉碲锇矿、碲镍矿和碲钯矿(黄崇轲等,2001;王登红等,2005).(5)稀有金属:在Climax型斑岩钼矿床中通常252 第2期 张寿庭等:斑岩型矿床———非传统矿产资源研究的重要对象富含钍、钽、铌、钪和轻稀土元素.这些元素在Hen-derson和Climax矿床中,以铌铁金红石(ilmenoru-tile)、易解石(aeschynitr)、铌铁矿(columbite)、独居石(monazite)和硅酸钍矿(thorite)等伴生矿物的形式出现,这些稀有元素被认为主要是岩浆来源(Des-bomugh and Sharp,1978;Desborough and Mihalik,1980).(6)铂族元素:目前对斑岩矿床中Pt族元素的赋存状态了解不足,尚待深入研究.如黑龙江多宝山铜矿Pt族元素(Os、Pd、Ir、Ru等)均已达到伴生元素的工业指标,其中辉钼矿富含Os是一大特点,其辉钼矿中187 Os的含量几乎比陕西金堆城钼矿床辉钼矿高100倍以上(表1);德兴铜厂铜矿原矿含铂族元素总量为0.012 3g/t,铜硫混合精矿含铂族元素为0.069 1g/t,钼精矿含铂族元素为1.23g/t.在自然界Pt族元素多呈自然金属产出,但它们具有亲铁和亲硫的双重性,因此还可以形成硫化物或碲化物,如硫银锇矿、辉碲锇矿、碲钯矿等.4 问题与展望多年来,人们对传统意义上斑岩型铜钼多金属矿的成矿理论研究与找矿实践,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然而对斑岩型矿床非传统矿产资源的富集机理、分布规律以及资源潜力预测评价研究等方面,缺乏更多的系统探索,未能予以专门关注和高度重视.因此,以现代成岩成矿理论为指导,以野外地质矿产调查和高精测试分析技术为手段,以大型-超大型斑岩矿床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成岩成矿背景-控岩控矿条件-岩石学与岩矿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入手,系统研究斑岩型矿床的时空演化特征与分布规律;探讨岩浆岩演化与斑岩型矿床成矿的内在联系;重点揭示具有非传统矿产资源潜力斑岩型矿床的岩石学、矿物学、岩矿地球化学等方面的宏观-微观标志特征,建立斑岩型矿床非传统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标志,对指导找矿预测与非传统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亟待深化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1)不同地质构造背景下斑岩型矿床的成矿专属性与成矿多样性分析;(2)斑岩型矿床成岩成矿地质条件与非传统矿产矿化类型特征对比研究;(3)斑岩型矿床非传统矿产资源潜力评价的岩石学、矿物学、岩矿地球化学标志特征;(4)斑岩型矿床中非传统矿产的富集机理与分布规律;(5)斑岩型矿床非传统矿产资源潜力预测评价方法实践.ReferencesArmstrong,F.C.,1974.Uranium resources of the future-porphyry uranium depsits,formation of uranium ore de-posits.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cy,Vienna,625-634.Babcock,R.C.,Ballantyne,G.H.,Phillips,C.H.,1995.Summary of the geology of the Bingham district,Utah.In:Pierce,F.W.,Bolm,J.G.,eds.,Porphyry copperdeposits of the American Cordillera.Arizona GeologicalSociety Digest,20:316-335.Clark,G.H.,1990.Panguna copper-gold deposit.In:Hughes,F.E.,ed.,Geology of the mineral deposits ofAustralia and Papua New Guinea.Australian Instituteof Mining and Metallurgy,Australian,1807-1816.Desborough,G.A.,Mihalik,P.,1980.Accessory minerals inthe igneous host of molybdenum ore,Henderson Mine,Colorado.US Geological Survey,Open-File Report,80-661.Desbomugh,G.A.,Sharp,W.N.,1978.Tantalum,uranium,and scandium in heavy accessory oxides,Climax molyb-denum mine,Climax,Colorado.Economic Geology,73(8):1749-1751.doi:10.2113/gsecongeo.73.8.1749Du,Q.,Zhao,Y.M.,Lu,B.G.,et al.,1988.Porphyry Cu(Mo)deposits in Duobaoshan.Geological PublishingHouse,Beijing,225-247(in Chinese).Halter,W.,E.,Pettke,T.,Heinrich,C.A.,2002.The originof Cu/Au ratios in porphyry-type ore deposits.Science,296(5574):1844-1846.doi:10.1126/science.1070139Hou,Z.Q.,2004.Porphyry Cu-Mo-Au deposits:some newinsights and advances.Earth Science Frontiers,11(1):131-144(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Hou,Z.Q.,Ma,H.W.,Za,W.K.,et al.,2003.The Himala-yan Yulong porphyry copper belt:product of large-scalestrike-slip faulting in eastern Tibet.Economic Geology,98:125-145.Huang,C.K.,Bai,Y.,Zhu,Y.S.,et al.,2001.Copper de-posits in China(Rudin).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Beijing(in Chinese).Huang,D.H.,Wu,C.Y.,Du,A.D.,et al.,1994.Re-Os iso-tope ages of molybdenum deposits in East Qinling andtheir significance.Mineral Deposits,12(3):221-230(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Jr,A.A.,Hedenquist,J.W.,Itaya,T.,et al.,1995.Contem-poraneous formation of adjacent porphyry and epither-mal Cu-Au deposits over 300ka in northern Luzon,Philippines.Geology,23(4):337-340.doi:10.1130/0091-7613(1995)?023<0337:CFOAPA>?2.3.CO;2352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第36卷Li,J.X.,Qin,K.Z.,Li,G.M.,2006.Basic characteristics ofgold-rich porphyry copper deposits and their ore sourcesand evolving processes of high oxidation magma andore-forming fluid.Acta Petrologica Sinica,22(3):678-688.Li,W.C.,Pan,G.T.,Hou,Z.Q.,et al.,2010.Metallogenictheory and prospecting technology in the polyarc-basinseries of“Three-River”region in Southwest China.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Beijing(in Chinese).Macdonald,G.D.,Amold,L.C.,1994.Ge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zoning of the Grasberg igneous complex,IrianJaya,Indonesia.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50(1-3):143-178.doi:10.1016/0375-6742(94)90023-XMeldrum,S.J.,Aquino,R.S.,Gonzales,R.I.,et al.,1994.The Batu Hijau porphyry copper-gold deposit,Sumba-wa Island,Indonesia.Journal of Geochemical Explo-ration,50(1-3):203-220.doi:10.1016/0375-6742(94)90025-6Qu,X.M.,Hou,Z.Q.,Huang,W.,2001.Is Gangdese por-phyry copper belt the second“Yulong”copper belt?Mineral Deposits,20(4):355-366(in Chinese withEnglish abstract).Richard,J.P.,Boyce,A.J.,Pringle,M.S.,2001.Geologicevolution of the Escondia area,northern Chile:a modelfor spatial and temporal localization of porphyry Cumineralization.Economic Geology,96(2):271-305.doi:10.2113/gsecongeo.96.2.271Rui,Z.Y.,Huang,C.K.,Qi,G.M.,et al.,1984.PorphyryCu(Mo)deposits in China.Geological PublishingHouse,Beijing,242-272(in Chinese).Rush,P.M.,Seegers,H.J.,1990.Ok Tedi copper-gold de-posits.In:Hughes,F.E.,ed.,Geology of the mineraldeposits of Australia and Papua New Guinea.AustralianInstitute of Mining and Metallurgy,Australian,1747-1754.Sillitoe,R.H.,1983.Unconventional metals in porphyry de-posits.In:Shanks,W.C.,III,ed.,Society of mining en-gineers.Am.Inst.of Mining,Metallurg.&Petrol.Eng.,New York,207-221.Titey,S.R.,Beane,R.E.,1981.Porphyry copper deposits,PartⅠ:Geologic settings,petrology,and tectogensis.Economic Geology,75:214-235.Tooker,E.W.,1990.Gold in the Bingham district,Utah.U.S.Geological Survey Bulletin,1857E:1-16.Wang,D.H.,Chen,Y.C.,Xu,Y.,et al.,2005.Cenozoicmineralization in China(Rudin).Geological PublishingHouse,Beijing(in Chinese).Xia,B.,Chen,G.W.,Wang,H.,2003.Analysis of tectonicsettings of global superlarge porphyry copper deposits.Science in China(Series D),46(Suppl.):110-122.Zhang,Y.Q.,Xie,Y.W.,Qiu,H.N.,et al.,1998.Shosho-nitic series:Sr,Nd,and Pb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orebearing porphyry for Yulong copper ore belt in the east-ern Xizang(Tibet).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y,33(3):359-366(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Zhao,P.D.,2003.An introduction to nontraditional mineralresources.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Beijing(in Chi-nese).Zhao,Y.M.,Zhang,D.Q.,1997.Metallogeny and evaluationof copper-polymetallic deposits in the DahingganMountains and its adjacent regions.Geological Publish-ing House,Beijing(in Chinese).Zheng,M.H.,et al.,1993.Principle of ore geology.Press ofChengd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engdu(in Chinese).附中文参考文献杜琦,赵玉明,卢秉刚,等,1988.多宝山斑岩铜矿床.北京:地质出版社,225-247.侯增谦,2004.斑岩Cu-Mo-Au矿床:新认识与新进展.地学前缘,11(1):131-144.黄崇轲,白冶,朱裕生,等,2001.中国铜矿床(上册).北京:地质出版社.黄典豪,吴澄宇,杜安道,等,1994.东秦岭地区钼矿床的铼-锇同位素年龄及其意义.矿床地质,13(3):221-230.李文昌,潘桂棠,侯增谦,等,2010.西南“三江”多岛弧盆-碰撞造山成矿理论与勘查技术.北京:地质出版社.曲晓明,侯增谦,黄卫,2001.冈底斯斑岩铜矿(化)带:西藏第二条“玉龙”铜矿带.矿床地质,20(4):355-366.芮宗瑶,黄崇轲,齐国明,等,1984.中国斑岩铜(钼)矿床.北京:地质出版社,242-272.王登红,陈毓川,徐钰,等,2005.中国新生代成矿作用(上).北京:地质出版社.夏斌,陈根文,王核,2002.全球超大型斑岩铜矿床形成的构造背景分析.中国科学(D辑),32(增刊):87-95.张玉泉,谢应雯,邱华宁,等,1998.钾玄岩系列:藏东玉龙铜矿带含矿斑岩Sr、Nd、Pb同位素组成.地质科学,33(3):359-366.赵鹏大,2003.非传统矿产资源概论.北京:地质出版社.赵一鸣,张德全,1997.大兴安岭及其邻区铜多金属矿床成矿规律与远景评价.北京:地震出版社.郑明华,等编著,1993.矿床地质原理.成都:成都科技大学出版社.452。

斑岩型矿床

斑岩型矿床

斑岩型钼矿床
• ——高硅富碱花岗岩-流纹岩型,美国的Climax和 Mt.Emmons-Redwell等斑岩钼矿床,产在大陆边 缘构造环境或大陆边缘-弧后过渡环境,与矿化 有关的火成岩为强烈的、分异的流纹岩和碱性花 岗岩,形成于造山作用的晚期阶段 ,具有高的F 含量,Mo的品位高, • 特征矿物组合:辉钼矿+石英+钾长石+萤石+黄铁 矿+-黑钨矿+-锡石+-黄玉,不见白钨矿,矿带中 可出现云英岩化和高硅蚀变核,伴生有菱锰矿、 蔷薇辉石、锰铝榴石,矿体位于高硅、富碱、强 烈分异的小岩株内外,岩体中常出现石英流纹岩
二、斑岩型钼矿床
• 斑岩型矿床中的钼主要来自于斑岩钼矿和某些含有 足以回收钼的斑岩型铜矿,但以前者占主导地位。 • 根据与斑岩型钼矿成因联系的斑岩体的成分和产出 的构造的环境,斑岩型钼矿分为两种类型。 • —石英二长斑岩型,产于岛弧或者大陆岩浆弧环境, 与矿化有关的斑岩体为分异较弱的钙碱性岩浆。 • 蚀变分带和矿物组合与斑岩型铜矿相似,不见高硅 蚀变核及云母岩化,可出现白钨矿而不见黑钨矿, 常见较多铜的硫化物,钼的品位比较低。
母化,深部可有云英岩化。矿石大多呈细脉浸染状,而以浸染状为 主,可与大量硫化物伴生,与黄玉关系密切。如:我国广东银岩、 江西会昌的岩背和湖南的野鸡尾。
• —富氟型,中心蚀变为石英-钾长石-黄玉-萤石,向外为石英-绢云
五、斑岩型铅锌矿
• 产于陆相火山盆地的边缘,矿化与次火山岩、花岗斑 岩或粗安斑岩有关,出现于岩体上部和内外接触带。 • 矿体形态:似层状、透镜状、大致平行于接触带分布。 • 矿石以细脉浸染状为主,局部为脉状和角砾状。 • 金属矿物:方铅矿+闪锌矿+辉银矿+黄铁矿+-黄铜矿+银金矿。 • 面部蚀变以绿泥石化、石英-绢云母化为主,深部有钾 化。矿石中往往含银较高,可独立开采和利用 • 典型矿区为我国江西的冷水坑、安徽的黄屯。

斑岩型矿床

斑岩型矿床

斑岩型矿床概念:空间分布和成因上与一些弱酸性的斑岩类小侵入体有关,规模巨大,低品位的细脉浸染型矿床。

其矿体可以产在斑岩体内部,也可以产在围岩中。

成矿时代:有重要意义的斑岩型矿床均出现于显生宙,特别是中、新生代,其次是晚古生代。

共同特征:①矿化在时间上、空间上、成因上与斑状结构的中酸性浅成、超浅成的小侵入体有关,如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石英斑岩等②具有一定的面型矿化蚀变分带性,硫化物大量出现,富含黄铁矿③矿石具细脉浸染状构造工业意义及经济意义:1、Cu、Mo为主,其次为W、Sn、Au、Ag、Pb、Zn等2、规模大、品位低、矿化均匀3、埋藏浅,易开采4、矿石成分简单,易选5、可供综合利用的矿种多我国主要铜矿床类型分布概况斑岩型45%、矽卡岩型21%、沉积型12%、海相火山岩型10%、铜镍硫化物矿床8%、热液型4%以斑岩型铜矿床为例介绍斑岩型矿床其它特征斑岩型矿床以斑岩型铜(钼)矿床为主,又称细脉浸染型铜(钼)矿床,是目前最重要的铜矿床和钼矿床类型,约占世界已探明铜矿储量的一半,钼矿储量的三分之二。

美国、智利、秘鲁三个主要产铜国家的铜矿储量的80~90%来自斑岩型铜矿床。

近年来,我国江西、云南、黑龙江、西藏、河南等地也相继有所发现,斑岩型铜矿床已成为我国的主要铜矿床类型。

斑岩型铜矿床以其埋藏浅、品位低、规模大为特征。

铜品位一般在0.4%左右,少数可达0.8%,单个矿床的铜储量可达百万吨,矿石中除伴生钼外,还有金、银等元素可综合利用。

斑岩型铜(钼)矿床常成群成带出现,构成成矿区或成矿带。

有时斑岩铜矿床还和其它矿床类型相伴产出,构成一个成矿系列。

成矿地质条件(1)岩浆岩条件(2)构造条件(3)地层条件岩浆岩条件中酸性钙碱性浅成或超浅成小型斑岩侵入体(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石英二长斑岩等)岩体规模较小(<1-2km2) 个别达10余km2岩体的形成时代以中―新生代为主化学成分以富钾为特征(K2O>Na2O)岩体的酸性程度影响矿化类型SiO2 62-68%的斑岩---以铜为主的矿床SiO2>68%的斑岩---以钼为主的矿床构造条件含矿斑岩的侵入大多和深大断裂有关,矿床常呈带状分布,分布于深断裂两侧的次级断裂构造系统中。

斑岩型矿床

斑岩型矿床
有关斑岩铜矿的成因,除上述看法外,还有人提出“双层结构”成矿模式。根据是: 岩体小但蚀变范围很广。故认为深部有大型岩体作为矿质来源,此大岩体称为“深部矿源岩 体”,而矿化主要是富集在浅部小岩体中,则此小岩体称为“浅部含矿岩体”,故叫做“深 部矿源岩体”和“浅部含矿岩体的“双层结构”模式。
T i 100
Zr
80
Th 1
3
4
12
D
A5
2
11 1
B
6
10 C
7
98
H f/3
16 2
3
25
A
4
15 36
H f/T a= 1
14 50
H f/T h= 3 6
B1352源自D 57H f/Ta= 2.152
8
C
11
10 9
Y3
T i(10-6)
T i(i0-6)
5
1000
4
D
3
18 16 B
7
14 17 15
2
a)、从全球超大型矿床的分布看,它 们更多的不是受控于某一断裂带, 而是受宏观的全球背景控制
与花岗岩有关的钨锡矿床: (中国、马来西亚、英国、加拿大)
华南中生代以来以伸展体制为主,或发生过多期伸展事件
第 I 阶段(180-170 Ma): 主要是陆续分布于湘南-赣南-闽西南的双峰式火山岩、赣南地区的铝质 A-型花岗岩
由于围岩性质的复杂多样,导致矿化类型的多样性,因此斑岩型矿床常与其它类型 矿床,如脉状铜矿或矽卡岩铜矿床相伴生。例如美国大型的比尤特铜矿,过去一直开采脉状 铜矿,在开采九十年之后,即到本世纪五十年代初,才开采大矿脉旁的细脉浸染型矿石。到 1964 年露天采场生产的铜已占全矿山铜产量的 56%。我国江西城门山、湖北封山洞及西藏 玉龙矿区,除有矽卡岩铜矿、块状硫化物铜矿外,还有细脉浸染型铜矿床。可见,在一定的 地质条件下,在已知有矽卡岩铜矿床或脉状铜矿床的地区及其附近,应注意找寻斑岩型铜矿 床,反之亦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斑岩型矿床研究现状斑岩型矿床最早源于“斑岩铜矿”一词,由于上世纪初美国西南部亚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斑岩铜矿带的发现而得名,原意是指产于强烈绢云母化和石英化中酸性斑岩中的细脉浸染型铜矿(芮宗瑶等,1984)。

因为斑岩型矿床在共生火成岩组合、蚀变特征、矿化类型等方面具有全球性的广泛一致性,所以具有相似特征的钼矿床被称之为斑岩型钼矿床。

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演化,斑岩型矿床的概念业已逐步得到完善。

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可对斑岩型矿床作如下定义:斑岩型矿床系指与斑岩体(高位侵入体)有关的、以Cu、Mo、Au为主的多金属矿床,是热液矿床或岩浆-热液矿床的组成部分(芮宗瑶等,1984,2006);斑岩型矿床可以产出在不同的构造环境(Sillitoe, 1972;安三元等,1984;Hou et al., 2003,2004;Cooke et al., 2005),其成因与大规模流体活动和钙碱性岩浆活动(Sillitoe, 1972;Dilles, 1987;Cline et al., 1991)有关;斑岩型矿床的典型特征是伴随有同心(环)带状蚀变及相应的细脉状和(或)浸染状金属矿化(Lowell and Guilbert,1970),矿体全部或部分产于中酸性(斑)岩体内。

典型的斑岩型矿床产出于岩浆弧环境(Hedenquist et al.,1998;Richards,2003),板片俯冲作用及其相关的地质过程被认为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但这并不是说,斑岩型矿床产出的构造环境就只是单纯的俯冲和挤压。

以下构造条件也是斑岩型矿床的形成前提:(1)上地壳处于较长时期挤压状态后的应力松驰期;(2)成矿域存在早期深大断裂,而且这些断裂在应力松驰期活化张开(Richards, 2001),即斑岩型矿床常形成于构造机制的转化阶段,特别是挤压向伸展环境的转变。

由此,近年来研究认为斑岩型矿床不仅产生于岛弧及陆缘弧环境,成矿作用与大洋板片的俯冲有关(Sillitoe, 1972),也可以产出于碰撞造山环境(Hou et al., 2003,2004)及板内造山环境(安三元等,1984;罗照华等,2007a)。

目前,关于斑岩型矿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斑岩浆的性质与起源,成矿流体及成矿金属的来源及沉淀机制和矿床蚀变分带等方面,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矿床成矿模式等。

下面分别简要阐述几方面的研究现状。

(1)斑岩浆的性质与起源Sillitoe(1972)在总结斑岩铜矿的分布规律和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后认为,俯冲环境下斑岩铜矿主要与钙碱性中酸性火成岩有关,岩性变化于石英闪长岩、石英二长岩、花岗闪长岩、花岗岩之间(Misra, 2000)。

板内造山环境下,主要与高钾钙碱性岩石有关(Hou et al., 2003, 2004)。

随着埃达克岩概念的提出(Defant et al., 1990)和研究的升温,国内外很多与斑岩铜矿密切相关的斑岩被归入埃达克岩的研究范畴(张旗等,2001,2002;曲晓明,2001;侯增谦等,2003),并认为世界级斑岩型矿床多与O型埃达克岩有关,其成因与大洋板块的消减作用或玄武质岩浆的底侵作用相联系;中国的德兴和西藏玉龙斑岩铜矿则被认为与C型埃达克岩有关,成矿母岩可能是玄武质岩浆底侵到加厚下地壳底部导致下地壳中基性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张旗等,2001)。

通常认为,斑岩型矿床的相关斑岩浆是一定构造环境中花岗质岩浆晚阶段的演化产物或是它们高侵位的衍生物(芮宗瑶等,1984)。

如俯冲环境下,俯冲的大洋板片直接熔融(Sillitoe, 1972)或俯冲大洋板片在一定深度发生相变,大规模脱水交代上地幔楔部分熔融均可产生含矿斑岩岩浆(Richards, 2003)。

板内造山带环境下,斑岩是区域地质发展末期特定的产物(安三元等,1984),特别是新生下地壳的部分熔融可能是最重要的成岩机制,这已被越来越多的证据所证明(侯增谦等,2005;Hou et al., 2008;杨志明等,2008)。

近年来,在成矿斑岩中发现发育有中基性深源包体(王晓霞等,1986)或暗色微粒包体(曹殿华等,2009),指示斑岩岩浆起源较深,直接来自下地壳或下地壳底部,甚至发生过与来自幔源基性岩浆的混合作用,因而斑岩型矿床的相关斑岩浆具有深源浅成的特点(卢欣祥等,2002)。

从岩浆起源的热体制角度,不论在何种环境下,壳源岩浆的产生都需要有深部热能的注入,如幔源岩浆的底侵作用(罗照华等,1999)。

与斑岩型矿床相关的斑岩岩浆的形成可能是一个较复杂的深部过程,例如MASH过程。

MASH过程(Hildreth & Moorbath, 1988; Hildreth, 2007)可以表述为幔源岩浆导致地壳部分熔融(melting),两种熔浆的相互混染(assimilation),然后其混合物被装载(storage)到某一空间因混合作用和化学扩散而均一化(homogenisation),MASH过程可能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而且有可能反复发生。

最后,所形成的岩浆将上升到浅部地壳。

很可能,壳幔边界附近一个完整的MASH过程是影响斑岩岩浆产生的基础(Richards, 2003)。

(2)成矿流体及成矿金属的来源成矿金属及成矿流体的来源是斑岩型矿床成矿的关键问题,也是斑岩型矿床系统蚀变发生的主导因素。

由于流体中成矿金属的溶解度强烈依赖于压力(Loucks et al., 1999),成矿物质的来源问题可以主要归结为流体的来源问题。

目前,主要存在三种可能的流体来源:a,来自岩浆本身(正岩浆模型),包括两种途径,一是传统的观点,流体来自岩浆期后由岩浆本身出溶的热液(Nielsen, 1968);二是直接来自深部透过岩浆活动的透岩浆流体(罗照华等,2007b);b, 来自变质事件中的变质水。

随着变质作用温度压力的增加,早期形成的低温含水矿物将发生脱水反应,当这种水在围岩中循环时有可能萃取围岩的金属组分到特殊的位置成矿。

因此,围岩变质水也可作为含矿流体来源之一;c, 近地表围岩中的地下水或天水,可能在成矿晚期或成矿期后对整个成矿体系产生重要影响。

虽然斑岩型矿床与侵入斑岩的同源性被广泛接受,但近年来的研究已经认识到,斑岩型矿床并不是含金属元素异常高的小岩体侵位结晶的产物(卢欣祥等,2002),应该多强调流体成矿的作用,即大量的热液流体对金属的运移和沉淀成矿起了重要的作用(罗照华等,2007b,2009)。

从早期成矿物质来源主要与钙碱性火成岩的紧密时空关系(Sillitoe, 1973)、成矿作用早期流体的氢氧同位素特征(Taylor, 1974)和金属在岩浆活动过程中的化学特性(Candela et al., 1986)等方面的认识,到近年来的流体包裹体研究工作为斑岩铜矿金属来自岩浆提供的证据(Campos et al., 2002;Ulrich et al., 1999, 2001),都没有脱离成矿物质由岩浆中聚集,即来自岩浆的解释。

但是,斑岩型矿床中的成矿元素是不是岩浆起源时本身与生俱有的呢?最新的研究表明,特别是矿石中硫化物同位素证据显示,斑岩型矿床的成矿金属为直接深部来源(卢欣祥等,2002;Solomon, 1990; Sillitoe, 1997; Mungall, 2002),具壳幔混源的特征,并且被很多学者所接受(Solomon, 1990; Sillitoe, 1997; Mungall, 2002; Robb, 2005)。

并且,在地球的深部存在有大量的流体,这对成岩成矿有着重要的影响(杜乐天,1998;毛景文等,2005)。

(3)矿床蚀变分带模式/机制众所周知,斑岩型矿床的形成往往伴随着大规模的流体活动并导致岩体和围岩的广泛蚀变,这已成共识。

对此,Lowell and Guilbert(1970)的工作极富创造性,他们在研究美国西南部亚利桑那州的San Manuel-Kalamazoo矿床时提出了一个建立在岛弧-陆缘弧环境下适用于与钙碱性中酸性斑岩(花岗闪长斑岩-二长斑岩)有关的斑岩型矿床的蚀变经验模式。

这种分带模式以斑岩体为中心向外依次为连续的钾化带(石英、黑云母、钾长石±绢云母、绿泥石、钠长石、硬石膏、磁铁矿等)、绢云母化带(石英、绢云母、黄铁矿±绿泥石)、泥化带(石英、高岭石、蒙脱石)和青磐岩化带(绿泥石、绿帘石、碳酸盐)。

并划分出与之相应的矿化分带,由内向外是:与蚀变带等间距的黄铜矿-辉钼矿-黄铁矿组合到方铅矿-闪锌矿组合。

蚀变也常常与闪长岩侵入体有关,因而侵入体的原始成分可能也是蚀变带的控制因素(Hollister et al., 1974; Hollister, 1978)。

这种蚀变与Lowell and Guilbert(1970)模式类似,但又具有明显的不同:绢云母化带和泥化带不发育或弱发育,以钾化带(以黑云母为特征)和青磐岩化矿物组合为主要的蚀变类型。

最近,Hou et al.(2003,2004)提出并发展了以中国青藏高原的玉龙斑岩铜(钼)矿床和冈底斯斑岩铜(钼)矿床为代表的大陆碰撞造山型斑岩型矿床,并依此提出了大陆成矿理论(侯增谦,2010),其蚀变分带模式与岛弧环境类似(Hou et al.,2003;孟祥金等,2004;侯增谦等,2007),出现不连续的环状蚀变分带(Hou et al,2003),由岩体中心向外依次为:强硅化带、含钾硅酸盐蚀变带、云英岩化带、粘土岩化带、角岩化带以及矽卡岩-大理岩化带等。

由上论述可知,斑岩型矿床产出在非常宽广的地质构造背景环境中(Titley and Beane, 1981;芮宗瑶等,1984),与不同组成的侵入体相关(Hollister, 1978;Gustafson, 1978;Titley and Beane, 1981;张旗等,2001,2002;侯增谦等,2003),并且侵位在地壳的不同层位(Sutherland Brown, 1976)。

尽管如此,斑岩型矿床一般产于地壳浅部,其矿化和蚀变模式具有广泛相似性(孟祥金等,2004),这可能暗示它们的相似成因(Lowell and Guilbert, 1970)。

但需要注意的是,不同斑岩系统的蚀变分带会有所不同,并不要求出现所有的蚀变带,而是其中的几个蚀变带的规律组合。

这取决于成矿流体体系的性质及发育程度,产出的构造环境,岩体和围岩性质以及后期剥蚀程度等。

如,当蚀变牵涉到碳酸盐岩时,将会变得很复杂(Einaudi et al, 1981),高级泥化带的出现标志着成矿体系向低温热液体系的转化(Perello, 2001;孟祥金等,2004),且多受构造控制(孟祥金等,2004),但泥质蚀变很难确定,特别是风化后将会变得更复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