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上半叶中国宗族组织的态势以徽州宗族为对象的历史考察

合集下载

宗族制度控制与社会秩序——以清代徽州宗族社会为中心的考察

宗族制度控制与社会秩序——以清代徽州宗族社会为中心的考察

天 府 新 论 21 00年第 5 期
择 业 谋 生 ,身 后 的 祭 葬 承 嗣 等 等 人 生 基 本 问题 ,大 约 没 有 能 脱 离 与 宗 族 的 关 系 的 。 因 而 , 了 解 和 研 究 宗 族 与 社 会 秩 序 ,不 仅 有 助 于 理 解 中 国 传 统 社 会 伦 理 本 位 的 秩 序 特 征 , 而 且 可 以 丰 富 和 拓 展 社 会 学
系 ,一 个 人 的 生 、养 、 病 、 死 ,生 前 的 婚 姻 嫁 娶 、
文 主 要 考 察 这 样 几 个 问题 ,在 中 国 古 代 封 闭 的 乡 村 社 会 中 ,宗 族 社 会 秩 序 何 以 可 能 ? 宗 族 组 织 为 何 会
成 为社会 秩序 得 以可能 的重要 承载 主体 ?宗族 社会
社 会 生 活 和 道 德 生 活 的研 究 之 中 。 在 不 同 的社 会 状 态 下 ,社 会 秩 序 虽 然 性 质 各 异 , 但 它 们 在 当 时 特 定
家 政 权 对 宗 族 组 织 的认 同 与 否 对 宗 族 的 生 存 和 发 展
起 着 关 键 作 用 。 一 般 来 说 ,如 果 宗 族 组 织 内 部 自我 约 束 力 强 ,与 国 家 政 权 融 合 度 深 ,政 府 控 制 能 力 强 的 地 方 ,宗 族 社 会 的秩 序 总 体 上 呈 良性 化 发 展 。在 很 长 的 历 史 时 期 内 , 由 于 国 家 政 权 的扶 植 ,宗 族 现 象成为 中国传统 社会形 态 的重要 组成部 分 。宗族制
[ 收稿 日期 ]2 1 —_6 ( 0 0 ( —_2 ) )
[ 作者简介]张金 俊 ,安徽 师 范大 学社 会 学院讲 师 , 中国人 民大 学社会 学 系博 士研 究 生 ,主要 研 究方 向

社会史研究导论-

社会史研究导论-

社会史研究导论社会史研究导论绪论(一)1【单选题】基督教在唐朝时传入中国的名称是(A)。

A、大秦景教B、尊经C、西仪东正教D、奥思定教2【单选题】当使用近代社会史这个概念时,往往还牵扯到了(D)的相关内容。

A、民族B、文化C、经济D、政治3【单选题】中国的宗法制度定型于(B)。

A、商朝B、西周C、东周D、秦朝4【判断题】现阶段中国近代史主要是指1840年到1949年这个阶段。

(√)5【判断题】基督教传教士大规模在两广地区登陆主要是从明朝初年开始的。

(×)社会史研究导论绪论(二)1【单选题】对于历史学来讲,求真、求善和求美的关系是(D)。

A、求真和求善是求美的基础B、求美和求善是求真的基础C、求美是求真和求善的基础D、求真是求善和求美的基础2【单选题】历史研究不断出现新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主要是为了解决现状相对于历史学家(C)还存在局限性与缺陷。

A、当前认识和研究目标B、研究传统和研究目标C、当前的认识和终极追求D、研究传统和终极追求3【单选题】西方文化史研究是指对历史所进行的(C)。

A、文化分析B、文化分析、文化批评C、文化分析、文化批评、文化解释D、文化分析、文化批评、文化解释、文化重构4【判断题】中国现阶段大量的文化史研究其实质是在研究思想史或学术史。

(√)5【判断题】《魏书》因为参杂了大量作者自身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为“秽史”。

(√)社会史研究导论绪论(三)1【单选题】()是还原历史唯一的中介与桥梁。

(B)A、文物B、史料C、遗址D、文学2【单选题】下列事件中,不可能记载在《资治通鉴》中的是(A)。

A、牧野之战B、秦朝一统天下C、张骞出使西域D、开凿隋唐大运河3【单选题】下列史书中,从形式角度来说,更易于理解的是(C)。

A、《三国志》B、《史记》C、《资治通鉴》D、《汉书》4【判断题】不同于其他流派,后现代史学强调史料最重要的特性是客观的,非人为的。

(×)5【判断题】历史学家只能永远位于求真的道路中,无法达到求真的目标。

徽州宗族的内神与外神信仰_以族谱为中心的初步考察

徽州宗族的内神与外神信仰_以族谱为中心的初步考察

第7卷第5期2008年10月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Jiangnan U niversity(H um anities &Social Sciences) Vol.7 No.5Oct. 2008 [收稿日期]2008205220[作者简介]陶明选(19672),男,江苏东海人,副教授,历史学博士.徽州宗族的内神与外神信仰———以族谱为中心的初步考察陶明选(江南大学法政学院,江苏无锡214122)[摘 要]以族谱为主要资料考察徽州的内神(有血缘关系的祖神)和外神(无血缘关系的神灵),分析宗族的不同信仰态度,揭示宗族以外神服务内神的宗旨及其礼法的最终目的。

[关键词]徽州;宗族;内神;外神[中图分类号]K 8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6973(2008)0520066205On the Different Belief s to Interior G ods and Exterior G odsin H uizhou Patriarchal clan———T aking G enealogies as Central InspectionTAO Ming 2xuan(School of Law &Politics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214122,China )Abstract :Focused on t he different belief s to interior G ods (t hat is t he gods of t he patriarchal lineage )and exterior G ods (t he gods of t he regional area ),t he article reveals t he ultimate goal of t he exterior G ods belief serving t he interior G ods and clan Etiquette ,consequently ,t he folk fait h of Huizhou had t he pat riarchal lineage characteristic.K ey w ords :Huizhou ;Pat riarchal Clan ;Interior G ods ;Exterior G ods 在徽州宗族的诸神信仰体系之中,祭祀或信仰对象有所谓的内神与外神之分。

徽州文化的主要特征

徽州文化的主要特征

从建筑看徽州文化的主要特征徽州文化是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其内容广博、深邃,有整体系列性等特点,深切透露了东方社会与文化之谜,全息包容了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民间经济、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基本内容,被誉为是后期中国封建社会的典型标本。

学术界对其的研究,至少经历了大半个世纪,与敦煌学和藏学并称为走向世界的中国三大地方显学。

伴随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入晚期封建社会,徽州区域的历史文化发展也进入徽州时代,在这一时代,徽州人几乎是在广义文化概念的所有领域都有非凡与伟大的创造,社会与文化的发展呈现出异常的繁荣。

随处可见的历史烙印在思想学术领域,徽州是曾经统治中国思想界达七八百年之久的程朱理学的发祥地,徽州人研究理学又形成了新安理学学派,源远流长;传统的经学研究,徽州从宋朝开始一直到民国,就代不乏人,大儒迭出;考据学上,至清中期,更是出现了以婺源人江永、休宁人戴震为代表的徽派朴学,作为乾嘉学派中的皖派,影响极大。

在社会关系领域,中原世家望族的迁徙,在徽州是形成有自己特色和唐宋遗泽的宗族社会,势力强大,结构稳定,构成徽州社会千百年发展的基础,由之直接影响的徽州土地制度、佃仆制度等。

而我在徽州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徽州建筑。

徽州建筑给人的最深的印象就是黑白相间的颜色和浑然天成的格局特色。

说到这黑白的颜色我就想到了另一种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物——阴阳鱼太极图。

在走访了徽州古村落呈坎之后,更加印证了我对徽州建筑文化与道家思想的联系的想法。

道家思想主张清静无为,具体为心神宁静,不轻举妄动。

而在徽州游览的时候,那高低错落有致的马头墙,优雅曼妙的美人靠无时无刻不在安抚我们那颗躁动的心灵。

老子《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自然就是道的本质特征之一,它返璞归真,崇尚自然。

主张天人互动的和谐原则,这与我们现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绿色发展的原则不谋而合。

而早在古代智慧的徽州人民便把这天人合一的思想融合在建筑中。

几乎所有的古村落都依山傍水,枕山跨水,力求与自然完美的融合。

中国传统社会的资产运作形态——关于徽州宗族“族会”的会产处置

中国传统社会的资产运作形态——关于徽州宗族“族会”的会产处置

中国传统社会的资产运作形态——关于徽州宗族“族会”的会产处置一、题目:中国传统社会的资产运作形态——徽州宗族“族会”的会产处置二、徽州宗族“族会”的产生和发展徽州宗族“族会”是指徽州地区某一宗族的家族组织,以亲族为基础,以特定的文化、信仰和价值观念为纽带而形成。

徽州宗族在传统社会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由于其内部拥有较为完备的组织机制和规则制度,处理事务比较稳妥,因此在宗族大事和家族支援方面尤其得力。

徽州宗族“族会”的会产处置指的是宗族内部的资产处置,包括宗族财物、宗祠土地和宗族人员葬地等方面。

对徽州宗族而言,这些“会产”不仅是家族财富的集合体,也是代表着宗族荣誉和血脉的标志。

徽州宗族“族会”的产生与发展是与宗族内部的繁衍生息以及家族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

在传统徽州宗族中,每一个成员的出嫁/出娶都需要支付一定的“嫁妆/聘礼”,而这些钱财通常由家族共同解决。

为了方便家族成员的交流和协助,宗族会会形成,以便于参与者共同商议和解决问题。

在宗族里发生的事情,包括婚丧嫁娶、土地流转等方面,都需要经过“族会”成员的同意才能实施。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很多徽州宗族的宗族会正逐渐退化或消亡,不过或多或少仍然有些宗族会活跃存在。

三、徽州宗族“族会”会产处置的方式徽州宗族“族会”会产处置的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 共同利益处置徽州宗族中有一种共同的思想是“利益共享”。

“族会”成员通过利益共享的方式解决问题,通过协商得到相应的回报,从而使宗族内部的人民得到均衡发展。

例如,在一次土地流转问题中,一个宗族会成员提议将一个宗族的土地流转给外人。

但由于该土地属于所在村庄,不能卖出,只能进行租赁,而租金在村庄内是相对稳定的。

因此“族会”成员在一起讨论后,决定欢迎外来客人落户村庄,并将土地租赁的收益均分给宗族内的所有成员。

2. 非遗传传承与宗族历史记录徽州宗族“族会”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载体功能。

宗族内部有一些历史记录和非遗传统需要得到守护和维护,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和传承。

明清徽州的宗族管理

明清徽州的宗族管理

明清徽州的宗族管理、经济基础及其祭祀仪式摘要:明清时代的徽州是一个典型的宗族社会,宗族管理井然有序,宗族的公共财产如族田、学田等源源不断地支撑着宗族运行的经济基础。

作为程氏宗族的聚居地,祁门六都在明清徽州时代的宗族管理、经济基础和围绕祖先等为中心的祭祀活动亦十分活跃。

本文以六都为例,全面深入地对明清时代徽州的宗族管理、经济基础和祭祀仪式进行探讨,以期了解和洞察明清时代徽州宗族管理和运行的一般状况。

六都的历史、地理和文献概述祁门六都村古称“善和里”或“善和乡”,肇基于唐末。

在宋元明清时期的都图制下,祁门被划分为22个都,该村因为“六都”而得名,并一直沿用至今。

六都坐落在徽州府祁门县北部山区,四周高山环绕。

背倚窦山,俗称“来龙山”,前列五支,又称“窦山五桂”;村东曰东山,与窦山夹珠浦河对峙而立;东山偏南临溪之山为石山;东山之背,山势较低,其中高处为梧冈。

中间为一狭窄的小盆地,发源于高山上的溪流——和溪自六都村前流过,形成山水川秀丽的村庄景观。

光绪《善和乡志》对善和村的自然景观和疆域范围,有着详细的揭示:“善和乡居江南万山间,今隶祁门县之六都。

其为乡也。

隔离喧市,弗介通衢。

山成四塞之险,地居上游之雄,遥控九华,近引白石,中有十盛之景。

广二十里,袤如之。

东为本都之秀溪,西为二都之石墅,南为五都之韩村,北为本都之章溪,东南达县治焉。

”①六都系徽州望族程氏宗族聚居地。

据载:程仲繁于唐干元年间,协助父亲抗御黄巢农民起义军,以功受检校户部尚书,镇守祁门,遂挈家迁居祁门北部之善和,后迁江西浮梁。

南唐时期,程仲繁三子程令涯奉母胡夫人留居其地,光大其业。

及再传为三,其一居窦山之麓曰上村(即今之六都自然村),一居梧冈西南下曰中村,一居宅后山之阳日下村(今废)。

上、中、下三村相距各里许,规模以上村为大,下村次之,中村最小。

六都周围各小村,如今之芳村、韩村,朝屋口、黄家坞等,多系旁姓,或因入赘程姓,或为程姓庄佃(即佃仆),而逐渐建立和发展起来。

【精品】明清徽州族产管理探析

【精品】明清徽州族产管理探析
一、徽州族产构成及其来源 .................................................................................... 6 二、明清徽州宗族族产长期存在的原因 .............................................................. 19 第二章 明清徽州族产管理 .....................................................................................25 一、族产管理的目标 .............................................................................................. 25 二、管理人员的选择 .............................................................................................. 28 三、附着于族产的劳动者 ...................................................................................... 32 四、族产管理的举措 .............................................................................................. 39 五、族内监督与权力制衡 ...................................................................................... 63 第三章 对明清徽州宗族公产管理的评价 .............................................................66 结 语 .........................................................................................................................70 参考文献 .....................................................................................................................71 致 谢 ...........................................................................................................................76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7

古代徽州文化-徽州宗族

古代徽州文化-徽州宗族

古代徽州文化
主讲人:孙长城
赵吉士在《寄园寄所寄》中说: “新 安各姓,聚族而居,绝无一杂姓搀 入者,其风最为近古。出入齿让, 姓各有宗祠统之。岁时伏腊,一姓 村中,千丁皆集,祭用文公《家 礼》,彬彬合度。父老尝谓,新安 有数种风俗胜于他邑:千年之冢, 不动一抔;千丁之族,未常散处; 千载之谱系,丝毫不紊.”

4、徽州宗族繁荣的原因
自然地理环境的因素:徽州处万山之中, 少兵燹之灾,是宗族发展和繁荣的一个有 利条件;徽州大好山水,人们安土重迁, 与宗族发展和繁荣有内在联系;徽州山多 田少,生活困苦,促进了宗族的发展与繁 荣。 朱熹思想的影响。 宗族仕宦和徽商的作用。

二、徽州宗族的组织结构和族规家法

四、徽州宗族的基本特征



有共同的始祖 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有明确的昭穆世次 开展一定的集体活动 有共同的聚居地点 有一定的组织管理形式 有宗族的族规家法 有一定的公有财产
考核论文题目
结合古代徽州社会历史文化特点和当今 农村实际,谈谈如何搞好社会主义新农 村建设。 要求:题目自拟;字数在3000字以 上,用方格稿纸手写,字迹工整,条理 清楚;论文内容要紧扣所学内容,做到 古为今用,发掘古代徽州社会文化对当 今新农村建设的借鉴点。

(3)徽州宗族的女祠
徽州许多族规家法规定庶母神主不可入主祠 堂,庶母之子为了表孝心,花费资金重新建 造祠堂,专门供为庶母兴建女祠。 徽州兴建女祠并不是为“贞节妇女”而建, 也不是男女平等意识的萌芽。建造徽州女祠 并不能说明徽州妇女地位的提高,相反它正 说明了徽州以忠、孝、节、义为中心的封建 伦理道德观念对妇女的束缚和压迫加重。

3、徽州宗族的繁衍裂变

如何评价徽州宗族制度的历史作用

如何评价徽州宗族制度的历史作用

如何评价徽州宗族制度的历史作用徽州作为朱熹传播理学的重要场所,深受朱熹理学的影响,特别是朱熹亲订的《家礼》对徽州氏族影响尤深,“人们重宗义,讲世好,上下六亲之疏,无不井然有序”。

而徽商的成功则为强化宗族的凝聚力提供了物质条件,通过建祠堂、修宗谱、置族产、建书院、办义学、兴学田等,宗族文化得到更加认同和强化,宗族制度更加完善。

同时,作为一个移民社会,外来氏族为了生存,也需要借助宗法制度和宗教文化来强化宗族的凝聚力。

这二者的结合构成了徽州社会超强的封建宗法制度,成为徽州文化的一大特点。

历史上,徽州几千年的稳定的社会形态充分说明了徽州宗族社会和谐的管理机制的创立、完善和发展的作用和影响。

可以归结为程朱理学思想感化、徽州文化的传播、宗法制度的约束、文会乡帮组织的网络化管理四个方面的整体作用的发挥。

在徽州传统的宗族制度中,宗法制度作为促进人们之间协调的规则,它的重要功能就是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框架或模式,在这个框架里,人们可以相互影响。

它的运作体现了伦理的作用或对伦理的依靠。

通过依靠世代相承的血缘系谱关系来界定族内严格的社会规范和权利与义务,长幼尊卑各司其职,默守着本家族的道德规范和清规戒律,皆不得逾越本分。

若有逾越或违背,就要受到家族的制裁,所谓“正以家法”,就是通过族长和其他长老的权威,通过非正式的规则包括伦理规范、价值取向、道德、习惯等文化性因素的作用有效地协调和控制着族内的摩擦纠纷,实现对家族成员的行为约束,因而宗族这种特殊的制度适应了特定的经济关系和人文环境,铸造了超稳定的社会系统,它培育了一种社会的人格,体现了一种“熟人社会中”的管理模式。

关于它的历史意义的评价,主要有以下几点:其一、宗法制度中建管公益,惠及村民的文化理念对徽州村落文化和族人道德培养熏陶影响甚深。

古徽州许多学堂社屋等公建、公益设施是以宗祠为纽带,通过各姓氏、各宗支的长老牵头,以宗祠公共义仓为基础,加上民间募捐众家钱物劳力筹集办成的。

关于徽州宗族制度的三个问题

关于徽州宗族制度的三个问题
那么哪些人的神主不准进宗祠呢 ? 绩溪县 城西周氏宗祠《祠规》规定 :殇亡及及室女 ,均不 准进主 ;派丁男妇有忤逆乱伦及犯奸为匪经官 者 ,并卖妻女与人为妾者 ,即行革出 ,生死不许 入祠 ;同姓不宗及义子外姻入继者 ,生死不许入 祠 ②。徽州宗族关于不准进入宗祠的神主之规 定 ,大同小异 。绩溪城西周氏宗祠《祠规》的有 关规定 ,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
一个宗祠之中供奉众多祖先神主 ,而且代 数很多 。少者四五代 ,多者八九代 ,甚至更多 。 怎样实行“五世则迁”的规定呢 ? 据调查 ,按宗 祠的规定 ,除了“百世不迁”的神主以外 ,其他祖 先神主在宗祠只供奉 4 代 (儿子 、孙子 、曾孙 、玄 孙) ,玄孙死绝即亲尽 ,至玄孙之子出了“五服”, 神主即从宗祠龛室中迁走 ,或埋于墓地 ,或置于 祠堂寝室高阁 。
史载 ,宋元时期庙制未立 ②。但是 ,新安朱熹的 《家礼》对全国特别是徽州 ,影响很大 。徽州人 认为《, 家礼》“炳如日星”,是宗族的经典 。他们 “遵行《家礼》,率以为常”,一切行动 “, 非敢于 《家礼》有所损益也”③。我们认为 ,朱熹《家礼》 中关于祠堂的规定 ,基本上可以代表宋元时期 徽州祠堂的规制 。
关键词 :百世不迁 ;五世则迁 ;祭祖种类 ;女祠建造 ;女祠神主 中图分类号 : K248 ; K2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 - 605X(2003) 02 - 0050 - 06
宋元以来 ,徽州的宗族非常发达 ,十分典 型 。因此 ,引起国内外学术界极大兴趣和极大 关注 。近半个世纪 ,发表了许多徽州宗族制度 的论著 ,成绩斐然 。但是 ,学术界对此持有不同 看法和须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还有不少 。因 此 ,特撰此文 ,谈谈自己对三个有关问题的看 法 ,敬请专家指正 。

评赵华富著《徽州宗族研究》徽州宗族

评赵华富著《徽州宗族研究》徽州宗族

《评赵华富著《徽州宗族研究》:徽州宗族》摘要:《徽州宗族研究》一书系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八五”规划重点项目,因此,书中即从徽州宗族的兴起开始,分九章四十二节,详尽地探讨了徽州宗族的来源、形成、繁荣、裂变等问题,剖析了徽州宗族的组织结构,系统地总结出了徽州宗族之所以比外地发展的具体原因,徽州社会中的各种事象,或发生在宗族组织之内,或与宗族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离开了这种影响和联系,是不能单独存在的,所以,栾成显先生说:“唐宋以后,世家大族已成为徽州居民的主体,在徽州社会中占据了统治地位《徽州宗族研究》一书系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八五”规划重点项目。

作者在《写在前面》中说到,徽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典型的宗族社会,世家大族是徽州历史发展变化的社会土壤,要研究徽州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风俗等方面的各种事象,必须要弄清楚宗族问题,这是阐明徽州社会发展规律的关键所在。

因此,书中即从徽州宗族的兴起开始,分九章四十二节,详尽地探讨了徽州宗族的来源、形成、繁荣、裂变等问题,剖析了徽州宗族的组织结构,系统地总结出了徽州宗族之所以比外地发展的具体原因。

作者更以大量的典籍文献、文书档案和通过实地调查得到的、亲眼见到的实物遗存和亲耳听到的访问资料为依据,深入考辨研究了徽州宗族的祠堂、祖墓、谱牒、族产、族规家法等,阐明了诸多问题的事实真相,提出了一些独到的见解。

徽商和教育是徽学研究中的热点,书中设专章来论述这两个问题,重点探讨其兴衰起伏与徽州宗族的内在联系,将其变化的原因、状况、影响等,考察得细致入微,其资料之丰富,论辨之精当,令人叹服。

第九章,通过歙县呈坎前后罗氏宗族和黟县西递明经胡氏宗族的个案研究,将前面对宗族的兴起、结构,宗族的祠堂、祖墓、族谱、族产、族规家法,宗族的功能、作用、影响等的探讨研究,一律落实到三个宗族个案中去对号入座,实地验证,使对徽州宗族的研究论述具体化、立体化起来,变成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个案实体,极大地增强了说服力,展现了作者对徽州宗族研究的力度和深度。

古徽州宗族聚落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古徽州宗族聚落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KQ2019D089);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
建筑思想理论与实践
安徽建筑
古徽州的世家大族近百个,多由水陆结合的路径迁入且分布范围广泛,经过了较长时间
点项目(KJ2019A0802);安徽省科技厅面上项
目(2008085ME177)
中图分类号:TU982.29
文献标识码:A
规律和影响因素,并对宗族聚落的空间
理论研究较少,大多偏向于对某姓氏宗
较有代表性的宗族聚落作为样本,共计
现象。因此,北方世家大族迁入徽州地
族发展演变的历史、社会情况进行考察
380 个,这些聚落遍布一府六县,建立时
区主要时间也主要集中在两晋、唐末、五
整 理 [2-5] ,而 在 空 间 方 面 则 偏 向 个 案 宗
间从秦汉至明清时期,并包含了自然村、
3
世家大族始迁定居的地点遍布一府六
县,但主要集中在歙县、黟县、休宁县等
地依水而居,这些区县位于古徽州东南
部,水陆交通条件较好。
2.3 百花齐放的迁入氏族
选取较有代表性的 380 个聚落进行
宗族演变梳理后发现 81 个(表 1)主要姓
氏的世家大族入徽,且大多来源于北方,
规模较大的宗族有程、汪、吴、黄、胡、王、
空间分析等方法对古徽州宗族聚落空间分布与发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历史上迁入
研究方向:城乡规划与设计。
形成数量庞大的宗族聚落群;其宗族聚落空间分布主要表现为中部、东部密南北和西部
基金项目:
疏,歙县为宗族聚落分布热点区;宗族聚落在明中期后经商道向江苏、浙江、福建等地扩
安 徽 省 社 科 普 及 规 划 项 目(项 目 批 准 号 :
古徽州是一个典型的宗族社会,其
争发生,即出现中原地区人口大量渡江

论徽州的宗族祠堂

论徽州的宗族祠堂

中原文化研究The Central Plains Culture Research论徽州的宗族祠堂卞利摘要:祠堂是宗族祭祖、议事、管理和进行其他宗族活动的场所,也是族权的象征。

作为徽州建筑中最 具特色的公共建筑之一,祠堂在徽州的村落建筑中居于核心的地位。

宋元时期,修建宗祠在徽州尚未形成一 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且多数祠堂还与家族庙宇连在一起。

到了明嘉靖时期,徽州掀起了宗祠建设的高潮。

此后,从万历时期一直到明末,徽州祠堂建设达到了一个高峰,表现为数量多、类型广、规模大、规格高等特点。

到了清代,以盐商为代表的徽商再度崛起,在徽商、徽州籍官员和士绅的推波助澜下,康熙至乾隆、嘉庆时期,徽州又掀起了一次祠堂建设高潮。

这既是徽商、徽州科第繁盛的一个集中反映,也是徽州宗族与社会繁荣发 展的一个缩影。

徽州宗祠的布局大多位于聚落的中轴线上,或是较为开阔的空间,或依山傍水而建,或地势相 对较高处,建筑规制以三进五凤楼式砖木结构为主。

徽州宗祠的布局和规制是历史上特别是明清以来徽州宗 族报本追远、尊祖敬宗理念和实践的结晶。

关键词:徽州;祠堂;布局;规制中图分类号:K89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669(2017)05-0114-08祠堂是宗族祭祖、议事、管理和进行其他宗族活动的场所,也是族权的象征。

作为徽州建筑中最具特色的公共建筑之一,祠堂在徽州的村落整体建筑中居于核心的地位,是聚族而居的徽州宗族的“圣殿”,是村落和宗族的精神寄托之所在。

本文意在追溯祠堂的起源,梳理徽州宗族祠堂发展的历史,探究其兴衰的原因。

一、祠堂的起源和徽州宗族祠堂的兴建祠堂的起源与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密切相关。

根据文献和考古资料,早在殷商时期,中国 就出现了宗法制度的萌芽,甲骨文中已经有了“大示”和“小示”的文字出现,这是西周时期宗法制中“大宗”与“小宗”的直接渊源。

西周实行*宗法制和分封制,将宗族血缘与政治统治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了早期的宗法制。

明清徽州宗族对乡村统治的加强

明清徽州宗族对乡村统治的加强

明清徽州宗族对乡村统治的加强历史上,宗族制度和宗族思想,对徽州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以及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等诸方面都产生过深刻影响,因此对明清徽州宗族社会的真实状况做一深入的探讨,是很必要的。

从明中叶到清中叶,是徽州宗族对乡村的统治不断加强的时期。

宗族通过修谱、建祠、祭祀、团拜活动,从思想上、组织上加强了统治,又通过制定族规家法,把族人的言行限制在宗族规定的范围内。

族产的设置和迅速扩展,发展到后来,在乡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地位,形成“穷村乡,富祠堂”的局面,使族人从经济利害关系上与宗族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得不俯首贴耳听命于宗族的权威,而这种“听命”,在很多情况下是心甘情愿的。

关于以上几点,笔者已有专文论说,这里不再赘述。

本文拟着重讨论宗族对乡村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影响力,和在乡村事务中的仲裁权问题。

元末明初人朱同,在谈到休宁潜溪汪桂编修族谱,并在祖墓前构筑“永慕亭”拜祭祖先之事时,联想到当时社会的一般风尚,慨叹地说:“宗法久弛,姓氏混淆,……亲尽然后为途人乎。

”[]可知元末明初,徽州的宗法关系处于“久弛”的状况。

弘治十六年,祁门三四都凌氏族丁凌友宗,因“家中屋宇狭窄,人众难以住歇,前往本府婺源县迁居”。

由于“本年系凌友宗应门户官差”,如果他甩手一走,这些差役税粮由谁承担呢?他的兄侄们不许他就此迁走,于是订立文约,将承租开垦的荒田其本人的分籍尽数拨给子侄凌胜宗等人名下,由他们耕种、收租、管业,并“供解门户差役税粮等项”。

如果将来凌友宗的子孙回宗,“听照管业,同管门户”[]。

此文约牵涉到宗族内的纠纷,照理应有族长、房长、家长出面签押,然而文约中没有出现族长、房长、家长的字样,说明弘治时期,在有关族内纠纷事务中,族长、房长、家长尚不能发挥较大作用。

正德四年,祁门十五都郑狮与族弟郑琼,因山场“互界不明”,引起争执,二家讦告到县。

县官批示排年康续韶、里老汪永良等到山场踏勘,此间“二家思系亲族,不愿终讼”,于是撤讼,凭排年里老劝谕作中,订立合同,解决了争执。

徽州宗族研究概述

徽州宗族研究概述

・徽学研究・徽州宗族研究概述唐力行(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0234)摘要:传统徽州是一个宗族社会,因此对徽州宗族的研究是徽州学的基础。

徽州宗族的研究也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整体中国国情的认识。

半个世纪以来,中外学者对徽州宗族展开了多层次、多角度、多学科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徽州宗族的资料积累也十分丰富。

在新世纪开始之际有必要对徽州宗族研究作一学术回顾和学术总结,以便在更高的层面上发展徽州学。

关键词:徽州;宗族;学术史中图分类号:K2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05X(2003)02—0067—06徽州是一个宗族社会,徽州人无一例外地生活在宗族社会的网络之中,因此有关徽州研究的论著总会涉及到宗族。

这里仅就主要研究徽州宗族的论著作一学术回顾,兼及重要的宗族研究资料。

徽州宗族社会研究与以政治史为中心的传统史学研究有着极大的差异,这不仅表现为二者研究对象的不同,也表现为所用资料的不同。

徽州宗族研究的资料在我们所熟悉的正史中往往所见不多,需要另辟蹊径去广为搜求。

徽州保存着异常丰富的历史资料,尤其是中国传统社会后半段的资料,这是徽州学得以成为一门学科的基础所在,也是徽州学的价值所在。

最早出版的有关徽商与徽州宗族的资料集是张海鹏、王廷元主编,唐力行、王世华编纂的《明清徽商资料选编》(黄山书社,1984),该书在选编过程中,查阅了大量族谱,入录的资料涉及58种徽州族谱或名族志,从徽商资本的来源与积累、徽商经营的行业、徽商的活动范围和经营方式、徽商资本的出路、徽商的政治态度、徽商与学术文化等方面,披露了徽州宗族与徽商的关系,并为研究徽州宗族形态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明清徽州社会经济资料丛编》第一卷(安徽省博物馆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第二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徽州文契整理组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以及《徽州千年契约文书・宋元明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收藏整理,花山文艺出版社,1991),这三本资料集收录了大量的徽州契约文书,为研究徽州宗族社会经济生活的实态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

3徽州宗族

3徽州宗族

徽州宗族的来源从《新安名族志》的记载来看,徽州宗族基本上都是来自中原。

从大的文化地理来分野来看,长江是中原汉文化同南方越文化的交汇点。

徽州靠近长江,四面环山,是一个独立的自然地理单元,比起长江沿岸交通四通八达来说,更具隐蔽性和稳定性。

故每当中原发生较大的战乱,中原世家大族纷纷南迁躲避战乱之时,徽州便成为这些大族的最理想的落脚点。

同时徽州山青水秀,风景佳丽,也成为中原人氏愿意定居之所。

《新安名族志》记载,从汉至元,中原有91个姓氏家族相继迁入徽州。

外来氏族迁入的时间最早为汉代,为方、汪、吴3族。

其后主要集中在晋“永嘉之乱”、唐黄巢起义和“安史之乱”、宋“靖康之乱”三个主要阶段。

两晋之际,北方遭“永嘉之乱”,形成北方人口南徙的第一次高潮,来徽定居的为主要有程、鲍、黄、胡、俞、余、任、詹、郑、巴10姓。

唐代,中原发生在中唐的“安史之乱”与唐末的农民战争,出现第二次北方人口南徙高潮。

安史之乱形成大规模的人口南徙,唐末黄巢起义所引起的迁徙,又是安史之乱后人口南徙的继续,所以这一阶段人口南徙的延续时间较长,迁到徽州的士族也较多。

这个阶段中,有朱、张、曹、江、夏、王、陈、叶、戴、罗、廖、潘、许、舒、姚、施、赵、毕、刘、康、李、周、查、吕、梅、齐、韩、顾、金、佘、谢、陆、冯、洪、孙、范36姓迁居徽州。

南北宋之交,北方遭“靖康之乱”,形成第三次人口南徙的高潮。

这一时期迁徽的有宋、马、赵、佘、饶、庄、杨、项、阮、孔、臧等11姓。

其他姓氏一般是陆陆续续迁入徽州的。

外来氏族来自的区域中原地区:即狭义的河南省一带,主要有方、汪、朱、詹、陈,刘、毕,何,饶等族,集中在今河南的中部、东部一带。

多在晋唐两次人口南徙中迁入,成为徽州比较早的居民。

黄河下游地区:即今河北省南部、山东省北部、中部地区,其中程、俞、张、许4族来自河北的南部地区,鲍、柯、任、胡、孙、洪、曹、孔、冯9族来自山东。

山东9族中,又有5族来自青州。

周边地区:来自浙江、江苏、江西和徽州的邻近地区。

徽州文化答案

徽州文化答案

1【单选题】徽州地处偏僻山区,总面积()万平方公里左右,人口最多时不超过百万。

A、一B、二C、三D、四我的答案:A2【单选题】徽州文化的内容要素是以物质、制度精神和文化为主体的既有()又有()的典型文化。

A、区域性、丰富性B、区域性、独特性C、区域性、普遍性D、独特性、普遍性我的答案:C3【单选题】从经济角度看,徽州在传统农业之外,还有闻名遐迩的商业;从社会角度看,徽州是一个宗族社会;从文化角度看,徽州理学昌盛,有()之称。

A、海滨邹鲁B、东南邹鲁C、岭海名邦D、文献名邦我的答案:B4【判断题】徽州文化的内涵由主体要素、时间要素、空间要素、内容要素四个部分构成。

我的答案:√5【判断题】如果简单一点说的话,所谓徽州文化就是指宋代以来“一府七县”的徽州人所创造的精神、物质和制度文化的总称。

我的答案:×6【判断题】徽州文化的主体要素是徽州人。

我的答案:√7【判断题】徽州文化的三大特点指的是丰富性、独特性、普遍性。

我的答案:×8【判断题】徽州文化的空间要素是徽州本土。

我的答案:×9【判断题】徽州文化的总体特点,一言以蔽之:博大精深。

我的答案:√10【判断题】徽州文化流派纷呈,独树一帜,在很多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徽派版画代表了中国传统版画的最高成就,新安理学、徽派朴学是宋以来学术思想史上的两座高峰,具有典型标本研究价值。

我的答案:√1【单选题】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原()改为徽州,从此进入徽州时代,徽州文化的时代随之到来A、宣州B、抚州C、歙州D、青州我的答案:C2【单选题】明代中叶以后,以乡族关系为纽带的徽州商帮在全国崛起,并在嘉靖和()之间得到繁盛发展。

A、万历B、隆庆C、泰昌D、天启我的答案:A3【单选题】由于教育发达,人才辈出,状元仅清代本籍加上寄籍合计17人,仅次于()府,全国名列第二,创造了“一门九进士”、“父子尚书”、“同胞翰林”、“一镇四状元”、“一县十九状元”的科举佳话和奇迹。

徽州宗祠文化的宗教性探析_黄世福

徽州宗祠文化的宗教性探析_黄世福

作者简介:黄世福,安徽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讲师,安徽大学哲学系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儒佛比较。

·学者专论·〔徽州宗祠文化研究〕《学术界》(月刊)总第147期,2010.8A C A D E M I C SN o .8A u g .2010徽州宗祠文化的宗教性探析★黄世福(安徽省委党校 哲学教研部,安徽 合肥 230022)〔摘 要〕徽州宗祠是徽州建筑中反映社会思想意识最突出的代表。

徽州宗祠文化博大精深。

关于徽州宗祠文化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已有的成果多从史学的角度进行探讨的,本文试图从宗教学的角度探析徽州宗祠文化所体现出的宗教特质:以祖宗神信仰和崇拜为核心的观念的宗教性;以血缘、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组织的宗教性;以祠堂为场所、祭祀为主要形式、朱子《家礼》为礼仪的活动的宗教性;以程朱理学为教条、朱子之书为经典、儒学伦理为本位的教化的宗教性。

〔关键词〕徽州;宗祠文化;宗教性祠堂林立是徽州宗族社会所留下的一道特殊人文景观。

祠堂有宗祠、支祠、家祠等不同类型。

其中,宗祠为一族总祠,是指在封建宗法制度下,同族的人共同祭祀祖先的地方。

目前,徽州各地保存较好的宗祠有数十座之多。

宗祠之下统有某姓支脉后代亲属所建的“支祠”和同一姓氏的直系后人所建“家祠”。

这些祠堂,有的是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的是国务院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徽州文化的珍贵遗产。

徽州宗祠是徽州建筑中反映社会思想意识最突出的代表。

关于徽州宗祠文化的研究,目前学术界已有的成果多从历史学的角度展开的。

本文另辟蹊径,试图从宗教学的角度探析徽州宗祠文化。

徽州素有“程朱阙里”和“东南邹鲁”的美誉,儒教或儒学信仰根深蒂固,在徽州人的信仰体系中一直居于主体地位。

但关于儒教或儒学是否为宗教,目前学术界仍存争议,多数学者认为儒教非宗教。

众所周知,徽文化属于儒家文化。

徽文化虽然与宗教有各种渊源关系,但从严格意义上讲,徽文化同样不是宗教。

—146—徽州宗祠文化的宗教性探析然而,徽文化的活化石———宗祠文化———却体现出众多的宗教特质。

徽州宗族研究概述

徽州宗族研究概述

徽州宗族研究概述
唐力行
【期刊名称】《安徽史学》
【年(卷),期】2003(000)002
【摘要】传统徽州是一个宗族社会,因此对徽州宗族的研究是徽州学的基础.徽州宗族的研究也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整体中国国情的认识.半个世纪以来,中外学者对徽州宗族展开了多层次、多角度、多学科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徽州宗族的资料积累也十分丰富.在新世纪开始之际有必要对徽州宗族研究作一学术回顾和学术总结,以便在更高的层面上发展徽州学.
【总页数】6页(P67-72)
【作者】唐力行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0023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207
【相关文献】
1.徽州宗族与道教——唐宋徽州宗族始祖传说中的道教元素 [J], 颜伊磊
2.晚清徽州宗族的教育观新论——以徽州家谱、族规、家训为中心 [J], 汪锋华
3.家史制作:明清徽州宗族祖先谱系的建构 [J], 祝虻
4.徽州宗族与香火院——基于祁门盘溪吴氏和永禧寺的考察 [J], 郑小春
5.古徽州宗族聚落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J], 马可莉;袁晨晨;张伟;吴伟东;周宝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Jan..2 O 0 5 V01.34.No.1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宗族组织的态势
——以徽州宗族为对象的历史考察
屠力糯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上海200234)
摘要: 辛亥革命后,社会转型的速度大大加快。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的宗族势力的 态势如何?这是窥测中国社会变迁进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宗族组织有三个要素,即族谱、祠堂 和族田。本文拟对其中的族谱、族田在20世纪上半叶的态势加以考察和评估,并进而指出中 国宗族组织的消亡是革命的结果,不是自然变迁的结果。
根据皖南党委农委的调查,祠堂、公会的管理
总和的4.84倍。其他各姓虽也为本土宗族,但却 方式,分为固定的管理(7个)、轮流的管理(12
在吴姓阴影下生活,他们成立祠堂及公会的主要 个)以及由地主豪绅直接掌握(76个)三种形式。
原因是为了在莲花村争夺生存空间。在该地区,
面积较大的祠田,由该宗族委派的固定管理者管
以上的有36个,10亩以下为56个,分别占总数
从表中还可反映出该村以一姓为主的祠堂居 (95个)的3.16%、37.9%、58.95%,因而土地经
于主导地位,而尤以吴姓为主,其祠堂土地占全村 营是比较分散的。
耕地的45.14%。外姓所有祠堂土地仅占全村土
2.莲花行政村祠堂、公会土地的管理和用途
地的9.33%。吴姓祠堂土地是其他姓祠堂土地
一、20世纪上半叶宗族修族谱的态势
明清以来,族谱由单纯的明世系、辨昭穆的血
缘世系记载转变为记叙宗族历史的典籍,其内容 包括一个家族的源流、世系、迁徙、茔墓、族产、族 规、族人传记、家族文献等。编修和宣讲族谱成为 宗族管理的重要手段。大多族谱载有《述先儒谱 说》,节录先儒关于族谱的论说。如,“程子日管 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本,须是明 谱系立宗子法也,又日:宗子法废,人家不知来处, 世无百代之家,骨肉无统,虽至亲恩亦薄也。”“北 溪陈氏日:谱系者人之根本也,根本不明则颠倒无 据。”“又日谱牒废坠不明,则族属紊乱无统。”旧1 所以,族谱的纂修是宗族组织存在、发展的第一要 义。20世纪上半叶,中国族谱编纂的情况如何 呢?目前世界上收藏中国族谱最多的是上海图书 馆,收有历代族谱12000种。∞’我们根据上海图书 馆收藏的徽州族谱作一抽样调查,制作《明清以 来徽州地区族谱上图馆藏情况统计表》,考察徽 州族谱在明代、清前期、清后期、民国年间的分布, 以窥20世纪上半叶徽州族谱编纂的态势。
106
地主阶级。该村公堂祠会由地主、豪绅掌握的有 76个。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这些公堂祠会的土 地本身就是商人、地主或缙绅捐出的,他们在这些 宗族的“公”田上有较多的控制权也是历史形成 的。族田与公会的田租给佃农,收取地租,租额根 据群众反映,每亩交60%、40%、50%。吴姓祠田的 剥削方法:“若谷子较湿些便要加秤,不然就挑回去 不要。”“收取用固定的秤谷用具,本来1斤重,就是
7 424+11
说明:某一部家谱的重本用“+”表示。如现存明代休宁家谱为40部,另有2部重本,表上数字表示为40+2。
根据上表,我们可以分时段统计家谱数与年
代的比值了(参见下表)。
上图收藏族谱分时段年均比值统计表
明 清前期 清后期 民国(至1949年)
家谱总数
123+6 178+3 72+1 44+1
年代数 277 197 72 39
比值
0.4657 O.9239 1.0139 1.1538
揆之以比值,可以清晰地看到上图收藏家谱 之年均比值,由明、清前期、清后期至民国呈上升
趋势。修谱年均比值的提高,当然是考察宗族活
动的一个重要指标。但是,我们应考虑到时间越
久远,家谱受捐的可能性就越大、收藏越不易的因
集为一卷,工省价廉,可以家置一部,随时翻阅,一
览而知话说族谱之大略。其后更留空白以备各家
填写近代祖先并生人名氏、年庚,为日后修谱张
本,于世系之奠不无小补云。”族谱便览在中国谱 牒史上是一大创举。④也说明即便是到民国年间,
中国宗族制度仍显示其强大的生命力。反过来又
】04
说明了即便是民国年间,中国社会仍是在农业传 统社会的阴影中,内地农村几乎鲜有变化。
户,3户中农,1户在外经商。
势力(就五门会、聚奎文会、聚英文会而言);二是
据调查各姓建立祠会之原因大致有三:“一 互济,行善(五个公会都有此性质);三是聚合会
是为了纪念祖宗不断香烟,清明等节,本姓聚合祭 餐,联络感情(就普福寺和同善茶亭而言)。
祖会餐。二是为了占势力,不受他姓欺侮,或者有
(3)祠堂、公会占有土地的概况。
聚奎文会:是4姓组成,(一项三余)有田9.6
30余亩,共10户,全是农民。
亩出租。
余姓:名称“余祁门县人。
100余亩,有富农一户,其他都是贫农成份。
同善茶亭:是由11姓组成,有田7亩多出租,
汪姓:名称“汪氏宗祠”,下设2个会,有田20 “也被吴志昆霸占”。
关键词:20世纪上半叶;中国宗族组织;徽州;族谱;族田
辛亥革命后,清朝亡,民国立,社会转型的速 度大大加快。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宗族势力的 态势如何?这是窥测中国社会变迁进度的一个重 要指标。以往我们比较重视中国社会变迁的阶段 性,过于强调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进步,而对中国 传统社会的延续性估量不足。这使我们对中国社 会的认识常常与实际严重脱节。因此,有必要对 20世纪上半叶中国宗族组织的态势加以考察。 之所以选择徽州作为考察的对象,是因为20世纪 上半叶的徽州仍是属于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并 未因外力的破坏而中断传统的延续。④明清以来 的宗族组织有三个要素,即族谱、祠堂②和族田, 所谓“敦睦之要有三,若祖庙,若祀产,若宗谱。 其大端也,宗谱全则敦睦有其据,祖庙整则敦睦有 其地,祀产备则敦睦有其资。三者相须,不可缺 一”。…这三个要素在20世纪上半叶徽州的态势 如何呢?本文拟对此作一历史考察。
普福寺:是由该村的9大姓组成的,(朱、吴、
是该村最大的一个,出租田有982亩,占全村使用 黄、余、余、汪、黄、黄、项)有田20余亩出租,“该
田的45%。内地主4户、富农2户、中农4户、贫 田现由吴志昆霸占。”这个公会涵盖了全村9大
农10户、其他3户,共23户,87人。是全村的第 姓,应该是协调各姓之间地方事务、处理各姓之间
素,近世后期(即清后期与民国)距今时段最近, 家谱收藏的难度要小于近世前期(明、清前期)。
至少我们可以得出近世后期,徽州宗族的活动并
没有衰退的结论。
入民国后,族谱的纂修在继续进行。以徽州 绩溪县宅坦村胡氏为例,清季同治甲戌(1874年)
族人、进士胡宝铎发起编修龙井派族谱,因其任职
京师,未能完成。其弟胡宣铎于1920年,续修之, 次年《明经胡氏龙井派续修宗谱》完稿刊印。该
公会所占土地仅为祠堂土地的6.42%,可见地缘 理。管理人员是由宗族内部有地位有信誉的能人
性的公会势单力薄,并无多大发展空间。至于解 担任。
祠田管理人员情况表
由上表可知,前面所述及的普福寺和同善茶会 这两个由吴姓控制的公会,便是通过吴吉昆来实现 的。吴吉昆在土改时被视为“霸占”者,其实不完 全妥当,他是吴氏宗族对公会加以控制的代表者。 他在地方上的身份是“保长、任乡民代表管理公 堂”,是传统地方秩序的维持者。在祠田管理人员 中有教员、商人兼地主,富农、中农和不识字的贫 农。所以很难用阶级分析法把这些管理者称之为
成。莲花行政村共有公会5个,它们分别是:
田亩比例统计表》:
莲花村祠堂占有土地统计表
莲花村公会占有土地统计表
105
万方数据
第1期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莲花塘村祠堂(堂、祀、会)占本村总田亩比例统计表
2005年
注:档案原表中数据有差错,现重作计算后加以更正。
总计该村公堂祠会田亩数共:1210.194亩+
力量去欺侮他姓。三是为了田地集中,出租给农
祠堂、公会占有土地的情况,分别参见下列
民,有势力向农民收租。”
《莲花村祠堂占有土地统计表》和《莲花村公会占
(2)公会。公会是由异姓联合建立的,各个公会 有土地统计表》。祠堂、公会土地占全村土地的
组成的姓氏数不同,最多有ll姓,最少也有4姓组 比例则参见《莲花塘村祠堂(堂、祀、会)占本村总
余亩,俱是中贫农。
公会是血缘性宗族的联合,是具有地缘与血
黄姓:名称“黄家宗祠”,有田数亩。
缘的双重特征的民间组织,在多姓村可以补充宗
余姓:(同姓不同宗)名称“余家宗祠”,有田7分。 族之不足。各姓联合建立公会的原因有三:一是
朱姓:名称“朱务本祠”,有田20亩。共4 为了不受大姓的压迫,几个姓组织起来抵抗霸占
一大姓,解放前最占有势力。吴姓的一部分靠管 矛盾的组织。吴姓是这个公会的主导力量,应是
公祠,一部分出租田与经商,做伪事,极少部分种 地方上各姓力量对比的自然结果。
田。吴姓4个地主中,有3人是从商出身,且职业
五门会:是由5个姓的祠堂组成,(三余一黄
均为商人。
一项)有田20余亩出租。
项姓:名称“项氏家祠”,下设3个会,出租田
二、20世纪上半叶宗族族田的态势
要了解20世纪徽州族田的情况,最好的资料 莫过于土地改革的调查资料了。1950年6月30 日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宣布土 改的目的是:“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 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 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 路。”对于所谓“公共土地”,即祠堂、宗族所有土 地,则纳入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范畴, 采取没收重新分配的政策。新解放区的土改运 动,从1950年冬起分期分批进行。土改进行之 前,各地方党委都进行了土改调查。笔者得到一 份十分珍贵的材料,系皖南区党委农委《1950年6 月土改调查材料·祁门县莲花村公堂祠会调查材 料》。[41这份调查为了解土改前徽州祠堂、公会所 占土地在可耕田中所占的份额,族田的用途,租佃 者的情况以及祠堂、公会土地在土改中的命运,提 供了翔实可靠的材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