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好课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与反思(通用7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与反思(通用7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与反思篇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会用“无论……总是……”和“只要……就……”造句。
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教学准备:挂图、小黑板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现在我们一起来朗读一遍。
读完后,问:这一段讲了什么?二、精读课文。
导入:在这篇课文中,大家都认为重点写的是樟树,那么课文第二段是怎样描写樟树的呢? 1.思考、探究第四自然段。
(1)观察课文插图一,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
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
(2)默读第4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
相机讲解“蓬蓬勃勃”的意思。
(板书:蓬蓬勃勃)(3)再读课文,画出作者用哪些词具体表现樟树的蓬蓬勃勃。
(4)出示第4自然段的句子,学生回答,教师相机板书。
(枝干粗壮、树叶稠密、四季常青)“稠密”是什么意思?还可以说什么稠密?在这段话的最后一句中,有一个关联词,找一找,并用这个关联词说一句话。
(5)指导朗读。
(提示:“粗壮、稠密、远远的、四季常青、蓬蓬勃勃”等词语应重读。
)可采用教师范读、指名读、评议读、齐读等多种朗读形式。
(6)小结:第四自然段主要写樟树的样子,作者抓住它“蓬蓬勃勃”的外形特征,按由分到总的顺序描写的。
所以我们以后在写一种物体时,也可按照由分到总的顺序来写。
(7)指导背诵。
要求学生先理清叙述顺序,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
2、学习第5自然段。
(1)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2)指名回答描写樟树的句子。
比较句子:而樟树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通用6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通用6篇)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通用6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篇1本文状物怀人,托物言志,构思巧妙,写法别致。
文章的主体内容是对樟树的描写,分别写樟树的外形特征和可贵之处。
而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则从不同的角度点明并强调了樟树所生长的地方:宋庆龄故居。
这样,文章的布局就显得匀称合度、匠心独具:一方面,首尾呼应,紧扣题意,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另一方面,借树写人,以树寄情,文章的旨趣因此而深厚。
课文的最后一段,写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瞻仰宋庆龄故居的时候,总是要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
从结构上看,这也是课文的第三部分。
这部分的内容除了呼应开头,再一次点明题意之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表现角度的变化转换。
如果说课文的第一部分是从故居主人的角度,来表现宋庆龄与这两棵树的亲密感情,那么,课文的最后部分则是从瞻仰者的角度,来进一步体现宋庆龄与这两棵樟树的紧密关系。
为什么人们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作为永久的纪念呢?最重要的就是经历了这么对年的风风雨雨之后,人们已经明白,故居的樟树就是宋庆龄同志高贵品格的最好象征,人们也透过这两棵默默无语但枝繁叶茂的樟树,真切而具体的感悟到了宋庆龄同志的崇高人格,表明宋庆龄同志的高风亮节已经在许多人的心中扎下了根。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篇2今天上《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宋特和很多老师给了不少建议与指导,我颇为感动,受益良多,反思有以下几点:一、朗读教学是"短板"。
教学过程中,我抓住"我舍不得这两棵樟树"的主线,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反复诵读,在读中品味樟树的勃勃生机与可贵之处,但是总体感觉学生的朗读不到位,虽然宋特在后来的指导中提到未必要读出樟树的生命力与蓬蓬勃勃的气势,但由此看出我对学生的朗读训练是不到位,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朗读指导。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第一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
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
文章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
整篇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重点突出。
教学时我很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领悟文章内涵,挖掘文章情感,一方面通过阅读感受揣摩文本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积极为学生建构与文本,与作者对话的时空;一方面借助课外资料体会品味宋庆龄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的精神品质。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的第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中之重。
它主要写了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高贵之处。
学习这一段,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看这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再让学生自读、圈点。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我借助多媒体把学生说的句子显示在屏幕上,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领会了句子的含义,理清了句子之间的关系,还体会出课文是如何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地写出樟树的可贵之处的。
在这些学习梳理的过程中,我只作适当的点拨指导,学生始终是积极的探究者、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最后我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樟树的可贵之处在哪里?学生在对第五小节的充分朗读感悟之后,对这个问题都能很好的作出回答,学生在这种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中,获得了成功的愉悦感。
语文课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所以,应当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应当重视语文的积累和感悟作用。
学习第五小节时,感悟樟树的高贵品质是为之后延伸到人物宋庆龄身上作铺垫的。
感悟了樟树的品质之后,我就讲到宋庆龄不舍得这样的两棵樟树,尽而过渡讲到宋庆龄这个人,通过品读,我们既要感悟到樟树拒虫、永久保持香气的可贵之处,又要品味出宋庆龄精神蓬勃、坚强不屈、一生正气的可贵品质。
这个教学环节,我还让学生借助课外补充阅读资料,认识宋庆龄这个人。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精选6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精选6篇)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精选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篇1毋庸置疑,这是一篇典型的“借物喻人”的状物类文章。
全文看似写的樟树,其实是为了讴歌樟树的主人——宋庆龄。
一般来说,阅读状物类文章要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描写事物的特点。
任何物体,无论是花草树木、飞禽走兽,还是无生命的静物,无不有其自身的形态。
要准确地抓住描述对象的外形特征,阅读时,一般可从文章对物的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的描写入手。
2、注意把描述的层次搞清楚。
阅读时要注意抓住文章中状物的顺序,文章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先从哪方面写,再写到哪方面,我们要做到心中有数。
3、了解文章运用的修辞方法。
为了将物描写得更生动、更形象,作者常会运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比等修辞方法,以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我们在阅读时应细细体味,好好揣摩。
4、体会作者对描述对象的思想感情。
作者在状物时,总会流露出某种思想感情,或喜爱,或厌恶,或赞美,或憎恨,我们在阅读时应准确把握作者的真情实感。
具体到本节课的教学,又有一些变化。
首先我们可以从1——3自然段层层设疑的写作手法入手:作者为什么“两棵树”——“两棵树”——“两颗樟树”,让学生明白设置悬念的好处,感受这两棵樟树的不同寻常,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
然后,简单的来谈一谈宋庆龄的一些资料,知道她所具有的高风亮节,这也是在为后面的人和树的融会贯通做铺垫。
接着我把主要的精力放到对4、5自然段主要内容的概括上。
概括是需要方法的,我们一定要找准状物类的文章的特点,即作者笔下的樟树怎么样?作者又是从哪些角度去介绍樟树的?在引导学生概括出文章主要内容的同时,学会概括状物类文章的方法。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1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描写了宋庆龄故居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表达了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
课文以树喻人,树与人,形成了本文一明一暗的两条线索。
明线是写樟树,暗线是突显人物的情怀。
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读懂樟树,读懂宋庆龄,读懂作者的写作意图呢?教学时,我以“这是两棵 ? 的樟树”穿针引线,引导学生层层深入,走近樟树,走近宋庆龄。
一、扣词句,感知樟树蓬勃的生命力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时,引导学生自读思考:樟树的外形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用文中一个词来概括它的外形特点,回答:“这是两棵 ? 的樟树”,重点体会“蓬蓬勃勃”的意思。
再读课文,又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樟树的蓬蓬勃勃?圈画出有关词句。
学生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从“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一句中的“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等词句中感悟到:粗壮中蕴含着力量,这就是蓬蓬勃勃。
从“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一句中的“稠密、发亮”体会到树叶充满了活力,这也是蓬蓬勃勃。
而在“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这一句的品读中则借助拓展想象练习,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意象,从而加深理解。
首先是围绕“四季常青”,教师铺垫说话练习:春天到了,万物复苏,你看,这两棵樟树---蓬蓬勃勃;夏天到了,骄阳似火,烈日下的两棵樟树依然--;秋天到了,凉风习习,这两棵樟树仍然--;冬天到了,大雪纷飞,这两棵樟树还是---蓬蓬勃勃。
其次是借助“无论是( )还是( ),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 进行口头说话练习,移情入境,更能深刻领会樟树蓬勃的生命力。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精心整理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作者袁美玲
今天上《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宋特和很多老师给了不少建议与指导,我颇为感动,受益 宋特提到 自由却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其实是教师的教学引导及课堂驾驭能力不够深厚。
仿佛觉得自己是一个带领孩子走在独木桥上的人,只引导孩子到达了目的地,而对于沿途的风景却没有让孩子细细品味,或者,理想的境界应该是孩子边活蹦乱跳地走过独木桥,边欣赏路边的风景,愉快得到达目的地,这才是孩子想要的课堂。
深感惭愧的是自己的教学功底不够深厚,而在平时的教学中,忙忙碌碌,碌碌无为,只应付于完成教学的常规工作,却没有进行大量专业的阅读,提高自己的教学水
精心整理
---文章来源网络
平。
我想在以后的工作中,一定要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阅读教学理论专着和相关书籍,只有在不断的学习中才能提高自己的专业教学能力,才能不断整合优化自己的教学思路。
四、教学过程缺乏思考。
宋特的指导也让我感觉到自己是一个缺乏思考的老师。
在平时的上课中,觉得好的教案就照着别人的上,却常常上不出理想的效果。
归根结蒂,是缺乏思考,在评课的过程中,戴菲老师也说要根据班级的学情来确定教学目标和调整教学思路,这一点我是认同的,却学我应教学。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四年级下册一篇借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
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课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们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
文章既表达出作者对两颗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虽然这一课的写作方法学生初次接触,但是课文内容并不复杂,文章层次也很清楚。
教学时,我始终以本为本,通过抓重点段落的重点词句,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读书、思考、品悟,精炼课文内容,达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
”课堂中,语文实践应主要落实在言语实践上。
一、关注细节,习得语言写樟树的外形,作者寥寥几笔,勾勒出了樟树“蓬蓬勃勃”的形象。
我让学生仔细阅读文本,感受:樟树给人的蓬蓬勃勃的感觉来自于什么?学生发现了:来自于它的枝干,和叶子。
樟树的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深得远远的。
樟树的叶子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这些都写出了它的“蓬蓬勃勃”。
如果我们写一样植物,比如写出荷花的“亭亭玉立”,写出青竹的“坚忍不拔”要写什么呢?孩子们在交流过程中,明白了,原来,写植物也是有讲究的。
二、关注写法,模仿迁移文中写樟树,采用了“以物喻人”的写作手法。
说说宋庆龄和樟树有什么样的相似之处。
结合课前搜集的宋庆龄的介绍资料,孩子们发现:樟树有拒虫的香气,宋庆龄有一身正气;樟树的香气永久保持,宋庆龄的一身正气千古流芳;樟树有可贵的木质,宋庆龄有高贵的品质……由宋庆龄和樟树多么的相似,这样的写法就是“以物喻人”。
课文浅显易懂,孩子们很容易就理解了。
学习课文之后,我让孩子们去找找相似的文章来读读,尝试模仿迁移。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_教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课反思《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
文章详尽描述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色,以及它拥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难得之处。
文章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叹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浸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之情。
整篇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简洁,要点突出。
教课时我很侧重指引学生抓住要点词句意会文章内涵,发掘文章感情,一方面经过阅读感觉推断文本语言文字的无量魅力,踊跃为学生建构与文本、作者对话的时空;一方面借助课外资料领会品尝宋庆龄崇拜的人品风范和尊贵的精神质量。
樟树的“尊贵”又可以从哪里看得出来?出示:②“而樟树自己却有一种香气,并且这类香气能永久保持。
即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材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依旧不变。
”③“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交流这些句子时,要指引学生边读边悟。
可以环绕樟树香气的作用及长远性来品读每句话,每个词语。
相机板书:尊贵:拒虫、香气永久保持启示感悟:课文写的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樟树与宋庆龄有什么联系吗?连续追问:文章写樟树的处形和内在的质量,这与宋庆龄有什么关系呢?这一下子,激起了孩子们的好奇:我又问,知道宋庆龄的请举手。
这时候我合时地读了一段与课文牢牢相连的文字读给学生听,问:你听理解了什么?而后,我指引学生看课文中的插图,让他们谈谈感觉。
有的说 xx 很俊秀。
有的说相片中的她很xx。
有的说看起来她很尊贵。
1 / 2有的说她很温柔xx。
我趁势简要介绍了宋庆龄的平生事迹,让她的形象在孩子的心中清楚起来。
而后我问孩子,此刻你们理解了吧,文中樟树与宋庆龄的关系了吧?孩子感情的闸门被打开了:有的说宋庆龄的精神就像樟树相同四时常青。
有的说 xx 像樟树相同让仇家恐惧。
有的说 xx 就是一株高大的樟树。
树如其人!我的教课目的达到了!这时,我再让他们xx 最后的一段。
感情可想而知!再组织交流,找寻樟树与宋庆龄之间的相似之处。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3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里的第二篇。
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表达了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1.品读樟树外形。
教学时,我首先抛给学生一个问题“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孩子们通过合作大都找出了答案:外形蓬蓬勃勃和本身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接着我带领孩子们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来理解樟树,并通过感情朗读来感悟樟树的生机勃勃。
可是,这个答案虽然没有脱离课文内容,但毕竟是浅层次的,如何将合作探究引向深入呢?2.品读樟树香气。
我引导学生紧抓“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这句话来理解,因为它不仅是樟树的可贵之处,更是宋庆龄的可贵之处。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内容,我首先让学生抓住描写樟树可贵之处的句子反复品读,然后讨论“可贵在哪里?”接着,让学生交流有关宋庆龄的资料,让学生从意识上真正找到樟树与宋庆龄的相同之处,顺水推舟,我问孩子们:“你们认为作者仅仅是赞美樟树吗?”“不是,”孩子们的回答是肯定的,“那么还有什么?”“为了赞美宋庆龄,”孩子们的感情得到了升华,“对了,作者表面是写樟树,其实是借樟树来赞颂宋庆龄,这种写作方法叫做‘借物喻人’,”这样,文章的难点得到了突破从而也激发了学生对宋庆龄的敬佩。
二、成功之处。
课文的第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点。
它主要写了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可贵之处。
学习这一段,我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看这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再让学生自读、划线。
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我借助幻灯片,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领会了句子的含义,理清了句子之间的关系,还体会出课文是如何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地写出樟树的可贵之处的。
在这些学习的过程中,我作适当的点拨指导,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最后我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樟树的可贵之处在哪里?学生在对第五小节的充分朗读感悟之后,对这个问题都能很好的作出回答。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在本次实地教学中,我带领学生们参观了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给学生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提高了他们的环境意识与历史文化素养。
但同时,我也注意到了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首先,我对学生们的准备情况不够了解,没有提前了解他们对樟树、宋庆龄等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
因此,在实地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对樟树的特点和历史意义并不清楚,不够理解为什么樟树被称为“抗战圣树”。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对樟树的兴趣和学习效果。
在今后的实地教学中,我会提前了解学生的背景知识,并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补充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
其次,我发现有部分学生在实地教学中的态度有些不认真,不积极参与。
在参观过程中,我给学生们讲解樟树的特点和历史背景,但有些学生没有专心听讲,或者只是敷衍对待,没有积极提问和思考。
这可能与我的教学方式有关,我可能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热情。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尝试使用更多的互动式教学方法,让学生们更积极地参与讨论和互动,提高他们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另外,我发现一些学生在参观过程中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容易分心。
作为教师,我应该对学生的注意力进行更好的引导和管理。
例如,在参观前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任务或问题,让他们在参观过程中主动寻找答案,增加他们的参与度和专注度。
同时,我也应该提前了解景点的特点和参观路线,并在参观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帮助他们更好地发现和感知。
最后,我还需要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
在参观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时,部分学生在攀爬树木或者触摸树皮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我没有及时制止和引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导学生,导致了一些安全问题的出现。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意识教育,提前告知相关规定和注意事项,并在实地教学中加强监督和管理,确保学生的安全。
综上所述,通过本次实地教学,我对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学生们也对樟树的历史意义有了一定的感知。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
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
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
借物喻人,是最主要的写作特色,也是解密文本形式的突破口。
文章结构清晰,从所传播的信息来看,阅读难度不大,但深入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表面看,文章层次清楚地介绍了樟树的外形及作用,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樟树要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
对于这一篇文章来说,关注其有鲜明特点的表达方式,应该是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标。
因此,教学本课的难点就在于要通过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来引领学生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于是,对照《课标》关于中年段阅读教学的目标,我给确定了这几个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重点理解蓬蓬勃勃、瞻仰、繁衍等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有感情到朗读课文,初步背诵课文三四小节。
3、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在确定第一课时目标和设计教学流程时我重点关注了以下几点:1、重点品读樟树。
在精读过程中,要始终体现以读为主的原则,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感悟课文内容,将樟树-故居-故居的主人紧密联系起来,逐层深入地感受课文中描写得生动形象,体验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而第一课时则重点品读樟树,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学习,在脑海中树立樟树蓬蓬勃勃的形象,懂得樟树的可贵。
2、渗透学法指导。
如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瞻仰、繁衍,结合图片感知樟树的蓬蓬勃勃等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抓题目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抓重点段,理清课文脉络,了解课文内容。
3、落实写字指导。
20**年版新课标特别提到:第一、第二、第三学段,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
要在日常书写中增强练字意识,讲究练字效果。
如何在中年段阅读教学中落实10分钟写字指导?(1)板书课题时要求学生伸出手指和老师一起写,教师一边写的同时,一边适当提醒个别字的书写要领,因为教师的板书本身就具有很强的示范和引导作用,如端正、规范、行款整齐等,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宋庆龄旧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宋庆龄旧居的樟树》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记叙文,课文描述了宋庆龄旧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色,和拥有拒虫的香气而且能够永远维持的宝贵之处,表达了对这两棵樟树的讴歌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
课文很清晰,主要写了外形、生长特色和宝贵之处。
讲外形特色,我从“蓬蓬勃勃”入手,捉住“枝干”、“树叶”、“四季常青”等三个方面,让学生从“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来体会樟树顽强的生命力,并对进行了诵读指点。
让学生通过关联词语“不管……老是……”想象樟树一年四季所承受的魔难,体会樟树却仍然蓬蓬勃勃,四季常青的特色。
樟树的宝贵之处通过比较法来写,我让学生思考写石榴树的益处,在交换的基础上,再进而启迪“树与人”的瓜葛,这是本课的难点。
通过介绍宋庆龄的业绩,让学生逐渐明白人们怀着钦敬的心境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旧居是要表达对是宋庆龄尊敬和爱戴。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精选5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精选5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精选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1有幸参加了我区今年的青年教师教学评比,心里几分激动几分担心,为能参加评比高兴,又担心课上不好。
经过一天半的忙碌,我结束了此次教学评比。
这是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
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
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
文章表面上来看是写樟树,可其实是借物喻人。
因为是第一课时教学,所以我让学生通读课文后,再分别让学生读,边读边和学生边简单分析,避开了传统的先以生字词教学为主的模式。
文章的四五两段是本文重点,第四段充分让学生朗读,体会樟树的蓬蓬勃勃,第五段让学生领会通过对比写出樟树的“树品”,为下一课时由“树品”引导到“人品”打下基础。
这节课我完成了教学目标,整堂课的结构感觉自己把握的也不错,也经历了一次很好的锻炼,但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首先,没能了解卫岗小学上课开始情况,课堂调控和应变能力不强。
当时铃声响起,?夜兰平崾就开始上课,中间铃声停顿,我误以为结束,所以提前一两分钟上课,导致最后多出一点时间,只能临时应变,显得有点慌乱,当时我带着手表,如果能在学生其他互动方面深入,就能弥补这个不足了。
其次,对学生估计过高。
因为是第一课时教学,读读简单说说,觉得没有深层次的挖掘,学生应该会积极响应。
谁知连最基本的读课文举手的人也不多,整节课积极发言的就那几个。
如果按部就班学生先自读课文,然后出示生字词读,再按顺序开火车读课文,可能学生的反应会积极一些?第一次参加这类评比,本来就是去学习的。
有得有失,经历了一次很好的锻炼。
(江承波)《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苗坝小学江承波一、《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主题介绍本文是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
文章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
整篇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重点突出。
二、从课前准备、上课过程情况进行反思(一)课前准备情况课前进行充分的备课,我认真的阅读了教材,并使用好我校导学案,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堂紧紧围绕学情调查中小组内汇总出的问题进行导学,让学生在快乐中学得更多知识,能力得到不断地增强。
在上一节课的预习引领环节就引导学生进行了预习:重点对生字、新词、重点句子勾画及理解;多朗读课文,试着理解课文内容;搜集关于宋庆龄的资料等。
(二)上课过程反思1、教学中一直努力的践行着我校“两步八环节”教学模式。
通过学情调查,学生提出了预习后不能解决的问题:为什么人们要在樟树前留影?课堂紧紧围绕这个主要问题,解决问题时我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领悟文章内涵,挖掘文章情感,一方面通过多种方式的阅读感受文本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一方面借助课外资料体会品味宋庆龄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的精神品质。
导学时抓住樟树的外形特点、可贵之处以及人与树的关系展开分析。
对这个重点问题,进行了两次小组讨论,给足了学生思考和讨论交流的时间,让学生充分的理解、体会。
外形特点从“蓬蓬勃勃”入手,抓住“枝干”、“树叶”、“四季常青”等三个方面,让学生从“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来体会樟树顽强的生命力,并对学生进行了朗读指导。
樟树的可贵之处是在它枝枯叶落,做成家具之后,依然能保持香味并且驱虫,这是其他树木所没有的可贵之处。
从品读樟树的可贵,进而启发“树与人”的关系,这是本课的难点。
学生对宋庆龄的了解毕竟是浅显的,文中也没有做详实的介绍,如何让树与人之间架起桥梁呢?于是就详细地向介绍宋庆龄的生平事迹,进而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涵的理解,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好课周学到的点滴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以物喻人的文章。
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
文章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
整篇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重点突出。
教学时我很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领悟文章内涵,挖掘文章情感,一方面通过阅读感受揣摩文本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积极为学生建构与文本、作者对话的时空;一方面借助课外资料体会品味宋庆龄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的精神品质。
课上,我以樟树的两大特征展开讨论,一是外形特征——蓬蓬勃勃,让学生自由品读第四自然段,并且从词句中体会樟树的蓬蓬勃勃的特点。
如“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绿得发亮”、“四季常青”等,并配以语言文字的练习,让学生掌握得更加扎实。
大量的说话联系让学生在无形之中体会到了樟树生机勃勃的魅力。
另一特征为内在品质——香气持久,让学生品读句子,寻找表现香气持久的词句,但中间的环节设置地啰嗦,枝干太多,导致课复杂,条理不清晰。
我大可以大刀阔斧地一个总问题“哪些句子描写了樟树的香气持久?”从而引领第5自然段的学习,这样思路更清晰。
这一堂好课准备的过程亦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学会了自己独立备课,独立思考,深思课文的重难点的把握,学会用多媒体帮助学生理解作文,也能够强调课堂语言点的训练。
但不足之处仍有很多:
1、不能够抓住课堂的生成,只会呆板地照教案宣讲。
前段日子听了杨校的《菊》,觉得真是灵动极了,而自己的课堂始终只会中规中矩的,没有一丝变化。
学生回答问题时,立刻抓住时机看教案;学生朗读时,也在看教案;学生欣赏图片时,仍在看教案……始终没有一刻在真正倾听孩子们的回答,没有感知学生的掌握程度,只在关注下面的预设是什么?这样的课堂离以生为本、教是为了不教相差甚远,这也是功力不够的原因啊。
多锻炼、多学习也许才能改掉这个以自己为主的毛病。
2、教学设计啰嗦,不能大刀阔斧。
这是我的“老毛病”。
这一堂课,本来是清晰的三个环节:“哪里体会樟树的蓬蓬勃勃?”,“哪里体会樟树的香气驱虫?”,
“体会樟树与宋庆龄的关系”,可我偏偏舍不得这个,又舍不得那个,导致一堂课“五彩斑斓”,如绞在一起的丝线,让人觉得纷乱。
记得上一次镇新秀《槐乡五月》也是一样,每一句话都要去分析,每一个环节都不放过,上到后来自己都只能苦笑了,时间如何把握?重难点如何突出?以后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大刀阔斧,潇洒一些,该放手时就放手。
3、细节的把握不够。
板书的设计方面,师傅课后一听就指出了两个问题,一下子茅塞顿开了。
本来还自以为是,觉得这板书可是费了一些功夫才思索出来的,可是“香气持久”并不能反应出段5樟树的特点,反而是师傅的“香气驱虫”一下概括了两大特点。
并且樟树与宋庆龄的特点颠倒放置也不利于学生的记忆。
确实,许多细节能够抓住,却被自己放过了。
多花些时间,让课堂精益求精,是自己需要做的。
写在最后:
跌跌撞撞之间,做老师两年了,写教学反思时,一时兴起,翻看了以前三篇教学反思。
从刚进校的《金子》到《荷花》再到后来的《九寨沟》,一路上成长了许多,令自己觉得欣慰,翻看刚进校时的《金子》教学设计,不自觉地笑了,因为在成长。
现在比以前好,就好。
以后也要比现在好。
在跌跌撞撞之中,继续努力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