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思想对南宋吉州窑瓷器装饰的影响

合集下载

禅宗美学对宋代陶瓷的影响

禅宗美学对宋代陶瓷的影响

禅宗美学对宋代陶瓷的影响作者:吴昊尹大中来源:《大观》2016年第12期摘要:在陶艺的发展过程中,受佛教东传的文化影响所诞生出的禅宗美学几乎渗透到了绝大部分时期的陶瓷作品中,在宋代尤为明显。

禅宗美学是体现陶瓷作品设计概念中最为重要的组成元素与特征,这种概念对制作陶艺的灵感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禅宗;陶瓷;技术;制作一、什么是“禅宗美学”禅宗为汉传大乘佛教重要的构成流派之一,主张自悟明心、入定参禅,参即是破,意为透彻解析,故曰禅宗。

佛教东传后,禅学思想的传播对中国禅宗的形成发展起到了很大影响和推动。

虽是通过达摩祖师由天竺传至中原,但禅宗思想在隋唐之后便更多的结合中国本土的传统儒道思想相融合,发展成具有中国文化底蕴特色的中式“禅宗文化”。

因此可以说禅宗思想是产生于中国,塑造于中国。

这个立场独特、主旨鲜明的思维模式所表现出的强调因果辩证的主旨概念和思想体系,循序渐进地渗透着中国的艺术创作和文化沉淀,久而久之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饱含人文精神的特色。

唐宋时期崛起的禅宗美学,又深刻的影响着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的美学及艺术思想。

传统的中式美学在意识形态上体现的尤为复杂化,但可以简单的规划为四类美学:禅宗美学、楚骚美学、道家美学、儒家美学。

若把中式美学形成的开端视为儒家美学的话,那禅宗美学则奠定了中式美学完整理论和成熟概念。

就表现形式而言,涉及多个艺术理论和文化创作领域,如:绘画、书法、雕塑、陶瓷、音律、诗歌、戏曲、小说、建筑等、这些五花八门的意识形态的文艺作品在那个时代无不受之影响,而禅宗空灵飘逸的审美理念和追求极大的拓展了中式美学的思维领域,因此禅宗美学是构成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学”之所以可以称之为美学,“是对美极致的追求”。

而禅宗美学更是将这种美提升至另一种高度。

所谓“禅”是达到的一种状态和境界,是站在一个不同视角来看待对存在事物的理解,不单方面停留于表面,是对审美的终极透析。

《坛经》有云:“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边誓愿断,法门无边誓愿学,无上佛道誓愿成”禅宗强调心性的状态“唯我、悟我”是明心,“本我、自我”为见性。

宋代陶瓷的禅宗美学

宋代陶瓷的禅宗美学

宋代陶瓷的禅宗美学
向瑾
【期刊名称】《艺术百家》
【年(卷),期】2013(000)0z2
【摘要】在宋代,我国的陶瓷行业发展得最为繁荣,南北各地均有生产陶瓷的窑口.这个时代,出现很多种烧制陶瓷的方法,也出现了很多名窑,比如官窑,汝窑等.在陶瓷行业繁荣的宋代,禅宗的发展也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几乎已经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一种主流思想.禅宗美学对于人们的审美、艺术创作的风格等都有着十分重大的影响,因此禅宗美学与陶瓷繁荣之间的联系是十分密切的.本文通过对禅宗美学的介绍,以及宋代陶瓷的解析,来揭露陶瓷中蕴含着的禅宗美学.
【总页数】3页(P192-194)
【作者】向瑾
【作者单位】华中农业大学楚天学院,湖北武汉4302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50
【相关文献】
1.禅宗美学对宋代家具设计的影响 [J], 孙迟;王秋阳
2.论王维山水诗与宋代山水画的禅宗美学观 [J], 张昕
3.宋代禅宗美学及其艺术向度——读《宋代禅宗美学与禅画艺术研究》 [J], 贺志朴
4.宋代禅宗美学绘画中的极简墨色 [J], 高振华;李红岩
5.基于禅宗美学的宋代陶瓷茶器研究 [J], 王忠;郭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禅宗思想对南宋吉州窑瓷器装饰的影响(图)

禅宗思想对南宋吉州窑瓷器装饰的影响(图)

禅宗思想对南宋吉州窑瓷器装饰的影响1、桑叶盏口径15.3厘米杨永德伉俪藏2、桑叶盏口径10.5厘米1996年江西上饶南宋开禧二年(1206年)赵氏墓出土3a、桑叶盏观叶楼藏3b、桑叶盏观叶楼藏禅宗对吉州窑存在影响的观点,最早是蒋玄怡先生提出来的。

欧阳希君也指出吉州窑木叶盏与禅茶一道有关。

在向刘新园先生的多次讨教中,他也反复强调禅宗与吉州窑的关系。

禅宗对唐宋以来的文学、书画以及哲学等领域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早已引起海内外学界的普遍关注。

那么,禅宗是否对中国古陶瓷产生过影响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思考的课题。

众所周知,江西是禅宗五宗七派的共同发源地,禅宗文化已成为江西历史文化的重要基因。

宋代江西文学的空前繁荣,就与士大夫普遍流行的禅悦之风密切相关。

不仅如此,禅宗的影响还渗透到了手工业领域,众多禅宗寺庙包围之中的江西吉州窑便是典型一例。

宋代的江西,吉州境内禅宗寺庙最多,其中庐陵29座、泰和25座。

蕴涵禅理的桑叶吉州窑瓷器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产品,恐怕非木叶盏莫属。

木叶盏内外壁均施黑釉,按造型可分斗笠盏、束口弧壁盏和深腹盏三种。

斗笠盏腹壁斜直、口径略大,观叶楼和杨永德伉俪有此类收藏(图1);束口弧壁盏腹壁较深、口径略小,观叶楼藏木叶盏和江西上饶南宋开禧二年(1206年)赵氏墓出土木叶盏,即属此类(图2);深腹盏是吉州窑最为流行的器型,观叶楼即有此类收藏(图3)。

4、桑叶盏口径14.4厘米日本《特别展中の陶瓷》收录日本私人藏品5、桑叶盏口径15.1厘米美国芝加哥美术馆藏6、各式桑叶盏木叶盏按装饰可分三叶盏和单叶盏两类。

日本私人藏吉州窑瓷器中有一件特殊的三叶盏(图4),其盏心木叶旁,竟装饰一条栩栩如生的蚕。

盏中木叶边缘有锯齿,木叶一侧有明显裂痕,具典型幼树桑叶特征。

类似的盏,瑞士Baur艺术馆和美国芝加哥美术馆也有收藏(图5)。

吉州窑单叶盏,木叶的形态或舒展、或卷曲、或折叠,极尽变化之能事(图6)。

南宋吉州窑中的禅宗思想

南宋吉州窑中的禅宗思想

南宋吉州窑中的禅宗思想吉州窑是南宋时期最富创造性和艺术性的民间窑场,在中国陶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本文拟从永和镇禅宗发展历史出发,探析吉州窑与当地佛教寺院的关系,通过具体的实证材料,阐释南宋吉州窑几种装饰与禅宗思想文化的关系。

▌南宋时期永和镇的禅宗传播青原山与永和镇禅宗的发展从茶道文化、宗教文化等多方面影响着吉州窑的生产。

唐宋时期,江西地区一直是禅宗传播的重镇,是南宗禅“五家七宗”的共同发源地。

与永和镇隔江相望的青原山净居寺便是“七祖”行思和尚道场,来此朝拜参禅的禅僧和士流络绎不绝。

青原行思继承者开创出“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三大禅学宗派。

净居寺今存南宋开禧二年(1206年)千僧釜,釜唇铸“开禧二年祖辉造”字样(《青原志略》卷一《唐宋旧基》)。

所谓“千僧釜”即供养千僧斋会所使用的大锅,这种活动又称“千僧供养”“千僧会”,只有大型寺院才有能力承办如此盛大的庆典,说明南宋净居寺作为吉州地区的大型寺院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正是在青原山浓厚的佛教氛围和禅风的影响下,永和镇禅宗也逐渐兴盛起来。

南宋时期,永和镇窑场周边两三公里范围内有佛教胜迹多处,包括本觉寺、智度寺、慧灯寺、宝寿寺等著名寺院以及普济庵、圆通堂、普光堂等兰若(佛教名词,泛指一般的佛寺),多始建于唐五代而盛于南宋。

除此之外,吉州府治以及青原山周边分布寺院数十座,足见南宋永和镇周边禅宗发展之盛。

翻检当地文献可知,永和镇佛寺的兴盛与永和窑的繁荣几乎是同时的,大约都在南宋绍兴、淳熙年间,这是南宋庐陵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最高峰,也正是吉州窑走向鼎盛的重要时期,从侧面反映了永和镇的雄厚经济实力。

永和镇禅寺的茶道之风盖始于晚唐五代的资福寺(北宋大中祥符改元,乃赐额“智度”)。

资福寺创建于晚唐天复元年(901年),驻锡此寺最著名的如宝禅师系晚唐五代名僧,曾有著名语录:“僧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云:'饭后三碗茶。

’”显示了“平常心即是道”的禅宗精神。

南宋吉州窑茶盏装饰的禅趣

南宋吉州窑茶盏装饰的禅趣

它使人端起茶盏之时就如同入薝卜之林,全身便感觉浸 润在佛法香味中了,可谓“步步蹈金色之界,念念嗅薝 卜之香”。这也充分证明禅僧思想与窑工技术又一次结 合在吉州窑茶盏上
。吉州窑与禅宗的密切关系还可从在川草堂收藏的一件 描金彩山水禅诗茶盏残器中略窥一二,其上书唐船子和 尚《归棹歌》禅诗:“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载月明 归”。此外,吉州
力承办如此盛大的庆典,说明南宋净居寺作为吉州地区 的大型寺院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正是在青原山浓厚的佛 教氛围和禅风的影响下,永和镇禅宗也逐渐兴盛起来。 南宋时期,永和镇
窑场周边两三公里范围内有佛教胜迹多处,包括本觉寺、 智度寺、慧灯寺、宝寿寺等著名寺院以及普济庵、圆通 堂、普光堂等兰若(佛教名词,泛指一般的佛寺),多 始建于唐五代而
和窑舒翁之女所画也。”另据《青原志略》卷十二《东 昌窑》云:“青原殿上一供佛瓶,乃永和窑舒翁所陶, 其女所画者也,白地加釉,五彩烂然,久盛水其中,不 变色味。”舒氏父
女制作的大净瓶,一直置于禅宗七祖道场的佛殿之上, 被禅僧奉为“宝瓶”,当作寺院历代传世的宝物之一, 可见其珍贵。由此亦可推想,当地寺院所用茶具、香炉 以及瓷瓶等各类器
间,僧净圆修缮智度寺使其发展达至鼎盛,又因周必大、 胡铨这样杰出的乡贤游吟期间而闻名海内。至今有遗址 保存的本觉寺也是当时重要的禅寺之一,据洪武年间谢 矩《本觉寺记》
文云:“迨宋绍兴间,殿宇完具,增置常住田三顷有 奇。……本觉之盛,当绍兴年。栖禅有屋,膳僧有田。” 由此可知,南宋绍兴年间,本觉寺兴盛一时。本觉寺禅 僧与地方文人士大
捣练配置服用能证禅境,并最终达到“得见佛性”的殊 胜境界,这应该是佛教寺院传出的方子。若茶盏中贴上 菩提叶为装饰,正可寓意茶道中蕴藏佛性与觉悟,桑叶 是最佳的替代品。

浅析禅宗文化元素在紫砂器造型设计中的应用——以“禅意壶”为例

浅析禅宗文化元素在紫砂器造型设计中的应用——以“禅意壶”为例
PURPLE CLAY 紫砂专题
浅析禅宗文化元素在紫砂器造型设计中的应用
——以“禅意壶”为例
刘惠萍
【摘 要】佛教是由印度传入的,在经过本土化的发展过程 中,形成了佛教完全中国化的产物——禅宗。禅宗文化深深 地影响了中国传统艺术的发展,涉及诗歌、绘画、园林、书 法、陶艺等众多的文化领域,禅宗思想渗入到艺术设计理念 中,以潜在的文化内涵转化为具体的外在表现,形成了带有 浓厚的禅宗思维特性的艺术文化,本文以“禅意壶”为例, 浅析禅宗文化元素在紫砂造型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禅宗文化素是莲花。莲花, 是佛八宝(宝伞、双鱼、宝瓶、莲花、白螺、如意、宝 幢、金轮)之一,佛教有“花开见佛性”之说,这里的 花即指莲花,菩萨跏趺于莲花座上普救众生;观音脚踩 莲花救苦救难,佛经中把佛教圣花称为“莲花”,把佛 国称为“莲界”,把袈裟称为“莲服”,把和尚行法手 印称为“莲蕖华合掌”。莲花,作为佛教的象征,原因 大致有三:第一,莲花与其他的花不同,它是一种非常 特别的花,莲花在未开之先,即已有实,暗喻真如之佛 性原来存在,不因生灭而起灭。佛本具足一切智慧与功 德圆满无碍。莲花开了,实同时显现,暗喻真如实相, 随时随地随缘显现。莲花既落,实同时圆满,暗喻幻境 妄想同时销融,我人本有之真如实相,恒沙妙智功德与 一乘妙果,全部圆满具足。第二,莲花花死根不死,来 年又发生,象征人死魂不灭,不断轮回中。第三,莲是 百花中唯一能花、果、种并存的,象征佛“法身、报 身、应身”,“三身”同驻。第四,莲花出淤泥而不 染,濯清涟而不妖。佛与菩萨在生死烦恼中出生,而不 为生死烦恼所干扰,超脱红尘,四大皆空。佛在《妙法 莲花经》里开权显实,希望众生象莲花一样,在欲而不 纵欲。莲花代表佛祖清净的法身,庄严的报身,是佛教 艺术的重要题材,
禅宗,是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其核心思想是:“不 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即以心性 论为基点,通过心性修持获得心性升华的心性学说,是 一种摆脱烦恼、追求生命自觉和精神境界的文化理想, 教化以生活中种种事项“参禅”而得道,因此,又称佛 心宗。禅宗文化,是指以中国佛教禅宗思想为基础所发 展起来的一种传统文化。禅宗思想影响下的艺术,是以 禅韵思想为基韵的艺术,是通过艺术手法将禅宗文化的 元素抽象或具象表达在造型设计上,在意境和情感上有 着疗愈和悟道功能的艺术。

宋瓷的侘寂之美-南宋吉州窑文物鉴赏|吉州窑瓷器鉴定真知堂

宋瓷的侘寂之美-南宋吉州窑文物鉴赏|吉州窑瓷器鉴定真知堂

宋瓷的侘寂之美-南宋吉州窑文物鉴赏|瓷器鉴定真知堂瓷器鉴定真知堂:侘寂,自从接触到这个词语之后,就成了笔者最喜好的风格。

读书久了,自然会有自己的方向。

大富大贵,追名逐利,在人生的某一个时间段,会成为很多人的理想。

然风过无痕,当年的英雄少年,今日的中年大叔。

白发已然在鬓,静下心来,向内观看,这些年你都追逐了些什么。

侘寂这个词,来自日本。

由于喜欢这种古朴自然,不事雕琢的感觉,也刻意去搜寻和了解了它。

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这种禅宗的出世观念,在今天变成极为难得之思想。

灯红酒绿,歌舞升平。

夜夜笙欢,这才是现代人喜欢的事物。

所以,金碧辉煌才是今天大多数中国人追求的境界,侘寂这种遁世的美学,则只是极少数追求内心宁静者的个人偏好。

来自于日本茶道的侘寂美学,很难用千字短文来加以形容。

就像宋瓷收藏,真要从美学高度论述,恐怕能读完本篇的人都极少。

而从经济价值去谈,则很得观众认可。

其实真正的收藏家,能进到鉴赏的高度的,才是真正懂得宋瓷品位的高人。

说说吉州窑吧。

这个窑口笔者一直不敢动笔。

黑釉,粗胎近陶,褐色彩绘或贴花。

这几个词就可以概括吉州窑瓷器的特征了。

但五大名窑可以洋洋洒洒万言,而吉州瓷器却左牵右袢,究其根源,还是因为吉州瓷器是最接近侘寂风格的宋瓷。

而谈侘寂,需要很深的文化素养,否则就成了照猫画虎。

吉州窑瓷器,很不显眼。

胎不白,黄黄的。

釉基本上以黑釉为多,一种透明釉施在米黄色土胎上,怎么看都不起眼。

没见过的甚至以为这不是瓷器,而是陶器。

吉州窑碗比较多,出名的有木叶盏,剪纸贴花盏,彩绘盏。

立件以执壶为多,当时均为高档日用瓷器。

瓶类非常少。

据考证,吉州窑的彩绘瓷器,上承北宋磁州窑的白地黑花,下接元代景德镇的青花釉里红,在南宋瓷器里独树一帜,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

吉州窑位于江西吉安,这里宋时车船辐辏,极其繁华,号为三大镇之一。

世传文天祥抗蒙,过永和镇,一夜之后,窑器尽化为玉。

从此窑火不旺。

但出土文物证明,元代的吉州窑还是极为兴盛的。

宋瓷中的禅意世界

宋瓷中的禅意世界

宋瓷中的禅意世界静赏宋代的瓷器,空灵淡雅的颜色,儒雅内敛的格调,展现着其匠师的恒心与智慧。

世间广阔,但却影射于万物之中,静观宋瓷,却有了一丝禅意在心中。

禅,佛教“禅那”的简称,梵语的音译。

所谓“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还是山。

”什么是禅?这句疑问本身其实就是有问题的,很多的境界超脱了文字,超脱了世俗,也许禅在心中,看你能否领会。

宋定窑划花芙蓉纹花口盆五代定窑仿金银器花口小洗可以看出在向两宋过渡的五代时期,瓷器的风格已经有了一丝“禅”的意境。

天造莲花人造洗,两者为一体,是否天人也能合一?此洗五瓣菱形花口,腹部微斜,洗口流釉如泣,通体施白釉,圈足处露胎,釉质细腻洁白。

釉色纯净,白若堆雪。

北宋耀州窑小茶盏茶盏是饮茶的用具。

它的基本器型为敞口小足,斜直壁,一般比饭碗小,比酒杯大。

此茶盏敞口,深弧腹,圈足微外撇,通体施青釉,釉色清淡,釉面玻璃质感强,器身可见釉水垂流痕迹,口沿下方刻旋纹一道点缀。

北宋饶州窑刻花大枕枕面如意形,边缘出檐,三端上翘,枕体内敛,壁微斜,枕体为椭圆形,雕刻有花卉纹饰绕枕体一周,通体施青釉,釉色白中闪青,积釉处青色更加明显,露胎处呈现洁白瓷土。

枕面如意开光,开光内无纹饰,围绕开光外侧雕刻有花卉纹。

纹饰雕刻凹凸有致,浅浮雕的效果。

此枕器形硕大,保存较为完整,亦为宋代饶州窑青釉瓷枕的代表之作。

宋北方青瓷香盒香盒字子母口,盖顶微拱,器物光素无纹饰,除缘口底足露黄褐色胎骨,其余全身施青釉,釉色深沉,釉面有微小开片,完全凭借釉色凸显此器物的高雅与含蓄。

宋定窑花口小盏盏花口,全器呈现花瓣状,通体施白釉,釉色莹润。

全器无纹饰,此种器形制作工艺难度高于一般圈口器形。

此种器物多见于唐代时期的金属器物,宋人模仿古人所烧制。

亦为宋人的摹古情结。

北宋定窑划花萱花纹大盌盌撇口,深弧壁,圈足,里外满釉,釉质白润。

外壁光素无纹,盌内刻画萱草纹。

胎体轻薄,纹饰构图简练,划花线条疏朗清晰。

修足工艺讲究,此碗的图案布局紧凑,碗内纹饰图案由内底延伸至内壁,更显洒脱自然。

论在禅宗思想影响下青花瓷“心法”之提升

论在禅宗思想影响下青花瓷“心法”之提升

82018.3期“佛教在拥有更为广大信徒的同时,其自身也被崇尚者依据自己的精神和现实利益需求进行新的诠释和熔铸,进而导致了中国文化熔炉中生成了一种奇妙的现象。

”这是黄宗贤在《佛陀世界》中对“佛教东渐”现象的本质性阐述,“佛教东渐”就是佛教与传入地区世俗文化的结合过程。

当然,佛教与世俗文化的结合,并非是佛教与事物表面的简单化结合,而是佛教思想在事物发展进程中所起的引导和启示作用。

公元前6世纪产生的佛教,在向四周传播中逐渐与传入地区人们的文化生活结合起来,进而形成适合当地人们生产和生活需要的新型佛教文化内容,这便是“佛教东渐”的重大成果。

就在“佛教东渐”的过程中,不论僧俗两界均发生了根本性的分歧,一方面主张解读佛教经典,即念经成佛;另一方面主张“一切众生皆具佛性”,人可以通过内省、自悟达到“成佛”,即具有“佛心”的目的。

后者也是佛教“中国化”,即“佛教东渐”的核心成果,它与中国本土道、儒思想结合起来,成为影响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思想源泉之一,人们将这一成果称为“三教合一”。

就在“三教合一”的过程中,中国社会文化创造与表达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人们利用这一成果对社会发展及其人论在禅宗思想影响下青花瓷“心法”之提升/刘 威摘要:以“顿悟”为核心的禅宗思想影响同时代中国社会文化的同时也影响了当时的造物理念,从而在后来生发出来的青花器物中,在内涵思考上也经历了一个物化到念住的神思过程。

关键词:青花瓷艺 禅宗思想 心 法LUN ZAI CHAN ZONG SI XIANG YING XIANG XIA QING HUA CI 『XIN FA 』ZHI TI SHENG/研究与探讨自身的发展进行着广泛的思考。

一、禅宗从领悟教条到体味人性的思想转化对陶瓷造物理念的影响在佛教史上,对于广大信众而言,诵读佛经与面对佛像顶礼膜拜,就可以达到信佛,乃至成佛的目的,这是以佛教经典教义为领悟版本的,成为教义派。

另一派则是以自身体味为目标的,他们认为,不论如何研读佛教经典,一经身染尘世,便受到其污染,便失去佛性,“只因人不断被外界的见闻知觉污染,于是失去自性。

浅谈宋代吉州窑黑釉瓷的装饰艺术

浅谈宋代吉州窑黑釉瓷的装饰艺术

浅谈宋代吉州窑黑釉瓷的装饰艺术作者:张钰淇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01期摘要:宋代是中国古代陶瓷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宋代名窑遍布全国。

吉州窑是宋代南方的一座举世闻名的综合性瓷窑,以生产生活日用瓷为主,产品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俗风情,尤以剪纸贴花、木叶纹、窑变釉等装饰最具代表性,它将实用与艺术完美结合,充分展现出黑釉瓷深沉古奥的艺术魅力,让人回味无穷。

关键词:宋代;吉州窑;黑釉瓷;装饰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3-0088-02一、宋代吉州窑黑釉瓷的发展历程在几千年的中国陶瓷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宋代是具有辉煌业绩的一代,宋瓷的精美绝伦,不仅体现了陶瓷工艺技术的精湛,同时也具有温厚、含蓄、柔美又不失个性特征的艺术魅力。

宋代的陶瓷无论在技术上和艺术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成为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鼎盛时期。

宋代的陶瓷名窑遍布全国,除了定、汝、官、哥、钧五大名窑之外,同时还有磁州窑、吉州窑、景德镇窑等一大批著名窑厂。

吉州窑是宋代南方较有影响力的民间窑场,地处今江西吉安县永和镇的西侧,又称“永和窑”,它始烧于晚唐、发展于五代、北宋,极盛于南宋,元初趋于衰落,历经了六百多年的烧造岁月,它是中国唐宋时期一座举世闻名的综合性瓷窑,也是中国古代黑釉瓷的主要窑口之一。

吉州窑以制作生活用瓷为主,以碗、盏为大宗,陈设瓷和瓷塑玩具也颇为丰富,充分显示出民窑特点。

吉州窑作为一座以生产生活日用品为主的综合性瓷窑,其产品的釉色在同时期各窑场中也是最为丰富的,既有南方窑系流行的黑釉、黄釉、青白釉,又烧造了北方窑系常见的乳白釉、绿釉、褐釉以及琉璃器,以黑釉瓷为大宗,并成为宋元时期瓷器的主要品种。

黑釉瓷又称“天目瓷”,是吉州窑最有名、最具代表性,也是产量最大、品种最丰富、装饰工艺最具地方特色的产品,创烧于北宋,盛行于南宋,并延续到元代,是顺应宋人斗茶风习而产生的。

隐而愈显的宋代吉州窑

隐而愈显的宋代吉州窑

86 检察风云 2012年第19期鉴赏家品质生活栏目主持人:沈海晨 mapwowo@我们知道日用陶瓷器是宋代经济的支柱产业。

吉州窑就是规模化生产日用陶的一个系列窑厂,分布在赣江两岸数十公里范围内,其中在今天江西吉安市南永和镇的窑址最具代表,鼎盛期在北宋末至南宋,窑工曾达3万人左右,它所生产的产品通过南昌中转后遍布长江两岸各大城镇,南京镇江都曾大量发现品质优秀的吉州窑产品。

宋代吉州窑中,黑釉器是其主要产品,从早期的单色黑釉,发展到各种窑变黑釉,及在基础黑釉上的多种装饰变化。

这样特征鲜明的形式是基于什么样的文化背景呢?当时的吉州乃至整个江西,僧团势力庞大,也是禅宗最活跃的区域之一,处在赣江中游的吉州正是沟通南北(从庐山到岭南)禅学基地和东西(从南岳衡山到皖、浙、闽)禅学基地的枢纽,是禅宗的核心地带。

这里寺庙林立,也是商品流通、信息交流的集散地。

吉安青原山是禅宗七祖青原行思的驻锡之地。

他在此弘法28年,提倡把佛教作为一种普通人能接受、执行的道德修行,他的徒弟后来发展出曹洞、云门、法眼三宗,对这一地区的生活习俗、文化形态产生重要影响。

吉州寺院繁盛,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禅宗农禅制的产生,禅林庄园经济的壮大,使得大规模的寺院得以建造。

组织严密的僧团生活方式扎根于民间,遍布穷山僻壤。

《百丈清规》就诞生于江西,其中规定,禅僧必须普遍劳动、上下均力,“一日不作,一日不食”,这种亦禅亦农的做法既保证了寺院的经济来源,也使禅的价值观深入到世俗生活,禅众与下层民众打成一片,有利于传法布道,同时也衍化出和寺院关系紧密的民俗文化。

隐而愈显的宋代吉州窑文/汤光明弟子蒋子通款茶盏残片黑釉茶盏北宋高足黑釉碗木叶盏(大阪陶瓷美术馆藏)建阳地区出土的佛字钵盏底伴随着佛教本土化的过程,禅宗在宋代成为佛教主要流派,也为两宋的人文思想注入了新鲜血液。

吉州窑,作为宋代陶瓷杰出代表诞生在禅宗文化盛行的江西,深受其影响,无论从器形、釉色、使用方式都和当时的禅宗流行思潮息息相关。

画在瓷器上的宋画:吉州窑的彩绘艺术博物馆吉州窑彩绘

画在瓷器上的宋画:吉州窑的彩绘艺术博物馆吉州窑彩绘

画在瓷器上的宋画:吉州窑的彩绘艺术博物馆吉州窑彩绘△ 部分吉州窑品种吉州窑产品其实拥有相当多的花色,而且每一个品种都是吉州窑的经典产品。

其中品种细分得最多的,要数吉州窑的彩绘产品了。

彩绘,是吉州窑常见的装饰技巧。

从吉州窑器物上能够见到大量彩绘技法的运用,吉州窑的窑工仿佛无时不刻都在展示自己绘画才艺。

而我们看过众多的吉州窑彩绘器物之后,可以将其从制作和风格上分为两大类:一个是具象的工笔写生,一个是抽象的泼墨写意。

黑釉绘彩写意写意画是用简练的笔法描绘景物,明代徐渭题画诗说:“不求形似求生韵,根据皆吾五指裁。

”说的就是纵笔挥洒,墨彩飞扬的写意状态。

潇洒的笔触能直接地抒发作者的感情,中国传统的水墨写意画体现的是中国人独特的造型观和境界观。

而这种艺术形式,我们竟然超出书画范围,在吉州窑的瓷器上也能找到。

△南宋梁楷泼墨仙人△南宋梁楷泼墨仙人(局部细节)说到吉州彩绘与写意的共同处,我们不妨拿南宋画家梁楷的作品对比,梁楷被称为写意画的鼻祖,最善用“减法”来作画,用极简的手法,对物象高度概括,具有传神的效果。

仔细观察他的笔触,不仅简练,而且潇洒不羁,一气呵成,这在吉州窑的彩绘产品中,就有一类,和梁楷的笔意如出一辙。

△ 吉州窑洒釉盏养德堂旧藏△吉州窑彩绘与写意画笔意对比通过对比,我们能更清晰地看出它们的相似之处。

虽无笔墨和宣纸,但吉州窑工利用玳瑁釉直接在黑色的底釉上绘画,通过高温烧制,窑内氛围的变化使得两种釉产生结合,形成这种朦胧写意的效果。

△南宋梁楷李白行吟图△ 吉州窑洒釉罐香港博物馆藏△ 吉州窑洒釉三足炉大肉庄&华夏第28期拍品△ 吉州窑黑釉彩绘盏剑桥大学博物馆藏△ 吉州窑鹧鸪釉梅瓶乐从堂旧藏△ 吉州窑洒釉碗巴斯东亚艺术馆藏看到不同材质上表现出同样的畅快线条,我们似乎能感受到,这时候的吉州窑工和梁楷,虽一个是艺术家,一个是工匠,却莫名的心意想通,创造了属于它们自己的精神世界。

世人皆称梁楷为禅意画家,而吉州窑所处之地,在同时期正值禅宗鼎盛,在同样的社会背景下,想必民风世俗也都深受禅的影响,所以吉州窑窑工能创造出这些充满禅意的作品,也是耳濡目染之下的必然结果。

论禅对宋代陶瓷香炉的影响

论禅对宋代陶瓷香炉的影响

摘要:宋代陶瓷香炉文化作为宋代艺术文化的一个小的分支,它的产生和发展是在整个大时代的背景下发生的,也受到了禅宗的影响。

唐末五代的灭佛运动,使禅宗成为宋朝最重要的佛教宗派,另外,在宋朝提倡文教的社会环境之下,禅宗思想与文人化风气互相影响,结果使禅宗出现了文人化的倾向,士大夫则在禅宗中吸取新的养分,进而形成浓烈的禅学氛围。

而陶瓷香炉文化则在浓烈的禅学氛围带动下,吸收了禅宗思想形成了新的审美取向。

关键词:禅;陶瓷香炉;影响中图分类号:J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111(2012)01-0156-021.禅的概述禅,梵语为Dhyāna,巴利语为Jhāna。

音译为禅那,又作驮衍那、持阿那。

汉语意译为“思维修”或“静虑”,也有译为“弃恶”或“功德丛林”者。

2.禅在宋代社会生活中的表现佛教在唐朝盛极一时,宗派林立,百花齐放。

可是在唐末五代的灭佛运动以后,佛教中只有禅宗能够再次复兴,禅宗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并为众多文人士大夫所向往。

文人士大夫参禅活动全面展开,它在当时造成一种经久不衰的社会风气。

正如司马光的“近来朝野客,无座不谈禅。

”文人士大夫并且与禅僧结交,以文会友,体会“禅悦之乐”。

禅画、禅诗、禅歌、禅茶等各种与禅学相关的文学艺术活动也在当时蓬勃的发展着。

3.处处莲花开--宋代莲花香炉佛教素有“花开见佛性”之说,这里的花即指莲花,也就是莲的智慧和境界。

人有了莲的心境,就出现了佛性。

莲是表达禅宗观念与审美理想的凭借,也是观赏者“参禅悟道”的对象,它们之中蕴含着禅的精神,具有禅的简素、孤高、自然、幽玄、脱俗、静寂的特征。

如潮州窑莲花尊香炉残器(图一),直径12.5厘米,高15.6厘米,炉形似古豆器,炉上的莲花瓣呈浮雕造型,每片花瓣宽达5厘米,出颈,立体感十足,花瓣凹陷处有透光感。

5朵莲花紧密相连,上施清白薄釉,而莲花瓣连接处积釉,呈现出湖绿色,色彩明度的变化,使原本单一的色彩有了缓缓的起伏,犹如白云间镶入绿宝石,画面立刻响亮起来。

禅对宋瓷器物造型的影响研究

禅对宋瓷器物造型的影响研究

禅对宋瓷器物造型的影响研究作者:姜丽张晓东来源:《艺术科技》2016年第03期摘要:禅宗思想作为中国思想的一种新形式,在唐宋时期吸取儒道思想并广泛深入到中国哲学、文学、社会生活等方面,宋代禅宗兴起之时也是宋瓷造型达到高峰之时。

宋瓷的器型以内敛含蓄、高雅秀美等特点得到世人的喜爱,出现了许多为后人所推崇的经典造型样式,这些样式的出现无不受到宋代禅宗思想的影响,本文试图透过分析宋代瓷器的造型特色,来论证禅宗美学思想对宋代陶瓷器物设计风格的形成具有推动和促进作用。

关键词:禅;宋瓷造型;影响研究0 引言宋瓷造型,品类繁多,形式多样。

在艺术风格上显示出一致的端庄与严谨,秀丽与简洁。

这种典型的造型风格,不仅是出于当时人们对它的喜爱,同时也受到当时文化因素的影响,透过其外表形式,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宋代文化所培育的工艺细腻、温润含蓄的造型意识。

1 禅宗思想概述禅宗是印度佛教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

禅宗的禅是佛教中一种独特的信仰取向和修持方式,是深受儒、道传统文化熏习的中国人在接触印度大乘佛教义理后,认识到自己心灵深处的奥秘,进而开发出的人生价值新天地。

2 宋代瓷器造型的美学特征宋代陶瓷造型艺术的美学特征,是与当时的社会心理和美学情趣息息相关的,受禅宗和理学思想的深处影响,宋代文人阶层的审美趣味和人生情趣追求“平淡”之美。

提倡温厚、笃实、含蓄,反对巨谲诡、奇骏和张扬,崇尚典雅、平易、质朴、清谈、严谨、含蓄的艺术风格,2.1 高雅端庄的形态之美作为一个审美概念,“雅”指的是一种恬淡、高尚、清新、雅致的艺术风格。

宋代瓷器的“高雅形态”还表现为一种超凡脱俗、传神尚意之美。

如果说唐代陶瓷的造型很容易使人们联想起袒露胸臂、体态丰腴的绮罗人物,那么宋代陶瓷的造型则很容易使人们联想起长颈溜肩、婀娜多姿的晋祠侍女。

宋代瓷器的造型略显清瘦,比例简洁匀称,造型简洁生动,装饰清谈,透出一种秀气、雅致之气。

如今存于河北定县博物馆的“龙首流净瓶”是北宋早期定窑的产品。

45图欣赏宋代吉州窑剪纸贴花、木叶盏包罗万象的禅意之美

45图欣赏宋代吉州窑剪纸贴花、木叶盏包罗万象的禅意之美

45图欣赏宋代吉州窑剪纸贴花、木叶盏包罗万象的禅意之美吉州窑:装饰风格独特的宋代民俗百科吉州窑,宋元时期江西著名的民窑,位于今江西省吉安县永和镇(吉安古称庐陵、吉州,元代始称吉安)。

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立永和为镇,置“监镇司”,掌窑业之事,自此永和镇瓷业大兴,又名“永和窑”;而永和镇旧名东昌,故又名”东昌窑”。

《景德镇陶录》盛赞:“江西窑器,唐在洪州,宋出吉州”。

吉州窑的装饰风格蕴含浓厚的地方风格与汉民族艺术特色,以禅意之美的木叶纹、别具一格的剪纸贴花工艺、自然流动的玳瑁釉等装饰风格最为出名;作品融会禅儒、法效百工、迎合世俗,造型与装饰内容包罗万象,是宋元社会生活史的重要研究标本。

其中剪纸贴花、木叶纹的装饰工艺在宋代黑瓷窑口中独树一帜,是吉州窑的典型特色。

剪纸贴花“剪纸贴花”是民间剪纸艺术与瓷器装饰相结合的独特技法。

“剪纸贴花”又称“漏花”,很多人一直误认为“剪纸贴花”是宋代吉州窑的首创,但据考古资料,早在唐朝,已有剪纸贴花艺术与陶瓷相融合案例,唐代的寿州窑、长沙窑、定窑皆有应用该技法,以瓷枕上的剪纸贴花最多见。

▲唐代寿州窑黄釉剪纸贴花蝴蝶纹枕。

1960年,安徽省博物馆胡悦谦在进行窑址调查,发现唐代寿州窑,其窑址位于安徽省淮南市。

而吉州窑剪纸贴花是在早期寿州窑、长沙窑、定窑剪纸贴花装饰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发展,并独创用两种铁含量不同的釉料,先后二次施于同一坯体的剪纸贴花纹器。

宋代吉州窑剪纸贴花技术在本质上是有别于唐朝的。

▲唐代寿州窑茶末釉贴花枕唐代的“剪纸贴花”是主要是将剪好的剪纸贴敷于瓷器釉面上,入窑烧造,剪纸燃烧消失,在釉面上留下原先剪纸的图案。

可见,此前剪纸贴花颜色大都为白色图案。

▲唐代寿州窑剪纸贴花枕,现藏故宫博物院而宋代吉州窑“剪纸贴花”制作时,先在胎坯上施一次含铁量稍高的黑褐底釉,将制作好的剪纸纹样贴在所需位置,最后再施一层含铁量稍低的釉料,揭掉剪纸纹样后入窑烧成,成品表层釉色呈现出类似蛋黄色斑的窑变色,下层为褐黑色剪纸轮廓。

融会释儒、法效百工——宋元时代吉州窑瓷器特展欣赏(20)

融会释儒、法效百工——宋元时代吉州窑瓷器特展欣赏(20)

融会释儒、法效百工——宋元时代吉州窑瓷器特展欣赏(20)融会释儒、法效百工——宋元时代吉州窑瓷器特展欣赏(20)吉州窑位于今江西中部的吉安市永和镇。

吉安古称庐陵、吉州,元代始称吉安。

永和镇旧名东昌。

吉州窑原以地名称永和窑或东昌窑。

该窑创烧于晚唐五代,发展于北宋,于南宋达到鼎盛,元代后期衰落。

宋室南迁,带动了江南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的空前繁荣。

素有“江南望郡”、“文章节义之邦”之誉的吉州,亦迎来了自身发展的全盛时期。

在以禅宗和儒家文化为主要内涵的庐陵文化熏染之下,产自赣江之滨的吉州窑瓷器,便有了几分与众不同的文人气韵和超凡脱俗的禅意之美,加之宋元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的推动和市井世俗之风的浸染,吉州窑因此发展成为江南地区宋元时代最具代表性和最富创造力的民间窑场。

其产品行销海内外,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吉州窑工艺特色鲜明,以具有禅趣的桑叶盏、别具一格的漏花、玳瑁以及质朴秀雅的釉下彩绘等最负盛名。

其产品融会释儒二道,法效南北百工,造型与装饰内容包罗万象,涉及宗教、士人与世俗文化等宋元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历史文化信息,对于宋元社会生活史的研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为推进吉州窑研究,深圳博物馆携手江西省博物馆、吉安市博物馆、吉安县博物馆、婺源博物馆、樟树市博物馆、南京市博物馆、鄂州市博物馆、广东省博物馆、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以及上海高梧楼、观叶楼、九砚山房等10余家公私收藏机构共同举办了《融会释儒、法效百工——宋元时代吉州窑瓷器特展》,共展出宋元时期吉州窑瓷器95件(组)及重要标本46件,其中许多珍贵文物属首次亮相。

配合此次展览,深圳博物馆举办中国古代黑釉与吉州窑瓷器国际学术研讨会。

该展分为“禅茶一味”、“士人逸趣”、“世俗风情”、“法效百工”、“蒙元新象”、“南粤余响”6个单元。

在系统展示吉州窑瓷器工艺之美的同时,通过深入开掘、揭示吉州窑与宋元时期社会文化、宗教生活的深层关系,使观众充分领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非凡创造力。

试论禅宗思想在古代陶瓷艺术装饰中的体现

试论禅宗思想在古代陶瓷艺术装饰中的体现

试 论 禅 宗 思想 在 古 代 陶瓷 艺术 装 饰 中的体 现
鲁 瑜 1 胡 琚z
(. 1 景德镇 陶瓷 学院科技 艺术 学 院 , 江西 景 德镇 330 ;. 镇 陶瓷 学 院 陶瓷 美术 学院 , 3012景德
江西 景德 镇 3 3 0 ) 3 4 3
摘 要 陶瓷艺术美通常 由各种装饰来具体表现 。在 中清晰或模糊的
“ 禅意” 表达 。本文从 陶瓷装饰层面着手 , 阐述 了禅 宗思想与古今 陶瓷艺术装饰的 关系。
关键 词 陶 瓷 艺 术 , 装饰 , 宗 禅
中 图分 类 号 : 8 6 文 献 标 识 码 : K7 . 3 A
中国的陶瓷生产历史悠久 , 在这漫长 的年代里 , 中国陶瓷
应 该同样具有禅宗那种“ 慧能” “ 秀” “ 、神 、不食人 间烟火” 的禅 性 。这类题材的种类相当之多 , 比如萧疏清远的山水题材 , 宁 静 的独钓图 ,飘逸 的高士仙人 图等题材无不 是以尽可能简约 淡雅的画面来表现出现实人世之外 的境 界 ,这些往往正是佛 教或禅宗极力追求的高远意境 , 中隐含着的“ 其 离世” “ 、出世 ” 观念也是修习禅宗首先 要实现的 , 因为俗世之中无法心静 , 无

陶瓷艺术装饰分为装饰题材和装 饰方法两种 。笔者认为
在传统陶瓷装饰中常表现 出“ 禅意” 的题材 包括有法器类显性 题材 , 模仿 “ 士人画 ” 的题材 以及几何抽象题材 。 法器 又称为佛器 、 佛具 、 法具或道 具。 广义 而言 , 就 凡是在 佛教寺院 内, 所有庄严佛坛 , 以及 用于祈请 、 修法 、 供养 、 法会 等各类佛事的器具 , 或是佛教徒所携带 的念珠 , 乃至锡杖 等修 行用的资具 , 都可称之为法器 。 在传统陶瓷装饰 上出现法器类 显性题材则表明该器物拥有 明显 的佛 教印记 ,这一类器物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窑木叶特有的米黄色和清晰叶脉,这应与桑叶中富合锌、 铁、铜、锰、钙等微量元素有关。由上可知,吉州窑木 叶盏之木叶,应属桑叶无疑。至于为何吉叶能通禅”的诗句提供 了找出最终答案的线索。众所周知,吉州窑盏的主要功 能是饮茶。从唐怀海禅师制定《百丈清规》始,饮茶遂 被纳入佛门清规,
戏的代表——南宋参禅画家梁楷的减笔画有着共通的笔墨 神韵。其中一盏的梅月之上,复施一层薄薄的淡褐色釉, 呈现出一番夜色朦胧的梅月景致。这一技法,竟与梁楷 《疏柳寒鸦图
》以晕染的淡墨来烘托萧瑟冬季中雾霭的手法惊人相似。 禅宗墨戏遵循“以意为主”的创作理念,“简淡”便成 为禅僧乃至参禅士人所追寻的最高艺术境界。吉州窑这 一绘画风格的形
满禅趣的桑叶盏的烧制,最终离不开窑工的反复实践才 能成功。不过,从吉州窑三叶盏与晚唐五代漏花木叶纹 枕风格相似的情况,也不排除其同时受了唐代木叶装饰 的启发。还有一个
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吉州窑单叶盏装饰的多为枯死、残 破的桑叶。这种装饰于静穆漆黑釉面上的残叶,不仅其 装饰意境极富禅趣,而且与著名的禅宗公案——“体露金 风”所蕴涵的禅
的茶汤均为乳状,不可能有自然景物的倒影,故知杨万 里所吟咏的茶,一定是煎煮的透明茶汤。盛以这样的茶 汤,图案形色各异的吉州窑茶盏才能展现其独特的风韵。 煎饮草茶方式的
流行与普及,寺院禅茶的推动功不可没。宋谢深甫《庆 元条法事类》卷二十八载:“品官蜡茶草茶各,玖品三 斤,捌品以上陆斤,僧道草茶壹斤。”可知南宋庆元年 间(1195~1
瓷器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产品,恐怕非木叶盏莫属。 木叶盏内外壁均施黑釉,按造型可分斗笠盏、束口弧壁 盏和深腹盏三种。斗笠盏腹壁斜直、口径略大,观叶楼 和杨永德伉俪有此
类收藏;束口弧壁盏腹壁较深、口径略小,观叶楼藏木 叶盏和江西上饶南宋开禧二年(1206年)赵氏墓出土木叶盏, 即属此类;深腹盏是吉州窑最为流行的器型,观叶楼即 有此类
话,那么吉州窑各式带有图案茶盏的风行,则是为适应 新兴禅茶要求茶汤透明的煎饮方式而设计。
毛笔书法 dvcf72dep
是顺应宋代斗茶风习的产物,或与当时流行的点茶法有 关。但细加考虑,却并非如此。吉州窑茶盏中,除桑叶 盏等少数为黑釉外,多数盏的内壁黑釉之上还施加了一 层棕褐色的窑变面
釉,并辅以漏花、釉绘等为饰。这类盏的色泽或装饰, 显然都不符合斗茶“茶色白,宜黑盏”的要求。而且, 吉州窑茶盏内多有形色各异的装饰,用其盛用斗茶和点 茶之乳浊状茶汤,
成,当与南宋禅宗墨戏的影响密切相关。此外,梅月题 材本身,最初也是禅宗影响下的产物,如“墨梅”便起 于禅宗内部的墨戏。在禅宗绘画中,墨梅甚为流行,以 此参禅的僧人甚多
。吉州窑瓷器中,还有一类以随性挥洒的釉彩线条,或 以手指随意弹洒形成的釉斑为装饰的黑釉盏。美国克利 夫兰艺术博物馆以及观叶楼、两庆书屋等均有此类收藏, 造型有盏、花口
界主要有桑叶和菩提叶两种观点。菩提树与桑树虽同属 桑科,两者叶片形状亦较为接近,但菩提叶细长似尾的 叶端及光滑的叶边缘与桑叶显著不同。菩提树在我国主 要分布于广东、云
南等地,江西并不适宜其生长。而吉州窑所在地江西, 南宋时为盛产蚕桑之地。另据仿烧吉州窑瓷器经验丰富 的廖光荣先生相告,经过他的多次试烧证实,只有桑叶 才能烧出南宋吉州
例外,吉州窑桑叶盏就是这一背景下的产物。而“能通 禅”的桑叶盏的设计,或有可能就是禅僧或参禅的士人 所为。永和镇吉州窑即处于诸多禅寺包围之中,本觉寺 更与窑场完全融为
一体。此外,窑址中还发现“本觉”“慧”“太 平”“弟子蒋子通”等寺院定烧的标本。由此可知,吉 州窑工与禅寺交往甚密,其瓷业生产极易受到禅僧需求 和审美的影响。当然,充
200年)已出现“僧道草茶”的专用称谓,说明草茶已成为 僧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从记载也可看出,蜡茶主要还 是各级官员的专享,而草茶伴随着新的煎饮方式的流行 也为各级官
员所接受。综上所考可知,南宋时,以煎饮方式为特色 的草茶,已成为寺院禅茶之主流,并逐渐被士人阶层和 大众所接纳。如果说建窑黑釉盏是因适宜团茶之斗茶、 点饮方式而流行的
吕大临家族墓地出土的铜渣斗与钵上有完整茶叶的残留, 为北方地区煎饮草茶提供了直接证据。宋室南迁后,草 茶更是盛行一时。从南宋大量歌咏煎煮草茶的诗词中可 明显感受到这一
变化。更值得注意的是,杨万里(1127~1206年)诗中有 “茶瓯影里见山光”(《寄题肖邦怀步芳园》)和“古松将 影入茶瓯”(《颜几圣招游裴园》)之句。因点饮和斗茶
并逐渐形成一套庄重的寺院茶礼。唐末五代,“饭后三 碗茶”已成为吉州禅寺普遍流行的“和尚家风”。宋代 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第十二载僧人问吉州资福如宝 禅师:“如何是和
尚家风?”师日:“饭后三碗茶。”茶与禅的关系已达到 “茶禅一味”的境界。至南宋时,禅茶在整个社会的渗 透与普及极大地提高了禅茶文化的美学境界,茶器美学 品格的提升也不
收藏。木叶盏按装饰可分三叶盏和单叶盏两类。日本私 人藏吉州窑瓷器中有一件特殊的三叶盏,其盏心木叶旁, 竟装饰一条栩栩如生的蚕。盏中木叶边缘有锯齿,木叶 一侧有明显裂痕
,具典型幼树桑叶特征。类似的盏,瑞士Baur艺术馆和 美国芝加哥美术馆也有收藏。吉州窑单叶盏,木叶的形 态或舒展、或卷曲、或折叠,极尽变化之能事。关于木 叶之种类,学
新园先生相告,净居寺出土的蘑葡纹盏由寺中严首和尚 提供。百丈寺与蘑葡纹盏残片伴出的瓷片中有墨书“众 寮”,可知出土瓷片之地为“众僧依止之寮舍也”。这 些都是禅宗文化影
响吉州窑瓷器生产的重要证据。釉绘与禅宗墨戏观叶楼 藏品中,有两件釉绘梅梢月纹黑釉盏。两盏之梅月,虽 逸笔草草,却颇具朴拙传神之妙,呈现出一幅超凡脱俗 的意境,与禅宗墨
洪州双井白芽渐盛,近岁制作尤精,囊以红纱,不过— 二两,以常茶十数斤养之,用辟暑湿之气。其品远出日 注上,遂为草茶第一。”据滕军女士对北宋沈括《本朝 茶法》嘉祜六年(
1061年)榷茶统计的考察发现,几乎当年所有产茶区都有 草茶生产。随着草茶的普及,饮茶方式也有所改变,北 宋已有将草茶直接煎饮的方式。而且,近年陕西蓝田北 宋金石学家
禅趣;而率性十足的釉斑,也与禅宗审美生动活泼的气 韵颇为相投。值得注意的是,在川草堂收藏一件吉州窑 黑釉描金山水诗文碗残器,以描金绘山水、明月,内壁 书唐船子和尚德诚
禅师(820~858年)《归棹歌》“夜静水寒鱼不食,满船空 载月明归”之句,这是禅宗影响吉州窑装饰的又一重要 证据。禅茶之盏以往学界普遍认为,吉州窑茶盏的大量 生产,
理也颇为相合。公案载,有僧问云门禅师:“树凋叶落 时如何?”云门曰:“体露金风”(《五灯会元》卷十五)。 本则公案借“树凋叶落”,暗喻妄念、烦恼已断的清纯 心境。而“
体露金风”,则好比历经苦行的禅者,在脱却身心的一 切烦恼妄想之后,进入真空无我的“身心脱落”之境。 由此看来,吉州窑盏上看似残破的桑叶,其中却蕴涵着 深刻的禅理。宋白
茶盏中的图案便显得有些多余。从目前掌握的证据来看, 吉州窑盏心带有图案茶盏的流行,应与草茶在江南禅寺 和民间的普及,以及由此带来的饮茶方式的改变有关。 草茶早在北宋时
期的江浙、江西就已盛行。欧阳修(1007-1073年)《归田 录》云:“蜡茶出于剑、建,草茶盛于两浙。两浙之品, 日注为第一。自景祐(1034~1 038年)以后,
禅宗对吉州窑存在影响的观点,最早是蒋玄怡先生提出 来的。欧阳希君也指出吉州窑木叶盏与禅茶一道有关。 在向刘新园先生的多次讨教中,他也反复强调禅宗与吉 州窑的关系。禅宗
对唐宋以来的文学、书画以及哲学等领域有着广泛而深 刻的影响,早已引起海内外学界的普遍关注。那么,禅 宗是否对中国古陶瓷产生过影响呢?这是一个值得我们进 一步深入思思考
杨法顺禅师“金风体露复何言?大道从来绝变迁。一叶飘 空天似水,临川人唤渡头船”一诗,给了本则公案一个 绝佳的注解。其中“一叶飘空天似水”一句,颇能契合 吉州窑桑叶盏盛
满茶水后倒映天空给人的视觉感受。花中禅友——葡萄吉 州窑瓷器中,有一类人们习称的剪纸漏花梅花纹盏。此 类盏外壁多施黑釉,造型分斗笠盏和弧壁盏两种。日本 东京国立博物馆
瓶、罐、三足炉等。此类装饰手法在唐代花瓷上已有应 用,其在吉州窑茶盏上的再度流行,应与当地深厚的禅 宗文化传统有关。禅宗以“无所矫饰,浑然天成”为至 高境界,这一观念
已广泛融入唐宋以来的寺庙建筑、园林、诗词、书画艺 术之中,与禅僧生活关系至为密切的茶盏,更易受其影 响。吉州窑随性挥洒的釉彩线条,与梁楷简笔人物画中 的线条有着共通的
的课题。众所周知,江西是禅宗五宗七派的共同发源地, 禅宗文化已成为江西历史文化的重要基因。宋代江西文 学的空前繁荣,就与士大夫普遍流行的禅悦之风密切相 关。不仅如此,
禅宗的影响还渗透到了手工业领域,众多禅宗寺庙包围 之中的江西吉州窑便是典型一例。宋代的江西,吉州境 内禅宗寺庙最多,其中庐陵29座、泰和25座。蕴涵禅理 的桑叶吉州窑
通鼻观,应悟佛根源”一诗,更将其直呼为“禅友”。 南宋诗人董嗣果《栀子花》中又有“芳林园里谁曾赏, 蘑卜坊中自可禅。明艳倚娇攒六出,净香乘烈袅孤妍” 之句,诗中不仅点
明栀子花即“明艳倚娇攒六出”的蘑葡,而且同样可看 出蘑葡与禅的密切关系。尤其重要的是,与吉州窑隔江 相望的净居寺及“禅林清规”发祥地百丈寺,均出土了 蘑葡盏残片。据刘
。新疆阿斯塔纳墓葬中至少见有两种类型的缬染蘑葡绢。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南宋《大傩图》中人物衣饰上也有蘑 葡图案。唐宋以来蘑葡纹的流行,均与禅宗的影响有关。 从唐王维《六
祖慧能禅师碑铭》“林是旃檀,更无杂树。花惟蘑卜,不 嗅余香”可知,蘑葡在禅林中的地位之高。南宋王十朋 (1112~1171年)《蘑萄》“禅友何时到,远从毗舍园,妙 香
和杨永德伉俪均有此类收藏。刘新园先生认为,此类盏 中所谓“梅花”,实为花中禅友——蘑葡(卜)。蘑葡,原 产印度,释迦牟尼成道时,其背后即有此花。宋人所称 之蘑葡,已非
印度所产,而是中国化的蘑葡,又称栀子花,花瓣六出, 与五瓣梅花明显不同。吉州窑蘑葡装饰尚有海外所见梅 瓶、罐等器类。类似吉州窑盏的蘑葡装饰,最早见于唐 代缬染印花绢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