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必背国学常识汇总,35个成语故事的意思解释

合集下载

(扩展版)成语典故大全及解释

(扩展版)成语典故大全及解释

(扩展版)成语典故大全及解释---一、成语典故1. 意义一:形容做事不力,无能。

典故:相传战国时期,齐国一个人因为放马失马而遭到痛打一顿,并被当众嘲笑。

此后,这个人因为害怕遭受打击,再也不敢放马,变得十分谨慎小心,但也因此无法完成一些大事。

故有了成语“战战兢兢”。

解释:战战兢兢形容做事小心谨慎,举止胆小怯懦的状态。

2. 意义二:形容对事情过于畏惧。

典故:传说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个人出行时,途中遇到一位仙人。

仙人告诉他,在前方有一只怨鸟,能知道一个人的命运。

这个人非常想知道自己的命运,但又害怕知道真相。

最终,他选择不去看怨鸟,因此一生都对自己的命运一无所知。

后来,人们就用“怨鸟自知”来形容那些害怕透视自己真实情况的人。

解释:怨鸟自知形容对自己的信息或命运过于畏惧,不敢探索真相。

3. 意义三:形容担心做蠢事而小心行事。

典故:据说,魏文侯派人给他的朋友写信时,无论写了什么内容都要在信封上加上一行字:缄默。

这是因为文侯的朋友认为魏文侯虽然明智聪明,但一世无成,不会成功。

因此,魏文侯担心他的朋友看到信中的内容后会觉得他做了傻事,所以在信封上加上了“缄默”两字,意为“不要对信中内容多说”。

解释:缄默形容因为担心自己做蠢事而小心行事。

4. 意义四:形容害怕失败而过分小心谨慎。

典故:《史记·广陵敖倪列传》中记载,战国时期的楚国有人向楚悼王进献了一个发射矛的装置,引起了楚悼王的高度兴趣。

然而,楚悼王看到这个装置后变得十分小心翼翼,怕装置会不起作用。

最终,楚悼王害怕失败,没有使用这个装置,错失了一次取胜的机会。

故有了成语“战战兢兢”。

解释:战战兢兢形容害怕失败而过分小心谨慎,没有大胆行动的状态。

二、总结以上是一些常见成语的典故及解释,这些成语都以形容人因害怕失败、不敢冒险而过分小心谨慎为主题。

通过了解这些典故,可以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含义和使用场景,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更多成语的典故和解释请参考相关书籍或在线工具。

成语故事解析总结大全

成语故事解析总结大全

成语故事解析总结大全成语在中国的语言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们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表达方式,寓意深远,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每一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富有故事性和趣味性的来源,通过解析这些成语背后的故事,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含义,还可以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本文将为大家总结一些常见的成语故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杞人忧天杞人忧天的故事来源于中国战国时期。

相传,有个人名叫杞梁,他总是过分担忧天塌下来。

一日,杞梁在修筑家中的墙壁时,忽然听见有人呼叫:“天要塌了!”杞梁慌忙丢下手中的工具,奔跑回家,他告诉妻子家中发生了变故,说天要塌下来了。

妻子听后大笑并责备他“杞人忧天”。

从此,人们因此而得出“杞人忧天”的成语,形容那些过分焦虑和担忧的人。

二、画蛇添足画蛇添足的故事源于中国战国时期的一个故事。

相传,有一位才子出门游玩,看到一条蛇在草地上来回蜿蜒。

他觉得这幅景象非常美丽,于是决定用画笔把它画下来。

才子画了蛇的蜿蜒身躯,但觉得还缺点什么,于是不经思索地在蛇的身上画了两只脚。

这样,本来是传神生动的蛇画成了怪物。

所以,后人用“画蛇添足”来形容做徒劳无益的事情,多此一举。

三、望梅止渴望梅止渴的故事发生在中国东汉时期的一位名叫董卓的将军身上。

当时,董卓带兵征战,一路上水源枯竭,士兵们口渴得快要垂涎三尺。

就在此时,董卓发现远处有一片绿树,猛然间感到非常渴望。

他告诉士兵们那是干渴时“望梅眼”引起的幻觉,他告诉士兵们通过“望梅止渴”这种心理暗示可以减轻口渴的症状。

于是,士兵们在董卓的带领下坚持下来,经过一段时间后,终于找到了水源。

后来,“望梅止渴”一词便用来形容人通过想象或者心理暗示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四、守株待兔守株待兔的故事源自中国春秋时期,故事中的人物是一个农民。

这位农民在田地中砍伐树木时,不小心砍到了一只野兔。

他非常庆幸地发现这只野兔不仅身形肥硕,而且肚子里还装满了好看的玉石。

小学语文成语故事知识点总结

小学语文成语故事知识点总结

小学语文成语故事知识点总结成语是汉语言文化的瑰宝,它们简洁而富有深意,往往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生哲理。

在小学语文学习中,成语故事是重要的一部分,不仅能够帮助孩子们积累词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

下面就为大家总结一些小学语文常见的成语故事知识点。

一、掩耳盗铃“掩耳盗铃”这个成语出自《吕氏春秋·自知》。

故事说的是有一个人想要偷别人家的大钟,但是钟太大了,搬不走。

于是他就想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可是当他敲钟的时候,钟声响亮,传出去很远。

他害怕别人听到钟声会来把他抓住,于是就捂住自己的耳朵,以为这样别人也就听不到钟声了。

这个成语讽刺了那些自欺欺人的人,他们以为捂住自己的耳朵,就能掩盖住事情的真相,其实只是在欺骗自己。

在生活中,我们要正视问题,不能像掩耳盗铃的人那样逃避现实。

二、刻舟求剑“刻舟求剑”来源于《吕氏春秋·察今》。

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不小心把剑掉到了江里。

他没有立刻下水去捞,而是在船舷上刻了一个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当船靠岸后,他就顺着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结果自然是找不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事物总是在不断变化的,不能用静止的眼光去看待问题。

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来处理事情,不能拘泥于过去的经验和方法。

三、亡羊补牢“亡羊补牢”出自《战国策·楚策》。

从前有个人养了一群羊,一天早上他发现少了一只羊,原来羊圈破了个洞,夜里狼从洞里钻进来把羊叼走了。

邻居劝他赶紧把洞补上,他却说:“羊已经丢了,还补羊圈干什么?”第二天早上,他又发现少了一只羊。

这时候他才后悔没有听邻居的话,赶紧把羊圈修补好。

从此,他的羊再也没有丢过。

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出了问题以后要想办法及时补救,以免继续遭受损失。

即使已经遭受了一定的损失,只要能够及时采取措施,还是可以避免更大的损失。

四、狐假虎威“狐假虎威”源自《战国策·楚策》。

小学生成语故事大全

小学生成语故事大全

小学生成语故事大全(一)如释重负【典故】春秋时,季孙、叔孙和孟孙三个家族掌握了鲁国的军政大权。

鲁昭公为夺回权利,派兵去攻打季孙氏。

叔孙氏和孟孙氏知道后,立刻前来救援。

三家联合起来,把昭公的军队打得大败,昭公只得逃亡齐国。

因为他原来已经失去了民心,百姓反而感觉像放下沉重的负担。

【释读】释:放下。

负:负担。

形容人们解除了负担后的轻松心情。

(二)如鱼得水【典故】东汉末年,刘备请到诸葛亮做军师后,经常得到诸葛亮的指点,对天下形势的理解和认识有了很大的提高。

他与诸葛亮的关系十分亲密。

开始时,关羽和张飞很不服气。

刘备说:我得到诸葛亮,就像鱼得到了水一样,你们应该理解。

【释读】比喻得到与自己很投合的人或很适合自己的环境。

(三)千钧一发【典故】西汉著名的文学家枚乘,擅长写辞赋。

他在吴王刘濞那里做谋士时,反对吴王反叛朝廷。

他劝吴王:用一缕头发系上千钧之重的东西,下边是深渊,头发丝一断,那东西你就别指望重新得到了。

你谋反朝廷,危险的程度就像这头发丝一样。

刘濞不听,其兵反叛,最终被朝廷的大军消灭。

【释读】钧:古代重量单位,三十斤(即十五千克)为一钧。

比喻形势或情况已极其危急。

(四)手不释卷【典故】三国时,吴国大将吕蒙,善于领兵作战,立下不少战功。

但他有一个毛病:不愿读书。

吴王孙权对他说:你掌管军政大权,应该多读兵书和史书。

他回答:抽不出时间。

孙权说:光武帝领兵打仗时,手都从来不离开书,你比他还忙吗?从此,吕蒙努力学习,成了一个有学问的将领。

【释读】释:放开。

卷:书本。

形容勤奋学习或看书入迷。

(五)天衣无缝【典故】古时候,有个年轻人名叫郭翰。

盛夏的一个晚上,他在大树底下乘凉。

突然间,一个美丽的仙女从天上飘然而来。

郭翰发现仙女的漂亮衣裙竟然连一条衣缝也没有,他惊奇地问道:你的衣服怎么没有衣缝呢?仙女笑道:我穿的是天衣,天衣不是用针缝的,怎么会有衣缝呢?【释读】比喻事物非常自然完美,无任何纰漏破绽可寻。

(六)铁杵磨针【典故】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小学生必学的成语故事

小学生必学的成语故事

小学生必学的成语故事具有古韵的成语对于小学生来说在理解上还是有些难度的,不妨将成语故事化,通过故事的形式教导孩子学习成语了解成语!下面是小学生必学的成语故事,欢送阅读:1、沆瀣一气唐僖宗时,有个叫崔沆的主考官,录取了一个叫崔瀣的考生。

由于两人都姓崔,而他们的单名“沆〞和“瀣〞连在一起,又恰恰是表示夜间水气的“沆瀣〞两字,于是有人就开玩笑说他们是“沆瀣一气〞。

沆瀣一气:比喻彼此气味相投。

2、不自量力春秋时,弱小的息国与较大的郑国相邻。

一次两国发生争执,息国国君不仅不成认自己的错误,反而出兵侵略郑国,被郑国军队打得大败。

当时有见识的人就认为息国不仅无理,而且还“不量力〞,是走在死亡的道路上。

果然,没有多久,息国就被楚国灭亡了。

不自量力:指不能正确估计自己的力量。

3、乐不思蜀三国时,蜀主刘备死后,由昏庸无能的儿子刘禅继位。

后来蜀国灭亡,刘禅投降司马昭后被带到洛阳,一次,司马昭请刘禅饮酒,席间让人表演了一些蜀国的娱乐节目。

当时跟随刘禅投降的蜀国人看后都产生了亡国的伤感,唯独刘禅嬉笑自如。

后来司马昭问他是否思念故国刘禅却答复说:“此间乐,不思蜀〞。

乐不思蜀:比喻乐而忘本或乐而忘返。

4、从善如流春秋时,楚国攻打郑国,晋军元帅栾书率军前去救援。

楚军一见晋军,就撤回去了。

栾书于是转而攻打依附楚国的蔡国。

楚国急忙派出两个县的兵力,前来援救。

这时,晋军上下斗志高昂,准备迎战楚军。

只有知庄子、范文子、韩献子三人劝栾书退兵,避开楚军的锋芒。

栾书采纳了他们的意见。

后来晋军趁楚军回国之际,出兵攻克了蔡国。

从善如流:比喻乐于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

5、多难兴邦春秋时,楚灵王为了称霸,想与诸侯会盟,派椒举前去邀请晋平公参加。

晋平公想拒绝,司马侯劝他去。

晋平公说:“晋国地势险要,战马多,而楚国又多灾多难。

我们完全用不着怕它。

〞他劝晋平公把眼光放远点,同意楚灵王的邀请。

“多难以固其国〞后多作“多难兴邦〞。

邦:国家。

多难兴邦:指多经困难,反而可以促使上下团结奋斗,使国家强盛起来。

35则古代经典成语故事

35则古代经典成语故事

35则古代经典成语故事35则古代经典成语故事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是我国几千年以来人民智慧的结晶。

一起来看看35则古代经典成语故事,仅供大家参考!谢谢!守株待兔从前,宋国有个农夫去地里干活。

干累了便坐在树下歇息,他想:下地干活实在太辛苦了。

突然一只受伤的兔子跑来,一不小心一头撞在树上,兔子顿时断了气。

农夫拾起兔子想:不错,兔子会自己送上门的。

农夫放声笑道:“这比耕地省力多了。

”于是他扔撅头再也不工作了,他从早到晚坐在树下等兔子,后来地荒了,人瘦人,也没等到兔子上门,左邻右舍见了他都哈哈大笑。

株,树,守株待兔,守着大树等兔子,讽刺死守狭隘经验或妄想不经过主观努力而得到成功。

天衣无缝从前有个叫的郭翰人,因夏天炎热,就躺在庭院中乘凉。

他仰望着夜空,看到繁星满天,月光皎洁,不禁心旷神怡。

忽然,他见天上一朵白云向他飘过来,白云飘近,他一看,却是个白衣女子。

郭翰连忙起来向她依拜。

那女子对郭翰说:“我是天上的织女。

”织女身上的衣服漂亮极了,郭翰仔细地打量着。

看着看着,他发现这衣裳上下没有针线缝织的痕迹。

郭翰觉得奇怪,就向织女请教。

织女说:“我穿的是天衣,本来就不是用线缝成的。

”郭翰听了,不由得连声赞叹:“真是天衣无缝啊!”成语天衣无缝比喻事物完美自然,浑然天成,没有破绽。

草木皆兵两晋末年,西北方建立了五胡十六国,其中前秦的符坚气势最盛。

他率领八十万兵马入侵南方,妄图统治全国。

晋武帝派谢玄为先锋都督,带兵八万去阻击。

谢玄先以精兵五千挫败符坚手下的良臣大军,接着,他又切断后路,逼迫秦兵渡淮河北逃。

这一仗,符坚损失兵将1.5万人。

符坚惶惑不安,登上寿阳城楼,察看军情,只见晋军阵式严整,士气高昂,符坚胆战心惊,看到山上草木,以为都是晋兵。

最后,谢玄以少胜多,在淝水之战中大败秦军。

由于恐惧惊慌而疑神疑鬼,连一草一木都当作士兵,称为草木皆兵。

手不释卷三国时,吕蒙是吴国的大将。

成语故事及意思

成语故事及意思

成语故事及意思成语是汉语中的精华,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每一个成语都有其独特的故事和意义,通过成语我们可以了解古代的历史故事、人物传奇和智慧哲理。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几个常见的成语故事及其意思。

成语一,画蛇添足。

故事,相传古代有一个人很擅长画蛇,他画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有一天,他在画蛇的时候觉得画得还不够,于是就在蛇身上添加了腿。

结果,这只蛇变得奇怪而丑陋,丧失了原本的美感。

意思,这个成语形容做事过分,多此一举,反而起到了相反的效果。

比喻在已经完美的事物上,贸然添加东西反而弄巧成拙。

成语二,亡羊补牢。

故事,有个农夫养了一群羊,有一天一只羊走失了。

农夫没有及时找回,结果其他羊也跟着跑了。

农夫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赶紧修补了栅栏。

虽然后悔没有及时找回走失的羊,但至少可以保住剩下的羊。

意思,比喻虽然事情已经发生,但及时补救还能挽救一些损失。

也可以比喻事情出现了漏洞,及时修补还能避免更大的损失。

成语三,杯弓蛇影。

故事,古代有一个人走夜路,手持弓箭和酒杯。

由于月光的折射,他看到了自己手中的杯子和弓箭的影子。

他因为害怕,以为有蛇在草丛中,结果一直惊恐不安。

意思,比喻因为过分恐惧而产生的错觉。

也比喻因为心虚而感到惊恐。

成语四,守株待兔。

故事,有个农夫种了一棵树,一天他在树下休息,看到一只兔子撞在了树根上,当场死亡。

农夫高兴地想,兔子自己送上门来了,以后就一直守在树旁等待兔子撞死。

意思,比喻不劳而获,坐等幸运降临。

也比喻不努力,只靠等待,不切实际地指望幸运。

成语五,班门弄斧。

故事,古时候,孔子去鲁国的樊哙家里做客。

樊哙出示了自己的斧子让孔子看,孔子看了之后说,“这把斧子并不是班门的。

”班门是古代有名的铸剑家,樊哙却是个普通人,孔子的话是在说樊哙弄斧不着调。

意思,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自不量力。

也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以上就是几个成语的故事及其意思,通过这些成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的故事和智慧。

成语是汉语的精华,希望大家能够多多学习和运用成语,让我们的语言更加丰富多彩。

成语故事的含义

成语故事的含义

成语故事的含义成语是汉语中的一种特殊词语,它是中国语言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成语故事则是通过具体的故事情节来解释成语的含义,让人们更加直观地理解和记忆成语。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常见的成语故事及其含义。

1. 画蛇添足。

相传,古代有个人画了一幅很好的蛇,但他觉得画得还不够,于是在蛇身上又加上了腿。

结果,这幅画变得非常奇怪,失去了原本的美感。

后来人们就用“画蛇添足”来比喻做了多余的事,反而弄巧成拙。

2. 杞人忧天。

古时候,杞国有个人整天担心天会塌下来,于是一直忧心忡忡。

其他人劝他不要杞人忧天,但他却不听。

后来,天果然没有塌下来,这个人反而成了笑柄。

杞人忧天就成了形容杞人忧天的故事。

3. 李代桃僵。

相传,有个人种了一棵桃树,结果桃子被别人偷吃了。

他就在树上挂了一个李子,希望能吓唬那些偷吃桃子的人。

后来,有人看到了李子,以为是桃子,结果吃了之后发现很酸,于是就再也不敢偷吃了。

这个故事就是用来形容代人受罚的情况。

4. 望洋兴叹。

古时候,有个人住在内陆,从来没有见过大海。

有一天,他听别人说起大海的壮观,于是就跋涉千里去看大海。

当他看到辽阔的大海时,感到自己的渺小和无助,于是长叹一声。

这个故事就是用来形容看到了自己无法企及的事物而感到无能为力的情况。

5. 守株待兔。

传说古代有个农夫,他种了一棵树,结果在树下等了很久,等到了兔子。

后来,有只兔子真的撞到了树根上,被农夫抓住了。

这个故事就是用来形容不劳而获的情况。

6. 胸有成竹。

相传,古代有个画家,他在画画之前,总是在心里构思好了画面,然后再下笔。

因此,他的画每一笔都很有章法,非常有条理。

后来人们就用“胸有成竹”来比喻事先有了周密的计划和安排。

以上就是一些常见的成语故事及其含义。

通过这些故事,我们不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成语的含义,也能够从中汲取智慧,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成语故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希望大家能够多加利用,让这些智慧之言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语文成语故事知识点整理

语文成语故事知识点整理

语文成语故事知识点整理成语,是中国语言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远的历史背景。

这些成语往往概括了丰富的故事情节,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表达,传递了深刻的道理和智慧。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语文成语故事,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 四面楚歌故事:公元前202年,楚汉之战中,项羽率领楚军在垓下被刘邦所围。

项羽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无法突围。

最终,项羽被刘邦击败,楚国灭亡。

寓意:形容处境孤立,四面受敌,无法挽回局面。

2. 青梅竹马故事:公元前202年,项羽率领楚军在临江城围困刘邦。

刘邦的一名将军,因为与临江城主的女儿青梅竹马,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借此建立了维系友军和谈判的机会。

寓意:形容童年时代结下的友谊或青梅竹马的恋情。

3. 画蛇添足故事:唐代,有个善画蛇的人,他画了一条非常逼真的蛇。

他的朋友劝他不要画脚,因为蛇本来就有脚的部位。

但是他不听劝告,继续在画中添加了蛇的脚,结果让画变得荒谬可笑。

寓意:形容做多余或不必要的事情,反而起到了相反的效果。

4. 杯弓蛇影故事:战国时期,有位韩国将军,喜欢用琴弹奏。

有一次,他在弹琴时,发现墙上有一根绳子投下来,他以为是敌人的计谋,拿起弓箭射了过去。

结果,他受到了惊吓,摔倒在地。

原来墙上只是一条蛇的影子。

寓意:比喻因疑神疑鬼而胆小怕事。

5. 开天辟地故事:中国神话传说中,盘古开天辟地,创造了世界上的一切。

在混沌之中,盘古用斧子将天和地分开,形成了世界的样子。

寓意:形容开创事业和创造历史。

也用来形容具有伟大创举的事情。

6. 拔苗助长故事:古代有个农民种稻,他种下的稻子长得很慢。

他为了让稻子快些长高,就每天都去拔苗,结果稻子枯萎了。

寓意:比喻急于求成,结果适得其反。

7. 画龙点睛故事:唐代,有个画家名叫吴道子,他画了一幅龙的画,但画的龙总觉得缺点什么。

最后他用了一笔墨,只在龙的眼睛上点上了一点,画龙点睛,画龙活了起来。

寓意:比喻在事物最重要的地方补上短缺的部分。

8. 掩耳盗铃故事:战国时期,有个小偷,他专门盗窃铜铃。

小学生必须掌握的成语典故精选

小学生必须掌握的成语典故精选

小学生必须掌握的成语典故精选成语典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积淀,每一句成语都是那么深刻隽永、言简意赅,而它们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

以下是为大家准备的小学成语典故,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精卫填海的故事:【成语】:精卫填海【拼音】:jīng wèi tián hǎi【解释】:精卫:古代神话中的鸟名。

精卫衔来木石,决心填平大海。

旧时比喻仇恨极深,立志报复。

后比喻意志坚决,不畏艰难。

【成语故事】:传说,很久以前,炎帝有个女儿叫女娃,炎帝很喜欢她,经常带她到东海去游泳。

女娃非常勇敢,大风大浪从不畏惧。

女娃长大后,每天都要自己到东海去游泳。

有一天,她不幸被大海淹死了。

女娃死后变成了一只鸟,每天从山上衔来石头和草木,投入东海,然后发出“精卫”“精卫”的叫声,好像在呼唤着自己。

精卫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顽强不息,坚持不懈,决心要把东海填平。

这句成语比喻矢志不移,努力不懈。

后人常以“精卫填海”这个成语比喻深仇大恨,立志必报。

或比喻不畏艰难险阻,矢志不移的坚毅决心。

脚踏实地的故事:【成语】:脚踏实地【拼音】:jiǎo tà shí dì【解释】:脚踏在坚实的土地上。

比喻做事踏实,认真。

【成语故事】:北宋史学家司马光曾编撰了我国最大的一部古代编年史--《资治通鉴》。

他治学严谨、刻苦,为编撰《资治通鉴》,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一直工作到深夜。

他对书稿精益求精,六百多卷的初稿,到定稿时只剩下80卷,而且全部用工楷字写成,没有写一个草字,剩下的废稿把两间屋子都堆放满了。

全书上起战国,下至五代,共写了1360年的历史。

他这种认真踏实的治学态度,受到人们的赞扬。

一次司马光问他的朋友:你看我是怎样一个人?朋友答道:你是一个脚踏实地的人。

这个成语形容做事认真、踏实。

枯鱼之肆的故事:【成语】:枯鱼之肆【拼音】:kūyú zhīsì【解释】:枯鱼:干鱼;肆:店铺。

小学生必读成语故事_成语典故素材

小学生必读成语故事_成语典故素材

小学生必读成语故事展现了汉语表达巨大而丰富内涵的能力和语义融合能力。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小学生必读成语故事,欢迎阅读!1、拔苗助长在宋国有个担心自己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一棵一棵拔高的人。

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对家人说:“今天我精疲力竭,我帮助禾苗长高啦!”他儿子赶忙到地里去看,禾苗全都枯死了!【启发】事物的发展、人的成长,都是循序渐进的,违背了这个规则不仅无益,而且有害。

2、守株待兔宋国有个农夫种着几亩地,他的地头上有一棵大树。

一天,他在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兔子箭一般地飞奔过来,猛的撞在那棵大树上,一下子把脖子折断了,蹬蹬腿就死了。

这个农夫飞快的跑过去,把兔子捡起来,非常高兴地说:“这真是一点劲没费,白捡了个大便宜,回去可以美美地吃上一顿了。

”他拎着兔子一边往家走,一边得意地想:“我的运气真好,没准明天还会有兔子跑来,我可不能放过这样的便宜。

” 第二天,他到地里,也不干活,只守着那棵大树,等着兔子撞过来。

结果,等了一天什么也没等到。

他却不甘心,从此,天天坐在那棵大树下等着兔子来撞死。

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长得比庄稼都高了,连个兔子影也没有再见到【启发】原比喻希望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

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3、刻舟求剑说的是楚国有人坐船渡河时,不慎把剑掉入江中,他在舟上刻下记号,说:“这是我把剑掉下的地方。

”当舟停驶时,他才沿着记号跳入河中找剑,遍寻不获。

【启发】不懂变通、墨守成规之意。

比喻不懂事物已发展变化而仍静止地看问题。

4、手不释卷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知识,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

吕蒙总是推说军队事多没有时间学习,孙权列举自己及前人的例子,如“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谓老而好学。

”吕蒙深受感动,从此发奋学习,学问提高很快孙权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

”吕蒙问:“可我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再读些《左传》、《史记》等一些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处。

小升初常考成语故事释义

小升初常考成语故事释义

小升初常考成语故事释义1、不耻下问春秋时期,卫国有个人叫孔圉,勤奋好学,而且很谦虚。

他死了以后,卫国的国君为了表彰他,并让后人学习他的好学精神,就赐给他一个“文”的称号,所以,后来人们就尊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有个学生叫子贡,也是卫国人。

他认为孔圉不像人们所说的那样,称他为“孔文子”,似乎是有点评价过高了。

他想来想去,觉得不能理解,就去向孔子请教。

子贡说:“那个孔文子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凭什么要赐给他‘文’的称号?”孔子回答说:“孔圉聪明好学,勇于向地位和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虚心请教,而不会感到丢脸,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所以要赐给他‘文’的称号。

”子贡听孔子这样一说,猛然省悟,顿时感到心悦诚服。

2、悬梁刺股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

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

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

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

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

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

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

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这就是孙敬悬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

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

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

这对他的刺激很大。

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

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

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

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3、望梅止渴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

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小学生常用成语故事及寓意

小学生常用成语故事及寓意

小学生常用成语故事及寓意(一)揠苗助长【典故】从前宋国有一个农夫,嫌自已田里的秧苗长得太慢,因此整天忡忡忧忧。

有一天,他又荷着锄头下田了,他觉得稻苗似乎一点也没长大,于是苦心思索着有什么办法可以使稻子长高一点。

忽然,他灵机一动,毫不犹豫的卷起裤管就往水田里跳,开始把每一棵秧苗拉高一点。

傍晚,农夫好不容易才完成他自以为聪明的杰作,得意洋洋的跑回家,迫不及待的告诉他太太说:“告诉你一件了不起的事,我今天想到一个好点子,让咱们田里的稻苗长高了不少。

”农夫太太半信半疑,就叫儿子到田里去看,究竟是怎么回事。

儿子听到家里的稻子长高了,兴奋地飞也似的跑到田里去看。

这时,他发现稻苗是长高了,但是却一棵棵低垂着,眼看着就要枯萎了。

【释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千万不可以学宋国农夫的作法,一切事情都有它的顺序,如果一心只想早点完成就破坏它的次序,到头来不仅不能提早完成,反而一事无成。

(二)买椟还珠【典故】一个楚国人,他有一颗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

为了卖个好价钱,他便动脑筋要将珍珠好好包装一下,他觉得有了高贵的包装,那么珍珠的“身份”就自然会高起来。

这个楚国人找来名贵的木兰,又请来手艺高超的匠人,为珍珠做了一个盒子(即椟),用桂椒香料把盒子熏得香气扑鼻。

然后,在盒子的外面精雕细刻了许多好看的花纹,还镶上漂亮的金属花边,看上去,闪闪发亮,实在是一件精致美观的工艺品。

这样,楚人将珍珠小心翼翼地放进盒子里,拿到市场上去卖。

到市场上不久,很多人都围上来欣赏楚人的盒子。

一个郑国人将盒子拿在手里看了半天,爱不释手,终于出高价将楚人的盒子买了下来。

郑人交过钱后,便拿着盒子往回走。

可是没走几步他又回来了。

楚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没等楚人想完,郑人已走到楚人跟前。

只见郑人将打开的盒子里的珍珠取出来交给楚人说:“先生,您将一颗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

”于是郑人将珍珠交给了楚人,然后低着头一边欣赏着木盒子,一边往回走去。

少儿必读的10个成语故事

少儿必读的10个成语故事

少儿必读的10个成语故事少儿必读的10个成语故事阅读成语故事,可以了解历史、通达事理、学习知识、积累优美的语言素材。

所以,学习成语是青少年学习中国文化的必经之路。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少儿必读的10个成语故事,欢迎大家阅读!成语故事1、抱薪救火【成语释义】薪:柴草。

原意指抱着柴草去救火。

比喻采取不正确的方法去消除祸患,反而会加快祸患的蔓延。

【成语来源】战国时,魏国常常受到秦国的侵略,魏安釐王只好割地求和,但这也未能阻止秦国的侵略。

魏国军队的一位大将段干子为了苟安,便建议把南阳各给秦国,请求罢兵议和。

安釐王以为割让土地就可以求得太平,便照着段干子的话做了。

当时有个叫苏代的,是一贯主张“合纵抗秦”的苏秦之弟。

苏代得知魏国割地求和的事后,就对安釐王说:“侵略者贪得无厌,你想用领土、主权换取和平,那是不可能的事,只要你还有国土,就无法满足侵略者的欲望。

这好比抱着柴草去救火,柴草一把一把地投入火中,火怎么能扑灭呢?柴草一天不烧完,火是一天不会熄灭的。

”安釐王没有听从苏代的忠言,仍然一味屈膝求和。

最后,魏国终于被秦国所灭。

【近义成语】火上浇油、饮鸩止渴【反义成语】雪中送炭、釜底抽薪【成语接龙】抱薪救火→火海刀山→山高水远→远走高飞→飞来横祸→祸国殃民→民不聊生→生不逢时→时来运转→转败为胜【道理升华】做事首先要讲求方法,如果方法不当,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成语故事2、唇亡齿寒【成语释义】原意指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

比喻互相依存,关系密切。

【成语来源】春秋时,晋献公想派兵攻打虢国。

可是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国。

大夫荀息献计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

”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只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

”晋献公听罢,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公见到这么珍贵的礼物,当时就答应借道。

国学经典:100个成语及解释

国学经典:100个成语及解释

国学经典:100个成语及解释1、阿斗太子解释:阿斗:三国蜀汉刘备之子刘禅的小名。

此人庸碌无能,虽有诸葛亮等人全力扶助,也不能振兴蜀汉。

指懦弱无能的人。

2、哀鸿遍野解释:比喻到处都是流离失所的灾民。

3、暗礁险滩解释:暗礁:隐没在水中的岩石;险滩:水流湍急的地方。

比喻隐藏的祸患和危险。

4、黯然失色解释:怛:畏惧,恐惧。

指因害怕而变脸色。

5、大放厥词解释:厥:其,他的;词:文辞,言辞。

原指铺张词藻或畅所欲言。

现用来指大发议论。

6、阿谀奉承解释:阿谀:用言语恭维别人;奉承:恭维,讨好。

曲从拍马,迎合别人,竭力向人讨好。

7、法外施恩解释:施:施行,给予。

超越法律而给予恩惠。

指宽大处理,免施刑罚。

8、爱屋及乌解释:因为爱一个人而连带爱他屋上的乌鸦。

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心到与他有关的人或物。

9、矮人看戏解释:比喻只知道附和别人,自己没有主见。

也比喻见识不广10、爱憎分明解释:憎:恨。

爱和恨的立场和态度十分鲜明。

11、爱不释手解释:释:放下。

喜爱得舍不得放手。

12、爱莫能助解释:爱:爱惜;莫:不。

虽然心中关切同情,却没有力量帮助。

13、爱毛反裘解释:古时穿皮毛衣服,毛的一面向外。

比喻不重视根本,轻重倒置。

14、安分守己解释:分:本分。

规矩老实,守本分,不做违法的事。

15、安居乐业解释:安:安定;乐:喜爱,愉快;业:职业。

指安定愉快地生活和劳动。

16、安然无恙解释:恙:病。

原指人平安没有疾病。

现泛指事物平安未遭损害。

17、按部就班解释:部、班:门类,次序;就:归于。

按照一定的步骤、顺序进行。

也指按老规矩办事,缺乏创新精神。

18、按图索骥解释:索:找;骥:良马。

按照画像去寻求好马。

比喻墨守成规办事;也比喻按照线索去寻求。

19、黯然神伤解释:黯然:心情抑郁沮丧的样子。

情绪低沉,心神忧伤20、暗无天日解释:形容在反动势力统治下社会的黑暗。

21、嗷嗷待哺解释:嗷嗷:哀鸣声;待:等待;哺:喂食。

饥饿时急于求食的样子。

形容受饥饿的悲惨情景。

成语故事及解释

成语故事及解释

成语故事及解释成语是汉语中的精华,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语故事作为成语的来源和背后的故事,更是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意义。

下面,我们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常见的成语故事及其解释,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成语。

1. 画蛇添足。

故事,相传古时有一个人画了一条蛇,觉得不够完美,便在蛇身上再加上了蛇的脚。

后来,这条蛇变得奇怪而丑陋,失去了原本的美感。

解释,比喻做事过分,反而弄巧成拙。

2. 杯弓蛇影。

故事,古代有一个人到山林中打猎,经常听到草丛中有动静,他总以为是蛇,因此总是胆战心惊。

后来才发现,原来是因为杯子的倒影和弓的倒影,他才产生了恐惧。

解释,比喻因过分敏感而产生的错觉。

3. 杞人忧天。

故事,古时候,杞国有一个人整日忧虑天塌下来。

有人问他为什么如此担心,他说,“我怕天塌下来呀。

”别人都说他痴人说梦,不理会他。

解释,比喻无端地瞎担心。

4. 杀鸡取卵。

故事,古时候,有个农夫杀了一只母鸡,取了它的卵,结果母鸡死了,卵也没有了。

解释,比喻为了眼前的利益,毁掉长远利益。

5. 狐假虎威。

故事,狐狸在虎的领地上装出一副威风凛凛的样子,吓唬其他动物。

后来,它被真正的老虎发现,才露出原形。

解释,比喻借势欺人。

6. 井底之蛙。

故事,一只蛙住在井里,以为井就是整个世界,后来听到其他动物说起外面的世界,它不相信,认为自己所看到的就是全部。

解释,比喻眼光狭隘,见识不广。

7. 掩耳盗铃。

故事,有人偷了铃铛,把它藏在耳朵后面,然后说,“我听不见铃声了。

”。

解释,比喻自己欺骗自己。

8. 画龙点睛。

故事,相传古代有一个画师,他画了一幅龙,但觉得不够完美,于是在龙的眼睛上点了一下,龙立刻栩栩如生。

解释,比喻在事物的关键点上加以点缀,使整体更加完美。

以上就是一些常见的成语故事及其解释,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些成语。

成语故事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通过这些故事,我们不仅能够学习到成语的来源和意义,还能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哲理。

小学语文成语故事知识点

小学语文成语故事知识点

小学语文成语故事知识点成语是汉语中的特殊词组,它们是汉字的精华,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文化内涵。

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小学生也需要掌握一些常用成语及其故事背景,以便能够更好地运用于写作和表达中。

下面将介绍一些小学语文成语的故事知识点。

一、亡羊补牢成语故事:相传古代有个农夫,他养了许多羊。

一天,他出门时不小心未正确关闭羊圈的门,导致羊群中有一只羊逃出圈外。

农夫回来后发现这只羊不见了,他急忙修好了羊圈,并想出了防止羊再次逃出的方法。

这样,他补好了破圈,也锁上了门。

过了几天,其他农夫都发现自家的羊也逃了出去,只有这位农夫的羊仍然在圈里。

其他农夫纷纷找回羊,却已经晚了。

这就是说,事情出了问题,及时采取措施才能弥补错误。

二、鸡犬不宁成语故事:相传有个村庄的村民家里养鸡和狗,鸡啄毁了狗的舌头,狗愤怒地咬断了鸡的脖子。

从那以后,村中任何发出的声音都会让狗吠叫,鸡则会拍打翅膀发出“呜呜”的声音,整个村庄一片鸡犬不宁的景象。

这个成语形容非常吵闹,不得安宁。

三、画饼充饥成语故事:相传古代有个年轻的画家,画出了非常美味的蛋糕和鲜美的肉食,但实际上这只是纸上的画像。

他靠着看着这些画像来充饥,却没有真正的食物。

这个成语比喻只是空想,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四、骑虎难下成语故事:相传有个书生乘虎出行,来到一座河边。

只见河水冲势汹汹,他不敢下去。

这时,一位老人拿着一头无恶意的老虎过来,并指点书生如何与虎相处。

老人告诉书生,只有勇敢面对困难,才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于是,书生鼓起勇气,一并骑上老虎一起游过了河流。

骑虎难下成语比喻陷入困境,难以摆脱。

五、班门弄斧成语故事:相传古代有个人名叫鲁班,他是一位出色的木匠,身上带着一把精良的斧头。

有一天,他参观了一位乡下人的家,那人看到了鲁班的斧头,就随便找了一把锐利的斧头拿了出来,并故意刻削木头以示自己的能力。

鲁班微笑着说:“你的斧头并不如我的好。

”人们听了纷纷议论:“班门弄斧”是形容自不量力地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

成语故事大全及解释

成语故事大全及解释

成语故事大全及解释成语是中国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它是中国语言的精华,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成语故事则是成语的来源和背后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成语的含义和使用背景。

下面,我们将为大家介绍一些常见的成语及其背后的故事和解释。

1. 画龙点睛。

故事,相传古代有一个画家,他画了一幅非常精美的龙,但是觉得还差点什么,于是在画龙的眼睛处点上了一点颜色,画龙顿时栩栩如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一个小小的细节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解释,画龙点睛是指在事物的关键处加上一点点精华,使其更加完美,更加生动。

2. 杯弓蛇影。

故事,古代有一个人在喝酒的时候,看到杯子里的倒影,以为是一条蛇,吓得不敢再喝酒。

其实那只是杯子里的倒影,根本没有蛇。

解释,杯弓蛇影是指因为害怕而产生的错觉,也比喻因为心理作用而感到害怕。

3. 亡羊补牢。

故事,有一个人的羊跑丢了,他没有及时找回,等他找到的时候已经晚了,于是他在羊圈的围墙上加固了一下。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虽然失去了一只羊,但是及时补救还是有可能避免更大的损失。

解释,亡羊补牢是指事情出了问题之后及时采取措施弥补,避免更大的损失。

4. 杞人忧天。

故事,古代有一个杞国的人,他整天担心天会塌下来,但是其他人都觉得他是疯子。

后来他的杞国被攻打,他却因为担心天塌下来而没有及时应对,导致了更大的灾难。

解释,杞人忧天是指没有根据的、无稽的忧虑。

5. 一箭双雕。

故事,相传古代有一个英雄,他用一箭射中了两只飞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一举两得,一举多得的效果是最好的。

解释,一箭双雕是指一举两得,一举多得。

以上就是一些常见的成语故事及其解释,通过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含义和使用背景。

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这些故事,更好地运用成语,丰富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必背的国学常识汇总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必背的国学常识汇总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必背的国学常识汇总35个经典成语故事1、一鼓作气(曹刿)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

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饭千金(韩信)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4、东山再起(谢安)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

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5、纸上谈兵(赵括)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6、负荆请罪(廉颇)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

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7、卧薪尝胆(勾践)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

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8、三顾茅庐(刘备)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释义: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

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9、孺子可教(张良)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必背国学常识汇总,35个成语故事的意思解释
35个经典成语故事
1、一鼓作气(曹刿)
出处: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

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处: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

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饭千金(韩信)
出处: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

”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4、东山再起(谢安)
出处: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

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5、纸上谈兵(赵括)
出处: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

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

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

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

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6、负荆请罪(廉颇)
出处: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

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7、卧薪尝胆(勾践)
出处: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

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8、三顾茅庐(刘备)
出处: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释义: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

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9、孺子可教(张良)
出处: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
释义:指年轻人可培养。

10、四面楚歌(项羽)
出处: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
释义: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11、投笔从戎(班超)
出处:出自《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释义:扔掉笔去参军。

指文人从军。

12、暴殄天物(商王)
出处:出自《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释义:原指残害灭绝天生万物。

后指任意糟蹋东西,不知爱惜。

13、暗渡陈仓(韩信)
出处:出自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

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

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释义: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14、怒发冲冠(蔺相如)
出处: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释义: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

形容极端愤怒。

15、手不释卷(吕蒙)
出处: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释义:书本不离手。

形容勤奋好学。

16、墨守成规(墨子)
出处:出自明·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未尝墨守一家以为准的也。


释义:指思想保守,守着老规矩不肯改变。

17、病入膏肓(蔡桓公)
出处:出自《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释义:形容病情十分严重,无法医治。

比喻事情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

18、高山流水(俞伯牙、钟子期)
出处:出自《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
释义:比喻知己或知音。

也比喻乐曲高妙。

19、口蜜腹剑(李林甫)
出处:出自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玄宗天宝元年》:“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

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释义:嘴上甜,心里狠。

形容两面派的狡猾阴险,多指蛇蝎心肠的人。

20、风声鹤唳(苻坚)
出处:出自唐·房玄龄《晋书·谢玄传》:“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


释义: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忧。

21、破釜沉舟(项羽)
出处: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释义: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22、东窗事发(秦桧)
出处:出自元·孔文卿《东窗事犯》第二折:“吾乃地藏神,化为呆行者,在灵隐寺中,泄漏秦太师东窗事犯。


释义:比喻阴谋已败露。

23、程门立雪(程颐、杨时)
出处:出自《宋史·杨时传》:“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云。

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释义:学生恭敬受教。

比喻尊师。

24、司空见惯(刘禹锡)
出处:出自唐·孟棨《本事诗·情感》载刘禹锡诗:“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释义:指某事常见,不足为奇。

25、梦笔生花(李白)
出处:出自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释义:比喻写作能力大有进步。

也形容文章写得很出色。

26、成竹在胸(文与可)
出处:出自宋·苏轼《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在胸中。


释义:画竹前竹的全貌已在胸中。

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27、马革裹尸(马援)
出处:出自《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释义:用马皮把尸体裹起来。

指英勇牺牲在战场。

28、洛阳纸贵(左思)
出处:出自《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释义: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29、背水一战(韩信)
出处: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赵军望见而大笑。


释义:表示没有退路。

比喻与敌人决一死战。

30、闻鸡起舞(祖逖)
出处:出自《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

’因起舞。


释义: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

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31、初出茅庐(诸葛亮)
出处:出自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九回:“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释义:原比喻新露头脚。

现比喻刚离开家庭或学校出来工作。

缺乏经验。

32、完璧归赵(蔺相如)
出处: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释义:本指蔺相如将和氏璧完好地自秦送回赵国。

后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本人。

33、指鹿为马(赵高)
出处: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赵高欲为乱,恐群臣不听,乃先设验,持鹿献于二世,曰:‘马也。

’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问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马以阿顺赵高。


释义:指着鹿,说是马。

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34、画龙点睛(张僧繇)
出处:出自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张僧繇》:“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

’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

须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眼者见在。


释义:原形容梁代画家张僧繇作画的神妙。

后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35、入木三分(王羲之)
出处:出自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释义: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

形容书法极有笔力。

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