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科学小学六年级上册教案2
人教鄂教版科学教案:六年级上册
人教鄂教版科学教案:六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六年级上册科学课程的核心知识和技能,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具体目标包括:1. 理解并掌握本册科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研究要点;2. 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4. 培养学生的合作研究和交流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教案涵盖了六年级上册科学课程的各个单元,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 单元一:生物多样性与环境保护2. 单元二:物质的存在形式3. 单元三:光的传播和眼的保护4. 单元四:机械的使用与维护5. 单元五:电的使用与安全6. 单元六:天体运动和地理环境7. 单元七:物种的形成与进化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本教案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观察、实验等方式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和发现科学知识;2. 实践操作法:通过实验、模拟操作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 合作研究法:鼓励学生在小组中合作研究,促进他们的交流和合作能力的培养;4. 归纳总结法:通过归纳总结,帮助学生理清科学知识的脉络和内在联系。
四、教学评估本教案将采用多种评估方式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评估,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式:1. 日常观察评估: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实验操作等,评估他们的研究态度和实践能力;2. 知识考查评估:通过小测验、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3. 综合评价:通过课堂参与、小组合作、研究笔记等,评估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研究成果。
五、教学资源本教案所需的教学资源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 人教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材;2. 实验器材和材料;3. 多媒体教学设备;4. 学生课本和练册。
六、教学安排本教案将根据教学进度和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安排,确保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
具体教学安排将在课堂中与学生共同商讨,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人鄂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人鄂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第一节课:生物的基本特征1.目标: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包括生物的组成、生长、繁殖等。
2.教学内容:a.生物的组成: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包括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b.生物的生长:生物在适宜的条件下会进行生长。
c.生物的繁殖:生物通过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进行繁殖。
d.生物的特征:生物具有新陈代谢、对外界环境有反应、能够适应环境等特征。
3.教学活动:a.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不同类型的细胞,让学生了解生物的组成。
b.进行简单的实验,观察植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c.使用故事或动画讲解生物的繁殖过程,让学生有直观的了解。
4.作业:a.要求学生整理一份生物的基本特征的笔记。
b.学生自行收集不同生物的照片或实例,总结它们的生长方式和特征。
第二节课:植物的生长与繁殖1.目标:了解植物的生长、繁殖方式和结构特点。
2.教学内容:a.植物的生长:植物的生长主要包括种子发芽、生长、开花和结果等阶段。
b.植物的繁殖方式:植物主要通过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进行繁殖。
c.植物的结构特点:了解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结构特点。
3.教学活动:a.带领学生到校园内观察不同类型的植物,了解它们的生长和繁殖方式。
b.进行植物的解剖实验,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结构特点。
c.让学生参与小组活动,制作植物生长和繁殖的模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作业:a.学生收集植物的种子,观察它们的发芽和生长情况,并记录下来。
b.要求学生在家中观察植物的不同结构特点,写下观察笔记。
第三节课:动物的生长与繁殖1.目标:了解动物的生长、繁殖方式和结构特点。
2.教学内容:a.动物的生长:动物的生长主要包括幼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
b.动物的繁殖方式:动物主要通过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进行繁殖。
c.动物的结构特点:了解动物的骨骼、肌肉、器官等结构特点。
3.教学活动:a.带领学生到动物园或农场进行参观,观察不同类型动物的生长和繁殖情况。
b.进行动物解剖实验,让学生了解动物的结构特点。
人教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方案
人教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学方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上册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2.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实验和探究。
3.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和收集数据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
2.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对现象进行解释和推理。
3. 学生能够与他人合作,交流探究过程和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能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学生能够认识科学的重要性和局限性。
3. 学生能够培养科学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第一单元物质与能量1. 物质的基本性质2. 物质的分类与变化3. 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第二单元生物与环境1. 生物的基本特征2. 生物的分类与生态系统3. 环境与生物的关系第三单元地球与宇宙1. 地球的结构与地表形态2. 地球的运动与时间3. 宇宙的构成与探索第四单元技术与生活1. 技术的发明与创新2. 科技产品与生活3. 科技的发展与伦理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分类2.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3. 生物的基本特征和生态系统4. 地球的结构和运动5. 技术的发明和创新对生活的影响教学难点1. 物质的微观结构和化学变化2. 能量守恒定律的数学表达3. 生物的进化和生态系统的作用4. 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地壳运动5. 技术的原理和伦理问题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探究式教学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 运用多媒体教具和实验器材,提供直观的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
3. 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 定期进行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学习策略。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和小组合作表现,给予积极的反馈和鼓励。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和思考过程,提供具体的指导和评价。
人教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课本教案
人教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课本教案第一课:宇宙中的地球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形状。
2. 使学生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2. 地球的形状3.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 难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示意图。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地球仪和星空图,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形状。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3. 直观演示法:利用地球仪和模型,直观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五、教学步骤1. 导入:展示星空图,引导学生观察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 讲解:讲解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3. 讨论:分组讨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4. 演示:利用地球仪和模型,展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5. 练习:让学生绘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示意图。
六、作业布置1. 绘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示意图。
2. 观察星空,记录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第二课:地球的气候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的主要气候类型。
2. 使学生掌握气候的影响因素。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主要气候类型2. 气候的影响因素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的主要气候类型,气候的影响因素。
2. 难点:气候的影响因素的示意图。
四、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气候图片,了解地球的主要气候类型。
2. 讨论法:分组讨论气候的影响因素,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3. 直观演示法:利用模型和图表,直观展示气候的影响因素。
五、教学步骤1. 导入:展示气候图片,引导学生了解地球的主要气候类型。
2. 讲解:讲解气候的影响因素。
3. 讨论:分组讨论气候的影响因素,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4. 演示:利用模型和图表,展示气候的影响因素。
5. 练习:让学生绘制气候的影响因素示意图。
鄂教版小学科学六上《2地球》word教案(2)
地球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2.知道地球是由小局部陆地和大局部水域构成的。
3.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4.知道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状况。
5.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
6.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7.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开展的。
8.培养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尊重证据、不迷信权威、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准备2.稍大一点的三夹板,带桅杆的轮船模型或者地形地球仪。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提出问题。
1.学生朗读单元课题,提问:我们居住的星球叫什么?2.谈话:地球是我们居住的唯一星球,是我们人类美丽的家园。
关于地球,你想知道哪些问题呢?3.学生提出想知道的问题。
4.谈话过渡:同学们提出了很多关于地球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从这节课开始,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共同探索关于地球的这么多的奥秘。
到本学期结束的时候,我们来进行地球知识竞赛,大家比一比,看谁知道得最多。
对地球知识的学习,还是让我们从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开始吧。
二、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奥秘的历史。
2.学生分组交流。
3.全班交流。
重点放在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历程上,梳理出:居住地中心说——天圆地方说——地球说。
4.提问: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哪种观点最接近现在的情况?古希腊人是通过什么现象提出这种观点的呢?5.演示模拟实验,师生讨论。
用一张大一点的三夹板模拟海平面,一个带桅杆的船的模型,模拟船在海上的航行,再现古希腊人看到的情形。
6.谈话:这个现象激起了科学家的好奇,他们从这种反常的现象中大胆地提出了海平面不是平的,而是弧形的观点。
古希腊人由海平面是弧形的联想到整个地球是球形的,他们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先生,首先提出地球是球形的观点,这是人类对地球认识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飞跃。
他们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振奋人心的,但没有确凿的证据来证明,因此,在当时还只是一个猜测。
他们是怎样寻找证据的呢?三、观察图片,计算数据,构建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认知。
人教鄂教版上册六年级科学教育教案
人教鄂教版上册六年级科学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 了解科学实验的基本要素和步骤- 学会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 培养科学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教学内容1. 实验名称:测量物体的质量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质量的概念,并学会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实验步骤:1. 学生分组,每组准备一台天平和一些不同质量的物品。
2. 学生依次将物体放在天平上,记录下每个物体的质量。
3. 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讨论质量的变化规律。
实验要求:- 学生要仔细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 学生要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注意安全。
2. 实验名称:观察水的沸腾过程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探究水的沸腾过程,了解沸腾的原理。
实验步骤:1. 学生准备一个和一些水。
2. 学生将水倒入中,并加热。
3. 学生观察水的变化,记录下水开始沸腾的温度。
实验要求:- 学生要小心操作,注意安全。
- 学生要仔细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3. 实验名称:探究物体的浮力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浮力的概念,并观察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现象。
实验步骤:1. 学生准备一个和一些不同质量的物体。
2. 学生将物体一个一个放入中,观察物体在液体中的浮沉现象,并记录下观察结果。
3. 学生分析实验结果,讨论浮力和物体的关系。
实验要求:- 学生要仔细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 学生要按照实验步骤进行操作,注意安全。
三、教学方法- 实验教学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自参与实验,培养他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和观察力。
- 讨论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评估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记录,以及他们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
五、教学延伸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他物体进行测量、观察和探究,拓展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六、教学反思教师应及时总结和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发现不足并加以改进,以提高教学效果。
七、教学资源- 人教鄂教版上册六年级科学教材- 天平、、水等实验器材。
人教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课本教案
人教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课本教案一、课程概述本教案是针对人教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课本的教学设计。
通过本教案的实施,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掌握六年级上册科学课本中的知识内容,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熟悉六年级上册科学课本中的各个单元内容;- 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理解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培养学生的科学道德观念,注重实验安全和环境保护。
三、教学内容和安排本教案按照六年级上册科学课本的单元顺序,每个单元安排一个教学活动,以提供学生足够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实践操作和思考。
单元一:生活中的水- 教学内容:水的性质、水的循环、水的净化等。
- 教学活动:观察水的性质实验、制作简易水循环模型、自制简易过滤器等。
- 教学安排:通过实验和讨论,引导学生认识水的重要性和保护水资源的意义。
单元二:常见的物质变化- 教学内容:物质的三态变化、常见物质的变化等。
- 教学活动:观察物质的三态变化实验、研究常见物质的变化规律等。
- 教学安排:通过实验和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了解物质变化的基本规律和应用。
单元三:物体与能量- 教学内容:物体的温度、能量的传递等。
- 教学活动:测量物体的温度实验、研究能量的传递方式等。
- 教学安排:通过实验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物体的温度变化规律和能量的传递方式。
单元四:电流与电路- 教学内容:电流的产生、导电与绝缘、简单电路等。
- 教学活动:制作简单电流实验、观察导电与绝缘实验等。
- 教学安排:通过实验和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理解电流的产生和电路的基本原理。
单元五:生态环境保护- 教学内容:环境污染与保护、资源的合理利用等。
人教鄂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 上册第2课《燃烧的蜡烛》第2课时教案
课题:蜡烛的燃烧(第2课时)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知道氧气能够支持燃烧。
知道空气是一种混合物,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
科学思维:通过分析点燃的小木条火焰熄灭的原因,知道蜡烛燃烧和空气中的氧气有关。
探究实践:通过探究“支持燃烧的气体”实验,让学生概括出蜡烛燃烧所需要的气体条件。
态度责任:能够根据实验现象大胆质疑,积极思考,依据现象和经验作出合理猜想和推理。
知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空气成分有了更精确的测定。
教学重点:知道氧气能够支持燃烧,知道空气是一-种混合物质,氮气和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
教学难点:通过探究“支持燃烧的气体”实验,让学生概括出蜡烛燃烧所需要的气体条件。
教学准备:蜡烛、火柴、水槽、集气瓶、盖玻片、小木条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教师谈话: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蜡烛燃烧的一些知识,今天我们继续使用蜡烛开展实验探究,研究关于蜡烛燃烧的一些知识。
板书课题:蜡烛的燃烧——支持蜡烛燃烧的气体。
二、新课学习。
实验一:探究蜡烛燃烧的变化。
1.教师边演示讲述实验方法:点燃蜡烛,用蜡油将蜡固定在玻璃片上,把它们一起放入水槽。
再把集气瓶罩在燃烧的蜡烛上,观察发生的现象。
2.学生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现象。
4.讨论:根据上述实验和在关的生活经验,推测蜡烛燃烧需要的气体条件。
5.提问:根据生活经验和实验现象,我们推测蜡烛燃烧需要氧气,氧气支持燃烧。
那么集气瓶中剩下的气体与空气有什么不同呢?让我们用实验来验证。
实验二:探究支持蜡烛燃烧的气体。
1.教师边演示边讲述:用手按紧玻璃片,把上述实验中的集气瓶从水槽中取出,并翻转过来,将点燃的小木条伸进集气瓶口,小木条还能燃烧吗?2.学生汇报实验现象。
3.讨论:根据上述实验现象,说一说什么气体支持蜡烛燃烧。
4.讲解:通过上面的实验,我们知道集气瓶内的气体不支持燃烧。
三、拓展与应用。
阅读书本第9面。
说一说你了解了哪些知识?教师讲述:科学家通过实验发现,空气是由多种气体组成的,其中氮气约占78%,氧气约占21%,其他气体约占1%。
人教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含教学反思
人教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含教学反思六年级科学上册教案课题:光的反射与折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光的反射与折射的基本概念,掌握相关名词及其运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现象的能力,培养观察、实验、总结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兴趣,增强学生的实验探究意识。
教学重难点:1.重点:掌握光的反射与折射的概念和特点。
2.难点:理解光的反射与折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
2.工具:投影仪、教学PPT、实验工具和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10分钟)1.师生互动:导入本课内容,让学生观看一个有趣的视频,并让学生发表对光的反射与折射现象的猜想。
2.准备实验:老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实验内容,并提前准备好实验所需的工具和材料。
二、讲授与实验(30分钟)1.理论讲解:通过PPT讲解光的反射与折射的基本概念,以及相关名词的定义和特点。
2.实验演示:老师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引导学生思考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和原因。
3.学生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分组完成实验,手把手操作实验工具进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4.实验总结:让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光的反射与折射的特点,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三、复习巩固(10分钟)1.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光的反射与折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并向全班汇报讨论结果。
2.梳理知识点:老师梳理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并让学生做相应的笔记。
四、作业布置(5分钟)1.老师布置作业:让学生整理今天的实验结果,写出自己的实验心得体会。
2.引导问题:在作业中,老师可以提出一些引导性问题,让学生进一步思考光的反射与折射的应用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了较为丰富的教学活动,通过实验、讲解和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光的反射与折射现象,并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2019版鄂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全册教案
鄂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教案1 我们的生长发育第一单元我们居住的星球2 地球3 地球仪4 地图5 建立“地球档案”自由研究第二单元地球上的一天6 昼夜交替7 谁先看到日出8 昼夜温度的变化9 一天中的动植物自由研究第三单元地面形态的变化10 卵石的形成11 溶洞12 升高的河床13 沙尘暴14 唐山地震15 庞贝城的毁灭16 地表变化带给我们的信息自由研究第四单元四季中的变化17 四季星空18 一年中气温的变化19 水结冰了20 动植物是怎样过冬的自由研究1我们的生长发育(鄂教版科学六上第1课)教学目标:1. 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分析,了解青少年的身体发育特点以及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特点,了解人的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
2. 通过对比认识生物的许多特性是遗传的,并了解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的特性之一。
3. 培养学生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
教学准备1. 学生准备:学生在三、四、五年级制作的“身体生长记录卡”。
学生以及父母的照片。
2. 皮尺、体重秤等测量工具。
3. 有关遗传和变异的资料。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读六年级了,还记得去年这个时候,我们测量了自己的身高、体重等项目,并对一年后我们在身高、体重方面进行了预测,还记得预测的数据吗?几个学生反馈一年前的预测以后,揭示课题:我们的生长发育二、新授1.建立“身体生长记录卡”(1)检测我们的预测是是否正确就需要我们来实际测量,等一会我们每个同学到来测量自己的身高、坐高、体重、头围、脚长以及臂长,为了让我们的测量比较准确,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学生反馈以后教师总结,要求学生在测量时要注意方法,测量身高、坐高、臂长时身体要直,测量头围时,应该测量额头周围,测量体重时,身上最好没有其他物品。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身高、坐高、体重、头围、脚长以及臂长。
(3)学生建立“身体生长记录卡”,教师巡视指导。
(4)相互参观、评价每个学生制作的“身体生长记录卡”,在参观前教师提出参观任务:比一比,谁做的最好?学生参观完以后反馈:谁做的最好?(5)教师提问:自己一年前猜测的正确吗?从测量的数据看,说一说你的生长情况和主要特征。
人教鄂教版科学教案:六年级上册
人教鄂教版科学教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大自然的秘密1.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自然界的多样性。
-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自然界的规律。
过程与方法-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探究自然界的秘密。
-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能够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尊重,增强环保意识。
1.2 教学内容1.2.1 自然界的多样性- 生物的分类- 生态系统的多样性1.2.2 探究自然界的规律- 观察和实验- 探究生物的生存环境1.3 教学重点与难点1.3.1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理解自然界的多样性。
-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自然界的规律。
1.3.2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4 教学方法- 观察法- 实验法- 讨论法1.5 教学准备- 生物标本- 实验器材1.6 教学过程1.6.1 导入- 通过展示生物标本,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的多样性。
1.6.2 新课导入-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自然界的规律。
1.6.3 课堂讨论- 学生展示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讨论。
1.6.4 总结与反思- 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反思自己的研究过程。
第二单元:生活中的科学2.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 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掌握生活中的科学技能。
过程与方法-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了解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能够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增强实践能力。
2.2 教学内容2.2.1 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光的传播- 声音的产生2.2.2 生活中的科学技能- 实验操作- 数据分析2.3 教学重点与难点2.3.1 教学重点- 学生能够理解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 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掌握生活中的科学技能。
2.3.2 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4 教学方法- 观察法- 实验法- 实践法2.5 教学准备- 实验器材- 数据收集工具2.6 教学过程2.6.1 导入- 通过展示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科学。
人教鄂教版上册六年级科学教育教案
人教鄂教版上册六年级科学教育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的基本概念。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的现象。
3. 学生能够运用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探究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的现象。
2. 学生通过分析实验结果,总结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的规律。
3. 学生能够运用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的知识,进行科学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对科学探究充满热情,乐于参与实验和观察。
2. 学生能够尊重实验结果,不随意臆断。
3. 学生能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 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的基本概念。
2. 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的实验方法和操作步骤。
3. 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的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1. 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的规律的总结和运用。
2. 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的现象的解释和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手的影子、镜子中的反射等,引导学生思考光的传播、反射和折射的概念。
2. 探究光的传播- 实验1:光的传播实验材料:激光笔、白纸、直尺操作步骤:1. 让学生在教室内找到一个直线距离较远的点,用激光笔照射白纸,观察光线的传播路径。
2. 让学生用直尺测量激光笔到白纸的距离,记录实验数据。
- 实验2:光的传播速度实验材料:激光笔、米尺、秒表操作步骤:1. 让学生用激光笔照射米尺,测量光在1米、10米、100米距离上的传播时间。
2. 让学生计算光在不同距离上的传播速度,并记录实验数据。
3. 探究光的反射- 实验3:平面镜反射实验材料:平面镜、激光笔、白纸操作步骤:1. 让学生将平面镜垂直放置在白纸上,用激光笔照射平面镜,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2. 让学生记录反射光线的传播路径和方向。
- 实验4:凸面镜反射实验材料:凸面镜、激光笔、白纸操作步骤:1. 让学生将凸面镜放置在白纸上,用激光笔照射凸面镜,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2017鄂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2课《地球》word教案
(鄂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教课设计2.地球---余秀云教课目的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
2.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多数水域组成的。
3.认识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
4.成立对地球的美好感情。
5.体验科学研究中凭证、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成立假定和理解的重要性。
教课要点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程教课难点对于试验和出入港风帆现象与地球说联系之间的掌握教课准备1.查找对于地球形状和大小、人类研究地球形状的历史等有关资料。
2.教具准备:纸船,地球仪,平板教课过程一揭露课题导入,1 发问:我们居住的星球叫什么?2.讲话:地球是我们居住的独一星球,是我们人类漂亮的家园。
对于地球,你想知道哪些问题呢?3.学生提出想知道的问题。
4.讲话过渡:同学们提出了好多对于地球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研究。
从这节课开始,老师将和同学们一同,共同研究对于地球的这么多的神秘。
二、教课过程,第一部分,认识人类研究地球神秘的历史。
1.讲话:同学们在上课以前,采集了许多人类研究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历史资料,沟通沟通人类特别是古代的人们,在研究地球的历程中,发生了哪些事情?有哪些主要的看法?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2.学生阅读课安分组沟通。
3.全班沟通。
要点放在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历程上,梳理出:居住地中心说——天圆地方说——地球说。
4.发问:先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哪一种看法最靠近此刻的状况?古希腊人是经过什么现象提出这类看法的呢?5.演示模拟实验,师生议论。
用一张大一点的纸板模拟海平面,一个带桅杆的船的模型,模拟船在海上的航行,再现古希腊人看到的情况。
6联系 PPT 讲话:他们提出的这个地球说看法是振奋人心的,但没有确实的凭证来证明,所以,在当时还不过一个猜想。
他们是如何找寻凭证的呢?7学生学习故事。
感知人类找寻凭证,对地球形状进行的艰险的研究活动。
第二部分,察看图片,计算数据,建立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认知1讲话:此刻,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可以从太空远观地球了,地球真的是一个“地”球吗?也就是说是一个以陆地为主的球体吗?发问,你知道地球上陆地和大海的散布面积吗?2现场计算,陆地总面积,大海总面积,地球表面总面积,感知陆地和大海、地球水资源的散布状况,得出结论。
【K12学习】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鄂教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鄂教版)鄂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我们的生长发育单元我们居住的星球地球地球仪地图建立“地球档案”自由研究第二单元地球上的一天昼夜交替谁先看到日出昼夜温度的变化一天中的动植物自由研究第三单元地面形态的变化0卵石的形成1溶洞升高的河床3沙尘暴唐山地震庞贝城的毁灭地表变化带给我们的信息自由研究第四单元四季中的变化四季星空一年中气温的变化水结冰了0动植物是怎样过冬的自由研究我们的生长发育教学目标: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分析,了解青少年的身体发育特点以及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特点,了解人的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
通过对比认识生物的许多特性是遗传的,并了解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的特性之一。
培养学生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学生在三、四、五年级制作的“身体生长记录卡”。
学生以及父母的照片。
皮尺、体重秤等测量工具。
有关遗传和变异的资料。
教学过程课时一、导入新同学们读六年级了,还记得去年这个时候,我们测量了自己的身高、体重等项目,并对一年后我们在身高、体重方面进行了预测,还记得预测的数据吗?几个学生反馈一年前的预测以后,揭示课题:我们的生长发育二、新授.建立“身体生长记录卡”检测我们的预测是是否正确就需要我们来实际测量,等一会我们每个同学到来测量自己的身高、坐高、体重、头围、脚长以及臂长,为了让我们的测量比较准确,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学生反馈以后教师总结,要求学生在测量时要注意方法,测量身高、坐高、臂长时身体要直,测量头围时,应该测量额头周围,测量体重时,身上最好没有其他物品。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身高、坐高、体重、头围、脚长以及臂长。
学生建立“身体生长记录卡”,教师巡视指导。
相互参观、评价每个学生制作的“身体生长记录卡”,在参观前教师提出参观任务:比一比,谁做的最好?学生参观完以后反馈:谁做的最好?教师提问:自己一年前猜测的正确吗?从测量的数据看,说一说你的生长情况和主要特征。
人教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课程设计
人教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课程设计1. 课程概述人教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课程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
本册书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主线,涵盖了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物质科学等多个领域。
2. 教学目标2.1 知识与技能- 掌握六年级上册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
- 学会使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实验、分析和解决问题。
2.2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包括提出问题、制定计划、收集证据、解释现象、评估结果和交流分享。
- 引导学生运用思维导图、模型建构等方法进行科学学习。
2.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未知的欲望。
- 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善于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风貌。
3. 教学内容3.1 单元一:生命科学- 课题1:生物的多样性- 课题2:生物的适应性- 课题3:生物的生殖与发育3.2 单元二:地球与宇宙- 课题1:地球的起源与演化- 课题2:地球的运动- 课题3:地球上的水循环3.3 单元三:物质科学- 课题1: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课题2:物质的性质与变化- 课题3:物质的用途与开发4. 教学策略4.1 情境导入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实例或实验现象,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4.2 探究活动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实验、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4.3 知识拓展通过介绍相关科学知识、科学家故事、科技发展等,丰富学生的科学素养,拓宽他们的视野。
4.4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高他们的归纳和反思能力。
5. 教学评价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探究活动成果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6. 教学资源- 教材:人教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 辅助教材:科普读物、实验器材、多媒体课件等7. 教学建议- 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充分给予他们动手动脑的机会。
人教鄂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食物链(第二课时) 》教案
一、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由于一种动物或植物可能会与多种动植物有食物联系,使得许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网状,这种网状联系叫做食物网。
2.知道某个区域的食物网中任意一种生物数量增加或减少都有影响相关生物数量的变化。
【科学探究】
1.能够在了解不同环境中的动植物后,梳理出相应的食物联系。
2.能够以某一种生物为例分析出食物网中每环生物之间的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
【科学态度】
初步建立生态环境中多种生物物种相互牵制的认识,激发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地球上一切生命的生存、繁殖和发展都存在一定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知道由于一种动物或植物可能会与多种动植物有食物联系,使得许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形成网状,这种网状联系叫做食物网。
三、教学难点:能够以某一种生物为例分析出食物网中每环生物之间的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鄂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1 我们的生长发育第一单元我们居住的星球2 地球3 地球仪4 地图5 建立"地球档案"自由研究第二单元地球上的一天6 昼夜交替7 谁先看到日出8 昼夜温度的变化9 一天中的动植物自由研究第三单元地面形态的变化10 卵石的形成11 溶洞12 升高的河床13 沙尘暴14 唐山地震15 庞贝城的毁灭16 地表变化带给我们的信息自由研究第四单元四季中的变化17 四季星空18 一年中气温的变化19 水结冰了20 动植物是怎样过冬的自由研究1我们的生长发育(鄂教版科学六上第1课)教学目标:1. 通过对数据的比较分析,了解青少年的身体发育特点以及青春期的主要身心发展特点,了解人的一生生长的大致过程.2. 通过对比认识生物的许多特性是遗传的,并了解遗传和变异是生物的特性之一.3. 培养学生利用简单表格,图形,统计等方法整理,分析数据的能力.教学准备1. 学生准备:学生在三,四,五年级制作的"身体生长记录卡".学生以及父母的照片.2. 皮尺,体重秤等测量工具.3. 有关遗传和变异的资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读六年级了,还记得去年这个时候,我们测量了自己的身高,体重等项目,并对一年后我们在身高,体重方面进行了预测,还记得预测的数据吗几个学生反馈一年前的预测以后,揭示课题:我们的生长发育二,新授1.建立"身体生长记录卡"(1)检测我们的预测是是否正确就需要我们来实际测量,等一会我们每个同学到来测量自己的身高,坐高,体重,头围,脚长以及臂长,为了让我们的测量比较准确,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学生反馈以后教师总结,要求学生在测量时要注意方法,测量身高,坐高,臂长时身体要直,测量头围时,应该测量额头周围,测量体重时,身上最好没有其他物品.(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身高,坐高,体重,头围,脚长以及臂长.(3)学生建立"身体生长记录卡",教师巡视指导.(4)相互参观,评价每个学生制作的"身体生长记录卡",在参观前教师提出参观任务:比一比,谁做的最好学生参观完以后反馈:谁做的最好(5)教师提问:自己一年前猜测的正确吗从测量的数据看,说一说你的生长情况和主要特征.2.探究三年级到六年级身高,体重等变化(1)教师:请将三年级到六年级制成的"身体生长记录卡"集中起来,并把每年的相关数据记录在教材中的"身体生长数据记录表"上.(2)提问:如果要探究每一年里身高,体重的变化,我们应对数据进行怎样的处理学生回答以后教师归纳:我们可以计算出身高,体重等数据在三年级到四年级的变化,四年级到五年级的变化,五年级到六年级的变化,也就是用后一年测量的数据减去前一年的数据.(3)学生计算变化数据.(4)提问:(1)从身高,体重等变化数据,你有哪些发现(2)比较五年级到六年级的变化数据与以往每年的变化数据,又有什么发现学生反馈以后教师归纳:同学们从三年级到六年级每年的身高,体重等方面都在发生变化,而且发生的变化数据每年都不一定相同,女同学在9岁到12岁之间每年的身高,体重变化加快.而且五年级到六年级这一年里比以前每年的变化大.3.比较男女同学在三到六年级的平均身高与平均体重(1)提问:我们已经有了每年的身高,体重数据,我们要计算男,女同学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我们该怎样做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选学生作为样本:出生年月相同相近,男女同学选择的一样多,身体健康.(2)教师选择做样本的学生:我们选出生年月在10月,11月,12月的同学,男女同学各10名.(3)学生用作样本的男,女身高,体重数据计算三,四,五,六年级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4)提问:比较男女同学在三,四,五,六年级每年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数据,有什么发现学生分析数据以后,教师归纳:通过平均数据我们可以发现,在四年级以前,也就是10岁以前,男同学的平均身高,体重略大于女同学,从四年级开始到六年级,也就是从10岁开始到12岁,女同学在平均身高,平均体重方面都超过男同学.4.认识一个人一生经历的阶段(1)提问: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身上,你认为他们一生可以分为几个阶段鼓励学生从身高,体重,精神风貌等方面来给人的一生划分阶段.(2)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划分年龄阶段.(3)出示一幅一个人从婴儿老年的图片,教师归纳并板书:婴儿——儿童——青年——中年——老年(4)对照图片说一说自己处于哪个阶段还将经历哪几个阶段三,全课归纳,并要求学生提出课外延伸的问题1.教师小结:人的一生要经历婴儿,儿童,青年,中年,老年五个阶段,目前我们正处于儿童时期,要珍惜每一个年龄阶段,让我们的每一个年龄阶段都充实而有意义.2.课外延伸:关于"我们的生长发育"你还有哪些感兴趣的问题,准备怎样去研究小组内相互交流,课外就按照小组研究的方法去研究.第二课时一,展示课前准备: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遗传与变异的资料.二,引导学生研究遗传与变异现象1.教师:如果把自己的照片与爸爸妈妈的照片对比,你准备从哪些方面对比反馈中引导学生从五官,皮肤,头发等方面对比.2.教师提观察对比的要求:(1)观察要认真.(2)将观察到记录在表格里.3.提问:从对比中有什么发现4.教师归纳:经过对比,我们发现自己与爸爸或者妈妈在长相,眼睛等方面有相似的地方,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遗传现象.5.出示一组母子动物的照片,母子之间毛色,花纹,体态上有一定的形似性:让学生观察一组稻子从"稻谷种子——稻谷秧苗——成熟的稻子"照片.让学生观察以后反馈:有什么发现学生反馈以后教师总结:动物和植物也有遗传现象.6.教师提问:在观察对比自己与父母的照片时,除了具有一些相似性以外,还有什么发现7.学生观察对比自己与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照片,寻找不同的地方,并要要求学生将观察的结果记录在观察记录表里里面.8.观察以后反馈:自己与父母,兄弟姐妹之间有哪些不同的地方教师引导学生从肤色,嘴巴,头发等方面找差异.9.教师出示两对双胞胎学生的照片,学生观察以后反馈:双胞胎之间有差异吗10.归纳变异现象的概念:11.引导学生认识遗传与变异是生物的特性之一.12.全课小结:在我们的生长发育过程中,父母的遗传一直影响着我们,同时因为多种原因,我们也与父母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也就是变异现象,而且遗传与变异现象也是生物的一个特性,影响生物的生长与繁殖.三,课外延伸:收集有关遗传与变异的知识,办一期有关遗传与变异的科学小报.课件2地球(鄂教版科学六上第一单元我们居住的星球第1课)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的形状,大小.2.知道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3.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4.知道地球上水资源的分布状况.5.体验科学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建立假设和理解的重要性.6.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7.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8.培养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尊重证据,不迷信权威,勇于探索的精神.9.会查找,收集,分析处理关于地球的资料及信息.教学准备1.查找关于地球形状和大小,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历史等相关资料.2.稍大一点的三夹板,带桅杆的轮船模型或者地形地球仪.教学过程课前师生收集人类认识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历史过程等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揭示课题,提出问题.1.学生朗读单元课题,提问:我们居住的星球叫什么2.谈话:地球是我们居住的唯一星球,是我们人类美丽的家园.关于地球,你想知道哪些问题呢3.学生提出想知道的问题.4.谈话过渡:同学们提出了很多关于地球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去研究.从这节课开始,老师将和同学们一起,共同探索关于地球的这么多的奥秘.到本学期结束的时候,我们来进行地球知识竞赛,大家比一比,看谁知道得最多.对地球知识的学习,还是让我们从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开始吧.二,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奥秘的历史.1.谈话: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收集了不少人类探索地球形状和大小的历史资料,同学们分小组分享你们的收集成果吧,交流交流人类特别是古代的人们,在探索地球的历程中,发生了哪些事情有哪些主要的观点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2.学生分组交流.3.全班交流.重点放在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历程上,梳理出:居住地中心说——天圆地方说——地球说.4.提问: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哪种观点最接近现在的情况古希腊人是通过什么现象提出这种观点的呢5.演示模拟实验,师生讨论.用一张大一点的三夹板模拟海平面,一个带桅杆的船的模型,模拟船在海上的航行,再现古希腊人看到的情形.6.谈话:这个现象激起了科学家的好奇,他们从这种反常的现象中大胆地提出了海平面不是平的,而是弧形的观点.古希腊人由海平面是弧形的联想到整个地球是球形的,他们伟大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先生,首先提出地球是球形的观点,这是人类对地球认识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飞跃.他们提出的这个观点是振奋人心的,但没有确凿的证据来证明,因此,在当时还只是一个猜想.他们是怎样寻找证据的呢7.学生阅读资料,讲故事,谈感想.感知人类寻找证据,对地球形状进行的艰险的探索活动.三,观察图片,计算数据,构建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认知.1.谈话:现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能够从太空远观地球了,地球真的是一个"地"球吗也就是说是一个以陆地为主的球体吗2.学生计算地球上陆地和海洋的面积以及它们占地球表面积的比例,感知陆地和海洋,地球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得出结论.3.观看关于地球的图片,包括从太空,月球上看地球的照片,地球上一些美丽景色的照片,感知地球的形状和地球美丽的景象.让学生建立和舒发对地球的美丽情感.4.画"太空中的地球"图,写关于地球的解说词.四,课堂小结:请学生谈一谈这节课的学习收获.3地球仪(鄂教版科学六上第一单元我们居住的星球第2课)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仪是地球的模型;认识到建立事物的模型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法.2.了解地球仪的一些主要标识,知道地轴,两极,赤道,经线,纬线;会在地球仪上识别经线,纬线,赤道,两极,南北半球,东西半球和本初子午线;知道利用经纬网能够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3.通过对地球仪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空间思维能力,团结协作精神.4.知道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无穷尽的,科学是不断发展的,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重要性,培养学生认真学习的态度和探求科学奥秘的志趣.5.学会制作简易地球仪,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教学准备1. 教师演示用大地球仪一个,学生每小组观察用小地球仪一个.2. 关于地球仪的多媒体课件:创设情景的故事片和观赏介绍地球仪种类的图片.3. 制作地球仪的材料:乒乓球,彩笔,细铁丝,钻孔用的铁锥等.4.演示用的篮球一个.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课件展示)狂风暴雨的夜晚,波涛汹涌的海面被阵阵闪电撕碎.在狂风巨浪中喘息的豪华巨轮被翻天巨浪吞噬.倾斜不定的船舱内一片狼籍.船长拼命地呼救:"帝国号遇险,我是帝国号,请求支援,我们的位置是……".国际救援总部内-片忙碌的身影,墙上喇叭里传来船长嘶哑的声音:"东经102°,南纬38°,请求支援,请求支援".救援工作人员迅速围在一个大型地球仪前,通过一番熟练地描点画线后果断地说:"它们位于南半球A国附近的海域,立即命令A国救援部队马上行动!"(上述故事情节也可以由教师口述,学生倾听.)教师提问:救援部队怎样迅速地判断出"帝国号"的位置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时地揭示课题,并板书课题:地球仪二,介绍模型,了解功用.1.了解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我们生活的地球实在是太大了,尽管我们的脑海里有地球的模样,但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是很难一下看到它的全貌的,为了认识和研究地球,人们根据地球的形状,按照比例缩小若干倍后,制成了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借助地球仪这个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了解地球的一些知识.2.了解地球仪的种类及简单结构.教师提问:大家见过的地球仪是什么样的它有哪些种类学生根据已有知识自由发言.教师播放搜集的地球仪种类的图片,并适当介绍地球仪的种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学习地球仪的组成.(对于地球仪种类的介绍,也可以由教师直接口述.)三,观察模型,探求新知.1.教师提出要求:请同学们分组观察地球仪,大家有哪些发现将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看哪个组的发现最多.在观察的同时,还可以看看文中的小资料.学生观察,交流,并做好记录.教师巡查,及时地提示观察内容,给学生以帮助.2.小组汇报交流,学生自由发言.(有的学生看到了陆地和海洋,还有许多国家;有的学生看到上面有洲界线和国界线;有的学生看到了南北回归线,南极圈,北极圈;有的学生还提出问题,不明白为什么地球仪的轴是倾斜的;有的学生看到地球上密布着经线和纬线;有的学生看到北极点在海洋之中,而南极点却在陆地上;有的学生看到了中国的形状象一只雄鸡;有的学生看到了大片的沙漠;有的学生观察到有的国家很大,有的国家却找不到……)(上述学生的发言是凌乱的,也有一些是不准确的,教师要有选择地板书.板书时,尽量将有联系的名词分类写,为后面的梳理做好铺垫.)3.引导学生归纳整理地球仪的主要标识.同学们有很多发现,有必要进行梳理.(演示讲解,并适时地将板书归类整理)⑴篮球不绕轴转动,就会在地上乱滚,而地球仪是绕地轴运动的,始终自西向东绕地轴转动.地轴是一根假想的轴.地轴与地球有两个交点即南极和北极.⑵在地球仪上,有一条将"地球"平均分成南北两个半球的圆周线,即赤道.与赤道平行的圆周线叫纬线,纬线指示东西方向.其中,北半球有两条特殊的纬线:北回归线,北极圈,在南半球,有两条相对应的纬线:南回归线,南极圈.⑶在地球仪上,还有许多连接南北两极并垂直于纬线的半圆弧线,叫经线.0°经线又叫本初子午线.为使英,法等国和非洲大陆上的各国同属一个半球,东西半球的划分,是以东经160°和西经20°为界.经线指示南北方向.⑷地球仪上还有图例,表示陆地,海洋,国家位置,洲界等⑸经线和纬线构成了经纬网,利用经纬网能够确定地球上任何地点的位置.四,简单制作,巩固知识.1.教师提出要求:学习了地球仪的一些主要标识,同学们的头脑中一定有了大致的轮廓,请同学们用手中的材料制作一个简单的地球仪.说一说,你准备怎样制作2.学生自由发言,然后看课后的制作提示.3.学生动手制作,并让学生展示,介绍自己做的简易地球仪.五,课后延伸,深化拓展.关于地球仪的知识还有很多,我们今天只是认识,了解了一些主要的标识.请同学们课后再找一找,看谁还有新的发现.4地图(鄂教版科学六上第一单元我们居住的星球第3课)教学目标1.看地图,明确地图的含义,了解地图的主要标识和功用.2.会从地图上获取所需信息,解决具体的问题,具备一定的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意识到地图的重要性,体会地图在生活实践中的作用.4.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5.得交流与讨论可以引发新的想法.6.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语言,文字,图表,模型等)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7.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8.愿意合作与交流.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挂图(中国地形图,中国行政区划图,世界地图等)或课件.学生准备:收集各种地图及麦哲伦环球航行船队的有关资料.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谈话:你知道有哪些类型的地图吗它们有什么作用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地图.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 学生读图,收集标识的信息,初步了解地图标识的意义.(1)谈话:请同学们拿出自己收集到的地图,四人小组互相说说自己的发现.(2)学生分组读图,收集信息.(3)学生汇报交流收集到的信息,发现地图上有很多标识帮助人们读懂地图.(4)出示书上地图,小组展开比赛,收集有关标识的信息,并把观察到的标识记录下来,看哪个小组找到的标识多.(5)学生汇报交流,说一说常见标识的意义.2.阅读资料,知道地图的三要素,进一步了解地图标识的功用.三,综合运用.1. 读青藏高原地形图和长江水系图,获得这两地的信息,体会地图在生活实践中的作用.(1)出示青藏高原地形图和长江水系图,小组说一说从图上了解青藏高原和长江流域的哪些信息.(2)通过交流汇报,体会地图在生活实践中的作用,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同时使学生的知识再次迁移,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逐步深入,促进了学生知识的迁移和发展.2. 学生在世界地图上画出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图,进一步了解地球是球形的.在人类的探索过程中,麦哲伦的航行无疑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因为他第一次用实践证明了地球是一个球形.课前教师和学生都要收集麦哲伦环球航行船队的有关资料.在这次活动中,首先要学生联系前面关于地球仪的有关知识,看懂世界主要国家分布图,弄清楚各个大洲,大洋在平面图中的位置关系,然后大致画出麦哲伦航行路线图,学生通过地图知识进一步了解地球是球形的.四,课堂小结.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2.你还有什么问题5建立"地球档案"(鄂教版科学六上第一单元我们居住的星球第4课)教学目标1.知道地球的构造2.了解有关地球过去与现在的知识3.培养学生的保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4.学会整理搜集到的资料,小组制作一份"地球档案"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小组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教师准备;准备有关地球的影像资料或图片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谈话:到目前为止,地球是我们人类生息繁衍的惟一场所,人类已经在地球上生活了几百完年,地球有许多的秘密,你知道它哪些秘密2.学生交流有关地球的知识二,探究新知1.研究地球的构造.(1)提问:关于地球的构造,你们知道些什么呢(2)学生讨论交流(3)教师出示地球构造示意图,教师讲述:地球的构造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地球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地球的半径平均约6371千米,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2.了解地球的过去与现在.(1)谈话:在我们生活的地球上以前发生过许多事情和千奇百怪的变化,关于地球的过去,你们都了解些什么呢(2)学生交流搜集到的资料.(3)播放影像资料,讲述:同学们你们收集的资料很丰富,我们用更直观的方法来了解一些地球过去的事情.(4)谈话:刚刚我们一起经历了地球的过去,那我们再来关注一下地球的现在,你们又了解多少呢(5)学生交流讨论.(6)播放相关的影像资料.3.建立"地球档案".(1)谈话:今天我们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这么多,干脆我们把它们整理起来合理的利用它们,为地球建立一个"档案",你们觉得怎么样(2)谈话:可以小组同学商量讨论一下,谈谈自己的想法,怎样制作"地球档案"呢(3)学生讨论,小组整理制作"地球档案".三,拓展延伸举办"地球档案"展览.评一评,哪些小组制作的最有创意.地球课件6.昼夜交替(鄂教版科学六上第二单元地球上的一天第1课)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知道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等现象都是由地球的自转形成的.2.经历对几种可能使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假设进行验证,培养学生从小像科学家那样进行模拟实验验证猜测的能力.3.培养学生对天文现象的探究意识和能力.4.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实事求是,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合乎逻辑的推理能力.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关于太阳东升西落,日月星辰活动的课件)2.地球仪,大头针,电筒.教学过程一,引入学习1.课件出示太阳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等现象.2.问:学生看到什么有什么问题3.收集归纳学生形成的问题.二,推测假设1.为什么每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白天和夜晚会不断交替呢2.学生根据已月的知识作出假设.3.师收集学生的假设.三,模拟实验1.师出示实验器材,让学生明白其作用.2.学生做模拟实验并记录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四,进一步推测1.在同学们猜测中你认为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哪种可能性最大.2.学生推测,交流.五,阅读资料学生阅读资料分析昼夜交替现象形成的原因.六,交流汇报七,课外延伸1.课后了解哥白尼的故事,并把自己的感受和受到的启发与同学交流.2.了解更多有关天文方面的知识.7谁先看到日出(鄂教版科学六上第二单元地球上的一天第2课)教学目标1.能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通过观察,模拟实验,阅读资料,分析推理,探究生活在我国不同城市的人们谁先看到日出.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的,自转一周为一天,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