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一轮复习通用版:专题22 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学案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知识总结 中国古代农耕方式及土地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农耕方式及土地制度的演变【知识梳理】一、农耕方式的演变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原始农业(农业的起源)(1)起源:距今约1万年前(新石器时代),农耕逐渐取代采集(2)农作物:北方旱地(黄河流域)——粟、麦;南方水田(长江流域)——水稻(3)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4)生产工具:石斧、石铲、石镰、木耒、骨耜等(5)特点:①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②生产力水平低下;③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6)影响:①使人们生活开始走向定居;②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发展演变(1)形成:春秋时期(2)生产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生产,小农经济(规模),自然经济(属性)。
(3)生产工具的发展①春秋战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使用直辕犁)。
②汉朝:发明犁壁、藕犁(直辕犁);铁犁牛耕广泛推广,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③隋唐:长江下游出现曲辕犁(江东犁);标志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步犁就是使用畜力的曲辕犁)(2)耕作方式的发展①商周:集体农耕(即千耦其耘或十千维耦;工具太简陋,单个家庭难以完成稼穑)。
②春秋战国:出现个体农耕(耕作技术进步、私有土地出现);延续到三大改造时期。
(3)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①春秋:芍陂(楚国,淮河流域)②战国:都江堰(秦,长江流域)、郑国渠(秦,黄河流域)③秦朝:灵渠(解决军粮运输问题,广西,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④汉朝:a.汉武帝时修建了漕渠、白渠及大规模治理黄河;b.东汉明帝派王景治理黄河;c.西域(今新疆)修建了具有地方色彩的坎儿井。
⑤灌溉工具:三国时曹魏的马钧改制的翻车(人力);唐朝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水力)。
二、小农经济1.出现:春秋时期2.形式:自耕农经济(主体);佃农经济;均田农户经济。
(中等及以上的地主自留土地的生产属于小规模集体生产;小地主生产也属于小农经济)3.条件:①生产力发展(铁农具和牛耕推广使用,根本原因);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2018届历史一轮教学案:专题二考点一 农业的主要耕作
专题二古代中国的经济考纲展示命题探究考点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基础点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1.生产工具(1)刀耕火种:原始社会使用石刀、石斧将树砍倒焚烧,用石犁翻土播种。
(2)石器锄耕:商周时出现青铜农具,但很少使用,木制的耒耜、石锄、石犁仍是重要生产工具。
(3)铁犁牛耕①春秋战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逐渐推广。
②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又出现犁壁和耧车。
③东汉: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④隋唐: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安装了犁评,可调节犁耕的深浅,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
特别提醒牛耕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的一次动力革命。
春秋时期,人们已开始用牛耕地,战国时期,牛耕初步推广。
此后,铁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耕作技术与制度(1)耕作技术①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垄作法。
②汉朝:出现了二牛一人的犁耕法,赵过推行代田法。
③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2)耕作制度①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
②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3)水利灌溉①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的漕渠、白渠、龙首渠等。
②灌溉工具:曹魏时期的翻车,唐朝创制了筒车,宋朝出现高转筒车,明清出现风力水车。
深化拓展精耕细作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采用先进的技术措施进行细致的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它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色,也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
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推广应用现代科技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关键。
3.经营方式(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土地归国家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2)小农经济(个体农耕)①原因:铁农具和牛耕推广,生产力提高,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②特点: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③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方式。
特别提醒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是三个不同的概念,但三者又有交集,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知识总结 中国古代农耕方式及土地制度的演变
中国古代农耕方式及土地制度的演变【知识梳理】一、农耕方式的演变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1.原始农业(农业的起源)(1)起源:距今约1万年前(新石器时代),农耕逐渐取代采集(2)农作物:北方旱地(黄河流域)——粟、麦;南方水田(长江流域)——水稻(3)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4)生产工具:石斧、石铲、石镰、木耒、骨耜等(5)特点:①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②生产力水平低下;③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6)影响:①使人们生活开始走向定居;②奠定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基础。
2.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发展演变(1)形成:春秋时期(2)生产方式: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生产,小农经济(规模),自然经济(属性)。
(3)生产工具的发展①春秋战国: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使用直辕犁)。
②汉朝:发明犁壁、藕犁(直辕犁);铁犁牛耕广泛推广,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③隋唐:长江下游出现曲辕犁(江东犁);标志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步犁就是使用畜力的曲辕犁)(2)耕作方式的发展①商周:集体农耕(即千耦其耘或十千维耦;工具太简陋,单个家庭难以完成稼穑)。
②春秋战国:出现个体农耕(耕作技术进步、私有土地出现);延续到三大改造时期。
(3)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①春秋:芍陂(楚国,淮河流域)②战国:都江堰(秦,长江流域)、郑国渠(秦,黄河流域)③秦朝:灵渠(解决军粮运输问题,广西,沟通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④汉朝:a.汉武帝时修建了漕渠、白渠及大规模治理黄河;b.东汉明帝派王景治理黄河;c.西域(今新疆)修建了具有地方色彩的坎儿井。
⑤灌溉工具:三国时曹魏的马钧改制的翻车(人力);唐朝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水力)。
二、小农经济1.出现:春秋时期2.形式:自耕农经济(主体);佃农经济;均田农户经济。
(中等及以上的地主自留土地的生产属于小规模集体生产;小地主生产也属于小农经济)3.条件:①生产力发展(铁农具和牛耕推广使用,根本原因);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历史考点: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考点1 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知识主线时期核心考点史料实证原始社会农业起源(1)最早培植水稻和粟(2)耕作方法:实行刀耕火种(3)工具有石、木、骨器(4)土地属氏族公社所有1.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
这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怎样的生产方式?答案 小农经济。
2.“井田之变,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
材料中的豪人指的是谁?答案 东汉时期的豪强地主。
3.南宋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云:“下田戽(汲)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
”材料主要反映的经济现象是什么?答案 灌溉工具用于农业生产。
4.《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
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的什么特点?答案 精耕细作。
归纳总结: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
秦汉时期,基本形成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
至明清时期,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展到顶峰。
基础知识 1.古代的农业生产模式: 精耕细作,包括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和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开始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2.小农经济 (1)含义: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精耕细作,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历程: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贯穿整个封建社会。
(3)弱点: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
(4)评价:①在初期,基本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中华文明的进步;②在后期,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是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原因之一。
3.土地制度 4.经济重心南移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一定程度的开发; 唐代安史之乱之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一轮复习考点讲练: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一轮复习】考点讲练: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一、基础知识(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1.形成时间春秋战国时期。
2.形成条件(1)铁农具出现和牛耕逐渐推广。
(2)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3.基本特点(1)以一家一户为单位,⑦。
(2)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农民需要承担沉重的徭役,小农经济十分脆弱。
(四)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
2.奴隶社会——井田制(1)基本特点:a.一切土地属于⑧。
b.受封者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同时交纳贡赋。
c.庶民和奴隶集体耕种。
(2)瓦解:a.时间:春秋时期。
b.表现:大量私田出现。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1)确立途径:改革。
a.春秋时期鲁国规定按亩收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秦国的⑨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2)弊端:造成土地兼并和社会的两极分化。
4.封建政府抑制土地兼并(1)目的:维护小农经济,巩固统治。
(2)主要表现:a.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10_____,限制土地买卖。
b.明朝:按人丁和田亩多寡收取赋税。
(3)结果: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二、考点精讲全面阐释我国古代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拓展延伸在分封制下,受封的诸侯只有对土地的世代使用权,而无权转让与买卖,需向周王交纳贡赋;春秋时期私田不是归周王所有,而是归私田主人控制,税制改革承认了土地的私有权。
三、自测题1.下面两幅画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美好愿望,这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A.有家畜养殖的传统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C.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D.采用“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2.《汉书.食货志》在谈到先秦时代的农业生产时说:“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还庐树桑,菜如有畦,瓜瓠果菔殖于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
它所体现的基本经济特征是()A.精耕细作B.自给自足C.农林牧业相互补充D.农业生产结构完备3.唐代某诏令批评当时存在的“恣行吞并,莫惧章程”和“口分永业(国家授予的田地),违法买卖”现象。
2018年高三大一轮复习历史:第6讲:古代中国的农业和土地制度
II 互动探究——细讲深剖 重难透析
史料三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 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井田制遭到严重的 破坏。公元前685年齐国“相地而衰征”,公元前594年鲁国 “初税亩”。……围绕着“争霸”战争的需要,春秋以至战国的 整个历史阶段内,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经过改革, 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 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 ——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2)根据史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小农经济的发展对当时社 会转型有何影响?
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原动力: 1)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促使井田制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 2)加速了宗法分封制的崩溃,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最终确立; 3)引起了百家争鸣,促进思想解放。
II 互动探究——细讲深剖 重难透析
史料四 (王景)迁庐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致地力有余而食 常不足。郡界有楚相孙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乃驱率吏民,修起 芜废,教用犁耕,由是垦辟倍多,境内丰给。……是岁,牛疫。 京师及三州大旱,诏勿收兖、豫、徐州田租、刍稿(汉代的一种税 收),其以见谷赈给贫人。——摘自《后汉书》卷七十六、卷三 史料五 (20世纪初)所食者率皆本地所树之粟,所衣者率皆本地 所出之棉,男耕女织,终岁勤劳,常见农民自顶至踵所用衣、袜、 鞋、带皆由自力织成者。 ——民国河北《元氏县志》 3)根据上述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 有哪些? 1)有利因素:①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如铁农具、牛耕的
II 互动探究——细讲深剖 重难透析
史料研读
史料一
主题一
中国古代耕作方式的发展演变
夫范、中行氏……将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国语·晋语》 史料二 战国时《吕氏春秋》总结了利用土地的十大问题,内 容涉及整地、用地、改土、耕作、保墒、除草、通风、生长、 健壮、高产等方面,……形成较为深刻的技术认识。 ——李群《农业科技史》
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学案
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学案一、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1.单季稻作: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种植单季稻。
主要是指一年只种植一季稻谷,一年两熟。
这种耕作方式具有较高的产量和充分利用水资源的特点,适应了中国南方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水稻种植区的自然条件。
其中,水稻种植的关键是灌溉系统,通过修建水渠、水坝等工程设施,使得农田能够获得充足的水源。
2.旋耕制度:旋耕制度是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之一、旋耕制度是指农民按照一定顺序逐年改变田地的耕作,以保持土地的肥沃和充足的水分。
这样做有助于减少土壤中无机盐的积累,增加土壤的肥力,从而保证粮食生产的稳定和增产。
以棕地、红地、黄地和白地的轮流轮作作为旋耕的一种形式,种植不同种类的作物,以调节土壤中的养分,保持土地的良好状态。
3.小块散户耕作:古代中国的农业耕作方式主要是以小块散户耕作为主。
这种耕作方式的特点是土地分散耕作,农民以家庭为单位独立耕作,且土地财产具有私有性。
这种耕作方式既有利于农民个体劳动的发展,又有利于农产品的多样性和农民的经济保障。
同时,这也是中国古代农耕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中国古代土地制度1.宗族耕地制度: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以宗族耕地制度为主,即一族共同耕作一块土地。
在古代中国,土地具有祖宗的意义,农民对土地的控制权主要是以宗族为单位。
这种土地制度有利于维护家族的团结和稳定,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2.封建土地制度:封建土地制度是中国古代的另一种土地制度。
封建土地制度是指统治者将土地赏赐给贵族、官员等,以作为其封邑或封地。
这些土地在封建制度下成为贵族、官员等特权阶级的私有财产,由他们负责管理和耕种。
这种土地制度导致了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的形成,使得社会的阶级差距进一步加大。
3.公田制度:公田制度是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中实行过的一种土地分配制度。
公田是指由国家或集体占有的土地,用于耕种并分配给农民收获。
这种土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农民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产出的基本保证。
高考历史一轮考点练习卷: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精选教学文档
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1.《孟子•梁惠王》说“深耕易耨”;《礼记•月令》说(季夏之月)“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疆”;《荀子•王制》说“修堤渠,通沟浍……使民有所耘艾”。
这反映出当时A.铁犁牛耕得到推广B.注重精耕细作C.小农经济形成D.国君重视农业生产2.更赋,是汉朝的制度,成年男子均须为政府服徭役,共有三种,即正卒、戍边、更卒。
更卒之役是每人每年须在本地为地方官府服一个月的无偿劳役。
如不愿或不能亲身服役者,可出一定量的钱交官府雇人代替。
更赋的实行A.成为了汉朝敛财的重要途径B.有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C.反映了汉朝商品经济的发达D.促进了汉初经济的恢复3.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从而出现了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
宋代农民的兼业现象A.冲击了地主所有制经济B.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C.扩大了农民的人身自由D.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提高4.据唐代天宝年间统计的全国户口数字,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占45.5%,以北则占到54.5%;而据北宋《太平寰宇记》所载北宋初期全国户数,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的户数已占59.1%,以北则为40.9%,这一变化A.推动了对外贸易通道的变化B.导致了宋代政治中心的南移C.表明了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D.加剧了人地矛盾的尖锐程度5.秦、汉、唐都有过大规模迁徙富豪,使他们的田产一律化为乌有的事情。
宋代一改此法,“不抑兼并”、“不立田制”。
据此可知,宋代A.土地私有权的完整性得到承认B.土地租佃关系不断衰退C.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受到抑制D.人身依附关系更加强化6.宋代农民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普遍以兼业的方式从事小商品生产、小商业经营、小雇佣劳动,从而出现了小农、小工、小商的三位一体化趋势。
宋代农民的兼业现象A.冲击了地主所有制经济B.增强了小农经济的韧性C.扩大了农民的人身自由D.制约了农业生产的提高7.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中国文化,具有“安土重迁”的特征,对传统的中国人来说,“背井离乡”是一种悲惨的遭遇。
高考一轮通史复习: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011·广东文综·12)“夫仁政,必自经界 (土地的分界)始,……经界既正,分田制 禄,可坐而定也。”孟子的这段话认为 () A.轻徭薄赋是实施仁政的手段 B.均贫富是实施仁政的障碍 C.解决土地问题是实施仁政的前提 D.贵民轻君是实施仁政的途径
【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 百家争鸣;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解题的关键在于理解孟子这句话的意思, 即“行仁政,一定要从划分、确定田界开始。田 界划分正确了,那么分配井田,制定俸禄标准, 就可轻而易举地办妥了。”从材料意思上看,孟 子的主张主要解决“田界”即土地问题,并没有 涉及到“轻徭薄赋”、“均贫富”、“贵民轻君” 等问题故排除A.B、D三项,故选C项。 【答案】C
(2013·海南单科·8)下图反映的是 () A.“小国寡民”的生活图景 B.小农经济的生产形式 C.儒教“夫为妻纲”的伦理观念 D.“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关系
【考点】古代中国的农业;精耕 细作的传统农业 【解析】读图分析,图片上面铁 犁牛耕,下面是女子纺织,放在 一起就是男耕女织的小农生产形 式,故选B。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一个农夫可以养活 好几口人,这说明农业收益的增加能较好 地促进小农经济的形成,故A项正确。农 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手工业与商业的发展, 排除B项。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是促进 农业收益增加的原因,并非结果,排除C 项。材料并未涉及大土地所有制的问题, 排除D项。
(2014·福建高考)明、清皇帝每年春都要 举行一种祭祀仪式。读图,从中透析出的核 心信息是( ) A.皇室祭祀的隆重排场 B.专制君主的权威至上 C.以农为本的立国理念 D.统一国家的繁荣昌盛
(2013·江苏高考)现代考古在秦、魏等国故地 出土了许多生铁铸造的农具。1950~1951年河 南辉县发掘了5座大型魏墓,1号墓出土铁器65件, 其中农具占58件,包括钁 、锄、铲、镰、犁铧等 一整套铁农具。材料说明战国时期( ) A.生铁铸造由魏国独断经营 B.成套铁农具有利农业精耕细作 C.铁制农具成为随葬必备品 D.铁制农具最早出现于河南辉县
中国传统农业主要耕作方式
中国传统农业主要耕作方式
一、中国传统农业主要耕作方式
1、刀耕火种:该耕作方式是新石器时代残留的农业经营方式,又称迁移农业,属于原始生荒耕作制。
2、石器耕锄:随着大量骨耜和石耜的使用,人们已经脱离了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开始进入了“耜耕”农业阶段。
3、铁犁牛耕:随着春秋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战国时期已经普
遍使用铁农具,农业生产力水平也有了质的飞跃。
牛耕在春秋战国时代的出现和初步推广,再加上灌溉和施肥技术的新进展,提高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水平。
二、耕作方式的特点
1、中国古代的土地制演变
原始社会实行氏族公社土地公有制度,在夏商周时期,主要是实行土地国有制--井田制;在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战国时期,井田制被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确立,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曹魏时期曾经实行屯田制;北魏到唐朝中期,实行均田制。
2、中国古代农业经济基本特点
小农经济是长期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小农经济主要是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生产的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在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2古代中国的经济2.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课件
3.思考: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有什么? 试答:
提示:(1)主观:自耕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抵 弱;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严重阻碍
(2)客观:封建政府统治的腐朽、剥削的沉重及社会的动荡。
撬法·命题法 解题法
[考法综述] 本考点在历年高考命题中都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必须充分重 个角度命题:一是农业工具的发明和演进,特别是西汉的耧车、唐朝的曲辕犁;二 溉工具的发明,特别是曹魏的翻车、唐朝的筒车;三是小农经济的含义、形成条件 重心的南移也经常命题,在这个问题上,一定要明确江南经济超过北方是在南宋时
深化拓展 精耕细作是指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投入较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进行细致的耕作,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它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色,也是中国古 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在当前知识经济时代,推广应用现代科技是发展优质、高产、
3.经营方式 (1)集体劳作:商周时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土地归 国家 所有,劳动者在田间集体耕作。 (2)小农经济(个体农耕) ①原因:铁农具和 牛耕 推广,生产力提高,封建 土地私有制 确立。 ②特点:以 一家一户 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③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 基本方式 。
3.要语背诵 (1)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并逐渐推广。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 耕作方式。 (2)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的形成条件: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 力。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3)小农经济的突出特点: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 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 (4)古代中国的农业以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以铁犁牛耕为基本耕作方式,精耕细 农经济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5)土地兼并的实质是大地主与封建国家争夺财源。其影响有:社会矛盾激化,导 家财政收入导致租佃关系日趋普遍的。
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历程 ①魏晋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②中唐以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③南宋时期,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最终完成。 ④元朝,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 ⑤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本单元主要阐述了古代农耕文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以精耕细 作的农业为主导,手工业和商业对其有效补充,自给自足的小农经 济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典型特点。以小农经济为核心,手工业、商业 的发展及经济政策的走向都与其息息相关。
线索一:古代农业 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 秦汉时期,基本形成了以铁犁牛耕为主要耕作方式、以精耕细作为 特点的封建小农经济模式。
线索四:古代经济政策 经济政策与经济思想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中国 古代,封建土地私有制一直占据主导地位;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 抑商政策,此后历朝历代一直沿用;明清时期实行“海禁”和“闭 关锁国”政策,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潮流。
一、生产模式——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 1.耕作工具 原始社会 石刀、石斧、石犁,后来出现耒耜 商周时期 出现 青铜 农具 春秋战国时期 开始使用铁农具和 牛耕 并将其逐渐推广
(2)形成 ①春秋时期,各诸侯国进行税制改革,实际上承认了 土地私有的 合法性。 ②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 有制。 (3)类型:封建土地国有制(屯田制、均田制)、地主土地所有制、 农民土地所有制,其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是封建生 产关系的基础。
(4)问题: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在土地私有制下,土地自由买卖制度的存在,加上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
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同学们,假期既是休闲、放松的时候,又是学习提高的佳期,善学的学生,总会合理利用假期,给自己充电,为自己的下学期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为了帮助同学们度过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假期,高考频道特地准备了一些假期学习套餐,希望同学们依时完成,同时,也希望家长能督促子女完成。
祝大家节日快乐!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铁农具和牛耕及其发展春秋时期,人们掌握了冶铁技术,出现了铁农具;战国时期,铁农具得到普遍推广。
春秋后期,牛耕出现,战国普及。
从此,铁犁牛耕成为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耕作方式演变过程: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耕作方式不断进步)●耕作技术:精耕细作隋唐时期出现曲辕犁,中国犁耕技术成熟★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1.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发展过程: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瓦解及原因: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②许多私田出现;③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④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
2.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形成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
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
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多种所有制形式(分三种形式)国有土地所有制:国家经营,主要用于封赏和授田(如均田制、屯田制)土地私有制:(包括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占支配地位,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土地兼并的危害:①税收减少;②社会矛盾激化,动荡不安;③导致租佃关系的出现并日趋普遍化)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也称小农经济、自然经济) 形成:春秋战国特点: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评价小农经济(自耕农经济)积极:在封建社会前期,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①比较稳定;②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③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消极:在封建社会后期,即明清时期,小农经济日益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①规模小,阻碍社会分工与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近代社会发展;②非常脆弱,很难保证税收;③容易引发生态矛盾小农经济的地位(影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是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自然经济的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古代中国主要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经济思想:以农为本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认识:土地制度的变革和调整实质上体现了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知识总结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知识总结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考点1 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知识主线时期核心考点史料实证原始社会农业起源(1)最早培植水稻和粟(2)耕作方法:实行刀耕火种(3)工具有石、木、骨器(4)土地属氏族公社所有1.史载:明代江南昆山县的农家,“麻缕机织之事,则男子素习焉,妇人或不如也”,但乡村妇女“凡耕耘、刈获、桔槔之事,与男子共其劳”。
这则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怎样的生产方式?答案小农经济。
2.“井田之变,豪人货殖,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
材料中的豪人指的是谁?夏商周奠定农业社会基础(1)实行井田制,土地国有(2)耕作方式为石器锄耕(3)工具:出现少量青铜农具(4)经营方式为千耦其耘,即大规模简单协作春秋战国 传统农业初步形成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铁农具和牛耕得到推广 (2)生产技术:注意精耕细作,使用垄作法,修建都江堰和郑国渠 (3)土地制度:井田制遭破坏,土地私有制逐步形成(4)经济方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形成答案 东汉时期的豪强地主。
3.南宋诗人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云:“下田戽(汲)水出江流,高垄翻江逆上沟;地势不齐人力尽,丁男长在踏车头。
”材料主要反映的经济现象是什么?答案 灌溉工具用于农业生产。
4.《论衡》中记载:“深耕细锄,厚加粪壤,勉致人工,以助地力”,“地力盛者,草木畅茂,一亩之收,当中田五亩之分”。
这体现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中的什么特点?答案 精耕细作。
从秦汉至宋元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1)耕作方式:牛耕普及(2)生产工具:出现耦犁、耧车、曲辕犁等(3)耕作技术:出现代田法、耕耙技术 (4)水利灌溉:汉代修建漕渠等,出现翻车、筒车等工具 明清(1)玉米、甘薯等高产农作物被引进和推广,加上广泛植棉,民众的衣食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耕地面积扩大,人口增长(2)土地兼并严重,租佃关系日益普遍化 高考资料点这里……归纳总结: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经历了由刀耕火种向铁犁牛耕的演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点22 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一、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展变化1.耕作方式的进步(1)原始社会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种,主要的生产工具有石刀、石斧、耒耜。
(2)商周少量使用青铜农具,懂得灌溉、除草、沤制绿肥、治虫等技术。
(3)春秋战国铁犁和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这是农业技术史上耕作方式的一次革命。
隋唐时期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耕犁趋于完善,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2.耕作技术(1)汉代推广耦犁,推行代田法、区田法。
(2)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南方的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3)宋朝以后,江南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稻麦轮作的一年两熟制,有些地方形成一年三熟制。
3.农业灌溉(1)水利工程战国时期的都江堰、汉朝时的漕渠、白渠和龙首渠等。
(2)农业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的翻车,唐朝时创制的筒车,宋朝出现利用水力的高转筒车,明清出现风力水车。
这些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溉工具的应用,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二、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及其原因1.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氏族公社所有(土地公有制)。
(2)奴隶社会──井田制(土地国有制)。
西周时期,土地被划分成“井”字形方块,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
井田制的基本特点:①一切土地归国家所有(即属于周王所有)。
②周王把土地层层分封给诸侯。
③在贵族受封的土地上,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
(3)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
①封建土地私有制。
主要包括地主土地私有制和自耕农土地私有制。
地主土地私有制下,土地由地主经营,土地兼并是获得土地的主要方式;自耕农土地私有制下,土地由自耕农经营,规模小,“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②均田制。
北魏到唐朝前期,政府实行均田制,制定官民占有土地的最高数量,限制土地买卖。
③明朝政府丈量全国土地,按照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收取赋税,这些措施起到鼓励农民垦荒的作用,但不能真正阻止土地兼并。
2.原因(1)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农具、牛耕的使用,大量荒地被开垦,私田出现。
(2)鲁国按亩纳税,促使土地由国有向私有转变。
(3)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地主阶级统治,推动各国变法。
(4)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5)生产力的发展是古代中国土地演变的根本因素。
考向一小农经济的特点、地位及影响【重点解读】1.含义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2.产生条件(1)生产工具:铁农具和牛耕。
(2)生产关系: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3)农民自身: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
(4)政府扶持: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持小农经济。
3.特点(1)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2)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
(3)生产主要是为了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交纳赋税,属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4)规模小、水平低、分散性和面对天灾人祸的脆弱性。
4.地位是封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年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5.影响(1)积极影响①有利于推动农民提高农业生产技术,促进古代精耕细作技术的发展,有利于封建经济的繁荣发展。
②小农经济的稳定也保障了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和政治稳定。
③奠定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经济基础,保障了中华文明的传承性和延续性。
(2)消极影响①小农经济具有较强的分散性、封闭性和落后性,这些特点使之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在明清时期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②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土地兼并的加剧,人地矛盾日益突出,而在小农经济下,人们只有通过对自然的过度索取来解决这一矛盾,从而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典例引领】“(中国古代农业)尽量利用生产者自发地工作意愿来代替从上而下的监督工作,这里,家庭农场就发挥了特长,因为家庭农场靠家庭成员为劳动力骨干,具有最大最可靠的激励机制,只需最低限度的监督工作。
”作者旨在说明A.家庭经营方式的存在有其必要性B.生产监督对小农生产至关重要C.家庭农场有利于克服小农经济弊端D.家庭经营是最有效的生产形式【答案】A考向二土地兼并及封建租佃关系【重点解读】一、土地兼并1.根源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的存在。
2.影响(1)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土地兼并导致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危及王朝的统治。
(2)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的征发。
土地兼并导致自耕农大量破产,使国家丧失收入来源。
(3)土地兼并的膨胀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
(4)导致租佃关系的出现并日趋普遍化。
3.解决方式封建政府采取抑制土地兼并的措施,如北魏到隋唐实行的均田制使土地兼并状况得到一定的缓解。
4.认识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土地兼并问题是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的,最多只能缓解。
因为封建国家不可能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和土地自由买卖制度二、封建租佃关系产生的原因1.土地兼并造成了大量的大土地所有者和无地少地的农民,提供了租佃的基本条件。
2.农民的反抗斗争使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有利于租佃关系的产生。
3.商品经济的发展,土地买卖的加剧,进一步导致了人口的流动。
4.生产力的发展是根本原因。
【典例引领】《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北宋镇州、赵州等地“客户多逃移,富者独不敢安处田里”。
苏轼也曾说:“若客户阙食流散,主户亦须荒废田土矣”。
朱熹又言:“佃户不可侵犯田主,田主不可挠虐佃户”。
这反映宋代A.地主对佃农依赖明显B.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C.不抑兼并的现象突出D.农民已经获得人身自由【答案】A1.先秦著作《山海经·海内经》记载:“后稷(后稷是古代周族始祖)播百谷。
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
”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河南、山西、江苏、浙江、上海、广西、内蒙古、吉林等省市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
这说明A.历史记述的正误需要考古发现佐证B.文献资料不能作为一手史料C.商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铁犁牛耕D.我国使用牛耕技术的历史久远2.汉代《盐铁论·水旱》中说道:“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
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
”材料说明汉代A.农民具有少劳作也必须多收获的意识B.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C.灌钢技术加速了铁农具的推广普及D.铁农具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得以推广3.下表主要总结了中国古代农民称谓变化的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A.土地经营制度的变化B.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形成C.历代赋役制度的改革D.农民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4.观察下图,根据图中数据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能得到的合理结论是A.经济发展水平与水旱灾害次数成正比B.隋唐政治制度完善导致水旱灾害较少C.农耕经济发展致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D.两宋时期水旱灾害较多导致经济倒退5.魏晋南北朝时,一些佛寺“侵夺细民,广占田宅”,招揽农民,建立起规模很大的庄园,产品主要供内部享用,政府按惯例对其免征徭役、兵役和赋税。
这些庄园内的农民被称为“佛图户”。
后来,北周武帝开展了大规模的灭佛禁佛运动,北周实力大大增强。
这说明A.佛教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B.佛教庄园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C.佛寺庄园的存在影响国家财政收入D.佛教势力的膨胀威胁到中央集权6.唐朝诗人李敬方在《汴河直进船》诗中写道:“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
”该诗从侧面可以印证A.唐政府对东南百姓疯狂盘剥B.东南地区农业经济的发展C.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十分严重D.诗人辩证地看待运河作用7.宋代,在战国时期出现的租佃经营土地的方式日益普遍化;到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土地租金被抬高,出租土地变得更加有利可图。
这一变化A.反映了人地矛盾日益加剧B.是高产农作物推广的结果C.不利于农业经济稳步发展D.是新生产关系产生的表现8.宋仁宗皇佑四年(1052年)对夔州路的主客关系颁布的专法规定:“夔州路诸州官庄客户逃移者,并却勒归旧处,它处不得居停。
又敕:施、黔州诸县主户、壮丁、寨将子弟等旁下客户逃移入外界,委县司画时差人计会所属州县追回,令著旧业。
”材料说明此时A.佃户地位呈现出下降的趋势B.农民雇主队伍具有不稳定性C.客户人身依附性仍相当严重D.政府对农民择业的严格限制9.乾隆元年延绥镇总兵奏称:“榆林、神木等处边口,越种蒙古余闲套地越三四千顷,岁得粮10万石”。
至乾隆33年,陕西府谷县人民租种五堡口外蒙古鄂尔多斯地土已成规模,共租蒙古地计“牛22266犋,每年共租银约3866两,共租约1971石”。
这一现象A.表明关内土地兼并严重B.促进了农耕技术的革新C.导致了人地矛盾的激化D.带来了生态环境的恶化1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代名门大姓在社会上的地位和特权大为。
到宋代,庶民、商人纷纷购买田产,因而出现为数不少的庶民地主。
乡村上的富户“乃从来兼并之家”,称之为富民,这些富民并无官位爵衔,而也只是平民百姓身份的庶民地主。
这些富民“招客为佃户”,着佃的客户,即为给地主种田的佃农。
富民和佃户构成了此时期的佃耕制。
——据《农业经济史研究》整理材料二佃耕制下土地地权不断流动,劳动力也随之流动。
无地、少地农民在找不到雇主时,就会成为流民或半流民。
在唐代以前,豪强们控制土地。
失掉土地的农民很快就会沦落到豪强手中成为农奴,而成不了流民。
中国的佃耕制由宋代到解放前实行了一千余年之久,流民始终是存在的社会问题。
——据《庄园制与佃耕制不同时期土地改革问题的差异》整理(1)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概括佃耕制形成的条件,并分析其形成的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放前流民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原因。
1.(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Ⅲ)土地规模(亩)户数户数比例20以下24 17.3%20~130 103 74.1%131~300 10 7.2%300以上 2 1.4%小计139 100%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据此可知,当时该地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2.(2017年海南卷)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
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B.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C.普通农户收益锐减 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考点冲关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技术。
材料一方面反映先秦著作《山海经》记载了周族始祖后稷之孙叔均始作牛耕,另一方面我国众多省市在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可见我国使用牛耕技术历史久远,故选D。
上述古籍记载与考古发掘资料反映的时代及其内容具有一致性,故A项错误;B项所述不符合材料的主旨,C项与“商周时期的石犁”不符,故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