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制度

合集下载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制度范文(2篇)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制度范文(2篇)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制度范文一、制度目的与依据为了确保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减少事故的发生和工伤事故的发生,提高工作效率和生产质量,我公司建立了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制度。

该制度的依据包括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行业规章等,例如《安全生产法》、《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

二、适用范围该制度适用于我公司的各个部门、岗位和项目。

三、制度内容1. 危险源辨识1.1 危险源辨识的定义危险源辨识是指对工作场所、工作设备和工作过程中的潜在危险进行识别和分析的过程,以确定可能对员工产生伤害或危害的源头。

1.2 危险源辨识的方法(1)管理层对工作场所进行定期巡视,发现可能存在的潜在危险;(2)运用先进的检测设备对工作设备进行常规检测,发现潜在危险;(3)制定统一的工作规程和操作规范,明确工作过程中存在的危险源;(4)加强员工的培训和安全意识教育,提高员工对危险源的识别能力。

1.3 危险源辨识的记录对每一次危险源的辨识,应进行记录,并保存至少三年。

2. 风险评价2.1 风险评价的意义风险评价是对已辨识的危险源进行分析和评估,确定其对员工的伤害或危害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从而制定合理的风险控制措施。

2.2 风险评价的方法(1)对每一个已辨识的危险源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估,包括对造成伤害的可能性、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的分析;(2)制定合理的风险控制措施,以降低风险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

2.3 风险评价的记录对每一次风险评价,应进行记录,并保存至少三年。

3. 监控与改进3.1 监控措施的建立为了确保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有效实施,应建立相应的监控措施,包括但不限于:(1)定期组织巡视和检查,以查找可能存在的新的危险源;(2)开展事故事例分析和经验总结,以提高对潜在危险的识别能力;(3)进行隐患排查和整改,确保已辨识的危险源及时得到控制。

3.2 反馈与改进对每一次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应及时向相关部门和人员反馈结果,并根据反馈结果进行相应的改进措施。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范文(3篇)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范文(3篇)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范文序言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学、系统地识别危险源并进行风险评价,能帮助企业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提高工作场所的安全性和健康性。

本制度旨在规范企业的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工作,确保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一、定义危险源:指能够引起人员伤害、财产损失或环境破坏的物体、材料、设备、设施、作业活动等。

风险评价:指对危险源进行科学评估,确定其可能带来的损害程度和发生概率,并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以降低可能发生的风险。

二、责任与义务1. 企业管理层负责制定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的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2. 各部门负责自身工作区域的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做好记录与报告;3. 所有员工必须参与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的工作,积极提出改进建议。

三、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程序1. 制定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计划,明确工作范围和时间节点;2. 开展工作区域的危险源辨识,按照先进的识别方法和工具进行,详细记录识别结果;3. 对辨识结果进行风险评价,包括对风险的概率、严重程度和可控性进行分析;4. 基于风险评价结果,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包括风险防范、隔离措施、预警标识等;5. 定期复评已评价的危险源,确保控制措施的有效性;6. 实施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的结果必须及时记录和报告,并建立档案。

四、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方法1. 直接观察法:通过对工作场所进行巡视,发现并记录可见的危险源;2. 问卷调查法:通过向员工发放调查问卷,征求他们对工作环境和作业活动的意见和建议;3. 风险矩阵法:通过将风险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分别分级,绘制出风险矩阵图,以辅助风险评价;4. 专家评估法:邀请安全专家参与对危险源进行评估,结合他们的经验和知识来确定风险水平;5. 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法:通过对设备或系统的故障模式和其可能带来的影响进行研究,评估风险;6. 事件树分析法:通过构建事件树,分析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发展路径,评估风险。

危险源辨识、评价与控制管理制度范文(三篇)

危险源辨识、评价与控制管理制度范文(三篇)

危险源辨识、评价与控制管理制度范文一、概述本制度旨在明确危险源辨识、评价与控制的管理要求,保障员工的安全与健康。

所有相关岗位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本制度的规定。

二、危险源辨识与评价1. 企业应组织专业人员对各岗位和工作区域进行危险源辨识与评价,并按照结果制定相应控制措施。

2. 危险源辨识与评价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 机械设备的安全性能- 化学物质的存储和使用- 作业区域的工艺安全风险- 电气设备的安全状况- 人员活动与行为的安全风险三、危险源控制措施1. 企业应按照危险源辨识与评价的结果,针对每个危险源制定控制措施,并明确责任人和执行时间。

2. 针对机械设备的控制措施:- 确保设备符合相关安全标准和要求- 定期进行设备维护和检修- 建立设备安全操作规程,并进行培训教育- 设置设备安全警示标识3. 针对化学物质的控制措施:- 建立化学品储存管理制度,明确分区分级存储要求- 购买符合安全标准的化学品- 提供适当的个人防护装备,并进行培训指导- 建立化学品泄漏应急处置预案4. 针对作业区域的控制措施:- 确保作业区域通风良好- 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 提供必要的安全设施,如护栏、防护网等- 建立作业区域安全规章制度,并定期进行演练5. 针对电气设备的控制措施:- 定期进行设备巡检和维护保养- 确保设备安装符合相关要求- 建立电气设备操作规程,并进行培训- 设置电气设备操作警示标识6. 针对人员活动与行为的控制措施:- 进行员工安全教育和培训- 强化安全意识和行为规范- 建立员工安全奖惩制度- 定期组织安全检查和评估四、危险源管理责任及培训1. 企业应指定专人负责危险源辨识、评价与控制工作,并明确其职责和权限。

2. 相关岗位员工应接受必要的危险源管理培训,了解危险源的特点和控制措施,并具备相应的操作技能。

3. 危险源管理负责人应定期组织培训,并进行效果评估。

五、紧急情况处理1. 企业应建立紧急情况处理机制,并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制度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制度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制度
是一个用于识别和评估潜在危险源及其相关风险的管理系统。

该制度的目的是帮助组织识别和评估工作场所的危险源,以便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来预防和减少事故、伤害和疾病的发生。

危险源辨识是指通过采集和分析信息,确定工作场所中的潜在危险源。

这包括对工作环境、工作过程、设备和材料等因素进行调查和评估,以确定潜在的威胁和风险。

风险评价是指基于危险源的辨识结果,通过定量或定性的方法进行评估和分析,以确定潜在风险的程度和可能性。

这个过程可以帮助组织确定哪些风险是最重要和最紧急的,从而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制度的要素包括:
1. 规范和流程:制定明确的规范和程序,指导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实施。

这些规范和流程应包括工作人员的责任、方法和工具、信息收集和分析等。

2. 风险等级划分:根据风险评价结果,将风险分为不同的等级,以确定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常见的风险等级划分包括高、中、低风险等级。

3. 控制措施:根据风险评价结果,制定并实施适当的控制措施来降低或消除风险。

这包括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和人员培训等。

4. 监测和改进:建立监测机制,定期检查控制措施的有效性,并对制度进行评估和改进,确保持续有效地管理危险源和风险。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制度可以帮助组织提高工作场所安全和健康管理水平,预防和减少事故和伤害的发生,保障员工的安全和健康。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制度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制度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制度危险源辨识是指对企业内部和外部可能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识别和分类。

这些危险源可以是设备设施、劳动力和周边环境等。

辨识危险源的方法可以是通过现场观察、调查问卷、风险评估等手段,综合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和判断。

危险源辨识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全员参与,充分发挥各级工会、职工代表和安全、环保等相关部门的作用。

一方面,企业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提供相应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全员的安全意识和风险评价能力。

另一方面,企业要积极倡导员工积极参与危险源辨识工作,鼓励他们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促进危险源的及时发现和解决。

风险评价是在危险源辨识的基础上,对潜在风险进行定量或定性评估,主要包括可能性、危害程度和风险等级等方面的评估。

评估结果可以为企业制定合理、科学的安全措施提供依据,以确保控制和减少风险的效果。

对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时,企业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风险矩阵法、层次分析法、故障模式与影响分析法等。

评价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危险源的可能性、危害程度,以及人员暴露的频率和时间等因素,准确判断风险等级。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制度的建立和实施需要企业高度重视,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流程。

同时,企业要不断加强对员工的安全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对危险源的辨识和风险评价能力。

此外,企业还应明确风险评价的周期和频率,定期对危险源进行重评估,不断完善和改进制度,确保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总之,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制度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对于保障员工和生产设备的安全起到了关键作用。

企业要建立健全制度,全员参与,科学评估风险,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确保安全生产。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制度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制度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制度简述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制度(简称“危险源评价制度”)是企事业单位用来评估可能产生的危险因素,估算风险等级和制定控制措施的一种管理制度。

危险源评价制度对于确保企业生产安全和员工身体健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的危险源评价制度的主要目的是确定潜在的危险,诊断并纠正问题,确保工作场所和生产设备能够安全运行。

它可以帮助管理者识别和分析工作账户中的危险源,以及发现员工的不安全行为和工作环境中的不良条件。

通过制定适当的安全管理措施和操作规程,可以减少危险事件的发生,降低学生和员工的受伤和生命风险。

步骤危险源评价制度的主要步骤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确认生产流程及作业场所2.辨识危险源3.分析危险源的性质和严重程度4.估算风险等级和控制措施5.推行防范措施并监测效果重点内容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是危险源评价制度的第一步。

辨识危险源需要考虑作业流程、设备、材料、使用场合、人员等因素。

对于每项作业流程,应该通过观察痕迹、查看记录、检查现场等方式,识别和列出其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源。

同时,也应关注员工的不安全行为或操作和设备缺陷等情况,以便及时查找可能存在的潜在危险源。

风险评价对已经辨识出来的危险源,需要进行详细的风险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和产生的可能后果,然后进行统计和分析。

为了更好地评估风险,应该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危险源的性质、严重程度和可能的影响、频率和暴露时间等。

风险评价等级划分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的不同等级,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和控制方案。

风险评价等级通常分为低、中、高三种等级。

在确定措施时,应根据对应的等级来选取相应的措施。

风险控制确定了危险源存在的可能和风险等级之后,应该制订相应的风险控制计划和实施方案。

风险控制措施主要包括安全措施、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应急处理措施等。

通过实施风险控制措施,可以有效地降低危险事件的发生风险,从而确保员工和工作环境的安全。

结论危险源评价制度是确保企业生产安全和员工身体健康的重要工具。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模版(四篇)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模版(四篇)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模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和依据为了确保企业安全生产,防止事故发生,减少和控制危险源,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的制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企业的安全管理要求。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企业全体员工,包括全体管理人员、技术人员、作业人员等。

第二章辨识与评价流程第三条辨识与评价程序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采取分级管理的原则,具体流程如下:1. 编制危险源清单企业应组织相关部门编制危险源清单,包括危险源名称、危险源位置、可能产生的事故类型等。

2. 辨识危险源企业应组织相关部门对危险源进行辨识,明确危险源的特征、可能引发的事故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

3. 评价风险等级根据危险源的特征、可能引发的事故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评价风险等级,确定风险控制措施的紧急程度。

4. 制定风险控制措施根据风险等级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并制定具体的措施实施计划。

5. 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与跟踪责任部门和责任人按照措施实施计划,对风险控制措施进行实施,并定期进行跟踪评估,确保措施有效。

第四条辨识与评价方法1. 文献资料分析法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危险源的特征、可能引发的事故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

2. 实地调查法组织人员进行实地走访,了解危险源的具体情况,包括危险源位置、可能产生的事故类型等。

3. 专家评估法邀请相关专家对危险源进行评估,确定危险源的风险等级和控制措施。

4. 统计分析法通过对历史事故数据和事故统计数据的分析,评估危险源的风险等级和控制措施。

第三章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与落实第五条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根据已辨识与评价的危险源,企业应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包括人员培训、防护设施设备的采购与维护、工艺改进等。

第六条风险控制措施的落实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应按照风险控制措施的实施计划,履行相应的职责,确保措施的落实。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制度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制度

不安全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制度一、前言在现代化的工业生产过程中,在工业企业中,为了防范和避开各种事故的发生,建立健全的不安全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制度显得尤为紧要。

本文就不安全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制度进行了认真地介绍。

二、不安全源辨识不安全源辨识是工业生产安全管理的第一步,它是指对可能引起事故的因素进行系统的辨识和分析的一种方法。

不安全源辨识是为了便于实行措施防范和掌控不安全源的可能危害,从而确保生产安全。

1.1 不安全源辨识的目的不安全源辨识的根本目的是为了防备和掌控安全风险。

通过标识出全部可能对人员、财产和环境产生危害的源头,可以精准地评估这些来源的风险概率、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等。

通过有效地辨识不安全源,可以适时发觉问题,并实行相应的措施来避开事故的发生,最后保障人员的安全健康。

1.2 不安全源辨识的范围不安全源辨识的范围包括物理因素、人因素、环境因素、设备因素、管理因素等方面。

在进行不安全源辨识时,应当全面考虑全部可能影响生产安全的因素,特别是那些简单被疏忽的因素,如作业现场的气氛、作业人员的心理状态等。

1.3 不安全源辨识的方法不安全源辨识的常用方法有逐点检查法、故障树分析法、风险评估法等。

其中逐点检查法是最为简单易行的方法,其过程是逐个检查生产中的全部环节,以辨识全部可能危害生产安全的因素。

故障树分析法则是通过分层分析来识别全部可能引起系统事故的因素。

而风险评估法则是通过概率和统计学方法对可能显现的不安全源进行分析和评估,以确定其可能危害程度。

三、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对不安全源辨识结果的定量分析,通过对不安全源产生的全部可能危害进行风险评估,确定其概率、危害程度和持续时间,从而为实行相应措施供给科学的参考。

2.1 风险评价的原则风险评价的原则包括科学性、客观性、可重复性、可比较性和可推测性等。

评价应当依据实际情况进行,尽可能地考虑各种可能的影响因素,确定科学方法和评价标准。

评价的过程应当客观、公正、透亮,并且是可验证的和可重复的。

危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3篇)

危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3篇)

危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危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价管理,保障工作场所的安全与健康,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单位,包括生产、经营单位、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体工商户等,以及所有员工。

第三条危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价管理是指对工作场所中的危险源进行识别与评价,制定合理的风险管理措施,确保工作场所的安全与健康。

第四条危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价管理应遵循科学、综合、系统、预防的原则。

第五条单位应建立危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价管理的组织机构和工作制度,明确责任与权限。

第二章危险源识别第六条危险源识别是指对工作场所中的潜在危险源进行辨识和确认的过程。

第七条危险源识别应全面、深入,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 工作环境的危险源,如空气污染、噪声、震动等;2. 设备设施的危险源,如机械设备、电气设备等;3. 物质原辅材料的危险源,如有毒有害物质、易燃物质等;4. 作业方式的危险源,如高空作业、维修作业等。

第八条单位应采取多种途径进行危险源识别,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 工作场所巡查;2. 安全检查、监测;3. 安全培训与教育;4. 事故隐患排查。

第九条单位应建立完善危险源识别的记录与档案,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 危险源识别的时间、地点、人员;2. 危险源的性质、位置、可能带来的危害;3. 危险源的识别结果与处理措施。

第十条单位应及时处理发现的危险源,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与消除。

第三章风险评价第十一条风险评价是指对识别出的危险源进行风险量化、评估和等级划分的过程。

第十二条风险评价应包括风险的概率和严重程度两个方面,考虑潜在的人员伤害、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等因素。

第十三条风险评价应确保科学、公正、客观,依据相关标准或方法进行。

第十四条风险评价应综合考虑以下因素:1. 危险源的特性和性质;2. 动态变化的环境因素;3. 单位的现有风险管理措施。

第十五条风险评价的结果应明确风险的等级,并根据风险等级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控制制度范文(4篇)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控制制度范文(4篇)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控制制度范文一、制度目的为了保障员工的人身安全和生产安全,建立危险源辨识和风险控制制度,明确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的职责,认真执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控制措施,有效预防和控制事故的发生,确保安全生产。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内所有涉及危险源的工作岗位和生产环节。

三、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1. 危险源辨识(1)各级管理人员要定期组织对各部门和工作岗位进行危险源辨识工作,以发现隐患和未控制的危险源,确保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风险管控。

(2)危险源辨识要全面、细致、准确,包括但不限于设备设施,作业环境,操作程序等方面。

(3)危险源辨识要视具体情况制定辨识周期,一般不少于一年一次。

2. 风险评估(1)危险源辨识后,对于发现的危险源要进行风险评估,确定其严重程度和后果等级。

(2)风险评估要综合考虑事故发生可能性、可能的损害程度、是否有保护措施和应急措施等多个因素。

(3)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相应的管控措施,确保危险源的风险被控制在合理可控范围内。

四、风险控制措施1.危险源控制原则危险源控制要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按照以下原则进行控制:(1)优先采取技术措施控制危险源,如改进设备设施、改进工艺流程等。

(2)其次采取管理措施控制危险源,如制定操作规程、安全操作规范等。

(3)最后采取个体控制措施控制危险源,如佩戴个人防护用品、进行岗前培训等。

2. 危险源控制文件和制度的建立(1)建立并完善设备设施的维护和完善制度,定期检查设备设施的使用情况,确保设备的正常工作。

(2)建立并完善工艺流程的管理制度,明确每个环节的操作规程和标准,确保工艺的顺利进行。

(3)建立并完善危险化学品的管理制度,规范化学品的储存、使用和处理,防止泄漏事故的发生。

(4)建立并完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级消防设施的巡查和维护等工作,确保消防安全。

(5)建立并完善应急预案和应急演练制度,确保事故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制度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制度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制度什么是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其目的是识别并评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潜在危险因素,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保障员工和环境的安全健康和现场设施的安全稳定。

危险源辨识是指通过对工艺、设备、物料、人员、环境等方面的分析和评价,识别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潜在危险因素。

风险评价是指对已经识别出来的危险源,基于风险实质的分析,估算可能引发的不良后果的概率和严重程度,并根据风险的大小采取适当的安全管理措施。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意义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是企业实施安全生产的前提工作,对于制定科学的安全管理措施、改善设施条件、预防事故的发生、防止损失的扩大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实施安全生产管理提供了必要的信息和支撑;•为制定科学、合理的安全生产政策、计划、标准和规程提供依据;•为制定应急预案,并做好应急准备提供科学数据;•为开展安全教育和培训提供基础;•为各种检查、监督和评审提供依据。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实施步骤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具体实施步骤如下:1.制定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计划;2.识别危险源,建立危险源清单;3.分析危险源的固有属性;4.确定危险源的潜在后果;5.分析危险源引起潜在后果的机理;6.评估危险源的风险等级,进行分类;7.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和管理制度,根据不同等级的危险源,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制度的建立建立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制度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原则。

建立的制度应该科学可行,能够真正起到预防和减少安全生产事故的作用;2.规划性原则。

企业应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制定标准的安全生产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3.实效性原则。

制定的制度必须真正实现安全生产管理的目的;4.动态性原则。

随着生产工艺、设备、环境等相关因素的变化,企业应对制度进行不断的修订和完善;5.统筹协调原则。

制定的制度要与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相互促进的效果。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制度范本(三篇)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制度范本(三篇)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政策,遵守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制度,保障职工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公司及各分支机构的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工作。

第三条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工作应遵循科学、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原则。

第四条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应由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工作人员进行,并建立相关的档案。

第五条公司领导层应予以重视,确保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工作的有效实施,并定期进行评估和改进。

第二章危险源辨识第六条危险源辨识是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对可能发生事故和导致伤害的对象进行查找、识别和描述的过程。

第七条危险源辨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1. 生产设备和工艺过程是否存在危险;2. 劳动条件和作业环境是否存在危险;3. 使用、储存和处置化学物品是否存在危险;4. 物理因素、生物因素和心理因素是否存在危险;5. 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是否存在危险。

第八条危险源辨识应通过调查研究、现场检查、分析评估等方式进行。

其中,调查研究主要包括查阅相关文件资料、了解历史事故情况、询问从业人员等;现场检查主要包括对设备、工艺、环境等进行实地查看和记录;分析评估主要包括对辨识的危险源进行评估、分类和分级。

第九条危险源辨识应定期进行,原则上每年进行一次,重大改变、新增危险源或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后应及时进行。

第十条危险源辨识应将辨识结果进行记录和归档,并建立相关的危险源数据库。

第三章风险评价第十一条风险评价是对危险源辨识结果进行定量或定性的评估,确定风险的大小和等级,以便采取相应的防范和控制措施。

第十二条风险评价应通过分析评估、风险矩阵和等级划分等方式进行。

其中,分析评估是对危险源进行定量或定性的分析和评估,确定风险的大小和等级;风险矩阵是以风险等级和可能性为坐标轴建立的矩阵,用于直观地表示和描述风险的大小和等级;等级划分是根据风险大小和等级进行分级划分。

危险辨识和风险评价管理制度范本(4篇)

危险辨识和风险评价管理制度范本(4篇)

危险辨识和风险评价管理制度范本为了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推进危险源识别、评价及监督管理制度的实施,提高对事故的防范能力和对重大危险源的控制力,有效防范重特大事故的发生,消除事故苗头,我公司特制定本制度。

一、公司危货运输专职安全员负责危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价的领导工作,并对确定的重大危险源审核批准。

二、安全员负责排查、识别所辖范围内的危险源并实施和管理。

车队负责组织危险源的识别、汇总、分析、评价和确定,各相关部门协助实施。

三、危险源识别范围:1、本公司在生产和服务活动中存在或可能发生的危险源。

2、所使用的产品或服务中存在或可能发生的危险源。

3、识别危险源应充分考虑常规、非常规两种活动状态和过去、现在、将来三个时态。

四、危险源识别方法危险源的识别采用现场排查法,由安全检查人员同其他相关人员在现场进行识别、观察。

五、风险评价采用lec评估办法,它综合考虑各个环节发生事故的可能性,人员暴露在这些环境的频率以及一旦发生事故所产生后果的严重性等三方面因素,采取“评分”的办法和对比的手段,根据总的危险分值简易评价作业环境的潜在危险性。

六、车队安全员根据本程序的规定组织有关人员对所辖场所的危险源进行评分评级,确定重大危险源并实施控制。

七、重大危险源管理:1、公司、各部分别建立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体系和识别监控小组,明确相关人员的职责。

2、公司、各部门分别制定重大危险源识别监控管理制度。

4、公司、各部门分别建立重大危险源识别监控台帐。

各部门每月进行重大危险源辨识评价,每月分别向公司上报一份台帐。

5、各部门对识别出的重大危险源要单独编制安全专项施工方案和应急救援措施及监控责任制度,报安全经理审批。

6、各部门针对确定的重大危险源施工前必须进行专项安全技术交底,并要求进行现场公示。

7、各部门必须设置专人对重大危险源进行监控检查,并留有监控检查纪录。

车队由车队队长每周组织一次安全检查,并留有检查纪录。

8、各部门成立以队长为组长的救援抢险队伍,生产现场配备所需的应急救援物资和设备。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管理制度范本(四篇)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管理制度范本(四篇)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管理制度范本第一部分:危险源辨识一、基本原则1.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制定公司危险源管理制度。

2. 建立危险源分类建档、评估和管理的制度。

3. 加强对危险源与环境风险的研究和监测,及时更新风险评估结果。

二、危险源辨识的内容1. 建立公司危险源清单,并定期更新。

2. 对每个危险源进行详细辨识,包括可能带来的伤害类型、频率和严重后果等。

3. 定期开展危险源稳定性评估和可操作性评估。

4. 利用专业软件进行危险源的模拟和预测。

5. 将危险源辨识结果纳入公司安全风险评估。

三、危险源辨识的方法和工具1. 对现有工作流程和作业进行系统分析,识别潜在的危险源。

2. 利用专业设备和仪器检测可能存在的危险源。

3. 进行人员访谈和调查,了解员工对危险源的认识和体验。

4. 依托专家评审和参考相关标准进行危险源辨识。

5. 利用信息系统和大数据分析平台进行危险源的识别和分析。

第二部分:风险评价一、基本原则1. 风险评价是对危险源潜在风险的分析和评估。

2. 根据风险评价结果,制定合理的风险管控措施。

3. 风险评价需要依据科学、客观和可重复的方法进行。

二、风险评价的方法和工具1. 建立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危险源的性质和特点进行综合评价。

2. 进行定性和定量风险评估,确定危险源的风险等级和频率。

3. 采用专业软件和模型进行风险分析和计算。

4. 结合历史数据和案例分析,评估危险源可能引发的灾害后果。

5. 制定风险评估报告,并及时更新和修订。

三、风险评价的内容1. 对危险源的可能性、严重性和风险程度进行评估。

2. 对风险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和解读。

3. 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目标和措施。

第三部分:风险控制管理制度一、风险控制的基本原则1. 风险控制是为了降低危险源的风险水平,保障员工和环境安全。

2. 采取预防、控制和应急措施实施风险控制。

3. 风险控制需要进行有效的宣教和培训,提高员工的风险意识和应急能力。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制度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制度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制度1. 简介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制度是指企业或组织用于识别和评估潜在危险和风险的一套体系和方法。

该制度旨在帮助企业及相关部门在执行工作和管理活动时,能够提前识别和评估可能导致人员伤害、设备损坏或环境污染的危险源,并采取相应措施来降低风险。

这一制度的建立和实施能够帮助企业降低工作环境中的潜在威胁,提高员工和设备的安全性,保护环境和资产的安全。

本文将介绍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制度的基本原则、步骤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

2. 制度原则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制度的建立和实施应遵循以下原则:2.1 领导关注和参与企业领导应高度重视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工作,对制度的建立和实施给予充分的支持和参与。

领导层应提供必要的资源,明确制度的目标和要求,并定期审查和评估工作进展情况。

2.2 综合管理和协同合作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工作需要跨部门和跨职能的协同合作。

相关部门应形成工作联动机制,共同参与制度的建立和实施过程。

各部门应共享信息、协同配合,共同维护工作环境的安全。

2.3 预防为主和全面管理制度的核心原则是预防为主。

企业应采取措施,从源头上减少和消除潜在危险,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此外,全面管理也是重要原则之一,制度应涵盖各方面的工作和活动。

3. 实施步骤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制度的实施通常包括以下步骤:3.1 初步调查首先,企业应对相关场所、设备、工作任务等进行初步调查。

此步骤的目的是了解工作环境和潜在危险源的分布情况。

调查内容可以包括现场勘察、人员采访、记录分析等。

3.2 危险源辨识在初步调查的基础上,企业需要通过系统性的方法和技术对潜在危险源进行识别和辨别。

常用的方法包括危险源清单、风险矩阵、风险分析等。

辨识的结果应具有可操作性,为后续的评价工作提供参考。

3.3 风险评价企业应对辨识的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主要包括对风险概率和风险后果的评估。

通过对风险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可以确定危险源的优先级,为采取控制和防护措施提供依据。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制度范文(3篇)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制度范文(3篇)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制度范文1、目的通过对危险源的正确辨识,系统地诊断车间、工艺过程或机械设备以及各种操作、管理和组织措施中的不安全因素,进而采取有效措施约束、控制不安全因素的发生发展,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过到安全生产。

2、危险源辨识的方法(1)询问、交谈。

对于本组织的某项工作要主动与有经验的人交流、了解工作中存在的危害。

(2)现场观察。

通过对作业环境的现场观察,可发现其存在的危险源。

(3)查阅有关记录。

查阅组织以往的安全事故的记录,从中吸取经验,发现存在的危险源。

(4)获取外部信息。

从有关似组织、文献资料等方面获取有关危险源信息,加以分析研究,辨识本组织存在的危险源。

(5)工作任务分析。

通过分析组织成员工作任务中所涉及的危害,可识别出有关的危险源。

3、风险评价的内容(1)设备、设施风险评价。

如作业现场照明、楼梯护栏、手栏等防护设施是否完好,与装配、操作、维护、修理和拆卸有关的设备、装置、机械是否存在危险因素。

(2)危险物料。

如工具、物料等从高处坠落、可伤害眼睛的物质试济、可通过皮肤接触和吸收而造成伤害的物质等。

(3)交通运输。

各种交通运输机具安全性能是否符合相关标准。

(4)火灾和爆炸。

油库、库房(尤其是炸药库)各种安全措施是否完好。

(5)行为性。

如在平地上滑倒或跌倒,人员从高处坠落、员工的暴力行为等。

(6)工程地质。

对各项工程从图纸设计到工程质量情况进行全面审查,了解其安全性,是否存在危险源。

4、风险评价的程序(风险评价计划)(1)全面细致地了解系统的功能、结构、工艺条件等有关信息,包括系统或同类系统发生过的事故、事故原因和后果。

(2)收集与工艺系统有关的标准。

(3)按系统的功能、结构、系统安全性的因素及公认的安全要求,分析可能造成影响的部件、零件等。

(4)针对危险因素、提出相关安全要求及应达到的安全指标和应采取的安全措施。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制度范文(2)1. 引言在现代社会,各种危险源无处不在,对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财产造成威胁。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管理制度范本(五篇)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管理制度范本(五篇)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管理制度范本一、背景与目的为了确保员工的安全与健康,保障生产经营活动的安全稳定进行,公司制定了《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管理制度》。

本制度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对危险源进行辨识和风险评价,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消除或控制潜在的危险源,降低与危险源相关的风险。

二、范围适用本制度适用于公司所有部门、项目以及员工,包括但不限于生产车间、办公区域、实验室等。

三、术语定义1.危险源:指可能对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造成伤害的物质、设备、环境或工艺。

2.风险评价:指对危险源进行识别、分析和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和采取相应管理措施的过程。

3.风险等级: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确定危险源的风险程度,一般包括高风险、中风险、低风险三个等级。

4.管理措施:指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的针对性措施,包括消除危险源、控制风险、防范预防、应急处理等措施。

5.责任人:指被指定负责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管理措施的人员。

四、制度要求1.危险源辨识(1)各部门负责人要组织员工对所辖区域的危险源进行辨识,并将辨识结果记录并进行归类分析。

(2)对于发现的新危险源,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控制或消除,并及时调整管理措施。

(3)辨识结果应明确危险源的名称、位置、性质、影响范围等信息,并进行文档化保存。

2.风险评价(1)辨识后的危险源要进行风险评价,确定风险等级。

(2)风险评价要综合考虑潜在的危险源、可能导致的伤害程度、暴露时间以及员工的易感性等因素。

(3)根据评价结果,确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并进行文档化记录。

3.管理措施(1)根据风险评价的结果,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并明确责任人。

(2)管理措施包括但不限于提供个人防护用品、加强培训教育、设立防护设施、完善应急预案等。

(3)责任人要负责组织、执行和监督相应的管理措施,并进行跟踪和评估。

4.监督与评估(1)公司要定期组织对危险源的辨识和风险评价进行全面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2)组织相关部门、员工进行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能力。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制度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制度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制度一、概述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制度是一种用于识别和评估可能对人员、财产或环境造成危害的潜在危险源的方法和程序。

它旨在帮助组织了解并管理风险,从而减少事故、伤亡和损失的发生。

本文将介绍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制度的基本原理、流程以及应用方法。

二、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是指识别可能对人员、财产或环境产生危害的物质、装置、设备、活动或工作条件等因素。

它是危险源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准确辨识出危险源,才能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来降低风险。

危险源辨识的方法包括但不限于: - 审查文献和资料 - 实地观察和调查 - 进行风险评估和分析 - 聚焦于特定的行业标准和法规要求等三、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指对已识别出的危险源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以确定其对人员、财产或环境的潜在威胁程度。

风险评价的目的在于为组织决策提供依据,确定哪些危险源是需要优先处理的,并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

常见的风险评价方法包括但不限于: - 定性评价:根据专家经验和知识,通过判断危险源的重要性、频率和暴露程度等因素,对风险进行主观评估。

- 定量评价:通过数学模型、统计方法、可靠性工程等手段,对危险源的概率、影响和风险等进行客观量化评估。

四、制度建立和应用建立和应用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制度是保障组织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步骤。

以下是建立和应用该制度的关键步骤: 1. 制定政策和指导方针:组织应制定相关的政策文件和指导方针,明确安全管理的目标、原则和工作要求。

2. 组织和资源准备:确定负责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责任部门和人员,并配备必要的资源和设备。

3. 危险源辨识:根据组织的具体情况,采用适当的方法和工具对危险源进行辨识和归类。

4. 风险评价:对已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和优先处理的危险源。

5. 制定控制措施:根据风险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并明确责任人和实施计划。

6. 实施和监控:执行制定的控制措施,并定期进行监控和评估,以确保其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制度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制度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制度
是指一个组织或企业建立的一套规范和流程,用于识别和评估工作场所存在的危险源及其相关风险。

该制度旨在保护员工和其他相关方的安全和健康,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来降低或消除这些风险。

危险源辨识是指对工作环境中存在的各种危险源进行系统性和全面性的识别和确认。

这些危险源可能包括物理、化学、生物、机械、人为等各种类型的危险。

辨识的过程通常包括走访现场、观察工作过程、收集数据和信息等。

风险评价是指对已识别的危险源进行评估,以确定其对员工和其他相关方的安全和健康造成的风险程度。

风险评价通常包括对可能性进行评估,即可能发生的事件的概率,以及对后果进行评估,即事故或伤害的严重程度。

评估结果可以用于确定风险等级,并促使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

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帮助组织识别和评估潜在的危险源和风险,以便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降低事故和伤害的发生率,保护员工和其他相关方的安全和健康。

该制度应该是持续的过程,不断更新和改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和技术进步。

第 1 页共 1 页。

危险源辨识、评价及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范本(四篇)

危险源辨识、评价及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范本(四篇)

危险源辨识、评价及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范本一、引言危险源辨识、评价及重大危险源管理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对于保障员工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危险源辨识、评价及重大危险源管理的相关内容,并提供一份危险源管理制度的范本。

该制度范本旨在帮助企业建立健全的危险源管理制度,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二、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是指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识别和分析,以确定潜在的危险和风险。

危险源辨识的具体步骤如下:1. 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和规模,确定可能存在的危险源类别;2. 列举每个危险源类别下的具体危险源;3. 采用专业工具、方法对每个危险源进行系统辨识,包括物理危险、化学危险、生物危险、设备危险、工艺危险等;4. 归纳总结危险源,生成危险源辨识报告。

三、危险源评价危险源评价是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以确定各危险源的危害程度和风险等级。

危险源评价的具体步骤如下:1. 确定危险源评价的目标和方法;2. 对每个危险源进行实地调研和现场观察,收集必要的数据和信息;3. 运用定量或定性的工具和方法,对各危险源进行分析和评估;4. 生成危险源评价报告,包括评估结果和相应的管理措施。

四、重大危险源管理重大危险源是指可能对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和环境造成重大风险的危险源。

重大危险源管理的目标是通过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降低重大危险源的风险水平。

重大危险源管理的具体内容如下:1. 确定重大危险源的标准和判定方法;2. 针对重大危险源,制定详细的管理措施和应急预案;3. 对重大危险源进行定期监测和巡查,确保控制措施的有效性;4. 定期进行重大危险源的评估和复查,及时更新管理措施。

五、危险源管理制度范本危险源管理制度范本1. 引言1.1 管理目标1.2 适用范围2. 危险源管理的基本原则2.1 预防为主2.2 综合管理2.3 法律依据3. 危险源辨识与评价3.1 危险源辨识的方法和步骤3.2 危险源评价的目标和方法4. 重大危险源管理4.1 重大危险源的判定标准4.2 重大危险源的管理措施和应急预案4.3 重大危险源的监测和复查5. 安全培训和教育5.1 员工安全教育的内容和方式5.2 安全培训的计划和实施6. 安全责任和奖惩制度6.1 安全责任的界定和分工6.2 安全奖惩制度的规定7. 事故报告和调查7.1 事故报告和登记7.2 事故调查和分析8. 制度执行和监督8.1 制度执行的程序和要求8.2 内部监督和外部评估9. 附则9.1 重大危险源清单9.2 参考文件9.3 修订记录六、结论本文介绍了危险源辨识、评价及重大危险源管理的相关内容,并提供了一份危险源管理制度的范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制度为了准确的辨识出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以便采取控制措施。

公司研究制定了危险源的辨识和风险评价制度。

1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所有生产、管理、辅助生产、生活场所。

2 危险源辨识办法2.1 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分类。

为了便于进行危险源辨识和分析,首先应对危险因素进行分类。

分类可任选以下两种方法中的一种:2.1.1 按导致事故和职业危害和直接原因进行分类,共分为六类:a)物理性危险源:(1)设备、设施缺陷(强度不够、刚度不够、稳定性差、密封不良、应力集中、外形缺陷、外露运动件、制动器缺陷、设备设施其他缺陷);如:脚手架、支撑架强度、刚度不够、厂内机动车辆制动不良、起吊钢丝绳磨损严重。

(2)防护缺陷(无防护、防护装置和设施缺陷、防护不当、支撑不当、防护距离不够、其他防护缺陷);如:梭矿传动链条无防护罩、洞内爆破作业安全距离不够。

(3)电危害(带电部位裸露、漏电、雷电、静电、电火花、其他电危害);如:电线接头未包扎、化纤服装在易燃易爆环境中产生静电。

(4)噪声危害(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液体动力性噪声、其他噪声);如:手风钻、空压机、通风机工作时发生噪声。

(5)振动危害(机械性振动、电磁性振动、液体动力性振动、其他振动);如:手风钻工作时的振动。

(6)电磁辐射(电离辐射:X射线、γ射线、α粒子、β粒子、质子、中子、高13/ 1能电子束等;非电离辐射:紫外线、激光、射频辐射、超高压电场);如:核子密度仪、激光导向仪发出的辐射。

(7)运动物危害(固体抛射物、液体飞溅物、反弹物、岩土滑动、堆料垛滑动、气流卷动、冲击地压、其他运动危害);(8)明火;(9)能造成灼伤的高温物质(高温气体、高温固体、高温液体、其他高温物质);如:气割产生的高温颗粒。

(10)能造成冻伤的低温物质(低温气体、低温固体、低温液体、其他低温物质);氮、氧气泄漏。

(11)粉尘与气溶胶(不包括爆炸性、有毒性粉尘与气溶胶);如:洞内二氧化硅粉尘。

(12)作业环境不良(作业环境不良、基础下沉、安全过道缺陷、采光照明不良、有害光照、通风不良、缺氧、空气质量不良、给排水不良、涌水、强迫体位、气温过高、气温过低、气压过高、气压过低、高温高湿、自然灾害、其他作业环境不良);(13)信号缺陷(无信号设施、信号选用不当、信号位置不当、信号不清、其他信号缺陷);(14)标志缺陷(无标志、标志不清楚、标志不规范、标志选用不当、标志位置缺陷、其他标志缺陷);(15)其他物理性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b)化学性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1)易燃易爆性物质(易燃易爆性气体、易燃易爆性液体、易燃易爆性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易燃易爆性物质);如:火工品、瓦斯。

13/ 2(2)自燃性物质;如:煤。

(3)有毒物质(有毒气体、有毒液体、有毒固体、有毒粉尘与气溶胶、其他有毒物质);如沥青熔化过程中产生毒气。

(4)腐蚀性物质(腐蚀性气体、腐蚀性液体、腐蚀性固体、其他腐蚀性物质);如:充电液中的硫酸。

c)其他化学性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1)生物性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致病微生物(细菌、病毒、其他致病微生物);.传染病媒介物;.致害动物;.致害植物;.其他生物性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2)心理、生理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负荷超限(体力负荷超限、听力负荷超限、视力负荷超限、其他负荷超限);.健康状况异常;.从事禁忌作业;.心理异常(情绪异常、冒险心理、过度紧张、其他心理异常);.辨识功能缺陷(感知延迟、辨识错误、其他辨识功能缺陷);.其他心理、生理性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

d)行为性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指挥错误(指挥失误、违章指挥、其他指挥失误);.操作失误(误操作、违章作业、其他操作失误);.监护失误;13/ 3.其他错误;e)其他行为性危险因素与危害因素。

2.1.2 参照事故类别和职业病类别进行分类,共分为20类:(1)物体打击,是指失控物体的惯性力造成人身伤亡事故。

如落物、滚石、锤击、碎裂、砸伤和造成的伤害,不包括机械设备、车辆、起重机械、坍塌、爆炸引发的物体打击;(2)车辆伤害,是指本企业机动车辆引起的机械伤害事故。

如机动车在行驶中的挤、压、撞车或倾覆等事故,在行驶中上下车、搭乘电瓶车、矿车或放飞车引起的事故,以及车辆挂钩、跑车事故;(3)机械伤害,是指机械设备与工具引起的绞、碾、碰、割、戳、切等伤害。

如工具或刀具飞出伤人,切削伤人,手或身体被卷入,手或其他部位被刀具碰伤,被转动的机具缠压住等。

不包括车辆、起重机械引起的伤害;(4)起重伤害,是指从事各种起重作业时引起的机械伤害事故。

不包括触电、检修时制动失灵引起的伤害,上下驾驶室时引起的坠落;(5)触电,指电流流经人身,造成生理伤害的事故,包括雷击伤亡事故;(6)淹溺,包括高处坠落淹溺,不包括矿山、井下、隧道、洞室透水淹溺;( 7 ) 灼烫,是指火焰烧伤、高温物体烫伤、化学灼伤(酸、碱、盐、有机物引起的体内外灼伤)、物理灼伤(光、放射性物质引起的体内外灼伤),不包括电灼伤和火灾引起的烧伤;(8)火灾;指造成人员伤亡的企业火灾事故,不包括非企业原因造成的火灾;(9)高处坠落:是指在高处作业中发生坠落造成的伤亡事故,包括脚手架、平台、陡壁施工等高于地面和坠落,也包括由地面坠入坑、洞、沟、升降口、13/ 4漏斗等情况,不包括触电坠落事故;(10)坍塌:是建筑物、构筑物、堆置物等倒塌以及土石塌方引起的事故。

适用于因设计或施工不合理而造成的倒塌,以及土方、岩石发生的塌陷事故。

如建筑物倒塌、脚手架倒塌,挖掘沟、坑、洞时土石塌方等情况,不适用于矿山冒顶片帮和爆炸、爆破引起的坍塌;(11)冒顶片帮:指隧道、洞室矿井工作面、巷道侧壁由于支护不当、压力过大造成的坍塌,称为片帮;拱部、顶板垮落为冒顶。

二者常同时发生,简称冒顶片帮。

(12)透水:指矿山、地下隧道、洞室开采或其他坑道作业时,意外水源带来的伤亡事故;(13)放炮;是指爆破作业中发生的伤亡事故;(14)瓦斯爆炸:指可燃性气体瓦斯、煤尘与空气混合形成了达到燃烧极限的混合物,接触火源时,引起的化学性爆炸事故;(15)火药爆炸:是指火药、炸药及其制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贮存中发生的爆炸事故;(16)锅炉爆炸:指锅炉发生的物理性爆炸事故;(17)容器爆炸:容器(压力容器、汽瓶的简称)是指比较容易发生事故,且事故危害性较大的承受压力载荷的密闭装置。

容器爆炸是指压力容器破裂引起的气体爆炸即物理性爆炸。

包括容器内盛装的可燃性液化气在容器破裂后,立即蒸发,与周围的空气形成爆炸性气体混合物,遇到火源时形成的化学爆炸,也称容器的二次爆炸;(18)其他爆炸:不属于上述爆炸的事故;(19)中毒和窒息:指人体接触有毒物质,如在误吃有毒食物或呼吸有毒气体13/ 5引起的人体急性中毒事故,或在废弃的坑道、横通道、暗井、涵洞、地下管道等不通风的地方工作,因为氧气缺乏有时会发生突然晕到,甚至死亡的事故称为窒息。

不适用于病理变化导致的中毒和窒息事故,也不适用于慢性中毒和职业病导致的死亡;(20)其他伤害:凡不属于上述伤害的事故均称为其他伤害。

如扭伤、跌伤、冻伤、野兽咬伤、钉子扎伤等。

2.2危险源的辨识内容:(1)工作环境:包括周围环境、工程地质、地形、自然灾害、气象条件、资源交通、抢险救灾支持条件等;(2)平面布局:功能分区(生产、管理、辅助生产、生活区);高温、有害物质、噪声、辐射、易燃、易爆、危险品设施布置;建筑物、构筑物布置;风向、安全距离、卫生防护距离等;(3)运输路线:施工便道、各施工作业区、作业面、作业点的贯通道路以及与外界联系的交通路线等;(4)施工工序:物资特性(毒性、腐蚀性、燃爆性)温度、压力、速度、作业及控制条件、事故及失控状态;(5)施工机具、设备:高温、低温、腐蚀、高压、振动、关键部位的备用设备、控制、操作、检修和故障、失误时的紧急异常情况;机械设备的运动部件和工件、操作条件、检修作业、误运转和误操作;电气设备的断电、触电、火灾、爆炸、误运转和误操作,静电、雷电;(6)危险性较大设备和高处作业设备:如提升、起重设备等;(7)特殊装置、设备:锅炉房、危险品库房等;(8)有害作业部位:粉尘、毒物、噪声、振动、辐射、高温、低温等;13/ 6(9)各种设施:管理设施(指挥机关等)、事故应急抢救设施(医院卫生所等)、辅助生产、生活设施等;(10)劳动组织生理、心理因素和人机工程学因素等。

2.3 危险源辨识准备。

在危险源辨识前,各单位负责此项工作的员工应作好充分准备:(1)各级管理者要高度重视,在人员、时间、和其他资源上给予支持和保证;(2)必须由懂专业、有经验的人员组成辨识小组,如工程师、技术员、安全员、班组长、机械司机、管库员、现场操作工人员;(3)识别和应用的法律法规要全,基本覆盖本单位的所有施工、作业(工作)及设备(设施);(4)对参加辨识的员工掌握辨识范围和类别的基本情况,了解法律法规对本单位、本项目安全具体要求;(5)资料准备齐全。

2.4 危险源辨识方法(1) 调查法:辨识小组按2.2内容在现场进行调查、辨识;(2)安全检查表辨识法:辨识小组按2.2内容编制安全检查表,进行辨识;(3)经验法:辨识小组按2.2内容,结合以往经验进行辨识;(4)经辨识的危险源填入《危险源调查表》内。

2.5 重大危险源辨识的确定(1) 重大危险源是指能导致重大事故发生的危险因素,具有伤亡人数众多、经济损失严重、社会影响大的特征。

(2)险源一般出现在:起吊作业、多人高处作业、高压电气、锅炉压力容13/ 7器、油料等。

(3)重大危险源的确定要防止遗漏,不仅要分析正常施工、操作时的危险因素,更重要的是要分析设备、装置破坏及操作失误可能产生严重后果的危险因素。

3 风险评价办法3.1 风险评价应由有关管理人员、专家成立评价小组,在熟悉作业现场、相关法规、标准、评价方法后方能进行。

3.2危险性评价法(法)(1)作业条件危险性评法用与系统风险有关的三种因素之积来评价操作人员伤亡风险大小,这三种因素是:L(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 (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和C(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

其赋分标准见下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分数值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分数值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很不可能,可以设想0.5 10 完全可以预料极不可能0.2 相当可能6实际不可能3 0.1可能,但不经常1可能性小,完全意外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E)人员暴露于危险人员暴露于危险分数值分数值环境中的频繁程度环境中的频繁程度每月一次暴露10 2 连续暴露每年几次暴露6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113/ 8 非常罕见的暴露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0.5 3)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C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分数分数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严重,重伤,或造成较小的财产大灾难,许多人死亡,7100造成重大财产损灾难,数人死亡,或造重大,致残,或很小的财产损340很大财产损引人注目,不利于基本的安全卫非常严重,一人死亡,115造成一定的财产损要求)由评价小组专家共同确定每一危险源的各项分值,然后再以三个分值(2的乘积来评价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大小,即:分,值大于70D值与危险性等级划分标准中的分值相比较,若D (3)将则应定为重大危险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