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美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西方美学家或教育家提出的美育思想
一、西方美育思想的由来和发展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提出的音乐净化灵魂的主张,可以说是西方最早的美育思想。
公元前6世纪,毕达哥拉斯派从美是数的比率和谐的美学观念和灵魂不死的宗教理念出发,认为音乐是一种和谐,人的灵魂也是一种和谐,因此可以“凭借医学实现肉体的净化,凭借音乐实现灵魂净化”,并要求其门徒在晚上和早晨听取所规定的音乐,以驱除灵魂在白天受到骚扰和在梦中受到麻痹。
为此,可以认为毕达哥拉斯是“第一个凭借节奏和旋律确立音乐教育的人”。
“净化”在毕达哥拉斯那里,既是心灵性的,又是道德性的,净化的目的也包含着建构一种道德的心灵——“美德”。
尽管毕达哥拉斯由于把道德还原为数,以不正确的方式来讲道德,不能建立起真正的道德理论,但毕竟是“第一个试图讲道德”并与美结合起来。
他提出了“美德乃是一种和谐”,内蕴美育的雅典教育实践为美育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古希腊教育有两种类型,斯巴达教育以严格、野蛮而著称于西方教育史,它崇尚武功,重视军事教育,但也重视音乐教育,并以音乐来鼓舞士气,培养士兵的组织纪律性。
与斯巴达相反,雅典崇尚文治,这与它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有关,它不但要求把学生培养成为身强力壮的军人,更要成为具有多种才能和文化修养,善于通商交往的政治家和商人。
因此,雅典教育强调体、智、美、德全面发展,这是一种多彩的、个性自由的教育。
在此基础上,古希腊许多思想家作了初步的理论概括。
如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教育制度应包括身体的教育和心灵的教育(艺术教育)两个方面。
他讲道,在进行发展智慧的教育之前,先“要用音乐教育心灵,用体育教育身体”,并把两种教育结合起来,共同改善人的心灵。
他分析了人们从形体美开始,经历心灵美、行为美、制度美和知识美,最后观照自身达到理念世界的历程。
他注意到自然美和艺术美能陶冶人的性情,美化人的心灵,强调从小培养青少年爱美的习惯。
古希腊的另一位思想家亚里士多德主张和谐教育,包括阅读与书写、体育锻炼、音乐和绘画以及道德品质的培养等,并把和谐教育的重点放在审美教育(主要是音乐教育)方面。
西方美育思想的由来和发展 打印稿
中西方美育的产生与发展西方美育思想的由来和发展一、古希腊时期的美育思想古希腊罗马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也是西方美学、美育发展史的光辉开端。
审美活动和艺术教育是古希腊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1)公元前12世纪到前8世纪在公元前12世纪到前8世纪,古希腊由氏族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
这个时期的教育是以培养能征善战、品德高尚的英雄为宗旨的,美育主要是结合军事训练、庆典祭祀活动进行的,跳舞、唱歌、颂诗成为必不可少的活动。
比如斯巴达的教育是军事体育教育,是极权主义的,这使得其美育由3个特点:①艺术教育为军事训练服务;②重视荷马史诗与舞蹈;③重武轻文,忽视美育使得这种教育在和平时期走进了文明进步的反面。
2)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在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的多数城邦都采取了奴隶主民主制。
这种社会背景下,古希腊人形成了一种进步的世界观。
它既重视个人身心的和谐发展,又强调集体和国家的利益。
把培养身心和谐、既善且美的人作为美育的基本任务。
这种古代民主主义思想,决定了古希腊审美教育的性质和光辉成就。
雅典的教育史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古典民主主义的。
这决定了雅典的美育由3个特点:①“缪斯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②审美教育具有全民性;③美育与体育高度结合。
3)毕达哥拉斯派的美育思想在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提出的音乐的教育作用是净化灵魂的主张,可以说是西方最早的美育思想。
他们提出了“美在和谐”说,内蕴美育的雅典教育实践为美育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4)赫拉克利特的美育思想他把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引入审美领域,他认为要向真正有智慧的人学习,有利于扩大人的审美视野,发展人的审美能力,在西方美育史上有独特的贡献。
5)德谟克利特的美育思想他认为劳动和教育对提高和发展人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有重要意义,他认为人对美和艺术欣赏的能力,既要有一定的先天禀赋,更重要的还要靠劳动和教育。
6)智者学派的美育思想智者学派从服务人生、社会的主张出发,把美育与记忆训练结合起来,并作了有意义的探索。
教育学美育的历史知多少
引言概述:
美育在教育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还能促进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
本文将深入探讨美育在教育学发展的历史,带领读者了解和认识美育的重要性以及其发展的脉络。
正文内容:
一、美育的起源
1.美育在古代教育中的地位
2.美育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兴起
3.美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
二、美育思想的演进
1.18世纪美育思想的代表人物
2.19世纪美育思想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
3.创造性教育和美育思想的结合
三、美育在现代教育中的应用
1.美育在小学教育中的意义和作用
1.1儿童对美的感知和表达的培养
1.2美育对儿童认知和社交能力的促进
1.3美育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2.美育在中学教育中的实践和挑战
2.1美育在中学艺术课程中的地位和内容
2.2美育在中学综合素质评价中的应用
2.3面临的挑战和解决方案
四、美育教师的培养与教育
1.美育教师的专业背景和能力要求
2.美育教师培养体系的构建
2.1高等教育中美育专业的设置
2.2美育教师培训与专业发展体系的建设
五、未来美育的发展趋势
1.科技与美育的融合
2.跨学科整合与美育的发展
3.艺术市场和美育的关系
总结:
美育作为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承担着培养学生审美素养和创造力的使命。
美育的发展经历了起源、思想演进、在现代教育的实践应用、美育教师的培养与教育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的五个大点的讨论。
通过深入了解美育的历史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加全面地认识到美育的重要性,进一步推动美育在教育领域的发展。
又称审美教育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
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的核心与主要途径是艺术教育。
美育的根本目的,是促进人的和谐发展,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与此同时,美育也是美学学科的组成部分,学习美学与研究美学最终都应该在美育中得到实现与发展。
第一节美育的性质与特点一、美育的历史发展美育是审美教育的简称,它在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经产生了美育思想。
但是,明确提出“美育”这一概念并且加以系统论述的,应当是近代德国美学家席勒。
1793年,席勒以书信体写成的《美育书简》一书,第一次在美学史上提出了比较系统和全面的美育理论,从理论上深刻阐述了美育的必要性和美育的意义,被后人称为“第一部美育的宣言书”,并成为审美教育形成独立理论体系的标志。
实际上,在古代虽然尚未提出美育的概念和体系,但是,美育思想和美育实践却早已存在,在中国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孔子、荀子等,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
早在先秦时期,孔子就大力倡导美育,提倡“诗教”和“乐教”。
孔子的思想以“仁”为核心,而要达到“仁”的精神境界,就必须经过主体自身的修养和锻炼,成为一个有教养的、完美的人,这自然离不开“诗”和“乐”。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孔子明确提出了:“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1此外,孔子还主张美与善的统一,他赞扬《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批评《武》乐“尽美矣,未尽善也”。
2显然,孔子是把尽善尽美作为评价艺术的标准,强调把道德境界与审美境界统一起来。
儒家学派中的荀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美育思想,对儒家美育思想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成为儒家美育思想的集大成者。
荀子认为“人性恶”,必须通过后天的教育才能改人的性恶为性善,只有造就完美的人格,才能使社会实现和谐与安宁。
荀子十分重视审美教育,认为“性不能自美”,只有通过诗、书、礼、乐才能改造人性,使人去恶从善,强调了美育的道德教化作用。
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在美育方面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概述中西方美育的产生与发展
概述中西方美育的产生与发展第一篇:概述中西方美育的产生与发展概述中西方美育的产生与发展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基础是在先秦时期奠定的,而孔子的美育思想又是构成这一时期美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春秋末年,孔子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重视艺术美的感化(乐、诗、艺),倡导自然美的陶冶(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强调社会美的教化(礼、德、仁)。
孔子的美育思想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并且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发展。
在孔子之后,战国时期儒家美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孟子的“性善论”,认为人性向善,不是人性本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德教”。
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明人伦”的君子和大丈夫,通过教育,使人“察于人伦,由仁义行”,成为一个道德君子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
从“保民而王”的立场出发,主张德育应该为建设理想的社会秩序和社会目标服务,要培养“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德才兼备的人才。
把伦理和审美合而为一,从道德情感中体验美的境界,这就是孟子所倡导的“乐教”。
他还强调通过诗歌的教化作用来使人民受到教育和感化,被后人称之为“诗教”。
在中国美育史上形成了两个美学流派,一个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建立了以“仁”为核心,以“乐”为手段,以服务于社会为目的的美育思想体系;另一个是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建立了以“自然”为核心,以“反观内省”为手段,以颐养生命为目的的美育思想体系。
体验、审美超越、境界生成是道家美育思想的三大支柱,也是它能够参与到中国当代美育建构中来的活性因子。
与儒家相比,道家美学缺乏执着于现实的积极入世的精神,而道家对审美与艺术创作特征的深刻理解,又弥补了儒家在这方面认识不足,并且它的超功利的思想和敢于大胆揭穿假面的批判精神,是动摇和冲破正统礼法束缚的有力的思想武器。
所以说,儒道两家美学构成了整个中国古代美学的理论基础。
然而战国时期墨子则否定审美与艺术的社会价值,反对进行审美与艺术的活动(音乐),即所谓的“非乐”思想。
方案-美育思想的产生及意义
美育思想的产生及意义'美育思想的产生及意义审美是运用美学理论并通过审美活动,在人们的生活中培养爱美、审美、创造美的素质和能力,以养成完美人格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美育是指以教育为主,以陶冶人情性,提升人的感受性、想象性,培养人的美感能力的教育活动。
当然两者之间也无绝对的界限,是互相加叠、互相促进的关系。
审美教育的意义审美教育在今天的学校教育及一个健全的社会对公民的教育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人类把美育纳入人的社会化教育的历史是很久远的。
在中国文明发轫的初期,周公的“制礼作乐”及孔子的“六教”传统就是确凿的本文由联盟收集整理证明。
刘成纪先生认为:“诗、礼、乐,就其本性而言具有鲜明的艺术性。
诗是基建于心灵,外化为表达的艺术,礼是基建于身体,追求行为雅化的艺术,乐是基建于社会秩序,追求精神超越的艺术。
但是,周公制礼作乐显然不是为了艺术,而是为了将艺术运用于社会秩序的创制。
”①应该说,“礼乐”是中国最早的美育观念,将艺术的功能与高尚雅正的人格培养结合了起来。
也成为封建时代“文以载道”的审美思想的生发点。
孔子的诗书礼乐的教育思想就是周公礼乐教育的继承和发扬,并将其正式纳入学校教育,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
古希腊家柏拉图认为,艺术只属于情欲,而不属于理智,艺术不能给人以真理。
但他并不否定他心目中的艺术的作用,他明确地意识到审美教育直接关系到统治阶级的教育问题,对国家和人生有重大意义。
应该使青年“天天耳濡目染优美的作品,处身四周健康有益的,从小培养其对美的爱好,形成融美于心灵的习惯。
”②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特别强调了悲剧的“净化”作用。
所谓净化,就是指通过审美和艺术教育,能够使人雅正情感,陶冶情性,美化人格。
可以看出,从很早起,许多思想家哲学家都已经认识到审美教育对人的全面和养成的作用,以及维护社会秩序,推动社会进步的重大意义。
审美活动是人类以感性直观的方式来把握世界的,往往能够敏锐地感受到时代的变迁。
审美观念和艺术风气的变化,能及时地显现出时代的变化。
美育的发展历程
美育的发展历程美育是研究社会如何推动和参与美的产生,及其在心灵和实践中的影响的学科。
它也可以被定义为一种改变涉及物质和情感的动态的教育理念。
一般来说,美育被认为是一个多维度,多学科的过程,从可持续发展到艺术,都有所参与。
美育始于古希腊和罗马,不同诸侯国家学习着彼此珍视的美德,追求各种艺术形式,将它们用于礼仪教育和公共宣传。
随着文艺复兴兴起,艺术和美育发展出多种做法,在欧洲各国发展出独特的教育理念和理论。
举个例子,巴洛克时期的德国把教育和艺术联系起来,形成了教学的新方式“美化”或“艺术化”教育原则,引导和关注学生的审美发展。
20 世纪美育在西方国家开始大量发展。
先是美国哲学家约翰•肯尼迪发表著作《美育理论》,继而大量学者研究出多种美育思想。
比如,像弗兰克•费雪,他用功课介绍了辅导,运动,肢体和审美活动,以及健谈术等在孩子身上发挥作用,它们进一步激发了人类发明美学理论。
后来,英国国家教育机构积极探索如何以艺术和美育作为子学科改变教育模式。
英国教育厅的《萨默塞特宣言》在研究和理解美育的原则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于1992.1.7发表,宣布让艺术,文学,音乐,历史,宗教及文化改变了学校日常教学规定。
但是,教育机构遇到了一些实践问题,比如因精神和实物资源匮乏仍然存在着挑战。
美育的理论和政策的发展也在不同国家和文化地区出现了不同的特点,在特定文化和宗教背景下,美育可以作为本土文化的载体,以寻求文化多样性的支持。
此外,受新媒体技术的影响,美育的视野逐渐拓宽,如何利用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增加美学教育者和社会个体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已成为国际社会值得关注的话题,而网络艺术教育已经被视为美育及艺术教育中一种重要的手段。
这也对现有的美育理论和实践提出了新的挑战,以满足社会和个体生活中更多变化的需要,美育也充满了无穷的希望和活力。
因此,美育意义重大,可以通过创新的教学理念和活动,使人们更有效地领悟和理解美的含义,从而发展出更多艺术和文学的表达方式,让人们对于艺术的文化价值有更深刻的认识,激发女性艺术家和文学家的创造潜能,以期追求社会美的完美境界。
1[1].3美育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美学大家:丰子恺
丰子恺以艺术家的眼光, 写下了许多有影响的普 及型的美育文章和著作, 如: 《从梅花谈到美》、 《从梅花谈到艺术》、 《艺术鉴赏的态度》、 《美得教育》、 《音乐入门》、 《美术讲话》等等一些 作品,以真挚的情感、 无限的热忱,呼吁大家 要重视美育。
丰子恺漫画
现代美学家和教育家:朱光潜
绅士风度——18世纪英国美术
庚斯博罗:《罗伯特· 安德鲁夫妇》
卢梭及其《新爱洛伊丝》
近代美育思想家——席勒
魏玛雕像:歌德与席勒
车尔尼雪夫斯基
(1828-1889,俄国革命民主义者,作家)
美是生活
席勒《美育书简》
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 他才游戏; 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 他也才完全是人。
贺拉斯
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伯隅,号观堂、静观,浙江 海宁盐官人。清秀才。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 古文字、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他的美育思想 主要受到西方哲学思想的影响,特别是受到康德、叔本华哲学 思想的影响。
我国近代第一位引入“美育”概念人。
梁启超、王国维与陈寅恪
一、中国美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孔子:
文质彬彬,尽善尽美。
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 字仲尼,我国古代著名的思 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 始人。
老子(约前571-471 思想家、道家之祖,人称 太上老君。姓李名耳,字 伯阳,一名重耳,又号老 聃,春秋时楚国苦县人) “无为,逍遥” 庄子(约公元前369~286年, 名周,字子休。战国蒙(今 亳州市蒙城县)时思想家。 推崇“法天贵真”
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 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 达,摧挠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 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 不能自已。 ——王守仁
美术教育思想的发展与创新
美术教育思想的发展与创新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漫长历程中,美术是人类创造的一种艺术形式,它不仅是一种表现手段,更是一种具有思想意义的文化载体。
作为美术领域中的一项重要教育内容,美术教育思想也在持续创新与发展中不断推进,助力培养学生的美育能力、文化素养及艺术创造力。
一、美术教育思想的历史渊源美术教育始于古代希腊时期,当时的教育主要是使学生具备人道思想,尊重自然,秉持美的追求,具有创造性。
在古罗马,艺术是在公共教育中得到重视的,学生利用手工劳动学习艺术工艺。
中世纪时期,艺术是神圣和世俗文化交融的产物,象征着教会和社会的合一。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想为美术教育的发展和创新提供了强大动力。
艺术作为一种手段和一种表达方式,学习成为人类文化发展的关键。
十八世纪后,美术教育成为公共教育的一部分,并得到了法德两国的高度认可。
在美国,19世纪末美术教育正式进入教育体系,并在20世纪初被广泛引入普通教育中,成为美国纳税人财产的一部分。
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美术教育在不断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各自独有的艺术观念,塑造出了各具特色的艺术创作和审美体验。
二、美术教育思想在当代中国的创新中国古代美术教育主要以书法和绘画为主,随着国家的强盛和文化的发展,美术教育也逐渐得到重视。
20世纪末,随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美术教育在思想和实践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和探索。
以大众美术教育为主体的教育模式逐渐发展,也让艺术作品进入了更多层面的人群。
随着社会文化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现代的美术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创新人才和增强人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更注重发现并尊重每个学生的艺术能力,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差异化教育。
目前,美术教育已发展成立体化的学科,除了传统基础知识外,还注重历史、美学及哲学的知识教授。
同时,美术教育已广泛拓展到音乐、舞蹈、戏剧等其他文艺领域,形成了多层次、多领域的艺术教育体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艺术体验和创造性思考。
中国美育观的形成与发展
中国美育观的形成与发展一、古代美育观形成的基础我国早期文化以礼乐为内核。
作为宗法社会的支柱而维系其统一的就是宗法礼教,而礼需要音乐配合,“如果没有相应的音乐配合,一方面礼会失去其庄严肃穆的气氛,另一方面则礼的节奏与秩序,无法掌握”《礼记》与《乐记》中国古代以乐感化的传统,最早可追溯到舜时代。
战国时中和思想,对我国美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到先秦儒家,审美活动包括艺术活动的目的,则多指两种和谐:一是天人关系,二是人际关系。
《礼记》。
从《乐记》始,认为乐和其他艺术具有潜移默化的感化特征儒家——美育的目的,通过礼乐教化培养“文质彬彬”的君子。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认为,在智慧、节欲、勇敢、多才多艺的基础上,以礼乐塑造自身的文采,便可成就最高的人生境界,孔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不如乐之者。
”知之→识识的范畴;好之→意志的范畴;乐之→审美范畴。
孔子的修身原则:“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道家——理想境界是天人合一,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老子:“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庄子,追求个体与宇宙大化的贯通合一,从而达到心灵的自由境界和对现实的人生的解放与超越。
其他:禅宗——对审美感化的看法,既有宗教的痕迹,又反映了世俗的心灵净化和超越的特征。
禅宗乃注重于自身的修养,注重个体的自我领悟。
从美育的角度讲,便是“自己感化自己”。
突破了时空的界限,扩张了自我,从有限中看到了无限,从片刻中看到永恒,进入“万古长空,一朝风月”(《五灯会元》)的最高境界。
王阳明——主张以儿童喜闻乐见的方式,使之耳濡目染,渐渐潜移默化,就像大自然培养花木一样,日积月累地成长。
王夫之——强调日常生活对人的感化和习惯对人的日积月累的作用。
美育的终极目的是要培养自由发展的人,具备敏锐的审美能力,良好的审美趣味、健康的人生态度、完善的生理结构、丰富的个性魅力,并具有自由的超越精神和炽热的理想追求的人。
明清时期的美育思想,主要体现在当时的小说、戏曲论著中。
美育教育的发展历程
美育教育的发展历程
美育教育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化教育,如中国古代的「文」「武」「礼」「乐」四维教育,其中「乐」即包含音乐和美术教育。
古希腊时期,美育教育成为城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孩子们进行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培训。
而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重视对美育的研究和推广,认为艺术能够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美育教育逐渐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
20世纪初,欧洲和美国的教育界开始重视美育教育,将其纳
入学校课程,并设立了专门的美育学科。
在中国,20世纪30
年代,美育教育也开始逐渐兴起,学校陆续开设美术和音乐课程。
20世纪50年代以后,美育教育经历了一段波澜壮阔的发展时期。
各国相继开展了大规模的美育教育改革和研究,为美育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埃利ott·爱
森柏格提出了「美育与创造性思维」的理论,强调美育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的重要性。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
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美育教育逐渐与数字技术相结合,形成了新的教育形式,如数字美术、电子音乐等。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和跨文化交流的加深,美育教育也逐渐成为国际教育发展的焦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多次强调了美育教育的重要性,并倡导将美育教育纳入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
同时,社会也对美育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校开始重视美育教育,认识到它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
新能力的重要作用。
总之,美育教育的发展经历了古代文化教育、现代学校教育和数字技术与跨文化交流的融合发展,成为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
论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起源与产生
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在这个时域中,美育思想主要来源于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
儒家学说认为美德教育是培养君子的重要方式,强调从小培养孩子的道德品质和身体美貌,以求达到德才兼备的目的。
而道家学说则强调通过身心自然、追求内在美和自然美来达到人生和谐幸福。
随着历史的发展,美育思想在不同时期又有了不同的发展和演变。
汉朝时期,美育思想逐渐从儒家学说和道家学说转向了文学和艺术,强调文学艺术对人的美育作用。
唐宋时期,美育思想又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强调身心灵的协调和和谐。
明清时期,美育思想又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强调科学技术教育和实用性教育。
总之,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是在不断的历史进程中演变形成的,是多种思想和文化的结合和交融。
关于美育的历史
关于美育的历史一、古代美育思想的发展①西方古希腊罗马是西方美育的发源地。
最早提出系统的美育思想的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快乐教育”的思想发源于古罗马贺拉斯的《诗艺》。
②中国孔子最早提出“比德"思想,主张运用“诗教”和“乐教"来培养“仁人君子”,“诗教”和“乐教”是中国古代美育的最初形态。
荀子把美育的功能看作是“美人”“美政”“美俗”。
老子和庄子把美育扩展到大自然的领域。
二、近现代美育思想的发展①西方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促进了美育独立理论形态的发展。
18世纪末由德国诗人和美学家席勒首先提出美育这一概念,建立了独立的研究理论。
主要的代表人物除了席勒还有黑格尔、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等。
②中国梁启超首先提出“趣味教育”。
王国维则是第一个把美育概念引人中国并对美育的独特性质和独立地位做了进一步阐发的思想家。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美育思想的集大成者,指出要“以美育代宗教”,因为:第一,美育是自由的,宗教是强制的;第二,美育是进步的,宗教是保守的;第三,美育是普及的,宗教是有界的。
蔡元培还提出美育包括家庭美育、学校美育、社会美育三个方面。
近代中国美育理论有:救国先救人。
救人先救心,数心须去欲,去欲靠美育。
但往往赋予美育思想更多的道德内容。
让美育承担过重的社会责任,过分夸大美育的社会功能。
③马克思主义美育思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培养人的审美能力;艺术的情感性特点,对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重大的影响。
三、美育的内容学校美育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形式教育、理想教育和艺术教育。
(1)形式教育形式教育包括形式美和美的形式两个方面。
①形式美形式美是指事物的自然属性及其组合规律的美,一方面来源于形、音色等自然属性与人的感觉之间的同构对应关系;另一方面来源于音、形、色组合的规律性。
以事物的自然属性为基础产生的形式美是最广泛的一种美的形态,是美育的基础。
形式美包括生理、心理和文化三个层面,可以提高人们美化生活的能力。
中国美育思想通史
中国美育思想通史
中国美育思想通史是一部完整梳理中国古代美育思想发展史的历史研究著作,旨在让读者把握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主要脉络和走向,从而结合时代
进展、新的视角和研究成果,揭示古代美育思想的萌芽、成长和演变的博大
精深的历史脉络。
中国美育思想的发展是在多宗教思想的交融下,受中国儒家文化的深厚
影响,从春秋战国、秦汉至晋宋时期,诸子各自着力深化美育思想,他们通
过以礼为本、体现美好审美以及崇尚清静、护持自然等观念认识美育思想。
他们一方面以颂扬神明典礼、崇奉天地两象为核心,另一方面以崇尚和谐为
特点,在拥抱古老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完善和实践美育思想,为美育实
践提供了教育理念和文化根基。
随着东汉赵义、晋刘易的思想精神触及唐宋时期的文艺思潮,出现了新
的观点和实践,一派诸如柳宗元、王融等重视审美实践的思潮,另一派玄宗
推行的体制创新使传统美育思想与现实政治、社会环境相结合,再次激发了
美育实践的新潮流,从农牧、手工艺、书法绘画等领域设立了美育专业机构,形成了包括实践、教育、理论研究于一体的完整体系。
从古至今,中国美育思想的发展一直紧密联系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但也不断汲取继承更新,包括西方文化与社会发展的优良成果,在不断吸收、调和和更新的进程中,中国美育思想在不断升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发展形
态和历史路径,从而为中国文化以及美育思想的研究及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美育的发展史
中国美育的发展史中国美育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文化的起源。
中国古代文化非常重视美育,将艺术与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
在古代,美育主要通过儒家教育体系传播。
儒家思想认为,艺术是人文精神的表达,是培养人的品性和情感的重要途径。
因此,古代学校和私塾都重视绘画、音乐、书法和诗词等艺术形式的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天赋。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美育逐渐发展成熟。
在唐宋时期,美育成为士人的基本修养之一。
文人雅士们崇尚文人画和文人诗,注重个人的艺术表现和理论追求。
同时,宫廷也十分重视美育,皇帝和贵族们鼓励艺术家们创作,使得绘画、音乐、戏剧等艺术形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近代以来,中国美育面临了很多挑战。
在现代工业化的进程中,人们对美的需求逐渐减弱,美术教育的地位也受到了冲击。
然而,在文化产业的崛起和全球化的影响下,中国美育逐渐得到了重视和发展。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美育走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政府开始加大对美育的支持力度,将其纳入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美术教育得到了加强,各种艺术培训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此外,中国美术馆、美术学院和艺术团体也在国内外举办了许多展览和交流活动,推动中国美育的发展。
同时,中国的美育教育也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学校和社会团体开始更加重视学生的艺术实践和创作能力,鼓励学生进行自由创作和艺术表达。
这样,中国美育逐渐从传统的技艺传承转向了注重个体的创造和表达。
总而言之,中国美育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传统审美教育的繁荣和近代文化变革的挑战。
在当代,中国美育正逐渐得到重视和发展,通过教育体系和文化产业的支持,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艺术家和创意人才,并且在国内外艺术交流中展示了中国的艺术魅力。
西方美育思想的发展略疏
哲学史学研究西方美育思想的发展略疏徐丽媛(南京艺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00)摘要:本文研究/育的内涵,从古希腊古罗马到中世=、文艺复兴到十八世=、德国古典/学时期与十九世=、二十世=四个发展阶段,对西方/育思想的发展,进行梳理和研究,以期为进一步深入开展/育研究打下基关键词:/育/学审/鉴赏力一、美育的内涵美育,又称审美教育、美感教育。
席勒于1795年出版的《美育书简》中首次提出“美育”概念,是西方美学思想史和教育发展史上对美育思想的第一次完整论证。
指出美育“是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①11®。
二、西方美育思想的发展进程首次提出“美育”概念并进行完整论证的是十八世纪末的席勒,但西方美育思想的源头可回溯至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
(一)古希腊古罗马到中世+:西方古代/育思想的源起古希腊时期的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的主张,强调音乐的“美育”净化作用,认为音乐分刚和柔两种风格,“不同的音乐风格可以使审美主体产生不同的美感活动性格的,能力的和谐,促进身心康”"期。
毕达哥拉斯学派注意到艺术对人性格和心理的教育,提出西方最早的美育思想。
柏拉图认为诗歌和音乐在的可以养和的,美育的在于提的和能力,的迷雾达到永恒与不朽的理念本体。
拉图美育理想中显示的是一种体的美和性美,在重智慧、重个体价值的民主城邦国家雅典相关。
对于美育过程,柏拉图认为是“感性美”至“理性美”再至“美本身”的螺进过程。
亚里士多德批判地继承了柏拉图的美育思想,摒弃了柏拉图的形而上学,亚里士多德坚持科学唯物主美育观。
虽然没有明确地在教育观中提出“美育”概念,且美育思想在教育观中非独立存在,是育、体育等融一体的,但亚里士多德从肯定文学的社会出发,明确地把文学、音乐、绘画等列入教育内容,并提出它们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影响,实际上是肯定美育陶冶情操、全人格的功用,导向理想和谐社会的建立。
进入中世纪后,督教神学占统治地位,关于美、美学、美育思想的一切描述都与上帝相关,上帝是美的根源和形式。
美育的历程
于1906年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一文。在 王国维看来,精神之能力,包含“真、善、 美”三个层次,总称为心育,即德育、智育、 美育 三者 协调发 展,而美育不但可以促 进 德育、智育发展,且能促使人的情感“达完 美之域”。蔡元培继王国维之后,把美育提 出来,与德、智、体并为四育,不 仅 从 理论
尽管现在看来,美育并不完全应用美 学理论,美育的作用比陶冶情感更广泛,但 将美育从美感的培养上升到富于深刻的心 理学内涵来研究这一更高层面,正是美育 心理 的一 个关 键问题。最终 将美感产生 所 需 要 的感 知、理 解、想 象 纳 入 人 的情感中 去,是 多种 心 理 功 能 共 同 活 动 的 结 果 。情 感 在 这 里 处于核心地位,是 一种 深刻的心 理学思想。用这种思想去讨论和分析儿童 的美育,也是有价值的。回望其美育思想, 根 源 在于 他认识 到中 华 民 族 的复 兴不只 是在物质 层 面 开拓 强国 之 路,更 应 在精神 层 面培育符 合 时代 精神的价值 观。这一美 育 理 念,对 于 今 天 坚 定 文化自信,推动 文 化繁荣发展仍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在致力 于推进全民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确立美
这一 时期 具 有 美 育意 义 的 著 作,可举 朱光潜的《谈美》为例。《谈美》写于1932 年,在 此 之 前朱 光 潜 已完 成《文 艺 心 理
52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解读 焦点 FOCUS
学》,该书是为专门研究美学之人而写,而 《谈 美》则是以向一 位 朋友谈话 的口吻写 就,力 求 明白 晓 畅。在 表 明 此 文 写 作 的目 的时,朱光潜也 从 对时代的关切出发,认 为中国社会的糟糕状况不全是因为制度, 大半是由于人心之坏,而人心之坏则是因为 不能 超 脱于 现 实的利害关 系 之 外,不能保 有一种“无所为而为”的精神。因此,为净 化 人心,最 重 要 的 在于 使 人 生 美 化,而 在 他看来,艺术之中正具有这样的精神,他希 望将自己在研究美学时所得的关于审美活 动的经验写出来,启发青年朋友们能够在 对艺术以及一切具有美感事物的观照中养 成一种审美的态度,并将这种审美经验推 广到对人生世相的思考中去。在国家积贫 积弱的时代,美育的意义不仅在于个体人 生的完满,更在于以此为基础实现国家和 社会的疗救。
关于美育的历史
关于美育的历史
早在古代,人们就认识到美的重要性,美育就开始出现。
美育侧重于个人的美学追求,以提高人们的审美感受和理解,而不是仅仅关乎外部装饰的内容。
在古代的中国,美育的观念和理念又被称为“致艺”,其概念是帮助人们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以及通过审美来培养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据史料记载,从汉代开始,美育课程以绘画文学和乐器演奏为主,这些活动既具有艺术价值,又可以促进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需求。
此外,礼仪也被视为一门美育课程,它包括学习多种文化礼仪,如招待、交谈礼仪以及宴会礼仪,让受教者完善自身的文化素养。
古代的美育教学也开始出现多样性。
从张衡的《孝经》和《诗经》到孔子的《论语》,很多文言文书都被视为美育的典范。
而宋朝以后,随着民族文化的发展,小说也开始被用作美育工具,以增进人们对中华文化的认知。
此外,它还可以帮助人们提高思维能力,并培养人们的情商水平。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美育越来越重视,如今,美育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从乐器到美术、体育、历史学等,美育的广度越来越大。
此外,美育也日益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很多学校都有美育课程,用以培养学生们的审美感受和理解能力,加强对文化的学习和欣赏。
总之,历史上美育就显得十分重要。
美育既可以帮助人们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又可以培养人们的审美感受。
如今,美育也成为现代教
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
美育将会为人们带来更完整的认知,也能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关于美育的历史
关于美育的历史20世纪60年代以前,美育基本上没有独立的地位,也不是自觉的,而是被列入政治教育体系。
在西方,自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提出“美育”的概念之后,西方人对于审美问题的研究就开始了。
与美育关系最为密切的是音乐、戏剧、舞蹈、绘画和雕塑等造型艺术。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人康德( 1724-1804)在他的《判断力批判》( 1845)中,阐述了他的审美判断理论,其中提出了“纯粹美”( pure art)的概念。
康德认为美的本质在于主观心灵的愉快或轻松感。
他反对通过宗教和道德的教化使人获得这种愉快或轻松感。
康德认为美和真理是统一的,而真理又总是具体的,它可能是事物形状、颜色、声音,或者其他什么东西。
因此,他认为美的对象应该也只能是具体的事物。
康德的“美的概念”带有朴素唯物主义的性质,这是人类早期美学思想的重要特点。
二战结束后,西方社会进入战后的经济恢复和发展时期。
战后美学的兴起和繁荣也成了一个重要的时期。
战后美学家对于美的概念作了更深入的探讨。
英国哲学家约翰·杜威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内容和表现,我们所能观察到的任何事物都是它的一面镜子,或显露,或隐蔽,或粗糙,或细致,它们都是由一个核心组成的。
但是这个核心必须与物体的属性相适应,并且只有当某些相关的外部条件改变时,这个核心才会显露出来。
这样,整个事物便呈现出一种秩序,即秩序的美。
一般来说,这种事物所呈现的秩序的美,是指事物的各个要素之间存在的协调关系。
另一方面,正是因为事物各要素之间存在着协调关系,才使得事物成为一个整体,从而具有了秩序的美。
美是和谐,但不同于自然美和社会美。
这种和谐关系不仅仅是指整体的和谐、美丽,还指每一个具体要素的和谐。
只有每一个要素都和谐的情况下,整体才是和谐的。
这种“和谐”与社会制度无关,甚至也不受社会意识的支配。
美学的研究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
任何一门科学,只有得到广大人民的认可,并且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才能永葆青春活力。
焦点|中国美育的历程
焦点|中国美育的历程蔡元培曾大声疾呼:“美育可以代替宗教,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础的人生观教育。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美是生活的一抹色彩,也是心灵的一泓清泉,它的存在能使人成为真正的人。
因此,自教育存在伊始,关于美的教育亦紧紧相随。
“美育”这一概念的提出,最早是18世纪90年代末席勒在其发表的《美育书简》中第一次提出,这标志着美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
王国维将“美育”一词翻译至我国,并于《孔子的美育主义》一文中较早地使用了“美育”这一术语,关于美育的研究在中国自此开始。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更是对中国美育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
美育对于人的“完全人格”培养,对于人类生活的幸福完美,是不可或缺的;梳理美育的历史发展脉络亦是及其重要的。
(一)中国古代尽管“美育”这一概念属于是舶来品,但是美育思想的存在可追溯到几千年前,并在我国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自有文字记载的周朝以来,有关美育的活动就已经开始,只是这种活动是不自觉的,并且通常是与政治、宗教相联系的。
“六艺”是西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基本学科,包含礼、乐、射、御、书、数。
当时,周礼的范围已经十分广泛,涉及政治、伦理、道德、礼仪等各个方面;乐的概念十分广泛,它实际上是各门艺术的总称,含有德、智、体、美多种教育因素。
礼乐教育是“六艺”教育的中心,可见此时人们对美育的重视以及对美育功能极大的运用。
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是历史上积极提倡美育的第一人。
“仁”和“礼”既是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孔子所强调的基本道德修养原则,并提出从“仁”出发来培养人们“爱人”的情感。
从这种思想出发,孔子充分肯定了美育对于人的精神的深刻影响力,对后世美育的发展也有极大影响。
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其中以孟轲为代表的“孟氏之儒”和以荀况为代表的“孙氏之儒”影响最大。
虽然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性恶论”,但是二人都肯定了美育的社会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近代第一位引入“美育”概念人。
梁启超、王国维与陈寅恪
近代美学大师:蔡元培
1868-1940,字鹤卿,号子民,浙江绍兴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革命家。 我国近代集美育大成者,提倡 “德、智、体、美”四育。
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 私立焦作工学院名誉董事长
蔡元培:主张教育分为五类
(1)军国民主义教育,即体育; (2)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 (3)德育主义教育,即意志教育; (4)美育,即情感教育; (5)世界观教育,即上述诸育之统帅。一、中国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孔子:
文质彬彬,尽善尽美。
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 字仲尼,我国古代著名的思 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 始人。
老子(约前571-471 思想家、道家之祖,人称 太上老君。姓李名耳,字 伯阳,一名重耳,又号老 聃,春秋时楚国苦县人) “无为,逍遥” 庄子(约公元前369~286年, 名周,字子休。战国蒙(今 亳州市蒙城县)时思想家。 推崇“法天贵真”
近代美学大师梁启超
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的政治思想家。他从西方哲学、美 学中吸取营养,写出了不少关于美 学与科学、艺术与人生、审美与情 感等方面的文章,可以说他是中国 近代史上较早提倡美育的人。 把情感教育放在第一位。
王国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有一科而兼德育、智育者,有一科 而兼美育德育者,又有一科而兼此三者, 三者并行而得渐达真、善、美之理想, 又加以身体之训练,斯得为完全之人物, 而教育之能事毕矣! ——1906年《论教育之宗旨》
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 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 达,摧挠之则衰萎。今教童子,必 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 不能自已。 ——王守仁
近代中国的美育思想
这一时期中国美育思想是比较丰富 的,不仅受到传统美育思想的影响,而 且受到西方美育思想的影响。 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
大学美育
三、美育的产生与发展
A.中国: 1.孔子:“诗教”,“乐教”,“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重视艺术美的感化---乐,艺,诗 倡导自然美的陶冶---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强调社会美的教化---礼,德,仁 2.老子庄子:推崇“法天贵真”---法自然,真诚地坦露自身的真性情方可感 人。强调人的内在情感与外在表现形式的统一。 3.王国维:我国近代第一个引入美育概念
绅士风度——18世纪英国美术
庚斯博罗:《罗伯特· 安德鲁夫妇》
卢梭及其《新爱洛伊丝》
近代美育思想家——席勒
魏玛雕像:歌德与席勒
车尔尼雪夫斯基
(1828-1889,俄国革命民主义者,作家)
美是生活
席勒《美育书简》
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 他才游戏; 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 他也才完全是人。
贺拉斯
(公元前65年—前8年)
《诗艺》
“寓教于乐”
朱光潜先生美育著作
三、美育的产生与发展
B.西方: 1.柏拉图:“心灵美化”说,《理想国》-“理想国”中的“理想人” 2.亚里斯多德:“净化”说,提倡“和谐教育” 3.贺拉斯(前65-公元8):“寓教于乐”说,奠定了西方美育的基础 4.夸美纽斯(1592-1670):“自然适应性”原则,和谐即完美 5.卢梭(1712-1778),提倡自然主义教育,以培养完美人性为宗旨 5.席勒:《美育书简》,第一次提出“美育”这个概念,主张“只有 通过美,才能达到自由”,现代美育之父 6.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苏格拉底,(公元前
469-公元前399),古希 腊著名哲学家,提出: 美在典型说
二、西方美育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西方美育思想的奠基人 ---柏拉图 柏拉图,前427~前347,古希
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
亚里士多德的老师。
《理想国》
——”理想国“中的 “理想人“。
亚里士多德
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
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公元322,古希 腊科学家和哲学家),提倡“和谐教育”。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众里寻他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4.蔡元培:我国近代集美育大成者,首倡将美育纳入教育方针 从先秦时期的“诗教”到近代蔡元培首倡美育,再到解放初期美育的教育方针, 美育在我国教育史上源远流长。遗憾的是,1957年以后,在极左方针的干扰下, 美育遭遇了“寒流。” 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中共中央领导人特别是李岚清同志的高度重视,美育再 次被写进党的教育方针,越来越多的教育家也开始认识到美育的重要性。
现代美学大家:丰子恺
丰子恺以艺术家的眼光, 写下了许多有影响的普 及型的美育文章和著作, 如: 《从梅花谈到美》、 《从梅花谈到艺术》、 《艺术鉴赏的态度》、 《美得教育》、 《音乐入门》、 《美术讲话》等等一些 作品,以真挚的情感、 无限的热忱,呼吁大家 要重视美育。
丰子恺漫画
现代美学家和教育家:朱光潜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
虽然美育和宗教都是以情感来感化人, 但是这两种情感对人的影响是很不相同的。
美育与宗教的区别归纳为三点: (1)美育是自由的,而宗教是强制的; (2)美育是进步的,而宗教是保守的; (3)美育是普及的,而宗教是有限的。
第一个美育团体:中华美育会
现代美育思想是在蔡元培的竭力倡导下发 展起来的,在1919年,中国第一个美育团体 “中华美育会”成立,1920年4月,创刊出版 了中国第一本美育学术刊物《美育》月刊,共 处了7期,专业性比较强。1928年1月,又创 办了一本《美育杂志》,由当时的雕塑家兼诗 人李金发创办和主编,共出了4期,主要从欣 赏的角度来推广美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