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滞湿阻的中药验方
中药清热利湿的药方

中药清热利湿的药方中药清热利湿的药方主要应用于治疗湿热内蕴所致的疾病。
湿热内蕴是指机体内湿邪与火邪相交相搏,阻滞了正气的运行,导致脾胃湿热,气血运行不畅,引发各种疾病。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中药清热利湿的药方。
1.苦参瞿麦汤:组成:苦参12克,瞿麦12克,赤芍12克,以及黄芩12克。
功效: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适应症:用于湿热内蕴引起的湿疹、痈疽、疮疡等。
2.五味消湿汤:组成:防风9克,苦参9克,瞿麦9克,黄芩9克,连翘9克,大黄6克。
功效:清热利湿,泻火解毒。
适应症:适用于痈疮疡肿、浮肿、湿热感冒等症状。
3.竹叶石膏汤:组成:竹叶15克,大葱4根,石膏30克。
功效:清热利湿。
适应症:适用于痢疾、呕吐、热毒病症等湿热内蕴引起的症状。
4.金银花连翘汤:组成: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板蓝根15克,薄荷15克,甘草6克。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
适应症:适用于湿热内蕴引起的感冒、咽喉肿痛、口腔溃疡等症状。
5.海藻泻火汤:组成:海藻100克,连翘20克,瞿麦20克,黄连10克,神曲30克,珍珠母30克。
功效:清热泻火、利湿化痰。
适应症:适用于湿热内蕴引起的痰火郁滞、便秘、小便短赤等症状。
6.黄连解毒汤:组成:黄连10克,栀子9克,瞿麦10克,芦荟30克,大黄10克。
功效:清热利湿、解毒泻火。
适应症:适用于湿热内蕴引起的口腔疮疡、湿疹、痈疡等症状。
7.大青皮承气汤:组成:大青皮30克,立时茶30克,车前子30克,厚朴15克,白芍15克,白术30克。
功效:清热利湿、解毒、通便。
适应症:适用于湿热内蕴引起的大便干结、尿黄等症状。
以上是常用的几种中药清热利湿的药方,使用时应根据具体症状进行选择。
在服用中药期间,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药物剂量的使用,并注意是否有过敏现象。
若有不良反应或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
补脾胃去湿气的药方有哪些药材

补脾胃去湿气的药方有哪些药材补脾胃去湿气是现代人常见的中医调理方案之一,尤其适用于久居南方多湿的地区人群。
药方以及偏方不乏多种选择,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案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如今,我将从高级养生师的角度,为您详细介绍补脾胃去湿气的药方以及几种常见的食谱和偏方。
一、药方1.茯苓加白术汤茯苓、白术、桂枝等药材组成的茯苓白术汤是一种常用的补脾胃去濕氣的药方。
茯苓功能祛湿、健脾、润燥;白术益脾、燥湿、止泻;桂枝调和气血、发汗解表。
总体来说,茯苓加白术汤具有了除湿透疹、治疗滑泄腹痛、贫血等功效。
2.苍术汤苍术是一种非常可贵的中药,具有开胃的功效,既能帮助胃口不佳的人恢复正常,又能清除湿气,修补脾胃。
苍术汤只需要苍术20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趁热饮服。
需要注意的是,若食欲较好,用此汤做饭使用更好。
二、食谱及偏方1.薏米排毒汤薏米,又叫苡仁,是一种常用的祛湿食材,它不仅可以燥湿除了湿气,还可以促进身体内的新陈代谢。
将薏米250克、红枣15个、加清水适量煮沸后再小火煮40分钟,每日一次,连续服用7-10天。
此汤适用于湿气重、易生牡蛎之人。
2.芡实附子粥芡实和附子都是很好的补脾胃食材,而且能够去除体内的湿气,调节肠胃功能。
将芡实50克、附子6克、干姜3克洗净加水煮30分钟,再加入1-2个鸡蛋搅拌均匀即可,每周食用3-4次。
这种粥利于脾胃补气、胃肠道排毒,但是,并不适用于体虚消瘦人群。
3.红豆薏米枸杞甜汤红豆不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营养元素,而且还有助于去除体内湿气。
薏米则是祛湿的好帮手,同样具有健脾作用。
枸杞则是一种常见的免疫调节食材,而且可增强视力。
将红豆50克、薏米40克、枸杞5克加清水煮成开后,转小火煮40分钟,添加适量冰糖调味即可。
这道汤水功能全面,不仅能排湿,而且还能帮助营养不良者增强营养。
三、注意事项1.调节不易虽然大多数药方、食谱和偏方都属于祛湿食材,但不同体质的人还是需要进行调节。
这也意味着,即便是身体较差的人也不可盲目跟从中医药方,而应该先去医院进行相关体检,确诊后再寻求医生意见。
去湿气中药:最佳配方推荐

去湿气中药:最佳配方推荐摘要: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去湿气中药配方,包括五苓散、二陈汤、四君子汤等。
这些配方都是经过长期实践验证的有效方剂,可以帮助人们缓解湿气引起的不适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湿气是一种常见的病理因素,会导致人体出现各种不适症状,如关节疼痛、皮肤瘙痒、口干舌燥等。
因此,许多人会选择使用中药来调理身体,去除湿气。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去湿气中药配方,这些配方都是经过长期实践验证的有效方剂。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五苓散。
五苓散是一种经典的去湿气中药方剂,主要成分包括茯苓、泽泻、猪苓、桂枝和白术。
这五种药材的组合,可以有效地帮助人体排除湿气,改善湿气引起的各种症状。
根据相关研究,五苓散对于改善湿气引起的关节疼痛、皮肤瘙痒等症状具有显著的效果。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二陈汤。
二陈汤是一种以陈皮和半夏为主要药材的中药方剂,具有很好的去湿效果。
陈皮和半夏的组合,可以帮助人体消除湿气,改善湿气引起的各种症状。
根据相关研究,二陈汤对于改善湿气引起的口干舌燥、食欲不振等症状具有显著的效果。
再次,我们来看一下四君子汤。
四君子汤是一种以人参、白术、茯苓和甘草为主要药材的中药方剂,具有很好的补气健脾的效果。
这四种药材的组合,可以帮助人体增强脾胃功能,从而更好地排除湿气。
根据相关研究,四君子汤对于改善湿气引起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具有显著的效果。
除了以上三种中药方剂,还有许多其他的中药方剂也具有很好的去湿效果,如藿香正气水、三仁汤等。
这些中药方剂都是经过长期实践验证的有效方剂,可以帮助人们缓解湿气引起的不适症状。
然而,虽然中药具有很好的去湿效果,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中药的使用需要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进行选择,不同的人可能需要使用不同的中药方剂。
其次,中药的使用需要遵循一定的剂量和用法,过量或者不当使用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
最后,中药的使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有效。
总的来说,去湿气中药是许多人选择的一种调理身体的方式。
除湿健脾中药方

除湿健脾中药方中医认为湿为阴邪,其性粘滞、重浊、趋下;易与阻遏气机、影响脾胃运化。
那么除湿健脾选用什么中药方呢?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除湿健脾中药方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除湿健脾中药方除湿蠲痛汤【别名】除热蠲痛汤(《金匮翼》卷六)、除湿捐痹汤(《杂病源流犀烛》卷十三)。
【处方】苍术(米泔浸,炒)6克羌活茯苓泽泻白术各4.5克陈皮3克甘草1.2克【功能主治】主风湿外客,周身骨节沉重酸痛,天阴即发。
【用法用量】用水400毫升,煎至320毫升,入姜汁、竹沥各20~30毫升同服。
上肢痛,加桂枝、威灵仙、桔梗;下肢痛,加防己、木通、黄柏,牛膝。
除湿健脾汤【处方】白术(去芦,炒)1钱5分,苍术(术泔浸,炒)1钱,白茯苓(去皮)1钱,白芍(醋炒)1钱,当归8分,厚朴(去皮,姜炒)6分,陈皮8分,猪苓7分,泽泻7分,柴胡5分,升麻5分,防风(去芦)6分,甘草(炙)4分。
【制法】上锉。
【功能主治】久泻,色苍而齿疏,倦怠,食减下坠。
【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大枣1枚,水煎,早、晚热服。
久泻,加南星(面包煨)7分。
健脾除湿汤【处方】白术15克,茯苓15克,山药30克,草蔻10克,生薏米30克,生扁豆30克,萆解10克,枳壳15克,黄柏15克,芡实15克,桂枝10克,花粉10克。
【功能主治】滋阴养胃,健脾和胃,除湿清热。
主脾胃湿热内蕴。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除湿健脾中药茯苓茯苓,曾被慈禧太后当作养生益寿的要药,不但自己常食用,还将茯苓制成茯苓饼,赏赐给大臣。
茯苓味甘淡,性平,人心、脾、肝、肾经,具有健脾和胃、补脑健身、利水渗湿、宁心安神等功效,被誉为中药“ 八珍” 之一。
茯苓特点是补而不峻,利而不猛。
药性平和,既能扶正,又能祛邪,是脾虚湿盛者必不可缺的健脾祛湿中药。
荠菜荠菜带根全草入药,其幼嫩叶是人们喜爱的一种野菜,早在公元前300年就有采食荠菜记载。
荠菜味甘、淡,性微寒。
有补虚健脾、凉血止血、清热利水等功效。
体内湿气重的中药方

体内湿气重的中药方我们的生活中,中药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
从古代到现代,中药为我们的健康贡献是很大的,药到病除对于一些疾病来说效果是很好的,有些劣根性的疾病还可以去根,中药的效果是很神奇的,众所周知。
那么,求老中医治疗湿寒湿热中药药方?我们今天来共同了解下!体内湿气重的中药方药方一清热祛湿粥【原料】赤小豆30克,白扁豆、薏苡仁、木棉花、芡实各20克,灯芯花、川萆薢各10克,赤茯苓15克。
【制作】将川萆薢、赤茯苓、木棉花、灯芯花洗净水煎至2碗,去渣取汁,加入赤小豆、白扁豆、薏苡仁、芡实同煮成粥。
【用法】温热服食。
【疗效】清热祛湿。
适用于因暑热而引起的小便不利,胃滞不适,腹胀脘闷等症。
【注意事项】大便干结者不宜用。
去湿气的中药:药方二消暑健脾祛湿汤【成份】蜜枣、赤小豆、生姜苡仁、扁豆、葛根、玉竹、陈皮。
【功能】清热解暑、巩固排泄及消化系统功能。
【服用方法】 (2-4人份量) 将瘦肉6两飞水后与各汤料及六汤碗清水一同放入煲内。
煲约两小时,加适量盐调味体内湿气重的食疗方1.苋菜苋菜梗性凉味甘,它富含易被人体吸收的钙质,也有解毒清热、通利小便、补血止血的作用。
苋菜还是减肥餐桌上的主角,常食可以减肥轻身,促进排毒,防止便秘。
需要注意的是,苋菜性寒凉,阴盛阳虚体质、脾虚便溏或慢性腹泻者,不宜食用。
2.薏仁薏仁可促进体内血液循环、水分代谢,发挥利尿消肿的效果,有助于改善水肿型肥胖。
薏仁水是不错的排毒方法,直接将薏仁用开水煮烂后,适个人口味添加少许的糖,是肌肤美白的天然保养品。
3.地瓜地瓜所含的纤维质松软易消化,可促进肠胃蠕动,有助排便。
最好的吃法是烤地瓜,而且连皮一起烤、一起吃掉,味道爽口甜美。
4.赤小豆赤小豆味甘,入心、小肠经,具有利水除湿、和血排脓、消肿解毒的功效。
它清热作用比绿豆弱,但利水祛湿作用更强,不但可以治疗一般的水肿,甚至可以治疗“大腹水病”,即肝硬化腹水。
赤小豆一般用来熬粥或做馅。
5.冬瓜冬瓜味甘、淡,性凉,入肺、大肠、膀胱经。
补脾胃去湿气的汤药材配方

补脾胃去湿气的汤药材配方补脾胃去湿气汤药材配方是一种有效的中药配方,它可以帮助人们达到抵抗湿气和改善脾胃消化的目的。
同时,通过配合合理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养生保健,增强身体免疫力。
一、补脾胃去湿气汤药材配方1、材料:(1)白术10克(2)半夏10克(3)陈皮10克(4)山药10克(5)泽泻10克(6)炙甘草6克(7)桂枝10克(8)姜片6克(9)大枣4枚2、制作过程:(1)将白术、半夏、陈皮、山药、泽泻、炙甘草、桂枝、姜片、大枣一起放入锅中,加入适量的清水煮沸。
(2)煮沸后转小火,盖上锅盖,煮约30分钟。
(3)去掉锅中的渣后即可食用。
二、食谱及偏方用量及制作步骤1、食谱:首先,需要注意饮食的清淡,忌油腻、辛辣、烟酒等食物,推荐菜品是草鱼、苦瓜、蘑菇、龙眼、薏米等食物,这些食物具有消除湿气、健脾益胃的作用。
2、偏方:(1)草莓泥:将草莓榨汁,加入适量的蜂蜜,食用时加入适量的燕麦,调制成泥状即可。
(2)陈皮柠檬水:将陈皮、柠檬片加入清水中一起煮沸,稍待冷却后加入蜂蜜调味即可。
(3)山药粥:先将山药削皮切成小块,加入适量的清水煮沸,煮至山药烂熟后加入适量白米,再煮约半小时左右,加入适量的蜂蜜调味即可。
相关注意事项:在使用补脾胃去湿气汤药材配方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不要食用辛辣、油腻食品,包括烟酒等刺激性食品。
(2)如果出现不适反应,如腹泻或者胃肠道反应等,应立即停止使用。
(3)对于肝肾不足、孕妇等需要特别小心谨慎,如果有疑问,建议咨询医生或中医师的意见。
三、与之相关的养生建议1、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和规律的作息习惯,有助于提高免疫力和身体健康。
2、每天适量运动:适量的运动可以增强身体机能和内脏功能,从而有助于预防与治疗一些慢性病。
3、饮食健康:保持饮食的清淡健康,多吃蔬菜水果等食物,少食油腻、辛辣食品,有利于减轻身体负担和促进脾胃消化功能。
最后,我们应该意识到,保持身体健康是一件长期的事情,需要我们每天都关注和维护,希望大家都能够通过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有效的养生方法,保持身体健康和积极的心态。
便秘湿气重的中药方子有什么

便秘湿气重的中药方子有什么很多人都会或多或少的有点湿气,一旦湿气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容易疲乏,没精神。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介绍便秘湿气重的中药方吧,仅供大家参考。
便秘湿气重的中药方1、化湿药适用于湿邪侵袭肌表证。
以恶寒发热或身热不扬,头身重痛,鼻塞流涕,或不欲饮食,恶心呕吐,舌苔薄腻,脉濡等为特征。
体内湿气重怎么办?因湿邪为阴邪,其性滞腻,极难分解,湿邪在表不可仅取发汗解表之法,以防汗去湿留,更不可利湿以攻里,以防引邪入里。
体内湿气重怎样祛除?只有宣化发散方能表解湿祛。
根据湿邪挟暑、挟热、挟寒的不同可归纳为以下3类药物:1.1、芳香化湿药藿香、佩兰叶、紫苏叶等。
用于湿邪或寒湿外袭的卫分证,多见于感冒、急性肠炎初起。
证见恶寒重发热轻,头身重痛,脘闷呕恶,少食,鼻塞流涕,舌苔白腻,脉濡等。
1.2、清化暑湿药香薷、白扁豆、扁豆花、西瓜汁等。
适用于外感暑湿的卫分证,多见于感冒、乙脑初起等。
以发热头痛,恶心呕吐,鼻塞流涕,舌苔薄黄,脉濡为特征。
1.3 宣化湿热药荷叶、绿豆、西瓜翠衣等。
适用于外感湿温的卫分证,多见于感冒、乙脑、痢疾初起等。
以发热,头身重痛,咽痛,恶心,舌苔薄黄,脉濡数为特征。
2、燥湿药适用于湿邪蕴结于中下二焦者。
多见不欲饮食,脘腹胀满,恶心欲吐或大便泄泻,小便黄赤,舌苔厚腻,脉滑等症。
临床应根据湿邪化热与否分为两类:2.1、燥湿健脾药(苦温燥湿)厚朴、陈皮、草果、苍术等。
适用于湿浊蕴结中焦的急、慢性肠胃炎等。
以胃脘胀满或疼痛,呕吐恶心或泄泻,舌苔白腻,脉滑或缓为特征。
2.2、清热燥湿(苦寒燥湿)黄芩、黄连、黄柏、苦参、龙胆草等。
适用于湿热蕴结中焦或下焦所致的急、慢性肠炎,胃炎,痢疾,黄疸等。
以腹部胀满疼痛,恶心呕吐,口苦食少,大便秘结或下利,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滑数为特征。
3、祛湿药适用于湿邪伏留肌肤筋骨者。
证见肢体关节酸痛,阴雨天则加剧等。
湿邪多挟寒、挟风侵入肌肤筋骨,或蕴久化热,多成缠绵痼疾,不易速解,必视其所挟邪气不同而调治之,故祛湿药可分为以下3类:3.1、祛湿散风寒药独活、威灵仙、白花蛇、虎骨、蚕砂、徐长卿、五加皮、乌梢蛇、海风藤、千年健、松节等。
中药养生秘方祛湿化痰健脾益肺

中药养生秘方祛湿化痰健脾益肺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独特的药理作用和养生功效,被广泛用于调理身体健康。
在中药中,有一些秘方被视为祛湿化痰、健脾益肺的良好选择。
本文将为您介绍几款常见的中药养生秘方,帮助您改善湿气困扰,促进身体健康。
一、苍术茯苓汤苍术茯苓汤是一款常见的祛湿化痰的中药方剂。
其配方包括苍术、茯苓、白术、陈皮和甘草。
这些中药的组合可以调理脾胃功能,促进湿气的排出,减少痰液的生成,并帮助消化。
您可以将这些中药材煎煮后饮用,最佳效果是在饭后30分钟饮用。
二、党参养肾鸡汤党参养肾鸡汤是一款具有健脾益肺功效的中药养生秘方。
其配方主要包括党参、鸡肉、黄芪、枸杞子和姜片。
这些中药可以滋补肺脾,增强体力,提高免疫力。
炖煮这道汤时,可以适量加入其他食材,如红枣、山药或红豆等,以增添口感和味道。
三、佛手陈皮茶佛手陈皮茶是一款常见的中药养生茶,具有祛湿健脾的功效。
其主要原料是佛手果和陈皮,可以通过煮水冲泡的方式饮用。
这款茶具有香气浓郁、口感爽口的特点,同时还有助于消化、促进食欲和缓解湿气困扰。
四、橘红茶橘红茶是一款富含维生素C和抗氧化物质的中药养生秘方。
其配方包括橘皮、红枣、玫瑰花和决明子。
这些中药可以健脾开胃、促进新陈代谢、清除湿气和提高免疫力。
将这些中药材用水冲泡后,可以根据个人口味适量添加蜂蜜或红糖调味。
五、黄精红枣茶黄精红枣茶是一款具有益肺养阴的中药养生秘方。
黄精和红枣是其主要成分,可滋养肺脾,改善气血不足的状况。
将黄精和红枣放入水中煮沸,然后饮用,不仅可以补气养血,还有助于改善肌肤问题和提高免疫力。
通过合理运用中药养生秘方,我们可以祛湿化痰、健脾益肺,提升身体健康。
当然,在使用中药时也需要注意适量,避免过量引起不适。
如果您有特殊的健康需求或慢性病,请咨询医生或中医师的建议,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总的来说,中药养生秘方是一种传统而有效的改善身体健康的方法。
但是,为了达到最佳效果,我们还需要配合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健康饮食,适量运动,保持心情舒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滞湿阻的中药验方
文章目录*一、气滞湿阻的中药验方1. 气滞湿阻的中药验方2. 气滞湿阻的原因3. 气滞湿阻的表现*二、气滞湿阻的饮食注意*三、气滞湿阻按什么穴位调理
气滞湿阻的中药验方
1、气滞湿阻的中药验方消胀万应汤:地骷髅9克,大腹皮6克,真川朴3克,莱菔子6克(春砂仁1.5克拌炒),六神曲4.5克,陈香橼皮2.4克,鸡内金2张人中白(煅透)1.5克,灯心5克,功能主治:化积消胀,治气滞湿阻,胸腹胀满。
用法用量:水煎服。
中养胃汤:3克砂仁,0.9克(研细)神曲(炒),1.2克槟榔,0.9克麦芽(炒),1.2克青皮(去瓤),0.9克枳实(麸炒),1.2克半夏茯苓,1.5克甘草(炙),制法:上锉一剂,功能主治:理气化湿,宽中和胃。
治气滞湿阻,胸膈胀满,饮食减少。
柴胡厚朴汤:柴胡厚朴(炙)各3克,茯苓橘皮紫苏各2.4克,生姜3.6克,槟榔1.5克(末),制法:上七味,切。
功能主治:理气化湿。
主气滞湿阻,心腹胀满。
用法用量: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绞去滓,分三次温服,相隔一小时许服一次。
2、气滞湿阻的原因气滞湿阻可能是由于体虚引起的,长期不良的饮食习惯和作息,会导致身体状态日益下降。
有可能是与脾
虚气虚引起的,需要检查确诊。
根据检查结果针对病因等进行治疗的。
气滞是指体内的,特别是肠胃的气多,并且此气运行欠佳。
男女老幼均可发病,但以脾胃虚弱者易患。
常发生于梅雨潮湿的季节,或久雨初晴之时。
发病缓慢,病势缠绵。
3、气滞湿阻的表现初起头晕蒙如裹,周身不适,四肢懈怠,
脉濡缓。
继而可出现身体困重,或周身酸楚不适。
微热少汗,脘腹痞胀,纳呆,便溏,口渴不欲饮水。
舌苔白腻或黄腻,脉濡缓。
通常来说这方面情况主要症状有乏力,头晕,失眠,胃口不好,心悸,胸闷,等等症状。
可能会导致恶心呕吐,食欲不振。
会引起腹部胀满或是疼痛等。
肥胖之人,常会有脾虚湿盛,脾虚湿盛会因脾的运化功能减弱而产生湿气并发生腹部胀满,或消化吸收不好等症状。
气滞湿阻的饮食注意1、少食易在肠胃部制造气体的食物,
如土豆、面食、糖等。
2、不食不易消化的食物,炒豆、硬煎饼等硬性食物不容易消化,在胃肠里滞留的时间也较长可能产生较多气体引发腹胀。
3、良好进食习惯改变狼吞虎咽的习惯,因进食太快或边走边吃容易带吞进不少空气,常用吸管喝饮料也会让大量空气潜入胃
部引起腹胀。
4、宜吃高蛋白有营养的食物;宜吃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丰富食物;宜吃高热量易消化食物。
5、忌吃油腻难消化食物;忌吃油炸、辛辣、熏制、烧烤、生冷、刺激食物;忌吃高盐高脂肪食物。
气滞湿阻按什么穴位调理1、行间穴是肝经上的一个穴位,
位于足背侧,在拇趾和第二趾之间的位置,是刺激肝经的穴位,能
帮助打通肝经。
按摩行间穴对于疏肝理气,调畅气机很有帮助。
2、三阴交穴,三条阴经即脾经、肝经、肾经却在脚踝处有了一个交叉点,也就是三阴交穴。
所以三阴交穴对于肝、肾、脾三
条经脉的气血调节,具有突出的作用。
3、足三里穴就被医家认为是养生大穴,为强壮及保健的要穴。
足三里穴之所以名为“三里”,是因为它有“理上、理中、理下”的作用。
当肚腹部位有不适时,不同的部位按揉足三里穴的方法
不同。
如果是胃部不适,可按住足三里穴向上方使劲,这就是所谓的“理上”;如果腹部正中不适,则要往内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