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大尺度大气环流演变

合集下载

大气环流的变化与南海夏季风活动的关系

大气环流的变化与南海夏季风活动的关系

I l —
维普资讯
气象
第 2 8卷
第 5期
图 1 19 9 2年 南 海夏 季 风指 数候 平 均 时间 变 化
的 差 异 。在 季 风 活 跃 期 , 半 球 副 热 带 西 风 北 急 流 最 强 中 心 在 我 国 新 疆 附 近 ( 0N、 5E) 4。 9。 上 空 , 在 季 风 中 断 期 , 强 中心 在 成 海 附 近 而 最 ( 5N、5E) 空 。 度 均 为 3 m ・ 。从 赤 4 。 5。 上 强 6 s 道东 风来看 , 东半 球 , 风 活跃 期 , 风 急 在 季 东 流 最强 中心在 印度 洋 , 强度 为 2 m・~ , 国 4 s 我 南 海 南 部 有 一 次 大 中 心 , 小 为 2 m・ 。 大 0 S 在 季 风 中 断期 , 风 急 流 明显 减 弱 , 南 海 的 东 在 次 大 中 心 已 不 明 显 。 东 半 球 的 这 种 东 、 风 西 急 流 强 度 的 变 化 表 明 ,0 h a青 藏 高 压 在 季 20 P 风 活 跃 时 比 季 风 中 断 时 要 强 。 从 西 半 球 来 看 , 个 时 期 的 大 气 环 流 也 有 明 显 差 异 如 藕 图 2所 示 , 季 风 活 跃 期 , 国 东 北 部 ( 2 在 美 4。 N、0~ 10w ) 近 上 空 的 西 风 急 流 强 度 为 6 0。 附 2 m ・~ . 在 季 风 中 断 期 却 为 2 m ・~ , 0 s 而 4 S 即 在 季 风 活 跃 期 西 半 球 西 风 急 流 强度 比季 风 中 断 期 为 弱 。 同 样 , 季 风 活 跃 期 , 半 球 的 赤 在 西 道 东 风 急 流 比 季 风 中 断 期 亦 为 弱 , 明 说 20 P 0 h a墨 西 哥 高 压 在 季 风 活 跃 时 其 强 度 比 季 风 中断时要 弱 。这一 特征从 高度场 也 可看 出 ( 略 ) 因 此 , 南海 夏 季 风 的 活 动 中 , 图 。 在 2 0 P 东半球 与西半 球赤 道 东风 急流 强 度 、 0h a 青藏 高压 与 墨西 哥 高 压 等存 在 反位 相 关 系 , 即在 季风 活跃 期 , 东半 球 赤 道东 风 急 流 强度 较强 , 而在 季 风中断期强 度较 弱 , 西半 球 赤道 东 风 则 相 反 , 季 风 活跃 期 强 度 较 弱 , 在 中 在 而

2016年南海夏季风特征分析

2016年南海夏季风特征分析

2016年南海夏季风特征分析摘要:本文对2016年南海夏季风强度及其与汛期降水关系,季风爆发前后大气环流(对流)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

主要结论如下:南海季风爆发主要的流场特征是整个南海地区(至少在5~15 o N区域) 由偏东风转为偏西南风,500h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主体从南海撤出,孟加拉湾北部的印缅槽生成,同时东亚大槽(120~130°E)减弱,并有强对流活动从5 o N附近快速向北扩展到整个南海。

200hPa上南海及以西区域在5月第5侯以前盛行西风,而之后盛行偏东风,陆地上的西风带减弱并北撤,低纬东风加强且范围扩大。

而且季风爆发前后全球的位势高度场也发生了大的调整。

关键词:南海夏季风;季风强度;环流/对流场;水汽通量;特征分析1资料来源①NCEP的再分析风场、高度场和表面通量资料(平均基准是1971~2000年,网格点距为2.5°*2.5°);②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的对外长波辐射OLR资料(平均基准是1974~2003年,网格点距为2.5°*2.5°)和月平均海表温度的数据;③国家气候中心的季风爆发监测数据以及逐月平均 500hPa 西太副高各类指数数据;④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整理的中国2400个站的站点逐日气温数据和降水观测数据;。

2南海夏季风强度特征分析及其与我国汛期降水关系分析2.1夏季风强度较往年对比分析及其强度影响因素分析2.1.1南海夏季风强度较往年对比以及诸侯演变规律本文中用低层(850 hPa)取(10~20°N,110~120°E)内南海夏季风爆发到结束期间纬向风(考虑西风)强度累积值的标准化距平值作为当年南海夏季风强度指数,当指数大于0时表示影响我国的南海夏季风强度偏强,反之则偏弱。

经计算2016年南海夏季风强度指数为-0.353,强度略偏弱。

自5月第5候南海夏季风爆发后,强度呈波动性变化,5月6候,6月4候-7月1候,7月4候-8月1候,8月5候,9月5候,10月6侯强度偏弱,其他时段强度较长年同期偏强;其中8月1侯和 10月5侯的强度仅及常年同时段的一半左右,而6月2 、3侯,7月2侯,8月3、4侯,9月1、3侯的强度是常年同时段的2倍左右。

《南海海洋环流与海气相互作用》随笔

《南海海洋环流与海气相互作用》随笔

《南海海洋环流与海气相互作用》阅读记录目录一、内容综述 (2)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4)二、南海海洋环流概述 (5)2.1 南海海洋环流的基本特征 (6)2.2 南海海洋环流的主要动力与机制 (7)三、南海海气相互作用 (8)3.1 海气相互作用的基本概念 (9)3.2 海气相互作用的主要过程与现象 (10)四、南海海洋环流与海气相互作用的关联 (11)4.1 海洋环流对海气相互作用的影响 (12)4.2 海气相互作用对海洋环流的影响 (13)五、南海海洋环流与海气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研究 (14)5.1 数值模拟方法与模型介绍 (16)5.2 模拟结果分析与讨论 (17)六、南海海洋环流与海气相互作用的研究展望 (18)6.1 现有研究的不足与局限性 (19)6.2 未来研究的方向与展望 (20)七、结论 (22)7.1 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23)7.2 对后续研究的建议 (24)一、内容综述《南海海洋环流与海气相互作用》是一部深入探索南海海洋环流现象及其与大气之间相互作用的学术著作。

全书以科学的视角,系统的分析方法,详细阐述了南海海洋环流的形成机制、演变过程以及其与海气相互作用的复杂机制。

在阅读过程中,我了解到南海海洋环流是受到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包括地球自转、地形地貌、季节变化等。

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导致了南海海洋环流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书中还对南海海洋环流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了深入探讨,阐述了南海海洋环流在全球气候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书中还特别强调了海气相互作用的重要性,南海海洋环流不仅影响海洋本身的环境和生态系统,还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

这种相互作用表现在海洋对大气温度、湿度、风速等气象要素的影响,以及大气对海洋环流、海洋环境等的影响。

这种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理解全球气候变化、预测自然灾害等具有重要意义。

在阅读过程中,我还了解到南海海洋环流和海气相互作用的研究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南海夏季风经向环流的20年平均4~6月演变机制

南海夏季风经向环流的20年平均4~6月演变机制

南海夏季风经向环流的20年平均4~6月
演变机制
南海夏季风经向环流的20年平均4~6月演变机制是一个
复杂的过程,它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

首先,演变机制受到了季节变化的影响。

这是由于春季,夏季风经向环流的强度最强,由西南向东北分布,从海面上吹向北部沿海地区。

春季,夏季风经向环流的强度会逐渐减弱,吹向北部沿海地区的风速也会减慢。

其次,演变机制受到了地理环境的影响。

南海的地理环境影响了夏季风经向环流的演变。

南海地区有着较深的海洋深度,海面温度变化较小,这使得南海的夏季风经向环流的变化较小,比较稳定。

此外,演变机制还受到了大气环流的影响。

南海夏季风经向环流是受到大气环流影响的,尤其是高空大气环流。

大气环流可以影响夏季风经向环流的强度、方向和分布,进而影响夏季风经向环流演变机制。

最后,演变机制还受到了海洋环流的影响。

南海夏季风经向环流是受到海洋环流影响的,海洋环流可以影响夏季风经向环流的方向和强度,进而影响演变机制。

总之,南海夏季风经向环流的20年平均4~6月演变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了季节变化、地理环境、大气环流和海洋环流等因素的影响。

只有充分了解这些影响因素,才能更好地预测南海夏季风经向环流的变化,从而更好地支撑南海海洋环境的维护和可持续发展。

天气气候学部分专业名词

天气气候学部分专业名词

《天气气候学部分专业名词》本文为本人气象工作学习中归纳的知识,供交流学习,也可供气象台天气预报员,气象专业的学生,气象爱好者以及科研人员参考。

1.极涡:冬半年北半球极地上空最强大的气旋式环流系统,它的扩张和收缩反映了极地的冷空气活动,对中高纬度的天气影响很大。

当极涡偏于北美大陆或欧亚大陆时,常引起这些地区偏冷,监测的指标有:强度,位置,面积。

2.北(南)极涛动(简称AO(AAO)):是北(南)半球中纬度和高纬度气压此消彼长的一种跷跷板现象,当北(南)极涛动处于负位相的时候,中纬度低气压和高纬度的高气压都加强,从而使得中纬度的西风减弱,即盛行纬向环流,在对流层低层产生强的北风异常,将高纬度的冷空气输送到较低的纬度,导致中纬度地区地面气温下降,而当北(南)极涛动处于正位相时环流相反,对流层低层与高层之间有一致的变化关系。

3.北大西洋涛动:北大西洋上南北两个大气活动中心(亚速尔高压和冰岛低压)的气压变化为明显的反位相的振动现象,当冰岛低压降低,亚速尔高压升高,两个活动中心之间的气压差大,北大西洋纬度的西风偏强,表示涛动偏强(正指数);反之涛动偏弱。

4.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半球永久性的高压环流系统,出现在西太平洋(180°E以西)副热带地区的暖性深厚高压,简称副高,副高强度和位置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对我国的天气气候有重要的影响,副高范围通常以500hpa位势高度场上588位势什米等值线所包围的区域面积来表示,南北方向的位置变化用副高脊线所在的纬度平均值代表,东西方向用588西伸端点所在的经度代表,在副高控制区域内,下沉运动盛行,天气晴热,它的西北部边缘是低层暖湿空气辐合上升运动区,容易出现对流天气,监测指标有:面积,强度,脊线位置,西伸脊点等5.南支槽:北半球副热带南支西风气流流经青藏高原后分支,在高原南侧孟加拉湾地区产生的半永久性低槽,也称为孟加拉湾南支槽,印缅槽或南支波动等,南支槽的东移一般伴随我国南方一次明显的降水过程。

海温及其变化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影响

海温及其变化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影响

第58卷第5期2000年10月气 象 学 报A CTA M ET EOROLO G I CA S I N I CA V ol .58,N o.5O ct .,2000海温及其变化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影响Ξ毛江玉ΞΞ 谢安 宋焱云(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暴雨监测和预测国家实验室,北京,100871)叶 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北京,100029)摘 要文中利用15a (1982~1996)的NOAA 射出长波辐射(OL R )、N CEP N CA R 的风场和海表温度(SST )再分析网格点资料研究了南海、太平洋和印度洋海温及其变化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影响。

首先发现爆发时南海区域平均的海表温度高于29℃。

季风爆发的时间与南海南部SST 年循环最高值出现的时间基本一致。

冬春季海表增暖是环流场突变的基础。

SST 超前于低层西风和对流的增强而升高,从而造成季节性的大气条件不稳定增大。

通过暖池移动过程,考察了南海夏季风爆发期间SST 场、风场和OL R 场的演变特征。

季风环流的变化是对海表增温强迫的响应。

最大暖水轴在10°N 出现有利于ITCZ 在南海建立。

南海2西太平洋增温时,具有很强的纬向不均匀性,而印度洋则比较均匀。

南海深对流的爆发与SST 纬向梯度有关。

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年际变化与SST 异常有关系。

季风爆发偏晚年和偏早年冬春季SST正、负距平区的符号相反。

偏晚年的SSTA 分布呈E l N ino 型,偏早年的SSTA 分布如同L aN ina 型。

不同类型的SST 异常对季风环流的影响不同。

在E l N ino 型强迫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比常年偏南、偏西,东风在南海维持的时间较长,赤道西风出现的时间晚,南海地区对流活动受到抑制,故南海季风爆发偏晚。

反之,爆发偏早。

关键词:海表温度异常,夏季风爆发,纬向梯度。

1 引 言季风气候学研究表明,东亚夏季风爆发最早。

陈隆勋、罗绍华等[1]指出,南海地区的夏季风降水开始于5月中旬。

研究南海夏季风的意义

研究南海夏季风的意义

研究南海夏季风的意义
南海夏季风是指夏季南海地区的季风风系,是一种与地球自转和太阳辐射等因素有关的大气环流现象。

南海夏季风的研究对于气候变化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南海夏季风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和影响。

南海作为一个重要的海洋环境,其气候变化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通过对南海夏季风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南海地区的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的变化情况,为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提供重要的资料和依据。

其次,南海夏季风的研究有助于深入探索海洋生态环境的变化及其原因。

南海作为一个重要的海洋生物区域,其生态环境对于维护全球生态平衡和资源可持续利用非常重要。

南海夏季风的强度和方向的改变都会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因此,研究南海夏季风的变化规律对于保护南海生态环境、维护海洋生物资源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最后,南海夏季风的研究还可以为南海地区的灾害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南海地区常常受到台风、暴雨等极端天气的影响,这些天气的发生和演变都会受到南海夏季风的影响。

了解南海夏季风的变化规律和趋势,可以为南海地区的灾害风险评估和防治提供科学的参考和依据。

基于拉格朗日方法的气流轨迹模式在判定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中的应用分析

基于拉格朗日方法的气流轨迹模式在判定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中的应用分析
通讯作者:江志红 ,女 ,江苏省人,教授 ,博士 ,研究领域 :气候学 。E m izj n@n i. uc - alhi g use . : a td n






变来讨论南海夏季风的建立 E期 , t 认为当 80 P 5 a h 假相 当位温大于等于 36 且 2 0 P 纬向风为 3 K, 0 a h 零的开始 日为南海季风建立 日。冯瑞权等fJ 1 0 用类

要 :利用 N E C P再分析资料 ,驱动基于拉格朗 日 方法的气流轨迹模式 ( YSLT 4 ), H P Iv . 9 模拟追踪南
海区域 8 0h a4 6月逐 日的气流后 向轨迹 ,根据模拟 出的南海 监测区低 层气流来源 ,定义 14 - 2 0 5 P — 9 8 0 9年南 海夏 季风 的爆 发 日期 ,通过分析 6 2年南海 夏季风爆发 日期 的时 间序列 ,得 出南海季风爆发早年 占 1%,正 常 3 年 占 7 %,爆发 晚年 占 1 %。将拉格 朗 日方法 与两种利 用风场并结合温湿指标 的方法定义南海夏季风爆发 时间 3 4 对 比发现 ,一些年份在南海季风爆发 之前 ,南 海监 测区低空形成 的西南气流来源于 副热带 ,从而可 以排除副热

文章编号: 10 .9 52 1)30 5 .8 0 44 6 (0 o —3 70 1
基 于拉格 朗 日方法 的气流 轨迹模 式在 判定 南海夏季风爆发 时间中的应用分析
梁卓然 1 ,江 志红 ,刘征宇 一 , 2 ,顾婷婷 4
( .气 象灾 害省 部共 建 教育 部重 点实 验 室/ 京 信息 工程 大 学 ,江 苏 南京 20 4 ;2 1 南 10 4 .上海 市气 候 中心 ,上 海 2 03 0 00 3 C ne r i t eerh . et f maiR sa ,Un esyo Wi os - dsn ro Cl c c i rt f s ni Ma i ,美 国 ;4 浙 江 省气 象服 务 中心 ,浙 江 杭 州 3 0 1 v i c n o . 10 7)

南海夏季风北推时间及相关环流变化特征

南海夏季风北推时间及相关环流变化特征
维普资讯
第 1 8卷 2期 20 0 7年 4月
应 用 气 象 学 报
J OURNA OF AP LI L P ED METECROL l OGI AL CI NC C S E E
Vo . 8,N o. 11 2
Ap i 2 0 rl 0 7
历 第一个 多雨 的时 期 , 时 的 降水 与 冷 空气 南 下 至 始 , 此 直到南 海夏 季 风推进 到华南 地 区 , 开 始 出现 季 才
长 江 以南 的适 当位 置有 密 切 关 系 , 性 质上 看 属 于 从
风 降水 , 而 造成 华南 前 汛 期 降 水 的第 二 峰 值 。 因 从 爆发 后影 响到 华南 地 区期 间 大 气 环 流演 变 特 征 , 将
早的可以 1d就推进影响到华南地区 , 最晚 的却要 4 , 2d 并且 这种 变化 具有 明显 的年代 际变化 特征 , 2 即 0世 纪 7 0 年末以前 , 南海夏季风影响到华南地区的时间总体上要偏 早 , 7 而 O年代末 以后 , 南海夏 季风影响 到华南地 区的时
间 总 体上 要偏 晚 ; 南 海 夏 季 风 建 立 后 , 东 亚 大 槽 较 深 , 空 气 活 动 较 活 跃 , 马里 越 赤 道 气 流 形 成 的 西 南 风 、 当 若 冷 索 10 ~1 0E 地 区 越 赤 道 气 流 形 成 的偏 南 风 以及 副热 带高 压 西 侧 边 缘 的偏 南 风 均 偏 弱 , 亚 高 压 和 东 亚 地 区 急 流 1。 2 。 南 位 置偏 南 , 会 使 得 南 海 夏 季 风 影 响 到华 南地 区 的 时 间偏 晚 , 之 , 偏 早 ; 海 夏 季 风 推 进 影 响 到 华 南 地 区 的 时 就 反 则 南 间偏 晚 ( ) 期 间 , 马 里 、0 。 早 年 索 1 5E和 10E越 赤 道 气 流输 送 的 水 汽 通量 和 西太 平 洋 副热 带 高压 南 部 的东 南气 流 水 3。 汽输 送均 较弱 ( ) 华 南 地 区 前 汛期 的锋 面 降水 较 强 ( ) 强 , 弱 。 关键 词 : 海 夏 季 风 ; 进 ; 南 ; 流 变 化 特 征 南 推 华 环

大气科学杂志出版叶笃正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专刊

大气科学杂志出版叶笃正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专刊

《大气科学》杂志出版“叶笃正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专刊”■ 本刊编辑部为纪念我国现代大气科学奠基人之一、国际著名气象学家——叶笃正先生的百年诞辰,《大气科学》杂志2016年第1期出版了“叶笃正先生百年诞辰纪念专刊”。

专刊收集了从不同方面反映叶先生的卓越成就以及在他的教导下学生的研究成果,约十余篇文章,以作为对叶先生的怀念。

专刊收录论文如下:从 Rossby 波能量频散理论到准定常行星波动力学研究的发展——黄荣辉等青藏高原和亚洲夏季风动力学研究的新进展——吴国雄等全球变暖减缓期陆地地表气温变化特征和 CMIP5 多模式的未来情景预估——何金海等晨昏轨道微波温度计资料同化对降水定量预报的影响及其对三轨卫星系统的意义——邹晓蕾等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的经向环流异常的机理研究——温之平等关于《大气环流的若干基本问题》——吕建华区域海气耦合模式 FROALS 的发展及其应用——周天军等基于云亮温和降水回波顶高度分类的夏季青藏高原降水研究——傅云飞等热带印度洋海温海盆一致模的变化规律及其对东亚夏季气候影响的回顾——黄刚等青藏高原夏季地面热源的气候特征及其对高原低涡生成的影响——李国平等植被对干旱趋势的影响——刘永强2004年与2006年7~9月西北太平洋上空大尺度环流场与天气尺度波动的差别及其对热带气旋生成的影响——冯涛等FGOALS模式4个版本太平洋年代际气候变率模拟的比较——张雅乐等关于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系统影响的机理和途径的探讨——丑洁明等夏季中国华北与印度降水之间的关联及其成因分析——林大伟等华北汛期降水分离时间尺度降尺度预测模型的改进——阮成卿等Advances in Meteorologic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气象科技进展 6(1)- 201667。

2006年南海夏季风爆发过程数值模拟

2006年南海夏季风爆发过程数值模拟

2006年南海夏季风爆发过程数值模拟
武亮;杜东升
【期刊名称】《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年(卷),期】2006(027)004
【摘要】本文用中尺度模式MM5V37对2006年南海(SCS)夏季风爆发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

结果表明,模拟结果很好的反映了此次季风爆发的过程及与季风爆发相伴台风演变过程。

从而证明了通过台风的协助,南海上空的季风风场和水汽通道的建立,南海夏季风建立的过程。

【总页数】7页(P93-99)
【作者】武亮;杜东升
【作者单位】广州中山大学大气科学系,05硕,广州51027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25.42
【相关文献】
1.1998年南海夏季风爆发过程数值模拟 [J], 钟中;汤剑平
2.南海夏季风爆发的数值模拟 [J], 丁一汇;柳艳菊
3.利用大尺度环流确定2006年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 [J], 郑彬;林爱兰;谷德军;李春晖
4.2011年南海夏季风爆发期间大气污染物特征的数值模拟 [J], 杨兆礼;郑彬;吴兑;黄辉军
5.中国东部城市下垫面变化对南海夏季风爆发影响的数值模拟 [J], 马红云;薛佳庆;江志红;徐海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天气气候学部分专业名词

天气气候学部分专业名词

《天气气候学部分专业名词》本文为本人气象工作学习中归纳的知识,供交流学习,也可供气象台天气预报员,气象专业的学生,气象爱好者以及科研人员参考。

1.极涡:冬半年北半球极地上空最强大的气旋式环流系统,它的扩张和收缩反映了极地的冷空气活动,对中高纬度的天气影响很大。

当极涡偏于北美大陆或欧亚大陆时,常引起这些地区偏冷,监测的指标有:强度,位置,面积。

2.北(南)极涛动(简称AO(AAO)):是北(南)半球中纬度和高纬度气压此消彼长的一种跷跷板现象,当北(南)极涛动处于负位相的时候,中纬度低气压和高纬度的高气压都加强,从而使得中纬度的西风减弱,即盛行纬向环流,在对流层低层产生强的北风异常,将高纬度的冷空气输送到较低的纬度,导致中纬度地区地面气温下降,而当北(南)极涛动处于正位相时环流相反,对流层低层与高层之间有一致的变化关系。

3.北大西洋涛动:北大西洋上南北两个大气活动中心(亚速尔高压和冰岛低压)的气压变化为明显的反位相的振动现象,当冰岛低压降低,亚速尔高压升高,两个活动中心之间的气压差大,北大西洋纬度的西风偏强,表示涛动偏强(正指数);反之涛动偏弱。

4.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半球永久性的高压环流系统,出现在西太平洋(180°E以西)副热带地区的暖性深厚高压,简称副高,副高强度和位置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对我国的天气气候有重要的影响,副高范围通常以500hpa位势高度场上588位势什米等值线所包围的区域面积来表示,南北方向的位置变化用副高脊线所在的纬度平均值代表,东西方向用588西伸端点所在的经度代表,在副高控制区域内,下沉运动盛行,天气晴热,它的西北部边缘是低层暖湿空气辐合上升运动区,容易出现对流天气,监测指标有:面积,强度,脊线位置,西伸脊点等5.南支槽:北半球副热带南支西风气流流经青藏高原后分支,在高原南侧孟加拉湾地区产生的半永久性低槽,也称为孟加拉湾南支槽,印缅槽或南支波动等,南支槽的东移一般伴随我国南方一次明显的降水过程。

南海中尺度涡旋的起源与能量路径解析

南海中尺度涡旋的起源与能量路径解析

南海中尺度涡旋的起源与能量路径解析南海,这片位于亚洲东南部的辽阔海域,不仅是全球海洋中尺度涡旋最为活跃的区域之一,更是全球气候变化和海洋动力学研究的热点。

中尺度涡旋,作为海洋中的一种重要现象,其形成和发展不仅对海洋环流结构和物质能量的传输起着关键作用,更对周边地区的气候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南海中尺度涡旋的起源,分析其能量来源和路径,并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揭示这些涡旋背后的复杂动力学机制。

南海中尺度涡旋的气候学特征南海中尺度涡旋的形成与演变,是海洋动力学中的经典问题。

这些涡旋通常具有数百公里的尺度和数月的生命期,它们在南海西部边界流和吕宋海峡黑潮入侵等大尺度环流中孕育而生。

统计研究表明,这些涡旋主要集中在南海的西南部和东北部,其概率分布显示,在越南东南部和台湾西南部的海域,涡旋的出现频率分别达到了40-70%和35-60%。

这些区域的中尺度涡旋动能(EKE)也呈现出相似的分布特征,高值中心位于越南东南部和台湾西南部。

多尺度能量转换与涡旋生成在南海中尺度涡旋的形成过程中,多尺度能量转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研究表明,正压和斜压不稳定性、风做功、平流和压力做功是南海中尺度涡旋能量来源和汇的重要成分,但它们在不同区域的贡献各不相同。

在南海西南部,区域中尺度涡旋能量主要由正压不稳定性产生,而在东北部南海,斜压不稳定性和直接作用于涡旋的风做功是两个主要的涡旋生成过程。

此外,台湾西南的涡旋因向外的能量输送而受到抑制,而越南东南部的涡旋衰减则是由于压力做功。

风强迫与涡旋能量的相互作用风强迫一直是海洋中尺度涡旋生成的重要外部因素。

在南海,风对EKE的影响仍然是一个活跃的研究领域。

一些研究表明,风做功与越南东南部的中尺度涡旋季节变化密切相关,但大部分风能输入并不直接进入中尺度流,而是首先驱动大尺度环流,然后通过内部不稳定性为涡旋提供能量。

这种风驱动的大尺度环流与中尺度涡旋之间的能量级联,是南海中尺度涡旋能量路径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南海季风爆发期间大气环流结构与对流热量、水汽输送特征

南海季风爆发期间大气环流结构与对流热量、水汽输送特征

在 20h a 0 P 左右高层辐散 ,而在 9 0 5 P 左右低层辐合 ,并 出现强上升气流。这种动力场的显著变化引起温 0  ̄90h a
度、湿度场的改变 ,直接导致南海对流的快速发展 ,对流活动伴随着剧烈 的热量和水汽垂直输送和转化。 关键词 中国南海季风试验 季风 动力场 温湿场
中图分类号 P 2 41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 编 号 10 -5 5 (0 8 10 9 -9 0 69 8 20 )0 -0 30
李香 淑 郭 学 良1 付 丹 红 , 3
1 0 4 009
1 中国科 学院大气物理所云降水与强风暴 实验室 ,北京 1 0 2 009
2 中 国科 学 院研 究 生 院 ,北 京
3 中国气 象科学研究 院 ,北 京
1 0 8 001

一பைடு நூலகம்

利用 中国南海季风试验 (C ME S S X)区 1 9 9 8年 5 ~6月 “ 科学 1号”和 “ 实验 3 ”观测船得 到 的 号
天 4次加密探空资料 ,重点分析 了南 海北部 地 区 (5 2 。 1 ~ 5N,1 8 2 。 )夏 季风 爆发 前后 大气 环流 的动 0 ~1 2E
力 、热力 和湿度场分布与海洋对流热量和水汽输送 特征 。结果表 明,南海北部季 风爆发前后 的大气动力 场 、温 湿场 出现快速而明显 的变化。季风爆发前 ,南海北 部地 区高层 辐合 、低 层辐散 ,以下沉 气流为 主;季风爆 发后 ,
中尺度动力场特征为了详细了解南海季风爆发前后各动力场气象要素的变化情况图1分别给出了根据1998年56月scsmex期间由6h一次的加密探空资料得到的季风爆发前后5月5日至6月15日南海北部地区区域平均及日平均的纬向风速图la经向风速口图lb垂直速度图lc散度图ld的时间一气压剖面分布

热带西太平洋对流活动特征与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关系

热带西太平洋对流活动特征与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关系
池上 空对 流活 动所 形成 的热 源 与北半 球 大气环 流异
存能 量最 多 的海 区之一 , 故有 西太 平 洋 暖池 ( 下简称 暖池 ) 之称 , 年维 持着 2 ℃以上 , 纬 向 Wak r 常 8 是 le 环
流上 升支 的所在 地 ,大 量水 汽辐合 而产生 强对 流 和
强 降水 。 因此 , 全球 海 一 相互 作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用最 强 的地 区 。 是 气
cn et no ew r ol a  ̄ n ( e k . o v c o nt ai po s o g w a ) i h n w s
Ke r s y wo d :W e tP c f r p o , c n e t n,S u h Ch n e u s a i c wam o l o v ci i o o t i a S a s mme n o n rmo s o .
弱。
关 键 词 : 太 平 洋 暖 池 ; 流 活 动 ; 海 夏 季 风 西 对 南 中图 分 类 号 : 4 1 P 6 文 献 标 识 码 : A
Ch r c e it ft e W e tPa i c Co v c i n f o rlt a a a t r si o h c s cf n e to r m Ap i o M y i
热带西太 平洋对流活 动特征 与南海夏 季风 爆发 的关 系
李 菲 , 一 ,周 顺 武 ,王 盘 兴
(.南 京 信 息 工 程 大 学大 气 科 学 学 院 ,江 苏 南 京 1 2 04 ;2 4 4 10 4 .9 6 7部 队 气象 台 ,3 0 2 ) 5 0 9

要: 利用 1 7 — 0 9年 2 。 25 的逐 日 O R资 料 研 究 了 西 太 平 洋 暖池 对 流 活 动 的特 征 , 现 4 5月 西 太 平 洋 暖 9920 . × .o 5 L 发 —

南海夏季风爆发的环流特征及指标研究

南海夏季风爆发的环流特征及指标研究
2 0 - 9 0收 到,20 - 7 5收到修 改稿 0 0 0 一l 0 2 0 -1 国 家 科 技 部 攀登 项 目 A 南 海 季 风 试 验 研 究 ” 国 家 气 候 中心 开 放 课 题 9 — YW一 1资 助 和 96 0
维普资讯 httpa候 平 均 高 度 场 和 风 场 资料 , 1 7 ~ 19 5 P 0 P 9 5 9 9年 4 7月候 平 均 OL 资 ~ R
料 , 分析 S MO 的环 流场 , 在 此 基 础 上确 定 各 种 判别 指 标 ,建 立 S MO 指 数 计 算 经验 方 程 , 为进 一 步研 究 季风 提供 准 确 的 气候 背 景 , 以期对 季 风 监测 和 预报 业 务 化进 程 有所 推
l。 7N, 南 海 上 空 东 北 风 加 强 。 第 4候 8 0h a马 斯 科林 高压 加 强 北 抬 ,索 马 里 急 流 明 5 P 显 加 强 , 副 高撤 至 西 太平 洋 , 南海 出 现 西 南风 ( l ) 从孟 加 拉 湾 至南 海 OL 图 C, R≤ 2 0 3
W m ( 1) 季 风爆 发 。第 6候 2 0h a南 亚 高压 中心 到达 2 。 左右 , 低层 南 海 西 图 f, 0 P 0N
张秀 芝 李 江 龙 闫俊 岳 丁 一 汇
( 家 气 候 中心 , 北 京 1 0 8 ) 国 0 0 1


使 用 美 国 NCE P/NCAR 高 度 场 和 风 场 资料 及 外 逸 长 波 辐 射 ( R) 资 料 , 分 OL
析 了 4 7月 南 亚 和 东 亚 上 空 环 流 场 , 给 出 了南 海 夏 季 风 爆 发 的定 义 及 15 ~ 19 ~ 9 3 9 9年 季 风 爆 发 的时 间 序 列 , 指 出 季 风 爆 发 存 在 3种 类 型 的 环 流 场 , 发 现 东 印 度 洋 赤 道 两 侧 涡 旋 对 的 出 现

南海夏季风异常及其对南海与周边地区的大气和海洋要素的影响

南海夏季风异常及其对南海与周边地区的大气和海洋要素的影响
孟加拉 湾东 至 菲律宾 以东 的洋 面 上 为 较 明显 的 热源 增 强 区, 弱季 风 年 则 为 明 显 的热 源 减 弱 区。 而
此外 , 、 强 弱季风 年 , 南海海 域 的海 面高度 、 洋环 流 、 海 海表 温度 等表 征 海 洋 状况 的要 素分 布 也 明显
不 同, 布形 势几 近相 反 。海 温作为 重 要 的外源 强迫 , 仅 对季 风 环 流 的形 成 有 重 要作 用 , 分 不 而且 明
结论 : 弱季 风年 夏季 南海 及周 边地 区 的主 要 海一 要 素都 表 现 出明 显 的差异 。 强季 风 年 夏季 南 强、 气
海 中南部地 区低 层 西风加 强 、 高层 东风 加 强 , 以南 海北 部 为 中心 存在 气旋 性 距平 环 流 , 升运 动增 上 强 。相 应地 , 南海及 我 国东 南沿海地 区对 流 和 降 水增 强 ,而长 江 中下 游地 区 降水 偏少 。 弱季 风 年
替 出现会 对 南 海及 周 边 的 天气一 候 及 海 洋 环 境 产 气 生 重要影 响 , 造成 严 重 的旱 、 灾 害 , 社会 经 济 和 涝 使
生 态环境 遭受 严重 破坏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异 常极大 地影 响 南海 夏 季 风 的爆 发 及 强 度r 8 叩; 另

方 面南 海夏 季风 的 活动也 必然 对南 海海域 的海 洋
柳 艳 菊 , 闫俊 岳 , 一 汇 丁
(. 1 国家 气 候 中 心 中 国 气 象 局 气 候 研 究 开 放 实 验 室 , 京 1 0 8 ) 北 0 0 1
摘要 : 过对 南海 夏季风 异 常年 夏季 南 海及 周 边 地 区主 要海一 通 气要 素场 的对 比分 析 , 到 以下 主要 得

南海表层海流季节变化规律

南海表层海流季节变化规律

南海表层海流季节变化规律一、简介南海位于中国南部,是中国沿海地区的重要海域之一。

南海表层海流季节变化规律对于了解南海海洋环境和海洋资源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二、南海表层海流形成原因南海表层海流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 1. 季节性风场影响:南海周围季风的切变力及季节性风场的变化对表层海流有很大影响,冬季东北季风主导南海北部海流,夏季西南季风主导南海北部和西部海流。

2. 潮汐作用:南海潮汐起伏大,对表层海流的形成和变化有重要影响。

3. 气候现象: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等气候变化对南海表层海流的季节性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三、南海表层海流季节变化特点南海表层海流季节变化具有以下特点: 1. 夏季季风影响:夏季,南海北部和西部海域主要受到西南季风的影响,表层海流呈现为往北或往东北方向流动。

2. 冬季季风影响:冬季,南海北部海域主要受到东北季风的影响,表层海流呈现为往南或往东南方向流动。

3. 季节性变化:南海表层海流的季节性变化明显,夏季和冬季海流差异较大。

4. 北部与南部差异:南海北部海流与南海南部海流存在差异,北部海流受到季风影响较大,南部海流受到潮汐和气候现象的影响更为明显。

5. 潮汐影响:南海各地潮汐差异明显,潮汐对表层海流的形成和变化有重要影响。

四、南海表层海流季节变化规律根据南海表层海流季节变化的特点,可以归纳出以下规律: 1. 夏季北流:夏季,南海北部海域主要受到西南季风的影响,表层海流呈现为往北或往东北方向流动,北部海流较为明显。

2. 冬季南流:冬季,南海北部海域主要受到东北季风的影响,表层海流呈现为往南或往东南方向流动,南部海流较为明显。

3. 夏季海流较强:夏季,由于受到西南季风的推动,南海北部和西部海流较为强劲。

4. 冬季海流相对较弱:冬季,由于受到东北季风的影响,南海北部和西部海流相对较弱。

5. 潮汐影响:南海潮汐起伏大,对表层海流的形成和变化有重要影响,特别是在南部海域。

天气气候学部份专业名词

天气气候学部份专业名词

《天气气候学部份专业名词》本文为本人气象工作学习中归纳的知识,供交流学习,也可供气象台天气预报员,气象专业的学生,气象爱好者和科研人员参考。

1.极涡:冬半年北半球极地上空最壮大的气旋式环流系统,它的扩张和收缩反映了极地的冷空气活动,对中高纬度的天气影响很大。

当极涡偏于北美大陆或欧亚大陆时,常引发这些地域偏冷,监测的指标有:强度,位置,面积。

2.北(南)极涛动(简称AO(AAO)):是北(南)半球中纬度和高纬度气压此消彼长的一种跷跷板现象,当北(南)极涛动处于负位相的时候,中纬度低气压和高纬度的高气压都增强,从而使得中纬度的西风减弱,即盛行纬向环流,在对流层低层产生强的北风异样,将高纬度的冷空气输送到较低的纬度,致使中纬度地区地面气温下降,而当北(南)极涛动处于正位相时环流相反,对流层低层与高层之间有一致的转变关系。

3.北大西洋涛动:北大西洋上南北两个大气活动中心(亚速尔高压和冰岛低压)的气压变化为明显的反位相的振动现象,当冰岛低压降低,亚速尔高压升高,两个活动中心之间的气压差大,北大西洋纬度的西风偏强,表示涛动偏强(正指数);反之涛动偏弱。

4.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北半球永久性的高压环流系统,出此刻西太平洋(180°E以西)副热带地区的暖性深厚高压,简称副高,副高强度和位置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对我国的天气气候有重要的影响,副高范围通常以500hpa位势高度场上588位势什米等值线所包围的区域面积来表示,南北方向的位置变化用副高脊线所在的纬度平均值代表,东西方向用588西伸端点所在的经度代表,在副高控制区域内,下沉运动盛行,天气晴热,它的西北部边缘是低层暖湿空气辐合上升运动区,容易出现对流天气,监测指标有:面积,强度,脊线位置,西伸脊点等5.南支槽:北半球副热带南支西风气流流经青藏高原后分支,在高原南侧孟加拉湾地区产生的半永久性低槽,也称为孟加拉湾南支槽,印缅槽或南支波动等,南支槽的东移一般伴随我国南方一次明显的降水进程。

2012年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的确定

2012年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的确定

1 0 0 0 4 9 )

要 :南海 夏季风爆发的重要特征 之一是标志着 中国雨季 的开始 。准确预测南海 夏季 风的爆 发时间对中国的降水预报具有
重要参考意义。 目 前 国内外大多采用南海低层 8 5 0 h P a 高度 区域动力学和热力学方法来判断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这种判断 方法具有普遍适用性 ,但在南海夏季风爆发期 间,受台风 ( 或热带低压系统)和副热带高压异常位置的影响,利用低 层区域
me t h o d u s i n g r e g i o n a l d y n a mi c s a n d t h e r m o d y n a m i c s o f t h e S o u t h C h i n a S e a a t l o w e r 8 5 0 h P a t o j u d g e t h e o n s e t t i me o f
Ch i n a . S o t h e e x a c t f o r e c a s t o f t h e o n s e t o f S C S S M i s v e r y i mp o r t a n t t o t h e p r e d i c t i o n o f t h e p r e c i p i t a t i o n o f C h i n a . T h e
动力学和热力学方法来确定南海夏季风爆发时 间似乎略显不足。综合大气环流方法和副热带高压异常变化特征分析等方法 ,
客观确定 了 2 0 1 2 年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 ,为 2 0 1 2 年我国汛期降水特点提供参考依据 。最后简单 回顾 了采用印度洋海气热通 量预测南海夏季风爆发 时间的可行性 ,为南海 夏季风爆发时间的深 入研究及其机理探讨提供 了又一新的途径和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4卷第1期2000年1月大 气 科 学Ch inese Jou rnal of A tmo spheric Sciences V o l 124,N o 11Jan 1 20001998-10-09收到,1998-12-18收到修改稿3国家攀登计划“南海季风试验研究”和中国科学院KZ 951-B 1-408项目共同资助伴随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大尺度大气环流演变*李崇银 屈 昕(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与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29)摘 要 主要基于美国N CEP 和N CA R 的再分析资料(1980~1996年),针对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进行合成分析,研究了伴随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大尺度大气环流演变。

其结果清楚地表明伴随南海夏季风爆发,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对流层低层风场、对流层高层位势高度场以及大气湿度场和垂直运动场都有极显著的变化。

南亚和东南亚850hPa 上涡旋对的发展和活动以及500hPa 副高从南海地区的东撤对南海季风爆发起着重要作用。

伴随南海夏季风的爆发,在孟加拉湾到南中国海一带整层湿度和500hPa 垂直上升运动都出现了极明显的增加。

对流层高层和对流层低层环流演变的特征也清楚表明,南海夏季风爆发既是全球环流冬夏演变的一个部分,又有显著的区域性特征。

本文还指出南海夏季风在北部比中部和南部早建立的结论依据不足,进而补充给出了亚洲季风爆发日期示意图。

关键词:南海;夏季风;爆发(建立);大气环流;演变1 引言在未来15年实施的国际“气候变化及可预报性研究(CL I VA R )”计划中,季风问题是重要研究内容之一[1]。

这不仅因为季风的活动和异常直接影响许多国家和人民的生产和生活,而且季风活动的异常还对其他天气气候的重要异常事件,例如对E l N in ζo 事件等有一定的影响[2,3]。

研究季风既有重要科学意义,又有重要的实际应用前景。

亚洲季风是全世界最典型又最重要的季风系统,尽管已有一系列的研究,然而有关亚洲夏季风建立(爆发)的问题尚未完全搞清楚。

80年代中国学者的研究明确指出,亚洲夏季风由相互联系又有其独立性的南亚(印度)季风系统和东亚季风系统所组成;而亚洲夏季风最早在南海地区爆发,然后分别逐渐向西北和北方扩展,最终建立起南亚夏季风和东亚季风[4~6]。

90年代以来,人们对南海夏季风活动更加注意,已从不同角度开展了研究,其中非常突出的问题就是关于南海夏季风的爆发。

虽然目前有关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分析结果尚有一些不一致[7~9],但已经揭露出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特别是南海季风的爆发不是孤立现象,它是大气环流演变在南海这一特定地区的一种表现。

因此,要搞清南海夏季风的爆发问题,首先需要分析大尺度大气环流演变的一些特征。

本文将通过资料分析,讨论伴随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大尺度大气环流演变特征,为进一步研究南海夏季风爆发机制提供线索和依据。

在第2节将介绍分析所用的各种资料,第3节将根据南海夏季风指数分析及TBB 资料分析确定南海夏季风爆发的时间,第4~6节将以每年夏季风爆发日期为基础,对多年合成资料分析850hPa 流场、200和500hPa 位势高度场以及湿度场和垂直运动场在夏季风爆发前到爆发后的演变特征,第7节将给出本文的基本分析结果。

2 资料说明本文分析研究所用的资料主要是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 CEP )和国家大气科学研究中心(N CA R )共同完成的再分析资料(1989~1996年),其每日资料水平分辨率为215°×215°,垂直方向为17个等压面层,要素包括风、位势高度、温度、湿度等。

这些资料是基于常规观测和非常规的卫星观测等所获得的资料,由N CEP 的全球谱模式(T 26 C 28)通过四维资料同化而得到的。

本文的分析中也涉及到欧洲中期数值天气预报中心(EC MW F )的分析资料和日本所获得的云顶温度资料(TBB )。

它们被用来分析计算南海夏季风指数及确定南海夏季风的爆发日期,因为在已有的研究中我们用EC MW F 资料计算季风指数,在进行本研究时,我们只用N CEP N CA R 再分析资料计算了几个例子与EC MW F 资料的计算结果相比较,发现较为一致,从而未用再分析资料重新计算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

3 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根据南海夏季风活动的重要特征——经向风分量与纬向风分量,以及南海和附近地图1 1984年(a )和1987年(b )南海季风指数I d 的时间演变区大尺度大气环流的最基本形势,我们提出了用对流层上层和对流层低层散度差构成的指数(I d )能更好地描写南海夏季风的活动[10]。

而根据I d 的时间演变,也可以指出南海夏季风的建立日期。

作为例子,图1分别给出了1984年和1987年南海夏季风指数的时间演变,很明显,1984年4月29日和1987年6月9日其指数I d 都由长期的正值变成了负值,其后出现明显振荡(表示出夏季风的活跃和中断特征)。

加之该地区TBB 的演变也在上述时期有明显的突然改变。

因此,可以认为南海夏季风在1984年和1987年分别于4月29日和6月9日建立。

利用卫星测得的云顶黑体温度2大 气 科 学24卷 (TBB )可以较好地描写热带地区对流的活动,也可以用来研究季风的活动,包括夏季风的爆发[11,12]。

以1987年南海(105~120°E )地区平均TBB 值的纬度-时间剖面为例(图2),可以看到在1987年的6月8日之前,5~20°N 范围一直是TBB 的高值区,而其后再也见不到这种系统性持续TBB 高值区。

因此可以认为南海地区在6月8日之前对流很弱,降水很少,而其后有明显的积云对流活动;也可以认为1987年夏季风爆发于6月8日左右。

图2 1987年3~8月南海地区(105~120°E )平均的TBB 值的时间-纬度剖面图中阴影区为TBB <270°K ,表示有较强对流活动 利用指数I d 所确定的南海夏季风爆发时间与用TBB 资料所确定的夏季风爆发时间基本上是一致的(相同或前后差一天)。

据此我们确定了1980~1991年南海夏季风建立的具体日期(如表1所示),它表明南海夏季风的建立日期有明显的年际差异,最早可开始于4月末,最晚可开始于6月初,平均在5月16日左右。

表1 1980~1991年南海夏季风建立日期年198019811982198319841985建立日期5月15日5月13日5月20日6月3日4月29日4月28日年198619871988198919901991建立日期5月10日6月8日5月21日5月15日5月7日5月28日 根据上述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用N CEP 的再分析资料做12年夏季风爆发日及其前后时间的合成,再对合成资料进行分析,以研究南海夏季风爆发的环流特征。

4 850hPa 流场演变图3表示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和爆发后5天平均的850hPa 流场,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夏季风爆发前,南海地区为反气旋环流(副高脊)控制,850hPa 主要盛行东南风或南风。

这时在华南沿海已有西南风出现,但这支西南气流来自孟加拉湾,是印巴地区的强西北气流转向而成的,不能以此认为南海夏季风已先在那里爆发。

但在南海夏季风爆发前,苏门答腊地区已开始了夏季风,它由过赤道索马里气流向东扩展而成。

南海夏季风爆发后,31期李崇银等:伴随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大尺度大气环流演变图3 南海夏季风建立前(a )和建立后(b )的5天平均850hPa 合成风场副高脊已退出南海,南海盛行西南风,而且主要有三支气流,即跨赤道索马里气流形成的西南风,110~120°E 地区跨赤道气流形成的偏南风以及副高西侧边缘的偏南风。

在合成的850hPa 流场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伴随南海夏季风的爆发,对流层低层环流形势的变化特征。

图4分别给出了南海夏季风爆发前两天、前一天、当天和后一天所对应的850hPa 流场图。

对比分析可以看到南海夏季风爆发前后的最大环流变化在南海地区,其次是印度洋赤道附近地区。

即使是在南海夏季风爆发前的一二天,在南海广大地区仍主要是南风和东南风气流,南海中部和北部仍为弱的副热带反气旋(高压脊)控制。

就在夏季风爆发的当日,副高脊明显东撤到了菲律宾以东,南海地区基本上为西南和偏南气流控制。

同时,在南海夏季风爆发之前,印度洋赤道附近地区的西风气流相对较弱,它难以到达中国华南地区,而到达华南地区并形成西南气流的主要是来自印度半岛的西北气流,它在孟加拉湾地区转向而越过中印半岛。

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当天及其后,印度洋赤道地区西风气流明显加强,并且可以向东伸展直到南海北部地区。

4大 气 科 学24卷 图4 合成的850hPa 风场(a )南海夏季风爆发前两天;(b )南海夏季风爆发前一天;为了进一步揭示850hPa 流场演变的特征,我们以南海夏季风爆发前第15天到第11天的平均流场为基础(参照),分析其后(包括爆发前和爆发后)各天流场与其的偏差,图5就分别给出了爆发前第6天、第4天、第2天、爆发后第1天、第3天和第5天流场与参照流场的偏差流场。

这些偏差流场实际上可以反映850hPa 流场的演变特征。

首先,偏差流场在逐渐加强,例如在爆发前第6天,超过4m s 的风并不多,主要在赤道印度洋东部地区;但后来,尤其是夏季风爆发后,不少地区的风速都超过4m s 。

第二点也是最有意思的一个演变特征,是伴随南海夏季风的爆发,在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各有一个异常涡旋对的活动。

爆发前第6天,85°E 和130°E 附近各有一个涡旋对存在,其后,东边的涡旋对缓慢向西移动,爆发后第5天它已位于115°E 附近,而西边的涡旋对主要表现为向西扩展,尤其是南面的涡旋,在爆发后第5天,西边涡旋对的南面涡旋中心的主体已位于65°E 附近。

随着由冬至夏的变化,“气象赤道”也有由南向北推进的特征,对于5~6月份可以大致认为气象赤道位于5°N 附近。

这样,对于图5所示的850hPa 异常流场的演变,可51期李崇银等:伴随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大尺度大气环流演变图4(续) 合成的850hPa 风场(c )南海夏季风爆发当天;(d )南海夏季风爆发后一天能反映了一种赤道Ro ssby 波的活动。

也可以认为南海夏季风的爆发可能与赤道Ro ssby 波的活动有关,虽然这尚需进一步研究,尤其是动力学机制的分析。

5 对流层中高层位势高度场的演变同850hPa 流场变化相类似,伴随南海夏季风的爆发,对流层中层(500hPa )和高层(200hPa )的位势高度场也有明显的改变,只是这种变化没有850hPa 那么显著,因为季风的活动主体在对流层低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