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昆剧史研究中“范式”问题的反思——以我国30年来的明代昆剧史研究为例
昆曲论文范文

昆曲论文范文昆曲魅力之兴落摘要:昆曲,又称盛世元音。
昆山腔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戏曲话剧,于元末明初时形成,有600多年的历史,是一个典型的中国古典表演艺术。
关键词:昆曲历史舞台被誉为“百戏之祖”的昆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和象征。
昆曲(原应为“昆”),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原名“昆山腔”或简称“昆腔”,清朝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
昆曲作为一个曾经在全国范围内有着巨大影响的剧种~在历尽了艰辛困苦之后,能奇迹般地再次复活,这和它本身超绝的艺术魅力有紧密关系。
其艺术成就首先表现在它的音乐上。
昆曲行腔优美~以缠绵婉转、柔漫悠远见长。
在演唱技巧上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顿挫疾徐和咬字吐音的讲究~场面伴奏乐曲齐全。
而昆曲的伴奏乐器,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唢呐、三弦、琵琶等(打击乐俱备)。
昆曲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昆曲特点:主要表现在剧本、音乐、表演三个方面:l、剧本:昆曲剧本采用了宋、元时代的杂剧传奇的结构方式,每出大戏分很多折子,每折戏自成单元,都有一个贯串在总的情节上相对完整的小段情节,它的许多单折戏可以独立演出。
在文学语言上,它继承了古代诗歌、唐诗、宋词、元曲的优点和长处,采用了长短句的方法,使每句参差错落、疏密相间,把汉语的音乐性发挥得非常充分,通过字调、韵律、句法结构,产生一种刚柔、长短轻重和谐的艺术效果,京剧则采用七言诗歌发展而来的七字句、十字句,每句唱的字数都是固定的。
2、音乐:中国的戏曲音乐大致分成两种结构形式,即曲牌体和板腔体。
昆曲音乐呈曲牌体结构形式,有一千多个曲牌,昆曲的每出戏就是演唱其中的北曲、南曲或南北曲全套的曲子,它的唱腔婉转细腻、吐字讲究,有四声、尖团之分,而京剧音乐是板腔体结构,它分为西皮二簧等几个板式。
昆曲研究报告

昆曲研究报告
《昆曲研究报告》是对昆曲这一中国传统戏曲形式的研究进行总结和分析的报告。
昆曲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元代以来就开始流传,并在明清时期得到繁荣和发展。
该报告对昆曲的历史发展进行了梳理,从元代至今的不同时期对昆曲的影响和变化进行了探讨。
昆曲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成为宫廷文化的代表,所以在报告中也重点介绍了这一时期昆曲的特点和演出形式。
此外,在报告中还对昆曲的音乐、唱腔、表演技巧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昆曲的音乐曲调独特,融合了南音和北音的特点,独具一格。
唱腔是昆曲的核心,具有独特的节奏和表现力。
报告还讨论了昆曲表演中的舞蹈、面谱、服饰等方面的特点和意义。
最后,报告还分析了昆曲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尽管昆曲有着悠久的历史,但近年来受到其他现代文化形式的冲击,昆曲受众有所下降。
报告提出了保护和传承昆曲的建议,如加强教育宣传、注重剧本创作等。
《昆曲研究报告》的目的是通过对昆曲的深入研究,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欣赏昆曲这一传统艺术形式,推动昆曲的传承和发展。
同时,也为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对昆剧继承和创新问题的思考_缪智

分类号:BF68光明日报/2001年/08月/29日/第B02版/文艺观察对昆剧继承和创新问题的思考缪智昆剧发展存在着“抢救继承”为主还是“改革创新”为主的两种不同思路。
这两种思路源于1981年在苏州举办“昆曲传习所”成立80周年的纪念活动。
当时文化部对昆剧提出了“抢救、继承、改革、发展”的“八字方针”。
对方针的理解,多数专家认为“抢救继承”是第一位的,但在后来的实践中,多数昆剧院团选择的是“改革发展”。
究其原因,和对“八字方针”的理解有关。
因为多数人认为,“八字方针”代表了昆剧发展的顺序,也就是说,“抢救继承”是为“改革发展”服务的。
昆剧的发展目标导引了“改革发展”的选择。
多年后,有昆剧研究者针对“抢救继承”不够重视的问题,提出了“昆剧传统剧目不要改革”的主张,但并没有引起重视。
昆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以后,昆剧的发展问题又一次引起了热烈的争论。
主张“抢救继承”的观点认为:昆剧作为中国古典艺术的典范,当前的危机来自于对这份遗产继承保护工作的忽视和经过“改革创新”后会造成的昆剧的真正价值的丧失殆尽;主张“改革创新”的观点认为:昆剧当前面临的危机是在观念和艺术上过于保守,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和观众的需要,应该通过形式和内容的革新,推动昆剧的发展。
昆剧发展之所以在“抢救继承”还是“改革创新”的问题上难以形成共识,是因为争论的双方有可能都没有意识到这两种主张实际上代表的是昆剧发展的两种不同趋向。
十多年前,余秋雨教授在《中国戏剧文化史述》中谈到昆剧时说:“首先,作为一种规整的戏剧样式,它已充分流泻了自己的生命。
作为沉积的文化遗产,它具有永久的价值,作为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戏剧现象,它已进入疲惫的岁月。
”余教授的这段话,对我们分析昆剧发展的争论是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的。
坚持“抢救继承”的实质是要让昆剧按照“沉积的文化遗产”的定位发展,选择“抢救继承”就是选择“永久的价值”;坚持“改革创新”的实质是要让昆剧按照“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戏剧现象”的方向发展,选择“改革创新”就是想通过市场导向让昆剧走出“疲惫的岁月”。
昆曲赏析心得

xx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演绎历史传奇,传颂人间佳话,凝聚文化精髓,承载千古情意。
昆曲,用它独具一格的艺术魅力,传承着中华民族古典文化的神韵风采。
昆曲形成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
昆曲发源于元朝末年的昆山地区,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
由于昆班的广泛演出活动,明末清初,昆曲发展为全国性剧种,至清朝乾隆年间,昆曲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从此昆曲开始独霸梨园,绵延至今六、七百年,成为现今中国乃至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具有悠久传统的戏曲形态。
昆曲作为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可称为戏曲艺术中的珍品佳酿,百花园中的一枝独秀。
昆剧是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它的基础深厚,遗产丰富,是中国汉族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成果,在中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历史的悠久,对南北曲唱腔优点的吸取,各地文化语言的融合,造就了昆曲丰富多彩的艺术魅力。
吟词唱诗话情意昆腔唱词极具中国古典诗词的色彩,字斟句酌,字字珠玑,韵调优美,含情蕴意。
昆曲的音乐属于联曲体结构。
它所使用的曲牌不计其数,其中不仅有古代的歌舞音乐,唐宋时代的大曲、词调,宋代的唱赚、诸宫调,还有民歌和少数民族歌曲等。
以南曲为基础,兼用北曲套数,并以“犯调”、“借宫”、“集曲”等手法进行创作。
词本为唱而生,字数、平仄、韵调、对仗,处处讲究,只是当世人多作古典文学作品来赏读,但亲耳听其谐调而唱时,才能感到真正的韵味之所在。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牡丹亭·游园》中的这段唱词是我最喜欢的,看似描绘园中景,实有幽愁怨情生,全然是古典诗词的一贯作风,寄情于景,情景交融,情意含蓄不外露,颇具“犹抱琵琶半遮面”的韵味。
对昆曲的认识及其传承的思考

对昆曲的认识及其传承的思考Final revision by standardization team on December 10, 2020.昆曲承载着高度凝聚的中华文明对美的追求和思考,包括文学美、音乐美、舞蹈美。
作为一个有责任将我国历史文化传承下去的中国大学生,如果不了解这个具有深厚底蕴的艺术,可谓是一种遗憾;对于昆曲艺术本身,没有年轻一代的弘扬和传承,就是灾难与悲剧;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没有年轻一代的关注,就有可能失去生存的能力与空间,更会阻碍年轻一代对祖国文化认同感的树立。
一、昆曲之衰的原因:从社会方面看,1.市民审美情趣成为昆曲不断走向衰落的决定性因素。
2.狎优风气导致观剧者审美情趣的低落,不理于以“贵艺”着称的昆曲以“重色”见长的花部戏的竞争。
3.统治阶级文化上的高压政策对昆曲的发展产生了实质性的伤害。
从经济方面看,昆曲演出成本高,昆班开拓市场的意识不强、从事昆曲艺术的人中缺少经营之才、昆曲演出上座率不高、票房收入低等都是导致昆曲衰落的重要因素。
从文学方面看,清中叶以后,曲学衰微,文人染指昆曲者日少,创作上一味因循守旧,缺少创新,加之昆曲本身曲词太雅,因雅致隔,妨碍了观众对他的理解,逐步失去以普通市民为基础的观众群。
最后,从音律与演出方面看,由于昆曲严格守律,“声协”与“辞工”之间矛盾十分突出,因而严重束缚了作者的创作。
昆曲在演唱上又要求极严,具有难学难传的特点,不容易普及。
昆曲扮演又以文戏为主,词哑戏冷,不够热闹,综合性不如后起的京剧。
由此可见,昆曲最终失去戏坛盟主的地位是有其必然性的。
二、对昆曲在高校传承的难点以及可行性的探讨: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生态文化正发生巨大变化,昆曲的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人才的流失使得胜任昆曲创作的人员寥寥无几;要革新昆曲,又面临两难困境—不对昆曲作较大改变,就无法缩小昆曲与时代的距离;倘若做大的改变,昆曲就失去特性而不成为昆曲了。
昆曲保护的研究报告

昆曲保护的研究报告
昆剧是中国传统的戏曲剧种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多样化的冲击,昆剧受到了许多威胁,面临着严重的保护困境。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昆剧保护的研究,希望找到解决方法,确保昆剧的传承与发展。
首先,我们分析了昆剧保护的现状。
由于昆剧的艺术形式复杂、难以理解,加上年轻观众缺乏对昆剧的兴趣,导致昆剧观众逐渐减少。
同时,由于演员的培养渠道闭塞,年轻人对昆剧的学习热情也不高。
这些问题使昆剧保护变得更加紧迫和重要。
然后,我们提出了一些建议来保护昆剧。
首先,我们建议加强昆剧的宣传与推广。
通过电视、电影等大众媒体的广告宣传,可以提高昆剧的知名度,吸引更多观众。
其次,应该加强昆剧的教育培训。
可以在学校开设昆剧课程,培养年轻人对昆剧的兴趣和热爱,同时加强专业的演员培训,确保昆剧表演的质量。
此外,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提供更多的资金和场地支持,为昆剧的传统演出提供良好的环境。
最后,我们还对昆剧保护的效果进行了评估。
通过调查问卷和观众反馈,我们发现,随着宣传和培训的加强,观众对昆剧的兴趣和理解度明显提升。
更多的年轻人也开始主动参与昆剧的学习和演出,昆剧的保护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综上所述,昆剧保护是一项复杂而紧迫的任务。
通过加强宣传、培训和政策支持,我们可以确保昆剧的传承与发展,使其在现
代社会中继续发扬光大。
昆剧是中华传统艺术的瑰宝,我们应该共同努力保护和传承。
近代昆剧在现代都市中的消亡——二十世纪初的上海昆剧回眸

近代昆剧在现代都市中的消亡——二十世纪初的上海昆剧回
眸
朱建明
【期刊名称】《上海艺术家》
【年(卷),期】1999(000)005
【摘要】十九世纪中叶后,近代昆剧在上海得到长足的发展,最典型的例子是著称于苏州并驰名江南的四大昆班大章、大雅、鸣福、全福相继来上海演出,一时间上海诞生了以三雅园为代表的一批专演昆剧与兼演昆剧的剧场,名角荟萃,诸雄竞争,令上海观众大饱眼福。
上海的昆剧爱好者除了欣
【总页数】5页(P43-47)
【作者】朱建明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825
【相关文献】
1.关于中国昆剧史研究中“范式”问题的反思——以我国30年来的明代昆剧史研究为例 [J], 胡建;吴凡
2.让更多的古典戏曲名着搬上昆剧舞台——谈昆剧剧目建设中的一个问题 [J], 王海清
3.二十世纪前中叶昆剧艺术在上海的生存状态 [J], 周南
4.回眸20世纪的昆剧──一个昆剧工作者的闻见 [J], 沈世华
5.听见一种叫作人生的掌声上海昆剧团赴台演出二十周年特别活动侧记 [J], 止一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昆剧传习所今昔之思考

昆剧传习所今昔之思考
让我们从昆剧传习来衡量今昔之思考,可以从昆剧上看出,不管是在古代还是
现代,文明的进步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对普及高等教育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从昆曲可以看出,自古以来,社会上就已经有大规模的教育活动存在,因而出
现了一定的教育差距,即有的人受到传统的高等教育,而另一些人则不了解。
由于贫困,许多人没有机会受到更好的教育,也就没有机会大学求学能把自己的生活得到改善。
差距一直存在,浓郁的就业压力把许多人逼到书山之中。
而到今天,即使情况依然不尽人意,但比过去至少好了许多。
从政府立法,社
会教育实践,以及社会各界努力共同来看,社会精英和一般老百姓都有机会受到高等教育,考取资格,受益于接受现代教育的机会。
这样的教育促进了民众普及的认知能力、技能能力和甚至是智慧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鼓励社会从内部来以文明礼仪来维持社会稳定。
从昆剧中获得的启示也被用在了现在,政府采取积极的措施,鼓励推广高等教育,把普及高等教育作为实现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素质的重要举措。
开放报考条件,实施免试免课,这些措施提高了民众的受教育欲望。
同时,社会各界也努力出谋划策,营造更加聪明的学习氛围,扩大公共教育的接受度。
从昆剧传习来认识今昔之思考,让我们对现代教育更加深入理解。
古今的文明
之间的情况有不同,但不变的是,只有让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有机会受到高等教育,以加强社会建设,增进全民团结,才能把国家发展到更高层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2 0世 纪 初 王 国维 的《 宋元戏 曲史 》 问世 , 中 国
蹴 而就的 , 因 为 元 代 业 已存 在 的 北 杂 剧 与 南 戏 不 会 随着元明易代而 消逝 , 其 与 明代 昆 山 腔 的 发 展 有 着 密切联系 , 故应 对 明 前 中期 的北 杂 剧 与 南 戏 的 流 变
在 当 前研 究 中 , 元 杂 剧 入 明 后 渐 呈 衰 落 之 势 已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于社会学 、 比较 文 学 、 心 理 学 等 多 学 科 的理 论 与 方 法 被 引 人 中 国戏 剧 史 研 究 , 以往 相 对 单 一 的研 究 模 式 , 到 此 时 有 了一 定 程 度 的 改 观 。 因此 , 本 文拟对 3 o年 来 我 国 明 代 昆 剧 史 学 术 成 果 中的 主 要 观 点 作 一 简 要 的 回顾 。, 而 重 点 又放 在 昆 剧 史 研 究 中范 式0问 题 的
三, 南 曲 传 奇 打 破 了北 杂 剧 一 人 主 唱 的 形 式 , 有 利 于
多 方 面展 示 人 物 的 内心 世 界 , 艺 术 形 式 上 优 于 北 杂 剧 。 赵 晓红也认 为 , 在 明 初 禁 戏 政 策 的高 压 下 , 很
难 再 次 形 成 元 代 文 人 与 伶 人 一 同 提 升 戏 曲 的 可 能 性, 外加思想 的钳制 、 科 举 的诱惑 , 明 初 文 人 产 生 了 轻 视 戏 曲 的普 遍 心 态 , 进 而导 致 了北 杂 剧 的衰 败 。 _ l 3 此外 , 徐 子 方 以 戏 剧 形 态 与 政 治 环 境 当作 北 杂
究者意识 到 , 对 这 一 历 史 的 运 动 轨 迹 进 行 梳 理 的 同 时, 更 有 必 要 系 统 地 考 察 昆 剧 得 以 流 行 的 社 会 文 化 条 件 。3 0年来 , 他 们 大 致 从 以 下 四个 不 同 论 域 进 行 了探 讨 。
得 文人 和 民 间 艺 人 弃 演 北 杂 剧 而 学 唱 南 曲 传 奇 ; 第
剧 史 学 术成 果 中的 主 要观 点 作 了简 要 回顾 , 重 点放 在 了 昆剧 史 研 究 中 范 式 问 题 的反 思 上 , 旨在 深 入 探 讨
中 国 昆剧 史研 究 中 的 史 料 运 用 、 视角选择 、 历史解释 、 范 武 突 破 等 问题 。 关键词 : 昆剧 史 ; 研 究 现状 ; 范式 ; 新史学; 反 思 中图 分 类 号 : J 6 O 7 文献标识码 : A D O I : 1 O . 3 9 6 9 / i . i s s n l O 0 3 —7 7 2 1 . 2 O 1 3 . 0 1 . 0 0 9
黄 钟( 中 国 ・武 汉 音 乐 学 院学 报) 2 0 1 3 年第l 期
HUANGZ HONG( J o u r n a l o f Wu h a n C o n s e r v a t o r y o f Mu s i c , Ch i n a )
文章编号 : 1 0 0 3 —7 7 2 1 ( 2 0 1 3 ) 0 1 —0 0 9 1 —1 0
胡 建 、 吴 凡
关 于 中 国 昆剧 史 研 究 中 “ 范式” 问 题 的 反 思
以我 国 3 0年 来 的 明代 昆剧 史 研 究 为 例
摘 要 : 自2 0世 纪初 王 国 维 的《 宋元戏 曲史》 问世 , 中国戏剧史开始 得到学术 界的关注 , 作 为 对 现 存 最 古老 剧种 的研 究 , 昆剧 史 无 疑 是 中 国戏 剧史 中 的 一 个 重 要 分 支 。 文 章 对 1 9 8 0 -2 0 1 2年 间 我 国 明代 昆
一
、
研 究现 状
批判和社会丑恶 现实 的揭露 , 明 初 统 治 者 对 北 杂 剧
实 施 了高 压 政 策 ; 第二 , 朱 元璋 对《 琵琶记 》 的 推 崇 使
众所周知 , 从 元 末 明 初 昆 山 腔 的 出 现 至 万 历 时 期 昆剧 的 繁 盛 , 此 过 程 贯 穿 了整 个 明 代 。 昆 剧 史 研
收 稿 日期 : 2 0 1 2 - O 0 一 O 0
反 思 E。
是 多数 学 者 的 共 识 。 比 如 , 徐 扶 明 从 内 容 与 形 式 的 角度考察 , 认 为 明 初 的 北 杂 剧 在 创 作 内容 上 只 为 统 治 阶级 服 务 , 脱 离 了现 实 生 活 ; 表 演 形 式 上 只 讲 究 词 藻和音律 , 甚 至 把 场 上 之 曲改 为 了清 唱 之 曲 , 这 注 定 无 法 适 应 时代 的 要 求 被 甩 出 历 史 舞 台 。 l l 刘 荫 柏 在 《 北 曲在 明 代 衰 亡 史 略 考 》 中提 出, 需 从 三 个 方 面 解 释这一现象 : 第一 , 元 杂 剧 内容 充 斥 着 对 封 建 礼 教 的
情 况予以关注 。
戏剧史开始得 到学术 界 的关注 , 作 为 对 现 存 最 古 老
剧 种 的研 究 , 昆 剧 史 无 疑 是 中 国戏 剧 史 中的 一 个 重 要 分 支 。 随着 相 关 学 术 论 著 、 论文 的面世 , 使 这 一 领 域 逐 渐 成 为 了一 个 新 的 学 术 热 点 。 0 1 9 8 0年 至 今 , 由
( 一)明前 中期北杂剧与南戏 的流变研究
研究者们认 为, 明 中 叶 昆 山 腔 的 兴 起 并 非 是 一
作者简介 : 胡 建 ( 1 9 8 1 ~) , 男, 华 中 师 范 大 学音 乐 学 院讲 师 , 华 中师 范 大 学 历 史 文 化 学 院 博 士 生 ; 吴 凡 ( 1 9 7 4  ̄) , 女, 文 学博 士 , 华 中 师 范 大 学音 乐 学院 教 授 ( 武汉 4 3 0 0 7 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