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孔子的德育方法及其现代教育意义

合集下载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今德育的意义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今德育的意义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今德育的意义文/易薇摘要:孔子创造了许多著名的教学方法,对中国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认真研究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有助于我们在现代意义上更科学地认识传统伦理思想的精神实质,对改进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主要介绍孔子的教育思想,其次分析了孔子教育思想与现代德育的潜在、深层次的关系,并总结了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今德育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德育、精神内涵孔子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学家,是世界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他是中国历史上开创私人办学的教育家,他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出了众多宝贵的教育思想,在德育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对后世历代德育、理想人格的发展及个体的完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认真研究孔子德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及方法,探索他的教育思想对现代德育理论发展的借鉴与启示,对教育科学地继承与创新,有重大的意义。

一、德育的地位及其现代意义孔子十分重视德育的作用,把德育摆在育人的首位,知识教育放在第二位,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第一》)他认为德育主导着整个社会的兴衰,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得以治理的根本,是培养圣贤君子的重要手段,在教育工作中居于首要地位。

这对于德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有重要指导意义。

启示与意义:确立道德教育的首要地位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下,德育的地位尤为重要。

在个人与国家、集体的关系上,强调个人以国家、集体为重,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在个人与他人关系上,应当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和睦相处。

在现代社会,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形形色色的思想冲击,人们对物质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在各个领域出现了人心失范、社会失衡、道德沦陷的情况,甚至出现严重的道德危机,德育的重要性就越来越凸显出来。

浅析孔子的德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浅析孔子的德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浅析孔子的德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黄洁扬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

他年轻时虽有积极从政的愿望,却终始不得志,晚年致力于教育事业。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开创私人办学的教育家,在他的一生几十年中,培养出三干弟子和七十二贤才;并且在晚年整编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

由此可见,他对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的贡献,在中国文化教育史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西方人的眼里,孔子可谓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东方文明的象征。

他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他的教育思想就是其教育经验的总结。

一 孔子德育思想的内容孔子的德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中,下面我们就以《论语》为依据,对孔子德育思想的内容作一粗浅分析。

孔子的德育思想非常繁杂,概括起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的内容。

1、重德孔子非常重视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德治论”是其德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德治论”在政治上注重以道德教育为主,把德育与政治相提并论,强调德育必须为政治服务。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

他还说“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在他看来,刑政不如德治好,刑罚只能使民众畏惧而不敢为非,还不能使他们耻于为非,而实行“德治”后,就不但能使民众知耻,还能从内心改正其非,收到化民的效果。

而“德治”的关键,在于君主、臣民、父子等整个社会成员都具备相应的道德品质,遵守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

为了做到这一点,他认为这就有赖于道德教育。

通过道德教育,培养社会成员的道德品行,形成整个社会遵守道德的风气,为政治上实行“德治”创造条件。

一旦社会遵守道德的风气形成,势必风吹草偃,产生巨大的安定社会的力量。

2、为仁“仁”被孔子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也是他的德育思想的核心。

在《论语》中,孔子经常提到“仁”,那么,孔子心中的“仁”指的又是什么呢?总的来说,孔子“仁”的思想的主要内容是“爱人”、“克己复礼”、“孝悌”。

孔子的德育思想

孔子的德育思想

孔子的德育思想及现实意义(一) 德育首位 ,全面发展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必需重视德育的教育家。

他将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放在培养君子的首要位置 ,所谓“君子怀德”,即一个人要成为君子 ,首先必须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

他认为德育是教育的根本 ,应放在第一位。

“仁”是孔子德育思想最高的道德原则和核心。

孔子心目中的“仁”就是“爱人”, “仁者 ,爱人”。

人与人之间要充满爱心 ,有仁爱之心才能称其为人。

虽然孔子讲的爱人 ,本质上有次第等级 ,但他提出“泛爱众 ,而亲仁”仍有极高的价值。

“已所不欲 ,勿施于人”这些都是孔子从人的内在心灵的需求中所揭示出来的人本主义哲学关于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命题。

这些命题表现了孔子对人的本质以及人与人相互关系认识的深刻性 ,也是孔子德育思想之所以具有永恒生命力的秘密之所在。

礼义。

在孔子的德育思想中,仁爱是其核心的价值理念,而礼则是其德育教育的修身准则,是具体的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是把仁爱的思想运用到实际的生活和学习中的行为规范。

儒家德育思想的目标是通过礼规范人的行为,使社会的道德、社会的法律和家庭的准则对受教育的人都具有规范作用,使礼成为每一个人应该自觉遵守的准则,达到人对自己有礼、人对人有礼、人对自然界有礼的境界。

孔子把“和为贵”作为仁者的基本信念。

“礼之用 ,和为贵”是孔子在处理人际关系上的著名思想。

忠恕原则是孔子思想中的具体的实施方法,孔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己矣。

”意思就是说忠恕是仁爱之道的主要方面。

忠恕主要以忠为思想的核心,对于自己而言,主要是指做人一定要忠于国家、忠于事业、忠于朋友等,要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摆正自己的心态和位置,也就是说,做事要体现忠诚原则。

明智。

明智的思想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描述。

首先,明智对于个人而言就是要有自知之明,能够正确的看待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同时也是一种智慧的表现。

明就是指一个人能够正确的反思自己的错误,加以改正,提升自我内在品质的高度。

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孔子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孔子教育思想中的道德教育对今天仍有积极意义。

1、立志有恒孔子认为人生活在社会上,不应该以个人现在物质生活为满足,还应有将来精神上的更高要求,这就是对社会发展有自己的理想和尽自己的义务。

他在教育学生如何对待现在和将来的关系时,总是引导学生立足于现在而面向将来,确定志向,树立人生的目的和理想,作为个人努力方向。

认为“立志”是重要的起点,但要坚持和实现其志向,并不是容易的事。

他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少年有志,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才立,可见立志是一个人成长发展的关键。

确立志向后,又经过长期不懈地学习、修养,使之思想、感情和行为,达到道德的高度自觉与"不逾矩"的境界,表明了道德教育的终身性、长期性和阶段性。

孔子教育学生“志于仁”。

“仁”是孔子最高的道德标准与理想,他要求学生以“仁”指导日常的道德行为,坚持道德信仰而不动摇。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论语里仁篇)要求君子在吃一顿饭的瞬间也不要离开仁德,在匆忙紧迫的情况下也不要离开仁德,在颠沛流离的环境中也不要离开仁德。

他要求学生“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对仁德和理想要笃信,要好学,要坚守,并用生命去捍卫。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即要求君子仁人,不贪生怕死而损害仁德,要勇于牺牲来成全仁德。

他认为志向和理想甚至比个人生命都还重要。

孔子在教育学生对待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关系时,总是引导学生追求更高精神生活,努力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而在物质享受方面,则不宜要求太高太多,物质享受方面要求多了,相反地会妨碍精神境界的提高。

只有经过长期艰苦的磨练,志向方能坚守。

孔子在教育学生对待志向的确立与坚守的关系时,总是引导学生重视持之以恒与百折不挠的意志锻炼。

这也可以说是立志过程的最后与最高的阶段。

今天,社会生产力已经高度发展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但是在学生中越来越多的出现盲目攀比爱慕虚荣的现象,许多学生已经把立志忘掉了。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今德育的意义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今德育的意义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今德育的意义文/易薇摘要:孔子创造了许多著名的教学方法,对中国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认真研究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有助于我们在现代意义上更科学地认识传统伦理思想的精神实质,对改进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主要介绍孔子的教育思想,其次分析了孔子教育思想与现代德育的潜在、深层次的关系,并总结了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今德育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德育、精神内涵孔子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学家,是世界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他是中国历史上开创私人办学的教育家,他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提出了众多宝贵的教育思想,在德育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对后世历代德育、理想人格的发展及个体的完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认真研究孔子德育思想的基本内容及方法,探索他的教育思想对现代德育理论发展的借鉴与启示,对教育科学地继承与创新,有重大的意义。

一、德育的地位及其现代意义孔子十分重视德育的作用,把德育摆在育人的首位,知识教育放在第二位,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第一》)他认为德育主导着整个社会的兴衰,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得以治理的根本,是培养圣贤君子的重要手段,在教育工作中居于首要地位。

这对于德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有重要指导意义。

启示与意义:确立道德教育的首要地位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在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下,德育的地位尤为重要。

在个人与国家、集体的关系上,强调个人以国家、集体为重,把国家、集体利益放在首位;在个人与他人关系上,应当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和睦相处。

在现代社会,由于社会的进步和形形色色的思想冲击,人们对物质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在各个领域出现了人心失范、社会失衡、道德沦陷的情况,甚至出现严重的道德危机,德育的重要性就越来越凸显出来。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今德育的意义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今德育的意义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今德育的意义◆韩天鹏(甘肃省金昌市第二中学)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创造了许多著名的教育教学方式与方法。

有助于我们更科学地认识传统伦理思想的精神实质,对改进当前学校德育工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主要介绍孔子的教育思想,其次分析了孔子教育思想与现代德育的潜在、深层次的关系,并总结了孔子教育思想对当今德育的启示意义。

孔子教育思想德育精神内涵一、德育的地位及其现代意义孔子十分重视德育的作用,把德育摆在育人的首位,知识教育放在第二位,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第一》)他认为德育主导着整个社会的兴衰,是一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得以治理的根本,是培养圣贤君子的重要手段,在教育工作中居于首要地位。

这对于德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德育内容与目标及其现代意义孔子的德育思想主要反应在《论语》中,而仁爱、礼义、忠恕、明智和诚信是孔子德育思想中的主要内容。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内容:1.重德。

孔子认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的重点在于怎样提升群众的道德修养和品质,只有每个人都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丰富的知识结构,才能够促进社会的稳定和进步。

所以,他十分注重人的德育教育,认为人的品格的塑造主要取决于道德的自主性,完善的人格需要不断的积累和道德的培养,小人和君子的区别就在于其道德思想的培养。

一个真正有学问和才能的人,应当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只有德才兼备,方能以天下为己任,肩负起“治国”“平天下”的重担。

2.为仁。

孔子道德教育内容的核心是“仁”,孔子是仁学的开创者,他的“仁”学思想主要内容是“爱人”“孝悌”“克己复礼”。

第一是“爱人”。

“仁”的基本意思是“爱人”,主要讲做人的道理,也就是要同情人,要爱人,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应当相爱。

仁爱是一种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和精神追求,其他的美德都是围绕着这种道德修养而展开的,一个人想要追求真正的品德,就应该以爱人为主要的前提。

孔子的德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孔子的德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孔子的德育思想及现实意义郑桂芬在孔子的整个教育思想体系中,道德教育占有着极为特殊的地位。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体现了孔子对道德教育的重视。

他的志士、君子、成人的人才观也多体现了对人才道德方面的要求。

孔子的德育思想丰富、系统,深入挖掘有助于古为今用,为现代社会服务。

一、孔子的德育思想孔子对德育的重视是与其以德治国的政治观密切相连的。

可以说,不了解孔子的政治观,就不能真正理解孔子的德育思想。

孔子在政治上主张德治,其内容主要包括统治者自身的修养和对民德、民风的建设两个方面。

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也就是说如果统治者品德高尚,人民就会像众星拱月一样拥护他、爱戴他,从而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孔子还说:“子为政,焉用杀C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孔子总结历史上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揭示了上行下效的道理,极言执政者在道德上的表率作用将影响一国的风气。

同时,孔子把统治者的正身修德与从政治国的管理行为联系起来,指出统治者注意修养德行的本身是在实施对国家的管理,譬如,他说:“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C”“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C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C”等等。

后世儒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这一思想,《礼记·大学》中明确提出修身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本的观点。

(一)关于德育内容的论述。

孔子所提倡的德育内容,可以用“仁”字来概括。

仁德是孔子要求培养学生具备的最高尚的道德品质,这一高尚的道德品质几乎包括了人应具备的所有的美德:如忠、孝、诚、信、智、勇、温、良、恭、俭、让、廉、和、宽、敏、惠、中庸、忠恕等。

现仅就其所提倡的最基本的、也是最核心的伦理道德观念作简要介绍。

43 “孝悌”和“忠”等。

“悌”是处理家庭内部关系的行为准则,是实现“仁”的基础。

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孔子要求“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论孔子的德育方法及其现实意义

论孔子的德育方法及其现实意义

论 孔子 的德 育方法及其现 实意义
冯文全 田仙 菊
( 西华师范大学 , 四川 南充 6 3 7 0 0 0)

要 :孔子德 育方 法归纳而言有学、思 、行结合 ,启发诱 导 ,克 已内省迁善等 ,分析 、研 究孔子 的德 育方法 ,可以为改 变 当今的德 育困境提供有益借鉴 。
思要在学 的基础上进行 。 故孔子说 “ 学而不思则 罔,
思而不学则殆 ”“ ’ ,“ 吾尝终 日不食 ,终夜 不寝 ,
以思 。无益 ,不 如学也 ” ,单纯 的学 习或思考
有害 于个体 的道德成长 , 应把 学与思结合起来 。 其
方 面孔子 指 出了思 考 的重 要性 。孔 子 提到

性, 让 弟子明 白想要 成为有德行 的人必须通过刻苦
学习才 能实现 , 进而 明白 自己应该重视学习 。 其次,
件 事情就 是有 仁德的 , 同时要想成为有仁 心的君
( 四 )注重将学 、思 、行结合起来 孔子不仅是单纯地注重学 、 重思、 重行 , 而是
子 ,也必然通过不懈努力的实践 。
l 7 5
次, 有效的思考应建立在充分学 习的基础之上。 “ 博 学 而笃 志 ,切 问而近思 ,仁在其 中矣” ,在广 泛学 习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积极的思考 , 那 么就算是 达到了 “ 仁 ”的境界 了。最后 ,要将 学与思 的内容 落实到行动 中去 。孔子说 “ 力行 近乎仁 ”” ,即
言思忠 , 事思敬,疑思问 , 忿思难 , 见得思义。 ””
孔子在教 育学生 的过程 中 ,要求学生将学 习 、
思考 、实践 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
( 一 )重学
首先, 孔子要求学生重视学 习。道德学 习是具

孔子德育思想及其对新时代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

孔子德育思想及其对新时代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

孔子德育思想及其对新时代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1. 引言1.1 了解孔子及其对德育思想的重要性孔子,名丘也,字仲尼,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誉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伟人。

他的德育思想被奉为经典,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孔子的德育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礼仪仪表的重要性,主张以仁爱之心待人、以孝道敬老、以忠诚守信。

他认为,德者,本也;德行篆也;德修华也;德谟洁也。

孔子提倡“修己以教人”,强调个体修身养德的重要性,认为德行是影响社会稳定和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石。

他主张“中庸之道”,提倡“克己复礼”,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了解孔子及其对德育思想的重要性,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借鉴古代智慧,引导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人格塑造。

通过深入研究孔子的思想,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人生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重要性,从而推动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2 认识新时代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新时代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是一个复杂而严峻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在道德观念、行为习惯、人生观念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挑战。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利益观念的泛滥,一些大学生出现了功利化、唯利是图的思想,缺乏公德心和社会责任感。

网络时代的快速发展导致信息传播更加便捷和快速,一些学生容易受到网络负面影响,出现道德观念模糊、言行不一致的现象。

家庭教育不同程度上存在问题,有些学生缺乏基本的家庭道德熏陶,导致道德品质较为低下。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现状存在多方面的挑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解决。

2. 正文2.1 传统孔子德育思想的核心理念孔子德育思想的核心理念主要包括仁、义、礼、智四个方面。

首先是仁,孔子认为仁是人之本性,是待人以诚、宽容、仁爱之心,是人际关系中最基本的道德准则。

其次是义,义指的是做人要讲究正义和良心,要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并且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

孔子德育思想及其对新时代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

孔子德育思想及其对新时代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

孔子德育思想及其对新时代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他的德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道德教育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围绕孔子德育思想及其对新时代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进行探讨。

我们来看看孔子的德育思想。

孔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修养自己的品德,然后才能成就家庭和社会。

在孔子看来,德育是教育的核心,德育应该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培养,更要注重其品德和道德素养的培养。

孔子提出了许多关于德育的原则和方法,比如“敬天爱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

这些原则和方法,对于塑造学生的良好品德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我们来分析一下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道德教育面临的挑战。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信息化的进程,高校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遭遇到了挑战。

一些大学生可能追求物质享受,忽视道德修养;一些大学生可能沉迷于网络游戏和虚拟世界,对现实生活缺乏责任感和担当;一些大学生可能放纵自己,缺乏自律和自控能力。

这些问题给高校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

挑战之中也蕴藏着机遇。

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道德教育,需要以时代为背景,紧跟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需求,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我们可以从孔子的德育思想中获取一些启示,来应对这些挑战。

要重视德育的地位,把德育作为教育的核心,贯穿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过程中。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道德素养,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和能力,更要关注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要倡导仁爱和宽容的精神,营造和谐的校园氛围。

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让他们懂得做一个合格的公民,有责任、有担当。

要注重品德榜样的力量,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和学校要成为学生道德修养的引导者和示范者,要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和职业操守,用自己的言行和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的品德成长。

孔子德育思想及其对新时代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

孔子德育思想及其对新时代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

孔子德育思想及其对新时代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孔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也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他提出了丰富而深邃的德育思想,对于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孔子强调以“仁”为核心的人格修养。

他认为,一个人应该先培养自身的德行,提高人格素质。

在新时代的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中,我们也应该注重个体的人格培养,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懂得如何与他人友善相处,秉持公正、勇敢、诚实等美德。

孔子主张实践与知识相结合的教育模式。

他认为,只有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培养出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对于现代高校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我们应该注重实践教育,让学生通过实际行动去感知、理解和践行道德规范,培养他们的实际能力和动手能力。

孔子强调家庭和社会的互动作用。

他认为,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受到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家庭和社会应该共同合作,共同育人。

在新时代的大学生道德教育中,我们应该注重家庭和社会的互动,加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衔接,形成合力,共同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品质。

孔子还提出了“教学相长”的教育理念。

他强调教育应该是师生相互学习的过程。

在新时代的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中,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道德教育中来,让他们在教育过程中不仅仅是被教育的对象,更要成为主体参与者,从中获得成长与发展。

孔子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他认为,个人的修身以及家庭、国家和世界的和谐是相互关联的。

在新时代的大学生道德教育中,我们应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家国情怀,让他们明白自己的行为对于整个社会的影响,激发他们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积极性。

孔子的德育思想对于新时代高校大学生的道德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我们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修养,强调知行合一的实践教育,加强家庭和社会的互动作用,实施“教学相长”的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

只有通过这样的教育方式,我们才能培养出品德优秀、有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大学生。

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孔子的道德教育内容主要以“仁”“礼”为核心,是孔子所强调的两个基本的道德修养原则。

“仁”是对他人生命及其价值的珍视和关爱,是道德内在的情感准则,“礼”是社会的行为规范,是道德外在的情感准则。

当然,“仁”与“礼”又是不可分割、相辅相成的关系。

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在当代道德教育实践中的现实意义(一)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为当代的道德教育实践提供良好的素材,有借鉴意义前面提到孔子的道德教育内容主要通过“仁”、“礼”、“义”展开,其内容丰富,涵盖面广,长久以来为当代的道德教育实践提供良好的借鉴价值。

比如,被当代人奉为道德行为标尺的“八荣八耻”中提到的“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等都是对孔子德育思想的解读。

又比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对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无论是对振兴中华的使命感的要求还是对建立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的要求,都是千百年来儒家德育思想所推崇的,都是对孔子的德育思想在借鉴之中赋予时代感的写照。

(二)孔子的道德教育思想大多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是民族精神的体现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这样的民族精神是儒家思想作用的产物,中华民族号称“仁义之帮”,孔子教育人要如同爱自己的亲人一样爱天下大众,仁义道德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灵魂气质。

爱人民也正是爱祖国的体现,也正是当代民族精神的核心体现。

在谈到自强观,孔子有云“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教导我们要坚守自己的信念,自强不息,发奋拼搏,永远都不能失掉志向。

(三)孔子的道德教育对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孔子所提倡的“中庸”、“仁和”、“尚公”、“忠信”等思想正是当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倡导的。

孔子提出“礼之用,和为贵”,主张以和谐为贵,追求“和合”的君子境界,主张社会中的人际关系要和谐。

浅析孔子德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浅析孔子德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浅析孔子的德育思想及其对现代教育的启示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

他年轻时虽有积极从政的愿望,却终始不得志,晚年致力于教育事业。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开创私人办学的教育家,在他的一生几十年中,培养出三干弟子和七十二贤才;并且在晚年整编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

由此可见,他对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的贡献,在中国文化教育史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西方人的眼里,孔子可谓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东方文明的象征。

他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他的教育思想就是其教育经验的总结。

一孔子德育思想的内容孔子的德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中,下面我们就以《论语》为依据,对孔子德育思想的内容作一粗浅分析。

孔子的德育思想非常繁杂,概括起来讲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的内容。

1、重德孔子非常重视道德教育与道德修养,“德治论”是其德育思想的理论基础,“德治论”在政治上注重以道德教育为主,把德育与政治相提并论,强调德育必须为政治服务。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

他还说“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在他看来,刑政不如德治好,刑罚只能使民众畏惧而不敢为非,还不能使他们耻于为非,而实行“德治”后,就不但能使民众知耻,还能从内心改正其非,收到化民的效果。

而“德治”的关键,在于君主、臣民、父子等整个社会成员都具备相应的道德品质,遵守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

为了做到这一点,他认为这就有赖于道德教育。

通过道德教育,培养社会成员的道德品行,形成整个社会遵守道德的风气,为政治上实行“德治”创造条件。

一旦社会遵守道德的风气形成,势必风吹草偃,产生巨大的安定社会的力量。

2、为仁“仁”被孔子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也是他的德育思想的核心。

在《论语》中,孔子经常提到“仁”,那么,孔子心中的“仁”指的又是什么呢?总的来说,孔子“仁”的思想的主要内容是“爱人”、“克己复礼”、“孝悌”。

孔子道德教育对于当今大学思想教育的启发

孔子道德教育对于当今大学思想教育的启发

孔子道德教育对于当今大学思想教育的启发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对道德教育的贡献被世人所公认。

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在古代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在当今大学思想教育中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本文将从孔子道德教育的核心理念、当今大学思想教育面临的挑战以及孔子思想对于解决当今大学思想教育问题的启发等方面进行探讨。

我们要了解孔子道德教育的核心理念。

在孔子看来,道德教育是人类教育活动中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

孔子提出了“仁”、“义”、“礼”、“智”等道德观念,他强调个体的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道德完善,并致力于建设和谐的社会。

孔子的道德教育理念强调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净化人心、陶冶学生的情操,以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造力。

这些理念对于当今大学思想教育具有启发意义。

当前,当今大学思想教育面临着挑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当今大学思想教育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学生的思想狭隘、学术空洞、缺乏社会责任感等。

这些问题反映了当今大学思想教育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方面存在不足。

部分大学生在思想观念上存在偏差,不够理性、不够宽容,甚至出现极端的思想倾向。

如何解决当今大学思想教育面临的问题?孔子道德教育可以提供一些启发。

孔子道德教育主张以道德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和社会责任感。

这种以道德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使他们具有正确的为人处世方式和行为准则。

孔子道德教育主张注重情感的培养,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发展,帮助学生增强情感的交流能力和情感的认知能力。

这对于解决学生思想狭隘、缺乏宽容和理解的问题具有积极的作用。

孔子道德教育主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强调学生要具有实践能力和创造力,要有对社会的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这对于解决学生思想空洞、缺乏社会责任感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我们还可以加强对大学课程的思想教育安排,逐步推出和完善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宽容包容的品格修养等为核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浅析孔子德育思想的现代意义

浅析孔子德育思想的现代意义

浅析孔子的德育思想摘要:孔子在教学实践中高度重视德育,探索并形成一系列重要的道德教育内容和方法。

他的教育教学思想来自实践,不仅全面、系统,涵盖了教育理论的各方面和各环节,而且具有独特的创造性,如他的因材施教、启发诱导等教学方法。

认真总结和批判继承这份遗产,对于促进当代中国大学生道德教育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孔子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孔子重视德育,意图将老百姓引上德治的轨道,实现社会的“和谐”。

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孔子认为需要统治者“为政以德”,同时,被统治者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他认为,礼是道德的外化,不存在礼之外的道德,这种道德是以宗法伦常为核心的血缘人伦道德。

虽然他推崇周礼,对周礼的评价甚高,其“礼”的本质也仍然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秩序。

但是,他那里的“礼”是在对周礼的批判继承中得以发展形成的,与周礼存在许多不同之处,在周代,“礼”只适用于调节奴隶主阶级之间的内部关系,与此相反,孔子将“礼”下达到庶人,告诫人们要以“礼”作为德行的标准。

可见,孔子对于道德的重视,不仅仅局限于对统治者的要求范围之内,同时也是对全老百姓的要求。

从根本上说,这一点也反映出了孔子教育的一项重要指导思想,即“有教无类”。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在他五十余载的教育生涯中,“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①如何从其教育思想中汲取精华,古为今用,使我们①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6 .现今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孔子德育内容的脉络梳理孔子贵“仁”,“仁”是他道德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前提,是他要求学生具备的最高尚的道德品质,这一高尚的道德品质几乎包括了所有的美德。

孔子关于“仁”的论述很多,如“颜渊问仁。

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如上所述,礼是道德的外在体现,而仁则是道德的内在核心。

根据这一核心,孔子的德育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首先,孔子以“孝悌”为“仁”之本。

孔子德育思想及其对新时代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

孔子德育思想及其对新时代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

孔子德育思想及其对新时代高校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启示孔子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其德育思想贯穿于儒家文化之中,被视为中国古代德育思想的代表。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孔子的德育思想仍然对现代社会和新时代大学生道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和启示。

首先,孔子强调个人道德修养。

他认为,个人应该注重自身的修养和自我管理,如守约、节制、自律等。

这种德育思想对新时代大学生道德建设提供了启示,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个人素质,让他们明白自律、自救和自强的重要性。

其次,孔子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他认为,家庭是一个人品格的重要基石,家庭成员之间要相互尊重和照顾。

这种德育思想对新时代大学生道德建设同样提供了启示,学校和家庭应该联合起来,共同承担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任务,让学生明白家庭是他们最重要的精神支撑。

第三,孔子注重诚信、忠诚和大公无私的精神。

他认为,真正的仁者应该遵守诚信,讲求忠诚,以及尊重大公无私的价值观。

这种德育思想对新时代大学生道德建设同样提供了启示,要求学生在行为上具有真正的诚信、忠诚和大公无私的精神,让他们明白道德行为和精神是一切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

最后,孔子提出了“中庸之道”的思想。

他认为,中庸之道是一个高尚的道德标准,表现为平衡和谐的态度。

这种德育思想对新时代大学生道德建设同样提供了启示,要求学生在实践中表现出稳重、平衡、和谐的态度,远离极端行为,避免一切形式的极端行为和思维。

总之,孔子德育思想不仅对中国古代有重要影响,也对新时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启示,启示人们应该从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等多个角度,来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品格修养,让他们具备真正意义上的道德素质和自微天人之达,领袖新时代的新姿态。

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1. 引言1.1 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意义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意义在于其强调德育与智育并重,提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具备高尚的品德和优秀的智慧,才能成为有用的人才。

这种思想在现代教育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教育不仅要注重传授知识和技能,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个人素质。

孔子思想注重个体发展与人际关系的平衡。

孔子认为,教育应该注重每个个体的成长,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同时也要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

这对现代教育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启示,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个体的成长,更要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团队精神的培养。

孔子思想倡导的教育方法和理念也对现代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孔子主张以善待学生、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现代教育改革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参考,倡导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孔子思想对现代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其强调德育与智育并重,更在于其注重个体发展与人际关系的平衡,以及倡导的教育方法和理念。

结合孔子思想推进现代教育的创新和发展,将有助于培养更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2. 正文2.1 孔子思想强调德育与智育并重孔子思想强调德育与智育并重,认为一个人的修养端要是德才兼备。

德育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品质,使其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智育则是培养学生的学识和才智,使其具备丰富的知识和能力。

在孔子看来,德育比智育更为重要,因为只有品德高尚的人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策,才能在社会中取得真正的成功。

现代教育也应该注重德育和智育的平衡发展,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和素质。

孔子强调德育与智育并重的思想也体现在他对教育的方法和理念中。

他认为教育应该是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能力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

孔子主张教师要以身作则,以榜样的力量影响学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道德观。

浅谈孔子的德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浅谈孔子的德育思想及现实意义

浅谈孔子的德育思想及现实意义摘要:孔子的德育思想是其修身养性和实现发展的核心理念,这些理念不仅在思想方面引领着人们正确的实现为人处世之道,同时在实践中也体现了道德的重要性。

仁爱、礼义、忠恕、明智和诚信是孔子德育思想中的主要内容。

关键字:孔子德育思想现实意义孔子是中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

他是中国历史上开创私人办学的教育家,在他的一生几十年中,培养出三干弟子和七十二贤才,并且在晚年整编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古代文化典籍。

由此可见,他对中国的文化教育事业的贡献,在中国文化教育史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西方人的眼里,孔子可谓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东方文明的象征。

他在长期的教育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他的教育思想就是其教育经验的总结。

孔子的德育思想是其修身养性和实现发展的核心理念,这些理念不仅在思想方面引领着人们正确的实现为人处世之道,同时在实践中也体现了道德的重要性。

(一)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1.仁爱孔子道德思想的核心在“仁”,表现在“礼”。

主要是指一种高尚的品德,孔子是仁学的开创者,他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等思想。

他用“仁”“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人们具有道德自觉,共同遵守一定的规范,这在春秋战国诸侯分裂割据、混战年年不断的历史时期,无疑是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他的道德思想中,“礼”是人们行为的准则,体现了社会对人的外在约束,“仁”是“礼”的内在主导因素,是核心,“仁”是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是符合他所认定的真理的最高要求,也是他承认的真理的本身。

孔子按其自己认定的真理,通过一定程度上重人道、面向实际、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实践,从而建立了“仁”为核心的孝悌、忠信、恭敬、智勇、宽惠、正直、知耻、周而不化、三戒、九思等道德规范,把人们不断培养成为君子——道德修养达到高峰的人。

孔子十分重视人的品格的修养,也就是人的德育教育,认为人的品格的塑造主要取决于道德的自主性,完善的人格需要不断的积累和道德的培养,小人和君子的区别就在于其道德思想的培养,同时,孔子还认为,仁爱是最完美的、最善良的精神,是决定一切的根本。

孔子的教育方法及其现实意义

孔子的教育方法及其现实意义

孔子的教育方法及其现实意义
孔子的教育方法是把道德教育作为培养学生个性和社会道德的重要手段,他认为道德教育是一个人获得社会尊重、获得升迁的必要条件。

他强调“以德服人”,并强调“内外一致”,要求学生要在实践中体验出来,同时也要联系实际,将道德教育融入到各种社会实践中去。

孔子的教育方法对现代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自觉道德,使学生能够发展正确的道德观念,从而为社会贡献良好的道德风尚。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个性素质,让学生能够自我调节、自我控制,从而保持良好的道德行为。

最后,要让学生能够把道德教育融入到实践中,用实际行动体现出来,以此来促进社会的文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孔子的德育方法及其现代教育意义
作者:袁益民
来源:《新一代》2010年第12期
摘要: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不但创造性地提出了德育的内容和德育的过程,而且总结出一套德育方法,主要包括学思结合、躬行实践、因材施教、克己内省等等,这些方法对现代教育仍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学思结合;躬行实践;因材施教;克己内省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2-0001-01
孔子是我国古代儒家学说的创始人,被奉以“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等地位。

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从事文化教育,以“存亡继绝”为己任,建立了以“德政”“礼治”为核心内容,以“导之以德,齐之以礼”为主要方法和途径,以“修己安人”为宗旨的思想教育学说体系。

通过一生的教育实践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德育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教育遗产。

今天,我们回顾审视孔子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方法,仍然可感受到它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一、学思结合
孔子在《论语》中多次强调学的重要性。

他说一个人要具备仁、信、直、勇、刚等品质,就必须进行学习,否则会出现偏差。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孔子自己不仅好学,而且还教导学生要积极思考。

他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

无益,不如学也。

”他反对不学习的胡思乱想,但并不反对结合学习的思考。

他认为学与思必须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我们在现代的教育过程中,也要充分利用学思结合的方法。

学思结合是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辩证统一过程。

只有那些善于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的人,才能把外在的知识转化为自我的能力,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如果不去学习,没有知识的积累,只是在那里苦思冥想,就无法验证其所思所想是否正确,从而使自己深陷疑惑不解的状态而不能自拔,以至焦躁不安,失去自信。

相反,如果只会死啃书本,不动脑筋思考问题,就会不知所云,越学越糊涂。

所以要培养学生认真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和精神,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要勤学、勤思。

做到学思结合,让学生养成学习和思考的好习惯。

二、躬行实践
孔子在德育中特别强调躬行实践,即强调实践,在真实的环境中去锻炼成长,去完善人格。

孔子一贯重行,在言与行的关系上,他明确主张要“听其言而观其行”。

他告诫学生,衡量人的品德不能只听其言论,而应看其实际行动。

因而,他要求学生做到“行笃敬”,只要从实实在在的事情做起,就“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

”而且孔子还十分注重培养学生道德实践的长期性和持久性,把道德知识落实到行动作为一种习惯。

恩格斯曾认为,“在一切实际事务中……中国人远胜过一切东方民族……”指的便是这种实践精神的表现。

可见孔子的这一德育方法影响深远。

我们至今也奉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准则。

所以道德教育不能只停留在口头说教或一般口号上,而要落实到我们的日常行动中,做到言行一致,树立多做实事、少说空话的道德实践风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躬行”。

因此学生在加强自我道德修养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习书本的知识,而且要与实践联系起来,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在现代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培养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继续学习提高;把实践当作一面镜子,在实践中不断检查自己、陶冶自己,在自我扬弃的过程中塑造自己崭新的道德形象。

三、因材施教
虽然在《论语》中并未出现“因材施教”一词,但孔子在实施德育的过程中却是这样做的。

北宋程颐、南宋朱熹都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

”孔子针对学生询问的同一问题,能根据不同对象的个性心理特点,尤其是智能和性格特点,作出方向一致但有所侧重的回答。

比如在《论语·为政》篇中,记载了四个人向孔子问“孝”的情况。

孟懿子问“孝”,孔子回答道:“无违”,即不要违背周礼。

而在孟武伯问“孝”,孔子却回答说:“父母唯其疾之忧”,即要特别为父母的错误行为担忧,这样才算是“孝。

”孔子之所以作这样不同的回答,是因为孟懿子有许多违礼的行为,所以孔子教育他不要违礼。

而当孟武伯问“孝”时,孔子则动员武伯去劝说他的父亲孟懿子不要违礼,教育孟武伯应该为父亲违礼的错误行为担忧。

孔子的这一德育方法至今还影响着现代的教育理念。

现代教育尤其强调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不能漠视学生的性格差异,而是要把学生培养成适合社会不同领域的人才。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从学生个别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是机械地采取相同的培养模式;注重根据学生的个性心理差异,区别处理,个别对待,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注重人的可塑性,通过后天教化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

四、克己内省
孔子在修身养性的过程中尤其强调克己内省。

所谓克己内省,就是要不断约束和克制自己的言行,自觉进行思想教育,不断进行自我反省。

孔子认为“克己”才能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仁”、“礼”的道德规范,即所谓“克己复礼为仁”。

最终要做到慎独:“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同时孔子认为内省是日常必用的修养方法,可以发现错误,防止退步。

孔子不断地告诫学生要“见贤思齐也,见不贤而自省也。


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德育方法在中国教育史上乃至世界教育史上都具有重要地位,并有重要的现实教育意义。

在当今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一宝贵遗产,批判地继承孔子的德育思想,充分挖掘和弘扬其中的积极成分,并结合现代教育的实际情况,在继承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完善,使之符合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泽厚.新版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岳麓书社,2009.
[3]侯长林.论孔子关于德育的方法和途径[J].铜仁学院学报,2007(3).
[4]季三华.试析孔子的教育理念及方法[J].教育探索,2006(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