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链的设计论述
高中数学“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分析
高中数学“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分析一、“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的概述“问题链导学”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式,它不再僵化地传授知识,而是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这种教学模式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激发他们学习的内在动力,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好地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和发现问题。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采用“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方法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环节:1. 提出问题:教师通过引入一个实际问题或者一个数学思维的疑问,来引发学生对待学习内容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探讨问题:学生们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小组形式或整个班级一起进行问题探讨,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方案。
3. 解决问题:学生们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尝试、分析、讨论等方式来解决问题,并逐渐揭示学习内容的本质和规律。
4. 总结归纳: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探索,逐渐总结出规律和方法,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链条。
通过“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同时也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深入的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践效果分析在实际的高中数学教学中,采用“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也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效果。
下面从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成绩和思维能力等方面对该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进行具体分析。
1.学生学习动力的提高采用“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通过提出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者引入一些有趣的数学思维问题,可以引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激发他们的主动学习动力。
学生在这种氛围下学习,会更加积极投入到学习中,从而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2.学习成绩的提高采用“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可以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使得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知识、掌握方法。
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探索,学生可以逐渐发现和总结出知识的规律和方法,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学习的成绩。
深度学习视阈下“问题链”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策略研究
2024年2月上半月㊀教学研究㊀㊀㊀㊀深度学习视阈下 问题链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策略研究∗◉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保亭中学㊀曹华平㊀㊀«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强调落实数学学科核心素养,教师应该整体把握数学课程,努力提升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应把握好数学的本质,通过创设合适的问题情景㊁提出合适的数学问题去引发学生思考与交流. 问题链 教学倡导教师紧密围绕教学内容,深度挖掘教学内容的教育价值,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精准设计一组环环相扣的问题串,并通过这一个个问题链将教材内容融入到探究活动中,实现数学学习从知识主线到问题主线㊁从问题主线到思维主线的转变,从而引领学生的学习. 问题链 是以问题的梯度优化教学结构,搭建学生在已有学习经验和未知问题探究之间的桥梁,实现数学学习的强迁移,从而促进深度学习,为数学核心素养的达成提供路径.1问题链 的设计要架构问题情境,厘清知识发展脉络,促进有效生成,使本质更突出㊀㊀问题引领师生交流对话是课堂教学中最常见的思考组织形式,是数学深度学习赖以发生的孵化器,更是数学深度学习得以维持的助推器.有效 问题链 的设计则把问题情境与教学目标紧密连接到一起,在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数学内容的同时,更是师生问答境域中的 再次对话 ,是问题引领课堂的深度表现,是对问题本质的再接近,是对知识意藴的再挖掘.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是三角函数的定义与性质㊁同角三角函数基本关系式㊁诱导公式的延伸,也是平面向量知识的实际应用.对于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 的教学,可以从学生的认知与思维构建的角度设计问题链(图1).图1㊀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 问题链设计示意图㊀㊀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 的问题链教学设计,探究角α-β的三角函数与角α,β的三角函数之间的等量关系,让各个主干问题作为 学习入口 ,很好地衔接了学生的已有经验,促使学生经历数学知识形成发展的全过程,概览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 推导的整体图景,形成了学科的 大观念 ,有效厘清了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 的基本结构与内在联系,达到对数学核心观念的本质理解和运用,实现形数思维的灵活转换,构建出了 问题引领-活动探究-达成目标 学习活动体验,使得学科知识生成自然㊁本质突出.9∗课题信息:海南省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课题 问题链 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课题编号为Q J Y 20221029.教学研究2024年2月上半月㊀㊀㊀2问题链 的设计要搭建思维阶梯,导引思维过程,消除认知障碍,使推理更自然㊀㊀问题链 教学的本质就是围绕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实,教师通过从整体视角对教学内容进行解构与设计,确定高质量的主干问题及铺设序列化子问题,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建构知识骨架体系,进行层次化㊁递进化和高效化的数学学习,并通过台阶搭建,引发新的思维,获得持续向前发展的动力,逐步达到深度学习的目的,从而消除认知障碍.例如,在 基本不等式 新授课中,问题链的情境创设借助第24届国际数学大会会标(图2) 赵爽的弦图谈开去.图2㊀基于赵爽 弦图 下的第24届国际数学大会会标问题1㊀三国时期吴国的数学家赵爽利用 弦图中的面积相等关系巧妙地证明了勾股定理,你还能在 弦图 中根据边长或面积找出一些相等关系或不等关系,从而得出一些等式或不等式吗?教师用几何画板展示图3,帮助学生寻找 弦图中的一些相等关系或不等关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图3㊀几何画板演示 弦图 中的不等关系师生活动:重要不等式 ∀a ,b ɪR ,a 2+b 2ȡ2a b ,当且仅当a =b 时,等号成立.教师点评(特别指出重要不等式成立的条件以及a ,b 是可以用别的式子整体替换的).设计意图:为基本不等式的引出铺垫,也为后续区别基本不等式成立的条件埋下伏笔.问题2㊀如果a >0,b >0,我们用a ,b 分别代替上式中的a ,b ,能得到什么结论?师生活动:基本不等式 a >0,b >0,a b ɤa +b2,当且仅当a =b 时,等号成立.追问1:该式子要成立,需满足什么条件呢?师生归纳:(1)∀a >0,b >0;(2)a b ɤa +b2当且仅当a =b 时,等号成立.师生共同得出基本不等式的定义:当a >0,b >0时,a b ɤa +b 2(当且仅当a =b 取得等号),a +b2叫做两个正数a ,b 的算术平均数,a b 叫做两个正数a ,b 的几何平均数.基本不等式表明:两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追问2:基本不等式和重要不等式在结构和条件上有哪些不同点,哪些相同点?师生活动:a 与b 的范围不同,式子的形式不同,应用范围不同.相比重要不等式,基本不等式形式更为简单,并且随着后续的学习,能感受到基本不等式应用更加广泛.相同点是等号成立的条件都是a ,b 相等.问题3㊀我们知道,数学中 数 与 形 是紧密联系的,那么, 基本不等式 是否也是某种几何关系的体现呢?图4师生活动:如图4,A B 是圆O的直径,C 是A B 上一点,A C =a ,B C =b ,过点C 作垂直于A B 的弦D E ,连接A D ,B D .你能利用这个图形,得出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解释吗?基于 基本不等式 问题链的教学设计,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创设直观情境加深了对基本不等式的直观感受,强化了 基本不等式 的三种表达形式,通过 数 与 形 的联系,引领学生经历定值与最值的探索活动过程,进而深层次挖掘应用 基本不等式 求最值的本质,实现教法和学法的最优秀组合.3问题链 的设计要探寻知识燃点,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加深认知体验,使理解更高效㊀㊀数学教材中的知识本质多是寓于数学知识结构体系之中,教师以问题链为教学支架,围绕教学目标在知识体系的整体框架上进行 问题链 的设计,将问题的解决与目标的指向相对应,分析已知与未知的关系,探寻知识燃点,实现多元表征的转化,从而将复杂的总目标一层一层分解为简单的次目标.同时,合理把012024年2月上半月㊀教学研究㊀㊀㊀㊀握目标间的难度㊁跨度㊁梯度及开放度,再集中力量逐步攻克次目标,做到在内容上环环相扣,在目标上步步深入,促进学生的思维走向纵深,从而加深认知,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在 正方体截面的探究 的活动中,教师借助实物模型的直观和信息技术的运用,面对生活中随处可见装液体的容器,引导学生观察不同摆放位置㊁不同液体量时液体表面的形状.结合探究活动,通过设置问题链,引导学生从截面多边形的边数㊁边界线的长度㊁边界线的位置关系,归纳截面图形特征,总结分类原则,探索图形的变化规律,加深对截面实质的理解,形成解决数学实际问题的科学思维,学会研究数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和常规思路,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实现学科育人的目的.问题1㊀展示将有颜色的液体注入透明正方体容器,把水面当成正方体的截面,引导学生观察液体量不同时,液面会发生怎样的形状变化呢?追问1:在液体量一定的情况下,对于正方体不同的摆放方式,观察平静液面的形状变化,能画出这些截面的示意图吗追问2:观察这些截面示意图,说一说这些截面有几类不同的形状追问3:在装有颜色的液体的正方体中,观察旋转到不同方位的正方体内液面的变化情况,试问平静液面的形状存在多于六边形的截面吗?问题2㊀通过正方体液面的形状变化,说说截得这些形状截面的方法.如果按照边数进行分类,这些截面图形可以归纳为几类?(如表1.)表1㊀ 正方体截面的探究 活动案例截面形状形状特殊情形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梯形五边形注:不可能是正五边形六边形注:可以是正六边形㊀㊀追问4:如果正方体截面的形状是三角形,能截出几类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分别按边㊁角分类)?如何截取?追问5:截出的三角形一定是锐角三角形吗?试证明.追问6:指出截出最大面积的三角形截面,说一说如何截取?追问7:如果截面的形状是四边形,能截出几类不同形状的四边形(分别按边㊁角分类)?如何截取?追问8:截出的四边形可以是直角梯形吗?试证明.追问9:还能截出哪些多边形?能截出正五边形吗试证明.追问10:是否存在正六边形的截面?为什么?结合 几何画板 的演示,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㊁验证自己的猜想,归纳截面图形特征,总结图形分类原则,体验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积累图形变化活动经验,理解数学的本质,以及逻辑性㊁层次性和整体性.问题3㊀已知正方体的棱长为1,每条棱所在的直线与平面α所成的角都相等,则平面α截此正方体所得截面面积的最大值为(㊀㊀).A.334㊀㊀㊀B .233㊀㊀㊀C .324㊀㊀㊀D.32通过问题链的设置,启发学生从截面多边形的边数㊁边界线的长度㊁边界线的位置关系来研究截面的性质,直观感受正方体截面的形状大小变化(图5),经历 确定对象 探究性质 论证判断 的研究过程,学会研究数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和常规思路,加深对截面实质的理解,实现 直观 在认知结构中的重构,从而实现思维的可视化.积累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探究活动经验,增强正方体模型意识,初步了解如何通过运算定量描述位置特征关系,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图5㊀正方体棱与平面α所成的角都相等的截面示意图总之,问题是驱动学生思考㊁引领学生深度学习的重要载体,是思维的起爆器.问题链因其强调为学生提供思维脉络而成为促进学生思维进阶的重要途径.在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与实施中,如何架构与应用问题链,使之能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进阶,让学生自觉成为学习的主体,较好地起到启学引思㊁导学导教的作用这就需要在问题链的教学设计中从目标问题出发,设置探寻导向目标问题的问题序列,解决目标间的逻辑盲区,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将大问题转变为一个个层次递进的小问题,引导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依次突破小目标,建构新的认知结构,最终实现教学大目标,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Z11。
浅析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链设计——以椭圆的离心率问题为例
问题3:满足 题 意 的 椭 圆 的 扁 平 程 度 如 何 趋 向?
离心率的临界是什么?
方法一:(数形结合法1)通过对问题链的3个问
题的逐一思考,可以作出如下图形分析:
图4 图5
分析3:如图6,当犆1 在犆1-1 的位置时,犆1 与犆3 相 交,有四个公共点,即满足题意;当犆1 在犆1-2 的位置 时,犆1 与犆3 内含,没有公共点,即不满足题意;故可推 出离心率犲 趋向于1.如图7,当犆1 在犆1-3 的位置时, 犆1 与犆3 内切,有两个公共点,刚好满足题意,此时即 为临界位 置,所 对 应 的 离 心 率 即 为 临 界 值,此 时 犪 =
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在学生 现有水平上架设有效的“台阶”,积极引导、激励、帮助 学生认知结 构 的 再 建 构,有 利 于 课 堂 教 学 目 标 的 落 实.然而,问题设置得太简单,不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 培养,也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过于复杂,就 缺少了设 置 问 题 链 的 导 向 性.那 么,我 们 应 该 如 何 设 置有效的问题链,从哪些角度来点燃学生的思维呢? 本文将以同学们,你们觉得满足题意的椭圆的离心 率的趋势怎么样?是趋向于0,还是趋向于1?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高中Reserved. 7
教材 教法 教学导航 2020年8月
利用余弦定理或者面积法证明)
背景知识2:椭圆离心率犲 的几何 意 义,它 是 用 来
刻画椭圆的扁平程度.当犲 趋向于0时,椭圆接近于
圆;当犲趋向于1时,椭圆很扁.再介绍两种特殊情况,
当犲=1 2 时,焦点三角形犉1犘犉2 为等边三角形;当犲=
槡2 2
时,焦点三角形犉1犘犉2
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链”的设计
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链”的设计李应春(云南省昆明市轿子山实验中学云南·昆明655000)摘要“问题链”是常见的一种问题设计方式。
在教学中,如果教师总能根据不同的教材课型、不同的目的要求、不同的学习对象巧妙地设置“问题链”,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
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不知不觉中既解决了问题,又获得了知识或方法。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问题链设计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问题链”是常见的一种问题设计方式。
根据高中数学抽象思维要求较高的特征,有时为了解决一个难度较大或灵活性较强的问题,往往需要通过设置一连串的中间问题进行启智导学,这一连串问题就是一个问题链。
一般在给出问题的大前提后,把问题分成几问,再对各问层层加深,不断提高。
而各问间既相对独立,又具有或紧或松的联系,往往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的基础和铺垫,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化和递进。
问题链是教师在特定的条件下,为实现某一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
从形式上看,问题链是一问接一问,一环套一环;从内容上看,它是问问相连,环环紧扣;从目标上看,它是步步深入,由此及彼。
它的每一问都可使学生的思维产生一次飞跃,它像一条锁链,把疑问和目标紧紧地连在一起。
“问题链”不是教师提几个问题加上学生的回答,而是师生双方围绕环环相扣的问题情境,进行多元的、多角度的、多层次的探索、学习和发现。
在教学中,如果教师总能根据不同的教材课型、不同的目的要求、不同的学习对象巧妙地设置“问题链”,创设特定的问题情境。
随着“问题链”的逐一呈现,学生或独立思考,或合作交流,或师问生答共同探讨,将学生的思维一次又一次地推向高潮,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突出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不知不觉中既解决了问题,又获得了知识或方法。
“面对数学问题,当我们通过对它进行深化、推广、类比,从而发现矛盾和缺陷(问题所在),探索到新的发展规律(需要论证的问题),或找到了问题与问题之间的新的联系时,这就是形成“问题链”的开始。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链的设计问题研究
0引言提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交流的主要方式,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常使用问题或问题链组织教学,但是提出的问题零散无系统,质量参差不齐,因此提高数学课堂教学问题链的有效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数学教学问题链设计的原则1.1目的明确高中数学课堂问题链的设计首先以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前提,因为教学目标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是一切教学设计的依据;其次要明确每一个的问题的具体目的,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检查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记忆、还是启发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思考等等。
教师要在备课时作出充分的考虑,否则在课堂上随机的发问,就会出现一些无效的问题,浪费宝贵的课堂时间。
1.2表述准确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首先应该用词准确、通俗易懂,教师不能为了显示自己知识的渊博而在问题中使用学生不熟悉的专业术语或生活背景,比如高中常提到的“复合函数”一词学生就理解不了,虽然简洁但用了会增加学生的理解困难;其次表述要简洁到位,包含所要思考的内容和思维操作的提示。
1.3深刻有效高中数学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问题链的设计要体现数学的本质,这才不会失去数学自身的魅力。
在新授课中问题链的设计要体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通过有层次的问题链,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发现学习,自主建构数学知识。
1.4难度适当教师备课时不能只备教材,更重要的是备学生。
新知识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之上的,教师只有充分的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心理发展水平及学习心理的特征,才能通过有价值的问题,帮助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有利于知识建构的学习环境。
1.5层次鲜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在问题设计方面要考虑学生水平的层次性,对不同程度、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这样既能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又能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机会参与到课堂学习中。
1.6开放创新数学课堂中教师提出问题的数量不少,但是其中封闭性问题占大部分,开放性问题较少。
设计开放性的问题,一方面可以满足不同水平学生能力的差异,另一方面可以使问题解答从多方面来考虑,引导学生多角度思维,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问题链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问题链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创新应用摘要:问题链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深化学生理解,开启学生的思维,而且还能很好的提升学生的解题技能,达到优化数学教学实效性的目的,因此授课中应充分认识到问题链的重要价值,提高问题链的应用意识,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做好问题链的设计,使学生通过思考与解答设计的问题,真正的牢固掌握所学知识,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明显提升。
关键词:问题链;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创新应用1问题链设计的基本原则1.1最近发展区原则问题链设计中,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准,也就是要遵循最近发展区原则。
最近发展区是指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和即将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距。
在进行问题链设计时,教师既要参考学生现阶段的认知发展水平,又要考虑到学生可能达到的水平和能力,因此问题的设计应该合理合情,难度适中,这样既可以让学生有探索的欲望,又可以保证学生能够解决相关问题,保护学生信心不受挫,并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1.2趣味性原则问题链设计应该遵循趣味性原则,保证问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
问题探索是以学生为主,在教师和问题的引导下让学生自主对课程进行探究,最终达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巩固知识、提升能力的目的,所以要保证问题链设计的趣味性。
如果问题链设计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就会降低学生的参与度,降低课堂探究价值,所以问题链的设计不仅要以学生能力为主,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精心设计问题链,达到问题链和学生融为一体的教学效果。
1.3循序渐进原则问题链设计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这不仅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符合数学课程的基本规律。
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是从浅到深的一个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知识的构建也是渐进的,从简单到复杂、从浅到深,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链的过程中,应该从知识构建规律入手、从学生认知规律入手,保证问题设计具有层级性,根据知识的难易程度循序渐进地设计问题,不可操之过急,这样才能发挥问题链的引导价值和启发作用。
2问题链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创新应用2.1做好备课,明确核心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应用问题链应该以课程重难点为准,教师在备课时可以按照课程知识脉络设计多个问题,借助不同问题串联整个课程,以提升问题的有效性。
高中数学问题链设计策略
高中数学问题链设计策略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链是一种比较普遍的问题设计方式,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以及直击并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方面,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所以教师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更要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问题链,使其成为引导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指明灯,有效地促进学生走上数学探究之路.[1]一、高中数学“问题链”设计原则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在设计“问题链”时要把握以下三大原则.1.目的性原则高中数学“问题链”的设计要以教学内容为载体,借助问题承载教学内容,基于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最终达成教学目标.对于每一节数学课而言,所涉及的内容和教学目的有所不同,因此针对“问题链”的设计,首先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的,并以此为核心,将教学重点以及难点有机地串联在一起,使提问成为引发学生深入思考、自主探究的导火索.除此之外,还要把握好“问题链”的整体性,这样才能够明确问题所指向的知识的主体方向,与教学目标保持一致.2.递进性原则在设计高中数学“问题链”时,第一个问题非常关键,首先需要具备一定的趣味性,同时也需要具有引导性以及开放性.其中引发学生的兴趣这一点特别重要,既不能过于晦涩,也不能过于简单;既不能引发学生的畏难情绪,也不能使学生产生轻视的学习状态.因此作为教师,既要准确地把握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课堂教学的进度,这样才能够明确问题的难度,使问题可以将学生引入预设的知识范围内.还要能够引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激活学生的学习潜能.在明确了第一个问题的深度之后,其他问题的设计就相对简单了,只需要遵循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以及课堂教学重点难点即可,除此之外还要体现出问题之间的关联性,要做到一环扣一环,这样才可以基于学生所能够接受的难度逐步加深,才能够突显问题的层次性和递进性,从而保障课堂教学的整体性.[2]3.开放性原则“问题链”的设计还应当注重开放性,这也就意味着针对问题的回答应当具有一定的灵活性,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并体现学生在探讨这一问题时所呈现出的价值.对于数学课堂教学而言,问题的提出并不是为了学生对问题的简单回答,而是为了学生可以通过这一过程,了解其中所反映的知识点以及具体的解题技巧.所以问题的设计必须要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这样才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学生在解答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提出质疑.既是为了发展学生的探索精神,也是为了学生能够准确地发现自主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从而全面提升自学能力.二、高中数学“问题链”设计落点1.基于教材内容,设计“问题链”教师首先必须要深入地研读教材,这样才能够准确把握“问题链”设计的目的性,才能够明确每一个问题应当设置于哪一个教学环节,这既有助于明确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也有助于理清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以此形成完整且原始的“问题链”.2.基于学生学情,设计“问题链”在设计“问题链”时,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情,既要了解现有的知识储备,也要了解学生可能并不具备的新课的知识储备.为了满足教学的实际需求,要对教材知识的呈现顺序作出相应的调整,在学习有关向量的数量积的知识点时,涉及了学生并不了解的物理知识概念,那么此时问题的设计就不可生搬硬套.除此之外,问题的设计不但要紧扣学生在这一阶段内的认知水平,还要能够准确地把握实际学习过程中的关键点以及困难点,更要紧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只有这样才能够使每一个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其中.3.基于教学重点,设计“问题链”对于核心“问题链”的设计,基于问题情境这一视角展开分析,既要涉及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应考虑到对学生思维的培养和拓展,更要紧扣课堂教学重点;如果基于数学建构的视角来展开分析,首先需要对新知的学习难度展开深入剖析,使学生能够基于当前的认知结构进行自主探究;如果基于实际应用的视角展开分析,“问题链”的设计应当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知识,有效地解决各类数学问题,除此之外,还应当具有反思性,能够引导学生对本堂课所学习的数学新知做出归纳和总结,并展开更深层面的思考.[3]三、高中数学“问题链”设计案例1.引入式“问题链”的设计在教学数学新概念或者数学新方法的过程中,很多教师并不关注这些概念或者方法的具体形成过程,他们所关注的重点在于运用这些概念和方法,实际上这是对知识的产生以及形成这一重要阶段的忽视,这样的教学只是强行的灌输,并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反而会阻碍学生对知识的正确理解,阻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设计引入式“问题链”非常重要.例如,在教学“椭圆第一定义”时,可以设计以下“问题链”:①圆的定义是什么?②可以将其看作满足什么条件的点的轨迹?这两个问题的设计主要是为了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以及创新意识.③如果对上述条件进行改变,你还能够提出哪些和轨迹相关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设置是为了引发学生产生质疑,提升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以及解决能力,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举措,同时也能够有效地渗透数学分类讨论的思想.之后引导学生基于以下问题展开探究:怎样才能够求出到两定点距离之和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这一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也可以借助于实物演示或者电脑画图等)其他问题可以以研究性课题的方式留给学生课后完成,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以及自主归纳和总结,完成对这些问题的解决,还可以在下节课开始之前集中进行成果展示.(这些问题的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2.类比式“问题链”的设计数学知识之间存在紧密关联,通过类比“问题链”,可以突显出这些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明晰知识系统的结构和脉络.所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来设计类比“问题链”,引导学生基于已有知识和经验来进行自主理解,解答相应的问题,并从中发现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这样有助于发展知识的迁移能力.以《二面角》的教学为例,可以引入相应的模型,根据其与平面角相类似这一特点,设计如下“问题链”:①之前我们所学习的平面几何图形中,有没有涉及此类图形呢?大家能否回忆起如何对“角”的定义作出界定?②通过类比的方式,是否能够初步了解二面角这一概念?这两个概念之间是否存在共同点?③二面角是否存在大小?应当如何确定二面角的顶点以及两条边?能否借助计算的方式,对这个角的大小作出唯一确定?以类比的方式提出上述问题,既有助于巩固之前所学习的旧知,又能够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促进数学迁移能力的提升.3.逆向式“问题链”的设计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数学教学,教师普遍关注的重点在于学生的正向思维,这是对逆向思维这种具有创新性的求异思维方式的极大忽视.如果在设计“问题链”时可以融入逆向因素,既有助于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学生可以基于多角度多层次地看待问题并研究问题,这样既有助于拓展学生的视角,也有助于学生准确地把握问题的本质.例如,在教学“抛物线与直线相交问题”这一课时,一位教师给学生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过抛物线y2=2px(p>0)的焦点作一条直线,使其与抛物线相交于A(x1,y1)、B(x2,y2)两点,求证:y1y2=-p2.针对这一道习题,教师设计如下“问题链”:①假如A、B两点都位于抛物线y2=2px(p>0)上,且满足条件y1y2=-p2时,则直线AB是否过焦点F?②如果A、B两点都位于抛物线y2=2px(p>0)上,满足条件x1x2=p24,直线AB能否过焦点F?很显然,这种逆向的思考方式,有助于学生改变看待问题的视角,对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以及创造性方面具有极大的裨益.总之,对于高中数学教师而言,应充分了解到“问题链”设计应用的重要性,不但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在培养与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等诸多方面都具有积极的作用.作为教师,必须准确地把握不同阶段的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认知需求,这样才能够精心设计“问题链”,作为教师,更要展开积极的探索,尝试具有创新性的应用策略,以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的学科综合素养的目的,从而打造生动且高效的数学课堂.参考文献:[1]乐意君.课堂提问中如何让“逻辑链”与“思维链”更加契合[J].中学数学杂志.2015(6).[2]杨梅.让有效提问为高中数学课堂添彩[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2015(4).[3]宋宜东.高中数学教学中开放性提问的技巧[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上).2016(9).。
问题链中学数学课堂教学
问题链中学数学课堂教学
问题链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问题链是指一系列相关联的问题,这些问题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问题体系。
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运用问题链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首先,问题链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
通过问题链的形式,将相关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知识网络。
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应用这些知识点。
其次,问题链可以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
每个问题都是一个小的知识点或者是一个小的思考题,通过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可以逐步深入地思考,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问题链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趣的问题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通过问题链的形式,可以将一些抽象、枯燥的数学问题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更加愿意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最后,问题链可以促进师生互动。
在问题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学生交流互动。
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促进课堂氛围的活跃,提高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问题链在中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问题链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促进师生互动。
因此,教师应该积极探索如何更好地运用问题链进行教学,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浅析高中数学课堂问题链的设计
个 载体 . 以提问题的形式承载着教学内容 . 达 到最 终 的 教 学 目的 。 每 一 节 数学 课 都 有 它 的教 学 内 容 和 目的 , 教 师 在 设计 问 题 时要 明确 这 节 课 的教 学 目的 , 以 教 学 目的 为 中心 . 将 教学 的 重 点 和难 点 串联 在 一 起 . 以提问的形式让学生思考和探讨 . 同 时 也要 正 握 问题 的整 体 性 。 确保问题总方向的正确性 . 使 其 与 教 学 目标 保 持 一 致 。
问题 链 教 学 模 式 的 优 势 1 . 引发 学 生 思 考 新 教 改 下 教 师 要 运 用 各 种方 式 引 发学 生思 考 .问题 本 身 就具 备 引 发 思 考 的 功 能 ,教 师 在 问题 设 计 时应 该 注 意循 序渐 进 的原 则 。 这 样 可 以降 低 学 生 的 学 习 难 度 . 并 且 可 以 吸 引 学 生 参 与到学习中 , 并且 一步步深入 , 从 而 培 养 学 生 的 自学 能 力 。 问题 教 学 能 训 练学 生 的思 考 能 力 , 使 其 形 成 正 确 的 思维 方 式 。 2 . 学 生 的 学 习进 度 明 了化 数 学 课 堂 上 .由 于 教 师将 教 学 内 容转 化 为一 系 列 的 问题 向学 生 提 问 。教 师 可 以 根据 学生 回答 问题 的情 况 明确 学 生在 学 习方 面 哪 里 掌握 得不 到位 ,在 设 计 学 习方 案 时更 具 有 针 对 性。 提 问教 学 方 案 能 为学 生 提 供 更 多 交 流 的 机会 , 无 论 是 学生 与 教 师 还 是 学 生 与 学 生 之 间 的交 流都 有 利 于培 养 学 生 的语 言 表达能力。 每 门课 程 都有 它独 特 的 专 业 术语 , 在 高 中 数 学 教学 中, 组 织 学 生 对 问 题 进 行 讨 论 和 回答 , 无形 中将 专 业 术 的融 入 学 生 的话 语 中 , 也 为 学 生 升 人大 学 后 的学 习 打 下坚 实 的基 础 。 3 . 富 有 创新 性 问题链这种 教学模式为学 生留有足够 的发挥空 间. 并 且 不 缺 乏 引 导 性 。学 生 在 问 题 的 启 发 引 导 下 发 展 自身 的 创 新 能 力 。在数学 教学 过程 中, 教 师 通 过 一 个 个 问 题 序 循 渐 进 地 引 导 和 启 发 学 生 发 散 思 维 ,创 建 自 己 的 知 识 库 。相 对 于 传统 的教学模 式 , 问题教 学更尊 重学生 的独立 性 , 有 利 于 培 养学 生的创新 精神 。 利用 不断加 深的问题启 发学 生 , 巧 妙 地 引导 学生学 习 , 并且不束缚 学生 的思维 . 这 是 问 题 教 学 的优 点之 一 。 二、 问题 链 设 计 的 注意 事 项 1 . 问题 设 计 要 注 意 教 学 目的 问 题 教学 仅 仅 是 一 种 教 学 形 式 ,简 单 来 说 就 教 学 内容 的
高中数学“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分析
高中数学“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分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中数学作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学科之一,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运算能力的重要途径。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多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互动和探究的环节,容易导致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抵触情绪,进而影响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育机构开始尝试新的教学模式,其中就包括“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切入点,在学生之间建立问题链,通过逐级解答问题的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思辨分析,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
相比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问题链导学模式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参与度,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性。
针对“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在高中数学学科中的实践效果,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以期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1.2 研究意义高中数学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重要的学科之一,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数学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存在着问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常缺乏对数学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研究如何提高高中数学教学的效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是至关重要的。
2. 正文2.1 高中数学“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该教学模式基于认知心理学的理论。
认知心理学强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建构,强调通过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进而促进知识的积累和理解。
该教学模式借鉴了问题导向学习的理论。
问题导向学习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围绕问题展开学习活动,通过解决问题来获取知识和技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方式。
该教学模式结合了协作学习理论。
在“问题链导学”过程中,学生们通常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解决问题,相互讨论、共同探究,促进了合作学习的发挥。
该教学模式还融入了自主学习的理念。
学生在问题链的引导下主动提出问题、积极探究、自主思考,培养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高中数学“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分析
高中数学“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分析“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是一种以问题为引导,以探究为主导的教学方式。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教师通过设置一系列相互联系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自主思考,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和问题解决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也积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学习效果。
1.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
在设计“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时,首先要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明确学生需要掌握和理解的知识点和技能,以此为基础来设计问题链。
2.设置问题链。
根据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有机联系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在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也可以是在课本中所提供的典型问题。
问题的设置要考虑到难易适中,要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和钻研,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3.引导学生探究。
在课堂上,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探索、思考,培养他们的逻辑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4.总结归纳。
在学生自主探究之后,教师要及时总结和归纳学生的问题和答案,提出一些有启发意义的问题或结论,帮助学生更好地领会数学知识。
5.实践应用。
通过实例分析和综合应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在实际问题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1.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和自主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方式,教师通过设置各种有趣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学习活动中来。
3.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倡导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和交流讨论,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了他们的团队精神。
5.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探究问题链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创新应用
探究问题链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创新应用摘要:高中数学教学难度较大,部分学生在学习时可能感到吃力。
教师可以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通过设计问题链,逐层推进简化知识难度,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知识,合理解决问题。
本文为提高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围绕问题链的创新应用展开探讨,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数学;问题链;创新应用一、高中数学问题链的应用原则(一)循序渐进数学学习是长期性的过程,学生所接触的知识点其难度在层层递增,教师只有循序渐进为学生提供指导,才能增强学生学习成效,数学问题链的应用同样如此。
教师在应用问题链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掌握现状,帮助学生完成对各学段数学知识的转化。
教师在设计问题链时,需要循序渐进增加问题的难度,通过这种方式增强锻炼学生思维的效果,并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能力。
(二)适应性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教师设计的问题链,其难度要位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内,不仅要对学生的既有知识进行巩固,还要通过问题引导带领学生探索更高的能力。
教师在应用问题链的过程中,不能忽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尽量提高问题链与学生能力的适应性,避免因为问题难度过大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或者因为难度过小难以发挥问题的教育效果。
二、问题链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创新应用(一)实验观察,培养学生抽象能力传统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的提问一般采用口头的形式,未详细为学生展示具体的数学模型,无法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导致学生在课堂上普遍处于被动的状态。
教师要想提高数学教学成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些实验观察类型的问题链,通过对实际问题进行总结和归纳,为学生设计数学观察模型,鼓励学生在实验和观察的过程中积极发挥想象力,深入探究、认真求证,让学生在全身心参与问题探究的过程中,掌握其中蕴含的数学规律,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数学抽象能力。
以“空间直线、平面的平行”为例,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验操作[1]。
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张对折后的长方形纸片,利用对折后纸片形成的角度将其竖立在讲桌上,再使用一张略小的纸片,采用同样方式进行处理,使用两张竖立的长方形纸片围合成一个不规则六面体,在此基础上设计问题链:①两张纸片和桌面有什么关系?②在六面体上再放置一张纸片,分析该纸片与其他两张纸片的关系。
高中数学“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分析
高中数学“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的实践效果分析一、“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原理“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是指以问题为导向,通过一系列相关的问题来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索和构建,从而达到深层次的理解和掌握。
该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通过“问题链导学”模式来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可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往往将数学知识视为一堆枯燥的概念和公式,缺乏对数学的兴趣。
而“问题链导学”教学模式以问题为引导,能够引起学生的思考兴趣,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通过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学生可以感受到数学知识的深度和魅力,从而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在“问题链导学”模式下,学生需要通过问题的引导自主进行探索和学习,而不是被passively 接受老师的知识灌输。
这样的教学模式能够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思考、分析和总结,形成对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3. 增强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在“问题链导学”模式下,学生需要通过问题链式的思维来解决一系列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这种思维方式有利于学生从多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可以逐渐形成系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4. 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问题链导学”模式下,学生通过问题链式的学习,可以逐步形成对知识的系统性理解和掌握。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地进行思考和归纳,从而形成对知识的深刻理解。
相比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问题链导学”模式,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为深入和扎实。
5. 促进师生交流互动在“问题链导学”模式下,老师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引导者和指导者。
老师需要负责引导学生在对问题的探索中不断思考、分析和总结。
高中数学课堂问题链的设置
高中数学课堂问题链的设置【摘要】高中数学课堂问题链是一种教学方法,通过设定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索数学知识。
本文从问题链的作用、设计原则、实施步骤、经验总结和效果评估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问题链不仅能激发学生思维,提高他们的数学解决问题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问题链也存在一些局限性,比如可能需要较大的时间和精力投入,以及适应性有限等。
未来,高中数学课堂问题链有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更好地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高中数学课堂问题链的优势在于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但也需要教师在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注意解决相关问题。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问题链、作用、设计原则、实施步骤、经验总结、效果评估、优势、局限性、展望。
1. 引言1.1 高中数学课堂问题链的设置高中数学课堂问题链的设置是指在数学教学中,通过有机地联系和串联一系列问题,构建起一个问题链条,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深入理解数学概念和解题方法的教学策略。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链的设置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通过问题链的设置,教师可以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从简单到复杂、从表层到深层的认识和理解数学内容,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问题链的设置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数学知识的系统性,从而提高他们对数学学科的整体把握能力。
在高中数学课堂中,问题链的设置不仅能够提高教学效果,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问题链的设置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质量和学习兴趣。
2. 正文2.1 问题链的作用问题链是高中数学课堂中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数学知识的连接,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能力和思维逻辑能力。
问题链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问题链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数学概念。
“问题链”式教法在高中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中的运用
“问题链” 式教法在高中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中的运用摘要:在高中数学单元整体教学中提出“问题链式”教学法,以“问”代“教”,以“问”引“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让学生在教学中取得更大的进步和发展。
对此,本文将根据数学章节或单元中不同知识点的需要,综合利用各种教学形式和教学策略,活用问题教学法,让学生通过一个阶段的学习让学习者完成对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单元的学习,推动高中数学教学的改革,为学生的数学进步保驾护航。
关键词:“问题链”式教学;高中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前言:“问题链”式教学法是以问题意识为导向开展的教学活动,它在教学中结合高中数学知识,将各个单元的要点相结合,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进行探索,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索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入思考,促使学生在教学中取得更大的进步。
对此,深入高中数学教学,合理设计单元教学,在教学中用问题来进行引导,促进当下高中数学教学的改革以及创新,让学生在教学中更加主动和积极。
、1.当下高中数学教学的现状高中数学的问题链式教学,就是让学生利用教材中的问题意识来进行引导,让学生将整个单元的知识联系起来,建立起数学学习的框架,让整个数学学习规律化,进而提高高中学生数学学习的效率,让学生在数学单元的教中学到更多的东西。
但如今高中数学的单元设计教学往往由于老师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没有深入挖掘各个单元数学知识之间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整个学生的学习杂乱无章,完全跟着老师的节奏盲目的学习,找不到数学学习的规律,找不到数学知识点的共同之处,加大了学生学习高中数学的难度,不利于问题链式教学工作的开展,影响了学生数学学习的进步和发展。
不仅如此,老师在整体单元教学中完全不是根据单元知识的特点来进行教学,而是采用灌输式教学,让学生学习和思考数学的时间有限,在学生还没理解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进行下一个知识点的教学,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以及挖掘,进而影响了学生的解题能力以及学习能力的培养。
高中数学中如何实施问题链教学
学生:
xMxN = .
4
42
(学
率k 与xM ,
xN 的关系,请同学们求出 这 个 关 系 式 .
生通过两点 坐 标 计 算 斜 率 的 公 式 来 对 直 线 的 斜 率 进
)
行计算 .
学生:
k=-
1
(
xM +xN ).
5
教师:前面已经得到了|PM|+|PN|=|xM +xN|,
1
(
xM +xN ),可 得|PM|+|PN|=
1 原题呈现
例题 (
2021 年高考数学北京卷 第 20 题)已 知 椭
x2 y2
圆 E : 2 + 2 =1(
a>b>0)过点 A (
0,-2),以四个顶
a b
点围成的四边形面积为 4 5.
(
1)求椭圆 E 的方程;
(
2)过点 P (
0,-3)的 直 线l 的 斜 率 为k,交 椭 圆
E 于不同的两点 B ,
的 椭 圆 中,
xM +xN 的 值 与 直 线 l 的 斜 率 相 关,当
时,
确定了直线
t≠-b
l 的斜率就能够确定 xM +xN 的
值.
当t=b 时,
xM ,
xN 中 有 一 个 值 为 0,但 是 xM +xN
的关系依然 成 立 .
-t<b<t 时,点 M ,
N 在y 轴的两
侧,
b<-t 或b>t 时,点 M ,
5
|xM +xN|=5|
k|≤15,再结合 k2 >1 就可以计算出 k
的取值范围 .
所以根据 k= -
教师:在解 决 解 析 几 何 问 题 的,可 从 不 同 的 角 度
论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链设计
、
3 . 设 置 同一 知识 点 不 同角度 的 问题 链 以某 知识 点 为 中心 . 转 换 问题 的 形 式 、 转 换 问题 的条 件 或 结
论. 从不 同角度设 置问题链。这种类型的问题链可以培养学生的 发散 性 思 维和 灵 活 的 思 辨 能 力 . 让 学生抓 住 问题 的 本 质 , 把 握 知 识的内在规律 例如, 在 学习了等差、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后 , 可 给 出 多个 变式题 求 { a n } 的通 项公 式 三、 问题 链 教 学设计 的过程 高 中 分 为课 前 准备 、 问题
教学. 信息
课程教育 研究
C o u r s e E d u c a t i o n R e s e a r c h
2 0 1 4 年8 月 中旬 刊
论 高 中数 学课 堂教 学 中的 问题链设 计
杨 德 智
( 云 南省 昭 通 市永善 a -  ̄- =中学 云 南 永 善 6 5 7 3 0 0 ) 【 摘要 】 提 问是 课 堂教 学 中师生 交流 的 主要 形 式 , 采 用问题链 教 学方 式是 问题 式教 学 中的一 种有 效 手段 。 本文 从 问题 链 设计 的理
链设 计 、 课 堂 实现 、 课 后 反 思几 个 阶段 。
验. 问题 链 的设 计 可 以从 以 下几 个方 面入 手 : 1 . 设 置与 已学知识 相联 系的 问题 链
高中数学是数学这 门学科 中的一部分 .进行 问题链设计要 求教 师对数 学有整体的认识 .明晰教学 内容相关的知识 网络 . 这 样对问题的设置就能把握好数 学概念的延伽 } 生 因此 . 教师在课 前 准备 阶段 对 数 学的 整体 知识 结构要 有 所研 究 教 材是 教 学 主要 资料, 教 师要研究教材, 明确教 学 目标 , 分 清难点与重点 , 找到 问 题链 设 置 的知 识 点 。学 生是 学 习的 主体 . 教 师要 明确所 教 学 生认 知 水 平 与数 学 学 习能 力 . 了解 学 生的 “ 最 近 发展 区” . 设 置 难 易相 当的 问题链 。 因此 , 在课 前 准备 阶段 , 教 师 对数 学、 教 材、 学生 三 个 方 面要 认 真研 究 在 充 分准备 的基础 之 上 . 根 据 问题 链 设 计 的原 则 与 方 法设 置合 适 问题链 在课 堂 实现 的 过程 当中 . 教 师要 选择 合适的学生回答问题 . 根据 问题链的层次性 , 要顾及到班级各个 学习层次的学生 . 让班级所有 学生都能在 回答问题的过程 中获得 成功的喜悦 课后反思主要是反思核心 问题链的设置是否有效 . 学生 对 问题 的反应 情 况如 何 等 方面 总之 , 在 高中数 学课堂教 学中采用问题链的教 学方式. 能有 效提升教 学质量 问题链的的设计 需要充分发挥 学科教师的智 慧. 以培养学生数 学兴趣 与数 学能力 .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 自主 探 究 的能 力 为 目的 . 设 置合 适 有 效 的 问题 链 . 达 到 最 佳 的教 学效 果 。
高中数学教学的“问题链”设计探讨
高中数学教学的“问题链”设计探讨摘要:“问题链”是一种常见的问题设计方式,对于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学生思维的活跃度,突破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主要分析了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链”的设计原则,探讨了高中数学教学“问题链”的设计策略。
关键词:高中数学;问题链;设计原则;设计策略“问题链”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一连串层次鲜明、环环紧扣的问题,以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进而提升能力。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链”,以诱发学生深思,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探索、学习和发现,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高中数学教学“问题链”的设计原则在进行高中数学“问题链”的设计时,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第一,“最近发展区”原则。
“问题链”的设计要做到难易适度,若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容易脱口而出,难以引起学生思维的碰撞,若难度过高,容易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
因此,要立足学生的实际,关注每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了解学生的现有水平以及可能的发展潜力,尽量让每个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体验到自主成功的喜悦。
第二,循序渐进原则。
“问题链”的设计时,要做到递进性,层次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通过问题的层层推进,引导学生思维逐步深入,在慢慢的问题解决中获得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第三,整体性原则。
“问题链”中的一系列问题应属于一个有机统一整体,各个问题之间环环紧扣、相辅相成。
因此,在设计“问题链”时,要结合教学重难点内容,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和某个中心问题进行全方位的设问,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进而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第四,趣味性和启发性原则。
趣味性的问题链往往可以让问题跌宕起伏,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兴趣盎然,热情高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问题链的设计论述作者:栗蔓
来源:《神州·下旬刊》2017年第05期
摘要:提问题是在课堂上有目的性的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的一种好方法,而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问题链的教学方式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手段。
如何设计出具有启发性、连贯性的问题链,是一名好教师需要仔细琢磨的问题。
本文从问题链的设计理念与重要性、问题链设计的原则与方法和问题链的设计过程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设计理念;设计原则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的解决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
课堂中问题的设计并不是随意的,每个问题的设计都带有鲜明的目的性,是为整个教学目标服务的。
教师在钻研教材的过程中,针对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或者疑惑,将教材知识转化成具有层次性、系统性的一连串问题。
这些问题看似是相互独立的,实际上它们之间又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
从横向看,这些问题都是相互联系的,像九连环一样,一环套一环;从纵向看,这些问题又像是螺旋环,层层深入、层层递进的。
一、数学教学中问题链的设计理念与重要性
问题链是指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将知识转化为有层次性、目的性与系统性的问题。
问题链的设计理念是根据皮亚杰的构建主义学习理念。
他指出:“人从婴儿时期到成人总是以一定的认知结构形式来摄取知识,而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认知图式。
教师的认知就与学生的认知存在差异。
教师的认知由于具有经验性,因而从整体认知分解到局部,然后回到整体,教师的认知具有全局性、深刻性和细密性。
而学生的认知只能从局部到整体,再通过局部的巩固达到一个新的阶段。
”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想要有效地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必须采取合理的方式与手段,那么课堂上问题的设置就极为关键了。
二、数学教学中问题链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一)问题链的设计是教师谨慎斟酌的结果,并不是随意的。
笔者认为要符合以下原则。
1.目的明确。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我们的问题设置要始终围绕着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质量。
每个教学问题都有一定的设计目的,都在于引导学生不断思考,向我们的教学目标迈进,要做到有的放矢。
2.表述准确。
教师在提问题时应该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层次和接受能力,用词准确,能快速让学生理解,而不是为了卖弄自己的学识而用一些孤僻、专业性的术语来表达。
教学的目的在于能让学生自主、最大限度地理解掌握知识,所以凝练而又准确的语言更能吸引学生。
3.设计科学。
课堂上具有启发性、连贯性的问题设置是一门大学问。
课堂上的问题不能繁琐冗乱,要有张有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环环相扣。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于问题的逐步思考,知识也随之掌握了,真正做到了在教学中“师生共同体”。
(二)教师在设计问题链时定要多方面考虑,不仅着眼于教学内容,还要考虑到学生的知识接受层面。
笔者认为在设计问题链时有如下几种方法。
1.设计与已学知识有一定联系的问题。
对于已经掌握的知识,学生会多些自信,因此我们在设计问题时可穿插一些之前所学知识相关的问题。
其一,这是对所学知识结构的进一步巩固复习;其二,在回答上这些问题时,学生积极性较高;其三,这些问题可为整个教学环节增添轻松的气氛,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知识学习中。
比如在学习指数函数的时候,可先让复习一次函数,让学生在一次函数与指数函数的对比中,了解指数函数飞跃性的增长。
2.设计一些实践操作的问题。
学习不能仅仅依靠我们的眼耳,而是需要从实践中得出知识,这样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更牢固。
设置实践操作的问题链可以利用一些辅助学习的工具,比如利用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工具、图形计算机、几何图像等,让学生利用问题进行分析猜测,然后动手验证,最后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中穿插了实践性问题,会让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更能提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设计一些同一层次不同角度的问题。
以一个知识面为基点,然后控制变量、转换不同的条件或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这样会使学生加深对这一知识的理解,转变他们固有的思维模式,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灵活,让学生能够透过事物的表象抓住它的本质内涵。
三、问题链的设计过程
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问题链的设计过程主要有四个步骤:备教材、问题链的设计、课程实践与课后反思。
教师首先要“吃透”教材,对教材内容要有整体的知识,再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及对于学情的具体分析,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其次,根据所设置的教学目标要进行问题设置,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让学生具备的一定的分析总结能力;然后,在课堂教学活动的展开中,问题的提出要因势利导,随机应变,让学生主导课堂,推动教学环节的进行,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与学生的互动中及时发现问题,并且采取相应的措施;最后,上完课之后,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找出在实践中的优点与不足,进行分析与总结,使自己的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设计得以完善。
这四个步骤是教师上好一堂优质课程所必备的,也是教师应该具备的教学素养。
结语
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问题链的设计是极为关键的,优质课程取决于课堂中问题的设置。
教学中问题的设置不仅要始终围绕着教学目标,还要具体分析学生的知识掌握层次,以由浅入深的问题慢慢引导学生思考。
问题链设计是教师智慧的结晶,更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它必
须环环相扣,循序渐进,符合学生接受能力,同时也要灵活多变,适应课堂的多变性。
高中教师不断发展与完善教学中的问题链,找到最有效的问题链,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师应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探索欲,实现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