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

合集下载

“希望之苗”国际科普巡展的展示研发与创新实践

“希望之苗”国际科普巡展的展示研发与创新实践

◼引言“希望之苗”巡展以全球疫情为背景,阐明疫苗发明背后的科学原理,展示了流感、艾滋病毒、新冠等新型疫苗的快速开发、生产、运输和分配的幕后故事,以及过程中汇聚的全球不同领域的无数人物艰苦卓绝的努力。

展览通过系列互动展品、纪录片和艺术装置等,向公众展示这些具体细微的“汗水”如何共同浇筑培育成这棵带来生机的希望之“苗”,展览面积1 000 m2,展览以时间为线索,分为“危机四伏:一种新的病毒”“万众瞩目:我们需要研发一种新的疫苗”“呼之欲出:试验、结果和批准”“扩大生产:从实验室到工厂”“横空出世:疫苗推出”“不惧将来”6个展区,共有23件展品。

[1]展览还特别邀请了艺术家团队创作了2组艺术装置“我们”和“哲思”,对展览主题进行艺术解构,激发观众探索人与人之间的状态,思考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

展览首站2022年12月在广东科学中心开幕,未来两年将在中国巡回4站,其同主题姊妹展已在国内不同城市巡回展出7站,截至6月线上线下共触达公众达214.69万人次。

本文总结分析“希望之苗”国际科普巡展的展示研发与创新实践经验。

 ◼1 展览经验分析1.1 关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主动融入国际语境展览主题是健康领域全球议题,与每个国家和公民“希望之苗”国际科普巡展的 展示研发与创新实践"黄亚萍 张娜 王建强 郭羽丰 高志军(广东科学中心,广东 广州 510006)摘要:2022年,广东科学中心携手英国科学博物馆集团、印度科学博物馆协会联合研发了“希望之苗”国际科普巡展,于2022年年底向公众开放。

该展入围2023“博物馆+遗产奖”之“最佳年度国际展览奖”,并荣获2023年国际博协科技馆专委会奖(CIMUSET Award)提名。

文章对该展览项目的研发与创新实践进行分析,以期为科技馆行业国际科普展览联合研发实践提供借鉴。

关键词:科普;巡展;国际合作;可持续发展;科技与文化融合作者简介: 黄亚萍,研究员,广东科学中心研究设计部部长,研究方向为:科普展览开发及科普研究。

“科普猎头”邱成利

“科普猎头”邱成利

“科普猎头”邱成利邱成利记者胡珉琦他希望科学家能在一种特别放松的状态下喝喝咖啡,自由交流,打开思路,“异想天开”,寻找研究的新灵感及与其他领域跨界融合的切入点。

2月初,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名誉主席高登义在科学网上的一篇博文《我与“斯瓦尔巴条约”情缘》,讲述了中国北极权益被发现和使用背后的不为人知的故事,引起很多网友的关注。

因为这个故事,高登义还第一次走入了中科院物理所的“科学咖啡馆”,分享这段历史。

实际上,自2016年2月开始,每月一期的“科学咖啡馆”,已经成了物理所人气颇旺的科普品牌,它小而精的运作模式在当下的大众科普传播领域显得十分别致。

每期30个左右的参与者,定向邀请,人人充分表达,让这个颇有创新的科普沙龙达到了超乎意料的效果。

这一模式得益于它的打造者——科技部从事科普工作的邱成利博士,他是“科学咖啡馆”的策划人、发起人,也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兼职主持人。

科学家们很好奇,“科学咖啡馆”究竟是如何找到一群合适的人展开一个合适的科学话题,对此,不禁让人们想起了科普圈的“猎头”这个词。

让科学家聊起来邱成利记得很清楚,2012年11月9日那天,他参观了在中国科技馆举办的“第三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

这一融合了当下艺术与科学领域多元化的认识理念、多样化表现形式的活动,最初是由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和艺术大师吴冠中共同发起的。

那些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和生态科学等视角出发的跨界艺术作品,给每一位观赏者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最让邱成利有所启发的,是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科学技术部原部长万钢在参观结束后的一番感慨。

他尤其希望科学家能在一种特别放松的状态下喝喝咖啡,自由交流,打开思路,“异想天开”,寻找研究的新灵感及与其他领域跨界融合的切入点,从而激发更深层次的科学创新。

这不禁让邱成利意识到,它正是国内目前缺乏的一种科研氛围和文化力。

“我们常说要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但仅有设备、条件是不够的。

艺术与科学:两种形态,一个世界——记第二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

艺术与科学:两种形态,一个世界——记第二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
这 届 研 讨 会 旨
开 放 1 天接 待参 观人 数达4万人 左 艺 术 与 科 学 前 沿 摒 7
右 ,产 生 了 广 泛 而 积 极 的 影 响 ,推 与 科 学 在 当代 文 动 了国内外 的学 术交流 与对话 。 的 学 术 研 讨 ,揭 亓
而 时 隔 五 年 之 后 , 以 “ 代 文 在 关 系 ,拓 展 和 沥 当 化 中 的 艺 术 与 科 学 ” 为 主 题 的 第 二 究 ,提 高 艺 术 与 秘
封∞ V
面 盯
不 是 静 。 他 不 感 到 自然 界 跟 人 类 社 称 是 整 个 宇 宙 规 律 的 一 部 分 , 有 极
会 发 展 有 太 大 的 分 别 。 人 类 发 展 的 重 要 的 意 义 。 ” 要 点 是 动 , 自然 界 也 应 该 是 动 的 。
维普资讯
封 面 专 题
Cov@rThom e
艺术
● 己一一 与学际个世 ● 每届艺 科国作展学 记二 第 态 品暨 一融 合 与 创 新 ,是 届 “ 术 与 科 学 国
当代 文化 建构 的重 要体 现 ,直接 关 研 讨 会 ”又 在 清 华
目 并 不 令 人 意 外 —— 这 是 理 论 物 理 领 域 中 直 指 “ 理 与 美 ” 终 极 命 题 真 的 一 组 概 念 ,5 年 前 他 与 杨 振 宁 先 0 生 合 作 发 表 的 那 篇 重 要 论 文 , 也 正
维普资讯
9 4 清 华 大 学 美 术 学 院 教 授 吴 冠 中 与 清 1 2 年 ,数 学 家 } 华大学 发 起举 办 了首届 “ 术与科 归纳 出二 维 空 间 [ 艺 学 国 际 作 品 展 暨 学 术 研 讨 会 ” ,推 式 。 而 后 ,在 位 于 动 了 国际 国内的学 术 交流与 对话 ,

《科学与艺术》教案:融合科技创造更优美的作品

《科学与艺术》教案:融合科技创造更优美的作品

《科学与艺术》教案:融合科技创造更优美的作品第一章:科学与艺术的概述1.1 科学和艺术的定义与区别1.2 科学和艺术的关系与影响1.3 科技发展对艺术的影响1.4 艺术对科技发展的启示第二章:科技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2.1 数字艺术与科技2.2 虚拟现实与艺术体验2.3 科技与舞台艺术的融合2.4 科技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影响第三章:艺术与科技的互动关系3.1 艺术对科技产品的审美设计影响3.2 科技对艺术创作工具的创新3.3 艺术与科技的跨界合作案例分析3.4 学生互动讨论:艺术与科技的互动体验第四章:科技在艺术教育中的应用4.1 科技辅助艺术教育的发展4.2 数字艺术教育的优势与挑战4.3 科技艺术教育项目的实践案例4.4 学生互动讨论:科技在艺术教育中的创新应用第五章:融合科技创造更优美的作品5.1 科技与艺术的融合趋势5.2 创新思维与艺术创作的结合5.3 学生创作实践:利用科技工具进行艺术创作5.4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艺术创作成果的展示与评价第六章:数字艺术与科技创新6.1 数字绘画与数位艺术6.2 虚拟艺术与数字媒体的融合6.3 科技创意:互动装置与公共艺术6.4 学生实践:数字艺术作品的创作与展示第七章:音乐与科技的交汇7.1 电子音乐与音乐制作技术7.2 音乐软件与声音设计7.3 科技对音乐表演的影响7.4 学生体验:音乐与科技的互动创作第八章:电影与影视技术的发展8.1 特效技术与视觉冲击8.2 3D技术与虚拟摄影8.3 影视制作中的科技工具8.4 学生项目:短片制作与科技应用第九章:建筑设计中的科技应用9.1 数字建模与参数化设计9.2 可持续建筑与绿色科技9.3 科技在建筑设计中的创新实践9.4 学生设计:运用科技工具的建筑设计方案第十章:科技与艺术的未来展望10.1 科技艺术的趋势与预测10.2 科技艺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10.3 学生讨论:科技艺术的发展与挑战10.4 未来探索:学生提案与科技艺术创新项目第十一章:科技与艺术的伦理与批判11.1 科技在艺术中的伦理问题11.2 数字时代的艺术版权与保护11.3 科技艺术批判与审美标准11.4 学生讨论:科技艺术中的伦理与批判实践第十二章:科技艺术项目的策划与管理12.1 科技艺术项目的构思与策划12.2 项目管理在科技艺术中的应用12.3 科技艺术项目的推广与传播12.4 学生实践:科技艺术项目策划与管理案例第十三章:科技艺术的创新与创业13.1 科技艺术创新的商业模式13.2 科技艺术创业的机会与挑战13.3 科技艺术创新案例分析13.4 学生实践:科技艺术创新与创业计划书第十四章:科技艺术的国际视野14.1 国际科技艺术的发展趋势14.2 跨国科技艺术合作案例14.3 科技艺术节的策划与组织14.4 学生视野:国际科技艺术交流与分享第十五章:总结与反思15.1 科技与艺术的融合成果回顾15.2 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与评价15.3 教学过程中的挑战与反思15.4 未来教学计划的调整与优化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主要探讨了科技与艺术的融合,涵盖了科技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艺术与科技的互动关系、科技在艺术教育中的应用、数字艺术与科技创新、音乐与科技的交汇、电影与影视技术的发展、建筑设计中的科技应用、科技与艺术的未来展望、科技与艺术的伦理与批判、科技艺术项目的策划与管理、科技艺术的创新与创业、科技艺术的国际视野等主题。

艺术与科学的心灵碰撞

艺术与科学的心灵碰撞

维普资讯
它是 跨 社 会 背 景 、 跨 国 际 、跨 时 空 的 。 至 于 科 学 ,他 们 认 为 , 不 论 天 文 、物 理 、 生 物 、
在清 华科技 园 ,即将把 这幅画做成雕 塑 ,让这件
术 与科学 相 融相 合 的永恒 作 品成 为 园区 的一 大人文 导
明智选 择。




艺 术 之 心 随 科 学 之 景 而 动 ,科 学 之 理 融 于 艺 术 之 景 ,科 学 与 艺 术 相 伴 相 生 ,相 融 相 合 ,共 谱 人 类 生 命
之魂 。
・:
大 扎.
歙 专.落 匈您们袁- 于 、
科 学与 艺术 的结合 ,是科 学与 艺 术发展 的 必然 , 也 是 我 们 营 造 和 谐 文 化 打 造 和 谐 社 会 的 必 然 要 求 。 现 代 文 明 的 进 步 , 是 科 学 与 文 化 的 共 同 进 步 ,科 学 与 艺 术 的 结 合 是 现 代 文 明 进 步 的 重 要 体 现 。 和 谐 社 会 追 求 的 是 人 与 社 会 、 人 与 自然 的 和 谐 发 展 ,我 们 要 用 科 学
艺术 不论 是诗 歌 、绘 画 ,还 是 音 乐都是 我们 所使 用 的

已故 中 国画研 究 院院长 、 中国绘 画 艺术 大师李 可
种 唤 起每 个人 意识 与潜 意识 的情 感 的 方法 。情感 越
染教 授1 8 年专 门为其 老友著名科 学家 、诺 贝尔物理 真 诚 , 唤 起 就 越 强 烈 ;反 应 越 普 遍 , 艺 术 就 越 优 秀 。 6 9
化 学 , 都 是 对 自然 界 的 现 象 进 行 新 的 准 确 的 抽 象 ,而 观 ,彰显清 华科 技园先进 的科学理念 与深厚 的人文情恫

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的简介

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的简介

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的简介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的简介上海有哪些比较好的大学呢?你心目中的大学是哪所?下面店铺为您整理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的简介,希望能帮到您!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前身是上海谢晋-恒通明星学校,是一所以本科教育为主体,以培养新时期富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服务意识的高素质影视人才为特色的艺术类学院。

拥有《戏剧戏曲学》硕士点,设“戏剧影视文化”、“表演研究”、“艺术主持”、“广播电视编导”四个研究方向,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MA)。

同时拥有两个艺术硕士(MFA)专业:“戏剧”和“广播电视”(“广播电视编导”研究方向)。

学院以培养新时期优秀的影视人才为目标,兼顾到影视艺术中的表、编、摄、录、播各个环节,逐步完善专业设置。

现有全日制本科专业4个:表演、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动画,全日制本科学生800余人。

学院采用专兼职相结合的师资配备模式,建设起以专家型教师、骨干教师、教学能手、教学新秀为主体的师资梯队。

现有专职教师65人,外聘老师20人,其中专职正副教授17人。

学院现已成立了全国高校第一个经过中视协批准的纪录片创作基地,并成为了上海市唯一的大学生影视艺术实践基地。

“广播影视新传媒”已经纳入上海市第四期本科教育高地建设项目。

表演专业课程、艺术语言表达课程、影视艺术概论课程、主持专业的表演实践课程已成为上海市教委的重点课程。

学院面向全国部分省市招生,至今已经毕业了多届学生,他们中大部分都已活跃在影视界、戏剧舞台和各大媒体等,如赵薇、晋松、陈彦妃(陈彦)、范雨林、严宽、郭京飞、任山、袁满、贾青、杨婷婷、朱莉叶、方龄(方玲)、曲尼次仁、金于宸、管艺、李京泽(李鑫)、刘小微、李解、刘钧、岳鼎、牟凤彬、曹议文、沙柏宁、韩秀一、邵诣、刘艺、沈方忞、张瑞涵、李帅、雷雷、张天乐、李悠、路璐、陈嵩等。

学生们在国内外的`各大文艺活动中崭露头角,在20xx年首届、20xx 年第二届、20xx年第三届、20xx年第四届、20xx年第五届上海大学生影像大赛暨广播影视论坛中,多部获奖作品都出自我院。

青岛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考研研究生导师介绍

青岛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专业考研研究生导师介绍

美术学(一级学科、重点学科)王绍波,男,1963年生,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青岛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现为青岛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教授。

王绍波从事美术专业创作与教学研究近30年,成果丰硕,尤其是在水彩画研究与创作领域成绩卓著。

其主要业务成就和荣誉奖励如下:水彩画作品《雪寂》,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评委作品,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作品《渔歌》获山东省首届“泰山文艺奖”一等奖。

(山东省委、省政府批准设立,省委宣传部等联合表彰);水彩画作品《渔歌》获第十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金奖。

(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作品《酥油茶》获第五届全国水彩、粉画作品展金奖(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作品《秋》获第四届全国水彩、粉画作品展金奖(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作品《四季歌》获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铜奖。

(文化部、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作品《酥油茶》特邀参加总结中国水彩画百年发展历程的史诗性学术大展“中国百年水彩画展”(中国美术家协会);出版专著《艺术鉴赏通论》。

(文化艺术出版社,第二位);“当代中国水彩画教学与创作实践研究”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第二位);山东省高等教育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山东省教育厅,第二位)。

王学东,1956年6月6日生于青岛。

1978年入山东师范大学艺术系油画专业。

1982年毕业并任教于山东纺织工学院(现青岛大学美术学院)至今。

1988年应中国孔子基金会邀请,参加山东曲阜孔庙“诗礼堂”大型大理石雕刻壁画《孔子事迹图》的创作设计,其作品获“日中友好协会”金奖。

1988年12月作品《春回大地》获“齐鲁书画大奖赛”三等奖;1989年10月作品《送别》参加“建国四十周年省美展”;1991年2月作品《月归》入选“山东省首届美术作品展”;1994年10月作品《晨雾》参加“山东省美术作品展”;1997年2月由“中国连环画出版社”出版《平面构图》(合作);2002年10月作品《心中的歌》参加“全国第六届水粉、水彩展”获优秀作品奖;2004年10月作品《心中的歌》参加“全国十届美展山东预选展”获二等奖;2005年7月《装饰》期刊发表论文《门面装饰艺术》;2009年10月作品《丰碑》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山东展”并获二等奖。

2019年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学中国音乐史方向考研导师介绍以及考研试题资料答案

2019年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学中国音乐史方向考研导师介绍以及考研试题资料答案


导师介绍
项阳 博士,男,1956年生。祖籍湖北宜昌,生于山东淄博。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学术领 域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出版学术著作《中国弓弦乐器史》、《山西乐户研究》、《乐户:中 国传统音乐文化的承载者》(日文版、大阪2007)、《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西卷》;论文集 《当传统遭遇现代》;参编《中国音乐通史简编》、《中国传统音乐概论》。独立完成和参与 多项国家课题。有着较为丰富的实地考察经验。为研究生讲授“中国乐器史”、“中国乐籍制 度与传统音乐文化”、“中国音乐史学研究”等;为中国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人类非 物质遗产代表作”评审专家委员(2004);中蒙两国蒙古族长调民歌联合保护专家委员 (2007);文化部音像审查专家委员;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传承人评审委员(2007、 2009);科技部“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委员(2008);文化部职称评审专家委员 (2008);科研成果获得文化部、教育部的奖励,《山西乐户研究》获中国艺术研究院科研一 等奖。博士研究生指导方向为“中国音乐文化遗产研究”。在做课题为《中国乐籍制度研究》、 《以乐观礼》,参加集体课题为《中国佛教音乐文化大典》。
复试分数线解析
音乐学 分数线 校线 院线 全日制线 政治 35 35 35 外语 35 35 35 专业一 100 100 100 专业二 115 115 115 总分 350 350 350
非全日制线 —




导师介绍
李岩 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1993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专业(硕 士)。1992-96年,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工作。1997年1月,入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 攻读民族音乐学(Ethnomusicology)博士学位。曾任《中国音乐学》编辑部主任、副主编, 现任《中国音乐年鉴》主编。兼任中央音乐学院继续教育学院、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山东 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等院校客座教授。主要论文有《论民族音乐学记谱中所涉及的理论与方法》、 《对刘靖之三模式的商榷》、《克莱斯勒1923年北京演奏会及相关评论》、《冬来了,春还会 远吗?──纪念黎锦晖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要点实录》、《朔风起时弄乐潮──20世纪20年 代的西乐社、爱美乐社及柯政和》(获北京文化艺术界举办的北京市文联第三届文艺评论奖)、 《国乐改进观念的衍变》(获中国音协金钟奖首次理论评论奖)、《纪念何安东的历史意义》、 《对而未决——面对并解析华丽丝、青主与易韦斋的历史公案〉等;著作有《朔风起时弄乐 潮——李岩音乐学术论文集》、《缤纷妙响——澳门音乐》、《百岁学人缪天瑞》(画册)、 《中国音乐大论辩》(合著)、《放歌三十年》(合著)。

超现实主义画家萨尔瓦多·达利简介

超现实主义画家萨尔瓦多·达利简介

超现实主义画家萨尔瓦多·达利简介萨尔瓦多·多明哥·菲利普·哈辛托·达利-多梅内克,普波尔侯爵,是著名的西班牙加泰罗尼亚画家,因为其超现实主义作品而闻名。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超现实主义画家萨尔瓦多·达利简介,希望大家喜欢!萨尔瓦多·达利简介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i),1904年5月11日生于西班牙菲格拉斯,1989年1月23日逝世。

他是一位具有卓越天才和想象力的画家。

把梦境的主观世界变成客观而令人激动的形象方面,他对超现实主义、对20世纪的艺术做出了严肃认真的贡献。

萨尔瓦多·达利1904年5月11日出生在西班牙Figueres的一个小镇上,并且在那里度过了自己的孩提时光。

他的出生地距离法国大约只有16英里的路程。

达利的父亲是一位公证员,家底殷实,曾经在海边小渔村Cadaques替达利建立了他的第一个艺术工作室。

萨尔瓦多·达利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非常活跃,这对于他后来的生涯尤其重要;这个时期的一些轶事,无论真实与否,都是他以后许多持续不变的形象的基础,他与父母及妻子加拉的关系对于他的艺术个性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达利总是热爱着他儿时的风景环绕菲格拉斯城的大平原和有橄榄林与尖秃岩石的加泰罗尼亚海岸。

这些古老令人伤感的风景不仅作为背景而且也作为有生命的存在进入了他的绘画。

除了毕加索,萨尔瓦多·达利也许是最为知名但这并不是说得到了高度的评价的二十世纪画家。

长大成人后,达利和妻子Gala在附近的Lligat港口组建了自己的自己的家庭。

他的许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西班牙这一港口的热爱。

1922年年轻的达利来到马德里San Fernando美术学院求学。

在这里达利的画作让他名声鹊起。

他在画作中探索立体主义,并吸引了后来成为西班牙艺术界杰出人物的注意,比如菲德里哥·加利西亚·洛尔卡和裴宾·贝约·卜牛尔。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浅析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浅析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浅析作者:张若滢来源:《美术界》 2013年第6期长久以来作为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两个主要动力,艺术和科学在改变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长期的交流和磨合中不断地调整着二者之间的关系。

正如李政道先生所提出的:“科学与艺术是人类不同的文化范畴,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是一个硬币的两面。

科学中有艺术,艺术中有科学,它们的结合和交流符合自身的发展需要,符合人类文化发展的规律。

”一、艺术与科学的概念整合“科学”在通常意义上可以分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类,其中自然科学主要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理、生物、医药等;社会科学主要包括:文化、艺术、经济、政治、军事、历史等学科。

科学所包含的内容广阔,“是人类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综合知识体系。

”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诞生,并根据人类生产生活经验的积累不断地发展前行。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艺术”本身包含于“科学”的大范畴之中,两者之间并无任何壁垒。

“艺术”虽然归属于科学的范畴之内,但它具有很多独特个性。

艺术是人类依照美的规律,主观能动的创造精神产品和物质财富的生产实践活动。

它不仅是一种创造性的意识形态,更是一个创造性的生产过程。

艺术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的审美共鸣.满足人类心灵对于美的渴求。

因此在某种意义上讲,艺术可以逾越科学所确立的秩序和规范,在精神领域弥补人类难以实现的物质愿望。

但正因为艺术的这些特性,使其与科学之间仿佛被划定了一道潜在的鸿沟。

二、艺术与科学在历史上的比翼连理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科学”在诸多自然现象中探索其发展规律,寻求现象中的本质,为人类社会改造客观世界提供有效的理论和技术支持,是人类物质生活的创造之源。

“艺术”则旨在遵循自然现象中美的规律,探索人类的心灵奥秘,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无与伦比的洞悉力和创造力,属于精神文明的缔造者。

艺术与科学之间看似沟壑重重,但它们的形成都源自人类对事物本源的理解,它们的发展都是由人类的创造力所带动的。

任光辉作品选登

任光辉作品选登
国 际 纤维 艺 术双 年 展
, ,
韩 国清州


2004




北京; 第三 届

从 洛桑到北 京
上海

第十
届 波兰 洛兹 国际纤维 艺术三

年展



波 兰 洛 兹 ; 首届 全 国壁 画 大 展
主 题 雕 塑 国 际邀 请 展
2002年
, ,
北京


20 0 3
年第 二 届 蓝色 空


北京;

艺术作 品 展

美国圣何塞

2008 年



北京;

第 三 届 北 京 国 际 美术 双 年 展 纤维 艺 术 双 年 展 到北 京
北京
。 ” ,
北京; 第五 届
从 洛 桑到 北 京

国际

北 京 ; 中 日 纤 维 艺术 交 流 展 年展





200 7年


五 届 韩 国清卅 国 际 工 艺双 l
国 际 纤 维 艺术 双 年 展

北京

收藏
作 品 《 》被 北 京 市 政 府 会 议 中心 收 藏 ; 作 品 《 》被 北 京 钱 币 博 蜃 蚀 物馆收藏 ; 作 品 《 生命 之 光 》被 北 京 安 然 投 资 有 限 公 司 收 藏 ; 作 品 水 水 《 墨 时光 》被 浙 江 省 美 术馆 收 藏 ; 作 品 《 墨 年 华 》被 中 国 美 术 馆 收藏
I 韩 国 清州

鲁晓波

鲁晓波

教学情况
1.设计、价值与体验
设计的价值是创造的用户体验,不仅包括基本的用户使用体验,而且包括服务等体验,以及此过程中形成的 对于整个品牌的体验。设计能够创造价值,除了经济价值,设计更应**的是对于个体、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的生 态的价值追求。课程在回顾人类价值演化历史脉络的基础上,立足现代社会的科学、技术和文化等时代特征的分 析,从各个角度探索了价值理论及其相关的案例分析。课程着重介绍了体验设计的相关基础理论知识,从一个广 阔的角度对设计、价值和体验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
2021年12月,中国文联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鲁晓波任中国文联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委 员。
主要研究
主要研究
致力于在信息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教学和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艺术创作和设计实践,专著有《图形界面设 计》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文化科技创新工程”专家组成员,“十三五”科技计划重点专项专家、中国科 协第七、第八届全国委员;主持国家元首检阅台造型设计,主持上海世博会湖南馆设计,主持哲学社会科学国家 重点项目《新媒体艺术形态研究》、《基于虚拟现实的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973”项目《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验证与典型示范》课题、科技部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国风格文化创意及智 能设计技术集成与应用研究》。担任《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设计卷主编,组织策划了三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 品展暨学术研讨会和北京国际新媒体艺术展暨学术研讨会,担任国际著名红点设计奖、意大利金圆规设计奖评委。 策划北京国际新媒体艺术展暨论坛、国际艺术与科学作品展暨论坛、联合策展“基弗在中国”、“新朦胧主义艺 术展”,参加国内外艺术展十余次。曾获国家级教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北京市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 等奖。
媒体:您能从学术角度对用户界面进行定义么

景舜逸开启书法礼仪教育之人

景舜逸开启书法礼仪教育之人

对此,北京大学中国文化书院院长王守常“举前贤之未及 启后学众文化学会会书法家赵铁信先法礼仪教育之先书法教育是礼仪教育春节过后,记者就书法礼仪教育采访了景舜逸先生。

景舜逸说:“书法乃隆礼之道。

书法不仅蕴含着哲学、舞蹈、政治、军事等内容,点画符号亦负载着礼仪信息。

没有字法,字则散乱,无规矩,人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写,将字的点画搭接成字体,结合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按书法章法创作出主题性作品,藉以唤醒人们的认识,愉悦、陶冶性情,让欣赏者得到美的享受。

景舜逸说,无论书法艺术教育,还是舞蹈艺术教育,皆是礼仪教育。

通过习书,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训练,进而增强审美意识,达到礼仪水平的提高,宗旨都是传承人类文明,使受教育者身体矫健、心灵升华。

记者听了景舜逸先生关于书法礼仪的论述,顿开茅塞。

石鼓文传承人景舜逸是在当代书法上有一定造诣且具影响的书法家。

已故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胡厚宜研究员评价说,“景舜逸甲骨文、钟鼎文、石鼓文、秦篆、汉隶等各种书法无一不能,清新秀丽,非常精美,是值得我们钦佩和学习的。

”贤先生,后又跟启功教授学字多年,对篆、隶、行、楷、草皆有涉猎,尤擅长石鼓文、钟鼎文和甲骨文。

1987年,28岁的景舜逸举办书画展,启功教授为其题写展名。

1990年,31岁的景舜逸发表长篇论著——《石鼓文研究》。

古体文大师、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胡厚宣教授看后赞誉:“见解独特,颇具新意!”之后景舜逸出版的《景舜逸临石鼓文》是我国第一部石鼓文理论、创作专著,启功教授认真翻阅,连声称道:“石鼓文写得好啊!写得好,真好啊!”1993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殷商史文化研究中心等单位主办的“景舜逸石鼓文书法大展”是我国首次举办的石鼓文专项书法展。

谷牧、刘延东等观看了展览并给予好评。

之后出版的《景舜逸书钟鼎千字文》是我国第一部用钟鼎文启功先生和景舜逸合影一边继续深入钻研,将学习心得陆续撰写出《书法与礼仪》《书法与智力》《书法与性格》《书法与哲学》《书法与汉字》《书法与文学》《书法与几何》《书法与国画》《书法与舞蹈》《书法与军事》《书法与人生》《书法与成才》《书法与时代》《书法与科学》《书法与长寿》《书法与素质教育》等专论。

李昌鸿一家

李昌鸿一家

李昌鸿、沈蘧华:2010-08-13 00:34:28分类:浏览(38)评论(0)分享 | 赞(0)"一片冰心"在紫砂壶李昌鸿是2006年被国家授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的。

这是他几十年来在紫砂壶艺术之路上孜孜不倦地追求紫砂艺术的结果,也是国家和社会各界对大师艺术成就的一种褒奖和认可。

大师说:"第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工作总结表彰大会上,国家领导人对受表彰的大师们寄予厚望,要把传统的做工技艺与当代的审美观念结合起来,在挖掘和继承的基础上,适应时代特点,对旧题材、老工艺进行创新,不断开发出新技术、新产品;要加快专业人才培养,把名师带徒、民间学艺与现代学校教育结合起来,多培养有用的接班人。

这两点要求是我在紫砂艺术作品传承、创新和管理运营昌华紫砂工艺师团队的行动指南。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的李昌鸿的祖籍安徽休宁素有"状元之乡"的美誉,是明清两朝出状元最多的县。

作为中国紫砂泰斗、文人派作品代表人物顾景舟的一脉传人,他同时继承了家乡和恩师所共有的"文人派基因",博采众长,在陶艺、书法、绘画、篆刻、治印等方面颇有造诣,集于一体,他的作品不仅继承了传统紫砂壶制作的精湛手艺,还具有儒雅的传统文化气息。

被收藏界尊称为"学者型"大师。

伉俪相携李昌鸿祖籍安徽休宁流口,地处皖南山区,其祖父李隆馨有着徽商固有的秉性,以儒商著称。

从李隆馨挑担做生意来到宜兴蜀山,就爱上了这片热土,并在此扎根。

1937年,李昌鸿出生于江苏宜兴丁蜀镇。

解放前,宜兴的陶业在风雨飘摇的社会大环境下,萧条衰败,紫砂陶也不景气,当时流传着"宁可抱子投河,也不能让子孙学紫砂"。

然而李昌鸿不这么想,1955年秋,丁蜀镇蜀山陶业合作社招收"紫砂工艺学习班"学员,他跃跃欲试,并在父母前立下誓言:"我一定能在这一行干出点名堂。

各级文化机构博物馆展览目录(2023年版)

各级文化机构博物馆展览目录(2023年版)

各级文化机构博物馆展览目录(2023年版)
一、国家级博物馆展览目录
- 长期展览:中国历史文化展、中国革命历史展、中国民族历史展
- 临时展览:工艺美术展、历史文物展示、中外交流展
- 长期展览:中国古代绘画展、近现代绘画展、中国书法艺术展
- 临时展览:当代艺术展、艺术品收藏展、国际艺术交流展
- 长期展览:科技进步史展、人类健康与科技展、太空探索展- 临时展览:科技创新展、未来科技展示、科技教育交流展
二、省级博物馆展览目录
- 长期展览:省域文化展、历史文物陈列、当地民俗风情展
- 临时展览:艺术品展览、科技创新成果展、古籍文献展示
- 长期展览:省内艺术家作品展、传统工艺展示、当代艺术作品陈列
- 临时展览:特别主题艺术展、书法篆刻艺术展、国际艺术家交流展
三、市级博物馆展览目录
- 长期展览:当地历史文化展、古代文物陈列、当代艺术品展示
- 临时展览:特色民俗展、科技创新成果展、历史人物展览
- 长期展览:科技发展历程展、现代科技应用展、数字科技体验展
- 临时展览:科学实验展、科技创新成果展、现代科技教育展。

汽车谋杀了这个城市

汽车谋杀了这个城市

北京,中国科技馆2012第三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

来自英国的以混合材料制作的"恶性循环"艺术作品。

摄影/麦田今天的世界和今天的我分享到QQ空间分享到腾讯朋友分享到腾讯微博衡量现代都市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就是看它如何提供高质量的生活,而在这个城市里步行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汽车"谋杀"城市分享到QQ空间分享到腾讯朋友分享到腾讯微博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插画/Aleksandra Waliszewskaoah在这个夏天上海有数个美妙的周末:天很蓝,温度又极其舒适,很多人都想借此机会出去走走逛逛来享受这样的好天气。

在这样的日子里,你会觉得上海距离成为一个伟大的世界都市已经不远了。

但是当切身漫步在上海街头,你很快便成为一个狂躁之徒,因为你发现几乎所有街道都不是为人造的,是为车造的。

人行道极其狭窄,行人根本无法肩并肩走在一起,尤其是在偶尔出现的电线杆或者水泥柱挡住你去路的时候。

在这种以车而非人为参照体量建造的街道和城市中,强势主导着道路交通的往往是方向盘后的司机,很多司机放肆又自私,因为他们知道汽车比行人更强大。

官方的数据显示在2012年的上半年中国恶性交通事故导致的死亡人数已经达到27864人,另有106370人受伤。

交通事故是45岁以下的年轻人死亡的首要原因。

或许个体交通工具的使用助长了更为自我的行为方式,又或许交通方式上的行为表现恰好是一个争先恐后的社会背景中个体行为方式的投射。

衡量现代都市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就是看它如何提供高质量的生活,而在这个城市里步行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在诸如伦敦、马德里、米兰、柏林以及巴黎这样的欧洲大城市,都有特别宽阔的林荫大道供市民散步,以供他们享受都市生活。

欧洲的绝大多数城市都会非常慷慨地划出数量众多的步行区,让市民可以对车辆说不。

每每在周末,这些区域都汇聚着前来休闲的人们,都市生活的故事在这里开始上演。

装置的在场与新媒体性

装置的在场与新媒体性

装置的在场与新媒体性口姜申(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100084)[摘要]当代艺术表现出“跨界”的趋向。

例如装置艺术,既保持了传统艺术的历久弥新;X.-b时俱进,不断探索新材料、新观念、新技术所带来的新机遇,在形态上与雕塑、装饰、信息科技、交互设计以及生命、生态艺术等诸多层面形成跨界延展。

本文旨在研讨新媒体背景下装置艺术在参与性与生命延展方面的新趋向。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装置;在场;生命;参与性[中图分类号]J5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C N22—1285(2013)01—0020—03新媒体为艺术带来新的可能性,也为当代装置艺术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这个新的起点在很大程度上,就源于“在场”的交互性与沉浸体验。

“在场性”是相对于传统(或某些现代性)艺术的“再现性”而言。

我们固有的印象中,艺术常常在一个空间和(或)时间内由专门的艺术家来创作,而在另一个时空中呈现给受众。

于是,创作与欣赏之间行为身份的分野,就无情地将大众与艺术的生成剥离开,转而塑造单向的接受者(受众):也就形成了今天——舞台上下、画里画外的所谓“再现性艺术”的如日中天。

的确,距离产生美,但受众与艺术问绝对距离的产生却意味着“再现”对“在场参与性”的剥蚀,它一旦占据压倒性的优势便十分危险。

按哈贝马斯的话说,存在最终被整个转变为再现在主体世界中的客体,真理被转变为主观的确定性。

现代性在本质上是人类主体性的再现。

亦即,再现的统治预示着整个现代性及其文化环境正日益陷入一个先验的、僵化的、单向传递的、教条式的危局之中。

新媒体则倾向于打破这种传统的“再现性”秩序。

随着信息网络、感知技术及数字交互技术的逐步普及,今日科技越发体现出其快速传导、即时反馈的化势,继而将艺术带入现场体验式的审美呈现之中。

装星.艺术便首当其j中,邀请参观者参与到艺术的生成过程中。

一,信息2012年底,在“第三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中,美国艺术家约翰费尔沃克(J ohn Fi l l w al k)将带来他最新的作品份散共振》(D i s pl aced R e sona nce;,这是一组被称为“新媒体雕塑阵列”(N e w M ed i a Scul pt ure A rr ay)的装置艺术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艺术家刘强的作品《生命 印象》是由天然植物与合成 树脂来完成的,作品以生态树脂材料为基础依托,借用科学 性实验手段,将代表着自然生命的有机材料、纹理、天然元 素等视觉符号任意组合打散,尤其是代表着各种生命开始的 种子,让人们在这种行为中体会生命与自然间的玄妙和谐的 关系,在艺术中感受生命的奥妙在科学中探讨无限的可能。
••Βιβλιοθήκη •• ••


2012年11月1日,“第三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开幕式在中国科学技术馆举行,展览展出了来 自美国、德国、荷兰、奥地利、法国、西班牙、英国、澳大利亚、意大利、加拿大、厄瓜多尔、丹 麦、墨西哥、中国国内多所艺术院校、研究机构等22个国家和地区的112件作品,这些作品是组委 会从462件提交作品中,经过相关专家评选推选而出。作品形式多样,包括新媒体艺术、产品设计、 建筑与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以及艺术创作等体现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科学作品。 “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暨学术研讨会”是由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教授和艺 术大师吴冠中教授共同发起。通过国际、国内艺术与科学前沿探索的展示及学术研讨,揭示艺术与 科学的内在关系,拓展和深化艺术与科学研究,提高艺术与科学的创新水平,促进艺术与科学的和谐 发展,并分别在2001年、2006年成功举办过两届。 本届展览的主题为“信息· 生态· 智慧”,旨在汇聚当代国际艺术与科学领域最前沿的研究成果, 集合当下艺术与科学领域多元化的认识理念、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和生态科 学视角,以艺术美学、生物信息技术和生态智慧为载体,关注人类终极理想和精神,用新的思路、 方法探索未知,创造未来。 当班导览人:鲁晓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本次展览总策展人 鲁晓波:艺术与科学这个命题其实一直以来就是学术界与社会各界热点关注的命题,这次我们 在这个命题之下聚焦在生命和生态两个大的领域,我们如今进入到一个生态文明的时期,而且处在 一个信息化的时代,我们的生态文明和信息文化对我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我们任何人都离不开手 机,信息技术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可能性和未知性,同时生命科学也是一样。新媒体如今是最前沿的、 与科技结合最紧密的艺术,其实是朝着两个方向,一个是基于信息科技带来的可能性,或者是信息 科技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改变,我们是否准备好了?我们可能面对很多我们意想不到的问题,比如 隐私问题、社会道德问题等。 同样,我们在建设一个生态文明,这个文明是关乎整个人类命运的大的课题,目前科技确实在 迅猛的进步,物质生活空前的比任何时期都繁荣,但是我们要知道在这种高速的发展之下,我们所 付出的代价和资源和我们获得当下的欲望的满足是不是我们真正应该拥有的生活和未来的方向?我 觉得这是对中国下一个阶段发展重要的命题,这是我们在高层面的定位和思考。 对于受众来说,艺术和科学是真正推动我们创新的最有力的力量和方法,很多艺术创作和艺术 形式的产生都是我们跨学科所带来的新的可能性,我们面对的观众是全方位的。在人才培养上如何 跨越学科、跨越地域、跨越机构的协同和智慧的碰撞,另外,与观众互动的方式、影像的方式和艺 术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的理念。 信息、生态、智慧,所谓智慧就是此次展览想聚集的跨国家、跨文化、跨地域、跨学科,在这 个命题下的思考、创意和解决方案。
0121213
《集体作品》是奥地利的一个工作室创作出来的,这个机器会根据客流量的大小来完成生产过程,也就 是人们注意到它时,机器才会发挥功能,将客流量转换成物体,这个机器不断的将木板条通过一只胶水 慢慢的粘上然后呈现出一种类似工艺品的样子。这是通过安装在机器框架中的传感器来实现的,他们能 探测到观众的来往。篮子的高度,由时间长度来决定,驻足的观众越多,它就会编织的越快。
这边是美国Sifteo公司的智能积木游戏,这是一种新型的互 联网与感应的体验式作品,每一个方格作为一个单位,可以 用手来移动、摇动、翻转、旋转或者是变化他们的排列方式, 实现各种游戏,例如每个单位的方格代表一个数字,多个方 格可以完成一连串的加减乘除法,最后一个方格就可以感应 出最终的结果。
美国艺术家戴维· 博文的作品《远程的风》由42个维度的倾斜装置组成,他们连接着展厅中的干草茎,同时,室外的一只 加速表上连接着同样的干草茎。风吹过时,室外的草茎开始摇荡,加速表探测到之后传输给展厅中的装置,于是展厅中 的草茎也随着风一起晃动。
艺术家师丹青的作品与观众的互动性很强,他的装置作品通过人脸识别技术捕捉到观众的面部影像,经过计算,将观众 的的面部特征夸张化,扩大特点的差异性,产生不同的阿凡达的形象,但是产生之后的异型生物形象还保留着他作为人 类的特点。这已经是第二个版本,第一个版本在2009年在洛杉矶等地方安装作为电影《阿凡达》的交互式户外广告。
作品《“是”与“似”》《观音曼荼罗》是我和艺术家冯建国的作品,是两个不同的图像通过特殊的印刷方式印刷在 一张相纸上,而通过不同的灯光下看到不同的影像,这是一种现代科技与摄影艺术的结合,图像一个是东方的佛像一个 是西方的雕塑,他们分别是东西方的典型雕塑人物形象,理性与情感,逻辑与形象,是构成累人不可分离的思维整体。 这种科技将相同的摄影对象、不同的聚焦点的两次影响叠加合成为一张,通过编程控制正常光照和特殊光照的轮换,在 观者面前,微妙的呈现两个不同聚焦效果的影像。
英国艺术家阿克罗伊德与哈维从1998年以来一直用垂直表面上从 草籽生长起来的青草来作为鲜活的摄影介质 ( 光合作用成像 )。经 过对光线的控制,新生草叶通过叶绿素的产生而具备了非凡的表达 能力,既能摹写下简单的阴影,也能描绘出复杂的摄影图像。从某种 意义上来说,阿克罗伊德和哈维将在感光胶片上制作照片的摄影艺 术转换成苗草的光敏感性,以草叶浅黄深碧的晕色重现在黑白相纸 上显现出的色调范围。每一片新发草叶都产生出与照射它的光线程 度相当的叶绿素分子,而它产生出的绿色浓度将取决于它受到的光 照强度。
这位艺术家的作品是在展厅墙面上安装了一条火柴皮 的装置,通过火柴擦亮的轨迹,在墙面上会出现不同 的火花,升到顶部时还会出现烟花绽放的绚烂效果。
虽然飞机在我们的生活已经出现了很久,但是飞机并非是根据鸟身体的原理进行飞行的。此次参展作品《智能飞鸟》是 费斯托公司从银鸥获取灵感,创造了智能飞鸟(Smart Bird),成功破解鸟类飞行的秘密。智能飞鸟可以自如地起飞、翱翔并 降落,而无需借助额外的驱动装置。这是因为采用了主动关节式扭转驱动单元与复杂的控制系统组合,从而获得了前所未有 的飞行效率。通过分析智能飞鸟的飞行参数,费斯托获得了更多的知识优化其产品和解决方案的能效性。
第三届艺术与科学国际作品展
展览主题:信息; 生态; 智慧
信息时代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推动人类社会自身的进步;生态 文明昭示着人类生存方式的可持续发展;人类智慧以创新的价值实现 崇高的人文理想。 展览集合当下艺术与科学领域多元化的认识理念、 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从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和生态科学视角,以艺术 美学、生物信息技术和生态智慧为载体,关注人类终极理想和精神, 用新的思路、方法探索未知、创造未来。
进展厅的第一件作品是来自荷兰艺术家泰奥· 杨森的作品,叫做《海滩怪兽》,这个艺术家从1990年开始研究关于艺术与 自然的自主性对话,他最初学习物理,后而转而学习绘画,他相信“艺术与科学的界限只存在于我们心中”。“动感雕 塑”是他22年来一直坚持的创作,用塑料管和塑胶瓶的组合模式印证了雕塑可以拥有自己的声明甚至自由的迈步行走, 由此他创造了一群巨大的、多足的海滩怪兽,他们的能量并不来自于实物,而是来自于海滩的风能,通过简单的屋里效 应,足底的“触角”可以感受沙滩的湿度,行走到湿润或干燥的地方时,他们会朝相反的方向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