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 课件
合集下载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
思考:1、你认为哪一句说辞最能打动秦王?
2、简单品析烛之武的语言艺术。
烛之武的语言艺术
郑 亡 (言于秦) 亡 郑 (害于秦) 晓 舍 郑 (利于秦) 以 处处言秦,处处为郑
利 赐 晋 (负于秦)害 明则为秦,暗则图晋 肆 晋 (阙于秦)
句句与郑无关,句句关郑兴亡。 (8 “君”,6 “郑” 。)
真可谓:三寸巧舌力挽狂澜息国难, 一番善言情荡衷肠罢干戈。
• 虚词辨析
之
之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1。助词,主谓之间
2。是寡人之过也
2。助词,的
3。邻之厚,君之薄也 3。助词,主谓之间
4。行李之往来
4。助词,主谓之间
5。夫晋,何厌之有? 5。助词,宾语提前
6。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6。代词,指郑国
7。微服人之力不及此 7。助词,的
8。因人之力而敝之
8。助词,的
为君,即晋惠公。
君图之。
考虑
句首语气词,表示希 望
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 位后,以先君之地不 得擅许为由食言。
结果: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
“悦” 名词→动词,结盟
之,乃还。
于是,就
辩士
晋文公冷静、理智地退兵,为殽之战伏笔。
子犯请击之,公曰:
秦军
“不可。微夫人之力不
没有那人
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
积累成语
•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Leabharlann 嫁。今泛指两家联姻。
• 贪得无厌:贪心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 胜之不武:以强凌弱,即使赢了也不光彩。比喻 以大欺小。
• 春秋笔法: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表 明自己的态度。
通假字
2、简单品析烛之武的语言艺术。
烛之武的语言艺术
郑 亡 (言于秦) 亡 郑 (害于秦) 晓 舍 郑 (利于秦) 以 处处言秦,处处为郑
利 赐 晋 (负于秦)害 明则为秦,暗则图晋 肆 晋 (阙于秦)
句句与郑无关,句句关郑兴亡。 (8 “君”,6 “郑” 。)
真可谓:三寸巧舌力挽狂澜息国难, 一番善言情荡衷肠罢干戈。
• 虚词辨析
之
之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1。助词,主谓之间
2。是寡人之过也
2。助词,的
3。邻之厚,君之薄也 3。助词,主谓之间
4。行李之往来
4。助词,主谓之间
5。夫晋,何厌之有? 5。助词,宾语提前
6。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6。代词,指郑国
7。微服人之力不及此 7。助词,的
8。因人之力而敝之
8。助词,的
为君,即晋惠公。
君图之。
考虑
句首语气词,表示希 望
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 位后,以先君之地不 得擅许为由食言。
结果: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
“悦” 名词→动词,结盟
之,乃还。
于是,就
辩士
晋文公冷静、理智地退兵,为殽之战伏笔。
子犯请击之,公曰:
秦军
“不可。微夫人之力不
没有那人
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
积累成语
•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Leabharlann 嫁。今泛指两家联姻。
• 贪得无厌:贪心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 胜之不武:以强凌弱,即使赢了也不光彩。比喻 以大欺小。
• 春秋笔法: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表 明自己的态度。
通假字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
春秋列国形势图
深入研读
一、秦晋围郑的原因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那秦国为什么要攻打郑国呢? 虽然是晋、秦围郑,但主要是晋国想 要报复郑国,与秦国自身关系不大, 秦国出兵,只是由于与晋国的良好关 系以及自身扩张的需要。
春秋列国形势图
烛之武临危受命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返回
通过上面的分析,你能尝试总结烛之武的说理逻辑和说理技巧吗?
1、烛之武的说理逻辑是怎样的?
亡郑无利
2、烛之武在说理上有哪些技巧(方法)?
以退为进,消除对方的戒备 站在对方的立场,始终为秦国的利益考虑,善于把握对方的心理。
从过去、将来两个方面进行说理,引史为鉴,预想未来。
晋国退军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 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亡郑无利
站在秦国的立场分析,使郑国灭亡对秦国并没有 好处。从地理位置角度进行说明,如果郑国灭亡 了,晋国的土地就增加了,那相对地,秦国势力 就变弱了。
烛之武智退秦师
烛之武是怎样向秦君阐明利害关系的呢?给段落划分层次,找出烛之武说理的角度。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 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舍郑有利。假设论证。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烛之武
地)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
矣。” 如礼貌、神情冷漠、拱手作揖等
公(
地)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如诚恳、充满歉意、着急等
《烛之武退秦师》精品课件
秦、晋围郑,佚之狐为什么推荐烛之武去见秦君而不是见晋君? 从“辞”到“许”,郑伯用什么说服了烛之武?
·新课导入·
春 秋 时 期 形 势 图
智退秦师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 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 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 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 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 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 孙、杨孙戍之,乃还。
• 清 林云铭评论说:“烛之武为国起见 ,说秦之词,句句悚动,有回天之力 ,其中无限层折,犹短兵接战,不虑 秦伯不落其彀中也。”
问题探究: 1. 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 2. 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君?
亡郑 对秦
(表面)
舍郑 对秦
亡郑 对秦
(深入)
无利,有小害
分 析
利
弊
无害,有小利
, 层
层
将有大害 深 入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 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 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为“春秋三传”。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传》。
《春秋》中,有关《烛之武退秦师》史事只记录了一句话, 其原文为:“晋人、秦人围郑。”
秦晋围郑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秦
公元前630年
晋晋 军秦 军
郑
贰于楚:从属于晋的同时 又从属于楚。贰,数→动, 从属二主。
·新课导入·
春 秋 时 期 形 势 图
智退秦师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 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 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 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 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 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 孙、杨孙戍之,乃还。
• 清 林云铭评论说:“烛之武为国起见 ,说秦之词,句句悚动,有回天之力 ,其中无限层折,犹短兵接战,不虑 秦伯不落其彀中也。”
问题探究: 1. 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 2. 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君?
亡郑 对秦
(表面)
舍郑 对秦
亡郑 对秦
(深入)
无利,有小害
分 析
利
弊
无害,有小利
, 层
层
将有大害 深 入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 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 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为“春秋三传”。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传》。
《春秋》中,有关《烛之武退秦师》史事只记录了一句话, 其原文为:“晋人、秦人围郑。”
秦晋围郑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秦
公元前630年
晋晋 军秦 军
郑
贰于楚:从属于晋的同时 又从属于楚。贰,数→动, 从属二主。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
文言虚词
①今急而求子
①(表承接,才)
②夜缒而出
②(表修饰,不译)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③(表承接,不译)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④(表转折,但是)
词类活用 名词→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扎) 越国以鄙远(意动,以……为边邑) 与郑人盟 (订了盟约;建立同盟) 唯君图之 (考虑) 既东封郑 (使动,使…成为疆界) 阙秦以利晋(使动,使…受损、使…得利)
编年体 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 裁。如《春秋》、《左传》、《资治 通鉴》等。
国别体 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 裁。如《国语》、《战国策》等。
纪传体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 裁。如《史记》、《三国志》等。
解题
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记公元 前 630 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 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 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 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超出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疆,您知道是很难 的,(您)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邻 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 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 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
么害处。
君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晋君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
若不阙( quē)秦
微夫( fú )人之力不及此
夜缒( zhuì)而出 佚之狐( yì)
使杞( qǐ )子、逢(páng)孙戍之
翻译分析全文
背景介绍
所以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 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 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 兵帮助楚国,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 形势不妙,立刻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是, 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 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郑人恐惧,献上叔瞻 的头颅仍解决不了问题,万不得已,走出一步险棋, 派烛之武实施离间计。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
听从
推辞 助词,主谓间取 尚且
动词,做
消句子独立性
“壮士不遇,英雄末路”,表达了自 己满腹才华却不被重用的委屈和不满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文公听从了佚之狐的话。(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 了,不能干什么了。”
古代对男 子的尊称 顺承,才
Part 1
《左传》
全称:《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
作者:左丘明(鲁国史官)
内容:对孔子编纂的《春秋》的诠释和注解。
《春秋左氏传》
第一部记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春秋》三传 《春秋公羊传》
体例:第一部 编年体史书
《春秋谷(榖)梁传》
秦晋之好代表的是一种政治上
的联姻,是国家之间的联合,
秦 晋
但后来渐渐将男女之间的婚姻
上,兵战为下。”——《孙子兵法》
何去何从?
亡郑利
(晋 )
舍郑利
(秦 )
与郑盟
还 同“悦”, 名次做动词,
高兴
结盟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天孙下、攘杨攘孙,戍皆之为,利乃往” 。
派遣
——司马迁
没有 那个人
达到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微 夫人之力不及此。
依靠
损害
结交,同盟 同“智”
使状动语用后法置,句使,…“亡于,君灭有掉益” 介词,拿,用
把……当做边邑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 远,君知其难也,
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 形作名,远地
哪里用得着 增加
(秦穆公),表尊敬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
远:形→名,边远的地方,指郑国。 其:代词,这件事。 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亡:使动,使……灭亡。 陪:增加
译文:夜晚(有人)用绳子拴着烛之武从城楼上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 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冒昧地用 (亡郑这件事)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当做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哪 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
以历史事件为主体,完整地叙述了一个历史事件始末的史 书体例。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战国策•东周》中有这么一句话:“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
前半句说的是东周重臣颜率凭一己之辩,在诸侯列强中保全九鼎的 故事,后半句说的是毛遂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劝服楚赵两军合纵抗秦 的故事。
译文: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 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外交使者来来往往,郑国 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资粮,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第3段 君尝为wéi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
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quē秦,将焉取之?
图:名→动,考虑。 说:“悦”,喜欢,高兴。 盟:名→动,结盟。
译文:使秦国土地减少来使晋国得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与 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就回国了。
1. 淡化郑利 2. 亡郑无利
对秦 对秦
对秦 3. 舍郑有利 4-5 赐晋无利 对秦
阙秦利晋
示弱(以退为进) 动摇(抓住心理)
头脑清醒 沉着冷静
围郑理由
实质上:郑国地理位置重要: 1.周天子东部屏障; 2.楚国北上争霸要道; 3.晋国东出、南下争霸要道。 ——秦晋想要向外扩张领土。
译文:夜晚(有人)用绳子拴着烛之武从城楼上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 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冒昧地用 (亡郑这件事)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当做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哪 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
以历史事件为主体,完整地叙述了一个历史事件始末的史 书体例。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战国策•东周》中有这么一句话:“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
前半句说的是东周重臣颜率凭一己之辩,在诸侯列强中保全九鼎的 故事,后半句说的是毛遂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劝服楚赵两军合纵抗秦 的故事。
译文: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 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外交使者来来往往,郑国 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资粮,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第3段 君尝为wéi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
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quē秦,将焉取之?
图:名→动,考虑。 说:“悦”,喜欢,高兴。 盟:名→动,结盟。
译文:使秦国土地减少来使晋国得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与 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就回国了。
1. 淡化郑利 2. 亡郑无利
对秦 对秦
对秦 3. 舍郑有利 4-5 赐晋无利 对秦
阙秦利晋
示弱(以退为进) 动摇(抓住心理)
头脑清醒 沉着冷静
围郑理由
实质上:郑国地理位置重要: 1.周天子东部屏障; 2.楚国北上争霸要道; 3.晋国东出、南下争霸要道。 ——秦晋想要向外扩张领土。
语文必修1人教版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共62张PPT)
鄙:把…当作边邑。名意动 其:这件事 焉:为什么 用:介,表原因 以:而
陪:增加 厚:变雄厚
薄:削弱 以为:把(它)作为
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东道主:东边道路上的主人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行李:使者 共:通“供”
乏困:缺少的(东西)。形→名 所害:所+动 尝:曾经 为:给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 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 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 之。”秦伯说,与郑人 盟。使杞子、逢孙、杨 孙戍之,乃还。
词类活用 形容词→动词
因人之利而敝之 (损害)
肆其西封
(扩张、延伸)
词类活用
且贰于楚也
数词→动词 (从属二主)
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
(使….退却)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使…亏损)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既东 (使…灭亡)
既东封郑
(使…成为疆界)
阙秦以利晋
(使…得利)
二、通假字
无能为也已(矣) 共其乏困(供) 秦伯说,与郑人盟(悦) 失其所与,不知(智) 何厌之有 (餍)
•
——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 “秦、晋围郑, 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 于君,敢以烦 执事。
夜:在夜里。 名→状 (烛之武)夜缒而出
(烛之武)曰 既:已经 亡:使…灭亡。 使动用法 敢以(这事)烦……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 越:跨过。 以:而。
难也。焉用亡郑以陪 邻?邻之厚,君之薄 也。若舍郑以为东道 主,行李之往来,共
三、古今异义 (古/今)
贰于楚也 (从属二主、怀有二心/数词二的大写) 以为东道主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泛指主人) 行李之往来 (出使的人/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 今有急而求子 (您,多指男子/儿子)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
为:给予 赐:恩赐 济:渡河 设版:修筑防御的工事 封:做疆界 阙:侵损,削减 唯:表希望,祈请 说:同“悦”,高兴
厌:满足 肆:延伸,扩张
焉:哪里 图:考虑 戍:戍守
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
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
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
知:通“智”
乱:混乱相攻
整:和谐一致
武:指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
其:表示祈使,还是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 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 也。”亦去之。
译文: 子犯请求晋侯攻击秦军。晋侯说:“不行。假如没
有那个人的力量,我就不会有今天。依靠了别人的 力量却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 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 不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 撤离了郑国。
一说左丘为复姓,双目失明,与孔子同时 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曾任鲁国史官,为解 析 《 春 秋 》 而 作 《左传》( 又 称 《 左 氏 春 秋 》 ) , 又 作 《国语》。 被 誉 为 “ 文 宗 史 圣 ” 、 “ 经 臣 史 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
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史 学 界 推 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 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 儒家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 要求。
也已:语气助词,表确定
子:对男子的尊称
是:这
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然:连词,表转折
许:答应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
动之以情
烛之武在陈明利害的同时 ,也表达了郑国对于秦国 的感激之情,希望秦晋两 国能够化解矛盾。
秦晋退兵的过程
秦穆公被说服
经过烛之武的劝说,秦穆 公认识到了晋国的威胁以 及郑国的诚意,最终决定 撤军。
秦军撤退
秦穆公命令秦军撤退,同 时与郑国结盟,共同对抗 晋国。
晋文公无奈撤军
由于秦军的撤退,晋文公 无奈之下也只好撤军,放 弃了进攻郑国的计划。
句式多变
文中句式多变,长短句结合,使 文章节奏感强。
修辞手法多样
文中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 喻、排比等,增强了文章的表现
力。
05
主题思想
爱国精神
忠诚于国家
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以国家利益为重,展现了深厚的 爱国情怀。
勇于担当
烛之武在面对困难时,不畏强敌,勇于担当,为国家的和平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 。
树立责任担当意识
烛之武退秦师中的主人公烛之武以国家利益 为重,勇于担当责任,为国家的安全和利益 作出了巨大贡献。通过学习这一历史事件, 可以树立我们的责任担当意识,增强我们的 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现代社会中,责任担当意识同样具有重要 意义。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需要具备责 任担当意识来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使命。通过 学习烛之武退秦师,可以让我们更好地认识 到责任担当的重要性,从而更好地履行自己
06
现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意义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精神是烛之武退秦师的核心主题之一。通过学习这一历史事件,可以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
爱国主义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通过学 习烛之武退秦师,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爱国主义的重要性,从而更加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
共:通“供”供给
乏困:缺少的(东西)。 形→名
今义:精神不好。
译文: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 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 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 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 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
4. 以史为鉴,巧设离间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 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 晋,何厌之有?”
问题探究
5.品味郑伯劝说烛之武的语言艺术。
问题探究
①首先,“自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用 判断句诚恳地表明了态度,检讨过失,借此感染烛之武。从称谓看,用 “吾”“寡人(谦称)”称呼自己,放下身段;用“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称 呼烛之武,表达了敬重之意。
②其次,“恭维”。一个“求”字,郑伯身为国君,却能放下身份,难能 可贵;同时,较自然地向烛之武传达:“国难当头,拯救国家的重任非你莫 属。”其谦卑、恭维之态,可见一斑。
后一个 n.边界 阙:使动用法,使…受到损害削减 焉:从哪里
不使秦国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地侵损,晋国从哪里取 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使秦国受损而 晋国受益,希望您好好考虑这件事。 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
惟:希望 图:考虑
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 就率军回国。
补充
秦立晋君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逝世,他的宠妃骊姬立自己的儿子奚齐为国君,晋国陷 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骊姬和奚齐,派人迎接晋献公之子重耳回国即位,重 耳辞谢;里克后又派人迎接重耳之弟夷吾。夷吾采纳了大臣吕省、欲芮的意见, 厚礼贿赂秦国,答应割让土地予秦,寻求秦国帮助。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 即晋惠公。
亡:使…灭亡。 使动用法。 敢:自言冒昧的谦辞 执事:执行事务的人,对对方的
4.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人教版
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第三段
点拨: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深 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既知亡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 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晋师撤退 不可共事
三点理由
分析人物形象
烛之武 深明大义 “志士” 知难而上 “勇士” 机智善辩 “辩士”
佚之狐 慧眼识才 “伯乐”
晋文公 头脑苏醒 理智判断
“霸主”
合作探究
• 1. 烛之武为什么会成功? • 2.以今天的观念来看烛之武退秦师
这件事,可以获得哪些宝贵的启示?
合作探究
1.烛之武为什么会成功?
越国以鄙远 (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 边邑)
省略句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主语) (晋惠公)许君焦、瑕(主语) 夜缒(烛之武)而出(宾语) 敢以(之)烦执事(宾语)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介词) 判断句
是寡人之过也。
倒装句
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状语后置) 且贰于楚也(于楚从属──状语后置) 佚之狐言于郑伯(于郑伯言──状语后置) 何厌之有(有何厌── 宾语前置)
• ①烛之武——委婉,抓住对方心理。 • ②佚之狐——慧眼识英雄的伯乐。 • ③郑君——善于纳谏、勇于自责。
合作探究
2.以今天的观念来看烛之武退秦师这件事, 可以获得哪些宝贵的启示?
• 从佚之狐推举烛之武看伯乐精神。 • 从烛之武临危受命来看爱国主义。 • 从烛之武说服秦王看外交家风采。
《左传》中的名句
词类活用现象
《烛之武退秦师》上课用ppt课件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汉书》
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
第一部词典 《尔雅》
第一部神话集 《山海经》
第一部语录体著作 《论语》
《左传》简介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为“春秋三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左传》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时代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二点。其一,郑国曾二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 632 年时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盟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释“秦晋之好”
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历经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等诸侯国。重耳在各国遭遇不尽相同。齐国是以厚礼相待,而在经过郑国时,郑国大夫叔瞻劝郑君说如果不能厚待重耳,就要把他杀了。重耳到了楚国,受到优厚的招待,并许诺楚王,有朝一日两国交战先退避九十里。后来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机,派人把重耳请到秦国,并把女儿嫁给重耳,秦晋结下姻亲关系,这就是历史上的秦晋之好。今天两家要联姻,还说欲结秦晋,当由此而出。再后来,秦穆公派兵把重耳护送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
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汉书》
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
第一部词典 《尔雅》
第一部神话集 《山海经》
第一部语录体著作 《论语》
《左传》简介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为“春秋三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左传》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240多年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件。 《左传》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外交辞令,记事条理清楚,详略得当;写人简洁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是历代散文的典范。
时代背景
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 630 年(僖公三十年)。导致事情发生的原因有二点。其一,郑国曾二次得罪过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跑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公元前 632 年时晋、楚之战中,郑国出兵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告终。后郑国虽然即派人出使晋国,与晋结好,郑伯甚至与晋侯“盟于衡雍”,但最终没有感化晋国。其二,晋秦两国联合围攻郑国,是因为晋秦都要争夺霸权,均需要向外扩张,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自然要寻找这样得力的伙伴,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所以秦晋联合也就必然了。
释“秦晋之好”
春秋时代,晋国统治集团内部发生斗争,公子重耳被迫流亡,历经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楚国、秦国等诸侯国。重耳在各国遭遇不尽相同。齐国是以厚礼相待,而在经过郑国时,郑国大夫叔瞻劝郑君说如果不能厚待重耳,就要把他杀了。重耳到了楚国,受到优厚的招待,并许诺楚王,有朝一日两国交战先退避九十里。后来秦穆公出于政治投机,派人把重耳请到秦国,并把女儿嫁给重耳,秦晋结下姻亲关系,这就是历史上的秦晋之好。今天两家要联姻,还说欲结秦晋,当由此而出。再后来,秦穆公派兵把重耳护送回国当了国君,就是晋文公。
《烛之武退秦师》PPT优秀课件精选全文
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营,成败难料。烛之 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 顾的冒险精神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烛之武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 而谈。他运用自己的智慧,反复向秦伯陈述利害。 实则为郑,但表面上却处处为秦国着想。最终说服 秦伯,使其退兵。
文章结构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晋师撤退
•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著作。它依孔子
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记载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 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 《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
记事条理清晰,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记人婉 而有致,简而精,曲而达,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极高 的文学价值。
一、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二、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 困,君亦无所害。
三、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探究任务一 文章的文眼是哪个字?
围绕文眼,串联全文脉络
退之缘由
佚之狐荐烛之武退
郑伯劝烛之武退 烛之武劝秦伯退 秦师退迫晋军退
执事:办事的官员,指代 对方(秦穆公) 以:来
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 邻邦晋国的土地呢? 以为:以(之)为,把…… 作为
行李:外交使者
【识文断义】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 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 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 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 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 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 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乃还。
关于史书体例(一)
• 1.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春秋》
烛之武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 而谈。他运用自己的智慧,反复向秦伯陈述利害。 实则为郑,但表面上却处处为秦国着想。最终说服 秦伯,使其退兵。
文章结构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晋师撤退
•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史著作。它依孔子
修订的鲁史《春秋》的顺序,记载东周前期二百四五十年 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
• 《左传》突出的特点就是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
记事条理清晰,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记人婉 而有致,简而精,曲而达, 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极高 的文学价值。
一、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二、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 困,君亦无所害。
三、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探究任务一 文章的文眼是哪个字?
围绕文眼,串联全文脉络
退之缘由
佚之狐荐烛之武退
郑伯劝烛之武退 烛之武劝秦伯退 秦师退迫晋军退
执事:办事的官员,指代 对方(秦穆公) 以:来
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 邻邦晋国的土地呢? 以为:以(之)为,把…… 作为
行李:外交使者
【识文断义】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 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 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 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 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 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 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乃还。
关于史书体例(一)
• 1.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如《春秋》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
文 “退”的结果如何
秦伯说,与郑
说:通“悦”,高兴。
人盟,使杞子、逢孙、 盟:结盟,名词→动词。
杨孙戍之,乃还 。
乃:于是。
译文: 秦伯很高兴,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
戍守郑国,于是秦伯就率军回国了。
文 “退”的结果如何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 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
之:代指秦军 微:没有 夫人:那个人,指秦穆公。
品味烛之武的游说艺术
第一步,“示弱”,以退为进。 “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烛之武使用副词“既”、句末 语气助词“矣”,来透露出郑国必定灭亡的无奈心态,表明郑 国不敢“以卵击石”,以便让秦伯放下警惕之心。
第二步,“请托”,博得好感。 烛之武用敬称“执事”和假设关系复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敢以烦执事”,来表达对秦伯的尊重、希望与请托之情,吊起 了秦伯的“胃口”,拉近了与秦伯的情感距离,以便让秦伯有 兴趣听他说下去。
为什么要退秦师?
烛
之
退秦师者何许人也?武Βιβλιοθήκη 退 秦如何退秦师?
师
“退”的结果如何?
文 为什么“退”
以:因为
贰,从属二主。数→动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 也。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军:驻扎。 名词→动词
于:对
译文 晋文公、秦穆公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
公无礼,而且依附于晋的同时又亲附于楚。晋军驻
作者介绍
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22),姓丘,名明,因其父 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 东周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人。史学家、文学家、思 想家、散文家、军事家。 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 万世古文之祖”。 左丘明的《左氏春秋》和《国语》两部史学巨著, 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烛之武退秦师(25张PPT)
二、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三、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层层深入
围郑
无利,有小害
分析利弊,层层深入
舍郑
无害,有小利
亡郑
将有大害
点拨
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既知亡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巧妙游说的艺术
1、切中要害----“有利”2、援古例今----“有理”3、逻辑清晰----“有节”4、语言适当----“有体”
四、不知
晋文公的“不仁”只是一个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是实质,"智"是理智,是对动武后冷静的判断."不武"是因为胜负之数,难以预料。
末尾段作用:1.照应上文。2.使故事情节再掀波澜。
合作探究、理清脉络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晋师撤退
亡郑利晋阙秦
存郑利秦
晋忘恩负义,不可共事
分析人物形象
烛之武
佚之狐
深明大义 “志士” 知难而上 “勇士” 机智善辩 “辩士” 慧眼识才 “伯乐”
以其无礼于晋
公元前630年
郑
函陵
氾水
秦
晋
晋 军
秦 军
地图
漫画一
想一想
二、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有何作用?
未见其人先知其才
~~
三、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层层深入
围郑
无利,有小害
分析利弊,层层深入
舍郑
无害,有小利
亡郑
将有大害
点拨
烛之武为了说服秦穆公退师,采取了高超的攻心战术,大体说来分为五步: 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既知亡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巧妙游说的艺术
1、切中要害----“有利”2、援古例今----“有理”3、逻辑清晰----“有节”4、语言适当----“有体”
四、不知
晋文公的“不仁”只是一个借口,如果真讲"仁义",当初就不会发兵攻郑,“不知"是实质,"智"是理智,是对动武后冷静的判断."不武"是因为胜负之数,难以预料。
末尾段作用:1.照应上文。2.使故事情节再掀波澜。
合作探究、理清脉络
秦晋围郑
临危受命
说退秦师
晋师撤退
亡郑利晋阙秦
存郑利秦
晋忘恩负义,不可共事
分析人物形象
烛之武
佚之狐
深明大义 “志士” 知难而上 “勇士” 机智善辩 “辩士” 慧眼识才 “伯乐”
以其无礼于晋
公元前630年
郑
函陵
氾水
秦
晋
晋 军
秦 军
地图
漫画一
想一想
二、佚之狐的话对刻画烛之武有何作用?
未见其人先知其才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 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 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 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 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 孙、杨孙戍之,乃还。
解析:B 项的“说”,通“悦”;C 项的“知”,通“智”; D 项的“共”,通“供”。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C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吾不.能.早用子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解析:A 项,“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
译文: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 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 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 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 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D ) A.夜缒.而出 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B.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C.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D.夫晋,何厌.之有 厌:厌烦
解析:厌:满足。
14.下列成语中,“济”的意思与“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济” 相同的一项是( B )
A.缓不济急 B.同舟共济 C.假公济私 D.无济于事
解析:例句与 B 项中的“济”意思相同,都是“渡河”的意思。 A、C、D 项中的“济”意为“接济”“帮助”。
15.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解析:B 项,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其余的均为使动用法。 A 项,“使……削减”;C 项,“使……灭亡”;D 项,“使……成为 疆界”。
8.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D )
A.邻之.厚,君之薄也 B.行李之.往来
C.君之.所知也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解析:D 项为结构助词“的”;其余三项均为结构助词,用于主 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解析:曲解文意。“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不对,应是 “晋曾经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秦”。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烛之武被求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辛酸和不
满的话是: 臣之壮也 , 犹不如人 ; 今老矣
,
无能为也已 。
(2)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 自责: 吾不能早用子 , 今急而求子 , 是寡人之过也 。
“ 因人之力而敝之
”,这是不仁道的。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 13~16 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 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 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包裹、箱子等。B 项,“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 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D 项,“夫人”,古义:那人。今义:
尊称一般人的妻子,多用于社交场合。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用法不同
的一项是( B ) A.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B.越国以鄙.远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既东封.郑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 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 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驻扎在郑国的军队,还派军队帮 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 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1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译文: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扩张西边的 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晋国)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 呢?
(2)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9.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D )
A.佚之狐言于郑伯 B.以其无礼于晋
C.且贰于楚也
D.夫晋,何厌之有
解析:D 项为宾语前置句;其余三项均是状语后置句。
10.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 详细的纪传体史书,其作者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 B.“晋侯、秦伯围郑”中“晋侯”“秦伯”,分别指晋文公和秦 穆公。春秋时期爵位有公、侯、伯、子、男等,公的爵位最高。 C.“是寡人之过也”中“寡人”,是“寡德之人”的意思,春秋 战国时期多用于诸侯谦称,后来也用于皇帝自谦。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中“东道主”,是“东方道路上(招待 过客)的主人”的意思。现在多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解析:《左传》为编年体史书。
( C) 郑焉亡用.,亡.子郑亦以有陪不邻利焉
行是寡李人之.往之.来过也
A.两个“亡”相同,两个“之”不同。 B.两个“亡”相同,两个“之”也相同。 C.两个“亡”不同,两个“之”也不同。 D.两个“亡”不同,两个“之”相同。
解析:前一个“亡”意为“灭亡了”,后一个“亡”意为“灭掉”; 前一个“之”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一个“之”是助词 “的”。
(3)烛之武见秦伯时,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 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 秦、晋围郑 , 郑既知亡矣 。
(4)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分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
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 刚: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敢以烦执事 。
(5)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公认为“不可”,他说
解析:D 项,“共”应读“ɡōnɡ”。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C )
A.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若:假如 B.是寡人之过.也 过:过错 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犹:好像 D.晋军.函陵 军:驻军
解析:C 项,犹:尚且。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 A.辞臣.死曰且:不臣避之,壮卮也酒,安犹足不如辞.人 B.若徐.使公烛不之若.武君见之秦美君也,师必退 C.微微..夫闻人有之鼠力作不作及索此索 D.因曹人操之之力众而远来敝.疲之,敝.不仁
解析:D 项,焉:句末语气词。A 项,之:助词,的;用在主谓之 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 项,以:连词,因为;介词,拿。C 项,其: 代词,代指郑国;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5.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秦伯说,与郑人盟 C.失其所与,不知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解析:A 项,辞:推辞。B 项,若:假如;及,比得上。C 项,微: 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暗暗地。D 项,敝:损害;疲 惫。
4.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A.是臣寡之.人壮之也.过,也犹不如人 B.以敢.其以.无烦礼执于事晋,且贰于楚也 C.以吾其其..无还礼也于晋 D.然寒郑暑亡易,节子,亦始有一不反利焉.焉.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
A.氾.南(fán) 逢.孙(pánɡ) 夜缒.而出(zhuì) B.焦瑕.(xiá) 朝济.(jì) 失其所与.(yǔ)
C.鄙.远(bǐ) 陪.邻(péi) 肆.其西封(sì) D.阙.秦(quē) 不知.(zhì) 共.其乏困(ɡònɡ)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形势下,烛之武不顾 个人安危,不计个人恩怨,“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 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 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 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