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 课件
合集下载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

思考:1、你认为哪一句说辞最能打动秦王?
2、简单品析烛之武的语言艺术。
烛之武的语言艺术
郑 亡 (言于秦) 亡 郑 (害于秦) 晓 舍 郑 (利于秦) 以 处处言秦,处处为郑
利 赐 晋 (负于秦)害 明则为秦,暗则图晋 肆 晋 (阙于秦)
句句与郑无关,句句关郑兴亡。 (8 “君”,6 “郑” 。)
真可谓:三寸巧舌力挽狂澜息国难, 一番善言情荡衷肠罢干戈。
• 虚词辨析
之
之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1。助词,主谓之间
2。是寡人之过也
2。助词,的
3。邻之厚,君之薄也 3。助词,主谓之间
4。行李之往来
4。助词,主谓之间
5。夫晋,何厌之有? 5。助词,宾语提前
6。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6。代词,指郑国
7。微服人之力不及此 7。助词,的
8。因人之力而敝之
8。助词,的
为君,即晋惠公。
君图之。
考虑
句首语气词,表示希 望
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 位后,以先君之地不 得擅许为由食言。
结果: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
“悦” 名词→动词,结盟
之,乃还。
于是,就
辩士
晋文公冷静、理智地退兵,为殽之战伏笔。
子犯请击之,公曰:
秦军
“不可。微夫人之力不
没有那人
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
积累成语
•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Leabharlann 嫁。今泛指两家联姻。
• 贪得无厌:贪心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 胜之不武:以强凌弱,即使赢了也不光彩。比喻 以大欺小。
• 春秋笔法: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表 明自己的态度。
通假字
2、简单品析烛之武的语言艺术。
烛之武的语言艺术
郑 亡 (言于秦) 亡 郑 (害于秦) 晓 舍 郑 (利于秦) 以 处处言秦,处处为郑
利 赐 晋 (负于秦)害 明则为秦,暗则图晋 肆 晋 (阙于秦)
句句与郑无关,句句关郑兴亡。 (8 “君”,6 “郑” 。)
真可谓:三寸巧舌力挽狂澜息国难, 一番善言情荡衷肠罢干戈。
• 虚词辨析
之
之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1。助词,主谓之间
2。是寡人之过也
2。助词,的
3。邻之厚,君之薄也 3。助词,主谓之间
4。行李之往来
4。助词,主谓之间
5。夫晋,何厌之有? 5。助词,宾语提前
6。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 6。代词,指郑国
7。微服人之力不及此 7。助词,的
8。因人之力而敝之
8。助词,的
为君,即晋惠公。
君图之。
考虑
句首语气词,表示希 望
晋惠公借秦国之力即 位后,以先君之地不 得擅许为由食言。
结果: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
“悦” 名词→动词,结盟
之,乃还。
于是,就
辩士
晋文公冷静、理智地退兵,为殽之战伏笔。
子犯请击之,公曰:
秦军
“不可。微夫人之力不
没有那人
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
积累成语
• 秦晋之好:春秋时,秦晋两国不止一代互相婚Leabharlann 嫁。今泛指两家联姻。
• 贪得无厌:贪心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
• 胜之不武:以强凌弱,即使赢了也不光彩。比喻 以大欺小。
• 春秋笔法: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表 明自己的态度。
通假字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

春秋列国形势图
深入研读
一、秦晋围郑的原因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那秦国为什么要攻打郑国呢? 虽然是晋、秦围郑,但主要是晋国想 要报复郑国,与秦国自身关系不大, 秦国出兵,只是由于与晋国的良好关 系以及自身扩张的需要。
春秋列国形势图
烛之武临危受命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返回
通过上面的分析,你能尝试总结烛之武的说理逻辑和说理技巧吗?
1、烛之武的说理逻辑是怎样的?
亡郑无利
2、烛之武在说理上有哪些技巧(方法)?
以退为进,消除对方的戒备 站在对方的立场,始终为秦国的利益考虑,善于把握对方的心理。
从过去、将来两个方面进行说理,引史为鉴,预想未来。
晋国退军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 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亡郑无利
站在秦国的立场分析,使郑国灭亡对秦国并没有 好处。从地理位置角度进行说明,如果郑国灭亡 了,晋国的土地就增加了,那相对地,秦国势力 就变弱了。
烛之武智退秦师
烛之武是怎样向秦君阐明利害关系的呢?给段落划分层次,找出烛之武说理的角度。
③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 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舍郑有利。假设论证。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
(烛之武
地)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
矣。” 如礼貌、神情冷漠、拱手作揖等
公(
地)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如诚恳、充满歉意、着急等
《烛之武退秦师》精品课件

秦、晋围郑,佚之狐为什么推荐烛之武去见秦君而不是见晋君? 从“辞”到“许”,郑伯用什么说服了烛之武?
·新课导入·
春 秋 时 期 形 势 图
智退秦师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 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 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 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 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 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 孙、杨孙戍之,乃还。
• 清 林云铭评论说:“烛之武为国起见 ,说秦之词,句句悚动,有回天之力 ,其中无限层折,犹短兵接战,不虑 秦伯不落其彀中也。”
问题探究: 1. 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 2. 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君?
亡郑 对秦
(表面)
舍郑 对秦
亡郑 对秦
(深入)
无利,有小害
分 析
利
弊
无害,有小利
, 层
层
将有大害 深 入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 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 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为“春秋三传”。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传》。
《春秋》中,有关《烛之武退秦师》史事只记录了一句话, 其原文为:“晋人、秦人围郑。”
秦晋围郑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秦
公元前630年
晋晋 军秦 军
郑
贰于楚:从属于晋的同时 又从属于楚。贰,数→动, 从属二主。
·新课导入·
春 秋 时 期 形 势 图
智退秦师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 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 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 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 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 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 孙、杨孙戍之,乃还。
• 清 林云铭评论说:“烛之武为国起见 ,说秦之词,句句悚动,有回天之力 ,其中无限层折,犹短兵接战,不虑 秦伯不落其彀中也。”
问题探究: 1. 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 2. 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君?
亡郑 对秦
(表面)
舍郑 对秦
亡郑 对秦
(深入)
无利,有小害
分 析
利
弊
无害,有小利
, 层
层
将有大害 深 入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为 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因为《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 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为“春秋三传”。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传》。
《春秋》中,有关《烛之武退秦师》史事只记录了一句话, 其原文为:“晋人、秦人围郑。”
秦晋围郑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 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秦
公元前630年
晋晋 军秦 军
郑
贰于楚:从属于晋的同时 又从属于楚。贰,数→动, 从属二主。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

文言虚词
①今急而求子
①(表承接,才)
②夜缒而出
②(表修饰,不译)
③若亡郑而有利于君 ③(表承接,不译)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④(表转折,但是)
词类活用 名词→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扎) 越国以鄙远(意动,以……为边邑) 与郑人盟 (订了盟约;建立同盟) 唯君图之 (考虑) 既东封郑 (使动,使…成为疆界) 阙秦以利晋(使动,使…受损、使…得利)
编年体 按年月日顺序编写的史书体 裁。如《春秋》、《左传》、《资治 通鉴》等。
国别体 分不同的国家编写的史书体 裁。如《国语》、《战国策》等。
纪传体 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 裁。如《史记》、《三国志》等。
解题
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主要是记公元 前 630 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 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 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 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超出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疆,您知道是很难 的,(您)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邻 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 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方道路上的主人,秦国的使者往来, 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
么害处。
君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晋君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
若不阙( quē)秦
微夫( fú )人之力不及此
夜缒( zhuì)而出 佚之狐( yì)
使杞( qǐ )子、逢(páng)孙戍之
翻译分析全文
背景介绍
所以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 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 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 兵帮助楚国,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 形势不妙,立刻派子人九出使晋国,与晋结好。但是, 最终也没能感化晋国。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 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郑人恐惧,献上叔瞻 的头颅仍解决不了问题,万不得已,走出一步险棋, 派烛之武实施离间计。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

听从
推辞 助词,主谓间取 尚且
动词,做
消句子独立性
“壮士不遇,英雄末路”,表达了自 己满腹才华却不被重用的委屈和不满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 郑文公听从了佚之狐的话。(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 了,不能干什么了。”
古代对男 子的尊称 顺承,才
Part 1
《左传》
全称:《春秋左氏传》又名《左氏春秋》
作者:左丘明(鲁国史官)
内容:对孔子编纂的《春秋》的诠释和注解。
《春秋左氏传》
第一部记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春秋》三传 《春秋公羊传》
体例:第一部 编年体史书
《春秋谷(榖)梁传》
秦晋之好代表的是一种政治上
的联姻,是国家之间的联合,
秦 晋
但后来渐渐将男女之间的婚姻
上,兵战为下。”——《孙子兵法》
何去何从?
亡郑利
(晋 )
舍郑利
(秦 )
与郑盟
还 同“悦”, 名次做动词,
高兴
结盟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天孙下、攘杨攘孙,戍皆之为,利乃往” 。
派遣
——司马迁
没有 那个人
达到
子犯请击之。 公曰:“不可。微 夫人之力不及此。
依靠
损害
结交,同盟 同“智”
使状动语用后法置,句使,…“亡于,君灭有掉益” 介词,拿,用
把……当做边邑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 远,君知其难也,
办事的官员,代指对方 形作名,远地
哪里用得着 增加
(秦穆公),表尊敬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

远:形→名,边远的地方,指郑国。 其:代词,这件事。 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 亡:使动,使……灭亡。 陪:增加
译文:夜晚(有人)用绳子拴着烛之武从城楼上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 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冒昧地用 (亡郑这件事)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当做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哪 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
以历史事件为主体,完整地叙述了一个历史事件始末的史 书体例。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战国策•东周》中有这么一句话:“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
前半句说的是东周重臣颜率凭一己之辩,在诸侯列强中保全九鼎的 故事,后半句说的是毛遂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劝服楚赵两军合纵抗秦 的故事。
译文: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 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外交使者来来往往,郑国 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资粮,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第3段 君尝为wéi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
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quē秦,将焉取之?
图:名→动,考虑。 说:“悦”,喜欢,高兴。 盟:名→动,结盟。
译文:使秦国土地减少来使晋国得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与 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就回国了。
1. 淡化郑利 2. 亡郑无利
对秦 对秦
对秦 3. 舍郑有利 4-5 赐晋无利 对秦
阙秦利晋
示弱(以退为进) 动摇(抓住心理)
头脑清醒 沉着冷静
围郑理由
实质上:郑国地理位置重要: 1.周天子东部屏障; 2.楚国北上争霸要道; 3.晋国东出、南下争霸要道。 ——秦晋想要向外扩张领土。
译文:夜晚(有人)用绳子拴着烛之武从城楼上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 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冒昧地用 (亡郑这件事)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当做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哪 里用得着灭掉郑国而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
以历史事件为主体,完整地叙述了一个历史事件始末的史 书体例。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战国策•东周》中有这么一句话:“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 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
前半句说的是东周重臣颜率凭一己之辩,在诸侯列强中保全九鼎的 故事,后半句说的是毛遂凭借三寸不烂之舌,劝服楚赵两军合纵抗秦 的故事。
译文: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 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外交使者来来往往,郑国 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少的资粮,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第3段 君尝为wéi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
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quē秦,将焉取之?
图:名→动,考虑。 说:“悦”,喜欢,高兴。 盟:名→动,结盟。
译文:使秦国土地减少来使晋国得利,希望您考虑这件事。”秦伯很高兴,与 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就回国了。
1. 淡化郑利 2. 亡郑无利
对秦 对秦
对秦 3. 舍郑有利 4-5 赐晋无利 对秦
阙秦利晋
示弱(以退为进) 动摇(抓住心理)
头脑清醒 沉着冷静
围郑理由
实质上:郑国地理位置重要: 1.周天子东部屏障; 2.楚国北上争霸要道; 3.晋国东出、南下争霸要道。 ——秦晋想要向外扩张领土。
语文必修1人教版第4课《烛之武退秦师》课件 (共62张PPT)

鄙:把…当作边邑。名意动 其:这件事 焉:为什么 用:介,表原因 以:而
陪:增加 厚:变雄厚
薄:削弱 以为:把(它)作为
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东道主:东边道路上的主人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行李:使者 共:通“供”
乏困:缺少的(东西)。形→名 所害:所+动 尝:曾经 为:给
许君焦、瑕,朝济而夕 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 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 之。”秦伯说,与郑人 盟。使杞子、逢孙、杨 孙戍之,乃还。
词类活用 形容词→动词
因人之利而敝之 (损害)
肆其西封
(扩张、延伸)
词类活用
且贰于楚也
数词→动词 (从属二主)
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
(使….退却)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使…亏损)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既东 (使…灭亡)
既东封郑
(使…成为疆界)
阙秦以利晋
(使…得利)
二、通假字
无能为也已(矣) 共其乏困(供) 秦伯说,与郑人盟(悦) 失其所与,不知(智) 何厌之有 (餍)
•
——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
夜缒而出, 见秦伯,曰: “秦、晋围郑, 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 于君,敢以烦 执事。
夜:在夜里。 名→状 (烛之武)夜缒而出
(烛之武)曰 既:已经 亡:使…灭亡。 使动用法 敢以(这事)烦……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 越:跨过。 以:而。
难也。焉用亡郑以陪 邻?邻之厚,君之薄 也。若舍郑以为东道 主,行李之往来,共
三、古今异义 (古/今)
贰于楚也 (从属二主、怀有二心/数词二的大写) 以为东道主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泛指主人) 行李之往来 (出使的人/指外出的人携带的随身物品) 今有急而求子 (您,多指男子/儿子)
《烛之武退秦师》ppt课件

为:给予 赐:恩赐 济:渡河 设版:修筑防御的工事 封:做疆界 阙:侵损,削减 唯:表希望,祈请 说:同“悦”,高兴
厌:满足 肆:延伸,扩张
焉:哪里 图:考虑 戍:戍守
且君尝为晋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
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
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
知:通“智”
乱:混乱相攻
整:和谐一致
武:指使用武力时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
其:表示祈使,还是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 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 也。”亦去之。
译文: 子犯请求晋侯攻击秦军。晋侯说:“不行。假如没
有那个人的力量,我就不会有今天。依靠了别人的 力量却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 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 不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 撤离了郑国。
一说左丘为复姓,双目失明,与孔子同时 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曾任鲁国史官,为解 析 《 春 秋 》 而 作 《左传》( 又 称 《 左 氏 春 秋 》 ) , 又 作 《国语》。 被 誉 为 “ 文 宗 史 圣 ” 、 “ 经 臣 史 祖”,孔子、司马迁均尊左丘明为“君子”。
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史 学 界 推 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 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 儒家思想,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 要求。
也已:语气助词,表确定
子:对男子的尊称
是:这
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然:连词,表转折
许:答应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 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 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 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 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 孙、杨孙戍之,乃还。
解析:B 项的“说”,通“悦”;C 项的“知”,通“智”; D 项的“共”,通“供”。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C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吾不.能.早用子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解析:A 项,“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
译文: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 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 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 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 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D ) A.夜缒.而出 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B.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C.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D.夫晋,何厌.之有 厌:厌烦
解析:厌:满足。
14.下列成语中,“济”的意思与“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济” 相同的一项是( B )
A.缓不济急 B.同舟共济 C.假公济私 D.无济于事
解析:例句与 B 项中的“济”意思相同,都是“渡河”的意思。 A、C、D 项中的“济”意为“接济”“帮助”。
15.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解析:B 项,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其余的均为使动用法。 A 项,“使……削减”;C 项,“使……灭亡”;D 项,“使……成为 疆界”。
8.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D )
A.邻之.厚,君之薄也 B.行李之.往来
C.君之.所知也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解析:D 项为结构助词“的”;其余三项均为结构助词,用于主 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解析:曲解文意。“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不对,应是 “晋曾经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秦”。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烛之武被求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辛酸和不
满的话是: 臣之壮也 , 犹不如人 ; 今老矣
,
无能为也已 。
(2)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 自责: 吾不能早用子 , 今急而求子 , 是寡人之过也 。
“ 因人之力而敝之
”,这是不仁道的。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 13~16 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 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 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包裹、箱子等。B 项,“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 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D 项,“夫人”,古义:那人。今义:
尊称一般人的妻子,多用于社交场合。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用法不同
的一项是( B ) A.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B.越国以鄙.远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既东封.郑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 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 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驻扎在郑国的军队,还派军队帮 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 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1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译文: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扩张西边的 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晋国)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 呢?
(2)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9.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D )
A.佚之狐言于郑伯 B.以其无礼于晋
C.且贰于楚也
D.夫晋,何厌之有
解析:D 项为宾语前置句;其余三项均是状语后置句。
10.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 详细的纪传体史书,其作者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 B.“晋侯、秦伯围郑”中“晋侯”“秦伯”,分别指晋文公和秦 穆公。春秋时期爵位有公、侯、伯、子、男等,公的爵位最高。 C.“是寡人之过也”中“寡人”,是“寡德之人”的意思,春秋 战国时期多用于诸侯谦称,后来也用于皇帝自谦。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中“东道主”,是“东方道路上(招待 过客)的主人”的意思。现在多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解析:《左传》为编年体史书。
( C) 郑焉亡用.,亡.子郑亦以有陪不邻利焉
行是寡李人之.往之.来过也
A.两个“亡”相同,两个“之”不同。 B.两个“亡”相同,两个“之”也相同。 C.两个“亡”不同,两个“之”也不同。 D.两个“亡”不同,两个“之”相同。
解析:前一个“亡”意为“灭亡了”,后一个“亡”意为“灭掉”; 前一个“之”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一个“之”是助词 “的”。
(3)烛之武见秦伯时,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 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 秦、晋围郑 , 郑既知亡矣 。
(4)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分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
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 刚: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敢以烦执事 。
(5)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公认为“不可”,他说
解析:D 项,“共”应读“ɡōnɡ”。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C )
A.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若:假如 B.是寡人之过.也 过:过错 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犹:好像 D.晋军.函陵 军:驻军
解析:C 项,犹:尚且。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 A.辞臣.死曰且:不臣避之,壮卮也酒,安犹足不如辞.人 B.若徐.使公烛不之若.武君见之秦美君也,师必退 C.微微..夫闻人有之鼠力作不作及索此索 D.因曹人操之之力众而远来敝.疲之,敝.不仁
解析:D 项,焉:句末语气词。A 项,之:助词,的;用在主谓之 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 项,以:连词,因为;介词,拿。C 项,其: 代词,代指郑国;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5.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秦伯说,与郑人盟 C.失其所与,不知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解析:A 项,辞:推辞。B 项,若:假如;及,比得上。C 项,微: 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暗暗地。D 项,敝:损害;疲 惫。
4.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A.是臣寡之.人壮之也.过,也犹不如人 B.以敢.其以.无烦礼执于事晋,且贰于楚也 C.以吾其其..无还礼也于晋 D.然寒郑暑亡易,节子,亦始有一不反利焉.焉.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
A.氾.南(fán) 逢.孙(pánɡ) 夜缒.而出(zhuì) B.焦瑕.(xiá) 朝济.(jì) 失其所与.(yǔ)
C.鄙.远(bǐ) 陪.邻(péi) 肆.其西封(sì) D.阙.秦(quē) 不知.(zhì) 共.其乏困(ɡònɡ)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形势下,烛之武不顾 个人安危,不计个人恩怨,“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 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 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 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