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 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Leabharlann Baidu
( C) 郑焉亡用.,亡.子郑亦以有陪不邻利焉
行是寡李人之.往之.来过也
A.两个“亡”相同,两个“之”不同。 B.两个“亡”相同,两个“之”也相同。 C.两个“亡”不同,两个“之”也不同。 D.两个“亡”不同,两个“之”相同。
解析:前一个“亡”意为“灭亡了”,后一个“亡”意为“灭掉”; 前一个“之”是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一个“之”是助词 “的”。
1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译文: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扩张西边的 疆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减少,(晋国)将从哪里取得它所贪求的土地 呢?
(2)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
解析:D 项,“共”应读“ɡōnɡ”。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C )
A.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若:假如 B.是寡人之过.也 过:过错 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犹:好像 D.晋军.函陵 军:驻军
解析:C 项,犹:尚且。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 A.辞臣.死曰且:不臣避之,壮卮也酒,安犹足不如辞.人 B.若徐.使公烛不之若.武君见之秦美君也,师必退 C.微微..夫闻人有之鼠力作不作及索此索 D.因曹人操之之力众而远来敝.疲之,敝.不仁
解析:厌:满足。
14.下列成语中,“济”的意思与“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济” 相同的一项是( B )
A.缓不济急 B.同舟共济 C.假公济私 D.无济于事
解析:例句与 B 项中的“济”意思相同,都是“渡河”的意思。 A、C、D 项中的“济”意为“接济”“帮助”。
15.分别比较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因人之力而敝之
”,这是不仁道的。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 13~16 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 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 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解析:曲解文意。“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不对,应是 “晋曾经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秦”。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烛之武被求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辛酸和不
满的话是: 臣之壮也 , 犹不如人 ; 今老矣

无能为也已 。
(2)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 自责: 吾不能早用子 , 今急而求子 , 是寡人之过也 。
解析:D 项,焉:句末语气词。A 项,之:助词,的;用在主谓之 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 项,以:连词,因为;介词,拿。C 项,其: 代词,代指郑国;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
5.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秦伯说,与郑人盟 C.失其所与,不知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解析:A 项,辞:推辞。B 项,若:假如;及,比得上。C 项,微: 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暗暗地。D 项,敝:损害;疲 惫。
4.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D ) A.是臣寡之.人壮之也.过,也犹不如人 B.以敢.其以.无烦礼执于事晋,且贰于楚也 C.以吾其其..无还礼也于晋 D.然寒郑暑亡易,节子,亦始有一不反利焉.焉.
解析:B 项,意动用法,把……当作边邑,其余的均为使动用法。 A 项,“使……削减”;C 项,“使……灭亡”;D 项,“使……成为 疆界”。
8.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各项不同的一项是( D )
A.邻之.厚,君之薄也 B.行李之.往来
C.君之.所知也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解析:D 项为结构助词“的”;其余三项均为结构助词,用于主 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包裹、箱子等。B 项,“东道主”,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 的主人。今义:请客的主人。D 项,“夫人”,古义:那人。今义:
尊称一般人的妻子,多用于社交场合。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用法不同
的一项是( B ) A.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B.越国以鄙.远 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既东封.郑
第4课 烛之武退秦师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D )
A.氾.南(fán) 逢.孙(pánɡ) 夜缒.而出(zhuì) B.焦瑕.(xiá) 朝济.(jì) 失其所与.(yǔ)
C.鄙.远(bǐ) 陪.邻(péi) 肆.其西封(sì) D.阙.秦(quē) 不知.(zhì) 共.其乏困(ɡònɡ)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 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D ) A.夜缒.而出 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B.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C.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D.夫晋,何厌.之有 厌:厌烦
解析:B 项的“说”,通“悦”;C 项的“知”,通“智”; D 项的“共”,通“供”。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C )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吾不.能.早用子 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解析:A 项,“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所带的
9.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D )
A.佚之狐言于郑伯 B.以其无礼于晋
C.且贰于楚也
D.夫晋,何厌之有
解析:D 项为宾语前置句;其余三项均是状语后置句。
10.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 详细的纪传体史书,其作者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 B.“晋侯、秦伯围郑”中“晋侯”“秦伯”,分别指晋文公和秦 穆公。春秋时期爵位有公、侯、伯、子、男等,公的爵位最高。 C.“是寡人之过也”中“寡人”,是“寡德之人”的意思,春秋 战国时期多用于诸侯谦称,后来也用于皇帝自谦。 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中“东道主”,是“东方道路上(招待 过客)的主人”的意思。现在多指接待或宴客的主人。 解析:《左传》为编年体史书。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秦、晋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在这种形势下,烛之武不顾 个人安危,不计个人恩怨,“夜缒而出”,求见秦伯,表现了他深明 大义、以国事为重的爱国精神。 B.烛之武具有高超的论辩艺术,他在秦伯面前不卑不亢,侃侃而 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抓住秦伯的心理,层层深入, 逐步渗透,最终使秦伯心悦诚服。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 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 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 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 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 孙、杨孙戍之,乃还。
(3)烛之武见秦伯时,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 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 秦、晋围郑 , 郑既知亡矣 。
(4)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分量,以一个假设句否定
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 刚: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 敢以烦执事 。
(5)晋国大夫子犯请求攻打秦军,然而晋文公认为“不可”,他说
C.秦、晋曾是友好邻邦,秦对晋有割让焦、瑕二邑的恩惠,晋对 秦却严加防范。烛之武对这种微妙的关系了如指掌,并巧妙地加以利用, 这是他得以智退秦师的关键。
D.烛之武的劝说,使秦伯撤走了驻扎在郑国的军队,还派军队帮 助郑国防守,秦、晋联盟顷刻瓦解,晋国不得已而退兵。烛之武既退秦 师,又退晋师,可谓一石二鸟。
译文: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 这个地步的。依靠别人的力量,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道的;失 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这是不 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
高中语文课件
谢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