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样本库人脸识别的分级弹性匹配算法
提高人脸识别系统的速度与效率的技巧与方法
提高人脸识别系统的速度与效率的技巧与方法人脸识别技术在现代社会中得到广泛应用,不仅在安全领域有着重要作用,还在人脸支付、人脸解锁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然而,人脸识别系统的速度与效率仍然是一个挑战,特别是在大规模人脸识别的情况下。
本文将介绍一些技巧与方法,以帮助提高人脸识别系统的速度与效率。
1. 选取合适的特征表示方法人脸识别系统中最常用的特征表示方法是局部二值模式(Local Binary Patterns, LBP)、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LDA)等。
不同的特征表示方法在速度和准确率上有所差异,因此,选择合适的特征表示方法对于提高人脸识别系统的速度与效率至关重要。
2. 优化图像质量图像质量对人脸识别系统的准确性和速度有着直接的影响。
通过对图像进行清晰化、去噪和增强处理,可以提高图像的质量,有助于准确地提取人脸特征。
同时,合理地选择图像的分辨率和色彩空间也可以对系统的速度与效率产生影响。
3. 增加人脸库的训练样本人脸识别系统的训练样本的多样性和数量对于系统的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增加人脸库的训练样本,可以提高系统的鲁棒性和准确性。
同时,使用高质量的训练样本也能够提高系统的速度与效率。
4. 使用高性能的计算设备人脸识别系统的速度与效率也与计算设备的性能密切相关。
使用高性能的计算设备,如图像处理单元(Graphics Processing Unit, GPU)和多核处理器,可以加速人脸识别系统的运行速度。
同时,优化算法和并行计算方法也可以提高系统的效率。
5. 采用分布式计算和云计算技术分布式计算和云计算技术可以帮助提高人脸识别系统的处理速度和效率。
利用分布式计算平台和云计算资源,可以实现多台计算设备之间的协同计算和资源共享,从而提高系统的处理能力和效率。
6. 引入深度学习技术深度学习技术在人脸识别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突破,通过引入深度神经网络等技术,可以提高人脸识别系统的准确性和速度。
人脸识别技术的使用教程
人脸识别技术的使用教程人脸识别技术是一种基于人脸图像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可以通过对人脸图像中的特征进行检测和分析,识别出其中的个体身份信息。
这项技术在安全领域、人机交互、人脸检测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教程将为您介绍人脸识别技术的基本原理、应用场景以及如何使用该技术。
一、人脸识别技术的原理人脸识别技术的原理主要包括人脸检测、人脸特征抽取和人脸匹配三个步骤。
1. 人脸检测:首先需要在图像或视频中准确地检测出人脸的位置。
这一步骤可以通过使用基于机器学习的分类器(如Haar分类器、卷积神经网络)或基于特征的方法(如Viola-Jones算法)来实现。
2. 人脸特征抽取:在人脸检测的基础上,需要从人脸图像中提取出具有差异性的特征。
常用的特征提取算法包括主成分分析(PCA)、线性判别分析(LDA)和局部二值模式(LBP)等。
3. 人脸匹配:最后,通过比较待识别的人脸特征与已知的人脸特征进行匹配来确定身份。
一般会使用人脸数据库中保存的已知人脸特征进行比对,常用的匹配算法有欧氏距离、卡方距离和支持向量机(SVM)等。
二、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场景人脸识别技术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以下列举几个常见的应用场景。
1. 安全监控:人脸识别技术可以用于监控摄像头中的人员识别,实时检测和跟踪陌生人,及时报警预警。
2. 访客管理: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实现访客自助登记、自助出入门禁系统,提高安全性和便利性。
3. 身份验证:人脸识别技术可以用于解锁智能手机、电脑等设备,以及对敏感信息的访问授权,取代传统的密码、指纹等验证方式。
4. 人脸支付:人脸识别技术结合支付系统,可以实现用户在商场、超市等场景中的人脸支付,提供更加便捷的消费体验。
三、如何使用人脸识别技术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使用人脸识别技术的步骤。
1. 数据采集:首先,需要收集一定数量的人脸图像作为训练样本。
可以通过人工采集或利用摄像头拍摄人脸图像,并确保图像质量高、多样性强。
2. 数据预处理:采集到的人脸图像需要进行预处理,包括图像的灰度化、归一化、去噪、对齐等操作,以提高后续处理的准确性。
人脸识别算法参数
人脸识别算法参数人脸识别算法是一种用于识别和验证人脸的计算机视觉技术。
它通过分析人脸的特征,比如眼睛、鼻子、嘴巴等部位的位置和形状,来判断是否是同一个人或者匹配数据库中的人脸信息。
下面将介绍一些人脸识别算法中常见的参数。
1.图像预处理参数:图像预处理是在应用人脸识别算法之前对输入图像进行的一系列操作,常见的预处理参数包括:-图像大小:指定输入图像的大小,通常使用方形图像。
-图像亮度:调整图像的亮度和对比度,以提高图像质量。
-图像校正:校正图像中的旋转和倾斜,以保证人脸特征的准确性。
-噪声去除:去除图像中的噪声,以减少对人脸特征的干扰。
2.特征提取参数:特征提取是人脸识别算法的核心步骤,常见的特征提取参数包括:-特征点位置:指定用于计算人脸特征的关键点位置,通常包括眼睛、鼻子和嘴巴等部位。
-特征点描述:对每个特征点进行描述,通常使用特征向量或特征描述子。
-特征维度:指定特征向量或描述子的维度,维度越高,表示对人脸特征的描述越准确,但算法的计算成本也越高。
3.数据库参数:数据库是存储人脸信息的地方,常见的数据库参数包括:-数据库大小:指定数据库中存储的人脸信息的数量。
-数据库更新频率:指定数据库中的人脸信息的更新频率,例如每天、每周或每月更新。
-数据库匹配阈值:指定一个阈值用于判断两个人脸是否匹配,即是否是同一个人。
4.训练参数:-训练数据集:指定用于训练的人脸图像数据集,可以是从公开数据集中获取的或自己采集的。
-训练样本数量:指定用于训练的人脸图像的数量。
-训练算法:选择用于训练的机器学习算法或深度学习模型,例如支持向量机、卷积神经网络等。
-学习率:指定机器学习算法在训练过程中的学习速率,用于调整模型参数的更新步长。
除了上述参数,还有许多其他参数可能会对人脸识别算法的性能产生影响,例如图像的分辨率、人脸的姿态、光照条件等。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参数,并进行调优和优化,以提高人脸识别算法的准确性和鲁棒性。
人脸识别主要算法原理
人脸识别主要算法原理主流的人脸识别技术基本上可以归结为三类,即:基于几何特征的方法、基于模板的方法和基于模型的方法。
1. 基于几何特征的方法是最早、最传统的方法,通常需要和其他算法结合才能有比较好的效果;2. 基于模板的方法可以分为基于相关匹配的方法、特征脸方法、线性判别分析方法、奇异值分解方法、神经网络方法、动态连接匹配方法等。
3. 基于模型的方法则有基于隐马尔柯夫模型,主动形状模型和主动外观模型的方法等。
1. 基于几何特征的方法人脸由眼睛、鼻子、嘴巴、下巴等部件构成,正因为这些部件的形状、大小和结构上的各种差异才使得世界上每个人脸千差万别,因此对这些部件的形状和结构关系的几何描述,可以做为人脸识别的重要特征。
几何特征最早是用于人脸侧面轮廓的描述与识别,首先根据侧面轮廓曲线确定若干显著点,并由这些显著点导出一组用于识别的特征度量如距离、角度等。
Jia 等由正面灰度图中线附近的积分投影模拟侧面轮廓图是一种很有新意的方法。
采用几何特征进行正面人脸识别一般是通过提取人眼、口、鼻等重要特征点的位置和眼睛等重要器官的几何形状作为分类特征,但Roder对几何特征提取的精确性进行了实验性的研究,结果不容乐观。
可变形模板法可以视为几何特征方法的一种改进,其基本思想是:设计一个参数可调的器官模型(即可变形模板),定义一个能量函数,通过调整模型参数使能量函数最小化,此时的模型参数即做为该器官的几何特征。
这种方法思想很好,但是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能量函数中各种代价的加权系数只能由经验确定,难以推广,二是能量函数优化过程十分耗时,难以实际应用。
基于参数的人脸表示可以实现对人脸显著特征的一个高效描述,但它需要大量的前处理和精细的参数选择。
同时,采用一般几何特征只描述了部件的基本形状与结构关系,忽略了局部细微特征,造成部分信息的丢失,更适合于做粗分类,而且目前已有的特征点检测技术在精确率上还远不能满足要求,计算量也较大。
2. 局部特征分析方法(Local Face Analysis)主元子空间的表示是紧凑的,特征维数大大降低,但它是非局部化的,其核函数的支集扩展在整个坐标空间中,同时它是非拓扑的,某个轴投影后临近的点与原图像空间中点的临近性没有任何关系,而局部性和拓扑性对模式分析和分割是理想的特性,似乎这更符合神经信息处理的机制,因此寻找具有这种特性的表达十分重要。
人脸识别技术的性能评估与人脸数据库构建方法
人脸识别技术的性能评估与人脸数据库构建方法人脸识别技术是一种基于人脸特征进行身份认证或身份分析的生物识别技术。
随着人工智能和计算机视觉的快速发展,人脸识别技术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公安安防、身份认证、社交网络等。
然而,为了实现更高精度和更广泛的应用,需要对人脸识别的性能进行评估,并建立高质量的人脸数据库。
本文将分别介绍人脸识别技术的性能评估方法和人脸数据库的构建方法。
一、人脸识别技术的性能评估方法1. 数据集选择性能评估的第一步是选择合适的人脸数据集。
一个好的人脸数据集在规模、多样性和平衡性方面都应该具备优势。
规模指的是包含的人脸样本数量,样本越多,评估结果的可靠性越高。
多样性指的是数据集应涵盖各种不同的人种、性别、年龄和表情等因素,以便能够对各种类型的人脸提供准确的识别。
平衡性指的是每个类别的样本数量应该基本相等,以避免评估结果对某些类别过于偏向。
2. 评估指标评估指标是评估人脸识别技术性能的核心。
常用的指标包括准确率、召回率、精确度和F1值等。
准确率指的是识别正确的人脸数量与总样本数的比例,召回率指的是成功识别到的人脸数量与总样本数中该类别的人脸数量的比例,精确度指的是成功识别到的人脸数量与识别成功的人脸数量的比例,F1值综合考虑了准确率和召回率,用于评估模型在兼顾准确率和召回率时的性能。
3. 评估方法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交叉验证和ROC曲线。
交叉验证将数据集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通过训练集训练模型,然后在测试集上进行测试,最后得到模型性能的评估结果。
交叉验证可以减少训练集和测试集划分带来的偶然性,提高评估结果的可信度。
ROC曲线衡量了识别结果的灵敏度和特异性,通过绘制不同阈值下的真正率和假正率的曲线,可以直观地评估模型的性能。
二、人脸数据库的构建方法1. 数据采集与标注人脸数据库的构建首先需要进行数据采集,常用的数据采集设备包括摄像机、摄像头和深度相机等。
数据采集时应注意光线条件和背景干扰,保证采集到的人脸图像质量较高。
人脸识别主要算法原理
人脸识别主要算法原理人脸识别主要算法原理主流的人脸识别技术基本上可以归结为三类,即:基于几何特征的方法、基于模板的方法和基于模型的方法。
1. 基于几何特征的方法是最早、最传统的方法,通常需要和其他算法结合才能有比较好的效果;2. 基于模板的方法可以分为基于相关匹配的方法、特征脸方法、线性判别分析方法、奇异值分解方法、神经网络方法、动态连接匹配方法等。
3. 基于模型的方法则有基于隐马尔柯夫模型,主动形状模型和主动外观模型的方法等。
1. 基于几何特征的方法人脸由眼睛、鼻子、嘴巴、下巴等部件构成,正因为这些部件的形状、大小和结构上的各种差异才使得世界上每个人脸千差万别,因此对这些部件的形状和结构关系的几何描述,可以做为人脸识别的重要特征。
几何特征最早是用于人脸侧面轮廓的描述与识别,首先根据侧面轮廓曲线确定若干显著点,并由这些显著点导出一组用于识别的特征度量如距离、角度等。
Jia 等由正面灰度图中线附近的积分投影模拟侧面轮廓图是一种很有新意的方法。
采用几何特征进行正面人脸识别一般是通过提取人眼、口、鼻等重要特征点的位置和眼睛等重要器官的几何形状作为分类特征,但Roder对几何特征提取的精确性进行了实验性的研究,结果不容乐观。
可变形模板法可以视为几何特征方法的一种改进,其基本思想是:设计一个参数可调的器官模型(即可变形模板),定义一个能量函数,通过调整模型参数使能量函数最小化,此时的模型参数即做为该器官的几何特征。
这种方法思想很好,但是存在两个问题,一是能量函数中各种代价的加权系数只能由经验确定,难以推广,二是能量函数优化过程十分耗时,难以实际应用。
基于参数的人脸表示可以实现对人脸显著特征的一个高效描述,但它需要大量的前处理和精细的参数选择。
同时,采用一般几何特征只描述了部件的基本形状与结构关系,忽略了局部细微特征,造成部分信息的丢失,更适合于做粗分类,而且目前已有的特征点检测技术在精确率上还远不能满足要求,计算量也较大。
人脸识别的方法
人脸识别技术的基本方法人脸识别的方法很多,主要的人脸识别方法有:(1)几何特征的人脸识别方法:几何特征可以是眼、鼻、嘴等的形状和它们之间的几何关系(如相互之间的距离)。
这些算法识别速度快,需要的内存小,但识别率较低。
(2)基于特征脸(PCA)的人脸识别方法:特征脸方法是基于KL变换的人脸识别方法,KL变换是图像压缩的一种最优正交变换。
高维的图像空间经过KL 变换后得到一组新的正交基,保留其中重要的正交基,由这些基可以张成低维线性空间。
如果假设人脸在这些低维线性空间的投影具有可分性,就可以将这些投影用作识别的特征矢量,这就是特征脸方法的基本思想。
这些方法需要较多的训练样本,而且完全是基于图像灰度的统计特性的。
目前有一些改进型的特征脸方法。
(3)神经网络的人脸识别方法:神经网络的输入可以是降低分辨率的人脸图像、局部区域的自相关函数、局部纹理的二阶矩等。
这类方法同样需要较多的样本进行训练,而在许多应用中,样本数量是很有限的。
(4)弹性图匹配的人脸识别方法:弹性图匹配法在二维的空间中定义了一种对于通常的人脸变形具有一定的不变性的距离,并采用属性拓扑图来代表人脸,拓扑图的任一顶点均包含一特征向量,用来记录人脸在该顶点位置附近的信息。
该方法结合了灰度特性和几何因素,在比对时可以允许图像存在弹性形变,在克服表情变化对识别的影响方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同时对于单个人也不再需要多个样本进行训练。
(5)线段Hausdorff 距离(LHD) 的人脸识别方法: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类在识别轮廓图(比如漫画)的速度和准确度上丝毫不比识别灰度图差。
LHD是基于从人脸灰度图像中提取出来的线段图的,它定义的是两个线段集之间的距离,与众不同的是,LHD并不建立不同线段集之间线段的一一对应关系,因此它更能适应线段图之间的微小变化。
实验结果表明,LHD在不同光照条件下和不同姿态情况下都有非常出色的表现,但是它在大表情的情况下识别效果不好。
频域下稀疏表示的大数据库人脸分类算法
频域下稀疏表示的大数据库人脸分类算法胡业刚;任新悦;李培培;王汇源【摘要】人脸识别的识别率受众多因素影响,目前已有很多成形的高识别率算法,然而,随着数据库中人脸图像的增加,识别率下降很快。
鉴于该特点,采用频域下的稀疏表示分类算法能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先使用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将人脸数据从时域变换到频域,再通过 l 1范数最优化稀疏表示算法,把所有训练样本作为基向量,稀疏表示出测试样本,最后使用最近邻子空间算法分类。
在扩展的 YaleB 人脸库中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具有有效性。
%The recognition rate of face recognition is influenced by many factors, in which there are lots of effective algo-rithms, however, with the increase of face in the database, and the recognition rate will be decreased rapidly. In this situation, the sparse representation classification under the frequency domain can solve the above problems effectively. Firstly, the face image will be transformed from time domain to frequency domain using FFT algorithm, and then sparse representation about the test sample will be obtained by l1 norm optimization approach, in which all the training samples as the base vectors, in addition using the nearest neighbor subspace classification. Finally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algorithm is effective in the extensional Yale B face database.【期刊名称】《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4页(P83-86)【关键词】稀疏表示;快速傅里叶变换;人脸识别【作者】胡业刚;任新悦;李培培;王汇源【作者单位】阜阳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安徽阜阳 236037;阜阳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安徽阜阳 236037;阜阳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安徽阜阳236037;阜阳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安徽阜阳 236037【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91.41 引言近年来,人脸识别已成为经典的模式识别研究问题之一。
总结人脸识别技术的算法模型
总结人脸识别技术的算法模型一、引言人脸识别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对人脸图像进行分析和处理,从而实现对人脸身份的识别。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扩大,人脸识别技术已经成为了当今最为热门的技术之一。
本文将从算法模型的角度来总结人脸识别技术。
二、传统算法模型1. 特征提取传统算法模型中最常用的特征提取方法是基于LBP(Local Binary Pattern)和HOG(Histogram of Oriented Gradient)算法。
其中LBP算法主要通过对图像中每个像素点与周围八个像素点进行比较,生成一个二进制数来表示该点的特征;HOG算法则是基于图像中梯度方向直方图的方法,通过计算不同方向上梯度直方图来提取特征。
2. 降维传统算法模型中常用的降维方法有PCA(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和LDA(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两种。
其中PCA 主要是通过线性变换将高维数据映射到低维空间上,从而达到降维的目的;而LDA则是通过找到使类间距离最大化、类内距离最小化的投影方向来实现降维。
3. 分类器传统算法模型中常用的分类器有SVM(Support Vector Machine)和KNN(K-Nearest Neighbor)两种。
其中SVM是一种基于最大间隔分类的方法,通过找到能够将不同类别分开的最优超平面来实现分类;而KNN则是一种基于距离度量的方法,通过找到与待分类样本距离最近的k个训练样本来确定其类别。
三、深度学习算法模型1. 卷积神经网络卷积神经网络是深度学习中最为常见和有效的人脸识别算法模型之一。
它主要由卷积层、池化层、全连接层等组成,通过多层卷积和池化操作来提取图像特征,并通过全连接层将特征映射到输出空间上进行分类。
2. 人脸验证网络人脸验证网络主要是针对人脸识别中的一对一验证问题而设计的。
它主要由共享卷积层和两个分支组成,其中一个分支用于提取目标人脸图像的特征,另一个分支用于提取参考人脸图像的特征,并通过计算两个分支的特征向量之间的距离来进行分类。
人脸识别系统设计
人脸识别系统设计人脸识别技术是一种通过计算机技术识别和验证人脸特征的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脸识别系统在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如安防领域、金融领域、社交娱乐领域等。
本文将从系统设计的角度探讨人脸识别系统的设计原理、算法、应用和挑战等方面。
一、系统设计原理人脸识别系统设计的核心原理是通过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技术,将输入的图像与已知的人脸特征进行匹配,从而实现对个体身份进行自动验证。
该过程主要包括图像采集与预处理、特征提取与匹配以及结果输出等步骤。
1. 图像采集与预处理在实际应用中,图像采集是一个非常关键的环节。
常见的图像采集设备包括摄像头、红外摄像头以及3D摄像头等。
为了提高图像质量和减少噪声干扰,预处理步骤通常包括去噪处理、光照补偿以及对齐校正等。
2. 特征提取与匹配特征提取是人脸识别系统中的核心环节。
常见的特征提取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PCA)、线性判别分析(LDA)、局部二值模式(LBP)等。
这些方法可以将人脸图像转化为高维特征向量,从而实现对人脸的唯一性描述。
匹配过程主要采用欧式距离、马氏距离等度量方法,通过与已知的人脸特征进行比对,确定输入图像中的个体身份。
3. 结果输出通过比对与匹配,系统将输出识别结果。
一般情况下,结果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判断输入图像中是否存在已知个体;二是判断输入图像中个体是否属于已知身份。
二、系统设计算法为了实现高效准确的人脸识别系统设计,需要结合多种算法进行综合应用。
1. 主成分分析(PCA)主成分分析是一种常用的降维算法,通过线性变换将高维数据转化为低维数据。
在人脸识别系统中,PCA可以将原始图像转化为低维特征向量,并保留最重要的信息。
2. 线性判别分析(LDA)线性判别分析是一种经典的模式识别算法,通过最大化类间距离和最小化类内距离,实现对样本的判别。
在人脸识别系统中,LDA可以提取最具判别性的人脸特征,提高系统的准确性。
3. 局部二值模式(LBP)局部二值模式是一种基于纹理特征的描述方法,通过对局部图像进行二值化处理,并提取纹理信息。
人脸识别技术的特征提取与匹配算法解析
人脸识别技术的特征提取与匹配算法解析人脸识别技术是一种基于生物特征的身份认证技术,通过对人脸图像进行分析和处理,实现对个体身份的识别和验证。
在现代社会,人脸识别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包括安全监控、考勤管理、人脸支付等领域。
其中,特征提取和匹配算法是人脸识别的核心技术,它们决定了人脸识别系统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特征提取是人脸识别技术中最关键的步骤之一,它将人脸图像中的信息转化为数学或向量形式,以便进一步进行比对和匹配。
特征提取算法通常分为两类:基于几何特征和基于统计特征。
基于几何特征的特征提取算法主要利用人脸的几何结构信息来进行识别。
常见的方法包括特征点标定、形状分析和三维重建等。
例如,特征点标定算法可以通过检测人脸轮廓的关键点,如眉毛、眼睛、鼻子和嘴巴等位置,来表示人脸的唯一特征。
形状分析则是通过比对人脸的几何结构信息,如脸型、眼距和鼻长等来进行识别。
三维重建算法则基于人脸在三维空间中的形状和纹理信息,通过建立人脸模型实现识别。
另一类特征提取算法是基于统计特征的方法。
这种算法会从人脸图像中提取出统计学上的特征,并将其编码为一系列的数学或向量表示。
常见的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PCA)、线性判别分析(LDA)和局部二值模式(LBP)等。
PCA是一种常用的降维算法,它能够将高维的人脸图像转化为低维的特征向量,从而减少计算量和存储空间。
LDA则是一种分类算法,它通过最大化类内样本的散度和最小化类间样本的散度来寻找最佳的投影方向,从而实现人脸的分类和识别。
LBP算法则通过分析人脸图像中的纹理信息来提取特征,它将每个像素点与其邻域像素比较,并将比较结果编码为一个二进制数,从而得到人脸图像的局部特征。
在特征提取之后,人脸识别技术还需要进行匹配算法来比对特征之间的相似度。
常见的匹配算法包括欧氏距离、余弦相似度和支持向量机(SVM)等。
欧氏距离是一种基本的距离测度方法,通过计算特征向量之间的欧氏距离来判断它们的相似程度。
人脸识别考勤系统的算法与原理
人脸识别考勤系统的算法与原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脸识别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中之一就是人脸识别考勤系统。
这种系统利用人脸识别算法和相关的原理,能够自动识别员工的脸部特征,实现考勤的自动化和智能化管理。
本文将介绍人脸识别考勤系统的算法与原理。
一、人脸识别算法人脸识别算法是人脸识别考勤系统的核心部分,它通过对人脸图像的处理和分析,来判断人脸的身份。
常用的人脸识别算法有以下几种:1. 特征脸算法:特征脸算法是一种基于统计模型的算法,它通过计算人脸图像的主要特征向量,来进行人脸识别。
该算法的原理是将人脸图像转换为低维度的特征向量,然后通过比较特征向量的差异来判断身份。
2. 子空间算法:子空间算法是一种基于线性代数的算法,它通过将人脸图像投影到一个低维度的子空间中,来进行人脸识别。
该算法的原理是将人脸图像映射到子空间中的坐标,然后通过比较坐标的差异来判断身份。
3. Gabor滤波器算法:Gabor滤波器算法是一种基于频域分析的算法,它通过对人脸图像进行Gabor滤波器的处理,来提取人脸的纹理特征,从而进行人脸识别。
该算法的原理是利用Gabor滤波器对人脸图像进行多尺度、多方向的滤波,然后通过比较滤波结果的相似性来判断身份。
4. 深度学习算法:深度学习算法是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算法,它通过多层神经网络的训练,来提取人脸图像的高级特征,从而进行人脸识别。
该算法的原理是通过多层神经网络的前向传播和反向传播,来学习人脸图像的特征表示,然后通过比较特征表示的相似性来判断身份。
二、人脸识别原理人脸识别系统的原理是基于人脸的独特性和稳定性。
每个人的脸部特征都是独一无二的,而且相对稳定,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或者其他因素的变化而改变太大。
因此,通过对人脸的特征进行提取和比对,可以实现对人脸的识别。
人脸识别系统的工作流程如下:1. 数据采集:首先,需要采集一组人脸图像作为样本,这些图像包括正常情况下的人脸图像和不同角度、表情、光照条件下的人脸图像。
人脸识别系统报告解析
摘要文章具体讨论了主成分分析( PCA)人脸识别算法的原理及实现。
它具有简单、快速和易行等特点,能从整体上反映人脸图像的灰度相关性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人脸识别是目前较活跃的研究领域, 本文详细给出了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人脸特征提取的原理与方法。
并使用matlab 作为工具平台, 实现了一个人脸自动识别的系统原型。
实验结果表明, 该系统识别率为100%, 达到预期的效果。
如果想进一步提高人脸识别率, 可以考虑与其他方法结合。
仅单独使用任何一种现有的方法一般都不会取得很好的识别效果, 将其他人脸识别方法组合是今后研究的一种趋势。
也可以考虑改进分类决策的方法。
本系统采用的最小距离分类法属于线性的分类器, 而利用神经网络这类学习能力更强的非线性分类器对高维人脸识别问题可能会有更好的解决。
目录1. 引言 (1)2.需求分析 (1)2.1 课题的来源 (1)2.2 人脸识别技术的研究意义 (2)2.2.1 面部关键特征定位及人脸2D形状检测技术 (2)2.2.2 面部感知系统的重要内容 (2)2.3 人脸识别的国内外发展概况 (3)2.3.1 国外的发展概况 (3)2.3.2 国内的发展概况 (4)3.概要设计 (5)3.1 问题描述 (5)3.2 模块设计 (5)3.3 主成分的一般定义 (6)3.4 主成分的性质 (7)3.5 主成分的数目的选取 (7)4. 详细设计--PCA 算法的功能实现 (8)4.1 引言 (8)4.2 K-L 变换 (8)4.3 PCA 方法 (9)4.4 利用PCA进行人脸识别 (10)5. 实验及结果分析 (11)6. 总结 (14)7. matlab 源码 (15)参考文献 (19)1.引言人脸识别是机器视觉和模式识别领域最富有挑战性的课题之一,同时也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意义。
人脸识别技术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它覆盖了数字图像处理、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神经网络、心理学、生理学、数学等诸多学科的内容。
人脸识别中的特征提取与匹配算法设计
人脸识别中的特征提取与匹配算法设计人脸识别技术在当前社会中的广泛应用,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便利。
而在实现人脸识别功能的过程中,特征提取和匹配算法的设计是至关重要的步骤。
本文将详细探讨人脸识别中的特征提取与匹配算法的设计原理及应用。
特征提取是人脸识别的关键步骤之一,它的目的是将输入的人脸图像转化为一组具有区分度的特征向量。
这些特征向量需要能够准确地表达人脸的身份信息,同时对光照、姿态、遮挡等因素具有较好的鲁棒性。
在特征提取中,主要有以下几种常用的算法。
一种常用的特征提取算法是主成分分析(PCA)算法。
该算法通过对训练集中的人脸图像进行主成分分析并提取出主要分量,将每个图像映射到主成分空间中。
在识别时,将输入图像映射到该空间中并计算其与样本的距离来进行匹配。
另一种常用的特征提取算法是线性判别分析(LDA)算法。
LDA算法通过计算投影到样本均值后类内散布矩阵的逆和类间散布矩阵的乘积的特征向量,进而将输入图像映射到该空间中。
LDA算法在特征提取过程中考虑了类别间的区分度和类内的紧密度,因此通常具有比PCA更好的性能。
此外,还有一些基于局部特征的人脸识别算法,如局部二值模式(LBP)算法和局部相位量化(LPQ)算法等。
这些算法通过在图像的不同局部位置提取纹理信息,并将其编码为特征向量,来实现人脸识别。
与全局特征提取相比,局部特征提取算法可以对光照变化和表情变化等因素更具鲁棒性。
在特征提取完成后,接下来需要进行特征匹配来确定输入图像与数据库中人脸图像的匹配度。
特征匹配的目标是寻找最相似的特征向量并计算其相似度得分。
常见的特征匹配算法包括欧氏距离、余弦相似度、曼哈顿距离等。
欧氏距离是最常用的特征匹配算法之一,它计算两个特征向量之间的欧氏距离来衡量它们的相似性。
欧氏距离越小,表示两个特征向量越相似。
余弦相似度是另一种常用的特征匹配算法,它衡量两个特征向量之间的夹角余弦值。
余弦相似度的取值范围在[-1,1]之间,值越接近1表示相似性越高。
人脸识别原理
自动人脸识别基本原理人脸识别经过近 40 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涌现出了大量的识别算法。
这些算法的涉及面非常广泛,包括模式识别、图象处理、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统计学习、神经网络、小波分析、子空间理论与流形学习等众多学科。
所以很难用一个统一的标准对这些算法进行分类。
根据输入数据形式的不同可分为基于静态图象的人脸识别与基于视频图象的人脸识别。
因为基于静态图象的人脸识别算法同样合用于基于视频图象的人脸识别,所以惟独那些使用了时间信息的识别算法才属于基于视频图象的人脸识别算法。
接下来分别介绍两类人脸识别算法中的一些重要的算法。
特征脸方法利用主分量分析进行降维与提取特征。
主分量分析是一种应用十分广泛的数据降维技术,该方法选择与原数据协方差矩阵前几个最大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构成一组基,以达到最佳表征原数据的目的。
因为由主分量分析提取的特征向量返回成图象时,看上去仍像人脸,所以这些特征向量被称为“特征脸”。
在人脸识别中,由一组特征脸基图象张成一个特征脸子空间,任何一幅人脸图象(减去平均人脸后)都可投影到该子空间,得到一个权值向量。
计算此向量与训练集中每一个人的权值向量之间的欧式距离,取最小距离所对应的人脸图象的身份作为测试人脸图象的身份。
下图给出了主分量分析的应用例子。
图中最左边的为平均脸,其他地为对应 7 个最大特征值的特征向量。
主分量分析是一种无监督学习方法,主分量是指向数据能量分布最大的轴线方向,因此可以从最小均方误差意义下对数据进行最优的表达。
但是就分类任务而言,由主分量分析得到的特征却不能保证可以将各个类别最好地区分开来。
线性鉴别分析是一种著名的模式识别方法,通过将样本线性变换到一个新的空间,使样本的类内扩散程度达到最小,同时类间扩散程度达到最大,即著名的 Fisher 准则。
标准特征脸同一个人不同图象之间的的特征脸不同人的图象之间的特征脸Lades 等人针对畸变不变性的物体识别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连接结构的弹性图匹配方法,并将其应用于人脸识别。
人脸检测与识别的方法
1、人脸检测人脸检测作为人脸信息处理中的一项关键技术,近年来成为模式识别与计算机视觉领域内一项受到普遍重视、研究十分活跃的课题,己经广泛应用于各种不同领域中。
人脸检测技术的研究,由于受到背景、姿态、尺寸、光照以及检测时间等的影响,大部分算法都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提出的。
因此,研究鲁棒性较高的人脸检测问题是十分有必要的。
人脸检测是把所有的人脸作为一个模式,而非人脸作为另一个模式,人脸检测的过程就是将人脸模式与非人脸模式区别开来的过程。
人脸识别是把每一个人的人脸作为一个模式来对待,不同人的人脸属于不同的模式类,人脸识别的过程是将属于不同人的脸归于各自的模式的过程。
换句话说,人脸检测强调的是人脸之间的共性,而人脸识别则要区分不同人脸之间的差异。
人脸检测的任务是从一幅图像中判断是否存在人脸,找出人脸所在位置与其占区域,即回答“有没有人脸,人脸位置在哪里?”的问题。
这一任务受光照条件、成像器材质量、遮挡、人脸大小、角度、表情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要实现自动精确的人脸检测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
人脸检测的研究历史和国内外研究现状早期的人脸检测问题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当时主要采用的是一些启发式的和人体测量技术的方法。
这些技术大部分依赖于各种假设条件,如简单的背景,正面的人脸等。
在这些早期的系统里,任何图像环境的改变都意味着需要重新调整好系统,甚至重新设计系统。
因为这些问题的困扰,人脸检测的研究一直处于止步状态。
直到20世纪90年代,由于人脸识别系统和视频解码的大量运用,人脸检测的研究才得到了新的发展:利用运动、颜色和综合信息等更具有鲁棒性的方法被提出来;变形模板,弹性曲线等在特征提取方面的许多进展使得人脸特征的定位变得更为准确。
目前,国内外对人脸检测问题的研究非常多,比较著名的有国外的MIT,CMU等,国内的清华大学、北京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等。
随着各方面研究人员对于人脸检测研究的重视,国际上发表的有关论文数量也大幅度增长。
人脸识别算法参数
人脸识别算法参数
人脸识别算法的参数包括以下几种:
1. 图像预处理参数:包括图像的尺寸、颜色空间、亮度均衡化等。
这些参数可以优化图像质量,提高识别率。
2. 特征提取算法参数:特征提取算法是人脸识别算法的核心部分,包括PCA、LDA、Fisherfaces、LBP等。
这些算法的参数包括维数、截断阈值、权重等。
3. 分类算法参数:分类算法用于将特征向量映射到类别标签。
常用的分类算法包括SVM、KNN、神经网络等。
这些算法的参数包括核函数、邻居数、隐藏层数等。
4. 人脸检测算法参数:人脸识别算法通常需要预先检测人脸,常用的检测算法包括Haar、HOG、CNN等。
这些算法的参数包括检测窗口尺寸、缩放因子、分类器阈值等。
5. 人脸对齐算法参数:人脸对齐算法可以将人脸对齐到标准位置,提高识别率。
常用的算法包括仿射变换、Thin Plate Spline 等。
这些算法的参数包括对齐点坐标、变换矩阵等。
6. 负样本选择算法参数:负样本选择算法用于选择不包含人脸的样本用于训练分类器,常用的算法包括Hard Negative Mining、Bootstrapping等。
这些算法的参数包括样本数量、迭代次数、正负样本比例等。
人脸识别解决方案
人脸识别解决方案引言概述:人脸识别技术是一种基于图象处理和模式识别的生物特征识别技术,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将介绍人脸识别解决方案的五个主要部份,包括人脸采集、特征提取、特征匹配、人脸数据库管理和应用场景。
一、人脸采集:1.1 摄像设备选择:选择高清晰度、高帧率的摄像设备,以确保采集到清晰、准确的人脸图象。
1.2 光照控制:合理的光照条件对于人脸采集至关重要,可以通过灯光布置和光照补偿技术来优化光照条件。
1.3 视角控制:采集时应尽量保证人脸正脸浮现在图象中,避免过大或者过小的视角,以提高后续处理的准确性。
二、特征提取:2.1 人脸检测:利用人脸检测算法,从图象中准确地定位和提取出人脸区域,为后续的特征提取做准备。
2.2 特征点定位:通过特征点定位算法,精确地定位人脸的关键特征点,如眼睛、嘴巴等,以获取更加准确的人脸特征。
2.3 特征描述:利用特征描述算法,将人脸的外形、纹理等特征转化为数学表达,生成惟一的人脸特征向量。
三、特征匹配:3.1 人脸比对:通过比对待识别人脸的特征向量与数据库中已知人脸特征向量的相似度,来判断是否匹配成功。
3.2 相似度阈值设置:根据应用场景的需求,设置合适的相似度阈值,来控制识别的准确性和容错率。
3.3 多样性匹配策略:采用多样性匹配策略,如级联匹配、多特征融合等,提高匹配的准确性和鲁棒性。
四、人脸数据库管理:4.1 数据库设计:合理设计人脸数据库的结构,包括人脸图象存储、特征向量索引等,以提高查询效率和管理便捷性。
4.2 数据库更新:定期更新人脸数据库,添加新的人脸样本,并清理无效的人脸数据,保证数据库的准确性和实时性。
4.3 数据安全保护:加密存储敏感信息,采取权限管理、备份策略等措施,确保人脸数据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五、应用场景:5.1 人脸门禁: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实现安全高效的门禁管理,替代传统的门禁卡或者密码方式。
5.2 人脸支付: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实现快速便捷的支付方式,提升用户体验和支付安全性。
人脸识别的主要方法
1.1 人脸识别的主要方法目前,国内外人脸识别的方法很多,并且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出现。
人脸识别的方法根据研究角度的不同,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根据输入图像中人脸的角度不同,可以分为正面,侧面,倾斜的人脸图像的识别;根据图像来源的不同,可分为静态和动态的人脸识别;根据输入图像的特点,又可分为灰度图像和彩色图像的人脸识别等等。
本文重点研究基于正面的、静态的灰度图像的识别方法。
对于静态的人脸识别方法从总体上看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基于统计的识别方法,主要包括特征脸(Eigenface)方法和隐马尔科夫模型(Hidden Markov Model 简称HMM)方法等;二是基于连接机制的识别方法,包括人工神经网路(Artifical Neural Network 简称ANN)方法和弹性图匹配(Elastic Bunch Graph Matching 简称EBGM)方法等;三是一些其他的综合方法及处理非二维灰度图像的方法。
下面分别进行介绍。
1.1.1 基于特征脸的方法特征脸方法[5],又称为主成份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简称PCA),它是20 世纪90 年代初期由Turk 和Pentland 提出的,是一种经典的算法。
它根据图像的统计特征进行正交变换(即K-L 变换),以消除原有向量各个分量之间的相关性。
变换得到对应特征值依次递减的特征向量,即特征脸。
特征脸方法的基本思想是将图像经过K-L 变换后由高维向量转换为低维向量,并形成低维线性向量空间,利用人脸投影到这个低维空间所得到的投影系数作为识别的特征矢量。
这样,就产生了一个由“特征脸”矢量张成的子空间,称为“人脸子空间”或“特征子空间”,每一幅人脸图像向其投影都可以获得一组坐标系数,这组坐标系数表明了人脸在子空间中的位置,因此利用特征脸方法可以重建和识别人脸。
通过人脸向量向特征子空间作投影得到的向量称之为主分量或特征主分量。
人脸识别技术基础与入门指南
人脸识别技术基础与入门指南一、基本概念人脸识别是一种生物识别技术,通过对面部特征的识别来进行身份验证。
它广泛用于安防、金融、智能硬件等领域。
二、核心技术1. 人脸检测:这一步骤通常通过人脸识别算法来实现,通过对图像进行滤波、模板匹配等步骤,确定人脸的位置和大小。
2. 特征提取:人脸的特征包括眼睛、鼻子、嘴巴、眉毛等部位的形状、大小、位置等信息。
通过图像处理技术,将这些特征提取出来进行比对。
3. 匹配算法:常用的匹配算法有模板匹配、神经网络匹配等。
这些算法将提取的特征与数据库中的样本进行比对,以确定是否为同一人。
三、入门指南1. 学习基础知识:了解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知识,这些是学习人脸识别技术的基石。
2. 掌握工具:使用如OpenCV这样的计算机视觉库,可以方便地进行人脸识别相关的实验和开发。
3. 实践项目:可以尝试使用人脸识别技术进行一些实际的项目,如开发一款智能门锁,通过摄像头进行人脸识别,实现开锁功能。
4. 阅读论文:阅读相关领域的论文,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可以让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5. 参加社区:加入相关的技术社区,可以获得第一手的资料和教程,也可以与其他爱好者交流学习。
6. 持续学习:人脸识别技术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新的算法和工具不断涌现,需要持续学习以保持竞争力。
四、应用场景人脸识别技术可以应用于各种场景,如银行、机场、学校、公司办公楼等入口的人脸识别,以及智能硬件如智能摄像头、智能门锁的应用。
此外,在安防领域,人脸识别技术也用于犯罪嫌疑人的追踪和识别。
五、注意事项1. 隐私保护:人脸识别技术涉及个人隐私,在使用过程中需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护用户隐私。
2. 技术缺陷:人脸识别技术存在一定的误识别率,对于一些面部特征的改变(如戴口罩、年龄增长等)也可能导致识别错误。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考虑到这些因素。
3. 数据安全:存储和使用人脸识别数据需要严格的数据安全措施,防止数据泄露和滥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何位置的匹配0 用式(1 > 中的匹配度函数来评价待识 人面像向量场和备选人面像向量场间的匹配程度
T E (M > = i
<Ci X j >
Ci
Xj
-
T X
(P (i 1 > -P (i 2 > > - (O (j 1 > -O (j 2 > > 2 (1 >
i1 i2
其中:P (i > 表示网格 S1 中 节 点i 在 备 选 人 面 像 上 的
% 收稿日期!2004-01-14 修订日期!2004-04-14 % 基金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2003033149 > % % e- mail : mail .t si nghua .edu .Cn
第10 期 丁 嵘等: 大样本库人脸识别的分级弹性匹配算法
1239
思路 最后给出实验结果并进行分析0
坐 标;O (j > 表示网格S 中节点j 在待识人面像上的坐
T 标 0 式 中 的 i
<Ci X j >
Ci
Xj
是在S1 中对i 求和 而j
为 S1 中的i 节点在 S 中的对应匹配节点 当 X j 和C j
T 相近 的 时 候 该 项 就 会 接 近 于 1 0 而
P (i 1 > -
i1 i2
而被认为是一种简单的模板匹配算法 因此可在系统
级将弹性匹配拆分为两类不同的识别算法: 粗匹配和
精细匹配 并对它们进行级联0在查找与待识人面像
匹配的备选人面像时 先对备选人面像用粗匹配进行
筛选 只对其中粗匹配的匹配度排名前 K 选的人面
像进行 精 细 匹 配0 粗 匹 配 的 匹 配 度 定 义 为 CMS =
Cl assified el astic matchi ng Face recOgniti On al gOrit h m Used i n large dat abase
DI NG Rong DAI @i ong- hai X U Wen-li SU Guang-da YI N ~ao
(Depart ment of Aut o mati on Tsi nghua Uni versit y Bei i ng 100084 Chi na >
P (i 2 > > - (O (j 1 > -O (j 2 > > 2 是对 S1 中所有相邻的
两节点求和 j 1 为S1 中的i 1 节点在S 中的对应匹配节
点 j 2 为S 1 中 的i 2 节 点 在 S 中 的 对 应 匹 配 节 点 当
P (i 1 > -P (i 2 > W O (j 1 > -O (j 2 > 即保留了局部距离
不同类的区分更为困难; 而且大样本库也对识别算法 的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一直是自动人脸识别
的难点所在O 人脸识别技术的研究开始于20 世纪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 90 年代成为研究热点 出现了多种算法 如弹性匹 配[1 ] ~ 特 征 脸[2 ] ~ SVD 分 解[3 ] ~ 人 脸 等 密 度 线分析匹配[4 ] ~ 隐马尔可夫模型[5 ] 以及一些使 用 神 经 网络的方 法 等[6 ~8 ] O 其 中 弹 性 匹 配 算 法 有 较 高 的 识 别率 受到重视O 但弹性匹配的匹配速度较慢 影响 了其在大样本库中的应用O 本文首先简要介绍传统 的弹性匹配算法 然后提出分级弹性匹配算法的改进
2 弹性匹配算法
弹性匹配算法[1 ] 采用属性拓扑图代表人面 像 并
定义了一种对通常的人脸变形具有一定不变性的距
离0 属性拓扑图是一平面网格 网格的任一顶点均包
含一特征向量 表示人面像在该顶点位置附近的信
息0 假设S1 是定义在某备选人面像上的二维网格 则该人面像上网 格 节 点i 附 近 的 信 息 可 以 用 特 征 向 量Ci 来代表0 Ci 通常用 Gabor 特 征 即 中 心 频 率 不 同~ 带宽不同~ 方向 不 同 的 多 个 二 维 Gabor 滤 波 器 和 该人面像的卷积在节点i 处的值0 同样 在待识别人 面像上 也定义一个二维网格上的向量场0 其中 Xj 是和Ci 一样类型的特征向量 只不过是定义在更大 且更细密的二维网格S 上的0 在弹性匹配中 备选人 面像和待识别人面像间的匹配转化为 S1 和 S 间的匹 配 也就是寻找 S1 中 的 各 节 点 在 S 中 的 最 佳 匹 配 节 点0 最佳的匹配应该同时考虑特征的匹配和局部几
1 引言
自动人脸识别是由计算机分析人脸图像( 简称 人面像 > 提取出有效的识别信息以确定人身份的 一门技术 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O 从模式识别的观点 看 不同人的脸可视为不同的类 而同一人在不同的 光照~ 背景~ 表情~ 视角等情况下获得的不同人面像则 视为同一类中不同的样本O
同一人的不同幅面像间存在着诸多变化 使人脸 的自动识别成为一项理论上棘手而极富挑战性的课 题O 大样本库上的人脸识别由于库中庞大的类别数
第15 卷 第10 期 年10 月
光电子·激光
Jour nal of Opt oelect ronics ~ Laser
Vol .15 No .10 O
大样本库人脸识别的分级弹性匹配算法% %
丁 嵘!戴琼海!徐文立!苏光大!尹 浩
( 清华大学自动化系 北京 100084 >
摘要: 提出了一种提高弹性匹配人脸识别算法速度的新算法O 弹性匹配具有较高的识别率 但计算复杂 度较高 影响了其在大样本库中的应用O 为此提出分级弹性匹配: 将弹性匹配的两个步骤( 网格平移和 网格变形> 中的网格平移看作独立的匹配算法; 对所有备选人脸图像先做网格平移计算出粗匹配度 (C MS > ; 根据 C MS 值将所有人脸图像降序排列 只 对 C MS 值 较 高 的 部 分 图 像 做 网 格 变 形O 在 100 180 人的人脸图像库上的测试结果表明: 相对于传统的弹性匹配 分级弹性匹配算法能在识别率的损失不大 于0 .5 % 的前提下 将网格变形的计算量降低1 000 倍或者更多O 关键词: 人脸识别; 弹性匹配; 快速算法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86 (2004 >10-1238-04
在200 人的1 000 幅图像中 20 人的共100 幅用 于训练 因而不参与测试0 其余180 人的900 幅用于 测试0 测试时每人取一幅图像( 共 100 180 幅> 作为 备选人面像 其余720 幅作为待识人面像0 依次将待 识人面像作为输入 在备选人面像中检索0 如果根据 待识人面像检索得到的首选人面像和待识人面像属 于同一人 则认为检索正确 否则认为检索错误0 首 选识别率定义为正确检索次数/ 总检索次数0 由于很 多实际的大库系统中在计算机自动检索后还由人在 找到的前 幅人面像中寻找正确的人面像 因此除了 常用的首选识别率外 本文还给出 前 选识别率 作 为衡量指标0 此时如果根据待识人面像检索得到的 前50 幅人面像中一幅和待识人面像属于同一人 则
识 别 效 果[11 ] 0
3 分级弹性匹配
虽然允许网格变形使弹性匹配算法获得了较高
的识别率 但其计算复杂度较高( 在作者的测试中 用
P 皿 计 算 机 计 算 两 幅 人 面 像 的 匹 配 度 约 需 23 ms 在 100 180 人的大库上检索一次则约需2 300 s > 限制了 其在大样本库上的应用0
和匹配次序时 该项就会接近于0 0M 是 从 S1 到 S 的
单射 最佳匹配就是选取合适的 M 使E (M> 最大时
的匹配 此时的匹配值就是此两人面像间的匹配度0
由于允许网格变形 基于弹性匹配的方法对视
角~ 表 情 等 的 变 化 具 有 较 强 的 鲁 棒 性[9 ] 在 美 国 国 防
部 的 Count er dr ug TeC hnol ogy Tr ansf er Pr ogr a m (CTTP > 发起的人脸识别技术(f aCe r eCogniti on t eC hnol ogy FERET > 工程组织 的 测 试 评 估 中 取 得 良 好 的 识别率性能[10 ] 在 国 内 的 人 脸 库 上 也 获 得 了 较 好 的
1240
光 电 子 · 激 光 2004 年 第15 卷
通常 弹性匹配算法在搜索两幅人面像的最佳匹
配时分两步: 首先不允许网格变形而只允许网格平移
( 通常称 粗匹配 > 在网格平移到合适的位置后再允
许网格变形( 通常称 精细匹配 > 0 计算时间为两步
之和( 在作者的测试中 比较两幅人面像所需的粗匹
配计算时间约为2 ms 精细匹配时间约为21 ms > 0 本文认为粗匹配其实可以完全独立于弹性匹配
T <Ci X j >
i
Ci
Xj
而精细匹配的匹配度定义为
FMS = E (M > 0 采 用 分 级 弹 性 匹 配 能 较 大 幅 度 地 降
低弹性匹配中精细匹配的计算量0若能保持较高的识
别率 则对大样本库的检索有较大的应用价值0
4 实验结果和分析
本文使用的测试库中人面像来自公安部门提供 的身份证照片0 库中包含100 000 人的单幅图像( 每 人一幅 共100 000 幅> 和200 人的多幅图像( 不同人 的人面像数目不等 共1 000 幅> 0
abstract :A n ew al 9ori t h m t o sPeed u P el asti c mat chi n 9 f ace r eco9ni ti on al 9ori t h m was Pr esent ed . el asti c mat chi n 9 h as r el ati vel y hi 9h er r eco9ni ti on r at e but al so hi 9h er cal cul ati on co mPl exi t y whi ch l i mi t s i t s aPPl i cati on . th e mai n i dea of Cl assi fi ed el asti c Mat chi n 9 (Ce M > i s as f ol l o ws . re9ar d 9ri d tr ansl ati on whi ch i s on e of t h e t wo st ePs of el asti c mat chi n 9 as an i n dePen dent mat chi n 9 al 9ort h m . to al l can di dat e f ace i ma9es do 9ri d tr ansl ati on an d cal cul at e cor r esPon di n 9 Coar se Mat chi n 9 Scor e (CMS > at fi r st . Al i 9n t h e can di dat es i n descen di n 9 or der accor di n 9 t o CMS . onl y t o 9ri d di st orti ons t o t h ese f ace i ma9es h avi n 9 r el ati vel y hi 9h er CMS val u es . exPeri ment al r esul t s based on a l ar 9e dat abase i ncl u di n 9 f ace i ma9es f r o m 100 180 i n di vi du al s sh o w t h at t h e ti me cost of 9ri d tr ansl ati on i n Ce M i s mor e t h an 1 000 ti mes r educed co mPar ed t o t h at i n tr adi ti on al el asti c mat chi n 9 wi t h r eco9ni ti on r at e dePr essed l ess t h an 0 .5 % . Key wOrds :f ace r eco9ni ti on ; el asti c mat chi n 9 ; f ast al 9ori t h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