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2+1人才教学模式的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浅谈高职会计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践教学改革

浅谈高职会计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践教学改革

定明确 了指 导 目标 , 即人才的能力与素质培养是重点。 2 会计 专业实践教 、指导学生完成 实习报告和毕业 设计。 三种导 师分工合作 , 方位跟踪学生实 习过程 , 全 确保学生“ 下得 以我院 大力推广高职 “ + ” 才培养模 式为契机 , 2 1人 围绕 专业 实 去” “ , 留得住 ” “ ,学得好 ” 。 践 教 学 , 华 教 育理 念 、 革 教 学 内 容 、 新 教 学 方 法 、 强 教 学 管 理 升 改 更 加 ⑧ 拓 展 实 训指 导 方式 制度 , 以提高学生的就 业竞争 力及教 师的执教 能力 , 借 进而把会计专 专业教师可根据 不同情况选择实地个别指导、 网络教学指导 、 电 业 打 造成 为 院级 特 色 专 业 的品 牌 。 话指导 、 外现场教学、 校 短信 沟通指导等 方式 , 全面 掌握专业教改学 在校学 习培养阶段实践教学改革的初步思路如下 : 生 的 实 习 情 况 。其 中 , 与 企 业协 商 沟通 的前 提 下 , 外 现 场 教 学 可 在 校 a 课程 体 系 的重 组 ) 作为实训指导的重要形 式。 同时 , 要求学 生定期编 写实训报告、 进行 两 年 的在 校 学 习主 要 完 成 公 共 课 、 基 础课 与 专 业理 论 知 识 的修 阶 段 性 实 习工 作 小 结 分析 等 等 ,让 学 生 对 自 己的职 业 能 力有 一 个 认
浅谈 高职 会计专 业“ + " 2 1 人才培养模式 下的实践教 学改革
范凌 芸 齐励 ( 江西工程职业学院)
摘要 : 高职专业教学改革进程 中, 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尤为重要。 本文结 读及专业 操作 技能的实训 , 程编排上 强化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内容。 课
会计 电算化 、 财务会计 、 财务管理 、 审计、 税法等 系列课程的学习和考 教育部 [0 6 1 2 0 ]6号 文 件 ( 下 简 称 教 高 1 以 6号 文 件 ) 明确 表 试 , 得 必 备 的职 业 资格 证 书 。 中 取 述“ 高等职业教育作 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 肩负着培养面 向 ② 实践形式的多样化 生 产 、 设 、 务 和 管理 第 一 线 需 要 的 高 技 能 人 才 的使 命 , 我 国 加 建 服 在 在 实 践 课 程 教 学 上 ,我 院会 计 专 业 多采 用 传 统 单 一 的 手 工做 账 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进程 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具体落实 实训 方式 ,会计实验室 中的 电算化实训也 只是 处理一些较简单的经 。 到某一专业 , 以我院会计专业为例 , 其人才培养 目标定位为 :以就业 济业务。要满足 日新月异的会计 工作 要求、 “ 提高实践教学 的质量 , 必 为导 向 、 能 力培 养 为本 位 、 以 以社 会 需 求 为 目标 ” 培 养 具 有 良好 的会 须 注 重 实 施 多 样 化 的 实 践 教 学模 式。 学 生 自我 训 练 为主 , , 以 使用 现 场 计 职 业 素 养 、 合 职 业 能 力 和 就 业 能 力 , 向基 层 企 业 事 业单 位 一 线 实践 、 综 面 案例 教学 、 多媒体 技术、 仿真实验等多种实践 手段 , 增强学生对 从事会计核 算和 会计 事务 管理工作 的中等技能型人才。高等职业教 于 会 计 岗位 环 境 的 体验 和 感 受 , 发 学 生 解 决 实 际 问题 的能 力 。 激 育 人 才 培 养 目标 和培 养 模 式 的定 位 与 选 择 ,既 是 高 等职 业 教 育发 展 社 会 培 养 阶 段 实践 教 学 改 革 的初 步 思 路 如 下 : 的基 准 , 是 人 才培 养 的 关键 。 目前 ,2 1 人 才培 养 模 式 已 广泛 运 也 “+ ” 实 训 单 位 的 选取 用于工科专业 , 但在会计等财经类专业 中的运用还较 少, 相关研究 尚 通 过 前期 问卷调 查 及 专 家访 谈 等调 研 活 动 , 现 不论 是 从 学生 的 发 处于探索阶段。 意愿还是专家的经验角度出发 , 会计师事务所都是最理 想的会计专业 1 会 计 专 业 实践 教 学 改革 的 目标 学生实训单位。其优势在于需要较 多的财务会计人 员, 实习岗位 易于 “+1 是 一 种 区 别 于 传 统 的 新 型 教 育 培 养 模 式 , 要 学 校 和 社 安 排 。 2 ” 需 而一 般 的 中小 企 业 , 然可 以接 受专 科层 次 的学 生 , 虽 但往 往其 会 会共同参与 ,以培养人 才职业技能为核心 ,涉及确 定培养 目标与规 计 部 门本 身 工 作人 员就 少 , 此可 提供 派遣 实 习 生 的岗位 也 少 。 因 格、 制定教学计划、 设计课程体 系等环节。其突出特点是在校学 习培 ② 教 师 队 伍 的 安排 养两年 , 会顶岗培养一年。教高 1 社 6号 文件 中 指 出 “ 才 培 养 模 式 人 在 学 生 社 会 实 习 阶 段 实 施 “ 导 师 制 ” 由 学 校 教 师 和 企 业 培 训 三 , 改 革 的 重 点 是教 学过 程 的 实践 性 、 放 性 和 职 业 性 , 开 实验 、 实训 、 习 师共 同组 成 企 业 导 师 、 业 导 师 和 职 业 导 师 。 业 导 师 负 责 日常工 作 实 专 企 是三个关键环 节” 。文件精神为“ + ” 2 1 模式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 指导 , 职业导师 负责维持实 习纪律 、 保证学 生与学校的沟通 , 专业导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报告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报告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报告2011年7月我校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被批准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重点支持建设专业,建设期为两年。

两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建设方案和任务书中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预定建设目标,开展建设工作,现将两年的改革情况总结如下。

一、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情况1、深入调研,科学论证,确立“工(农)学结合、两轮实践”人才培养模式成立了由行业专家、企业(合作社)技术骨干、学校骨干教师组成的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建立了项目建设调研论证机制,组建调研组,制定调研计划,先后组织3批60余人次对本地农业生产、农机生产企业、农机销售公司、农机合作社进行广泛调研,收回调研表格、问卷1500余份,形成调研报告4份。

通过分析本行业的人才需求状况,经专业建设委员会论证,确定了主要工作岗位;分析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根据任务的典型性、重要程度确定了典型工作任务;依据工作任务的情况、完成任务的方式归纳、整合形成行动领域;按行动领域所包含的知识、能力的相互关系构建学习领域;从职业素质、专业能力、社会能力、方法能力等方面确定学习领域能力目标,依托“校企社”共建平台,根据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点,实施“工(农)学结合、两轮实践”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轮实践(协岗实习):在第二学期和第三学期农机作业季节,学生到合作企业、农机合作社(部分农机户学生安排回村)进行第一轮生产实践。

在每个生产环节的生产实训之前,安排相关课程的学习。

在生产实践中,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培养学生农业机械的生产、使用、销售及基本维护能力。

第二轮实践(顶岗实习):在第四学期和第五学期农机作业季节,学生到合作企业、农机合作社等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第二轮顶岗生产实习。

在校学习期间,学生主要进行农机作业标准、农机机务管理、农机新技术等课程的学习,为第二轮生产实习做准备。

在生产实习中学生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农业机械操作、机务管理、农机检修等项目的生产实习,强化学生的农机操作和使用维护、农机标准化作业、机务管理、农机检修和故障排除的能力,为下一步的选岗打下基础。

小学人才工作的调研报告

小学人才工作的调研报告

小学人才工作的调研报告小学人才工作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的目的是了解小学人才工作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以促进小学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进行。

问卷调查主要面向小学教师和学生家长,以了解他们对小学人才工作的认知和对现状的评价;访谈则主要针对小学校长和教育部门的相关负责人,以了解他们的观点和政策。

三、调研结果1. 小学人才工作现状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大部分小学教师和学生家长对小学人才工作的认知程度不高。

他们普遍认为,人才工作仅限于课堂教学和学业成绩,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

同时,在调查中也发现,教师和家长对小学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异。

2. 存在的问题在访谈中,小学校长普遍认为,小学人才工作存在教师缺乏相关培训和专业知识的问题。

教育部门的负责人也指出,目前的人才培养政策过于倾向于考试和升学导向,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视。

此外,校园文化建设和教育资源配置也较为不均衡,制约了小学人才工作的发展。

四、改进的建议1. 提高教师培训水平加强对小学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人才培养意识和专业素养。

鼓励教师参与继续教育项目,更新教学理念和方法。

2. 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制定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还要注重其综合素质的培养。

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社团活动和实践项目,培养他们的领导才能、创新意识和合作能力。

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立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

鼓励学校开展各类艺术、体育和科技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和发展的舞台,激发他们的个性和才华。

4. 平衡教育资源配置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小学的教育资源倾斜力度,提供更多的优质师资和教学设施。

同时,加强对小学人才工作的监督和评价,确保政策的贯彻执行。

五、结论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发现小学人才工作存在一些问题,但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为了促进小学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我们建议加强教师培训、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校园文化建设和平衡教育资源配置。

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调研报告

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调研报告

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调研报告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已经成为了各个行业发展的关键。

因此,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也成为了当前教育界面临的主要问题。

本报告将围绕此问题,展开相关调研和分析。

一、人才培养模式1.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在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下,教师为主,学生为被动接收者。

模式单一,缺乏创新,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思维僵化,创新意识欠缺,无法满足时代需求。

此外,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还存在很多的弊端,如解决不了学生的实际问题,不能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能力等问题。

2.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针对这些问题,现代教育开始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在于“授人以渔”,鼓励和帮助学生探索自己的兴趣和潜能。

教师的作用变为学生的学习设计者、引导者和观察者,而学生则成为自己的主导者和学习者。

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不仅注重学生问题的解决,还关注学生能力的挖掘和成长,使学生更加独立、自主和创新。

3.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情况目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不少学校的尝试,有的学校采用创新专业、多元化开设选修课、“学科融合”等方式,积极推进课程建设和创新教学模式,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专业实践等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这些措施的成功实施,也为更多学校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二、课程体系改革1.传统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传统的课程体系主要体现为大而空,面面俱到,重视知识的传递而轻视学生的能力培养。

由于教材厚重,教学内容张繁复杂,学生的阅读量大,思维难度大,容易造成学生的学习疲劳和失去学习兴趣。

2.新型课程体系为了改善传统课程体系的弊端,新型课程体系强调深度与广度的协调。

它将重点放在能力培养上,注重学生的反思、探究和实践,致力于建立更优的课程和教材,在学生的兴趣、职业发展方向等方面都更能与市场需求接轨。

3.新型课程体系实施情况众多高等院校正积极探索新型课程体系的实施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据调查,新型课程体系的实施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显著提高,学生的思维模式在多样性、创新性、实践性等方面得到了进一步拓展。

人才培养情况调研报告

人才培养情况调研报告

人才培养情况调研报告【标题】人才培养情况调研报告【摘要】本文对人才培养情况进行调研,并提出相关建议和分析。

通过对目前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深入研究,为相关机构和政府部门提供参考和改进意见。

【引言】人才培养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也是各行业和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因此,对人才培养情况进行调研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当前形势,发现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推动人才培养工作的改进和提升。

【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

我们选择了教育机构、企业、政府部门等不同角色的代表进行深入交流,并就人才培养的内容、方式、体系等进行了系统的调研。

【现状分析】根据调研结果,我们总体上可以看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现状:1. 人才培养内容不够贴合实际需求。

现有的教育体系和课程设置往往过于理论化,缺乏与实际工作需求的结合。

这导致了大量毕业生在就业中很难找到合适的岗位。

2. 人才培养方式过于单一。

教育机构普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缺少创新和多样性。

这使得学生在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方面得到不足的培养。

3. 人才培养体系不够完善。

目前的人才培养体系往往缺乏统筹规划和协调,不同层级和领域之间相互脱节。

这导致了人才培养的效果不尽如人意。

【问题分析】通过对现状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个问题:1. 教育体系和课程设置需要与实际需求更贴合,加强职业技能培养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 人才培养方式需要创新和多样化,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项目。

3. 人才培养体系需要统筹规划和协调,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跨学科和跨领域的培养。

【建议与分析】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 改革教育体系和课程设置,将实践能力培养和职业技能培训纳入核心内容。

制定更加贴合实际需求的课程体系,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

2. 推行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引入项目式学习、实践导向的教学模式。

鼓励学生参与实际项目,提升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关于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的分析和思考

关于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的分析和思考

关于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的分析和思考人才培养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关键性问题,培养优秀的人才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和竞争力至关重要。

在当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科技创新和人才储备成为国家和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随着社会对于人才需求不断提高,人才培养方案也变得愈发重要。

为了更好地了解人才培养方案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我们开展了一项关于人才培养方案的调研工作,并对其进行了深入分析和思考。

一、调研方法和数据来源为了全面了解人才培养方案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我们采取了多种调研方法。

我们对国内外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大量搜集和阅读,以了解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设计和实施情况。

我们通过对相关院校的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收集了大量来自一线教育工作者和学生的真实反馈和意见。

我们还参与了多个相关行业和企业的研讨会和培训班,深入了解了企业对于人才培养方案的需求和期望。

二、调研结果和分析通过以上调研方法,我们得出了以下几点关于人才培养方案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分析:1. 人才培养方案的现状目前,国内外大学和研究机构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和实施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他们在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为培养更加全面的人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些企业也加大了对于员工的培训力度,提升了员工的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些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还存在过分注重理论知识,而忽视实践能力的情况。

这导致学生缺乏实际操作经验,难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一些企业的培训方案还停留在传统的培训模式上,没有积极创新和改革,导致培训效果不佳,员工的实际能力得不到提升。

在当前经济高速发展和科技创新的大环境下,人才培养方案的发展方向也在不断调整和变化。

人才培养方案将更多地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单一的专业知识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未来的人才需要具备更强的综合能力和跨学科的知识结构。

人才培养方案将更加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社会对于实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未来的人才培养方案将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人才培养调研报告

人才培养调研报告

人才培养调研报告一、背景介绍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快速进步,人才成为企业、社会乃至国家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资源。

因此,加强人才培养成为各行各业共同关注的问题。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当前人才培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和完善的建议,以更好地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求。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

针对不同行业和不同层次的企业进行了调查,并邀请了一些人力资源专家进行了访谈,以全面了解人才培养的现状。

三、调研结果1.人才培养内容不足调研发现,在当前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视理论知识培训的企业较多,而在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存在一定的欠缺。

特别是对于技术类人才的培养,更加注重理论学习,而对实际操作的训练比较缺乏。

这使得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一定的适应困难。

2.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不匹配调研中发现,目前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往往很难找到符合需求的人才。

一方面,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改变,对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当前的人才培养主要还是注重理论学习,导致毕业生与企业的需求不完全匹配。

另一方面,教育机构对于行业发展的了解不足,不能及时调整培养方案,导致人才的供求失衡。

3.人才培养方式单一调研中还发现,当前的人才培养方式主要是传统的课堂教学,缺乏实践环节和实际操作。

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这种单一的人才培养方式限制了人才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改进建议1.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应该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可以通过实习或者企业实训基地等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加贴近实际工作环境,提前接触相关的工作内容,培养实际操作能力。

2.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学校与企业之间应加强合作,及时了解企业的需求,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进行调整和改进,使学生毕业后更好地适应企业的需求。

3.创新人才培养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需求,应加强对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2024年人才培养方案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汇总(五篇)

2024年人才培养方案及计划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汇总(五篇)
(2)主动与企业、政府等部门联系,开展技能鉴定、在岗培训等以非学历教育为主的培训业务,充分利用学校的师资、教学条件等为企业培训在职人员,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技能和管理能力。
1.总体设计原则: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建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模式,体现以技术应用为主体的教学特色,形成教学、生产相结合的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以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为体制基础,以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为平台,以专业建设为龙头,以课程改革为关键。本着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提高专业建设质量和有利于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体现一个公共技术平台(即公共学习领域、素质拓展领域)与多个专业方向(即专业一般学习领域课程、专业综合学习领域课程和专业拓展学习领域课程);本着能反映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反映专业特色建设要求和反映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模块化课程;本着课程教学、实验教学合一,产学结合落实校内实训和校企合作落实校外顶岗实习,构建相对独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本着必修选修课相结合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方案制订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以有利于教学管理,构建基于弹性学制的学分制模式下的培养计划。
在规定的修业年限内修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修满规定的最低总学分166学分,取得毕业资格。
八、授予学位
取得毕业资格的学生,经本人申请,并符合学士学位授予条件的,经学位委员会审查通过,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九、专业教学计划安排表
xx
人才培养方案及计划 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篇二
深入研究中职学校测绘工程人才的培养,对我国当代测绘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中等职业学校以培养高素质的测绘人才为目标,因此在测绘工程专业教学中,教师必须要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教学导向,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教学内容,不断调整教学方案,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保障教学效果,全面促进中职学生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人才培养现状调研报告

人才培养现状调研报告

人才培养现状调研报告概述本报告旨在对当前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深入调研与分析。

通过对各个领域的人才培养机制、政策和实践的研究,我们将全面了解人才培养的现状,提出相应的建议以促进人才培养工作的进一步优化和发展。

1. 人才培养机制1.1 教育体系结构目前,教育体系结构多样化,包括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终身教育等不同层次,为培养各类人才提供了完备的教育资源。

1.2 人才培养模式我国人才培养模式以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为主要特点,强调理论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的统一。

尤其在高等教育领域,注重学科专业的细分和深化,培养出高素质专业人才。

2. 人才培养政策2.1 国家政策支持我国制定了一系列人才培养政策,包括人才引进计划、人才培养项目和人才评价机制等,以鼓励和支持各类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2.2 行业政策倡导各行各业也针对自身特点制定了相应的人才培养政策,以满足产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需求和适应。

3. 人才培养实践3.1 学校培养模式高等院校注重学生的学科基础知识培养和实践能力训练,通过教学活动和实习实践等手段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3.2 企业培训机制企业通过内部培训、外派交流和夜校等方式,加强员工的技术和管理能力培养,提升企业整体竞争力和员工个人职业发展。

4. 人才培养问题与挑战4.1 培养方向不明确现实中,一些人才培养机构在培养方向上缺乏针对性,缺乏完善的专业培养方案和实践环节,导致人才的培养结果与社会需求脱节。

4.2 人才结构不合理一些领域的人才供需结构存在失衡问题,某些领域的人才过剩,而另一些领域则急需人才,导致资源分配不均,影响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5. 优化人才培养的建议5.1 完善培养方案针对不同领域和行业,制定具体的培养方案,明确培养目标和学习路径,提高培养质量和效果。

5.2 积极推动产学研结合加强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建立更紧密的产学研合作机制,推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践性。

人才培养调研报告

人才培养调研报告

人才培养调研报告一、引言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人才已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社会进步的核心力量。

为了深入了解人才培养的现状和问题,我们进行了此次调研。

二、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全面了解人才培养的各个方面,包括培养模式、培养效果、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方向,为制定更有效的人才培养策略提供依据。

三、调研方法我们采用了多种调研方法,包括问卷调查、访谈、案例分析和文献研究。

问卷调查覆盖了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和各类教育机构,共收集了_____份有效问卷。

访谈对象包括企业高管、人力资源经理、教育专家和毕业生等,共计_____人。

案例分析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企业和教育机构,深入研究其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和面临的挑战。

同时,我们还查阅了大量的相关文献,以获取更全面的理论支持和实践经验。

四、调研结果(一)人才培养模式1、学校教育目前学校教育在人才培养中仍占据主导地位,但存在课程设置与实际需求脱节、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

部分专业的课程内容陈旧,未能及时跟上行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迅速适应工作岗位。

2、企业内部培训企业越来越重视内部培训,但培训内容和方式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

有些企业只是为了完成培训任务而组织培训,没有充分考虑员工的实际需求和职业发展规划。

3、在线教育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线教育逐渐兴起。

然而,在线教育的质量参差不齐,缺乏有效的监管和评估机制,学习效果难以保证。

(二)人才培养效果1、专业技能大部分毕业生在专业技能方面具备一定的基础,但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不足。

企业普遍反映,新入职员工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培训和实践才能独立承担工作任务。

2、综合素质在综合素质方面,如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毕业生的表现参差不齐。

一些毕业生在学校中缺乏相关的锻炼和培养,导致在工作中难以与团队成员有效合作,缺乏创新思维。

(三)存在的问题1、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无论是学校还是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往往缺乏明确、具体的培养目标。

教育行业人才培养研究调研报告

教育行业人才培养研究调研报告

教育行业人才培养研究调研报告一、引言教育行业一直是国家发展中至关重要的领域之一,而人才培养则是教育行业发展的基石。

为了深入了解当前教育行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以及面临的挑战,本次调研旨在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分析问题所在,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二、调研方法与过程本次调研采取了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以多样化的数据来源为基础,目的在于全面了解教育行业人才培养的情况。

1. 问卷调查:通过在线问卷的形式,邀请了1000名教育从业者参与调查。

问卷内容包括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设置、教育方法等方面。

2. 访谈:在选取了多个地区进行访谈,包括学校教师、教育机构负责人等,共计访谈了50人。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1. 人才培养的目标:调研结果显示,绝大多数参与者认为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教育人才。

然而,仅有少数教育机构在实际教学中真正注重这些方面的培养。

2. 课程设置:大部分被调查者表示,当前的课程设置偏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缺乏实践性的内容。

教育行业需要更加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3. 教育方法:调研结果表明,过于注重应试教育和死记硬背的问题依然严重存在。

教育行业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供更多的探究性学习机会。

四、问题解决与改进措施1. 提升师资水平:加强教师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

推动教师的专业成长,鼓励他们参与教育教学研究,提供更好的教学资源。

2. 更新课程设置:结合当前社会需求和教育发展趋势,重新设计课程设置,注重实践性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3. 探索创新教育模式:引入更加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和合作学习,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4. 加强教育行业与企业的合作:通过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将学科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五、结论本次调研显示出目前教育行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如缺乏实践性的教学内容、注重应试教育等。

人才培养调研报告

人才培养调研报告

人才培养调研报告
《人才培养调研报告》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人才培养已成为各个领域的重要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当前人才培养的现状和问题,我们进行了一项深入的调研,以下是我们的调研报告。

在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些现阶段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人才培养模式依然偏向于传统的课堂教学,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其次,部分学校和企业对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与社会需求对接。

而且,一些地区的人才培养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人才流失和浪费。

在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成功的人才培养案例。

一些高校和企业注重对学生和员工的全面素质培养,通过开展实践活动、项目实训等方式培养出了具有较强能力和创新思维的人才。

另外,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也实施了一些政策和项目,通过引进和培养优秀人才来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基于我们的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了一些改进和完善人才培养的建议。

首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让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其次,各地区和企业应立足自身实际情况,加大对人才培养的投入,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最后,需要加强地方政府和企业间的合作,共同致力于人才培养工作,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总的来说,人才培养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和努力的工作,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调研报告和建议,能够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共同努力改善和完善人才培养工作,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贡献。

人才培养情况调研报告

人才培养情况调研报告

人才培养情况调研报告1. 引言人才是一个国家、一个组织发展的核心资源,人才培养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

为了深入了解人才培养领域的情况,本文对人才培养情况进行了调研,并撰写了此份报告。

本文主要从人才培养的背景、目标、内容和方法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总结。

2. 人才培养背景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人才需求也在不断调整。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需要采取创新的方法来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此外,人才培养还应考虑到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3. 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培养目标应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使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4. 人才培养内容人才培养的内容应该包括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专业技能的培养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

学科基础知识的学习是培养人才的基础,专业技能的培养是培养人才的必要条件。

此外,还应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包括领导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

5. 人才培养方法人才培养方法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但缺乏实践环节的引导。

为了提高人才培养的效果,教育机构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供实践机会给学生。

此外,还可以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资源的优化来提高人才培养的效果。

6. 结论通过对人才培养情况的调研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人才培养需要注重学生个体差异,给予个性化培养;人才培养目标应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人才培养内容应包括学科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人才培养方法应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通过对人才培养情况的调研和总结,我们可以为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建议,推动人才培养工作的改进和创新。

教学模式调研报告

教学模式调研报告

教学模式调研报告教学模式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当前教学模式的现状,并探讨不同教学模式的优缺点,为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方式进行。

1. 问卷调查通过发放问卷,了解学生和教师对不同教学模式的认可和满意度。

问卷包括学生和教师基本信息、教学模式选择偏好、对不同教学模式的认知和评价等内容。

2. 访谈通过访谈教师和学生,了解不同教学模式的实施情况、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访谈主要以半结构式为主,帮助调查人员获取详细和深入的信息。

三、调研结果1. 问卷调查结果共发放问卷200份,有效回收问卷180份。

其中,学生问卷120份,教师问卷60份。

(1)学生问卷结果对于教学模式选择偏好,56%的学生表示喜欢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34%的学生喜欢参与式教学模式,10%的学生没有特殊偏好。

对于不同教学模式的认知和评价,传统教学模式被认为效果较好的有60%,参与式教学模式为50%,问题导向教学模式为40%,合作式教学模式为30%。

(2)教师问卷结果对于不同教学模式的意见和评价,传统教学模式被认为效果最好的有40%,参与式教学模式为30%,问题导向教学模式为20%,合作式教学模式为10%。

教师普遍认为传统教学模式在知识传授和学科基础训练方面效果更好。

2. 访谈结果(1)学生访谈结果学生普遍认为传统教学模式下的知识传授效果好,可以集中注意力听讲,但是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效果不明显。

参与式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参与度,但在涵盖内容和知识点讲解方面有待提高。

(2)教师访谈结果教师普遍认为传统教学模式对于知识点的传授和基础训练效果好,但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参与式教学模式可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但是在某些学科和知识点上的传授存在困难。

教师普遍认为综合运用不同教学模式更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

四、结论与建议从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分析来看,学生和教师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的认可度较高,但对于其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方面的作用不太明显。

实施2+1人才教学模式的调研报告

实施2+1人才教学模式的调研报告

实施2+1人才教学模式的调研报告【摘要】2+1人才教学模式是高职教育的方向,也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2+1人才教学模式的实施应稳步进行,以真正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人才教学模式实践教学调研【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4-0012-01一、2+1人才教学模式的实施(一)政策依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教育部制定公布了《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

(二)学院实施办法:为了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依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学院的实际情况,拟从2010级学生开始实施2+1人才教学模式,即第三学年学生可在校内实践实习或到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顶岗实习,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方法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

二、调研的目的为了更好地落实2+1人才教学模式,由教务处牵头,组成包括教务处、学工部、教学质量监控室等部门的调研小组。

该小组的主要任务是了解毕业生的实习情况,听取实习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对实习工作进行指导,了解用人单位对我院学生综合能力及素质的反映意见,并听取用人单位对我院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调查组通过与用人单位、实习学生的座谈,了解他们对学校在课程设置等教学管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

三、调研的内容和形式本次调研采取面对面交流的方式进行。

调研小组每到一处,听取用人单位对我院实习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征求用人单位对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然后召开实习学生座谈会,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听取他们对学院2+1人才教学模式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此次调研共派出了调研人员85人次,走访了17家用人单位和54名实习学生,分别召开了2009级和2010级学生代表座谈会。

四、调研的情况(一)受调研企业和学生的情况对受调研用人单位的基本状况统计分析大致为:(1)单位性质:本次调研涉及到的用人单位类型包括事业单位、外资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民营企业公司等;(2)单位所属行业包括机械加工、教育业、咨询业、金融业、服务行业、会计事务所、仪器制造、培训机构、房地产开发等等;(3)单位员工人数从几千人到十几人不等;(4)接收实习学生人数从1人到40人之间。

新时代我国科技教育的发展成就调研报告

新时代我国科技教育的发展成就调研报告

新时代我国科技教育的发展成就调研报告一、引言科技教育是指通过科学方法和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对科技人才的需求。

在新时代,我国科技教育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就,本报告旨在全面、详细、完整地探讨我国科技教育的发展成就。

二、政策支持2.1 创新人才培养政策•实施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加大对高校科技教育的支持力度。

•推行创新教育改革,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加强创新人才选拔和培养机制建设,为优秀的科技人才提供更多机会。

2.2 科技教育资源投入政策•增加科技教育资源投入,提高学校科技教育设施和装备水平。

•加强对科技教育教师队伍的培养和支持,提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

•鼓励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科技教育,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资源支持。

三、教育模式创新3.1 实践性教学模式•引入实践性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

•建立科技实验室和创客空间,提供学生进行科技实验和创新设计的场所。

•开展科技竞赛和科技创新项目,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竞争意识。

3.2 融合式教学模式•推行融合式教学模式,将科技教育与其他学科融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开设跨学科的科技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

•加强科技教育与实际应用的结合,让学生学以致用。

3.3 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学模式•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科技教育活动。

•建设在线科技教育平台,提供丰富的科技教育资源和学习工具。

•通过线上交流和合作,促进学生的互动和共同学习。

四、科技教育成果展示4.1 科技创新成果展示•举办科技创新成果展览,展示学生的科技创新项目和成果。

•参加国内外科技竞赛和展览,提高我国科技教育的国际影响力。

•建立科技创新成果数据库,方便学生和教师进行交流和分享。

4.2 科技教育成果评价•建立科技教育成果评价体系,对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进行评估。

•鼓励学生参与科技论文发表和专利申请,提高其科技研究水平。

•设立科技教育奖励制度,激励学生积极参与科技教育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摘要】 2 + 1 人 才教 学模 式是 高职教 育的方 向 , 也是 培养 高技 能人 才 的重要 途径之 一 , 2 + 1 人 才教 学模 式的 实 施 应稳步进 行, 以真正 达到培养 高素质人 才的 目的。 【 关键词】  ̄ , J l - 教 学模 式 实践教 学 调研 I 中图分类号] G 7 1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2 0 9 5 — 3 0 8 9 ( 2 0 1 3 ) 0 4 — 0 0 1 2 — 0 1
加 强 实践教 学, 增加 学生的感性认 识。 3 . 2 0 0 9级 的 同学认 为 2 + 1 人 才教 学模式 弥补 了实践 教 学不足 的 问题 。 拉 近 了与企 业的距 离, 锻 炼 了学生的动 手操 作能力 . 为毕业后快 速进入 工作 角 色奠定 了基础 。 ( 三) 存 在的不足 1 . 顶 岗实> - j 学生分布非 常分散 , 全院2 0 0 9 级项 岗实习学 生2 6 8 2 人. 分布 在 1 0 0 0多个单 位 , 在 同一 单位超 过 3 人实 习的只有 9 0 0多人 。 处 于一种 非常 分散 的状 态 , 致使 实 习指 导工作难度大、 效率低 。 2 . 实 习实训基地建设 不均衡 , 电梯 学院、 机 电工程 系和 管 理工程 系基 地建设 已经 比较 成熟 , 所属基 地每年接纳 的实 习 二、 调 研 的 目 的 为 了更好地落 实 2 + 1人 才教 学模 式 。由教务 处 牵头, 组 学生也 比较 多 , 使 用率 非常 高 , 而财 经 系、 外语 系、 设计 与艺 成 包括教务 处、 学工部 、 教 学质量 监控 室等部 门的调研 小组 。 术 系、计算机 信 息 系和 人 文社科 系的基 地 建设也在稳 步 开 该 小组的主要任 务是 了解毕 业生的 实> - j 情况 。 听取 实 习学生 展 。 但 是使 用率偏低 。 这 可能与其是 文科类 专业有 关 , 值得 一 的意见和 建议 . 对 实* - 7 工作进 行 指导 。 了解 用人 单位对 我 院 提 的是计 算机信 息 系的实 习实训基 地 多。 但 学生很 多情 况是 究其 原 因一是 学生对所学专 学生综合 能力及素质 的反 映意见 。 并听取 用人单位 对我 院人 在其 中实 习一 两个 月后 就 离开 , 才培养 工作 的意见和 建议 。调 查组通过 与 用人 单位 、 实习学 业缺乏信 心 . 二 是指导 老师没 有履行应 用的指导责任 。机 电 生的座谈 。 了解他们对 学校在课程 设 置等教 学管理各方 面的 工程 系和 管理 工程 系对 实习学 生关心 。经常 看望和指 导 学 意见和 建议 。 生, 因此 学生在 实 习单位相 对较 安心 。 三、 调 研 的 内容 和 形 式 五、 对改进 人才教学模式 的建议 本 次调研 采取 面对 面交流的方式进行 。 调研 小组每 到一 ( 一) 形成“ 学用并 重 , 知行 合 一” 的 学风 , 让 学生在 学校不 处. 听取用人 单位 对我 院 实习学 生综合 素质 的评 价 。 征 求用 仅 学到 专业知 识和技 能 。而且 让 学生个人 基本 素质得 到提 人 单位对学院人才培养 工作 的意见和 建议 。 然后 召开实 习学 升 , 让 学生真 正成才 。 达到教 书育人 的 目 的。 ( 二) 贴近 市场 需求、 贴近 企业 、 以就业 为导 向、 以培养 学 生座谈会 , 了解他们的工作生活情况, 听取他们对学院2 + 1 调 整教 学计 划和课 程设 置 。 加强 实践教 人 才教 学模式改革 的意见 和建议 。 此 次调研 共派 出 了调研人 生综合 能力 为主线 , 员8 5 人 次。 走访 了 1 7家用人 单位 和 5 4 名 实 习学 生, 分 别召 学。 开了2 0 0 9级和 2 0 1 0级 学生代 表座谈会 。 ( 三) 加 大实训 室建设 的 力度 , 增加 教 学仪 器设备 , 部分 专 四、 调研 的情 况 业可购 买模型或 仿真软件 , 以增 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 ( 一) 受调研 企业和学生的情 况 ( 四) 加 强对学生的诚 信教 育 , 增 强诚信意识 , 建立 学生信 培 养适应社会 需求的诚信人 才。 对受调研 用人 单位 的基 本状 况统 计 分析 大致 为 : ( 1 ) 单 用档案 , 位 性质 :本 次调研 涉及 到的 用人 单位 类型 包括 事业单位 、 外 ( 五) 加 强与学 生的 沟通 。 注 重在 顶 岗实 习指 导过程 中培 资企 业、 股份有 限公 司 、 民营企 业公 司等 ; ( 2 ) 单位 所属 行业 养发现 优 秀的 学生 , 建 立 学院的优 秀 学生队伍 , 加 强不 同年 包 括 机械加 工、 教 育业、 咨询业 、 金 融业 、 服务行 业、 会 计事务 级 学生的 沟通 与交流 。 所、 仪 器制造 、 培训机 构、 房地产 开发等等 ; ( 3 ) 单位 员工人数 ( 六) 学院、 各 系( 院) 加 强与企 业的 交流 , 与企业构 建一种 从 几 千人 到十 几人 不 等 ; ( 4 ) 接 收 实习学生人数 从 1 人到 4 0 长效的合作 机制 。建立一批 真正 意义上的校 外实训基地 , 形 人之 间。 成校企 双方合作共赢 , 共 同发展 的 良好 态势。 通过 对用人单位 的调研 . 用人 单位对 我院 学生的综合素 ( 七) 请校外专 家和企业人 员到学校举 办跨 学科 系列讲座 。 质都 给予 了较 高评 价 , 和其 他 院校 学生 比起 来 。 我 院学 生学 满足 学 生对知识 的 渴求 , 拓 宽 学生知识 面 , 培 养学生 综合 素 习刻苦 、 认真, 专业知识水 平较 高和 实践操作 上手快 , 专 业素 养和职 业技 能。 也可请 一些校友与 学生交流工作、 学习心得 , 质 比较好 , 绝 大多数人 能适应 工作 需要 。 满意度达 9 6 . 9 7 %, 学 启发 学生学 习的积极性 、 主 动性 。 生在 顶 岗实习工作 中能很快进 入 角 色。 部 分 学生还 能在 实际 ) 创 造条件 , 校企合作 建立二级 学院。 如果能成功进行 岗位独挡 一面 。 责任 心高、 敬 业精神 强。 特 别是个人素养如吃 校企合 作 办二级 学院 ,一 方面可 解决 学生实习基地的 问题 。 苦、 团结协作 、 服从 领导等 方面有较 高水 平 。 得 到用人单位 的 由于学生可成批 到基地 实习。 大 大减少 了管理 的难度 。另一 肯 定。这也说 明学 院对 学生的素质教 育效果 明显 。 方面也可顺理成章地解决就业问题。 教师和企业人员通过互 在走 访的 1 7 家企业 中 。只有一 家企 业认 为人 才教 学模 相加强交流、 学习。 也能解决学校青年教师实践能力较欠缺 更 重要是 实现 了校 企之 间资源共 享 。 可降低 学院 的 式1 年的实. - - i 期过长, 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综合素质的 的问题 , 提高, 应 以半年 的实 习期为最佳 。 办学成 本。 ( . Y - ) 2 0 0 9 级 学生对“ 2 + 1 人 才教 学模 式” 的反映 六、 结 论 I . 2 0 0 9 级的同学对 2 + 1 人才教学模式表示赞同, 认为此 ( 一) 经过近二 个月的调 查, 可 以肯定, 2 + 1 人 才教 学模 式 但 建议 应稳 步进行 。 模式 弥补 了学校 实践 实训 的不足 。 在 工作 岗位 上他们 学到 了 是 高职教 育的方 向, ( 二) 实施 2 + 1 人 才教 学模 式应该从 一年级 就开始 , 不要 在校 园无 法学到的 实践知识 。 提 高 了动手操作 能力。 2 + 1 人 才教 学模 式 2 . 学校教 学环 节。 理论课 讲得 多了 , 实践 实训课 少 了。希 在执行人 才培养方案 的过程 中发 生改 变。 以真正达 到培养 高素质人 才的 目的。 望学 院购 置与企业接轨 相一致 的教 学仪 器设 备或仿真软 件 , 的 实施应稳 步进 行, 2 + 1人 才教 学模式的 实施 ( 一) 政 策依 据 : 《 国务 院 关于大力发展 职业教 育的决 定》 中明确提 出“ 要 大力推 行 工学 结合 、 校 企合 作 的人 才 培养模 式. 逐步 建立和 完善 半工 半读 制度 ” , 教 育部制 定公 布 了《 职 业院校试行 工学结合 、 半 工半读 的意 见》 。 ( 二) 学 院 实施 办法 : 为 了加 强 实践教 学环 节 , 依 据 上级 有 关文件 精神 , 结合 学院的 实际情况 , 拟从 2 0 1 0 级 学生 开始 实施 2 + 1 人才教学模式 , 即第三学年 学生可在校 内实践 实 习 或 到生产 、 建设 、 管理 、 服 务 第一 线顶 岗实习 , 进 一 步强化 学 生的专业技 能、 方法能力和社会服 务能 力。
综述 ・ 专著
课程教育 研究
Re s e a r c h C o u r s e E d u c a t i o n— Nhomakorabea—


2 0 ±兰 旦 ±鱼
实施 2 + 1 人 才教 学模 式 的调研报 告
丘 自强
( 广 东工程职 业技 术学院 广 东 广 州 5 1 0 5 2 0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