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民族问题和民族政策
中国的民族问题与民族团结
中国的民族问题与民族团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文化和习俗。
由于历史、地理和社会等原因,民族问题成为中国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如何处理好中国的民族问题,促进民族团结,一直是中国政府和全社会关注和努力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中国的民族多样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
这些民族分布在中国的各个地区,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
这种民族多样性是中国的重要特点,也是中国文化的丰富之处。
二、民族问题的背景民族问题的出现与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变迁密切相关。
历史上,中国曾经有过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和冲突,这导致了一些民族之间的隔阂和不和谐。
同时,地理因素和资源分配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民族问题的出现。
三、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民族团结是保持国家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民族团结能够促进各族群众的相互交流和交融,增强中国社会整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只有实现民族团结,中国才能走向繁荣富强的道路。
四、中国政府的民族政策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民族问题,积极采取措施促进民族团结。
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给予各地区、各民族广泛的自治权力。
同时,政府也通过经济发展、教育投入和文化交流等多种途径,推动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合作,促进民族团结。
五、加强教育与文化交流教育与文化交流是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手段。
中国政府鼓励各民族相互学习、交流和了解。
在教育方面,政府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支持力度,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受教育水平。
在文化方面,政府鼓励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艺术表演,丰富了民族文化多样性。
六、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共享经济发展和资源分配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
中国政府致力于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民众生活条件,减少民族之间的经济差距。
同时,政府也推动各民族之间的资源共享和互利合作,提高整个国家的发展水平。
七、法治与民族平等法治是处理民族问题的基础。
中国政府坚持依法治国的原则,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机会。
了解中国的民族问题
了解中国的民族问题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是人口最多的民族,占总人口的91.6%,其他55个少数民族则占总人口的8.4%。
这些民族各具特点,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和历史。
了解中国的民族问题,对于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国家的繁荣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的民族政策中国的民族政策以平等、团结、互助、共赢为核心原则,旨在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中国政府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民族政策,保障各民族享有平等的政治权利和发展机会,保护和传承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推动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这些政策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团结与和谐。
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国在民族地区加大了经济发展的力度,通过投资建设基础设施、扶持民族民众创业、促进产业发展等举措,改善了民族地区的经济状况,提升了民众的生活水平。
同时,中国政府鼓励各民族之间的经济合作与交流,推动各民族地区的共同发展,实现经济上的互利共赢。
三、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国高度重视各民族的文化传统,通过设立民族文化宫、扶持文化艺术活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措施,积极保护和传承各民族的独特文化。
各民族的语言、服饰、音乐、舞蹈等传统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播和弘扬,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多样性,增进了民族之间的了解与互动。
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中国鼓励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通过开展文化交流活动、组织民族运动会、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等形式,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和友谊。
同时,中国政府也强调教育的平等与公正,保障各民族群众的接受教育权利,促进民族之间的共同进步和社会发展。
五、民族宗教事务的管理中国实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保护各民族群众的宗教信仰权利,维护宗教事务的正常秩序。
中国政府加强对民族宗教事务的管理,保证宗教活动的合法性和安全性,防止宗教极端势力对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造成不良影响。
六、民族团结的重要性民族团结是中国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国家统一和稳定的坚实基础。
如何正确看待我国当前的民族形势与民族政策
如何正确看待我国当前的民族形势与民族政策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民族和民族问题。
正确处理民族问题,它是衡量我们党的执政能力和各级政府处理现实问题能力的一个标志。
从我们国家来看,解决民族问题最终要靠发展。
关键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构建和谐的社会。
民族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有三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是共同发展与民族之间发展拉大的趋势并存。
一方面是共同发展,但同时民族之间发展差距也在拉大,这两方面是并存的。
第二个特点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增强与民族的民族意识增强并存。
第三个特点是民族之间的联系、交往增多和摩擦矛盾增多并存。
一方面是联系、交往增多,另一方面是摩擦和矛盾也在增多。
基于民族差别、民族矛盾所产生的民族关系、民族发展问题。
中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有四个特点:第一个特点:民族平等的不完全性;第二个特点:民族团结的相对性;第三个特点:民族互助的有限性,互助与竞争的公升性;第四个特点:共同繁荣的初步性。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是在建国以来,甚至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就开始探索了。
也是建国以来逐步的摸索、探索、不断的完善,逐渐形成的。
第一节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党的基本政策。
目前我们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民族问题理论,民族政策基本上概括了以下内容:一、民族是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共同体。
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
民族是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形成的稳定的共同体。
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族问题理论的核心观点。
关于民族发展的过程的观点,已经写到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政策里。
实际上也是有一个过程的,我们党是付了学费才真正地意识到民族的产生、发展和消亡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有自己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的时期,不可能强制同化,也不可能消除民族差别。
大家共同繁荣发展,五十六个民族团结起来,齐心协力发展和建设和谐的社会。
中国处理民族问题事例
中国处理民族问题事例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处理民族问题,以下是一些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事例:1.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中国采取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设立了五个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内蒙古自治区)和两个特别行政区(香港和澳门),为少数民族提供了广泛的自治权利和政治参与机会。
2. 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传统,中国重视保护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通过设立民族文化保护区、开展民族文化活动等方式,促进少数民族的文化发展和传承。
例如,在西藏自治区,政府鼓励传统藏医药、藏族舞蹈、藏族音乐等文化形式的传承和发展。
3. 促进民族经济发展,中国积极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通过实施优惠政策、加大投资力度等措施,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改善民众生活条件。
例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施了一系列扶贫政策,帮助当地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
4. 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中国重视民族团结教育,通过教育系统开设多元文化课程、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宣传等方式,培养青年一代的民族团结意识和认同感。
例如,学校开设的民族团结日活动、民族团结教育课程等,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5. 加强民族法律保障,中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保障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团结进步法》等,明确了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权力和地位,保护少数民族的语言、宗教、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权益。
综上所述,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事例包括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护少数民族文化传统、促进民族经济发展、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和加强民族法律保障等方面的措施。
这些措施旨在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平等交流与合作,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稳定。
现代中国的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
现代中国的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所面临的民族关系问题和民族政策制定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现代中国的民族关系及相关政策。
一、中国的多民族背景中国是世界上拥有众多民族的国家之一,目前中国被认定的民族有56个。
其中,汉族是人口最多的民族,占到了总人口的大部分,而其他少数民族则分布在广大的中国西南、西北和东北等地区。
这种多民族背景给中国的民族关系带来了独特的挑战。
二、民族关系的现状在现代中国,民族关系整体上呈现出稳定和谐的态势,这得益于中国政府长期以来致力于民族团结的政策和措施。
中国的宪法明确规定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并倡导着各民族和谐共处。
然而,仍然存在一些待解决的问题和挑战。
1. 文化认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一些少数民族面临着文化认同的困扰。
他们的传统文化和语言正逐渐失去,面临被主流文化同化的风险。
对于这一问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例如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化和传统习俗,为他们提供更广泛的发展空间。
2. 经济发展差距由于历史原因和地理因素,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相对较落后,与发达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
这种差距容易导致民族间的不平等和不公平。
为此,中国政府提出了“特殊扶助政策”,通过提供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培训等方式,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缩小发展差距。
三、民族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为了应对中国多民族国家的挑战,中国政府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民族政策。
1. 民族区域自治中国采取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少数民族地区提供了较大的自治权力。
各民族享有自治地方的权利,可以管理和发展本地区的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事务。
这种自治制度为不同民族提供了保护自身文化和发展的空间。
2. 国家财政扶助中国政府通过向少数民族地区提供财政资金和经济援助等方式,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减少民族间的经济差距。
此外,还在少数民族地区实施了税收减免和优惠政策,以鼓励外资和投资流入这些地区。
我国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
我国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我国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共同繁荣的方针,保障各民族平等权利,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我国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民族平等和团结。
我国民族政策坚持民族平等原则,保障各民族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地位。
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各民族都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和权利,没有任何一个民族能够凌驾于其他民族之上。
同时,我国民族政策还倡导各民族团结互助,共同促进民族团结。
各民族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共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二、保护少数民族权益。
我国民族政策注重保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保障他们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等方面的权利。
在教育、就业、宗教信仰等方面,我国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障少数民族的权益。
同时,我国还鼓励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交往,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
三、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我国民族政策注重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步伐。
在投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我国都给予了民族地区更多的支持和倾斜政策,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四、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我国民族政策还加强了对全国各族人民的民族团结教育,鼓励各民族之间相互学习、相互交流,增进了解和友谊。
同时,我国也积极开展对各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促进各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
总之,我国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是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共同繁荣的方针,保障各民族的平等权利,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
这一政策体现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中国民族政策
中国民族政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是主要民族,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
为了维护各民族的和谐稳定发展,中国实施了一系列民族政策。
本文将从民族平等权利、民族区域自治、民族教育、民族文化保护等方面来探讨中国的民族政策。
首先,中国民族政策强调民族平等权利。
中国宪法明确规定了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享有平等的权利,并且禁止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视。
各民族都有平等参与国家事务的权利,中国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政府中都有少数民族代表。
在国家制定和实施政策过程中,政府要充分征求少数民族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其次,中国民族政策倡导民族区域自治。
根据中国联邦制的原则,国家将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划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等行政区划,在这些区域内,少数民族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自治权力。
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的政府由少数民族领导,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实施适合本地区发展的政策,保护少数民族的特殊权益。
同时,国家也为这些自治区提供相应的财政和经济支持,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第三,中国民族政策重视民族教育。
为了保护少数民族的语言和文化传统,中国实施了多种形式的民族教育。
首先,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学校教育以本民族语言为主要教学语言,并且将本民族的语言、历史、文化等内容列入教学大纲。
其次,国家还设立了一批民族大学和民族学院,培养和涌现了一大批少数民族的专业人才。
此外,国家还鼓励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建立了一批民族文化中心、剧院、博物馆等,举办各种少数民族文化活动和比赛,推广和弘扬少数民族的文化艺术。
最后,中国民族政策致力于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丰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在全国各地,政府投资修复和保护了大量的少数民族历史遗迹、古建筑、文化遗产等。
同时,国家还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少数民族的文化创作和表演,保护和宣传少数民族的传统手艺和技术。
中国的少数民族与民族问题
中国的少数民族与民族问题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6个民族。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法和相关法律文件中,特别强调了保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的政策。
然而,少数民族与民族问题仍然是中国面临的挑战之一。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中国的少数民族与民族问题。
1. 少数民族的多样性中国的少数民族分布广泛,各具特色。
他们有着不同的语言、宗教、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
其中,布依族、苗族、傣族、藏族、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人口较多,他们在一定的地区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社会组织和经济活动。
少数民族的多样性为中国的民族问题增加了一定的复杂性。
2. 少数民族的平等权益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保护少数民族的平等权益。
宪法和相关法律明确规定,任何人都不能以民族身份侵害其他民族的合法权益。
政府致力于提供教育、就业、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以确保少数民族享有同等的机会和待遇。
此外,政府还鼓励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发展,推动多民族共同繁荣。
3.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在中国的整体经济发展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
由于地理、历史和文化等原因,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相对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高。
因此,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扶贫开发政策,旨在改善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教育、就业等情况,提升少数民族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
4. 少数民族与中华文化的交流交融中国是一个多元文化共存的国家,中华文化是包容并融合各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少数民族与中华文化的交流交融是中国历史的真实写照。
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各个民族之间不断交流、借鉴,形成了独特多元的中华文化。
这种多元性为中国的民族问题提供了一种和谐稳定的基础。
5. 少数民族的社会地位近年来,中国社会对待少数民族的态度持续改善。
公众对于少数民族的认同感提高,对于多元文化的接纳度也在增加。
此外,政府通过各种措施促进民族团结,加强文化交流,打破了民族之间的壁垒。
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参与度也在不断提升。
我国的民族问题及解决办法
我国存在的民族问题及解决办法工管0732杨玉梅一、民族问题的概念所谓民族问题,指的是在民族关系上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民族问题的产生与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民族问题的性质、范围、程度,是由社会环境条件、国家政权的性质并且一般地是由社会发展的全部进程决定的。
国家政权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由哪个阶级掌握,将决定民族问题的性质,也决定民族问题存在的程度。
社会环境,包括国际环境条件和多民族国家内部的政治环境条件以及这个社会的历史条件,也是影响民族关系发展和民族问题解决的重要因素。
专职和民主、紧张和缓和的社会环境下的民族关系、民族矛盾程度是不同的。
社会发展的进程也是影响民族问题的重要因素。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民族问题,而且它的存在范围、程度、性质都不相同。
同意时代不同阶级的民族问题也不完全相同。
二、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产生原因及表现形式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社会主义社会,民族问垣不会自行消失,还将长期存在下去。
社会主义社会是各民族发是繁荣时期,而不是民族消亡时期。
民族存在的长期性,决定了毛族问题存在的长期性。
首先,各民族政治上的平等实现后,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别依然存在。
其次,在社会主义阶段,各毛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在某些具体权益,主要是经济权益疗面,民族之问仍会发生一些矛盾和纠纷。
第三,在风俗习惯和吾言文字等方面,由于相互了解或尊重不够,也容易造成某些误会和纠纷。
第四,民族问题在一些地方往往和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如果对宗教问题处理不慎或不当,也会影响民族关系甚至酿或冲突。
第五,由于种种原因,有些人有时会做出伤害民族感晴、损害民族团结的事情,甚至违法犯罪。
第六,国际上敌对势力支持、纵容我国国内极少数民族分裂分子,进行分裂和破坏的活动还会长期存在下去。
所有这些都表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将会长期存在。
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比较级中的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的发展。
中国的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
中国的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着56个民族共同生活和发展。
由于历史、地理和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中国的民族问题一直是一个复杂而敏感的话题。
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和促进民族团结,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民族政策,旨在保护各民族的合法权益,并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1. 民族问题的背景和历史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各个民族在这片土地上有着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
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不同民族之间也存在着一些矛盾和摩擦。
例如,西部地区的藏族、维吾尔族等民族与汉族之间的关系一直备受关注。
此外,由于地理和经济等差异,东部和西部、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民族关系也存在一定的紧张。
2. 中国民族政策的原则为了解决民族问题,中国制定了一系列以平等和团结为基础的民族政策。
这些政策的主要原则包括:(1)平等待遇:中国的宪法明确规定了各民族平等的权利和地位,保护各民族的语言、文化和宗教等权益。
(2)民族自治: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自治地方享有自治权,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自治管理。
(3)促进交流和交融:中国鼓励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交融,通过文化、经济和教育等领域的合作,增进了解和团结。
3. 民族政策的实施和成效中国的民族政策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首先,各民族之间的合作和交流不断增加,促进了民族之间的相互认同和理解。
其次,民族自治地方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各地区的发展得到了平衡,民族关系持续稳定。
此外,中国还致力于保护和传承各民族的优秀文化。
例如,中国设立了多个民族文化村和博物馆,展示各民族的传统艺术和文化遗产。
同时,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和宗教也得到了广泛的保护。
4. 面临的挑战和展望尽管中国的民族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仍然存在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
其次,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受到外部文化冲击的挑战,需要加强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
展望未来,中国将继续坚持以平等和团结为原则的民族政策,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中国的民族政策
中国的民族政策:成就与挑战关键词:政策成就挑战对策--一、中国的民族政策及其成就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面对中国56个民族长期共存且发展极不平衡,少数民族的经济社会发展比汉族相对滞后的实际情况,中国政府逐步制定了一整套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政策体系,其主要内容如下:(一)民族平等政策。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的第一天起,《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就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民族间的歧视、压迫和分裂各民族团结的行为”。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规定了相同的内容。
现在实施的1982年制定的《宪法》第四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压迫”。
为保证各民族一律平等落到实处,有关法律和政策又具体规定每个民族不分大小,都以平等的地位参加国家大事和各级地方事务的管理;全体公民不分民族、种族和宗教信仰,都同样地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各民族的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各民族享有同等的就业权利,都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等等。
(二)民族团结政策。
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专门法令,废止历史遗留下来的种种带有歧视和侮辱少数民族性质的称谓、地名、碑碣和匾联等。
其后颁布的《宪法》规定:“国家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禁止破坏民族团结和制造民族分裂的行为”。
1984年颁布的《民族区域自治法》,也有类似论述。
(三)民族区域自治政策。
所谓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就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政治制度。
早在1947年,中国共产党就建立了省一级的内蒙古自治区。
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施行《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1954年和198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进一步完善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84年颁布实施并于2001年修订的《民族区域自治法》,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化、法律化奠定了基础。
中国的少数民族与民族政策
中国的少数民族与民族政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为主体,其他55个少数民族人口约占总人口的8.49%。
多年来,中国政府一直重视保护和尊重少数民族的权益,推行了一系列的民族政策,以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少数民族与民族政策。
第一部分:背景介绍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悠久的历史使得各民族在语言、服饰、习俗等方面都有独特的文化。
然而,在中国历史的某些时期,少数民族曾经面临着排斥和歧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政府着手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的民族政策,旨在保护和促进少数民族的发展。
第二部分:民族政策的主要特点1. 平等和团结原则:中国政府坚持民族平等和团结原则,认为各民族都是国家的宝贵财富。
政府通过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禁止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视和排斥,保障少数民族享有与汉族相同的权益。
2. 民族自治制度:中国采取了民族自治制度,成立了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和30个少数民族自治县。
少数民族自治区和自治县享有较大的自治权,可以制定和实施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政策和规划。
3. 经济发展优先:为了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扶贫政策和优惠政策。
少数民族地区享有相应的税收减免、低息贷款、教育和卫生等方面的优质资源。
4.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保护:为了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传承和发展,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政策,鼓励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本民族语言的教育和研究。
5. 文化传承和保护: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通过设立和支持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单位、举办民族文化艺术节等活动,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繁荣发展。
第三部分:民族政策的成果和挑战自实施少数民族政策以来,中国取得了显著成果。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教育水平不断提高,文化传统得到保护和传承。
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也在不断增强,民族团结进一步加强。
然而,民族政策也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由于历史、地理和经济等原因,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的发展水平仍存在差距。
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少数民族政策
中国的民族关系与少数民族政策近年来,中国民族关系的和谐与稳定备受关注。
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的民族关系问题一直是中国政府的重中之重。
因此,中国采取了一系列的少数民族政策,旨在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和相互尊重。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民族关系和少数民族政策,以及其对国家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影响。
中国拥有56个民族,汉族为主要民族,其他55个少数民族分布在广大的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各个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维护多民族的团结与进步,为此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的少数民族政策。
首先,中国政府致力于保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
根据宪法和少数民族地区自治法,各级政府都有责任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包括受教育权、使用母语的权利、宗教信仰的自由等。
中国政府积极鼓励少数民族发展自己的文化、语言和传统,提供资源和资金支持,确保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不断。
其次,中国政府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为了缩小地区间的发展差距,政府采取了差别化的经济政策,鼓励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主要产业、旅游业和农牧业等。
中国还实施了一系列的减贫政策,致力于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状况和民生水平,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此外,中国政府还积极推进少数民族与其他地区的交流与合作。
通过交流合作,各个民族之间加深了了解和沟通,增强了国家的凝聚力和整体发展水平。
中国政府注重建立和谐的民族关系,通过召开各类少数民族交流活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等措施,促进各个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尊重和融合。
在中国的民族关系和少数民族政策的实施下,中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各民族之间日益加深的联系和交流,促进了国家的繁荣和进步。
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贫困人口减少,教育水平提高,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
少数民族群众享受着同等的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福利。
然而,中国的民族关系和少数民族政策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民族差异和地区发展不平衡依然存在,制约了民族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和民族
当代民族问题的特征和背景 一、1.当代民族问题的特征和背景 当代民族问题的特征和 (1)什么是民族问题? )什么是民族问题?
民族问题是基于民族差别、民族矛盾 民族问题是基于民族差别、 民族差别 所产生的与民族关系 、民族发展有关的 民族发展有关的 所产生的与 重大社会问题。 理论认识的起点) 重大社会问题。 (理论认识的起点)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关于民族概念和民族问题的新论断
(1)民族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形成
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一般来说, 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一般来说,民族在历 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 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 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有的 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宗教起着重要作 用。
2.( 一、2.(3)边境地区的发展问题
我国2.3万多公里路堤边界线中1.9 我国2.3万多公里路堤边界线中1.9 2.3万多公里路堤边界线中 万公里在民族自治地方,135个边境县中 万公里在民族自治地方,135个边境县中 107个是民族自治地方 边境地区约2200 个是民族自治地方, 107个是民族自治地方,边境地区约2200 万人口中近一半是少数民族。 万人口中近一半是少数民族。 此外,55个少数民族中有30来个民 个少数民族中有30 此外,55个少数民族中有30来个民 族与历史上国外同一民族相邻而居, 族与历史上国外同一民族相邻而居,其 中有8个在境外建有独立的民族国家, 中有8个在境外建有独立的民族国家,有 个在邻国建有以该民族为主体的行政区。 4个在邻国建有以该民族为主体的行政区。
二、1.民族政策的指导思想
关于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的新论断: 关于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的新论断: 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的新论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团结与民族问题解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团结与民族问题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的,同时也是中国特有的社会主义道路。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民族团结和解决民族问题始终是一个重要的任务和挑战。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政策措施和成效评价三个方面来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团结和民族问题解决。
历史背景: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56个民族,各民族之间拥有共同的历史、文化和命运。
在过去的历史中,中国各民族曾经经历过战乱、分裂和偏见等问题,民族团结极其重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团结和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任务是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谐、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政策措施:为了实现民族团结与解决民族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首先,宪法明确规定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进步的基本原则。
其次,中央政府积极采取措施,提供优先支持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等的政策支持和经济援助。
第三,各级政府建立了多种形式的民族自治制度,保障各民族自治权利。
最后,中央政府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教育事业,提高少数民族的福利水平和发展机会。
成效评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团结与民族问题解决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首先,中国的民族关系明显改善,民族团结进一步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合作日益紧密。
其次,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贫困率大幅下降,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
再次,民族自治区(州)的建设成果显著,少数民族自治地方的自主权得到充分保障。
最后,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取得重要进展。
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团结与民族问题解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本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谐的原则,并通过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推动民族自治和经济、教育等领域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团结与民族问题解决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使中国各民族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和互动。
中国的民族问题和民族政策
中国的民族问题和民族政策我国民族的基本状况,可以用五个字概括:一是多。
我国56个民族成分,55个是少数民族。
二是长。
56个民族历史很长。
三是大。
民族区域自治地方面积大,占我国国土面积的64%。
四是边。
全国2.2万公里陆地边界线有1.9万公里在民族地区,全国135个边境县有107个在民族地区。
边境2100多万人口中,近一半是少数民族。
五是穷。
由于历史的、自然的原因,少数民族生产力水平落后,文化发展水平落后,群众生活水平落后。
这五个字包含的内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研究、制定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时绝不能忽略的。
我们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
这是中国民族政策的基石。
规定人身自由和人身权利不受侵犯。
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平等地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
平等地享有宗教信仰自由。
享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
享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自由。
我们要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民族团结,是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国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
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坚持把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
不断加强民族团结的宣传教育。
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和表彰活动。
妥善处置影响民族团结的矛盾和问题。
我们要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这是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
享有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力。
自主安排、管理、发展经济建设事业。
自主发展各项文化社会事业。
我们要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
坚持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国民族政策的根本立场。
我们要优先安排建设项目,不断夯实发展基础。
突出解决贫困问题,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大力支持牧区、边疆地区建设,促进协调发展。
不断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积极组织对口支援。
我们要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
近现代中国的少数民族与民族问题
近现代中国的少数民族与民族问题近现代中国的少数民族与民族问题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议题之一。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五十六个少数民族,其中汉族占据绝大多数。
在近现代,少数民族与民族问题涉及到民族认同、民族地位、民族发展等方面的复杂议题。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黄埔军校、新中国成立后的少数民族政策以及当代的民族团结等方面探讨近现代中国的少数民族与民族问题。
近现代中国的少数民族与民族问题根源于中国历史上的多民族国家特点。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有着多民族聚居的国家,各民族在文化、宗教、生活方式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传统。
然而,在清朝时期,由于满族建立了统治地位,少数民族的地位逐渐受到压迫和歧视。
这种不平等的待遇引发了一系列的民族矛盾和民族问题。
随着近现代历史的发展,中国社会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
黄埔军校作为近代中国最重要的军事学校之一,也体现了少数民族与民族问题在这一时期的重要性。
黄埔军校在培养革命军人和进行国共合作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这个学校的历史过程中,来自各个民族的学员都得到了平等的机会和待遇,不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都能够参与到这一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中。
黄埔军校为中国的民族团结和民族问题的解决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对待少数民族的政策也发生了变化。
新中国的宪法保障了各民族的平等地位和权益,实行了一系列的少数民族政策和民族自治制度。
通过发展独立自主、平等团结的少数民族政策,中国积极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实现了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在这一时期,中国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权益,促进了多民族的和谐共处。
当代中国的民族团结也是少数民族与民族问题的重要表现。
中国不断加强民族交流和合作,推动各民族共同发展。
政府采取措施促进少数民族的经济发展和教育进步,倡导民族团结和和睦共处,维护少数民族的合法权益。
中国的民族政策得到了广大少数民族人民的认可和支持,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总之,近现代中国的少数民族与民族问题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议题。
我国的民族问题及解决办法
我国存在的民族问题及解决办法工管0732杨玉梅一、民族问题的概念所谓民族问题,指的是在民族关系上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民族问题的产生与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民族问题的性质、范围、程度,是由社会环境条件、国家政权的性质并且一般地是由社会发展的全部进程决定的。
国家政权代表哪个阶级的利益,由哪个阶级掌握,将决定民族问题的性质,也决定民族问题存在的程度。
社会环境,包括国际环境条件和多民族国家内部的政治环境条件以及这个社会的历史条件,也是影响民族关系发展和民族问题解决的重要因素。
专职和民主、紧张和缓和的社会环境下的民族关系、民族矛盾程度是不同的。
社会发展的进程也是影响民族问题的重要因素。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民族问题,而且它的存在范围、程度、性质都不相同。
同意时代不同阶级的民族问题也不完全相同。
二、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产生原因及表现形式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在社会主义社会,民族问垣不会自行消失,还将长期存在下去。
社会主义社会是各民族发是繁荣时期,而不是民族消亡时期。
民族存在的长期性,决定了毛族问题存在的长期性。
首先,各民族政治上的平等实现后,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别依然存在。
其次,在社会主义阶段,各毛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在某些具体权益,主要是经济权益疗面,民族之问仍会发生一些矛盾和纠纷。
第三,在风俗习惯和吾言文字等方面,由于相互了解或尊重不够,也容易造成某些误会和纠纷。
第四,民族问题在一些地方往往和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如果对宗教问题处理不慎或不当,也会影响民族关系甚至酿或冲突。
第五,由于种种原因,有些人有时会做出伤害民族感晴、损害民族团结的事情,甚至违法犯罪。
第六,国际上敌对势力支持、纵容我国国内极少数民族分裂分子,进行分裂和破坏的活动还会长期存在下去。
所有这些都表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问题将会长期存在。
我国现阶段的民族问题,比较级中的表现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文化的发展。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
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中华人民共和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56个民族。
为促进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政策,主要有:一、坚持民族平等团结《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国家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合法权利和利益,维护和发展各民族的平等、团结、互助关系。
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
二、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
三、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国家根据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特殊的政策和措施,帮助、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经济,并动员和组织汉族发达地区支援民族地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中,有十三条规定了上级国家机关帮助民族自治地方发展的义务。
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
五、发展少数民族科教文卫等事业在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科技事业、卫生事业和繁荣少数民族文化政策方面,国家采取了许多特殊措施,如:重点培养、培训少数民族科技人员,在普通高等院校有计划地招收少数民族学生或举办民族班;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引进人才和先进技术设备,改造传统产业和传统产品,扶植提高传统科技,提高经济效益等。
六、使用和发展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中国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和权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文字的自由。
”“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在执行公务的时候,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条例的规定,使用当地通用的一种或者几种语言文字。
”七、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中国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表现在服饰、饮食、居住、婚姻、礼仪、丧葬等多方面。
国家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少数民族享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
八、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当代中国的民族问题(一)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1.什么是民族问题民族问题,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发展”,三个“关系”。
(1)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
民族自身的发展问题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其中社会经济是支撑民族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民族的政治、文化发展是民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个民族参与国家和制度建设的程度是其发展的一种标志。
民族的发展还表现在族体规模上。
(2) 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问题。
民族关系是民族和民族之间交往联系的状态。
民族之间关系的状况既有团结合作,也有冲突对抗。
就世界民族发展过程的规律而言,民族之间团结合作是主流,但由于民族差异,民族之间的矛盾冲突也是重要现象。
(3)民族与阶级的关系问题。
在私有制社会里,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存在和发展,都和阶级问题的存在密切联系在一起。
民族由不同的阶级组成,民族内部的阶级不平等、阶级压迫和剥削扩展到民族之间,便造成了民族之间的不平等,表现为民族之间的压迫与被压迫,剥削与被剥削。
但是在社会主义社会里,民族内部的阶级对立已经消失,民族问题的本质已不是阶级问题。
(4)民族与国家的关系问题。
在民族形成后的整个发展过程中,无论是单一民族国家还是多民族国家,民族的存在和发展都是与国家的存在和发展密切联系着的。
在多民族国家中,由各民族共同利益而构成的国家利益至高无上,任何单个民族的利益,都必须服从于国家的整体利益。
同一民族居住在不同国家跨境民族,如果不处理好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而把民族的利益置于国家利益之上,不仅会导致国家的混乱、民族间的冲突,甚至会引发国家之间的冲突和战争。
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族问题涉及民族与国家的关系问题。
2.民族问题的特点民族问题在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复杂性、国际性和重要性的特点。
(1)民族问题的普遍性。
民族问题涉及面广,它涉及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国际关系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横的联系,又有纵的联系,纵横交错、相互渗透;民族问题存在的范围广,广泛地存在于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存在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
(2)民族问题的长期性。
民族问题的长期性是指民族问题作为民族出现后的一种社会现象,它与民族和民族差别相伴始终。
只要有民族和民族差别存在,民族问题就不会消失。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接近,共同因素在不断增多,但民族将长期存在,民族特点、民族差异将长期存在,民族问题也必将长期存在。
(3)民族问题的复杂性。
这主要表现为“八个交织”: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历史问题与现实问题,政治问题与社会问题,国际问题与国内问题,物质贫困与精神贫困,优秀的传统文化与落后的生活方式,合法的民族宗教活动与非法的民族宗教活动,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等等交织在一起,非常复杂。
(4)民族问题的国际性。
主要包括两层含义:民族问题成为世界上多民族国家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民族问题往往超出一国的范围而对国际关系产生影响。
前两年有关部门做过统计,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全球共发生332起比较大的纠纷、冲突和战争,其中因民族原因引发的就有278起,占总数的83.73%。
事实表明:民族问题始终是国际政治斗争中的一个焦点,民族矛盾始终是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民族冲突始终是世界动荡不安的突出表现。
需要强调的是,民族问题的国际性不等于民族问题的国际化。
民族问题的国际化,是指一国内部的民族问题受到外部势力的干预或参与,成为西方国家实施西化、分化的一种手段。
西方国家企图把中国西藏问题“国际化”就是个例子。
(5)民族问题的重要性。
体现在“六个关系到”:关系到国家主权,关系到领土完整,关系到社会稳定,关系到边疆巩固,关系到经济发展,关系到国内各民族的团结。
1992年江泽民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要求“我们必须从振兴中华民族的高度”、从巩固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高度认识民族问题的重要性。
”他指出:“民族、宗教无小事。
”处理不好就会影响民族团结。
25日至2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昆明市考察时说,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之福,民族分裂是各族人民之祸。
(二)当代中国的民族问题新时期我国的民族问题表现如下:1.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1)与沿海地区相比差距大,而且有不断扩大的态势。
中国发展战略是先东部、后西部,梯次发展,这种方式带动了整个经济的腾飞,但实际上也把西部放在后发展的位置上。
相对而言,集中在西部的少数民族地区和沿海地区的发展差距相对较大。
(2)民族地区城乡差距大。
2005年,民族地区城乡收入之比为3.68,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14.3%。
全国城乡差距超过国际公认的3.1社会稳定警戒线的11个省区中,民族8省区就占了7个,只有内蒙古除外,其中,西藏、云南、贵州居全国前三位。
(3)贫困问题比较突出。
当前一些民族地区贫困问题仍然非常严重。
特别是约有20个民族,390万人口,分布在77个民族县,这些地区社会教育程度低,劳动力素质普遍低下,自我发展能力弱。
地方财政困难,财政收支差距大,2003年民族地区财政自给率仅为32%,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5个百分点;文教卫生事业落后,民族地区地方病种多,患病率高。
现阶段民族问题方面的大量矛盾都集中表现在发展上,地区发展水平的差距,造成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人们心理上的不平衡。
如果这种发展差距长期存在,势必会使民族地区的各族干部群众心理不平衡,影响民族关系的健康和谐发展。
在一些进入东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务工者眼里,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具体为个人的收入差距,引发不满情绪,一些普通的利益分配问题转变为民族情绪。
人太穷了,就容易激进,甚至体现出暴力的特点。
无论在什么国家,穷人很容易被动员起来,如果加上宗教信仰因素,更会走向极端,甚至恐怖主义。
民族工作面临的突出问题是解决差距问题,坚持各民族间、区域间的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
所以,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集中地表现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迫切要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这是现阶段我国民族问题的核心。
(2)民族关系方面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主流,但维护稳定也面临新情况。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发展,各民族间的联系愈来愈密切,民族地区的封闭状态和民族壁垒越来越被打破,民族之间的交流愈来愈多。
民族关系的总趋势是各民族的团结合作不断增强。
但民族之间差异显著存在,狭隘的民族主义思想意识也会在不同层面表现。
影响民族关系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都不同程度存在,因此民族关系方面还存在一些不稳定的因素。
如:一些出版物和影视作品违反民族宗教政策,伤害少数民族的感情而引发的矛盾增多;随着各民族交往的日益频繁,由于文化差异、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及民族心理的不同,引发了一些摩擦和矛盾;一些地方的民族分裂主义破坏活动频繁,对边疆稳定造成一定威胁。
(3)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发展面临挑战。
随着中国融入世界经济和国际社会步伐的加快,人才、资本跨国流动,教育、科技的跨国交流等等,迅猛地冲击了原有的民族壁垒。
民族地区原有的封闭状态一天天被打破,原有的民族传统生活方式也一天天在改变,原有的民族服饰、民族建筑、民族语言文字在这个潮流中日渐式微。
少数民族文化个性日益模糊。
一些民族民间的文化,尤其是一些口头和非物质遗产的文化受到冲击。
少数民族文化的现状引起各方关注。
二、我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内容为促进少数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民族政策。
(一)、坚持民族平等团结民族平等是中国民族政策的基石。
经过60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保障民族平等的法律规范体系,各民族平等权利依法得到保障。
中国的少数民族公民不仅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所有公民权利,还依法享有一些特殊的权益保障。
国家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视和压迫。
在中国,任何煽动民族仇恨和歧视、破坏民族平等团结的言行都是违法的。
民族团结是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也是中国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
多年来,国家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消除一切不利于民族团结的因素,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团结,努力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二)、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也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尊重历史、合乎国情、顺应民心的必然选择。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一样,同为我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2005年5月,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民族区域自治是我们党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符合我国国情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必须长期坚持和不断完善。
民族区域自治,作为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一条基本经验不容置疑,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不容动摇,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一大政治优势不容削弱。
这充分显示了我们党和国家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不可动摇的决心。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它既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自治权利,又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有利于把国家的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有利于把国家的发展和少数民族的发展结合起来,发挥各方面的优势。
(三)、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是中国民族政策的根本立场。
解放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几乎没有现代工业,一些地区仍处在“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生产状态。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采取措施扶持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的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
国家在制定发展计划时,有计划地在少数民族地区安排一些重点工程,调整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结构,发展多种产业,提高综合经济实力。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投资力度,加快了少数民族地区对外开放的步伐,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呈现新的活力。
(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解决民族问题的关键。
党和政府历来十分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各地在工作中放手使用和大胆提拔。
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一是通过各级各类院校培训学习,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素质。
二是各地、各部门有计划地开展干部交流、岗位轮换,选派少数民族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和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挂职锻炼。
三是在坚持德才兼备原则的前提下,同等条件优先选拔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使少数民族干部在各级党委、政府、人大和政协等领导班子中占有适当比例。
(五)、发展少数民族科教文卫等事在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方面,国家坚持从少数民族的特点和民族地区的实际出发,积极支持和帮助少数民族发展教育事业。
如赋予和尊重少数民族自治地方自主发展民族教育的权利,重视民族语文教学和双语教学,加强少数民族师资队伍建设,在经费上给予特殊照顾,积极开展内地省市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对口支援等。
在发展少数民族科技事业方面,国家采取了许多特殊措施,如:重点培养、培训少数民族科技人员,在普通高等院校有计划地招收少数民族学生或举办民族班;帮助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引进人才和先进技术设备,扶植提高传统科技,提高经济效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