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3.1《毫米、分米的认识》精品教案
《毫米、分米的认识(一)》(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毫米、分米的认识(一)》(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我今天要为大家带来的是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毫米、分米的认识(一)》的教案。
一、教学内容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是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
通过学习,孩子们将能够理解毫米和分米的概念,知道它们与厘米的关系,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二、教学目标通过今天的学习,我希望孩子们能够掌握毫米和分米的概念,了解它们与生活的联系,能够运用它们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和换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孩子们理解毫米和分米的概念,掌握它们与厘米的关系。
难点是让孩子们能够运用毫米和分米进行实际的长度测量和换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我已经准备好了尺子、毫米和分米的模型,以及一些实际的长度物品,如铅笔、书本等,供孩子们观察和操作。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我会先拿出一个尺子,让孩子们观察尺子上的长度单位,引导他们发现尺子上有厘米、毫米和分米。
2. 概念讲解:接着,我会向孩子们讲解毫米和分米的概念,以及它们与厘米的关系。
我会用实际的物品和模型来帮助孩子们理解。
3. 例题讲解:我会用一些例题来讲解如何使用毫米和分米进行长度测量和换算。
4. 随堂练习:孩子们会在课堂上进行一些实际的长度测量和换算练习,以加深对毫米和分米的理解和掌握。
六、板书设计我会设计一个简洁明了的板书,上面会有毫米和分米的符号,以及它们与厘米的关系。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请用尺子量一下你的铅笔的长度,用毫米和分米表示。
2. 请用尺子量一下你的书本的长度,用毫米和分米表示。
答案:1. 铅笔的长度为150毫米(或1.5分米)。
2. 书本的长度为250毫米(或2.5分米)。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今天的学习效果,看看孩子们是否掌握了毫米和分米的概念和运用,是否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测量和换算。
对于没有掌握的孩子,我会进行个别辅导。
对于拓展延伸,我会让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和运用毫米和分米,如量一量自己的身高、体重等,让他们真正理解和掌握毫米和分米的使用。
毫米、分米的认识( 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教案:毫米、分米的认识年级:三年级科目:数学教材版本: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毫米和分米的概念,知道它们与厘米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毫米和分米进行测量和计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毫米和分米的概念。
2. 掌握毫米和分米与厘米的换算关系。
教学难点:1. 理解毫米和分米与厘米的关系。
2. 运用毫米和分米进行测量和计算。
教学准备:1. 米尺2. 课件3. 练习题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米尺,引导学生观察米尺上的刻度。
2. 提问:米尺上的刻度表示什么?3. 学生回答:米尺上的刻度表示长度。
二、探究毫米和分米的概念(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米尺上的刻度,找出1厘米的位置。
2. 提问:1厘米等于多少毫米?1厘米等于多少分米?4. 教师总结:毫米和分米是长度的单位,它们与厘米有着固定的换算关系。
三、练习(15分钟)1. 教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毫米和分米进行测量和计算。
2.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四、总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提问:你们学到了什么?3. 学生回答:我们学到了毫米和分米的概念,以及它们与厘米的换算关系。
五、作业(5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用米尺测量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记录下来。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米尺上的刻度,让学生理解了毫米和分米的概念,以及它们与厘米的换算关系。
在练习环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测量和计算,提高了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学生对于毫米和分米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巩固。
需要重点关注的细节是:在探究毫米和分米的概念环节,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得出1厘米等于10毫米,1厘米等于0.1分米。
补充和说明:毫米和分米的概念是长度单位的基础,对于学生来说,理解它们与厘米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在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米尺上的刻度,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毫米和分米的存在,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得出1厘米等于10毫米,1厘米等于0.1分米的结论。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毫米、分米的认识|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毫米、分米的认识|人教新课标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毫米、分米的认识|人教新课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三册第31页至33页的毫米和分米的认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毫米和分米的长度单位,能够进行长度单位的转换,并能够运用毫米和分米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掌握毫米和分米的长度单位,学会进行长度单位的转换,能够运用毫米和分米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践、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掌握毫米和分米的长度单位,学会进行长度单位的转换,能够运用毫米和分米解决实际问题。
难点:学生能够理解毫米和分米的概念,以及长度单位的转换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尺子、课件、实物等。
学具:练习本、铅笔、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出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物品,如课本、铅笔、桌子等,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它们的长度,引出长度单位的概念。
2. 探究毫米和分米(10分钟)利用课件展示毫米和分米的定义和特点,让学生观察并理解毫米和分米的概念。
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用尺子测量一些物品的长度,并记录在练习本上。
3. 转换练习(10分钟)通过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学会将毫米转换为分米,将分米转换为毫米。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课本的长度、铅笔的长度等。
4. 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小结,强调毫米和分米的概念以及长度单位的转换方法。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长度单位:毫米、分米转换方法:1毫米 = 0.1分米1分米 = 10毫米七、作业设计1. 请用尺子测量你的课本的长度,并记录在练习本上。
答案:略2. 请用尺子测量你的铅笔的长度,并记录在练习本上。
答案:略3. 请用尺子测量你的桌子的长度,并记录在练习本上。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毫米和分米这两个长度单位,能够正确地进行换算。
2. 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直观感知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认识毫米和分米,掌握它们与米、厘米的关系。
2. 学习毫米和分米的换算。
3. 学习使用尺子测量长度,并进行简单的数据记录和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毫米和分米的认识,以及它们与米、厘米的关系和换算。
2. 教学难点:毫米和分米的实际应用,如使用尺子进行精确测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尺子、长度模型、多媒体课件。
2. 学具:学生自备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长度单位,然后引出毫米和分米。
2. 新课内容:讲解毫米和分米的概念,以及它们与米、厘米的关系和换算。
通过实物展示和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毫米和分米的长度。
3. 实践活动:让学生使用尺子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数据记录。
分组讨论,引导学生发现毫米和分米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
5.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关于毫米和分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后作业:布置一些关于毫米和分米的练习题,要求学生在课后完成。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毫米、分米的认识2. 板书内容:(1)毫米和分米的概念(2)毫米和分米与米、厘米的关系和换算(3)实践活动:使用尺子测量长度(4)实例说明毫米和分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毫米和分米的知识。
2. 提高题:设计一些实际测量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3. 拓展题:让学生收集一些关于长度单位的知识,进行课堂分享。
八、课后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对毫米和分米概念的理解,及时纠正错误认识。
2. 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课后作业要注重巩固所学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1《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人教版
3.1《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三年级上册人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37页的例题以及第38页的练习题。
通过学习,学生将掌握毫米和分米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并能够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毫米和分米的概念,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对毫米和分米概念的理解,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运用毫米和分米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直尺、量角器、橡皮泥等;2. 学具:练习本、尺子、铅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如桌子、椅子等,注意它们的长度、宽度等;2. 概念讲解:通过实物和图片,向学生讲解毫米和分米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3. 例题讲解:讲解教材第37页的例题,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解题方法;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课本的长度、宽度等;5.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彼此的测量结果和方法,互相学习;7. 课后作业:布置教材第38页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毫米——(10)——分米七、作业设计1. 请用尺子量一量,你的课本的长度、宽度和厚度分别是多少?并将结果记录在练习本上;2. 请用尺子量一量,你家的桌子的高度、长度和宽度分别是多少?并将结果记录在练习本上;3. 完成教材第38页的练习题。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将会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对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反思,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我的教学方法,以便更好地帮助他们在数学学习中取得进步。
同时,我也会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拓展延伸,例如,让他们在生活中寻找机会运用所学的毫米和分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3 毫米、分米的认识》学历案-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毫米、分米的认识》学历案(第一课时)一、学习主题本课学习主题为“毫米、分米的认识”,是小学数学课程中关于长度单位的学习内容。
学生将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毫米和分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的定义、换算关系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二、学习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认识毫米和分米这两个长度单位,知道1毫米等于0.1厘米,1分米等于10厘米,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测量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并掌握毫米和分米长度的测量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及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
三、评价任务1. 评价学生对毫米和分米的认识程度,能否正确区分并使用这两个单位。
2. 评价学生单位换算的能力,能否准确地进行长度单位的换算。
3. 评价学生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能力,能否正确使用测量工具进行毫米和分米的测量。
四、学习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铅笔的长度、书本的厚度等,引出毫米和分米的概念,让学生初步感知这两个长度单位。
2. 新课学习:(1)认识毫米:通过实物展示和测量,让学生了解毫米的定义及与厘米的关系(1毫米=0.1厘米),并让学生尝试用毫米为单位测量一些小物品的长度。
(2)认识分米:同样通过实物展示和测量,让学生了解分米的定义及与厘米的关系(1分米=10厘米),并让学生感受分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单位换算: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单位换算练习,如将厘米换算成毫米或分米,加深学生对单位换算的理解。
3. 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每组选择一种物品进行测量并记录结果,然后与其他组进行交流和比较。
4. 总结反馈: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练习情况,进行总结反馈,强调学习重点和难点。
五、检测与作业1. 检测:布置相关练习题,检测学生对毫米、分米的认识及单位换算的掌握情况。
2. 作业:让学生回家后选择身边的物品进行测量并记录结果,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三单元 第1课时毫米、分米的认识 人教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第1课时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的概念,并能进行简单的换算。
2. 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比较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
3.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内容:1. 毫米和分米的概念及它们与厘米的关系。
2. 毫米、分米、厘米之间的换算。
3. 使用尺子进行长度测量。
教学重点:1. 毫米和分米的认识及与厘米的关系。
2. 毫米、分米、厘米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1. 毫米和分米的实际意义及应用。
2. 换算过程中的计算准确性。
教学准备:1. 尺子、纸张等测量工具。
2. 课件或黑板,用于展示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长度单位,如厘米。
2. 提问:在生活中,我们还需要更小的长度单位吗?为什么?二、新课导入1. 介绍毫米的概念,让学生观察尺子上的毫米刻度,了解1毫米的长度。
2. 介绍分米的概念,让学生观察尺子上的分米刻度,了解1分米的长度。
3. 讲解毫米、分米与厘米的关系,如10毫米=1厘米,10厘米=1分米。
三、动手操作1. 让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活动,如测量课本、铅笔等物品的长度,并记录数据。
2. 引导学生使用毫米、分米、厘米进行测量,并注意单位之间的换算。
四、课堂练习1. 出示一些长度测量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
2. 老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指出错误和不足。
五、总结与拓展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毫米、分米的概念及换算方法。
2. 提问:在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毫米和分米?举例说明。
3. 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后,用毫米、分米、厘米测量家里的物品,并记录数据。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了毫米、分米的认识及换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纠正错误,提高教学效果。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毫米分米的认识《毫米的认识》 人教新课标
毫米的认识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是三年级上册数学的教学内容,主要围绕长度单位毫米的认识展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掌握毫米的概念,学会用毫米来测量物体的长度,并能够进行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毫米的概念,掌握毫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关系,能够准确使用毫米来测量物体长度。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长度测量的兴趣,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
三、教学难点1. 毫米与其他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2. 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准确使用毫米测量物体长度。
四、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毫米尺、厘米尺、分米尺、米尺等。
2. 学具:学生自备直尺、铅笔、橡皮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出长度单位毫米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毫米的定义,展示毫米尺,让学生观察毫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关系。
3. 操练:学生分组进行测量练习,用毫米尺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并记录数据。
4. 小结:总结毫米的概念和测量方法,强调注意事项。
5. 应用:布置一些测量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板书设计1. 毫米的认识2. 教学内容:(1)毫米的定义(2)毫米与其他长度单位的关系(3)用毫米测量物体长度3. 教学过程:(1)导入(2)新课(3)操练(4)小结(5)应用(6)课堂小结七、作业设计1. 测量练习:用毫米尺测量家中物品的长度,记录数据。
2. 换算练习:进行长度单位换算,如将厘米换算为毫米。
3. 思考题:讨论毫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观察、实践等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了毫米的概念和测量方法。
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同时,要加强课堂管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 毫米、分米的认识(12)-人教版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 毫米、分米的认识(12)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毫米、分米的概念,掌握毫米、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毫米、分米进行测量和描述实际物体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毫米、分米的概念2. 毫米、分米与厘米的换算关系3. 毫米、分米的测量方法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毫米、分米的概念,毫米、分米与厘米的换算关系。
2. 教学难点:毫米、分米的测量方法,实际物体测量中的误差处理。
四、教学准备1. 课件、教材2. 测量工具(如直尺、卷尺等)3. 实际物体(如铅笔、书本、桌子等)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长度单位,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新课导入:介绍毫米、分米的概念,让学生了解毫米、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3.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物体测量中的误差,引导学生掌握误差处理方法。
4. 实践操作:分组进行实际物体测量,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毫米、分米认识。
5.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测量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6. 作业布置:布置与毫米、分米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实践操作:评价学生在实际物体测量中的操作规范性、准确性,以及误差处理能力。
3.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程度。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毫米、分米的概念,了解毫米、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物体测量。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特别是实践操作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将通过分组进行实际物体的测量,以加深对毫米和分米的理解。
以下是对这个重点细节的详细补充和说明:教学过程之实践操作:1. 分组安排: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3-4人。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毫米、分米的认识6|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毫米、分米的认识6|人教版教案内容: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案,第三单元的第三节《毫米、分米的认识》。
我们将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毫米、分米的基本概念,知道它们与厘米、米的关系,以及如何进行换算。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学生们能够掌握毫米、分米的基本概念,了解它们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学生掌握毫米、分米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难点:让学生能够将实际物体的大小用毫米、分米进行正确的测量和表述。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尺子、课件学具:尺子、练习本、彩笔五、教学过程1.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如桌子、椅子、课本等,尝试用毫米、分米描述它们的大小。
2.新课导入:介绍毫米、分米的概念,讲解它们与厘米、米的关系。
3.例题讲解:用课件展示例题,如“一根绳子长20分米,另一根绳子长15毫米,请问哪根绳子更长?”引导学生思考并解答。
4.随堂练习:让学生用毫米、分米测量身边物品的大小,如课本、铅笔等,并记录下来。
5.巩固知识:通过小组讨论,让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测量结果,讨论毫米、分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毫米、分米与生活1毫米 = 0.1厘米1分米 = 10厘米七、作业设计1.用毫米、分米描述家里的家具和日常用品的大小。
答案:如:桌子高80厘米,宽60厘米;电视屏幕长90厘米,宽60厘米。
2.用毫米、分米测量自己的身高、体重,并记录下来。
答案:如:身高140厘米,体重30千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对毫米、分米有了基本的认识,能够用它们描述物体的大小。
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对换算关系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课后加强练习。
拓展延伸:让学生尝试用毫米、分米测量更复杂的物体,如衣服、鞋子等,并尝试进行换算。
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三篇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三篇教学目标:①使学生理解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1毫米长度观点,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
②引导学生探索米、分米、厘米、毫米间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观察水平、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知道分米、毫米这二个长度单位和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 厘米、1厘米=10毫米。
教学教法:1.直观教学法。
教学时利用直尺,观看分米、毫米标准的长度,观察1毫米、1分米的长度,在脑中建立表象,并让学生用生活中典型的长度协助学生感悟用心体会。
2.练习法。
学生巩固知识和形成各种学习技能需要反复的练习,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
在教学理解分米、毫米时,让学生去找生活中的典型例子做为参照物。
教学学法:1.发展学生空间观点和培养学生操作水平。
在建立观点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水平和实际的应用水平。
2.学会与人合作养成良好习惯。
在估计测量中,因为毫米相对较小,容易出错,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分工完成,在课堂中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水平。
教学过程:一、复习准备回忆学过的二个长度单位是什么?比划一下1米长度和1厘米的长度吗?二、教学新知1、理解毫米,感受毫米的必要性。
2、建立毫米的表象。
请你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用手比划一下。
师提问:生活哪些物体的长或厚约为1毫米?3、学习厘米与毫米的关系追问:通过刚才比划和观察,你发现什么?毫米是相对较小的长度单位,通过观察你发现。
(1)厘米与毫米有什么关系?得出1厘米=10毫米。
师:拿出数学书,让学生观察其厚度,你觉得数学是多厚?(2)分米的理解①分米出示一条10厘米长的小棒,让学生估,引出这条是10厘米。
师:这也是一个长度单位,你知道它是什么呢。
预计学生能知这是1分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师:画一条1分米长的线段?画后要求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让学生去找一找生活中长约1分米的物体,来协助学生建立观点。
3.1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3.1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毫米和分米的概念,知道1毫米等于0.1厘米,1分米等于10厘米。
2. 培养学生运用毫米和分米进行测量和计算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1. 毫米和分米的概念。
2. 毫米和分米与厘米的换算关系。
教学难点:1. 毫米和分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毫米和分米的测量方法。
教学准备:1. 米尺、直尺等测量工具。
2. 教学课件或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复习已学的长度单位,如米、厘米。
2. 提问:我们在测量较短的物体时,使用米和厘米是否方便?有没有更小的长度单位?3. 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毫米和分米的认识。
二、探究毫米和分米的概念(10分钟)1. 讲解毫米和分米的概念,让学生知道1毫米等于0.1厘米,1分米等于10厘米。
2. 通过实例讲解毫米和分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如测量纸张厚度、线段长度等。
3. 引导学生观察米尺和直尺上的刻度,找出毫米和分米的标记。
4. 学生互相讨论,分享观察到的毫米和分米的应用场景。
三、学习毫米和分米的测量方法(10分钟)1. 讲解使用米尺和直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强调要准确读取毫米和分米的数值。
2. 示范测量方法,并让学生跟随操作,练习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
3. 学生分组进行测量练习,互相交流测量心得。
四、巩固练习(10分钟)1. 出示一些长度题目,让学生运用毫米和分米进行计算。
2. 学生独立完成计算题,教师巡回指导。
3. 针对学生的计算结果,进行点评和讲解,纠正错误。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回顾毫米和分米的概念、测量方法及应用。
2. 提问:在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场景会用到毫米和分米?如何进行测量?3.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毫米和分米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观察、实践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了毫米和分米的概念、测量方法及应用。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毫米、分米的认识(12)-人教版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 毫米、分米的认识(12)人教版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 毫米、分米的认识(12)人教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第3.1节的内容,毫米、分米的认识。
我们将通过实践活动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学会进行长度测量和单位换算。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毫米和分米的长度概念,知道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 学生能够使用尺子和量具进行长度测量,能够自主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测量。
3. 学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提高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毫米和分米的长度概念,学会进行长度单位换算。
2. 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使用尺子和量具进行长度测量,能够自主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测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直尺、量具、教学PPT2. 学具:练习本、尺子、量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和描述一些物体的长度,引发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兴趣。
2. 学习毫米: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毫米的长度单位,学会使用尺子和量具进行测量。
3. 学习分米: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认识分米的长度单位,学会使用尺子和量具进行测量。
4. 单位换算: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学会毫米和分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5. 巩固练习:给学生发放练习本,进行长度测量和单位换算的练习。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毫米、分米的认识2. 板书内容:毫米和分米的长度概念,毫米和分米之间的换算关系。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用尺子和量具测量你身边的一些物体,并记录下它们的长度,然后进行单位换算。
2. 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测量结果进行单位换算,得到正确的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今天的教学,我发现学生们对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理解,大部分学生能够熟练使用尺子和量具进行长度测量和单位换算。
但是,也有少部分学生在换算时出现了一些错误,我在课后会针对这部分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优秀教案推荐3篇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优秀教案推荐3篇〖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厘米=10毫米的关系。
2、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并且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并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3、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熟悉所学过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长度单位。
教学、具准备:课件直尺硬币米尺正方体盒子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以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引出新课。
二、教学新课(一)、认识毫米1、1毫米到底有多长呢?你们的尺子上有表示1毫米的长度,你能找出来吗?请大家试着找一找。
教师小结:直尺上1厘米中间的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2、毫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厘米=10毫米)3、用手势表示出一毫米的长度。
4、估测数学书的厚度。
5、练习(二)、认识分米1、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分米=10厘米)。
2、找出1分米的长度3、米和分米的关系。
(1米=10分米)。
4、同桌交流,用分米说一句话。
5、剪一分米长的吸管。
6、比划一分米的长度。
7、估测课桌的高度,并交流方法。
三、练习1、游戏:给物体选择合适的单位2、辨一辨数学日记。
四、小结五、课外活动。
(查一查):米、分米、厘米、毫米国际上采用什么样的符号表示?〖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的认识优秀教案第【2】篇〗教学目标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初步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厘米=10毫米的关系。
2、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并且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并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3、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教学重点:建立1分米、1毫米的长度观念,熟悉所学过的长度单位间的进率。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获奖教案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获奖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毫米、分米及其换算关系;
2.能够准确判断各种物体的大小,合理估算长度;
3.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实践,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
1.掌握毫米和分米的基本概念;
2.进行实际测量和比较物体长度。
三、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毫米、分米的实物长度体验;
2.学生准备尺子、绳子等测量工具。
四、教学过程
第一步:引入
通过展示不同长度的绳子或纸条,引出“毫米”和“分米”的概念,让学生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
第二步:讲解
1.介绍毫米和分米的定义及换算关系;
2.展示实物,让学生观察和测量,体会毫米和分米的实际意义。
第三步:实践
让学生动手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比较结果,训练他们的观察和操作能力。
第四步:讨论
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测量结果和体会,讨论如何更准确地测量物体的长度。
五、教学延伸
1.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合作,设计测量长度的游戏,培养团队合作和
创造力。
2.实地实践:组织学生到校园或社区进行实地测量活动,让他们将理论
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六、教学总结
通过本节课程的学习,学生对毫米、分米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掌握了测量长度的基本方法,培养了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更多的实物展示和生动的示范,让学生能够直观感受长度单位的概念;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
以上是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安排,希望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掌握毫米、分米的认识,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分米、毫米的认识︳人教新课标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 分米、毫米的认识︳人教新课标教案: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 分米、毫米的认识︳人教新课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新课标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材,具体是第3章的第1节,主要介绍分米和毫米的长度单位,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教材通过图片和实际情境,引导学生认识分米和毫米,并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体验和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 理解分米和毫米的概念,知道它们是长度单位;2. 掌握分米和毫米之间的换算关系;3. 能够运用分米和毫米进行实际长度的测量和计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米和毫米的概念及其换算关系的理解和运用。
难点:分米和毫米的实际运用,如测量和计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尺子、 ruler、 slide ruler、教学卡片、实物等;学具:尺子、 ruler、 slide ruler、练习本、彩色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一些实际的长度物品,如书本、桌子等,让学生感受长度,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这些物品的长度是多少吗?”引导学生思考长度单位和测量方法。
2. 讲解:介绍分米和毫米的概念,讲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如:1分米 = 10毫米,通过实物和图片,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分米和毫米。
3. 演示:用尺子和实物进行演示,展示分米和毫米的测量方法,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体验分米和毫米的运用。
4. 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分米和毫米进行测量和计算,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分米和毫米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如:1分米 = 10毫米。
通过板书,帮助学生形成对分米和毫米的长度单位的概念。
七、作业设计1. 请用尺子测量你桌子的高度,用分米和毫米表示出来。
答案:桌子的高度为70厘米,即7分米或700毫米。
2. 请用尺子测量你一步的距离,用分米和毫米表示出来。
答案:一步的距离为50厘米,即5分米或500毫米。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3.1 毫米、分米的认识|人教新课标版
毫米、分米的认识年级:三年级科目:数学教材版本:人教新课标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毫米和分米,了解它们与厘米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毫米和分米进行测量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重点:1. 毫米和分米的认识。
2. 毫米、分米与厘米的关系。
教学难点:1. 毫米和分米的实际应用。
2. 毫米、分米与厘米的转换。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尺子、直尺等测量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1. 老师出示一个尺子,引导学生观察尺子上的刻度。
2. 学生发现尺子上有厘米、毫米和分米的刻度。
3. 老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刻度表示什么吗?二、新课讲解1. 老师讲解毫米和分米的定义,以及它们与厘米的关系。
2. 学生跟随老师一起观察尺子,了解毫米、分米和厘米的实际长度。
3. 老师通过课件或黑板展示一些实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毫米和分米的应用。
三、动手操作1. 老师发放测量工具,让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活动。
2. 学生分组测量身边的物品,如桌子、椅子、书本等,用毫米、分米和厘米表示测量结果。
3. 学生汇报测量结果,老师点评并指导。
四、巩固练习1. 老师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学生完成后,老师点评并讲解正确答案。
五、课堂小结1. 老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毫米、分米的认识及与厘米的关系。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收获。
六、作业布置1. 老师布置一些与毫米、分米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回家后完成。
2. 学生完成作业后,家长签字确认。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观察、操作和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毫米、分米的认识及与厘米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交流,培养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合作精神。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效果。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尝试更多与实际生活相关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此外,还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测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毫米、分米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P2~4。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米尺;学生准备直尺一把,吸管一根,剪刀一把,一小组一把米尺。
铅笔、练习本、橡皮。
三、教学目标与策略选择
“毫米、分米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对长度单位有初步的认识,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
通过本节课的继续学习,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认识,对加深长度单位间十进关系的认识和学习建立升的概念也是非常有用的。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让学生懂得测量不同长度的物体要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观念,学会用毫米和分米测量物体的长度。
2、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3、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初步的估测能力。
4、让学生生能在学习中主动求知,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加强同学间的交流,灵活的选择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在学习中体会成功的快乐。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而长度单位又比较抽象。
基于此,本课中我力求创设自主探索环境,让学生在猜一猜、量一量、找一找等实践探索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来帮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突破难点。
采取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
四、教学流程设计及意图
五、教学片断实录
片断一、
……师: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或周围有哪些物品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生1:铅笔尖是1毫米。
生2:公交IC卡的厚度是1毫米。
生3:1元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
生4:我的数学练习本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你想对1毫米说些什么?有什么样的感觉?
生1:太短了!
生2:太小了。
生3:跟我们头发丝差不多小,很短很短
生4:毫米啊,你是4个兄弟里面最小的。
生5:毫米虽然那么短,可是它也是有用的。
师:对啊,毫米虽然短小,但是它在生活中的应用还是非常大的。
课件演示毫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
片断二、
……
师:那现在请小朋友拿出米尺,在米尺上找一找分米,看看你有哪些发现?
汇报:
生1:我发现1分米跟我的铅笔差不多长。
生2:我发现1分米就是1个大格,1个大格里面有10个小格。
生3:我知道1分米=10毫米
师:为什么你这么认为?
生3:因为1个小格你刚才说了是1毫米,10个小格就是10毫米,1分米有10个小格,所以1分米就等于10毫米。
师:说得对极了!是个伟大的发现。
还有其他发现吗?
生4:我发现这条直尺上共有10个大格。
师:那是多长?
生4:10分米。
生5急切地:我知道,1米就是10分米。
因为这条是米尺,就是1米长的,上面是10大格,是10分米,所以1米就是10分米。
师:真不错。
这个发现也很重要。
……
六、教学反思
这节在设计上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在矛盾冲突中激发起探索新知的欲望。
戏剧中的矛盾冲突,是剧情得以发展的不可或缺的推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思想上的矛盾冲突,同样也是激发学生进行深入探索的推动力。
这种矛盾冲突能激发思想上的变革,能够引起“头脑风暴”,矛盾的最终解决也预示着自主构建知识过程的完成。
本节课正是利用了这一点,抓住了“要想准确测量出某一物体的长度仅有厘米这一较小的长度单位是不能解决问题的”这一矛盾,激起了学生探索新的长度单位的愿望,使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达到了在经历、体验中自主构建知识的培养目标。
2、创造大量实践操作机会和合作学习的氛围
在本节课中,我提供了大量的测量活动,学生学的有兴趣,测量的也比较认真,一些需要学生观察判断的题目,学生能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先思考,围绕探索的问题,在小组内相互讨论、分析、交流。
由于这节课学生动手操作的多,因此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能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通过营造民主、平等、自由、和谐、合作的学习氛围,消除了学生探索学习的恐惧心理,有一定心理安全感,全身心投入学习中,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能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3、注重实践运用
课堂中注重将学习活动中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探索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去量自己喜欢的物体的长度,学生根据物体的长度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这样给学生提供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机会,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使学生对数学不再感到陌生。
4、估测意识的培养和训练贯穿始终。
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与估测能力是新课标中明确提出的培养目标之一,本课中有两个环节安排了估测:一是在课始,先在小组内估计一下铅笔的长、橡皮的长,练习本的宽和课桌的高,然后再量一量。
二是在练习环节,在学习了毫米分米后,在身边或周围选出自己喜欢的物品,在小组内先估一估他们的长度,再量一量,记录员作好记录。
这样的编排设计给了学生多次尝试、修正的
机会,使学生的估测能力在这节课上有了一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