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质论第五章
粒子物理学导论
j A2v
(25)
概率流密度 j的最终形式即是上式,狄拉克方程由于受(12)式的束缚,而直接得到(25) 式的形式,而薛定谔方程及克莱因-戈登方程由于未用到(12)式,需再用一次(21)式才 能得到这一结果。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克莱因-戈登方程实际上比薛定谔方程和狄拉克方程的适用范
目录
第一部分 预备知识 第二部分 原子体系 第一章 芹子 第二章 原子元 第三章 光子 第四章 质子和中子、原子核 1. 质子和中子 2. 原子核 第五章 原子元组合形成的其它粒子 1. 原子元组合形成的其它粒子总述 2. 具体存在形式 第六章 粒子反应 第七章 原子体系总结 第八章 粒子理论的应用 附录:近年来有关粒子理论的错误简谈
2 a k 2 a 2 b k 2 b
借助(11)式即可得
(13) (14)
- 2 2 p 2
实际上,对(8)式再求一次偏导也可得出
(15)
- 2
2 E 2 t 2
(16)
将(15) 、 (16)式代入相对论关系式
2 4 E 2 p 2 c 2 m0 c
E h
(1) (2)
h p
式中的 E 表示粒子的能量, 是粒子的圆偏振频率, 是粒子的波长,p 是粒子的动量,h 是普朗克常量。 将圆偏振任意分解为两个垂直的方向,分别为 a、b 方向,并在相应的方向取 a、b 轴,设圆 偏振的半径为 A,则可做如下分解
a A sin( wt k r ) b A cos( wt k r )
a 2 b 2 A2
将(21)式代入
(21)
i * * ( ) t t 2 m0 c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 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第五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一)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1)作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地理环境及其在社会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自然环境或地理环境是指与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自然条件的总和。
自然环境是社会存在或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主要因素之一,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它在社会发展中起重要作用:首先,自然环境提供了社会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来源。
离开一定的自然条件,人们就不可能进行生活和生产。
其次,自然环境的优劣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并对社会发展起促进或延缓的作用。
优良的自然环境有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有利于社会的发展;恶劣的自然环境则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不利于社会的发展。
再次,自然生态平衡对社会生活起重要作用。
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平衡,是社会得以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如果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就会给社会带来危害。
自然环境的作用要受社会发展状况的制约,特别是受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制约;自然环境不能决定社会的性质,不能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2)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口是指从事生产和自我生产的人们。
人口因素包括人口数量、质量、增长率和密度等。
人口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在社会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首先,人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和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承担者。
没有人,就没有社会。
其次,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等因素对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适度的人口对社会发展起加速作用;过密或过疏的人口对社会的发展则起延缓作用。
在现代社会,人口的质量(智力、体力等)、职业构成、教育程度和技术熟练程度等状况,对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人口因素要受社会生产状况和社会制度的制约,它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不能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人口增长或自我生产的规律是社会规律,而非自然规律。
物质资料的生产与人口生产相互制约,但物质生产是起决定作用的方面。
原质论(第一章)
原质论武汉市汉阳区孟凡彬著序《原质论》是研究物质起源的理论,笔者最初创立于1995年6月,曾经于1997年、1999年两次投稿到中国相关理论物理期刊,均未被采用。
其实,学术权威和编辑不理解《原质论》是很正常的,否则他们也接近于创立这个理论。
到目前为止,一直没有发现《原质论》的相关研究。
笔者认为《原质论》超越于时代,遂搁置至今,但是任何创新突破的理论总要有人首先提出,并且需要编辑突破传统和习惯的束缚勇于发表宣传,才能渐渐被世人接受,从而扩充人类的视野。
这次笔者借助百度文库交流,文中黑体字为原文,为便于编辑和读者理解,笔者增加了释义部分。
发表这样的论文,编辑需要开明、胆识和气度,这样的编辑必定是伟大的编辑。
第一章原质和原质流体的定义1.定义1.1 原质的定义原质是质量为零、体积为零且密度为常量的物质:即: m = 0 v = 0 ρ= μ0释义:任何物体,如果对之进行不断分解,则其质量和体积均不断减少,如果对之进行无限分解,则其质量和体积最终均减少到零。
也许有人认为,物质分解到基本粒子,其质量和体积均不再减少,甚至增大,这是误解,因为高能物理所测量的基本粒子质量不是牛顿定义的质量概念,即包含物质多少之量,而是物质的惯性。
由于基本粒子高速运动时带动了真空中隐形物质(即原质)一起运动,形成一个物质运动系统,惯性是整个物质运动系统的物质之量,是一个物质运动系统参与运动的物质之量,而不是一个物质运动系统包含的物质之量。
基本粒子本身的质量不可能因为相对运动速度的改变而改变。
正如一艘船在水中运动时带动水体形成伴流运动,船与伴流形成一个运动系统,船的质量没有增加,而船的惯性随着其运动速度的增加而增加。
也许有人认为,物质分解到基本粒子的某个层次,就不可能再进一步被分解,这是一种科学发展史上的认识局限,不可分解是相对的、暂时的,是具有时间空间认识局限的,可分解是绝对的,不断突破的,无限的。
在几何学上,人们定义了点、线、面、体概念,在空间各向尺度均为零的几何体称之为点,点的各向长度为零,线的截面积为零,面的厚度为零。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五章 邓小平理论试题及答案
第五章邓小平理论一.单项选择题:1.1997年召开的党的(D)正式提出“邓小平理论”这一概念,并深刻阐述了其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A.十二大B.十三大C.十四大D.十五大2.(A)成为时代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A.和平与发展B.革命与战争C.改革与开放D.结束文革3.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C),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提法,确定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A.十一届二中全会B.十二大C.十一届三中全会D.十一届四中全会4.邓小平首次明确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在党的(A)。
A.十二大开幕词B.十三大开幕词中C.十一届三中全会D.十四大开幕词中5.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作出了(A),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A.《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B.《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决定》C.《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D.《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决定》6.邓小平在领导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革命过程中,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是(D)。
A.如何进行改革开放B.如何两手抓,两手都要硬C.如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D.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7.(B)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D.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8.(A)基于对中国国情的准确把握,揭示了当代中国的历史方位,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
A.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论C.四项基本原则D.党在初经阶段的基本路线9.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A)。
A.发展生产力B.以经济建设为中心C.走向共同富裕D.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是(B)。
第五章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 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 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 1986年9月,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 第二是共同致富。我们允许一部分人先好起来,一部分地区 先好起来,目的是更快地实现共同富裕。”
邓小平采取通过否定什么不是社会主义,达到肯定什么是社会主 义,辩证的思维方式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 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1980年5月 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 - 1985年8月
三者的关系:本质决定特征、特征决定体 制,反过来,体制体现特征、特征反映本质。因
此,社会主义理论从根本意义上回答了什么是社
会主义的问题。
第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 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为我们寻找一种能够从 更深层次把握住社会主义的本质,从而在改革开放中探 索出一条发展更快、人民享受到社会主义建设成果最大、 能够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建设道路,奠定了理
关于社会主义的前途 两个必然: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 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 两个决不会: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 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 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 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 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本章阅读的经典著作
恩格斯:共产主义原理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 邓小平:南方谈话
(会见坦桑尼亚副总统)
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特征和本质的探索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 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 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 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 经济落后不是社会主义,精神匮乏也不是社会主义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 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 计划经济也不等于社会主义
自然辩证法概论第五章科学认识的形成ppt课件
从变换思路方面来考察,问题转换可以是逆向 转换、互补转换、发散转换和立体转换等。
逆向转换:是将问题从否定的角度提出来。
互补转换:是将问题的两个对立方面统一地提 出来。发散转换:是将问题的提法拓展开去, 多角度的发问。
立体转换:是将问题的平面思考与立体思考结 合起来。
二、科学问题的主要来源
波普尔、汉森、库恩等人则持不同观点,明确提 出了“观察渗透理论”其理由是:
①观察什么要受理论的影响
②如何观察要受理论的影响
③观察到什么(观察结果)要受理论的影响
④观察结果需用一定的陈述判断表现出来,而陈述判断也 要受理论的影响
深入的研究表明,后者的见解是合理的。
2、微观领域中仪器的干扰问题
观察者
科学观察在科学认识过程中,提供了描述经验事实的原始材料, 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为科学研究奠定了经验基础。著名生理学 家巴甫洛夫曾强调指出:“不管鸟的翅膀怎样完善,它任何时 候也不可能不依赖空气飞向高空。事实,就是科学家的空气, 没有它你任何时候也不能飞腾起来,没有它,你的‘理论’就 是枉费苦心。”(1)科学认识活动所以离不开科学观察,就 是因为确认任何一件事实都离不开科学观察,这是无论任何理 论思维方法都不能忽视的基本要素。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爱 因斯坦会说:“理论所以能够成立,其根据就在于它同大量的 单个观察关联着,而理论的‘真理性’也正在此。”(2)尽 管在现代科学的发展中,表现出理论愈来愈远离经验的趋势, 但是追根溯源,理论最终还是要与事实相联系。 (1) 《巴甫洛夫选集》,第1版,第113页,北京,科学出 版社,1955。
对象(原型)
相似性 简化性
模型
认
实
识
分析
验
实物模型 数学模型
人格心理学第五章 特质论
(四)能力特质、气质特质、动力特质
能力特质:决定一个人处理问题或事情成效的。 最重要的能力特质是智力。
气质特质:由遗传决定。属于体质性潜源特质, 通常不受特定情景因素的影响。
动力特质:是一种启动人格的特质,也是人格 的动机因素。它推动个体朝着目标前进。
(五)本能特质、习得特质
本能特质是与生俱来的,习得特质是由环境塑 造的。 能、外能和辅助能。
Q2 独立性
Q3 自律性
Q4 紧张性
低分描述
保守、爱批评、冷淡、呆板
智力较差、具体思维
情绪化、情绪不稳定、容易气恼 恭顺、温柔、随和、易适应、宽容
庄重、谨慎、缄默 权宜之计、不顾规则 害羞、拘束、胆怯、对威吓敏感 强硬、自信、现实主义 忠诚、易适应 实际、因袭传统、受外界约束 直率、谦逊、单纯、朴实 自信、满足、安详、尊贵 保守、固执于已确定的观念
1. 特质比习惯更具有一般性。 2. 特质具有动力性。 3. 特质的存在可以从实际中得到印证。 4. 一种特质对另一些特质来说,仅仅是相对独立的。 5. 特质和道德或社会判断不同义。 6. 特质既可以是某个个体所具有的,也可以是群体所具有的。任
何特质都是独特性与普遍性的统一。 7. 行动甚至习惯和特质不一致时,并不能够证明特质不存在。 8. 特质不是有名无实的。
三、人格维度与心理障碍
在人格维度与心理障碍 的关系上,可以从神经症 等各类疾病在内外倾维度 和情绪性维度坐标所占的 位置来进行分析。
特质使刺激—反应趋向一致的模型
刺激
碰见一个陌生人 和同事一起工作 访问家庭成员 与一位朋友约会
特质 友好
特殊反应
开朗 有益 温和 有礼貌
愉快 鼓励 有趣 有思想
(三)特质的种类
5第五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第五章: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第一节: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自然经济含义:以分散、自给自足的家庭生产为基础,生产规模狭小社会分工低下的经济形式。
生产目的:以使用价值为生产目的。
生产为直接满足生产者个人或经济单位需要而不是为交换的经济形式。
发展情况:1.是原奴封社会的基本经济形式。
2.随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逐渐瓦解,并随封向资过渡,主导地位被商品经济代替。
3.即使逐步解体也难完全退历史舞台。
一些发展中国家农村落后地区即使商品经济发展仍广泛存在。
商品经济含义:以交换为目的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
产生条件一是社会分工。
社会分工形成专门生产不同商品的经济单位,产生相互交换产品的要求。
二是私有制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私人占有,想得别人产品满足需要,只能进行交换。
区别第一,各自所适应的生产力水平、社会分工是不一样的。
第二,最大区别在于自以使用价值为目的,商以交换为生产目的,交换体现其本质。
商品二因素和生产商品劳动的二重性商品二因素商品:用来交换能满足人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因素或两属性,是二者矛盾统一体。
对立1.使用价值:是商品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
反映人与自然物质关系(商品自然属性)&一切劳动产品共有的属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2.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
体现生产者间的一定社会关系(商品社会属性)&质的规定性上相同(因而可以交换,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3.二者相互排斥,不可兼得统一1.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2.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
劳动二重性对立具体劳动:指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
也称为有用劳动。
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劳动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指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习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五章习题及答案第5章人类社会的本质和基本结构一、选择题Ⅰ,即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下列每题的选项中,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 7)()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B.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D.是否承认个人在历史上的重要作用2.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 7)()A.劳动对象B.劳动者技能的高低C.生产工具D.产品的质量3.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 7)()A.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B.资本主义法律制度C.资本主义政党制度D.资本主义国家制度4.“无数相互交错的力量产生出一个总的结果,即历史事实,这个结果又可以看作一个作为整体的、不自觉地和不自主地起作用的力量的产物。
所以以往的历史总是像一种自然过程一样地进行。
”这说明(本题难度系数为0 65)()A.社会发展是自发的B.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可以被认识的C.社会发展有客观规律D.社会规律同自然过程的规律是相通的5.“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 8)()A.环境决定论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C.旧唯物主义的观点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6.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 7)()A.政治法律思想B.道德规范C.文学艺术D.哲学思想7.生产关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 75)()A.产品的分配关系B.产品的交换关系C.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D.人们在生产中所处的地位8.下列各组社会意识形式中,完全不属于意识形态的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 7)()A.道德、语言学、政治思想B.政治法律思想、文学、逻辑C.哲学、艺术、宗教D.自然科学、形式逻辑、语言学9.人类全部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 8)()A.生产关系B.血缘关系C.思想关系D.法律关系10.社会规律的特点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 65)()A.同自然规律一样自发实现B.客观的,但要通过人的自觉活动才能实现C.与自然规律不一样,有其阶级性D.主观的,因为它的实现不能脱离人的自觉活动11.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 8)()A.社会生产B.自然环境的物质基础C.从事生产活动的人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12.阶级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 85)()A.被大多数人认可的思想B.执政党的指导思想C.人民群众的思想D.统治阶级的思想13.社会意识就是(本题难度系数为0 7)()A.一切意识因素和精神活动的总和B.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识C.人民群众的意识D.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识14.先进的社会意识之所以能对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是由于(本题难度系数为0 75)()A.它正确反映了社会发展规律B.它是社会存在的反映C.它具有相对独立性D.它具有历史继承性15.“在共同生活和共同劳动中,需要有一个为公共利益服务的机构,这就是国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1-7章内容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分:3总学时:54适用专业:全校本科各个专业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必修课使用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一贯坚持的指导思想,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观察问题、变革现实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指导我们正确认识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变化的规律,正确认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
其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所开创的,为后来者在实践中所发展的基本思想观点和理论体系。
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是中国社会主义高校的本质特征和根本任务之一。
树立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
通过对本门课程的学习,向学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帮助学生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跟党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保持一致,更好地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服务。
二、应该掌握的主要内容绪论部分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3、马克思主义主要的思想来源(三种直接思想来源);4、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哲学的基本问题;2、物质概念的经典定义及其意义;3、实践、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4、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5、对立统一规律的全部内容;6、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规律7、意识、意识的能动性、规律、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2、认识的实质及两条认识路线;3、认识的基本规律和过程;4、真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与谬误;5、真理的检验标准;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2、生产力、生产关系及其矛盾运动规律;3、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及其矛盾运动规律;4、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根本动力、直接动力、重要动力、强大杠杆);5、人民群众与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表现;7、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8、科学技术是双刃剑;9、历史人物及其评价法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1、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价值量与价值规律;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形成的两个前提条件、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4、剩余价值的本质;5、资本主义的阶级矛盾和经济危机;6、资本主义政治、意识形态及其本质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1、垄断资本主义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发展阶段及实质;2、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及双重性;3、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表现及实质;4、经济全球化的原因第六章不考第七章共产主义是人类最崇高的社会理想1、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2、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3、两个必然和两个绝不会。
奥古斯丁论原始质料——以对柏拉图“载体”概念的延续和转变为中心
材料,“从其中 [质料],你造出了如此美妙的世
”
界。
原 始 质 料 是 万 物 “从 其 中 而 出 的 东 西”,
即天使、人和一切其他被造物都是从原始质料中
而出的被造物。
一旦原始质料被上帝赋予了形
式,那么原始质料将通过对形式的接受而成为被
赋形物,所以原始质料构成了奥古斯丁宇宙论中
神”
。由于奥古斯丁将 “地”和 “深
定的无形式”阐释为原始质料
的不可见者和缺乏形式的无形式者。当然,光和
形式在某种意义上是同一个含义:缺乏光是指上
帝之光还没有照到原始质料之上,即上帝还没有
为原始质料赋形;缺乏形式是指上帝还没有为原
始质料赋形,这意味着上帝之光还没有照到原始
agke)的过程,“我们这个世界的被造物是理
性 [理智]和必然性的共同产物……理性通过说
学
研
究
2022年第2期
服来驾驭必然性,从而驱使大多数被造物朝向完
”
美。
这里的必然性是指无形式规定性的载体,
所以德穆格只有说服载体接受形式才能完成赋形
活动,而且作为必然性的载体越服从于理性,被
赋形物越拥有理性,其完美程度越高。也就是
终存在者”和 “始终转变者”来解释宇宙的起
源,② 但是他后来认为这两种东西并不能满足对
宇宙起源的解释:“我们以前没有区分出第三种
东西,考虑到这两种东西将是充足的。但是当前
的论证似乎要求我们的考察应当努力澄清这一困
”③ 而 “载体”就是 “困难而隐
难而隐晦的东西。
晦”的第三种东西,它构成了德穆格创世活动不
有机化学理论课 第五章 旋光异构
第五章旋光异构(Optical Isomerism)一、教学目的和要求同分异构是有机化合物的普遍现象,因此同分异构化学即立体化学的一个重要部分,它是研究组成分子的各个原子在空间的不同排布方式所引起的异构现象,以及因这些异构现象而引起的分子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差异的影响.所以讨论立体化学时,总是先从立体异构现象谈起.前面我们已在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讨论了某些立体异构现象,例如,烷烃构像、脂环烃构像、含双键和脂环化合物顺反异构。
本章在对上述内容作简要小结后,重点讨论立体异构现象中最重要,也是不易掌握的对映异构现象,为进一步学习碳水化合物、蛋白质,以及各类反应中的立体化学现象打好基础本章学习的具体要求1、掌握有机化合物异构的分类2、掌握对映异构、手性、手性分子、非手性分子、旋光活性、旋光活性物质、旋光度和比旋光度等有关概念3、掌握对映异构体数目的计算方法和对映、非对映、外消旋体和内消旋体的概念。
4、掌握费歇尔投影式和投影规则5、了解外消旋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旋光异构,旋光与分子结构的关系;含不对称碳原子化合物的旋光异构;难点是旋光异构的表示方法;R、S命名法。
三、教学内容1、偏振光和旋光性2、分子的对称性,手性,旋光活性3、构型表示方法D/L,R/S4、含有多于一个手性碳原子的立体异构5、取代丙二烯类和取代联苯类的旋光异构6、立体专一反应和立体有择反应7、外消旋体的拆分四、教学方法和教学学时(1)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教具、多媒体为辅助手段,配合适量的课外作业(2)教学学时:4学时五、总结、布置作业5.1 各种异构现象的归纳旋光异构又称对映异构或光学异构,是指两个分子或多个分子间,由于构型的差异而表现出不同的旋光性能的现象,这些分子互为旋光异构体。
5.2 物质的旋光性Optical Activities of Substances偏振光(plane-polarized light )使偏振光的振动平面发生偏转的特性叫旋光性。
原质论(第四章)
原质论武汉市汉阳区孟凡彬著第四章原质流体流场4. 原质流体流场定义:原质流体流场是指原质以流体状态存在和运动时所占据的空间。
释义:根据原质公设,原质流体存在的方式有两种:流体状态和演化成实物粒子的状态。
实物粒子的状态是原质流体吸收能量和信息后形成的自相封闭的流动系统,例如环形涡管等。
4.1 原质流体流场的边界条件定理:原质流体流场的外边界为整个宇宙,内边界是至密的基本粒子表面。
证明:根据原质公设和原质能够渗透任何物体的性质,原质流体流场的外边界只能是整个宇宙,内边界只能是至密的基本粒子表面。
释义:气体、液体等常见流体由分子(严格来说还有离子、质子、电子)构成,由于分子不能穿透许多种固体材料,并且总量有限,所以分子流体存在各种各样的容器和边界,液体还可以存在自由液面边界及异重流边界。
但是原质流体的边界不可能是任何固体材料的表面,因为原质是空间线度无限小的粒子,任何宏观物体或者原子都会被原质渗透,所以由微观粒子构成的任何物体均不能成为原质流体流场的边界。
推论1:原质流体流场具有唯一性,不存在多个流场之间相互流入或流出的源和汇。
证明:根据原质公设和原质的渗透性质,宇宙中的原质流体流场是一个不可分隔的整体,不可能被任何材料或力场分割。
推论2:原质流体只能做环流运动,原质流体的速度场是有旋场。
证明:因为原质流体流场是唯一的,原质流体不可压缩和膨胀,并且无源无汇,所以原质流体流体只能做环流流动。
释义:原质流体流场的性质在数学的场论中已有相关论述,这里不再详述。
值得提醒的是:场论在原质论之前只能作为一种数学抽象,在原质论中,场论所描述的对象是原质流体真实流场,排除人为设置的边界条件,欧几里德几何学和数学分析本身就是对原质及原质流体的直接描述。
推论3:原质流体没有自由表面,也不存在表面波。
证明:根据推论1,原质流体没有自由表面。
流体的表面波只能存在于液体的自由表面,所以原质流体不存在表面波。
4.2原质流体流场中的物体定理:原质流体流场中的物体不存在压力和浮力。
原子物理学电子教案
原子物理学电子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介绍了解原子物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和意义。
掌握原子的结构、特性以及原子物理学的发展历程。
1.2 原子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原子: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原子核:带正电的粒子,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核外电子:带负电的粒子,围绕原子核运动。
1.3 原子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原子核结构:研究原子核内部的组成、性质和相互作用。
原子光谱:研究原子在不同能级间的跃迁和辐射。
原子碰撞:研究原子在相互作用过程中的动力学行为。
1.4 原子物理学的发展历程道尔顿原子论:提出原子概念,认为原子是不可分割的基本粒子。
汤姆逊原子模型:提出“葡萄干面包式”原子模型。
卢瑟福原子模型: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玻尔原子模型:引入量子理论,解释原子的光谱线。
量子力学:发展完善,揭示原子内部微观世界的基本规律。
第二章:原子核结构2.1 原子核的基本性质质子数(Z):原子核中质子的个数,决定了元素的种类。
质量数(A):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的总数。
原子序数(W):原子核中质子数和中子数的差值。
2.2 原子核的稳定性结合能: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相互作用的总能量。
比结合能:结合能与核子数的比值,反映原子核的稳定性。
原子核衰变: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自发地放出射线,转变为其他元素。
2.3 原子核的分类轻核:质量数小于56的原子核。
重核:质量数大于56的原子核。
超重核:质量数大于84的原子核。
2.4 原子核的相互作用强相互作用:原子核内部质子和中子之间的基本相互作用。
电磁相互作用:带电粒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弱相互作用:引起原子核衰变的基本相互作用。
第三章:原子光谱3.1 原子光谱的基本概念能级:原子内部电子可能存在的状态。
能级跃迁:电子从一个能级跃迁到另一个能级的过程。
光谱:原子跃迁时放出的电磁辐射。
3.2 线光谱和连续光谱线光谱:由特定原子发射或吸收的特定波长的光组成的谱线。
连续光谱:包含从红光到紫光所有波长的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述题(重点)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1.怎样理解哲学基本问题是在实践中产生和在实践中解决的?2.简述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具有什么理论意义?3.怎样理解社会的物质性?4.怎样理解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关系?5.怎样理解社会生活的实践性?6.用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点、发展观点,分析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根据和现实意义。
7.试述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并说明割裂二者的错误及其指导意义。
8.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正确对待我国的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
9.用内因和外因关系原理,说明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意义。
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1、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坚持实践标准对于我国深化改革有什么重要意义?2、从认识主体的含义和特征出发,阐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怎样不断增加主体的认识能力。
3、从真理的辩证法原理出发,说明怎样正确对待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4、试述党的思想路线和认识论的一致性,以及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大理论意义。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运用唯物史观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原理,联系实际说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试述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反作用的原理,并结合当前实际阐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3.试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及这一原理对于我国实施科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意义。
4.试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的原理说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方针的正确性。
5.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
同时,我国自然资源十分有限,环境污染较严重。
我国面临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面临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
请结合这一实际,并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6.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思考和分析我国当前社会基本矛盾的特点和解决这些矛盾的途径。
7.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说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2021简答与论述题各章汇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2018-2021年简答与论述题各章节汇总2018版新教材对应的真题从2019年10月开始绪论1、简述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及其直接理论来源P36 (2020.08)2、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P43简述马克思主义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与创新。
P37 (2018.04)3、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着的理论?P40 (2019.10)4、简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P49 (2020.10)5、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观点是不把它当作教条主义而是行动指南,简述理由。
P52 (2021.04)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1、试述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P78 (2020.08)2、简述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及其相互关系。
P78 (2019.04)3、试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及其对实际工作的指导意义。
P80 (2018.04)4、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试述“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P82 (2019.10)5、简述内容和形式的含义以及二者的相互作用。
P89 (2020.10)6、简述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P96 (2018.10)7、试述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P97 (2021.04)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1、简述实践的含义以及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P101-102 (2020.08)2、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反映论对于认知本质的回答的不同。
P109 (2021.04)3、简要说明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及其实现条件。
P111 (2019.10)4、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和联系,为什么在实际工作中要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P111 (2020.10)5、简要说明整个人类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化工原理第五章吸收(传质理论之一)超详细讲解
被吸收NH3的体积: VNH3=80*(0.25-0.053) =15.8 m3
传热过程
吸收过程
理论 将对流给热视为壁 实质 附近滞流层的热传
导过程—付立叶定
将吸收视为A穿过相界面附 近滞流双膜的分子扩散过 程—费克定律
At
T
T
t
t
A1 (T tw1 ) A2 (tw2 t )
N
DAC
DgP
RTpBg
A(
Dl (CA CS
CSl
p )
pi) A(Ci C)
作业: P185 7
§5-3 吸收速率
吸收速率决定吸收达到平衡的时间,决定吸收操作的 生产强度,是吸收设备选型和设备设计的重要依据。
一、吸收速率定义:NA= dnA/dτ 对于稳定吸收过程:NA=nA/τ mol(A)/s 吸收过程是物质的相转移过程,通过扩散方式进行。
二、扩散 1、分子扩散:物质以分子热运动方式穿过静止或滞流流 体的传递过程——特点:传递速率慢。 2 、对流扩散:物质以相对运动方式穿过湍流流体的传递 过程——特点:传递速率快。
A(Ci
C) =klA(Ci-C)
kl
DlCT
lCS
所以,可用界面附近气膜中的扩散速率:
NA=kgA(p-pi) 或液膜中的扩散速率:
计算吸收速率。
NA=klA(Ci-C)
作业: P185 12、13
六、吸收速率方程 1 气膜吸收分速率方程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五章第3节《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优质说课稿
(新教材)统编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五章第3节《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部编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生物必修1第五章第3节《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
第五章属于模块1“分子与细胞”的内容。
细胞的生命活动是需要能量来驱动的。
太阳能是几乎所有生命系统中能量的最终源头。
外界能量进入细胞,并为细胞所利用,都要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
细胞是如何通过化学反应来获取和利用能量的呢?通过本章教学,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生命的本质。
本章教学有助于学生科学自然观的形成;有助于从生命观念、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社会责任4个方面培养学生生物学科核心素养。
本章共有四节,分别从酶、ATP、细胞呼吸的原理、光合作用四个方面讲述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本课是第三节,主要讲述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本节选取了细胞生物学方面最基本的知识,是学习其他章节的基础,也承载着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任务。
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的和核心素养、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准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内容要求】“2.2.4 说明生物通过细胞呼吸将储存在有机分子中的能量转化为生命活动可以利用的能量。
”二、说教材。
本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三节内容。
“细胞呼吸的原理和应用”是高中生物必修课程中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高中一年级学习的重点内容,属于必修模块一的组成部分。
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知识是生物学方面最基本的知识,是学习其他模块和章节的基础。
本课以问题探讨导入,先通过探究实践活动讲解细胞呼吸的方式;接下来讲解了有氧呼吸,主要讲有氧呼吸的化学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