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SR6新功能测试(杭州)报告

合集下载

详设模板

详设模板

详细设计时间目录第1章.项目概述 (1)1.1编写目的 (1)1.2项目背景 (1)1.3定义 (1)1.4参考资料 (1)第2章.项目概述 (1)2.1总体目标 (1)2.2运行环境 (1)2.2.1数据中心环境 (1)2.2.2网络环境 (1)2.2.3系统硬件环境 (1)2.2.4系统软件环境 (1)2.2.5业务及应用环境 (1)2.3需求概述 (1)2.3.1业务需求 (1)2.3.2技术需求 (1)2.4条件与限制 (1)第3章.概要设计方法 (1)3.1设计基础 (1)3.2过程与方法 (1)3.3理论体系 (1)第4章.总体设计 (1)4.1设计思路 (1)4.2业务架构 (1)4.2.1总体业务框架 (1)4.2.2总体业务流程 (1)4.2.3总体业务架构图 (1)4.2.4总体业务架构说明 (1)4.3应用架构 (1)4.3.1应用功能分析 (1)4.3.2应用架构 (2)4.3.3应用子系统 (2)4.4.1技术特点 (3)4.4.2设计要素 (3)4.4.3技术路径 (3)4.4.4技术架构图 (3)4.4.5技术构成 (3)4.5数据架构 (6)4.5.1特点分析 (6)4.5.2数据总体架构 (6)4.5.3数据逻辑架构 (6)4.5.4数据物理架构 (6)4.6集成架构 (6)4.6.1界面集成 (6)4.6.2数据集成 (6)4.7部署架构 (6)4.7.1部署环境 (6)4.7.1逻辑部署设计 (6)4.7.2物理部署设计 (7)4.7.3硬件规划 (7)4.8安全架构-张朝辉 (7)4.9运维架构 (7)4.9.1运维特点 (7)4.9.2体系架构 (7)4.9.3运维体系说明 (7)4.9.4运维支撑平台 (7)第5章.系统用例 (7)5.1业务用例 (7)5.1.1具体用例 (7)第6章.功能设计 (8)6.1业务 (8)6.1.1功能 (8)第7章.接口设计 (9)7.1外部接口 (9)7.1.1与核心征管接口 (9)7.2内部接口 (12)第8章.安全设计 (13)8.1安全设计目标 (13)8.2安全设计范围 (13)8.3安全设计原则 (13)业务需求的原则 (13)可扩展性原则 (13)整体性原则 (13)符合性原则 (13)标准化原则 (13)实时性和高效性 (13)安全风险可控 (13)8.4安全设计 (13)8.4.1安全拓扑结构 (13)8.4.2物理安全设计 (13)8.4.3网络安全设计 (13)8.4.4主机安全设计 (14)8.4.5身份认证系统设计 (14)8.4.6数据安全设计 (14)8.4.7终端安全设计 (14)第9章.集成设计 (14)9.1界面集成 (15)9.2权限集成 (15)9.3数据集成 (15)第10章.运行设计 (15)10.1应用软件运行设计 (15)10.1.1运维监控 (16)10.1.2系统日志 (16)10.2系统软件运行设计 (16)10.3硬件设备运行设计 (16)10.4系统初始化 (16)10.5运行控制 (16)第11章.数据结构设计 (16)11.1概念模型设计 (16)11.2逻辑结构设计 (16)11.3.1关键技术的应用思路 (16)11.3.2大数据量的模型应对思路 (16)11.3.3ORACLE性能优化思路 (17)11.3.4数据库硬件配置 (17)第12章.出错与异常设计 (17)12.1系统级出错异常 (17)12.2业务级异常 (17)12.3异常模型设计 (17)12.4异常规范 (17)第13章.运维设计 (17)第14章.非功能性设计 (18)14.1高性能设计 (18)14.1.1技术架构角度 (18)14.1.2其他性能因素考虑 (18)14.2可靠性设计 (19)14.2.1安全性 (19)14.2.2事务性 (19)14.2.3稳定性 (19)14.2.4可用性 (19)14.3可维护设计 (19)14.3.1易分析性 (19)14.3.2易改变性 (19)14.3.3易测试性 (19)14.4可扩展性设计 (19)14.5易用性设计 (19)14.5.1用户体验设计 (19)14.5.2开放接口和多样化结果输出 (19)14.5.3一体化界面展现 (19)14.5.4前端展现体系 (20)第15章.系统软件产品约束 (21)第1章. 项目概述1.1编写目的1.2项目背景1.3定义1.4参考资料第2章. 项目概述2.1总体目标2.2运行环境2.2.1数据中心环境2.2.2网络环境2.2.3系统硬件环境2.2.4系统软件环境2.2.5业务及应用环境2.3需求概述2.3.1业务需求2.3.2技术需求2.4条件与限制第3章. 概要设计方法概述。

中小企业服务云平台建设项目设计方案

中小企业服务云平台建设项目设计方案

XX软件园中小微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暨XX软件园中小企业服务云平台设计方案目录第1章项目概述 (6)1.1云平台建设的目的 (6)1.2云平台建设的意义 (6)1.2.1云计算技术实现信息化投资的精确量化 (6)1.2.2云计算系统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7)1.2.3云计算平台更方便快捷地满足客户的需求 (7)1.3云平台技术支撑体系 (8)第2章整体架构 (9)2.1云平台系统架构 (9)2.2云平台服务架构 (9)第3章平台功能 (11)3.1软件开发云平台介绍 (11)3.1.1开发云平台概述 (11)3.1.1.1 云开发的模块构成 (11)3.1.1.2 云开发的整体架构 (11)3.1.1.3 用户登录申请开发环境服务流程 (12)3.1.1.4 用户开发环境提供选择模板 (13)3.1.2云开发平台建设内容 (13)3.1.2.1 提供软件开发环境 (14)3.1.2.2 提供软件开发资源 (14)3.1.2.3 提供软件开发工具集 (15)3.1.3云开发平台的建设要求 (15)3.1.3.1 硬件环境要求 (15)3.1.3.2 软件环境要求 (15)3.2软件测试云平台介绍 (16)3.2.1云测试平台概述 (16)3.2.1.1 云测试的模块构成 (16)3.2.1.2 云测试的业务流程 (16)3.2.1.3 云测试平台部署实现架构 (17)3.2.1.4 云测试的业务运营流程 (17)3.2.2云测试平台建设内容 (18)3.2.2.1 提供软件测试环境 (18)3.2.2.2 提供软件测试资源 (18)3.2.2.3 提供软件测试工具集 (19)3.2.3云测试平台的建设要求 (19)3.2.3.1 硬件环境要求 (19)3.2.3.2 软件环境要求 (19)3.2.4云测试平台服务项目 (20)3.2.4.1 功能自动化测试 (20)3.2.4.2 性能测试 (20)3.2.4.3 可靠性测试 (20)3.2.4.4 兼容性测试 (20)3.3.1验证云平台概述 (21)3.3.2云验证平台建设内容 (21)3.3.2.1 提供软件验证环境 (21)3.3.2.2 提供软件验证资源 (21)3.3.3云验证平台的建设要求 (22)3.3.3.1 硬件环境要求 (22)3.3.3.2 软件环境要求 (22)3.4人才服务云平台 (23)3.4.1人才服务云平台概述 (23)3.4.1.1 人才服务流程 (23)3.4.1.2 人才服务环境服务申请 (24)3.4.1.3 人才培训运营拓扑 (24)3.4.1.4 人才培训用户使用流程 (25)3.4.1.5 人才培训流媒体教学架构 (25)3.4.1.6 人才培训流媒体教学网络拓扑 (26)3.4.1.7 人才培训开发实训 (26)3.4.2人才服务云平台建设内容 (27)3.4.2.1 提供人才培训网络流媒体学习环境 (27)3.4.2.2 提供软件开发实训环境 (28)3.4.2.3 提供软件测试实训环境 (28)3.4.2.4 提供软件开发资源 (29)3.4.2.5 提供软件开发工具集 (29)3.4.2.6 提供软件测试资源 (30)3.4.2.7 提供软件测试工具集 (30)3.4.3人才服务云平台建设要求 (30)3.4.3.1 硬件环境要求 (30)3.4.3.2 软件环境要求 (31)3.4.4人才服务云平台服务项目 (31)3.4.5人才服务云平台实现建议 (32)3.5提供应用商店服务 (32)第4章云平台基础平台架构 (33)4.1云存储模块 (33)4.2服务器云/操作系统云模块(服务器虚拟化层) (33)4.3云架构管理平台模块 (33)4.4云平台物理架构拓扑 (33)4.5云平台逻辑架构拓扑 (34)第5章云计算平台的安全结构 (35)5.1网络安全 (35)5.2W EB负载均衡 (35)第6章设备与服务清单及说明 (36)6.2操作系统与数据库清单及说明 (42)6.3服务器清单及说明 (43)6.4终端及配套硬件清单及说明 (44)6.5软件开发模块清单及说明 (45)6.6系统集成清单及说明 (46)第1章项目概述1.1 云平台建设的目的目前,XX软件园从事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的企业大部分为中小型企业,对共性技术公共服务的需求十分强烈。

公安部无锡交通科学研究所测试新行驶记录仪内容

公安部无锡交通科学研究所测试新行驶记录仪内容

公安部无锡交通科学研究所测试新行驶记录仪内容
摘要
本测试主要针对新行驶记录仪测试性能,比较其与本室标准行驶记录
仪的差异。

测试内容包括:测试原理、测试特征、性能测试、安全性测试、可靠性测试、精度测试及综合测试。

根据测试结果,该新行驶记录仪在安
全性、可靠性及精度上均满足室内标准,综合性能较标准行驶记录仪有所
提高。

一、测试原理
新行驶记录仪是以计算机系统为主体,采用传感器判断车辆及路面汽
车行驶过程中的行车状况,将行车数据记录到记录仪内,以达到安全道路
保护和环境保护的目的。

二、测试特征
测试新行驶记录仪的主要特征主要包括:记录仪设备类别、记录仪设
备参数、记录仪设备功能、记录仪设备与车辆系统接口。

三、性能测试
性能测试主要包括:CPU测试、内存测试、网络测试和硬件测试等。

测试中会检测CPU频率、RAM容量、系统性能、系统稳定性以及系统自检
等多项指标,以确保系统持续正常运行。

四、安全性测试
安全性测试是新行驶记录仪测试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它旨在检查新行
驶记录仪系统是否能够满足安全性要求,包括检查软件操作系统中是否存
在安全隐患,以及新行驶记录仪系统是否能够确保行车安全性。

软件检测报告模板

软件检测报告模板

软件检测报告模板篇一:软件测试报告模板软件测试报告模板此页为模板文档本身的版本控制记录表,按模板生成的正式文档中不需要此页。

秘密XXXXXX软件项目系统测试报告软件测试部 200X/XX/XX目录1. 引言 ................................................ ..................... 3 2. 测试参考文档 ................................................ ............. 3 3. 测试设计简介 ................................................ . (3)测试用例设计 ................................................ ....... 3 测试环境与配置 ................................................ ..... 3 测试方........... 4 4. 测试情况 ................................................ ................. 4 测试执行情况 ................................................ ....... 4 测试覆盖 ................................................ ........... 4 缺陷的统计 ................................................ (4)缺陷汇总和分析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具体的测试缺陷 .............................. 错误!未定义书签。

系统测试报告模板

系统测试报告模板

系统测试报告模板目录一、内容概括 (2)二、测试概述 (2)2.1 测试目标 (3)2.2 测试范围 (4)2.3 测试环境 (5)三、测试计划 (6)3.1 测试阶段划分 (7)3.2 测试资源分配 (9)3.3 测试进度安排 (10)四、测试用例设计 (11)4.1 测试用例编号规则 (12)4.2 测试用例内容 (13)4.3 测试用例执行情况 (14)五、测试执行 (15)5.1 执行时间表 (16)5.2 执行过程记录 (17)5.3 缺陷管理 (17)六、测试结果分析 (19)6.1 性能测试结果 (20)6.2 功能测试结果 (21)6.3 兼容性测试结果 (23)6.4 安全性测试结果 (24)七、缺陷统计与分析 (26)7.1 总结报告 (27)7.2 各类缺陷分布情况 (27)7.3 高风险缺陷跟踪 (29)八、测试总结与建议 (30)8.1 测试成果总结 (31)8.2 改进建议 (33)8.3 未来工作计划 (34)一、内容概括本系统测试报告模板旨在为项目团队提供一个清晰、详细的文档,以便于对系统进行全面、系统的测试。

报告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测试目标、测试范围、测试环境、测试方法、测试结果、问题与缺陷、建议与改进措施等。

通过本报告,项目团队可以全面了解系统在各个方面的性能、稳定性和兼容性,从而为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二、测试概述测试目的:本次系统测试旨在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可靠性和性能,发现并修复潜在的问题和不足,以确保系统在实际运行环境中能够满足用户需求并达到预期效果。

测试范围:本次测试涵盖了系统的所有功能模块,包括但不限于用户界面、数据处理、网络通信、安全性以及与其他系统的集成等。

测试还涉及不同操作系统、数据库及硬件平台上的兼容性测试。

测试方法:在本次测试中,我们采用了多种测试方法,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以及性能测试等。

测试过程中结合了自动化测试和手动测试,以确保测试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芯片测试报告模板

芯片测试报告模板

芯片测试报告模板篇一:芯片测试报告范文Power bank 20XX-4000 芯片测试报告目的:鉴于原power bank20XX-4000 芯片的输出电流不能满足不断升级、更新手机的需求,继而寻找高电流出去芯片,代替原有芯片,特针对此芯片芯片进行测试,为今后的更改做好铺垫。

测试工具:电子负载、稳压电源、万用表、电子温度计、数字电流表。

测试内容:1、输出电流不断上升,输入电压不断下降的状态下,输出效率变化分布;2、输入为恒压的状态下,不断的提高输出电流,输出效率的变化;3、输出电流不断上升时,芯片发热温度变化;测试方案:1 、控制输出电流从逐一递升变化(每);稳压电源输出为4V,以实际电路输入电压为准,并读取电子负载上的显示参数(输出电压、电流);U1I1并读取 2、控制输出电流从,不断调整输入电压,使之为定值电子负载上的显示参数(输出电压、电流);3、控制输出电流从逐一递升变化(每);芯片等周围部件的温度变化;测试数据:1、输出电流不断上升,输入电压不断下降的状态下,输出效率变化分布;2、恒压下的效率变化;输入3V恒压时,随电流的上升,转换效率的变化情况输入恒压时,随电流的上升,效率的变化情况输入4V恒压时,随电流的上升,效率的变化情况3、常温下,输出电流不断上升时,芯片发热温度变化篇二:硬件产品测试报告C××××测试报告(功能测试)1.测试设备2.测试目的3.测试用品:4.电源测试测试方法:1)将×××电源连接到××××××电源连接到×××,以上步骤简称‘上电’; 2)用×××器在各电源对应测试点上测量其×××。

测试条件:1)常温;2)芯片正常运行。

5.采样电路测试测试方法:1)×××板上电;2)在板载接口对应位置接入信号源;3)用×××器测量板上对应测试点×××;测试者:日期:6.×××上电自举测试方法:1)×××板上电;2)在×××环境下,选择×××,出现下载界面;3)选择×××打开×××,选择×××,烧写完成后,重新给×××板上电;以上步骤×××为‘烧写××× 4)观察指示灯×××是否闪烁7.×××测试测试方法:1)×××板上电;2)在程序中设定×××为输入,输入波形作为×××输出,输入为×××方波,烧写×××; 3)用×××器测量板上对应测试点波形; 4)比较测试波形是否与设定一致;8.双口×××测试测试方法:1)×××板上电;2)在×××中设定×××读写时序,向双口×××全地址空间写入数据,写入完成后读取双口×××中的数据,判断是否与写入数据一致;3)在×××中设定×××读写时序,向双口×××全地址空间写入数据,写入完成后读取双口×××M中的数据,判断是否与写入数据一致;×××测试方法:1)×××板上电; 2)烧写×××;3)将F28×××烧写到F×××中;4)将C6×××写入F28×××内部FL×××5)程序运行,如果BOOT×××,则指示灯LE×××闪烁10.外部AD测试测试方法:1)线路板上电;2)在CC×××环境下,通过仿真器向C67×××写入A ×××读写程序;3)在外部A×××输入接口加入电平信号,运行程序,在CC×××中读取采样值。

测试需求分析模板

测试需求分析模板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测试需求分析模板篇一:软件需求分析报告模板(完整版)软件需求分析报告模板(完整版)目录1.范围12.总体要求12.1总体功能要求................................................. ................................................... . (1)2.2软件开发平台要求................................................. ................................................... .. (1)2.3软件项目的开发实施过程管理要求................................................. .. (2)2.3.1软件项目实施过程总体要 (2)2.3.2软件项目实施变更要求................................................. .. (2)2.3.3软件项目实施里程碑控制................................................. . (2)3.软件开发33.1软件的需求分析................................................. ................................................... (3)3.1.1需求分析................................................. ................................................... .. (3)3.1.2需求分析报告的编制者................................................. .. (4)3.1.3需求报告评审................................................. (4)3.1.4需求报告格式................................................. ................................................... (4)3.2软件的概要设计................................................. ................................................... (4)3.2.1概要设计................................................. ................................................... .. (4)3.2.2编写概要设计的要求................................................. (4)3.2.3概要设计报告的编写者................................................. .. (4)3.2.4概要设计和需求分析、详细设计之间的关系和区3.2.5概要设计的评审................................................. ................................................... .. (4)3.2.6概要设计格式................................................. ................................................... (4)3.3软件的详细设计................................................. ................................................... (5)3.3.1详细设计................................................. ................................................... .. (5)3.3.2特例................................................. ................................................... . (5)3.3.3详细设计的要................................................... .. (5)3.3.4数据库设计................................................. ................................................... . (5)3.3.5详细设计的评审................................................. ................................................... .. (5)3.3.6详细设计格式................................................. ................................................... (5)3.4软件的编码................................................. ................................................... .. (5)3.4.1软件编码................................................. ................................................... (5)3.4.2软件编码的要求................................................. ................................................... .. (5)3.4.3编码的评审................................................. ................................................... . (6)3.4.4编程规范及要求................................................. ................................................... .. (6)3.5软件的测试................................................. ................................................... .. (6)3.5.1软件测试................................................. ................................................... .. (6)3.5.2测试计划................................................. ................................................... .. (6)3.6软件的交付准备................................................. ................................................... (6)3.6.1交付清单................................................. ................................................... .. (6)3.7软件的鉴定验收................................................. ................................................... (7)3.7.1软件的鉴定验收................................................. ................................................... .. (7)3.7.2验收人员................................................. ................................................... (7)3.7.3验收具体内容................................................. ................................................... (7)3.7.4软件验收测试大纲................................................. ................................................... . (7)3.8培训................................................. ................................................... .. (7)3.8.1系统应用培训................................................. ................................................... (7)3.8.2系统管理的培训(可选)............................................... (8)附录a软件需求分析报告文档模板9附录b软件概要设计报告文档模板21附录c软件详细设计报告文档模板33附录d软件数据库设计报告文档模板43附录e软件测试(验收)大纲错误!未定义书签。

固网网络知识介绍

固网网络知识介绍

联通BAS 设备
汇聚层交换 机
OLT
ONU
ONU
ONU
EOC- MODEMEOC- Βιβλιοθήκη ODEMEOC- MODEM
上网方式:固定IP和动态拨号 两种,动态拨号方式采用 的是PPPOE认证方式
9
固网网络组成
宽带LAN
LAN小区
小区二/三 层交换机
单模光纤
1000M
10M
单模光纤 100M
10M 10M
设 备 线路资源
业务产品
支撑系统
产品销售
顾 客
3
1
2 3 4
网络产品概要
固网网络组成
常见投诉案例
常用自测工具
4
固网网络组成
AS17816
NE40E
宽带网络拓扑图
H3C5500
AS4837
GSR 集团A2 集团A1
华为BRAS 华为交换 机系列
6
贝尔BRAS 华为路由 器系列 思科路由 器
2
3
6
恒丰7楼 NE5000E
固网网络组成
互联网业务区别
15
固网网络组成
交换网络
数字商易通 模拟商易通、集线通
A
固网语音业务
B C
话吧、无线公话/商机
D
普通后付费、预付费
16
固网网络组成
交换网络-数字商易通
特点:通话质量 相对较好;接 入成本高(个 别用户需联通 提供用户端小 交),浪费交 换资源(中继 端口资源,信 令资源,元组 数资源)。业 务开放调测及 故障处理相对 复杂。一般为 企业用户使用。
2
8
3
2
16
虎门 小捷窖 8505

GEE6说明书范文

GEE6说明书范文

GEE6说明书范文第一章:产品概述GEE6是一种全新的智能手环设备,旨在提供个人健康管理和日常生活辅助功能。

该手环采用了先进的传感技术和智能算法,能够准确地监测用户的运动状态、睡眠质量、心率等健康指标,并通过手机APP展示和分析这些数据,以帮助用户更好地管理自己的健康和生活。

第二章:产品特点1.多功能:GEE6具有计步、心率监测、睡眠监测等多种健康管理功能,满足用户不同的需求。

2.高精度:通过内置的运动传感器,GEE6能够准确地记录用户的运动步数、消耗的卡路里等指标,并实时显示在手环屏幕上。

3.心率监测:GEE6采用光学心率监测技术,可随时检测用户的心率并显示在手环屏幕上,帮助用户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

4.睡眠监测:通过内置的睡眠传感器,GEE6可以自动监测用户的睡眠质量,包括入睡时间、醒来时间、深度睡眠时间等指标,并通过手机APP提供详细的睡眠报告。

5.智能提醒:GEE6支持来电提醒、短信提醒、久坐提醒等功能,可以及时将手机中的信息推送到手环上进行提醒。

6.防水设计:GEE6采用了防水设计,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抵抗雨水和汗水的侵蚀,保证正常使用。

第三章:产品使用方法2.充电:首次使用时,用户需要将手环连接到电源适配器进行充电,充电时间约为2小时。

3.连接手机:打开手机的蓝牙功能,并打开GEE6手机APP,按照APP 中的指示完成手环和手机的连接。

4.设置个人信息:在APP中设置个人信息,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以便GEE6能够更准确地分析用户的健康数据。

5.佩戴手环:将手环戴在手腕上,调整合适的长度和紧度,确保手环与皮肤贴合度良好。

6.开始使用:当手环与手机成功连接后,手环会自动开始记录用户的运动状态和健康数据,并显示在手环屏幕上。

第四章:注意事项1.请勿将手环暴露在极端温度、湿度或高压环境中,以免对设备造成损害。

2.请勿在使用和充电过程中将手环与尖锐物品接触,以免刮伤手环表面。

3.请勿将手环放在明火或高温物体附近,防止手环变形或发生安全事故。

国六解决方案你必须知道的那些事——车载诊断OBD要求之在用监测频率IUPR

国六解决方案你必须知道的那些事——车载诊断OBD要求之在用监测频率IUPR

国六解决方案你必须知道的那些事——车载诊断OBD要求之在用监测频率IUPR在新近出台的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六阶段,即国六)征求意见稿中,除了相关尾气排放及蒸发排放限值加严外,OBD部分的要求由国五参照EOBD转向要求更为严格的美国加州CARB的OBDII,其中,在用监测频率IUPR,相对国五,要求更加严格而具体,具体体现在:1)相关监测的在用监测频率IUPR比率限值相比国五阶段的过渡值0.1提高到正常值,如对一般诊断,为0.336;2)对相关特殊IUPR分母增加条件进行了更加详细的规定。

在用监测频率IUPR究竟为何物?要求加严会带来哪些作用和影响?听小编慢慢道来。

IUPR要求的由来IUPR,英文全称:In-Use Performance Ratio,是EOBD(欧盟法规中OBD要求)的叫法,在CARB OBDII(美国加州排放法规中OBD要求)中叫IUMPR(In-Use Monitor Performance Ratio),是指在用车相关OBD监测功能的监测频率。

IUPR要求最早由CARB在OBDII update中定义,并要求2004MY以后的车型具备该功能。

欧盟对其进行了相应的适应性简化后在欧五/六法规(692/2008)中也引入了IUPR要求,要求欧五+以后车型应具备该功能。

国五法规延续参照欧盟法规,因此,当前国五法规对IUPR的要求与欧五+相同。

IUPR要求是什么?IUPR要求实际上是OBD监测功能监测条件要求的一部分,监测条件是指对特定监测功能要求在什么条件下进行监测,监测条件越宽松,该监测功能越容易进行,对应故障的检测就越及时,但诊断的可靠性会相应下降;反之亦然。

由于OBD法规的本质目的是在用户正常的车辆使用过程中检测与排放相关的故障,以实现故障的及时维修,维持车辆正常的排放状态,从而降低整体在用车排放水平,因此,OBD法规在对监测功能监测条件的要求上非常注重真实使用环境下对故障的检测。

产品质量证明书及出厂检验报告

产品质量证明书及出厂检验报告

产品质量证明书及出厂检验报告目录一、产品质量证明书 (2)1. 产品质量概述 (2)1.1 产品基本信息 (3)1.2 生产过程及质量控制 (3)1.3 原料与零部件质量 (4)2. 质量检测与评估 (6)2.1 初始质量检测报告 (7)2.2 过程质量检测报告 (8)2.3 最终质量检测报告 (9)3. 合格证明及证书 (9)3.1 产品合格证明 (10)3.2 质量认证证书 (10)二、出厂检验报告 (11)1. 检验计划与目的 (12)1.1 检验计划概述 (13)1.2 检验目的及标准 (14)2. 产品外观检验 (15)2.1 外观尺寸检验 (16)2.2 表面质量检查 (17)3. 性能与功能测试 (17)3.1 性能测试报告 (19)3.2 功能测试报告 (20)4. 安全性能检验报告 (20)4.1 电气安全性能检验 (21)4.2 机械安全性能检验等 (22)5. 检验结论与建议处理意见 (23)一、产品质量证明书本产品质量证明书是为了证明本产品在生产过程中严格遵循相关国家和行业的质量标准,确保产品质量稳定可靠,满足客户需求。

本证明书适用于所有销售给客户的产品。

检验标准:根据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进行检验,如GBT 《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等。

本证明书的有效期为年(具体时间根据实际情况填写),在此期间内,如发现产品存在质量问题,可依据本证明书向生产厂家索赔。

本证明书仅限于本文件签署之日及之后的有效期内使用,逾期将不再有效。

1. 产品质量概述在本次生产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确保产品从设计、生产到出厂的每一个环节都符合质量标准。

我们深知产品质量对于客户的重要性,因此我们致力于生产高品质的产品,以满足客户的期望和需求。

在原材料采购环节,我们选择了经过严格筛选的供应商,确保了原材料的质量稳定。

在生产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确保了产品的一致性和稳定性。

集成测试总结报告

集成测试总结报告

高精度远程变形监测与预警系统(MASD)集成测试报告xxxx公司2009年3月18日文档修订记录文档审批信息目录1引言 (5)1.1目的 (5)1.2适用范围 (5)1.3背景描述 (5)1.4术语表 (5)1.5参考资料 (5)2测试环境 (5)2.1硬件环境 (5)2.2软件环境 (6)3测试需求策略 (6)3.1测试需求 (6)3.2测试策略 (6)4测试结果分析 (6)4.1缺陷统计和分析 (6)4.2测试覆盖情况评估 (8)4.3确定是否已完成测试 (8)5质量评价 (8)6测试工作总结 (9)6.1测试进度分析 (9)6.2提交和确认问题统计 (9)6.3测试总次数统计 (9)6.4资源使用情况 (9)6.5经验教训 (9)6.6缺陷列表 (9)1引言1.1目的通过测试的分析、度量对高精度远程变形监测与预警系统集成测试进行全面的分析总结。

1.2适用范围该测试总结报告所从属的软件系统是高精度远程变形监测与预警系统,本阶段为集成测试,采用黑合测试、功能测试的方法,测试项覆盖系统所有需求,预期读者为客户、开发人员、测试人员和公司领导。

1.3背景描述项目立项,项目开发计划,测试计划,测试用例设计、单元测试测试执行已经完成。

1.4术语表无1.5参考资料《远程形变监测与自动报警系统—项目开发文档》2测试环境2.1硬件环境◆主机(1台)⏹CPU Intel (R) Pentium(R) Dual E2160 1.80GHZ⏹内存512MB RAM(最低),1G以上RAM(推荐)⏹磁盘空间4GB或以上◆目标机(1台)⏹CPU SAMSUNG S3C2440A,主频400MHz⏹SDRAM 64MB⏹NAND Flash 64MB⏹2个标准5线串口,1个九线异步串口(16C654外扩)⏹1个10M/100M网口⏹1个USB1.1 HOST接口⏹1个USB1.1 Device接口⏹1个音频接口⏹1个SD卡接口⏹RTC(带有后备锂电池)⏹1个标准JTAG接口⏹开关电源供电,带电源开关和指示灯⏹1个EEPROM(AT24C02)⏹1个50芯2毫米间距双排标准连接器用作扩展口,引出了地址线、数据线、读写、片选、中断、IO口、ADC、5V和3.3V电源、地等信号2.2软件环境◆主机⏹OS:Windows Xp SP2;Ubuntu 7.04◆目标机⏹OS:linux-2.6.123测试需求策略3.1测试需求◆全面集成测试远程形变监测与自动报警系统中所有模块的集成。

UTM2000-GS-N功能测试报告

UTM2000-GS-N功能测试报告

杭州迪普科技有限公司DPtech UTM2000功能测试报告杭州迪普科技有限公司2011年10月杭州迪普科技有限公司目录1.测试背景 (1)2.测试说明 (2)2.1.测试方案 (2)3.应用部署与测试环境 (2)3.1.测试拓扑 (2)3.2.测试工具 (3)4.功能测试 (3)4.1.基本功能 (3)4.1.1.静态路由功能测试 (3)4.2.IPS功能 (4)4.3.流量分析功能 (5)4.3.1.业务总流量分析 (5)4.3.2.根据应用类型/类型组统计流量分布 (5)4.4.行为审计 (6)4.4.1.WEB搜索审计 (6)4.4.2.用户浏览网页应用审计 (6)5.测试总结 (7)1. 测试背景(1)目前,混合型攻击成为主流,非法访问、蠕虫病毒、垃圾邮件、带宽滥用等安全威胁不再是单兵作战,而是经常一起进行混合攻击,单一的防护技术已根本无法应对。

而在网络特别在广域网中同时部署多个安全产品,除了增加用户安全建设的成本之外,还会造成网络结构复杂,单点故障增多,维护和管理难度成几何级增大。

UTM(United Threat Management,统一威胁管理)产品的出现解决了以上问题,UTM是一种灵活、简洁、全面的安全防护手段,它在一个硬件平台下集成了防火墙、漏洞防护、防病毒、防垃圾邮件、内容过滤等多个安全功能,可以应对快速增长的各种混合攻击。

然而目前业界大多数的UTM产品均是在传统防火墙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功能叠加,一旦多功能开启后,性能急剧下降,造成UTM的多功能成为一个摆设而无法真正使用。

基于上述现状,迪普科技推出了基于多核处理器架构的DPtech UTM2000 N系列UTM,UTM2000 N系列全面集成了防火墙、IPSec/SSL VPN、漏洞防护、防病毒、内容过滤、防垃圾邮件、带宽滥用控制、行为审计、无线等功能,是业界功能最全面的UTM产品;同时,为解决多功能开启后UTM 性能急剧下降的难题,迪普科技采用了独有的“并行流过滤引擎”技术,多种业务并发处理,即使在多功能同时开启、特征库不断增加的情况下,也不会造成性能的衰减和网络时延的增加。

网络项目测试报告模板

网络项目测试报告模板

网络项目测试报告模板篇一:系统测试报告模板【项目名称】系统测试报告修订历史记录【模板使用必读:模板内容和页眉中包含内容为指导性的待替换文字,请在使用中替换为具体内容,或删除。

文件提交时不得再含有这些内容。

】目录1引言 ................................................ ................................................... ................................................... ............... 4 编写目的 ................................................ ................................................... ............................................. 4 用户群 ................................................ ................................................... . (4)系统概述 ................................................ ................................................... ............................................. 4 术语定义 ................................................ ................................................... ............................................. 4 参考文档 ................................................ ................................................... ............................................. 4 测试概述 ................................................ ................................................... ................................................... .......... 4 进度回顾 ................................................ ................................................... ............................................. 4 测试执行 ............................................................................................. 5 版本说明 ................................................ ................................................... ............................................. 5 测试环境和工具 ................................................ ................................................... . (5)软硬件环境 ................................................ ................................................... ......................................... 5 网络拓扑图 ................................................ ................................................... ......................................... 5 测试工具 ................................................ ................................................... ............................................. 5 测试结果及分................................................... . (6)测试结果 ................................................ ................................................... ............................................. 6 缺陷和限制 ................................................ ................................................... ......................................... 6 结果分析 ................................................ ................................................... (6)测试用例通过率 ................................................ ................................................... ......................... 6 测试覆盖率 ................................................ ................................................... ................................. 6 缺陷解决率 ................................................................................. 7 缺陷分布状况 ................................................ ................................................... ............................. 7 遗留缺陷的影响 ................................................ ................................................... ................................. 7 活动总结 ................................................ ................................................... ................................................... .......... 7 资源消耗 ................................................ ................................................... ............................................. 7 测试活动的不足 ................................................ ................................................... ................................. 8 测试结论 ................................................ ................................................... ............................................................. 8 批准 ................................................ ................................................... ................................................... (8)23456 71 引言编写目的【编写本测试总结报告主要有以下几个目的1.通过对测试结果的分析,得到对软件质量的评价2.分析测试的过程,产品,资源,信息,为以后制定测试计划提供参考 3.评估测试测试执行和测试计划是否符合4.分析系统存在的缺陷,为修复和预防bug提供建议】用户群【主要读者:XX其他读者:XX项目相关人员。

安科特那GSM-R通信测试方案

安科特那GSM-R通信测试方案

通过模拟实际运行环境,检测系统可能存在的故障和问题,为
后续的优化和改进提供依据。
保障铁路运输安全
03
确保gsm-r系统在铁路运输中的稳定运行,降低通信故障对运
输安全的影响。
测试范围

网络覆盖测试
测试gsm-r网络的覆盖范围,包括不同地形、建筑物遮挡等环境 下的信号覆盖情况。
呼叫建立与保持测试
验证呼叫建立和通话过程中的信号质量、语音质量和数据传输速 率等。
问题分析与解决方案
问题分析
根据测试结果,分析网络中存在的问题和瓶颈,找出原因。
解决方案
针对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包括优化网络配置、升级设备等措 施。
实施与验证
将解决方案实施到实际网络中,并进行效果验证,确保问题得到有 效解决。
05 测试总结与建议
测试总结
测试目标
验证安科特那gsm-r通信系统的性能和稳定性,评估其在 不同场景下的表现。
技术创新
未来可考虑引入更先进的技术,如5g通信技术,对安科特那 gsm-r通信系统进行升级和改造,以提升系统的性能和稳定 性。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掉话率测试
总结词
评估GSM-R网络的掉话率
详细描述
通过模拟实际使用场景进行通话测试,统计掉话率数据,评估GSM-R网络在各种情况下的掉话情况, 确保网络稳定性。
04 测试结果分析
数据收集与整理
01
02
03
数据来源
测试数据来源于实际通信 网络中的设备,包括基站、 移动台、交换机等。
数据整理
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 筛选和清洗,确保数据的 准确性和可靠性。
优化通话质量

可用性测试报告模板

可用性测试报告模板

可用性测试报告,模板篇一:测试报告模板(Testing Report Template)测试报Prepared by拟制 Reviewed by 评审人 Approved by批准XX项目XX测试报告Date 日期 yyyy-mm-dd Date 日期 yyyy-mm-ddDate 日期yyyy-mm-ddRevision Record 修订记录Table of Contents 目录1 概述 ................................................ ................................................... ........................... 5 2 测试时间、地点及人员 ................................................ . (5)3 环境描述 ................................................ ................................................... .. (5)硬件配置: .............................................. ................................................... ............ 5 软件配置: .............................................. ................................................... ............ 5 总体评价结论................................................. ................................................... ...... 6 缺陷统计 ................................................ ................................................... .............. 6 缺陷分析 ................................................ ................................................... .............. 7 测试趋势分析结果 ................................................ ............................................ 7 质量评价结果 ................................................ ....................................................7 遗留问题风险分析与规避措施 ................................................ .. (7)4 测试对象质量评估 ................................................ ................................................... .. (6)覆盖率统计 ................................................ ................................................... .......... 7 性能测试评估................................................. ................................................... ...... 8 可用性评估 ................................................ ................................................... .......... 8 兼容性评估 ................................................ ................................................... .......... 8 文档评估 ................................................ ................................................... .............. 9 测试设计评估................................................. ................................................... ...... 9 测试执行评估................................................. ................................................... ...... 9 测试执行统计数据 ................................................ ............................................ 9 测试用例执行结果统计数据 ................................................ . (10)5 测试过程评估 ................................................ ................................................... (9)6 附件 ................................................ ................................................... . (11)附件1:遗留问题报告 ................................................ .......................................... 12 遗留问题统计 ................................................ ..................................................12 遗留问题列表 ................................................ ..................................................12 其他风险和规避措施 ................................................ (13)附件2:交付的测试工作产品 ................................................ ............................... 13 附件3:测试项通过情况清单 ................................................ ............................... 13 附件4:测试发现的所有问题列表与分析 ................................................ . (14)Table List 表目录表 1 测试时间、地点及人员 ................................................ ................................................... ......... 5 表 2 从版本缺陷统计 ................................................ ................................................... ..................... 6 表 3 从特性统计缺陷 ................................................ ................................................... ..................... 6 表 4 测试执行统计 ................................................ ................................................... ....................... 10 表 5 系统测试结果统计表 ................................................................................................... ........... 10 表 6 SDV测试结果统计表 ................................................ ................................................... ........... 11 表7 遗留问题统计表 ................................................ ................................................... . (12)Figure List 图目录图1 错误!未定义书签。

趋势科技服务器深度安全防护系统说明书

趋势科技服务器深度安全防护系统说明书
附录 .................................................................................................... 48
趋势科技服务器深度安全防护系统管理中心内存使用............................................................................................... 49 趋势科技服务器深度安全防护系统管理中心静默安装............................................................................................... 50 趋势科技服务器深度安全防护系统管理中心设置属性文件........................................................................................... 52 趋势科技服务器深度安全防护系统管理中心性能特点............................................................................................... 58 创建 SSL 认证证书............................................................................................................................ 59 保护便携式计算机............................................................................................................................. 62 启用多租户................................................................................................................................... 70 多租户(高级)............................................................................................................................... 78 安装趋势科技服务器深度安全防护系统数据库(多租户要求)....................................................................................... 80 卸载趋势科技服务器深度安全防护系统........................................................................................................... 84

WLAN基本与基础知识

WLAN基本与基础知识

WLAN基本与基础知识目录一、WLAN概述 (2)1.1 无线网络技术简介 (3)1.2 WLAN的定义与发展历程 (4)1.3 WLAN的应用场景 (6)二、WLAN的基本原理 (7)2.1 WLAN的基本概念 (8)2.2 WLAN的频段与协议标准 (9)2.3 WLAN的工作原理 (10)2.4 WLAN的拓扑结构 (12)三、WLAN的关键技术 (13)3.1 无线帧结构与传输机制 (14)3.2 路由协议与无线资源管理 (15)3.3 加密与安全性技术 (17)3.4 无线信道与干扰管理 (18)四、WLAN的设备与类型 (19)4.1 无线接入点 (21)4.2 无线客户端 (23)4.3 无线路由器与网关 (24)4.4 混合WLAN解决方案 (25)五、WLAN的规划与部署 (26)5.1 需求分析与场景设计 (28)5.2 场址分配与频谱规划 (29)5.3 网络规划与优化 (32)5.4 设备安装与调试 (33)六、WLAN的测试与评估 (34)6.1 测试指标与方法 (36)6.2 性能评估与优化 (37)6.3 安全性与可靠性测试 (38)6.4 问题诊断与解决 (39)七、WLAN的未来发展趋势 (40)7.1 5G与WLAN的融合 (41)7.2 人工智能与WLAN的结合 (42)7.3 无线网络的未来挑战与机遇 (44)一、WLAN概述无线局域网络(WLAN)是一种利用无线通信技术构建的计算机网络,使得计算机和其他设备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无需物理线路连接即可进行数据传输和通信。

WLAN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移动办公和无线上网的发展,成为了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WLAN的英文全称是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即无线局域网络。

它基于IEEE 标准,利用射频技术(如无线电波)搭建起一个局部的、便捷的网络环境。

WLAN具有灵活性高、移动性强、安装和维护成本低等优点,使得它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GSR6新功能测试(杭州)报告摩托罗拉工程师于3月22日至3月26日在杭州移动上塘机房进行了GSR6版本的新功能测试,测试工作得到了杭州移动的密切配合,测试过程顺利。

此次测试主要针对GSR6提供的新的功能,包括BSS新功能、新增统计项、OMC新增功能、GPRS新功能,其中有部分功能由于目前版本不支持等原因未进行测试。

现将测试结果总结如下:1、Enhanced Circuit Error Rate Monitor——对主要的无线接口链路产生的错误率进行监测和告警,增加了ACI(BSC-RXCDR)、GCI(BSC-PCU)、PIC(BSC-BTS)接口的监测和告警。

该功能从BSC上执行disp_option可以查看,测试方法是降低相关的告警产生门限,从event log 中查看是否有相关告警信息产生,以PIC为例:#0 - NOT APPL - *NONE*.communicationFailureEvent - BSS - HZBSC23(BSC23): 0 BSS 0 - 20/03/2004 23:59:37.[48] Circuit Fault Cleared on PATH Channel - FMIC - Investigate -/-.PIC# 0xf01190测试表明该功能可用,对链路故障诊断提供了更加具体的信息。

2、Link Utilization Improvements将现网基站的信令链路负荷能力从目前的20%提高到35%,为网络容量的增加以及短信、GPRS 等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更高的信令承载能力属于在实践中不断检验的类型,此次测试未进行定量分析;GPRS方面即BTS与PCU间的信令传送高容量、高速度有赖于Enhanced GPRS One Phase Access功能,但此功能目前杭州的软件版本不支持。

该功能主要是提高了RSL和GSL的处理能力。

3、Advanced Load Management for EGSM Carriers通过切换的优先级设置,提高在GSM/EGSM/DCS1800网络中对EGSM资源的利用率。

该功能目前杭州的软件不支持,所以未进行测试。

该功能主要是解决支持EGSM的MS在GSM/EGSM/DCS1800间的对EGSM载频的切换问题。

4、New Statistics For TCH/SDCCH Allocations Per Carrier新增基于每个载频统计TCH/SDCCH分配次数和TCH的分配时长测试中,收集了performance相应统计的数据,结果表明新增ALLOC_SDCCH_CARR ,ALLOC_TCH_CARR, BUSY_TCH_MEAN统计正常使用,没有其它问题。

该功能有利于于排障、优化及网络规划。

5、New Statistics For RX Uplink Quality Per Timeslot新增基于每时隙上行链路的接收质量统计。

测试中,收集了performance相应统计的数据,结果表明新增U_BER_MEAN_TS0,U_BER_MEAN_TS1,U_BER_MEAN_TS2,U_BER_MEAN_TS3,U_BER_MEAN_TS4,U_BER_MEAN_TS5,U_BER_MEAN_TS6,U_BER_MEAN_TS7,统计正常使用。

该功能有利于于排障、优化。

6、New Statistics For Clear Commands From MSC新增BSS-MSC间BSSMAP层Clear Commands统计并分SDCCH、Full Rate TCH、Half RateTCH三个bin值。

测试中,收集了performance相应统计的数据,结果表明新增CLR_REQ_TO_MSC_FR,CLR_REQ_TO_MSC_HR,CLR_REQ_TO_MSC_SD,CLR_CMD_FROM_MSC_FR,CLR_CMD_FROM_MSC_HRCLR_CMD_FROM_MSC_SD,统计正常使用。

该功能有利于掉话分析。

7、Location Service提供LOCA TION SERVICE功能,需增加硬件。

该功能目前杭州的软件不支持,所以未进行测试。

8、Call downgrade for unmatched CIC capability & codec typeBSS支持在呼叫建立和越区切换的请求时在手机和系统间建立统一的语音编码速率,使XCDR与GDP可共存,提高了网络资源利用率。

由于该功能测试的可操作性较差,不易实现,所以此次未进行测试。

提高了系统对CIC和call的管理能力,解决了XCDR与GDP共用时的EFR问题。

9、Inter-RAT 2G-3G-2G Handovers支持2G与3G间的切换。

该功能目前杭州的软件不支持,所以未进行测试。

10、Online network expansion – Phase 3增强了对网络进行在线扩容能力的支持,使改变菊花链拓扑的BTS的网络结构等操作简化。

首先要在GUI-Admin- Access Control中打开用户NEX(network expansion)的使用权限;完全图形菜单化操作,对于个别基站更改PATH或balance操作比较适用,但因为执行时间较长,且与Audit、Resync、Cell-X、PM Resync、Cmutil等等,与CM数据库有关的操作冲突,所以使用时必须小心。

该功能增强了OMC-R基站管理的可操作性。

11、Enable cyclic neighbour statistics以轮转的方式打开各小区的邻区统计,其优先级低于操作员(和NHA)打开的邻区统计。

首先要修改OMC-R的相关环境变量:vi /usr/omc/config/global/pmProcConfig.cshsetenv ENABLE_CYCLIC_NBRS ON (执行omc stop/start使生效)omc_envcreat_nbr_statussetup_cyclic_nbr 12(创建后台cron,每12小时轮转一次)或setup_cyclic_nbr 6 (创建后台cron,每6小时轮转一次)或setup_cyclic_nbr (创建后台cron,每24小时轮转一次)该功能简化了邻区统计开关操作。

12、New BSS naming convention更完整显示系统中运行的版本信息,具体到TEST版本,便于网络管理员准确跟踪BSS版本更新。

对照OMC-R Load Management的software显示和BSC上执行disp_ver的结果:BSP Code Version: 6.7.F0.41 对应于BSGSM-167016-t8disp_ver的输出结果中增加F位以表示test版本,这与BSS软件磁带上的标识不同,所以在进行OMC-R BSS Code Install时一定要严格按照BSS软件磁带上的标识标明版本号。

该功能在于提供更准确的版本信息跟踪。

13、Geographic Command Partitioning在Config Management中增加创建不同region的功能。

首先要修改OMC-R的相关环境变量:vi /usr/omc/current/config/Common.csh(setenv REGION 1)vi /usr/omc/current/config/Common.sh (REGION=1; export REGION)执行omc stop/start使生效在GUI-Admin-Region Management中创建一个或多个Region此功能仅在GUI-Config Mgnt中提供操作方便,同时GUI-Rlogin窗口中只显示该用户Region 内的网元,但其它功能没有变化(例如Alarm窗口仍然显示全网告警,并非针对某个Region)。

14、Enhancement to Audit在OMC和NE中各定义一计数器,当AUDIT调用时首先比较两个计数器,仅对计数器值不同的基站进行Audit。

首先要修改OMC-R的相关环境变量:vi /usr/omc/current/config/Common.csh(setenv PER_SITE_AUDIT ON)vi /usr/omc/current/config/audit/audit.cfg(PerSiteAuditLevel 1)从omc log文件中可以看到audit的执行前的计数器比较:2004-03-23 12:54:33 au : Audit Initiated from NE: 11_XiaShaWaHaHa_104492004-03-23 12:54:33 au : PerSite Audit Feature (PSA) enabled - PerSiteAuditLevel:1.2004-03-23 12:54:34 au : PSA: OMC,NE per_site_counter for SITE (11_XiaShaWaHaHa_10449:) differ (OMC:-2147483543 NE:309230654) - SITE will be audited.该功能提高了Audit的运行效率。

15、GUI support for large networks – Phase 2自动双向邻区增加功能,并可显示所有邻区关系(单向、双向)。

点击GUI-Config Mgnt-config-Source and netghbours,可显示选中的BSC/site/cell的neighbour配置数据,可以方便的进行邻区数据检查和增减neighbour的操作;如果要打开系统自动添加反向neighbour的功能,需修改如下变量:vi /usr/omc/config/global/mibProcConfig.cshsetenv RECIPROCATE_NBR TRUE因为优化中特意配置部分单向neighbour,所以打开自动添加功能需注意。

该功能方便neighbour数据检查和配置。

16、Cell Exchange可以批量输出系统当前信息,包括SITE/CELL/DRI、neighbour、RF及数据库设置,离线修改并重新加载。

首先在GUI-Admin- Access Control中打开用户Cell-X的使用权限,同时修改环境变量设置:vi /usr/omc/config/global/cellX/FGand vi /usr/omc/config/global/FGFLAG: STANDARD_IMPORT_EXPORT ON点击GUI-Config Mgnt-config-cell-X-Export倒出选中的BSC的RF和neighbour配置文件:RFPlanCell.out ,RFPlanNeighbour.out;然后cp这两个文件为RFPlanCell.in ,RFPlanNeighbour.in 修改某个参数后导入,前后rlogin BSC以检查修改数据修改结果,表明此功能使用正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