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集
人教部编版数学三年级下册 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本教材是人教部编写的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共有10个单元,涵盖了数的认识、数量计算、简单的几何图形等内容。
(2)本教材采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讲授、小组讨论、游戏活动等,以提高学生的研究积极性和兴趣。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研究本教材,学生能掌握三位数的认识、加减法、分数的概念等基本数学知识,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题目。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合作能力,提高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研究的积极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三位数的认识与运用、加减法的运算、分数的概念与应用。
(2)难点:分数的概念与运用、较复杂的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
四、教学过程(1)热身导入:通过课前小组讨论的方式回顾上节课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
(2)新课讲授:向学生介绍本节课的知识点,并通过实例演示和讲解,引导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和方法。
(3)巩固练:组织学生进行课堂练或小组活动,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拓展应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课堂总结: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相应的作业。
五、教学资源(1)教材:《人教部编版数学三年级下册》(2)教具:数学工具包、黑板、彩色粉笔、多媒体投影仪等。
六、教学评估(1)形式评估:课堂练、小组活动、个人作业等。
(2)终结性评估:通过期末考试对学生的研究情况进行评估。
七、教学反思(1)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思维能力,但在课堂管理上需要更加细致和有序。
(2)针对学生研究困难的情况,需要更多的个别辅导和反馈,帮助他们克服困难。
以上是本节课的大致内容和教学安排,希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基础知识,提高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全册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全册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册教材包括数学概念、数的认识、简单的加减法等内容。
其中重点包括三位数的认识和拆分、三位数的加减法和口诀、毫和秒的计算等。
二、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让学生掌握三位数的概念和认识;- 让学生掌握三位数的拆分方法;- 让学生学会三位数的加减法和口诀;- 让学生了解毫、秒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三位数的认识和拆分、三位数的加减法和口诀。
教学难点是:三位数的口诀和加减法。
四、教学策略本节课的教学策略是:- 通过图片和实物让学生对三位数有直观的认识;-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三位数的拆分方法;- 通过歌曲和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学会三位数的口诀和加减法;- 结合日常生活,让学生了解毫、秒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五、教学过程1. 自我介绍2. 三位数的认识- 准备数学教材中的图片和实物,让学生对三位数有直观的认识。
- 带领学生一起读出三位数并认识它们。
3. 三位数的拆分- 将学生分成小组,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掌握三位数的拆分方法。
4. 三位数的加减法和口诀- 通过歌曲的方式让学生学会三位数的口诀。
- 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学会三位数的加减法。
5. 毫、秒的计算- 结合日常生活,让学生了解毫、秒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6. 小结:通过今天的研究,我们掌握了三位数的认识和拆分,学会了三位数的加减法和口诀,并了解了毫、秒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六、板书设计七、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受到了很好的启示,增加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但是,对于掌握能力较弱的学生,需要更多的时间与耐心。
从教学实践出发,可以更好地提高授课效果。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位置与方向》说课稿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位置与方向》说
课稿
与教具
1)情境教学法
本课程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感受方向的含义,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方向的概念。
2)小组合作研究法
小组合作研究法是本课程的重要教学策略之一,可以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研究效果。
3)教具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地图、指南针、路线图等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方向的概念。
五、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三个环节:导入、讲解、练。
1、导入
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回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对方向的认识和经验,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为后续的研究做好铺垫。
2、讲解
教师通过情境教学法,结合地图、指南针等教具,向学生讲解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含义和特点,并引导学生学会在平面图上确定方向,看懂简单的路线图。
3、练
通过小组合作研究法,让学生分组完成一些实际的任务,如在校园内找到指定的地点等,巩固学生对方向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认识和掌握得到了进一步的加深和提高。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研究法的运用,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得到了促进,学生的合作精神也得到了锻炼。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有些学生理解能力较弱,需要更多的练和巩固,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方向的概念和应用能力。
口算乘法说课稿(精选9篇)
口算乘法说课稿(精选9篇)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内容,第一段主要是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
第二段主要是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的第一个例题:两位数乘以一位数,它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整十、整百乘一位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为后面学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乘多位数的笔算乘法奠定基础。
教材为同学们提供主题图,运用已有知识将难点转化,以旧知识解决新问题。
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计算技能,有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这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了整十、整百乘一位数算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熟练掌握这部分的知识,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奠定基础。
一、说教学目标:为了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关注学生的学习情感和情绪体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结合新课标的要求,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通过创设生活情景,使学生探索并掌握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思想方法,能正确进行口算,还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探索口算方法的获取过程,从中培养学生的分析、迁移和推理等思维能力。
二、说教学重难点:本着课程标准,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重点是体验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多种口算方法,能正确进行口算。
难点是体会口算算理,正确、灵活、合理地进行相关乘法口算。
三、说教学策略、教学方法:1、知识迁移法:在教学活动的导入部分,首先带领学生复习旧的知识,注意以旧引新抓准新旧知识的联接点,运用了知识迁移规律,体现温故知新的教学思想。
2、情景创设法:小学生注意力不够持久、不够稳定,因此通过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学生进行直观思考,理解算理。
3、练习巩固法: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题及时进行巩固,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算法。
四、说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2、出示学习目标3、指导学生自主学习4、精讲点拨、检测自学5、巩固训练6、归纳小结大家早上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六单元第1节《口算乘法》,首先我先对教材进行简单的分析。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用估算解决问题》说课稿
《用估算解决问题》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节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中的《除法估算》,这部分内容是用一位数除多位数除法的估算,与一位数乘多位数的乘法估算的编排相同,先学习口算除法,在学习笔算除法,最后学习除法估算,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着重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估算的意识和能力,在实际进行估算的时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的需要以及个体的计算思维习惯,采取不同的估算策略。
二、说学情:笔算除法已经学习了近三周的时间,同学们对笔算除法的学习比较熟练,在此基础上,引入除法估算,学生们容易理解。
教学时我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探索的精神。
三、说教法这节课我的总设计思路是为了加强学生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采取学生自主学习,协助学习为主要教学方法。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伙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地数学活动经验。
四、说教学目标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学生的认识水平,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一)、使学生体会学习估算的必要,了解除法估算的一般方法。
(二)、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和估算意识。
德育目标:培养应用估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是:掌握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估算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是:选择不同的估算策略解决实际问题。
五、说教学过程:本节课我将教学程序拟定为“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引入情境,激发兴趣---巩固练习,提升认识---互动总结,梳理反思---布置作业”几个环节。
(一)复习导入,引出课题:本环节我先复习了口算除法,之后复习了一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除法估算,因为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估算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除法估算的基础上,这两小题都是为了本节课做铺垫。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一、说课流程:本课内容我从以下六个方面加以阐述:1.教材分析;2.学情分析;3.设计理念;4.教学目标;5.教法与学法;6.教学过程二、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第二小节《笔算除法》的第一课时——《“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1.教材的特点、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整数除法的相关知识,它是在口算除法和除法竖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又为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通过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探索用竖式计算的合理程序°教科书安排了两个例题,例1是一位数除两位数,被除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都能被整除,主要解决除的顺序和竖式写法的问题;例2也是一位数除两位数,但除到被除数十位上有余数°本节课内容,对学生进一步学习笔算除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教材的重点和难点:重点是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掌握笔算除法的步骤和商的书写位置°难点是让学生理解每求出一位商后,如果有余数,应该与下一位上的数连在一起继续除的道理°三、学情分析1.学生的认知起点分析: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储备要求,一是表内乘、除法,二是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三是“除数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因学习“除数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时间间隔较长,应创设适当的情景,帮助学生复习与回顾°2.学生的能力结构分析:通过口算除法和“除数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学习,学生已熟练掌握了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了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四、设计理念1.强化数学教学的人文性数学是一种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数学教学应以数学知识、方法、思想为载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节课充分利用主题图创设的植树情境,意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体会植树活动中也有数学,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强化数学教学的育人功能°2.在操作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本节课教师提供操作活动的材料,把操作过程和笔算竖式结合起来,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突出数学教学的操作性、自主性和探究性°五、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学会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笔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概括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和思考,经历“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形成过程°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的直观与简约美,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与同伴交流、合作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六、教法与学法1.教法:采用情景·问题与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植树活动为情境线索,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以引导学生根据图中的数据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并如何解决问题为探究材料,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从而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讨论等方式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探索用竖式计算的合理程序°2.学法:本节课采用“自主、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通过操作、观察、思考、讨论等途径,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以此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七、教学过程本节课在教学时,主要经历了以下五个流程:沟通旧知,建立联系;创设情景,导入新课;自主探索,领悟算法;巩固新知,应用新知回顾反思°〈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1.口算27÷3 40÷2 240÷82.笔算____ ____3〉18 3〉27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笔算的?〈设计意图:勾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为下面的新知学习作铺垫°〉〈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出示p15植树情境图,引导观察: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42÷2 52÷2〈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主题图创设的植树情境,一方面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热爱劳动的教育,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根据图中的数据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2.〈1〉请你估计一下42÷2大约是多少?〈设计意图:在笔算除法中嵌入估算,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感,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形成先估算再笔算的习惯°〉〈2〉如果要准确地计算42÷2你又是怎么想的?〈揭示课题〉〈三〉自主探索,领悟算法1.教学例1 42÷2=21尝试列竖式计算,边用小棒分一分,边自我检查,并分别指出4.2.1这三个数对应的小棒图°〈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试做,有利于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再操作小棒,结合操作过程自我检查,并分别指出4.2.1这三个数对应的小棒图,体现数形结合,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算理°〉2°教学例2 :52÷2〈1〉先估算,再师生共同摆小棒,边摆边讨论多余的1捆怎么办?针对竖式,讨论被除数十位上余下的“1”是怎么来的?表示多少?接下去怎么写?为什么要把1和2合成12?并让学生分别指出4.2.1这三个数对应的小棒图,比较这里的4.2.1与例1的4.2.1表示的意义相同与否°(2)比较例1和例2笔算竖式的区别°3、引导概括总结:从哪一位除起?商怎样写?被除数十位上除后有余数怎么办?每次除得的余数和除数有什么联系?〈设计意图:通过操作后的比较,既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又能在理解算理的同时,归纳出笔算除法的计算方法°〉〈四〉巩固新知,应用新知,p16做一做p19练习四第1题〈五〉回顾反思,深华提高你学会了什么?是怎么学会的?学了这节课后你有什么感想?〈设计意图:第一个问题“你学会了什么”紧扣知识技能目标,第二个问题“是怎么学会的”紧扣过程和方法,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第三个问题“学了这节课后你有什么感想”体现课堂的延伸,课堂不仅是解决问题的场所,也是产生问题和思想的源头°〉八、板书设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例1 42÷2=21 例2 52÷2=26〈竖式略〉〈设计意图:板书设计简洁明了,重点突出,便于比较和归纳出算理°〉。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集锦七篇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集锦七篇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篇1一、教材说明:本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钟面,学习了时、分、秒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
教材充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素材进行教学,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主动探索24时计时法的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和发现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两者之间进行互换。
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也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通过鼓励学生收集相关知识的内容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多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24时记时法在时间这部分内容中是一个教学难点,尤其是它与普通记时法之间的相互转化,学生在理解、表述的过程中容易产生混淆,怎样让学生学得轻松,知识点掌握得又好。
特制定如下的教学目标;1、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使学生了解24时记时法,会用24时记时法正确表示一天中的某一时刻。
2、使学生在认识24时记时法的过程中,体会24时记时法在生活里的应用;帮助学生建立时间观念,会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养成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和发现普通记时法与24时记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能正确地把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间与用普通记时法表示的时间进行互换。
四、说教法与学法: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觉得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应该注重生活化、活动化、信息化,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让更多的孩子沉浸在学习数学的乐趣中。
因此,要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在于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的生活经验,发现问题,创造新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发展智慧,增长才干。
在教学中,我注意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活动式的教学模式,现实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能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数学实例,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服务。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联系实际教学24时记时法。
小学数学《 统计:平均数 说课稿》三篇
3统计:平均数说课稿一A.说教材一.说课内容: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P42《平均数》二.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平均数》这个内容被安排在《统计》这个单元之内,教材强调的是平均数的计算方法,而在本册教材中,它是在学生认识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分别是横向条形统计图以及起始格和其他格所表示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之后进行教学的。
在统计中,小学数学里所讲的平均数一般是指算术平均数,也就是一组数据的和除以这组数据的个数所得的商,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组数据的比较,以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可见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让学生学习数的知识,并不仅仅是为了达成求平均数的技能,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及对生活的作用更加重要。
三.教学的重、难点:与老教材只强调平均数的计算方法相比,新教材更注重平均数产生的意义,它的功能与生活的联系,因此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
难点是平均数在统计意义上的理解和认识。
B.说目标教学目标:1.在具体问题情景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平均数的特点,丰富对平均数统计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2.能运用平均数解释简单生活现象,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学会计算简单的平均数。
3.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学生的统计观点。
C.说学情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又直观、简明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如平均速度、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平均成绩等。
对于这些名词术语,学生经常听到,并不陌生,但其真正含义、在统计中的作用以及计算方法,学生却并不明白。
由于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容易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D.说教法本堂课,我倡导师生平等、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师为学生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集
位置与方向一、说教材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4页.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课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2、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会在给定的条件下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2)通过现实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小组合作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难点: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说教学策略1、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对本课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2、设计理念:(1)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进行数学教学时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能死抠教科书,应避免让学生死记枯燥的概念.这节课从学生的兴趣引入,选择了学生乐于接受,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为题材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2)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新课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合作探究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3、教法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生生到动,合作,探究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
人教版三数下说课稿
人教版三数下说课稿一、说课背景与目标本次说课的内容为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本册教材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旨在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次说课将围绕教材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分析教学重点与难点,并设计相应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方式。
二、教学内容与学情分析1. 教学内容概述本册教材主要包含数与计算、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等领域的知识。
其中,数与计算部分将引导学生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乘除法的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图形与几何部分则让学生认识基本的平面图形,理解面积和周长的概念;统计与概率部分则通过实际情境,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初步的概率意识。
2. 学情分析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但对于乘除法等更复杂的概念理解尚浅。
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抽象思维能力正在逐步发展,因此,在教学中需要设计具体的操作活动和直观的教具,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概念。
此外,学生对于统计和概率的认识较为模糊,需要通过实际例子和游戏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熟练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和表内乘除法的计算方法。
- 学生能够认识基本的平面图形,并计算其面积和周长。
- 学生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理解初步的概率知识。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探索数学规律。
-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积极的学习态度。
- 培养学生的数学审美,感受数学的严谨美和实用价值。
- 引导学生认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实践意义。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 加强对乘除法概念的理解和计算技能的掌握。
-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计算平面图形的面积和周长。
- 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和初步的概率意识。
教学实践说课稿(3篇)
第1篇一、说教材《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因此,本次说课的内容为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小数》。
《认识小数》这一单元是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的内容,旨在让学生初步认识小数,了解小数的组成,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这一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 知识与技能目标:(1)认识小数,了解小数的组成。
(2)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
(3)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操作等数学思维方法。
(2)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认识小数,了解小数的组成。
(2)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
(3)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2. 教学难点:(1)理解小数的组成,特别是小数点的作用。
(2)正确读写小数,特别是小数点位置的把握。
(3)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特别是进位和借位的处理。
四、说教法学法1. 教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2)探究式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操作等活动,主动探究小数的知识,培养他们的探究精神。
(3)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让学生在交流、讨论中共同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2. 学法:(1)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小数的组成,理解小数的概念。
(2)比较法:通过比较整数和小数,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
(3)操作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小数的加减法运算。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四则运算、图形的认识和长度单位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通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可以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实例、图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四则运算和图形的认识等知识,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数学意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五、教法与学法1. 教法:采用实例分析、图示说明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2. 学法: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方式,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实例导入,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意义和方法。
同时复习已学知识,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探究新知:通过图示说明和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同时让学生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巩固练习:通过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等方式,让学生巩固解决问题的方法,加深对解决问题的理解。
同时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课堂小结:通过总结和评价,让学生了解自己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学习提供参考。
同时鼓励学生树立信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
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三年级下册《小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1《小数的初步认识》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内容。
新教材是分成两步来深化学生对小数的认识。
第一步就是今天所上的内容,第二步则是在四年级下册比较系统地学习小数,沟通小数与十进分数的联系,将小数的认识提升到理性的层面上来。
因此本节课内容的安排是建立在学生上学期所学的分数的知识以及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让学生去初步地感知小数。
二、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会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使学生认识到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三、说教学过程及设计意图。
围绕着这样的教学目标,我进行了教学方案的设计。
在设计的过程中,我考虑了以下几个方面:1、为什么要产生小数?在初步认识小数的这节课里,是否有必要让学生体会到小数产生的意义?思索了之后,我觉得可以让学生初步地体会到这点。
虽然在四年级下册中,教材上将明确地提出:“在进行测量和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小数来表示。
”但因为这节课是学生第一次认识小数,小数留给学生头脑中的印象也将是最深刻的,因此,我安排借助长度单位,并采用直观手段将1米长的纸条平均分成10份来理解其中的一份用什么来表示,促进学生更容易地理解接受,同时也为小数是十进制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作下铺垫。
2、把握学生学习起点,珍视学生原有经验。
学习起点,可分为逻辑起点与现实起点。
从逻辑起点上来说,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小数,但从现实起点来说,大部分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小数已有了一定的认识,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
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我充分考虑了学生的现实起点,体现在:一是让学生自己来认读、写小数,在尝试的过程中,再给予指导。
二是,对于以元为单位的小数的含义,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在说的过程中,自己总结出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几元,右边第一位表示几角,右边第二位表示几分等。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范文(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1一、说教材: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5单元第二课时内容时间的计算。
时间的计算是在学生认识了时、分、秒的基础上教学的。
学生学习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可以加深对时间单位实际大小的认识,培养时间观念。
教材先通过例1及做一做第1题,教学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换算。
由于学生还未学习两位数的乘除法计算,所以只出现数目较小的,能够用加法计算的把较大单位变换成较小单位的换算。
例1中求2时等于多少分,由1时=60分,就可以推出2时就是60加60(分),等于120分。
再通过例2及做一做第2题,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教学一些有关经过时间的简单计算。
例2编排的是学生早晨上学的情景,图上提供下列信息:7:30离家,7:45到校,要求算出: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
在具体的计算方法上,教材提供了多种思路,有从钟面上数格的,也有列算式的,体现了算法多样化的思想,做一做第2题编排的是一学生去商店的情景,用生动的画面提供了两条信息,即商店的营业时间和该学生到达商店的时刻,要求算出早到了多少时间。
本课时内容是后面运用时间解决较繁问题、计算时间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基于以上认识,我将教学目标定为: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学会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加深对时间单位实际大小的认识。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在开放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观察能力,逐步培养学生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三、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会一些有关时间的简单计算。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重量和重量单位》说课稿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重量和重量单位》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重量和重量单位》单元。
通过本单元的研究,学生将了解重量的概念和重量单位的使用,培养学生的测量意识和运算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 了解重量的概念,掌握重量单位的使用方法;- 能够用千克、克和斤来表示和比较物体的重量;- 能够在生活实际中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问题解决。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物操作和图片展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和运算,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分析思维和运算能力;- 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与交流惯;- 发展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对真实情境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测量意识和正确的度量观念,使学生能够合理运用重量单位。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掌握重量的概念和常用重量单位的换算;- 能够用千克、克和斤来表示和比较物体的重量。
2.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的概念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测量意识和运算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利用生活中的物体引导学生回忆并讨论物体的重量概念。
- 通过展示一些图片,让学生猜测物体的重量以及使用哪些单位来表示重量。
2. 概念讲解:- 通过对课文的解读,引导学生理解重量的概念和常用重量单位的含义。
- 通过实物展示和示意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和认识不同重量单位之间的转换关系。
3. 训练与巩固:- 利用实物和图片的对比练,让学生学会用不同的单位表示和比较物体的重量。
- 引导学生完成一些简单的重量换算题目,巩固所学的概念和运算能力。
4. 拓展应用:- 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重量单位进行问题解决,例如购物、做菜等。
- 分组活动,让学生互相合作,并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一道综合运用的问题,展示给全班。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方向与位置》说课稿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数学《方向与位置》说课稿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本课内容是《方向与位置》。
这一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学习掌握了上、下、左、右、前、后等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和学生掌握了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8个方向和会看简单线路图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本课教学内容是对第一学段学生学习内容的发展,它对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认识生活周围环境,都有较大的作用。
从学生自己十分熟悉的座位表着手,引出问题,后引出用抽象的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并应用这种表示方法来解决问题。
这样编排教学符合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对确定位置的表示方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在方格上能用数对准确表示某一点的位置。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及本班学生实际情况(已掌握上、下、左、右、前、后等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和学生掌握了东、西、南、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8个方向和会看简单线路图的基础)。
1、知识与技能(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
(2)、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过程与方法(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
(2)、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活动,积累感性认识,丰富学生的表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及关键教学重点:理解数对的意义和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教学关键: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并学会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
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
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
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
小学数学教学说课设计《位置与方向》说课稿
小学数学教学说课设计《位置与方向》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4页。
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本课在此基础上,使同学学习识别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规范的具体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同学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会在给定的条件下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2)通过实际的教学活动,培养同学识别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同学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体验,培养同学热爱生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小组合作的精神,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全册锦集六篇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全册锦集六篇第1篇: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全册尊敬的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4243页的《平均数》,设计本课我遵循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依据《数学新课程标准》中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基本理念,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等环节进行说课。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统计中,平均数常用于表示统计对象的一般水平,它是描述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
用平均数表示一组数据的情况,有直观、简明的特点,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
1、知识和技能目标――使学生能理解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2、过程与方法目标――帮助学生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科学分析问题的能力。
1。
重点:掌握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2。
难点:能根据数据列出算式求平均数。
由于三年级学生已经具备平均分的基础知识,所以应着重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学生能容易列出算式进行计算。
由于平均数意义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我尽量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方法,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
在学法指导上,我重视观察法、比较法、发现法和讨论法等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获取新知的途径。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出示课件1:有3排小球,个数分别为6、7、2,由此提问:怎样移动才能使每排小球个数同样多?(设计意图:移动小球让学生初步感知平均数,并渗透移多补少法。
让学生明白把多的分给少的,这样的方法叫移多补少。
)追问什么是平均数?请同学们举例说明在平常生活中自己见到或听到的平均数(设计意图:通过举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平均数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第2篇: 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全册本节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63页教材例1编排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在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和口算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和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计算》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一、说教材本节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第二课时。
这部分教学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中居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知识,本节课将进一步学习面积的计算方法,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与应用,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方法打下坚实基础。
二、说教学内容根据新课标三维一体的目标要求,结合教材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通过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探究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中,渗透“实验—发现—验证”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迁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探索和总结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掌握面积计算公式。
2、教学难点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四、说教法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在教学中采用以观察发现为主,以演示法为辅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我注意设计启发性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说学法在学习过程中,我改变以往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采用分小组活动,合作学习,并亲身经历实验—发现—验证的过程,从而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六、说教学过程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有了好的开头才意味着有好的结尾将出现。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安排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即:①谈话激趣、设疑导入②观察比较、提出猜想③小组合作、验证猜想④多层训练、深化知识⑤质疑总结、反思评价。
每个环节的具体教学设计如下:第一个环节:谈话激趣、设疑导入首先,我巧设导入语:同学们愿不愿意和老师玩一个游戏?(愿意)老师比划,你们猜猜老师大概比划的是哪个单位?我分别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并提问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各有什么作用。
2023年《小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14篇
2023年《小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14篇《小数的初步认识》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这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P88-89的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万以内数,初步认识了分数,并且学会了常用计量单位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
学习这部分内容既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又能为今后系统地学习小数打下初步的基础。
教材在编写时,结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创设了较为丰富的贴近儿童生活实际的情境,结合元、角、分和常用的长度单位,使学生易于接受。
这是学生在课本中第一次接触小数,虽说是第一次,但是由于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大多数孩子对于小数并不陌生。
因此,我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年龄特点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内容初步了解小数的含义,懂得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会认、读、写小数部分不超过两位的小数。
2、初步感知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3、培养主动探索的意识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懂得以元为单位、以米为单位的小数的实际含义;教学难点是知道十分之几可以用一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可以用两位小数表示。
二、说教法小学生的很多生活经验,以及他们前面所学的整数及其加减法的有关知识,都能发挥积极的迁移作用。
为了适应儿童的年龄特征,使学生易于接受,本节课的小数都结合元、角、分和常用的长度单位出现,以便于学生联系实际,来初步认识小数的含义。
本节课,我选择了以讲解法、直观演示法为主,辅以启发法、引导发现法、讲练结合法等,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三、说学法教法和学法是和谐统一的、互相联系补课分割的。
教学时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各种感官参与学习,诱发其内在的潜力,独立主动地探究知识,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把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诱发为活动状态,培养了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位置与方向一、说教材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4页。
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本课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会在给定的条件下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2)通过现实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小组合作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难点: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说教学策略1、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对本课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2、设计理念:(1)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教师进行数学教学时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能死抠教科书,应避免让学生死记枯燥的概念。
这节课从学生的兴趣引入,选择了学生乐于接受,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为题材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2)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新课改积极倡导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要切实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合作探究是重要的方法之一。
3、教法这节课我主要采用互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通过师生、生生到动,合作,探究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再创造”新知识。
4、说学法课程标准指出必须转变学生旧的学习方式。
本节课在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上力求体现: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让学生亲身经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探索成功的快乐;通过师生,生生互动、探究、合作完善自己的想法,形成自己独特的学习方法;通过灵活、有趣和富有创意的练习,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联系生活实际解决身边问题,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五、教学流程(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教学一开始,让学生介绍恩施的旅游景点,自然引入课题位置与方向。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增强了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
(二)活动体验,学习新知1、辨别方向步骤1:学生介绍辨别方向的方法:看太阳辨别方向,学生说后,师生边说边做;用指南针辨别方向;在深山看树叶辨别方向;看积雪辨别方向;看北极星辨别方向(学生说后,师生边说边做)。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充分汇报,交流生活中辨别方向的方法,将已有的前、后、左、右的方向知识与东、南、西、北建立联系,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经常要用方位的知识,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步骤2:用方位词介绍教室的情况,让学生介绍教室的四个方向各有什么东西,使学生进一步熟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步骤3:游戏活动,听口令做动作活动(1):老师叫口令,师生做动作;东边的同学起立跺跺脚,西边的同学起立拍拍手,南边的同学起立摸摸脸,北边的同学起立挥挥手。
活动(2):学生帮助老师叫口令:面朝西的同学坐下、面朝东的同学坐下、面朝南的同学坐下、面朝北的同学坐下。
活动(3):学生到教室中间听令做动作,向东站好,向南一转,向西一转,向北一转。
活动(4):学生叫口令老师做动作,面向南站好,向东一转,向北一转,向西一转。
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做中学,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让学生在活动中不知不觉,轻松愉快地理解了数学知识。
步骤4:引导学生归纳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排列规律。
让学生去发现,有利于学生掌握这四个方向的关系,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能力。
2、体验方位的相对性,你们组在老师的哪个方向由于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化的关键时期,此时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仍然是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
因此,借助师生间的位置关系,让学生体会东、南、西、北四个方位的相对性容易理解,效果很好。
3、制作校园平面图:利用学具摆出学校的平面图,既让学生感受到校园建筑布局合理、美观,又让学生认识了学校建筑物所在的方向。
(三)实践运用,发展新知通过灵活有趣,富有创新的练习,看简单的线路图回答:三(6)班的向秀坤家住市政府宿舍,放学回家怎么走?三(6)班同学到市地税局看花园怎么走?判断胡老师要去的广场或超市;小导游摸拟走风景点。
让学生把所学的有关方向运用实际生活中,使学生获得充分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回顾总结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体现了一种“反思”的思想,使学生学会总结,深化认识,把所学知识变成自己内在的东西。
五、说板书设计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板书突出教学的难、重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在设计板书时注意两点。
(1)图文并茂,条理清楚,层次明确。
(2)突出重点.与课堂教学的小结相呼应整节课是由各种活动贯穿其中,有“说一说”、“做一做”、“猜一猜”、“走一走”、“画一画”等活动,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数学的生活性,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教学必须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等新理念,使学生愿学、乐学、教学重难点突出,课堂气氛轻松、愉悦,是一个立体化的开放式教学,学生也从中获得大量的知识信息,提高了各种能力。
《“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数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
本节课是整数除法的相关知识,它是在口算除法和除法竖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又为学生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学习除数是多位数的除法奠定了扎实的知识和思维基础。
通过学习,让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探索用竖式计算的合理程序。
本节课内容,对学生进一步学习笔算除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二. 学情分析1.学生的认知起点分析: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储备要求,一是表内乘、除法,二是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三是“除数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
因学习“除数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时间间隔较长,应创设适当的情景,帮助学生复习与回顾。
2.学生的能力结构分析:通过口算除法和“除数一位数,商也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的学习,学生已熟练掌握了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初步掌握了除法竖式的书写格式。
3.学生的学习风格的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学习了两年半时间的新教材,在学习的过程中,一直是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且也习惯和喜欢上了这样的学习方式。
所以教学时要注重创设情境,提供学生观察、思考、交流的机会和时间三.设计理念1.强化数学教学的人文性数学是一种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数学教学应以数学知识、方法、思想为载体,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节课充分利用主题图创设的植树情境,意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体会植树活动中也有数学,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强化数学教学的育人功能。
2.在操作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本节课教师提供操作活动的材料,把操作过程和笔算竖式结合起来,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突出数学教学的操作性、自主性和探究性。
四.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初步学会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笔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初步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和思考,经历“一位数除两位数,商是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的形成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的直观与简约美,体验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与同伴交流、合作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重点是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掌握笔算除法的步骤和商的书写位置。
难点是让学生理解每求出一位商后,如果有余数,应该与下一位上的数连在一起继续除的道理。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采用情景·问题与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以植树活动为情境线索,诱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求。
以引导学生根据图中的数据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并如何解决问题为探究材料,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从而引导学生通过操作、讨论等方式理解笔算除法的算理,探索用竖式计算的合理程序。
2.学法:本节课采用“自主、探究、交流”的学习方式。
通过操作、观察、思考、讨论等途径,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以此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六. 教学过程本节课在教学时,主要经历了以下五个流程:沟通旧知,建立联系à创设情景,导入新课à自主探索,领悟算法à巩固新知,应用新知à回顾反思,深华提高。
(一)沟通旧知,建立联系1.口算27÷3 40÷2 240÷82.笔算让学生说一说怎样笔算的?(设计意图:勾起学生对旧知的回忆,为下面的新知学习作铺垫。
)(二)创设情景,导入新课1.出示p19植树情境图,引导观察:图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什么问题?怎样列式?(根据学生的回答师板书)42÷2 52÷2(设计意图:充分利用主题图创设的植树情境,一方面对学生进行保护环境、热爱劳动的教育,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根据图中的数据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
)2.(1)请你估计一下42÷2大约是多少?(设计意图:在笔算除法中嵌入估算,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数感,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形成先估算再笔算的习惯。
)(2)如果要准确地计算42÷2你又是怎么想的?(揭示课题)(三)自主探索,领悟算法1.教学例1 42÷2=21尝试列竖式计算,边用小棒分一分,边自我检查,并分别指出4.2.1这三个数对应的小棒图。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试做,有利于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再操作小棒,结合操作过程自我检查,并分别指出4.2.1这三个数对应的小棒图,体现数形结合,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算理。
)2。
教学例2 :52÷2(1)先估算,再师生共同摆小棒,边摆边讨论多余的1捆怎么办?针对竖式,讨论被除数十位上余下的“1”是怎么来的?表示多少?接下去怎么写?为什么要把1和2合成12?并让学生分别指出4.2.1这三个数对应的小棒图,比较这里的4.2.1与例1的4.2.1表示的意义相同与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