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乡村社会转型的困境与城市化道路

合集下载

社会转型时期城乡关系失衡的原因及其出路

社会转型时期城乡关系失衡的原因及其出路

工业 和农业不 同的产 业特性 、城市 和农
村 的不 同制度安排呈 现出不断扩大 的趋
势。
我 国现在 已经进 入工业化 中期这 一 重要发展阶段 , 同时期其 他国家相 比 , 与
二元结构,并引发出至今仍困扰中国现
代化进程 的城乡二元结构。
判断原 则做 出如此概 括和 明确 的定义 可谓具 有相 当 重要 的意
的 , 城市与农村共 同的发展过程 中城 在
乡之间 的差别不仅依 然存 在 ,而且 由于
财富高度集中于城市 ,由于农民购买力
低下 导致农 村市 场迟 迟 得不 到启动 , 所
以当前 的经济过剩是 一种典型 的城 市需 求过剩 。现在我们大 力倡导通 过扩大 内 需来 促进 经济健 康快 速 可持续 发 展 , 其 中重要 的一点 就是 扩大农 村 消费需 求 ,
与城乡差别的延续 , 是发展中国家工业
化起步 阶段不可避免 的社会现象 ,它 的
存在有 其 历史 必然性 和现 实合理 性 。 由 于 中国农 村传统生产力 的低 水平 ,更 由 于外 国资本主义 的入侵 ,现代化起步之
前 的中国城乡关系具有 典型的二元结构 特征 。 中国成立 后 , 济现代化过程 中 新 经 某些政 策 的失误 ,又大大强化 了原有 的
的损失 , 不应列入 保险范围 。 均 第二 , 责任保险 的保 险费原 董事 则上由公 司支 付 , 作为正常支 出记 入成 本。 但为适 当增加董事积
威性的定义。
笔者认为强化董事责任和维护公 司经 营的稳 定发展 ,本身
应是完善董 事责任制度 的两个方 面 , 是利益平衡 的关 键 。 因此 , 为确保公司经营的健 全 、 稳定发 展 , 不仅要 明确公 司经 营者的责 任, 同时还要考虑如何救济董事 的责任 , 当减轻经 营者的风险 适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乡村到城市的转型与挑战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乡村到城市的转型与挑战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乡村到城市的转型与挑战中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城市化进程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过去几十年里,中国经历了一场从乡村到城市的转型,这使得许多人从农村地区迁移到城市,寻找更好的生活和就业机会。

然而,这个转型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解决。

本文将探讨中国城市化的现状、转型过程以及面临的挑战。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中国城市化的现状。

根据统计数据,中国的城市化率在过去几十年里呈现出迅猛增长的趋势。

截至2019年底,中国的城市化率已达到60.6%,相当于近8亿人口生活在城市地区。

这一数字表明中国城市化进程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城市人口的增长使得城市面临着严重的人口压力、资源短缺和环境问题。

其次,让我们看看乡村到城市的转型过程。

城市化进程通常由农村居民迁移到城市,并寻找更好的就业机会和生活条件。

这种转型通常与农村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工业化密切相关。

在中国,乡村到城市的转型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的改革开放政策,政府鼓励农民到城市寻找就业机会。

农业机械化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离开农村的动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进入城市,从而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然而,乡村到城市的转型也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首先,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使得城市面临住房紧缺、交通拥堵和社会保障压力等问题。

尤其是一线城市,房价飞涨、租金上涨导致居住成本增加。

这使得一些低收入人群难以负担得起合适的住房,进一步加剧了社会不平等。

其次,城市化进程也带来了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问题。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能源、水资源等供应压力越来越大。

此外,城市的工业化和交通发展也导致了空气和水污染的加剧。

这对人们的健康和环境质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另外,乡村到城市的转型还带来了农村地区的空心化和农民离乡背井的问题。

许多农村地区出现了人口减少、社会资源不足的情况。

由于农村人口外流,农业生产面临着严重的人力短缺问题。

城市化对农村发展的影响与挑战

城市化对农村发展的影响与挑战

城市化对农村发展的影响与挑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已成为当今社会不可逆转的趋势。

然而,城市化给农村发展带来的影响和挑战也越来越显著。

本文将探讨城市化对农村发展的影响并讨论所面临的挑战。

1. 城市化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城市化对农村经济带来的影响多方面。

首先,由于城市的迅速扩张和发展,农村地区的土地被大量用于城市建设,这导致了农田面积的减少。

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增多,使得农业产能下降,农村经济受到了严重冲击。

其次,城市化推动了工业化进程,为农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

农民有可能通过离乡就业获得更高的收入,改善生活质量。

然而,城市工作环境相对较差,与乡村生活的差异也导致了农村人口的贫富差距扩大。

2. 城市化对农村社会和文化的影响城市化对农村社会和文化带来的变化是深远的。

一方面,城市化加速了城乡人口的流动,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

这导致了农村社会结构的破坏,老年人和儿童留在了农村,形成了空心化现象。

另一方面,城市化使得城市的社区建设更加完善,农村居民在享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方面与城市居民产生了差距。

此外,城市化也加速了现代化的进程,对传统的农村文化产生了冲击。

传统农耕文化渐渐消失,城市化的激增带来了全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冲击,这对一些农村居民来说是一种挑战。

3. 城市化对农村环境的影响城市化对农村环境带来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面临着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的问题。

大规模建筑工地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工业化进程加剧了水资源的消耗,并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废水和污染物,给农村地区的水质和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压力。

农村发展亟需解决的挑战面对城市化给农村发展带来的影响,农村地区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首先,农村经济如何通过转型升级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加强农村的产业发展,培育农村企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是关键。

其次,农村社会和文化的保护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城乡转型地区农业生产面临的困境及发展对策探析

城乡转型地区农业生产面临的困境及发展对策探析

城乡转型地区农业生产面临的困境及发展对策探析城乡转型地区是指在中国经济转型发展过程中,由传统农业劳动力转向非农业领域,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城市化和现代化水平迅速提升的地区。

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农业生产面临了许多困境,如产业结构单一、农村人口减少、农业技术落后等等。

本文将探讨城乡转型地区农业生产所面临的困境及相应的发展对策。

一、困境分析1. 产业结构单一城乡转型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依赖于传统的种植及养殖业,缺乏多样化的产品和经营模式。

农业生产的主要产品包括稻谷、小麦、油菜等,农产品单一,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企业发展缓慢。

2. 农业人口减少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大量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使得农业生产的人口流失严重。

农村劳动力的减少给农业生产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同时,劳动力转移也导致了农业生产规模的缩小,农产品质量和数量无法得到充分保障。

3. 农业技术落后城乡转型地区农业生产技术水平落后,科技支撑力量不够强大,农作物品种单一,生产模式比较传统。

缺乏先进的耕作技术和设备,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另一方面,农业技术的落后也影响了农村地区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缺乏创新精神和新思想,无法推动农业企业的发展。

二、对策建议1. 创新经营模式为了推动城乡转型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需要创新经营模式,推广多种农作物种植和养殖业,并将其产品加工成具有特色和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

同时,可以与其他企业合作,打造品牌和产品,扩大市场影响力。

2. 发挥政府作用政府在城乡转型地区的农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通过出台政策支持农业企业发展,提高耕作效率,提高农作物品种,改进生产方式,引导农业企业走向现代化和科技化。

3. 创新科技应用农业科技的创新和应用是保证农业生产质量和效益的关键。

政府可以鼓励科研机构与农业企业合作开展技术研发,推广新技术和设备,培育和引进高素质农业人才,提高农业企业的竞争力。

4. 加强农村人才培训在城乡转型地区,加强对农村人才的培训是非常重要的。

农村经济转型对社会发展与城镇化的影响

农村经济转型对社会发展与城镇化的影响

农村经济转型对社会发展与城镇化的影响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农村经济转型已经成为了当代中国面临的重要课题。

农村经济转型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它对整个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农村经济转型对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在农村经济转型过程中,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社会结构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的农业生产被淘汰,农民开始从事非农产业和服务业,逐渐转向城市化的职业模式。

这意味着农民的收入来源发生了变化,他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社会福利也得到了改善。

农村地区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公共服务也得到了提升,进一步促进了社会发展的进程。

其次,农村经济转型对城镇化进程的推动起到了关键作用。

随着农村经济的转型,农民对于城市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也变得更加强烈。

他们逐渐意识到农村的发展的短板和限制,并主动选择进城打工或创业,以谋求更好的发展机遇。

这种农民主动参与城镇化进程的态势,无疑对于促进城市化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

农村地区的劳动力不断流入城市,推动了城市人口的增长,同时也带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

这种农村经济转型对城镇化进程的推动,对于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实现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农村经济转型对社会发展和城镇化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不高,农民在进入城镇后往往遭遇适应困难。

此外,由于缺乏相关技能和经验,一些农民在进入城市后并未获得较好的工作机会,导致他们在城市中的生活质量并未得到明显改善。

这些问题不仅对农民个体造成了困扰,也对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强对农村经济转型的引导和支持。

首先,要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

其次,要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和创业指导,提高他们进入城市后的就业机会和职业发展空间。

同时,要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农民在城市中的社会福利。

农村经济转型的难点与出路

农村经济转型的难点与出路

农村经济转型的难点与出路农村经济是我国经济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农村经济的转型任务愈加重要。

但是,农村经济转型过程中,存在着种种困难。

本文旨在分析农村经济转型的难点与出路。

一、农业生产现代化的困境农业是农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

但是,由于受落后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生产方式和交通运输条件的限制,农业的现代化水平较低,效率低下。

此外,农村人口的老龄化问题和劳动力的外流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为了解决这些困难,必须加强技术创新和普及,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吸引外来资金和技术,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

二、农村企业发展的门槛农村企业是农村经济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由于受融资难、市场萎缩、管理水平低等因素影响,许多农村企业陷入了困境。

面临着退出市场的危险。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完善农村企业的融资体系,开拓市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企业之间的合作与协同。

三、农民收入增加的难度农村经济转型中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增加农民收入。

由于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的特殊性,农民收入增长的难度较大。

农民的收入主要依靠耕种和销售农产品,但是由于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审计成本较高,销售渠道不畅,农民的收入并不稳定。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通过政策倾斜,加大对农村经济的扶持力度,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拓展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农民在城市就业和经商创业,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四、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农村经济转型的关键之一是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限制,我国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相对薄弱。

农民普遍缺乏医疗、教育、养老等基本保障,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

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农业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在政府和市场的共同作用下,为农民提供全面的社会保障。

五、新型城镇化不断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

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经济也面临着种种挑战。

历史视域下的华北乡村社会研究——读《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历史视域下的华北乡村社会研究——读《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

270历史视域下的华北乡村社会研究——读《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与《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 年的华北农村》张雅岚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财务会计学院摘要:本文从社会学角度分析了黄宗智《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 年的华北农村》两篇文章,两者都用“内卷化”的概念从经济、政治不同角度来分析华北小农经济乃至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与变迁的领域。

都认为国家权力的延伸使国家政权与农村政权的关系发生了显著变化,以不同的方法角度研究了清末民初的华北农村,从不同的侧面揭示了国家政权渗入过程中华北农村的变化,从而得出相近或基本一致的结论,民国时期的国家机器,不能将正式的官员和权力直接伸入到县以下的各级行政组织。

因此,他们要通过地方上和村庄里的显要人物来控制农村。

关键词:内卷化;乡村社会研究;社会变迁小农经济,即自然经济,以美国和日本的学者研究为胜,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其中,黄宗智教授所著的《华北的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是杰出的代表,1985年荣获东亚历史最佳费正清奖,奠定了其在汉学界的地位。

此书基于冀——鲁西北平原33个自然村的满铁调查资料、清代刑部的命案档案以及宝坻县户房有关基层税收人员的一些档案,加上作者实地的田野调查,深入分析了三百多年间小农的特点、小农经济的结构变化及其演变,分析了国家、村庄、士绅三方面之间的三角结构,旨在探究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之间的关系。

黄宗智教授引入了“内卷化”这个概念,“内卷化”原意是“转或卷起来”。

较早出现在美国人类学家吉尔茨的《农业内卷化》一书中,此书借用“内卷化”作为“一个分析概念,即一个既有的形态,由于内部细节过分的精细而使得形态本身获得了刚性”,以刻画印度尼西亚爪哇地区“由于农业无法向外延扩展,致使劳动力不断填充到有限的水稻生产”的过程。

黄宗智教授把内卷化用于华北小农经济乃至中国经济发展模式与变迁的领域,通过在有限的土地上投入大量的劳动力来获得总产量增长的方式,即边际效应递减的方式,称为没有发展的增长即“经济的内卷化”。

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面对的挑战与问题(精选五篇)

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面对的挑战与问题(精选五篇)

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面对的挑战与问题(精选五篇)第一篇: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面对的挑战与问题中国城市化发展道路面对的挑战与问题全球城市化的步伐日益加快已是有目共睹的事实,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而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是19世纪后半期开始的,晚于西方的城市化进程。

中国的城市化离工业化还有一定差距,但是,从规模上看,近30年来的发展是惊人的:一是增长的速度,第二是建成区的面积惊人。

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粗放。

城市化人口增长快,城镇土地面积、建成区面积增长更快,浪费特别严重。

二是半城市化。

一方面迁而不转,即县变成区或者镇变成市区的一部分,农民的土地被征用后成为市民,但是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没有解决,其他的都没有任何的变化,我们现在有6亿城市人口,有5000万甚至更多的人“被”城市化,大量的农民工虽然到城市里就业了,但他们的身份、生活、社保、住房都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第三,城市功能的缺乏。

现在大城市基础设施、硬件方面建设不错,和国外相比也不差,但在软件方面,城市管理、社会,特别是文化、教育方面,很难满足真正意义上的城市的享受。

小城市就更明显,特别是小城镇,城市硬件功能设施都很匮乏,比如水、电、煤、气这些基础设施在一些小城镇,特别是农村,根本就不具备。

关于城市化道路的问题。

综合我国的国情和全球的趋势,中国提出了城市集群化发展的道路。

在大城市的周边,借用原来大城市的基础,发展不同程度的中等城市、小城市、小城镇,这样小城市能够分享大城市高端的要素和资源,同时大城市也能够把它的功能疏散到小城市。

同时可持续发展对城市来说也是很有的意义。

首先,城市中由于人口集中、经济活动频繁、各类建筑密集、能源和其他资源消耗量大,所以对环境造成的压力自然也大,面对的环境问题既多又复杂。

恶劣的城市环境反过来对生活于其中的密集人群造成极大的健康损害,从而直接制约生产力,还影响下一代人的健康。

城乡转型地区农业生产面临的困境及发展对策探析

城乡转型地区农业生产面临的困境及发展对策探析

城乡转型地区农业生产面临的困境及发展对策探析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推进,城乡转型地区的农业生产面临着诸多困境。

这些困境既包括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和技术落后,也包括市场需求的变化和土地资源的限制。

面对这些困境,我们需要深入分析问题根源,提出切实有效的发展对策,促进城乡转型地区农业生产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困境分析1. 生产模式和技术落后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在城乡转型地区仍然占主导地位,农业技术水平相对较低,生产手段和设备陈旧,劳动生产率低下。

这使得农业生产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也限制了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影响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2. 市场需求变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消费者对农产品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他们更加注重食品的安全和品质,追求多样化的饮食文化,对农产品的品牌化、规模化生产提出更高的要求。

而传统的小农经济和散户生产难以满足这些需求,导致了农产品市场流通环节过长、品质不稳定等问题。

3. 土地资源有限城乡转型地区的土地资源受限,农业用地面临着被城市扩张所侵占的压力。

土地的承载能力不断下降,农田面积减少,这加剧了农产品的供给不足,也限制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集约化发展。

以上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城乡转型地区农业生产面临的困境。

如何有效应对这些困境,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发展对策探析1. 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推动科技成果向农业生产实际应用。

通过引进新型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益、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农业生产的现代化。

还要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和科学管理水平,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提高生产质量和产量。

2.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立健全的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体系,通过农产品深加工,提高附加值,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引入龙头企业,带动农村产业升级,增加农民的收入。

严格控制农地的非农化使用,建立健全的土地保护制度,保障农业用地的持续稳定利用。

农村经济转型的现状与问题

农村经济转型的现状与问题

农村经济转型的现状与问题农村经济一直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经济转型成为了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农村经济转型的现状与问题。

一、农村人口流失及其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流动。

这导致了农村的劳动力供给减少,农村经济面临转型的压力。

同时,农村人口流失也导致了土地荒芜、农田废弃等问题的出现。

农村经济转型需要应对这些挑战。

二、农村产业结构的转型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难以满足当代社会的需求,农村经济亟需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

发展现代农业、农村旅游、乡村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产业,可以为农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同时,通过加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农村经济的全面升级。

三、农村土地流转的问题与挑战农村土地流转是农村经济转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然而,当前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着法律法规不完善、交易不透明等问题,使得土地流转缺乏有效的市场机制。

农村经济转型需要解决土地流转的问题与挑战,为土地流转提供更加规范、透明、公平的环境。

四、新农村建设的需求与挑战新农村建设是农村经济转型的重要内容。

在新农村建设中,需要解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公共服务供给不均衡、农村环境治理不到位等问题。

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农村环境治理,可以为农村经济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五、农民素质与技能提升的重要性农村经济转型需要农民的素质与技能提升。

目前,农民普遍缺乏现代管理知识、专业技能,这限制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转型的速度和质量。

因此,加强农民培训与教育,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是农村经济转型的迫切需要。

六、农村金融体系支持的不足农村金融体系对于农村经济转型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

然而,当前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着金融机构覆盖不足、金融服务不精准等问题。

农村经济转型需要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提供更为便捷和优质的金融服务,为农村经济转型提供资金支持和风险保障。

七、乡村治理与农村经济转型乡村治理是农村经济转型的关键。

农村社区转型升级(城镇社区)面临的困难-社区治理转型面临的困难

农村社区转型升级(城镇社区)面临的困难-社区治理转型面临的困难

农村社区转型升级(城镇社区)面临的困难:社区治理转型面临的困难农村社区转型升级(城镇社区)面临的困难在中国,“农村社区”是一个时髦的词汇。

官方文件中第一次正式出现这一提法是2006年,当年10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决议提出:全面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建设。

自此,农村社区建设可谓如火如荼,但据基层反映,当前农村社区转型升级仍存在三方面困难,亟待重视。

一、农村社区定位不清。

由于农村社区是一个新生事物,还没有统一的概念,对到底什么是农村社区、农村社区建设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农村社区建设的具体内容包括哪些方面、如何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等问题,都还认识不到位。

这就导致大家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缺乏理论指导,存在无从下手,甚至盲目推进的问题。

社区建设宣传工作不到位,使得居民对社区建设认识不清,新建农村社区与城市社区一样,拥有便民服务中心、图书室、健身室等硬件设施,目的在于更好地为农民提供完善的社区服务,但现状却是各种硬件设施无人问津,放着积灰,在众多农民眼里,那里仍然是村委会的办公场所,就是多了一块社区的牌子。

农民们对此并“不感冒”。

社区建设的实际工作与农民需求的对接尚需进一步完善。

“路通了、深井打好了、广场建起来了,社区建设就完成了。

”这就是一些村干部的想法。

对于建成社区之后干什么、怎么开展服务等缺乏长远考虑和计划。

二、从农民到居民的思想转换问题。

由于农民自身主动性不足的因素,缺乏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加之中国农村社区建设往往是在政府自上而下的主导和推动下发展起来的,农民自下而上的参与机制并没有建立,缺乏表达自己利益和意见的有效平台和机制。

早出晚归的劳作思想根深蒂固,农民们对社区事务缺乏兴趣,作为社区建设的参与者、评判者和受益者,农民并没有成为社区管理的主体。

不知道社区建设对于他们而言,意味着什么,会给他们带来哪些好处?在社区建设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蔬菜种植、煤炉烧饭等问题。

三是新建社区基础设施配套跟不上。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农村问题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农村问题

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与农村问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流动的增加,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正在迅速推进。

然而,城市化进程中也存在着一系列的农村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解决。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以及与之相关的农村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近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大量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

城市化为中国带来了工业化、信息化、现代化等一系列的发展机遇。

同时,城市化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生活福利,提高了生活质量。

然而,城市化进程也伴随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首先,城市化加速了城市土地的开发和建设。

大量的土地被用于建设房屋、道路、工厂等,导致城市土地资源的极度浪费。

其次,城市化带来了环境的恶化。

工业和交通排放的大量废气、废水污染了城市的空气和水源。

此外,城市规划不合理、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也制约了城市化的进程。

二、农村问题与城市化进程紧密相关的是农村问题。

城市化过程中,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导致农村地区的人口减少,农业生产面临严重困难。

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滞后,农民的生活水平相对较低。

此外,由于缺乏足够的教育和医疗资源,农村地区的教育和医疗水平也相对较低。

农村问题涉及到农民的生计和生活质量,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解决农村问题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

三、解决方案为解决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和行动。

首先,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农村的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的生活条件。

其次,应加强农村教育和医疗事业的建设。

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改善农村学校的硬件条件和教学设施,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

同时,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农民的医疗水平和健康状况。

此外,应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民收入增长。

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支持,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城乡中国:中国乡村社会转型中的新形态

城乡中国:中国乡村社会转型中的新形态

城乡中国:中国乡村社会转型中的新形态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乡村社会也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传统的农村社会结构正在被打破,新的城乡融合模式正在形成。

在这一过程中,城乡关系的转型和乡村社会的现代化成为了关注焦点。

中国乡村社会正在经历一场革命性的变革,而这种变革所带来的新形态也引起了学者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一、城乡转型的现状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中国的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差距也愈发明显。

城市不断消耗着土地资源,而农村人口的外流也加剧了乡村社会的空心化。

传统的农业经济日渐式微,农村劳动力缺乏和老龄化等问题也逐渐浮现。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乡村社会正在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转型。

二、新型城乡关系的构建在城乡转型的背景下,中国的城乡关系也在发生着变化。

传统的城市与乡村之间的划分正在逐渐消失,城市和乡村的融合成为了新的发展趋势。

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一些城市周边的乡村地区也开始逐渐向城市转型,成为了新型的城市社区。

城市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也逐渐向乡村输送,助力乡村社会的现代化。

三、乡村社会的现代化探索乡村社会的现代化是中国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环节。

在这一背景下,中国的乡村社会开始探索一种新型的现代化路径。

一方面,政府部门加大了对乡村社会的扶持力度,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农村发展的政策措施,推动了乡村土地、人口和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

一些地方也在积极探索农村社会的组织建设和产业转型,试图打破传统的农村社会结构,推动乡村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四、乡村社会的新形态五、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乡村社会的转型却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一方面,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失和老龄化问题愈发严重,妨碍了农村经济的转型升级。

农村土地资源的流失和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威胁着乡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面临这些挑战的中国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对策,推动乡村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一方面,要积极推动适龄劳动力的流动和再就业,打破农村与城市的壁垒,有效调动农村资源,推动产业升级。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问题与解决方案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问题与解决方案

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问题与解决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中国农村面临着许多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涉及到经济发展、社会变革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还直接影响着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本文将探讨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就业问题城市化进程导致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外流,使得农村就业问题日益突出。

由于缺乏技术和专业知识,农民很难在城市找到稳定和体面的就业岗位。

为解决这一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农村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的就业竞争力。

2. 鼓励和支持农民创业,提供贷款和技术支持。

3. 发展农村产业,吸纳更多就业人口。

二、教育问题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设施落后,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质量低下。

为改善农村教育状况,可采取以下措施:1. 加大对农村学校的设施投入,改善学校条件。

2. 提高农村教师的待遇和培训水平,吸引更多优秀教师前往农村教学。

3. 推广远程教育和互联网教育,弥补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教育差距。

三、医疗问题农村地区的医疗条件较差,医疗资源不均衡,医疗费用高昂。

为解决这一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1. 增加对农村医疗机构的投资,提高医疗设施和技术水平。

2. 建立健全农村医疗保障制度,降低农民就医的经济负担。

3. 加强对农村医生的培训和激励,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四、基础设施问题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相对滞后,交通、供水、供电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为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可采取以下措施:1. 加大对农村交通建设的投入,修建更多的公路和桥梁。

2. 完善农村供水和供电系统,确保农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3. 推动农村信息化建设,提供更便捷的网络和通信服务。

五、环境问题城市化进程带来了大量的农村非农产业,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为解决这一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推动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可持续发展。

2. 提倡农村清洁能源的利用,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3. 加强农村环境监测和治理,确保农村环境的健康和安全。

探究城市化对农村发展的影响与挑战

探究城市化对农村发展的影响与挑战

探究城市化对农村发展的影响与挑战城市化对农村发展的影响与挑战近几十年来,我国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对农村地区的影响与挑战日益显现。

本文将从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探究城市化对农村发展的影响,并分析面临的挑战。

一、经济影响城市化对农村发展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影响。

首先,城市化加快了人口流动,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形成了劳动力的大规模集聚,为城市的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资源。

这一过程同时带动了农村就业结构的转型,农民从传统的农业劳动者转变为城市中的工人,提高了他们的收入水平。

其次,城市化对农业现代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农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农民通过技术和管理手段的改变,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品质,实现了农业现代化的进步。

然而,城市化对农村经济也带来了挑战。

一方面,城市化使得农村因土地被征用而面临着农田资源流失的问题,农村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对农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城市化还加大了农民收入差距,财富分配不均的问题突出,形成了城乡差距的拉大,这不利于促进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二、社会影响城市化对农村的社会发展也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第一,城市化为农村改善居民生活水平提供了机会。

人们通过迁徙到城市,可以享受到更多的社会福利和服务,改善了居住条件,提高了生活质量。

第二,城市化还带来了农村教育和医疗水平的提升。

农村地区建设了更多的学校和医疗机构,提供了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带动了农村的人力资本积累。

然而,城市化也给农村社会带来了一些挑战。

首先,农村人口的流失造成了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问题。

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留下了老人和孩子,他们面临着教育和照顾的困境。

其次,城市化还加重了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压力。

不同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差异大,农民在城市缺乏与城市居民平等享受社会保障的机会,导致农村社会问题的积累。

三、环境影响城市化对农村环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城市化过程中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导致了农村环境容量的超载。

农村经济转型与社会问题分析

农村经济转型与社会问题分析

农村经济转型与社会问题分析随着中国不断推进现代化进程,农村经济转型成为了当下的热点话题之一。

农村经济转型旨在推动农业现代化、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社会充实,从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然而,农村经济转型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包括土地问题、劳动力流失以及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等。

首先,土地问题是农村经济转型中的重要挑战。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农村土地资源的流转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的农业发展。

由于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制度,农民往往无法自由流转和支配土地。

这导致了土地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同时也加剧了农村贫富差距。

虽然近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土地流转政策,但仍面临着许多挑战。

比如,一些贫困地区的农民缺乏相关法律法规的知识,从而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进而导致土地流转权益的损失。

其次,劳动力流失是农村经济转型中的另一个严重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市就业机会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农村前往城市工作。

这种劳动力的流失影响了农村经济的稳定发展,也加剧了农村老龄化和人口老化的问题。

农村地区的人口减少还会导致农业生产力的下降,进而对农村经济产生负面影响。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需要加强农村地区的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使他们能够在家乡找到合适的工作并获得良好的收入。

最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也是农村经济转型中亟需解决的难题。

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较低,缺乏完善的医疗、养老和失业保险制度。

这导致了农民在面临意外事件或者老年退休时的经济困难。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需要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投入,并建立与城市制度相对应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同时,需要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意识教育,让他们了解自身的权益和保障途径,从而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

综上所述,农村经济转型虽然为农村地区带来了许多机遇和发展前景,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加大地方投入,完善相关政策和法规,并加强农民的教育和法律意识。

中国农村经济转型的困境与出路

中国农村经济转型的困境与出路

中国农村经济转型的困境与出路在中国,城市的经济发展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焦点,但其实农村经济同样至关重要。

事实上,农村经济也面临许多的问题和困境,比如产业结构单一、农村贫困、农民素质不高等。

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推动农村经济转型成为了当下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农村经济转型的困境1. 产业结构单一农村经济产业结构单一是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传统的农业经济主要依赖大量的劳动力和土地资源,产业结构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缺少高新技术、创新型企业等支持。

导致资源利用不足,技术含量低、竞争力差,经济效益不高,无法与城市经济相匹配。

因此,农村经济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向以技术和创新为驱动的产业转型。

2. 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教育水平,也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部分农民对市场认识不足,缺乏市场营销技能,导致生产经营困难。

另外,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和教育经验,农村劳动力的技能不高,劳动生产率低,劳动效益差,这也限制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步伐。

3. 农村市场营销落后由于信息不对称、分散、单一,农产品流通和市场难以开拓,市场营销渠道落后。

无法进行市场深度开发与全面推广,从而延误了农村经济转型的进程。

同时,由于农产品没有特色和品牌,销售不易,农民很难从销售中获得收益。

二、农村经济转型的出路1. 改善产业结构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必须改善产业结构。

在传统农业、养殖业的基础上,加强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业的发展。

启动农业产业化项目、发展高技术农业,推动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

在这方面,国家也需要加强对农村产业的政策支持,培育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附加值。

2. 提升农民文化素质和教育水平为了解决农民教育水平低的问题,可以在农村设立多功能综合中心、农村图书馆等文化教育设施,提高农村居民的教育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在这一方面,国家应设立一些激励措施,提高农民教育的普及率,提高全民素质,从而加速农村经济的转型和发展。

3. 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为了解决农产品销售渠道单一、难以开拓市场的问题,可以加强农业企业和商业集团的合作,形成共同的物流体系和市场网络,从而有效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题。

关于我国华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对策之思考

关于我国华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对策之思考

关于我国华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对策之思考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华北地区作为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也面临着一系列的社会经济发展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制定一系列对策,以推动华北地区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首先,需要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

华北地区的环境污染严重,尤其是在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和土地退化方面。

要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加强大气污染治理,推广清洁能源和低碳技术,实施水资源调配和保护,加强土地治理和保护,以改善和恢复华北地区的生态环境。

其次,需要加强教育和人才培养。

华北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较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育资源不均衡、教学质量不高等。

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改善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培养能力,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

再次,需要加强城乡发展的协调。

华北地区城市化进程较快,但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

要加大对农村的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推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

同时,要加强城市的规划和管理,提高城市的宜居性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最后,需要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与交流。

华北地区地处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与周边地区交通便利,资源丰富。

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加强与沿海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合作,共同推动区域的经济一体化和协调发展。

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和技术引进,提高华北地区的国际竞争力。

综上所述,我国华北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对策包括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加强教育人才培养、协调城乡发展、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与交流。

这些对策的实施将有助于推动华北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2卷第3期2008年6月中共中央党校学报JournalofthePartySchooloftheCentralCommitteeoftheC.P.C.Vol.12,No.3Jun.,2008[收稿日期]2008-05-04[作者简介]奂平清(1975-),男,甘肃舟曲人,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讲师。

华北乡村社会转型的困境与城市化道路奂平清(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北京海淀100872)[摘要]现阶段社会转型的困境之一是农业人口的出路问题。

农业人口的转移可以通过农业的深度开发和多种经营吸纳劳动力,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向农村第二、三产业转移劳动力,以及向城市转移劳动力等途径。

河北定州的调查表明,由于城市化滞后,农村剩余劳动力只能继续在集市等传统经济部门中寻求生计,众多的商贩在乡村集市中巡回销售,乡村集市盛行,坐商、店铺发展缓慢,小城镇发展更为缓慢,华北乡村仍处于“内卷化”状态。

只有走大中型城市或集中型城市化道路,才能走出困境。

[关键词]乡村社会转型;城市化;小城镇;乡村集市[中图分类号]C912.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801(2008)03-0064-04一、我国乡村劳动力转移的途径(一)农业发展及其对劳动力的吸纳在传统社会中,农业是主要产业,也是容纳劳动力的主要行业。

直到现在,我国就业人口中还有一半左右从事农业生产(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3年为49.1%)。

有分析认为,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即使城市化达到较高的程度,农业仍将以小规模、相对劳动密集的经营为主。

目前我国人口的食物消费结构正在由以粮食为主向粮—肉—鱼并重方向转变,因此种植业内部也将发生结构性的转变,从“以粮为纲”转向种—养兼重及粮—肉—菜兼重。

由于蔬菜和水果以及舍饲养殖在土地利用上比一般种植业需要更多的劳动投入和更高的报酬,因此,这一转变可以吸收足够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并以新型农业结构带来的经济效益增长来消解长期以来农业内卷化的压力。

所以中国农业的出路不在大农场而在于新时代的小农经济[1]。

但是,农业部门占总产值的比重将持续下降。

原因在于随着现代经济的增长,技术进步和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其他部门产品对消费者产生了较强的强制供给和引诱[2]。

而农产品的需求弹性则相对较低,所以恩格尔系数随着经济发展呈不断下降趋势。

在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构成中,农业产值比重已从1978年的28.1%下降到2003年的14.6%;农业产业贡献率(指各产业增加值增量与GDP增量之比)也由1990年的41.9%急剧下降到2003年的4%[3-1]。

与这种变化相对应,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从业人员一般都下降到10%以下。

我国农业就业人数从1952年的83.5%下降到2003年的49.1%,1996年至2003年间一直徘徊在50%左右[3-2]。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劳动力的比重必然逐渐减少。

因此从长期来看,我国农业深度开发所容纳的劳动力也必定是64有限的。

(二)乡村工业在转移劳动力中的作用乡村手工业一直是农业的重要补充,也是容纳劳动力的重要渠道之一。

黄宗智认为,我国几百年来处于有增长无发展的“内卷化”状态,直至1979年以后的农村改革,“正是乡村工业化和副业发展才终于减少了堆积在农业生产上的劳动力人数,并扭转了长达数百年的过密化”[4]。

改革开放以后,“离土不离乡”的乡镇企业工业化模式,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也转移了部分劳动力。

但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乡镇企业所面临的宏观和微观经济环境发生了变化,乡镇企业出现了市场竞争力降低、发展速度回落,经济效益下降、亏损面及亏损额增加等问题,吸纳劳动力的能力也大大减弱。

从总体上看,我国乡镇企业主要集中在城市周围和沿海,缺乏空间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乡镇企业发展迄今只改变了一小部分城市周边农村的面貌[5]。

所以,乡镇企业也难以担当转移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任。

(三)城市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我国的城市化主要表现为城市向外扩张、农村人口向城市迅速转移、农村城镇化等过程和方式。

其中,大中城市向外扩展边界的方式,会促使大量村庄消失,农民成为市民,但这种方式吸纳的农村人口相对有限。

而农村人口向城市迅速转移的过程,其影响最为强烈,使得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流动,农民进城打工成为我国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渠道。

从乡村到城市的大量人口迁移,也是世界现代化过程中的基本现象。

但从农村城镇化的过程和实践来看,它对我国社会城市化转型的推动并不明显。

二、我国小城镇发展道路的理论与实践从中国乡村小城镇发展的阶段及动力来看,一是由乡村集市发展为小城镇;二是作为乡镇行政的小城镇发展;三是由乡镇企业所推动的小城镇发展[6]。

由乡村集市的发展而成为集镇或小城镇的途径,是古代农村集镇产生和发展的主要方式,许多城市或城镇是在集市、集镇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仍主要是由集市贸易和简单的手工业支撑着小城镇的缓慢发展。

施坚雅和费孝通的研究,都把乡村集市当作城市体系的末梢和城镇的摇篮。

施坚雅运用中心地理论,以对四川农村集市的实地研究为基础,分析了20世纪初至60年代的中国农村基层市场、中间市场和中心市场这种乡村市场等级体系和社区结构的发展、变迁和现代化的过程。

认为在理想状态下,基层集市的空间分布意味着平均18个自然村以六角形围绕着一个集市,比集市高一级的市镇则是基层集市呈六角形所围绕的经济中心[7-1]。

费孝通在对江浙小城镇发展实践考察的基础上,分析了作为流通中心的集镇对整个农村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小城镇理论[8]。

不过,从农村集市向集镇转化是有条件的,集市—集镇—城镇这一发展路径存在一定困境。

从乡镇行政推动小城镇发展来看,实际上,中国历史上由于农村经济实力的增强兴起的城镇只是少数,尤其是在华北等地区,直到清朝中叶为止,镇绝大部分仍以关津要道和军屯戍守之地受到瞩目,其经济意义大都微不足道[9]。

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区、乡政府驻地的集镇的行政中心地位得到强化,集镇的发展与农村行政因素的关系日益密切。

但这一阶段国家实行利用农村和农业剩余为工业化积累资本的政策,限制了农村集市贸易和农村手工业发展,使农村小城镇的发展和建设失去了经济基础和资金支持,农村小城镇普遍出现了停滞甚至衰退的现象,仅靠行政职能维持着乡村中心地的地位[6]。

当前的小城镇建设,也带有明显的行政推动倾向。

就乡镇企业推动的小城镇发展而言,改革开放后,乡镇企业和集市贸易为主的商业相互促进,推动了小城镇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转移了农村剩余劳动力。

但如前所述,乡镇企业自身的局限和困境,也使得小城镇的发展失去依托。

三、华北乡村小城镇发展道路及其困境(一)定州集市和小城镇发展状况河北定州是以农业为主的县级市,现辖3个城区、14个镇、8个乡、507个行政村和街道。

根据65《2002年定州市统计年鉴》,2002年末有303108户,1127529人,其中非农人口只有123096人,非农比例仅为10.92%。

定州14个建制镇,所辖总人口为606530人,其中非农人口只有16921人,平均每镇1208人,非农率仅为2.79%。

从河北省的城镇发展情况看,即使是重点镇,也存在人口少、凝聚力不强、工业化程度低、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等问题[10]。

1930年左右李景汉等人的定县调查表明,当时定县就有83个乡村集市。

而在近80年后的今天,定州传统集市仍很发达。

据我们的调查,现在定州全境有近100处定期集市,可以推算,定州平均每天大约有20个集市开集,全年有近7000个集日。

除了定期集市外,定州还有传统庙会集市近80处,每处庙会每年举行1—4次,会期一般为1—4天,这样全年就有庙会100次左右,庙会日大约有180个。

定州的14个建制镇所在地都有集市,但许多镇的人口甚至还没有某些村庄大,由此也可以看出定州小城镇发展的滞后状况。

(二)定期集市盛行的原因和小城镇发展的困境根据费孝通的小城镇理论,各类集镇是乡村经济社会生活的中心,定期集市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趋向消亡。

施坚雅也认为,中心市场、中间市场和基层集市呈现市场等级体系,而且基层市场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而趋向消亡,经济活动向中心市场集聚[7-2]。

但是,从定州的情况来看,这些理论预期似乎并未实现。

由集市向城镇演化的模式并不明显,定州近百处集市仍保持着传统的集期安排。

镇集和村集相比,除了规模大小有所不同,货物的种类大同小异,出售货物的也大多是流动商贩,集期为每旬两集,大多数镇的店铺数量还没有多到每日成市的程度,二、三产业不发达,小城镇也就虚有其名。

集市商贩众多,但基本处于“家—集市—家”模式的流动经营状态,而不是向某个中心市场集聚和逐步固定化。

从集市的结构与功能来看,华北乡村集市已经不再是施坚雅所描述的产品双向交换的集散场所,而已经演变为城市工业产品向乡村销售的“流动商场”。

集市主要是为乡村人口提供廉价的消费品,依赖于乡村居民的需求而存在和延续。

乡村居民收入、消费水平较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等特点,也决定了其日常经济生活对集市的依赖性。

另外,乡村集市仍然繁荣的根本原因是它承担了容纳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就业兼业的功能,成千上万专职或兼业的流动商贩“赶集上庙”做生意,在竞争激烈的乡村集市中巡回销售谋取微薄小利以维持生计。

这是由于农业生产率提高使得农业剩余劳动力增加,但向城市和现代产业部门转移不能顺利实现,只能继续在集市等传统经济部门中寻求生计。

所以,华北乡村因为剩余劳动力众多等原因而盛行的集市,实际上是一种乡村内卷化的表现,表明华北乡村处于社会转型的困境之中[11]。

大量乡村集市盛行,其结果是店铺、坐商发展缓慢,从而使得中间市场和中心市场所在地的城镇化延缓。

四、华北乡村社会转型的出路(一)大中型城市化道路———借“外力”推动乡村人口城市化小城镇道路的目标之一就是希望通过“离土不离乡”将乡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小城镇。

实际上,小城镇道路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和城乡分割体制的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乡村工业化也是在城乡二元社会结构下的无奈选择。

值得反思的是,“离土不离乡”和“小城镇主义”的实际含义是只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而阻止他们进入大城市,在城市农民工问题日渐凸显的今天,“小城镇主义”的现实含意已从侧重于“允许”农民进入小城镇,变为侧重于“阻止”农民进入大中城市[12]。

要真正实现乡村社会的转型,必须靠大中城市来吸纳农业人口。

从实际情况看,我国农业地区外出人口也主要流向大中城市,小城镇的吸纳能力十分有限。

例如,据定州市预防“非典”办公室的统计,2003年4月中旬时,定州市外出人口共有90854人,其中农村人口88567人,在已知外出原因的78332人中,有93%的是外出打工和经营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