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2019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孔乙己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阅读北师大版.doc
谈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
谈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摘要:知识分子,历来是社会各界都非常关注的阶层。
中国文化的主将鲁迅,在其小说中塑造了一系列的知识分子形象,通过他们的生活经历与思想变化,深刻地揭示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
关键词:鲁迅;知识分子;形象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8-279-01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塑造了一系列命运多桀,穷愁潦倒的知识分子形象。
他们都是“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对他们的悲惨遭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同时,作者也让我们看到他们身上的弱点、缺点。
在这里,我暂且把他们归为四个类型,并做简单分析。
其一、科举制度的殉葬者。
这类人物深受“八股取士”的毒害,至死以“捞不到半个秀才”为心中永远的痛。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就属于这一类型。
孔乙己,一个具有诚恳善良品质的读书人。
却死守着“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律条,在咸亨酒店里,他便成了“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
他贫穷又颓唐、衰老又迂腐。
“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读过书,写得一手好字,可他既无财产,又无靠山,这注定了他的终于没有进学的命运。
最终,在人们的哄笑声中悄然离开了人生的舞台。
陈士成出身于没落的豪绅阶级,在他心目中,他这书香门第的世家子弟,理应平步青云,功名唾手可得,但他竟会屡试不中,这岂不是考官“不懂文章,有眼无珠”。
他的锦绣前程,被一次次的考场失意砸碎。
绝望中,陈士成扑向闪烁着白光的湖水,用生命去填塞了他自己手造的幻海。
其二、歧路与穷途中的妥协者。
这类知识分子以《端午节》中的方玄绰,《高老夫子》中的高尔础为代表。
方玄绰有过和罪恶社会斗争的勇气,对北洋军阀统制下的黑暗现状抱有不满情绪。
但是,他把自己紧紧的拘囿在平庸的个人生活圈子里,沉溺在口头上的不平和感慨中,找出种种借口逃避斗争,在妥协退让中,发明了一种“差不多”说,用来掩盖自己的软弱和懈怠。
高尔础老夫子,曾“留心新学问,新艺术”,曾仰慕过俄国大文豪高尔基,曾抱着“振兴女学”的豪壮思想跨人“贤良女学校”任教。
浅析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浅析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浅析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内容提要:“五四”前夕至1926年间,鲁迅在他的小说中塑造了三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一是受科举制度毒害的,一心求功名的封建文人,他们是封建制度的牺牲者;二是灵魂完全腐朽的,表面上道貌岸然,满肚子男盗女娼的文人渣滓,他们是封建制度的追随者;三是具有进步要求和变革愿望的现代知识分子,他们是封建制度的反叛者,也是鲁迅笔下最重要的知识分子形象。
另外,鲁迅在他的叙事性散文中,同样创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知识分子形象。
我们从中可以发现作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鲁迅成长的轨迹。
关键词:知识分子觉醒深思思想性个性解放反叛鲁迅是中国现实主义文学传统最杰出的继承者,也是现代现实主义的创造者。
他把现代中国社会生活中有重要作用的农民和知识分子,引进文学创作领域中。
在他的笔下一尊尊典型的人物塑像,展现在读者面前,丰富了中国文学的人物殿堂,构成了一道不朽的壮丽景观。
鲁迅的小说中一大重要题材就是知识分子生活。
他的笔下塑造了以下三种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一、在科举制度下,一心求功名的旧文人。
如孔乙己(《孔乙己》),陈士诚(《白光》)等,这些落后的封建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受到鲁迅的非常关注。
鲁迅在鞭挞他们的灵魂时,也对他们怀有一定的同情心,因为他们也是受了毒害的被侮辱被损害者,是被封建制度吃掉的一类。
孔乙己是清末一个下层知识分子。
他曾热衷科举,一心想上爬,在《四书》《五经》中耗尽了年华,落到了即将求乞的地步。
他不肯脱下那件象征读书人身份的又脏又破的长衫,说起话来满口之乎者也,时刻不忘显示自己是与众不同的读书人。
甚至当别人戏弄他时,他一再表现出自命不凡、孤芳自赏的傲气。
只有当人们触到他灵魂深处的伤疤——“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时,才立刻颓唐不安。
在长期的封建教育熏陶中,他和一般“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士大夫一样,鄙视体力劳动,养成好吃懒做的恶习,不会营生。
他以“君子固穷”为戒律,却免不了偶然做些偷窃的事,最后落到打折腿的惨境。
【精编文档】2019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孔乙己课文赏析北师大版.doc
课文赏析1、小说是怎样抓住孔乙己脸色的变化来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孔乙己》中有好几次写到孔乙己的“脸色”。
这些“脸色”的描写,对于刻画人物性格特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突出小说的主题思想,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他出场的时候:孔乙己“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
孔乙己是一个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残害的下层知识分子,一生穷困潦倒,既未能进学,又不会营生,再加上他好喝懒做,不愿以自己的劳动去争取生存的劣性,使他的生活连温饱都得不到保障,穷得“将要讨饭了”。
因此,他不可能有上流社会达官豪绅那种“红光满面”、脑满肠肥的“富相”,只能是“青白脸色”。
这“青白脸色”的描写,再配合他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不仅形象地揭示了孔乙己的社会地位,而且为下文进一步刻画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作了铺垫。
第二次写“脸色”是在有人揭发孔乙己偷了书的时候:“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
孔乙己本是“青白脸色”,但当有人肆意耍弄他,揭他的短的时候,他就“涨红了脸”,竭力争辩,企图维护自己“读书人”的面子。
这“涨红了脸”的描写,一方面揭示了孔乙己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之深,另一方面也流露了孔乙己内心的羞愧,表明他不是惯偷,而只是不得已而为之。
第三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有人问他“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的时候:“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
”这“灰色”脸色的描写,表现了孔乙己因捞不到秀才而被人家取笑戳到内心隐痛时那种失望、颓唐的悲凉心理,显示了他深受封建教育和封建科举制度毒害所产生的头脑僵化、迂腐不堪的习性。
小说最后一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他被丁举人打折了腿,用手“走”到酒店的时候:“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
”这“黑而且瘦”的脸色,加上用手爬着“走”,可想而知他是怎样在受尽了折磨之后死里逃生,苟延残喘活下来的。
当掌柜取笑他时,孔乙己只是低声应答掌柜的讪笑,露出“恳求”的眼色,显现出他横遭摧残后那种畏缩、害怕、绝望无告的心境。
(完整版)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doc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南冰具有生命力的文学作品是需要深深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中的,《喊》、《彷徨》作迅位 20 世世界文化巨人所作的典之作,正是以独特而敏的洞察力察社会,体生活,反映生活,展示了病的旧中国和旧中国社会中知分子的病心理。
知分子是推一个社会向前展的核心力,代表着一个社会民族的精神面貌。
而旧中国的知分子是一个怎的一个群体?在迅的笔下个群体被描得淋漓尽致,也被他的笔剥得体无完肤。
迅知分子生极大的趣,并且注十分的情。
在他笔的下,知分子个群体被描的淋漓尽致。
一、苦彷徨、弱的知分子形象在“五四”新文化生分化,昔日的士“有的高升、有的退、有的前”的候,迅密切地注知分子的向,剖析他的思想特点,我写出了《在酒楼上》的甫、《孤独者》的魏殳等人物形象。
他是从辛亥革命以前至五四运前后出的知分子,是作者曾寄予希望,曾在他身上探索和找革命力量的人物。
甫年曾和“我”同去城隍里拔神像的胡子,和人“改革中国的方法” 竟至于“打起来” ,可他早年的激。
但当“我”在酒楼上与他重逢,他却一再宣自己的“敷敷衍衍,模模胡胡” :奉母之命回来迁小弟的,明明已找不到骨殖,却将原葬的土胡乱些装新棺材,煞有介事地迁走;受母之托,原居姑送两剪花,可姑娘已死,他就将花随意送人,却打算向母“阿了喜的了不得” ;他甚至甘愿富家子弟教《孟子》和《女儿》⋯⋯甫的种种“随随便便” ,表明在他思想中已完全解除了自己民主主的武装,反抗和撼封建社会的念,已在他的里消失得无影无踪。
未来的前途得沌一片,茫无。
当甫革社会的志向由于受到各种困境的重重困,他感受到了理想的幻,理想幻后的生存何以?文化体系在知分子于一种思想困惑和精神真空在知分子自与不自重新抬,重新收拾新思想所洗所占据的地位,成了甫行的指南,他完全失了探索勇气,也放弃了于真理追求的精神。
然而他于自己沉溺在种消沉和灰暗的精神世界中,却又感到心和悔恨,不断重复着烈地自己,承受着内心彷徨而的痛苦,精神上的无所依只能使生命在庸碌中度。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提纲:一、小说中的社会环境(一)封建科举制度的社会环境(二)社会中人们的态度二、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的语言和表情形象(一)《孔乙己》中的语言和表情形象1.周围人们的语言态度2.孔乙己的语言和表情3.孔乙己对封建文化的态度4.掌柜对孔乙己的态度(二)《白光》中的语言和表情形象1.陈士成落榜后的形象2.陈士成开始沉迷于自我幻想世界三、小说中知识分子的动作形象(一)孔乙己的的动作形象1.对“排”和“摸”两个动作的分析2.孔乙己离开酒店的动作(二)陈士成的动作形象1.低沉的“跳”2.痴迷的“走”3.执迷的“挖”4.疯狂的“奔”四、思古观今,反思生活中的不足(一)对孔乙己“命运”的沉思(二)对陈士成“执迷”的沉思(三)联想生活中现实的思考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摘要】:鲁迅作为中国作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以及革命家,其对中国人精神的深刻反思以及对封建社会黑暗的反思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孔乙己》、《白光》是鲁迅小说中较为有代表性的两部,其作品中所体现出来的文学性与思想性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而本论文则主要是从其小说的角色展开分析,通过社会环境、知识分子的语言和表情形象、动作形象三个方面来分析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的描写,让我们真真实实的感受到科举制度毒害,而在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和陈士成他们都有个共同点,都是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对其人物形象特征做详细而深刻的总结,并尝试着将人物所蕴涵的时代意义进行剖析。
以我对《孔乙己》和《白光》两部小说的理解,来阐述《孔乙己》和《白光》中知识分子的形象和封建科举制度给社会带来的毒害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形成了世态炎凉,促成了这种封建迂腐的社会形态,并从中反思【关键词】:知识分子,科举制度,形象【正文】:在我所了解的鲁迅作品中,对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孔乙己》、《白光》这两部小说,其中《孔乙己》最为熟悉,在上初中时候就学过这篇课文,当时对孔乙己的形象感觉很是好笑,很难理解那种人物形象,现在细读起来,感触颇深,这种贫困潦倒的穷书生气质中又不乏那种高傲的迂腐,却是别有风格的对科举制度的抨击。
2019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孔乙己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阅读素材北师大版
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主要塑造了两类人物形象,一类是辗转于社会底层,受尽压迫和蹂躏的贫苦农民,另一类则是命途多舛,穷愁潦倒的知识分子。
作者对这两类人物的态度本来是十分清楚的,即认为他们都是“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对他们的悲惨遭遇寄予了深刻的同情;与此同时,也看到他们身上存在的这样那样的弱点、缺点,对他们作了诚恳的并且也是深刻的批判,希望他们能够摆脱现状,奋发努力地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行。
应该说,对这两类人物,鲁迅表示的同情和给予的批评尽管在程度上有所不同,但基本认识和态度是一致的。
长期以来,评论者对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所显示的意义及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总的说来分析切合实际,即认为作者通过这些人物揭示了封建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摧残和迫害,以艺术的方式替他们喊出了内心的痛苦,博得了读者的同情。
但是,对于知识分子形象,大多数评论者却认为他们的命运固然说明了封建礼教对他们的压迫和毒害,反映了社会的黑暗。
但主要是显示了知识分子自身的弱点和缺点,即追求功名、个人奋斗、脱离群众、软弱动摇等,鲁迅刻划他们,就是要指出知识分子必须彻底改造。
努力和工农群众相结合,作者对他们的态度虽有同情,但主要是批评。
这种看法是否正确理解了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否符合鲁迅作品的实际?今天我们可以重新作一番探讨。
(一)知识分子在社会结构中并不是一个单独的阶级。
在旧社会,由于他们的经济状况和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有本身就是统治阶级或极力为统治阶级效劳的知识分子,有靠自己的劳动自食其力的知识分子,也有被压迫被剥削的知识分子。
总的说来,本身就是剥削阶级的知识分子是少数,大多数知识分子(包括被称为自由职业者的依靠自己的知识和劳动谋生的知识分子,更不用说那些穷愁潦倒的知识分子)都和劳苦大众一样处在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他们也是被侮辱与被损害者,虽然由于知识分子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处于较劳苦大众稍好的状况,但是,也由于他们思想活跃,反应敏感,统治阶级对他们的思想统治和政治压迫就较之一般群众为烈。
(完整版)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南冰具有生命力的文学作品是需要深深植根于生活的土壤中的,《呐喊》、《彷徨》作为鲁迅这位20世纪世界文化巨人所创作的经典之作,正是以独特而敏锐的洞察力观察社会,体验生活,反映生活,展示了病态的旧中国和旧中国社会中知识分子的病态心理。
知识分子阶层是推动一个社会向前发展的核心动力,代表着一个社会民族的精神面貌。
而旧中国的知识分子是一个怎样的一个群体?在鲁迅的笔下这个群体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也被他的笔剥得体无完肤。
鲁迅对知识分子问题产生极大的兴趣,并且倾注十分的热情。
在他笔的下,知识分子这个群体被描绘的淋漓尽致。
一、苦闷彷徨、软弱动摇的知识分子形象在“五四”新文化陈营发生分化,昔日的战士“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的时候,鲁迅密切地注视知识分子的动向,剖析他们的思想特点,为我们写出了《在酒楼上》的吕纬甫、《孤独者》的魏连殳等人物形象。
他们是从辛亥革命以前至五四运动前后出现的知识分子,是作者曾经寄予希望,曾经在他们身上探索和寻找革命力量的人物。
吕纬甫年轻时曾和“我”同去城隍庙里拔神像的胡子,和别人议论“改革中国的方法”时竟至于“打起来”,可见他早年的激进。
但当“我”在酒楼上与他重逢时,他却一再宣扬自己的“敷敷衍衍,模模胡胡”:奉母亲之命回乡来迁小弟的坟,明明已经找不到骨殖,却将原葬处的土胡乱捡些装进新棺材,煞有介事地迁走;受母亲之托,给原邻居顺姑送两朵剪绒花,可姑娘已死,他就将花随意送人,却打算向母亲说“阿顺见了喜欢的了不得”;他甚至甘愿给富家子弟教《孟子》和《女儿经》……吕纬甫的这种种“随随便便”,表明在他思想中已完全解除了自己民主主义的武装,反抗和摇撼封建社会的念头,已经在他的头脑里消失得无影无踪。
对未来的前途觉得浑沌一片,茫无头绪。
当吕纬甫变革社会的志向由于受到各种困境的重重围困,他感受到了理想的幻灭,理想幻灭后的生存何以为继?传统文化体系在知识分子处于这一种思想困惑和精神真空时在知识分子自觉与不自觉间重新抬头,重新收拾为新思想所洗涤所占据的地位,终成为了吕纬甫行为的指南,他完全丧失了探索勇气,也放弃了对于真理追求的精神。
鲁迅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内容摘要:知识分子阶层是推动一个社会向前发展的核心动力,代表着一个社会民族的精神面貌。
鲁迅,这位二十世纪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也一直认为知识分子应该是社会改革和变迁的启蒙者和先锋,所以他对当时社会中知识分子的命运和责任给予了更为热切的注视和思考。
在鲁迅的小说中,真正以表现知识分子生活为主题的作品有《孔乙己》、《白光》、《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等。
在这些作品中,他把知识分子分成五类:一、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形象。
二、苦闷彷徨、软弱动摇的知识分子形象。
三、片面追求个性解放、个人自由的知识分子形象。
四、敢于自我剖析、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
五、有进步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先生以寻求革命力量的态度来分析,研究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为他们呐喊,控诉,鸣不平。
通过知识分子这一面镜子,照出令人窒息的病态社会的某些本质,也为知识分子指引了前进方向。
关键词:鲁迅小说知识分子形象封建思想资产阶级思想软弱性一、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形象《孔乙己》中的孔乙己是一个始终没有考上秀才的老童生,穷愁没落,最后悲惨地死去。
鲁迅写孔乙己,主要是写他的穷酸、迂腐的性格特点。
人物出场的第一句描写“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就表明了这一点。
写他的穷酸、迂腐,是最能表现这个出身下层社会的老童生的性格特征的。
他读过书,但是没有爬上去,不能依靠所学的知识来过活,那就必须用劳动来谋生。
可是封建教育不但与劳动相脱离,而且还教育人们轻视劳动,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就是体力强的人,也不愿意劳动;不劳动就不能生活,自然越过越穷,弄到将要讨饭的地步。
但讨饭抛头露面,太不光彩,孔乙己自然不愿意干,所以就只好偷。
可是他还是不愿意放下读书人的架子,还觉得读书人无论如何应该比普遍人高一等,处处要显示显一显自己的身份,卖弄一下“学问”。
这样的人就不能不是又穷酸、迂腐不堪的人物。
鲁迅写了孔乙己就是抓住了这个本质特征。
关于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的分析
关于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的分析第一篇:关于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的分析鲁迅的小说中所描绘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主要分为: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以及觉醒的知识分子的形象。
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了中国的旧知识分子所具有的可悲性与鲁迅先生的某些思想和心路历程。
我要讲的,主要是觉醒的知识分子形象。
因为在这些人的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世界的某种认识。
鲁迅先生一生善于骂人,却极少称赞人。
而这些觉醒了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就正是为先生所称赞的为数不多的人。
首先,还是略微谈一下其他的两种知识分子形象:1.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由于从秦初到清末,封建阶级始终占据着统治地位,而封建思想又已经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所以在鲁迅的小说里有一大部分是描写和封建思想有关的知识分子。
在他们当中,我们可分为两小类:1.封建思想的受害者(孔乙己《孔乙己》、陈士成《白光》等)。
2.封建思想的维护者(四铭《肥皂》,高尔础《高老夫子》等)。
对于受害者,作者对他们的描写除了批判与同情之外,主要是为了向世人揭示封建思想的“吃人”本质,用以惊醒那些仍然麻木的具有封建思想的下层文人。
而对于维护者,作者对他们只有批判没有同情。
而对于他们的刻画,鲁迅始终是抱着“启蒙教育”的思想和改良人生的目的,因此其小说的题材“多采至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要揭出病苦,引起疗效的注意”而反讽则是鲁迅小说的重中之重,只有多揭露一些与封建有关的知识分子的可悲可叹之处时,才能够真正的惊醒世人,达到疗救世人的目的。
2.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
从清末到民国中后期,大资产者和封建买办及帝国主义共同统治着中国,而鲁迅本人就生活在那样的年代。
因此在鲁迅的小说里所反映的知识分子的形象有很多的一部分是描写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的,而在这些具有小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中又无非是写了大致的三种类型:即革命者(夏瑜《药》)、投机者(假洋鬼子《阿Q正传》)、消沉者(吕纬甫《在酒楼上》、魏连殳《孤独者》、N 先生《头发的故事》、方玄绰《端午节》、文学青年《幸福的家庭》、涓生和子君《伤逝》)。
浅议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浅议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摘要纵观鲁迅先生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基本可以概括为捍卫封建统治的忠诚者,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者,挑战封建制度激进者,爱情和个性解放的殉道者四种类型。
有别于当时一般作家,作者致力于以革命的态度分析问题、研究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在怒其不争,哀其不幸的同时为他们呐喊。
通过这些知识分子的种种不幸,映射出当时病态社会的某些本质,同时也间接的反映出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
关键词鲁迅小说知识分子形象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程碑式人物,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影响之巨大。
鲁迅在当时的历史下环境下以小说的形式为我们塑造了封建统治的卫士,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品,激进的圣斗士,爱情和个性解放的殉道者等等众多的人物形象。
这些知识分子形象的描述,使人为之震撼,令人为之折服。
一、捍卫封建统治的忠诚者鲁迅小说中像赵太爷、假洋鬼子、四铭和高干亭等维护封建统治的知识分子很多。
其中最有典型的四铭和高干亭,这两个人物表面看来都是热心肠之人,处事为他人着想,积极帮助别人,实则是道貌岸然的小人,都是为了竭力维护封建礼教,纯粹是“表面的正人君子,内心却满是肮脏的封建卫道士”。
在他们心中,反对封建礼教和制度,哪怕只要有一点想法,也都是大逆不道,天理不容的,二人是封建制度忠实的守护者,甚至可以誓死效忠与封建礼教。
在四铭的思想中,封建正统的一切才是根本,才是完美的典范,凡是封建礼教流传下来的,那肯定是对的,是确凿无疑理应捍卫的。
在他看来,连女学生剪发,在街上正常的行走,也会激起他的憎恨和痛斥,认为是“搅乱天下”、“道德沦丧,世风日下”的罪恶之举,认为是不成体统,乱了祖宗法度,必然不会有好的下场。
在他心目中,男尊女卑是天经地义,女人生就是男人的玩物,什么改革,什么自由解放,简直是无稽之谈。
高干亭就是一个吃喝嫖赌的人世间的败类,社会的人渣,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文化流氓。
他通过写《中国国粹义务论》和《论中国国民皆有整理国史之义务》的文章,被统治阶级认同,才小人得志,而后飞黄腾达。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文章摘要】本文分析了鲁迅笔下一批知识分子形象,对作品的知识分子进行了新的思索和分析,鲁迅作品中塑造了新旧两种特征的知识分子的形象,我对这两种特征的知识分子形象又作了如下四个方面的分析,旧的知识分子形象包括迂腐文人、封建文人渣滓;新的知识分子形象包括“我”的形象、思想前卫要求上进的知识分子,并且对这两大特征的人物形象进行对照分析,其次在分析这些人物形象时,通过延伸的眼光平行比较了与鲁迅先生同时期的作家所描写的知识分子,尽可能做到拓宽视野,升华主题。
【关键词】鲁迅;新旧知识分子形象;国内外作品;对比;行与德鲁迅,现代小说之父,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文学创作,无论是在造型的人物,创新,或在主题挖掘的深度和广度都有辉煌的成就的方式。
他的大部分工作是揭露社会当时的黑暗,主要作品有小说《呐喊》和《彷徨》。
在这些作品中,不仅在丰富的思想内容的表现,深既尖锐的批评暴露了封建制度,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揭示虚伪的封建监护人,而在农民的时候社会现实的广泛而深刻的总结和性能,妇女,知识分子问题,并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充满激情的呼吁,表示在分化知识分子孤独,陷入困境,徘徊和思考的心情新文化阵营,分析了知识分子的灵魂。
此外,鲁迅在他自己独特的艺术注重塑造大感典型代表的形象,开创新局面前所未有的新颖的艺术形式。
这篇文章应该提到的是鲁迅知识分子的生动描述的形象,可以说笔者总结知识分子的形状和占大多数的小说的人物塑造的比例。
因此,鲁迅的思想内涵得到充分的理解,我们必须一个典型的一批最有说服力和启发力认真分析和思考的艺术精神和精髓。
寻找知识分子的小说形象,其特点可分为新老两类,一类是老知识分子,他们的无知,麻木,迫害封建制度和腐蚀;一个是新知识分子,他们的先进思想,努力摆脱对他们的旧的社会危害。
因此,本文从这个角度入手,进行对照分析,对于当下社会的知识分子的言与行有一定启示意义。
1 两大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鲁迅的小说,在现实生活中,表达知识分子题材的作品包括《孔乙已》,《白光》,《幸福的家庭》、《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等等。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本科毕业论文题目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系别中文系专业汉语言文学姓名学号导师职称字数7153 成绩年完成日期2010 年12 月29 日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合肥师范学院或其他教育机构的毕业证书或学位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签字日期:年月日指导教师签名:签字日期:年月日目录摘要 (4)Abstract (4)一、科举制度的牺牲者 (5)1、科举制度下的“多余人” (5)2、科举制度的殉道者 (6)二、封建道德的顺从者 (7)1、封建道德的卫道士 (7)2、时代造就的妥协者 (8)三、封建传统的叛逆者 (8)1、无路可走的觉醒者 (8)2、个性解放的追求者 (9)参考文献 (11)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的形象摘要: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他的小说主要塑造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
第一类是封建科举制度的牺牲者,第二类是封建道德的顺从者,第三类是封建传统思想的叛逆者。
关键词:知识分子牺牲者顺从者叛逆者Abstract :Lu Xun is the founder of modern literature. His novel mainly shaped the image of three different types of intellectuals. The first is a victim of the feudal imperial examination system, the second category is the Feudal obedience, the third category is the traitor of the feudal .key word :Intellectual Victim obedience traitor鲁迅,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新文学运动的奠基人,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2019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孔乙己鲁迅简介素材北师大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鲁迅简介鲁迅(1881.9.25~1936.10.19)字豫才。
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
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光绪七年八月初三(1881年9月25日)生于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市)东昌坊口,祖籍河南省汝南县。
儿时享受着少爷般的生活,慢慢家境衰败变得贫困。
青年时代受达尔文进化论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
1898年鲁迅从周樟寿更名为周树人。
1902年公费至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因战乱奋起改行为作家,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见《呐喊》自序)。
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
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
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
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1918年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1927年与许广平女士结合,生有一男名周海婴。
1936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于上海。
著作收入《鲁迅全集》,作品及《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
后于1981年出版《鲁迅全集》(共十六卷)。
2005年出版《鲁迅全集》(共十八卷)。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小说中《祝福》、《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较为知名。
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小说集只有三部:分别是《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
《呐喊》(短篇小说集)收录1923以前的小说。
《彷惶》(短篇小说集)收录1924--1926年及其以后的小说。
《故事新编》为文言小说集。
1918年到1926年间,鲁迅陆续创作出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散文诗集《野草》、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等专集文章都被收录在各类教材中。
2019年春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2孔乙己鲁迅孔乙己的现实性与象征性析素材北师大版
析鲁迅《孔乙己》的现实性与象征性(节选)咸亨酒店:旧中国社会的象征。
《孔乙己》的故事发生在鲁镇里的咸亨酒店。
《呐喊》里的《明天》也发生在鲁镇,小说中的人物(群众)常去喝酒的地方也叫咸亨酒店。
酒客中红鼻子老拱,蓝皮阿五,包括掌柜的都是些无赖之流,不是想调戏妇女,就是骗钱混饭。
另外《风波》也有鲁镇和咸亨酒店,不过这次鲁镇是个水乡,而酒店却在城里,收集在《彷徨》里的《祝福》背景也叫鲁镇。
鲁镇在鲁迅小说中,就像以其他地名出现的背景如《故乡》中的故乡、《阿Q正传》的未庄、《长明灯》的吉光屯、《在酒楼上》的S城,不但地方原型都是绍兴(包括他母亲故乡安桥头),这些地方都是象征旧中国社会,从前我用《故乡》中的故乡作为例子分析过这个象征结构之内涵。
鲁镇也好,故乡也好,只是一个大背景,鲁迅喜欢把旧中国的社会及其群众浓缩成一间酒店,在《孔乙己》《明天》《风波》《祝福》中这意象叫作咸亨,在《长明灯》和《药》里只称作茶馆,没有明确的招牌。
在鲁迅故家对面,同时又是由周家的亲戚经营的酒店,一旦写进小说后,就变成旧中国的一个缩影,怪不得他在这篇小说的后记中说,“这一篇很拙的小说……单在描写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
”这个酒店的酒客,很清楚有两个不同的等级:出卖劳力为生的短衣帮和以地主、读书人、有钱人为主的长衫客两种。
短衣帮只能站立在柜台外喝酒,长衫客则可走进屋里的雅座,叫酒叫菜,慢慢吃喝。
在这小小的酒店里,除了顾客与顾客之间的阶级差别,酒店职员也有极大的等级差别。
掌柜的严厉冷酷,对小伙计常摆出一副凶脸孔,嫌他“太傻”,不准他侍候长衫客,“幸亏荐头的情面大”,才没有被辞退。
小伙计连言笑都要看掌柜的脸色。
顾客与掌柜、小伙计之间也不信任,因为掌柜唯利是图,卖酒要羼水以牟取利润。
孔乙己固然穷困潦倒,地位低微,掌柜、长衫客把他践踏,但其他同样被侮辱、被损害者,如短衣帮,也同样对孔乙己冷酷无情,加以讥笑。
连可怜的、地位低微的小伙计对恳切教他写字的孔乙己也反感,认为他是“讨饭的人”,不配考他。
论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
论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形象一、知识分子形象的不同类型(一)孔乙己、陈士成之类——封建祭祀品型《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和《白光》中的陈士成这一类型的知识分子,们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辈子受“八股取士”的毒害,完全是旧式知识分子。
孔乙己终因养活不了自己而沦为窃贼,最后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在人们的笑声中悄然地离开了人生的舞台。
陈士成这个连续考了十六次都未考中的老童生,也在“金榜题名”的幻想中耗尽了青春,以至精神完全失常,在想象中的财宝的白光的引诱下淹死在河里。
(二)吕纬甫之类——苟延残喘型《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曾是一个觉醒者,青年时到城隍庙里去拔掉神像的胡子,连日议论改革中国方法以至和别人相打起来,他在反封建和神权的时候态度鲜明、敏捷精悍的,但他在十多年后,由于对社会前途的绝望,变的行动迟钝,处事敷衍,神态也变的颓唐了。
于是,成为了人生道路上不如意的独行者,只能做些自己也觉得无聊的事来消磨日子,消磨意志。
他为死去数十年的幼弟迁葬,在衣服、骨骼、头发都找不到的情况下,包一包黄土装进棺材,以骗取怀旧的迷信和母亲的安心。
一个那么勇敢坚定、敏捷精悍的战士成为了一个敷衍偷生的庸人。
(三)魏连殳之类——自暴自弃型《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就是这类中的典型,他接受过近代科学文化知识的饿教育和新思潮的洗礼,有比一般民众较多的自觉自主意识。
他对旧中国的社会黑暗强烈不满,经常以无所顾忌的言论和举动,对传统的封建意识和习惯势力进行抗争,对宗法社会里的制度和习俗表示极大的轻蔑和愤慨,也对青年一代、对未来怀有信心。
但是,在现实的逼迫和环境的重压下,他的孤身反抗越来越无力,精神上越来越感到孤独和无望,一方面找不到改造社会的力量,另一方面又为社会所不容,终于一反常态,采取自暴自弃、玩世不恭的方式对社会进行报复,当了军阀部队里的一个师长的顾问,自己也成了黑暗的一部分。
他从此躬行先前所憎恶、所反对的一切,排斥先前所崇拜、所主张的一切,最后在孤寂和冷漠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孤独者的悲剧人生一、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类型鲁迅是一个世纪以来的一座文学丰碑,他以其思想的冷静深邃和艺术的独创和成熟,为本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扛起一面大旗,站在世纪之交,肩负黑暗的闸门,用力揭出国人灵魂及传统的一角,“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的《南腔北调·我怎么做起小说来》,达到用文艺来教育人的思想作用,进一步改造国民劣根性的目的。
在他的小说中,史无前例地把生活于恣睢麻木之中的平凡的农民甚至是破落形象的农民搬上历史舞台,为中国现代文学阵廊增添了一组卑琐、丑劣又可以当作镜子观照国人灵魂的丰满文学形象,也把小说的地位和主题意识抬高到一个新的历史台阶,在对传统文化与道德的吸收中反思,在借鉴与消化外来文化中批判传统,从而产生一种跳跃,一种对历史、传统及外来思想的超越,所以说,在小说领域中,鲁迅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当然,鲁迅对小说从形式到内容的开拓不单是表现在其农民题材的系列小说中,而且表现在其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中,在某些方面,其艺术技巧甚至比前者更趋于成熟——表现出现代性技巧,就其知识分子形象而论,是可以和其农民形象互相辉映,双峰并峙的,无论从认识的深刻,还是解剖的犀利、准确,农民和知识分子这两大主体形象是鲁迅小说世界里的双子星座。
下面我就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中作一浅探。
“五四”时期进步的知识分子是作为启蒙的先锋出现于思想文化界的,影响所及,知识分子题材成为“五四”小说的热门。
鲁迅写农民不以滑稽和哀怜为目的,他写知识分子同样是不以感伤和顾影自怜为基点的。
他比同时代作家站得高,目光如炬,身手不凡,在有限篇章中写了知识分子的诸多类型,几乎囊括了“五四”前后新旧知识分子阶层的全部构成,于热门题材显示了主流作家的风度。
鲁迅写了三代五个类型的知识分子。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第一卷97页。
)第一类型有《孔乙己》中的丁举人,《祝福》中的鲁四老爷和《离婚》中的七大人。
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的形象
鲁迅小说中知识分子的形象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内容摘要:鲁迅的小说《呐喊》与《彷徨》中,写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主要有14篇。
鲁迅身为中国的“但丁”,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鲁迅的小说《孔乙己》,研究这篇小说,发现孔乙己的手有如下作用:写字、喝酒、偷东西、甚至“走”路。
鲁迅写的知识分子都是一些狂人与小人物。
总之,在这些人身上,无时无刻不体现着中国人的劣国民性。
鲁迅在描写旧知识分子时,批判了科举制和旧知识分子的愚昧。
鲁迅同情旧知识分子,对造成他们不幸命运的封建社会进行了了鞭笞。
鲁迅先生描述的旧中国知识分子具有如下思想:封建思想,小资产阶级思想,以及知识分子的觉醒。
关键词:鲁迅小说形象知识分子在鲁迅的《呐喊》与《彷徨》两部小说集中,共有14篇写知识分子题材的说。
在这14篇小说中,鲁迅先生描述的旧中国知识分子具有如下思想:封建思想,小资产阶级思想,以及知识分子的觉醒。
一、具有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形象;(1)由于从秦初到清末,封建阶级绐终占据着统治地位,所以在鲁迅的小说中大部分是描写和封建思想有关的知识分子。
1、受封建思想毒害的知识分子形象。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白光》中的陈士成等。
这二人都是深受封建思想毒害,进而家道中落、屡试不第、穷困潦倒,最后成为被封建思想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
孔乙己是一个受到封建思想严重毒害和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是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在他的身上即有可悲的一面,又有可爱的一面。
首先我们来看看他的可悲之处:孔乙己虽是一个下层的知识分子,却不同于其他的下层社会的劳动者。
即使是生存成了问题,但这个孔圣人的门徒依然是整日里只想“进学”,对造成自己如此狼狈生活的原因没有丝毫反省。
“学而优则仕”一直是知识分子的目标。
我国封建思想教育下的旧知识分子们,又有多少孔乙己这样的呢!《白光》主人公陈士成为追求功名,而导致精神失常,与孔乙己的形象是多么的相似。
陈士成一个花费了毕生的精力去追求功名利禄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九年级语文下《孔乙己》笔记
九年级语文下《孔乙己》笔记
一、背景介绍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发表于1918年4月的《新青年》月刊。
该小说以清末民初的封建社会为背景,通过对主人公孔乙己的悲惨命运的刻画,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冷漠、迂腐和人生的无奈。
二、人物角色
1.孔乙己:小说的主人公,一个贫穷的知识分子,自命清高但又命运多舛。
2.丁举人:与孔乙己有恩怨纠葛的地主阶级人物。
3.掌柜:酒店的主人,对孔乙己冷漠无情。
4.“我”:故事的叙述者,见证了孔乙己的悲惨命运。
三、故事情节
1.孔乙己因偷窃被丁举人打残,从此失去双腿,成了乞丐。
2.在酒店,孔乙己因欠酒钱被掌柜追讨,受到众人的嘲笑和侮辱。
3.“我”最后一次见到孔乙己时,他已经死亡,身体被草席包裹着。
四、语言特色
1.语言简练明快,节奏感强烈。
2.运用讽刺和夸张手法,突出人物性格特点。
3.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
五、主题思想
1.批判了封建社会的冷漠和无情,揭示了人性的丑恶。
2.揭示了知识分子在封建社会的悲惨命运,以及对人性的思考。
3.通过孔乙己的悲剧命运,呼吁人们关注社会问题,追求公正和人道。
鲁迅小说《孔乙已》、《白光》、《伤逝》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鲁迅小说《孔乙已》、《白光》、《伤逝》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对于鲁迅先生的小学,我们都是非常熟悉的,他塑造了很多不同种类知识分子的形象,所以他的小说很多就是将知识分子的生活进行鲜活的展现,他塑造的知识分子有几种主要形象,这几种形象在鲁迅小说《孔乙已》、《白光》、《伤逝》,分别得到了细致准确的体现,本文就这三部小说中所塑造的知识分子的形象进行剖析,欣赏鲁迅先生用生活的百般姿态,将知识分子人性的软弱和他们自身的弱点对他们个人造成的危害。
标签:鲁迅小说知识分子形象分析一、前言鲁迅先生是我国非常伟大的文学家,在他的作品中主要体现的是对封建制度的反抗和对人性的剖析,所以鲁迅先生塑造的很多人物形象都成为了我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人物形象,这些知识分子的人物形象不仅是简单的代表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大部分形象,更是反应了当时整个社会存在的诟病,展现了一个非常病态不正常的而社会现象,在鲁迅的小说中《孔乙已》、《白光》、《伤逝》等,这些小说塑造的知识分子有对当时封建制度反抗者的形象,也有深受封建制度迫害者的形象。
这些知识分子的家庭背景、接受的教育层次、教育方式及社会背景都是不尽相同的,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都是封建制度的受害者,他们的生活结局都是凄惨可悲的。
二、对《孔乙已》、《白光》、《伤逝》中的知识分子形象分析1.封建制度的受害者和牺牲者《孔乙已》这部小说中讲述的知识分子的是孔乙己,孔乙己这个人物可谓是深受当时残存的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心里想的全部都是考取功名,但是总是屡屡不得志。
在作者眼里,孔乙己这个人物就是非常可悲的,但同时对他又是批判的,孔乙己从小到大再到老,可谓是自己的一生都在读书,一心想要考取功名,可是到最后他任何功名都没有取得。
由于孔乙己受到封建环境下封建教育的毒害,使得他的思维非常不开阔,局限性特别大,一致认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因为他一直认为只有通过科举考试,自己考取功名,才能过上上等人的生活,进而享受荣华富贵,所以他变得对任何事情都没有了兴趣,最终竟然变得非常懒惰,连一个正常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能力都没有了,但是在他的骨子里仍然是自恃清高的,所以在酒馆喝酒时即使是站着喝酒还是穿着长衫,即使他所穿的长衫又脏又破,但是他不肯将其脱掉,不肯与所谓的穿短衣的人站在同一个队伍,可见他是多么自负,更为可笑的是他还兴致勃勃的去考问酒馆里的伙计,并且为他们去讲解所提问的问题,当他的生存的路子断了,他竟然还去偷书,然后将其卖掉换钱,当被发现时还为自己辩解,真是迂腐可笑至极,最终被人将腿给打断了,变得苟延残喘,渐渐的消失在大家的视野中,小说真实的讲述了当时社会存在的阶级等级差别,将人性的冷漠表现的淋漓尽致,为孔乙己最后的悲惨命运提供了典型环境,并对当时害人的封建社会和害人的科举制度进行了强有力的抨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Word文档,精心制作,可任意编辑论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和《彷徨》主要塑造了两类人物形象,一类是辗转于社会底层,受尽压迫和蹂躏的贫苦农民,另一类则是命途多舛,穷愁潦倒的知识分子。
作者对这两类人物的态度本来是十分清楚的,即认为他们都是“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对他们的悲惨遭遇寄予了深刻的同情;与此同时,也看到他们身上存在的这样那样的弱点、缺点,对他们作了诚恳的并且也是深刻的批判,希望他们能够摆脱现状,奋发努力地在人生的道路上前行。
应该说,对这两类人物,鲁迅表示的同情和给予的批评尽管在程度上有所不同,但基本认识和态度是一致的。
长期以来,评论者对鲁迅小说中的农民形象所显示的意义及作者对他们的态度,总的说来分析切合实际,即认为作者通过这些人物揭示了封建制度对劳动人民的摧残和迫害,以艺术的方式替他们喊出了内心的痛苦,博得了读者的同情。
但是,对于知识分子形象,大多数评论者却认为他们的命运固然说明了封建礼教对他们的压迫和毒害,反映了社会的黑暗。
但主要是显示了知识分子自身的弱点和缺点,即追求功名、个人奋斗、脱离群众、软弱动摇等,鲁迅刻划他们,就是要指出知识分子必须彻底改造。
努力和工农群众相结合,作者对他们的态度虽有同情,但主要是批评。
这种看法是否正确理解了作者的创作意图?是否符合鲁迅作品的实际?今天我们可以重新作一番探讨。
(一)知识分子在社会结构中并不是一个单独的阶级。
在旧社会,由于他们的经济状况和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有本身就是统治阶级或极力为统治阶级效劳的知识分子,有靠自己的劳动自食其力的知识分子,也有被压迫被剥削的知识分子。
总的说来,本身就是剥削阶级的知识分子是少数,大多数知识分子(包括被称为自由职业者的依靠自己的知识和劳动谋生的知识分子,更不用说那些穷愁潦倒的知识分子)都和劳苦大众一样处在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他们也是被侮辱与被损害者,虽然由于知识分子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处于较劳苦大众稍好的状况,但是,也由于他们思想活跃,反应敏感,统治阶级对他们的思想统治和政治压迫就较之一般群众为烈。
而知识分子对所遭迫害又感受格外深刻,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更多感到精神上的痛苦。
在革命到来前或革命退潮后,在未能投身于人民群众的斗争中时,他们便在反抗、追求、失望、挣扎的状态下生活。
他们的人生呈灰暗色,缺乏鼓舞人心的光彩。
这不是什么“世纪病”,而是黑暗社会在这一阶层人们身上的投影。
塑造他们的形象,表现他们的生活,正可以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来刻划“病态社会”,让人们看到这些被压迫和被剥削者的痛苦和不幸。
在鲁迅的小说中,真正以表现知识分子生活为主题的作品有《孔乙己》、《白光》、《幸福的家庭》、《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等。
在这些作品中,鲁迅塑造了三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形象。
他们虽由于所受教育和自身经历各不相同,生活和结局很不一样,但他们的命运大致相同,几乎都十分凄苦,在贫病和屈辱中悲惨死去的亦有其人。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和《白光》中的陈士成是同一类型的知识分子;他们的四体不勤,五谷不分,一辈子受“八股取士”的毒害,完全是旧式知识分子。
孔乙己终因养活不了自己而沦为窃贼,最后被丁举人打折了腿,在人们的笑声中悄然地离开了人生的舞台。
陈士成这个连续考了十六次都未考中的老童生,也在“金榜题名”的幻想中耗尽了青春,以至精神完全失常,在想象中的财宝的白光的引诱下淹死在河里。
《在酒楼上》中的吕纬甫和《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则是另一类型的知识分子。
他们既受过封建教育的熏陶,又受过资产阶级教育的影响,对封建礼教制度他们具有反叛精神,曾经在不同程度上对封建势力作过斗争。
但是,他们都比较脆弱,缺少韧性,终于被封建黑暗势力打垮,压碎。
和以上两类知识分子不同,《伤逝》中的子君、涓生以及《幸福的家庭》中的“文学家”是当时新一代知识分子。
他们诞生在五四运动的大潮中,一开始就受到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的洗礼,在新的形势下,以大无畏的精神向封建礼教冲击,追求着幸福的生活。
但是,黑暗势力和现实环境终于压倒了他们的反抗和追求,给予他们的是毫不留情的打击。
子君是不得不回到她曾经勇敢地出走的家庭,最后是带着无限的凄怨悄然死去,走进了“连墓碑也没有的坟墓”。
涓生虽然想奋翅高飞,也不过是寄希望于渺茫之中,到头来只落得悲哀和悔恨,饱尝这人生的可悲。
《幸福的家庭》中的文学家也终于在白菜、劈柴和孩子的哭声中撕碎了稿纸,回到了艰难的现实。
鲁迅在自己的作品中用这么多的篇幅来描写知识分子,对他们的痛苦生活和不幸的命运表现出极大的关心,决非出于偶然。
他既不象有的评论家所说是为了表现自己“心灵的历程”,也非仅仅为了写出知识分子生活的痛苦和无告。
他对知识分子问题显出很大的兴趣,对知识分子倾注巨大的热情,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就鲁迅进行小说创作的前前后后,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巨大的变动。
资产阶级所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导致了清王朝的覆亡。
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转眼间成为过去,人们被压抑的沉重心情很自然地感到一时的轻松。
但是,兴奋的心情并不等于客观现实,资产阶级革命由于没有触动旧社会的根基,原有的社会问题并没有解决。
即如孔乙己的生活出路问题,科举制的废除,取仕的道路完全断绝,他们就丧失了仅有的一点支持自己活下去的力量,然而孔乙己们的悲剧命运在辛亥革命之后毕竟并未成为过去,相反,还是当时社会生活中较为普遍的现象。
吕纬甫和魏连殳为生活就更说明辛亥革命之后的问题。
由于他们追随过革命,思想表现过“特异”,因而遭到旧势力的报复;有的是无意,有的是有心,都千方百计给他们制造困难,让他们活不下去,或者更准确地说,是不让他们按自己的方式和思想活下去。
他们停留在一般的思想解放,满足于资产阶级的思想武器,没有来得及接受刚刚传入中国的马列主义真理。
这样,他们高涨的热情很快碰到严峻的社会实际,终于又感到莫大的苦闷。
子君和涓生们正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遭到了失败,感到了幻灭。
他们发现,生活比预想的要更复杂得多,冷酷得多。
事实上,“五四”以后的中国社会,虽然受到新思想的冲击,仍到处充斥着腐败、落后、黑暗和贫困,封建势力顽固地占据着政治舞台,广大人民群众仍处在军阀专制的奴役之下,遭受着非人的待遇。
知识分子在当时也是和劳动人民一道受难。
子君、涓生们虽然争得了恋爱自由的胜利,但终承受不了失业和贫困的打击,他(她)们还是没有逃过封建势力施加的迫害。
《幸福的家庭》中的“文学家”尽可以展开他想象的翅膀,幻想着幸福的生活,但他毕竟生活在严酷的现实当中,一时一刻也不能不正视自己可悲的人生。
鲁迅正是从现实生活和社会的角度来看待知识分子问题的。
他在小说创作中用和对待农民问题几乎相同的注意力来对待知识分子问题,正是把知识分子生活当作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加以考察。
他在主要是农民问题的小说《故乡》中,曾提到作为知识分子的“我”和农民闰土其实是同样的命运,如果有什么不同,那也不过一个是辛苦辗转地生活,一个是辛苦麻木地生活。
这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鲁迅先生在小说中描写知识分子生活时的基本认识和态度,以及他们为什么这样重视知识分子问题。
有人会提出疑问,知识分子问题怎么可能和农民问题相提并论?的确,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是农民问题。
但是,如果我们正视和尊重客观事实,就不能不看到知识分子问题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知识分子在旧社会,特别是在封建统治下,不可能得到公平的待遇。
统治阶级唯恐知识分子由于掌握知识而存有贰心,便千方百计加强对知识分子的压迫。
他们不但剥削知识分子创造的精神财富,利用和享受知识分子在科学、文艺诸方面创造的劳动成果,更从思想上强迫知识分子屈服于他们的淫威。
纵观阶级社会的历史,知识分子除非出卖自己的灵魂,甘愿做统治阶级的帮凶和走狗,否则就不可能为自己争得一席之地;他们在资本主义社会就只能和工人群众一样是“纯粹的雇佣劳动者”,而在封建社会就一定是君主的臣民,这就是为什么在旧社会绝大多数知识分子或碌碌于风尘市井,或终生潦倒,和广大劳动人民处于同一境遇。
这也是为什么每当人民革命运动兴起,就有许多知识分子毅然投身,有时甚至成为重要的领导成员,在革命的进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正因此,知识分子就以一个特殊的角度提出了社会问题,他们的生活状况也成为一面反映社会的镜子,可以照见社会的某些本质。
应该指出,鲁迅十分重视知识分子问题,和他当时的思想也是分不开的。
他在日本留学期间,就有感于国人的愚昧和麻木,主张用文艺为武器改变国民的精神。
他希望有志之士能够奋起,改变中国的落后状况。
“今索诸中国,为精神界之战士安在?有作至诚之声,致吾人于善美刚健者乎?有作温煦之声,援吾人出于荒寒者乎?”表现了诗人多么急切的心情!显然,他是要在知识分子当中寻找“精神界之战士”的。
由于历史的原因,也由于鲁迅当时对劳苦大众力量估计不足,他很自然地对知识分子比较重视,对不同类型的知识分子从各方面加以研究,加以考察,搜索他们成为“精神界之战士”的可能性。
通过实际考察,虽然他感到有些失望,因为他发现知识分子也有各种不同的情况;由于他们有着不同程度的弱点和缺点。
希望他们成为“精神界之战士”并不那样简单。
但是他终于更深刻地认识了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和历史地位,认识了他们在阶级社会中的处境和可能发生的作用。
就在他写作《伤逝》后两年,他在一篇题为《关于知识阶级》一文指出:“知识和强有力冲突的,不能并立的”。
又说:“真的知识阶级是不顾利害的,如想到种种利害,就是假的,冒充的知识阶级”。
而真的知识阶级(分子)“对于社会永不会满意的,所感受的永远是痛苦,所看到的永远是缺点,他们预备着将来的牺牲,社会也因为有了他们而热闹,不过他的本身——心身方面总是痛苦的;因为这也是旧式社会传下来的遗物。
”在这里,他指出了正直的知识分子不能见容于黑暗社会,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和统治阶级发生矛盾和冲突,他们自己能得到的也必然是苦果。
这一些从现实生活中得到的结论,可以说在鲁迅创作的以知识分子生活为题材的小说中,都得到了这样那样的反映。
那些栩栩如生的知识分子形象,就是鲁迅对现实观察的艺术结晶。
(二)鲁迅对他所描写的知识分子究竟主要抱什么态度,是否如一些评论者所说的主要是批判或批评?我们可以先考察一下鲁迅创作的用意和目的。
鲁迅在谈到他怎样做起小说来时曾说是:“抱着十多年前的‘启蒙主义’,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
”出于此,他小说的取材“多来自病态社会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这是说,他小说的主人公多选取处在社会底层的人们,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痛苦,生活十分不幸,鲁迅希望儆醒人们起来改革这痛苦的人生。
毫无疑问,鲁迅对赵大爷、假洋鬼子、赵七爷、丁举人以至鲁四老爷、高老夫子、四铭这些人,是毫不留情地给予揭露和批判的,因为正是他们代表了吃人的社会制度,批判的矛头不指向他们又该指向谁呢?就是对那些保守愚昧的人,诸如未庄的男女和城里围观阿Q 杀头的“许多张着嘴的看客”,吉光屯那些怕自己变成泥鳅的老小,鲁镇上又冷又尖的人们,《示众》中爱看热闹的小市民……,虽然他们并不是统治阶级,但从鲁迅“改造国民性”的观点看,他们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维持旧的社会秩序,所以鲁迅抑制不住愤懑的情绪,对他们也给予了严厉的鞭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