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冀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公开课教学设计平均数3.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最新7篇)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最新7篇)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学设计篇一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53页例1教材简析:教材从学生最熟悉、最感兴趣的投球游戏入手,将生活素材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始终遵循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的理念。
众所周知,从《教学大纲》到《课程新标准》“平均数”也经历了从应用题到统计学的统计量的迁移,我更觉得这才是平均数的真正回归,因此我在设计本节教学时着重体现它的意义,深挖其价值和产生的必要性。
学情分析:之前学生虽然对统计有了粗浅的认识,那也只是停留在简单的统计数量、比较多少、再或者就是两个统计量的累加。
此时的学生对于统计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统计量——平均数的认知就感觉很抽象,学习时必须要依据实际经验和亲身经历,借助具体形象的支持,对平均数有初步的了解并到认可。
根据三年级学生好胜心强、求知欲旺,有一定的探索意识,故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多个学生熟知可操作的活动,以便理解和总结,教师作为参与者、合作者从而引导探索并感悟,以便达标。
设计理念: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必须建立在有趣的基础上,学生富于挑战,乐于争胜,因此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或参与、或经历、或pk等活动。
本着参与远远高于旁听的效果,尽量多的增加参与度和参与效果,在新课标的理念下,结合我校三三三高效课堂模式设计了“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理解感悟、应用巩固、堂清检测”这样的学习过程。
学习目标:1、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情景中理解平均数产生的必要性及平均数的意义。
2、理解平均数算法的多样性,养成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
3、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的情感。
教学重点:1、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产生的必要。
2、理解平均数的算法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平均数的区间范围以及它的“虚拟性”易考点:平均数的计算。
易错点:平均数的计算公式必须是总数除以与之对应的总份数。
易混点:已知甲数比乙数多几,使两数相等,则甲数给乙数几个?一、综合预设目标、学情分析。
冀教版数学三下《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WORD版教案
冀教版数学三下《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WORD版教案教案主题: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教学目标:1.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能够根据给定的一组数据,求出它们的平均数。
3.能够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1.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实际问题的解决。
教学准备:1.教师:教学PPT,黑板,白板笔等。
2.学生:课本,练习册等。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知1.教师出示一组数据:4,7,8,9,10,并问学生这组数据有什么特点。
2.学生回答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和总结,得出结论:这组数据中的数值相对较大,较小数值较少。
3.教师解释平均数的概念:平均数是一组数据中所有数值的算术平均值,用于表示这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Step 2: 提出问题1.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小明这个学期的数学成绩分别是80、85、90、95、100,请问他的数学平均成绩是多少?2.学生思考一分钟,然后将答案写在纸上。
3.教师让学生交换答案,并指导他们用计算平均数的方法来验证答案。
Step 3: 计算平均数的方法1.教师出示计算平均数的方法:将所有数值相加,然后除以数据的个数。
2.教师通过黑板演示,引导学生计算小明的数学平均成绩:(80+85+90+95+100)/5=90。
3.学生跟随教师一起计算。
Step 4: 实际问题的解决3.学生回答完问题后,教师提出进一步的思考:如果有20个学生,他们的平均身高是多少?4.学生再次思考一分钟后,用计算平均数的方法,计算出答案:(120+125+130+...+145)/20=132.5Step 5:练习巩固1.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巩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2.教师在黑板上列出几道练习题的答案,并让学生核对自己的答案。
Step 6:总结与拓展1.教师与学生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学生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讨论和分享平均数的应用场景。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问题、探索和实践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了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解决中。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平均数公开课教案、教学实录、说课稿、评课稿
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平均数公开课教案、教学实录、说课稿、评课稿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三班级〔下册〕统计中求平均数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在详细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索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约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2.能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说明简约的生活现象,解决简约实际问题,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进展统计观念。
3.进一步加强与同伴沟通的意识与技能,体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平均数的意义及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阳光体育运动启动后男孩和女孩进行了一场趣味投篮竞赛〔课件展示竞赛情景〕,想知道他们的得分状况吗?课件出示统计图〔教材中主题图改编〕。
〔1〕看到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板书每组每人得分〕〔2〕金灿灿的奖杯在那儿等着呢,请你来当裁判,这金灿灿的奖杯该被哪组捧走呢?同学说出自己的裁判理由,其他同学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也可以辩驳他人的观点。
当同学争论、沟通出需要求出每组平均每人得多少分时,师板书出“平均”。
二、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及平均数的意义。
1、师:怎样求出他们每组平均每人得多少分呢?我们先来看看男生吧,每个小组中都有一份他们的得分状况统计图,你们可以在统计图上想想方法,也可以动笔在本子上想想方法,请每个小组发挥集体的聪慧吧。
〔1〕小组活动,老师巡察,指导。
〔2〕说说你们小组是怎么求出男生平均每人得多少分的?①同学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指名在老师的统计图上移一移,其他同学请悄悄地观赏〕;②和你们想得一样吗?看,〔课件演示移的过程〕老师也是这样想的。
我们想到一起去了。
③刚才我们都是怎样移的?〔生回忆,师板书出移多补少〕④有没有哪个小组用其他的方法知道男生平均每人得多少分的?算一算。
生说计算过程,师板书:6+9+7+6=28〔分〕284=7〔分〕追问:6、9、7、6分别指什么?28指什么?〔生回答,师板书:“先求和”〕为什么要除以4?〔板书:“再平均分”〕7表示什么?生回答出后,师说出:“7”是4个男生的平均得分,也可以说是6、9、7、6这一组数的平均数〔在课题后面补充板书:数〕2、讨论平均数的意义。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平均数教案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平均数教案教学内容: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体会平均数在生活中的作用。
2. 学生能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会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会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平均数的性质,体会平均数在生活中的作用。
2. 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教学材料,如PPT、练习题等。
2.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教师通过PPT展示生活中的场景,引导学生发现平均数的实际应用。
1.2 学生分享生活中遇到的平均数问题,教师总结。
2. 探究新知2.1 教师讲解平均数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2 学生通过PPT示例,学习求平均数的方法。
2.3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求平均数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3. 课堂练习3.1 学生独立完成课本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答案,进行讲解和评价。
4. 应用拓展4.1 教师设计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4.2 学生分组讨论,解答问题,分享解题过程。
5. 总结反思5.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5.2 学生分享学习收获,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六、课后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题。
2. 收集生活中的平均数问题,下节课分享。
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
2. 学生练习题完成情况。
3. 学生实际问题解决能力。
六、教学策略6.1 情境教学:通过生活情境导入新课,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发现平均数的重要性。
6.2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6.3 引导发现: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平均数的性质和求解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六、教学步骤6.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PPT展示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平均数的问题。
三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1. 知识目标:(1)让学生通过具体情境,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体会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2)让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熟练地计算平均数。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平均数的性质。
(2)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教学方法1. 情境导入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发学生对平均数的关注。
2. 讲解法:讲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计算平均数,巩固所学知识。
4. 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创设情境:讲解平均数的含义,如“平均分蛋糕”。
(2)引导学生关注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观察例子,理解平均数的求法。
(2)让学生动手计算平均数,体会求平均数的方法。
3. 课堂讲解:(1)讲解平均数的性质。
(2)讲解求平均数的方法。
4. 练习巩固:(1)布置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组织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课后练习评价:检查学生的练习成果,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
4.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自我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
六、教学策略1. 实例演示: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如体育比赛中的得分计算,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 互动提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时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的作用和求法。
3. 游戏教学:设计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实践平均数的计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 分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小组间的平均数计算比赛,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的教案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归纳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教学难点:求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平均数的教学课件、练习题。
2.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文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课件展示篮球比赛中的得分情况,引导学生关注平均分。
提问:什么是平均分?怎样求平均分?2. 探究新知:讲解平均数的含义,通过实例让学生感受平均数的特点。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总结求平均数的方法。
3. 巩固练习: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求平均数。
引导学生互相检查、讨论,纠正错误。
4. 应用拓展: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解题过程和心得。
五、课后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进行反思,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表扬,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个别辅导。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问答、练习题和实际问题解决,评估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合作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交流和合作能力。
3.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他们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七、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通过设置实际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兴趣。
2. 运用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 采用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的方法,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八、教学内容:1. 平均数的定义和性质:平均数是所有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它反映了数据的集中趋势。
2. 平均数的求法: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位于中间位置的数即为平均数(对于偶数个数据,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值)。
(冀教版)三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平均数3word版
师:那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的数7个,就是这组同学投球的“平均数”。(板书)
师:谁能求一下第二组投中球的平均数?
师:为什么第一组是除以4,而第二组却除以5呢?
师:现在比较一下,哪组获胜?
生:第一组获胜。
三、自主探究,归纳方法
师:刚才我们用的是求平均数的方法裁决出第一组获胜。看来平均数用处不小啊,这不,亮亮看到妈妈经常使用不能降解的塑料袋买菜,就暗暗做了统计,想用真实的数据来说服妈妈保护环境呢。出示统计表。
求完平均数提出这一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总量与份数是要一一对应的,加深学生对平均数计算方法的印象。
在学生学习平均数的同时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充分印证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独立概括出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式。训练学生的观察、概括的能力。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悟平均数的意义,知道“3个”不是妈妈某一天丢弃塑料袋的真实个数,而是一个平均数。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师:大家轻松一下,来一个拍球比赛怎么样?每组为一个队,由组长做好记录,发统计表。最后看哪组平均成绩好,哪组就获胜。比赛。最后表扬优胜小队。
师:大头蛙有几个问题实在是弄不明白,谁能帮帮它?(判断题)
1.河北省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201厘米,a王刚是这个篮球队的队员,他身高185厘米,可能吗?b这个球队有没有身高超过201厘米的队员?
师:请大家帮亮亮算一算,妈妈平均每天丢弃几个塑料袋?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我们上边三道题的解答过程,你知道怎样求平均数了吗?(总结出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式:用总数/份数=平均数)
师:不过兔博士还有一个问题要问问大家呢。出示“议一议”1.求出的“3个”是每天实际丢弃塑料袋的个数吗?
小学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5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小学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三年级数学平均数教案1第一课时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使学生初步了解统计知识是应用广泛的数学内容。
2、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会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3、当一组数据的数值较大时,会用简算公式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二)能力训练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1、培养学生认真、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2、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反地来又作用于实践的观点。
(四)美育渗透点通过本课的学习,渗透数学公式的简单美和结构的严谨美,展示了寓深奥于浅显,寓纷繁于严谨的辩证统一的数学美。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教学重点:平均数的概念及其计算。
2、教学难点:平均数的简化计算。
3、教学疑点:平均数简化公式的应用,a如何选择。
4、解决办法:分清两个公式,公式②的运用要选择一个适当的a。
教学步骤(一)明确目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与数据打交道,例如,电视台每天晚上都要预报第二天当地的最低气温与最高气温,商店每天都要结算一下当天的营业额,每个班次的飞机都要统计一下乘客的人数等、这些都涉及数据的计算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下面问题。
(教师出示幻灯片)为了从甲乙两名学生中选拔一人参加射击比赛,对他们的射击水平进行了测验、两人在相同条件下各射靶10次,命中的环数如下:甲7 8 6 8 6 5 9 10 7 4乙9 5 7 8 7 6 8 6 7 71、怎样比较两个人的成绩?2、应选哪一个人参加射击比赛?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并可以分成小组讨论解决办法。
对于这个问题,部分学生可能感到无从下手,部分学生可能想到去比较两组数据的平均,让学生动手具体算一下两组数据的平均数结果它们相等在学生无法解决此问题的情况下,教师说明,这正是本章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写出课题)、这样做的目的是教师有意创设问题情境、制造悬念,这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引起学生对所学课程的注意,还能诱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浓厚兴趣、(二)整体感知解决类似上述的问题要用到统计学的知识,统计学是一门研究如何收集、整理、分析数据并据之做出推断的科学,它以概率论为基础,着重研究如何根据样本的性质去推测总体的性质、在当今的信息时代,统计学的应用非常广泛,以至于它已渗透到整个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本章我们将学习统计学的一些初步知识、(三)教学过程这节课我们首先来学习了平均数。
三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体会平均数在生活中的作用。
2. 学生能够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3.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教学难点:求平均数的实际应用,理解平均数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练习题。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如分蛋糕、分水果等。
2. 讲解概念: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即一组数据的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3. 举例讲解:用课件展示几个例子,讲解求平均数的方法。
4. 练习巩固: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5. 总结拓展:让学生谈谈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平均数的问题,如何解决。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个生活中的平均数问题,并写在日记中。
2. 家长签字确认,加强家校合作。
六、教学策略与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 运用实例教学法,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感知平均数的作用。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交流能力。
4. 运用练习法,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平均数的概念。
2. 讲解概念: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即一组数据的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3. 举例讲解:用课件展示几个例子,讲解求平均数的方法。
4. 练习巩固: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
5. 总结拓展:让学生谈谈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平均数的问题,如何解决。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练习题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课后作业:关注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的教案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的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平均数的性质。
2. 能够灵活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统计知识,如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方法。
2. 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如何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你们知道什么是平均数吗?二、探究平均数的含义(10分钟)1. 讲解平均数的定义: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 举例说明:给出一组数据,如3、4、5、6,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3. 引导学生发现平均数的性质:平均数是数据的一种代表值,它能够反映数据的集中趋势。
三、求平均数的方法(10分钟)1. 讲解求平均数的方法:将一组数据相加,除以数据的个数。
2. 举例说明:给出一组数据,如3、4、5、6,引导学生动手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3. 总结求平均数的方法:先求和,再除以数据的个数。
四、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10分钟)1. 给出一个实际问题:小明有一袋糖果,他吃掉了其中的一半,又吃掉了剩下的一半的一半,请问小明还剩下多少糖果?2. 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3. 讨论:为什么平均数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五、总结与练习(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平均数的含义、求平均数的方法和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了平均数的含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发现平均数的性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平均数。
六、练习与深化理解(10分钟)1. 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三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能求几个数的平均数。
2. 学生能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2. 学生能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2. 学生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能求几个数的平均数。
2. 学生能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难点:1. 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能求几个数的平均数。
2. 学生能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教学素材(如数字卡片、小棒等)。
学生准备:1. 课本、练习本。
2. 数字卡片、小棒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情境创设,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平均数。
例如,教师可以提问:“你们听说过平均分吗?平均分是什么意思呢?”引导学生思考,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 探究:教师通过提问:“你们知道怎么样求几个数的平均数吗?”引导学生分组讨论,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
学生在讨论中总结出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师进行总结并板书。
3. 练习:教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师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应用:教师出示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
如:“小明有一堆苹果,他要把这些苹果平均分给他的五个朋友,每个朋友能分到几个苹果?”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五、教学反思:1. 学生是否理解了平均数的含义?2. 学生是否能熟练地求几个数的平均数?3. 学生是否能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教师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教师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的教案
三年级数学《平均数》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归纳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教学难点:求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平均数的相关教学材料、课件。
2. 学生准备:每人准备一组数据。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出示一组数据,引导学生发现这组数据的特点,引出平均数的概念。
2. 讲解:教师讲解平均数的含义,讲解求平均数的方法,并通过示例进行演示。
3. 练习:学生分组进行练习,每组求出给定数据的平均数,并交流分享。
4. 应用:教师出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五、课后作业1. 巩固作业:求出一组给定数据的平均数。
2. 拓展作业:运用平均数解决一个实际问题。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评价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练习成果评价:评价学生在练习中求平均数的方法是否正确,答案是否准确。
3. 课后作业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后作业中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对课堂知识的巩固程度。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以便提高今后的教学质量。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场景有哪些?2. 引导学生探索:如何求多组数据的平均数?九、课堂小结十、课后建议1. 学生在家完成课后作业,巩固平均数知识。
2. 家长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引导孩子在生活中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3. 教师定期检查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4. 鼓励学生参加数学兴趣小组,提高数学素养。
5. 结合其他学科,如语文、自然科学等,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补充说明: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并能够将其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平均数教案
教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平均数教案第一章:平均数的概念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1.2 教学内容平均数的定义:将一组数据相加的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得到的结果。
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将所有数据相加,除以数据的个数。
1.3 教学步骤1. 引入平均数的概念,让学生举例说明平均数的含义。
2. 讲解平均数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计算过程。
3. 练习计算一些简单的平均数,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第二章:平均数在实际中的应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2 教学内容平均数在实际中的应用:如平均分物品、平均分配资源等。
2.3 教学步骤1. 引入平均数在实际中的应用,让学生举例说明。
2. 讲解平均数在实际问题中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问题。
3. 练习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第三章:平均数的性质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性质,能够运用平均数的性质解决问题。
3.2 教学内容平均数的性质: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具有稳定性。
3.3 教学步骤1. 引入平均数的性质,让学生举例说明。
2. 讲解平均数的性质,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稳定性。
3. 练习运用平均数的性质解决一些问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第四章:平均数的拓展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平均数的拓展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2 教学内容平均数的拓展:如中位数、众数等。
4.3 教学步骤1. 引入平均数的拓展知识,让学生了解中位数、众数等概念。
2. 讲解中位数、众数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运用中位数、众数解决问题。
3. 练习解决一些与中位数、众数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第五章:总结与练习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总结本章所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归纳能力。
5.2 教学内容总结本章所学的内容,进行练习巩固。
1. 让学生总结本章所学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知识。
三年级数学下册《平均数》教学设计
第三课时 平均数(1)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知识方法结构 调整补充一、理解平均数1. 1.通过预习,你有什么收获?2.周末,妈妈买了许多糖果,分给哥哥6颗,妹妹4颗,你对妈妈的做法有什么看法?你有什么办法让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一样多?是多少?3.老师(出示两个笔筒分别装了27枝送给23个女同学,23枝送给23男同学,学生动手分:让女同学和男同学分的一样多。
4.引入“平均数”象哥哥和妹妹分得一样多的5颗就是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的平均数。
25枝就是男同学和女同学分的笔的平均数。
5.学生讨论:你们知道什么是平均数吗?二、学习计算平均数1.出示情景图: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2.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4.提出问题:生活中,大家分头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大家是怎样集中过来的?如果没有这个统计图,只是每个人汇报自己收集了几个?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多少个?5.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说说13个就是平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理解平均数是个虚的数。
6.你知道了求平均数的方法吗?7.练习: 数学作业本44页第1. 2题。
三、巩固训练1.一个环保小组也收集了许多矿泉水瓶,小军收集15个,小伟收集16个,小朋收集12个,小新收集了13个,这个小组平均每个人收集了几个?2.根据统计表算一算,三年段平均每班踢几下?班级三(1)三(2)三(3)三(4)踢的次数632 654 668 646四、课堂总结: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2.合作完成教科书练习十一的第1.2.3题.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第四课时 平均数(2)教学目标:1.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
三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教学设计
三年级数学教案-《平均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难点:求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教学材料,如PPT、练习题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笔等学习用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引导学生发现图片中的数学问题,如“小明有5个苹果,小华有3个苹果,他们两个人一共有几个苹果?”2. 探究平均数的含义: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计算两人苹果的平均数。
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得出平均数的含义。
3. 学习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师讲解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进行示范。
学生跟随老师一起练习,巩固所学方法。
4. 应用练习:教师出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平均数的方法解决。
如“一组数据中,有4个数,它们的和是20,求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5. 总结与拓展: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出示一些拓展题目,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本节课所学内容。
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并解决平均数问题,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回答问题的准确性,了解他们对平均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题的情况,评估他们对求平均数方法的掌握。
3. 课后作业:审阅学生的课后作业,评估他们对课堂所学知识的巩固情况。
七、教学反思:1. 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如何?2.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3. 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八、教学调整:根据教学评估和反思的结果,教师对教学进行相应的调整,如:1.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重复讲解平均数的含义和求法。
2. 增加一些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应用。
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平均数教案
教案: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平均数教案第一课时:认识平均数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体会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能够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理解平均数的含义。
2.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1. 理解平均数的性质。
2.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统计知识,如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表示方法。
2. 提问:我们已经学过如何表示数据的总量,如何表示数据的平均水平呢?二、探究平均数的含义(15分钟)1. 介绍平均数的定义: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总和除以数据的个数。
2. 通过具体例子,如一组学生的身高,演示如何计算平均数。
3. 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的特点:平均数是反映数据集中趋势的一个指标。
三、练习计算平均数(10分钟)1. 学生分组合作,收集一组数据,如一组学生的年龄。
2. 每组学生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3. 学生汇报结果,讨论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四、应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10分钟)1. 出示一些实际问题,如某班学生的平均成绩,让学生计算平均数。
2. 引导学生思考:平均数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和应用。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巩固对平均数的理解。
2. 出示一些拓展题目,让学生课后思考。
第二课时:求平均数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平均数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
2. 学生能够运用不同的方法求平均数。
教学重点:1. 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2. 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选择合适的方法求平均数。
2. 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练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平均数的含义。
2. 提问:我们已经知道了平均数的含义,如何求平均数呢?二、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15分钟)1. 介绍求平均数的方法:将数据相加后除以数据的个数。
小学三年级数学:关于平均数的课堂教案设计
小学三年级数学:关于平均数的课堂教案设计关于平均数的课堂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明确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了解平均数的应用场景。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计算简单的平均数。
2.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分组合作学习,提升小组合作意识。
(2)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想,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
(2)倡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勇于尝试,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明确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难点:进行平均数的计算。
三、教学流程:1.课前预热(5分钟)在教室里张贴一系列与平均数相关的图标、表格、图片等,鼓励学生观察,思考并谈论平均数,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
2.明确知识目标(10分钟)(1)复习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引入平均数的应用场景,比如在考试中计算平均分。
3.团队探究(30分钟)(1)按小组分组,每个小组计算出10个随机数字的平均数并且表示出来。
(2)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计算方法与最终的平均数。
(3)让学生反思,总结如何计算平均数并讨论不同方法的利弊。
4.讲解课本知识点(10分钟)对比不同方法的计算结果,引导学生总结出平均数的最基础计算方法,让学生熟悉不同类型题目的解法。
5.生活应用(10分钟)提供一些平均数的生活案例,鼓励学生自由组合与解决这些问题。
还可以与孩子们共同讨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平均数,如家庭花费的平均值,人均分布的食物计算等。
6.资源回顾与互动(5分钟)回顾本节课程的主要内容,并与学生分享平均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同时,鼓励学生分享对其他数学概念的疑问,同学们可以互相解答与帮助,获得课堂平台的知识共享。
四、教学评估:1.观察小组学习情况,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2.观察学生在小组内的表现以及整个课堂的参与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咦,怎么吵起来了?喔,原来他们在争执哪组投的成绩好呢。引导学生看课件中的两个统计表,从表中知道了什么?(人数不等及每人投中的个数)请大家帮着兔博士一起给评判一下吧。(最后定为比较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公平,多者为胜。)
生:这次男生一共投进了11个球,女生一共投进了12个球,所以是女生赢。(也有可能出现相平的情况)
师:刚才你们是怎样比较出输赢的?
生:看哪队一共投中了多少个球。看哪队投中的多。
师:刚才两个裁判都用比投球总数的方法裁决出了胜利者,这种方法公平吗?
生:公平。
生1:第二组成绩好,因为他们投进球的总数多。(受前面评判方法的影响)
我国女性平均身高为1.54米。
看完这组数据你想说什么?
五、学以致用,拓展延伸
1.调查自己家水费、电费平均每月要交多少元?
2.统计本小组成员假期读书情况,并计算出小组平均每人读书多少本。
课前让学生亲历一个自己十分感兴趣的游戏,在活动中复习统计的过程,让学生感知到:“人数相等可以比总数”,为后面人数不等求“平均数”的情况埋下伏笔。
2.小明所在的三年级的平均体重是28千克,小明的体重一定是28千克吗?
师:兔博士网站又添新内容了,想去看看吗?
出示:
我国每人平均住房面积:城镇24平方米;农村28平方米。
我国平均每人年收入为8800元。
我国平均每人生活用水量每日为208升。
我国平均每人每年用电量为1081千瓦时。
我国男性平均身高为1.68米。
由于人数不同,(再用比较总数的方法就不公平了)所以不能用比较总数的方法来决定胜负,一时找不到解决的方法,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欲望和兴趣,老师把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大胆抛向学生,在学生的认知思维冲突中,在解决问题的需要中,自然而然地逼近了平均数,让学生在不经意间感受到了平均数产生的价值和必要。
通过实际问题,让学生自己感悟,经历求平均数的过程,为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建立了平台,又从不同的角度探索出求平均数的方法,使解决问题的方法多样化。
教学环节
设计意图
教学预设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我们曾经玩过投球游戏,今天咱们再来一场比赛,好吗?男队、女队各出三人,看哪队能赢。请两队各派一名记录员做好统计。其他同学做裁判。学生进行比赛。赛完后展示统计表进行比较。(游戏开始,老师事前制好统计表,分发给两个统计员,进行记录。比赛两次)
二、巧设冲突,理解意义
让学生再次明确平均数的意义。与实际数据加以区别。
通过动手动脑再次验证、巩固求平均数的方法。要给学生充分的操作时间,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
根据认知规律,适当地加入学生熟悉的游戏作为教学资源,使学生能从熟悉的生活中学习平均数。
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平均数”的意义,知道平均数介于最大数和最小数之间。
设置兔博士网站是为了让学生加深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平均数”在现实问题中的必要性,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师:请大家帮亮亮算一算,妈妈平均每天丢弃几个塑料袋?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我们上边三道题的解答过程,你知道怎样求平均数了吗?(总结出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式:用总数/份数=平均数)
师:不过兔博士还有一个问题要问问大家呢。出示“议一议”1.求出的“3个”是每天实际丢弃塑料袋的个数吗?
生:不是每天丢弃的塑料袋的个数,而是算出的一个平均数。
平均数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初步感知“平均数”的概念。
2.了解“平均数”的意义,初步学会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能运用生活经验对“平均数”做出解释。
3.能运用“平均数”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强化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准备:
教具:十个小皮球、两个小筐、多媒体课件
学具:五个笔筒、十五根铅笔、统计表三张
教学过程:
师:出示2.求出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个”与星期四妈妈丢的塑料袋3个一样吗?
不一样,求出的“3个”只是一个平均数,而星期四妈妈丢的塑料袋3个是一个实际的数,是实际丢了3个。
四、动手操作,巩固验证
师:看到大家学得这么认真,兔博士决定来个小测验,记住,既要动手又要动脑呀。
出示做一做。
下面笔筒中放有根数不同的铅笔,如果要使每个笔筒中放的铅笔根数不同,每个笔筒放几根?
生2:不公平,他们人还多呢。
生3:第二组成绩好,因为他们组有投球冠军,刘杰一个人就投中9个呢。
求完平均数提出这一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总量与份数是要一一对应的,加深学生对平均数计算方法的印象。
在学生学习平均数的同时进行环保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充分印证求平均数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在探究的基础上,独立概括出求平均数的数量关系式。训练学生的观察、概括的能力。
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悟平均数的意义,知道“3个”不是妈妈某一天丢弃塑料袋的真实个数,而是一个平均数。
适时对学生进行节水节电、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思想教育。
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魅力。
师:男生赢还是女生赢?你是怎么裁决的?
生:男生赢,因为男生一共投进去8个,女生一共投进去了6个,所以男生赢了。
师:女生服气吗?想不想再玩一次?(第二次两队各加2人参加比赛。)
师:这次是哪队赢?你是怎么裁决的?
师:怎样才能求出平均每人投中的个数呢?(幻灯单独出示第一组的统计表。)
师:那第一组平均每人投中的数7个,就是这组同学投球的“平均数”。(板书)
师:谁能求一下第二组投中球的平均数?
师:为什么第一组是除以4,而第二组却除以5呢?
师:现在比较一下,哪组获胜?
生:第一组获胜。
三、自主探究,归纳方法
师:刚才我们用的是求平均数的方法裁决出第一组获胜。看来平均数用处不小啊,这不,亮亮看到妈妈经常使用不能降解的塑料袋买菜,就暗暗做了统计,想用真实的数据来说服妈妈保护环境呢。出示统计表。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师:大家轻松一下,来一个拍球比赛怎么样?每组为一个队,由组长做好记录,发统计表。最后看哪组平均成绩好,哪组就获胜。比赛。最后表扬优胜小队。
师:大头蛙有几个问题实在是弄不明白,谁能帮帮它?(判断题)
1.河北省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201厘米,a王刚是这个篮球队的队员,他身高185厘米,可能吗?b这个球队有没有身高超过201厘米的队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