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教案
微生物实验室培养教案
微生物实验室培养教案1. 引言微生物实验室是学习微生物学的重要环节。
在实验室中,培养微生物是最基本、常见的实验操作之一。
本教案旨在向实验室教师和学生介绍如何正确进行微生物的培养实验,包括培养基的配制、无菌技术和微生物培养条件的控制。
2. 实验目的本实验主要目的如下: - 掌握培养基的配制方法,了解常用培养基的成分和作用; - 掌握无菌技术,确保实验过程的无菌条件; - 学习微生物培养条件的控制,如温度、湿度和氧气等。
3. 实验材料与设备实验所需的材料和设备如下: - 培养基原料:琼脂、蔗糖、蛋白胨等; - 无菌培养器具:培养皿、试管、移液管等; - 微生物菌种; - 无菌工作台或灭菌箱; -培养箱; - 无菌操作工具:移液枪、不锈钢镊子等。
4. 实验步骤4.1 培养基配制1.根据实验需要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并准备所需原料。
2.将琼脂等固体物质称取适量,加入蒸馏水中。
3.放入高压锅中加热,搅拌均匀,直至沸腾。
4.关闭高压锅火源,等待冷却至50摄氏度左右。
5.向培养皿中倒入适量的培养基,待其凝固。
6.在培养皿上标明培养基种类、日期和菌种。
4.2 无菌技术操作1.洗手并穿戴实验室规定的实验衣和手套。
2.准备好无菌操作区域(无菌工作台或灭菌箱),将培养器皿、培养基和无菌操作工具放入其中。
3.开启无菌操作区域的紫外灯,辐照一段时间杀灭环境中的微生物。
4.打开培养器皿盖、移液管盖等容器,将其放入无菌操作区域,避免空气污染进入。
5.使用无菌操作工具取一定量的微生物菌种,均匀涂布在培养基表面。
6.关闭无菌操作区域的紫外灯,将培养器皿盖、移液管盖等容器盖好。
4.3 微生物培养条件控制1.将培养皿放入培养箱中,注意分开放置以避免交叉污染。
2.设置好培养箱的温度、湿度和氧气浓度等参数,根据实验需要进行调整。
3.定期观察培养皿内微生物的生长情况,记录观察结果。
4.进行培养期间的常规检查和维护,如补充培养基、调整培养条件等。
微生物实验室培养教案:实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和预防措施
微生物实验室属于实验室中一种比较特殊的类型,它需要处理小于肉眼可见的生物体,这就需要更加注重实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和预防措施。
在进行微生物实验室培养时,处理好实验对象的同时,也需要注意实验人员自身的安全问题,接下来,我们将从实验前准备、实验中的安全问题及应对措施、实验后的清洁与消毒三个方面为大家详细介绍微生物实验室培养的安全问题和预防措施。
一、实验前准备在进行微生物实验室培养之前,实验人员需要对实验区域和实验器材进行消毒和清洁,以保证实验区域干净整洁,无细菌和其他污染因素。
进行实验前准备工作前,安全防护措施的准备很必要,如佩戴实验室专用的防护手套、手衣、口罩和护目镜等。
检查实验器材是否齐全、无损坏,并清洗、消毒和干燥。
接着,需要为培养基的制备做好准备,确保培养基中无细菌。
二、实验中的安全问题及应对措施进行微生物实验过程中,实验人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避免呼吸滴溅微生物对实验室中的工作人员来说都是非常不可见的存在,因此,呼吸滴溅非常普遍,同时也是危险的。
为避免呼吸滴溅,实验人员需要佩戴一次性口罩和头帽,保持培养物的封闭和牢固。
2.避免暴露在进行微生物实验中,实验人员应尽可能避免暴露于培养物中,如污染的培养皿、文管和悬浮液等。
实验中使用的器具数量尽可能少,要控制其大小和形状,在操作过程中,尽量减少并且避免污染实验环境。
3.避免感染微生物实验室中的微生物具有一定的致病性,因此实验时需要注意做好自我防护。
实验人员需要佩戴实验手套和实验服,并时刻保持手部和实验环境的干燥。
在处理培养物之前,需要使用消毒剂对各种器材进行消毒,以减少细菌和病毒的传播风险。
4.保持实验环境干净在进行微生物实验时,实验人员需要做好实验过程的清洁,避免培养物跨越实验台面。
一旦发现培养物已经污染了实验台面,要及时进行彻底的清洁,以减少污染点的扩散。
三、实验后的清洁与消毒微生物实验室培养完成后,实验人员需要对实验环境和器材进行清洁与消毒。
微生物实验室培养教案:如何避免实验中的污染问题
微生物实验室培养教案:如何避免实验中的污染问题微生物实验室中,细胞培养是一个关键的环节。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对微生物的研究日益深入,对微生物实验室每个环节的要求越来越高。
而在微生物培养过程中,污染问题是一个难以避免的问题。
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重复性,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避免污染问题。
本文将介绍微生物实验室中如何避免污染问题,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一、实验前准备在进行微生物实验之前,有几个方面需要注意,以降低污染的风险:(1)清洁仪器和耗材:实验室空气中有着无数的细菌和病毒,因此需要定期清洁实验台、椅子、灯具、试管架等设备及耗材,以保持干净的状态。
(2)使用消毒剂:实验室中常用的消毒剂有75%的酒精,84消毒液等。
使用时需要按照说明书的用量和方法,将实验环境消毒干净。
(3)佩戴个人防护:在操作培养箱、洗手间等处时,需要佩戴实验室指定的口罩、手套等个人防护,以减少污染呼吸道和皮肤的可能。
二、细胞培养中常见的污染在微生物实验室中,常见的污染来源有以下几个方面:(1)环境污染:实验环境中存在多种细菌、病毒、真菌等,需要重点关注。
(2)人为污染:实验人员及其衣着、皮肤、呼吸等都可能会被细菌等污染,进而引起细胞培养中的污染。
(3)耗材污染:如果使用的培养皿,培养基等物品已经污染,就会导致细胞培养过程中的污染。
三、如何避免细胞培养的污染(1)实验前清洗和消毒:准备实验室时首先需要高温蒸汽或化学消毒实验室设备,器皿,重新勾决实验室装置。
且在实验前还需要清空废弃物,然后用75%的乙醇值消毒实验室平台、移液器、试管等设备。
(2)严格配制培养基:在培养基的配制过程中,需要佩戴口罩和手套,搅拌器具要清洗干净消毒。
要严格遵守配制比例,避免污染引起的误差。
对于蛋白水解、羊血、细胞因子等的耗材也需要事先检测污染的程度,以此制作无菌液,有效避免样本污染。
(3)储存培养物:在保存培养物时,需要用保温箱进行保存,并定期检查其污染情况。
医学微生物教学教案
医学微生物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医学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
2. 掌握医学微生物的培养方法、检测技术和应用。
3. 了解医学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提高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意识。
4.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医学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微生物的定义、特点、分类及与医学的关系。
2. 医学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培养基的选择、配置和灭菌,微生物的接种、培养和鉴定。
3. 医学微生物的检测技术:显微镜观察、染色技术、生化实验等。
4. 医学微生物的应用:病原微生物的诊断、疫苗研发、抗菌药物筛选等。
5. 医学微生物与人类健康:传染病的基本概念、传播途径、预防措施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医学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特点和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2. 实验操作:培养医学微生物,观察其形态和生长特性。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传染病案例,探讨微生物在疾病发生、发展和预防中的作用。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微生物检测技术的应用和医学微生物研究的最新进展。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室设备:显微镜、培养箱、生物安全柜等。
2. 实验材料:培养基、染色剂、微生物标本等。
3. 教学课件:医学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特点等。
4. 参考书籍:医学微生物学、传染病学等。
五、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实验操作、小组讨论、课堂提问等。
2. 期中考试:理论知识、实验技能等。
3. 期末考试:综合考察医学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特点、培养方法、检测技术、应用和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六、教学安排1. 课时:共计32课时,其中理论教学20课时,实验教学12课时。
2. 教学计划:课时1-4:医学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分类和特点课时5-8:医学微生物的培养方法及应用课时9-12:医学微生物的检测技术课时13-16:医学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课时17-20:实验操作及实践教学七、教学注意事项1. 遵守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确保实验安全。
微生物实验室培养教案:灭菌方法的选择与操作
微生物实验室培养教案:灭菌方法的选择与操作微生物培养实验是微生物学重要的实验之一,实验的成功与否与实验前,实验过程中所使用的培养基和器具的无菌程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微生物实验室进行培养实验时需要严格的无菌操作。
灭菌方法是保障实验无菌的关键,选择合适的灭菌方法对于实验的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灭菌方法的选择与操作。
一、灭菌方法的选择1.高压蒸汽灭菌法高压蒸汽灭菌法是微生物实验室常用并且效果较好的灭菌方法,因为高温高压的作用可以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和膜,从而杀死大多数的微生物。
使用高压蒸汽灭菌法前需要注意的是,需要选购符合标准的高压蒸汽灭菌器,而且样品的装载位置要均匀分布,避免在装载时出现挤压或者拥挤的情况,从而影响了样品的灭菌效果。
2.紫外线灭菌法紫外线灭菌法是一种较为简单且可以迅速灭菌的方法,主要使用在实验室对于小型仪器设备,如实验箱、平板计数仪、干燥器等的无菌操作。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灭菌方式只能强行破坏微生物DNA分子链,而除菌率较低,不能保证百分之百的无菌结果。
同时还需要注意安全防护,保障操作人员不会直接被紫外线辐射所伤害。
3.X射线灭菌法X射线灭菌法是一种相对较少使用的灭菌方法,因为操作较为复杂且需要特殊的设备。
X射线利用X射线线损伤细菌细胞结构和功能,从而达到细菌杀灭的目的。
这种灭菌方法可以对于各种样本进行无菌操作,但是常规实验室的实验并不需要使用这种高级的灭菌方式。
二、灭菌操作的技巧1.手套、口罩和实验服的使用在进行微生物实验之前,实验人员必须佩戴起手套、口罩和实验服,将自身和周围环境从细菌污染中完全隔离开来。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要经常更换手套、口罩、实验服,并注意将手套的表面避免沾上任何未灭菌的物品。
2.器皿消毒与无菌操作所有器皿在使用前都必须进行消毒,常见的消毒方法有高压蒸汽、酒精或125倍的稀释高锰酸钾溶液。
消毒后,实验室的操作桌面需要喷洒酒精或其他消毒液来确保操作区域的无菌。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教案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四川省中江中学校叶秀琼“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是选修1的专题2“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中的第1个课题,它是在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的基础上,进一步全面深入学习微生物培养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同时也为微生物应用奠定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在生物技术模块中是学生应该选择的一个重要的操作实验,但由于该课题实验难度很大,多数中学实验室实验器材不足,实验经费紧张,尤其是该实验具有一定风险性(微生物本身就是危险生物),多数学校在选择实验操作课题时都放弃该专题中这个基础实验。
为了使学生更好了解与我们自身关系极为密切的微生物培养与应用的知识和技能,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对本课题的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确立依据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进行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和活动建议“用大肠杆菌为材料进行平面培养.分离菌落”,结合人教社选修1教材和本校实验室条件,确立本课题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列举培养基的种类等基础知识,说明培养基配方及作用;概述无菌技术。
能力目标:尝试培养基的制备、高压蒸汽灭菌和平板划线法等基本操作技术。
熟练规范地进行无菌操作,成功地培养微生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体验制作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培养纯化大肠杆菌的方法;参与实验过程,体验实验操作领悟实验原理,交流实验体会;形成勇于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无菌技术的操作。
由于微生物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在实验室培养微生物除了要为微生物提供合适的营养和环境条件外,还需要确保其他微生物无法混入。
因此,实验时针对培养基、操作者、用于培养的器皿、接种工具等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消毒灭菌处理。
在“无菌”的条件下接种和培养,获得纯净培养物,才能成功培养微生物。
可见无菌技术是微生物培养过程的关键。
教学中可联系医疗和生活实际深入理解无菌技术2 教学实施建议2.1 拟定实验计划微生物实验室培养需要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实验技术要求高。
对本课题教学组织采用实验探究的模式,注重微生物实验基本操作和技能的训练。
微生物 教案
微生物教案教案标题:探索微生物世界教学目标:1. 了解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2. 掌握常见微生物的名称、形态和功能。
3. 理解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4. 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意识和实验技能。
教学重点:1. 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
2. 常见微生物的名称、形态和功能。
教学准备:1. PPT或教学板书。
2. 实验材料: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染色剂、培养皿等。
3. 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4. 实验操作指导手册。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向学生介绍微生物的概念,并引发学生对微生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可以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微生物图片或视频来吸引学生的注意。
Step 2: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15分钟)2.1 讲解微生物的分类:细菌、真菌、病毒等,并介绍它们的特点和区别。
2.2 利用PPT或教学板书,向学生展示不同类型微生物的形态和特征,帮助学生理解微生物的多样性。
Step 3:常见微生物的名称、形态和功能(20分钟)3.1 列举一些常见的微生物,如大肠杆菌、酵母菌、流感病毒等,介绍它们的名称、形态和功能。
3.2 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对这些微生物有更直观的了解。
Step 4: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0分钟)4.1 引导学生思考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如分解有机物、维持环境平衡等。
4.2 通过案例或实例,让学生了解微生物在土壤、水体和人体等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Step 5:实验探究(30分钟)5.1 分组进行实验,每组选择一个微生物进行观察和研究。
5.2 指导学生进行显微镜操作,观察微生物的形态和结构。
5.3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记录微生物的名称、形态和观察到的特征。
Step 6:总结和评价(10分钟)6.1 学生展示实验结果和报告,进行交流和讨论。
6.2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给予肯定和指导。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更多的微生物实验和观察,拓宽对微生物世界的认识。
幼儿园微观探索:微生物科学实验教案
幼儿园微观探索:微生物科学实验教案微生物科学实验教案在幼儿园的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微生物是一种微小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藻类和原生生物。
它们存在于我们周围的环境中,对我们的生活和生态系统起着重要作用。
在幼儿园,通过微生物科学实验,可以帮助孩子们认识和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征、生长规律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通过实验,幼儿可以培养观察、思考和动手实验的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好奇心,促进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下面,我将以微生物科学实验教案为主题,深入探讨在幼儿园中如何进行微观探索。
一、实验目的在幼儿园微生物科学实验教案中,首先需要明确实验的目的。
通过实验,可以使幼儿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如大小、形状、种类等;观察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和生态环境,并了解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
二、实验内容接下来,我们需要确定实验的具体内容。
可以从最简单的开始,比如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的形态和活动,了解其在发酵过程中的作用;利用微生物培养皿观察细菌的生长规律,了解不同环境对它们的影响;还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实验,如发泡酵母实验、发霉实验等,让幼儿亲自动手,感受微生物的奥秘。
三、实验过程在幼儿园微生物科学实验教案中,实验过程显得尤为重要。
应该以简单易懂的语言和方式向幼儿介绍实验的目的和步骤,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实验。
在实验中,老师要有耐心地示范和指导,让幼儿们亲身体验,积累观察和实验的经验。
四、实验总结实验结束后,需要对实验进行总结和回顾。
可以让幼儿围绕实验内容进行讨论,回顾实验的过程和结果,共享观察和发现,引导幼儿提出问题和思考。
通过总结,可以加深幼儿对微生物的认识和理解,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
五、个人观点对于幼儿园微生物科学实验教案,我个人认为,通过微观的实验探索,可以激发幼儿对微生物的好奇心和兴趣,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和动手实验的能力。
而且,幼儿在实验中所学习的知识和经验,也会对他们日后的学习和生活有所帮助。
高中微生物培养技术教案
高中微生物培养技术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微生物的特点和分类;
2. 掌握微生物培养的基本技术和步骤;
3. 能够熟练操作微生物培养技术;
4. 能够分辨和鉴定不同微生物的种类。
教学内容:
1. 微生物的特点和分类;
2. 微生物培养的基本技术和步骤;
3. 微生物培养的实验操作;
4. 微生物的鉴定方法。
教学准备:
1. 实验室用具:培养皿、试管、无菌吸管、无菌培养基等;
2. 微生物标本:大肠杆菌、酵母菌等;
3. 教学PPT。
教学步骤:
第一步:介绍微生物的特点和分类(15分钟)
1. 展示微生物的图片,介绍微生物的特点和分类;
2. 解释微生物的重要性和应用领域。
第二步:微生物培养的基本技术和步骤(20分钟)
1. 讲解微生物培养的基本原理和技术;
2. 介绍微生物培养的步骤:准备培养基、接种微生物、培养和观察。
第三步:微生物培养的实验操作(30分钟)
1. 演示培养皿接种大肠杆菌的操作;
2. 让学生自己操作培养皿接种酵母菌。
第四步:微生物的鉴定方法(15分钟)
1. 介绍微生物的鉴定方法:形态学鉴定、生理生化鉴定等;
2. 结合实验结果进行微生物的鉴定。
第五步:实验总结和讨论(10分钟)
1. 学生总结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和经验;
2. 老师指导学生讨论微生物培养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前景。
教学评价:
1. 学生能够准确描述微生物的特点和分类;
2. 学生能够熟练操作微生物培养技术;
3. 学生能够分辨不同微生物的种类。
4. 对学生的参与度、合作度等进行评价。
微生物实验室培养教案:全面掌握培养技术
微生物实验室是学习微生物学的重要场所,是进行培养、分离、鉴定菌种的地方。
而微生物培养技术则是实验室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掌握好这方面的知识,对于学习和研究微生物学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主要介绍微生物实验室培养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全面掌握培养技术。
一、前期准备1.配置培养基:培养基是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营养基础,其配制需要大量的精确数据。
在配制培养基时,需要准确称量各种化学药品,将其加入蒸馏水中,并进行严格的灭菌操作。
2.消毒准备:在进行微生物实验时,必须具备良好的消毒理念,以保障实验室的卫生和安全。
在进行培养实验前,必须对培养箱、仪器、玻璃器皿、培养皿、培养计等进行消毒处理,避免外来污染的发生。
3.孔板单元格的配置:孔板单元格是用来培养微生物菌株的重要器具。
在进行孔板单元格配置前,需要提前计算好每个孔的配液容量,并进行液体均匀分配。
孔板单元格配置完成后,需要将其进行灭菌处理。
二、培养实验1.菌液接种:在进行菌液接种前,需要将已经培养好的微生物菌株悬浮于对应的培养基中,并进行摇床震荡,以使细胞均匀分散。
接种时将菌液以无菌感染杆头从角落处蘸取适量菌液擦拭在培养基上,同时需要将杆头进行消毒处理,避免移菌污染。
2.培养箱中的控制:在进行培养箱中的培养实验时,需要对培养箱进行严格的控制,保持箱内相对稳定的温度、湿度和气氛等环境,以使菌株能够顺利地生长和繁殖。
三、培养实验的后续处理1.微观形态观察:在进行培养实验后,需要利用显微镜进行微观形态观察,了解被培养物种的特征和形态。
同时对形态表征做记录并保存相应的培养物种。
2.传代 & 保存:在进行微生物培养实验的过程中,常常需要对培养物种进行传代,将新培养出来的细菌通过分离培养的方式培养到下一代。
同时也要注意保护保存存活菌株,常用低温冷藏保存、隔水保温的方式进行保存。
四、实验室安全注意事项1.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必须做到充分,确保实验胜利。
2.在进行实验时,务必主动关注实验环境,做到实验现场整洁干净,保持局部空气卫生。
人教版教学教案专题2课题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学案
专题2课题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学案【课程标准】具体内容标准:进行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活动建议:用大肠杆菌为材料进行平面培养,分离菌落【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有关培养基的基础知识2.概述无菌操作技术包括的主要内容能力目标:掌握纯化大肠杆菌的基本操作【学习重难点】重点:说出有关培养基的基础知识难点:微生物培养中的有关实验操作【学习过程】第一部分:自主预习一、基础知识(一)培养基1.培养基的种类包括培养基和培养基等。
2.培养基的化学成分一般都含有、、、四类营养成分。
3.在提供上述几种主要营养物质的基础上,培养基还需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 _ 以及等的要求。
例如:培养乳酸杆菌时需要在培养基中添加;培养霉菌时需要将培养基的PH调至;培养细菌时需要将培养基的PH调至;培养厌氧微生物时需要提供无氧的条件。
(二)无菌技术1.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
避免杂菌污染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内容:①对实验操作的、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清洁和。
②将用于微生物培养的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器具进行。
③为避免周围环境中微生物的污染,实验操作应在____________________附近进行。
④实验操作时应避免已经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接触。
2.消毒和灭菌(1)消毒是指使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仅杀死物体表面或_________的部分微生物(不包括______和_______)。
常用的消毒方法有、。
此外,人们也常使用化学药剂进行消毒,如用、等。
此外,实验室里还用或进行消毒。
(2)灭菌是指使用强烈的理化因素杀死物体__________的微生物,包括芽孢和孢子。
常用的灭菌方法有、、,二、实验操作本实验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培养基进行大肠杆菌的纯化培养,可分成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个阶段进行。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教案
菌落蔓延
无菌落生长
可能是由于接种量过少、培养基不适 合或培养条件不适宜等原因导致,应 检查接种量、培养基和培养条件,并 进行相应的调整。
可能是由于划线接种时划破培养基或 培养温度过高导致,应注意划线力度 和温度控制。
PART 04
微生物生长曲线测定与分 析
REPORTING
生长曲线绘制方法及意义
利用仪器对代谢产物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如色谱法、质谱法 等。
利用生物体或生物组织对代谢产物的特异性反应进行检测,如 抑菌圈法、酶联免疫法等。
根据具体检测方法选择合适的样品处理方法、试剂和仪器,按 照标准操作程序进行检测,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代谢产物在工业生产中应用举例
有机酸生产
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有机酸,如柠檬酸 、乳酸等,用于食品、饮料、化工等领
PART 03
微生物接种与分离纯化技 术
REPORTING
接种方法示范与讲解
01
02
03
无菌操作技术
在超净工作台上进行,保 持操作环境无菌,避免杂 菌污染。
接种工具选择
根据微生物种类和培养基 类型选择合适的接种工具 ,如接种环、接种针、玻 璃刮刀等。
接种方法
包括划线接种法、倾注培 养法、涂布接种法等,根 据实验需求选择适当的方 法。
显。
对数期
经过延迟期后,微生物开始快 速生长,细胞数量呈指数增加 ,代谢活跃,是实验研究的最 佳时期。
稳定期
随着营养物质的消耗和有害代 谢产物的积累,微生物生长速 度逐渐减慢,细胞数量达到动 态平衡。
衰亡期
营养物质耗尽,有害代谢产物 大量积累,微生物死亡速度超 过新生速度,细胞数量逐渐减
少。
影响生长曲线因素探讨
新人教版 选择性必修3 微生物的基本培养技术 教案
第1课时微生物的基本培养技术新课标核心素养1.概述培养基的种类、组成及用途。
2.掌握无菌技术的操作。
3.掌握酵母菌纯培养的方法步骤。
1.科学思维:根据微生物的代谢类型分析培养基营养物质的组成。
2.科学探究:设计制备马铃薯固体培养基的实验步骤,并尝试运用平板划线法进行纯化酵母菌。
知识点(一)培养基的配制1.培养基人们按照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不同需求,配制出供其生长繁殖的营养基质。
2.种类(1)液体培养基。
(2)固体培养基(含凝固剂,如琼脂)。
3.用途用以培养、分离、鉴定、保存微生物或积累其代谢物。
4.配方(1)一般都含有水、无机盐、碳源、氮源。
(2)还需要满足微生物生长对pH、特殊营养物质以及O2的需求。
微生物乳酸杆菌霉菌细菌厌氧微生物特殊需求添加维生素pH调至酸性pH调至中性或弱碱性无氧(1)固体培养基中往往需要加入凝固剂琼脂(√)(2)培养基中的碳源物质有可能同时是氮源(√)(3)只要培养基中的物质含有氮元素,就可作为氮源(×)(4)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中的蛋白胨只能提供氮源和维生素(×)材料牛肉膏蛋白胨NaCl 琼脂水用量 5 g 10 g 5 g 20 g 1 000 mL上表是某培养基的配方,分析回答:1.(生命观念)根据培养基的物理性质,该培养基属于________培养基,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提示:固体该培养基的配方中含有凝固剂琼脂2.(科学思维)该培养基中主要提供碳源和氮源的物质分别是什么?属于有机物还是无机物?提示:牛肉膏主要提供碳源,蛋白胨主要提供氮源。
二者均属于有机物。
3.(科学思维)该培养基培养的微生物同化作用类型是___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幼儿园科学实验发现微生物教案 幼儿园科学实验
一、课程目标幼儿园科学实验的目标是培养幼儿对微生物的兴趣,了解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微生物的概念通过图片、实物或者视瓶展示,让幼儿初步了解微生物的种类和形态。
2. 微生物的特点通过实验观察,让幼儿了解微生物的特点,例如微生物在适宜的环境下会生长繁殖,对环境有一定的适应能力等。
3. 微生物实验选择适合幼儿进行的简单微生物实验,例如放置一片土壤样本在适宜的环境下观察微生物生长的情况,或者在显微镜下观察水中的微生物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教师的引导,引发幼儿对微生物的好奇心,让他们展示对微生物的认知。
2. 实验操作教师在实验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为每个幼儿准备好实验材料,并通过示范让幼儿掌握实验的操作步骤。
3. 观察记录让幼儿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下来,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实验现象,培养幼儿的观察和表达能力。
4. 总结通过实验结果的展示和讨论,让幼儿对微生物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并引导他们从实验中得到启发,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法通过创设一种情境,让幼儿在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将知识融入生活中。
2. 体验法让幼儿亲自参与实验操作,在体验中感受微生物的存在,并从中获取乐趣。
3.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或者全班讨论的形式,让幼儿交流观察结果和思考,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
五、教学手段1. 实物展示通过实物展示微生物的形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
2. 多媒体辅助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微生物实验的操作过程和实验结果,让幼儿更直观地了解微生物的特点。
3. 实验器材准备一些简单易操作的实验器材,让幼儿亲自操作,从而加深对微生物实验的理解和记忆。
六、教学评价1. 观察记录通过观察记录幼儿在实验中的表现,包括实验操作的规范性、观察结果的准确性等,从而评价幼儿的实验能力。
2. 讨论表达通过小组讨论或者幼儿个人表达,评价幼儿对微生物实验的理解程度和思考能力。
初中微生物教案
初中微生物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微生物的定义、分类和特点;掌握微生物的基本培养方法;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微生物学科的兴趣,认识到微生物在生物圈中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微生物的定义、分类、特点及培养方法。
教学难点: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
教学准备:实验室用具、微生物培养基、显微镜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微生物的概念,引发学生对微生物的好奇心。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微生物的认识。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根据教材,了解微生物的分类,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2. 学生了解微生物的特点,如微小、结构简单、繁殖快等。
三、课堂讲解(15分钟)1. 教师讲解微生物的分类和特点,引导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知识。
2. 教师讲解微生物的基本培养方法,如平板划线法、液体培养法等。
四、实验操作(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2.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微生物的培养和观察。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微生物的定义、分类、特点和培养方法。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实验心得。
六、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完成课后作业,巩固知识点。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了解微生物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讲解中,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基本知识和培养方法。
实验操作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整体教学过程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增加更多有趣的微生物实例,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初中细菌培养观察教案
初中细菌培养观察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特点。
2. 学习细菌的培养方法和观察技巧。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特点。
2. 细菌的培养方法和观察技巧。
教学难点:1. 细菌的培养方法和观察技巧。
教学准备:1. 细菌培养基。
2. 显微镜。
3. 实验室用具:试管、培养皿、接种环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细菌?细菌有什么特点?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细菌是一种单细胞微生物,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等结构,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二、新课讲解(15分钟)1. 讲解细菌的基本形态:球菌、杆菌、螺旋菌。
2. 讲解细菌的结构特点: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鞭毛、荚膜等。
3. 讲解细菌的培养方法:选择适合的培养基,进行无菌操作,控制温度和湿度等。
三、实验操作(15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一份细菌培养基。
2. 学生按照教师讲解的步骤,进行无菌操作,将细菌接种到培养基上。
3. 将接种好的培养基放入培养箱中,控制温度和湿度。
四、观察分析(15分钟)1. 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菌培养基中的细菌。
2. 学生记录观察到的细菌形态和结构特点。
3. 学生分析细菌的生长情况,如菌落大小、颜色等。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学生总结本次实验的收获,如细菌的形态、结构、培养方法等。
2. 学生反思自己在实验操作中的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
教学延伸:1. 细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 细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操作,使学生了解了细菌的基本形态和结构特点,学会了细菌的培养方法和观察技巧。
在实验操作中,学生掌握了无菌操作技巧,培养了实验操作能力。
在观察分析环节,学生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菌,培养了观察分析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但在实验过程中,部分学生对无菌操作技巧掌握不够熟练,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
1-2-1一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及应用(教案)-高二下学期生物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3
第一章第2节一微生物的培养技术及应用教学设计
②灭菌
③倒平板
④接种
⑤分离酵母菌
⑥培养酵母菌
平板划线法
平板划线操作及培养结果:接种环在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将聚集的菌种逐步分散到培养基的表面。
平板划线示意图(A)及培养后菌落分布示意图(B)如下图所示。
(1)平板划线法:
①接种环的灼烧:
a.第一次划线前:杀死接种环上的微生物,避免污染培养物。
b.每次划线前:杀死残留菌种,保证每次划线菌种来自上次划线末端。
c.划线结束后:杀死残留菌种,避免污染环境和感染操作者。
②灼烧接种之后,要冷却后再进行操作,以免温度太高杀死菌种。
③划线时最后一区域不要与第一区域相连。
④划线用力要大小适当,防止用力过大划破培养基。
思考与讨论
1.在未接种的培养基表面是否有菌落生长?如果有,说明了什么?
提示:未接种的培养基是不能有菌生长的,如果有菌生,长则说明受到污染或者灭菌不彻底.不仅表回顾旧知,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课堂小结
板书微生物的基本培养技术
一、培养基的配制
1.概念
2.营养物质
二、无菌条件
1.消毒
煮沸消毒、巴氏消毒、紫外线消毒、化学药物消
毒
2.灭菌
湿热灭菌、干热灭菌、灼烧灭菌
三、微生物纯培养
1.概念
2.酵母菌纯培养。
2024年微生物学教案
微生物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微生物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2)掌握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及影响因素。
(3)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4)了解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和观察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察微生物的图片和实物,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3)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微生物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1.微生物的概念、特点及分类(1)微生物的概念:微生物是一类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的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2)微生物的特点:体积小、面积大、生长速度快、繁殖能力强、适应性强、分布广泛。
(3)微生物的分类:根据微生物的结构和生物化学特征,将其分为细菌、真菌、病毒等类别。
2.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及影响因素(1)微生物的生长条件:适宜的温度、pH值、水分、营养物质等。
(2)微生物的生长影响因素:温度、pH值、水分、营养物质、氧气、有害物质等。
3.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1)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参与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生态平衡等。
(2)微生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食品发酵、药物研发、环境保护、生物技术等。
4.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和观察方法(1)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培养基的制备、接种、培养条件控制等。
(2)微生物的观察方法:光学显微镜观察、电子显微镜观察、染色技术等。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微生物的图片和实物,引起学生对微生物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讲授新课:(1)讲解微生物的概念、特点及分类。
(2)讲解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及影响因素。
(3)讲解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
(4)讲解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和观察方法。
3.实验操作:(1)观察微生物的图片和实物。
(2)进行微生物的培养实验。
2024年微生物学实验教案(多场合)
2024年微生物学实验教案一、教案背景与目标微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微生物的结构、功能、遗传和生态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教案旨在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深入了解微生物的基本特性,掌握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培养其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实验项目1.微生物的形态观察(1)光学显微镜的使用与维护(2)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的形态观察2.微生物的染色技术(1)革兰氏染色法(2)芽孢染色法(3)抗酸染色法3.微生物的纯培养技术(1)无菌操作技术(2)接种与分离技术(3)纯培养的鉴定与保存4.微生物计数与生长曲线测定(1)显微镜直接计数法(2)平板计数法(3)生长曲线的测定5.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实验(1)碳源利用实验(2)氮源利用实验(3)维生素需求实验(4)酶活性实验6.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实验(1)DNA提取与纯化(2)PCR扩增技术(3)基因克隆与表达三、教学安排与课时分配1.微生物的形态观察(2课时)2.微生物的染色技术(4课时)3.微生物的纯培养技术(6课时)4.微生物计数与生长曲线测定(4课时)5.微生物的生理生化实验(6课时)6.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实验(6课时)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讲授与演示:教师通过讲解、演示实验操作,使学生了解实验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
2.实践操作: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实验技能。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数据的分析与讨论,培养团队协作和科学思维能力。
4.考核评价:通过实验报告、操作考试和理论知识考试,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五、教学资源与设施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微生物学实验教材。
2.实验室:配备光学显微镜、PCR仪、电泳仪、恒温培养箱等实验设备。
3.试剂与耗材:提供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等微生物菌株,以及实验所需试剂和耗材。
4.网络资源:利用网络平台,提供实验课件、教学视频等辅助教学资源。
六、教学效果与反馈1.学生能熟练掌握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具备独立进行实验操作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教案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选修1[人教版]课题1 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课题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培养基的基础知识;掌握培养基的制备、高压蒸汽灭菌和平板划线法等基本操作技术(二)过程与方法分析实验思路的确定和形成的原因,分析实验流程,对比前面的实验设计,归纳共性,分析差异,增加印象(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勇于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课题重点无菌技术的操作★课题难点无菌技术的操作★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在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中,都利用了微生物的发酵作用,其中的微生物来自于制作过程中的自然感染。
而在工业化生产中,为了提高发酵的质量,需要获得优良菌种,并保持发酵菌种的纯度。
这就要涉及到微生物的培养、分离、鉴别等基本技术。
现在我们开始学习微生物的培养和应用专题。
(二)进行新课1.基础知识1.1 培养基的种类包括固体培养基和液体培养基等。
〖思考1〗琼脂是从红藻中提取的多糖,在配制培养基中用作为凝固剂。
【补充】培养基的类型及其应用:氮源:如N2、氨盐、硝酸盐、牛肉膏、蛋白胨等,主要用来合成蛋白质、核酸及含氮代谢物等。
含有C、H、O、N的化合物既可以作为碳源,又可以作为氮源,如氨基酸等。
1.3 培养基除满足微生物生长的 pH 、特殊营养物质和氧气等要求。
【补充】生长因子:某些微生物正常生长代谢过程中必须从培养基中吸收的微量有机小分子,如某些氨基酸、碱基、维生素等。
〖思考3〗牛肉膏和蛋白胨主要为微生物提供糖、维生素和有机氮等营养物质。
〖思考4〗培养乳酸杆菌时需要添加维生素,培养霉菌时需要将培养基pH调节为酸性,培养细菌时需要将pH调节为中性或微碱性。
活动2:阅读“无菌技术”,讨论回答下列问题:1.4 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
1.5 无菌技术包括:(1)对实验操作空间、操作者的衣着和手进行清洁和消毒;(2)将培养器皿、接种用具和培养基等器具进行灭菌;(3)为避免周围微生物污染,实验操作应在酒精灯火焰附近旁进行;(4)避免已灭菌处理的材料用具与周围物品相接触。
1.6 比较消毒和灭菌(填表)者1.7 消毒方法:(1)日常生活经常用到的是煮沸消毒法;(2)对一些不耐高温的液体,则使用巴氏消毒法(作简要介绍);(3)对接种室、接种箱或超净工作台首先喷洒石炭酸或煤酚皂等溶液以增强消毒效果,然后使用紫外线进行物理消毒。
(4)实验操作者的双手使用酒精进行消毒;(5)饮水水源用氯气进行消毒。
1.8灭菌方法:(1)接种环、接种针、试管口等使用灼烧灭菌法;(2)玻璃器皿、金属用具等使用干热灭菌法,所用器械是干热灭菌箱;(3)培养基、无菌水等使用高压蒸汽灭菌法,所用器械是高压蒸汽灭菌锅。
(4)表面灭菌和空气灭菌等使用紫外线灭菌法,所用器械是紫外灯。
〖思考6〗对接种环灭菌时要用酒精灯的充分燃烧层火焰灼烧可能伸入试管或培养皿的部位。
〖思考7〗利用干热灭菌箱对玻璃器皿灭菌时物品不能摆得太挤,目的是避免妨碍热空气流通。
〖思考8〗物品装入高压蒸汽灭菌锅灭菌后,要首先打开排气阀,煮沸并排除锅内冷空气,其目的是有利于锅内温度升高;随后关闭排气阀继续加热,气压升至 100k Pa,温度为 121℃,并维持 15~30 min;最后切断热源,使温度自然降温,气压务必降至零时打开锅盖,其目的是防止容器中的液体暴沸。
【补充】培养基的配制原则:①目的要明确:根据培养的微生物种类、培养的目的等确定培养基的类型和配制量。
②营养要协调:培养基中各种营养物质的浓度和比例要适宜。
例如:碳氮比4∶1时,谷氨酸棒状杆菌大量繁殖而产生谷氨酸少;碳氮比为3∶1时,菌体繁殖受抑制而谷氨酸合成量大增。
③pH要适宜:细菌培养基pH中性或偏碱性,霉菌培养基呈酸性。
2.实验操作2.1 计算:根据配方比例,计算100mL培养基各成分用量。
2.2 称量:准确称取各成分。
称取牛肉膏和蛋白胨时动作要迅速,目的是防止牛肉膏吸收空气中水分。
2.3 溶化:①加水加热熔化牛肉膏;②加入蛋白胨和氯化钠继续加热;③加入琼脂;④用蒸馏水定容到100mL。
整个过程不断用玻棒搅拌,目的是防止琼脂糊底而导致烧杯破裂。
2.4 调pH:用1mol/LNaOH溶液调节pH至偏碱性。
2.5 灭菌:将配制好的培养基转移到锥形瓶中,加塞包扎后用高压蒸汽灭菌锅灭菌;所用培养皿用报纸包扎后用干热灭菌箱灭菌。
2.6 倒平板:待培养基冷却至50℃左右时在酒精灯火焰附近操作进行。
其过程是:①在火焰旁右手拿锥形瓶,左手拔出棉塞;②右手拿锥形瓶,使锥形瓶的瓶口迅速通过火焰;③左手将培养皿打开一条缝隙,右手将培养基倒入培养皿,立刻盖上皿盖。
④待平板冷却凝固后,将平板倒过来放置。
〖思考1〗锥形瓶的瓶口通过火焰的目的是消灭瓶口的杂菌,防止杂菌感染培养基。
〖思考2〗倒平板的目的是防止培养基冷却过程中形成的水滴落到培养基表面。
〖思考3〗若皿盖和皿底之间粘有培养基,则该平板能否培养微生物为什么不能。
空气中杂菌会在这些粘附培养基上繁殖,并污染皿内培养基。
〖思考4〗配制斜面培养基中,试管要加塞棉塞的目的是保持通气并防止杂菌感染。
〖思考5〗试管培养基形成斜面的作用是增大接种面积。
2.7 接种2.7.1微生物接种的最常用方法是平板划线法和稀释涂布法,另外还有穿刺接种和斜面接种等。
2.7.2平板划线法:通过接种环在琼脂固体培养基表面连续划线的操作,将聚集的菌种逐步稀释分散到培养基表面。
其操作步骤是:①将接种环在酒精灯火焰上灼烧直至烧红。
②在酒精灯火焰旁冷却接种环,并打开大肠杆菌的菌种试管的棉塞。
③将菌种试管口通过火焰达到消灭试管口杂菌的目的。
④将冷却的接种环伸入到菌液中取出一环菌种。
⑤将菌种试管口再次通过火焰后塞上棉塞。
⑥将皿盖打开一条缝隙,把接种环伸入平板内划3~5条平行线,盖上皿盖,不要划破培养基。
⑦灼烧接种环,冷却后从第一区划线末端开始向第二区域内划线。
重复上述过程,完成三、四、五区域内划线。
注意不要将第五区的划线与第一区划线相连。
⑧将平板倒置放在培养箱中培养。
〖思考6〗取菌种前灼烧接种环的目的是消灭接种环上的微生物;除第一次划线外,其余划线前都要灼烧接种环的目的是消灭接种环上残留菌种;取菌种和划线前都要求接种环冷却后进行,其目的是防止高温杀死菌种;最后灼烧接种环的目的是防止细菌污染环境和操作者。
〖思考7〗在第1次划线后都从上次划线末端开始的目的是获得由单个细菌形成的标准菌落。
2.7.3稀释涂布平板法:将菌液进行一系列梯度稀释,并将不同稀释度菌液分别涂布到琼脂固体培养基上进行培养。
当稀释倍数足够高时,即可获得单个细菌形成的标准菌落。
2.7.4系列稀释操作:①取盛有9mL水的无菌试管6支,编号101、102、103、104、105、106。
②用灼烧冷却的移液管吸取1mL菌液注入编号为101试管中,并吹打3次,使之混匀。
③从101倍液中吸取1mL菌液注入到编号为102试管内吹打均匀,获得102倍液。
依此类推。
〖思考8〗操作中试管口和移液管应在离火焰1~2cm处。
整个操作过程中使用了1支移液管。
3.结果分析与评价3.1培养未接种培养基的作用是对照,若有菌落形成,说明培养基灭菌不彻底。
3.2在肉汤培养基上,大肠杆菌菌落呈白色,为圆形,光滑有光泽,边缘整齐。
3.3培养12h和24h后的菌落大小不同(相同、不同);菌落分布位置相同(相同、不同)。
原因是时间越长,菌落中细菌繁殖越多,菌落体积越大;菌落的位置不动,但菌落数增多。
〖思考9〗在某培养基上出现了3种特征不同的菌落,原因有培养基灭菌不彻底或杂菌感染等。
〖思考10〗频繁使用的菌种利用临时保藏法保存,长期保存菌种的方法是甘油管藏法。
前者利用固体斜面培养基培养后,保存在4℃冰箱中,每3~6个月转种培养一次,缺点是保存时间较短,容易发生污染和变异;后者将菌种与无菌体积等量混合后保存在-20℃冷冻箱中。
(三)课堂总结、点评A.是碳源的物质不可能同时是氮源B.凡碳源都提供能量C.除水以外的无机物只提供无机盐D.无机氮源也能提供能量解析:不同的微生物,所需营养物质有较大差别,要针对微生物的具体情况分析。
对于A、B选项,它的表达是不完整的。
有的碳源只能是碳源,如二氧化碳;有的碳源可同时是氮源,如NH4HCO3;有的碳源同时是能源,如葡萄糖;有的碳源同时是氮源,也是能源,如蛋白胨。
对于C选项,除水以外的无机物种类繁多,功能也多样。
如二氧化碳,可作为自养型微生物的碳源;NaHC O3,可作为自养型微生物的碳源和无机盐;而NaCl则只能提供无机盐。
对于D选项,无机氮源提供能量的情况还是存在的,如NH3可为硝化细菌提供能量和氮源。
答案:D例2.下面对发酵工程中灭菌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防止杂菌污染B.消灭杂菌C.培养基和发酵设备都必须灭菌D.灭菌必须在接种前解析:灭菌是微生物发酵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A说的是灭菌的目的,因为发酵所用的菌种大多是单一的纯种,整个发酵过程不能混入其他微生物(杂菌),所以是正确的;B是错误的,因为灭菌的目的是防止杂菌污染,但实际操作中不可能只消灭杂菌,而是消灭全部微生物。
C是正确的,因为与发酵有关的所有设备和物质都要灭菌;发酵所用的微生物是灭菌后专门接种的,灭菌必须在接种前,如果接种后再灭菌就会把所接菌种也杀死。
答案:B☆综合应用例3.右表是某微生物培养基成分,请据此回答:(1)右表培养基可培养的微生物类型是。
(2)若不慎将过量NaCl加入培养基中。
如不想浪费此培养基,可再加入,用于培养。
(3)若除去成分②,加入(CH2O),该培养基可用于培养。
(4)表中营养成分共有类。
(5)不论何种培养基,在各种成分都溶化后分装前,要进行的是。
(6)右表中各成分重量确定的原则是。
(7)若右表培养基用于菌种鉴定,应该增加的成分是。
解析:对于一个培养基,它能培养何种微生物,要看它的化学成分。
当然这只适用于合成培养基,如果是一个天然培养基就不能从培养基的成分上区分它是培养何种微生物的。
分析化学成分要从营养物质的类型出发。
右表中的营养物质有水、无机盐、氮源三类,缺乏碳源和特殊营养物质。
对特殊营养物质,有的微生物是不需要的,但没有微生物是不需要碳源的。
该培养基中没有碳源,说明培养的微生物是从空气中获得碳源的,即可培养的微生物就是自养型微生物了。
该培养基中加入了过量食盐,就可以成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鉴别培养基,但金黄色葡萄球菌是异养型微生物,这个培养基就还需要加入有机碳源。
该培养基若加入(CH2O),培养基中就有了碳源,但除去成分②,却使培养基中没有了氮源,这时就只能用于培养固氮微生物了。
对于菌种鉴定,往往用的是固体培养基,而表中没有凝固剂,需要加入常见的凝固剂——琼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