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发明的传统与社会记忆的表达--《神堂记忆》书评
读景军的《神堂记忆》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题目:读景军的《神堂记忆》读景军的《神堂记忆》摘要:《神堂记忆》是景军老师的博士论文,是一篇有关“社会记忆”的田野志,全书分为九个部分,资料详实,描写细腻。
我本来打算对它做系统的阐述,但心有余而力不足,缺乏深厚的和系统的文化学、民俗学知识,只能谈一下自己在读它过程中的一些收获和惊喜。
这也是我接触的第一篇田野志。
《神堂记忆》并不像以往的学术论文那样满纸理论,晦涩难懂,景军老师用平实流畅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他的观点,“大川村的孔家人不会忘记三十多年前村毁庄散、天崩地裂的那个冬天。
那是1960年发生的事情。
”从一开头,景军老师就像讲故事般的娓娓道来,把我们带入有关“社会记忆”的深刻研究。
在此书中,景军通过黄河上游大川村民口耳相传的口述历史,重建了与主流“历史”不尽相同的“社会记忆”。
可能我们平时接受的都是政府刻意筛选和强调的主流历史,正如文中提到的小学课本中的课文《参观刘家峡水电站》,在官方的叙事中,刻意挑选的事实总是朝着有利于他们自己的言论,这让我想到了奥威尔在《1984》中的一句话:“谁控制过去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就控制现在”。
在当今这个永远强调政治正确性的时代背景下,这本书中的观点让我们耳目一新,收获颇丰。
我是第一次接触“社会记忆”这个概念,借用文中的概括:“1925年,哈布瓦赫提出了“集体记忆”的概念,用于研究在家庭、宗教群体和社会阶级的环境中,过去是如何被记住的。
在摒弃了当时在欧洲流行的对记忆的几种心理学解释之后,他指出所有对个人回忆的讨论必须考虑到亲属、社区、宗教、政治组织、社会阶级和民族等社会制度的影响。
为了证明自己的核心论点,他指出,在稳定的社区生活中每个家庭都有其私下的记忆与秘密,只向自己的成员揭示。
这种“家庭记忆”并不只是个人记忆的组合。
其实,它是对过去的集体重构。
”“社会记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为我们了解过去、现在、未来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我们可以更加详细的了解我们的一切,但“社会记忆”也是带有一定的话语权和价值观的,如在《神堂记忆》的第七章“族谱保存的记忆中”所展示的:“1905年族谱和1991年仪式书的编纂者都是想形成历史感,……这些编者通过把不利于祖先名声的一些史实进行删除、回避以及改动,制造出一个神话,说他们孔家的共同始祖不仅是个爱国者,而且是捍卫国家尊严的民族英雄”,因此,对于有些社会记忆还是要慎重对待。
《走进神堂》读后感
《走进神堂》读后感《走进神堂》是一部让人回味无穷的小说,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宗教和信仰的作品,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和情感的探讨。
通过主人公在神堂中的经历,作者深刻地描绘了人们对信仰的追求与挣扎,以及信仰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小说以一个年轻的神父为主角,他在一座古老的教堂中执事,面对着信徒们的虔诚和困惑。
神父的内心充满了矛盾和挣扎,他对信仰的怀疑和迷茫让他陷入了困境。
然而,在与信徒们的交流和互动中,神父逐渐找回了对信仰的信心和热情,最终领悟到了信仰的真谛和力量。
通过神父的经历,作者深刻地揭示了信仰对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信仰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仪式,更是人们心灵的寄托和慰藉。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迷失在物质和功利之间,忽略了内心的需要和追求。
而信仰正是人们心灵的灯塔,指引着他们走出困境,找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除了对信仰的探讨,小说还深入地描绘了人性和情感的复杂性。
在神堂中,人们的内心被放大和展现,他们的喜怒哀乐、欲望和矛盾都在这个空间中得到了释放和表达。
神父与信徒们之间的互动充满了温情和感动,他们彼此扶持和理解,共同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难。
通过《走进神堂》,读者不仅仅可以感受到信仰的力量和温暖,更可以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被功利和物质所迷惑,忽略了内心的需要和追求。
而信仰正是人们心灵的寄托和慰藉,它能够引导人们走出困境,找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在读完《走进神堂》之后,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信仰的重要性和力量。
无论是在宗教仪式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信仰都是人们心灵的支柱和力量。
只有坚定地相信自己,才能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难,找到真正的幸福和快乐。
愿我们都能像神父一样,走进神堂,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社会学推荐书目
社会学推荐书目一、语言与社会变迁1.陈原:《社会语言学》,学林出版社,上海,1983年。
2周振鹤、游汝杰:《方言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1986年。
3申晓龙:《社区文化与语言变异:社会语言学纵横谈》,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年。
二、社会分层1.戴维·格伦斯基:《社会分层》(第2版),华夏出版社2005.2.彼得·盖伊:《施尼兹勒的世纪:中产阶级文化的形成》,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凡勃伦:《有闲阶级论》,商务印书馆2004。
4.布尔迪厄:《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布尔迪厄访谈录》,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5.韩起澜:《苏北人在上海,1850-1980》,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姐妹们与陌生人》,见熊月之主编:《海外上海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6.黄绍伦:《移民企业家——香港的上海工业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7.熊月之:《上海的外国人(1842-1949)》,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8.梁元生:《上海道台研究——转变社会中之联系人物,1843-1890》,上海古籍出版2003。
9.安克强:《上海妓女——19-20世纪中国的卖淫与性》,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10.魏斐德:《上海警察,1927-1937》,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11.许纪霖:《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公共交往(1895-1949)》,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2.叶文心:《疏离的学院》,见《海外上海学》。
三、社会网络1.费孝通:《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商务印书馆2001。
2.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3.杜赞奇:《文化、权力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4.阎云翔:《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5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6.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神谱读后感
神谱读后感
《神谱》是一部杰出作品,由著名作家马克吐温所著,可以说是一部几乎不可能被超越的经典之作。
该书通过描绘一个具有不可思议的“神谱”家族的故事,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宗教信仰,以及人类社会中的各种社会现象。
首先,作者描述了有关宗教信仰的内容,将宗教信仰作为该书的核心主题。
此外,作者还描述了宗教信仰背后的历史、文化及其影响,以及宗教信仰如何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详细描述了宗教信仰的各个方面,呈现出一种生动的形象。
其次,作者描述了人类社会中的各种社会现象。
书中描述的家族成员们彼此交流及争执的场景,使人们更好地理解了家庭、社会及组织之间的关系。
此外,书中描述的家族之间的爱情及感情,以及宗教信仰如何被人们利用,使人们对人类社会中的一些现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最后,作者描述了宗教信仰如何影响人类思维方式的主题。
他在书中描述了一个家族中出现疑似“神谱”的现象,使人们意识到宗教信仰会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以及宗教信仰如何影响人们的行为与信念。
总之,《神谱》处处显示出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才华,使人们通过阅读这部作品,更好地理解了人类社会中的宗教信仰,以及它对人类思维方式的影响。
《神谱》是一部值得珍藏的经典之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文化内涵,也值得人们仔细品味和研究。
神堂记忆读后感
神堂记忆读后感《<神堂记忆>读后感》哇塞!读完《神堂记忆》这本书,我的心情就像坐过山车一样,起起伏伏!书里讲的那些故事,就好像是一部超级精彩的电影,在我的脑海里不停地播放。
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一个充满了神秘和故事的地方。
你能想象得到吗?那些关于神堂的传说和记忆,是那么的令人着迷。
就好像是一扇通往古老时光的大门,一打开,就有无数的画面和声音涌出来。
比如说,书里描写的那些祭祀的场景,人们庄重又虔诚的样子,让我忍不住想:他们真的相信神灵会听到他们的祈求吗?还有那些热闹的庆祝活动,大家脸上洋溢着的笑容,难道不是对生活最美好的期待吗?我仿佛能看到那些长辈们,围坐在一起,讲述着过去的故事,眼睛里闪烁着光芒。
他们的声音就像是一首古老的歌谣,带着岁月的痕迹。
我记得有个情节,主人公在神堂前许下了一个心愿,那种紧张又期待的心情,难道不像我们考试前祈祷能考个好成绩吗?这让我觉得,无论在什么时候,人们总是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还有啊,书里人们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也让我特别感动。
他们相互帮助、相互支持,那种温暖就像是冬天里的一杯热可可,让人从心里觉得舒服。
当我读到有人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努力坚持的时候,我就在想,我遇到困难是不是也能像他们一样勇敢呢?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觉得,每一个地方都有它独特的记忆和故事,就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一样。
这些记忆和故事,是那么的珍贵,它们承载着过去的岁月,也照亮了未来的路。
我想说,《神堂记忆》真的是一本超级棒的书!它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情感。
它就像是一个宝藏,让我不停地挖掘,不停地发现惊喜。
我强烈推荐大家都来读一读,相信你们也会像我一样,被它深深地吸引,沉浸在其中,无法自拔!。
神谱读后感
神谱读后感读书笔记---《外国文学史》欧美古代篇文学在世界上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外国文学是其中颇为耀眼的一环。
读了许多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我现在便开始了对外国文学史的探究。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我认为只有确切的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只有对这种文化进行改造,才能建设一个属于本国国民的文化,属于广大无产阶级的文化。
同时,要发展我们的文学,也应该批判地学习外国文学。
在当今这个犹如文化大熔炉的社会中,我们更要促进与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学艺术的交流,从而推动世界各国文学艺术的发展。
而且,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它的文学艺术的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其他民族文艺的影响,而批判地吸收外来文化的养分,正是民族文艺能够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一个重要条件。
这是文艺发展的客观规律。
所以,在如今良好的国际环境下,我们应该自觉地掌握文学艺术发展的客观规律,主动积极的开展文化交流,学习外国一切有用的东西。
学习外国文学,也是我们了解世界、增进我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培养新一代的国际主义精神的一个重要途径。
并且,学习外国文学对于我们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水平,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在学习的同时要把它与我国的民族特点相结合起来,使之民族化。
借鉴外来的东西,并不是将它简单的复制了事,而是吸取其精华,把它作为自己的一部分,化为自己的血肉,这样才能被本土的人民所接受,所传承。
欧美文学是世界文学的一个主要的组成部分。
因为欧美各国有着非常深的文化渊源,所以,即使它们彼此的文学各有自己的民族特征,但是我们仍可以把它们看做一个整体。
欧美文学史从希腊文学开始,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
希腊文学中,神话是古希腊人民留给后世的一份丰富多彩的口头文学遗产。
当时的人们因为对于大自然一无所知,而又要求认识关于大自然的种种现象以及其原因,但是由于科学发展程度和生产技术的落后,只能通过“幻想”来满足,只能“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这样,便产生了神话。
神堂记忆读后感
神堂记忆读后感这本书讲的神堂村的那些事儿,就像打开了一个装满回忆的旧盒子。
一开始读的时候,我就感觉自己像是个突然闯入村子的外人,对啥都好奇。
书里描写的那些乡村生活的场景啊,真的特别鲜活。
比如说村民们怎么种地,怎么在神堂里搞那些祭祀活动,感觉就像在看一部老电影,一帧一帧地在眼前晃悠。
作者写的那些关于村子里人际关系的部分,让我忍不住直点头。
村子不大,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复杂着呢。
有家族之间的恩恩怨怨,还有邻里之间那种微妙的感情。
今天这家帮了那家一把,明天又可能因为一点小事闹个小别扭。
这就跟我们身边的人际关系似的,虽然时代不同,地方不一样,但是人情世故的那点事儿啊,都是相通的。
再说说这个神堂,它可不只是一个简单的建筑。
在村民们的心里,那就是个神圣的地方,是他们的精神寄托。
我就想啊,在那个时候,没有那么多高科技,没有那么多娱乐活动,神堂就像是村民们心中的一盏明灯。
他们在这儿祈祷丰收,祈祷家人平安,所有的希望和信仰都和这个地方紧紧地绑在一起。
不过呢,随着时代的发展,神堂村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就像我们每个人都得跟着时间的脚步往前走一样,村子也不能一直停留在过去。
看到那些传统的东西一点点地改变或者消失,心里还真有点不是滋味儿。
就好像看着一个老朋友慢慢走远,你想挽留,但是又知道这是没办法的事儿。
读完这本书,我还挺有感触的。
它让我知道了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故事,这些故事就像一颗颗小珍珠,串起来就是一部活的历史。
而且啊,不管社会怎么变,我们都不能忘了自己从哪儿来的。
就像神堂村的村民,不管走到哪儿,神堂的记忆永远都在他们的心底深处,而我们也应该珍惜自己心中的那片“神堂”,不管是家乡的回忆,还是家族的传统,这些都是我们的根呢。
集体记忆理论经验研究的七个维度1989—2009
集体记忆理论经验研究的七个维度:1989—2009作者:白子仙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06期摘要:二十年间关于集体记忆的经验研究可分为认同、世代与分层、集体失忆、暴力与权力、流言与集体记忆、声誉与集体记忆、集体记忆的连续性等七个维度;大陆学者着重关注于宏大历史事件的集体记忆,而台湾学者更关注于族群认同和台湾本土;总体来看,国内关于集体记忆的研究日趋增多。
关键词:集体记忆;社会记忆;文献综述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6-0200-02当前集体记忆经验研究的七个维度:1.认同。
温菲尔德(Wingfield,NancyM.,2000)通过对国家认同的研究指出,二战后捷克斯洛伐克驱逐德国人的过程,同时也是把他们从捷克人意识中清除的过程。
赵云丽(2007)通过市民对他们与泉水之间有关联的叙述和相关文献资料的考察,指出济南市民对自己“泉城人”群体身份的主观意识上的认同,自我满足感以及群体成员间亲密感和团结感的获得,是由泉水复涌事件而引发的“集体欢腾”等表象背后的象征意义。
阿斯曼(1992)则从文化认同的角度探讨了重大事件与个人经历的关系。
他认为,记忆的基本过程可以概括为个人记忆—社会记忆—沟通记忆—文化记忆。
萧阿勤(1997)强调两人共同的集体记忆架构对维护公共生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舒开智(2008)认为,节庆中的纪念仪式和体验参与强化着民族的共同集体记忆和文化认同。
将一个国家的过去和现在构建成延绵不绝的统一体,给一个民族的思维和行动提供历史文化坐标系。
刘朝晖(2003)以归侨作为研究对象,剖析了社会记忆如何作用于归侨的认同建构。
他提出在对国家或地方的认同建构上,“归侨意识”始终贯串着归侨的集体记忆, 认同建构是情景性的, 流动的, 是一个交织着多重利益的复杂的心理过程。
在族群认同方面,台湾学者王明坷(2006)主要从民族历史与族群本质及其认同的角度研究了社会人类学和民族学意义上的社会(历史)记忆理论,并具体考察了华夏边缘族群各自的社会(历史)记忆的演变及其与该族群的形成与扩张之间的相互关系。
文化记忆 著作
文化记忆著作
《文化记忆》是扬·阿斯曼所著的一本书籍,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本书以历史的眼光深入研究了“文化记忆”这一重要的文化现象和概念,详细阐释了文化记忆的社会功能、存储与传播方式,以及与个人记忆的关系等问题。
本书从文化记忆的理论概念、社会功能、存储媒介、传播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作者认为,文化记忆是一个社会或群体共享的记忆,它通过各种媒介(如口头传说、历史记载、艺术作品等)得以传承和延续。
文化记忆不仅是对过去的记录,也是对当下和未来的影响,它能够塑造一个社会的身份认同和价值观。
此外,本书还对文化记忆与个人记忆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
作者认为,个人记忆是文化记忆的基础,但文化记忆也会对个人记忆产生影响。
文化记忆可以为个人提供一种框架和参照,帮助他们理解和解释自己的经历。
《文化记忆》是一本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著作,它为我们理解文化、历史和记忆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对于文化研究、历史研究、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的学者和读者来说,本书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以上是关于《文化记忆》的相关介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神堂记忆读后感
神堂记忆读后感
《神堂记忆》这本书强调改革之后的新的社会变动也是一种话语,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尽量让新的话语贴近自己的经验。
当地人在孔
庙被摧毁后,文化勇气受到重创,个人心理也留下了伤痛,因此整本
书都在嘛愈合,即灾后建立文化自信心和宗族认同,在这个过程中需
要新建的文化怎样可以避免受到国家政府的反对呢?当地人发现之前
国家反对祖先是纪念孔氏的具有非法迷信的性质,因此管理者开始突
出寺庙的文化教育功能而非和家族功能,比如在寺庙里摆放灵牌,也
在仪式上作出了开放。
传统式比如中国传统社会是父系祭祀,所以在
家族仪式上之上只能由男性参加,女性和非血缘关系的外人不能参加,新的开幕典礼商业机构对仪式进行了公共化和公开化:中午不分内外
和男女,晚上谨守传统——这一切都是为了让自己的文化重建具有十
足的政治正当性,而以新盖旧,不是以新贴旧。
可以说,这本书突出了社会解构的重要作用,同时又让我们能够
看到社会建构视角下个人的能动性。
非常值得一读。
读书笔记» 神堂记忆读后感。
从列维·施特劳斯那里,我们学到了什么
茨维坦·托多洛夫t de la science)一书,语言学家和哲学家,最新出版的作品为《智慧的精神》(L`esprit des Lumieres,袖珍书,2008年出版)。
当我于60年代初来到法国时,克劳德·列维·施特劳斯的思想在我看来,是法国知识界最引人注目的成果。两大理由成就了这种吸引力。首先,在哲学和文学的纯粹传统面前,先生的作品给予了人文和社会科学以崇高的地位。列维·施特劳斯将大量的经验事实纳入到思想之中,并且以一种严肃的语言表达了由此而来的结论,这种方式确实使我着迷,事实上也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如此。“结构的”(structural)这个词,对我们来说,象征了一种前进,它超越了个体和对他者模糊印象的抽象程式(des formules abstraites)。第二个原因部分地与“人类学”相关,就是说,西方世界之外的尤其是没有书写的人类文化,和我们自己的文化有着同样的尊严。于是,欧洲的伦理中心主义遭受了神圣的打击。
先生的作品总是让我不得不抱有敬仰之情,可是原因不只是以前的那些。现在,列维·施特劳斯于我而言代表了超出学者和艺术家传统隔离的可能性。先生懂得展示与学者的思想具有相似力量的神话思维,并在其书中让人们感受到了不亚于小说的神话之美。为此,我对先生有一种感激之情。
让·狄迪埃·旺桑(Jean-Didier Vincent)——《烹食,文化的标志》(La cuisine, embleme de la culture)一书作者,神经生物学家,其最近出版的作品为《大脑中枢的神奇旅程》(Voyage extraordinaire au centre du cerveau,Odile Jacob出版社,2007年)。
最后是拒绝和敬仰的美学。人们在前线欢庆战争的胜利时,列维·施特劳斯却表达了我们时代艺术仅存的一点尊严,从画家“迷失了的职业(metier perdu)”直到“当代文科源出的无可承受之厌烦”(l`insupportable ennui qu`exsudent les lettres contemporaines)。上述让我们重新返回真正的大师:蒙田、普桑、巴赫、莫扎特、卢梭……拒绝和敬仰是合一的,既召唤人们的品位,也启示人们的厌倦。离开勇气,一切都无法行进,列维·施特劳斯恰恰为我们提供了这些。
从神创论到认识上的蒙昧时期读后感400字
从神创论到认识上的蒙昧时期读后感400字Upon reading about the transition from creationism to a period of ignorance in terms of knowledge, I couldn't help but be intrigued by the profound implications it has had on human history and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The shift in beliefs, from attributing natural phenomena to the actions of deities to seeking rational explanations through scientific inquiry, marks a crucial turning point that shaped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we inhabit.阅读关于神创论转变为认识上蒙昧时期的内容后,我对其中所带来的深远影响感到极为好奇。
这种信仰观念的转变,从将自然现象归因于神明的行动到通过科学探究寻求合理解释,标志着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并塑造了我们对所在世界的理解。
In the early stages of human civilization, creationism served as a means to understand and make sense of the complexities of existence. The belief that a supreme being or multiple gods were responsible for shaping the world provided comfort and purpose. Everything from the risingsun to thunderstorms was attributed to divine intervention. This form of explanation offered reassurance and order, providing a framework to navigate through life.在人类文明的早期阶段,神创论作为一种理解存在复杂性并赋予其意义的手段。
人类学与民族学视角下集体记忆理论的研究花絮解读
人类学与民族学视角下集体记忆理论的研究花絮解读人类学与民族学视角下集体记忆理论的研究花絮摘要:集体记忆理论并不是从人类学与民族学学科当中内生出来的研究视角,但是十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理论在“民族国家-族群认同”研究框架下具有的很强的灵活性、交叉性和应用性。
本文通过对集体记忆理论的概要梳理,站在人类学与民族学的角度论述了该理论在现实问题研究中的价值所在。
同时,也提出了具体运用这一理论的设想。
关键词:集体记忆族群认同集体记忆(又称“社会记忆”)理论的研究一般通过功能主义与建构主义两种范式来进行研究,研究对象多为历史、民族的重大事件。
在这些重大事件中,通过“集体认同”一方面强化集体记忆,另一方面重构集体记忆,为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野与方法,在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具体的应用与实践。
一.集体记忆理论研究的文献综述对社会事实的研究,大都不能排除记忆的因素。
但学界对记忆较为完备的理论与研究集中于脑神经科学、心理学、精神分析等领域,直到二十世纪80 年代,才有人类学者、社会学者和民族学者从比个人更为宏观的角度来关注记忆,发展出了相关的理论并把它作为一种研究的视角与工具,开辟了记忆研究新的篇章。
(一)“集体记忆”概念的提出“集体记忆”这个概念最早是由法国社会学家莫里斯·哈布瓦赫提出的。
在《集体记忆》一书中,哈布瓦赫反对心理学研究记忆时只注重个体而忽视社会群体的做法1。
个体层面的记忆理论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能完全地解释个体的记忆活动,个体与相应生活年代下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也影响着个体的记忆活动。
个体之间存着大量共同的记忆,已经构成了一种社会事实。
因此,哈布瓦赫认为应当把“集体记忆”视为一种社会现象,它由不同社会群体或组织所建构,每个群体的集体记忆都各有特点2。
哈布瓦赫是社会学家涂尔干的弟子,他在对集体记忆的研究深受涂尔干关于集体意识研究的影响。
涂尔干在其著作《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中把集体意识作为了社会整合的主要工具,同时留下了一个问题:当社会不在集体欢腾的过度兴奋状态时,用什么来作为社会整合的工具。
难得的文化视野和文学高度——刘周社《生命的记忆》序
、 、 .
—
—
许 多作 品 正
我 就 吃 惊 过 陕 西 税 务系统 文 学 人 才 之 众 起 点 之 高
、
,
,
而 是 以 其对 历
而 刘周 社 的 书 又 让 我 要 发
, “
一
通 同样 的 感 慨 了
。
史 地 理 民俗的独特 见识 以 其对人们 习焉不 察的
,
、
、
税 语 言感 觉 和 文 字 修 炼 ! 早 在 为 由 《 收 与 社 会 》 杂志
( 所 编 辑 出版 的 《 蜜蜂 丛 书 》 第 j 三 ) 所 写 的 序 言 中 辑
,
小 说 戏 曲更 可 谓 众矣 但 刘 周社 的散 文 却不 是 因其
。
与 自己 独 特 的 人 生 情 感 经 历 的联 系
。
因 以 及 它 在 当时 乃 至 今 天 对 地 域 文 化性 格 的重 要
在 给 人 们展 示 了
个 深度 而立 体 的岐 山 的 同时 也
,
意义
。
如 写 九 寨 沟 他 不 单 写 那 里 的水 而 由风 姿 各
,
,
表 现 了 作 者 对 故 乡 理 性 的 爱 与 自豪
、 、
。
从孔 子
、
司马
这是
一
个 税 务工 作 者 的 文 学 作 品集
、
,
虽 然 大致
,
家高 手 写 过 的同类 题 材 中脱颖 而 出
思 想 和 艺 术 的感 受
。
,
给人 以 全 新 的
可 分 为散 文 小 说 两 部 分 但 散 文 是 个 多 杂 的项 目
神堂记忆读后感
神堂记忆读后感刚翻开书的时候,我就被书里描写的那个神堂村的独特氛围给吸引住了。
那是一个有着自己独特传统和风俗习惯的地方,就像一个宝藏,每一个习俗背后都藏着村民们的记忆和情感。
比如说他们的祭祀活动,那可不是简单的走个过场,而是全村人都特别重视的大事儿。
从准备祭品到举行仪式的每一个环节,都有着严格的规定,这就像一条无形的线,把村民们紧紧地连在一起,让大家都觉得自己是这个大家庭里的一份子。
但是呢,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个小村子也开始发生变化了。
现代的东西就像一阵风,呼呼地吹进了神堂村。
像那些新的政策、外面的商业活动啥的,都开始影响着村民们的生活。
这时候就出现了好多有意思的情况。
有些村民对这些新东西特别好奇,想要去尝试,觉得这是个让村子变得更好的机会;可也有些村民就比较保守,觉得这些新东西会破坏村子原来的宁静和传统。
就好比村里要建个新工厂或者搞个新的旅游项目,有人觉得这能让大家的腰包鼓起来,可有人就担心会把神堂村的魂儿给弄丢了。
书里让我印象特别深的就是那些村民的故事。
有个村民,他本来是那种老老实实种地的人,可是看到外面的世界变化那么大,就鼓起勇气去尝试新的赚钱方法。
他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比如说不了解市场行情被人骗了,或者是新的技术学起来特别费劲,但他还是坚持下来了。
还有那些老一辈的村民,他们对神堂村的记忆就像刻在骨子里一样。
他们会经常给年轻人讲以前的故事,什么村子以前发大水大家怎么互相帮助啊,还有那些古老的传说。
这些故事就像接力棒一样,在代际之间传递着神堂村的文化和精神。
读完这本书,我就感觉像是自己也在神堂村生活了一段时间一样。
我能体会到村民们对自己家乡的那种复杂的感情,既希望它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变得富裕起来,又不想失去那些珍贵的传统。
这也让我想到了自己的家乡,虽然没有像神堂村那样有那么多独特的习俗,但是也在慢慢地发生着变化。
我们都在这个时代的浪潮里,一边努力适应新的东西,一边又不舍得那些旧的回忆。
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一个小村庄的变迁,也让我对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有了更深的思考。
神堂记忆读后感
神堂记忆读后感
这书里讲的神堂村啊,那故事可老多了。
最开始看的时候,我就感觉自己像是个闯入人家村子历史的好奇小娃子。
作者写的那些村子里的传统习俗、家族关系啥的,就像是一幅幅特别生动的画。
比如说那些祭祀活动,感觉特别神秘又庄重,就好像全村人都通过这些活动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像是一条看不见的绳子把大家都绑在这个神堂村的记忆里。
书里提到村子里的家族之间的事儿也特别有意思。
家族里的长辈就像是老树根,把整个家族的枝枝叶叶都撑起来。
他们的那些规矩啊,虽然有些在我们现在看来可能有点古板,但在当时那就是维系家族秩序的法宝。
我一边看就一边想,这家族就像一个小社会,有自己的一套运行法则呢。
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是村子的变化。
时代就像一阵大风,呼呼地吹过来,神堂村也不能幸免。
现代化的东西就像潮水一样涌进这个小村子,把原来的一些东西都冲得七零八落。
看到那些传统的东西一点点消失,我心里还怪不是滋味儿的。
就像看着自己心爱的老物件被别人拿走了一样,有一种说不出的失落。
但是呢,又觉得这好像也是没办法的事儿,毕竟时代要进步嘛。
书里的村民们面对这些变化的反应也特别真实。
有的人特别抗拒,就像守护自己宝贝一样守着那些老传统;而有的人就比较灵活,想着怎么能在新的环境里把村子发展得更好。
这就像我们生活里一样,遇到变化的时候,大家的态度都不一样。
社会记忆理论综述
社会记忆理论综述摘要:社会记忆这一概念在当代已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虽然与其他经典社会学理论研究相比,社会记忆理论的研究目前在国内仍不成熟,但这种日趋发展的研究趋势的出现就已异常珍贵。
不同学者在使用社会记忆概念时从不同角度对社会记忆现象赋予了其不尽相同的内涵。
因此,我们必须全方位地对社会记忆现象进行综合把握。
本文从国内国外两个方面对社会记忆理论的已有研究进行了梳理,并做出了简要评价。
关键词:社会记忆理论;个体记忆;集体记忆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1-00-02一、社会记忆理论概述社会记忆理论,是研究社会记忆的存在对个体记忆的影响。
哈布瓦赫认为是没有脱离集体框架的个体记忆。
康纳顿解释:感知一个事物或者对它有所为,就是把它放到预期体系中。
感知者的世界以历时经验来规定,是建立在回忆基础上的一套有序的期待。
[1]自哈布瓦赫提出“集体记忆”后,社会记忆理论研究取向主要集中的三个方面是关于社会记忆研究的基本问题,即:记忆事件本身的特点问题;社会记忆研究中的社会动力学问题;社会记忆的机制问题。
二、国内外关于社会记忆理论的研究(一)国外对社会记忆理论的研究社会记忆理论首先在心理学、社会学及文化学者的视野内得到确认。
哈布瓦赫提出了“集体记忆”的概念,社会记忆关注的是人们的想法怎样在社会中整合在一起,不是简单的协商和调解,而是受到社会安排的结构性限制,特别强调记忆的当下性。
他认为,人们头脑中的“过去”并不是客观实在的,而是一种社会性的建构。
康纳顿强调的更多的是记忆的惯性,关注的是记忆与身体实践的关系,他区分了个人记忆、认知记忆和习惯-记忆(指行动者具有某种操演的能力)三种记忆。
他注意的是规则和运用之间的差距,我们不但需要记住规则,而且需要有关操演这种规则的记忆。
哈布瓦赫认为,集体记忆是通过社会交际来维持的,康纳顿则说,社会记忆是通过“(或多或少是仪式性的)操演来传达和维持的”[3],他更多关注的是社会记忆的传递性和持续性。
神堂记忆补充
美国康耐尔大学人类学系教授桑格瑞对《神堂记忆》一书的评价,吴飞(译)景军对西北甘肃省大川村孔庙重建的研究,形成了有关改革后中国人类学田野志中的最佳著作之一。
大川是孔姓人家聚居的村庄,他们将自己的来源派生直接追溯到孔子。
中国大陆解放之前,这个孔庙是大川及附近22个村庄共达两万人祖先崇拜中心。
景军从他所提出“社会记忆的理论角度”记述大川的历史并展现人们如何运用记忆重构社会关系。
该书的主线是中国农村庙宇及祖先崇拜在毛泽东时代所受到的挫折,包括1961年修建大型电站期间该村庄被淹的移民经历、合作化运动、以及族老所遭受的迫害。
简而言之,该书聚焦于重构中国社会的激进主义对地方社会与文化形态的打击。
该书的另一主线是中国改革开发之后各类文化制度之非同凡响的复苏,尤其是当地孔庙的修复。
景军著作的独到之处在于作者对细节的把握。
他不仅写出了地方社会各类互联的文化形态之复兴,而且还点明了大川人在面临新的挑战时所做出的创造性转化。
作者对理论概念的运用相当老练,同时没有故弄玄虚去掉书袋。
该书对中国基层社会的变迁和连续的叙述属于可读性最强又是章节安排最聪明的同类书籍之一,而且可能在学生读书大纲上占一席之地。
由于大川人身份认同的核心是孔庙,这使村庄显得十分特殊。
但正如景军所述,相似的民间宗教与仪式重构业已遍布中国大陆。
作者认为这一事实要追根于“越来越明显的身份意识、民间自发的社会团体、以及社区自治”。
就大川村而言,这种地方性的重现同村民要求政府追加对1961年水库移民赔偿和村民对孔圣人的崇拜之复兴有直接联系。
在这一过程中,原有的村干部被由更年轻的地方精英和曾受过打击的族老所形成的新联盟而代之。
山东曲阜当然是中国人祭孔的重镇。
作为圣人故里,曲阜历代均为国家祭奠孔子的场所。
民国时期,曲阜传统的岁时祭享变为孔子诞辰的典礼。
景军对这一变化的叙述极为生动。
例如,民国时期的曲阜孔氏在其官封祭田制可能丧失的时候,毅然决定承认散居外地的孔氏都具有孔子后裔的正式身份并联合全国孔姓人家撰写孔氏族谱。
神堂记忆读后感
神堂记忆读后感
这神堂村啊,听起来就很有神秘色彩。
书里讲的那些事儿,就像是把村子里的家长里短、陈年旧事一股脑儿地倒在你面前。
不过呢,这些事儿可不是简单的八卦,而是和整个村子的记忆、文化传承啥的紧密相连。
作者写村民们的生活,那叫一个细致。
我感觉就像自己站在村子的小路上,看着村民们忙里忙外。
比如说那些关于节日、祭祀的描写,我能想象到大家热热闹闹地聚在一起,嘴里念叨着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那画面感满满当当的。
这让我想到自己老家的一些习俗,虽然和神堂村不太一样,但那种对传统的重视劲儿是一样的。
而且书里让我深刻感受到了时间对一个村子的改变。
以前的神堂村有着自己的一套运转模式,靠着传统的记忆和习俗维持着秩序。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外面的世界就像一阵狂风,呼呼地往村子里吹。
新的观念、新的生活方式就这么闯进了村民们的生活。
就像突然来了一群不速之客,村民们一开始有点懵,不知道该怎么应对。
有的传统就这么慢慢地被冲击得七零八落,看着还挺让人觉得可惜的。
我特别佩服作者能把这么复杂的乡村变迁写得这么生动。
他就像是一个特别会讲故事的老乡,坐在你面前,磕着瓜子,慢悠悠地把神堂村的故事讲给你听。
没有那些让人头疼的大道理,就是实实在在的事儿。
这让我觉得,每个村子都是一本厚厚的书,里面记载着无数的故事,有欢笑,有泪水,还有那些快要被遗忘的记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北一个孔姓村 落的 大川人重建孔庙这一庞大的历史过程 . 讲述 了一群 自豪而富有创造 力的人 民在其 文化认 同、 历史感和宗教信 仰 经 受了痛苦打击之后 重建 生活的一个鲜明事例 。大川人重修 孔庙之举加之作者的深入体察 , 带给我们 无限的思 索。本文将从全书概 观、 概念释读 、 脉络分析和意义启发 四个维度对《 神 堂记忆》 一书进行把握 , 以期对其有一个宏观上的理 解。
、
全书概观
景 军以“ 社会 记忆 ” 作为切入 点 , 对 西北甘肃省 大川村重建 孔庙一 事进行 了人类学意 义上 的深入研究 。展现 了大川村 的孔 家人上世纪六 十年代左右 的社会生 活经历所形成 的集体记忆在 改革后 的九 十年代左 右的生活中依 旧存 在 ,而且影 响并指导 了 式 的重构。作者 运用大川 村的近期 历史 资料勾勒 出一 幅当地人
记 忆 的 挫败 与记 忆 的 重 构 。
行动 中, 这些群体往往 同时也将过去歪 曲了。只有在构成社会 的
文化发 明的传统才不失 去其真实性 。 三、 脉络分析 在线索一 的脉络之下 , 作 者通 过“ 慎终追远 的记忆” 、 “ 革命 恐怖 的记忆 ” 、 “ 社 区苦难 的记忆” 和“ 地方仇恨 的记忆 ” 共 四章 的 描述 . 展现了大川人对其 自身那段久远古 老历史 的追忆 。这其 中 的一系列引发 回忆的历史事件 有 : 回汉 民族 冲突 、 毛主义运 动 、 文革迫害 、 批林批孔 、 水 利工程对祖 坟的毁灭性 打击 、 领导班 子 的变更 、 劳动改造、 政治风波 、 财物转换和族群 冲突等 。大川人 在 其对孔氏家族的身份认 同的过程 中所遭受的凌辱 、 折磨 , 给他们 的身心留下 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沿着线索一的理路 , 作者展开 了他 的第二个 主题 , 对记忆 重
括个人 的遭 遇和社区的挫败两个方面。线索之二涉及改革 开放 个体 与群体之 间保持观 点上充分 的一致性 ,所 重构 的过去也 即
两条主线反映了两个 时代大川孔家人的命运。在上世纪五
六十年代 , 当时政府希望通过激进 的方法过渡 到社会 主义 , 对一
些传统文化尤其像儒家文化这种的“ 封建残余思想 ” 进行 了彻底
再现过去 的。
构的深描。这部分包括“ 仪式语言的记忆 ” 、 “ 族谱 保存 的记忆” 和
“ 文化象征的记忆” 三章 。仪式语言既是一种合法化的工具 , 同时 又是一种文化工具 . 旨在让 民众相信宗教仪式和文本 的权威 。族 谱 的写作有一种潜在的功能 ,即通过修谱可 以创造拟血 缘的群 体. 因而成 为中国社会 团结人 的一个 强有力 的工具。在“ 文化象 征 的记忆 ” 中。 作者探 讨 了大川 人在各种 仪式权威与典礼 规则 、 仪式用 品等象征物 中所展现 的多重意义 。这一点验证 了象征人
如何借 用记忆来 重构社会关 系的图景 , 当然 , 需要 指出的是其 意 这种创造性并不是 随意 的和武断 的,其与 习俗 的观念 和习惯形 作 者以两条主线 贯穿 全篇 。线 索之一关 涉“ 毛时代” 国家发 是构成社会 的各类群体都会重构其过去 ,但在这种 重构过去 的
展 的激进措 施对 当地人所造成的受 苦受 难的经历 .这种经历包 之后 大川在政治 、 经济 和文化等各方面 的复苏情况 , 尤其以孔庙 的重建达到高潮 ,这其实是大川人对之前历史时段中苦难经历 的一种灾后 的处理 。 这两条线索也即全 书研究 的两个核心主题 :
的打压 , 这对 当时地方社会 和文 化形态所造成 的破 坏难 以想象 。 作者通过对 细节 的把握 . 深刻地刻画 了这一点。自上世纪七八十 年代 以来 .随着改革开放宏观社会背景下政府对乡村社会行政 控制力的减 弱 。 一些民间文化和 乡村礼仪制度得以恢 复与重建 。 二、 概念释读 “ 集 体记忆 ” 是作者 引入 的用来分 析大川资料 的关键概念 。 莫里斯 ・ 哈布 瓦赫 ( Ma u r i c e H a l b w a c h s ) 于1 9 2 5 年提 出 了这 一概 念, 用于研究在家庭 、 宗 教群体和社会 阶级 的环境 中 , 过去是如 何被记住的。在一个社会 中有多少群体和机构 , 就有多少集体记 忆。 社会阶级 、 家庭 、 协会 、 公司 、 军 队和工会都拥有不 同的记忆 , 这些不 同的记忆都是 由其各 自的成员通常经历很长 的时 间才建 构起来的 。当然 , 进行记忆的是个 体而不是群体或机构 , 但是 , 这
理论 前 沿 2 0 1 4 年第5 期
文化发 明的传 统与社 会记忆 的表达
— —
《 神堂记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书评 周 嘉
( 上海大学社会学院 ,上海 宝 山区 2 0 0 4 4 4 )
【 摘
要】 景 军所著《 神 堂记忆》 是 一部极 富创意的本土人 类学经典力作 , 它以哈布 瓦赫的“ 集体记忆” 理论为支撑 , 完美地演绎 了中国
『 关键 词1 神堂记 忆; 文化发明 ; 社会记忆
【 中图分类号】 G 1 2
一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7 — 4 2 4 4 ( 2 0 1 4 ) 0 5 — 3 3 4 — 2
及官方意识形态 的左右 。 记忆必须依托一定 的社会环境方能持续 ,而这也正是作 者 所提 出的“ 社会记忆” 理论研究的核心价值之所在 。 但是 , 集团整 体并非 可以重构一切 , 记忆 的误差 、 遗忘或扭 曲也会时 有发生 。 由于对社会环境 的担忧 、 焦虑和恐惧 等心理状 态 , 以及 由于信息
图并 非 重 构 大 川 人 的 历史 。
他们 的社会 行为实践 活动 ,那 就是 被毁孔庙 的重 建以及祭祀仪 传播者个人 的心理喜好等原 因导致记忆上 出现误差 。这 又涉 及 到 了文化 发明 的传 统视 角 . 作者 的观点是 : 文化传统是创 造的 ;
成 了有机 的互动 。不过 , 有一个前提我们必须首先承认 的 , 那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