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2019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14单元第33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课时作业
高三第一轮复习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课件
届高三第一轮复习现代中国的科技、 教育与文学艺术课件
• 一、中国近现代教育的发展历程
• 1.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开始创办新式学堂,促进了 中国近代化科技的发展。
• 2.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派利用学堂积极宣传维新变法 的主张,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的发展。
届高三第一轮复习现代中国的科技、 教育与文学艺术课件
• 二、影响文化发展繁荣的因素 • 1.社会环境因素:社会是否安定或相对安定。 • 2.政治因素:国家是否统一,政治是否清明稳定。 • 3.经济因素:经济的发展为科技文化的进步提供了物
质基础。 • 4.文化政策因素:统治者是否重视科技、文化教育的
•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罗斯福政府 的知识移民政策。
届高三第一轮复习现代中国的科技、 教育与文学艺术课件
解析:第(1)问“唐太宗的用人思想”,根据“弃其所短,取之所 长”归纳为“扬长避短”;根据“有谠(正直)言直谏……当拭 目以师友待之”归纳为“虚怀纳谏”;根据“爱而知其恶,憎 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猜”归纳为“知人善任”;根据 “为官择人,唯才是与……如其有才,虽仇不弃”归纳为“任 人唯贤”。第(2)问“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呈现的变化”,获取和 解读图表信息:先降后升,直至最高点,加以归纳概括即可。 “变化的主要原因”,从选官制度曹魏九品中正制的盛行到唐 宋科举制的发展的角度作答。第(3)问“建国后清华大学的两次 院系调整”抓住时间信息“1952年”“改革开放后”概括作答。 “目的”分别从经济建设需要和人文素养提高的角度作答。 “理念”概括图片文字信息即可。第(4)问“评析罗斯福政府的 知识移民政策”,从知识移民政策的背景、内容及实施、影响 的角度作答,并阐明对该政策的态度,言之有理即可。
2019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四单元古今中国的科技和文艺50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课件新人教版
工程的
”飞船载人
3.袁隆平与杂交水稻 (1)成果:1973 年,选育出杂交水稻新品种—— 南优 2 号 。 (2)意义:世界上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第一人,提 高了中国的水稻产量,也被认为有助于解决未来世界性
饥饿
问题。
4.计算机技术 1983 年研制成功“ 银河-Ⅰ号 速了国家信息化发展。 5.生物技术 (1)1965 年,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在中国首次实现, 开辟了 人工合成蛋白质 的时代。 (2)积极参与人类基因的研究,为提高国民生活和健康 水平作出了贡献。 ”巨型计算机,加
年 11 月,成立了以郭沫若为院长的中国科学院,作为新中 国的主要政府研究机构, 并在随后的几年里陆续成立了中国 科协、 中国气象局等科学技术协调与研究机构, 逐步建成了 由中央各部门、 高等院校和地方组成的科学研究体系。 中国 的科学技术发展进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
思考 1 在? 试 答
史料一反映出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原因何
功,加强了国防力量。 ③1970 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东方红一号 ” 发射成功,开始进入航天时代。(“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 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1970 年新华社 电)
2.载人航天技术 (1)决策:1992 年,中国作出实施 载人航天 战略决策。 (2)成就:2003 年 10 月,“ 航天飞行成功。 (3)影响: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 载人航天 技术 的国家。
(3)思想文化:“双百”方针的提出。 总之,过渡时期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为三大民主制度 的确立奠定了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为调动 知识分子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1956 年“双百”方针提 出。
3.“百家争鸣”是想说什么就可以说什么,想怎么说就 可以怎么说吗? 试 答
2019版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 第33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课 新人教版
第33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课下达标练(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6年“两会”指出,今年是中国航天大年,新火箭新飞船升空,同时还有新的发射场启用等。
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中国历史上曾拟定了57项重点任务的科技发展规划,其中特别强调发展当时最先进科技的重点项目:●原子能●火箭和喷气技术●电子计算机●半导体●自动化●精密机械●仪器仪表●新兴科技这一规划最有可能制订于( )A.新中国建立初期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初期C.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初期D.科技体制改革实行之后解析:选B。
从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自动化等看,都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代表性成就,半导体则是新中国建立初期重点发展的科技成就,故可以推断是新中国在1956年制订的科技十二年远景发展规划,故B项正确。
2.孙丽在《“两弹一星”人文精神哲学反思》一书中说,中国研发“两弹一星”旨在维护本国安全、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安宁,构建和谐的世界,这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两弹一星”科学技术本身的价值。
这说明科学技术( )A.保障了我国的国家安全B.撑起了中国经济崛起的保护伞C.承载了济世的价值诉求D.维护了地区及世界的和平安宁解析:选C。
据材料“‘两弹一星’旨在维护本国安全、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安宁,构建和谐的世界,这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两弹一星’科学技术本身的价值”可以得出科学技术承载了济世的价值诉求,故C项正确;“两弹一星”保障了我国的国家安全,但不合题意,故A项错误;撑起了中国经济崛起的保护伞也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维护了地区及世界的和平安宁也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3.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首次访华和随后日本首相访华时带来的卫星通信地面站,引起了中国科学家对卫星通信的兴趣。
当时周总理不无遗憾地说:“可惜的是,天上现在还没有我们中国的通信卫星!”这一遗憾被打破是在( )A.20世纪70年代B.20世纪80年代C.20世纪90年代D.21世纪初解析:选B。
2016高考历史一轮精讲课件:第14单元 第34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人教版)
① 1983 年,中国成功研制出第一 台每秒运算速度上亿次的巨型计 成就 算机 ——“ 银河——Ⅰ号”。② 信息 技术 越来越先进的高性能计算机在十 几年间先后问世 我国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 意义 已居于世界前列,加速了国家信 息化发展
① 1965 年,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在 成就 中国首次实现,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 质的时代。②中国积极参与人类基因 的研究,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意义 为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健康作出了 贡献
(1)美国敌视新中 发展军事
国, 想要扼杀新生 科技, 如原 中国的国防安 20 世纪 80 年代 以前 政权 子弹、导 全,为社会主义
(2)60 年代中苏关 弹、氢弹、 建设提供了安定 系急剧恶化 人造卫星, 的外部环境 (2)提高了中国的 国际地位
(3)美苏争霸,导 提高国防 致世界局势紧张 实力。
对点训练 1 . (2015· 泰兴高三期末)邓小平指出:“如果 (20 世 纪 )60 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 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的地位。” 对邓小平的这段话理解最准确的是 ( )
①说明尖端科技的发展对国家国际地位有重要影响 ②当代激烈的国际竞争实质是科技竞争 星”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综合国力的提高 ③“两弹一
析 选 项
① 昌起义和临时约法确立选举原 则的史实, 故应为民国时期的浙 江地方志 ② 由“禁军”即可知此应为宋朝 的浙江地方志
(1)和平与 发展成为 时代主题 20 世纪 80 年代 以后 (2)国际经 济领域的 竞争日趋 激烈 (3)改革开 放日益深 化 (1)科技为经济服 务,如注重核能 提高了综 的和平利用,进 合国力, 入国际卫星发射 缩小了与 市场等 世界发达
(2)提出“科教兴 国家的差 国”战略,致力 距 于提高综合国力
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33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课后限时集训 岳麓版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课后限时集训(三十三)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56年,中国科学院图书经费由80万元增为546万元,增订的书刊中有资本主义国家期刊2000种。
成立了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搜集、研究并传播国内外科学发展的情况与最新成就。
科学院的每位导师带研究生从5个增加到10个。
这反映了当时( )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解除了对中国的封锁B.中国科技已经全面领先世界C.科技发展不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D.中国科学院已成科研的领导机构C[材料中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对科学技术发展大力支持,且西方国家并未解除对中国的封锁,故A项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科技落后于世界,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当时中国迫切发展科技的愿望,这反映出科技发展不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故C 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中国科技院在当时科研机构中的地位,故D项错误。
]2.1958年8月1日,中国第一台计算机——由张梓昌领衔研制的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运行速度每秒1 500次;1959年,由张效祥教授领衔研制的中国第一台大型数字电子计算机,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万次。
这反映出( )A.当时中国科技人才大量涌现B.当时中国科研出现“左”倾冒进现象C.新中国在部分科技领域取得突破D.新中国计算机技术落后于欧美等国家C[根据题意,从1958年运行速度每秒1500次到1959年的1万次,强调的是新中国在部分科技领域的成就,并非科技人才的涌现,故A项错误;B项无法从材料信息中得出;根据前面分析,故C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新中国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并非中西方的对比,故D 项错误。
]3.宋孙丽在《“两弹一星”人文精神哲学反思》一书中说,中国研发“两弹一星”旨在维护本国安全、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安宁,构建和谐的世界,这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两弹一星”科学技术本身的价值。
【新】2019年度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33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学案岳麓版
第33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考点1|大国重器——现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识记—基础知识梳理]现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银河Ⅰ号”研制成功[理解—史料研习归纳]史料一我们要不要搞原子弹啊,我的意见是中国也要搞,但是我们不先进攻别人。
别人要欺负我们,进攻我们,我们要防御,我们要反击。
——毛泽东史料二这次卫星发射成功,是我国发展空间技术的一个良好开端,是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的伟大胜利,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又一丰硕成果……中国人民这一伟大胜利,给正在坚持武装斗争的亚、非、拉各国人民和全世界革命人民以巨大的鼓舞,给反革命的美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以沉重的打击,粉碎了他们垄断空间技术的迷梦。
——据新华社1970年4月25日讯[史料解读](1)史料一中“我们要防御,我们要反击”说明新中国研制核武器主要是出于防御目的。
(2)史料二反映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的政治意义。
史料中的省略号将史料分为两层意思,分别介绍了卫星发射成功的国内和国际意义。
[史料运用](1)根据史料一,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作出自主研制“两弹一星”战略决策的目的。
[提示] 保卫国家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和平的环境。
(2)根据史料二,分析卫星发射的时代特征。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这次卫星发射对当时的中国产生的重要影响。
[提示] 时代特征:国内:“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国际:处于“冷战”时期。
影响:中国开始进入航天时代;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史论归纳]影响现代中国科技文化发展的因素1.有利因素(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我国科技文化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2)20世纪中期兴起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也促进了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3)党和政府的重视、支持。
(4)广大科技文艺工作者的辛勤劳动。
(5)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储备。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14单元 中国古代和现代的科技与文化 第30讲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教
第30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考点1|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1.国防——两弹一星(1)原因①国防现代化程度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影响到它的国际地位。
②为了反对核威胁,打破核垄断。
(2)成就①1964年6月,中国发射第一枚中近程运载火箭。
②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中国由此跨入核国家行列。
③1967年6月17日,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④1966年10月27日,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中国从此拥有“两弹”结合的战略核导弹。
⑤1970年4月24日,运载火箭将“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轨道。
⑥1975年11月26日,中国又成功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在空间技术领域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2.农业——“东方魔稻”(1)成就: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2号”,此后又培育出“超级杂交稻”。
(2)意义:为中国和世界粮食的增产做出了重大贡献。
西方媒体称杂交水稻为“东方魔稻”“第二次绿色革命”。
3.信息——“银河”系列计算机(1)成就①1983年,中国第一台运算速度每秒亿次的巨型计算机——“银河-Ⅰ”型机诞生。
②1997年,“银河-Ⅲ”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标志我国高性能巨型计算机研制技术取得新的突破。
(2)意义:实现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4.航天——“神舟”号飞船(1)载人航天: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宇宙飞船把宇航员杨利伟顺利送入太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把宇航员送入太空的国家。
(2)意义①是继“两弹一星”之后我国科技发展史上的又一个光辉的里程碑。
②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成为带动高新技术及相关领域发展的强大动力。
有关新中国科技的几个易误点(1)“两弹一星”指的是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其中“两弹”不是原子弹和氢弹。
(2)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重视科技发展,经过几代科学家的不懈努力,科学技术突飞猛进。
“两弹一星”、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高产杂交水稻、银河万亿次超级计算机、航天工程等一系列高科技成果令世界瞩目,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和现代化建设水平。
高三历史一轮复习精品课件4: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艺
域分别是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
鸣”与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也有区别,战国时期的“百家
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斗争的激烈与复杂;而“双百”方
针中的“百家争鸣”主要体现为学术问题的全面发展。
①“双百”方针的实质是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实行 _政__治__民__主__、__艺__术__民__主__和__学__术__民__主__。____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发展的关 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 质的轨道上来;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提高 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 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的创新人才。 关注社会现实、科技创新、科教兴国是新课改形势下时考时新 的热点问题。
[教你读史] 史料二主 要阐明“双百” 方针的目的。
史料三 我们要继续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 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 方向,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 为今用的方针,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 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 派的自由讨论。
——邓小平《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 代表大会上的祝辞》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毛泽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3讲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1956年,中国科学院图书经费由80万元增为546万元,增订的书刊中有资本主义国家期刊2000种。
成立了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搜集、研究并传播国内外科学发展的情况与最新成就。
科学院的每位导师带研究生从5个增加到10个。
这反映了当时( )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解除了对中国的封锁B.中国科技已经全面领先世界C.科技发展不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D.中国科学院已成科研的领导机构C[材料中体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对科学技术发展大力支持,且西方国家并未解除对中国的封锁,故A项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科技落后于世界,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当时中国迫切发展科技的愿望,这反映出科技发展不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提及中国科技院在当时科研机构中的地位,故D项错误。
]2.1958年8月1日,中国第一台计算机——由张梓昌领衔研制的103型通用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运行速度每秒1 500次;1959年,由张效祥教授领衔研制的中国第一台大型数字电子计算机,运算速度达到每秒1万次。
这反映出( )A.当时中国科技人才大量涌现B.当时中国科研出现“左”倾冒进现象C.新中国在部分科技领域取得突破D.新中国计算机技术落后于欧美等国家C[根据题意,从1958年运行速度每秒1500次到1959年的1万次,强调的是新中国在部分科技领域的成就,并非科技人才的涌现,故A项错误;B项无法从材料信息中得出;根据前面分析,故C项正确;题干强调的是新中国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并非中西方的对比,故D项错误。
]3.宋孙丽在《“两弹一星”人文精神哲学反思》一书中说,中国研发“两弹一星”旨在维护本国安全、地区及世界的和平与安宁,构建和谐的世界,这实际上已经超越了“两弹一星”科学技术本身的价值。
这说明科学技术( ) A.保障了我国的国家安全B.撑起了中国经济崛起的保护伞C.承载了济世的价值诉求D.维护了地区及世界的和平安宁C[由题干信息可以得出科学技术承载了济世的价值诉求,故C项正确。
]4.2015年屠呦呦获诺贝尔奖,因为她于1972年发现了青蒿素。
像屠呦呦一样抵御干扰、潜心钻研的科学家还有很多。
下列科技成就属于“文化大革命”期间世界首创的是(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实验成功BC.袁隆平成功培育出“南优2号”杂交水稻D.“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C[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实验成功是在1964年,故A项错误;“银河Ⅰ号”计算机的研制成功是在1983年,故B项错误;袁隆平成功培育出“南优2号”杂交水稻是在1973年,符合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时期,故C项正确;“神舟五号”载人宇宙飞船发射成功是在2003年,故D项错误。
]5.(2017·唐山模拟)1959年,文化部在全国各大城市同时举办“庆祝建国十周年国产新片展览月”活动,35部优秀影片同时展出……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欢迎。
这些影片还进入世界市场,受到各国观众的喜爱。
新中国的电影创作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电影界称之为“难忘的1959年”。
这一现象( )A.是“左”倾错误思潮在文化领域的新动态B.是在“双百”方针指导下取得的文艺硕果C.表明文化领域率先打破帝国主义的外交封锁D.折射了困难时期中国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B[材料中现象并未体现“左”倾错误思潮,故A项错误;“双百”方针是对文艺工作主张“百花齐放”,对科学工作主张“百家争鸣”,发展、繁荣了社会主义中国的科学、文化和艺术事业,故B项正确;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率先打破帝国主义的外交封锁,故C项错误;电影事业的辉煌与困难时期中国人民的乐观主义精神无关,故D项错误。
]6.1950年初,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指导意见突出两点:其一、以老解放区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苏联经验;其二、创办人民大学,举办工农速成中学,把工农干部培养成知识分子。
这说明当时的教育( )A.服务社会主义B.照搬苏联经验C.强调意识形态D.脱离生产实际C[1950年初中国还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社会主义制度还未确立起来,故A项错误;B项与材料“以老解放区教育经验为基础,吸收苏联经验”不符,不是照搬苏联经验而是借鉴,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吸收苏联经验”“创办人民大学,举办工农速成中学,把工农干部培养成知识分子”可知,借鉴苏联经验,发展工农教育,体现当时的教育强调意识形态,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举办工农速成中学,把工农干部培养成知识分子”可知,当时教育注重生产与实际相结合,没有脱离生产实际,故D项错误。
]7.《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普及教育,并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和对旧知识分子进行革命的政治教育,同时强调妇女有与男子平等的教育权利。
这反映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教育( )A.朝着人民教育方向发展B.完成了向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C.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D.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A[材料“加强劳动者的业余教育”“强调妇女有与男子平等的教育权利”,体现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教育的人民性,故A项正确;这一规定还未付诸实践,不能推断完成了向社会主义教育的转变,故B项错误;C、D两项与题干时间不符。
]8.1952年,教育部决定大学从一年级起即采用苏联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连续出版了苏联高校教材译本1393种。
同时,曾经学自美国的按系招生、选课制、学分制、淘汰制等制度均被取消。
这一转变的政治背景是中国( ) A.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B.新的意识形态权威建立C.高度集中计划体制形成D.受美苏争霸形势的影响B[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是在1956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教育部取消美国的教育制度,采用苏联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反映了新中国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说明新的意识形态权威的建立,故B项正确;高度集中计划体制形成是在1956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美苏争霸出现在50年代中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9.读《1957-1960年各级各类学校增长情况(单位:所)》表。
从表中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B.“文化大革命”所造成的教育怪象C.违背教育规律不符合当时国情的举措D.人民群众提高文化素养的强烈要求C[A、B两项与题干中时间不符,排除;根据表中内容,从1958年开始,从小学到高校数量都有迅猛增长,受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影响,教育界开展大革命,违背教育规律,故C项正确;1957-1960年学校数量增加,不能反映人民群众提高文化素养的要求,故D项错误。
]10.(2017·唐山模拟)1970年6月,中央提出恢复“文化大革命”后业已停止的高等学校招生,招生对象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人、农民和解放军战士,招生办法是“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相结合。
”这种做法( ) A.实际上恢复了高考制度B.导致教育质量大幅下降C.贯彻了新中国教育方针D.体现了拨乱反正的要求B[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故A项错误;“文化大革命”期间高校招生对象素质不高,故B项正确;“文化大革命”教育体现了阶级斗争的特点,故C项错误;材料中教育执行“左”倾思想,故D项错误。
]11.(2017·淮南模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了大量半工半读的学校。
改革开放后,九年制义务教育逐渐普及。
对这一变化的合理解读是( )A.我国的教育模式发生了变化B.我国的基本国情发生了变化C.我国的教育体制发生了变化D.我国的教育方针发生了变化B[材料未体现教育模式的变化,都是学校对人才的培养,故A项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发展困难,所以在发展全日制学校教育的同时,建立大量半工半读的学校,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国家为了培养更多的人才,所以加大了对教育的投资,故B项正确;我国教育体制是鼓励民间多渠道、多形式办学,并不是材料的主旨,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不是我国教育方针的变化,故D项错误。
]12.下图为中国留学生回国人数(单位:万人)统计图。
据此可以推知,出现下面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留学回国人数大量持续增长B.留学生文化归属感越来越强C.中国经济保持持续稳定增长D.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D[A项只是对题干材料反映现象的表述而非原因,排除;B项属于脱离材料的主观臆断,排除;C项仅是中国留学生回国人数大量持续增长的直接原因,排除;由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巨大成就,所以越来越多的中国留学生选择回国,这才是其选择归国的主要(根本)原因,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7·唐山模拟)(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邓嗣禹在《中国考试制度史》中论及科举制:“(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时加修正,以迄于明清,防闲之法益密,取人之道益公。
”1910年,梁启超说“科举非恶制也”,“此法实我先民千年前之一大发明也”。
1912年,孙中山在《临时政府公报》第24号中提及考试的重要意义:“任官授职,必赖贤能,尚公去私,厥惟考试。
”孙中山的观点导致了后来民国考试院的建立,实际上是科举制的复活。
材料二高考的全称是“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其基本立场应立足于服务普通高等学校的人才选拔。
……1997年,为纪念恢复高考20周年,《人民日报》有这样一句评价:恢复高考,挽救了我们的民族和国家。
原教育部考试中心主任杨学为曾一针见血地指出:高考的社会作用远远超出了考试、招生、教育;1977年高考恢复的不仅仅是一项考试,更是知识的价值、知识分子的地位,是社会流动的渠道、社会的公平。
——于涵:高考制度恢复40周年内容改革评述(《中国考试》2017年第3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特点,并指出1905年清政府废止科举制度的根本原因。
(10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古代科举制和当代高考制度的主要异同点。
谈谈你对当前高考制度改革的看法。
(15分)【解析】第(1)问的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信息“(隋创进士科之后)历代踵行……以迄于明清”得出延续时间长,“时加修正”得出不断发展完善,“防闲之法益密”得出选拔方式规范,“取人之道益公”“孙中山的观点导致了后来民国考试院的建立,实际上是科举制的复活”得出公平公正,影响深远。
第二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得出科举制度不能适应近现代化的现实需要。
第(2)问的第一小问,异:根据材料一“任官授职,必赖贤能,尚公去私,厥惟考试”得出前者是为国家选拔官吏;根据材料二中“高考的全称是……其基本立场应立足于服务普通高等学校的人才选拔”得出后者是为高校选拔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