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图视化在高校网络新闻中的探索与实践——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合集下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模式采访纪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模式采访纪实
事实上,示范站的功能已不限于科技推广,而是向全产业链延伸。“示范站实现了从土地到餐桌的全产业链覆盖,首席专家是搞苹果研究的,但其他人员都是多学科团队,涉及上游、下游的产业。”李华说。
白水的苹果试验示范站,不仅有苹果选育、砧木嫁接、除草施肥的专家,还配备了储藏、保鲜、物流等方面的专家,甚至有农业经济管理专家驻点研究。在示范站的带动下,周边围绕苹果产业聚集成科技园区,有50多家储藏企业和果汁加工企业。西农研究员王雷存说:“示范站成了白水的地标,年轻人结婚都要来这里拍照。”
正如该校党委书记梁桂所言:“产学研紧密结合是西北农林科大的‘立校之本’。沿着这条道路,学校已经走过了80年。面向未来,西北农林科大还要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依托试验示范站,让科研推广的体制‘立起来’,机制‘活起来’,队伍‘强起来’,干劲‘提起来’,真正把这件利国利民利校的大事做好。”
/zgjyb/html/2014-05/27/content_417781.htm?div=-1
“试验示范站不仅是科技富民的基地,更是校地合作的重要节点。”西北农林科大副校长李华指出,学校依托试验示范站创新校地科技合作新机制,示范站由校市县三方共建,地方政府无偿提供土地、示范推广经费、配备人员。学校专家被聘为政府公益性服务的科技特派员,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无缝对接,共同实施科技示范与入户工程,助力区域产业发展。
眉县专门成立校县合作猕猴桃科技入户工程领导小组,依托县农业局、试验示范站推进工作,校地按照“1+2+2”的模式组成科技入户小组,即一名西农专家带着2名县园艺站技术骨干外加2名乡村人才,包村定点、示范培训,指导建设10个示范村,重点培养100名高级乡土人才、1000名技术骨干、1万名熟练果农,以此辐射带动整个眉县猕猴桃产业化发展。
在西北农林科大,评教授不一定靠论文。学校专门设立科技推广处,实施“推广专家”人才支持计划,给农技推广人员发补贴,“推广教授”职称评审单列,评教授主要不看论文,而是看对农科推广的贡献,包括技术的先进性、实用性和推广覆盖面,还有农民得到的实惠。

农林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探索与实践

农林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探索与实践

现有推广体系的束缚 , 开拓创新 , 探索出“ 农业专 家大院” 的新型模式 。 00 20 年以来 , 在陕西 省科技 厅等有关厅局的支持下 , 根据宝鸡市 区域经济发 展和农业产业发展需要 , 先后在宝鸡十二个县 区
14 , 5 座 智能化连栋温室 16 0 , 0m。畜禽 良种场 3
座。西晁高效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在我校专家指导 下建立的西晁杜鹃植物园, 占地 1 . 3m。年提 3 3h , 供 3  ̄4 万盆花 , 0 0 产生经济效益 2 0 5 万元 。这些 示范基地不仅带动了当地农业科技水平 的提高 , 促进 了地方农业产业的发展 , 也成为对外展示我 校科技成果和人才实力的重要窗 口。 长期 以来的实践证 明, 创建农业科技示范基 地, 建立示范样板是高等农业学校开展农业科技 推广工作 , 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的一种有效形式 , 也 是高等农业学校充分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 , 切入 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主战场 ,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
整 中起 到 了积极 的示 范和 指导 作用 。 校 1 学 3个示
范基地被中国农学会列入全国科教兴村计划第三
批试点单位 。我校陕西合阳旱作农业示范基地建
1 创 建 农 村 示 范基 地 , 发挥 示 范带
动作 用
示范 基地 既是 展示 和推 广学 校农 业科技 成果
立 2 多年来 , 0 共引进、 推广农作物、 畜、 果、 草新品
种 5 0多个 , 示范 推广新 技术 3 项 , 当地 人均 0多 使 产 粮达 到 50k , 均产值 300元 。 0 g 人 0
1 3 建立示 范性 强 、 示 度高 的省外 农 业科 技 示 . 展
范 样板
的重要窗 口 和前沿阵地 , 也是学校在农业科技推广 方面的重要特色之一。 在农村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建 设方面 , 学校已初步形成了以杨凌为中心 , 立足陕 西, 面向西北 , 辐射西部乃至全国的庞大的农村科 技示范基地网, 为促进地方农业发展发挥了良好地 示范带动作用 , 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 11 建立技术新、 . 水平高的杨凌农业科技示范样板 为 了使学校 的科技 成果首先 在杨凌开花结 果, 为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提供科技支 撑, 学校先 后组织 6 0多名科教人员参与杨凌 1 4 个村 的科技包村工作 , 建立 1 4个农业科技示范 园、7 .3 m 示范样板 , 1 33h 。 培养各类专业户 10 0 多 户, 引进指导涉农企业 1 家, 3 促进 了杨凌农业主 导产业的发 展, 使农民人均年增收超过 40 。 0 元 学 校建立的杨凌农业科技示范园 已成为展示农业科 技成果的窗 口, 为西部农业产业化发 展起到了 良 好 的示 范带 动 作用 。

可视化新闻传播的发展与应用

可视化新闻传播的发展与应用

可视化新闻传播的发展与应用随着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新闻传播方式和手段也在不断演进。

传统的文字和图片新闻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信息的获取和理解。

可视化新闻传播应运而生,通过图形、图表、动画等形式,以视觉化的方式呈现新闻内容,对信息进行解读和分析。

可视化新闻传播不仅扩展了新闻传播的形式,还提升了传播效果和用户体验。

一方面,可视化新闻传播可以更好地满足读者对信息的需求。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需要从海量的信息中快速找到感兴趣的内容。

传统的文字新闻无法直观地呈现信息,读者需要花费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

而可视化新闻传播通过视觉化的形式,让复杂的信息变得简单易懂。

例如,在报道疫情时,采用地图、柱状图等图表形式,可以直观地展示疫情的传播情况和趋势,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情况,并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另一方面,可视化新闻传播提高了传播效果和用户体验。

相比于传统的文字和图片新闻,可视化新闻更加生动、直观,能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增加阅读的积极性。

研究表明,人类对图像的处理速度是文字的30倍以上。

通过运用可视化技术,新闻报道可以更好地吸引用户的关注,传达信息更加高效。

例如,在体育比赛报道中,通过使用动态图表展示比赛进程和数据统计,读者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比赛的情况,提升了阅读的体验。

在新闻行业,可视化新闻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一方面,可视化新闻为新闻从业者提供了更多的表达方式和创作工具。

通过数据可视化技术,新闻从业者可以将复杂的数据变得易于理解和分享。

例如,在报道财经新闻时,通过图表展示市场走势和数据变化,可以更好地支持报道内容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此外,可视化新闻还可以提高新闻制作的效率,通过一些自动化的可视化工具,可以快速生成丰富多样的图表和动画,节省了新闻制作的时间和成本。

另一方面,可视化新闻也为读者提供了更丰富的阅读体验和互动方式。

传统的新闻阅读是线性的,读者只能按照作者给定的顺序进行阅读。

而可视化新闻通过交互式的方式,让读者成为信息的探索者。

读图时代网络新闻图片的特性

读图时代网络新闻图片的特性

读图时代网络新闻图片的特性【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新闻图片在读图时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文从图片信息的直观性、传播效果、真实性、编辑加工和版权保护等角度探讨了网络新闻图片的特性。

网络新闻图片通过直观的图像信息传达新闻事件,具有更强的传播效果和说服力,但也存在真实性和编辑加工的问题。

图片的版权保护也成为一个重要议题。

在读图时代,网络新闻图片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其发展趋势也日益多样化。

网络新闻图片在读图时代的特性体现了其信息传递、争议性和创新性,对于新闻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网络新闻图片、读图时代、特性、直观性、传播效果、真实性、编辑加工、版权保护、重要性、发展趋势、总结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读图时代,网络新闻图片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了解新闻事件的重要渠道之一。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技术的发展,网络新闻图片不仅可以直观地呈现新闻事件的场景和现场情况,还能迅速传播和引起公众关注。

图片的真实性、编辑加工和版权保护等议题也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深入研究网络新闻图片的特性对于理解网络传媒时代的特点和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网络新闻图片的特性对于理解读图时代的媒体传播方式、社会关注焦点和信息获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网络新闻图片的特点,可以更好地认识媒体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也有助于引导和规范网络新闻图片的传播和使用。

1.2 研究意义网络新闻图片在读图时代的重要性十分突出,因为图像具有直观性、传播效果强、真实性高等特点,是用户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

随着网络新闻图片在传播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也日益增加,比如图片的真实性、编辑加工、版权保护等问题。

研究网络新闻图片的特性,对于提高用户获取信息的准确性和可信度,对于保护图片作者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网络新闻图片的特性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其在读图时代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也可以为网络新闻图片的发展趋势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旨在探讨网络新闻图片在读图时代的特性,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参考。

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案例库建设与探索——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

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案例库建设与探索——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

2018年16期课题研究高教学刊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案例库建设与探索———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古巧珍,刘海斌,苏美琼,杜永峰,徐然,尹会鹃,程焕霞(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院,陕西咸阳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是全国农林水学科最为齐备的高等农业院校。

我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始于1941年,学校始终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根本,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

2009年起,我校积极响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开展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招生人数从2009年的46人增加到2017年的1145人,增长了近24倍。

课程学习作为我国研究生教育制度的重要特征,是研究生培养的关键环节,而案例教学是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教育部要求培养单位创新教学方法,加强案例教学[1];教育部2015年明确指出,培养单位要重视案例编写,积极开展案例教学[2]。

我校在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教学方面,努力构建符合专业学位特点的课程体系,依托案例库建设带动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切实保障我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一、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案例库建设的途径及做法2015年6月,“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中心”网络平台建设开始运行,教学单位可以共享优秀的案例资源库。

但该案例资源库只覆盖了我校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的少部分领域,尚不能完全满足我们学校的专业学位人才培养需求。

因此在2015年,我校在国家对专业硕士培养要求不断明晰的基础上,准确实施和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案例库建设工作。

在我校农业硕士、林业硕士、工程硕士、风景园林硕士、艺术硕士、兽医硕士、社会工作硕士、金融硕士、工商管理(MBA)和公共管理(MPA)硕士10个专业学位人才培养类别择优支持,立项建设20个案例库建设项目。

(一)学校明晰案例库建设要求1.负责人及团队:案例库建设是一项工作量大、涉及知识面宽、有挑战意义的研究工作。

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认知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调查与研究

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认知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调查与研究
统计分析显示绝大多数学生认为在这个日益联系紧密的世界上把握我国内外的形势与政策对于他们开阔视野增长眼界以及最终的成才有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形势与政策课程也是他们了解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和国际形势的主要途径之一因而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开设极为必要认为该课程重要的学生占84而仅有16左右的学生认为该课程无关紧要可有可无
的 目的 。

“ 形 势与 政策 ”教 学 ,把握 学生 对 该课 程 的认 识非 常 重
益联 系紧密 的世界 上 , 把握 我 国内外 的形 势 与政策 对于 他们 开 阔视 野 、 增长 眼界 以及 最 终 的成 才 有着 重要 的辅

资 料来 源
问卷 调 查 主要 涉 及 大 学生 对 “ 形 势 与政 策 ” 课 程 的 助作 用 , “ 形势 与政 策 ” 课程 也 是他 们 了解 国家 大政 方针 教学意义 、 课 程 内容 、 教学方式 、 教 学 效 果 等方 面共 1 5 政策 和 国际形 势 的主要 途径 之一 , 因而 “ 形势 与政 策 ” 课
出现与“ 形势与政策” 课程设置的特殊性、 教 学途径与考核 方式以及 学校的整体学风紧密相连 。 要 改变这一现状 , 必须创新教 学方式 , 正确处理好教 学过程 中理论与 实践之 间的矛盾 、 教师和学生的矛盾 以及“ 行与知” 的矛盾 。 关键词 : 形势与政 策; 大学生; 影响 因素
中图 分 类 号 : G6 4 2 . 3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2 — 4 1 0 7 ( 2 0 1 3 ) 0 4 — 0 0 5 5 ~ 0 3
课 程 。基 于 此 , 在调 查 过程 中 , 课 题研 究小 组根 据 “ 形势与政 策” 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的重要组成 政 策 ” 部分 , 也是 新时 期我 国大 学通 识教 育 中颇 具 特色 的课 程 专 业 、 年级 、 性别 相对 均 衡地 在 2 0 个 院 系部 中发 放 问卷 3 0 0份 , 占开设 “ 形 势与 政 策 ” 课 程学 生 总数 的 2 1 %, 回 之 一 。随着 时代 的发 展 , “ 形势 与 政策 ” 课程 的 内容 和方 1 式 虽 然在不 同时期有 所差 异 , 但 该课 程 的根 本 目标 却未 收有 效 问卷 1 2 5 1份 , 回收率 达到 9 6 %。基于 这些 问卷 , 形势 与 政 策 ” 的认 知 进行 统 计 分析 ( 对4 9 份 发 生 任何 改 变 , 即开 阔学 生 的视 野 与 知识 面 , 帮 助 大学 对学 生 对 “ 生正 确认 识 国内外 形 势 , 掌握 党 和 国 家 的路 线 、 方 针 和 废卷 作 了适 当处理 ) 。

西农人文实践教学基地(3篇)

西农人文实践教学基地(3篇)

第1篇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西农人文实践教学基地应运而生,成为了一所集实践教学、学术研究、文化传承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平台。

本文将从基地的背景、功能、成果和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基地背景西农人文实践教学基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的一所著名高等学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该基地成立于2010年,旨在为全校师生提供丰富的人文实践教学资源,推动人文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基地功能1. 实践教学西农人文实践教学基地设有多个实践课程,包括历史、文学、哲学、艺术、民俗等多个领域。

通过实地考察、案例研究、模拟实验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人文精神的熏陶,提升综合素质。

2. 学术研究基地拥有一支高水平的人文研究团队,致力于人文领域的学术研究。

通过举办学术讲座、研讨会等活动,为学生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激发学生的学术兴趣。

3. 文化传承基地致力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如传统节日庆典、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让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我国丰富多彩的文化底蕴。

4. 国际交流基地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短期交流项目等,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三、基地成果1. 学生综合素质提升通过基地的实践教学,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各类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中,西农学子取得了优异成绩,展现了良好的综合素质。

2. 学术成果丰硕基地的研究团队在人文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主持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

3. 社会影响力扩大西农人文实践教学基地的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吸引了众多校内外人士的关注。

基地举办的各类活动,如学术讲座、文化节等,为社会各界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四、未来展望1. 拓展实践教学资源未来,基地将继续拓展实践教学资源,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大数据可视化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

大数据可视化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

大数据可视化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引言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各种数据产生的速度和数量呈现爆炸式的增长。

如何从这些数据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对于新闻传播领域来说是一个极为重要、紧迫的问题。

大数据可视化技术的出现,为新闻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工具和方法,能够帮助新闻媒体更好地探索和呈现数据。

本文将从可视化的概念、技术、应用等方面出发,探讨大数据可视化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现状和未来趋势。

一、可视化的概念和技术1. 可视化的概念可视化是一种通过图形、图像和动画等方式将数据变成可视化信息的技术、方法和工具。

它把抽象的数据通过视觉的方式呈现出来,使人们对数据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洞察。

通过可视化,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数据背后的模式、规律和趋势。

2. 可视化的技术可视化的技术不断发展和进步,包括数据挖掘、模式识别、人机交互、动态图形学等多个领域的技术。

其中,数据挖掘是可视化技术中的关键环节。

数据挖掘的主要任务是从大量的数据中挖掘出有价值的模式和关系,为可视化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二、大数据可视化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1. 大数据可视化技术在新闻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中的应用大数据可视化技术可以帮助新闻媒体更好地分析和处理海量的新闻数据。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展示不同时间段内不同新闻主题的关注度、热度。

这种可视化的方式可以使新闻媒体更加准确地把握读者的兴趣点和需求,及时作出调整。

另外,大数据可视化技术还可以帮助新闻媒体更好地识别和发现新闻事件。

通过分析不同新闻事件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趋势,可以帮助新闻媒体及时捕捉和报道新闻事件,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和准确性。

2. 大数据可视化技术在新闻呈现和传播中的应用在新闻呈现和传播方面,大数据可视化技术也有很多应用。

例如,通过可视化的方式展示不同地区、不同用户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度和反应,可以帮助新闻媒体更好地了解读者群体的兴趣和需求,进而提出更加精准的新闻策划和报道方案。

另外,大数据可视化技术还可以帮助新闻媒体更好地呈现复杂的数据信息。

合并型农林院校工科学科基础课整合研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

合并型农林院校工科学科基础课整合研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
I I 化工 原 理 .
看, 主要 教学 设备 短缺 , 法满 足工 科专 业教 学 大 无 纲要 求 , 各学 院 各 自分 别 开课 , 实验 仪器 简单 且重 复 购置 较多 , 课 内容 和 质 量 标 准 也不 统 一 。从 开 设施 、 备 、 资和 课 程运 行 情 况 看 , 建 学 院相 设 师 水
有侧重 , 开课 实力 不强 , 程质 量难 以保 证 。 但 课
1 2 电 学 .
建设 高 校 。 由于是 多单 位合并 , 以 , 所 与其 他合 并 型高 校一 样 , 开始 就存 在着 各种 整合 问题 , 别 一 特
是对 于基 础 课 的整合 , 是如 此 。然 而 , 大学 成 更 新
收 稿 日期  ̄o 80 —9 2 o —22
管理 。“ 中心 ” 承 担 水 建 学 院 、 学 院 、 环 学 共 林 资 院、 经管 学 院 、 园艺学 院 、 动科 学 院 、 成学 院等 7 职
个学 院 2 9门本 科 生 和 研 究 生 的测 量 系列 课 程 课

基金项 目: 本项 耳受 西北农林科技 大学 2 0 年 教育教 学改革基金 资助 。 07 作者简介 : 康君奇( 9 9)男 , 1 5一 , 陕西 武功人 , 西北农林科技 大学高教所副研究员 , 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 研究 。
维普资讯
20 () 0 8 3

西




合 并 型农 林 院校 工科 学 科 基 础 课 整 合 研 究
— —
以西 北 农 林科 技 大 学为例
康 君 奇
( 北农 林科技 大 学 高教 所 , 西 杨 凌 西 陕
7 2 0) 1 1 0

农业大学学科发展的历史演进分析——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案例

农业大学学科发展的历史演进分析——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案例

农业大学学科发展的历史演进分析——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案例作者:武琳陈遇春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第9期武琳,陈遇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杨凌 712100)摘要:文章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对农业大学学科发展的历史演进过程进行了梳理与分析,对农业大学学科发展提出建议,为今后的学科发展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关键词:农业大学;学科;发展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214-02文章主要采用文献法,梳理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从1999—2013年的学科发展情况,重点分析学科门类、学科点、重点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的发展趋势变化.文章主要数据来源于1999—2003各年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年鉴》.1 学科发展的历史演进1.1 学科门类发展1999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并之初,仅有5个研究生招生学科,分别为农学、工学、理学、经济学及管理学.2005年学校进入“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之后,学科得到快速发展,截止2007年,增加文学、法学、哲学、医学和教育学5个学科门类.到目前为止学校共有农、理、工、经、管、文、法、哲、史、医、教育等11个学科门类.在这11个学科门类中,农学门类所含的二级学科数量占总数量的比例最多,为34%.其后依次为工学、理学、经济学和管理学及其他学科门类.1.2 学科点发展1999年合校初,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拥有博士点15个,硕士点39个以及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3个.至2003年,学校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工作,将该年确定为“学科建设年”,该年学校增加博士点26个,硕士点31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2个.截止2006年,学校共有博士点71个,硕士点105个以及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13个.2011年,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增至28个(图1).2006年之后至今,博士点、硕士点和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保持了较为平稳的发展态势.1.3 重点学科发展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校初只有国家级重点学科农业经济管理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5个.七所科教单位的整合使得学科得到快速发展,至2001年两年间,国家级重点学科增至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增至24个.2007年增加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1个和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至2013年,学校共有7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5个省部级重点学科和2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4 博士后流动站发展1999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拥有7个博士后流动站,于2004年增加畜牧学博士后流动站,2007年增加3个,后又分别于2009年和2013年各增加一个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流动站的数量虽然在早期经历一些波动,但是一直呈现缓慢增长的趋势.至2013年,学校学校共有包括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在内的13个博士后流动站.2 学科发展因素分析在学科发展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学科门类、学科点、重点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四个相关变量始终呈现增长趋势,但值得注意的是,分别在2000年、2003年和2006年,几乎所有的变量都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波动.导致其发生波动的因素如下:(1)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学科的融合与分化,围绕自然科学,不断繁衍产生了一批交叉学科.科学研究是学科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0年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提高了科学研究的创新能力,仅仅针对单一学科的研究已不能满足学科发展的要求,学科的交叉、融合、渗透趋势日益明显.学校采取符合国情的渐进方式,顺应科学技术发展潮流,例如于2000年经国家批准设置的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博士点,涉及生物学、物理、数学及数学等多学科知识.(2)学术带头人的聚集,对学科的壮大与增长起到关键性作用.学校于2004年全面启动了人才强校战略,每年投入3000万元左右用于人才队伍建设.学校通过多方努力,一方面实施校内人才支持计划,加大本校师资力量的培养力度,一方面提高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大量引进其他海内外优秀人才,学校成为全国农业高校中最先引进“千人计划”人才的学校,形成了一支优秀的学科团队,在优秀学科带头人的领导下,师资队伍整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为学校学科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才保障.(3)农业科技与社会需求对新兴学科建设起到了推动作用.学科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社会需求引导的,传统学科的设置已与现代社会的需求学科错位,供需失调现象已现矛头.近年来对“三农”问题的重视使得与农业科技相关的高水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农业科技的高速进步推动了与之相关的新兴学科的发展.学校秉持为社会培养急需高科技人才的理念,创办了例如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等多个社会需求的新兴学科,有利的推动了学校的学科发展.(4)学科资源整合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外部源泉.七所科教单位的实质性融合为学校学科资源整合提供了保障,奠定了学科发展的有力基础.学校在此基础上,努力改善科教基础条件,搭建了一批设施一流、功能齐全的科技创新平台,学校的办学资源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至2009年,学校用于改善科教基础条件的投资达到14亿多元,为学科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5)利用国家重点扶持力量,大力建设学科内涵.随着学校办学实力的不断增加,学校依托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优势,在国家政策、科研项目和资金方面均获得国家的重点扶持,这些重点扶持使得学校的学科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学校分别于2004年和2005年进入“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丰富而优质的办学资源使得学校基于创建一流农业大学的战略目标,挖掘学科的各种发展可能,大力建设学科内涵.3 思考与启示3.1 学科发展应满足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属于研究型大学[1],一方面,学科发展应遵循以学科自身演进为主的逻辑,把研究放在首位,注重知识生产,力图研究和解决有关国家农业生产、生态环境、粮食安全等重大问题.另一方面,研究型大学培养的人才终会流入社会,进入劳动力市场,所以学科发展也应满足劳动力市场的需要,考虑到学生的职业发展问题.切记高校间的盲目攀比心理,不应该单纯为追求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学科数量的增长,无视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校人才的培养现状,为设立学科点而设立学科点,与当地的经济发展脱节[2].农业大学在学科发展的进程中应尽力保持知识生产与学生就业二者的平衡,使培养出的学生在校内具有专业的研究能力,解决社会中的疑难和关键问题,在校外可以发挥自己的能力,投身于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3.2 利用学校现有优势,改善学科平台基础建设杨陵是中国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由陕西省直辖,并和23个中央部委共管,学校校舍面积956700平方米,占地面积44267.71亩.学校校园布局和谐统一,自然与人文和谐相融,为在校师生提供了极佳的学习、科研场地.国家的倾斜支持不仅为学校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成果推广与转化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也为学校争取学科发展资源创造了极其有利的条件.学校应在这样的优势保障下,进一步改善学科平台基础的建设.经过这十多年的发展和建设,学校的学科平台和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数量快速增加,但与其他一流大学相比,国家级重要科研基地偏少,省部级科研基地在硬件上相对简陋,无法适应科技创新的需要.学校由于合并时的具体条件限制,学科基础设施布局分散,造成一个学院多处办公,实验室跨校区分布,资源难以合理有效配置,不利于学科整合.农业大学利用现有优势,在提高学科基础设施硬件水平的基础上,按照学科大类,完善学科布局,修订和完善校园建设规划,新建或调整学院楼,进一步完善资源共享的网络平台,提高资源利用的有效性,降低资源共享的成本.3.3 突出学科特色,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学校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尽管学科门类较为齐全,重点学科的数量虽然有所上升,但是学科整体水平不高,学科优势不够突出[3].强势学科是学校内不同学科之间比较出的结果,它对学校学科发展的方向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是学校在国内外学术界建立学术声望的主要学科[4].强势学科反映了一所学校的学科特色,若想突出学校的学科特色,需要重点建立学校的强势学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地处北方旱区,长期从事旱区农业和生态环境建设的研究.学校应坚持以农为主,集中优势资源,努力形成以旱区农业研究为主的学科特色群,突出农业学科特色,带动相关学科的发展.学校应建立跨学科研究平台,大力促进学科交叉.学校现设有葡萄酒学院,培养的人才可从事葡萄与葡萄酒生产、销售、教学和科研工作.学校设立的葡萄与葡萄酒学二级学科,具备招收博士、硕士研究生的资格,该学科属于理、工、农交叉性综合学科,目前该学科培养的优秀博士、硕士在就业后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好评和充分肯定.农业大学应大力促进学科交叉,为学校注入新鲜的活力,以农为主,将学校的工、理、管理、人文等非农学科与农业学科相互交叉渗透,办出学科的农业特色.积极创造条件改造老学科,发展新学科,弱化学科壁垒,为交叉学科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参考文献:〔1〕袁永红,王金萍.中国研究型大学建设刍议[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3):96.〔2〕张婕.大学学科发展的路径选择——基于知识生产方式的视角[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6):20-22.〔3〕张淑林,裴旭.关于我校学科点建设与发展的分析与思考[J].教育与现代化,2002(4):44-48.〔4〕翟亚军.学科分类及相关概念梳理[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2):100.。

谈农林类高校电视栏目的创新

谈农林类高校电视栏目的创新

形式,从不同方面、角度对新闻进行系列报道,使校园新
同时 , 目设 置 中也可邀 请农 民种 养殖 专家 以科 技实 闻更加鲜 活生 动 ,更 能吸 引师生 关注 。专 题新 闻主 要是对 栏
收稿 日期 :2 1-82 0 10 .3
作者简介:杨远远 ,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宣传 部校报编 辑部 助理编辑 ,主要从事编辑研 究。

当前 , 随 我 国电视事 业 的大 力发展 ,以及新 时期 高 伴
校园新闻报道 形式 灵活 多样
除 了栏 目设置 要种类 丰 富、特 色鲜 明 ,节 目 道 尤其 报 是新 闻栏 目的报 道形 更要 结合 学校特 色 ,多姿 多彩 。目前
中图分类号:G2 2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7 .12 (0 1 1 1—2 6 282 2 1 )1一 80 叭


引 言
践应 用 方 面 的 内容 作 为栏 目素 材 以及 采 访 学有 成就 的校 友 亦 可作 为校友 访谈 录供 广大 师生 了解 学 习, 这样 的校 园
在 电视栏 目设 置 的时候 , 以考虑 把 一些 教授 为学 生 体 ,从 不 同角度 不 同侧 面进 行报 道 。 可 高 校 的活动 从年初 到年 末丰 富 多彩 ,比如 运动 会 、迎 实践 教学 的 内容做 成专题 片 ,在 方便 学生 学习 的 同时 ,也 能够 为广 大农 民进行 现代 农业 技术 推广 ,为基层 地方 农业 新 、军训 、招聘会 、开 学典 礼、毕业 典礼 以及杨 凌 农业 高 工 作人 员 和广 大农 民通过 校 园 电视 媒体 提供 丰 富营养 , 甚 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特有的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等,由 至 制作 精 良的 农业科 普类 节 目可 以与 中央 7套 、 农林 卫视 于 活动 持续 时 间长 , 动形 式 多样 ,可 以采用 系列报 道 的 活 等 农业 电视 台进 行联 办 ,造福 更多 的农 民朋友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简介ppt课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简介ppt课件

学校简介—发展现状
(五)人才培养
自2006年实施“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 以来,累计选派 1200余名学生出国留学攻读博士学位 或联合培养。公派人总数和攻读博士学 位比例在全国高校名列前茅。
学校简介—发展现状
(五)人才培养
学校坚持开放式办学,积极 拓展国际科技教育合作与交流,提Leabharlann 国际化水平学校简介—发展现状
学科建设
❖ 国家重点学科7个 ❖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个 ❖ 省部级重点学科25个
国家重点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培育)
植物病理学 临床兽医学
土壤学 果树学 农业水土工程 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农业经济管理 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 作物遗传育种
学校简介—发展现状
(四)师资队伍建设
两院院士2人 国家“千人计划”7人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 长江学者讲座教授3人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5人 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 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 教育部优秀创新团队3个 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2人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71人
(一)招生类型
1、普通文史、理工
在各省的重点本科批次(本科一批)录取。
录取政策
2、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班
生命科学与技术基地班实行2+X培养模式,本硕博连读,按生物技术、 生物工程方向招生,计划招生120名,在河北、安徽、山东、河南、重庆、 四川、陕西等省份提前批次录取。
三、录取政策
3、保送生
符合教育部规定的保送生资格条件的考生。 学校根据考生专业志愿及特长,优先考虑录取到能发挥考生潜能的专业。
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 国家“985”工程 国家“211”工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1
学校简介—历史溯源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

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
继 续教 育研 究
2 0 1 3 年第7 期
全 日制 专 业 学 位 硕 士 研 究 生 培 养 模 式 探 讨
— —
以西 北农 林科 技 大 学为例
戴 开军 赵 延 安
( 西北农林科技大 学 研 究生院, 陕西 杨凌 7 1 2 1 0 0 )
摘要: 发挥 大学 自身特 色与优势 , 加 强全 日 制 专业 学位研 究生 实践 能力与应 用能力培养 , 是提 高培 养质量 的重要 保 障。西北农林科技 大学以大学农 业推 广体 系为依托 的全 日 制 专业 学位硕 士研 究生培 养 , 以强化研 究生 的实践教 学 为突破 口, 调整课程体 系, 创新教 学 内容 与方 法, 推进 实践教 学改革 , 建立以大学农业推广体 系为依托 的 实践教 学运作 机制, 促进全 日 制 专业 学位研究 生培养质量提 高。 关键 词 : 农业推广体 系; 全日 制 专业学位 ; 培养模 式
相促进的有效联动 , 把全 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 范基地 , 类型丰富, 辐射面广 , 集引进、 研究 、 试验 、 生培养与试验基地 的推广 、 研究、 生产紧密结合起 示范推广和学生实 习功能于一体 , 并与 当地产业
来, 在全 日 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上进行 了 发展紧密联系。基地专家 团队一般是 由跨多个学 积极 的探索。 科的校科教人员组成 , 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 。团 队成员部分已具有研究生导师资格 , 专业 理论和 改 革思 路 实践经验都比较丰富。基地在开展实践教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 : G 6 4 3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9— 4 1 5 6 ( 2 0 1 3 ) 0 7— 0 8 7—0 3
为更好地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 培养掌握某一专业( 或职业) 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 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迫切需要 , 教育部 2 0 0 9年 和专业技能 , 具有综合运士研究生培养的 目标是 : 方面具有 良好的基础。开展全 日制专业学位研究

本科生SCI论文写作与发表现状调查研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

本科生SCI论文写作与发表现状调查研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

M a n a g e m e n t a n d S t a n d a r d i z a t i o n / 騖理与标准化本科生S C I论文写作与发表现状调查研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高思勤,李艺玮,陈音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杨凌712100)摘要:为了解农林院校本科生s c i论文写作与发表现状,文章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对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三年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调查显示专业知识与技能不扎实、学术论文写作知识能力和素养欠缺、学术英语能 力不足、研究课题方向不明确是限制本科生SC I论文写作与发表最重要的前四项因素。

这四项因素中,有两 项涉及专业内容,两项涉及语言规范,因而在本科生培养中,语言训练应该与专业教育一样受到同等重视。

关键词:SC I论文;本科生;影响因素;问卷调查1弓丨言S C I论文作为国际学术交流和成果分享的重要途 径之一,其写作与发表是学生科研能力与素养培养的 重要手段。

为响应政府提出的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校科学研究水平等方针的 要求,近年来高等教育对本科生公开发表论文的重视 与鼓励程度不断提高。

本科生发表S C I论文是近年来国内高校出现的一 个新现象,这种现象在各个层次的高校、各个不同的 学科都存在,而且有曰趋蔓延之势。

在这种态势之下,高校本科生S C I论文发表的情况到底如何?具体哪些 因素影响了本科生S C I论文的写作与发表?针对本科生S C I论文发表情况,刘歌群、李文惠 通过网络抽样调查和案例分析,对本科生S C I论文发 表整体情况进行了统计性的描述,并依据调査结果对 本科生学术论文类拔尖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诸多启示。

文章参考了刘歌群、李文惠的经验,数据显示本科生 进入实验室时间体占比为“大一:大二:大三:大四 =0:0:41.18%: 58.82%”,结合实际情况将调查对象确定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可能发表S C I论文学院的 大三年级学生,节省了选择调查对象的时间与精力,所得到的数据通过分析也更能体现出影响本科生SCI 论文发表的因素占比。

大学本科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探索与实践——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

大学本科实践教学模式创新探索与实践——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

f m i nd f r s r c e ii n e h c lu v r iy a x mpl ar ng a o e t y s i ntf c a d t c ni a ni e s t s e a e
N i I o gt u - n ai [
Ab t a t:Co t u t h g r d a i p sr c nsr c s t e hihe e uc ton owe f l a i de t ru n ton un r he Chi s pu a iy e c to a c r nd, us is ne e po l rt du ai n lba kg ou m t fr t f o p o o i n h g re uc ton q lt bti i .Bu r m o e heh g re uc ton q lt oha et ey o heh g re c ton r m r m to i he d ai uaiy o anng tp o t st i he d ai uaiy t v o r l n t i he du ai
Qu l y mo i r n p r ie a i n t sa d a p a s s t o
【 图 分 类 号 ] 4 . 中 G6 2 0
【 献标识码I 文 B
【 文章 编 号 ] o 9 9 4 ( 0 9 0 —0 0 —0 1 0 — 6 6 2 0 )9 0 1 5
e c to e o m .Nor h e t f r i n o e t y s i ntfc a e h c l un v r iy nhe is a d d v l s g o i u o c s s u du a i n r f r t w s a m ng a d f r s r c e ii nd t c ni a i e s t i r t n e e op l r o s pr du e t dy g i he c o e un on t ut t nd ng s ho l c a a t r s i nd t e t a ii n, r m e o m p ac i e t a hi g o a n ng, e ut a rnds t l s i he o s a i c o h r c e i tc a h r d to f o rfr r tc e c n bt i i w nt o ne tm e h g r e uc ton r f r w a hwa w i i he d a i e o m ne p t y.

大学生在线学习状态及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疫情期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网络课程的实证分析

大学生在线学习状态及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疫情期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网络课程的实证分析

2018年4月,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同年6月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中指出,高校要将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育教学,重塑教育教学形态,提升教学效果[1-2]。

2020年2月,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对教育系统的影响,教育部发布《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全国各高校充分运用线上资源,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工作任务[3]。

由此可见,在加速推进教育现代化和满足现实需求的双重背景下,开展“互联网+教育”线上教学改革探索势在必行。

已有研究表明,截止到2018年,全球在线学习的学生数量达81%,在线学习市场的增长率为35.6%,在线学习已进入黄金发展期[4-6]。

与课堂教学相比,在线教学具有一定的汇聚能力,可以丰富教育资源和教学手段,但课程完成率不高、学习者持续学习意愿和满意度较低等突出问题仍不容忽视[7]。

本研究基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生网络课程学习数据,对学习者在线学习状态及满意度进行相关实证研究,探索学习者对在线学习满意度和持续学习意愿的影响因素,并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提出若干促进在线教学改革和发展的相关对策与建议。

一、研究方法(一)调查对象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面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一至大三的9385名参与网课学习的本科生开展了问卷调查。

共回收有效问卷9209份,问卷有效率为98.1%。

回收的有效样本中男生占46.6%,女生占53.4%;城市生源占40.7%,城镇生源占26.2%,农村生源占33.1%。

年级分布保持均衡,其中大一年级占34.0%,大二年级占35.4%,大三年级占30.6%。

学科和成绩排名分布差异较明显,工学类占39.0%,农林类占27.4%,理学类占16.9%,文科类占13.5%,其他类仅占3.2%;成绩排名在前30%的占31.5%,在30%—50%的占26.2%,在50%—70%的占23.5%,在70%以后的仅占18.6%。

涉农高校经管类研究生“四位一体”全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

涉农高校经管类研究生“四位一体”全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

89[收稿日期]20191207[基金项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生课改教改项目 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硕士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 广谱式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17B G 006) [作者简介]赵凯,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土地经济及管理㊂ʌ教育教学研究ɔ涉农高校经管类研究生 四位一体全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赵凯,高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杨凌712100)[摘 要]培养创新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中的重要一环㊂文章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从分析涉农高校经管类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入手,构建了集招生㊁教学㊁研究㊁成果展示的 四位一体 全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行机制,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㊂[关键词]经管类;研究生; 四位一体 ;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 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173(2020)5008907一㊁引言创新人才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力量[1]㊂2015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㊂高校 双一流 不只在于 一流大学㊁一流学科 ,还有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要培养一流的拔尖创新人才㊂双一流 建设高校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创新人才[2]㊂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关键要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促进科教融合与学科专业课程一体化建设,使科学研究与教学融为一体㊁学科与专业融为一体[3]㊂实施创新教育是培养综合素质高㊁实践能力强的现代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手段[4]㊂新时代,新使命,新农科,新征程,高等农林教育创新与发展的关键在于新农科建设㊂新农科建设既是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重大举措,又要求高等农林院校更新办学理念,强化学科和专业建设,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5]㊂同时,我国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振兴是其 五个振兴 中的重要一环㊂人才培养㊁科学研究㊁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是大学的四项重要使命,其中人才培养无疑是最根本的[6]㊂高等农林院校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的历史使命,其创新人才培养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㊂研究生教育作为一种高层次的人才培养模式,其关键在于培育和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7]㊂现实中,各个高等院校对大学世界排名㊁科研项目和高水平论文的过度关注,使得大学轻视了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制约了优质教育资源在教育教学的有效配置,影响了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6]㊂经济管理类专业属于人文社科范畴,研究生涉足实践应用工作有助于其从实践中提出问题和需求,思考解决问题的理论和方法,这有助于研究生形成新的思维[4]㊂因此,研究涉农高校经管类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于落实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㊂当前,许多学者针对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展开了研究,如孙维等基于跨学科博士生团队培养视角研究了 双一流 建设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问题[8];陆一等研究了中国特色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类体系与特征[9];朱玉成等研究了 双一流 建设背景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困境[10];陈恒等研究了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效果影响机理[11];吴雪萍研究了美国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经验及启示[1];杨舒然等研究了加拿大产教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2]㊂纵观现有研究,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现有研究缺乏对具体学科类别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讨论,研究范畴不具体,泛泛而谈㊂不同学科有不同学科的特殊性,从而决定了该领域研究生培养的具体目标有所差异㊂二是现有研究专门针对涉农高校经管类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尚不多见㊂基于此,本文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从涉农高校经管类研究生培养的特点和面临的形势出发,指出其存在的主要矛盾及成因,并提出集招生㊁教学㊁研究㊁成果展示四个环节为一体的 四位一体 全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㊂二㊁涉农高校经管类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当前,在我国大力实施 双一流 建设高校的背景下,与综合性大学相比,涉农高校由于区位条件㊁资源禀赋㊁发展基础以及科研能力等方面的原因,其在新一轮的 双一流 评估中压力更大,竞争劣势日益凸显㊂涉农高校经管类专业培养的研究生必然和综合大学的研究生面对同一就业市场,加之 名校 的品牌效应及教育部实行的 985 211 等高校分类管理制度,使得涉农高校研究生在创新能力建设方面面临很大的劣势㊂涉农高校经管类研究生的培养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㊂社会科学是以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科学,自然科学是以自然界的物质形态㊁结构㊁性质和运动规律为研究对象的科学㊂经管类研究生的培养更突出学生发现问题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研究方法和对现实问题的解决,不能像自然科学那样在人为控制条件下从事实验活动,这就越发增加了社会科学研究的难度㊂涉农高校经管类研究生的培养,更多侧重农村领域的经济㊁社会的管理问题,除了需要具有坚实的经济管理理论知识架构和政策特点,还要求熟知农村实际情况,掌握农村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在此基础上才能提出切合实际的对策建议㊂具体来讲,涉农高校经管类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㊂(一)生源质量偏低优质的生源是保证培养研究生创新性人才的前提条件㊂当前涉农高校经管类研究生的生源主要来自优秀本科生免推和全国研究生统考招生两个渠道㊂对于优秀本科生免推,涉农高校经管类面临着尴尬的局面,鉴于当前教育部的规定,凡是进入推免系列的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学校和专业,学院希望接收尽可能多的本校推免生㊂现实中,本校毕业的优秀本科生可谓是优质生源㊂对于学生而言,凡是进入免推系列的学生绝大多数都不愿意在当前的学校就读研究生,希望找到至少比原学校更高层次的学校,致使本校招收的免推硕士研究生总体水平相对较低,影响了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㊂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90理学院为例,2016年和2017年推免研究生留在本校攻读学位的比例由5.71%下降到4.12%㊂对于参加全国研究生统考的学生,总是报考比原学校更高层次的学校,报考本校研究生的学生数量相对不足㊂本校考生还存在先报考外校,若外校招收不上再调剂到本校,具有相对优势的报考心理㊂因此,这造成涉农高校经管类研究生招生中的总体生源质量不高㊂(二)创新类人才普遍缺乏当前,上到国家各部委下到各省市,都先后出台了各类人才计划,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有 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俗称 杰青 )㊁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 (简称 优青 ),教育部有 长江学者 (简称 长江 )㊁ 青年长江学者 (俗称 小长江 )㊁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中组部有 千人计划 青年千人计划 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 ,科技部有 万人计划 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中国农科院有 青年英才计划 ,人社部有 百千万人才工程 ,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有 香江学者计划 等,各省市有 黄河学者 泰山学者 黄山学者 楚天学者 等㊂尤其是国家层面的人才计划,大多集中在国内知名的综合大学,农林院校经管类能占多大比例,值得思考㊂这些人才对应着科研项目,科研项目对应着科研经费㊂缺乏拔尖创新类人才的引领,怎样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性研究生人才?加之,近年来,国家实施的 双一流 工程,致使农林院校有限的人才资源流向国内综合大学,使得培养出高质量的创新性研究生人才更是难上加难㊂在近年来的新进教工招聘中,农林院校资助金额几乎无法跟综合大学㊁经济较发达的东部院校相提并论,很难吸引到优秀的青年博士㊂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为例,在新引进教工(师资博后)的年薪不高,且学校区位(陕西杨凌)具有很大劣势㊂现实中,国内大量非211院校在新引进教工的资助金额上远远高于此标准㊂(三)研究生培养体制有待优化一是纯计划经济的招生制度,不能满足指导教师开展研究工作的需要㊂二是 本科生课程管理模式 下的研究生教学制度限制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积极性㊂三是落后的教学方法和手段㊁传统教育观念限制了研究生创造性思维㊂四是研究生对新知识㊁新技术㊁新方法的学习渴望和热情不够, 混学位 现象突出, 被动学习 的习惯以及惰性严重等现象显著,造成创新性人才培养的主体缺乏了原动力㊂五是科研和社会的脱节使得很多教师缺乏创新研究的原动力,研究生对所学内容兴趣大幅度降低[4]㊂(四)高校外部环境有待提升当前,高校的科学研究㊁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之间仍比较 独立 和 封闭 ,重科研轻教学的问题普遍存在,科研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率低,难以满足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2]㊂涉农高校的软环境不能很好地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欲望,其硬件设施的不足也抑制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发挥,落后的教学方法限制研究生创造性思维,科研和社会的脱节使得很多教师缺乏创新研究的原动力[4]㊂这严重阻碍了研究生创新培养工作的开展,迫切需要建立一套适合实际情况的创新体制,并制订相应的措施㊂三㊁涉农高校经管类 四位一体 的全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一)模式构建研究生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㊂构建涉农高校经管类 四位一体 的全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思路是,以我国农村政策和农村发展现实为指引,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目标,以提高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提升研究生生源质量为起点,按照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要求,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推广优秀研究生教学模式,狠抓教学质量,结合导师课题积9192极开展农村实地调研,广泛开展国际合作培养,积极鼓励研究生开展科技论文撰写与发表,突出课程设置㊁研究选题㊁开题报告㊁课题研究㊁论文答辩等主要培养环节的培养与考核,启发和引导学生在研究中学习㊁在学习中创新,不断创新研究生培养的体制和机制,持续优化研究环境,形成集研究生招生㊁课堂教学㊁课题研究与成果展现 为一体的 四位一体 的农林院校经管类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㊂图1 涉农高校经管类研究生四位一体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涉农高校经管类研究生四位一体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以下特点㊂1.强调 四位一体 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研究生本人㊁指导教师㊁学院(学校)等多元主体,是多元主体在多因素影响下的综合反应㊂从培养环节看,研究生招生㊁课堂教学㊁课题研究和成果展示互相紧密关联,形成一体㊂某一个环节的低质量㊁低要求㊁低标准都会对创新性人才培养造成很大影响㊂2.突出农村政策和农村发展实际当前,人文社科类的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大多在学习过程中过多地追求研究目标的实证和研究方法选取,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培养和积累,缺乏社会实践和调查能力,轻视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的科学性,淡化了实际问题的背景分析和认识,造成研究中缺乏创新性[4]㊂农林院校经管类研究生大多从事农村经济方面的研究,在掌握经济管理基本理论知识和前沿问题讨论的基础上,必须熟知农村发展政策,了解农村发展实际情况㊂只有这样,才能从实践中找出问题,发现现实中迫切需要研究的切入点,才能够提出新观点,以供政策决策服务㊂3.呈现动态螺旋式上升发展态势从单个研究生培养来讲,其先后经历研究生招生㊁课堂教学㊁课题研究和成果展示等四个环节后,达到了研究生所需的各项条件,完成一个培养周期,准予毕业㊂但从学院(学校)来讲,每年均面临着研究生招生㊁课堂教学㊁课题研究和成果展示等环节㊂上一轮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其来年的招生及其培养质量㊂当然,各个培养单位在激烈的竞争环境条件下,也在结合自身情况不断进行改革,完善培养环节,形成新的更合理化的培养制度和培养要求,实现在原来基础上的帕累托改进㊂因此,研究生 四位一体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具有螺旋式上升的特点㊂(二)运行机制此处,主要基于涉农高校经管类研究生 四位一体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四大环节进行分析㊂1.研究生招生学生的遴选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第一步,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一步,如何能够将具有创新潜力和科研潜力的学生选拔到这个集体是非常关键的问题㊂首先要培育和壮大本学科在国内外的影响力,要加强学科建设㊂学科影响力是学生选择学校的首要条件,只有一流的学科,才能吸引到一流的生源㊂其次,强化老师和学生之间的联系,用老师的个人 威信 和 感情 留住好的生源㊂再次,加强对 优质生源 的奖励和资助,吸引优质生源来本校就读㊂最后,扩大学科的宣传,在学生群体中形成一定的 影响 ㊂2.课堂教学首先,开展广泛调研,听取研究生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和建议㊂其次,开展课堂教学竞赛活动㊂同一门课可以由不同老师进行讲授,根据学生反映确定最终授课老师㊂再次,注重研究方法讲授和授课质量㊂授课内容应反映当前最新研究动态,让学生把握前沿问题㊂最后,要不断加强教学改革,丰富研究生的课程教学形式,积极开展以培养研究生自学能力的文献阅读研讨课,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㊂要改革课程考核方式,不必每门课都进行考试,可以让学生撰写专业论文,提高其科技论文写作能力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展学生论文讲评制度,使其知道论文的不足和缺陷,以便于更好地开展科研工作㊂3.课题研究让研究生充分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最关键环节㊂研究生若缺乏课题研究的锻炼,最终是不可能成为创新性人才的㊂一是参与导师主持的课题㊂这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基本途径㊂通过参与课题,研究生可以熟悉课题申报㊁调研表格设计㊁数据获取及统计分析㊁小论文撰写以及课题报告撰写等一系列知识,了解科研工作的基本 套路 ,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㊂二是鼓励研究生自己申报学校(学院)组织的相关课题研究项目,如 研究生创新教育基金项目 研究生自主管理项目 开放性的创新实验室项目渐进式的人才培养模式 等㊂通过这些项目的锻炼,提高学生业务水平㊂三是学校(学院)应构建创新型教育环境,加强导师队伍与学术氛围建设,鼓励研究生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开展与国外知名大学的合作培养模式,为研究生发展提供更多的机会,创造一个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新型平台㊂4.成果展示这既是研究生自身价值体现的载体,也是其获得成就感的归属,还是激励其继续从事科学研究的动力㊂因此,必须尊重研究生的科研成果,肯定其从事科学研究的综合能力㊂基于此,学校必须为研究生创新性人才培养建立科学合理的成果考核机制,将其成果与学位获得相挂钩,激励研究生创新性思维,并给予倾斜的奖励政策㊂(三)保障措施1.积极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要在建立有效需求的基础上,明确定位农林经管方向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提升培养要求,优化课程设置,设置灵活的㊁切合课程需要的考核方式㊂同时,要将修订好的培养方案及时有效地传达给每一位研究生,以确保每位研究生明确其要达到的目标,有的放矢地进行学习和研究工作㊂2.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研究生的课程教学,一方面要讲求一定的深度,不能和本科生一样,是 热剩饭 ;另一方面,要求任课教师及时了解相关领域最93新的国家政策及研究动态,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㊂同时,要积极创新教学方式,要正确树立以创新为重点的教育思想,采用启发式㊁讨论式等方式进行教学㊂在广泛征求研究生意愿的基础上,选择适合本课程最佳的教学方式开展教学工作㊂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创新教育的方法,不古板㊁不随意㊁不盲从;用心教学,努力奋斗[13]㊂3.鼓励指导教师积极申报各级科研课题提倡研究生围绕导师课题展开研究,并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㊂学校应对参与课题研究的研究生给予适量科研津贴补助,对学生发表高水平成果实行单独奖励政策,激励其积极开展科研,塑造良好的创新环境㊂同时,对于不按时完成任务者,采取必要的惩罚措施㊂4.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一是加强制度建设和规范化管理,二是强化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三是为研究生开展研究创造良好的教学条件㊁资源配置和经费保障,四是创设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氛围㊂四㊁结语立德树人㊁培养一流的拔尖创新人才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㊂在全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实现 产业兴旺㊁生态宜居㊁乡风文明㊁治理有效㊁生活富裕 是当前农村发展的奋斗目标㊂因此,我国涉农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实施创新人才培养具有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㊂本文基于全国农林类大学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培养的现实条件出发,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研究生培养实践为例,提出了农林类大学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生源质量偏低㊁创新类人才普遍缺乏㊁研究生培养体制有待优化以及学校外部环境有待提升等关键问题㊂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农林大学经管类 四位一体 的全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即以我国农村政策和农村发展现实为指引,以培养创新性人才为目标,以提高研究生教育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提升研究生生源质量为起点,不断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不断创新研究生培养的体制和机制,持续优化研究环境,启发和引导学生在研究中学习㊁在学习中创新,形成集 研究生招生㊁课堂教学㊁课题研究与成果展现 为一体的四位一体 的农林院校经管类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并论述了其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㊂涉农高校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㊂从主体来讲,其涉及学生㊁指导教师㊁学院和学校等主体㊂我国涉农高校具有层次性特征,在资源禀赋㊁人才结构㊁创新能力以及发展前景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涉农高校内部,也存在人文社科类和自然科学类学科之间的竞争㊂从涉农高校经管类研究生培养角度来讲,既存在非农林大学的竞争,也存在涉农高校兄弟院校之间的竞争㊂不同涉农高校资源禀赋不同,可能形成不同的经济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㊂本文结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研究生培养实践,紧密围绕带有共性特点的 研究生招生㊁课堂教学㊁课题研究与成果展现 等四个关键环节,提出了 四位一体 的农林院校经管类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为涉农高校研究生培养提供借鉴㊂[参考文献][1]吴雪萍,袁李兰.美国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㊁经验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9(6):102109.[2]王凯,胡赤弟. 双一流 建设背景下创新人才培养绩效影响机制的实证分析 以学科 专业 产业链为视角[J].教育研究,2019(2):8593.[3]邹晓东,韩旭,姚威.科教融合:高校办学新常态[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1):4350.[4]管河山,王谦.经济管理类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J].教育观察,2015(7):5859.94[5]李双群,靳玲品.新时代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时代意义和路径选择[J].中国农业教育,2019(6):1824.[6]郑庆华. 四位一体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6(10):19 23,30.[7]印桂生,董宇欣.高校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 (s1):253255.[8]孙维,马永红. 双一流 建设背景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源于跨学科博士生团队培养的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19(4):6369.[9]陆一,史静寰,何雪冰.封闭与开放之间:中国特色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分类体系与特征研究[J].教育研究,2018(3):4654.[10]朱玉成,周海涛. 双一流 背景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困境分析 基于组织分析的新制度主义视角[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8(1):15.[11]陈恒,初国刚,侯建.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效果影响机理[J].科研管理,2018 (4):124133.[12]杨舒然,杨洋,包崇许.加拿大产教融合的创新人才培养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9, (1):120126.[13]郑虎.高校会计研究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6):2629.(责任编辑:李良木)"F o u r i nO n e"O v e r a l l-p r o c e s sM o d e o fC u l t i v a t i n gI n n o v a t i v eP e r s o n n e l f o rG r a d u a t e s i nF i e l d s o fE c o n o m i c sa n dM a n a g e m e n t S c i e n c e a tA g r i c u l t u r a l a n dF o r e s t r y U n i v e r s i t i e s:AC a s e S t u d y i nN o r t h w e s tA&FU n i v e r s i t yZ H A OK a i,G A OY u a n(N o r t h w e s tA&FU n i v e r s i t y,Y a n g l i n g712100,C h i n a)[A b s t r a c t]C u l t i v a t i n g I n n o v a t i v eP e r s o n n e l i sak e y l i n ko fd e v e l o p i n g h i g h e re d u c a t i o n.T a k i n g N o r t h w e s tA&F U n i v e r s i t y a sac a s e,t h ea r t i c l ea n a l y z e dt h ek e y i s s u e si n C u l t i v a t i n g I n n o v a t i v e P e r s o n n e l f o r g r a d u a t e si nf i e l d so fe c o n o m i c sa n d m a n a g e m e n ts c i e n c ea ta g r i c u l t u r a la n df o r e s t r y u n i v e r s i t i e s,e s t a b l i s h e da"F o u ri n O n e"o v e r a l l-p r o c e s s m o d eo fc u l t i v a t i n g i n n o v a t i v e p e r s o n n e l, i n t e g r a t i n g G r a d u a t eA d m i s s i o n s,t e a c h i n g,r e s e a r c h i n g a n da c h i e v e m e n t e x h i b i t i o n i n t oa s y s t e m,a n d d i s c u s s e d t h e o p e r a t i o n a l m e c h a n i s m.F i n a l l y,s o m e s u g g e s t i o n s a r e p u t f o r w a r d.[K e y w o r d s]M a j o r o f E c o n o m i c s a n dM a n a g e m e n t;G r a d u a t e S t u d e n t s;"F o u r i nO n e";C u l t i v a t i n g I n n o v a t i v e P e r s o n n e l95。

高校产学研结合模式探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产学研结合实践与探索

高校产学研结合模式探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产学研结合实践与探索
增 加 了办学经 费 , 扩大 了办 学规模 和效 益 。 日本 十分重 视产 学研 结合 的发展 。 日本 政府认 为 , 学 的教育 、 大 学术研 究 必须 和产业 界的生产 密切 结合 , 并建立 了一 系列 制 度 推进 产 学 研合 作 教育 事 业 的发 展 。1 8 9 3年 日本 就 建 立 了大 学 与 企业 开 展 共 同研 究 的制度 。1 9 9 6年 7月 制定 了 科 学技 术基 本计 划 》 把 产 学 研 合 作 当作 一 项 基 本 国策 。1 9 , 97
建 了农 业科 技 专 家 大 院模 式 , 结 了不 同特 色的 农 业 信 息 咨 询 和 培 训 形 式 , 成 了校 地 、 企 科 技 合 作 良性 互 动 机 总 形 校 制 , 进 了产 学 研 的 紧密 结 合 。 促
关 键 词 : 业 科 技 推 广 ; 学研 ; 农 产 高校 ; 北农 林科 技 大学 西 中 图分 类 号 : 7 G4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0 9 9 0 (0 6O —0 6 —0 1 0 — 17 2 0 )6 0 7 4
大学是 知识 、 才 、 息 的创 新 源 和 辐射 源 , 人 信 对 科技进 步 和社会 发展具 有 巨大 的推 动作用 。西 北农 林科 技大 学是全 国农 科 教 统 筹 改 革 的试 点单 位 , 产
提 大学提 出“ 作 教育 的概 念” 即“ 合 , 工学 交替” 合 的“
作 教育 ” 形成 了美 国产 学研 结合 最早 的思想 。美 国 ,
维普资讯
第0 卷第1 期 2 6 年 6月 06 1
西 林 s J un l f农rh科 技 大 学 学 报 i社 会 a S i版 dt n o ra 北 Notwet o A&FUnvr ((oil 学ne) io ) i s y S c科 c c E i e t e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稼圣地 培育英才栋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稼圣地   培育英才栋梁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稼圣地培育英才栋梁作者:李景星来源:《求学·志愿填报版》2020年第07期1. 请简要介绍一下学校的基本情况。

李景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2017年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序列。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科学的发展关乎社会发展、国家命运。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健康中国”“乡村振兴”等重大发展战略。

2018年,国家提出“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和“新文科”发展概念,2019年,从“安吉共识”到“北大仓行动”,再到“北京指南”,新农科建设“三部曲”已经全部唱响,为高等农林教育及农业学科迎来发展的新春天。

2. 请介绍一下学校的学科专业优势和特色。

李景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是全国农林水最为齐备的高等农业院校,现有70个本科专业,涵盖农、理、工、经、管、文、法和艺术等多个学科门类,目前已经成为以农为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

在动植物育种、植物保护、农业生物技术、旱区农业与节水技术、生态修复和保育等研究领域具有鲜明特色和优势。

农业科学居US.NEWS学科排名全球第30位;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工程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化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学8個学科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农业科学、植物学与动物学2个学科进入ESI全球学科排名前1‰。

13个学科进入上海“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其中农学学科居全球第5位,食品科学与工程居全球第13位,水资源工程居全球第24位。

3. 2020年学校招生政策方面有哪些变化?李景星:进一步深化专业按类招生。

加强学生通识教育,培养具有“宽口径、厚基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同时给学生更大的自主选择余地,主动适应社会和不同学生的需求。

2020年进一步深化专业按类招生,70个本科专业,其中47个专业按照17个专业类招生,按专业类录取的学生,入学1~2年后可选择所录取专业类中的相关专业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