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一中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上学期第5周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上学期第5周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上学期第5周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荆轲刺秦王》)《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简介课文故事发生的背景: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全国的大势已定,弱小的燕国也危在旦夕.(出示战国形势图)燕太子丹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自己在秦国做人质的“见陵”之仇,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如不成,则刺杀秦王嬴政,使其国内大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事败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2年灭燕.燕国被灭了,然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由于其悲壮动人而传诵千古。

三、整体感知:(一)齐读正音。

淬(cuì)怜(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搭(zhèn)拊(fǔ)樊於(wū)期夏无且(jū)(二)学生复述文章的故事情节。

提示:按文章结构来复述。

学生在听读之后把握文章的基本叙述思路,根据文章的主要情节,为文章划分大致的结构。

(三)把握文章内容。

明确:1.本段记叙了荆轲入秦前的危急形势:燕国的紧邻赵国已被秦国吞灭,战火已燃至燕国南部边境。

2.本段开始写了太子丹在万分紧急的形势下渴望荆轲即刻赴秦的焦急心情,接着写了荆轲虽理解此事紧迫,但也提出“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的关键性问题,并且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献上秦国正在出极高赏格缉拿的樊於期的头颅,以此作为信物到秦国。

而太子丹对此种办法不能苟同,不忍心伤害投奔自己的长者。

3.本段的中心内容是写樊将军自刎献出头颅的壮举。

但作者采用的是层层逼近的方式写出这一结果的。

荆轲得知“太了不忍”后,便私下会见樊将军,作了一番恳切的谈话。

他首先交代了秦王对其父母宗族的残暴处置,而后又说明了对他自身的悬赏追购,新仇旧恨,致使樊将军燃起了更猛烈的仇恨之焰,而只恨报仇无计。

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设计

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设计

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分析荆轲刺秦王事件的背景和意义。

2.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感悟文章的审美价值。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文章写作手法的鉴赏。

三、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阅读障碍。

2.对历史事件的分析与评价。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吗?这个故事发生在哪个时期?2.学生回答:战国时期。

二、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三、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文章的写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荆轲刺秦王事件的历史背景。

2.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如对比、烘托、细节描写等。

3.讲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讨论:荆轲刺秦王事件中,荆轲的行为值得敬佩吗?为什么?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荆轲刺秦王》,谁能概括一下文章的主要内容?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中的难点句子,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

2.分析文章的结构,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脉络。

三、课堂讨论1.让学生讨论:荆轲刺秦王事件中,如果你是荆轲,你会选择刺杀秦王吗?为什么?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堂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荆轲刺秦王》的读后感。

2.搜集有关荆轲的其他故事,与同学分享。

第三课时一、课堂复习1.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荆轲刺秦王》,谁能谈谈你对荆轲的看法?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二、课堂讨论1.让学生讨论:荆轲刺秦王事件中,哪些因素导致了荆轲的失败?三、课堂小结2.强调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堂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荆轲刺秦王事件的分析性文章。

2.深入了解荆轲刺秦王事件的历史背景,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第四课时一、课堂复习1.回顾前三节课的学习内容,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荆轲刺秦王》,谁能谈谈你对荆轲的评价?2.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

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

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第二章节,详细内容为:了解作者贾谊的生平事迹及其作品风格;学习《荆轲刺秦王》的背景、情节、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分析荆轲、荆轲母亲、荆轲妻子等人物形象;理解文本所反映的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课文内容,理解《荆轲刺秦王》的情节、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荆轲等人物的崇高品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荆轲等人物形象,理解课文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

教学重点:掌握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战国时期历史短片,激发学生对时代背景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课文,了解《荆轲刺秦王》的情节、人物形象、艺术特色等。

3. 合作交流:分组讨论,分析荆轲、荆轲母亲、荆轲妻子等人物形象,探讨课文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

4. 例题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要词句,分析荆轲等人物形象。

5. 随堂练习:针对课文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内容:作者:贾谊时代背景:战国时期人物形象:荆轲、荆轲母亲、荆轲妻子艺术特色:生动形象、情感真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结合课文,分析荆轲刺秦王的原因。

请从课文中找出三个体现荆轲等人物崇高品质的例子,并加以分析。

2. 答案:原因:荆轲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挺身而出,刺杀秦王。

例子:荆轲母亲教导荆轲为国家效力;荆轲妻子支持荆轲刺杀秦王;荆轲为国家舍生忘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四川省宜宾市一中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荆轲刺秦王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激发兴趣,情境导入
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1.诗中借古讽今,“壮士”指的是_______________,“此地”指的是_________。

2.“今日水犹寒”一句中“寒”为什么说用的好?“寒”字用得精准。

表示很冷。

荆轲刺秦的典故,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的歌声。

使后来在易水边送别的人自然想起荆轲的故事。

作者借怀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今日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

寒字更是表达了作者忆及古时的一种悲壮愤激之情,从而为下面的抒情准备了条件,酝酿了气氛
环节二:自主学习
1.关于《战国策》:《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

全书共33篇,记载了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共245年间的历史。

《战国策》的艺术特色:①富于文采。

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教案设计(1)

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教案设计(1)

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古代人物传记》中的《荆轲刺秦王》。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阅读,了解荆轲刺秦王的背景、经过和结果;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句式特点、人物形象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经过和结果。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句式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通过学习荆轲的形象,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勇于担当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句式特点的分析。

2. 教学重点:荆轲形象的塑造和爱国情怀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与荆轲刺秦王相关的历史短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本课。

2. 课文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荆轲刺秦王的背景、经过和结果。

3. 内容分析: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句式特点,引导学生分析荆轲形象。

4. 例题讲解:针对难点,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5. 随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荆轲的爱国情怀和勇于担当的精神,进行课堂分享。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主要内容:a. 历史背景b. 荆轲形象c. 修辞手法与句式特点d. 爱国情怀与勇于担当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简述荆轲刺秦王的背景、经过和结果。

b. 请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句式特点。

c. 请谈谈你对荆轲爱国情怀和勇于担当精神的理解。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查找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阅读与荆轲刺秦王相关的历史资料,深入了解荆轲的事迹,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同时,开展以“爱国情怀”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句式特点的分析。

高一上册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三篇

高一上册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三篇

高一上册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三篇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科书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的具体设计和安排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模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荆轲,春秋战国时代四大刺客之一(要离、专诸、聂政、荆轲)本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改称荆轲,喜好读书击剑,善交名人勇士。

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篇一【教学目标】1、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2、分析鉴赏荆轲形象。

【教学重点】1、积累“顾”、“就”、“发”等文言词语用法。

2、学习本文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如何评价荆轲刺秦这一行为的意义。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入课屏幕展示对联:请同学们思考下列对联写的都是那些历史人物?①刚正不阿,留得正气凌霄汉幽而发愤,著成信史照人寰②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方苑第一家③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④一诗二表三分鼎万古千秋五丈原⑤兵甲富于胸中,一代功名高宋室忧乐关乎天下,千秋俎豆重苏台前五联分别是司马迁、李白、蒲松龄、诸葛亮、范仲淹,那么,同学们请看,⑥身入狼邦,壮志匹夫生死外心存燕国,萧寒易水古今流——写的是历的那个人物呢?对,是咸阳荆轲墓联。

今天我们就走进那段尘封的岁月,去感受那步步惊心的往事。

(板书课题)二、识人荆轲,春秋战国时代四大刺客之一(要离、专诸、聂政、荆轲)本是齐国人,后迁居卫国,原叫庄坷,到了燕国以后,改称荆轲,喜好读书击剑,善交名人勇士。

三、入境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_7年,即秦统一全国的大势已定,弱小的燕国也危在旦夕。

燕太子丹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自己在秦国做人质的“见陵”之仇,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如不成,则刺杀秦王嬴政,使其国内大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荆轲刺秦王》教案

《荆轲刺秦王》教案

《荆轲刺秦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背景、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寓意和主题思想。

(3)能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品味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内容。

(2)通过分析比较,了解《荆轲刺秦王》与其他历史故事的关联。

(3)通过创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表达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珍视和平的思想观念。

(3)培养学生勇于担当、忠诚报国的道德品质。

二、教学内容1. 文本内容:(1)讲述荆轲、荆轲的生平背景和刺秦王的原因。

(2)描绘荆轲刺秦王的经过、场景和细节。

(3)展现荆轲刺秦王后的反响、评价和影响。

2. 象征意义:(1)荆轲刺秦王事件背后的历史意义。

(2)荆轲、荆轲形象在中华民族精神中的象征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2)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寓意和主题思想。

(3)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品味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2. 教学难点:(1)荆轲刺秦王事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荆轲形象在中华民族精神中的象征意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历史故事《荆轲刺秦王》。

(2)简要介绍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背景,引发学生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事件发展。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探究性学习。

3. 合作探讨:(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寓意和主题思想。

(2)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了解《荆轲刺秦王》与其他历史故事的关联。

4. 课堂讲解:(1)讲解荆轲刺秦王事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阐述荆轲形象在中华民族精神中的象征意义。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一必修《语文》第二册第六单元《古代记叙散文》,具体章节为《荆轲刺秦王》。

文章详细叙述了荆轲刺杀秦王的经过,以及荆轲英勇就义的壮烈事迹。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荆轲刺秦王》的背景,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学习古代记叙散文的写作手法,分析作者如何塑造荆轲这一英雄形象。

3. 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荆轲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把握故事情节,学习古代记叙散文的写作手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课文注释、课外拓展阅读材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电视剧《荆轲刺秦王》片段,引发学生对荆轲这一历史人物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朗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教师巡回指导。

3. 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背景,介绍荆轲刺秦王的史实。

(2)讲解课文内容,分析荆轲的人物形象。

(3)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设问等。

4.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难点句子,解释其意义和修辞手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课文中的其他句子。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荆轲刺秦王的原因和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主要内容:(1)荆轲刺秦王的背景(2)荆轲的人物形象(3)课文中的修辞手法3. 教学重点与难点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举例说明。

(2)谈谈你对荆轲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

2. 答案:(1)示例: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有对偶、排比、设问等。

如“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2)示例:荆轲是一位英勇无畏、忠诚爱国的英雄,他为了国家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但课堂时间有限,未能深入探讨荆轲的人物形象。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一文,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

详细内容包括: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主题思想、写作特色、重点词汇解析、句子翻译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2. 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子翻译,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3. 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的写作特色及主题思想的理解。

重点:重点词汇和句子翻译,文章结构的分析。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朗读录音、古汉语词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引发学习兴趣。

2. 课文整体感知: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3. 课文解析:a. 分析文章结构,讲解重点词汇。

b. 对文章进行逐句翻译,解答学生的疑问。

c. 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特色。

4.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典型例题,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与课文相关的练习,检验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荆轲刺秦王》2. 内容:a. 课文结构b. 重点词汇c. 句子翻译d. 文章主题思想e. 写作特色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

b. 选取课文中的一个段落,进行翻译。

2. 答案:a. 文章主题思想:表现荆轲英勇无畏、忠诚爱国的精神。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掌握情况如何,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

2. 拓展延伸:a. 布置课后阅读任务,让学生阅读与本文相关的文章,提高古文阅读能力。

b. 组织课后讨论,让学生针对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特色等进行深入探讨。

c. 鼓励学生参加古诗文朗诵比赛,提高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详细解析2. 教学目标的具体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的合理布局6. 作业设计的深度与广度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详细解析《荆轲刺秦王》一文的详细内容解析应包括对历史背景的介绍,荆轲刺秦王的动机、过程和结果的分析,以及文章中所蕴含的爱国主义、忠诚、勇敢等价值观的探讨。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篇一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积累整合:积累文中的文言词句并进行归类整理。

感受鉴赏:正确分析鉴赏荆轲这个人物形象。

思考领悟: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思考领悟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

发现探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引导学生对荆轲刺秦王的行为作进一步的探究,从而正确评价轲刺秦王的行为。

(二)过程与方法《荆轲刺秦王》是篇文言课文,记叙的是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刻画非常成功。

司马迁撰写《史记刺客列传》时,几乎照录全文。

这样的课文对于学生来说可读性很强,且很感兴趣,只要结合文中的注释便可顺利阅读全文。

如果按照传统的文言授课方式来处理课文,势必会让学生容易疲累,以至失去阅读兴趣,从而影响教学质量,因此本课教学笔者从新课程理念出发,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方式,着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鼓励个性化解读,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积极性。

1、让学生提前预习课文,利用早读时间听课文录音,感知课文并熟读课文。

2、荆轲刺秦王一幕文中最精彩的部分,也是高潮之处,所以这一部分安排了一个片段剧的表演,让同学把这一部分改为课本剧,由他们自编自演,教师可作适当的指导。

3、要求同学在编剧排演的过程中要认真,最后通过竞选方式择优录选好的剧本好的演员。

4、片段剧的表演,实际上就是对文章的剪裁,将记叙描写精彩部分,也是重点部分抽出来,形成点面结合拓展开来,分析探究,并在此间穿插文言字词句的练习讲解。

5、在提示上展开评述或辩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荆轲同情弱小和反抗强暴的义侠精神2、通过表演、评述或辩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以及合作,互助的学习习惯。

二、重点及难点分析荆轲人物形象及其刺秦王的行为。

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幻灯片)这是骆宾王《于易水送人》一诗,请大家猜猜看看,诗中的燕国壮士指的是谁?(荆轲)那么荆轲是何许人呢?他为燕国做了什么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荆轲刺秦王》。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教案:《荆轲刺秦王》一、教学内容教材:高中语文必修1章节:第二单元第四课《荆轲刺秦王》内容: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寓意。

2. 学习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3. 分析作者通过对荆轲刺秦王的描写,表达出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理解课文《荆轲刺秦王》。

2. 学生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3. 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感受到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自己的爱国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言文的理解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重点:课文内容的掌握和作者爱国主义情怀的体会。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课前引入:通过播放相关的历史背景音乐,引导学生思考秦国的统治和荆轲刺秦王的事件。

2. 课文朗读: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

3. 内容讲解:教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释生僻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4. 修辞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并解释其作用。

5. 实例讲解:教师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6. 课堂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的练习题目。

7.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六、板书设计板书《荆轲刺秦王》板书内容:人物形象:荆轲、秦王故事情节:刺秦王的经过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爱国主义情怀:作者的表达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请简要概括课文《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并举例说明其作用。

3.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作者爱国主义情怀的理解。

答案:1. 课文《荆轲刺秦王》讲述了荆轲为了报国仇家恨,刺杀秦王的故事。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有比喻和拟人等,如“荆轲之剑,刺秦王之胸,犹如虎口拔牙,鼠口夺食。

”形象地描绘了荆轲刺秦王的英勇和危险。

3. 通过课文学习,我理解到作者通过对荆轲刺秦王的描写,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更加珍惜祖国的和平与繁荣。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

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教案(优秀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高一必修《荆轲刺秦王》一文,该文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文章背景介绍、生字词学习、文章内容梳理、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分析。

具体涉及教材的章节为《古代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第一课。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正确朗读课文,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理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引导,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人的英勇无畏和家国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难点:理解荆轲刺秦王的背景和意义,把握人物形象和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文、字典、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电视剧《荆轲刺秦王》片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故事背景。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教师巡回指导。

4. 例题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句式,分析荆轲刺秦王的背景和意义。

5. 随堂练习:学生当堂完成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强调重点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主要内容:背景介绍生字词文章内容主题思想艺术特色3. 重点句子和句式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

分析文章的艺术特色。

选取一个人物,分析其形象特点。

2. 答案:主题思想:文章通过荆轲刺秦王的故事,表现了古人的英勇无畏和家国情怀。

艺术特色:文章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人物分析:荆轲勇敢、忠诚、智勇双全。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

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

高中语文荆轲刺秦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课教材为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五单元第一课《荆轲刺秦王》。

本课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学习《荆轲刺秦王》这篇文章,了解荆轲刺杀秦王的背景、经过和结果,理解荆轲刺杀秦王的英勇和悲壮,以及文章中所表现出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并背诵《荆轲刺秦王》全文。

2. 能够分析并欣赏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3. 能够理解并领悟荆轲刺杀秦王的英勇和悲壮,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荆轲刺秦王》的内容,背诵全文。

难点: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理解并领悟荆轲刺杀秦王的英勇和悲壮。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教材《荆轲刺秦王》。

3. 笔记本和笔,用于学生做笔记。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荆轲刺秦王的电视剧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2. 朗读:让学生齐声朗读《荆轲刺秦王》,感受文章的韵律和语气。

3. 讲解: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释生僻词语,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修辞手法。

4. 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讨论荆轲刺杀秦王的英勇和悲壮,以及文章中所表现出的爱国情怀。

5. 练习:让学生回答有关荆轲刺秦王的问题,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荆轲刺秦王背景:燕国被秦国侵略,人民疾苦经过:荆轲刺杀秦王,失败被杀结果:荆轲成为民族英雄,激励后人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默写《荆轲刺秦王》全文。

答案:略2. 请学生分析并欣赏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答案:略3. 请学生写一篇关于荆轲刺杀秦王的读后感。

答案:略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对《荆轲刺秦王》的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能够背诵全文,并理解荆轲刺杀秦王的英勇和悲壮。

同时,学生也应该能够分析并欣赏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在课后,学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的历史资料,进一步了解荆轲刺杀秦王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的历史事件,拓展自己的知识面。

《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荆轲刺秦王》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了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及艺术价值。

2.能够读懂、分析古文《荆轲刺秦王》并理解其意义。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4.引导学生激发生活中的情感,深入理解文本中所展示的正义感。

二、教学内容1.历史背景秦国时代,社会背景及国家状况,秦国的变化、影响。

2.文化内涵正义感和革命情感对于古代故事的解读,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古代文学所展示的特点和价值。

3.艺术价值辩证思维、语言表达、情感表达、写作技艺等方面的体现,以及文学形态美学研究的启示。

三、教学方法1.课前讨论,导入文章。

2.整体讲解《荆轲刺秦王》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及艺术价值。

3.分段解读,注重文章的语言艺术、修辞手法及文化内涵等。

4.让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发言、分享自己对文本的见解。

5.结合图片或视频,让学生对文本中的故事情节进行形象理解及感受。

6.出题、对答案,让学生集体、独立完成小练习。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a.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的讲解,培养学生学术性思维。

b.读懂文本内容并理解其意义。

c.剖析文本所展示的情感、表达方法及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a. 让学生理解并领会古文作品的精华。

b.引导学生在读懂文本的同时,表达自己的感受及见解。

五、课堂反馈1.出题让学生在课后思考回答。

2.教师针对学生阅读、分析水平进行小组或个别评价。

六、课堂设计第一部分:导入教师用幻灯片或图片展示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先让学生了解故事大致内容,并发表一些看法,在交流中引导学生进入正式课堂,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二部分:讲解1.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的讲解(15分钟)a.秦国时代的社会背景及国家状况。

b.秦国的变化、影响。

c.正义感和革命情感对于古代故事的解读。

2.文本讲解(30分钟)a.分段解读,注重文章的语言艺术、修辞手法及文化内涵等。

高一上册语文《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高一上册语文《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高一上册语文《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高一上册语文课本中的《荆轲刺秦王》这篇古文,使学生了解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和文化背景;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分析和评价古文中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等;3.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够写出合乎逻辑、流畅准确的文言文。

教学重点:1.理解并掌握《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情节;2.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句子结构和修辞手法;3.学会运用相关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1.理解古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2.运用文言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教学准备:1.课本《荆轲刺秦王》的复印件或PPT;2.相关资料和插图;3.黑板、彩笔等。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次课所学《说文解字》,由字形到字义的变化。

然后,出示一幅荆轲刺秦王的画像,让学生猜测画面中的人物是谁,并提出他们关于荆轲的一些相关问题。

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Step 2 阅读课文(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荆轲刺秦王》,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然后,全班共同回答以下问题:1. 荆轲为什么要刺秦王?2. 他的计划是怎样的?3. 故事中其他人物有哪些?4. 这个故事中有哪些重要的情节?Step 3 课文解读(20分钟)通过对课文的解读,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重要语句、修辞手法等。

例如,解释以下句子的含义:1. “破釜沉舟”;2. “怀瑾握瑜”;3. “宴坐中堂,饮千钟”等。

Step 4 文言文写作(20分钟)让学生自选一个人物或情节,用文言文写一篇总结或小故事,运用一些所学的修辞手法和词语。

Step 5 课堂展示和讨论(10分钟)学生互相交流自己所写的文言文,并对彼此的作品进行评价和讨论。

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Step 6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

教学扩展:1.组织学生观看与《荆轲刺秦王》相关的电影或戏剧,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故事情节;2.设计相关的文言文阅读和写作任务,巩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

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必修一《荆轲刺秦王》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单元《古代记叙文》中的《荆轲刺秦王》。

详细内容包括:文章背景介绍、生字词学习、课文朗读、段落分析、主题探讨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荆轲刺秦王》的背景,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字词。

2. 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文章的写作技巧及其作用,荆轲形象的塑造。

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生字词的掌握,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首古风歌曲《英雄泪》,引导学生感受古代英雄的气概,进而引入本节课的主人公——荆轲。

2. 背景介绍:简要介绍战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荆轲刺秦王的起因。

3. 课文朗读:让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节奏和氛围。

4. 生字词学习:讲解重点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5. 段落分析:分析文章的写作技巧,如对比、烘托等,并举例说明。

6.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荆轲的形象、精神品质等方面进行思考,深入理解文章内涵。

7.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分组讨论,设想自己是荆轲,如何完成刺杀秦王的任务,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8. 例题讲解:选取一道关于文章写作技巧的题目,进行讲解。

9.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段落分析、主题探讨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荆轲刺秦王》2. 主要内容:背景介绍生字词写作技巧荆轲形象主题探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文章中对比、烘托等写作技巧的作用。

(2)谈谈你对荆轲形象的理解。

2. 答案:(1)对比、烘托等写作技巧使文章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突出了荆轲的英勇无畏。

(2)荆轲形象:英勇、忠诚、智慧、爱国。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等方面是否达到预期。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一教案:5荆轲刺秦王

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人教新课标)必修一教案:5荆轲刺秦王

5、荆轲刺秦王《战国策》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初步了解《战国策》。

⑵理解内容,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⑶积累文言实词和虚词。

⑷提高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评价能力。

2、过程和方法:⑴在熟读的基础上能够准确地翻译课文;⑵理清文章思路,揣摩事件进程的因果关系;⑶分析人物形象,掌握人物刻画和场面描写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世界观:理解和认识荆轲足智多谋而又刚毅勇敢的性格及同情弱者、反抗强暴的侠义精神。

二、教学设计:1、重点⑴朗读课文,准确翻译理解全文。

⑵概括故事情节。

⑶荆轲的思想性格。

⑷文言词句。

2、难点词类活用,特殊句式。

3、课时计划:3课时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朗读课文⑴听录音⑵正音yèlùzhèn fǔcuìwǔrú谒之戮没揕其胸拊心淬之忤视濡缕zhǐchēn wèi cùbèi变徵之声瞋目厚遗卒起不意被八创⑶齐诵全文⑷自由诵读2、背景简介“荆轲刺秦王”是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中国之前的第六年。

当时,秦已于公元前230年灭韩,秦王又于公元前228年派秦将王翦破赵引兵北上,直逼燕境,秦统一六国的大势已定。

地处赵国东北方的燕国是一个弱小的国家。

当初,燕王喜为了向秦国示好,曾将太子丹交给秦国作人质,而秦“遇之不善”。

太子丹于公元前232年逃回燕国。

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见陵”之仇,太子丹想派刺客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或刺杀秦王嬴政,使秦“内有大乱,君臣相疑”,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

结果事败,燕王喜杀太子丹求和。

五年后,秦灭燕。

3、研读1—2自然段⑴齐读这两段。

⑵对照注释,翻译这两段。

⑶重点词句进兵北略地北,向北。

名——状语岂可得哉?“岂……哉”,构成一种反问句式。

微太子言微,假如没有。

秦王购之金千斤购,重金征求。

金,此指黄铜,当时以铜为金。

诚能得樊将军之首诚,如果。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上学期第5周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上学期第5周荆轲刺秦王教学设计

荆轲刺秦王》)《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简介课文故事发生的背景: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全国的大势已定,弱小的燕国也危在旦夕.(出示战国形势图)燕太子丹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自己在秦国做人质的“见陵”之仇,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如不成,则刺杀秦王嬴政,使其国内大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事败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2年灭燕.燕国被灭了,然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由于其悲壮动人而传诵千古。

三、整体感知:(一)齐读正音。

淬(cuì)怜(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搭(zhèn)拊(fǔ)樊於(wū)期夏无且(jū)(二)学生复述文章的故事情节。

提示:按文章结构来复述。

学生在听读之后把握文章的基本叙述思路,根据文章的主要情节,为文章划分大致的结构。

(三)把握文章内容。

明确:1.本段记叙了荆轲入秦前的危急形势:燕国的紧邻赵国已被秦国吞灭,战火已燃至燕国南部边境。

2.本段开始写了太子丹在万分紧急的形势下渴望荆轲即刻赴秦的焦急心情,接着写了荆轲虽理解此事紧迫,但也提出“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的关键性问题,并且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献上秦国正在出极高赏格缉拿的樊於期的头颅,以此作为信物到秦国。

而太子丹对此种办法不能苟同,不忍心伤害投奔自己的长者。

3.本段的中心内容是写樊将军自刎献出头颅的壮举。

但作者采用的是层层逼近的方式写出这一结果的。

荆轲得知“太了不忍”后,便私下会见樊将军,作了一番恳切的谈话。

他首先交代了秦王对其父母宗族的残暴处置,而后又说明了对他自身的悬赏追购,新仇旧恨,致使樊将军燃起了更猛烈的仇恨之焰,而只恨报仇无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荆轲刺秦王》)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2、简介课文故事发生的背景:
故事发生在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27年,即秦统一全国的大势已定,弱小的燕国也危在旦夕.(出示战国形势图)燕太子丹为了抵抗强秦的大举进攻,同时也为了报自己在秦国做人质的“见陵”之仇,就想派勇士去劫持秦王,“使悉反诸侯之地”;如不成,则刺杀秦王嬴政,使其国内大乱,然后联合诸侯共同破秦.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事败后,秦大举攻燕,于公元前222年灭燕.燕国被灭了,然而,荆轲刺秦王的故事由于其悲壮动人而传诵千古。

三、整体感知:
(一)齐读正音。

淬(cuì)怜(wǔ)徵(zhǐ)陛(bì)卒(cù)提(dǐ)创(chuāng)揕搭(zhèn)拊(fǔ)樊於(wū)期夏无且(jū)
(二)学生复述文章的故事情节。

提示:按文章结构来复述。

学生在听读之后把握文章的基本叙述思路,根据文章的主要情节,为文章划分大致的结构。

(三)把握文章内容。

明确:
1.本段记叙了荆轲入秦前的危急形势:燕国的紧邻赵国已被秦国吞灭,战火已燃至燕国南部边境。

2.本段开始写了太子丹在万分紧急的形势下渴望荆轲即刻赴秦的焦急心情,接着写了荆轲虽理解此事紧迫,但也提出“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的关键性问题,并且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献上秦国正在出极高赏格缉拿的樊於期的头颅,以此作为信物到秦国。

而太子丹对此种办法不能苟同,不忍心伤害投奔自己的长者。

3.本段的中心内容是写樊将军自刎献出头颅的壮举。

但作者采用的是层层逼近的方式写出这一结果的。

荆轲得知“太了不忍”后,便私下会见樊将军,作了一番恳切的谈话。

他首先交代了秦王对其父母宗族的残暴处置,而后又说明了对他自身的悬赏追购,新仇旧恨,致使樊将军燃起了更猛烈的仇恨之焰,而只恨报仇无计。

在这样的火候下,荆轲提出“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的计策,并详细描绘了实现计策的未来情景,即以樊将军头颅为信物见秦王而报仇,樊将军因而自刎。

这些,为荆轲赴秦作了重要准备。

4.本段记叙了太子丹听到樊将军献出头颅的消息之后的悲痛状况,但为了完成赴秦刺杀秦王的大事,也只得承认现实。

5.本段叙述了太子为荆轲赴秦所做的准备工作:这是从“物”方面,即备匕首一事做的十分细致的准备。

6.本段继续叙述太子丹为荆轲赴秦所做的准备工作,是从“人力”方面,即从派助手一事写如何做准备。

7.本段叙述荆轲实际感到秦舞阳一个小孩子,人力不敷,约请远方朋友而又未到,只得留待。

8.本段叙述了荆轲因“待客与俱”迟迟未能成行与太子丹急于事功间的矛盾,太子“疑其有改悔”,故说出“先遣秦武阳”的打算,荆轲说出迟行的道理后,愤然辞行赴秦。

9.本段点出为荆轲送行。

10.在上段叙述荆轲匆匆告别的基础上,又十分真切而生动地描绘了易水送别,慷慨悲歌的壮烈场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