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1129教师院讲座——基于学情的历史有效学习设计
立足学情,对话有效历史课堂
立足学情,对话有效历史课堂有效的历史课堂是建立在立足学情的基础上的。
学情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特点、需求和发展状况。
了解学情,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设计和组织历史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有效的历史课堂要关注学生的知识背景和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调查问卷或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他们的历史知识水平和感兴趣的历史事件或人物。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入学生熟悉的示例,帮助他们建立起认知框架,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
教师也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手法和资源,让历史变得有趣和生动。
有效的历史课堂要体现个性化教学的理念。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他们在历史学习中的理解能力、学习方式和学习节奏都有所差异。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灵活调整教学策略。
可以采用分层次的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兴趣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
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和指导,让学生在学习中发挥主动性和创造力。
有效的历史课堂还要注重学生的实践和参与。
历史是一个具有互动性和体验性的学科。
学生通过参与历史实践活动,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培养历史思维和评价能力。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历史文物的观摩和解读,让学生亲自参与历史剧的表演,或者是进行历史调查研究等。
通过实践和参与,学生可以将抽象的历史知识转化为具体的经验,提高他们对历史的理解和感知。
有效的历史课堂还要重视跨学科的教学。
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教师可以将历史与地理、社会科学、艺术等学科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这样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在学习一次特定的历史事件时,可以引入地理信息进行分析,让学生从历史地理的角度去理解事件的发生和影响。
有效的历史课堂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和方法。
历史不仅仅是记忆和背诵历史事件的事实,更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历史分析和解读,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还要教会学生运用历史方法和工具进行历史研究,例如如何查阅史书、如何分析历史文献、如何进行历史证据的收集和评估等。
立足学情 创设情境 构建生命化历史课堂
立足学情创设情境构建生命化历史课堂在新课程改革形势下,作为历史教师的我们怎样教给学生有生命的历史,创造有生命的历史课堂?本人结合正在开展的《立足学情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研究》课题研究,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20课《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为例,谈谈个人的做法。
一、立足学情,让历史课堂充满生命力立足学情的教学是教师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从学生学习实际和需要出发,以促进学生“怎样有效地学”为核心,重点解决学生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什么方式学”等问题,并使学生在课堂上带着一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去主动地学习、主动地发展的教学。
它考虑的是学生“如何学”的问题,课堂中的教学活动主要是围绕学生来展开,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依据学生的学习需求来展开教学。
学生越是积极参与教学,思维活动就越积极,对历史现象和问题越关注,兴趣就越高,这样的课堂就越有活力,越具有生命力。
到底怎样才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呢?《明清经济的发展与“闭关锁国”》这一课,理论性较强,又涉及到经济方面的知识,如果单纯看书本知识的话,对于初一学生较陌生、难以理解。
初一学生经过了一个半学期的初中生活,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学习能力,已能够主动搜集历史资料,心理上更具有表现欲望,参与活动的热情较高。
因此,这节课首先要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参与动脑、动手、动口的历史情境,结合教师提供的材料,让学生动起来,培养学生思辨思维,善于从纷繁复杂的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掌握科学的方法,分析历史,调动学生主体意识,进行自主性学习,更重要的是让我们的历史课堂不再枯燥,而是充满生命力。
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教师要始终把自己当作学生的大朋友,了解学生所思所想,在充分分析学生个体情况的基础上,与他们共同参与学习过程,共同分享学习的快乐。
在小组讨论时,教师不做旁观者,应时而弯腰倾听,时而热情指导,时而亲切交谈,用眼神给学生以激励和启示,并及时给予学生激励性的评价。
基于学情分析的初中历史“学讲”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2019年精选教育文档
基于学情分析的初中历史“学讲”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当前各中小学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为初中历史课堂吹入了一股新风。
趁着这股态势,笔者在教学工作中积极探索,大胆尝试,主动将学情分析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以学生快乐学习为主体,老师优质施教为支撑,打造“学讲”有效教学的历史课堂模式,为学生创设自主思考和学习的空间,并取得了一些收获与成果。
下面笔者用《红军不怕远征难》为例,希与各位同行分享、切磋。
《红军不怕远征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内容,学生对长征的影视剧比较熟悉,基于艺术的创作与宣传,学生的关注和理解往往滞留于故事情节与情感层面,对于历史的真相,历史事件背后隐藏的实质缺乏客观认识。
加上年龄阶段特点和知识储备的限制,要在短时间内有效实现教学内容的掌握、历史思维的提升、学科目标的达成,的确有很大的难度。
基于这一层面的认识,笔者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下了点功夫,通过“自学-激趣-展示-探究-提升”几个环节的层层推进,注重学情分析,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讲”方式引领下,设计了“学、讲、思、做”四个层面的活动,有效实现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一、课前准备:自主求索――感知历史上课前一天发下预习作业,要求学生认真预习并完成,对这一段历史要有初步的了解。
这一学段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科书,先让学生通过“知识储备”的方法“学进去”,深入文本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
把班级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围成四个圈,改变了原来整整一班,学生容易吃大锅饭,懒得自主思考,滥竽充数。
分别选出四个小组长,组长抽取老师设计的四个题目的号码,每组一个,并宣布竞赛规则:每个题目有五个得分点,本组答不出的题目只能将机会让给其他组,所以同学们要对全部题目进行思考,抓住机会。
只要胜出就有奖品,同学们想要得到它,就该自己努力争取。
这样创意设计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奖励是对学生学习成绩和态度的强化,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必要手段,在实施课堂教学前,奖励可以迅速拉近师生距离,激发学生上进心和表现欲,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立足学情,对话有效历史课堂
立足学情,对话有效历史课堂一、确定学情,了解学生需求在进行历史课堂教学前,首先需要全面了解学生的学情和需求。
了解学生的历史兴趣和认知水平,能够帮助老师更好地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使得历史课堂更贴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针对这一点,教师可以通过调研、观察和问卷调查等方式来获取学生的学情信息,详细了解学生对历史课程的掌握情况和学习兴趣。
教师还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和互动来感知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情绪,以便更好地设计教学方案,使得历史课堂更加个性化和有效。
二、进行对话式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在历史课堂中,对话式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
通过对话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进行对话式教学:1. 提问引导。
在历史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使得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
通过提问引导,可以促使学生思考历史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好奇心。
2. 小组讨论。
在历史课堂中,小组讨论是一种有效的对话式教学方式。
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就某一历史问题展开讨论,交流意见。
通过小组讨论,可以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提升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3. 互动探究。
在历史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设立历史问题和情景演练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历史探究中来。
通过互动探究,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历史知识,培养学生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
通过对话式教学,可以使得历史课堂更加通俗易懂,更加活跃生动,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得学生更加愿意参与到历史学习中来。
三、多元化教学手段,提升历史课堂效果1. 多媒体教学。
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运用投影仪、电子白板等多媒体设备,将历史知识呈现给学生。
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使得历史知识更加直观和形象,更加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接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立足学情,对话有效历史课堂
立足学情,对话有效历史课堂
有效的历史课堂应该立足于学情,主要通过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
对话有助于激发学
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历史思维能力。
下面是对话有效历史课堂的一些
要点。
对话的基础:了解学生的学情
在开始对话之前,教师应该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学习特点和兴趣,为之后的对话提
供基础。
教师可以通过布置一些预习任务来了解学生的学情,或者通过课前调查问卷来了
解学生的兴趣和学习需求。
对话的目标:培养批判性思维
有效的历史课堂应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
生思考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多个角度和解释。
通过对话,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视角,比较不同
的观点,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和观点。
对话的过程:引导学生探索历史材料
在对话中,教师可以使用各种历史材料,如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引导学生探
索历史事件和人物。
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和解释材料,激发他们对历史背景、人物动机和事件影响的思考。
在讲解二战期间的大屠杀时,教师可以使用相关的图片和文章,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材
料中的信息,了解大屠杀的起因、过程和影响。
在对话中,教师可以提出一系列问题,例
如为什么会发生大屠杀?参与者有哪些?大屠杀对世界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学生可以通
过对比不同材料,搭建历史事件的完整图景,并形成自己的观点。
基于学情分析的初中历史“学讲”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龙源期刊网 基于学情分析的初中历史“学讲”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作者:陆丽芳来源:《文理导航》2017年第10期【摘要】在教学工作中主动将学情分析和教学实践相结合,以学生快乐学习为主体,老师优质施教为支撑,注重学情分析,打造“学讲”高效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自主思考和学习的空间,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学情分析;初中历史;“学讲”课堂教学模式当前各中小学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为初中历史课堂吹入了一股新风。
趁着这股态势,笔者在教学工作中积极探索,大胆尝试,主动将学情分析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以学生快乐学习为主体,老师优质施教为支撑,打造“学讲”有效教学的历史课堂模式,为学生创设自主思考和学习的空间,并取得了一些收获与成果。
下面笔者用《红军不怕远征难》为例,希与各位同行分享、切磋。
《红军不怕远征难》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内容,学生对长征的影视剧比较熟悉,基于艺术的创作与宣传,学生的关注和理解往往滞留于故事情节与情感层面,对于历史的真相,历史事件背后隐藏的实质缺乏客观认识。
加上年龄阶段特点和知识储备的限制,要在短时间内有效实现教学内容的掌握、历史思维的提升、学科目标的达成,的确有很大的难度。
基于这一层面的认识,笔者在课堂教学设计上下了点功夫,通过“自学-激趣-展示-探究-提升”几个环节的层层推进,注重学情分析,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讲”方式引领下,设计了“学、讲、思、做”四个层面的活动,有效实现了教学目标的达成。
一、课前准备:自主求索——感知历史上课前一天发下预习作业,要求学生认真预习并完成,对这一段历史要有初步的了解。
这一学段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科书,先让学生通过“知识储备”的方法“学进去”,深入文本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
把班级学生分成四个小组,围成四个圈,改变了原来整整一班,学生容易吃大锅饭,懒得自主思考,滥竽充数。
分别选出四个小组长,组长抽取老师设计的四个题目的号码,每组一个,并宣布竞赛规则:每个题目有五个得分点,本组答不出的题目只能将机会让给其他组,所以同学们要对全部题目进行思考,抓住机会。
立足学情,对话有效历史课堂
立足学情,对话有效历史课堂引言:历史课堂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历史文化素养的重要环节。
当前历史课堂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式单一,缺乏针对学生个性和学情的教学方法。
为了提升历史课堂的有效性,我们需要立足学情,在对话中启发学生思考,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
本文将探讨如何立足学情,通过对话方式打造有效的历史课堂。
一、了解学情,实现个性化教学学情是指学生所具有的知识、技能、兴趣、态度和情感等方面的特点和变化规律。
了解学情有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实施个性化教学,使历史课堂更加贴合学生的学习需求。
1. 调查学生兴趣和认知水平在开展历史课堂教学前,教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小组讨论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认知水平。
通过对学生兴趣的了解,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历史故事或事件进行讲解,引发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
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进行针对性的引导,保证教学内容的顺利传达。
2. 关注学生情感和态度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对于历史课堂教学的成败有着重要的影响。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态度变化,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在课堂上创设轻松愉快的氛围,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师可以通过积极引导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情感化的评价,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情感认同和态度积极的学习态度。
3. 掌握学生个性特点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和学习风格,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对于喜欢阅读的学生,可以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料和书籍进行拓展学习;对于喜欢图像的学生,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进行历史故事的讲解。
通过了解学情,教师可以更好地设计历史课堂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求,实施个性化教学,提升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二、对话启发,激发学生思考对话是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方式,通过对话,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考和理解,激发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立足学情,对话有效历史课堂
立足学情,对话有效历史课堂历史课堂是学生接触和了解历史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
然而,许多学生对历史课堂缺乏兴趣和参与度较低,这是因为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缺乏对个体学情和参与度的关注。
为了改善历史课堂的学习效果,增加学生参与度和兴趣,我们需要采取立足学情的教学方法,开展对话式的有效历史课堂。
立足学情的教学方法需要教师对学生个体差异和学习模式有深入的了解。
例如,有些学生更善于通过观察和感知学习,而有些学生则更善于通过逻辑思考和理论推导学习。
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堂上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方式和途径。
比如,教师可以通过课件、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来呈现历史故事和事件,让学生通过视觉和听觉等感官途径来了解历史知识。
对话式的有效历史课堂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自主性。
传统的历史教学往往是教师单向讲述,学生被动接受。
这样的教学模式容易导致学生的思维停滞和兴趣流失。
对话式的历史课堂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和交流。
例如,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和观点,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让学生在互动中寻找历史知识的真相。
同时,教师也应该尊重和倾听学生的意见和想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历史见解。
优秀的历史课堂需要教师具备深厚的历史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还要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素养。
在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学情,寻找最适合的教学方式和途径。
当然,这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和探索,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素质,才能真正地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历史教育。
总之,立足学情,对话有效历史课堂需要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互动式的学习方式来学习历史知识。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历史课堂成为学生的喜爱,并在其中掌握更多有关历史的知识和智慧。
立足学情,对话有效历史课堂
立足学情,对话有效历史课堂
首先,对话式教学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在听讲和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
种种困难和问题,而传统的单向演讲很难引起他们的积极参与和思考。
而对话式教学则提
供了一种互动的机制,让学生在课堂上建立自己的思维框架,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
背景和内涵。
同时,对话式教学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信心,激发他们对历史研
究的热情和探究的欲望。
其次,对话式教学能够有效地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在课堂上,教师应当站在学生的
角度出发,倾听和理解学生的感受和想法,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和偏见,以使学生更
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
教师还可以通过对话式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背
景和原因、思考当前社会的问题,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历史、认识历史,并将所学知识应用
到实际生活中。
最后,对话式教学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对话式教学注重学生自主思考和
自主学习,因此学生不仅能够通过此方式巩固历史知识,还能增强自己的思考、逻辑和表
达能力。
并且,对话式教学中的各方互动,能够大大增加学生的交际能力和人际沟通技巧,这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总之,对话式教学是实现有效历史课堂的可行途径。
通过对话式教学,教师与学生之
间的互动得以加强,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得以充分发挥,历史知识得以更好
地利用和传承,以期为学生未来的发展之路打下坚实基础。
立足学情,对话有效历史课堂
立足学情,对话有效历史课堂【摘要】本文围绕立足学情,对话有效历史课堂展开讨论。
在通过学情分析和对话式教学的概念引出主题。
接着,正文部分依次探讨了了解学生需求、设计教学内容、开展教学对话、鼓励学生参与和评估教学效果等关键环节。
结合这些步骤,可以实现更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
在结论部分强调了有效历史课堂的重要性,同时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把握学生需求,设计出更具有趣味和互动性的历史课堂,从而提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和思考能力。
【关键词】引言:学情分析,对话式教学正文:了解学生需求,设计教学内容,开展教学对话,鼓励学生参与,评估教学效果结论:有效历史课堂的重要性,未来发展方向1. 引言1.1 学情分析学情分析是有效历史课堂的基础,必不可少。
在进行历史教学前,首先需要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全面分析。
学情分析包括了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学习态度等各个方面的了解。
这样才能更好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设计教学内容,使历史课堂更加贴近学生的需求。
学情分析有助于教师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和学习习惯,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计划。
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可以让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避免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的讲解,保持与学生的沟通有效性。
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可以让教师在授课中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
学情分析也是对话式教学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充分了解学生的需求,才能更好地开展教学对话,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通过学情分析,教师可以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学习状况,更有针对性地设计对话内容,使历史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学情分析是构建有效历史课堂的第一步,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1.2 对话式教学对话式教学是一种注重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和交流的教学方式,旨在建立起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促进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通过对话,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使课堂变得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立足学情,对话有效历史课堂
立足学情,对话有效历史课堂历史课堂是学生了解人类过去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分析、思考和判断能力的重要场所。
传统的历史课堂往往是教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互动和思辨。
为了打破传统历史课堂的瓶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们需要重视学情,开展有效的对话,营造积极、互动、思辨的历史课堂氛围。
一、了解学情,满足学生需求要打造一个理想的历史课堂,首先就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掌握他们的学习兴趣、认知水平、思维特点等。
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历史课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所以,教师要运用多种方式,如调查问卷、小组讨论、个别谈话等,全面了解学生的学情,包括学习历史的态度、兴趣、学习习惯和学习困难等方面。
只有真正了解了学生的学情,才能有的放矢地制定有效的历史教学计划。
二、多元教学,激发学生思考传统的历史课堂往往是教师讲授知识,学生被动接收,这样的教学模式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降,思维能力发展不足。
要改变这一局面,教师需要多元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讲授、讨论、分析、案例研究、问题解决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多种信息来源,如书籍、互联网、影视资料等,拓宽知识面,激发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只有多元教学手段结合,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
三、对话交流,促进学生发展历史课堂中的对话交流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对话交流,教师能够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需求,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师要注重与学生的对话交流,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引导学生的学习,促进他们的自主学习。
要实现有效的对话交流,教师需要在课堂上创造良好的氛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思考,同时也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给予肯定和鼓励。
在对话交流中,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组织小组讨论、开展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促进他们的交流和思考。
关于“基于学情分析的历史材料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关于“基于学情分析的历史材料阅读教学策略研究”课题课题结题报告一、课题研究背景(一)课题概念界定。
1.“学情分析”: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包括对学生已有知识结构的分析、学习起点能力分析、学习态度分析、学习习惯分析、学习风格分析等。
2.“历史材料阅读”:本课题中既指狭义的针对考试的历史材料题的阅读,同时指课外的历史拓展阅读。
(二)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1.历史新课程对高中历史材料教学提出更高层次要求。
历史学习是一个依据史料感知历史,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理解的过程。
教师的史料教学可以让学生更深刻体验、感知、理解、解释历史,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历史、感悟历史的兴趣。
因此新的历史课程目标在学科性认知能力的培养上,尤其注重学生史料学习各种能力培养。
2.历史高考发展更强调对学生史料学习能力的检测。
从江苏推行新课改以来的历年高考试卷分析,在对历史材料的考察上呈现以下特点:(1)历史材料容量越来越多。
几乎从第一道选择题到最后一道主观题,均以材料呈现,直白式的问答几乎已成历史。
(2)历史材料类型越来越来丰富。
既有常见的文字材料,也有图表、图画等材料,不同类型的材料考查学生的能力各不相同,学生的阅读策略也不尽雷同。
(3)历史材料考察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
历史材料考查的能力从阅读分析、提炼归纳到规范表达、比较探究,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
3.本课题研究现状:过于注重历史材料题解题方法的研究,对学生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不够,且缺少系统科学有效的能力训练方法的研究。
(1)强调历史材料题解题方法的研究由于历史高考发展的要求,材料题成为一线教师关注的重点,提高学生材料题的得分意味着学生高考历史分数的提高,在一些历史杂志、网络文章中研究高考历史材料题的文章较多,其共性都是从教师“教”的角度给学生支招,从各种角度给学生总结做题的技巧,即解题的方法。
(2)学生历史材料阅读能力培养和阅读兴趣培养的研究不够。
另也有一些文章涉及到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他们也意识到材料题的得分光靠解题方法不能解决问题,学生阅读材料能力的培养似乎更为重要,但在阅读能力培养的方法上则没有更深入的研究。
万方乐:立足学情,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性
立足学情,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北京市鲁迅中学万方乐立足学情,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内容提要:如何结合课标、学情、考情备课,是教师最需关注、但又是最难把握的环节。
如何提高每节历史课的实效性,让学生对历史学习从初始的兴趣逐渐向深层次的思考、探究方向发展,而且能够让学生从中参与历史学习、获得必备的历史认识,确实是摆在每位历史教师面前的课题。
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围绕“立足学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展开了一次课堂研究,希望通过教学各环节的精心设计寻找“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性”的一般规律。
关键词:学情教学有效性从教十余年,虽然有了些许教学经验,但每日备课仍旧在问自己:什么是一节好的历史课?怎样才能上好每一节历史课?在旧课程的模式中,我更多关注的是如何让教师自身挖掘课本及相关课程资源;而当又一轮的新课程改革来临时,冲击我的莫过于“以学生为主体,从为了学生的长期发展来设计每个教学环节”这一理念,我也逐渐认识到:唯有真正地结合课标、学情(学生的知识储备与能力水平)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包括教学目标的定位、每个问题的设计、各种教学资源的运用、板书的合理构建等等,才可能真正将一堂历史课上得精彩、有效。
以下实践,是笔者在讲授“高二选修1第八单元第3课――明治维新”一课中的尝试,试图以此课为例谈谈自己在围绕“提高课堂有效性”方面的研究。
一、重新确定教学目标人教版选修1模块,聚焦的是“古今中外重大历史改革”,其中第八单元讲述的是“日本明治维新”,第1、2课讲述的是“明治维新的背景”,第3课讲述的是“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第4课讲述的是“明治维新的影响”。
其中第3课内容,是整个单元的核心。
根据课标要求,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是:概述明治维新的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在实际授课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重新确定了教学目标,即通过对“明治维新主要内容”的分析,注重帮助学生认识“明治维新措施的成效及特点”,理解“日本向近代社会转型的特征”。
立足学情,对话有效历史课堂
立足学情,对话有效历史课堂有效的历史课堂对于学生了解和理解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老师应该通过一系列有效的对话和互动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
老师可以通过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对话。
在讲解一个历史事件时,老师可以问学生:“你认为这个事件的原因是什么?”或者是“这个事件对人类历史有什么影响?”这样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思考和探索的活力,让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
通过对话,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拓宽思维视野。
除了开放性问题,老师还可以利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对话。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特定的历史题目进行讨论。
每个小组可以有一个发言人,向全班汇报他们的讨论结果。
这种方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并且每个组员都可以参与到对话中,不会有个别学生掌握了主导权,其他学生被动听讲的情况发生。
学生也可以从组员中学到不同的观点和见解,有助于拓宽自己的历史知识。
老师还可以通过游戏化的形式进行对话。
设计历史角色扮演游戏,让学生扮演历史人物,通过对话和互动的方式来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和情境。
这种形式的对话可以增加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来理解历史事件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开展对话。
通过投影仪或者电子白板等工具,老师可以展示历史图片、视频和文献等资料,让学生通过观看和讨论的方式来理解历史。
在讲解一个历史人物时,老师可以展示相关的照片和视频,与学生一起分析这个人物的形象和作用。
通过多媒体技术,学生可以更加直观地感受历史的真实性,提高他们的历史想象力和感受力。
在历史课堂中,通过对话有效地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和理解历史是非常重要的。
老师可以借助开放性问题、小组讨论、游戏化和多媒体技术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和历史素养,让历史课堂更加生动有趣,让学生在对话中探索历史的魅力。
立足学情,对话有效历史课堂
立足学情,对话有效历史课堂有效的历史课堂是一种可以激发学生思考和参与的教学方式。
在历史课堂中,老师应该立足学情,根据学生的年龄、知识水平和兴趣爱好,设计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下面是一个关于如何在历史课堂中进行有效对话的例子。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孔子。
你们对孔子有什么了解吗?学生1:我知道孔子是中国古代的一位思想家和教育家,他提出了很多关于仁义礼智信的思想。
老师:很好,你已经了解了一些关于孔子的基本信息。
除了他的思想以外,你们还知道关于孔子的其他事情吗?学生2:我知道孔子曾经做过官,但是后来因为不满意当时的政治局势而离开了官职,开始四处游学。
老师:对,孔子是一位反对当时社会黑暗现象的思想家,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教育思想来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
那么,你们认为孔子的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有什么影响呢?学生3:我觉得孔子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比如孔子提倡的仁爱之道、礼仪之道等,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孔子的思想也影响了中国的教育制度和社会道德风尚。
老师:非常好,你对孔子的思想有着深刻的理解。
孔子的思想在历史上确实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们今天的教育制度和社会道德观念都离不开孔子的思想。
现在,请大家再仔细阅读一下关于孔子的文章,然后我们继续进行讨论。
通过这个对话,老师可以了解学生对孔子的认知水平,通过学生的回答,可以知道学生对孔子的基本信息的了解程度和对孔子思想的理解能力。
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来调整今天的教学内容,以便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孔子的思想,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思考和讨论的能力。
在历史课堂中,通过有效的对话,可以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提高他们的历史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初中历史新型有效课堂探索与研讨活动讲座课件《基于标准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案例分析
通过分析教师实施探索活动的案例,揭示成功的经验和教训。
经验分享
学习其他教师在探索活动设计和实施中的经验和心得,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总结和展望
总结课程设计和探索活动的效果,展望未来的教育发展方向。
初中历史新型有效课堂探 索与研讨活动讲座课件 《基于标准的初中历史教 学设计》
探索如何利用新型有效课堂探索与研讨活动来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本讲 座课件基于标准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让您轻松掌握。
新型有效课堂探索与研讨活动
1 激发学生兴趣
通过引入活动和互动,增 加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参 与度。
2 提高学习效果
3 培养综合能力
借助实践和合作学习,促 进学生深入理解历史知识, 并提高学习成绩。
通过探索和研讨活动,培 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 能力和创新能力。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
根据教育部制定的初中历史教学 标准,设计符合课程要求的教学 内容和活动。
有效的教学设计原则
采用启发式教学、多元评价和个 性化教学等原则,确保教学活动 的有效性和教学成果的提高。
基于标准的教学设计步骤
从教学目标的设定到教学资源的 选择,详细介绍基于标准的教学 设计过程。
探索活动的设计和实施
1
教学组织
2
组织学生进行探索活动,指导学生合作
和互助,引导学生分享和总结。生需求,设计创新的、 多样化的探索活动。
实施效果
评估探索活动的学习效果,了解学生对 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基于学情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基于学情的中学历史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什么是有效的历史课堂教学,在中学历史教育教学界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
一般来说,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和实效性是广大中学历史教师追求的目标,有老师认为一节好课,就是越花哨、丰富的课堂就是完美、有效的课堂,他们会尽力把课堂教学策划、设计得天衣无缝,把活动安排得尽善尽美,把师生间的交互布置得美轮美奂,课堂上热闹有加,能不能引起学生的深思、启迪学生的智慧,那又另当别论了。
到底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呢?我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粗浅的认识:一、关于备课有老师认为一节优秀课,就是要有猎奇的眼光,善于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有创新的思路,用别人没有用过的历史资源,敢于把新的研究成果用到自己的课堂中。
于是,老师们便尽其所能从选取史料到对教材内容的整合、从对学术成果的引用到对中学教材的质疑、从形式多样到问题的设置等全面追求所谓的“高”“大”“上”,一味注意了教师专业的厚度与宽度,而忽略学生的阅读力、理解力和分析力,无形加大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和负担。
我认为一节好的历史课,其重点不在材料选取的多少与新旧,不在它展现了多少学术界新思想、新成果,关键要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依据,了解他们的理解力、判断力和思维力,甚至要清楚学生的阅读取向和爱好。
比如:重点校的学生基础好、学习能力强,可以适当拓宽教学内容、开阔学生的视野、给他们更多的启迪。
像我们这样的普通校,学生基础相对较弱,一般学生阅读较少甚至不阅读,其理解力有限,我们在选取材料时应尽量以简单明了为主,做到通俗易懂、直抵核心;考虑到学生发现信息、提取信息的能力有限,我们就要在问题设置上下功夫,注意问题设置的梯度,通过层层递进的设问,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学会历史学习的方法,长期以往学生的学科能力自然会有所提升。
二,关于教学设计说到教学设计,一定是以课标和学情来确定三维目标,根据教学内容确定讲什么、如何讲的问题,结合学生现状确定教学策略、把握问题设置的角度与切入点,根据学生现有知识及当前的认知,确定如何实现情感教育和智慧启迪。
立足学情,对话有效历史课堂
立足学情,对话有效历史课堂作者:陆丽芳来源:《读与写·下旬刊》2019年第07期摘要:历史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涉及古今中外,涉及自然和社会的各门学科,其内容异彩纷呈,纵横交错,互为影响。
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抓住这一特点,以历史学科素养为依托进行学科间的渗透、综合,开阔学生的眼界,丰富学生的知识,发展其创新能力。
关键词:学情分析;初中历史;历史学科素养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9)21-0191-01面对中考试题的命题日益强调基础知识的运用,更加强调能力的考查。
故立足学情、夯实基础、突破重难点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至关重要的环节。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恰到好外地把握这些环节呢?对此,笔者谈几点想法。
1.注重图片是首要历史图片包括地图、插图等。
若能准确把握课本中一些图片,就可以加强视听感官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为变课堂的单向传递为多向传递,变学生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为主动的“发现式”学习创造了条件,对整个教学过程实现有效的调控则是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保证。
例如:在讲解两次鸦片战争时,关于讲解第一次鸦片战争过程时,可以参照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以下简称“上册”)第5页《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英军到达天津白河口,清政府向英军保证惩治林则徐,英军撤退;第二阶段英军驶抵南京扬言攻城,清政府屈服求和,战争结束。
在地图上两个阶段两条战线,一目了然清清楚楚。
同时在之后签订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的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这一条款在这张图上也有明确标示,这时老师再加深一步,提问这五口商埠地理位置有何特征?学生会不由自主地去观察,他们会发现这些城市都在长江口以南的沿海地区,即东南沿海,如此学生也就理解了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势力到了东南沿海,中国社会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图片引入教学中,可以革新旧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课堂结构,培养学生智能发展。
基于“教—学—评一体化”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
据)对历史认识的特殊意义,来表述变化
初步体会历史解释的多样性 2-8 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目标 3:通过观看都江堰的教学视频,了 3-1 从都江堰的科学结构中感受古人
解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概况,感悟中国 勤劳与智慧
古人的勤劳与智慧;认识到都江堰水利 3-2 能从古今两个时间维度由衷肯定
工程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增强民族 都江堰的价值,感到强烈的民族自豪
本设计以任务驱动教与学展开,旨在高度融合 教与学,突显学生主体。评价始终伴随教与学活动, 学生在评价量规中随时记录学习表现,依据评价标 准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总结反思,并评定等级。
四、需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教学设计付诸实施后,笔者深感有两个问题值 得进一步思考。
第一,关于评价的设计与实施。“教—学—评 一体化”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显而易见,但课堂实施 也可能因为学生不断填写“学习表现”栏目而变得 支离破碎。对此,笔者认为追求时间上的“同步”
【学习任务 2】“读一读:战国时期经济有何 变化”(对应评价内容 2-1、2-2、2-7)。呈现铁犁 牛耕等材料,学生根据材料找出经济上的变化表现;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铁犁牛耕带来生产力水平提高,
70 2023年第09期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学生学史
进而引发井田制瓦解,拥有越来越多“私田”的地 主阶级崛起。由此初步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 系。
【学习任务 4、5、6、7】“说一说:商鞅变法 的目的”“讲一讲:南门立木的故事”“填一填: 商鞅变法的内容”“评一评:商鞅变法的影响”(对 应评价内容 2-5、2-6、2-7)。通过史料《求贤令》 和教科书相关内容,理解商鞅变法的目的和内容。 然后学生分小组代表秦国不同社会身份的人探讨商 鞅变法对不同社会身份的人影响的不同。根据课堂 时间,可以交换身份讨论。
立足学情,对话有效历史课堂
立足学情,对话有效历史课堂有效的历史课堂应该根据学情来设计合适的对话教学活动。
以下是一个针对学情的对话有效历史课堂的设计:活动名称:探究明清时期的社会变革目标学生:初中生时间:1节课(45分钟)教学目标:1. 了解明清时期社会变革的背景和原因。
2. 掌握明清时期各种社会变革的具体内容。
3.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活动步骤:1. 导入(5分钟):教师挑选一段与明清社会变革相关的诗歌、文言文或图片,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对这一话题的兴趣。
2. 对话(20分钟):a. 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有2-3人。
b. 每个小组分配一个角色:儒生、商人、土地富户、农民等。
c. 每个角色根据给定的材料(如文献、图片、统计数字等)准备自己的观点。
d.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并尝试理解其他角色的观点。
e. 学生通过对话的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尝试说服其他角色。
3. 总结(15分钟):a. 教师通过展示每个小组的对话记录,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明清时期的社会变革内容。
b. 学生通过合作,整理、归纳出明清时期各个社会阶层的变动、经济制度的变化、科技进步等内容,并进行展示。
4. 反思(5分钟):学生回顾整个对话活动,思考自己在对话中的角色扮演是否客观准确,是否充分发挥自己的观点。
这个课堂活动通过对话的形式,让学生根据所给材料和自己的角色,探究明清时期的社会变革。
学生通过与其他角色的对话交流,不仅能够增进对历史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课前准备一些适当的材料,让学生进行角色分配,保证每个小组都能覆盖到明清时期社会的不同侧面。
通过总结展示环节,学生能够将各个角色的观点整理出来,形成较为完整的历史知识结构。
活动的最后一步是反思,让学生思考自己在对话中的表现,以及可以改进的地方,从而进一步提升对历史课堂的有效参与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11、29
理解你的“新生代”学生
学生姓什么 ?
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是有差异的人;
学生的发展是不定型的人。
扁鹊三兄弟医学水平的三境界
看“病”特点 治大病、治难病。 医学境界 治病
扁
鹊
扁鹊二哥 扁鹊大哥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949年——1956年)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二、解读课文,释疑解难。
3、与历史和历史人物对话 马恩所生活的时代 (19世纪上半期)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西欧资本主义的社会经济、 阶级斗争、思想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马克思15岁的自白: 您对幸福的理解——斗争 您对不幸的理解——屈服 您最厌恶的缺点——逢迎 您最喜欢做的事——啃书本 您最能谅解的缺点——轻信 您的主要特点——目标始终如一 您喜爱的格言——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 您喜爱的座右铭——怀疑一切 马克思17岁中学毕业试卷写的: P137
(4)实施教学即评价:收集—解释 —反馈 (5)作业:检测目标达成的工具
因学定教 能学缓教
观学思教
凡是学生可以自己完成的事,决不替代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先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把希望寄托于课堂,把希望寄托于学生 让学生表现、体验、感悟和享受课堂 课堂是学生表现的地方,不是老师表演的地方 课堂时间主要是学生学习用的,应把课堂时间尽可能 多地还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余时间还给学生,就是把学习 能力和生存权利还给学生 书是学生学出来的,不是老师教出来的 对老师充满希望的学生是没有希望的学生 让掌声、笑声、欢呼声在课堂上想起
你准备好如何“带好”这样的“弟子”了吗? 候选人A: 笃信巫医和占卜家 有两个情妇 有多年的吸烟史, 而且嗜好马提尼酒 候选人B: 曾经两次被赶出办公室 每天要睡到中午才肯起床 读大学时曾吸食鸦片 每晚都要喝一夸脱的白兰地
候选人C: 曾经是国家的战斗英雄 保持着素食的传统 从不吸烟,只偶尔来点啤酒 年轻时没有做过什么违法的事 情
抓生病苗头、让小病不 会变成大病。 提高自身的抵御疾病的 能力。
防病 让人不生病
教师育人的三境界
特 点 目 标 境 人 界 治
保姆式 强调“好老师就是只管教 书”、“一个好班主任就 是一个好班级”。 经理式 主张“让学校及班级规章 制度来教育学生和班级”。
问题的解决
责任的分担
制度治
专家式 崇尚“不教而教,不管而 管”。
教师精心,学生精致
知识——认识——见识 教化——内化——转化
做好学习设计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1、“以学为主”开始从口号落到实际 尊重学生——学生的: 保护自尊与自信 尊重不同见解、鼓励质疑 承认差异、关注差异…… 课堂重心下移——互动的: 观摩课:看教师表现,更看学生状态 教师表现:重教学设计,更重随机应变 教学技巧:讲得好,不如讲得少……
人只有为自己同时代人的完善,为他们的幸福 而工作,他才能达到自身的完善。 ——卡尔· 马克思
恩格斯:比马克思小两岁,主要靠自学成才,有12门 语言能进行流利地说、写,能看 20种不同语言写的书籍。 恩格斯19岁写的一首诗: 一股汹涌的洪流, 呼啸着独自奔出山谷, 松树在他面前轰然到下, 他就这样给自己冲开了一条大道; 我也将和这股山洪一样, 给自己开辟一条道路。 恩格斯在英国从事长时间的经商活动,其主要原因是 为了从经济上支持马克思完成《资本论》的写作。 这个理论之所以用马克思一个人的名字命名,恩格斯 是这样虚怀若谷地说的:“马克思比我们一切人都站得 高些,看得远些,观察得多些和快些。马克思是天才, 我们至多是能手。没有马克思,我们的理论远不会是现 在这个样子。所以,这个理论用他的名字命名是公正 的。”
课堂自信——底气+大气+灵气+雅气=名气
学术上的底气(知识水平)—有水平 生活上的大气(个人修养)—有品位 指导上的灵气(教学方法)—有方法 对学生的雅气(师德师风)—有品味
安于优秀是最大的敌人, 唯一的办法是追求卓越!
做好学习设计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我们期待这样的课堂教学:见解深刻、独具 慧眼、旁征博引、循循善诱、充满智慧、精益求 精。独特的视角需要老师最精心的设计,这是对 老师功底的最大考验。我们改变不了世界,但我 们可以决战课堂,就从学科入手、从学生入手、 从课堂入手,从做好有效的教学设计开始吧! (一)注重学科价值和学科特点——教学的原动力 (二)准确把握教学目标——根本保证 (三)恰当选择教学方法与策略 (四)合理利用课程资源 (五)充分尊重学生
马、恩的优秀品质:
理想崇高、智能出众、勤奋顽强
马、恩能创立马克思主义的原因:
素质出众、勇于进行理论研究, 参加社会实践、真诚合作
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思想领域伟大升华的结果。 一句话,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做好学习设计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目标——不低就,不好高。因为它是一步步走近的; 自信——不自傲。因为它的每一点都是自己的; 规则——不违反。因为它可以证明自己是努力过的; 谦虚——不自卑。因为它是可以让自己包容的,不能跪下的; 反思——不盲目。因为它可以让自己明白做了什么?该怎么做的? 情绪——不痛苦。因为它可以把自己调整成快乐的?
15分钟讲解和40分钟探究哪个更有效? 讨论过多,时间过长,是否有效? 拓展内容过多、综合过度是否有效? 为一个学生耽误了时间,是否值得?
教学现场存在的问题:
3、对教学程序或结构变化 (备课、上课、作业的一致性)
(1)我要把学生带到哪里去? 教学过程是预设的, (2)我怎么知道学生已到那里了? 也是生成的; (3)我如何安排学习活动才有利于 学生产生更好的表现? 先学后教
候选人A: 富兰克林· D· 罗斯福 候选人B: 温斯顿· 丘吉尔 候选人C: 阿道夫· 希特勒
多数人熟知过去,只有少数人能够预 知未来; 多数人因为看见了才相信,只有少数 人因为相信而看得见; 多数人期望从别人处得到答案,只有 少数人会自己去发掘答案; 多数人遵循已有的游戏规则,只有少 数人能够创造新的游戏规则。 ——台湾,石滋宜著:《世纪变革 与学习革命》,2001,三联出版社
在学校里,有些学生自觉性比较差,没 有充分利用午休时间和自习课时间学习。
放学之后,没有及时回家,在外玩,很 晚才进入学习状态。做完作业后没有复习 预习。
周末、假期时间过于放松。先玩再学习。 只玩不学习。前松后紧,不松不紧,效果差。
有些学生作业马虎,作业差错多,选择题 乱猜,计算题只有答案没有过程;老师讲评 过的练习始终没有及时订正的习惯,导致已 做过的练习屡做屡错。到考试时遇到难题不 是去思考,而是乱猜。 作业时,懒得翻书,再看一眼,只求任务 完成。如果有同学已经完成时,要么拿起来 就抄,否则就随便乱写搪塞老师。
还需更加关注: 学生真实的感受和真正的需求,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情感 需求 因材施教 ……
做好学习设计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 2、对有效教学的追求与探索-有效的 已达成的共识:
有效性包括效率、效果和效益,不仅仅是效率; 宽松不是懈怠,不是一味地顺着学生,放任自流; 课堂活动不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应指向教学目的; 调动学生兴趣与学习能力的获得是一个整体,不可偏 废; ……
不断进行反思——高效能教师能做到的
学生在课堂上有多少自主学习的时间 学生可以自由完成的事教师替代了吗 在这节课上学生有多少思维空间 在这节课上学生感悟到做人、做事的什么道理 在这节课上学生将获得哪些生存能力 有几位学生可以得到个别指导与激励 创造了几次学生个体表现、体验成功的机会 课堂上有几次掌声、笑声、欢呼声 这节课与上节课比,有创新吗 通过这节课,学生能应试吧
自我的生成
文化治
学生状态不行,有些学生学习没有预习, 上课注意力不集中,要么做小动作、讲闲话 睡觉、发呆;要么玩手机,看窗外,不愿意 做笔记,课堂效率低。
基于学情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怎样的?
如何教会学生会学、善学、乐学、勤学、博学,是 “以学为主”课堂教学的价值追求,但不是一蹴 而就的? 学生不会学习?不会思考?不主动回答问题?是不是 老师的教出来的?责任在谁? 如果我们的教学使学生丧失了自主探究的兴趣、欲望、 空间及能力,身陷题海导致怕学、厌学、弃学, 肯定不是“以学为主”,何谈质量与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