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中学综合素质》章节重点总结1.2:职业理念—学生观 - 教师资格考试

合集下载

中学综合素质第一章职业理念

中学综合素质第一章职业理念

中学综合素质第一章职业理念职业观念是指个人对职业的认识和理解。

在中学综合素质教育中,我们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念,即认识到职业是人生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发展的途径之一。

学生应该明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价值观,并结合社会需求和个人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

职业规划是指个人根据自身条件和目标,制定并实施未来职业发展的计划。

中学综合素质教育需要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职业的特点、要求和发展前景,引导他们进行职业规划。

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并制定长期和短期的职业发展目标,积极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能力,为实现职业目标做好准备。

职业道德是指在从事职业活动中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职业道德要求。

中学综合素质教育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引导他们遵守职业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价值观。

学生应该具备职业操守、诚信守法、尊重他人、团队合作等职业道德素养,注重职业道德的实践和提升。

在培养中学生的职业理念方面,教育机构和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引导和教育。

首先,可以通过开展职业生涯教育课程,向学生介绍不同职业的特点和要求,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并进行职业规划。

其次,可以组织职业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不同职业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内容,增强他们对职业的认知。

此外,还可以邀请职业人士来校进行职业讲座,分享他们的职业经验和成功之道,激发学生的职业热情和追求。

总之,中学综合素质第一章职业理念涉及职业观念、职业规划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培养正确的职业观念、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和培养职业道德,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规划未来,并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中学综合素质重点整理资料讲解

中学综合素质重点整理资料讲解

《综合素质》第一章:职业理念1、教育观2、学生观3、教师观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1、教育法律法规汇编及解读2、教师权利和义务3、学生权利和保护第三章:教师职业操守1、教师职业道德2、教师职业行为第四章:文化素养1、历史知识2、中外科技发展史3、科学常识4、文化常识5、文学常识6、艺术鉴赏第五章:教师基本能力1、信息处理能力2、逻辑思维能力3、阅读理解能力4、写作能力第一章:职业理念第一节、教育观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1)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2)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3)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3、素质教育的内涵:(1)实施素质教育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方向(2)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3)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4)实施素质教育最重要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4、如何开展素质教育(1)德育为先,五育并举(2)把握课改精神,实践中学新课程(3)课程教学以外的各种学校管理,教育活动,重点是班主任工作第二节、学生观1、我国所倡导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2、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道德、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3、为什么人要全面发展?(1)人的发展与社会生活条件紧密联系(2)传统分工导致人的片面发展(3)科技革命为人类准备了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4)社会主义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条件(5)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在人的劳动活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6)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相结合(7)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素质和个性的全面发展4、什么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一种肯定人的作用和地位,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的价值取向。

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总结

中学《综合素质》知识点总结

《综合素质》第一章:职业理念1、教育观2、学生观3、教师观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1、教育法律法规汇编及解读2、教师权利和义务3、学生权利和保护第三章:教师职业操守1、教师职业道德2、教师职业行为第四章:文化素养1、历史知识2、中外科技发展史3、科学常识4、文化常识5、文学常识6、艺术鉴赏第五章:教师基本能力1、信息处理能力2、逻辑思维能力3、阅读理解能力4、写作能力第一章:职业理念第一节、教育观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1)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2)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3)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3、素质教育的要求:(1)坚持德育为先(2)坚持能力为重(3)坚持全面发展4、如何开展素质教育(1)素质教育目的融入各教育环节;(2)构建对接社会现实的课程体系(3)启迪学生自主学习(4)充分发挥教师的正能量(5)创新素质教育教学模式第二节、学生观1、我国所倡导的学生观: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2、什么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道德、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

(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3、为什么人要全面发展?(1)人的发展与社会生活条件紧密联系(2)传统分工导致人的片面发展(3)科技革命为人类准备了全面发展的物质基础;(4)社会主义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条件(5)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在人的劳动活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6)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是教育与生产相结合(7)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素质和个性的全面发展4、什么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一种肯定人的作用和地位,强调尊重人、解放人、依靠人和为了人的价值取向。

5、“以人为本”的具体含义:(1)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维护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满足人的生存需要;(2)人与社会的关系:在公平公正的前提下满足人的发展需要;(3)人与人的关系:在维护公平正义的前提下优质优酬、兼顾公平。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职业理念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考点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职业理念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考点

综合素质《职业理念》考点归纳从教师资格历年考题来看,综合素质的职业理念是材料分析题必考模块,现整理出职业理念部分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的重要知识点,供广大学生考生学习和掌握。

第一节教育观1.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它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的同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素质教育的特点(1)全体性素质教育是面向每一个受教育者、以每一个受教育者为对象的教育,它面向每一个学生,旨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素质教育既不是精英教育.也不是精品教育,它是大众化的教育。

它要面向每一位适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在他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都在他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

(2)全面性素质教育中的“全面发展”有两个方面的具体规定性。

第一,针对一个个体来说,它是“一般发展”和“特殊发展”的统一;第二,针对班级、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群体而言,它是“共同发展”和“差别发展”的协调。

全面发展既要讲共同性,又要讲个别性,它决不排斥有重点地发展个人的特殊方面,允许在一个群体中各个体之间有差别地得到发展。

全面发展实际上就是“最优发展”。

(3)发展性素质教育是发展性教育,它不仅注重受教育者现在的一般发展,重视受教育者现在的一般发展对于未来的发展价值和迁移价值,而且重视直接培养受教育者自我发展的能力,使受教育者学会学习,培养受教育者终生学习的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

(4)未来性“未来性”是指素质教育立足于未来社会的需要,而不是眼前的升学目标或就业需求。

一般来说,教育具有较强的惰性和保守性,它总是在努力使年轻一代学会老一代的思维、生活和工作方式,因而人们在批评现代学校教育体系的局限性或弊端的时候,往往批评它是根据“昨天”的需要而设计的。

素质教育就是要改变教育的惰性和保守性,它的目标是使年轻一代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2017年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笔记

2017年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笔记

《综合素质》知识点【第一章:职业理念】一、教育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1.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两全两发展、创新和实践(1)面向全体学生(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平均,并不是全面)(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4)发展学生的主动精神,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5)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全面发展是为了可持续发展)2.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途径有:(1)树立素质教育理念,把握课改精神,实践新课程(基础教育新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2)学校管理,课外活动和班主任工作(3)举行德智体美并进的教育活动方法有:(1)提高教师队伍水平,最大限度的发挥教师的作用(主导性作用,更新教育理念,提高素养)(2)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3)引导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4)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5)建立多层次,多样化的教学模式3.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价教育现象根据要求和素质教育观念进行分析(1)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个性,注重开发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2)为什么要实施素质教育?①实施素质教育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②实施素质教育是当今国际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③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二、学生观:以人为本和全面发展1.“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基础:(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关联的(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3)机器大工业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可能(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条件(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2.教育中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起点,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①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②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一直转移③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2)学生是发展的人:①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顺序性、阶段性、不均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生理)(年龄段)(抓住关键期)(生理心理)(因材施教)“拔苗助长”“分阶段教学”“及时教育”“长善救失”②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长远眼光③学生是出于发展过程中的人:长善救失④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3)学生是具有个性和差异的人:①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与个性为基础的②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3.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有三个方面:(1)身心健康发展:生理心理健康的成长,生理心理健康得到社会的实现(2)主体性发展:建立正确的自我认识,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所需的自觉发展,主动发展。

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考点归纳1.2:学生观

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考点归纳1.2:学生观

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考点归纳1.2:学生观第二节学生观(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概述1.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概念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的全丽发展,即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统一的发展。

同时,也包括人的才能、志趣和道德品质的多方面发展。

2.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内涵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主要源于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它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价值理想,是未来社会的价值目标,也是实现人的发展的最高理想境界。

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人的劳动活动、劳动能力、社会关系、自由个性和人类整体的全面发展。

(1)人的劳动活动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类的特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性活动;正是在劳动中人类的存在才得以体现,人的本质才得以反映,人才成其为人。

人通过劳动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本身,在劳动的发展中获得自身的发展。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人类在劳动中产生,人类因劳动的异化而异化,因劳动的解放而解放,因劳动的发展而发展。

由此可知,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建立在人的劳动活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

人的劳动形式的丰富和多样其实质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多维展现或生命活动外化范围和程度的扩大、提高。

它反映和揭示了人的本质的全面的提升,以及人对自身本质的全面的占有。

(2)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和社会关系的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全面地拓展、张扬、提升人的一切能力,如人的体力、智力、自然力、道德力、现实能力和内在潜力等。

因此.能力的发展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

人的能力既包括体力,又包括智力;既包括从事物质生产的能力,又包括从事精神生产的能力;既包括社会交往的能力,又包括道德修养的能力和审美能力等。

劳动“更加需要才能得到全面发展”,成为“各方面都有能力的人”。

这里所指的能力,既包括体力,又包括智力;既包括从事物质生产劳动的能力和作为生产力要素的生产技术能力,又包括从事精神活动和精神生产的能力;既包括社会交往、社会适应和驾驭社会关系的能力,又包括开拓和创新的能力;既包括德能.即思想觉悟与道德修养的能力,又包括审美的能力;既包括现实能力.又包括潜在能力。

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第一章知识点汇编

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第一章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职业理念第一节教育观——素质教育观教育观的核心是教育的目的。

素质教育观是为了提升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将教育活动的目的指向人的全面素质的发展,即先天的生理素质及后天环境与教育影响下的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的全面发展。

1.素质教育是以提升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发展教育,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受教育机会平等是国家法律规定的一项基本教育方针。

)3.素质教育是面向学生的(和谐的)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

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四有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体发展的教育。

(美国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连贯的、全方位的、全过程的教育活动,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要求,是终身的,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四育有机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

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标志着素质教育观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思想。

200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标志着素质教育已经上升到法律层面,成为国家意志。

1.促进学生身体的发育2.促进学生心理的成熟3.造就平等的公民(受教育机会公平、全面提高国民素质)4.培养个体的生存能力和终身学习的基本素质5.培养学生自我学习的习惯、爱好和能力6.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7.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能力1.面向全体学生2.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4.促进学生活泼、生动、主动的发展(启发式教学)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1.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是“两基”(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条件是树立素质教育理念,加大教育改革(课程改革是核心)基本保证是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前提条件是教师的教育观念重要方法是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2.优化结构,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1)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2)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3)强化教师在职进修制度,提高教师待遇,优化学校管理3.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4.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5.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6.加强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开创素质教育的新局面,靠法治、制度保障,切实加大教育投入等1.全面素质与片面素质的区别2.价值取向的区别(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考试成功)3.教育方针的区别第二节学生观——“以人为本”学生观是确立素质教育观的理论依据。

中学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考点汇编

中学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考点汇编

必背考点汇编第一章职业理念考点1:教育观(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考点2:“以人为本”的学生观①“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人;身心发展有规律,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有能力克服问题不断发展。

②“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③“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学生在教育活动在处于主体地位;学生的行为和认识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考点3:教师观1.教师角色的转变:【口诀:三者一开放】(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2)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研究者(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2.教学行为的转变:(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民主、互动、教学相长(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与终身学习发展(4)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考点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第十四条【管理制度】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根据分级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领导和管理教育工作。

2.第三十一条【教育机构的管理体制】校长具备条件:①具有国籍②在中国境内定居③由县级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聘任。

3.第三十二条【教育机构的法人条件】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具备法人条件的,自批准设立或者登记注册之日起取得法人资格。

4.第四十三条【受教育者的权利】对于学校处分不服,向行政部门提起申诉。

(申诉——行政部门)对学校、教师侵犯人身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依法诉讼。

2017宁夏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考点:职业理念—学生观材料分析

2017宁夏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考点:职业理念—学生观材料分析

2017宁夏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考点:职业理念—学生观材料分析2017年教师资格考试已经开始,宁夏教师资格考试参加全国统一考试,考试科目比以前增加了许多,相对应的考试难度也有所增加,在这里中公教育专家整理了一些教师资格证相关的备考技巧分享给各位考生,希望对各位的考试能有所帮助。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

学生观的材料分析题点:分为广义和狭义的学生观:广义学生观:一、“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二、全面发展三、教育公正狭义学生观:“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一、“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1.学生是发展的人解析:这一点里面书上对应了三点分别是:(1)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2)学生是有巨大发展潜力的;(3)学生处于发展过程之中。

其中,在材料题里面,着重我们需要关注的是(2)(3)两点,这两点需要我们放在一起来理解。

学生是发展的人,强调学生处于发展过程之中,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需要我们老师对他们充满信心,当然也会犯错误,需要我们允许他们犯错误,理解并帮助他们。

在材料里面,学生可能会有很多缺点和错误,而老师一般对学生循循善诱,积极教导,帮助学生成长。

2、学生是独特的人解析:这一点书上也对应了三点,分别是:(1)学生是完整的人;(2)学生具有独特性;(3)学生与成人相比具有差异性。

其中考察得最多的是(2),对于这一点,它的关键词是两个:个体差异性和因材施教。

在材料里面基本上学生有自己的特点(包括优点和缺点),老师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解析:这一点书上也对应了三点:(1)学生是独立于教师头脑之外的人;(2)学生是学习的主体;(3)学生是权责的主体。

重点考察的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点。

关键词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

在材料里面,一般出现的都是,老师把更多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学习,老师起到的是引导和帮助的作用。

二、全面发展解析:这一点不用多说,一般我们认为全面发展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是在材料里面,这五育全部集中在一个人身上也不切实际,所以一般一个人出现两个及以上不同方面的发展,我们就认为是全面发展。

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考点总结

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考点总结

教师资格证中学《综合素质》考点总结引言教师资格证考试是评估教师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其中《综合素质》部分旨在考查教师的基本素养、教育教学能力和职业行为。

本总结旨在帮助考生全面掌握《综合素质》部分的考点,为考试做好充分准备。

第一部分:教师职业理念1. 教师职业道德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教师职业道德的实践应用2. 教师职业行为规范教师职业行为的规范要求教师职业行为的典型案例分析教师职业行为的自我修养3. 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法律法规的基本知识教育法律法规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教育法律法规的案例分析第二部分:教师基本素养1. 教育学基础教育学的基本理论教育学与教育教学实践的结合教育学在教师职业发展中的作用2. 心理学基础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心理学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心理学在教师个人成长中的作用3. 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概念教育心理学在学生学习中的应用教育心理学在教师教学中的应用第三部分:教育教学能力1. 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设计的原则和方法教学设计在不同教学场景中的应用教学设计的案例分析2. 教学实施能力教学实施的策略和技巧教学实施中的问题解决教学实施的案例分析3. 教学评价能力教学评价的目的和原则教学评价的方法和工具教学评价的案例分析4. 班级管理能力班级管理的原则和策略班级管理中的问题处理班级管理的案例分析第四部分:教师职业发展1. 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性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教师专业发展的案例分析2. 教师终身学习终身学习的概念和意义终身学习在教师职业发展中的作用终身学习的策略和方法3. 教师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概念和重要性创新能力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结语教师资格证考试的《综合素质》部分是评估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环节。

通过本总结的学习和准备,考生可以系统地掌握《综合素质》的考点,为顺利通过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每位考生都能在考试中取得优异的成绩,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教师。

2017《综合素质》重点知识整理

2017《综合素质》重点知识整理

《综合素质》复习总纲第一章 教师职业理念第一节 教育观教育观即教师的教育观念,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对相关教育现象,特别是对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所教学生的主体性认识。

考纲解析1.理解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2.掌握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3.依据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分析和评判教育现象。

✓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素质教育是以人的素质发展为核心的教育《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指导方针,以提高国民的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时间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 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要掌握,有可能出分析题)1、 面向全体学生依法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发展的基本权利,改变仅以分数衡量学生的做法,有失教育公平。

2、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求学生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并重。

3、 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途径。

4、 培养学生主动精神,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这是以学生注动精神和个性发展为基础的。

5、 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素质教育的实施1、 转变课程功能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2、 调整课程结构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3、 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4、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5、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要掌握)1、把教学目标的的实现,落实到每一堂课,乃至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对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2、构建生活、生产实际和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学科内容体系(最为迫切、最为关键的一步)3、全方位跳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促进学生学习的良性循环。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第一章职业理念第一节教育观一、素质教育观1定义: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一一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2、内涵(1)素质教育以提咼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我国把教育、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发展教育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受教育机会平等是国家法律规定的一项基本教育方针。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全面发展,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

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发展,而是和谐的全面发展。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教育。

从差异出发,以人的个性发展为目标,实质上是一种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

3、外延素质教育不是对特定阶段、特定学校提出的要求,而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要求。

**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1•面向全体学生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鼓励学生存疑、求疑、在教学中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三、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一)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

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加大教育改革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条件。

(二)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

1.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教师的教育观念对教师教育行为具有指导作用。

2.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职业理念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考点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职业理念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考点

综合素质《职业理念》考点归纳从教师资格历年考题来看,综合素质的职业理念是材料分析题必考模块,现整理出职业理念部分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的重要知识点,供广大学生考生学习和掌握。

第一节教育观1•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

它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的同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素质教育的特点(1)全体性素质教育是面向每一个受教育者、以每一个受教育者为对象的教育,它面向每一个学生,旨在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素质教育既不是精英教育.也不是精品教育,它是大众化的教育。

它要面向每一位适龄学生,使每个学生都在他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都在他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

(2)全面性素质教育中的“全面发展”有两个方面的具体规定性。

第一,针对一个个体来说,它是“一般发展”和“特殊发展”的统一;第二,针对班级、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群体而言,它是“共同发展”和“差别发展”的协调。

全面发展既要讲共同性,又要讲个别性,它决不排斥有重点地发展个人的特殊方面,允许在一个群体中各个体之间有差别地得到发展。

全面发展实际上就是“最优发展”。

(3)发展性素质教育是发展性教育,它不仅注重受教育者现在的一般发展,重视受教育者现在的一般发展对于未来的发展价值和迁移价值,而且重视直接培养受教育者自我发展的能力,使受教育者学会学习,培养受教育者终生学习的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

(4)未来性“未来性”是指素质教育立足于未来社会的需要,而不是眼前的升学目标或就业需求。

一般来说,教育具有较强的惰性和保守性,它总是在努力使年轻一代学会老一代的思维、生活和工作方式,因而人们在批评现代学校教育体系的局限性或弊端的时候,往往批评它是根据“昨天”的需要而设计的。

素质教育就是要改变教育的惰性和保守性,它的目标是使年轻一代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学生观
高频考点提要
1.“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2.有差异学生的共同发展;
3.构建良好师生关系。

第一节“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确立正确学生观的基础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我国现代教育观思想渊源: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1.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又指德智体美各方面的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其核心是对学生所作的完整认识,主要内容有:
①教育活动的对象-学生,是具有主体性的“人”,学生的主体性必须得到满足;(主体性)
②学生是有着身心诸方面需要的“完整”的人,教育必须满足其全面发展的需要;(完整性)
③学生是有发展潜力的人,教育的作用在于充分开发出学生的发展潜力(发展性)
④学生作为人,也是指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是全体学生的发展(全体性)
⑤学生是有差异、有个性的人,全面发展与有差异、有个性的发展是统一的(差异性)
2.全面发展的学生观
学生观是指教育者对学生作为教育活动对象的性质、地位和特点的认识。

学生观在具体的教育实践活动中支配着教育者的行为,决定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或师生关系),教育者的教育活动是在一定的思想认识基础之上展开的,而这种思想认识的核心就是学生观,换句话讲,有什么样的学生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师生关系,教育者会依据已有的学生观来展开教育工作,并产生相应的教育结果。

科学合理的学生观有助于建立和谐的良性师生关系,有助于高效地开展教学实践,自然也就会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

(1)学生作为主体的人
以人为本学生观要求把学生置于教育活动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关注学生的全面成长,把学生真正的当做“人”来开展教育,尊重学生的自主意识,不以教师的个人意志去支配学生,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开展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

(2)学生作为完整的人
①人是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性的统一体
②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性各方面也有具体的完整构成
(3)学生是发展的人:作为有发展潜力的人
①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学生发展的规律性主要体现在身心发展上,不同阶段的学生具有不同的身心特征。

②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以人为本学生观要求教师应当把学生看做是发展过程中的客观存在,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倡导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

(4)学生作为一个整体
人的全面发展学生观,不是针对一部分学生,是针对全体学生
(5)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
以人为本学生观,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更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要求。

人的全面发展①不是不同方面平均发展;②也不是所有人按平均水平发展。

①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
人的全面发展不等于各个方面的平均化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思想,要求每个受教育者作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个体,各个方面都能够获得应有的发展,同时也要承认人的各个方面发展水平具有一定差异性,不能用同样的标准去衡量各个方面的发展指标。

②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教育的生机和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它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落脚点和最终体现。

3.中学生的发展特点
中学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所面对的学生是中学生,处于中学阶段的中学生具有其独特的发展特点,中学生的发展特点主要体现在:身心发展、主体性发展和具体教育内容发展三个方面。

首先,中学生的主体性发展特点是指中学生自我意识的进步与提升。

其次,中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鲜明的特点。

最后,中学生在具体的德、智、体、美等教育内容方面也有着鲜明的发展特点。

4. 全面发展学生观的基本要求
(1)中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要求:中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
建立正确的自我认识,培养起全面发展的人所需要的自觉发展、主动发展的意识。

(2)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
中学生生理健康要求得以实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要求得到充分满足。

(3)中学生社会文化素质发展的要求
在德智体美等方面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必要的准备和支持,打下坚实的基础。

附录: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主要内容
①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②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③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④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⑤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第二节“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1.“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
教育活动中的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1)“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内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2)“以学生为本”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延展
“以人为本”思想贯彻在教育活动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因为教育活动的对象是学生,学生是独立的个人。

以人为本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一种学生观,也可以从三个维度去理解:
①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②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③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2. 以人为本与个人本位、社会本位
以人为本即克服了个人本位忽略人的社会历史条件缺点,也克服了社会本位忽略人的个性发展的缺点。

3.中学教育以中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要求
(1)必须以中学生发展需要为本
(2)必须以中学生全面发展需要为本
(3)必须以全体中学生的发展需要为本
第三节教育公正与中学生的共同发展
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来开展教育活动,要遵循“教育公正”的原则,处理好学生发展的“共同性”和“差异性”问题。

1. 教育机会均等,是促进所有学生的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
所谓教育机会均等,应当包括两个方面:①入学机会均等;②教育过程中机会均等。

2.有差异的中学生的共同发展
(1)学生的性别差异与共同发展
不因性别而造成受教育者的发展差异,做到促进男生和女生的共同发展,就是要做到不要因性别而形成一种性别学生发展的优势和另一性别学生发展的劣势。

(2)学生的民族差异与共同发展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因此,在我国中学教育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必须注意到民族差异,做到不同民族的学生共同发展,特别要注意少数民族学生的发展。

(3)学生的地域差异与共同发展
中国人口众多,地域广大,经济发展不平衡,存在着地域发展的差异。

坚持“以人为本”,也要做到不同地域的学生得到共同发展。

(4)学生家庭背景的差异与共同发展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然而社会中的家庭却千差万别。

家庭有经济情况的差异,有家长社会地位的差异,有家长文化水平的差异,有家长性格的差异,有家长教育子女水平的差异,还有家庭结构的差异。

家庭的这种种差异,可能会影响中学生的发展。

(5)学生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与共同发展
在教育活动中“以人为本”,特别要注意正确地对待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要给予身心发展状况不同的学生以同样的关注,以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

第四节教育公正与中学生个性潜能有差异的发展
坚持教育公正,是“以人为本”对中学教育的本质要求,正确地对待所有的中学生,促进所有中学生的共同发展,并不是让所有中学生步调一致,而是让每一个中学生都能在自己发展潜能的基础上,个性能够得到充分发展。

1. 教育公正与中学生个性发展潜能
在教育活动中。

不因性别、民族、地域、家庭背景和学生个人身心发展情况而歧视一些学生,给所有中学生提供同样的教育机会,这是教育公正的要求。

2. 教育分层与个性发展
教育分层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把学生按“好、中、差”分为不同层次,然后依据这种分层,给予不同分层的学生以不同的教育资源。

而因材施教则是依据每个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发展潜能,采用适宜的教育方法。

教育分层同因材施教的根本区别在于教育观念的不同:
教育分层背后的教育观是,学生有才能高低之分,因而给予学生的教育机会要按照才能的高低来分配。

因材施教背后的教育观是,学生的个性发展潜能不同,因而要给不同个性发展潜能的学生提供最有利于其发展的教育机会。

(新教材已经调整删除!!!仅供参考)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1.师生关系的含义及功能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