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资料二
大学心理学总复习资料(包括答案)
大学心理学总复习资料(包括答案)第一章绪论一、填空题1、当刺激作用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从比较静息的状态转化为比较活跃的状态,这就是_神经冲动_。
2、一次神经冲动产生的过程,基本上是由于刺激导致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从而使膜外膜内的正负离子移动而导致膜内外电位差发生变化的过程,因此,神经冲动会用_动作电位_来说明。
3、神经冲动的传导在细胞内主要是_电传导_传导,在细胞间主要是_化学传导_传导。
4、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互接触的部位叫_突触_,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借助于_神经递质_来完成的。
5、神经递质主要起两种作用,一种叫_兴奋_,另一种是_抑制_。
6、反射是指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对刺激做出的有规律的反应。
以脑为核心的神经系统的一切活动都是通过_反射_方式来实现的。
神经回路是处理信息的基本单元,最简单的神经回路是_反射弧_。
7、一般情况下,当人在恐惧和愤怒等情绪状态下,交感神经__使躯体兴奋起来,它能加速心脏的跳动、能让肝脏释放更多的血糖以便肌肉利用、能减缓消化器官的活动,以便于采取搏斗和逃走的行动。
8、大脑皮层有四个脑区,分别是:_额叶__、_顶叶_、_枕叶_、_颞叶_。
负责控制躯体运动和类似筹划、决策、目标设定等高级的认知活动的是额叶__;__顶叶主要负责触觉、痛觉和温度觉;_枕叶_主要是视觉中枢;颞叶主要是_听觉中枢_。
9、在功能上,大多数人与_语言_相关的机能已一侧化到左半球,我们说话、阅读、写字主要是左半球完成。
10、巴甫洛夫认为,条件作用可以是用刺激唤起特定反射的兴奋过程,也可以是用刺激_抑制_原本可能会产生的反射的过程。
条件抑制包括:_消退抑制、延迟抑制_;无条件抑制包括:_外抑制、超限抑制_。
11、条件反射形成的最佳条件是:在铃响(信号刺激)后的0.5秒时,呈现食物(无条件刺激),两者的_相邻性_是重要的条件,也叫条件作用。
后来的研究进一步发现,_相倚性_是影响经典条件作用形成的重要因素。
心理学复习资料
心理学复习资料1.心理的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客观现实反应;2.脑的机能:大脑的作用和活动;3.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被称为本能的或种族的反射,是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对每个个体来说都是先天遗传的、不学而能的,如眨眼、吸允、呕吐反射等;无条件反射的神经通路是固定的联系,引起反射的刺激是具有生物意义的无条件性刺激,不需要后天学习和训练;无条件反射活动为人或同一种族的动物所共有,它助于维持有机体的生存,排除危险,避免伤害,以及延续后代;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发射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例如个体通过学习在过马路时遵守“红灯停,绿灯亮”的规则;4、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威廉·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5、心理现象分类表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过程情感过程:对事物的态度体验过程情绪和情感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心理现象个性心理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价值观等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6、弗洛伊德认为心理由三个彼此分离且相互独立的结构组成:本我、自我、超我7、心理学派别构造主义:冯特、铁钦纳;所有的心理都是由元素构成的强调你意识结构—用内省的方法想找出构而成人心理结构的基本元素;机能主义:詹姆斯,意识是连续变化的强调意识的作用和功能;行为主义:华生,斯金纳;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格式塔心理学:维特海默,科勒;反对把意识分成元素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精神分析学派:佛罗伊德,人类的行为源于欲望和动机,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的行为;人本主义:马斯洛,罗杰斯;人性本善,人有自由意志自我实现需要;8、注意的概念:注意是一切活动必需参加的成分是心理组织的一部分;9、注意的种类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为不随意注意;有意注意:指事先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随意注意;有目的性意识努力有意后注意:指事先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有目的性,无意识努力10、注意规律和教学一注意规律1、无意注意的规律:一是刺激的强度,二是刺激之间的差异程度,三是刺激的变化,四是刺激物的新异性;2、有意注意的规律:一是对活动任务的认识,二是对活动的间接兴趣,三是个体的意志努力,四是对活动的精心组织;3、有意后注意的规律:一是对活动浓厚的兴趣,二是活动的自动化;二运用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1、根据注意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2、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3、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教学活动提高活动的目的性,激发学习动机,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4、运用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相互交替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11、感觉和知觉的关系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感觉和知觉都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是人认知客观世界的初级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12、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对刺激的感受能力,感觉能力是通过感觉阈限来测量的;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觉性感觉阈限指持续一定时间能够引起感觉的刺激量;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感觉的阈限值越大,感受性就越弱,对刺激的敏感性就低,感觉阈限值越小,感受性就越强,对刺激就越敏感;13、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对某种刺激物的感受性因为其他感受器官受到刺激而发生变化的想象,兼做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一)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一般规律是:若刺激能提高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强刺激则使这种感觉性降低;(二)不同感觉的补偿和协作,感觉补偿是指当人在某种感觉缺失后,可以用其他感觉来补偿;(三)联觉,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是感觉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13、感觉的适应性适应是由于一个稳定的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觉性发生变化的现象;除痛觉外各种感受性都存在适应现象,适应的结果可以是感受性升高,但大多数是感受性降低;如视觉适应,暗适应和明适应;14、知觉的特征一知觉的选择性:对外来刺激有选择地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二知觉的整体性: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的知觉为一个统一整体的特征;接近性原则,相似性原则,连续性原则,闭合性原则,共同命运性原则,对称性原则三知觉的理解性: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象加工处理以其做吃最佳解释说明的特征;四知觉的恒常性:刺激变化的情况下把事物知觉成稳定不变得整体的现象;大小恒常:人对客观大小的知觉不因其投射到视网膜上的像的大小而改变的特征;形状恒常:人对客观形状的知觉不因其投射到视网膜上的像而改变的特征;颜色恒常:物体在不同波长光线的照射下不变的知觉;亮度恒常:指当照射物体表面的光线强度发生了变化,但个体对物体的亮度知觉仍然保持不变的现象;方向恒常:指当我们的观察物体时,即使头部发生倾斜,仍然认为物体的方向保持不变主观:过去的知识,经验,语言,定势,期待心理等客观:对象部分之间的强度关系,对象各组成部分和属性额刺激顺序关系,对象个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对象本身的特点,他人的语言指导,刺激的模式等错觉是对正常事物主观歪曲的体验,幻觉是没有现实事物刺激时发生的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15、记忆的分类记忆的内容:形象记忆、逻辑记忆、倾斜记忆、动作记忆记忆的手段:视觉记忆、听记忆、运动记忆、混合记忆记忆的时间: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16、前摄和后摄抑制前摄和后摄是干扰回忆的重要方面,前摄抑制是指先学材料对回忆后学材料的干扰,后摄抑制是指后学材料对回忆先学材料的干扰;17、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指出识记后的最初一段时间里,保持最急剧下降,然后下降的速度逐渐减慢,并逐渐稳定在某个水平上;遗忘曲线呈先快后慢的趋势;表明人类遗忘曲线的进程是不均衡的,遗忘在学习后立即发生,识记后短时间内遗忘比较快,量也比较多,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进程逐渐变慢,到了一定的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两个重要发现:一是揭示了人类遗忘的发展进程;二是发现了记忆保持信息的时间;18、思维的特性:概括性、间接性、逻辑性19、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问题情境因素、认知因素、个性因素、思维定势、功能固着、原型启发20、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亦称“基本需要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从低到高分别为: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生理需求:生理上的需要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吃饭、穿衣、住宅、医疗等等;它是最强烈的不可比卖弄的最底层需要,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的行为;安全需求:安全的需要包括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等;每一个在现实中生活人,都会产生安全感的欲望、自由的欲望、防御的实例的欲望;社会需求:社交的需要也叫归属与爱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它于个人性格、经历、生活区域、民族、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都有关系,这种需要是难以察觉、无法度量的;尊重需求:尊重的需要可分为自尊、他尊和权力欲三类;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评价以及尊重别人;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级的西药;满足这种需要就要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二)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结论A、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渐递升,但这种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情况;B、需求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人人都有需要,某层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二是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迫切需要;该需要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显示出来其激励作用;C、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相应的,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D、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E、马斯洛和其他的行为心理学家都认为,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通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三马斯洛理论的积极因素A、马斯洛提出人的需要偶一个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过程,这在某种程度上是符合人类需要发展的一般规律的;B、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了人在每一个时期,都有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而其他需要处于从属地位;C、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基础是他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四),马斯洛理论的消极因素A、马斯洛过分的强调了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人的价值就是一种先天的潜能,而人的自我实现就是这种先天潜能自然成熟过程,社会的影响反而束缚了一个人的自我实现;B、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带有一定的机械主义色彩;C、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只注意了一个人各种需要之间存在的纵向联系,忽视了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往往存在多种需要,而这些需要又会相互矛盾,进而导致动机的斗争;21、叶克斯—多德森定律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研究证实,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呈倒U形的线性关系;具体体现在:动机处于适宜强度时,工作效率最佳;动机强度过低时,缺乏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工作效率不可能提高;动机强度超过顶峰时,工作效率会随强度增加而不断下降,因为过强的动机会使机体处于过度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干扰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正常活动;上述研究还表明:动机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的,依据任务的不同性质会有所改变;在完成简单的任务中,动机强度高,效率可以达到最佳水平;在完成难度适中的任务中,中等的动机强度效率最高;在完成复杂和困难的任务中,偏低动机强度下的工作效率最佳;22、动机的冲突动机冲突是专指较为明显的两种动机之间的冲突,常见的动机冲突分为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双趋冲突:是指当个体的两种动机分别指向不同的目标,只能在其中选择一个目标而产生的冲突;双避冲突:是指当个体的两种动机要求个体分别回避两个不同目标,但只能回避其中一个目标,同时接受另一个目标而产生的冲突;如,冬天,有的人既怕寒冷而由不远早起,又怕因迟到而受到教师的批评;趋避冲突:是指当个体对同一目标同时产生接近和回避两种冲突,又必须做出选择而产生的冲突;如“想吃粥,又怕烫”23、意志的概念:意志是指人们自觉地确定目的,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并通过克服困难实现预定的目的的心理过程;24、意志的品质:自觉性、果断性、坚忍性、自制力25、情绪与情感的区别和联系一情绪和情感的区别A、情绪是动物和人都具有的,情感是人所特有的;B、情绪具有情境性和暂时性,情感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C、在个体成长发展过程中,情绪出现早,情感出现晚;(二)情绪和情感的联系A、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形成的,而且它又通过情绪来表达;B、情绪也离不开情感,情绪的变化反映情感的深度,在情绪中蕴含着情感;26、情绪的状态:根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27、气质和性格的区别A、从起源上看,气质是先天的,一般产生在个体发生的早期阶段,主要体现为神经类型的自然表现;性格是后天的,在个体的生命开始时期并没有性格,它是人在活动中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反映人的社会性;B、从可塑性上看,气质的变化较慢,可塑性较小,即使可能改变,但较不容易;性格的可塑性较大,环境对性格的塑造作用是明显的;C、气质所指的典型行为是它的动力特征而与行为的内容无关,因而气质无好坏善恶之分;性格主要是指行为的内容,它的表现为个体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因而性格有好坏善恶之分;。
心理学复习题2
心理学复习题2一、名词解释1、个性2、发散思维3、能力4、应激5、想象6、感受性7.动机8.注意9.思维10、情绪与情感11.智商12、气质13、性格14、智力15、人格二、填空题1、“乌云接日头,半夜雨不愁”这句谚语反映了思维的-------特点。
------------。
2、-------是提供躯体与脑部之间神经双向传导的道路。
3、割裂脑人的现象说明了------------。
4、动物通过自己活动(操作)才能得到食物强化而形成的条件反射,称为----------。
5、在一项活动中,意识的参与成分相对较少,活动变成自动化了,可以同时进行其它活动.是意识的---------状态。
6、不随意注意与兴趣的关系是--------的,随意注意与兴趣的关系是--------。
7、作梦期一般位于----------睡眠阶段。
8、感觉剥夺实验结果说明了-----------。
9、色盲是------细胞失灵,夜盲又是------细胞失灵。
10、断续的闪光由于频率的增加,会使人们得到融合的感觉,这叫-------。
11、白天走近暗室,眼睛什么也看不见,过一会儿后,眼睛能看清物体的轮廓,这是在刺激物的作用下,感受性-----的适应。
12、尖锐的声音会使人起鸡皮疙瘩,这是----------现象。
13、用红笔批改作业既是利用了-----的规律,也是利用了知觉选择性的规律,即扩大--------的差别。
14、用针刺人的手,其手自动往后缩,这是--------现象。
15、人的各种知识经验在长时记忆中构成了一个比较稳定的网络,在心理学中称为---------。
16、有下列四种性格特征:诚实、守信、勤劳、粗心,向别人介绍自己时,将“粗心”这种性格特征放在第-------位置上,能让别人对你的整体印象好,这是利用了人际交往中的------------效应。
17、“狼孩”现象说明了-------。
18、-------有调节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作用,一旦受损会立即引起心跳、血压和呼吸的严重障碍,危及生命,故称为“生命中枢”。
心理学导论复习第二
一、单项选择题3.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年代是1879年5. 神经系统的基本机构与功能单元是神经元6.大脑皮层上的枕叶是(视觉)中枢。
7.下列选项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是(谈梅生津)。
8.下列选项属于无条件反射是(含梅流延)。
9.刚刚能够引起同类感觉之间最小差异量的是(差别感觉阈限)。
10.用红笔划出书中重点是利用了知觉的(选择性)特性。
11.教师在上课时,既能熟练地做到眼、耳、手并用的注意特性是(注意分配)。
又称时间共享13.先前学习与记忆的材料对后继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是(前摄抑制干扰)。
14.人脑对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的反映是(表象B )。
15.构成人类知识基本成分的思维形式是(概念D )。
1.人的心理特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D)4.属于机能主义理论的心理学家是(詹姆斯D )5. 神经元之间相互联系的基本生理机制是(突触D )6.大脑皮层上的顶叶是(D感觉运动)中枢。
8.下列选项属于第一信号系统的是(望梅止渴C )。
11.司机在开车时,能熟练地做到眼、耳、手、脚并用的注意品质是(注意分配B )。
13.后学习与记忆的学习对先前学习与记忆材料的干扰作用是(倒摄抑制干扰C )。
14.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是(记忆C)。
15.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思维C )。
1.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是(知觉C )3.有预定识记目的并能运用有效识记方法的识记是(有意识记C )4.对人类记忆和遗忘现象进行实验研究的创始人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B )6.从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来看,问题解决是指一系列有目的指向性的(认识操作A )过程。
7.一个人自觉的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是(意志B )8.对活动过程的兴趣是(直接兴趣C)9.离差智商的计算公式是(IQ=100+15Z D)10.人的认识、情绪和情感、意志统称为(心理过程B )11.大脑皮层上的颞叶是(听觉B )中枢。
大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发展概述第一节心理与心理学一、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可以定义为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于1879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的始祖.心理现象(个体心理)1。
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2)情感过程(3)意志过程第二节心理学的流派1、构造心理学代表人物:W。
冯特和E。
B.铁钦纳2、机能心理学代表人物:W.詹姆斯3、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物:华生s- r刺激-反应4、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巴甫洛夫、斯金纳5、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柯勒、考夫卡、韦特海默6、精神分析代表人物:西格蒙特。
弗洛伊德(潜意识)7、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第三节心理学的研究二、心理学研究方法1。
观察法: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被试的行为活动,从而探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的方法称为观察法。
2.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的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此种变量的变化对其他变量所产生的影响.3.调查法: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就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
4.个案法:搜集单个被试各个方面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三、心理的实质(一)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动的主要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
没有人脑,心理活动就不能产生。
(二)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1、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的源泉和内容;2、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有主观能动性。
3、人的心理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
第二章感觉与知觉一、什么是知觉㈠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㈡知觉与感觉的关系:感觉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知觉的基础知觉的直接反映整体感觉的深入一、感觉的基本规律(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有机体对刺激物的感受能力叫感受性;用来度量的感觉性的大小的指标叫感觉阈限。
心理学[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第一节神经元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基本单位。
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
1891年,瓦尔岱耶(waldeyer)提出神经元这一名称,并确立了神经元学说。
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一)神经元神经元是具有细长突起的细胞,它由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
树突较短,负责接受刺激,将神经冲动传向胞体。
轴突一般较长,每个神经元只有一根轴突,在轴突主干上有时分出许多侧枝。
哺乳动物脑神经元的数量大概在100亿个以上。
胞体的形态和大小有很大的差别。
按突起的数目可以分成单极细胞、双极细胞和多极细胞。
按功能可以分成内导神经元或感觉神经元、外导神经元或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
中间神经元介于前两者之间,起联络作用。
这些中间神经元的连接形成了中枢神经系统的微回路,这是脑进行信息加工的主要场所。
(二)神经胶质细胞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有为数10倍于神经元的胶质细胞。
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的沟通有重要作用。
首先它为神经元的生长提供了线路,就像葡萄架引导着葡萄的生长一样。
在发育的后期,它们为成熟的神经元提供了支架,并在脑细胞受到损伤时,帮助其恢复,起着支持作用。
胶质细胞的另一作用是在神经元周围形成绝缘层,使神经冲动得以快速传递。
这种绝缘层叫髓鞘,由某些特异化的神经胶质细胞组成。
髓鞘有绝缘的作用,能防止神经冲动从一根轴突扩散到另一轴突。
在个体发育的过程中,神经纤维的髓鞘化,是行为分化的重要条件。
胶质细胞还有一个作用就是给神经元输送营养,清除神经元之间过多的神经递质。
比如由胶质细胞构成的脑血管屏障就可以有效防止有毒物质侵入脑组织。
二、神经冲动的传递(一)神经冲动的含义冲动性是神经和其他兴奋组织(如肌肉、腺体)的重要特性。
当任何一种刺激(机械的、热的、化学的或电的)作用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由比较静息的状态转化为比较活动的状态,这就是神经冲动。
静息状态下,神经元细胞膜对钾离子有较大的通透性,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很差,致使膜内比膜外略带负电(内负于外),这时测到的电位变化叫静息电位。
最新心理咨询师二级考试之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二)
心理咨询师二级考试之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二)关于自我,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自我是心理学的古老课题、亦称自我意识或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
自我的结构包括物质自我、心理自我、社会自我、理想自我,自我概念的功能主要有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解释经验、决定期待。
关于身份,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身份是由个体的社会地位及处境地位决定的自我认同;身份是由角色构成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身份是地位身份,是相对稳定的,是身份的主体;处境地位所决定的身份是处境身份,是易变的。
关于自尊,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自尊是个体对其社会角色进行自我评价结果;自尊水平是个体对其每一个角色进行单独评价的总和、自尊需要的满足会导致自信。
自尊需要包括对成就、优势与自信等的欲望;对名誉、地位支配、赞赏的欲望两方面。
詹姆斯的经典公式:自尊=成功/抱负,意思是说,自尊取决于成功、获得的成功对个体的意义。
影响自尊的因素,包括家庭中的亲子关系、行为表现的反馈、选择参与和扬长避短、根据相似性原理正确进行社会比较。
社会知觉包括个体对自己、群体、他人的知觉。
行为原因、人际知觉、自我知觉属于社会知觉的范围。
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包括情绪、兴趣、动机、经验。
进行社会知觉时,图式对新觉察到的信息起引导、解释作用。
图式的作用包括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和自我知觉、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影响记忆。
由于信息出现的顺序不同而影响印象形成的现象包括首因效应、近因效应。
一般来说,近因效应容易出现在熟悉、亲密的人之间。
在有限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往往具有消极的性质,会使人对某些群体的成员产生偏见、歧视。
一般来说,中心品质模式更接近于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的印象形成的实际情况。
该模式认为,人们往往仅仅根据几个对个体意义大、重要的特征来形成总体印象。
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包括加法模式、平均模式、加权平均模式、中心品质模式。
常用的印象管理策略包括隐藏自己与自我抬高、近社会常模管理自己、社会期待管理自己、投人所好。
成人高考专升本《心理学》重点复习资料【打印版】
成人高考专升本《心理学》重点复习资料
【打印版】
第一章: 心理学的概述
- 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 心理学的主要分支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神经系统与行为
- 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
- 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 神经传导和神经递质的作用
第三章: 感觉与知觉
- 感觉的基本过程和特性
- 知觉的基本理论和影响因素
- 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的原理和功能
第四章: 研究与记忆
- 研究的基本类型和过程
- 记忆的过程和遗忘的原因
- 认知和情境对研究和记忆的影响
第五章: 思维与问题解决
- 关于思维的不同观点和模型
- 问题解决的方法和策略
- 创造性思维和创新的原理
第六章: 动机与情感
- 动机的类型和机制
- 情感的分类和表达
- 情绪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第七章: 人格与社会心理学
- 人格理论和评估方法
- 各种类型的人格特征和行为表现- 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实验研究
第八章: 心理障碍与心理治疗- 常见心理障碍的症状和诊断标准- 常见心理治疗方法和技术
- 心理咨询的原则和伦理准则
以上是成人高考专升本《心理学》的重点复资料,供您参考和复使用。
请按照章节顺序进行研究,结合相关的案例和实践,加深对心理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祝您考试顺利!。
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二章体育学习的心理基础一、填空题(将正确的答案填入空格)1.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以华生为代表的只研究行为,否认意识的旧行为主义、以赫尔、托尔曼、斯金纳等人为代表的允许对认知、行为动机等内部因素进行推测的新行为主义、以班图拉、米契尔等人为代表的重视认知、思维等意识活动作用的新的新行为主义。
2.根据认知心理学理论的观点,运动技能的学习主要分为运动技能的认知阶段、运动技能的联结阶段、运动技能的自动化阶段三个阶段。
4.建构主义心理学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于20世纪90年代在西方逐渐流行。
5.认知心理学理论主张学习就是将外在事物的关系内化为学习者自己的心理结构的过程,即S-O-R.6.认知心理学强调学习内容的基础性和呈现方式的多样性.7.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更强调真理的相对性,重视认识中的主观能动性.8.人本主义认为学习的本质是促进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六、简答题1.试述认知主义心理学理论在体育学习中的应用。
答:认知心理学理论对体育学习的影响同样体现在运动技能的学习上,学生只能通过不断地练习和认知,熟悉运动技能之间的内在联系,最后达到自动化阶段时才表明学习结束。
第一,强调学习内容的基础性和呈现方式的多样性。
第二,注意建立学习内容的层级结构。
第三,重视发挥学生已有知识和技能的作用。
2.试述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在体育学习中的应用。
答:根据构建主义心理学理论的观点,在体育学学习中,体育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主动“构建”能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灵活多样的体育学习活动.其一,强调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体育学习。
其二,强调“自上而下”的学习策略。
其三,注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能。
3.试述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的主要特点及其在体育学习中的应用。
答:该理论对体育学习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重视学生的健康、全面、和谐发展.第二,重视意义学习,强调非认知因素的重要性。
第三,重视学习的方法,强调学习的过程。
《心理学》复习要点
《心理学》复习材料第一章:心理学概述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3.1879年,德国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实验室的诞生。
冯特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4.心理现象分类:5.心理学流派6.心理的实质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神经元是神经组织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神经元的类型一般包括三种: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联络神经元.人的神经系统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个部分组成。
大脑分为四叶:额叶、顶叶、枕叶、颞叶。
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反射与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脑的反射活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由反射组成。
反射是神经活动的基本形式,是有机体接受刺激并作相应反应的过程。
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有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即所谓无意识的本能行为。
可分三类:食物发射、探究反射、性发射。
心理过程 心理现象 (共性) 个性心理(个性)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情感过程(情绪、情感)意志过程(意志过程的心理过程)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
例如,望梅止渴。
根据条件刺激的特点,巴甫洛夫把大脑皮层的功能分为第一信号系统活动和第二信号系统活动。
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如“望梅生津”,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第二信号系统: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
如“谈虎色变”“望梅止渴”,是人和动物的条件反射活动的根本区别。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与规律:神经活动主要只大脑皮层的活动,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
如,知之深爱之切,有所知才能有所感。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性心理学-二级考试复习资料
一.判断题1.克拉夫特一埃宾第一个使用“性学”这一术语。
(×)1906年,德国医学家布洛克用人类学方法对性障碍进行研究并首次使用了“性学”一词。
克拉夫特·埃宾于1886年出版的《性心理病》一书被国际上普遍认为是现代性学奠基之作。
2.在性反应上男女都有不应期。
(×)性不应期是男性特有的生理现象。
男性在一次射精之后,没有能力立即进行第二次射精,医学上称为“不应期”。
通俗说是指一次性生活结束后,在产生第二次性高潮前必有一松弛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即使有充分的性刺激,也不会引起性欲与性冲动。
3.父母对生殖器官与性活动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儿童的性心理发展。
(√)4.少年性倾慕导致早恋的性越轨。
(×)5、性器官指与性交和获得性满足有关的器官及组织区域。
(√)6.老年因衰老而丧失性能力。
(×)没有必然联系,性能力除生理外与心理及其它环境因素有关。
7.人类性行为即性交行为。
(×)凡是可以带来性愉悦、获得性快感、引起性高潮、达到性满足的行为都是性行为。
现代性学家根据性行为的目的及其所处阶段的不同,将正常性行为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边缘性性行为:主要指男女之间表达爱幕之情、进行情感交流的行为。
这类性行为所带来的主要是情感的满足或者只是弥漫性的性愉悦,而不以性高潮为直接目的或主要目的。
包括男女之间的鸿雁传情,互赠信物,眼送秋波以及花前月下的漫步,互勉互慰的言语交流等。
(2).过程性性行为:主要指以激发性欲为主要目的、以肌肤接触为主要方式(包括爱抚、亲吻等)的行为。
(3).目的性性行为:主要指以获得性高潮为直接目的、以生殖器接触为主要方式的性行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性交。
8.被誉为“最文明的英国人”的霭利斯,其一生代表作是《性心理学研究》7大卷。
(√)9.女性可拥有多重性高潮能力。
(√)10.儿童性游戏会给儿童带来危险的后果。
(×)儿童性游戏的基本本质是游戏,而不是性。
《心理学》复习资料(完整版)
《心理学》复习范围说明:本复习范围为期末考试内容,主要题型有填空题、是非判断题、问答题、实例分析题和论述题。
同学们对知识点要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注意与现实生活中的事例相联系。
第一章绪论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P:1~5)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1.心理过程:又叫心理活动,是心理发生、发展的过程。
根据心理过程的形成和作用,可将其分为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是人的基本心理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所经历的客观事物的反映思维:在感知、记忆的基础上,以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借助于语言,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概括的反映,揭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想象:是人脑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对原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的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情感过程意志过程认识是情感和意志产生的基础;情感对认识有巨大的反作用;情感是意志行为产生的催化剂;人的意志对认识、情感也起着调节作用。
总之,情感和意志都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反过来,人的情感和意志对认识也起着调节的作用,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的心理过程,它们是统一的心理活动的不同方面。
2.个性心理:个性也称人格,是指一个人在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经常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其中以性格为核心。
个性倾向性: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
心理咨询师二级基础心理学知识复习资料
心理咨询师二级(基础)——第一章基础心理学知识复习重点各位学友,请注意。
本复习资料根据考试指定教材和同步习题集,并参考2005年以来全真试题编制而成。
期望在家在认真读两三遍教材的基础上,找出考试重点,理解考试重点。
在理解的基础上多复习几遍重点.并结合配套真题,多练多记.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第一单元基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内容(p1-4)一、心理学概述心理学研究的对象:1、动物的心理现象;2、儿童的心理现象;3、正常成人的心理现象;4、精神病人的心理现象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及活动规律的科学。
基础心理学是研究正常成人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基础学科。
基础心理学总结的心理活动规律是:心理活动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对心理学各分支的研究都具有指导的意义.二、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基础心理学的内容可以分为四个方面:(一)认知;(二)需要和动机;(三)情绪、情感和意志;(四)能力、气质和人格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知、情、意和个性。
心理现象可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
心理过程包括:认知;情绪、情感;意志。
个性心理特征包括:需要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人格包括:气质和性格第二单元人的心理的本质(p4-6)一、心理是脑的机能动物心理的发展经历了感觉(环节动物)、知觉(脊椎动物)和思维萌芽(灵长动物)三个阶段。
人的心理是:脑的机能;客观现实的反映。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人的心理具有能动性、主观性,是脑活动的结果,是客观世界在脑中的反映。
心理现象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通过大脑活动而产生的。
心理反映的特点有能动性和主观性.心理反映不是镜子式的反映,而是能动的反映。
心理反映的形式可以是:事物的形象;概念;体验;活动。
由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的关系使得我们可以通过人的行为客观地研究他的心理.心理和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心理支配人的行为;心理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但心理和行为不能划等号,不能说“心理就是行为”,“行为就是心理”。
《心理学教程》总复习:第二章小学儿童的注意、感觉和知觉201702
• 2.无关运动的停止:如停止做小动作或交头 接耳。
• 3.呼吸运动的变化:如“屏息”。
补充:小学生在课堂上注意的几种状态[了解]
•1.真正的注意:在上课的各个环节都表现出积极的 智力活动,集中注意力的面部表情。
•2.表面上的不注意:外表上不注意,实际隐藏着深 刻的、稳定的注意。
(二)有意注意
• 1.定义:有预定目的,在必要时还需要做一 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 2.引起和保持条件 • (1)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 (2)用坚强的意志排除干扰; • (3)把智力活动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 • (4)培养间接兴趣。
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关系
• 只有有意注意伴随的活动,容易使人感到枯 燥乏味和疲劳,投入的程度不高。反之,只 有无意注意伴随的活动,难以使活动持久、 深入地进行下去。
• 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和课外活动,有 意识地对儿童的各种感觉能力加以训练和 培养。
(二)知觉的特性
• 1.知觉的选择性 • 个体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同时
把其他对象作为知觉对象的背景,这种现象叫 知觉的选择性。
• 凡是能够引起注意的对象,包括无意注意和有 意注意,都易于成为知觉对象。
• 只有两种注意相互配合、互相交替,才能使 人们自觉地、有兴趣地投入到活动中去,使 活动达到最佳的效果。
(三)有意后注意[了解]
• △定义: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 注意。
• △产生条件:它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经 过学习、训练或培养个人对事物的直接兴趣 达到的。
第二节 小学儿童的注意
• 小学儿童注意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注意有意性 的发展和注意品质的发展两大方面。前者指 有意注意在认识中的地位、作用逐渐提高和 注意的有意性由被动到主动;后者指小学儿 童注意广度、稳定性、转移和分配等品质在 有意注意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并表现出不同 特点。[熟背]
《心理学教学资料》第一、第二章复习题.doc
第一、第二章复习题-、单选题:1、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称为()。
A、气质B、性格C、意志D、情绪2、人的可见光谱范围是在()纳米之间。
A、300〜700B、500〜900C、380〜780D、320〜7203、人在判断时间的精确性方面,()通道最好。
A、视觉B、听觉C、触觉4、既怕考试不及格乂不想放弃玩耍时引起的是()冲突。
A、双趋B、双避C、趋避D、多重趋避5、强调情绪的产生都是由外界环境刺激、机体的生理变化和对外界环境刺激的认识过程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的情绪理论被称为()。
A、坎农巴德学说B、伊扎德的情绪理论C、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D、沙赫特辛格的情绪理论6、同一分析器由于受不同刺激物的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称为()oA、联觉B、适应C、对比D、后象7、()的语言文字材料信息多为听觉编码。
A、瞬吋记忆B、短吋记忆C、长吋记忆D、无意识记8、用奖励性手段强化有机体的某种反应行为使其出现的频率增加的现象称为()。
A、无条件反射B、操作条件反射C、经典条件反射D、非条件反射9、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个层次。
10、社会交换论主张从投入与产出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它强调()OA、事物的意义与符号对个体行为的作用B、人们之间的互动是物质与非物质的一种交换C、文化对个体行为的影响D、直接强化、间接强化与自我强化11、安德森研究影响人际关系的人格品质发现,最受他人喜欢的因素是()OA、真诚B、相似性C、魅力D、性格外向12、他人在场,会影响助人行为。
一般情况下,在场人数越多,助人行为()A.迅速增加B.越难预测C.越多D.越少13、关于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正确的说法是()。
A、从物质自我到心理自我,最后到社会自我氏从心理自我到社会自我, 最后到理想自我C、从物质自我到社会自我,最后到心理自我D、从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 最后到物质自我14、()是指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
黄希庭-心理学导论第二版-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1.心理学是探讨心理现象的科学。
2.从个体心理的动态--稳态维度,可以区分出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
3.知情意的关系:①人的认知、心情和意志活动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进行的,而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
②人的心情和意志受认知活动的影响。
③人的心情和意志也影响认知活动。
④心情和意志也是紧密联系、相互作用的。
心情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也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阻力,而人的意志也可以限制、调整自己的心情。
4.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的心理过程进行时常常表现出来的稳定特点。
5.行为指有机体任何可测量的反应。
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视察到的行为,另一类是内隐行为。
6.人的心理现象是由肯定的刺激引起的,心理支配着行为而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7.心理学是科学大家庭中的成员,心理学的科学性表现在可复制性,可证伪性和系统性三个特征上。
8.心理学探讨设计的基本原则:①可公开检验原则②主客观资料科学整合原则③人文关怀原则。
9.心理学探讨基本方法:描述探讨、相关探讨和试验探讨。
10.描述探讨又分为:①自然视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被试视察者的行为作系统的描述记录。
缺陷:a.很难确保被视察者没有觉察到探讨者在视察他 b.可能会产生视察者偏差 c.在视察时想要视察到的行为未必会发生②调查法:是以提问的方式,要求被调查者就某个或某些问题回答自己的想法。
调查法可分为问卷调查和访问调查。
③个案法:是收集单个被试各方面的资料以分析其心理特征的方法。
11.试验探讨:试验法是在限制的条件下系统操纵自变量的变更,以揭示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的一种探讨方法。
是唯一一种能确定因果关系的方法。
要求:①要对环境加以限制②要对机体变量加以限制。
缺点:a.期望效应的干扰 b.试验中的被试并不总能代表所要探讨的总体 c.试验情境的人为性,远离了人们的现实生活。
12.1879年冯特在莱比锡高校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试验室。
13.①冯特创建了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的第一个学派---构造主义。
心理学复习
第四节
记忆就是人脑对有关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认知加工过程。
信息的提取有两种形式,即再认和回忆。
根据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忆过程中意识参与的程度,可以把记忆分为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内隐记忆是指个体在无意识情况下的记忆,又叫自动的无意识记忆。外显记忆是指个体在意识控制下的记忆,又叫受意识控制的记忆。
第三节
广义的情绪包括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其自身需要之间关系的态度体验,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形式。
情绪和情感是复杂的心理现象,其中包括生理唤醒、认知解释、主观体验和外部表现四个主要方面。
情绪和情感的功能包括: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
表情是个体在情绪和情感状态下生理和心理以及外部行为上表现的变化或活动,表情是情绪和情感所特有的外显表现。
注意:注意是指个体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的心理活动,
注意的功能:注意的功能包括选择功能、维持功能、调节功能三项功能。
注意的种类
1. 无意注意
无疑注意时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
引起人的无意注意的刺激物一般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刺激的强度;二是刺激之间的差异程度;三是刺激的变化;四是刺激的新异性。
三、 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三者体现着人的整体心理活动在“动态——过度态——稳态”方面的相互关系和时相特征。
总之,心理过程和个性的相互制约关系,从整体上反映着人的心理活动共同规律和差异规律的辩证统一。心理学就是要研究和揭示这些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一) 心理对物质载体的依存性
《心理学概论》复习题2
《心理学概论》复习题第一章一、单选题:1. 需要层次论的倡导者是:A斯金纳 B桑代克 C皮亚杰 D马斯洛2.持消极人性观的心理学流派:A精神动力学派 B行为主义学派 C人本主义学派 D认知学派3.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于1879年创建于:A俄国 B德国 C日本 D美国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中,最高层次的需要是:A生理与安全 B自我实现 C交往与尊重 D认知与审美5.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现象被称为:A认识 B情感 C能力 D意识6.强调研究可测量的刺激与反应的关系的心理学派是:A人本主义心理学 B精神分析心理学 C认知心理学 D行为主义心理学7.“望梅止渴”这种现象最适宜的解释是:A.曹操的奸诈B.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C.士兵的士气高D.梅子对人的味觉器官的刺激作用8.促进前科学心理学向科学心理学转变的根本原因是:A.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用于心理学B.自然科学方法引入心理学C.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产生D.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的建立9.人本主义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心理学研究的重点都是:A.异常行为的原因B.身心关系C.意识与无意识的关系D.人的行为的原因10.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最适当理由是:A.心理学可以为各科教学提供有效的方法B.心理学有助于理解学生的行为C.心理学有助于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D.心理学是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科学基础二、多选题:1.心理学学科性质有:A自然科学的性质 B社会科学的性质 C超科学的人文性质 D综合交叉的性质2.心理学研究中必须坚持以下哪些基本原则:A客观性原则 B系统性原则 C发展性原则 D教育性原则E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原则 F伦理性原则3.亚里斯多德的《灵魂论》把人的灵魂分为哪几部分:A植物灵魂 B动物灵魂 C上天灵魂 D理性灵魂4.十九世纪三位德国生理学家的研究为日后生理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们是:A达尔文 B缪勒 C笛卡儿 D洛克 E赫尔姆霍兹 F费希纳5.下列那些理论属于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A潜意识理论 B人的两个带有两极性的本能 C人格理论 D梦的解释 E泛性论6.心理学人本主义学派的主要发起人为 :A.马斯洛B.阿吉里斯C.罗杰斯D.麦格雷戈7.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哪两大类 :A.生理需要B.缺失需要C.心理需要D.生长需要8.认知心理学与其他学派相比,突出表现在 :A.强调对人的内在心理过程的研究与探索B.强调对人的主观经验报告的研究C.强调人已有知识与知识结构对人的行为的决定作用D.强调理性与认识的作用9.下列心理学家是新行为主义理论代表的有 :A.巴甫洛夫B.托尔曼C.华生D.斯金纳10.心理学行为主义学派曾对下面哪些做过研究 :A.环境刺激对行为反应的影响B.生理和心理状态对行为的影响C.操作性条件反射 D.人的已有经验对行为的影响三、是非题:1.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它必须具有自己独立的体系和研究方法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学复习资料二三、填空、选择题1、《绪论》人的心理现象极为复杂,它可以概括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部分,心理现象(又被称为心理活动)不仅人有,动物也有,我们所学的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心理学是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的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
1879年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冯特《生理心理学原理》创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心理研究应遵循的原则有客观性原则(最基本的原则)、系统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必须遵循的原则)和教育性原则。
研究的方法很多,其中最基本的是观察法和实验法。
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美国的心理学家华生。
个性心理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并表现出来的。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马斯洛。
2、《心理实质》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上是脑的机能。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神经系统可分为周围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
大脑皮层上有三条显著的沟裂,将大脑皮层分为四个区,称为叶,即:额叶、顶叶、枕叶、颞叶。
人的心理活动就其产生的方式来说都是反射。
第一信号系统是由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
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包括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与抑制。
条件反射的原理是由巴甫洛夫提出来的,心理现象就其产生方式是反射活动。
3、《注意》注意可以分为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其基本特征是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的三种基本功能是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与注意的稳定生相反的品质是分心。
正在上课时突然的事件引起学生产生的是无意注意。
老师讲课时,, 抑扬顿挫,富于变化,引起学生无意注意。
“一目十行”是注意的广度的的表现,“一心二用”是注意的分配的表现。
专心做功课是有意注意,人的注意是心理过程的共同特性。
听课又做小动作,这是注意的分散,听课做笔记是注意的分配,良好的教学活动应充分利用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相互转化。
刺激物的强度一般是指相对强度和绝对强度。
4、《感觉》一般地,微弱刺激物能提高其它感觉的感受性,感受性和感觉阈限是反比的关系,根据感觉反映事物的属性的特点,可以把感觉分成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两大类,外部感觉有视觉、听、嗅和味觉。
内部感觉有肤觉、内脏觉、平衡觉和运动觉。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
根据知觉对象的特点,可以把知觉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根据知觉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可以把知觉分为正确知觉和错误知觉。
“窥一斑而知全豹”,这是知觉的整体性,“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这是感觉的适应现象,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称为错觉,人们往往把相似的,接近的,连续的事物知觉视为一个整体,这是由于知觉的选择性。
由于一系列弱光的持续作用,致使视觉感受性不断提高的过程叫做暗适应。
反映头部运动频率和方向的感觉叫做平衡觉,对自己的身体的运动和位置状态的感觉叫做动觉。
5、《记忆》记忆的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重现三个基本环节。
记忆表象具有直观性和概括性的特征。
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可以把记忆分成四种: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
记忆可分为三大系统:感觉记忆系统、短时记忆系统和长时记忆系统。
根据有无预定的目的、任务,可以把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两种。
意义识记的条件是理解;机械识记的条件是多次重复。
艾宾浩斯是第一个对人类记忆进行科学实验的人,揭示了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
感觉记忆中信息保持的时间最多不超过2秒,表象和词语是记忆的主要形式。
6、《思维和想象》思维的反映对象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思维的两个重要特征是概括性和间接性。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它贯穿在整个思维过程之中,根据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不同,可以把思维分为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以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叫做动作思维。
根据想象时有无预定目的,可以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和创造想象。
有意想象按内容的新颖程度不同,可分为再创想象和创造想象。
想象的功能包括预见功能、补充功能和代替功能。
思维的品质表现为: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思维的逻辑性、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
“一题多解”是发散思维。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有分析无综合。
想象的特点是新形象,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是幻想,科学家计算出地月之间的距离是四十万公里,这一活动体现了思维的间接性。
7、《情感》人的表情主要有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三种。
情感的功能有信号功能、调节功能、感染功能三方面。
按情绪状态分类。
情感可分为心境、激情、应激、热情四种,情感的产生常以需要为中介。
“人逢喜事精神爽”指的是心境的特征。
按情感的社会内容分类,情感可分为道德感、美感、理智感三种。
8、《意志》意志行动对人的调节作用表现在发动和制止两个方面,意志行动可分为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两个大的阶段。
意志品质有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四个方面。
按趋避方向,动机冲突可分为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三种。
采取决定阶段可分为动机斗争、确定目的、选择行动方法制定行动计划三个环节。
意志行动的几个特征中,最能体现人的意识能动性的特征是克服困难。
采取决定是意志行动的开始阶段,执行决定是意志行动的完成阶段。
“优柔寡断”与意志的果断性品质相反,“人云亦云”是缺乏意志自觉性的体现。
以随意动作为基础的行动是意志行动的特征之一,动摇、顽固是与坚持性相反的不良品质。
9、《个性》个性的基本特征有整体性、独特性、稳定性和社会制约性。
动机意向、意图信念都是人的个性倾向性的表现式。
人的个性的本质是社会性的。
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其中信念、世界观居于最高层次,制约着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
直接推动人产生某种活动的内部动因叫动机。
个性具有稳定性特征,说明人的个性特征是相对的,在评述个性的本质时,主要标志是社会。
自我意识在个性中的作用是调控。
由事物或活动的结果所引起的兴趣叫间接兴趣。
10、《个性心理》气质类型首先是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抽出,后被古罗马医生盖伦继承,提出人的四种气质类型,即多血型、胆汁型、粘液质、抑郁质。
人的一般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五种基本能力。
1905年,法国的心理学家编制了世界上第一个能力测验量表,比奈-西蒙量表。
智力测验也称一般能力测验,比较著名的广泛使用的量表有斯坦福-比纳量表、韦氏量表。
气质是一个人在心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独特的、稳定的动力特征,即心理过程的强度、变化的速度、灵活性的特征。
“大器晚成”与“早慧”是能力发展时间差异的表现。
直率、易冲动心理活动突发外倾气质属于胆汁质。
安静、稳定、反映迟缓内倾的气质属于粘液质,强-不平衡-不灵活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属于兴奋型。
学生马虎粗心或细致认真,反映的是其性格的对待现实特征。
智力的核心是思维力。
勇敢、勤劳、朴素的特征主要属于性格。
独特性、变通性、流畅性是创造能力的特征。
11、《学习心理》人类的学习是自觉能动地以语言为中介,在社会实践中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积累个人经验的过程。
学生学习的特点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以系统掌握间接经验为主,发展认识能力和培养品德的过程。
学习理论主要有三大派别,联结学说、认知理论、人本主义理论。
桑代克提出的三大学习定律是:准备律师、练习律、效果律。
奥苏贝尔依据学习的内容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之间的关系把学习分为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两类;根据学习者进行学习的方式,把学习划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意义学习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代表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
学习动机变量对学习的作用犹如“催化剂”。
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源泉是学习需要。
学习是由经验引起的较特久的行为变化。
12、《学习心理2》以是否找到具体事物来表示概念作标准,概念可分为具体概念和抽象概念。
根据概念的抽象程度,概念可分为初级概念和二级概念。
华莱士提出问题解决四阶段模式为:准备阶段、孕育阶段、豁朗阶段和验证阶段。
概念形成是学龄儿童获得概念的典型方式,从学习方法上看概念形成属于发现学习。
概念同化具有不同的模式,一般可以概括为类属学习、总括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智力是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定势属于顺向迁移。
官能心理学是形式训练说的思想基础。
共同要素说的提出者是桑代克,学生的创造性有三次下降,6岁入学的时候,9岁左右,14岁左右。
13、《品德心理》品德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品德的改变经历三个阶段:顺从、认同和内化。
品德一般包括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
唯智派认为,人的确品德的形成主要取决于道德知识的掌握,主张进行伦理谈话和系统讲授道德知识。
行为派认为,人的品德是我们所有的道德行为方式的总和。
他们重视行为方式的训练,行为习惯的培养。
14、《心理健康》学习障碍是学生某种学习能力的缺乏,主要包括听、说、读、写等能力的缺乏。
而导致学习活动的明显困难。
学习的情绪障碍是学生在学习中经常表现出来的异常情绪状态,主要有厌学、考试焦虑症、学校恐怖症等。
心理咨询以其方式划分,有门诊咨询、电话咨询、书信咨询。
咨询的基本原则有尊重信任的原则、预防性原则、长善救失和保密原则。
心理咨询是帮助情绪自我提高、健康成长的过程,而不是替来访者作决定。
四.论述题:·1·试述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心理实质的基本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认为,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1、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1)日常生活经验的证明,人们认识到脑在心理活动中的重要地位,(2)临床经验和解剖生理学的发展促进了对脑机能的认识(3)反射概念的提出和条件反射学说的建立,进一步揭露和证实了人脑与人的心理活动之间的密切关系。
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1)心理对客观现实的依存性(2)人的心理反映的主观性、能动性(3)人的心理反映的社会制约性。
·2·如何运用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1)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改进教学;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防止干扰;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利用丰富、新颖的教学内容来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
(2)充分利用有意注意的规律合理地组织好教学进程;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加强组织性和纪律性教育;正确组织课堂教学(3)要运用几种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提高教学效果。
·3·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1)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培养学习善于组织自己注意的能力(2)要培养学生广泛而稳定的兴趣(3)教育学生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4)要加强意志锻炼,提高自己排除干扰的能力(5)要养成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6)针对学生注意的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培养措施。
·4·什么是观察?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是一种有意识、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