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与中国文化
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与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与文化内涵中国传统建筑无疑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它不仅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匠心,更融入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从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两个方面详细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之处。
一、建筑风格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通常可以分为四大类:宫殿式建筑、庙宇式建筑、园林式建筑以及民居式建筑。
每种风格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构造方式。
1. 宫殿式建筑宫殿式建筑通常是为皇家或贵族所建,最具代表性的是故宫。
它们秉承“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在设计和布局上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宫殿式建筑均采用对称的形式,通过形象的数字和符号表达皇权神圣性。
2. 庙宇式建筑庙宇式建筑是供奉神灵崇拜和宗教仪式所用。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特别崇拜神灵,庙宇式建筑则成为人们表达敬意和崇拜的场所。
庙宇式建筑通常采用高大雄伟的层层式建筑,以示神圣和庄严。
3. 园林式建筑园林式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具特色的一种风格。
中国的园林是以人为本、注重景观效果的建筑形式。
园林通常以山石、水池、廊、亭、楼、台、阁、桥等元素为基础,通过精心设计和布局,再现自然的美景,并寓意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4. 民居式建筑民居式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为广泛的一类,它反映了中国人民生活的真实状态。
中国的民居注重室内外空间的分割与连接,通常采用通透的布局和合理的结构。
一般住宅的建筑风格朴实、实用,注重环境和谐。
二、文化内涵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背后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信仰、哲学思想和审美理念。
1. 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国传统建筑秉承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这一思想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传统建筑的设计和布局融入了周密的天文地理知识,注重在有限的空间内营造出宇宙万物的氛围。
建筑的布局和材料选择都契合了自然规律,体现了中华民族对自然的敬畏和崇拜。
2. 礼制文化的体现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与规划往往遵循着严谨的礼制文化。
宫殿式建筑在设计上充满了对等和对称,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观念。
中国古代建筑与文化的关系
中国古代建筑与文化的关系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中国古代文化密不可分。
古代建筑不仅是人们生活的场所,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中国古代建筑与文化的关系体现在建筑的设计和风格上。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与自然的融合,追求和谐、平衡的美感。
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相呼应。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材为主要材料,注重结构的稳固和装饰的精美,体现了中国人对工艺技术的追求和对美的追求。
中国古代建筑与文化的关系还表现在建筑的功能和象征意义上。
中国古代建筑通常有宫殿、庙宇、园林和民居等不同类型。
这些建筑既是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场所,也是社会和民族文化的象征。
例如,皇家宫殿代表着皇权和王权,庙宇代表着人们对神灵的崇拜,园林代表着人们对自然和艺术的追求。
这些建筑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更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价值观和信仰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与文化的关系还体现在建筑的布局和装饰上。
中国古代建筑注重空间的布局和整体的和谐。
例如,皇家宫殿通常采用“三进院落”的布局,每个院落都有特定的功能,形成了严谨而有序的空间结构。
此外,中国古代建筑还注重建筑的装饰和细节处理,如雕花、彩绘、瓦片等。
这些装饰元素不仅美化了建筑,更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表达方式。
中国古代建筑与文化的关系还体现在建筑的传统工艺和技术上。
中国古代建筑采用了许多独特的工艺和技术,如斗拱结构、榫卯连接、木构造等。
这些工艺和技术不仅保证了建筑的结构稳固和耐久,更体现了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艺。
这些传统工艺和技术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对后世的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建筑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古代建筑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国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通过建筑的设计、风格、功能、象征意义、布局、装饰和传统工艺等方面,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和特点。
中国现代建筑应与中国文化有机结合——参观程泰宁院士作品展有感
在 建 筑 和 环境 的关 系处 理 上 ,它 也体 现 了 中 国 “ 天 人合 一 ”哲学 观 ,即 让建 筑 成 为 环 境 的 一 部 分 。他 让 建筑 依 山形 展 开 ,并 向湖 向层 层 跌 落 。起 伏 有 致 的 建筑 轮 廓 达
到 了建 筑 与 自然环 境 共 生 的 和 谐 状 态 。建 筑 造 型 自然 而 又 充 分 地 流 露 了江 南 文 化 特 有 的韵 咪 ,“ 墙 黛 瓦 ”的 色 彩 粉
浙 江 美 术馆
易》 堪舆 》 《 、《 、 园冶 》 等 则对 建筑 和 “ ” 地 ” 人 ” 天 、“ 、“ 之 间 的联 系 给 予 更 多 的关 注 。随着 现 代 社 会 的 发 展 , 筑 建
南 气 韵 ”从 建筑 设计 角度 可 以理 解 为追 求 地 域 性 和 文 化 性
精 神的。
从程 院士 提 出 的 “ 人 合 一 ”理念 里 , 们 可 以看 出 天 我 他 的建 筑 观 是 典型 的东 方 的 文化 观 、 国 的哲 学 观 。 已 中 他 经把 对 建 筑 的认 识 上 升 到 东 西 方文 化 的高 度 上 , 是 他 没 但 有盲 目地 崇 拜 西方 的重 个 体 、重分 析 的 文 化 哲 学 , 是 更 而 坚 信 重 和 谐 、 综 合 的 东 方 文化 更 有 生 命 力 。 中 国 文化 重 从
交通的换乘点这样的结论, 从而在客运站和城市交通 的衔
接 上 下 了 大功 夫 , 不惜 配 合 规 划 局 重新 作 了局 部 的详 细 还 的城 市 规 划 , 使 客 运 站 的 交 通 和 城 市 的 交 通 实 现 无 缝 衔
接 , 最 大 可 能 性 缩 短旅 客进 出站 的 时 间 。 是 说 这样 的 尽 可
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与意义
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与意义中国传统建筑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和独特的审美观念。
这些建筑风格独具特色,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意义与文化内涵。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特点及其所蕴含的意义。
一、飞檐翘角的屋檐:展示华夏儿女的聪明才智和审美追求中国传统建筑的屋檐采用飞檐翘角的形式,这一设计不仅具备实用性,还起到了装饰和点缀的作用。
屋檐呈斜角,使得屋顶看起来更加宏伟壮观,同时也能起到防风遮阳的作用。
这种屋檐的设计不仅显示出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体现,同时也展示了他们对美的追求。
二、朱红色和琉璃瓦的搭配:象征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中国传统建筑常常采用朱红色和琉璃瓦的搭配。
朱红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代表性颜色,象征着喜庆和吉祥。
而琉璃瓦则是中国特有的建筑材料,色彩多样,耀眼夺目。
这种搭配不仅使建筑外观华丽而富有特色,更象征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
三、对称式的布局与空间的巧妙设计:展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与生活观念中国传统建筑常常采用对称式的布局和空间的巧妙设计。
这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于“天人合一”和“和而不同”的理念。
对称式的布局代表着阴阳平衡和和谐统一的观念,而空间设计则注重以人为本,追求舒适和宜居。
这种设计风格不仅营造出美观和谐的空间氛围,更体现了中国人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
四、园林式的建筑布局:表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中国传统建筑的园林布局注重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强调以人为本,追求自然与人的和谐一体。
园林式的建筑不仅将建筑与自然景观完美结合,还营造出独特的空间氛围。
这种布局方式表达了中国人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并倡导人们以和谐态度与自然相处。
五、雕梁画栋的装饰艺术:传承中华民族的美学传统中国传统建筑的装饰艺术具有独特的风格,常常运用雕梁画栋的方式进行装饰。
这一艺术形式充分展示了中国人民对美的追求和对细节的重视。
雕梁画栋以其细腻精美的图案和精湛的技艺,为建筑增添了独特的韵味和艺术价值,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美学传统。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文化与建筑的完美融合之美
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文化与建筑的完美融合之美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文化源远流长,凝聚着千百年来先民智慧的结晶。
这种文化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完美融合,不仅在建筑形式上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在建筑元素、材料选择以及建筑技艺等方面得到了体现。
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之处,正是来自于这种与文化相融合的美。
本文将通过分析具体例子,探讨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文化与建筑的完美融合之美。
首先,中国传统建筑最为独特的一点是它的建筑形式。
传统建筑注重对八卦图、五行合理运用,建筑平面布局通常呈现出对称的特点。
例如,中国古代宫殿的建筑形式往往以三进院落为主。
前有门楼,中有大殿,后有后殿,错落有致,意境深远。
这种以中轴线对称布局的形式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谐”、“均衡”观念的具体体现。
同时,传统建筑中的屋顶造型也是中国建筑的独特之处,如黄鹤楼中独特的歇山顶、重檐脊等,通过对线条和形状的精心设计,展现出中国建筑独有的美感。
其次,中国传统建筑的材料选择也充满了文化内涵。
传统建筑常采用木材作为主要材料,这主要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对木材崇尚的影响。
树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被视为吉祥之物。
因此,将木材运用于传统建筑中,不仅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还强调了对自然资源的节约利用。
此外,传统建筑中的彩绘装饰也是其独特之处。
以故宫为例,其宫殿内外,雕梁画栋、壁画琉璃,色彩斑斓,栩栩如生。
这些彩绘装饰不仅美化了建筑本身,更传达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最后,中国传统建筑的建筑技艺也是完美融合的具体体现。
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建筑师与工匠之间的合作,掌握了许多独特的建筑技艺。
例如,中国木构建筑中的斗拱技法,通过巧妙的构造和力学原理,使得建筑物更加稳固耐用。
同样,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榫卯结构,以及对石材、砖瓦的精细加工技艺,也是中国传统建筑技艺的代表。
这些技艺在传统建筑中的应用,使得建筑不仅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同时也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文化与建筑的完美融合之美可以从建筑形式、材料选择以及建筑技艺等方面得到体现。
中国传统建筑寺庙的建筑风格与文化意义
中国传统建筑寺庙的建筑风格与文化意义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传统建筑文化自古以来就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寺庙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建筑风格上独具特色,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传统建筑寺庙的建筑风格与文化意义。
一、建筑风格中国传统寺庙的建筑风格主要包括宗教建筑和园林建筑两大类。
宗教建筑以佛教寺庙为代表,园林建筑则主要表现为道教寺庙和儒家祠堂。
虽然风格各异,但无一例外地都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特点。
1.1 宗教建筑佛教寺庙是中国最为普遍且影响最大的宗教建筑,其建筑风格独具一格。
佛寺通常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佛塔等建筑组成。
寺庙建筑注重对自然环境的融合,常常建立在具有山水优势的场所。
建筑的内部和外部结构一般采用重檐歇山顶和平顶,整体形状恢弘庄严。
1.2 园林建筑道教寺庙和儒家祠堂作为园林建筑的代表,注重体现自然山水的美感。
道教寺庙常常依山傍水,建筑布局灵活多变,注重与自然环境的相融合。
而儒家祠堂则更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建筑造型简洁大方,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平和与宽容。
二、文化意义中国传统建筑寺庙除了在风格上有所体现之外,更重要的是其所代表的文化意义和价值。
寺庙建筑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体现了诸多思想理念和宗教信仰。
2.1 宗教信仰佛寺作为宗教场所,提供了信众对佛教信仰的追寻和实践。
佛教倡导顺应自然和人伦,佛寺建筑的布局以及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体现了佛教的思想内涵。
道教和儒家寺庙则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2.2 艺术与文化寺庙建筑不仅仅是宗教场所,更是艺术与文化的结晶。
寺庙建筑的精湛工艺和独特造型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艺术成就。
寺庙作为文化活动的场所,还经常举办传统文化活动,如佛事法会和庙会等,从而传承和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2.3 社会功能中国传统建筑寺庙除了满足宗教信仰和文化活动的需求之外,还承担着社会功能。
寺庙常常成为社区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也是社会关爱的重要载体。
中国建筑特点及文化内涵
中国建筑特点及文化内涵
中国建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特点,它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文化内涵。
以下是中国建筑的特点和文化内涵:
1. 依山傍水:中国建筑注重环境和谐,喜欢在山水之间建造房屋。
2. 讲究规划:中国建筑崇尚整体规划和设计,注重空间布局和功能分区,强调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3. 造型奇特:中国建筑注重形式美感,前赴后继的历史亦孕育出了许多著名的建筑,如故宫、长城、泰山等等。
4. 注重装饰:中国建筑讲究精细的屋顶和立面装饰,注重细节和雕刻。
5. 强调文化内涵:中国建筑在设计时,强调体现华夏文化的内涵,富有哲学思想和艺术性。
6. 以木材为主要材料:中国建筑常采用木材作为建筑结构和装饰材料,是其它国家建筑不具备的显著特点。
总而言之,中国建筑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富有独特魅力与历史积淀,请您好好欣赏、品味中国建筑的美丽。
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建筑
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建筑中国古代建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了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它不仅是中国人民生活的实际需求,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和表达。
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古代建筑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和体系。
中国古代建筑追求的是和谐与平衡。
在设计和布局上,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对天地之道的追求,希望能够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达到阴阳平衡和五行调和的效果。
中国古代建筑的布局多以望向南方为主,以迎接太阳的阳光,同时坐北朝南也符合中国古代风水学的理念。
古代建筑遵循了“天人合一”的原则,借助建筑物本身来模拟自然景观,营造出一种和谐、宁静、平衡的氛围。
中国古代建筑具有独特的结构和风格。
在结构上,中国古代建筑主要采用木结构,包括梁、柱、榫卯等构件的使用,经过精巧的设计和工艺加工,使得建筑物能够在自然灾害中保持相对的稳定和安全。
在风格上,中国古代建筑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与西方建筑有着明显的差异。
它注重建筑的整体性和封闭性,强调建筑与周围环境和睦相处。
古代建筑注重的是建筑与自然之间的相融合,而不是突出个体建筑的个性。
因此,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可以看到一座座殿堂、宫廷和庙宇等建筑物形成的整体景观,而不是独立的建筑。
中国古代建筑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达形式。
它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见证和代表,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艺术家们的杰作,也是整个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世界上许多非常有名的建筑,如北京故宫、长城和丽江古城,都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
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代表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通过研究和保护中国古代建筑,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和价值,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同时,中国古代建筑也是我们与世界分享中国文化的窗口,通过向世界展示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可以增进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多元文化的交流与共融。
(完整版)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建筑
中国自古以来,始终认为人是自然的有机组成部 分,天、地、人是一个整体,即强调“天人合一” 的宇宙观,中国古建筑和自然环境是相融合的,不 是与自然对立的,并借助于自然环境,以构成视野 广阔,富有生气的 画面 。
中国古建筑 这种崇尚自然的 趋向,在中国古 园林建筑中表现 得淋漓尽致。
中国园林的气质与中国绘画极为相似,虽寄情思于山水,而超乎山水 本身之外。无论是曲折的池岸、弯曲的小径、自由多变的假山,还是点缀 其间的亭、台、楼、榭都并非大自然的单 纯摹仿,其中妙想连篇、天机灵运、随时 而迁,融进了人的再创造,所构成的是一
幅幅流动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天然图画。
网师园 拙政园
个园 留园
三、风水与建筑
风水学中说的“阴阳五行说”实际上源于《易 经》, 无极生太极, 太极生两仪(阴阳) , 两仪生四象(春 夏秋冬) , 四象生八卦(乾、兑、离、震、巽、坎、艮、 坤卦中的任一组卦, 都由上下两卦组成, 如泰卦就 由上坤下乾两卦组成。
一座四合院为一个家庭提供了完全属于自己的、和外界 相对封闭的生活空间。正房、耳房、厢房之间高低错落,相 互顾盼,形成了视觉上的变化,严谨而不呆板。院内住房的 分配,也反映了中国传统礼仪观念,尊卑长幼井然有序,却 又相互照应,亲密而温馨。
两进以上四合院的二门通常作成华丽的垂花门,俗话说 “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二门”就是指垂花门而言的。 多进四合院正房后面还有临街的后罩房,一般作为家中未出 阁的女儿或女仆的生活用房。后罩房的西北角开有后门与后 街相通。
——《阳宅撮要》
严的石狮子。石狮子头上的
发卷数,还可以让人进一步
认定主人的官爵品级,皇帝
的石狮有13排卷发,亲王有
12排,其他官员依爵位递减。
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建筑
一,建筑文化与建筑历史1,中国文明的历史延续中国文明是世界古代六大文明之一。
六大文明:古代埃及/古代西亚/古代印度/古代爱琴海/古代中美洲/中国中国文明是六大文明中唯一没有断裂,没有被其他文化干扰而一直延续至今的文明。
文化本身包括了政治、哲学、宗教、艺术等精神文化和生产方式、科学技术等物质文化。
建筑是介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间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
中国文明历史悠久,但在对待历史的态度上有着一些矛盾性。
一方面极其重视历史,在古代干什么事情都要考证祖制,依循祖制,“祖宗之法不可变”。
而另一方面又经常表现出对历史的不尊重和否定。
例如在改朝换代的时候,往往把前朝的东西推倒重来。
不能客观地、科学地对待历史,这是我们中国文化中的一个缺陷。
2,东方文化和东方建筑体系在世界古代文明发展史上,中国文化一直是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而存在的。
其影响遍及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地区。
即使是在近代以后中国落后了的情况下,其历史文化的影响仍然长期地存在,并被周边其他国家所公认。
作为东方建筑体系的代表,中国建筑在材料、结构、造型等技术方面,以及建筑的艺术和文化思想方面,都和其他建筑体系有着很大的区别。
西方自古把建筑看作是艺术,是美术的一个门类(绘画、雕塑、建筑),同时也注重从科学上来研究,因此产生了一个专门的学科——建筑学。
从事建筑的人也是属于知识阶层的建筑师。
中国古代没有建筑学,也没有建筑师。
建筑不是作为一门学科,从事建筑的人也不是作为知识阶层的建筑师,而是作为劳动人民的工匠。
而在另一方面,对于建筑的管理又特别的严格,尤其是对于与国家相关的建筑的管理。
早在周朝制定的礼仪制度中就有关于建筑的制度,以后的各朝各代都延续着礼制的传统。
一方面是详细地规定建筑的等级制度,不得逾越;另一方面是制定严格的管理规则,朝廷有专门的部门和专门的职官管理建筑的问题。
遇到国家重要的建筑时,要组织学者、官吏考证历史,研究理论和制度,确定方案再进行建设。
所以中国古代与建筑相关的最重要的技术专著如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工记》、宋代的《营造法式》、清代的《工程做法则例》都是由朝廷颁布的,而且都属于政书一类。
中国古代建筑与文化融合
中国古代建筑与文化融合中国古代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在建筑方面,中国人注重将建筑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同时在建筑材料和结构上也体现了他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这种建筑风格的形成与中国丰富的文化传统密不可分。
让我们来看一下中国古代建筑与文化融合的一些重要方面。
首先,中国古代建筑是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的。
中国古代人认为大自然是生命的根源,他们试图将建筑与自然和谐相处。
在山水之间建造宫殿和寺庙被视为最完美的建筑方式。
例如,中国著名的九寨沟就有许多古代建筑,这些建筑设置在山脉和湖泊之间,利用自然的地理特点使整个景区变得更加美丽而神秘。
其次,中国古代建筑在材料选择上反映了他们独特的文化体验。
在建设古代建筑时,中国人普遍使用柔软的木材,而不是硬质的石材。
这是因为他们相信木材能够吸纳自然的灵气,带来好运和福气。
同时,举世闻名的中国青瓷也是古代建筑中常见的建筑材料。
青瓷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质地特别坚硬,耐久性好,能长时间保持美观。
这些材料选择的背后反映了中国人对美和持久的追求,也反映了他们对大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
另外,中国古代建筑通过建筑结构将传统文化与建筑融为一体。
在古代,建筑师常常将儒家、道家和佛教的思想融入到建筑设计中。
例如,许多寺庙和宫殿都采用了“方圆相济”的设计理念,代表着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这个设计理念强调了人类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
而佛教思想则注重建筑空间的静谧和内在美。
这些思想的融入使得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一座建筑物,更是一种精神的寄托。
最后,中国古代建筑通过建筑装饰与文化相融合。
装饰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形式多样,富有创意。
花纹、雕刻、彩绘等装饰元素常常被用来传达丰富的文化内涵。
例如,龙是中国文化中的象征之一,它常常被作为装饰元素出现在古代建筑的柱子、屋顶和门窗上。
同时,一些寺庙和宫殿也会雕刻佛像和神像,表达宗教信仰和敬意。
这些装饰元素与建筑本身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得古代建筑更加独特和富有个性。
故宫中国古代建筑与文化的交融
故宫中国古代建筑与文化的交融故宫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代表之一,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
它不仅是一座宏伟的宫殿建筑,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艺术内涵。
故宫的建筑风格独特,与中国古代文化紧密相连,二者相辅相成,交相辉映。
故宫建筑以明清宫廷建筑为主,融合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华,具有独特的韵味。
它以红墙黄瓦、重檐飞檐、彩绘雕刻为特色,形成了独具中国风格的建筑特点。
这些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古代人对天地之道的理解,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远意义。
故宫建筑的几何结构相对简单,但却展现了精巧的艺术设计。
例如故宫宫殿的主体建筑多采用对称式布局,左右对称的建筑形成了平衡的美感。
而宫殿中的廊柱、斗拱、花窗等细节装饰则充满了寓意和艺术性,彰显了中国古代建筑设计的智慧与精细。
除了建筑风格,故宫还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世界。
作为中国古代皇宫,故宫见证了中国历史的演变,承载着无数的历史故事和文化传承。
在故宫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大量的文物和艺术品,如瓷器、绘画、书法等,它们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故宫的建筑与文化的交融不仅仅体现在它们的共同存在上,更表现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中。
故宫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吸纳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华,并将其发扬光大。
同时,故宫的建筑风格也为中国古代文化提供了外在的表现形式,使文化得以立体呈现。
借由故宫,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建筑的魅力。
这种交融不仅是在空间上的交融,更是在思想、观念上的统一。
故宫所体现的尊重自然、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与中国古代文化的中庸之道相一致。
故宫所蕴含的对和谐、平衡和秩序的追求,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
故宫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代表,不仅仅是一座建筑群,更是中国古代建筑与文化的集大成者。
它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文化内涵,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
这也证明了中国古代建筑与文化的交融对于世界文化的影响和贡献。
总之,故宫是中国古代建筑与文化交融的杰出代表。
它以其特有的建筑风格展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
中国古代建筑与文化的融合
中国古代建筑与文化的融合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注重建筑的和谐与美感,并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改进,构筑出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同时,中国建筑也深受文化的影响,建筑和文化之间不断地相互融合。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文化的影响体现得淋漓尽致,这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多彩之处,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魅力所在。
中国古代建筑与文化之间的融合,从古至今都是一种优秀的文化传统。
这种传统注重建筑与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得建筑与文化都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张。
比如,在中国传统建筑中,首都北京的故宫就是一个充分体现中国文化的重要建筑之一。
故宫建于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皇帝的宫殿,也是中国清代的最高政治中心。
这座宫殿以红墙黄瓦、金碧辉煌的装饰和精美的细节设计而著名,这些元素全部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
另外,古代建筑物与文化的融合还表现在建筑风格和文化象征上。
比如,中国传统建筑常用的圆形和方形两种形式,被中国人形容为“阴阳合适”的形式。
这表现出中国古代哲学“阴阳”思想对建筑的影响。
而古代的宫殿、庙宇和寺庙,通常都会使用龙、凤等神兽和千年古木等文化象征,突显出建筑物的威严和神圣感。
此外,传统建筑材料的选择和制作方式也受到文化的影响。
比如,中国传统木建筑的榫卯结构和青砖灰瓦的屋顶,都是中国建筑文化的独特标志。
这种建筑结构富有弹性,能够承受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是中国传统木建筑中真正的杰作。
而青砖灰瓦的建筑材料则反映出当时人们对自然环境“和谐”的追求。
可以说,中国古代建筑与文化的融合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种文化氛围下,中国古代人以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才华,创造出一座座精美绝伦的建筑,同时这些建筑也反哺了中国文化的繁盛。
总之,在中国古代文化的背景下,中国古代建筑无论是在构造、装饰还是材料选择上,都受到了强烈的文化影响。
这种融合使得古代建筑和文化之间紧密相连,无论是在艺术特色、建筑形式还是文化象征上都体现出了一种浓厚的文化气息。
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与文化意义
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与文化意义中国传统建筑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技艺的杰作,更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本文将围绕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背景、建筑特点以及文化意义展开论述。
一、历史背景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
中国传统建筑源远流长,已经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
最初的中国传统建筑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些遗址中出土的房屋遗迹揭示了当时人们建造房屋的方式,可以看出晚期新石器时代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建筑体系。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传统建筑经历了不同的朝代和风格的演变。
尤其在秦汉时期,由于统一的政府和重视建筑的政策,中国传统建筑的技术和艺术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和创新。
而到了隋唐时期,中国传统建筑达到了巅峰,出现了许多代表性的建筑如洛阳白马寺、长安大雁塔等。
二、建筑特点中国传统建筑在结构、材料、造型等方面有着独特的特点。
首先,中国传统建筑着重注重建筑的整体性和和谐性。
传统建筑通常采用中轴对称的布局,形成了严谨的空间结构和景观布局,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
其次,中国传统建筑注重材料的选取和使用。
建筑师通常选择天然材料,如木材、砖石和土壤等,使建筑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同时,中国传统建筑在材料的工艺处理上也注重细节,如建筑物表面的雕刻、彩绘等,使建筑更具艺术性和观赏性。
再次,中国传统建筑强调建筑和自然环境的融合。
建筑通常以山水为背景,巧妙地利用自然元素,如山、水、树、石等,与建筑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景观效果。
最后,中国传统建筑在施工工艺上注重团队合作与技术传承。
从设计到施工,传统建筑所涉及的工艺技术非常繁复,需要团队合作的精神和技艺的传承。
三、文化意义中国传统建筑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首先,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体现。
它代表了中国古代人们的价值观念、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建筑 四字成语
《探寻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建筑美学——从四字成语出发》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建筑美学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我国传统建筑以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天人合一为设计理念,体现着中华民族对自然和人文的崇尚和理解。
今天,我们就从"四字成语"这一角度出发,来探寻我国传统建筑中的深度和广度。
一、 "天衣无缝"我国传统建筑的特点之一便是"天衣无缝"的结构。
在传统我国建筑中,木构架的结构往往是由榫卯和斗拱相结合而成,构件榫头精密,相互咬合之处无缝隙,使得整个建筑结构稳固而坚固,宛若穿在大地之上的一层天衣。
这种结构的设计,不仅体现了工匠们对建筑结构的精湛技艺,更蕴含着对天人合一的理念。
"天衣无缝"也表现在建筑的布局和造型上。
传统的我国建筑在布局上往往十分严谨,各个房间之间相互衔接,布局合理。
建筑造型上也强调对称、平衡,使得整个建筑物看起来宏伟而端庄。
这样的布局和造型设计,无疑也是"天衣无缝"这一概念的具体体现。
二、 "千锤百炼"古代的我国建筑工艺十分讲究。
建筑的施工常常需要千锤百炼,工匠们手工精密雕琢,将建筑材料打磨成各种精美的图案和纹饰。
这些精湛的工艺,赋予了我国传统建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传统建筑中常用的彩绘技艺也十分独特。
彩绘大多采用矿物颜料经过多次研磨、配制而成,颜色饱满、不褪色,使得建筑在翻新后依然色泽鲜明。
这种千锤百炼的施工工艺,也融入了工匠们对建筑的虔诚与细心呵护。
三、 "卧虎藏龙"我国传统建筑中,布局设计往往隐含着"卧虎藏龙"的设计理念。
"卧虎藏龙"一词最早出自于古代儒家经典《论语》,后来被用来形容人才辈出、才华横溢。
在传统建筑中,布局设计也常常隐喻着这一理念。
建筑的门面往往并不起眼,但一进门却是另一番景象。
门前素雅的庭院,却隐藏着精美的园林和庭院,古色古香的建筑内部也隐藏着美轮美奂的艺术品和装饰。
中国建筑的特点和习俗文化
中国民居文化习俗1.四合院的影壁影壁是北京四合院大门内外的重要装饰壁面,主要作用在于遮挡大门内外杂乱呆板的墙面和景物,美化大门的出人口,人们进出宅门时,迎面看到的首先是叠砌考究、雕饰精美的墙面和镶嵌在上面的吉辞颂语。
四合院宅门的影壁,绝大部分为砖料砌成。
影壁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下为基座,中间为影壁心部分,影壁上部为墙帽部分,仿佛一间房的屋顶和檐头。
影壁与大门有互相陪衬,互相烘托的关系,二者密不可分,它虽然是一座墙壁,但由于设计巧妙,施工精细,在四合院入口处起着烘云托月,画龙点睛的作用。
2. 北京胡同北京有多少胡同呢?据文献记载,在明代就多达几千条,其中内城有900多条,外城300多条。
清代发展到1800多条,民国时有1900多条。
新中国成立初统计有2550多条。
后来合并了一些旧名,新命名了一些;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发展,又拆迁改造了一些,发展至今,北京市有街巷名称的约4000多个。
胡同是元朝的产物,蒙古人把元大都的街巷叫做胡同——据说这蒙古语的意思是指水井。
莫非那时候每条胡同都挖有一眼水井(作微型水库),供居住的军民饮用?想一想也可以理解,来自沙漠与草原的游牧民族,是很重视水源的。
当年水井可是深宅大院的居民人抬头不见低头见、摩肩接踵的社交场所,在井边与左邻右舍谈天说地、嘘寒问暖,恰恰可以弥补四合院的封闭性所带来的不足——既保护了每个家庭的隐秘空间,又为邻里之间提供了交流的机会。
胡同与四合院的完美组合。
体现出元大都统治者在城市建设与管理方面的聪明之处。
胡同横平竖直,四合院错落有致,怎么看都像是军事化管理的结果。
有了胡同的分割与疏通,北京城便成了一座由游牧民族安营扎寨的大军营。
难怪汪曾祺要赞叹:“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
城里有大街,有胡同。
大街、胡同都有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
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
”方位感强恐怕也是蒙古人的遗传,他们在一望无际的大草原上游牧时,一般都要根据日出日落来辨认方向,才不至于迷路。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及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现象评论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及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现象评论摘要: 中国传统建筑具有了自身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当代建筑应当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建筑创作过程中,应当以平常而客观的心态来研究环境,研究社会,研究建筑和人的活动,以达到创作中的建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完美境界。
关键词:建筑文化艺术风格可持续性中国建筑从殷商时代开始至今三千多年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建筑体系。
在这漫长的建筑发展史中,中国的建筑文化也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体系。
当代中国建筑正处在多种观念交织和文化转型期,在对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与拓展下,应当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中,建筑往往是讲究的传统自然美,它强调形式与功能的结合,注重体量,色彩,比例,尺度,材料和质感等视觉审美要素及空间给人的心理感受。
致力于追求清静自正,独善其身,追求精神世界的内向平衡的中国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侧重感性证悟,辩证统一,整体把握的思维方式,使中国建筑艺术具有借象达意,注重气韵,以及独特的不拘一格的表现手法的特点,成就了独特的浑然天成的建筑艺术风格,中国传统建筑历史和文明能够延续五千年而不中断,其中包括着深刻的哲理和无穷的奥秘,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渊源来自于中国传统的哲学观。
中国人最早而且最坚定,最始终如一地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互相照应,人与天齐,天与人本为一体,这是中国建筑的天人观。
而道儒两家所表现出的“可与万物之灵悠然往来,使心与物融合为一”的“和”和“游”的中国建筑精神,从一开始就包含有道德的价值,自然的秩序,万物的和谐,以及倚重心灵的体验,摆脱其他生理或主观的束缚的特征,从而使中国建筑成就为所谓统一的“心的文化”。
中国建筑是世界建筑丛林中一支独树一帜的奇葩,它融入了“礼乐合一,情理并重,天人不二”的中国传统文化哲学基因,成为东方建筑文化的主流。
2、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现象评论当代中国建筑正处在多种观念交织和文化转型期,各种建筑流派和风格都纷纷登场露相,但其中也出现了一些脱离个人独创意识,千篇一律只追求所谓的“美观,漂亮”的建筑作品。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建筑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建筑的灵魂。
建筑与文化两者之间有着割不断的渊源,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古代建筑成为世界独一无二的建筑体系。
一、儒家礼教等级制与中国古建筑儒家建立了一整套等级森严的伦理规范,直接影响到传统建筑的布局、造型和色彩等方面。
中国古典建筑多以中轴线布局,主建筑为中,次要建筑在两侧,左右对称,以众多的单体建筑有序的组成一组建筑群体。
这些单体是以中心建筑为核心,布局有严格的方向性,等级分明,层次清晰。
其组成的方式是严格按照儒家“尊卑有序、上下有分,内外有别”的思想。
纵向以北为上,东西为下,横向结构以左为上,以右为下,居住方位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也都带有浓厚的等级色彩,对内外檐装修、屋顶瓦兽、梁枋彩绘、庭院摆设、室内陈设都有严格的限定。
如中国传统屋顶就分九级,其中以重檐庑殿顶级别最高,只有皇家和孔子殿堂才可以使用,其次为单檐庑殿、单檐歇山顶,再次是悬山顶、硬山顶、卷棚顶、攒尖顶、十字脊顶、盝顶、盔顶。
硬山顶等级最低,根据清朝规定,六品以下官吏及平民住宅的正堂只能用悬山顶或硬山顶。
中国古代建筑对建筑物的装饰色彩也有等级划分,总的来说以黄色为尊,其下依次为:赤、绿、青、蓝、黑、灰。
宫殿用金、黄、赤色调,而民居却只能用黑、灰,白为墙面及屋顶色调。
二、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与中国古建筑老子提出“天人合一”观点,认为人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主张顺应自然。
这一观念同样影响了建筑的聚落选址、总体布局、室内外环境设计布置,直至取材及营造技术各方面。
中国古代房屋以“负阴抱阳、背山面水”为选址的基本原则和格局。
古代风水学中,认为山体是大地的骨架,也是人们生活资源的天然库府,水域是万物生机之源泉。
背负高山,面对江河,坐北朝南,享受最充足的阳光,是修建房屋的最佳的位置,这也体现了人渴望与自然相融合,从而达到天时、地利、人和的最佳的居住环境。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古人认为宇宙万物是由阴阳二气的交互作用所生成,由此决定了宇宙万物无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
中国建筑与中国文化讲座
过小尺度单位的“院”不断有规律地衍生而产生的。不论建筑群多么庞大,
人在其中活动,所感受到的永远是与人相亲和的尺度。这种设计取向,正反
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实用理性思想居于统治地位的特点,迥异于西方在神学
迷狂之下所追求的超尺度。
❖
在审美方面,中国建筑给人设定的路径决定了人在其中是以一个个院
落为中心对建筑进行审视的。故而在建筑设计中,匠师们仅就院中视野所及
“标准化”建造方式。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框架结构和标准化则满足了这种恒久 与变异的社会心理的要求。空间与序列的丰富多彩最终落实到平实而定型的标准 化框架之中,成为一种得心应手的方式。
编辑ppt
❖
再深一层次,以不变应万变之心理,在对待事物上,则须有深刻的
反观内省的能力,于是在中国对“参悟”情有独钟。注重感受、注重点
施之于建筑,则表现为不求外显而求内涵的特点。可以认为,君子之建筑 亦是“讷之于言”的。中国建筑往往把精华和高潮放到最里面,放到最后面,而 前面则只是朴质的墙。庭院深深深几许,精彩之处全在这一层层的化解之中。农 耕文化内向型的特征决定了中国古建必然要选择这种重感悟、重内涵的建筑布局
方式。
编辑ppt
二 宗法特征与建筑设计意念
代替,中国传统的建筑文化真的落后到这种地步?这种完全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
地步了吗?我们应该明白不论历史文化还是建筑文化,它们的久远都是衡量历史
珍贵性的重要标志。
❖ 尤其是这些生长于本土的建筑文化,它们之所以能长存这么久远,就是因为 它们在适应当地气候、维护自然生态环境平衡、运用当地技术以及体现可持续发 展方面均有自身的优点,它是与当地环境和谐相处中形成的,我们应该改良、应 该吸纳未来文化的影响,但这不是我们抛弃祖先留给我们遗产的理由。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与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与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典籍丰富,流派繁多,蔚为壮观。
其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内容博大精神,影响深远,曾长期居于世界文化之先头。
建筑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门类,是集艺术性与实用性于一体的社会物质产品。
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中国建筑以中国为中心,以汉族为主体,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始终完整保持了体系的基本性格。
其全部历史可以分出四个大的发展段落。
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初期,是中国建筑的初步形成阶段,那个时候开始出现房屋以及固定的住所,出现了村落;商周(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到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8年)是萌芽与成长阶段,秦和西汉是发展的第一个高潮;历魏晋经隋唐而宋,是成熟与高峰阶段,盛唐(618-907年)至北宋(960-1127年)的成就更为辉煌,是第二次高潮;元至明清是充实与总结阶段,明至盛清(1368-1644年)以前是发展的第三次高潮。
可以看出,每一次高潮的出现,都相应地伴有国家的统一、长期安定和文化交流等社会背景。
不管是哪一个阶段中国古代建筑艺术都蕴含了深刻的文化内涵。
首先,“天人合一”的理念。
从现有的考古材料来看,古代中国在新石器时期已经有了维持生存的农耕技术。
古代先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寒来暑往,一枯一荣的自然现象;播种、收获,收获、播种的互动过程;与自然和周遭环境紧密相连的命运联系,构成了当时人们生存状态的全景图画。
正因为处在为生存而忙碌的自然环境下,天时变化,节气交替,仰仗春夏秋冬耕种的古代先民,在得到自然的恩惠时,俯仰天地之间体察到宇宙万物循环往复、彼此联系的生命秩序,从而也认识到宇宙自然的不可抗拒,也确认了人与然亲和融洽的相互关系。
经年累月的观察和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反映在中国古代知识系统里便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基于这样的认识,天与人的关系便建立在一个互动合理的范围内,绝不是一味地向自然索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大学2011~2012学年冬季学期通识课课程报告课程名称:《营造法式》与中国古典建筑语言论文题目: 课程结业报告作者姓名:张宾学号: ********成绩:论文评语:评阅人:评阅日期:中国建筑中影射出的中国文化引言:建筑的存在有着一段很长很长的历史:从远古的山洞到如今的高楼大厦,建筑的发展完善历程又何尝不是一个民族的历史和一个文化的体现呢?关键字:营造装饰古典建筑文化渊源摘要:中国古典建筑无疑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
无论从营造结构上的独特性和高难度性,还是从其整体所体现的典型中国漫长久远文化上看,她都是独树一帜的。
正文: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中国建筑自然也有着如此的历史厚重感。
连续绵延的万里长城,举世闻名的明清北京紫禁城,意境深邃的江南古典园林正如拙大的埃及金字塔、典雅的希腊帕提农神庙、雄伟的罗马凯旋门、优美的印度泰姬陵一样,无一不是一种在时间流逝中存在于空间的文化形态。
关于营造与装饰……中国建筑用材的最大特色在于木材和泥土(即土木)。
这些材料都是东方大地自然地馈赠,也是古老的东方农业文化在建筑上的体现,或者也可以说是东方农业文化的一部分。
远古房屋夯土为基,版筑为墙;很早北方曾盛行木骨泥舍,南方则“干栏”木屋,而后从历史上鼎鼎有名的秦之阿房宫、汉之未央宫、唐之大明宫、明清紫禁城到名不见经传的寻常百姓所居,从刘禹锡笔下的“陋室”、为秋风所破的杜甫“茅屋”到欧阳修的“醉翁亭”、大观园里的亭台楼阁、厅堂庑榭,一律都是土木的世界。
当然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方式的中国房屋有着其明显的缺点承重太低,跨度不能过大,但是这也促使了“间”的出现,同时间与间的组合也创造了独具民族特色的建筑群体空间意象的美。
在解决承重问题上,不得不提及中国古代建筑架构中创造性的发明----斗拱。
有记载,周代初期在世界建筑史上独一无二的斗拱就已经诞生,从起初阶段用于分担梁头、枋头、外檐出挑的重量,分散节点的重力到后来向艺术审美方面的过渡,各种花式的斗拱接连出现在各种建筑上诸如宫殿,陵园等,邀人青眼。
东汉末年,斗拱已臻成熟。
人们现在可以从崖墓、石刻、石室、石阙以及明器见到汉代斗拱的倩影。
四川渠县石阙的一斗二升斗拱、山东平邑石阙的一斗三升斗拱、河北望都明器的重叠出挑斗拱以及四川渠县无名石阙的曲拱等都是好的例子。
有人说,斗拱是艺术化了的技术,技术化了的艺术。
综上可知,所言不虚啊!最终的发展,斗拱成了错综复杂的“错综”之美,被赋予了各自不同的伦理意义,什么品级的建筑配用什么样的斗拱,都作有明确的规定。
这与后面所谈到的建筑儒家伦理是相通的。
雕刻彩画斗拱在营造方式上又一美的标志当属中国建筑的装饰艺术。
从无意识的提高视觉效果到刻意地去对建筑进行装饰,体现的是中国古代某些文化或技术的兴起和发展。
如殷朝辉煌的青铜文化带来的是各种猛兽的图纹,诸如龙凤等都是纹饰的主题,在建筑方面则在瓦当装饰上有了体现。
梁思成说过:“建筑雕饰可分为三大类,雕刻、绘画、镶嵌。
”自然每一种雕饰都有着其独特的美感效应和装饰效果,在不同的朝代时段雕饰的样式不同,其所体现的的文化特征也有所不同。
秦汉之际装饰博大、疏朗、明丽;魏晋南北朝佛教的传入,使得建筑装饰中飞天的形象屡见不鲜。
当时亦有希腊波斯等国的装饰传入中国,其中自然出现文化的冲击与融合;唐代成熟的文化特征亦使得建筑装饰方面呈现丰富多样的灿烂现象;宋代建筑装饰正如整个时代的文化思想和艺术风格趋于“女性化”,精致化一样,阴柔之美代替了阳刚之美;至于元明清之雕饰,梁思成说过:“明清雕饰装饰,………雕刻之功,虽极精美,然均极端程序化,艺术造诣,不足与唐、宋雕刻相提并论也”总的来说,中国建筑装饰是在追求以“文”“质”和谐为旨的最高审美与文化理想。
论及古建筑营造与装饰,《营造法式》当属最为经典的实用著作了。
王振复先生评价:“《营造法式》是中国古代建筑科学、伦理学与美学思想成熟的表现,是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史上最重要的理论性著作之一。
”《营造法式》涉及到建筑的方方面面,同时也制定了很多建筑方面的制度。
结构诸如斗拱、梁柱、台基、屋顶、彩画、雕刻等等都有详细的介绍。
制度诸如“材分八等”制度、立柱制度等都有所规定。
……可以肯定《营造法式》可以称为中国古建筑的百科全书,中国近现代研究《营造法式》的学者不在少数,当然其中不乏大家,梁思成就是其中的代表。
梁思成曾做过《营造法式》注释,编修……关于建筑中典型中国文化……从东周礼制到春秋孔孟儒家思想、道家老庄“无为”之治再到魏晋佛家的“虚空飘渺”……中国古文化在时间的河流中蓬勃发展,而与之同时的中国古建筑也在发生着各个方面的变化。
这两者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微妙渊源呢?(一)宫殿陵墓(中央集权)中国古代王朝的封建等级制度确定了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自然产生了宫殿这种伴随中国历史的不朽建筑,随之而生的是皇帝死亡后的栖息地--陵寝。
最先自然是秦朝宫殿朝宫,规模之大相传可受十万之众。
其前殿为大名鼎鼎的阿房宫,阿房宫形制之巨伟由杜牧《阿房宫赋》可见一斑。
而秦之始皇陵更是史上宏伟巨制之一,规模依旧宏大。
秦朝是中国第一个大统一全中国的中央集权王朝,其宫殿陵寝更是体现其统治者力量信心雄强的表现。
然而这只是中央集权在建筑上体现的开始。
而后西汉长安未央宫、长乐宫、建章宫无一不拥有庄严地平面布局和宏伟的空间气魄。
秦汉建筑的巨大空间尺度给人印象深刻。
这种大尺度的空间观念,给后来的唐代建筑提供了思想源泉,它的确是处于上升历史阶段的封建统治力量和皇权观念在建筑上的体现。
唐朝长安大明宫、太极宫,东都洛阳都是典例。
而唐朝建筑的磅礴气概表现在陵寝形制上。
太宗昭陵则是大唐气象的体现,其伟大壮硕、崔嵬崇高引无数诗人学者引文弄墨,吟诗作句。
昭陵作为唐代建筑文化的一个特例,体现出唐代思想文化的兼容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宽容”色彩。
到明清时期帝王宫殿,陵寝坛庙的建设都达到了另一高度。
北京故宫则是最具代表力的宫殿,也是中国古代宫殿的一个终结,其中轴对称态势、平面布局都在体现中国的古典“左祖右社”,“五门”“三朝”制度。
明十三陵则是帝王陵寝的杰出代表,其布局设置在某种意义上体现出中国陵墓文化“事死如事生”的原则。
坛庙的出现则与理学的深入和宗法礼制的完备有着密切的联系。
北京天坛就是典型之作。
总而言之,中国宫殿往往呈现中轴线的平面整体构局,这种“中”的空间意识和历史情感,具有认知、审美、与崇拜三重性:同时其宏大的规模、磅礴的气势又体现着中国古文化的兼容并包性……与之对应的中国帝陵的文化属性重在神圣崇高、肃穆的文化氛围,并且多选择在所谓“风水”好的地方修建,与自然环境甚为协调,诸如大名鼎鼎的始皇陵、唐太宗的昭陵、明十三陵、乾陵、永昭陵及清东陵等都具有这一特点。
当然尚大、尚高、尚威的帝陵无一不在体现帝王无与伦比的权威。
(二)儒家礼制孔孟之道,莫过于儒家礼制;儒家礼制,莫过于忠孝悌恕贞信。
儒家学者追求的是礼制的人生伦理境界。
春秋孔子所建立的仁学大厦中的“礼”笼罩着整个漫长的封建社会,它无处不在,渗透于一切人生领域。
礼,作为一种顽强的封建政治伦理观念,自然也严重的影响着中国建筑文化的精神面貌和历史发展。
一说礼在宗庙。
其实“礼”强烈的体现在中国古代的坛庙、都城、宫殿与陵寝等祭祀性与政治性建筑文化现象中。
而这里重点介绍礼制在宗庙中的体现:宗庙,亦称太庙,是专供祭祀的建筑。
在世界建筑文化史上,中国古代的宗庙建筑,可谓是独一无二的,只有在东方宗法式社会才能孕育、出现这种奇特的的建筑文化现象。
这种建筑现象早在殷商时期就初现端倪,而后到宗法制成熟的周朝,再到秦汉,隋唐,宋元明清,随着宗法制与礼制的发展与完善,都有着其不同的发展。
在这种建筑文化现象里,森严的礼制观念成为主导,建筑的落位地点、朝向,子结构(如门)的数量,子结构的长度、宽度、高度,建筑体量和用材等方面都严格的依礼而制。
在这种礼制建筑中,最具影响力的莫过于现存的宗庙建筑---曲阜孔庙。
正如梁思成所说的:“也许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一个知识分子像中国的孔丘那样长期的受到一个接着一个朝代的封建统治阶级的推崇。
”而这个祭祀这位不一般人物的宗庙又是以怎样的特殊形式展现在古代及现代人的面前的呢?可想而知,它是如何如何地区体现封建礼制,及儒家仁学的。
据悉,孔庙平面南北长600米,东西宽145米,呈狭长型,从南往北,强烈的体现中轴线意识,而其很强的纵深感,加强了崇祭即“礼”的意义。
尤其其中殿正面十根雕盘龙巨柱雄浑阳刚的形象,突出了孔老夫子崇高的历史地位……作为明清两代封建帝王祭天祈年之所的现存建筑天坛也是以典型建筑。
天坛体现着当时的皇帝和黎民百姓的崇天、尊天意识,当然其建筑本身重礼意蕴也异常浓郁,在其用材选择和数量和布局上都有所体现。
儒家礼制森严,但在追求苛刻的等级和所谓的伦理的同时,儒家学者也试图在追求一种和谐的美妙生活,往往在建筑中都有着其或多或少的体现……(三)道家“无为”老庄之论,道即美,道即无为,无为即美,只有内心世界超脱功名利禄、权势尊卑的束缚,贵柔,守静,使精神臻于悠游自在,无挂无碍,才能领略到无限风光。
道家的这种“无为”哲学的所有丰富思想构成了中国园林文化的背景。
中国园林文化发轫较早,经历了秦汉的缓慢发展,再到魏晋唐宋的迅猛发展,最终于明清时期中国园林艺术到达顶峰。
被誉为“万园之园”的圆明园,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稀世珍宝;承德避暑山庄及后起的颐和园都是集中国园林文化大成的杰出代表……中国古典园林往往具有“阴柔之美”,而这种阴柔之美,则是道家“以柔以‘雌’自守,不与人争,退让于人事,返朴于自然”情思的体现;同时中国园林又热衷于曲线,这又是一道家文化思想的体现,道家独尊自然,而曲线事自然万物的基本外观特征,这又体现着中国园林与道家文化的渊源。
道家重生,重自然,守静、要求享受自然、不追求功利……于是有了中国园林文化这一特殊的建筑文化。
(四)“佛曰普渡”(飘渺虚无)传自印度的佛教以其“普渡重生”引无数人信奉,在中国的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
进而在中国建筑文化艺术中,佛教建筑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其样式包括佛寺、佛塔、石窟等。
佛寺最佛教化的营造格式当属各种佛像的放置(朝向、方位),诸如四大天王、弥勒佛、释迦佛等都有着其独特的地位和摆放方位。
而佛家中又一尊、三尊、五尊与七尊的区别。
除主题建筑大雄宝殿外,佛寺中海油菩萨殿、伽蓝殿、祖师殿等。
佛寺的一切给人以清净、庄严、静穆与崇高的感觉,但人们从中也能感觉到其世俗情调。
中国古代佛塔无数,正定开元寺塔、南京三藏塔、小龙虎塔等。
不同于印度佛塔,中国佛塔是中国化了的。
在建造佛塔时,中国古人总会有意无意的去融入儒家重现实、重人伦、重理性,崇尚“大壮”之美的理念,因此中国佛塔是独具特色的。
佛塔的建设目的本为弘扬佛法、颂扬佛的崇高,所以其佛性意味是浓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