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音乐学视域中黄河流域音乐文化研究

合集下载

谈黄河流域音乐文化的保护

谈黄河流域音乐文化的保护
个 阶梯 , 沿途汇入众 多支流 , 东人大海 。 黄河流域 大
文辞优美 、 朴实 、 生动 、 形象 , 结构严谨 。
( ) 河 中 游 音 乐文 化 二 黄
地处黄 河 中游渭河 流域 和黄 土高 原 的秦文 化 区, 主要包 括 了现在陕 西省 的大 部分和 山西 、 肃 甘
省 的一部 分地 区 ,曾经是 中国历史 上文化 最发 达 的地 区之 一 。秦文 化 区的音乐 文化 多是来 自于普

文 究l 艺, 研1
谈 黄 河流 域 音 乐 文化 的保 护
●李
[ 摘

要】 黄河流域的 民间音 乐文化 内容丰 富、 形式 多样 , 中国民族 民间传统音 乐的主体部分和集 中体现。 是 目前 , 社会各界 都重视 黄河流域音 乐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 力所能及地采取 了各项保护措施 。 在这些保护措施 背
的文化 。 这里独特 的地理环境 和生态环境赋 予 了河
湟文化兼具 游牧与农耕 两种文化 形态 的特点 , 使得
河 湟地 区不 单单是 “ 藏彝 民族走 廊 ” 的核 心区域 , 也 是 多 民族文 化交叉积 累的叠压带 , 留 了大 量的 民 保 族 民 间音 乐遗 存 。反 映 男 女 爱 情 生 活 为 主 的 山
黄河 下游主要 以中州文化 和齐鲁文化 为代表 。 中州地 区 自古 以来 就是 多 民族 文化 长期交 融并 存 的地 区, 里政治 、 济发达 , 这 经 音乐 文化 多种多样 , 并融百家 之长 。主要有 河南 豫剧 、 曲剧 、 河南 坠子 、
道情戏 、 洛大鼓 、 河 越调 、 大平 调等 。齐 鲁文化 区也 是 中国历 史最悠久 的文化发源地 之一 , 自汉朝开 始

浅谈《黄河》中伴奏音乐与钢琴艺术的融合与展现

浅谈《黄河》中伴奏音乐与钢琴艺术的融合与展现

音乐与舞蹈Music and dance77浅谈《黄河》中伴奏音乐与钢琴艺术的 融合与展现□郭璐璐 安徽艺术学院《黄河》作为一首经典钢琴协奏曲,是钢琴协奏曲中具有极强影响力的作品之一。

《黄河》原型为《黄河大合唱》,经由《黄河大合唱》再次编辑与创作而成。

《黄河》的成功并不仅仅体现在钢琴艺术上,更体现在钢琴艺术与伴奏音乐的完美融合上,其为大众营造了一场“感官盛宴”。

基于此,本文对《黄河》中伴奏音乐与钢琴艺术的融合和展现进行了分析,希望能使更多伴奏音乐与乐器完美融合,从而打造更多经典作品。

《黄河》作为钢琴协奏曲经典曲目,最初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该音乐以革命战争为创作历史背景,并以黄河形象展现了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使听者为之震撼。

《黄河》这首经典曲目充满了力量,表明了万众一心、誓死保家卫国的革命情怀,抒发了英雄儿女奋战到底的决心,并向世界传达了赢得抗战胜利的决心与信心。

这些情感借助伴奏音乐与钢琴艺术完美呈现出来,不仅突破了传统乐章模式,还成为现代钢琴艺术与伴奏音乐完美融合的代表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与意义。

一、《黄河》作品中伴奏音乐的重要作用任何歌曲或乐章,都离不开伴奏的烘托。

伴奏主要分为钢琴伴奏、乐队伴奏等不同形式。

不同的伴奏元素,所要表达的情感也不尽相同。

伴奏节奏、节拍、旋律,对整个作品情感具有重要的烘托作用。

要想将歌曲情绪完美呈现出来,伴奏必不可少。

伴奏音乐运用得当,能够有效衬托歌曲背景,并辅助歌曲旋律、形象的确立;科学、合理、完美的伴奏音乐,可以将音乐作品的情感基调与主题思想充分呈现出来,并推动音乐的整体进步。

音乐作品在不同阶段所要表达的情感不同,这也意味着,伴奏音乐要具有独立表现能力,充分烘托音乐作品的特立形象,提升音乐的感染力。

二、《黄河》作品中钢琴艺术的重要作用《黄河》作为经典钢琴协奏曲,需要独奏钢琴与乐队之间相互协作才能完成。

《黄河》中钢琴部分难度较高,具有极强的技巧性。

沈心工之《黄河》的音乐学分析

沈心工之《黄河》的音乐学分析

沈心工之《黄河》的音乐学分析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社会形态也由封建社会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进一步寻求救国真理的留学生开始传播“学堂乐歌”。

而被称为“学堂乐歌之父”的沈心工,作品更具代表性。

所以研究沈心工创作的作品,对了解学堂乐歌时期乐歌的创作和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黄河》的本体分析:一、歌词分析首先,从结构上来看,这首歌词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从“黄河黄河”到“黄沙白草无人烟。

”歌词铿锵有力,主要描绘黄河流经地区长城外、河套边的景色。

第二部分是从“思得十万兵”到最后“观我凯旋”,这部分是这首歌曲的高潮部分,主要表达作者渴望保国戍边的英雄气概和爱国热情。

其次,从内容上来看,当时正逢北疆危急,中国人民群情激愤。

词中描写黄河经由蒙古地区流入长城,进一步表达中国北疆和内地是血肉相连、密不可分的联系。

同时又表达了对“古来圣贤”的追慕,表达了对“饮酒乌梁海,策马乌拉山”的盼想。

而“铙吹”就是指的清代军乐中的“铙歌鼓吹”,不过“铙吹”一词已经带有晚清时期的色彩,代表了综合国力的衰弱和统治者的昏庸无能。

这部作品不但反映了当时中国的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要求学习欧美科学文明、实现富国强兵来救亡图存的民主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政治要求,而且还在一定的程度上也符合当时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要求。

二、音乐分析1.旋法特点。

从其旋律写作上来看,本曲属于一字一音的音节式旋律。

由乐谱可以看出,沈心工创作的这首歌曲除了“圣、河、誓、我”四字和两个“不”字之外,其余都是一字配一音,且常用同音反复,如“黄河黄河”、“长城外”、“河套边”“策马乌拉山”等句均为同音重复。

旋法上以级进为主,只有结束句中“铙吹”二字出现了小六度的大跳,其余基本都是级进进行或兼有小跳进。

词曲配合贴切,有力,体现了歌词的宏大气魄和强烈激情,更能表现强大的爱国精神。

2.节奏特点。

从节奏上来看,作者根据歌词内容的变化,在节奏上也形成一定的前后对比。

将黄河文化植入公共艺术教育中的研究

将黄河文化植入公共艺术教育中的研究

将黄河文化植入公共艺术教育中的研究作者:杨帆来源:《大观》2021年第09期摘要: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黄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

将黄河文化作为艺术鉴赏课的内容植入公共艺术教育中,不仅能够优化高校艺术教育的课程体系,还有利于加强学生对黄河文化的深刻认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引导学生以正确的观点、立场和方法参与社会审美实践。

文章分析了将黄河文化植入公共艺术教育中的作用,介绍了异彩纷呈的黄河文化,提出了将黄河文化植入艺术鉴赏课程的实施建议。

关键词:黄河文化;艺术鉴赏课程;公共艺术教育注:本文系2020年度黄河交通学院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将黄河文化植入公共艺术教育中的研究——以艺术鉴赏为例”(HHJTXY-2020jgxm52)研究成果。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谈到要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黄河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能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凝聚精神力量。

一、将黄河文化植入公共艺术教育中的作用将黄河文化作为艺术鉴赏课内容植入公共艺术教育中,不但能够丰富高校艺术教育的内容,使学生在了解中外美学知识的基础上,加强对黄河文化的深刻认知,开阔艺术视野,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

当前,高校艺术鉴赏课程的教学改革仍存在不少的问题,尤其是在与地方文化相关的艺术教育方面仍存在许多不足。

大多数院校艺术鉴赏课程的授课内容都涵盖了美术、音乐、舞蹈三大专业,但其中涉及黄河文化的内容较少,这也是笔者开展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动机。

黄河文化研究一直是人文社科领域的热门课题,国内外有关黄河文化的研究项目及研究成果较多,但当前学界对将黄河文化植入公共艺术教育中的研究甚少。

今天,在国家倡导大力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的背景下,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与创新,深化艺术教学改革就显得十分必要。

黄河流域民族音乐文化融入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堂的路径探究

黄河流域民族音乐文化融入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堂的路径探究

文化Culture黄河流域民族音乐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对于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义务教学小学音乐课程标准(2022年修订版)》(以下简称《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音乐教学应该重视学生的发展规律和个性化特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能够在感知艺术的同时,掌握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并培养文化意识。

故而,将黄河流域民族音乐文化融入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堂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全面推进义务教育阶段综合素养的培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并建立强有力的文化意识,本文以音乐课堂教学为例,分析了黄河流域民族音乐文化融入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堂的可行性与必要性,提出了黄河流域民族音乐文化融入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堂的策略,旨在促进学生对黄河流域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提高他们对黄河流域民族音乐文化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黄河流域民族音乐文化融入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堂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可行性第一,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性。

义务教育阶段是学生接受基础教育的起点,是塑造学生思维方式、价值观和文化认同的关键时期。

通过在音乐课堂中融入黄河流域民族音乐文化,可以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中国的传统文化。

第二,音乐课堂的教学环境。

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堂提供了一个专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能够接触和体验音乐的美妙世界。

将黄河流域民族音乐文化融入音乐课堂,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通过参与歌唱、演奏、舞蹈、欣赏等活动,学生可以全面感受和体验黄河流域民族音乐的艺术魅力,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第三,学生的接受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正处于认知和感知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其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容易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可以将黄河流域民族音乐文化以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融入音乐课堂,如音乐游戏、互动演示、音乐制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选择适合的曲目和活动,使学生能够轻松地参与黄河流域民族音乐的学习和表达。

黄河音乐文化有哪些

黄河音乐文化有哪些

黄河音乐文化有哪些黄河,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它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孕育了中国一代的杰出人物。

黄河流经的省份里,每一处都有独特的文化。

它的流经地区里不同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文化,它是黄河音乐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文主要从黄河民族音乐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影响和相互促进、影响与融合等方面来探讨黄河音乐文化及其丰富的内涵。

1.黄河流经地区的民族音乐作为中国的母亲河,黄河流经的各个省份的少数民族都对它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这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音乐是人们表达情感和内心世界的一种最有效的手段”,中国音乐中,少数民族的音乐形式主要有民族乐器、舞蹈、戏剧等多种,这其中也包括以草原民族风格为代表的蒙古调等。

黄河流经地区每个省份都有着各自的民间音乐习俗,如蒙古族的曲牌和服饰等。

本文主要从黄河流过青海高原地区时所产生的民间音乐形式出发来分析这些地区在音乐上所产生的影响。

2.黄河民族音乐之间的联系音乐本身是一个多民族多地域的大系统,就像是一个大熔炉,音乐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都可以融入到民族的大环境中,通过各个民族的音乐,共同创造出了一个个充满活力的新的艺术形态。

各个地区在不同地区都会产生自己独特的文化和思想,但是在同一片土地上,不同民族和不同地区所形成的文化却又相互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黄河文化。

它们相互借鉴和融合,相互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深入了解和研究黄河中各民族各地域中不同民族语言和文化中各种不同形态以及形成这些不同形态后形成的独特文化观念和文化传统,并加以传承发展与创新,以此形成一种新时代下新形势下具有广泛感召力和生命力的黄河精神及文化。

3.黄河民族音乐对和相互促进随着不同民族音乐文化的不断融合,黄河流域地区的民族音乐的各种特色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尤其是以黄河流域各个民族为主体的各民族民间艺术。

这些民族音乐中既有反映汉族文化习俗和审美情趣的,也有反映少数民族文化习俗和审美情趣的。

各民族各风格的音乐都是对和相互促进的。

作用于楚的先秦黄河流域音乐文化个案探析

作用于楚的先秦黄河流域音乐文化个案探析

《 诗》” “ 《 左 传 》之钟 仪 ‘ 操 南音 ’ ”等 个案 进行 了探
了黄 河 与 长 江两 大 水域 ,南 北 的生 态 环 境 迥 异 。 自古 以 析 。希望其能够对先秦黄河、长江音乐文化相互关系的认 来 ,两个 区 域 的文化 也各 有传 承 ,各有 风貌 。其差 异在 农 识有所 启迪 ,亦希 望其 能够 为南 北音 乐文化 交流 史 的建构
业 、建 筑乃 至衣 食住 行诸 方 面都 有体现 。在 思想方 面 , 自 提供 一定 的理 论依据 。 孔子 以下 ,北方 的 思想 当 以儒 家 为主流 ,墨家 思想 是儒 家
的对 立 与修 正 。春秋 晚期 以至战 国 ,足 以与儒 家抗 衡 的学 个案 1 :夏之 九歌 与楚之 九歌 派 如老 庄及 农家 ,或 儒 家 的修正 如苟 子 ,或今 日出土 简牍 中的孟 学别 派 ,都发 生 于楚 国范 围 内。在 艺术 方面 ,南方 大 致是 柔和 曲折 ,北方 则是 刚强 拙直 。在 文 学上 ,楚 国发
作者简介:王洪 军 ( 1 9 6 5  ̄ ),男 ,文学博 士,武汉音 乐学院音 乐学系教授 ,音 乐研 究所所长 。 收稿 日期:2 0 1 2 — 0 2 — 2 7
・0 院 学报 ( 季刊 J 交 i a o Xi ' a nCo a J o l o f i
的字音 ,也 用 了 当地 的表 现 方式 ,例 如香 草美 人 的 比喻 。 启 时传 说 的乐舞 ,主要 指 战 国时楚 国诗人 屈 原所写 的楚 辞
一般 指 ”和 “ 主 要 当然 ,南北 文化之 间在 保 持各 自风 貌 的同 时 ,相 互之 作 品 。 ”读 之识 之不 禁要 问,这里 的 “

要 通 过 对 “ 夏之 《 九歌 》 与楚 之 《 九歌 》 ” “ 楚人 与 《 诗 》” “《 左传 》 之钟 仪 ‘ 操 南音 ’”三个 不 同方 面之 个 案探 析 , 笔者 以为先 秦黄 河 流域 音 乐文化 对楚 乃 至 长江 流域 音 乐文化 曾有 过重要 影 响 。

中国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民族性演奏风格探析

中国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民族性演奏风格探析

艺术研究丨民族文化追索丨2020-5中国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民族性演奏风略探祈沈阳音乐学院/邱冰摘要:钢琴协奏曲《黄河》是一部鸿篇巨作,创作于1967年,三年后的公演取得了巨大成功,受到了人们普遍的关注与喜爱。

这部杰出作品的影响至今存在,成为中国钢琴协奏曲史上的一个代表。

它的出现丰富了音乐表演,对演奏环节的提高至关重要,成为必不可少的理论指导,同时引导听众。

本文对于《黄河》的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并且针对作品的民族性以及演奏民族的追求进行分析,并为以后研究《黄河》民族化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钢琴协奏曲《黄河》民族性演奏版本《黄河》是一部旷世巨作,素材来自于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在此基础上改编创作而成,至今仍被人们广泛流传,成为老少皆知的巨作,在中国音乐史上占据一席之地。

近代中国历经烽火战乱,抗日战争绵延数年,人们生活在烽火硝烟当中,面对国破家亡备受摧残,《黄河大合唱》就是在此背景下创作而成。

它的出现鼓舞了中国人心,鼓励他们奋力抗争,为新中国的建立作出贡献。

新中国建立后又遭遇了"文化大革命”国内形势错综复杂,人们陷入恐慌当中,《黄河》钢琴协奏曲在此背景下创作而成,在人们心中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两部作品出现于不同时代,在曲谱中大量的运用民族元素,让其更加容易让人民接受,从而能够体现中华民族的大无畏精神,面对困难百折不挠,直面挫折永远向前,这就是真正的中国精神。

本文对于《黄河》钢琴协奏曲民族性进行研究,希望为后期研究《黄河》钢琴协奏曲提供一定的参考。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时代背景钢琴协奏曲《黄河》是由殷承宗等集体创作成,题材来自于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是上个世纪60年代末的优秀作品,并于1970年进行首演。

《黄河大合唱》是产生于抗日战争时期的一部作品,至今仍被人们所传承。

新中国建立后许多行业大力发展,钢琴艺术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钢琴改编曲体裁逐渐发展起来,《黄河》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

钢琴艺术传入我国后在近代得到了发展,艺术家们开始将这种西洋乐器与民族风格联系起来,30年代即开始探索中国风格钢琴音乐,并且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当代音乐学视域中黄河流域音乐文化研究word精品

当代音乐学视域中黄河流域音乐文化研究word精品

当代音乐学视域中黄河流域音乐文化研究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主办,西安音乐学院承办的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十七届年会于2012年7月13日至15日举行,来自全国传统音乐学领域的220 余位专家、学者、年轻学子出席会议。

会议预设黄河流域音乐文化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音乐生态学研究、传统音乐研究的新视野、音乐与科技五个主题,并在代表提交论文过程中延伸出跨界族群音乐文化研究、戏曲音乐与戏曲艺术研究、当代民族音乐创作研究、古琴音乐文化研究、乐器改革研究及中外音乐交流等议题,呈现出多视阈、多层面、学科交叉、研究跨界的学科发展新气象。

三天会议议程同时分散在4 个会场,按不同主题分39 个单元,先后有145 位学者围绕以上议题提交论文并做发言。

这些发言者中,最年长者80 有余,最年轻者为本科在读三年级学生,况且有近半数为各院校在读的硕士、博士生,显示出学科队伍结构的较大跨度和丰富的层次性。

综观全部发言,其所涉猎的专题,以区域中的音乐文化问题、乐种个案研究问题为主的黄河流域音乐文化研究占据着较大比重,贴合了本次会议的预设主题,不乏新的突破。

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涉及考古学、历史学、民俗学、比较学、文化人类学等方法的综合使用。

概而述之,这些研究内容以西安鼓乐研究专题、黄河流域传统音乐生存状况及传承研究、乐律及乐种综合研究、音乐区域分布及文化关系研究为重。

一、西安鼓乐研究专题本届年会之召开地,无疑是西安鼓乐得以列为专题开展研讨的便利条件。

事实上,学界围绕西安鼓乐的研究既往多集中于鼓乐乐史、乐谱、乐器、音乐形态、曲词学等方面的考证上。

在本届年会上,以西安音乐学院教师为主体发表的论文显示出了东道主对本地传统乐种的一致关注与细致研究。

他们各自从不同角度突破,既有新的学术成果表述,还不乏新的研究理路展现。

冯亚兰《关于记译西安鼓乐俗字谱的研究一一准确合理科学地记译西安鼓乐俗字谱》,指出近年来西安鼓乐谱记译中,如何确保记译的乐谱要与艺师们韵曲或演奏的音响效果相符,如何确保记译的乐谱既要与传统乐学、律学理论相符,更要结合实际充分考虑如民间乐社在演奏方面的实际问题,以将译谱工作做得更准确、合理。

继承与创新中的现代黄河音乐文化

继承与创新中的现代黄河音乐文化

继承与创新中的现代黄河音乐文化作者:陈珮珂来源:《河南教育·基教版》2021年第04期现代黄河音乐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多变。

现代黄河音乐文化,在继承传统黄河音乐文化的同时,在音乐形式和内容上又进行了开拓、创新,向人们展示了黄河音乐文化的现代价值与精神力量。

一、现代黄河音乐文化在形式方面的继承和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黄河音乐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其中黄河鼓乐与黄河歌舞在继承和创新方面的成就较为突出。

黄河鼓乐是黄河音乐中的瑰宝,兰州太平鼓、陕西蹩鼓、山西绛州鼓乐和开封盘鼓等流传并发展至今,体现了黄河音乐艺术的粗犷豪迈、气势磅礴。

其中,山西鼓乐艺术闻名华夏,历史悠久。

流传至今,既保留了传统的队形,又融入了新的表演形式,将传统的方阵、梅花阵、圆阵同新设计的模仿两军对战的阵容以及大雁飞跳等元素相融合,丰富了锣鼓的表演形式。

锣鼓队伍的编制也由原来的十几人扩大到数百人,甚至几千人,更加气势磅礴,服装的统一也为锣鼓队伍增添了气势。

黄河歌舞艺术在继承与创新方面的成就也特别突出。

例如,甘肃的《丝路花雨》就是吸收了丝绸之路中少数民族歌曲的旋律,再同民族戏剧文化以及民族舞蹈相融合,而创作出的富有民族色彩的舞剧。

山西的《黄河三部曲》是黄河系列歌舞,包含《黄河儿女情》《黄河一方土》《黄河水长流》三个部分。

舞蹈采用山西民間秧歌等民间舞蹈,并加入了芭蕾舞的素材;音乐元素来源于山西民歌,通过配器及演唱形式的改编,兼容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

陕西的《仿唐乐舞》综合了西安鼓乐和陕西民歌,同时根据陕西秦腔及古老民歌进行修改编创,通过民乐伴奏,融入唐代壁画元素,展现出唐代乐舞的风采。

黄河流域的歌舞艺术发展至现代,不仅体现了古典和现代的融合,也体现了音乐与舞蹈等其他艺术元素的结合;既根植于传统又不局限于传统,显示出黄河音乐文化在传承中迸发出的新活力。

二、现代黄河音乐在题材方面的继承和创新黄河流域的歌舞为中国当代舞蹈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财富。

《黄河》音乐鉴赏教案

《黄河》音乐鉴赏教案

《黄河》音乐鉴赏教案一、教学目标:了解音乐作品《黄河》的背景和意义。

分析《黄河》的音乐结构、旋律、节奏和表现手法。

感受《黄河》所传达的情感和表达的主题。

培养学生对于交响音乐的欣赏能力和审美感受。

激发学生对于中华民族音乐的兴趣和研究探索。

二、教学准备:讲义或课件,介绍《黄河》的背景和意义。

音频或视频素材,播放《黄河》的演奏版本。

乐谱或简谱,用于学生对《黄河》的音乐元素分析。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提问:你们对音乐作品《黄河》有了解吗?你们对黄河有什么印象?二、介绍《黄河》的背景和意义(10分钟)简要介绍《黄河》的创作背景和意义,包括作曲家冼星海的生平事迹、创作时期和主题等。

解释《黄河》在中华民族音乐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欣赏《黄河》的演奏(15分钟)播放《黄河》的演奏版本,让学生聆听这首音乐作品。

引导学生关注音乐中的旋律、节奏、乐器运用等元素,感受《黄河》的音乐魅力。

四、分析《黄河》的音乐特点(15分钟)分析音乐的结构,包括序曲、主题的变化和发展等部分。

分析音乐的旋律特点,如旋律线索、情感表达和主题演绎等。

分析音乐的节奏和韵律,探讨其对音乐表达的影响。

分析音乐中运用的乐器和音色,了解其在表达主题上的作用。

五、交流和讨论(10分钟)让学生分享对于《黄河》的感受和理解。

引导学生讨论《黄河》所传达的情感和表达的主题。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

六、总结和评估(5分钟)总结《黄河》的音乐特点和表现形式。

评估学生对于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参与程度。

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段音乐,尝试用文字表达对于《黄河》的感受和理解。

鼓励学生自主寻找并欣赏其他与黄河相关的音乐作品,拓展对于黄河文化的了解和欣赏。

教学评估:学生对于《黄河》背景和意义的理解。

学生对《黄河》音乐特点的分析和描述。

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学生撰写的对《黄河》感受和理解的作业质量和创意。

音乐地理学视角下山东古筝乐的形成与传播

音乐地理学视角下山东古筝乐的形成与传播

音乐地理学视角下山东古筝乐的形成与传播音乐是一种文化的表达和传承方式,它承载着历史、地域和民族的特色。

在地理学的视角下,音乐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社会和地域环境的产物。

山东古筝乐作为山东地区特色音乐文化的代表,形成于地理环境的熏陶和民族文化的熏陶,经历了千百年的传承和发展。

本文将从音乐地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山东古筝乐的形成与传播。

一、山东地理环境与古筝乐的形成山东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地处黄河流域和渤海湾之间,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样的地理环境。

这种地理环境的多样性赋予了山东古筝乐丰富的表现形式和独特的艺术特色。

山东地处东亚季风气候区,四季明显,冬寒夏热,降水充沛,适宜农业生产。

这种气候条件构建了山东古筝乐艺术的生活基础,使得古筝乐在山东地区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和传播。

在气候条件的影响下,山东古筝乐呈现出了丰富多彩、婉转悠扬的艺术表现形式。

山东地势东高西低,东部为山地和丘陵地带,西部为平原地带。

这种地理环境的多样性也给山东古筝乐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土壤。

在不同地理环境的熏陶下,古筝乐形成了多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使得其音乐特色更加丰富和多元化。

2.山东民族文化对古筝乐的形成山东是众多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多元的民族文化是山东古筝乐形成的重要文化基础。

在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中,古筝乐得以吸收和融合不同民族的音乐元素,形成了丰富多元的音乐风格。

与此山东古筝乐还多次融入了中国古代音乐艺术的传统元素,如昆曲、评弹等,丰富了古筝乐的艺术内涵。

古筝乐的形成也受到了山东地区特有的优秀传统戏曲、舞蹈和民间音乐的影响。

这些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遗产,不仅为古筝乐提供了广泛的艺术素材,更为古筝乐的表现形式和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文化支持和保障。

二、山东古筝乐的传承与发展山东古筝乐的传承与发展经历了千百年的沉淀和演变,形成了独特的音乐文化传统。

在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的熏陶下,古筝乐得以传承和发展,成为山东地区的重要音乐艺术形式。

1.古筝乐的传承山东古筝乐的传承源远流长,历史悠久。

黄河流域的古代文人音乐

黄河流域的古代文人音乐

黄河#化系&'编者按:本期我们分别从文人音乐文化、民间音乐文化和现代音乐文化的继承和创新这几个角度介绍黄河流域的音乐文化。

黄河流域文人音乐是中国音乐文化的代表,是中国古代音乐的“正声”。

中国传统的音乐理论、著名音乐作晶多是由文人音乐家创造的。

黄河流域的民间音乐是黄河流域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也是黄河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黄河上游的“花儿”,八百里秦川的信天游,还是黄河号子,无不唱出了中华儿女的生命力和精气神。

黄河现代音乐文化在继承传统古典音乐和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在音乐形式和主题等方面不断创新。

形式上,将音乐与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元素结合在一起,创作出许多新的黄河音乐作P"上,倾向于歌颂黄河所象征的民族精神。

1939年由冼星海和光未然创作的《黄河大合唱》,歌颂了中华民族英勇抗战的民族精神,引发了中华儿女的广泛认同和共鸣,成为现代黄河音乐的里程碑式的作P,带动了后来一系列黄河音乐作晶的诞生。

黄河流域的占代文人音乐■华大学人文艺术教育中心孙梦青所谓文人音乐,指的是历代由具有一定文化修养的知识阶层人士创作的传统音乐。

黄河流域尤其是黄河中下游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3000多年。

中原地区更是为中国传统文人提供了充分展示个人音乐才华的舞台。

一、黄河流域古代音乐与文人文人音乐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主流,对中国古代音乐理论和创作的影响都是深远的。

甚至可以说,中国古代文人音乐对中国古代艺术建构、审美心理和政治观念等都有很大的影响。

其中,黄河流域既是中国古代文人音乐的萌生地,更是文人音乐的发展繁荣地。

是,活在中原地区的文人,作为“人”的感受,注重理想人格的塑造,追求个生命的由和意义。

中国古代文人: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彳音乐文化方面也处于主导地位。

二、从“君子之器,古琴九德”看黄河流域文人音乐的特点提起君子,人们通常会联想到古人在溪边、中或是山下的。

琴是中国传统文人以“”的“”,更是黄河流域中原地区文人音乐的主[达所说的古琴九德,指的是“奇、古、、、润、圆、、、”。

黄河流域的音乐文化之河南的文化鉴赏

黄河流域的音乐文化之河南的文化鉴赏

黄河流域的音乐文化之河南的文化鉴赏黄河流域是中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地区之一。

作为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河南省拥有独特而丰富的音乐文化。

下面将为您详细介绍河南的文化鉴赏。

1.音乐传统
河南的音乐传统源远流长,受到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

其中最著名的音乐形式之一是鼓乐。

河南的鼓乐以其激昂有力的节奏和独特的演奏方式而闻名于世。

例如,河南的大鼓、堂鼓等鼓乐形式,常用于民间庆典、宗教仪式和军事行进等场合。

这些鼓乐节奏紧凑,富有激情,能够激发人们的情绪和斗志。

2.曲艺表演
河南还以其丰富多样的曲艺表演而闻名。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河南坠子,它是一种传统戏曲形式,结合了音乐、舞蹈、表演和说唱等元素。

河南坠子以其悠扬的旋律、细腻的表演和丰富的表情,能够生动地表达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给观众带来深厚的艺术享受。

3.传统民间音乐
河南的传统民间音乐也是其文化鉴赏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豫剧和河南民间民歌等表演形式,展现了河南人民的生活、情感和价值观。

豫剧是河南的主要戏曲剧种之一,以其独特的唱腔、舞蹈和表演方式而广受欢迎。

而河南民间民歌则通过简单而真挚的歌词和旋律,抒发了人们对生活、爱情和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4.文化节庆
河南还有许多丰富多彩的文化节庆活动,其中融合了音乐和舞蹈等艺术表现形式。

黄河文化融入课程

黄河文化融入课程

黄河文化融入课程黄河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课程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从历史、地理、文化等多个角度,探讨如何将黄河文化融入课程,以期激发学生对中华文明的热爱和自豪感。

一、历史课程中融入黄河文化在历史课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讲述黄河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向学生展示黄河文化的重要性和影响。

可以通过讲述黄河流域的古代王朝、古代农业、古代交通和贸易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了解黄河文化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巨大贡献。

同时,可以通过古代民歌、传说和神话等形式,让学生感受到黄河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地理课程中融入黄河文化在地理课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讲解黄河的地理特点、流域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分布等内容,让学生了解黄河对中国的重要意义。

同时,可以通过实地考察或图文结合的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黄河的壮丽景观和丰富资源,增强对黄河文化的认同感。

三、语文课程中融入黄河文化在语文课程中,我们可以通过黄河流域的名人名篇、民间故事和传统诗词等文学作品,让学生感受黄河文化的艺术魅力。

可以让学生朗读、背诵和解读这些作品,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同时,也可以通过黄河文化的相关课外阅读,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四、美术课程中融入黄河文化在美术课程中,我们可以通过绘画、手工制作等形式,让学生表达对黄河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可以让学生观察黄河流域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进行素描、水彩等创作,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可以通过学习黄河流域的传统工艺和民间艺术,让学生了解黄河文化的独特魅力。

五、音乐课程中融入黄河文化在音乐课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演唱黄河文化相关的民歌、古曲等音乐作品,让学生感受到黄河文化的音乐魅力。

可以通过学习黄河流域的传统乐器和音乐表演形式,让学生了解黄河文化的独特之处。

同时,也可以通过创作和演奏黄河文化主题的音乐作品,培养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和艺术修养。

将黄河文化融入课程是一项重要的教育任务。

黄河水绕着准格尔流演唱技巧

黄河水绕着准格尔流演唱技巧

黄河水绕着准格尔流演唱技巧黄河,中国的母亲河,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历史,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

而准格尔则是蒙古族的一个传统音乐形式,它以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而闻名。

本文将探讨黄河水绕着准格尔流演唱技巧,探寻其中的奥秘。

黄河水绕着准格尔,寓意着音乐与自然的完美融合。

准格尔音乐以其悠扬的旋律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著称,而黄河水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寓意着生生不息,永不停歇。

在演唱准格尔音乐时,演唱者需要将自己融入到这种永恒的流动之中,感受黄河的澎湃和准格尔的深沉,从而将音乐演绎得淋漓尽致。

准格尔音乐的演唱技巧包括声音的运用和表现力的发挥。

在演唱准格尔音乐时,演唱者需要准确把握音调和节奏,同时运用自己的嗓音和呼吸技巧,使音乐更加动听。

此外,演唱者还需要通过表情和动作来表达音乐中的情感和意境,使观众能够更好地体会到音乐的魅力。

黄河的水流淌着,准格尔的音乐在其中回荡,演唱者需要借助这种流动的力量,将音乐表现得更加生动、感人。

黄河水绕着准格尔流演唱技巧还需要注重传统与创新的结合。

准格尔音乐作为蒙古族的传统音乐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演唱者需要尊重并传承这一传统,同时也要敢于创新,将传统音乐与现代元素相结合,使音乐更具时代感和观赏性。

正如黄河水在不断流淌中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准格尔音乐也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黄河水绕着准格尔流演唱技巧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需要演唱者具备扎实的音乐功底和表演技巧,同时也需要对音乐和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只有在这种综合性的基础上,演唱者才能真正做到黄河水绕着准格尔流,将音乐的魅力传递给更多的观众,让人们在音乐中感受到自然的力量和文化的魅力。

愿黄河水永远绕着准格尔流,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让世界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和深邃。

继承与创新中的现代黄河音乐文化

继承与创新中的现代黄河音乐文化

继承与创新中的现代黄河音乐文化■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人文艺术教育中心陈珮珂现代黄河音乐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多变。

现代黄河音乐文化,在继承传统黄河音乐文化的同时,在音乐形式和内容上又进行了开拓、创新,向人们展示了黄河音乐文化的现代价值与精神力量。

一、现代黄河音乐文化在形式方面的继承和创新随着时代的发展,黄河音乐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其中黄河鼓乐与黄河歌舞在继承和创新方面的成就较为突出"黄河鼓乐是黄河音乐中的瑰宝,兰州太平鼓、陕西蹩鼓、山西绛州鼓乐和开封盘鼓等流传并发展至今,体现了黄河音乐的、"其中,山西鼓乐,久。

流传至今,既保留了传统的队形,又融入了新的表演形式,将传统的方阵、、圆阵同新•的的阵容等融,丰了鼓的演形式"乍鼓队伍的也的人人,至人,,的统一也为锣鼓队了"黄河歌舞在继承与创新方面的成就也突出。

例如,甘肃的《.路花雨》就是吸收了丝绸之路中少数民族歌曲的,同文化舞蹈相融,而创作出的富有民族色彩的舞"山西的《黄河》是黄河系列歌舞,含《黄河儿女情》《黄河一方土》《黄河:流》。

舞山西歌等民间舞蹈,并入了舞的素材;音乐山西民歌,演唱形式的改,兼容美声、、俗三种法,丰富了音乐的现力"陕西的《仿唐乐舞》综合了西安鼓乐和陕西歌,同时根据陕西秦腔及古老民歌进行修改创,乐伴奏,融入唐代壁画,展现出唐代乐舞的风。

黄河流域的歌舞艺术发展至现代,不仅体现了古典和现代的融合,也体现了音乐与舞蹈等其他的结合;既根植于传统又不局限于传统,显示出黄河音乐文化在传承中迸发出的新活力"二、现代黄河音乐在题材方面的继承和创新黄河流域的歌舞为中国当代舞蹈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财富。

黄河主题的舞蹈受社会发展、文艺环境等因素影响,反映出不同时代特征,例如古典舞《黄河》、民间舞2021年第4期《东方红》都是沿用了历史语言#古典舞《黄河》将戏曲、武术中的身法韵律运用到舞蹈中,突破了戏曲化、程式化的动作语言,使得古典舞成为独立的肢体语言#民间舞《东方红》根据地域的特点,结合了鼓子秧歌和胶州秧歌的舞蹈语言,并融入儒家文化,彰显了齐鲁大地的自然文化环境,更好地表达出大河儿女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

从音乐教案中领悟黄河历史文化

从音乐教案中领悟黄河历史文化

从音乐教案中领悟黄河历史文化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经常被要求教授一些关于中国历史文化的内容。

这个问题在我心中占据了很长一段时间,因为我始终觉得只有在我们了解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才能真正理解音乐的意义和价值。

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份音乐教案,通过这个教案,我深入了解了中国文化和历史的黄河文明。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从这个音乐教案中学到的一些关于中国历史和文化的知识,以及我的体验和思考。

1. 黄河文化的起源黄河文化是中国最早的一个文明,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大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

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来看,黄河文化是一个强大的影响力,它的产生影响了中国的许多方面,包括语言,教育,艺术,社会结构和哲学思想等。

黄河文化背后能够找到的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使得它成为学者和旅游者的重点研究领域。

然而,这种文化也可以通过音乐这样的艺术形式来感受和理解。

2. 黄河大合唱的历史背景黄河大合唱是黄河流域地区最富盛名的音乐,它是一首由声乐和管弦乐队演奏,以及兼容文学和音乐的戏剧性表演。

黄河大合唱由刘天华和冼星海于1939年创作,以揭示中国的勤劳和民族精神。

这首作品反映了黄河流域地区的自然美景和人民的勤劳精神,这种精神可以追溯到古代的黄河文化和农业文化。

通过这首音乐曲目,不仅可以感受到黄河文明的影响,还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基础。

3. 黄河大合唱的功用黄河大合唱是在抗日战争期间创作的,这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时期。

这些作品被认为是抗日精神的象征,成为了抗日战争期间鼓舞人民斗志的重要歌曲。

黄河大合唱揭示了中国这个巨大的国家在面对外来危险时所表现出的团结和勇气,这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方面。

4. 音乐形式对文化遗产的保护音乐是文化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之一,它能够表现出人们的情感和价值观。

另一方面,音乐还被用来记录历史和文化遗产,以便将这些遗产保留下来。

黄河大合唱就证明了这个问题。

这首曲目能够表现出黄河文明和历史遗产的本质,它以一种文学结构和音乐形式来表达这些信息。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演奏艺术特色与演奏版本比较分析

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演奏艺术特色与演奏版本比较分析

器乐演奏实践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演奏艺术特色与演奏版本比较分析◎孙艺文(宿迁学院)摘要:钢琴协奏曲《黄河》是我国钢琴协奏曲史上最为杰出的作品之一,在很大程度上使得钢琴音乐表演变得更为丰富多彩,同时,这也给钢琴演奏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引领着当代听众的审美发展。

新时期下,随着诸多钢琴爱好者对《黄河》研究的深入,其演奏版本也呈现多元化特色,本文主要是研究分析钢琴协奏曲《黄河》的相关演奏艺术特色以及不同演奏版本。

关键词:钢琴协奏曲《黄河》;演奏艺术特色;演奏版本对于钢琴协奏曲《黄河》是我国音乐史上流传十分广泛的一部作品,在我国有十分广泛的影响力,其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从创作至今,不管是在我国的音乐舞台上,还是世界的音乐舞台上均被无数次的演奏,他被人们称作是20世纪公认的华语音乐杰作。

在当下的音乐市场中和网络媒介中关于钢琴协奏曲《黄河》流传着较多的版本,这种现象的出现导致音乐爱好者不能有效的做出抉择,所以对不同版本的《黄河》演奏艺术特色进行剖析很有必要。

一、钢琴协奏曲《黄河》演奏艺术特色分析钢琴是一门外来艺术,要想在中国土地上立足,就必须经历民族化的过程。

钢琴协奏曲《黄河》是在《黄河大合唱》的基础上,经过创新,并融入大众所喜欢的民族元素,形成的一部优秀的东方钢琴作品,其不仅符合了一般钢琴协奏曲的演奏特征,同时也蕴含着强烈的民族精神、民族品格。

钢琴协奏曲《黄河》不仅仅是我国诸多音乐大家所演奏,也受到了很多国外演奏家、演奏团队的青睐,在实际中,要想将作品《黄河》的浓厚东方韵味体现出来,一方面需要结合作曲家在谱曲过程中给出的明晰标记进行演奏,另一方面演奏者要将自己的思想和思考融入其中,根据自身体验抉择出较为适合的演奏技巧和方法,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分析钢琴协奏曲《黄河》的演奏艺术特色。

(一)钢琴演奏模仿民族乐器音色在钢琴协奏曲《黄河》演奏中,具有十分独特、高超的演奏技巧,其主要是模仿我国传统民族乐器的音色。

例如,《黄水谣》为第三章《黄河愤》的前部分,这一部分的演奏主要是对我国传统民族乐器刮奏的模仿,进而有效的展现黄河两岸人民辛苦开垦,变荒地为良田和渴望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音乐学视域中黄河流域音乐文化研究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主办,音乐学院承办的中国传统音乐学会第十七届年会于2012年7月13日至15日举行,来自全国传统音乐学领域的220余位专家、学者、年轻学子出席会议。

会议预设黄河流域音乐文化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音乐生态学研究、传统音乐研究的新视野、音乐与科技五个主题,并在代表提交论文过程中延伸出跨界族群音乐文化研究、戏曲音乐与戏曲艺术研究、当代民族音乐创作研究、古琴音乐文化研究、乐器改革研究及中外音乐交流等议题,呈现出多视阈、多层面、学科交叉、研究跨界的学科发展新气象。

三天会议议程同时分散在4个会场,按不同主题分39个单元,先后有145位学者围绕以上议题提交论文并做发言。

这些发言者中,最年长者80有余,最年轻者为本科在读三年级学生,况且有近半数为各院校在读的硕士、博士生,显示出学科队伍结构的较大跨度和丰富的层次性。

综观全部发言,其所涉猎的专题,以区域中的音乐文化问题、乐种个案研究问题为主的黄河流域音乐文化研究占据着较大比重,贴合了本次会议的预设主题,不乏新的突破。

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涉及考古学、历史学、民俗学、比较学、文化人类学等方法的综合使用。

概而述之,这些研究容以鼓乐研究专题、黄河流域传统音乐生存状况及传承研究、乐律及乐种综合研究、音乐区域分布及文化关系研究为重。

一、鼓乐研究专题本届年会之召开地,无疑是鼓乐得以列为专题开展研讨的便利条件。

事实上,学界围绕鼓乐的研究既往多集中于鼓乐乐史、乐谱、乐器、音乐形态、曲词学等方面的考证上。

在本届年会上,以音乐学院教师为主体发表的论文显示出了东道主对本地传统乐种的一致关注与细致研究。

他们各自从不同角度突破,既有新的学术成果表述,还不乏新的研究理路展现。

亚兰《关于记译鼓乐俗字谱的研究――准确合理科学地记译鼓乐俗字谱》,指出近年来鼓乐谱记译中,如何确保记译的乐谱要与艺师们韵曲或演奏的音响效果相符,如何确保记译的乐谱既要与传统乐学、律学理论相符,更要结合实际充分考虑如民间乐社在演奏方面的实际问题,以将译谱工作做得更准确、合理。

焦杰《长安古乐七音十簧笙及其四调的由来》认为鼓乐所用十簧笙虽然缺簧少律只能吹奏骨干音,但是因为简单易学便于在民间鼓乐社推广,所以在历史的选择中成为了鼓乐社的主要乐器。

牛玉冰《地区民间鼓乐社与铜器社的念词音乐研究》分析了鼓乐社、铜器社念词的音乐形态和受众形成的原因。

不同于上述基于音乐本体的研究,叶明春《论鼓乐的审美功能与实用功能》围绕鼓乐的表演形式、乐社民俗与活动、鼓乐传承与保护等方面,尝试从文化人类学角度对鼓乐的实用功能、审美功能或兼顾审美与实用功能进行了分析研究。

而程天健、王晓平合撰《生命为鼓乐燃烧》,从石根出版的《鼓乐全书》价值意义出发,肯定了这位毕生致力于鼓乐研究的学者奠定的“鼓乐学”基础及倡导创立长安乐派等贡献和意义。

二、黄河流域传统音乐生存状况及传承研究黄河流域传统音乐生存状况及传承研究是本届年会的重要预设主题。

近年来,各地域、各民族的传统音乐文化在历史的车轮下境地堪忧,对现有传统音乐文化现象生存状况做田野调查、研究其保护与传承是颇受关注的论题。

在本届年会上有十余位学者围绕这一专题发表论文,无论是音乐文化现象本身或研究视野,还是对文化现象背后音乐本体、历史文化、社会生活等问题所做多元分析的方法都有新的突破。

大学齐易等通过对端村音乐会样本从不同观察点上展开,讨论传统音乐克服阻力适应新环境的可能性。

针对至今仍然活动的10家端村音乐会样本,看到由村中年轻人积极推动、老艺人全力配合而恢复起来的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传承经验。

师院红梅《“族群语境”中的仪式音声展演与文化认同――以成吉思汗陵2012年“春节”祭祀仪式音声为例》,记录其对成吉思汗衣冠冢的祭祀活动现象学考察结果,系统展示“守陵人”达尔霍特族群图特的祭祀传统,探究音声在祭祀仪式的各个环节中发挥的符号意义和象征功能。

化工职业学院文慧《科尔沁蒙古族萨满仪式音声的个案调查》则通过记录一名萨满帮助其弟子举行“供奉希图根”仪式的过程,看音乐在萨满祭祀活动中的作用。

师院晓芳《市梅力更召庙嘛尼会仪式音声调查》,以唯一的蒙语藏传佛教寺庙梅力更召庙举行的诵经仪式作为研究对象,对仪式活动中的音声进行分析。

吴燕村《蓝田晋化现存水会乐社音乐形态考察》,集中于流行在蓝田民间的水会音乐发展现状进行考察,指出商业化时代舞台表演对即将消亡的民间音乐发展带来新的生机及不利影响。

大学燕仲飞《陇南仇池山歌现状调查》从陇南仇池山歌的流传形式、艺术特征、仇池山歌与洮岷花儿的异同性、仇池山歌的传承与保护角度,展示了独具魅力的古老氐族文化遗产。

师学院马春莲《口头传统艺术中的“规则”:河洛大鼓的程式化特征探析》对大鼓的祭祀、演出程序,音乐、描述的式进行总结。

中国艺术研究院于华的《鱼河堡府城隍庙庙会的调查与研究》,记述市鱼河堡府城隍庙正月社火祭祀,对祭祀的仪式流程和所用音乐进行研究。

樊家城《黄土高原地区民歌的生存与传承》对黄土高原民歌的保存、传承与发展提出思考与建议。

王雪《20世纪传统音乐资源进入高校的启示与反思――以二人台艺术家丁喜才传承个案研究为例》介绍了丁喜才从民间舞台到高校讲台的过程,研究分析如何建立常态化的渠道吸收民间艺人进入学院的教学。

三、乐律及乐种综合研究在乐律研究方面,大学永福《端正学术心态,解悟“同均三宫”》对学界争论已久的“同均三宫”提出自己的看法。

这一由黄翔鹏创造性地提出的概念,在作者的研究中,被认为是中国传统音乐中本来就有的历史原理。

大学王亚丽《以音阶问题为核心的豫剧宫调探究》在对豫东调、豫西调中fa的音位进行考证后,基于两种调的音级性质的分析,得出豫剧音阶是自然七声,属于清乐音阶的结论。

从乐种综合研究来看,大学善武《从陕北民歌同源变体关系看苦音宫调的构成》,通过列举几首民歌,指出陕北民歌许多曲目都是同一种曲调通过调性的变换而来的,即同源变体关系。

中国音乐学院徐天祥《“风搅雪”音乐现象研究》一文,摄取传统音乐中广泛存在的“风搅雪”音乐现象进行综合分析,并以陵川县鼓书《王祥卧冰》为例分析当下“风搅雪”的特点。

音乐学院关意宁通过其所记录的1000对平调上下句以局外人客观的视角考察陕北说书。

成文《调――陕北说书音乐基本形态研究》研究了陕北说书的板式、典型调、变化等。

四、音乐区域分布及文化关系研究黄河流域作为华夏民族文化发源地,其实质融合了诸如戎、氐、羌、匈奴、夷、鲜卑、党项、突厥、乌、回纥等多民族文化因子,最终形成了今天所见复杂多元的文化结构。

对这一文化结构的厘清抑或民族间文化的传播与交流素来是学界趋之若鹜的焦点和热点。

本届年会中有多位学者从民族源流、地理动因、基音等角度对这一问题开展研究,其中既有理论上对区域音乐分布进行整体研究的,又有基于某一具体音乐文化事象的微观观察。

师大学王耀华《旋律音调结构与民族源流》指出旋律音调结构是在特定的音阶调式基础上形成的旋律音调结构原则,反映了一些民族地区音乐语言的特点,其民族文化的关系体现为一种“共同文化”的象征,即无论历史发展与变化,同源民族在各自的民歌中都会尽可能保存共同的典型性腔音列。

音乐学院慧雯《区域文化生态中的戏曲》从文化生态学角度对陕北、关中、陕南的戏曲文化进行考证,认为戏曲的同源演化使地方戏曲声腔形态具有共性。

中国石油大学清《黄河三角洲民间音乐形成的地理动因初探》从黄河地理特点入手,分析了滨州、东营两地民间音乐的分布特征和特点。

音乐学院毛璐《黄河中、下游地区出土史前乐器考》从声学原理着手对黄河中下游地区出土的笛、响器等九种乐器按照类别对出土地点、出土数量、乐器结构进行研究。

师学院敬民《区域音乐研究的逻辑起点――以淮河流域民间音乐的文化区划为例》以淮河地区戏曲、曲艺的分布为例,讲述了区域音乐传播特点和研究方法。

音乐学院宝杰《民俗音乐文化的区域性比较与分析――以闹秧歌、闹社火为例》以秧歌社火为切入点对陕北、关中、陕南三地的文化特征进行比较,得出环境因素和民俗因素是影响民间音乐文化品种发生风格变异的决定性因素。

曾金寿《“木卡姆”文化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从大的文化现象去看“木卡姆”的分布,指出“木卡姆”文化传播因阿拉伯地缘文化与伊斯兰教文化的混合而完善,丝绸之路带动了伊斯兰教的传播,最终成为遍布北非、中亚、西亚、新疆等地的文化现象。

学院董峰《传统音乐异地传播与流变研究――以上党梆子为例》以音乐传播学的视角研究上党梆子,并对其传播地域局限性的原因进行分析。

师学院贺宇《跑圈子秧歌与当地二人台之比较》对二人台艺术舞蹈的来源及曲调、唱腔、器乐伴奏等特点进行了研究。

为期三天的论文发布每天皆精彩纷呈。

笔端难以叙尽,只能略记如上。

回望本届年会,代表们围绕黄河流域传统音乐文化研究现状发表的讨论,是近年来学界的思索方向的缩影,从容上开拓了与会学者的视野,从方法上深挖文化现象,彰显了跨学科、重深度的良好趋势。

特别是年会期间组织举行的腔《门女将》演出,以及由长安区何家营鼓乐社和音乐学院鼓乐艺术团联袂献演的“鼓乐专场音乐会”,既让代表们领略了来自民间的淳朴乐韵,又感受了学院派在挖掘整理传统音乐文化上的独特理解。

诚如中国音乐年会会长乔建中在闭幕词中指出的,本次大会是自学会成立第二个30年的第一届会议,代表们提供的个案研究中,以大量扎实、深入的田野个案研究保持了传统音乐研究重视田野调研的重要传统,不仅是我们要持续坚持的经验,同时还彰显了中国传统音乐学科建设的三大精神――建设精神、开放精神、反思精神。

多年来,团结在传统音乐学会的数百位学人用了三十年时间建立起的这一精神,必将为弘扬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为客观而理性地看待和认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从而翻开传统音乐年会历史的新篇章。

廖剑冰音乐学院副教授朱若昀音乐学院2011级研究生(责任编辑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