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归鹿门歌 教学设计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夜归鹿门歌》,使学生了解诗人孟浩然及其作品的时代背景,掌握诗的基本内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提高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自然风光和家乡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歌的意象分析和文化背景。
3. 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意境理解和感悟。
2. 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内涵。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诗歌中的意象、意境进行分析。
3. 采用讨论法,激发学生对诗歌的鉴赏和评价能力。
4. 运用情境教学法,帮助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人孟浩然及其作品《夜归鹿门歌》的时代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诗的基本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共享学习成果。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5. 应用拓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诗歌的感悟和启示。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朗读和背诵。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交流等情况,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价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朗读背诵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上朗读和背诵诗歌的表现,关注语音、语调、情感表达等方面。
4. 诗歌鉴赏评价:通过问卷调查或书面测试,了解学生对诗歌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夜归鹿门歌》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诗人孟浩然的背景和创作风格。
教学内容:1. 介绍孟浩然的生平背景。
2. 简述《夜归鹿门歌》的创作背景。
3. 强调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教学方法:1. 讲述法:教师讲述孟浩然的生平背景和创作背景。
2. 提问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步骤:1. 开场提问:引导学生思考回家的感受,引出《夜归鹿门歌》的主题。
2. 介绍孟浩然:讲述孟浩然的生平背景,强调其诗歌风格。
3. 创作背景介绍:《夜归鹿门歌》的创作背景及意义。
4. 学习目标说明: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第二章:诗词解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夜归鹿门歌》的意境和情感。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内容:1. 逐句解析《夜归鹿门歌》。
2. 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方法:1. 讲述法:教师逐句讲解诗文内容。
2. 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教学步骤:1. 诗句解析:教师逐句讲解诗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义。
2. 意象分析:分析诗中的意象,如“鹿门”、“夜归”等。
3. 修辞手法分析:引导学生发现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第三章:情感体验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
2. 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方法:1. 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体验诗人的情感。
2. 分享法: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步骤:1. 情感引导:教师引导学生从诗句中感受诗人的情感。
2. 小组讨论: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自己的情感体验。
3. 分享环节: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互相交流。
第四章:创作练习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诗词表达情感的能力。
2. 引导学生创作自己的诗词。
教学内容:1. 创作指导:教师提供创作指导,帮助学生创作诗词。
2. 学生创作:学生根据指导创作自己的诗词。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可以看出他有积极用世之心却遭遇失意,于是孟浩然成为盛唐时期一位不甘隐居,却以隐居终老的诗人。
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
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
孟浩然的诗多描写隐居闲适和羁旅愁思,在山水田园的景色描写中寄托自己的性情,如学过的《过故人庄》,语言清淡,意境清远,多自然超妙之趣,与另一位同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并称“王孟”。
三、题解:鹿门,作者家住湖北襄州襄阳汉江东岸,在河对岸鹿门山开辟一住处,以追随东汉隐士同乡人庞德公隐逸之志。
所以,鹿门是诗人归隐之处。
夜归鹿门山是说诗人晚上回鹿门山。
四、整体把握: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两个问题:①结合注释标出诗歌中难于理解的字词。
昼:白天。
昏:黄昏,天刚黑的时候。
昼已昏:已由白天到了黄昏的时候。
人随沙岸:人们沿着沙岸。
向江村:向着江村走去余:我。
乘舟;指乘鱼梁渡口的渡船开烟树:这句是说,鹿门山的树木,刚才在暮烟笼罩中一片蒙胧;现在月亮升上来了,照耀得那样清晰明朗。
岩扉:山岩洞穴的门,这是说他住处的简陋,松径:空虚静寂唯有:独有,只有。
幽人:泛指隐者,这里是诗人自称。
②对诗歌的内容进行整体把握。
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
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
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诗人归时候的所见所闻五、置身诗境,缘景明情:1、请学生回答诗中有哪些景的描写?山寺黄昏的钟渡头争渡月照烟树岩扉松径2、__中除了这些还有哪些事的描写?村民归家我去鹿门幽人独行。
3、同学们看看,刚刚我们找出的部分就是诗歌的意象,每一部分的意象就是一幅图画,要求大家展开想象,接下来请大家:对景物进行分析并得出他们的特点。
山寺黄昏的钟:清净、钟声绵长,山寺更是精神的向往、黄昏时节更是引人思绪。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理解诗歌《夜归鹿门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引导学生认识隐逸的情怀和归隐的乐趣,领悟理趣和情怀的美。
二、教学内容
简析背景,导入新课。
介绍孟浩然的生平和诗歌风格。
反复诵读,整体感知。
串讲诗歌,赏析名句。
总结、扩展。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通过抓关键句、关键词,把握诗的意境。
(2)当堂背诵《夜归鹿门歌》。
教学难点:
(1)隐逸情怀和生活乐趣的真正含义。
(2)比较阅读《夜归鹿门歌》与《归去来兮辞》,感受隐逸情怀及艺术风格。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2. 点拨法;3. 讨论法;4. 比较法。
五、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讨论和交流,检查学生对《夜归鹿门歌》的理解程度和欣赏能力。
通过比较阅读,评估学生对不同风格古诗的鉴赏能力。
通过课堂小测验,了解学生对诗歌基本常识和文学史知识的掌握情况。
通过课后作业,巩固和提升学生对《夜归鹿门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六、教学反思
反思教学目标是否达成,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有利于学生理解、欣赏诗歌。
反思教学评价是否科学,是否能真实反映学生的理解能力和鉴赏水平。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充实,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反思教具准备是否充分,是否有利于提高课堂效率。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夜归鹿门歌》。
(2)理解诗歌的背景,把握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培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领略诗人的高尚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的正确理解和运用。
2.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把握。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含蓄的意境的理解。
2. 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2. 运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
3. 利用案例分析法,剖析诗人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诗人孟浩然及其作品《夜归鹿门歌》。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理解诗歌大意。
(2)学生通过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词和难句。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案例分析:(1)剖析诗歌中的意境,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2)分析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歌的音乐美。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感受诗中的画面。
(2)引导学生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体会诗人的心境。
6.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1)教师总结教学效果,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
(2)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夜归鹿门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和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和案例分析,能够分析和解读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培养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夜归鹿门歌》教案
《夜归鹿门歌》教案教案:夜归鹿门歌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古代民间故事《夜归鹿门歌》的背景和故事情节。
2.增加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了解和欣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课文分析:《夜归鹿门歌》2.文学背景:唐代民间故事3.故事情节和人物分析三、教学过程:1.引入活动:教师播放一段古代舞剧《鹿钟离》,通过欣赏舞蹈,引领学生进入与古代文学相关的学习氛围。
2.导入知识:教师简单介绍《夜归鹿门歌》的背景,唐代民间故事,被誉为唐代四大名曲之一3.教学重点:教师讲解《夜归鹿门歌》的故事情节和人物角色,引导学生参与讨论。
4.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故事中的情节,描写和人物形象。
5.教师点评: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引导,纠正学生的错误观点和认识。
6.学生表演:学生分组,根据自己对故事的理解,编写自己的版本并进行表演。
7.教师点评:教师对学生表演进行点评和评价,鼓励学生表现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8.教学延伸: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其他唐代古代文学作品,如《长恨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加深学生对古代文学的了解和欣赏。
四、教学评价:1.学生对《夜归鹿门歌》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有较好的理解。
2.学生通过讨论和表演,表达出自己对故事的理解和创造力。
3.学生具备一定的古代文学欣赏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资源:1.《夜归鹿门歌》故事文本2.《鹿钟离》舞蹈片段视频3.《夜归鹿门歌》其他版本的录音或视频六、教学反思:通过教学《夜归鹿门歌》,学生能够了解唐代民间故事的特点和魅力,培养了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欣赏和分析能力,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和表演的形式,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故事,并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理解。
同时,在教学延伸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其他唐代古代文学作品,丰富了学生的文学视野。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夜归鹿门歌》的背景和作者孟浩然的生活时代。
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解读诗中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运用文本分析、比较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等方法,深入解读《夜归鹿门歌》。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见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和热情,提高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夜归鹿门歌》全文。
相关背景资料和作者简介。
2.2 教学重点: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
诗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2.3 教学难点:诗中古代文化和习俗的理解。
对诗的深层含义的解读。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孟浩然生活的时代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3.2 朗读与理解:学生朗读《夜归鹿门歌》,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师引导讨论,帮助学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
3.3 分析与解读: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表现手法和象征意义。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深入解读诗的深层含义。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和提问中的积极参与程度。
4.2 作业和测验:评估学生在作业和测验中对《夜归鹿门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4.3 自我评价: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不足。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夜归鹿门歌》全文和相关背景资料。
5.2 多媒体资源:图片、视频等相关多媒体资源,用于辅助教学。
5.3 参考书籍:相关文学作品和学术研究,供教师和学生参考。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讨论法等,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创造力。
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增强学生对诗中情境的理解。
6.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技术,如PPT、视频等,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夜归鹿门歌》。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领会孟浩然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的结构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诗歌,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孟浩然对家乡、自然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珍惜自然资源的观念。
(3)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高雅的情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朗读、背诵和理解。
2. 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的分析。
3. 诗歌结构和表现手法的鉴赏。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抽象的意象和深层次的情感的理解。
2. 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
2. 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思考,培养独立学习能力。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互动交流,提高合作能力。
4. 案例分析法:分析经典诗歌,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诗人孟浩然的生平简介和作品风格。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孟浩然其他诗歌,为新课学习做好铺垫。
2. 朗读诗歌:(1)学生齐读诗歌,感受节奏和韵律。
(2)教师示范朗读,注意语气、情感的把握。
3. 解读诗歌:(1)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诗文内容。
(2)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3)教师答疑解惑,总结诗文主题。
4. 诗歌鉴赏:(1)分析诗歌结构和表现手法。
(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鉴赏,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2)教师批改并给予反馈,提升写作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鉴赏方法和技巧。
7. 作业布置:(1)熟读并背诵《夜归鹿门歌》。
8. 课后反思:六、教学评价:1. 过程性评价: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朗读、讨论、写作等环节,观察学生的参与程度、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夜归鹿门歌》教案设计
《夜归鹿门歌》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夜归鹿门歌》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题内容。
2.掌握《夜归鹿门歌》的词句、修辞手法和意境。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4.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掌握诗歌的词句和修辞手法。
2.理解诗歌的意境和主题。
3.学会朗读及口语表达。
三、教学难点:1.掌握作者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2.理解并感受诗歌的意境。
四、教学准备:课本《夜归鹿门歌》,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夜景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导入《夜归鹿门歌》的学习。
Step 2:学习课文(15分钟)1.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押韵。
2.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诗歌的意思和情感。
3.分组朗读,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Step 3:课文赏析(20分钟)1.教师讲解《夜归鹿门歌》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题内容,让学生了解。
2.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
Step 4:课外拓展(15分钟)1.学生自选一首诗歌,向同学朗读,并解读诗歌的意境和修辞手法。
2.分组讨论,分享所选诗歌的特点和感受。
Step 5:诗歌欣赏(25分钟)1.多媒体课件展示经典诗歌的朗诵视频,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学生一起朗读古代和现代的诗歌,体会不同诗歌对人们的情感和思考的引导。
Step 6:诗歌创作(15分钟)1.学生自由组合创作小组,共同创作一首诗歌。
2.鼓励学生使用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感受和思想,体验创作的乐趣。
Step 7:总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的学习内容,总结诗歌的特点和意义。
六、教学反思:通过《夜归鹿门歌》的教学,培养了学生对诗歌的鉴赏和欣赏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审美情趣。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较高,能积极与他人合作,体验诗歌创作的乐趣。
教学过程中引入多媒体课件和互动讨论,使教学更生动有趣。
然而,还需要注意在诗歌赏析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夜归鹿门歌》。
(2)理解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解释诗文的意义。
(3)分析孟浩然的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夜归鹿门歌》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2)引导学生领悟诗文中的哲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夜归鹿门歌》。
(2)理解诗文中的意象和意义。
(3)分析孟浩然的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2. 教学难点:(1)诗文中的生僻字词的解释。
(2)诗文的意境和哲理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孟浩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诗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文,感受诗文的韵律和意境。
(2)学生自学生僻字词,查找资料,解决疑难问题。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分析诗文中的关键词语和意象。
4. 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法,了解《夜归鹿门歌》与其他作品的异同。
(2)讨论诗文中的情感表达,领悟诗文的深刻内涵。
四、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夜归鹿门歌》。
3. 选择一首与《夜归鹿门歌》风格相近的诗歌,进行比较分析,简要阐述其异同。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学习中的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理解程度。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思考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学生的学习反馈,以及是否达成了预设的教学目标。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为后续的教学做好准备。
八、拓展活动:组织一次以《夜归鹿门歌》为主题的诗歌朗诵会,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进行朗诵,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教学设计(湖北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夜归鹿门歌》。
(2)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作者孟浩然的身世及诗歌的表达技巧。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乡、自然的热爱之情。
(2)领略中国古代文化的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理解与朗读。
2. 诗歌的意象分析与情感体验。
3. 诗歌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生平介绍。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的意境感悟。
2. 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
3. 诗歌情感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孟浩然像、鹿门山、鹿门寺等相关图片。
(2)简介作者孟浩然的身世及创作背景。
(3)提问:请大家谈谈对家乡的感情,你们有过类似的经历吗?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意象。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及情感。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2)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如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谈谈对诗歌的感悟,联系自身实际谈谈对家乡、自然的感情。
(2)推荐相关诗作,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意象美和情感表达。
7. 布置作业(1)背诵《夜归鹿门歌》。
(2)写一篇关于家乡的短文,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五、教学反思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是否有所提高,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等。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夜归鹿门歌》的情况。
《夜归鹿门歌》 教学设计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孟浩然的生平经历和诗歌创作风格,理解《夜归鹿门歌》的主题和情感。
2、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学习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
3、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2)分析诗歌中动静结合、对比等表现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1)体会诗歌中蕴含的隐逸情怀和人生思考。
(2)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独特的意境之美。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赏析法:引导学生对诗歌的语言、意象、表现手法等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主题、情感和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关于山水田园风光的视频,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丽。
(2)提问学生:“在这样的美景中,你们会想到什么样的生活?”引导学生思考隐逸生活的特点。
(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描写隐逸生活的诗歌——《夜归鹿门歌》。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要介绍孟浩然的生平经历,重点强调他的隐逸倾向和山水田园诗的创作成就。
(2)讲述诗歌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的心态和追求。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诗歌,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初步感受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3)请几位学生朗读诗歌,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诗歌赏析(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大意,逐句分析诗句的含义。
(2)提问:“诗歌中描绘了哪些场景?分别有什么特点?”让学生找出山寺钟鸣、渔梁渡头、岩扉松径等场景,并分析其动静、明暗等特点。
(3)探讨诗歌中运用的表现手法,如动静结合(“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对比(“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等,体会其表达效果。
(4)分析诗人的情感变化,从尘世的喧嚣到鹿门山的清幽,感受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夜归鹿门歌》公开课教案
《夜归鹿门歌》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夜归鹿门歌》,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比分析、讨论交流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1. 诗文内容的理解:让学生掌握《夜归鹿门歌》的诗意,了解诗人孟浩然的生活背景及创作风格。
2. 诗词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对古代诗词的鉴赏能力,学会欣赏古代文学的美。
三、教学难点1. 诗文中的意境:帮助学生感悟诗中的意境,理解诗人通过景物描绘表达的情感。
2. 诗词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掌握诗词中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以图片或故事形式引入诗人孟浩然的生活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诗文朗读:让学生朗读《夜归鹿门歌》,感受诗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3. 内容解析:分析诗文内容,讲解生僻词语,让学生理解诗文意义。
4. 意境感悟: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感悟诗中的意境,体会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5. 诗词鉴赏:讲解诗词的表现手法,如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培养学生鉴赏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夜归鹿门歌》:要求学生课后背诵诗文,加深对诗文的理解。
2. 诗词鉴赏练习:选择一首古代诗词,运用所学鉴赏方法进行分析,提高鉴赏能力。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问解答,增强课堂互动性。
2. 情境教学:通过图片、音乐等辅段,创造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文意境。
3. 对比教学:与其他诗词进行对比,让学生分析不同之处,提高鉴赏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解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评估学生对课堂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孟浩然《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了解孟浩然其人及诗作风格。
2.在吟诵的基础上,把握诗歌意象,探究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3.对比阅读。
教学过程:一、导入“名心退尽道心生,迷津空有羡鱼情”是后人对孟浩然的评价。
人们常说“诗如其人”是说其诗品,“人如其诗”是说其人品。
今天,让我们读诗识人,感受独特的诗境和诗人隐逸的情怀。
二检查预习,知人论世学生介绍诗人的有关情况。
教师引导参看注释①并归纳小结。
三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突破这个重难点需分几个步骤:(一)朗读吟诵,整体感受(音读)1,学生诵读,读懂字音,读出节奏。
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读完后的感受。
(二)根据注释,读懂诗意(意读)1.结合注释,学生自读全诗。
对疑难问题作标注,提出疑问,合作,交流。
探讨。
2,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诗意内容,不足之处请其他学生补充。
小结: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日“夜归鹿门”,有纪实之意,更有歌咏归隐情怀志趣之旨。
(三)探究意境,把握情感(情读)“一切景语皆情语”探究意境主要从两方面人手:1.自读全诗,请找出主要意象(景物、人物)。
2.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内容。
①描摹景物不必每句,每个景象,要抓主要的,并充分地发挥联想和想象,适当加以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听读,投影图像,教师播放乐曲《高山流水》,示范朗读,学生初步感知诗歌意境和情感。
夜归鹿门(人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
夜归鹿门(人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共3篇夜归鹿门(人教版高一选修教案设计)1“夜归鹿门”,这是一首古老的诗歌,描写的是一位游子夜归鹿门,感叹人生难题,思考人生意义的情景。
此篇文章将从文化背景、文学价值和实际应用三个方面来分析这首诗歌的教案设计。
一、文化背景“夜归鹿门”是唐代大诗人王之涣所作的诗歌,融合了唐代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和人文思想等因素。
当时的中国社会正处于文化繁荣的顶峰,大量的文人墨客意气风发,追求自由、平等、民主的精神传承至今。
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古代文人士大夫反思人生乃至宇宙的情感,对于今天年轻一代深入理解古代文化和民族精神也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文学价值诗歌是文学的珍贵遗产,它可以激发人的感情和想象。
对于学生而言,学习诗歌能够拓宽自己的思路和丰富语言的表达方式。
例如,可以通过解析诗歌的语言、韵律、意境等方面,让学生感受并领会到文学的魅力和美妙之处。
此外,诗歌也是一种能够陶冶情操的文学体裁,它能够教育人面对生活中的不如意或挫折时能保持乐观的心态。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情感品质。
三、实际应用在课堂上,“夜归鹿门”这首诗可以作为教学资源嵌入选修内容中,引导学生思考古代人物的情感世界和现代人生的价值体系。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教学:(1)诵读诗歌让学生朗读“夜归鹿门”,重点讲解诗歌中的语言特点、韵律体式等内容,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美妙和秀丽。
而后,通过配合背景音乐或唱诵的方式,使学生对诗歌产生共鸣和感受,提升文学素养。
(2)解读诗歌让学生阅读和理解“夜归鹿门”这首诗,重点讲解诗歌中的意境和隐喻。
在此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主思考,加强批判性思维能力,让学生深入领悟作者的内心世界。
(3)探讨诗歌引导学生进行文学探究,提出问题并让学生讨论,深入掌握文学解读方法。
如:为何王之涣为这首诗取名叫“夜归鹿门”?诗歌中的“鹿门”和“嵩山”等地方有何特殊的文化背景?诗歌《夜归鹿门》中的“鹿门夜泊”与学生的生活是否存在共通点?这些问题将有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深度去理解和认识这首诗歌,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和发掘潜能的能力。
夜归鹿门歌(教案)
夜归鹿门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夜归鹿门歌》的诗意和诗歌背景。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利用图像、音乐等多媒体资源,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夜归鹿门歌》诗歌的理解和鉴赏。
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教学难点: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诗歌意境的深入体会。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夜归鹿门歌》的朗读音频,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简要介绍诗人孟浩然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诗歌讲解:分析诗歌的结构和韵律。
解释诗歌中出现的生僻字词和典故。
3. 鉴赏与讨论: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感受。
4. 创意表达: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意境。
选取几名学生进行朗诵表演,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四、作业布置1. 请学生回家后,进行诗歌的背诵。
2. 写一篇关于《夜归鹿门歌》的短文,内容包括诗歌意境的理解、修辞手法的分析等。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作业完成情况等。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在诗歌鉴赏方面的进步,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多接触和欣赏古典诗词,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六、教学评价1. 学生对《夜归鹿门歌》的内容理解程度。
2. 学生对诗歌鉴赏能力的提升情况。
3. 学生对传统文化兴趣的培养情况。
七、教学拓展1. 推荐其他孟浩然的诗作,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诗人的风格。
2. 引导学生欣赏其他古代诗人创作的山水田园诗,拓宽视野。
八、教学资源1. 孟浩然的生平介绍资料。
2. 《夜归鹿门歌》的注释译文。
3. 与诗歌相关的图像、音乐等多媒体资源。
九、教学时间1. 课时安排:2课时。
2. 每课时教学内容:讲解诗歌、鉴赏与讨论、创意表达等。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夜归鹿门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让学生深入理解《夜归鹿门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提高学生欣赏古诗的能力,培养其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通过理解孟浩然的隐逸情怀,引导学生对自然与人生的思考。
二、教学内容
介绍诗人孟浩然及其创作背景。
详细解读《夜归鹿门歌》的诗句及含义。
分析《夜归鹿门歌》的艺术特色和主题思想。
三、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故事导入,讲述孟浩然的人生经历和创作《夜归鹿门歌》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朗读:老师示范朗读《夜归鹿门歌》,学生跟读,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解读:引导学生逐句解读诗句,深入理解诗中意境,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中描绘的画面。
主题思想与艺术特色分析:通过对诗中意象、表现手法和情感的剖析,引导学生理解《夜归鹿门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课堂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这首诗的理解和感悟,以及从中学到的生活启示。
总结:回顾整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夜归鹿门歌》的意境和思想,强调诗中传达的人生态度。
四、教学评价
设计评价策略:通过课堂观察、口头反馈、作业分析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根据学生对诗句的理解、主题思想的把握以及个人感悟等方面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进步,指出不足之处。
夜归鹿门歌(教案)
夜归鹿门歌(教案)第一章:诗歌背景与作者介绍1.1 诗歌背景介绍唐朝时期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
讲解《夜归鹿门歌》的创作背景,包括作者孟浩然的生平经历和他对自然景色的感悟。
1.2 作者介绍讲述孟浩然的生平事迹,包括他的出生地、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
分析孟浩然的其他著名诗作,如《春晓》、《宿建德江》等,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他的写作风格和主题。
第二章:诗歌内容解析2.1 诗歌结构分析分析每句诗句的意义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2 诗歌内容解析逐句解析诗歌内容,讲解关键词语和意象的含义。
引导学生通过诗句感受到孟浩然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对归隐生活的向往。
第三章:诗歌主题探讨3.1 诗歌主题分析引导学生思考诗歌的主题,如自然景色、归隐生活、人生哲理等。
讨论学生对诗歌主题的理解和感受。
3.2 诗歌主题延伸引导学生从诗歌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探讨作者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思考诗歌主题对自己的启示和影响。
第四章:诗歌艺术特色分析4.1 诗歌艺术特色介绍讲解孟浩然诗歌的艺术特色,如意境、情感表达和修辞手法等。
分析《夜归鹿门歌》中的艺术特色,如诗句的韵律美、意象的生动描绘等。
4.2 诗歌艺术特色分析引导学生通过诗歌的韵律、修辞手法和意象来感受孟浩然的写作风格。
鼓励学生欣赏和评价孟浩然的诗歌艺术特色,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第五章:诗歌创作与欣赏5.1 诗歌创作指导引导学生以《夜归鹿门歌》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作品。
指导学生运用孟浩然的写作技巧和修辞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景色或归隐生活的感悟。
5.2 诗歌欣赏与分享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创作的诗歌作品,并介绍创作思路和感受。
引导学生互相欣赏和评价对方的诗歌作品,共同学习和提高。
第六章:诗歌与文化价值6.1 诗歌与唐代文化探讨《夜归鹿门歌》所反映的唐代社会文化特点,如文人墨客的隐逸思想、对自然美景的赞美等。
分析孟浩然在唐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及其对后世文人的影响。
《夜归鹿门歌》优秀教案(通用5篇)
《夜归鹿门歌》优秀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目的。
2、品味诗歌,并背诵全诗。
3、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4、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教学重难点 1、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家作品 1、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
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
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
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贬荆州刺史,孟浩然曾应辟入幕,不久辞归家乡,直至去世。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
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
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2、背景介绍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
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
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
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学生朗读,背诵诗歌。
2、看注解,理解字面上的意思 3、讨论:诗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三、诗歌内容赏析 1、并分析第1句: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 明确: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
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夜归鹿门歌(教案)
夜归鹿门歌(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夜归鹿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的作品,表现了诗人夜归鹿门时的所见所感。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领略古典诗词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1.2 教学目标1. 了解诗人孟浩生的生平背景及文学地位。
2. 熟读并背诵《夜归鹿门歌》。
3. 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艺术特色。
4. 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古典诗词鉴赏能力。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欣赏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第二章:诗人简介2.1 诗人孟浩生简介介绍孟浩生的生平背景、文学成就及其在唐代诗坛的地位。
2.2 孟浩生的诗风特点分析孟浩生诗风的清新、淡雅、自然等特点。
第三章:诗歌解析3.1 诗歌内容概述讲解《夜归鹿门歌》的诗意,描绘诗人夜归鹿门所见所感。
3.2 意象分析分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意象,如“鹿门”、“夜江”、“月”等,感受诗人的情感。
3.3 艺术特色分析探讨诗歌在韵律、对仗、意境等方面的艺术特色。
第四章:诗歌鉴赏4.1 朗读与感悟组织学生朗读《夜归鹿门歌》,引导他们感受诗歌的美。
4.2 欣赏与讨论分析诗歌中的画面,让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4.3 背诵与默写指导学生背诵并默写《夜归鹿门歌》。
第五章:拓展与提升5.1 比较阅读选取其他描述夜晚的诗篇,与《夜归鹿门歌》进行比较阅读,分析各自的艺术特色。
5.2 创作练习以“夜”为主题,让学生尝试创作诗歌,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5.3 文化探究了解古代诗人夜晚活动的习俗,探讨诗歌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第六章:课堂互动6.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夜归鹿门歌》中的意境和情感,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进行分享。
6.2 问题解答学生提出关于《夜归鹿门歌》的问题,教师进行解答。
第七章:古代文学背景7.1 唐代文学概况介绍唐代的文学发展概况,重点分析唐代诗歌的特点和影响。
7.2 诗歌流派简介讲解唐代诗歌的流派,如山水田园诗、边塞诗等,并与孟浩然的诗风进行对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归鹿门歌
《夜归鹿门歌》教案
【学情分析】经过前一单元的训练,学生分析诗歌时已经能熟练运用了解作者背景、抓诗歌意象揣摩诗人情感的方法(即“以意逆志,知人论世”)。
本课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去鉴赏诗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生平、作品风格,本事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
2.品味诗歌意境与情感,并能背诵全诗;
过程与方法: 1.结合诗人的背景与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通过诵读,把握诗歌情感并能背诵;
3.感知诗歌意境,感受是人的洒脱情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
情感与价值观:1.了解孟浩然的“隐逸超脱”的情感;
2.了解诗歌宁静清幽的艺术境界。
【教学重点】了解作者孟浩然生平,结合课文注释评价作者的写作目的。
【教学难点】鉴赏诗句中各别诗句的情感和作用,学会“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法、辅助: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诗词歌赋温经典,山水田园知故人
小时候同学们都有背诵唐诗的经历,有这样一位诗人,他的诗作伴随我们成长,我背诵一首他的诗作,大家看看能不能说出他的名字?(背诵《春晓》)。
初中时我们还学习过这位作家的《过故人庄》,请同学们一起背。
(略)他是——孟浩然。
看来同学们对孟浩然都比较熟悉,那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他。
二、作者介绍
1.学生介绍
2.老师ppt小结:给大家一张’孟浩然名片”
3.好友李白有诗《赠孟浩然》中评价他(ppt显示)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
可见他的“风流”(古今异义,文采)和“隐逸”的形象。
小结: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有人笃定孟浩然确确实实是个隐逸诗人,我们今天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学习孟氏的《夜归鹿门歌》,看看诗歌塑造了怎样的隐士形象,抒发了怎样的隐者情怀。
三、吟咏诗韵初感知,似隐若现总是情。
1、教师范读,提示学生注意字音、节奏。
2.学生自由诵读,并结合注释理清文意。
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
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
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树影。
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
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
3.抽学生读,其他学生思考,本诗的诗眼在哪里。
4.点评学生朗读,明确诗眼“惟有幽人自来去(幽人)”。
5.学生齐读。
四、对比鉴赏、深入探究具体而微高瞻瞩,缘景入境深明情。
1.解题:题目“夜归鹿门歌”中透露了哪些信息?(生:时间、地点、时间、诗体裁)
2.如此高度凝练的语言,让我顿时觉得呢原诗太长,于是我改写了一下:
“山寺钟鸣昼已昏,余亦乘舟归鹿门。
忽到庞公栖隐处,惟有隐者自来去。
”
看看是不是包含了题目中的所有信息?删改后的诗作紧扣题目、主旨,大家觉得如何?(学生讨论),明确:缺少了诗味。
1.请学生回答诗中有哪些景的描写?
黄昏的鸣钟鱼梁渡头
月照烟树
岩扉松径
2.文章中除了这些景物的描写外,还写到了哪些事?
村民归家
我去鹿门
幽人独行
3.同学们看看,刚刚我们找出的景象就是本诗中的写到的意象,每一个意象就是一幅图画,请大家展开想象,概括景象的特点。
山寺黄昏的钟:幽僻清净、钟声绵长,山寺更是诗人精神向往的地方、黄昏时节更是引人思绪
月照烟树:明朗冷清
岩扉松径:幽静冷清
(总括:孤寂清幽、冷寂)
渡头争渡(热闹嘈杂,充满凡尘气息)--- 喧哗嘈杂
4、其实,诗歌写到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
刚刚我们概括
的景物特点就是诗歌的意境,
现在请大家在诗歌中找出一个动词
将这两个意境联系起来。
明确:归。
5.“余亦乘舟归鹿门”中的归有哪两层含义?
“归”一指回鹿门山,一指归隐。
体现了作者从世俗到隐逸之路。
同是也表现出作者的孤寂,冷清之情。
6.小组合作探究一: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幽人又指何人?
明确:这首诗的最后两句,营造了一个非常清幽的自然环境,但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还有人在活动,“惟有幽人自来去”。
这就使人在这幅高士隐居图中,除了感受到诗人隐逸
超脱的情趣外,还感受到在这种情趣的下面,藏着诗人仕途无望所引发的一点愤郁不平之气。
7.小组合作探究二:概括归纳诗歌的思想情感?
明确:本诗通过描写诗人夜归鹿门山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诗人的隐逸情怀。
全诗虽歌咏归隐的清闲淡素,但对尘世的热闹仍不能忘情,表达了隐居是迫于无奈的情怀。
五、分析艺术手法拓展训练细探深究手法明,诗情画意活水来。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明确: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
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的是喧嚣,两者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这里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艺术手法。
两种归途展现出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2、《夜归鹿门歌》这首诗在写景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这首诗运用对比手法,先写远景,次写近景。
前四句写江行见闻。
山寺黄昏时分的钟响和渡口人们争渡的喧闹,更衬托出山寺的僻静和幽雅。
两者的对比,引发了诗人的联想。
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超脱的胸襟自然而然地隐藏于字里行间。
后四句写夜攀时鹿门山的山路、朦胧的山树在月光照射下更显清幽。
一个“忽”字则写出诗人的不知不觉,体现出诗人闲适平静的心情。
王维的诗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范,《山居秋暝》中,有“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句子,改写后呈现出一幅画面的美来。
(ppt展示)
请学生从《夜归鹿门歌》中挑选你喜欢的句子,借助联想和想象,用散文诗的语言展示出来。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全诗
2.孟浩然当选为盛唐时期最清雅的山水田园诗人,请为他写一段颁奖词。
板书设计:
寺钟鸣——争喧渡归
向江村——归鹿门隐
月开烟树——到栖隐处志
松径寂寥——幽人来去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