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醉翁亭记》文言知识精品教育.doc
醉翁亭记文言知识讲义 新 优质文档
醉翁亭记欧阳修环.滁(chú)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hè)尤美。
环.:环绕。
皆:全,都。
因此,“环滁皆山也”可直译..为: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
意译..为: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
其:代词,它,代指滁州城。
林壑:树林和山谷(注意“壑”字的写法)。
尤.:尤其,特别。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
之:代词,那。
蔚然:茂盛的样子。
远远望去,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啊。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chán)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山:名词作状语,在山上。
行:走。
古汉语中的“走”意为“跑”;“行”意为“走”;“趋”意为“快走”。
而:连词,这里表顺接。
在山上走了六七里路,渐渐听到..一股水..潺潺的水声,(又看到流)从两山之间飞泻而出的,是酿泉啊。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
翼然临于泉上:(四角翘起)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
“翼然临于泉上”这个后置的定语作为一个整体来修饰前面的“亭”,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也就是“翼然临于泉上的亭”——而文中则是“亭翼然临于泉上”,定语位于所修饰的名词“亭”之后,所以称之为“定语后置”。
翼然:形容醉翁亭四角上扬,高高翘起,就像振翅欲飞的鸟儿张开翅膀一样。
这是欧阳先生一个绝妙的比喻,这妙喻使文章生色不少哇!(注意:翻译的时候,请记得将“后置的定语”拿到前头去,所以您看老师的翻译跟原文的语序比较起来是有所调整的。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四角向上翘起,像飞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上边的亭子,这就是醉翁亭啊。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名:命名。
名词活用为动词。
自谓:自称。
谓:称,动词。
建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僧人智仙啊。
给它命名的是谁呢?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的啊。
语文教案《醉翁亭记》的文言知识点解析
《醉翁亭记》的文言知识点解析教学目标:1. 理解《醉翁亭记》的文言知识点,掌握相关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2. 分析文言句式结构,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 领会作者通过文言表达的意境和情感,体会文言文的魅力。
教学重点:1. 掌握《醉翁亭记》中的重点实词、虚词。
2. 分析文言句式结构。
3. 理解作者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难点:1. 文言知识点的学习和运用。
2. 领会作者的意境和情感。
教学准备:1. 教材《醉翁亭记》。
2. 文言知识点解析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分享学习心得。
2. 介绍《醉翁亭记》的作者背景及文章特点。
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醉翁亭记》,勾画出文中的重点实词、虚词。
2.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发现的文言知识点。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讲解《醉翁亭记》中的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及用法。
2. 分析文言句式结构,如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等。
3.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意境和情感。
四、练习巩固(10分钟)1. 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文言知识点进行翻译。
2. 学生互相批改,教师进行点评。
五、总结拓展(5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文言知识点。
2. 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其他文言文,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讲解、练习巩固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了《醉翁亭记》中的文言知识点,提高了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注重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意境和情感,激发他们对文言文的热爱。
但在时间分配上,可以适当调整,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提高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
六、案例分析:文言文中实词的活用教学目标:1. 分析《醉翁亭记》中实词的活用现象。
2. 理解实词活用对文言文意义的影响。
3. 学会运用实词活用的知识解读文言文。
语文教案《醉翁亭记》的文言知识点解析
一、教案概述语文教案《醉翁亭记》的文言知识点解析教学目标:1. 理解《醉翁亭记》的文言知识点,掌握相关文言词汇和句式。
2. 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文言表达的手法和艺术特色。
3. 培养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文言词汇解析: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
2. 文言句式解析: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等。
3. 文言修辞手法解析:比喻、拟人、对偶、排比等。
4. 文中艺术特色的分析和欣赏。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介绍《醉翁亭记》的作者和背景。
2. 学生自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意境。
3. 教师讲解文言词汇,解释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等。
4. 分析文言句式,举例说明判断句、被动句等。
5. 引导学生欣赏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二、课堂练习1. 解释下列文言词汇:古、今、异、一、通假、活用。
2. 判断下列句子中是否存在倒装句,并解释原因:a. 予以观之。
b. 公与之坐。
3. 分析下列句子中的修辞手法:a.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b.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也。
三、课后作业1. 复习本节课所学文言词汇和句式。
2. 阅读《醉翁亭记》全文,进一步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意境。
3. 选择一篇自己喜欢的文言文,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练习。
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是否按时完成作业,并对所学内容进行复习。
3. 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的正确率:学生对文言词汇和句式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五、教学延伸1. 邀请专家或学者进行专题讲座,深入解析《醉翁亭记》的文言知识点和艺术特色。
2. 组织学生进行文言文朗诵比赛,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和理解。
3.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创作,尝试运用文言文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六、课堂讨论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自己喜欢的文言文段落及其原因。
2. 引导学生从文言词汇、句式和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所分享的文言文段落。
《醉翁亭记》文言知识
《醉翁亭记》文言知识《醉翁亭记》文言知识1、古今异义:⑴ 醉翁之意不在酒古义:情趣,心愿今义:意思,含义。
⑵ 苍颜白发古义:脸色苍老今义:青颜色。
⑶ 鸣声上下古义:树的上部和下部今义:表示大致的数量。
⑷ 负者歌于途古义:背着东西的人今义:失败的一方。
⑸ 晦明变化者古义:昏暗今义:隐蔽,不明确⑹ 野芳发而幽香古义:花今义:花草的香味⑺ 佳木秀而繁阴古义:树木萌生滋长今义:美丽⑻ 山间之四时也古义:季节今义:时间⑼ 射者中,弈者胜古义:投壶,一种游戏今义:射击⑽ 非丝非竹古义:弦乐器今义:蚕吐出来的像线一样的东西(“…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译:这明晦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远远望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是琅琊也。
⑶ 省略句: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心”和“酒”前面都省略乐介词“于”,应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译:领会它在心里,寄托它在饮3、“而”连词,其本身并无实在意义,但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句子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更准确地理解句意。
按其所表达的结构、逻辑关系,它的作用有:⑴ 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并且”,也可不译。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 ⑵ 表递进关系,译为“而且”。
如:“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醉翁亭记》)⑶ 表承接关系,译为“接着”,也可不译。
如:“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卖油翁》)⑷ 表转折关系,译为“但是”“却”。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爱莲说》)⑸ 表修饰关系,译为“地”或不译。
如:“吾恂恂而起,视其缶。
”(《捕蛇者说》)⑹ 表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假设”。
如:“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捕蛇者说》) 4、“也”语气助词,可以表达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各种语气,但它的基本用法是在表上述各种语气的同时,对某种事物或情况表示肯定和确认。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了、呢、吧、吗”等。
12 《醉翁亭记》精读细研PPT课件(38页)
欧阳文忠公。
基本
资料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因家乡吉州原属庐陵
郡,故以“庐陵欧阳
修”自居。
文坛 成就
与韩愈、柳宗元、苏 轼合称“千古文章四 大家”。 其诗、词、散文皆为 一时之冠,与韩愈、 柳宗元、苏轼、苏洵、 苏辙、王安石、曾巩 合称“唐宋八大家”。 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 运动,继承并发展了 韩愈的古文理论。
文言知识
一词多义
把酒临风 (动词,面对) 临
临溪而渔 (动词,到)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乐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形容词,快乐) 负 负势竞上 (介词,凭借) 至于负者歌于途 (动词,用背载物)
文言知识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临溪而渔 (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推测) 乎
新课导入
“李白斗酒诗百篇”,文人与酒总有着不解之缘,如影相随。中国 古典诗文的每一首好像都散发着酒气。饮者千千万,醉者千千万,而这 其中的情味却不尽相同。“醉翁之意不在酒”,欧阳修的这句话道尽文 人饮酒的天机。一个不胜酒力的文人,醉心的不是酒,那会是什么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漫步醉翁亭,感受醉翁意。
醉翁亭记
就 乐趣
寄托
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领会。 表顺承
译 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一点就醉了,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 文 了个别号叫“醉翁”。醉翁的意趣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欣赏
山水的乐趣,领会于心间,寄托在酒上。
初读感知
意思是朝则自暗而明,暮则自明
表顺承 散开 表顺承
暮而归 回来
太守谓谁 为,是 谓
太守自谓也 命名
征于色,发于声 (动词,显露、流露) 发
舜发于畎亩之中 (动词,兴起,指被任用)
语文教案《醉翁亭记》的文言知识点解析
语文教案《醉翁亭记》的文言知识点解析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朗读并背诵《醉翁亭记》全文。
(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要文言词语和句式。
(3)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修辞手法的精彩语句。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言文的语言特点。
(2)学会通过翻译、解析,准确理解文言文的意义。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2)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兴趣,提高文化素养。
二、教学重点1. 文中重要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
2. 文中特殊句式的识别和翻译。
3. 文中修辞手法的分析和欣赏。
三、教学难点1. 文言词语“之”、“也”、“者”等的用法和意义。
2. 复杂句式“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等的识别和翻译。
3.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的分析和欣赏。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醉翁亭记》原文及相关注释资料。
2. 学生准备《醉翁亭记》原文及课后注释。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醉翁亭记》的作者及作品背景。
(2)学生齐读全文,感受文章韵味。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翻译课文,遇到问题可以组内讨论。
(2)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文中的重要文言词语和句式。
(2)每组选代表进行解答和分享。
4. 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文中的重要文言词语和句式。
(2)举例说明并让学生进行翻译练习。
5. 修辞手法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文中的修辞手法。
(2)学生分析并模仿运用修辞手法。
6.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7.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醉翁亭记》。
(2)完成课后练习题。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评价(1)通过课堂提问、讨论和作业反馈,了解学生对文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思考能力。
2. 课后评价(1)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背诵和练习题。
《醉翁亭记》上课用
要说那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消散了,
云归而岩穴暝,
聚拢 昏暗
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傍晚。
野芳发而幽香,
香花 花开放,开花
野花开放,散发幽微的香气,
佳木秀而繁阴,
茂盛,繁茂
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
风霜高洁,
1、“太守之乐”有哪些?
1)“山水之乐”;2)“宴酣之乐”;3)“乐 人之乐”。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2、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和范仲淹的《岳阳 楼记》来看,两人的思想有什么共同之处? 两人有都被贬的政治遭遇,但“不以己 悲”,都具有“忧民”及“与民同乐”的思 想,具有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精神。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用
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 酒醒后可以用文章记述这 种快乐的人,是太守啊。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是
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1、归纳第四段的段意。
写日暮醉归。
写归: 太守归,宾客从 → 游人去,禽鸟乐 三种乐:禽鸟乐→ 游人乐→ 太守乐 结尾:道出姓名,揭开谜底。
山水之乐: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宴酣之乐:山肴野蔌,非丝非竹,起坐喧哗 乐人之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与 民 同 乐
本文出现的成语:
水落石出
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 来。
醉翁之意不在酒
原是作者自说在亭子里真意不在喝酒,而在于欣赏山里的风景。 后用来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5)“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呼应前文什么话?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6)后文与“暮而归”相呼应的句子是:“夕 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7)表明全文线索的句子是: “山水之乐,得 之心而寓之酒也。” (8)全文的主旨句(将“醉”于“乐”统一起 来的句子)是:醉能同其乐。(与民同乐)
初中古文资料整理 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原文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译文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
它西南方向的山峦,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远远看去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是琅琊山啊。
沿着山路走六七里,渐渐地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个山间飞淌下来的,是酿泉啊。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于泉水之上的,是醉翁亭啊。
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和尚智仙啊。
给它命名的是谁?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
太守和宾客来这里饮酒,喝得少也总是醉,而年龄又最大,所以给自己起了个别号叫“醉翁”。
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而在山光水色中啊。
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
要说那太阳出来,树林里的雾气就散了,烟云聚拢来,山谷就显得昏暗了,这明暗交替变化的景象,就是山中的早晨和晚上。
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天高气爽,水流减少,石头裸露,这是山中的四季景色。
中考课内文言文知识点梳理《醉翁亭记》精品文档16页
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内容梳理】一、文学常识:本文出自《欧阳文忠公文集》,作者是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主题思想:本文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遭受打击的复杂感情。
三、结构梳理:第一段,引入:亭的周边环境:环滁皆山→琅琊山→酿泉→有亭翼然亭名的由来:作亭者→名之者→命名之意第二段,写景:朝暮之景→四时之景→总归为“乐亦无穷”第三段,写游写宴: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第四段,写归:太守归,宾客从→游人去,禽鸟乐三种乐:禽鸟→游人→太守结尾:道出姓名,揭开谜底。
四、其他要点:1、请写出贯穿全文主线的句子。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第三段文字一共描绘了几幅图画?分别是什么?核心又是什么?四幅。
《醉翁亭记》文言知识
《醉翁亭记》文言知识一、虚词注解1、“而”用法(1)蔚然而深秀者:表并列。
(2)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表承接。
(3)而年又最高:表递进。
(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递进。
(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表承接。
(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表承接。
(7)水落而石出者:表承接。
(8)朝而往,暮而归:表修饰。
(9)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表因果。
(10)往来而不绝者:表修饰。
(11)临溪而渔:(有争议)Ⅰ.当“临”为动词时,表顺接Ⅱ.当“临”为介词时,表修饰。
(12)溪深而鱼肥:表并列。
(13)泉香而酒洌:表并列。
(14)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
(15)起坐而喧哗者:表并列。
(16)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表承接。
(17)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
2、“之”用法(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2)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助词,的。
(3)名之者谁:代词,指醉翁亭。
(4)醉翁之意不在酒:助词,的。
(5)山水之乐:助词,的。
(6)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词,指代“山水之乐”。
(7)山间之朝暮也:助词,的。
(8)宴酣之乐:助词,的。
(9)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二、词类活用1、山行六七里山:沿着山谷,名词作状语。
2、名之者谁名:命名,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3、自号曰醉翁也号: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4、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乐:以……为乐,意动用法;(后)乐:乐趣,名词。
5、至于负者歌于途歌:歌曲,名词用作动词,唱歌。
6、杂然而前陈者前:在前面,名词作状语。
7、太守宴也宴:设宴,名词作动词三、古今异义词1、非丝非竹(竹:古义:管乐器;今义:竹子)2、四时之景不同(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3、野芳发而幽香(发:古义:开放;今义:散发)4、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古义:情趣;今义:愿望,心愿)5、林霏开(开:古义:消散;今义:打开)6、颓然乎其间者(颓然:古义:醉醺醺的样子;今义:颓废的样子)四、一词多义1、归太守归而宾客从:回去。
《醉翁亭记》知识点归纳
《醉翁亭记》课文知识点梳理【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
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学史上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文坛领袖。
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
他的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
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
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
【写作背景】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欧阳修因替范仲淹等政治改革派辩护而触怒政敌,被贬为滁州知州。
欧阳修虽然壮年被贬,仕途失意,壮志难酬,内心抑郁,但他不悲戚嗟叹,而是以积极的心态做好地方官,为百姓做事。
同时,滁州风光秀丽,他便寄情山水,以诗酒自娱,自得其乐,并与民同乐,心情愉快闲适,把内心的惆怅苦闷寄寓在山水和诗酒之中,写下了名传千古的《醉翁亭记》。
【中心主题】本文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端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平祥和的游乐图,抒发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念和被贬后寄情山水的旷达情怀。
【生字读音】环滁(chú)琅琊(láng yá)辄(zhé)林霏(fēi)开岩穴暝(míng)伛偻(yǔlǚ)山肴(yáo)野蔌(sù)射者中(zhòng)觥(gōng)筹交错颓(tuí)然阴翳(yì)【文言知识】一、重点词语解释环滁皆山也环:环绕林壑尤美尤:尤其,格外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茂盛的样子深:幽深泻出于两峰之间者于:从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作亭者谁作:修造有亭翼然临于泉上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临:靠近名之者谁名:命名太守自谓谓:命名饮少辄醉辄:就醉翁之意不在酒意:情趣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得:领会寓:寄托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若夫:像那霏:雾气云归而岩穴暝归:聚拢暝:昏暗晦明变化者或暗或明,变化不一野芳发而幽香芳:香花发:开,开放佳木秀而繁阴佳:好的秀:茂盛,繁茂山间之四时也时:季伛偻提携伛偻:腰背弯曲,这里指老人往来而不绝者绝:断绝酿泉为酒为:酿造泉香而酒洌洌:清山肴野蔌山肴:野味蔌:菜蔬杂然而前陈者陈:摆放非丝非竹丝:弦乐器竹:管乐器射者中,弈者胜射:投壶弈:下棋觥筹交错觥:酒杯苍颜白发苍:苍老颜:脸色颓然乎其间者颓然:醉醺醺的样子已而夕阳在山已而:不久树林阴翳翳:遮盖太守乐其乐乐:以…为快乐乐:快乐醒能述以文者以:用文:文章述:记述太守谓谁谓:为,是二、重点句子的翻译1、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常考文言文《醉翁亭记》重点知识点汇总
常考文言文《醉翁亭记》重点知识点汇总重点文言文《醉翁亭记》一、文常积累欧阳修:字丞跳,号醉翁、六一居士,吉水庐陵人,北宋文学家。
宋代文学革新运动的领导人物,被后世尊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诗词、史传等都有相当成就。
二、理解性默写(1)写"醉翁"别号由来的句子: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2)文中描写山间四时之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是山间之四时也。
(3)文段中写朝暮之景的句子是: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4)体现全文的核心命意,为写景抒情奠定了全文的基调句子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5)文中照应“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的句子是: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6)文段写琅班山和酿泉,是为了引出醉翁亭,接着解释亭名的来由,其中跟文章的脉络关系最密切的一句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7)全文的主旨句是:醉能同其乐。
1 .请举出本课的两个成语,并说说现在人们常用它表达什么意思。
醉翁之意不在酒(形容人有别的意图,言在此而意在彼)水落石出(形容事情真相大白)2 .本文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本文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描绘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表现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生活愁绪的复杂感情。
3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的内容。
第一段:醉翁亭自然环境和命名缘由。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和四季景色。
第三段: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
第四段:写日暮醉归,点明全篇主旨。
4 .第三段向我们展现的四幅画面分别是: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5 .第四段用了层层衬托的写法。
先用禽鸟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再用游人之乐衬托太守之乐。
最后点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是与民同乐。
6 .文章最后一段,写日暮醉归,写了"乐"的几种情境?(1)禽鸟之乐;(2)游人之乐;(3)太守之乐。
最新醉翁亭记文言知识点 整理
《醉翁亭记》重要知识点一、虚词注解(一)“而”用法:1.蔚然而深秀者:表并列2.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表承接3.而年又最高:表递进4.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表递进5.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表承接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表承接7.水落而石出者:表承接8.朝而往,暮而归:表修饰9.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表因果10.往来而不绝者:表修饰11.临溪而渔:【有争议】Ⅰ.当“临”为动词时,表顺接Ⅱ.当“临”为介词时,表修饰12.溪深而鱼肥:表并列13.泉香而酒洌:表并列14.杂然而前陈者:表修饰15.起坐而喧哗者:表并列16.太守归而宾客从也:表承接17.而不知人之乐:表转折(二)“之”用法: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2.泻出于两峰之间者:助词,的3.名之者谁:代词,指醉翁亭4.醉翁之意不在酒:助词,的5.山水之乐:助词,的6.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词,指代“山水之乐”7.山间之朝暮也:助词,的8.宴酣之乐:助词,的9.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二、词类活用1. 山行六七里山:沿着山谷,名词作状语2.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翼然:像鸟儿的翅膀张开一样,名词作状语。
3. 名之者谁名:命名,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4. 自号曰醉翁也号:取名,名词用作动词。
5.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前)乐:以……为乐,意动用法;(后)乐:乐趣,名词。
6. 至于负者歌于途歌:歌曲,名词用作动词,唱歌。
7. 杂然而前陈者前:在前面,名词作状语。
8. 太守宴也宴:设宴,名词作动词三、古今异义词非丝非竹【竹:古义:管乐器;今义:竹子】四时之景不同【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野芳发而幽香【发:古义:开放;今义:散发】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古义:情趣;今义:愿望,心愿】林霏开【开:古义:消散;今义:打开】颓然乎其间者【颓然:古义:醉醺醺的样子;今义:颓废的样子】四、一词多义1.归:太守归而宾客从:回去云归而岩穴暝:聚拢暮而归:回来2.谓:太守谓谁:为,是太守自谓也:命名3.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居高向下临溪而渔:靠近4.秀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秀丽佳木秀而繁阴:草木茂盛的样子5.乐山水之乐:乐趣人知从太守游而乐:欢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对...感到快乐【第一个“乐”】6.而溪深而鱼肥;表并列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表递进杂然而陈前者;表修饰若夫日出而林霏开;表承接五、特殊句式1.倒装句: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醉翁亭记文言知识讲义
醉翁亭记欧阳修环.滁(ch ú)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h è)尤美。
环.:环绕。
皆:全,都。
因此,“环滁皆山也”可直译..为:环绕着滁州城的都是山。
意译..为: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
其:代词,它,代指滁州城。
林壑:树林和山谷(注意“壑”字的写法)。
尤.:尤其,特别。
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各个山峰,树林和山谷尤其优美。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láng yá)也。
之:代词,那。
蔚然:茂盛的样子。
远远望去,那树木茂盛,又幽深又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啊。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ch án )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山:名词作状语,在山上。
行:走。
古汉语中的“走”意为“跑”;“行”意为“走”;“趋”意为“快走”。
而:连词,这里表顺接。
在山上走了六七里路,渐渐听到..潺潺的水声,(又看到..一股水流)从两山之间飞泻而出的,是酿泉啊。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
翼然临于泉上:(四角翘起)像鸟儿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
“翼然临于泉上”这个后置的定语作为一个整体来修饰前面的“亭”,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则,也就是“翼然临于泉上的亭”——而文中则是“亭翼然临于泉上”,定语位于所修饰的名词“亭”之后,所以称之为“定语后置”。
翼然:形容醉翁亭四角上扬,高高翘起,就像振翅欲飞的鸟儿张开翅膀一样。
这是欧阳先生一个绝妙的比喻,这妙喻使文章生色不少哇!(注意:翻译的时候,请记得将“后置的定语”拿到前头去,所以您看老师的翻译跟原文的语序比较起来是有所调整的。
)山势回环,路也跟着拐弯,有一个四角向上翘起,像飞鸟张开翅膀一样,坐落在泉水上边的亭子,这就是醉翁亭啊。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名:命名。
名词活用为动词。
自谓:自称。
谓:称,动词。
建造亭子的人是谁?是山里的僧人智仙啊。
给它命名的是谁呢?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的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醉翁亭记》文言知识
1、古今异义:
⑴ 醉翁之意不在酒
古义:情趣,心愿今义:意思,含义。
⑵ 苍颜白发
古义:脸色苍老今义:青颜色。
⑶ 鸣声上下
古义:树的上部和下部今义:表示大致的数量。
⑷ 负者歌于途
古义:背着东西的人今义:失败的一方。
⑸ 晦明变化者
古义:昏暗今义:隐蔽,不明确
⑹ 野芳发而幽香
古义:花今义:花草的香味
⑺ 佳木秀而繁阴
古义:树木萌生滋长今义:美丽
⑻ 山间之四时也
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⑼ 射者中,弈者胜
古义:投壶,一种游戏今义:射击
⑽ 非丝非竹
古义:弦乐器今义:蚕吐出来的像线一样的东西
⑾ 非丝非竹
古义:管乐器今义:常绿多年生草本植物
2、特殊句式:
⑴ 倒装句:
①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正常语序应为“于途歌”“于树休”。
译:至于“说到”背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行人在树下休息,走在前面的人呼唤,走在后面的人答应,“还有那”弯着驼背的老人,“被大人”领着的孩子,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这就是滁州的人们在游山啊。
)
② 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述以文:述之以文,以文述之,即使省略句,又是倒装句,属状语后置句。
译:醒来后能用文章记述这种乐事的人,就是太守。
)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醉时能够同享那乐事,清醒后能够用文章记述那乐事的人,是太守。
⑵ 判断句:
① 环滁皆山也。
(“也”表示判断语气。
译:滁州四面都是山。
)
② 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者,…也”,判断句式的标志。
译:这明晦交替的景象,就是山间的清晨和傍晚。
)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远远望去树木茂盛,幽深秀丽,是琅琊也。
⑶ 省略句: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心”和“酒”前面都省略乐介词“于”,应为“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也。
”译:领会它在心里,寄托它在饮
3、“而”连词,其本身并无实在意义,但它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句子的语法结构和逻辑关系,更准确地理解句意。
按其所表达的结构、逻辑关系,它的作用有:
⑴ 表并列关系,可译为“并且”,也可不译。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 ⑵ 表递进关系,译为“而且”。
如:“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醉翁亭记》)
⑶ 表承接关系,译为“接着”,也可不译。
如:“有卖油翁释担而立。
”(《卖油翁》)
⑷ 表转折关系,译为“但是”“却”。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爱莲说》)
⑸ 表修饰关系,译为“地”或不译。
如:“吾恂恂而起,视其缶。
”(《捕蛇者说》)
⑹ 表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假设”。
如:“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
”(《捕蛇者说》) 4、“也”语气助词,可以表达陈述、疑问、祈使、感叹等各种语气,但它的基本用法是在表上述各种语气的同时,对某种事物或情况表示肯定和确认。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了、呢、吧、吗”等。
⑴ 表判断语气,相当于动词“是”。
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
⑵ 表陈述语气,可译作“了”。
如:“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马说》)
⑶ 表疑问语气,可译作“呢”“吗”。
如:“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⑷ 表感叹语气,可译作“啊”。
如:“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⑸ 用在句中,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无实在意义。
如:“是马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