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常见文言文用法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

初中语文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

初中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

一、固定句式

文言文固定句式,是学好文言文的法宝之一。固定句式在解题的很多时候,可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下面是文言文固定句式的汇总。

(一)表疑问的固定句式

1.安所,疑问代词“安”只能和“所”组合,表处所。可译作“什么地方”。例如:

若徐州不定,将军当安所归乎?(《三国志·荀彧传》)

2.何所,即“所何”,疑问代词前置。是“所……者何为”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作“……的(人、物、事)干什么用”。例如:

卖炭得钱何所营? (《卖炭翁》)

3.何以,即“以何”的倒装。表示疑问。可译作“用什么办法”“有什么”“为什么”“凭借什么”。例如:何以言之?(《赤壁之战》)

4.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例如:

(1)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 (《失街亭》)

(2)奈何取之尽锚株,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5.如……何,译为“对……怎么办”。例如:

如太行、王屋何?(《愚会移山》)

6.奈……何,译成“把……怎么办”。例如:

巫姻、三老不来还,奈之何了(《西门豹治邺》)

7.何如,常用来问行为方式或事物状况,可译为“怎么样”。“何如”还经常用于对人或事物进行比较,相当于“孰与”的用法,译为“比……怎么样”。例如:

(1)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2)王孝伯问谢公:“林公何如右军?' ’谢曰:“右军胜林公。”(《世说新语》)

8.何遵,表示问原因,译为“怎么”。例如:

此何速不为福乎?(《塞翁失马》)

(二)表反问的固定句式

1.不亦……乎,译为“不是……吧”。例如: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点总结(大全)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点总结(大全)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点总结(大全)

词类活用是古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实词运用现象,它主要有以下几类:

(1)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一般情况下是两个名词连用,必有一个名词作动词;副词后面直接带名词,名词就活用为动词。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而已。如“一狼洞其中”(《狼》)中的“洞”,原为名词,洞穴,化为动词“打洞”之义。

(2)一般名词作状语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如“途中两狼,缀行甚远”(《狼》)中的“途”,原意为道路,这里作状语,是“在道路上”的意思。

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手段或工具。如“失期,法皆斩”(《陈涉世家》)中的“法”,原意是“法律”,这里作状语,修饰动词“斩”,表示行为的依据,是“按照法律”的意思。

表示动作行为的身份或对待的方式。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项羽本纪》)中的“兄”,本为名词,化为状语,是“用对待兄长的礼节”的意思。

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如“其一犬坐于前”(《狼》)中的“犬”,本是名词“狗”,在这儿作状语,意思是“像狗一样”。

(3)方位名词作状语

方位名词直接作状语,这种语法现象在古汉语中很多,往往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表示动作的趋向。如“潭西南而望”(《小石潭记》)中的“西南”,是“向西南”的意思,用来修饰“望”,限制其方向。

(4)时间名词作状语

时间名词用于动词前作状语,表示行为变化的时间。如“朝而往,暮而归”(《醉翁亭记》)中的“朝”“暮”,就是典型的时间名词作状语。它们往往用“而”或“以”同动词相连接。(注:以上三项都可视作名词作状语现象。)(5)动词活用为名词

初中文言文常用语法

初中文言文常用语法

实词活用

一、名词

1.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

①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

2.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

①鞭数十鞭:用鞭子打

3.名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①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让……做王

4.名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

①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二、动词

1.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

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

①传不习乎。传:传授的知识

2.动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表示主语使后面的宾语发出这个动作,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 外连横而斗诸侯。斗:让……争斗

3.动词为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动词表示主语为了宾语而发出这个动作。

① 秦不哀吾之丧而伐吾同姓。哀:为……哀悼

三、形容词

1.形容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当形容词担任主语或宾语时,它已不再表示事物的性质或特征,而是表示具有某种性质或特征的人或事物。

①温故而知新。故、新:旧的(新的)知识。

2.形容词用作动词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直接带宾语时,它不再表示事物性质,而是表示相应的动作行为或变化发展

① 见贤思齐焉。齐:看起

3.形容词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当形容词带宾语时,它表示附加某种特征于宾语所表示的事物上,这种活用方式,就是形容词使动用法。

(完整版)初中常见文言文实词虚词用法

(完整版)初中常见文言文实词虚词用法

(完整版)初中常见文言文实词虚词用法

实词

1.<形> 安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风雨不动安如山。”

2.<形> 安逸。《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动> 养。《曹刿论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所安:养生的东西。)

4.<副> 表疑问或反问。

《木兰诗》:“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可译为“怎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隆中对》:“君谓计将安出?”

《马说》:“安求其能千里也?”

5.<代> 表处所。可译为

《行路难》:“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哪里”,“什么地方”。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

本 1.<名> 根源,起初。《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请循其本。”

2.<副> 本来,原来。《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愚公移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鱼我所欲也》:“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天性,天良。)

比1.<动> 靠近。《核舟记》:“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2.<动> 比较。《隆中对》:“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3.<动> 比拟,认为

《隆中对》:“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和……一样。

4.<介> 及,等到。《陈涉世家》:“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精心整理版-初中文言文常见文言连词用法一览表

精心整理版-初中文言文常见文言连词用法一览表

精心整理版-初中文言文常见文言连词用

法一览表

本文档旨在整理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的文言连词用法,并提供一

览表供参考。

一、并列连词

并列连词主要用于连接并列的词、短语或句子,表示并列关系。

常见的并列连词有:而、却、但、然、且、并等。

二、转折连词

转折连词用于表示转折关系,常用的有:然而、而、却、倒、

虽然等。

三、选择连词

选择连词用于表示选择关系,常用的有:或者、或、抑或、是…是、兼或、亦或等。

四、因果连词

因果连词用于表示因果关系,常用的有:因为、所以、因故、

由于等。

五、递进连词

递进连词用于表示递进关系,常用的有:且、并、又、再、更等。

六、让步连词

让步连词用于表示让步关系,常用的有:虽然、尽管、纵使、

即使等。

以上是初中文言文中常见的文言连词用法一览表,供参考使用。

> 注:本文档仅为简要说明文言连词的常见用法,并不涉及具体的句子和上下文。具体使用时请根据情境和句子结构进一步判断合适的连词。

初中所学文言文中的五类常见词类活用现象

初中所学文言文中的五类常见词类活用现象

初中所学文言文中的五类常见词类活用现象

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五种类型:名词用作动词

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

名词用作状语

动词用作状语

(一)名词用如动词

古代汉语名词可以用如动词的现象相当普遍。如:

从左右,皆肘之。(左传成公二年)

晋灵公不君。(左传宣公二年)

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战国策·齐策四)

马童面值,指王翳曰:“此项王也。”(史记·项羽本纪)

夫子式而听之。(礼记·檀弓下)

曹子手剑而从之。(公羊传庄公十三年)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左右欲刃相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秦师遂东。(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史记·项羽本纪)

以上所举的例子可以分为两类:前八个例子是普通名词用如动词,后两个例子是方位名词用如动词。

名词用作动词是由上下文决定的。我们鉴别某一个名词是不是用如动词,须要从整个意思来考虑,同时还要注意它在句中的地位,以及它前后有哪些词类的词和它相结合,跟他构成什么样的句法关系。一般情况有如下四种:

①代词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肘之、面之),因为代词不受名词修饰;

②副词尤其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遂东”、“不君”);

③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也用如动词(“能水”、“欲刃”);

④句中所确定的宾语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脯鄂侯”“手剑”)

(二)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定义:主语所代表的人物并不施行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而是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施行这个动作。例如:《左传隐公元年》:“庄公寤生,惊姜氏。”这不是说庄公本人吃惊,而是说庄公使姜氏吃惊。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如下:

1.名词作动词:名词在特定的语境中临时具备了动词的语法特点,

如“一狼洞其中”中的“洞”,原本是名词,这里表示“打洞”的意思。

2.名词作状语:名词在句中作状语,修饰谓语,如“箕畚运于渤海之

尾”中的“箕畚”,表示“用箕畚”的意思。

3.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在特定的语境中临时具备了名词的语法特

点,如“此皆良实”中的“良实”,表示“善良诚实的人”。

4.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在特定的语境中临时具备了动词的语法特

点,如“京中有善口技者”中的“善”,表示“擅长”的意思。

5.动词作名词:动词在特定的语境中临时具备了名词的语法特点,

如“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中的“出”和“入”,表示“出产的东西”

和“收入的东西”。

6.使动用法:谓语动词具有“使……怎么样”的意思,如“无案牍之劳

形”中的“劳”,表示“使……劳累”的意思。

7.意动用法: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怎么样”或“以……为……”的意思,

如“稍稍宾客其父”中的“宾客”,表示“把……当作宾客对待”的意思。

需要注意的是,词类活用是文言文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需要结合具体语境进行理解和分析。

初中文言文常见11个虚词的用法

初中文言文常见11个虚词的用法

初中文言文常见11个虚词的用法

一、之

(一)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曹刿论战》)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如: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3.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满井游记》)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太尉书》)

(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二、者

(一)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如: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初中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汇总

初中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汇总

初中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

初中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汇总

在文言文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又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主要有:

①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的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

②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活用为名词

③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

④数词活用为动词,数词的使动用法

⑤名词用作状语

下面就初中文言文常见词类活用现象作如下归纳

1、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

A.焉用亡郑以陪邻?

B.项伯杀人,臣活之。

C.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简析]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恚”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尉”,成为使动用法。“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

②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例如:

A.谨食之,时而献焉。(小心地喂养它,到时候把它献上去)

B.晋侯饮赵盾酒。(晋侯让赵盾饮酒)

[简析]A句中的“食”,吃,及物动词,但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B句中的“饮”,及物动词,但这里说的不是晋侯饮赵盾的酒,而是晋侯给赵盾喝酒,让赵盾喝酒。“饮”用作使动意义时读yìn。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初中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汇总

初中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汇总

51、戴朱缨宝饰之帽,腰 51、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名词用作动词):挂在腰间(腰间挂着) 52、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52、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名词用动词):穿着旧棉袄,破衣服。 53、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 53、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 (名词用作动词):动手。 54、手自笔 54、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名词用作状语):用笔。 55、从小丘西 55、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名词用作状语):向西。
94、朝服 94、朝服衣冠 (服:名词用作动词,穿、戴) 95、能面 95、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面:名词作状语,当面) 96、 96、闻寡人之耳者 (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闻:动词使动用法,使……听到) 97、吾妻之美 97、吾妻之美我者 (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认 (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美,认 为……美) ……美) 98、吾妻之美我者,私 98、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私:形容词用作动词,偏爱)
30、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 30、春冬之时,则素湍 (形容词用作名词):急流。 31、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31、则素湍绿潭,回清 (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32、每至晴初霜旦。 32、每至晴初霜 (名词用作动词):结霜。 33、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 33、饮食百物皆倍 (形容词用作动词):高过。 34、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 34、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 (名词用作动词):画文彩。 35、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 35、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 (动词用作名词):景象。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

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归纳

七年级上册:

《童趣》

鞭.数十,驱之别院。(鞭:名词用作动词,用鞭子打。)

《<论语>十则》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名词用作状语,时常。)

传.不习乎?(传:动词用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故:形容词用作名词,旧的知识。

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新的理解与体会。)

《山市》

楼五架,窗扉皆洞.开。(洞:名词用作状语,像洞一样。)

《智子疑邻》

天雨.墙坏。(雨:名词用作动词,下雨。)

其家甚智.其子。(智:形容词意动用法(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认为……聪明。)

七年级下册:

《伤仲永》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异:形容词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

..其父。(奇:形容词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宾客:名词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以宾客之礼相待。)

父利.其然也。(利:名词意动用法,认为……有利可图。)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名词用作状语,每天。)

《木兰诗》

愿为市.鞍马。(市:名词用作动词,购买。)

《口技》

妇抚儿乳.。(乳:名词用作动词,喂奶。)

不能名.其一处。(名:名词用作动词,说出。)

《狼》

恐前后收其敌.。(敌:名词用作动词,胁迫、攻击。)

其一犬.坐于前。(犬:名词用作状语,像狗一样。)

一狼洞.其中。(洞:名词用作动词,打洞。)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隧:名词用作动词,從柴草堆中打洞。)

初中文言文常见文言句式

初中文言文常见文言句式

人教版文言文常见文言句式

判断句

一.基本形式是用“者.也”

(1)“……,……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2)“……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3)“……者,……”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4)“……,……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夫战,勇气也(5)“……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二.其它形式的判断的句式

(1)“为”,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可译为“是” 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3)“即”,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5)“是”做动词,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兵革非不坚利也

三.无判断词的判断句

(1)其色墨(2)此皆良实(3)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一.省略主语

(1)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桃花源记》)

(2)(此)忠之属也。(《曹刿论战》)

(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二.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1)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2)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中(戴)峨冠而(长)多髯者(《核舟记》)

三.省略宾语

(1)投(之)以骨。(《狼》)(代指狼)

(2)君与(之)俱来。(《隆中对》)(代指诸葛亮)

(3)客从外来,与(客)坐谈(《邹忌讽齐王纳谏》)

初中语文常见的15种文言文固定句式

初中语文常见的15种文言文固定句式

初中语文常见的15种文言文固定句式

初中语文常见的15种文言文固定句式

文言文,对于很多学生来说,都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题目,那么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学习好文言文,下面店铺就给大家带来一些常见的文言文固定句式,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无乃……乎?

这是一种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例子是很多的。如:

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

②暮婚而晨别,无乃太匆忙?(应译为:晚上结婚而早上就得离别,只怕太匆忙了吧?)《新婚别》

教材中有一篇古文叫《季氏将伐颛臾》,其中有一句话,也属于这种固定格式。“求!无乃尔是过与?”(句中划线句应译为:冉求!恐怕该责备的是你们吧?)

二、……孰与……

这是一种用来表比较的固定格式,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它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句中提出了比较内容的,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内容的。前者应翻译成:“……与……相比,谁(哪一样)……”,后者应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这种格式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如下面的例子:

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

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

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

初中常见文言文实词虚词用法

初中常见文言文实词虚词用法

实词

1。〈形〉安稳.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风雨不动安如山。”

2。〈形> 安逸。《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动> 养。《曹刿论战》:“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所安:养生的东西。)

4.〈副〉表疑问或反问。

可译为“怎么”。

《木兰诗》:“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隆中对》:“君谓计将安出?"

《马说》:“安求其能千里也?”

5.<代〉表处所。可译为

“哪里”,“什么地方”.

《行路难》:“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

本1。<名> 根源,起初。《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请循其本。”

2。〈副> 本来,原来. 《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愚公移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鱼我所欲也》:“此之谓失其本心.”(本心:天性,天良。)

比1。〈动> 靠近。《核舟记》:“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2。<动> 比较。《隆中对》:“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3。<动> 比拟,认为

和……一样。

《隆中对》:“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4.<介〉及,等到。《陈涉世家》:“比至陈,车六七百乘”.

鄙1.〈形〉鄙陋,目光短

浅。

《曹刿论战》:“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初中常见文言文用法

初中常见文言文用法

初中文言文常用词语汇编(140个)

①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②养衣食所安。(《曹刿论战》)

①等到比至陈。(《陈涉世家》)

②类比每自比于管仲。(《隆中对》)

③靠近其两膝相比者。(《核舟记》)

①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②见识短浅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①兵士行收兵。(《陈涉世家》)

②兵器,武器兵甲已足。(《出师表》)

并一起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①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②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③记录策勋十二转(《木兰诗》)

①果真诚如是。(《隆中对》)

②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③诚心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①[shèng] 量词,古时一车四马叫“乘”车六七百乘。(《陈涉世家》)

②坐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①跟随从先人还家。(《伤仲永》) 隶而从者。(《小石潭记》) 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②由,自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

③顺从,听从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④堂房亲属赠从弟。(《赠从弟》)

①日出的时候;早晨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木兰诗》)

②第二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

①有害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则》)

②大概此殆天之所以资将军。(《隆中对》)

①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②道义伐无道。(《陈涉世家》)

③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④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堵墙环堵萧然。(《五柳先生传》)

①表并列关系,不译中峨冠而多髯者。(《核舟记》)

初中语文文言文中常见文言句式

初中语文文言文中常见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例: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8)“……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9)“……者,……”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也”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夫战,勇气也

(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1)省略主语 :a承前省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b 蒙后省

c对话省例《曹刿论战》(此)忠之属也。(《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文言文常用词语汇编(140个)

①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马说》)

②养衣食所安。(《曹刿论战》)

①等到比至陈。(《陈涉世家》)

②类比每自比于管仲。(《隆中对》)

③靠近其两膝相比者。(《核舟记》)

①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

②见识短浅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①兵士行收兵。(《陈涉世家》)

②兵器,武器兵甲已足。(《出师表》)

并一起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狼》)

①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

②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③记录策勋十二转(《木兰诗》)

①果真诚如是。(《隆中对》)

②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③诚心帝感其诚。(《愚公移山》)

①[shèng] 量词,古时一车四马叫“乘”车六七百乘。(《陈涉世家》)

②坐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①跟随从先人还家。(《伤仲永》) 隶而从者。(《小石潭记》) 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②由,自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

③顺从,听从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

④堂房亲属赠从弟。(《赠从弟》)

①日出的时候;早晨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木兰诗》)

②第二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

①有害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十则》)

②大概此殆天之所以资将军。(《隆中对》)

①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

②道义伐无道。(《陈涉世家》)

③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④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堵墙环堵萧然。(《五柳先生传》)

①表并列关系,不译中峨冠而多髯者。(《核舟记》)

②表承接关系,然后、接着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

③表递进关系,而且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亭记》)

④表转折关系,但是、却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⑤表修饰关系,地、着(或不译) 久而乃和:(《送东阳马生序》)

⑥既而儿醒:时间副词词尾,不译(《口技》)

①凡是凡所应有。(《口技》)

②总共凡三往,乃见。(《隆中对》)

①当……时方其远处海门。(《观潮》)

②指面积荆之地方五百里,宋之地方五百里。(《公输》)

③指面积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愚公移山》)

芳香花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

①通“俸”,侍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鱼我所欲也》)

②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③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送东阳马生序》)

负背命夸娥氏父子负二山。(《愚公移山》)

①重新即更刮目相待。(《孙权劝学》)

②古时计时单位是日更定(《湖心亭看雪》)

①幼而无父的人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大道之行也》)

②封建时代侯王对自己的谦称孤不度德量力。(《愚公移山》)

股大腿屠自后断其股。(《狼》) 两股战战。(《口技》)

①旧的知识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

②所以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师表》)

③原因,缘故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①顽固、固执汝心之固。(《愚公移山》)

②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①回头看元方入门不顾。(《世说新语》)

②看望,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①观赏予观夫巴陵胜状。(《岳阳楼记》)

②景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岳阳楼记》)

①国都去国还乡。(《岳阳楼记》) 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故事两则》)

②国防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孟子〉两章》)

躬亲自臣本布衣,躬耕与南阳。(《出师表》)

①苟且苟全性命于乱世。(《出师表》)

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②如果苟富贵,勿相忘。(《陈涉世家》)

①计划欣然规往。(《桃花源记》)

①归依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②回家太守归而宾客从也。(《醉翁亭记》)

③聚集云归而岩穴暝《醉翁亭记》

①过于以其境过清。(《小石潭记》)

②犯错误人恒过然后能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③到,经过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①美丽,容貌美好鸟相鸣。(《与朱元思书》)

②友好外结好孙权。(《隆中对》)

③hào喜欢,喜爱好为《梁父吟》。(《隆中对》)

①别号宅边有五棵柳,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

②取别号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③命令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

④宣称号为张楚。(《陈涉世家》)

河黄河饮与河、渭;河、渭不足。(《夸父逐日》) 河阳之北(《愚公移山》)

恨遗憾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患忧患;灾祸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鱼我所欲也》)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①适逢,正赶上会宾客大宴:(《口技》) 会天大雨:适逢,恰巧遇到(《陈涉世家》

②体会,领会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五柳先生传》)

①恩惠小惠未徧(《曹刿论战》)

②通“慧”,聪明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①有时而或长烟一空。(《岳阳楼记》)

②或许或异二者之为。(《岳阳楼记》)

③有的人或以为死,或以为亡。(《陈涉世家》)

①到了及郡下。(《桃花源记》)

②如,比得上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①尽头,极点此乐何极。(《岳阳楼记》)

②非常初极狭。(《桃花源记》)

集鸟停息在树上沙鸥翔集。(《岳阳楼记》)

①计算可计日而待也。(《出师表》)通计一舟。而计其长曾不盈寸。(《核舟记》)

②盘算,谋划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世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