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_思凡_一剧的审美特征

合集下载

崇左本土话剧的一声春雷——舞台话剧《思凡》首秀观后简评

崇左本土话剧的一声春雷——舞台话剧《思凡》首秀观后简评

2月25日出版 2019年第1期 罗瑞宁 崇左本土话剧的一声春雷启迪的现代人性故事。

借用《思凡》宣传海报则是如此一段阐述:“这是一只白头叶猴和一个猎人的故事。

白头叶猴想成为人,因为在它看来,成为人才能拥有真正的自由,它下山后才发现成为人并不是很好玩的事。

猎人在人世间因为贪念过重得罪了权贵,无法在人间生活只能上山避世,人猴的命运本来互不相干,但他们就这样在山谷里相遇了,并上演了一幕啼笑皆非的人间喜剧”。

试图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简单赏析——(一)现代性思考艺术内核“艺术何为?”沉浸在《思凡》所营造的荒诞戏剧氛围中,观者也许会不由自主做出如此追问。

为了突破蒙昧,追问者或许还得从了解《思凡》编导周耒其人开始,即理论术语所言的“知人论世”也。

周耒,广西崇左市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出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有中短篇小说100余万字发表,白头叶猴题材长篇小说《悬崖上的爱》获广西2014—2015年重点文学创作签约,儿童文学长篇小说《铜鼓与猴王》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局2017年全国青少年优秀读物,电影《离歌》获第六届加拿大温哥华国际华语电影节组委会特别关注奖,《思凡》在创意阶段就引起中国文联重视,把该剧列为中国文学艺术发展专项基金资助项目……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成为《思凡》编导之前,周耒其实已经是一名颇有建树的青年小说家。

周耒的小说凭何特色而彰显自己呢?把握这个问题,或许理解周耒新剧《思凡》的主旨意味及特色也就顺理成章了。

简而言之,即“野气横生中的现代性思考”[1],这是笔者曾经详细分析并在《南方文坛》上重点推出的观点,文章发表后曾被人大复印转摘,可见业界的认可。

篇幅关系,本篇不再复述。

需要明确的是,原本作家的周耒在自己的本部话剧首秀中的确做到了“保持本性、扬长避短”的努力;换句话说,“关注生命”、“反省贪欲”与“人性悲悯”等现代性思考艺术内核在《思凡》中得到了作者一以贯之的重视和着力表现。

“现代人普遍感觉压力过重,压力有的来自生活,更多的是来自内心。

话剧《思凡》完整版

话剧《思凡》完整版

话剧《思凡》完整版思凡作者:齐立&孟京辉 )[此剧的表演形态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舞台处理和演员的即兴发挥,经常游弋于游戏式的虚拟化和理智的间离效果之间;激情的投入和冷静的旁观交融杂错,在一种诱导与强化并存的氛围中,完成戏剧空间的最大扩展。

[舞台置景抽象,用白布以软雕塑手法在黑色墙面上勾勒出远山形态;一盏孤灯悬垂在舞台中央;台侧有粗硕的蛇形水管及水盆。

第一幕:佛堂思凡[暗场。

亮起一束顶光,众演员穿中性服装(不论男女均为白T恤、花彩裤)上,盘腿打坐在舞台侧后方。

众人:(木讷地齐诵)昔日有个目莲僧,救母亲临地狱门,借问灵山多少路,十万八千有余零。

借问灵山多少路,十万八千有余零(优美肃穆地吟唱)南无阿弥陀佛……[木鱼声声,佛号悠悠。

[木鱼声渐归寂寥、单调。

追光里,尼姑色空一身红妆,忧戚上场。

她居中打坐,合十,俯首默祷。

尼姑:(声音冷漠)削发为尼实可怜,禅灯一盏伴奴眠,光阴易过催人老,辜负青春美少年~众人:削发为尼实可怜,禅灯一盏伴奴眠,光阴易过催人老,辜负青春美少年~尼姑:小尼赵氏,法名色空,自幼在仙桃庵出家,终日里烧香念佛,到晚来孤枕独眠,好凄凉人也~[静场尼姑:(悲戚地)小尼姑年方二八,正青春被师傅削去了头发,每日里在佛殿上烧香换水,烧香换水……(惊喜地发现)那一日,见几个子弟们,游戏在山门下……[众人做游戏状,频频眺望,挑逗小尼姑。

尼姑:他把眼儿瞧着咱,咱把眼儿觑着他;(娇羞)他与咱,咱共他,两下里都牵挂,(恼火)冤家~怎能够成就了姻缘~就死在阎王殿前,由他把碓来舂,锯来解,把磨来挨,放到油锅里去炸。

啊呀,由他~则见那活人受罪,那曾见死鬼带枷,啊呀,由他~火烧眉毛,且顾眼下,火烧眉毛,且顾眼下。

[尼姑奔至台侧,在盆中洗手,似激情难耐……终不免吁叹。

尼姑:想我在此出家,非关别人之事吓~--只因俺父好看经,俺娘亲爱念佛,暮礼朝参,每日里在佛殿上烧香供佛,生下我来疾病多,因此上把奴家舍入在空门,为尼寄活,与人家推荐亡灵,不住口地念着弥陀。

中国戏曲的虚实相生之美

中国戏曲的虚实相生之美
演员的表演处处注意到虚拟,唱、做、念、打,既从生活出发,又不是 生活的照搬。描写战争,探子第一次来报,敌军离城尚有100里,第二次来报 ,只有20里了,前后不过相隔几分钟;在紧要关头,追兵在即,夫妻却要抒
情话别,缠绵悱恻地唱上一二十分钟。在《夫妻观灯》里,舞台上一盏花灯 也没有出现,只有一男一女两个演员,通过一系列动作和演唱,把眼前遇见 的一盏盏花灯在人物心中引起的反应,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观众也仿佛身临 其境,似乎也看到了形形色色的花灯,置身于热闹拥挤的元宵街头。这里, 演员对街头闹市的花灯景色,采取了虚写,而对观灯的感受、感情的交流, 则采取了实写。虚实结合,启发了观众的想象,舞台上的“意境”就传给了 台下的观众。
悟空,一个筋斗翻了十万八千里;《天仙配》中的织女,用碎细的台步,飘 舞的水袖和腰身的摆动,给人以一种凌空蹈虚、冉冉而去的感觉;《苏三起 解》唱了几十分钟的戏,走了四百里路;丑行和净行的脸谱远远不同于生活 中的真实面貌……虚拟的特征渗透到了戏曲的唱、做、念、打中间,具有无 限的魅力,这当然是为自然主义的再现所无法比拟的。
戏曲的虚拟的美学特征,最大的好处是避免了表演的自然主义弊病。戏 剧并不要求把它的作品当作现实。因为舞台上的生活,不是现实生活的简单 翻版。高尔基说过:“自然主义只是机械地指出──记录──事实;自然主 义是照相师的手艺,而照相师只能──比方说──拍摄一副苦笑的脸,可是 为了表现一副讥笑的或愉快的笑脸,他就必须照了又照。所以在这些照片中 多少是‘真实’的,然而这种‘真实’只能在人的痛苦、愤怒或愉快的一刹 那才有。但是,照相师和自然主义者对于描写人的错综复杂的真实是无能为 力的。”而戏曲的虚拟对于表现错综复杂的真实却是大有可为的。一曲《牡 丹亭》,忽生忽死,忽梦忽醒,奇趣迭出,惊心动魄;《大闹天宫》里的孙

昆剧折子戏《思凡》研究评述

昆剧折子戏《思凡》研究评述

摘要:《思凡》是昆剧舞台的一出经典折子戏,学界对《思凡》的研究由来已久,许多学者都对《思凡》做过一些角度的探究。

目前学界对《思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考证《思凡》的来历与源流、从折子戏的角度全面研究《思凡》、研究《思凡》的舞台表演。

本文将对这些研究进行论述与评析。

关键词:《思凡》;研究综述;文本;折子戏《思凡》是昆剧舞台上的经典折子戏,所表现的是小尼姑色空青春萌动,向往世俗幸福的故事。

《思凡》的唱辞本色质朴、活泼生动,传神地表现了色空单纯炽热的情志,感染力极强,很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林语堂在《吾国与吾民》中称赞《思凡》:“其文采堪当中国第一流作品之称而无愧色”[1]。

学界对《思凡》的研究由来已久,本文兹对《思凡》的研究现状做一个综合评述。

目前关于《思凡》的研究大多数侧重在考证《思凡》的来历与源流,还有一些文章对《思凡》进行了比较全面的专门研究。

除此以外,还有少部分文章涉及对《思凡》表演艺术的研究。

(一)学界对《思凡》源流的探究由来已久,历来许多学者对这个问题众说纷纭。

关于《思凡》来历的争论,最早可以追溯到1962赵景深、蔡敦勇在《上海戏剧》中的讨论。

这次探讨被收录在赵景深《曲论初探》中的《〈思凡〉、〈下山〉的来历与演变》[2]一文中。

在这篇文章中蔡敦勇和赵景深对《思凡》的来源进行了讨论,蔡敦勇认为《思凡》来自民间,是在民间说唱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后又经文人之手,趋于完善。

而赵景深根据当时可见的各种与《思凡》有关文本的刊刻年代晚近,认为《思凡》是从郑之珍《新编目连救母劝善戏文》中蜕化而来。

蔡敦勇曾先后陆续写过九篇文章考证《思凡》的来历,分别是《〈思凡〉、〈下山〉的来历与演变》(1962)、《再谈〈思凡〉、〈下山〉的来历》[3](1980)、《〈思凡〉娘家的新发现》[4](1985)、《〈思凡〉流变的启示》[5](1988)、《〈思凡〉的娘家在哪里?》[6](1991)、《漫话〈思凡〉》[7](1996)、《〈思凡〉“娘家”探源补说》[8](1999)、《我的〈思凡〉研究》[9](1999)、《〈思凡〉与〈孽海记〉》[10](2002)。

《思凡》观后感

《思凡》观后感

《思凡》观后感看《思凡》这部作品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由于嘈杂的音响声音,加上对于话剧了解很少的缘故,我几乎没明白这部作品具体在叙述什么,只是通过演员们杂乱的表演隐隐约约其一点主题思想。

然而通过对话剧剧本的阅读加深了我对这部作品的认识。

对于话剧表演本身来说,本剧摆脱了那些华美壮丽的舞台背景,仅以一块白布及其变化的舞台灯光作为背景,而且道具简单,给人以更广阔的想象空间。

演员的装扮以白色体恤为主,尼姑和和尚的上下衣分别大胆的采用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华彩布,夸张中暗含主题,同时拉近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另外演员的动作夸张而富有渲染力。

但话剧总体给人一种杂乱、零散、无序的混乱感,完全打破了传统古典美学所追求的和谐与完美。

然而正是凭借这些看似杂乱无序甚至有些荒诞的表演更形象而又单纯的揭示出创作者的意图,同时从荒诞中显现对现实的讽刺或批判。

另外,对于三个不同的中外故事,导演并没有更换演员和舞台装置,在减少视觉冲击的情况下调侃了不同背景下异曲同工的道德禁忌。

对于作品本身来说,从题目可见一斑。

尼姑和尚双下山、老实人的故事、马夫与王后三个故事寄托了作者对当时禁欲主义的反叛,宣扬人的自身价值,肯定人的本能欲望,可以说是对佛教、对传统道德的一种离经叛道。

随着时代的变迁,人类自我意识不断觉醒。

当今社会,人们跟多强调的是个性的解放。

然而物极必反,过多的强调个性的的解放,导致了主流意识的多样化,人们到底该怎样对待一些社会问题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

这也就导致了现代人的一种矛盾的社会心理状态的产生。

一方面人们想最大限度的寻求自我个性的解放,追求真正的自我内在心理,一方面又迫于社会道德的约束,畏于社会舆论的谴责,不敢去追求自强本能。

四川地震时范跑跑的举动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各种各样关于人性本能与社会主流意识的说法蜂拥而至,孰是孰非,莫衷一是。

虽说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的行为是一种自我本能的反映,应该受到尊重,然而作为一个社会,要生存、要和谐的发展,无论何时都会有一种社会主流意识牵引,因此人类矛盾的社会心理将永远存在并难以解决。

从昆曲《思凡》看昆曲京剧的异同和观赏性

从昆曲《思凡》看昆曲京剧的异同和观赏性

从昆曲《思凡》看昆曲京剧的异同和观赏性金融1402 陈熙元 201401212《思凡》是昆曲剧目《孽海记》中仅存的两折之一,不仅受明清百姓喜爱,一些颇有人气的现代艺术,灵感来源便是这出戏,因此该戏有一定代表性,通过观摩有利于剧种间的比较,抓住观赏点。

听闻昆曲为百戏之祖,京剧乃昆曲最佳继承者,两者自然有很多共同点。

昆曲与京剧一样,在舞台上都鲜明体现了虚拟性,通过有限的道具表现世间千奇百态。

《思凡》开场不过一桌二椅,上面铺了红布,放两个烛台,一个香台,便营造了寺庙的环境。

随后整场戏的场景并没有变动,但通过演员表演实现了从屋中、回廊、山下等不同空间的转移。

还有两者都运用了心理活动的外化,将现实中不可能听见看见的心理表现在舞台上。

《思凡》中色空心怀郁闷,散步回廊时看到众罗汉也在念她、笑她、愁她,其实这都只是她心中所想。

此外两者都主要使用韵白,较少的行当会使用当地白话。

《思凡》中色空使用的也是韵白。

昆曲与京剧当然有些明显的区别。

声腔上,昆曲更为婉转,有“水磨腔”之称,《思凡》中也是多数一句话要唱半天,首观实有昏昏欲睡之感。

京剧则更利落,节奏较缓、情绪哀伤的唱段也比较有力。

唱词念白上,昆曲更为文雅,京剧虽吸收昆曲的雅处,但其通俗易懂是受百姓欢迎的重要原因。

《思凡》是昆曲中较接地气的,也不忘吟诗一首,如“削发为尼实可怜,蝉灯一盏伴奴眠。

光阴易过催人老,辜负青春美少年。

”表演上,昆曲无歌不舞,京剧则不全讲究动作和演唱的配合。

《思凡》出名的原因之一就是演员需要在台上独自一人、一刻不停地做动作,对表演功力要求极高。

于我而言,昆曲和京剧的吸引力,其一在于能够观赏平日鲜见的服饰。

《思凡》里的尼姑造型、《雁荡山》里武生扎的大靠都是我喜欢的装束。

其二在于能够了解传统文化民俗。

如《思凡》《拾玉镯》里对女性的压抑、《四郎探母》里行的大礼都是古代传统在戏曲中的遗留。

其三在于有机会接触传统音乐。

作为从小接受西方音乐教育、浸淫于流行音乐氛围的大众之一,极少有机会听到相对纯正地道的传统音乐,而戏曲成套保留了传统词曲、唱法、配乐,是学习和挖掘中华古典音乐的宝库。

论昆剧《思凡》的三性(上)——特殊性、艺术性、科学性

论昆剧《思凡》的三性(上)——特殊性、艺术性、科学性
学心理学系 出版物刊名: 戏曲艺术 页码: 32-36页 主题词: 梅兰芳先生 数罗汉 色空 曲文 三眼板 传统戏曲 哭皇天 采茶歌 时用 来学
摘要: 一、特殊性(一)《思凡》的特点1.昆曲太雅,不易听懂,但《思凡》是个例外,对此梅兰 芳先生讲的最为明白,也最为强调和推重。他说,“我学过的几十出昆曲,因为曲文太雅,都不容易 让我一下子就看懂……唯有这出‘思凡’,用不到请教别人……这些句子又好听、又好懂。后来我 看到了整出的戏文,这里面简直找不出一句废话和一个废字。这样简洁洗炼的白话文,深深地吸引 了我,当我开始跟乔先生学昆曲的时候,第一出就选定了来学它。”昆曲难懂还有一个因素,就是有 的角色讲话时用“苏白”。

尼姑思凡戏曲的雅俗形式与蕴含

尼姑思凡戏曲的雅俗形式与蕴含
伉俪” 之缘 , 颇 留心 选 择 一 个 “ 可 意 的人 说 研 究 ,戏 曲里 的才子 佳人 类 型 没有 引 起重 视 , 最 为 了 留意 “
。温庭筠投诗 , 获得青睐 , 侍女绿翘帮| 传递信 近 几 年 才有 人 提 出来 : “ 戏 曲与 小 说 都有 大 量才 子 儿” 牵线搭桥 , 再 加上赵文姝 、 杜羔 的撮合 , 成就了 佳人作品存在 , 它们互相影响 、 借鉴乃至互相改编 , 物, 割舍一方就无法准确说 明另一方。 ” f 5 】 《 西厢记》 应算 良缘 。鱼 玄机 在宗 教 、 礼教 与爱 情 之 间没有 丝 毫 的
传 中被 民 间形式进 行 了俗化 。 “ 尼僧 恋” 戏 曲活泼俏 皮 , 表 现 了民间性 爱观 , 充 满戏谑 精神 , 虽然文
人 改编进 行 了雅化 和 正统化 处理 , 但 无 法摆脱 掉俗 的 审 美风格 。
关键词 : 尼姑思凡戏曲; 文学; 性文化; 雅俗
中图分类 号 : 1 2 3 7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3 — 8 4 7 7 ( 2 0 1 7 ) 0 2 — 0 1 3 0 — 0 6
恋。
郭辉博士论文《 明清小说 中尼僧形象之文学与文化
研究》 [ 2 1 钩稽考察 了数百文本( 兼及 诗文戏 曲) , 僧尼
“ 尼士恋” 戏曲有元杂剧《 秦修然竹坞 听琴》 、 明
充当“ 淫媒” 、 “ 淫魔” 形象较多 。学界对“ 思凡 ” 戏曲 传奇《 玉簪记》 、 《 鸾镜记》 , 清弹词《 玉蜻蜓》 ( 后被改 的研究成果较少 , 主要集中于《 玉簪记》 和《 思凡》 两 成戏曲) 等。 作者 的目光显然没有聚焦在宗教上 , 而
秦修然 、 潘必正中状元再明媒正娶 , 故事以大 意, 坠一于盆 , 蹄旬 日开花并蒂。茂以报采 叶间欢 阻挠 , 与《 西厢记》 构成 了强烈的互文性呼应 。 合。 母得其情 , 叹日: ‘ 才子佳人 自应有此。’ 遂以采 团圆结束 , 女主角的身份是道姑 / 尼姑 , 在封建礼教之 归茂 , 诗二十二首。 ” 《 太平广记》 卷三 四四引唐李隐 只不过 , 因而也 多 了戏 剧 冲突 。也 《 潇湘录・ 呼延冀》 : ‘ 妾既与君匹偶 ,诸邻 皆谓之才 外 又多 了一 重 宗教 压力 , 这类变形的才子意, 鲁迅的理解 因如此 ,

从《思凡》探究孟京辉先锋戏剧的艺术

从《思凡》探究孟京辉先锋戏剧的艺术

从《思凡》探究孟京辉先锋戏剧的艺术在中国的戏剧舞台上,八十年代初期,出现了名为“探索戏剧”的戏剧样式。

有学者将其归为“先锋戏剧”的始祖。

在后十年先锋戏剧的发展之路上,出现了一个名叫孟京辉的年轻导演。

这个导演,他声称“传统都是垃圾”、“中国的戏剧都是僵化的伪现实主义戏剧”最初他的先锋戏剧,是与一个被人们称之为“荒诞派”的词语相勾连的,更准确的来说,孟京辉戏剧中的先锋性、实验性,在最初的时候也是来自于“荒诞派”。

孟京辉从荒诞戏剧中有效的摄取到一种形式与风格,并在《思凡》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下面本文将从《思凡》中探究孟京辉先锋戏剧的艺术。

一、非线性叙述方式的大胆尝试线性叙述方式,拥有相对连贯的故事情节,有序的时间转变,以对话形式交流的确定人物,而非线性则“文本全部或部分是由既不表现戏剧确定性又不与角色相关的平实的文字和段落组成,事件不再受时空限制,它们既无开端又无结尾,更不遵循任何叙述脉络。

”①通俗地解释中国话剧中传统的叙事结构,就是有一条人物间发展的主线,并且随着情节的发展,渐渐将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扩大化,在故事达到高潮的部分将其化解,最终走向故事的尾声。

这也正是中国话剧对于古典主义三一律的运用。

然而,在孟京辉看来,传统的叙事结构不仅不能够表现现实世界的多样化,同样也会制约到现实中人们内心的表达。

于是孟京辉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各种荒唐的行为、语言;看到了莫名其妙的时空跳转;多个异地异时异人的故事的融合;以及完全失去的情节等。

在《思凡》中,孟京辉在以一种递进式的方式在做着尝试。

其中让观众感到的最大的触动,就是《思凡》中对几个故事的随意拼贴。

《思凡》是由昆剧《思凡双下山》和意大利戏剧《十日谈》故事的拼贴。

《思凡双下山》讲述的是小尼姑和小和尚两人无法承受吃斋念佛的清苦,一起逃出空门的故事。

而加入《十日谈》中的两个小故事后,整部剧呈现出一种“形乱”的错觉。

四个故事分别是:前后两个故事大致是小尼姑和小和尚演绎的恩恩爱爱的世俗故事;第二个故事是男青年看上旅店老板家的女儿并想法设法住进旅店与其偷情的故事;第三个故事是马夫装作国王,与王后偷情的故事。

学习昆曲《思凡》有感

学习昆曲《思凡》有感

学习昆曲《思凡》有感作者:薄雪来源:《神州·中旬刊》2019年第02期摘要:昆曲《思凡》是出经典的昆曲折子戏,是我所学的昆曲戏中印象最深刻,也是最喜欢的一出戏。

色空敢于冲破封建礼教束缚,有着追求自由爱情理想的女性形象深入我的脑海中。

昆曲中有着“男怕夜奔,女怕思凡”的说法,可见这出戏对演员来说有多么的见功底,下面我就来谈一谈学习中的一些体会。

关键词:昆曲;思凡;色空正文:色空这人物是大胆追求爱情,追求自由,追求个性解放的女性叛逆者形象。

《思凡》是写小尼姑色空在年幼时就被父母送入空门,在仙桃庵内生活,平日里只有烧香、念佛,周而复始,使她产生了厌恶。

经过了一连串的思想斗争,终于扯破袈裟,丢弃木鱼、铙钹,鼓足勇气,冲破佛门戒律,逃下山去,寻求幸福的生活。

《思凡》中的色空带给观众的感觉既要有花季少女的天真、聪慧、渴望自由的懵懂心理,又要表现在佛门清规戒律束缚下的迷茫、愁怨和沉闷,以及对空门生活的厌倦。

但是她内心果敢,有着坚定的抗争精神。

《思凡》也运用了大量和大段的唱腔来描述色空的内心情绪,色空的庵内生活虽然乏味、无聊,但是她的生活环境使她与外人接触的机会比较多,她见到过一对对男女的烧香客,或许另一半的形象已经隐隐地在她心里浮现了,她对自由和爱情更迫切和向往。

戏曲角色分行当是戏曲藝术的一大特点。

但角色分行当,并不等于行当就是角色。

色空的形象个性是鲜明的,所以在表演过程中抓住人物内心感受,深刻体验人物的情感,把握人物的表演分寸,才能创造出个性化的人物形象。

唱念可以传达人物的内心活动。

但凡唱曲,都必须有曲情。

曲情,就是曲中的情节。

了解明白情节的意思所在,则唱出口时,俨然一种神情。

明白了曲中的情绪,再刻画人物,塑造人物形象才更凸现个性。

昆曲的念白也要具有音乐性和抑扬顿挫的特质。

《思凡》刚出场的[诵子]一曲,就用目连救母的情景来抒发自己的内心的情绪,是色空脑子里的景象,来反映自己内心的矛盾。

后唱“南无佛,阿弥陀佛”与动作配合的“一看两看打问讯,叹气”的表情,初步透露色空的一种无奈和不满,渐渐地将情绪带入剧情中。

论影视画面的审美特征_陈明选

论影视画面的审美特征_陈明选

第4卷第4期2005年8月 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Southern Yangtze University (Humanities &So cial Sciences ) V ol .4 No .4A ug . 2005 【美学·艺术·设计】 [收稿日期]2004-04-30[作者简介]陈明选(1957-),男,四川开县人,教授,文学硕士.论影视画面的审美特征陈明选(江南大学师范学院,江苏无锡214122)[摘 要]影视艺术对创造者主体审美意识的表现是通过画面来实现的,影视形象负载着丰富而含蓄的意蕴信息,呈现着理性意识到的和没有意识到但客观上已具有的精神内容。

一个画面就是一个特定环境氛围的生活反映,而一个不断运动着的连续画面就是创造者选择、提炼、加工了的一小段生活的现实性重现。

影视艺术的审美特征就表现在它对画面视觉形象的创造上。

[关键词]影视艺术;画面造型;审美特征[中图分类号]J 9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973(2005)04-0112-03On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Movie -TV FramesCH EN M ing -xuan(No rmal Schoo l ,Southe rn Yang tze U niver sity ,Wuxi 214122,China )Abstract :The aesthe tic conscio usness of innov ational subject is reflected by a series of Movie -TV fram es in Mo vie -TV art .The M ovie -TV images have abundant and implicit info rmatio n and embody some spiritual co ntents ,w hich include some thing know n or unknow n .A frame make a special w o rld life ,w hile a series of frames reappear a series of realistic w o rld life o f innovational subject reappear .The aesthe tic characteristics of M ovie -TV pictures is definitely reflected in its innova tion of insig ht im ages .Key words :M ovie -TV art ;mo deling of frames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 影视艺术是一种视听结合的时空艺术,也是一种造型艺术,用屏幕形象来体现其美学特征这是影视艺术的本质所在。

论孟京辉戏剧《思凡》的先锋性

论孟京辉戏剧《思凡》的先锋性

论孟京辉戏剧《思凡》的先锋性摘要: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先锋戏剧作为一种文艺形式开始活跃在大家的生活中。

其中不乏很多有志青年踊跃的开始创作,他们的创作都受到一些外国作家思想的影响,孟京辉作为先锋戏剧创作的一员,他抛弃了原本语言凝练、表达简洁的哲学思想,另辟蹊径在表现力上进行创新,这样独特的角度让他的戏剧赢得了广泛的关注。

关键词:思凡;多元化;戏剧到了九十年代,孟京辉从学校毕业,凭借《思凡》的成功成为一名职业导演,在此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他都处于失业状态,离开学校以后也面临过一段消沉期。

但是他并没有气馁,因为《思凡》他的戏剧之路从这里开始变得顺利。

作为穿帮剧团成立以后的第一个剧目,《思凡》表现出与之前话剧不同的特点,具有鲜明的超前意识和价值观,并成为中国先锋戏剧创作最具代表性的剧目。

它在演出中赢得了很多观众的赞赏,也引发了大众对先锋戏剧这个并不大众群体的关注。

《思凡》是孟京辉比较早期的作品,也是他早期最成功的作品之一,为他赢得很多的声誉,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思凡》的创作是非常成功的,先锋戏剧的发展没有既定的规律,它的成功也为先锋戏剧的发展开辟出一条新路。

一、多元化的内容《思凡》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中西方文化的结合,不是单纯的只表现单一的文化内容,这样的演绎方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文化融合的结果也合情合理,表现出统一的主题“反叛”,对压抑的生活、命运不拘于常理的“反叛”。

所谓的先锋有这样一些特征:一是有别于艺术常规的革命。

二是有一个艰难奋斗的过程。

结果很可能会是先锋的因素淡化,慢慢趋于常规。

三是目前来看,它的价值很难判断,现在的艺术环境很难给先锋戏剧一个正确的衡量,它的发展前景很难预测。

孟京辉在一次关于《思凡》演出的采访中说,在舞台上,在演员和观众交流的活生生的舞台上,具有无限多的可能性......你觉得只要纵容自己的想象力,一切胡思乱想的东西,一搬上舞台都会具有感染力......所以我说,在对美的追求和鉴赏这方面,我又进步了很多。

简述电视剧的审美特征

简述电视剧的审美特征

简述电视剧的审美特征
电视剧的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直观性:电视剧是一种视听艺术,其审美特征首先体现在直观性上。

观众可以直接感受到电视剧中的场景、人物、情感等元素,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冲击,产生强烈的审美体验。

2. 逼真性:电视剧通过真实的场景、服饰、道具等再现生活,让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剧情和人物。

逼真性是电视剧审美特征的重要体现。

3. 情感性:电视剧通过情节和人物形象来传达情感,引发观众的共鸣。

观众在观看电视剧的过程中,会随着剧情的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变化,产生喜怒哀乐等情感体验。

4. 意象性:电视剧中的场景、人物、情节等都具有意象性,能够引发观众的联想和想象。

观众在观看电视剧的过程中,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倾向,对电视剧进行解读和再创造,形成自己的审美意象。

5. 多样性:电视剧的题材和风格多样,既有浪漫喜剧、历史剧、战争剧等传统类型,也有科幻、奇幻、悬疑等新颖类型。

不同类型的电视剧都有其独特的审美特征,观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电视剧进行欣赏。

6. 社会性:电视剧作为一种大众文化产品,具有社会性。

它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了人们的价值观和审美追求。

观众在观看电视剧的过程中,可以了解社会和人性,从而更加深入地理解生活和世界。

总之,电视剧的审美特征是多方面的,它既包括直观性、逼真性等外在特征,也包括情感性、意象性、多样性和社会性等内在特征。

观众在欣赏电视剧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来感受其独特的审美魅力。

牢狱中的幻想——先锋话剧《思凡》的意蕴分析

牢狱中的幻想——先锋话剧《思凡》的意蕴分析

《戏剧之家》2019年第27期 总第327期35戏剧研讨先锋经典话剧《思凡》在意蕴内涵和表演形式内外两个方面来了一次显而易见的“大叛逃”,对于表演形式上的叛逃来讲,《思凡》在意蕴内涵方面的叛逃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具有恒久的价值,而非表演形式上的“一次性”活动。

《思凡》在表演形式上叛逃是将外国小说和中国的戏曲生搬硬套,强行接轨,是对现实中戏剧的大不敬和叛逃,是一种随着演出结束就完成的“一次性”活动。

相比之下,《思凡》在意蕴内涵上的“叛逃”就显得平和多了,在不动声色的表演之下,蕴藏的却是叛逃者充满深沉的绝望和忧患。

一、人世间的一切悲欢离合和爱恨情仇都发生在一定的时空区间内,是亘古不变的真理,人们都已经习以为常,任何有悖于这一真理的行为和语言都被认为是荒诞可笑的。

人们对时空的敬畏感甚至超越了自身的宗教信仰,但人们在敬畏的心理之下并没有获得应该得到的回报,时间和空间构成的强大气场,将一代又一代的人变成了时间和空间的奴隶,而在现实当中只能无奈地饱受奴隶般的死囚生活。

而先锋话剧《思凡》的编剧和演员就是深刻地感悟到人们的万般无奈和无力改变的状态,而编制了《思凡》话剧,用以释放人们心中压抑已久的无奈和痛苦,记录人们内心深处可贵的体验。

很多人认为《思凡》是将中国戏曲和外国小说强行捏在一起,是为了标新立异、与众不同。

事实上,《思凡》展开的是新一代的社会青年从特定的角度观察人生幽暗、窘迫的一面,而又无力改变的现象,而这一中心思想在话剧的表演中表达得淋漓尽致。

[1]二、《思凡》在公演之前,曾有人将《思凡》和另一话剧《情人》相比较,认为两个话剧的本质都是乱搞男女关系,有悖于人伦理常,但这种说法显然是片面的。

《思凡》里面的男女主角,也就是“僧人”和“尼姑”,这里为什么要加双引号,因为在此剧中的僧人和尼姑在内心深处已经违背了佛门的四大皆空。

他们最初皈依佛门是因为从小体弱多病,为了躲避疾病缠身的痛苦,但随着渐渐长大,尤其是到了花儿一样的年纪,正值青春年少,内心的情愫开始慢慢发芽,忠于佛门的信仰也开始动摇,想去遵从内心深处的情感,做回一次真正的自己。

从民间小戏到经典折子戏 以《思凡》为个案的研究

从民间小戏到经典折子戏 以《思凡》为个案的研究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从民间小戏到经典折子戏
《满天春》(1604) 收录的戏出大多用闽南语记录 ,只有《尼姑下山》与《和尚弄
① 原文该字漫漶不清 。 ② 以《缀白裘》本《思凡》为准 。 ③ 关于“万历新岁”所指称的具体年代 ,学界颇多争议 。根据《词林一枝》中收录的作品判断 ,
成书年代应大约在 1606 年左右 。可参见郭英德 、王丽娟《〈词林一枝〉〈、八能奏锦〉编纂年 代考》《, 文艺研究》2006 年第 8 期 。 ④ 曲文与郑之珍本完全相同 ,应是选自郑本 ,仅改动剧名而已 。
9 1
府菁华》卷四亦选此本 ,题为《目连记》,收“尼姑思凡”、“僧尼调戏”,但不知与今
民间小戏 ,故其始于何时何地 ,以现有的文献根本无从确考 ,因此《思凡》的来历
不可能有确定的结论 。在笔者看来《, 思凡》从民间小戏演进成为折子戏乃是《思
凡》研究中最重要的话题 ,而这恰恰是前辈学者所未尝瞩目的 。有鉴于此 ,本文
拟以《思凡》为个案 ,用新的思路和方法来剖析《思凡》,其中也会涉及探讨它的来
(PP. 1571 - 1578) 综观《小尼姑》,可见脚色制运用其中 ,曲白区分也比较清楚 。 经比对可知《, 小尼姑》的曲文和《缀白裘》本《思凡》仍然存在一定差异 。将《风月 锦囊》本《尼姑下山》和《小尼姑》比对 ,前者主要缺少后者中以数罗汉为核心内容 的【哭皇天】,后者则主要缺少前者中以质疑佛祖为核心内容的【风吹荷叶煞】。 可以说 ,后世《思凡》的曲词 ,实际上是《风月锦囊》本和《小尼姑》本二者曲词的互 补融合 。换言之 ,这两个版本对于《思凡》文词的确定有重要意义 。

中国戏曲的虚实相生之美(整理精校版)

中国戏曲的虚实相生之美(整理精校版)

中国戏曲的虚实相生之美语文学习1115 0553::中国戏曲的虚实相生之美把中国戏曲的虚拟审美特征概括为16个字: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

试把全文内容串连起来理解,并用自己的话阐述这16个字,越简要越好。

戏曲的美学特征之一是对生活的虚拟。

明代戏剧家王骥德在《曲律》中指出:“戏剧之道,出之贵实,而用之贵虚。

”这就是说,戏剧的基础是生活经验,而表现手法则是艺术虚拟。

我们可以把中国戏曲的虚拟审美特征,概括为如下16个字:虚由实生,实仗虚行,以实为本,以虚为用。

另一位中国戏剧家,清代的李渔在《闲情偶寄》里则认为,做到虚实结合是“甚难”的:“此理甚难,非可言传,止堪意会。

”事实上,李渔的意见倒是把虚与实的关系说得有点玄乎了。

我以为,以实为本,以虚为用,既可意会,又可言传,既能目睹,又能耳闻。

它在传统戏曲中,可以说是无所不在的。

演员的表演处处注意到虚拟,唱、做、念、打,既从生活出发,又不是生活的照搬。

描写战争,探子第一次来报,敌军离城尚有100里,第二次来报,只有20里了,前后不过相隔几分钟;在紧要关头,追兵在即,夫妻却要抒情话别,缠绵悱恻地唱上一二十分钟。

在《夫妻观灯》里,舞台上一盏花灯也没有出现,只有一男一女两个演员,通过一系列动作和演唱,把眼前遇见的一盏盏花灯在人物心中引起的反应,表现得淋漓尽致,使观众也仿佛身临其境,似乎也看到了形形色色的花灯,置身于热闹拥挤的元宵街头。

这里,演员对街头闹市的花灯景色,采取了虚写,而对观灯的感受、感情的交流,则采取了实写。

虚实结合,启发了观众的想象,舞台上的“意境”就传给了台下的观众。

《梁祝》中的十八相送,舞台上虽然没有布景,却借助于演员的歌唱、舞蹈、对话、眼神,移步换形,边唱边舞,把梁山伯送别祝英台一路上的复杂心情、各种景致,细腻生动地表现出来了。

十八相送的地点环境是虚写,两人依依惜别的深情则是实写,尽管两人走来走去是在舞台上,但观众觉得梁山伯对祝英台的长途送别是真实可信的。

论-浅谈“思凡”表演

论-浅谈“思凡”表演

本 中的关系 , 情感起伏 , 昕表 达的精神世界 , 有时, 甚 至
要在 脑海 中试 图勾画虚 拟人物 , 先把握人物 的基调 , 再
进行 描绘 , 最后细 致地体现 , 这样才会做 到塑造的 人物 形 象鲜 明而准确 , 例如, 我所演 现代戏 《 法官 妈妈》 , 它
讲述的是一名基层法官 , 她终 日行走在 田埂 乡间 , 脚 下
【 尾声 】 : “ 但愿 生下一 个小 孩儿 , 却 不道是快 活煞 了我 !” 她好不容易逃下山来 , 第一个念头很直接 , 竟然 是傻乎乎 的想 生个小孩儿 .这 更加体现 了她的单纯可 爱 。唱“ 但愿生下一个小 孩儿 ” 时, 要怀有憧憬 的感 觉 。 想象 自己抱着 小娃娃的甜 蜜 ,当眼光描到 手上的云帚 时方才 然 , 扑哧一笑 , 以掩娇 羞 , 是我 太. 陕活 了 , 居然
置的表现 与气 息的运用 。
第一场戏 中, 陈燕萍在 晒谷场开设 临时法庭 , 她用
亲切的微笑化 解了兄弟之 间的隔阂 .巧妙 的语 音让不
孝之子重拾做人的 良知 。一出戏的好不好 , 也许不在乎
表现形式是要有 多么的花俏 ,最主要的是看演 员能否
成功的塑造好角色 , 能否 使人信服 , 人物形象 能不能让 观众 留下 美好 又难忘的印象 ,这是决定角色 成功的重
对半明半灭孤灯 , 更难释怀 。左盘算 , 右盘 算 , 九 转回
肠: 计惟觅一 如意 郎君 , 度少年大好光阴 , 结我善缘 , 证 我菩 果 , 且可举我善愿 。 正值庵中一众优 婆塞优婆夷等 均有 事他往 , 遂逃下山去 。
“ 他把眼儿瞧着咱” 的相互看了 . 这些都源于 她 自己的
这出戏有三十三分钟 , 这么长时 间的独 自表演 , 要 如何有层次地推进故事的发展呢?这就要从人物 说起 了。 小尼姑 自小在庵堂长大 , 所有比枯燥乏味的庵堂生

当代昆剧舞台上的《思凡》表演探究

当代昆剧舞台上的《思凡》表演探究

参与度高,情节发展富有悬疑性。

以上这些都让《非诚勿扰》具备电视剧的要素,而推动情节发展的除了主持人的串词,音乐的作用也不可忽视。

令人遗憾的是,虽然《非诚勿扰》节目带火了一大批经典老歌,但其主题曲《往前一步》的传唱率却不高,宣传不多,节目涉及也少,只是在片尾播出,而此时大家也已经看完节目换台或者关电视了,因此这首歌知名度非常低。

对于原创歌曲,笔者还是希望《非诚勿扰》栏目组能加大宣传的力度。

虽然短期之内引用老歌可以收到良好的节目效果,但从知识产权角度和长远发展来看,《非诚勿扰》拥有自己的原创音乐系统更有助于实施节目的品牌化推广。

参考文献:【1】索绪尔著:《普通语言学教程》,商务印书馆,1999年。

【2】崔瑾月、刘雅婷:《<非诚勿扰>是是非非江苏卫视回应质疑》,环球网,2010年8月17日。

【3】何佳穗:《江苏卫视跨年演唱会启动艾薇儿将亮相<非诚勿扰>下歌词征集令》,《成都晚报》,2010年11月5日。

摘要:在当代昆剧舞台上,《思凡》是一出极受欢迎的剧目,许多的名演员都擅演此剧目。

不同的演员因为师承、自身条件、艺术领悟力等因素的不同,使得《思凡》的表演也呈现了许多不同的风貌。

流传至今,留存资料比较丰富,比较有影响力的《思凡》主要有韩世昌、梁谷音、沈世华的《思凡》。

韩世昌的《思凡》塑造了一个“火爆”的小尼姑;梁谷音塑造了一个活泼俏丽,又具有“土”气和“傻”气的小尼姑;沈世华则塑造了一个文静腼腆、天真可爱的小尼姑。

关键词:《思凡》;表演;韩世昌;梁谷音;沈世华在当代的昆剧舞台上,《思凡》是一出极受欢迎的剧目,许多的演员都表演《思凡》。

不同的演员因为师承、自身条件、艺术领悟力等因素的不同,使得《思凡》的表演也呈现了许多不同的风貌。

其中一些演员的《思凡》不传于世,因资料有限无法进行研究。

流传至今,留存资料比较丰富,比较有影响力的《思凡》主要有韩世昌、梁谷音、沈世华的《思凡》。

本节将选取这三位演员来探讨当代昆剧舞台上折子戏《思凡》的表演特点。

细心揣摩人物的独特性——学习昆曲《思凡》之所思

细心揣摩人物的独特性——学习昆曲《思凡》之所思
有人说《思凡》是几乎属于身段戏,尤其是下半 段,此说不无道理,因为程式化科介动作、舞蹈化的 身段贯串于全剧的始终。独自一个人在台上,几乎是 一刻不停歇地通过表演中的种种灵动活泼的身段动作, 来抒情达意,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完成人物塑造的。 这些外部的形体之美不是空的,它都是以充实的内在 的意境之美为基础的。着力协同唱念丰富细腻地展现 人物的精气神。
昆曲的戏曲舞蹈身段大致上可分为两种:一为由 手势发展起来的着重在于写意的舞蹈,以及说话时的 辅助姿态;一为配合唱词的抒情舞蹈,其舞蹈动作精 湛灵动.可以藉此有效表达人物的性格心灵和曲词意 义。作为学习表演技艺、磨炼基础功夫的必修剧目,《思 凡》这个戏充分体现了昆剧表演艺术“歌舞合一、唱 做并重”的特征。闽剧表演虽然没有昆曲表演那样细腻。 动作和身段也没有昆曲表演那样繁复而精致,但其表 演都拥有一整套“载歌载舞”的严谨表演形式和极富 写意性、虚拟性、抒情性等等特点,在唱腔与戏曲舞 蹈身段的结合上,闽剧和昆曲都要求做到巧妙而和谐。 这些,对于有“儒林戏”戏路传统的闽剧来说,今天 仍然值得学习、借鉴和转化。圈
46
福建艺术
FUJIAN ARTS/2019 12
细心揣摩人物的独特性
——学习昆曲《思凡》之所思
文/陈燕霞
昆曲经典折子戏《思凡》写小尼姑色空,年幼时 多病,被父母送入仙桃庵寄活。色空不耐拜佛念经的 寂寞生涯,思念凡俗、向往自由美好的幸福生活,趁 师父不在,不顾一切私自逃出尼庵。全剧一人到底, 唱腔细腻,身段繁重,姿态多变,内涵丰富。行当跨 越了闺门旦、贴旦以及花旦的领域。在昆曲行内,有 一句老话叫做“男怕《夜奔》,女怕《思凡》”,足 见其难度之大。
害羞之色。“数罗汉”这段戏十分生动。“一个儿抱 膝舒怀。I:1儿里念着我。一个儿手托香腮,心儿里想 着我。一个JLlilil倦开,朦胧的觑看我。惟有布袋罗汉 笑呵呵,他笑我时光错,光阴过。有谁人,有谁人肯 娶我这年老婆婆7降龙的,恼着我,伏虎的,恨着我。” 要真看真体验。活脱脱展现一个寂寞的小姑娘对着每 天司空见惯的罗汉雕像,当天突然有时间端详起来, 因而发现每个罗汉各有各的表情,在她心目当中又是 件好玩的事儿。其神情要让人立等可感可想……下场 时,色空在下场El有一个跳步的动作,一方面表示跳 出樊笼.一方面也为人物后面《-lc-山》一折的表演略 做衔接。

气力、功夫、艺术(韩世昌谈昆剧《思凡》的表演)

气力、功夫、艺术(韩世昌谈昆剧《思凡》的表演)

气力、功夫、艺术(韩世昌谈昆剧《思凡》的表演)《思凡》是一二百年间最受群众欢迎的一出好戏,不光是在国内,1928年我到日本演出,《思凡》也受到日本广大观众的喜爱。

原因很明显:第一,在那封建迷信盛行,轮回报应吓唬人的旧社会,《思凡》反封建迷信,向往自由幸福的大胆倾诉和揭露,说出了人们心里的话。

我从学《思凡》一直到演《思凡》,对它都有一种亲切的感情;第二,经过历代艺人的继承发展、精益求精的创造,在表演艺术上确实是精湛的。

反封建今天说着容易,在旧社会可不那么简单;可是在我亲身经历中,却有两件很有意思的情况:一是,我所接触到的观众,不论是老的少的,不迷信还是迷信的,没有不喜欢《思凡》的;二是,有人演过丑《思凡》,那扮象是剃光头,白粉抹脸点上黑麻子。

唱的做的还是老样儿,却不为观众所接受。

这却说明一个问题。

为什么要这样丑扮呢?有人说,因为现在《思凡》的扮象是道姑打扮,和戏里小尼姑的身分不合。

这只说对了一半儿,还有为什么点上黑麻子?原来《思凡》是清朝内廷四大本戏之一《劝善金科》中的一折,《劝善金科》是由明代郑之珍的《目连救母劝善戏文》整理改编而成,再往上推,就是北宋时的《目连救母》杂剧了。

用目连救母来劝善,当然是宣传封建迷信的。

小尼姑在这全本戏里是作为十恶不赦的罪犯,后边要受雷霹,所以要用丑扮。

一般都说《思凡》出于《孽海记》,但从没见过这个本子。

可能《目连救母劝善戏文》叫过《孽海记》,也可能有过一本《孽海记》,可现在找不到根据。

至于这种丑扮是不是最古老的传统?道装俊扮又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也无从考证。

总之,广大观众是不喜欢把小尼姑丑化,《思凡》和《劝善金科》早就分了家了。

观众中也很少给小尼姑的道装打扮提过意见,他们喜爱的就是那个“奴把袈裟扯破,下山去寻一个年少哥哥,一心不愿成佛”的小尼姑。

韩世昌之《思凡》清朝叶堂的《纳书楹曲谱》把《思凡》列为时剧,《劝善金科》中《思凡》的曲子上面都写着“唱吹腔”,说它不是正规的昆曲是对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